《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6-08

《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篇1:《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初步唤起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意识。

3、随文识字。教学重点:

随文识字,读通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出示图片: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二、单元导语:

做实验: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盖上一张纸,然后把杯子快速地倒过来,请问,如果我现在把手移开,杯子里的水会不会洒出来呢?

师:有的同学说会洒出来,有的同学说不会,这都是你们的猜测。结果是什么呢?老师告诉你们吧,结果是水一定会洒出来,记住了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组课文就与动手动脑有关系,每位善于动脑的同学都会为你们组争得一面小红旗,看看谁是我们今天最会思考的小组。出示单元导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两遍。一会我要检查,看看谁读书的收获大。检查生字

出示“锯”交流识记方法。

出示“扇子”和“扇风”说说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扇表示一种东西的名称,第二个扇,表示一个动作。出示“思考”说说什么意思?

思考就是要多动脑,我们班同学都很有智慧,很棒!

这一单元我们一共要学习几篇文章呢?不能猜,用你最快的办法找到它。只要动脑筋,同一个问题,你会发现有多种解决办法的。

三、学习课文

出示课题

动手做做看,与我们单元导语里的哪一个词语意思差不多?(实践)检查预习:

要做到把每个字都读对,都会读了这算是预习了。我考考你们?分男女。检查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动嘴唇。遍=边读边想,故事里都有谁?把他们的名字划下来,比比谁会动脑筋读书?

你们告诉我这两个小朋友的名字吗?为什么在课文里,他们的名字没有出现呢?原来这个故事主要是讲朗志万和伊琳娜的,今天咱们的收获真不小,原来从有没有名字上就能体现出谁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这些外国人的名字可真不好读,跟老师读。“朗”可以组成什么词? “伊琳娜”里的“琳娜”都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可真不好记。谁能动动脑筋,想一个记住它们的好办法。“娜”这个字常用在女孩子的名字里,形容姿态柔美。

“朗志万”是个什么人物?

有一次,这位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漫”

一边做实验一边引导说话“一个杯子里装满了水,再放进一颗石子,水顺着杯壁流出来,这就是漫。”

你怎么记住这个生字的呢?会组词吗?放句子里区分“漫”“慢”

写“漫”写的时候左边三点水要小一些,窄一点,它只是一个偏旁,右边的曼要大一点,宽一点。

就在我们这篇课文的后面,还有两个生字也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认识它,而且它们俩的读音都一样。快来找一找。“提”“题”它们的读音一样,什么发生了变化?结构发生了变化?是字一个是偏旁,一个不是。怎样写这两个生字呢?给这两个生字组词。放在句子当中区分。

朗志万提出了这个奇怪的问题后,小朋友们是怎么回答的呢?

理解“鳞”通过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对比进行分析,鱼鳞就像鱼穿的衣裳。你瞧,他们两个一个说“因为”,一个说“一定”,他们都觉得科学家说的结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伊琳娜又是怎么做的呢?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伊琳娜的句子。

觉得他们都说的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这是她在—

板书„„ 伊琳娜想啊想啊,怎么也想不出道理来,她又是怎么做的?板书“问? 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伊琳娜听了妈妈的话以后怎么做的?板书做!

伊琳娜的实验结果是什么?板书: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是从文字上看出来的,你还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发现伊琳娜的实验结果。动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一种。

说说你从图画上都看到了什么?插图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从图上可以看出伊琳娜的表情怎么样?谁能通过朗读把伊琳娜此时的表情、心理表现出来?

哎呀,你读的真好!老师刚才也用了一个哎呀,说明我的心情很—— 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你也可以用上“哎呀” 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伊琳娜越想越——

此时,她会想些什么呢?就这样,伊琳娜越想越生气,于是,第二天一早,——理解哄骗 朗志万听了——

是啊,朗志万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怎么能哄骗小朋友呢?为什么朗志万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用心读,找出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哦,原来朗志万是想告诉同学们„„板书词条

我们的故事里还有个小插曲,是谁要告诉伊琳娜要做做看的? 你们想知道伊琳娜的妈妈是谁吗?

居里夫人,她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著名科学家,先后两次获得世界最高奖项诺贝尔奖。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回答不出女儿提出的问题吗?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伊琳娜呢?哦。这位科学家也是要告诉„„科学家的说的话

伊琳娜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我们大家都明白了板书? 还记得我们课前的那个小实验吗?

面对老师告诉你们的结论,你是选择像故事里那两个没有名字的小朋友相信老师的结论呢,还是像伊琳娜这样,想一想,问一问,动手做做看呢? 其实老师告诉你的答案也不一定是对的,要„„

老师相信大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一定会像我们单元导语里说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勇于实践,就会有跟多的收获。下节课,老师期待你们的实验结论。

篇2:《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明白不要轻信权威的话,有自己动手尝试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家朗志万说话的目的。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动手是个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玻璃杯,小石块、小金鱼;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生词卡“朗志万”,请一位同学读出来,他是法国的一位科学家,有一次他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谁就会满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如果你是这些小朋友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

2、对,有一位小朋友就是这么做的,他是谁呢?谁来叫一叫她的名字?出示生词卡“伊琳娜”。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谁能在书上找到这个自然段读一读,谁读得既通顺又流利,老师就让他上来做这个实验。

3、请同学做实验

二、朗读感悟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里讲了一件什么事?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

2、出示多媒体生字词

先请一位学生带读,然后去掉拼音齐读,再只留生字让学生在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出自己认识的字并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和书本。最后老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连词齐读。

三、练写生字

1、老师用动作引出“漫”字,让学生说出此字特点,并找出左窄右宽的其他四个字:提、哄、喝、骗。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分析。

2、学生练习写字

四、再读感悟

1、老师提问:听了朗志万的话,伊琳娜的想法和做法与其他小朋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答案。

3、多媒体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读一读。

4、伊琳娜知道了答案后是怎样做的,请你在书上找到答案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语句,学生仔细体味应该怎样读,学生自由地读。

5、请你想一想,朗志万是不是在哄骗小朋友呢?

多媒体出示语句,学生再仔细体味应该怎样读这句话。

6、开动脑筋想一想,伊琳娜听了朗志万德华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五、总结拓展

多媒体出示画面文字“我来做一做”:生活中你有那些事是通过亲手做得到结果的?

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朗志万 伊琳娜

动手做

篇3:《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徐虹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 对文本做了全新的解读, 紧扣“奇丽”展开教学, 引领学生由表及里, 由言到意, 由意得法, 深刻感悟德国人养花的习俗, 体会异域风情,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教学过程:

一、初感“奇丽”

1.揭示课题。这节课, 我们将跟随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季羡林爷爷走进德国, 看看德国人是怎么养花的。板书课题, 齐读。

2.初读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 把字音读准, 句子读通, 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整体感知。

(1) 联系课题, 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 作者两次去德国, 都看到了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于是, 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 齐读句子, 相机理解“奇丽”。

【评析:整体感知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题拓展法”了解主要内容, 并从重点句切入本课主题, 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整体观照。】

二、深悟“奇丽”

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一) 预设:第3段相关句子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学生交流。

2.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 想象画面:读着这两个词语, 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否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 练读并随机理解“姹、嫣”的意思, 指导书写生字“嫣”。

(3) 段落引领:你们的朗读, 你们的想象, 仿佛把我带入了这样的画面—— (出示, 读) “所有的花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4) 小结:这样的情景浓缩为两个词, 就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5) 图片欣赏:你们的朗读仿佛又把我带入了这样的画面。请看——— (出示鲜花满街的组图并配乐)

(6) 美读积累:让我们将这些美丽的画面带进句子中, 把这份美丽永留心间。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重点词语感悟“奇丽”, 通过“想象画面”“段落引领”“图片欣赏”“美读积累”多种形式, 让学生将两个词融合在一起读成了一幅画面, 打破了传统的词语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了在语境中学习。同时, 在以词带句, 以读代讲的过程中, 学生也将“奇丽”的画面和语言同时积累了下来。】

出示:“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1.学生交流。

2.理解“山阴道”。

(1) 自主理解:对“山阴道”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2) 引出典故:其实这里的“山阴道”是具体有所指的, 这条道就在浙江, 还有一个典故呢!指名读——— (出示) 《世说新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 山川自相映发, 使人应接不暇。……”

(3) 美读积累:在作者的笔下, 走在德国的街道上也有走在山阴道上的感觉, 谁能把花的美感通过朗读读出来?

【评析:教师围绕“山阴道”这一教学难点, 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字面意思, 然后引出典故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 课内外融通, 在层层深入理解“山阴道”的过程中感悟了“奇丽”。】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 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1.学生交流。

2.聚焦标点:在这个句子中, 前后分句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为什么用分号呢?谁读懂了这个标点符号?

3.小组对读:让我们对比着读一读, 体会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评析:“课标”强调第3学段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要体会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此处教师就以标点符号为突破口, 让学生在理解“分号”作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德国景色的“奇丽”。】

(二) 预设:第2段相关句子

1.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第2段,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 完成练习。

出示:在中国, ( ) 在德国, ( ) 。

在中国, ( ) 在德国, ( ) 。

在中国, ( ) 在德国, ( ) 。

(1) 交流小练笔, 师生共同评议。随机理解“脊梁”。

(2) 加标点:如果在“中国和德国”两个句子之间加个标点符号, 你们觉得加什么最恰当?为什么?

【评析:透过这一练笔设计, 学生不仅能将课文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而且能通过对比的形式了解德国人养花的习俗, 最后还将“分号”学以致用, 可谓一举三得。】

2.聚焦“都”:这么奇丽的景色,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行吗?

(1) 教师范读:故意漏掉三个“都”。

(2) 学生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

(3) 小结:不要小看这三个“都”, 就因为家家户户“都”养花, 花“都”栽在窗户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 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所以才让我们感到“奇丽”啊!

【评析:为了更深入地感悟“奇丽”, 教师以范读出错的形式, 引起学生对反复出现的“都”字的关注并进行解读, 让学生从三个“都”字中读懂德国人“每家在养花”“养花方式独特”“花的形态一致”三处奇景。】

三、对比“奇丽”

1.了解关联:课文第2段是写奇丽的景色, 第3段也在写奇丽的景色, 你们觉得重复吗?有什么不一样呢?

2.再次发现并积累:为更好理解这两段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我们再读读这两个段落。

3.了解背景:四五十年以前, 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德国人养花的奇丽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了解到他们这样养花也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课外资料:德国人养花的风俗。)

篇4:动手做做看

伊yī琳lín娜nà听tīnɡ懂dǒnɡ了le朗lǎnɡ之zhī万wàn的de话huà,高ɡāo兴xìnɡ地de笑xiào了le,说shuō:“朗lǎnɡ之zhī万wàn,对duì不bu起qǐ!我wǒ不bù应yīnɡ该ɡāi生shēnɡ您nín的de气qì,请qǐnɡ接jiē受shòu我wǒ的de道dào歉qiàn!同tónɡ时shí谢xiè谢xie您nín为wèi我wǒ打dǎ开kāi了le科kē学xué的de大dà门mén,让rànɡ我wǒ知zhī道dào了le:纸zhǐ上shɑnɡ得dé来lái终zhōnɡ觉jué浅qiǎn,绝jué知zhī此cǐ事shì要yào躬ɡōnɡ行xínɡ!”

这zhè篇piān习xí作zuò是shì对duì课kè文wén的de续xù写xiě。小xiǎo作zuò者zhě承chénɡ接jiē了le课kè文wén的de内nèi容rónɡ,并bìnɡ展zhǎn开kāi合hé理lǐ的de联lián想xiǎnɡ,告ɡào诉su大dà家jiā:从cónɡ书shū本běn上shɑnɡ得dé到dào的de知zhī识shi毕bì竟jìnɡ比bǐ较jiào肤fū浅qiǎn,要yào透tòu彻chè地de认rèn识shi事shì物wù还hái必bì须xū亲qīn自zì实shí践jiàn。

玖 玖

汉字儿歌

—— 根据二年级上册《识字四》仿写

有yǒu饭fàn能nénɡ吃chī饱bǎo,

有yǒu手shǒu就jiù能nénɡ抱bào。

吃chī饱bǎo能nénɡ干ɡàn活huó,

拥yōnɡ抱bào带dài欢huān笑xiào。

饱bǎo和hé抱bào,莫mò混hùn淆xiáo,

看kàn看kɑn偏piān旁pánɡ就jiù知zhī道dào。

小xiǎo作zuò者zhě用yònɡ儿ér歌ɡē的de形xínɡ式shì来lái区qū分fēn“饱bǎo”和hé“抱bào”,不bù仅jǐn很hěn好hǎo地de仿fǎnɡ写xiě了le课kè文wén,而ér且qiě还hái在zài娱yú乐lè中zhōnɡ学xué习xí了le知zhī识shi。 孙福香

篇5:《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细读故事,体会人物在故事中的心理感受,恰当朗读人物语言和人物心理;

2、抓住伊琳娜向郎志万的提问,重点体会“怎么可以提”的语气和情感,能够把这类反问句转化为陈述句。

3、明白“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的意思,从而得到启示:当我们对事情存有怀疑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去探索结论;

4、用多角度设想人物说话时的对象,感受,表情的方法来练习说话:“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后,可能会说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细读故事,体会人物在故事中的心理感受,恰当朗读人物语言和人物心理;

2、抓住伊琳娜向郎志万的提问,重点体会“怎么可以提”的语气和情感,能够把这类反问句转化为陈述句。

3、用多角度设想人物说话时的对象,感受,表情的方法来练习说话:“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后,可能会说什么”。

【设计理念】:

学生在第一时的学习中能够掌握生字词,流利朗读文,已经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大体思路,并能通过故事得出初步启示: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对的,要自己动手做做看。

在第二时的设计中,学生以“读,思,说”的结合为学习方法,通过细读文,深入感悟人物,推进对故事的深度理解,在自主,探究,互动的学习情境中达成学习目标。

教师以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重读故事内容,提问中以“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为主线,穿插体会人物心情,说话语气,故事包含的启示,引导学生初看“哄骗”和再看“哄骗”,形成情感认知对比,从而体会郎志万的用心,促成想象人物说话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开引入: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指板书),伊琳娜和几个小朋友在这个问题面前有着不同的表现,给读故事的人带来思考。今天我们继续来细细读这个故事,看看能不能在故事中得到更多启示。

二、教师提问,促学生读、思、说

看,这句话是谁问的?

(示句: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这样的问题指的是?

这个问题奇怪在哪里?

(示郎志万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请生读)

(教师试答:这问题含有一个错误的结论,郎志万却让小朋友思考“这是为什么”。/问题中说“在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放进东西,水会漫出来,可是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金鱼也是一种东西,为什么说放进金鱼水就不会漫出来呢?这明显是不合逻辑,不合理的问题。)

在当时,作为大科学家,会用怎样的语气来提这个问题呢?

(教师试答:郎志万非常清楚这个问题中含有一个错误的结论,但他却偏偏要问出来,把所有的小朋友都引进这个问题——因而人物的表情,语气可以是:神秘地、故意严肃地、面无表情地、把假话当真的说、让人信以为真地说……)

果然,有小朋友相信了郎志万的说话,看他们怎么说的?(出示小朋友的回答内容: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引导体会心理活动:这些小朋友心里想了什么没有?

(教师试答:

他们心里想都没想就说话了,因而说话语气可以是“立刻抢着说”的:他们心理也许想都没想就立刻说了。

他们心里想:大科学家说的话,肯定没有错的,我得为这个提问找一个理由或者说话。因此他们或肯定地或得意地或自信得说出自己心里想当然的结论。)

怎样读小朋友说的话?

(教师听读,预设点评:你好像很为自己马上解决了科学家的问题感到得意;你说得这么肯定,别人都不用再去想了;你肯定以为自己说的就是对的……)

伊琳娜的表现与这些小朋友有什么不同?

预设学生只关注这一点:她自己动手做做看。

引导准确读懂文:伊琳娜在动手之前,是经过自己思考(听从建议)的。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这一点非常重要。

(出示相关文段: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她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

伊琳娜试过后,得出什么结论?

出示文插图与文中句子: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这句话是伊琳娜说出口的话吗?

(教师试答:是心理活动的生动描写,虽然没说出口,但却是一个让伊琳娜恨不得马上大声说出来的结论,板书“结论”)

截取插图中伊琳娜表情,放大表情,引导看图说话,体会心情

(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即目瞪口呆,体会伊琳娜心情:吃惊、没想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教师看图说话示例:伊琳娜目瞪口呆,她非常吃惊!伊琳娜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也吃惊地张着,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怎样读这句心里话?(引导体会心理活动与对话语言不同的读法)

在事实面前,伊琳娜越想越生气,以至于她把郎志万的这种行为说成“哄骗”。板书“哄骗“

哄骗是什么?

哄骗人对吗?

看来,在伊琳娜心里,她一定是这样认为的:

您不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示该句,读)

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她是这样对郎志万说的吗?

对比两句话,发现异同。

引导体会,读好“怎么可以提”:

(教师试答: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一看“这样的问题”:问题中本来就含有错误的结论;

二看“哄骗”:哄骗的行为让人生气,愤怒,不满,难受……(板书这些关键词)再说,小朋友需要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郎志万却向小朋友提这样的问题,实在不应该。

这三层原因导致伊琳娜强烈的情感——怎么可以提?板书“怎么可以提”)

体会读,点评不同的情绪。

句式训练:“怎么可以”——“不可以”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句式转化口头练习

郎志万看着这样可爱而聪明的孩子,忍不住哈哈大笑,我们来读一读他的回答。(示: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现在你明白了什么?

我们再来看看郎志万的哄骗,你觉得这个哄骗现在看来……(善意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相机板书)

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

生汇报,听辨学生发言有否从多角度学习“想象人物说话”

如果学生多从单一角度说话,教师给予方法体会说话的多元化。

(教师引导:可以想象人物说话的不同对象,感受,表情来尝试从不同角度练习说话。)

教师提供开头语降低说话难度,以及规范学生说话

伊琳娜终于明白郎志万的用心,她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您……”

伊琳娜十分感谢郎志万的“哄骗”,她也笑着说:“……”

伊琳娜面向其他小朋友,她认真地说:“……”(不能光……还要……)

伊琳娜低下头来,她不好意思地说:“……”(看来,我昨天……)

伊琳娜回想着整事情,她对自己坚定地说:“……”(只有……才……)

学生自由选择角度练说,师巡视,选生展示。

结:总结学习内容

细读文,可以很真切地体会人物的心里感受,恰当朗读人物说话内容;

2“怎么可以……呢?”这种说法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可以用“不可以……”的说法来转换。

篇6:《动手做做看》第二课时教案

2、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3、会写“哄、喝”两个生字,并掌握如何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

教学准备:

1、杯子、水、尺子、鸡蛋;

2、课件;

3、奖状、王冠、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铅笔用起来不方便,人们发明了自动铅笔;扇子扇风很费力,于是人们发明了电风扇、空调。每一种发明和发现,都是人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获得的。

2、出示鸡蛋,思考:一只熟鸡蛋和一只生鸡蛋,用同样的力,在同样的地方,同时旋转两只鸡蛋,谁先停?

3、板书课题:

13、动手做做看

二、学习课文

1、评选“故事王”,教师出示王冠,并说明评选要求。

2、指名讲故事。

3、全班投票评选“故事王”,并授给王冠。

4、教师出题:我会连,学生思考后发言,并说明为什么这么连。

5、出示插图,观察表情,给伊琳娜配音。

6、指名表演,并请大家给表演者配音。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实践

1、出示问题:把尺子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从杯子外面你会看到:

A:尺子和尺子上的字变大了;

B:尺子和尺子上的字不变。

2、学生选择,把奖状发给动手做的小朋友,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

3、学生实验,提出要求。

4、汇报观察结果。

四、教师总结

篇7:《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动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通过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学家朗万志的引导启发下,动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学家讲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动手做做看.”在孩子读完课问题目后,我让孩子带着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动手做做看是谁说的?课文讲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孩子们读开了,有孩子边读边和同桌谈论着。三五分钟后很多孩子举手了,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大多数孩子说出“动手做做看”是朗志万说的,个别孩子说是妈妈说的。我让孩子们在书上找答案,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重要学习朗志万的话。他为什么这样说?你读懂了什么?让孩子自己再读全文,在四人小组中议论交流。这篇课文讲了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是:凡事都不能光想,还要动手做做看。第二个道理是:科学家的话,不一定全是对的。课堂上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一)、情境导入,设身体验

课堂上,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可算作一种知识权威。学生与文中小朋友的年龄相仿,有着相类似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与文中有着极强的雷同性。这样,就利于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下一步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和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二)、学习课文,深入探究

情境之后,教师由权威摇身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笑问:“刚才老师提的问题,你们不觉得熟悉么?在哪见过?”在学生恍然大悟间,教学戏剧性的进入第二程序。学生此时学习习兴趣倍增,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

第二程序是全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的三维目标要在这里实施体现,教学重、难点也要在这一程序中解决。诸多目标若想做到“剪不断,理不乱”,就得像蜘蛛结网那样——围绕一个中心,有序地连线,恰当的打结,将教学的过程组成有机整体。基于此,我确立了“逻辑推进,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将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分散到两大环节中,如:第一大环节(1——5自然段)围绕朗志万提出的问题,从几个小朋友不同的表现着手。第二大环节(6、7自然段)抓住伊琳娜的情绪变化,以人物对话为切入点。如此,每个环节都围绕课文内容这个中心,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朗读感悟,并恰当的运用讨论、交流、实验、评价、点拨以及不同形式的朗读等手段,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相机落实各项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并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完成难点的突破。

(三)、角色朗读,深化感悟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依据上述理念,这一程序中,我让学生进入角色,再次感受、体验,将领悟内化,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时启用多形式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巩固教学重点,落实能力目标。

(四)、总结评价,回味升华

这一程序设计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其在角色朗读中的个性化感悟,回味教学难点。并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五)、布置作业,积累延伸

篇8:《动手做做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针对性教学设计的重点及基本思路

在对所带班级物质微粒性已有知识探查的基础上,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原则, 提出以下针对性教学设计。

1.注意从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质类型丰富学生在观察物质时对物质微粒性的理解。

比如, 针对多数学生对气体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这一观点没有自觉认识的情况, 在为学生提供教材中事实性材料的基础上, 增加二氧化氮和空气相互扩散的演示实验。

2.根据前科学概念特点, 实施概念转变教学。

从对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前科学概念特点的分析中可以得知, 由于微观粒子是肉眼看不见的, 因而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想象来源于他们对宏观世界的直接经验。如对于学生很难想象硅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隔的情况, 我为学生提供了高分辨率显微镜下的图片。通过合作学习, 转变前科学概念。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 利用合作学习, 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交流, 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比如, 可以设置“50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 体积是多少”的猜想活动。

3.利用科学解释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如“为什么可以闻到花香?”“为什么樟脑丸放在衣柜里会越来越小?” “雨水从何而来?”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引领

【教师】在前一段时间, 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 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 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学生活动】分组吃掉洗净的水蜜桃, 探究桃核、桃仁。

问题:大家吃得很开心, 桃子很容易分成了桃核和桃肉, 可还能继续分吗?

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开始用牙咬桃核, 吃到桃仁的同学很开心

追问:桃核的壳还能再分吗?

学生甲:可以, 可我需要锤子

学生乙:可以一直分下去, 可是再分下去就看不到了, 并且缺少工具……

学生发表个人的看法, 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问题:在生活中, 我们可不可以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微粒级呢?比如你能将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分吗?观察桌上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 讨论、交流分割的方法。

2.学生分组活动

甲组:将高锰酸钾颗粒研细后, 取极少颗粒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静置观察

乙组:直接把高锰酸钾颗粒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加入另一盛水的烧杯中, 然后继续下去……

交流讨论、发表想法、填写探究报告

学生讨论后小结:

(1) 高锰酸钾粉末还可以继续再分;

(2) 颜色变浅是因为高锰酸钾颗粒变少了;

(3) 物质都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4) 动手实验

分组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 50mL水+50mL水

(2) 50mL酒精+50mL酒精

(3) 50mL水+50mL酒精

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1) 等于100mL; (2) 等于100mL; (3) 小于100mL

小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 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 而气体间隙大

分组实验:在一量筒中, 放入一定量的水, 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 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 再观察液面, 试解释现象。

学生:未溶解时, 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 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 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 使总体积减小, 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提问:生活中那些现象可以证明微粒间有间隙呢?

学生甲:芝麻放在西瓜中就看不到了

指导:我们可以把大微粒比喻为西瓜, 小微粒比喻为芝麻, 可比喻能否等同为证明呢?

学生甲:不能, 给自行车打气可以证明构成气体的微粒间有间隙

指导:你举的例子很棒, 大家为他鼓掌鼓励一下……

接下来要考验各个小组团结合作能力了, 团结合作, 完成探究实验:

(1) 烧杯A+蒸馏水+2~3滴酚酞试剂

(2) 烧杯B+适量的浓氨水

(3) 把烧杯A、B罩在一起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不拘泥于书本上现有的结论。各小组选出代表汇报结果, 并将各种猜想说出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具有说服力引导:所有的猜想只有得到证实, 才能被人们所接受。

交流讨论结果: (1) 氨水遇到酚酞试剂会变红色; (2) 浓氨水有挥发性; (3) 组成氨水的微粒从烧杯中跑出进入另一烧杯中与酚酞试剂发生化学变化酚酞颜色变红, 从而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

演示实验:将收集好盖有玻璃片的盛有二氧化氮气体集气瓶与盛有空气集气瓶瓶口相对, 抽掉玻璃片, 观察并解释现象。

学生甲:两瓶气体都在不停地充满空间, 最终上下瓶子颜色相同。因为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提问:谁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微粒不断运动的例子吗?

学生甲:我们能闻到花香

学生乙:樟脑丸放在衣柜里会越来越小 ……

提问、小结:今天我们初探微观世界, 有什么收获?得到了哪些结论?

学生甲:我知道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微粒很小。

学生乙:我能用微粒观点解释许多我在课前无法解释的问题… …

回忆、总结、发言观看大屏幕小结。

篇9:《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节教研课上的很成功。首先孩子们课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兴致高涨。课上他们敢于与老师、同学争论,并在争论中学到知识。卢毅同学在张瑞同学对他提出读书的不足之后,勇敢的让张瑞同学为他做示范然后心服口服的坐下。在做实验时孩子们更是热情高涨,为成功的做好实验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节课上,孩子们的心灵是自由的。语文课标指出:要把语文课上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就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放飞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此外,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课上老师的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本堂课我有两处没有抓好时机对学生引导。如:卢毅在同学做实验时指出:“程伟同学是把金鱼扔进水里的。”我当时没有对他作出回应。其实这说明这个孩子看的很细心,我应该对他加以表扬,并让学生读出书中做实验的原句让学生知道伊琳娜是“放”进金鱼的,在引导学生做实验效果会更好。又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伊琳娜生气的段落,张洪洋同学有不同的看法,虽然他的看法是错的但他很坚持。此时我急于说服他,最后虽然他认同了我的看法,但似乎并未明白。如果当时我让他再读读第5自然段,然后做实验帮助他理解,效果会更好。

篇10:《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1、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谈话时,出示郎志万和伊琳娜图片,让学生喊喊他们的名字,接着交流搜集的有关伊琳娜、郎志万、居里夫人的资料,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拓展了学生知识面,这时老师顺势而导:“法国科学家郎志万经常喜欢问小朋友们一些奇怪的问题,今天他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然而然进入到了文本。

2、在课堂上,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在生生这间的朗读评价中,在老师对重点语句朗读的指导中,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3、为了激发学生学生探究的兴趣,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两个实验:一是亲手做金鱼实验,将一玻璃缸放在高凳上,当场装满水,再把一条金鱼放进钢中,观察实验结果;二是在初步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基础上进行拓展,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著名论断:“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学生众说纷纭,但基本上都认为亚里士多德说的是正确的,这时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让学生将轻重不同的两本书举到同一高度,然后让两本书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惊奇地发现:两本书同时调到讲台上。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哲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推而广之,其他人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可以说,两个实验,让学生亲眼所见,亲手操作,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能有效轻松地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较为深刻地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听到别人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要通过思考去判断,敢于大胆质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动手做做看。

4、在课堂上引进课外阅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不仅仅引导学生对“科学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哲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将扩大学生阅读面的理念由课外直接带到了课堂上。

5、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如抓住“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进行了给“光”找近义词、给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联系,促进学生语言内化。

6、注重课外拓展。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之后,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这是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有利实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阅读教学也是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阵地,“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回顾我的教学,老师们认为本课的教学设计切中单元主题“无论学生和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设计中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情,教学步骤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白“动手做做看”的意义,但也有不少瑕疵和不足,主要在以下方面::

1、动手实验部分如果在预习时,让学生自己在家亲手做做,然后在课堂上说说自己看到的现象。这样会更加激发其他同学想动手做做的欲望和兴趣。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现阶段是个难点。常训练学生可以得到好的训练。

3、思考—动手—结论,缺一不可,首先关键在于学会思考。动手做的前提是“怀疑”也就是思考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阐述不是很多,以致拓展时,学生拘泥于“动手”。

4、朗读教学扎实有效,教师激情昂扬,换词教学使学生思维开阔,但是板书设计稍有些滞后。

篇11:《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师引导下从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难,但是要让他们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在心中引起思考、共鸣,却并不容易。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我认为在本课教学中宜于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动手做做看”带给他们的乐趣和感悟。

上完本课后,结合师父对我的指导,我对自己的本科教学进行以下反思:

1、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谈话时,出示郎志万和伊琳娜图片,让学生喊喊他们的名字,接着和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伊琳娜、郎志万的资料,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而且拓展了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然而然进入到了文本。

2、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在教授第一自然段时,指导学生朗读郎志万的提出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郎志万提出的这个问题真是奇怪,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带着奇怪的语气读读这个长问题。

在教授第2-4自然段时,让孩子们找到书中小朋友们听了郎志万的问题以后各有的反应之后,分角色练习和朗读各自的对话,由此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心理,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有助于朗读时能较好地把握感情脉络。但是当读到伊琳娜用生气的语气对郎志万说的话时,我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读的不是很好。

3、为了激发学生学生探究的兴趣,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实验:一是亲手做把一个苹果放入放满水的杯子中后的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结果;二是做金鱼实验,将一玻璃缸放在高凳上,当场装满水,再把一条金鱼放进钢中,观察实验结果。

但是在操作中,由于我的失误,第二个实验没有做到位。而且我认为如果动手实验部分如果在预习时,让学生自己在家亲手做做,然后在课堂上说说自己看到的现象。这样会更加激发其他同学想动手做做的欲望和兴趣。

4、在本课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之后,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这是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有利实践。

5、在指导写字教学中,我范写了两个字:“提”和“题”。我让学生先是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但是当中我没有设计让学生加以区别这两个字。这是一个缺憾!

篇12:《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会认6个字, 会写“丹”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 请同学们猜一猜。

出示:解落千秋叶,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2.指名答。 (板书:风)

3.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是风的。

4.它不仅是一个谜语, 还是一首诗, 诗名就叫《风》。诗人全文没写一个风字, 却句句藏风, 多妙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诗人把风藏在诗句里, 有几位小朋友把风藏在了画里。我们一起来学习15课《画风》。

二、识字、写字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句子:

陈丹说:“风, 看不见, 摸不着, 谁也画不出来。”

宋涛想了想……说:“下雨了, 风把雨丝吹斜了。”

赵小艺笑着……呼呼地转。

(2) 指名读, 小组读, 男女生赛读。

3.三个句子, 同学们读得真好。课文中是哪几个小朋友在画风?他们的名字中还藏着六个淘气的生字宝宝呢, 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吧!

4. 这六个生字中有三个是《百家姓》中常见的姓氏呢, 谁找到了?

5. 我们周围有姓这三个姓的人吗?

6.看看剩下的三个字, 你还在哪些词语里见过它们? (组词) 这里面有一个字笔画特别多, 你怎么记住它?

7.指导书写“丹”字。怎么把这个字写正确呢?教师范写, 学生临写。

三、学文朗读

1. 默读课文 4~8 自然段, 用“_________”画出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2.学生交流勾画的句子, 教师相机指导。

银赵小艺:

(1) 是谁先画出风来的?

(2) 学生读句子, 教师板画。

(3) 出示句子:“只见她在……旗子在空中飘着。”

(4) 怎样才能读出风的感觉?赵小艺第一个画出风, 她的心情怎样呢?

(5) 思考:赵小艺的画中风藏在哪里?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____。

(6) 赵小艺只画出飘动的旗子吗?

出示句子:“她画了个拿风车……地转。”

风又藏在哪里?谁能读出风车呼呼转的感觉来?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

银陈丹:

(1) 赵小艺画出了风, 陈丹也会画风了。她又是怎样画风的? (板画)

(2) 出示句子:“说着……弯弯的小树。”

同桌互读, 把“风”读出来。

指名做动作读。

(3) 陈丹也画出了风, 她心情如何? (练读)

(4) 语句训练。 (同上)

银宋涛:

(1) 宋涛又是怎么画风的? (板画:直直的雨丝)

(2) 看看老师画得好不好?

(3) 出示句子:“宋涛想了想……吹斜了。”

生齐读, 师画斜斜的雨丝。

(4) 指导朗读。

(5) 语句训练。 (同上)

轻声读小诗。

不知不觉间, 我们将课文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一起读一读, 让风藏在你们的朗读中。

4.小结:让我们带着对小朋友的夸奖读最后一段吧!

5.齐读全文。

四、拓展

1援他们会画风了, 你打算怎样画风?

2援写一写:把你画风的想法写下来吧!

五、总结

篇13: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1、会读“朗、志”等10个生字,规范书写“另”等9个字。

2、学生用不同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到伊琳娜勇于动手做做的可贵。

3、学生认识到,只有亲自试试才能确定事情的真实性,树立遇事多动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识字、写字,在朗读中了解伊琳娜勇于动手做做的可贵。

2、树立遇事动手的思想,认识到只有亲自试试,才能确定事情的真实性。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制作简单课件。

3、搜集类似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激趣

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请听《小马过河》。(播放动画,听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名说)

是啊,小马亲自一试,才知道河水既不像老牛说得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那么当你们遇到不能确定的事情时,有亲自试一试,动手做做看的习惯吗?

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是一个好习惯。课文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动手做做看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小马过河》的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思考,让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再去接触文本,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和发现。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我们先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

现在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试读读这篇课文,看看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要想读好课文,先得解决这一只只“拦路虎”,看看谁是勇敢的武松?(出示字卡),指名认读生字,识记生字。

3、在勇敢的武松面前,这一只只“拦路虎”都被打败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出示词卡认读)。

4、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读好一段就给自己画个“”,如果这一段没读好,就再读一遍,给自己画朵“”。

5、和自己的同桌读读画“”的段落,看看能不能在小伙伴的帮助下,云开雾散,得一个“”。

设计意图:从识字到读好课文,一步步落实,让学生经历初读的全过程。将生字比作一只只“拦路虎”,学生成了打败“拦路虎”的“武松”,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促使学生主动识字。学生是阅读的主人,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作出评价,太阳是对自己的奖励,而云则是对自己的提醒,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在他人的帮助下,云开雾散,得一个太阳。有坡度的自我评价,让学生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好。

三、整体朗读,以思促读

刚才不少同学都得到了很多“”,现在,我就要来考考大家,谁来读读第6自然段,2~3名同学朗读。

1、伊琳娜为什么生气?请同学们找到有关段落读一读。

2、指名说,引导读好相关段落。

3、是啊,小朋友这么相信朗志万,可他却骗了小朋友,确实让人生气,你能学学伊琳娜的语气读这句话吗?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4、郎志万真的是“哄骗”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5、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科学家郎志万的话。想一想,伊琳娜为什么又笑了(使学生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质疑,注重实践,不要迷信权威)。

6、在伊琳娜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是谁的建议提醒了她?

⑴读妈妈说的`话,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⑵反复读这个句子,用它随时提醒自己,不能光想不做。

7、分角色读文,进一步体会文意(进一步体会这个事故带给我们的启示):

⑴在四人小组里练习分角色朗读。

⑵学生自主选择想扮演的角色,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以“伊琳娜为什么生气”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读书探究的积极性。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逐步领悟课文带给我们的启示。

四、尝试实验,启迪思维

1、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有趣的实验吧!亲自去验证它的真实性。

指名学生做实验,其他学生认真观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2、让我们都来做个有心人,用好自己的两件宝,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去创造吧!齐声朗读《人有两件宝》。

篇14:《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1、会认10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学文,抓重点字词理解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了解科学家的真正目的,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两位新朋友。课件出示伊琳娜和朗志万的照片和名字。

认读“朗”和“志”。交流识字方法。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围绕着他们两个展开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动手做什么?谁动手做做看?为什么要动手做做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3)标上自然段序号。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带读,师生共同正音。(2)打乱顺序指名认读。(3)交流识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换偏旁识字:慢—漫 篇—骗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4)去掉拼音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5)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三、朗读课文。

1、把生字放回课文中,自由读读课文。

2、指名分自然段读。师生共同正音。教师教读学生读错或难读的句子。

3、再一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指导写字。

1、认读“提、题”等7个字。

2、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全班交流。喝、哄:口要写得高、小一点。朗:左边不是良。

提、题:“提”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注意两个“是”的区别。【书写之前把如何写好字的发言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相互提醒,往往比教师枯燥的讲解更有效。】

3、教师重点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4、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与评价。

【写字教学的重点是写字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观察字形到书空,再到仿写,逐步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技能和良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认读生字。

2、开火车读词语,齐读。

二、朗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杯子里的水流出来了,流到了地上。伊琳娜张大嘴巴,眼睛睁得大大的,很吃惊„„)【观察图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说话中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及口头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

2、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一幅图的?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

指名说。明确:第五自然段。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读读第五自然段,看看怎样把它读好?

(2)哪个词说明了伊琳娜看到真相后的惊讶?(哎呀)指导朗读。

结合插图理解“漫”字的意思(水过满,向外流。)。

(3)“朗志万说的”指的是什么?请快速从文中找出来。

(一个杯子装满了水„„这是为什么?)

4、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1)听了朗志万的话,小朋友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指名分角色朗读两个小朋友的话。

(2)引读:而伊琳娜的妈妈却叫她——“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对关键字词的准确把握,始终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引导学生对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再运用到自己的语文学习中,这才更能做到“学以致用”。】

5、学习第六至七自然段。

(1)伊琳娜发现动手做的结果和大科学家朗志万说的完全不一样,心情怎么样?

(板书:生气)分角色朗读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2)理解“哄骗”的意思。(板书:哄骗)

(3)郎志万是真的在“哄骗”小朋友吗?“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说得对吗? 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

6、拓展: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心情怎样?(板书:高兴 懂了)

那么她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先说一说,再把它写下来。

三、指导写字。

1、观察“哄”“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全班交流。

2、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与评价。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用心思考,用于实践)

2、布置课外作业:

把一把尺子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从杯子外面可以看到: A、尺子上的字不变; B、尺子上的字变大了;

【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生气 → 高兴

(哄骗)(懂了)教学反思:

篇15: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课件打出一则“手”的谜语)

2、揭题质疑。手的本领可大呢。读了课题,有什么要问的吗?(归纳学生所提问题:谁动手做做看;为什么要动手做做看;怎么做)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猜谜语,运用猜谜的方式导入,引出课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关注本课内容;启发学生质疑课题,培养学生就课题质疑的能力和习惯,带着问题深入课文,由此找准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⑴自由读。调皮的生字排队和大家见面来了,仔细看看第一排和第二排生字宝宝读音有什么特点?(第一排前鼻音;第二排后鼻音)回答对了的同学带读。

⑵男女生赛读。生字宝宝摘掉了帽子,还认识吗?(去掉音节读)

3、认识词语。

⑴课文里有两个人名,外国人的名字可不好读,谁能读一读?

⑵其他几个词会读吗?

4、指导书写。今天所学的字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相同的,能找出来吗?(出示“题”与“提”)

①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②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③师范写。

④生练习写。(评议)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教学既要扎扎实实,又要讲究方法,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学。此设计突出重点,在生字出现的形式上有意作了安排,使学生注意抓住字音特点,区别前后鼻音读音的不同,并以学生带读的形式激发学生挑战自我。指导书写两个生字,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以各种方式读熟课文。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了,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⑴指名读各自然段,注意及时正音。

⑵齐读。

⑶分角色读。

2、小组讨论。讨论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在书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3、全班交流,解决所提问题。

⑴谁动手做做看?

⑵为什么伊琳娜要动手做做看?用书中的句子回答。(一个奇怪的问题)

①其他的小朋友听了这个奇怪的问题是怎么想的?(师引读)

②为什么伊琳娜会想到动手做做看呢?

③齐读妈妈的话。

④补充:伊琳娜的妈妈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居里夫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⑤妈妈的话到底要告诉伊琳娜什么?

⑥齐背所学儿歌“人有两件宝”。要做好每一件事情,不光要动脑子想,还要动手做一做才行。

⑶怎么做?带着疑问,带着妈妈的鼓励,伊琳娜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的句子。

①实验的结果怎么样?

②伊琳娜的妈妈知道是这个结果吗?她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伊琳娜?

③伊琳娜为什么开始生气,后来又笑了呢?

4、理解朗志万的话。

①科学家朗志万真的在哄骗他们吗?

②朗志万说的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③读了以后,你明白了什么?

5、小结:原来科学家朗志万是要告诉大家,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让我们再读读朗志万说的话。(齐读)

篇16:《中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图和资料, 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 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 选择了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中东。中东历来被称为世界的“火药桶”, 只要有一点“火星”就会引发冲突与战争;中东地区还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独特复杂的人文历史背景, 而备受世界的关注。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他们对新事物、新问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长期的热点地区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在本节之前, 已经学习过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地理, 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具有基本的读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像中东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且跨多学科、问题由来已久的复杂地区的分析和概括,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在图中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所涵盖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能够说出所濒临的海、海峡以及重要运河名称等;读图说出中东与西亚范围的区别;理解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地区、主要石油输出国、石油运输路线, 理解中东石油资源对当地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信息技术, 借助相关资料及教材知识, 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世界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培养关心世界大事, 关注世界和平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东的地理位置;中东的石油资源分布及运输路线。

难点:中东石油资源分布及运输路线。

●教学方法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时政新闻图片及视频:教师展示本·拉登照片, 播放最近他被美军击毙的新闻视频。

问题引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世界恐怖大亨出生在哪吗?你对这个地区了解多少?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时政热点问题导入, 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欲望, 同时培养学生关注世界时政及热点问题。

技术运用:苹果Keynote多媒体展示。

2. 填图导学

活动过程:学生上Wiki下载并使用导学案, 通过读图、填图落实中东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濒临的海、重要的海峡和运河, 理解中东地区处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位置。

学生活动1:在图1中填写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安纳托利亚高原、里海、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描绘北回归线。

问题引领:对照刚填写的地图, 中东地跨哪几个洲?与哪些海相邻接?大洲的分界线有哪些?中东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教学评价:学会认识一个区域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基本方法是能够说出一个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区的名称, 濒临的重要海、海峡及重要的运河名称, 重要的纬线 (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是否穿过此区域。以此为基础归纳出区域的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

技术运用:苹果Pages中填图和画线。

设计意图:变“记”为“做”。这些事实性的知识在传统教学中多为死记硬背, 学生毫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支持, 在“做中学”, 因此能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学生活动2:在图2的政区图中用Photoshop软件画图:用红色的粗线画出中东地区的范围, 填写主要国家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埃及、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并标注其首都。

问题引领: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教学评价:认识区域范围内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中东与西亚范围的区别。

技术运用:Photoshop软件的画图、文本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图明确中东与西亚范围的区别。

3. 小组研讨

活动过程:读课本图8.5、8.4和8.6分别填写下列问题及表格内容。

(1) 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____、生产和输出石油___的地区。

(2) 读中东的石油产区图, 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在_____。

主要的石油输出国有______。

(3) 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____、____、____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教学评价: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的重要地位、中东石油的分布、运输路线及到达的地区和国家。

设计意图:将问题设计更加具体化, 通过图与表, 将石油的运输路线落实在地图上。

4. 小组展示, 教师总结

活动过程:随机选取一组 (全班共36人) 向全班学生展示导学案的学习成果;确定另一组为评价组, 对展示内容适时评价, 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教师适时纠正错误并作最后的点评, 对本节课作一个总结。

设计意图: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 从被动学习 (听讲-阅读-视听-演示) 到主动学习 (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 , 效率是不断提高的。小组展示给其他同学的方式属于主动学习效率最高的一种 (教授给他人) 。

5. 录屏作业, 人人展示

活动过程:从Wiki上下载中东录屏展示资料 (PDF格式) , 将展示资料和个人的视频图像调整到合适位置。打开录屏软件ScreenFlow, 勾选录制声音和视频, 一气呵成录制完毕, 作为作业上传到Wiki。

技术运用:ScreenFlow屏幕录制软件及Wiki平台的使用。

设计意图:能上台展示的小组人数是有限的, 录屏展示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促使人人参与展示。用于录屏展示的资料是在导学案基础上专门设计的, 以空白地图为主, 学生要顺利完成的前提是事前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精心准备, 这样在“玩”中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还培养了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其他多种能力。此外, 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背景下, 电子作业相对于传统纸质作业来说, 抄写作业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只要复制粘贴一下即可。录屏展示中有本人的视频图像, 能确保是本人完成作业 (如图3) 。上传到Wiki的录屏作业, 教师可以随时随地 (有WIFI或手机网络) 通过苹果笔记本、iPad或iPhone批阅学生作业并记录成绩。

“iPad电子板书设计”使用了App Store里的免费软件iBoard, 其互动功能远远超越传统黑板 (如图4) 。

●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大多是事实性的知识, 不像高中地理理论性和原理性强, 在传统课堂中, 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地理学习主要是死记硬背, 实践证明效果很差, 学生也不喜欢。

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中, 学生人手一机,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学习, 在导学案的引领下, 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来, 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学习, 教师不断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 因材施教, 照顾到了学生的差异性。

导学案方式在地理课堂应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 导学案的“导”很重要, 这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地位的部分。教师的“导”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了导学案的设计之中。教师要重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全新设计导学案, 不能一味地按书本的资源与顺序安排教学, 引导要清晰, 一环紧扣一环, 环环深入, 引导学生到达高阶思维。

(2) 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利用各种地图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 展示分享环节最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可以在全班挑一位导学案完成较好的学生或小组重点展示, 解决疑难问题。其他学生可以纠正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就展示提出一些问题。经过师生共同研讨形成导学案答案并立即上传, 让学生及时更正导学案。

(4) 导学案设计完成之后, 一定要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和心态从头到尾重新审视导学案, 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有时导学案在学生手里就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如图片是否合适、字体是否变化、版面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等。

上一篇:初三背后的快乐征文下一篇:团队意识的建立与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