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口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

2024-06-24

试论口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精选10篇)

篇1:试论口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

试论口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

口译不仅涉及到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译员对两种文化的处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译法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译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译员在口译实践中应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作 者:钟再强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41) 分类号:H3 关键词:口译   文化因素   归化   异化  

 

篇2:试论口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视角中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为了准确传达源语文本的信息,笔者提倡异化和归化的交替使用的.这就要求了译者熟知不同的文化,不单把文本意思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更要有效地传递文字里隐含的文化信息.

作 者:叶玲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语学院,上海,44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33)分类号:H059关键词:归化 异化 文化差异性 互补

篇3:试论口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

美剧能在整个中国风靡,同高质量的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翻译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入手,探讨如何选择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二、归化与异化

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1990)提出翻译中的“文化转向”,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交际。译者不免遇到文化差异问题,常要求助于归化和异化实现成功的翻译。归化的代表人物奈达(1964)提倡动态对等以产生良好的读者反映。异化的代表人物韦努蒂(1995)呼吁尽力再现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达到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美剧字幕翻译的要求和特点

字幕翻译具有整体性。人物之间的互动与图画声音一道构成剧中场景;其次具有即逝性。声音,画面,字幕都是动态的,观众无时间细细玩味;其次具有通俗性。字幕翻译应通俗易懂,否则势必成为观众欣赏作品的障碍;最后,近年来引入的美剧有着娱乐性和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字幕翻译无需艰深晦涩,而是追求年轻化,时尚化。

四、实例分析

本文选取四部美剧为研究对象,探讨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六人行》讲了六个好友间的友情、爱情和事业。《生活大爆炸》讲了四个物理学天才和女服务生间的爆笑故事。卡通片《加菲猫》中贪吃,慵懒又坚强有责任心的胖猫成了许多中国观众的最爱。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功夫熊猫》讲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

4.1.归化

4.1.1本土语言的应用

(1)Phoebe:If you hadn't just had a baby with my best friend I swear to Lucifer a rabid dog would be feasting on you right now!(六人行)

译:如果你不是正巧和我的最好的朋友造了一个小孩,我对着阎王爷诅咒,现在就会有恶狗来咬你。

Ross对Phoebe的男友控诉她的缺点,怒火中烧的她说了如上一席话。在西方Lucifer是个具有宗教色彩的词。“swear to Lucifer”表示说话人坚决严肃的态度。翻译成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阎王爷”,其本土特色消除了宗教文化不同带来的理解上的隔阂。

(2)“Your mind is like this water,my friend,when it is agitated,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the answer becomes clear”.(功夫熊猫)

译:“心如此水,乱则不明。若心如止水,答案便尽现眼前”。

《功夫熊猫》剧中充满了中国元素,有很多充满禅意的对白,此句是师傅对阿宝的教诲,字幕组采用了中国文言式的语风,将禅意的悠远传达得淋漓尽致。

4.1.2网络新词和流行语的应用

(1)You have made me so very,very cat-happy.(加菲猫)

译:你让猫哥非(灰)常非(灰)常地开心。

画面上慵懒嘴馋的加菲猫拉着一只香喷喷的火鸡翅膀跳起了交谊舞。“灰常”正确表达应该是“非常”,来自广东方言,不标准的普通话导致了有趣的发音,因其带来的幽默效果而在网络上流行。网络用语的出现符合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笑料倍增。

(2)I don’t want to come off like a lonely loser.(生活大爆炸)

译:我不想让自己看着像个失败的剩男。

剧中Rjesh向Lenard抱怨自己很久都没找到女友。国人将大龄未婚青年叫做“剩男”,“剩女”,简单明了。“loser”被译作了“剩男”,若译成“孤独的失利者”则文采尽失了。

4.2异化

对于源语言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中国观众没有与美国观众相同的预设,异化是不可避免的翻译策略。此时翻译有必要用注释使中国观众了解和接触到异国风情和文化。如:

(1)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One ring to bring them all.(生活大爆炸)

Lenard从旧货出售摊买回来一箱二手玩具。Sheldon发现了一枚戒指,酷爱科幻电影的他瞬间联想到了《魔戒》中的魔戒。例中的话便是《魔戒》中的台词。不了解它的中国观众可能会对此台词感到费解,字幕组于是在台词旁加了注释:《魔戒》中的台词。

(2)You want me to use my intelligence in a tawdry competition?Would you ask Picasso to play pictionary?Would you ask Noah Webster to play boggle?Would you ask Jacque Cousteau to play go fish?

译:你们想让我的聪明才智去参加这么庸俗的比赛?你会让毕加索去玩看图猜字吗?你会让韦伯斯特(著名词典编撰家)去玩猜字游戏吗?你会让雅克.库斯托(著名潜水家)去玩钓鱼?(Noah Webster美国词典编撰之父,Jacque Cousteau法国海军将领,海洋生物学教)

自负固执的Sheldon用这句话来表示对参加物理碗比赛的不屑。中国观众要理解他的话外音必然要知道这几个人物到底是谁。译者通过注释很好得解决了这个文化障碍。

五、结语

美剧字幕翻译中既要要保留源语言的语言文化特色,又要使译文尽量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了几部热门美剧的字幕翻译,得出异化和归化是翻译中文化层面问题解决策略的结论,为日后从事美剧字幕翻译的工作者提供了建议和借鉴。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Press,2005

[2]Eugene A.Nid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United Bible Societies,2010

[3]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1995.

篇4:外事接待口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口译策略 外事接待

近十年来,我国外语、翻译等学术期刊和相关专业文集上发表的关于口译策略研究成果可分为五大类:基于理论的口译策略研究、基于语言形义的口译策略研究、基于场合的口译策略研究、基于口译过程的口译策略研究及基于口译教学的口译策略研究①。其中大多数的口译策略研究都将“策略”和“技巧”二词混为一谈。在口译策略研究中,“策略”一词的含义往往很模糊,不仅各人的使用存在混淆,还经常和其他词如“处理”、“方法”等混为一谈。“技巧”一词的含义也不甚清楚,有时被当做“策略”的同义词使用。对此,笔者认为,“策略”应当指特定情况下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采取的处理事务的方式和计划;而“技巧”则是一系列具体的做法,策略是通过技巧实现的。具体而言,翻译中的“策略”应当指“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这类大的原则性的方针;而“技巧”则包括翻译中具体词义的选择,词类的转换,词数的增减,句子的拆分、合并与顺序调整;具体到口译中,还有预测、解释,甚至笔记法等。目前国内研究者对于口译策略的论述,实际上主要集中在探讨具体的翻译技巧上。

在涉及文化冲突的翻译问题上,翻译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这一对概念上。这两个概念最初由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提出,他将归化定义为“在译文中采取自然流畅的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减少读者对于源语的陌生感”;而异化则是“在译文中打破目的语的某些语言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源语的异国情调”②。归化与异化之争可以说贯穿了整个翻译史,无数国内外论著都对两者的优劣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这一论战至今仍在进行。不论归化还是异化,最终都是为了完成翻译的任务,即最大限度地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传递信息。在具体情境下,两种策略灵活运用必然是总体方针。然而,具体到外事接待口译这一工作场景中,遇到文化冲突现象时,何时采用归化策略,何时采用异化策略?有没有一般性的原则?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有研究者提出,外事口译中应侧重采用归化策略③,对此,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笔者尝试对外事接待口译中涉及的文化冲突问题进行归类,然后对归化和异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策略做探讨,尝试就何种情况下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确立起一般原则。

一、外事接待口译及文化冲突

本文所讨论的外事接待,特指地方政府机关、高校等机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时接待外宾的活动,包括迎送、宴请、会谈、参观等;外事接待口译则指这一特定场景中的陪同交替传译。外事接待口译中的文化冲突是指在外事接待场景中,因为说话人和听众这两者的思维方式、说话习惯、心理因素、生活经验、教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口译员遇到的翻译困难。

二、文化冲突的分类

尽管有了前面的概念界定,“文化冲突”仍是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因为“文化”一词的含义过于宽泛。口译本身是一种高度依赖于语境的口头交流活动,而语境依赖于交流双方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社交环境,这三个概念也相对模糊,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界定。在本文中,思维方式特指人对某一事物习惯性的观点和看法;文化背景特指不同国家、民族中特有的文化概念;社交环境则指交流者所处的社交场合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下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将外事接待口译中常见的文化冲突进行分类,以一次外事接待活动为案例,对这三类文化冲突进行具体解释,并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提出口译策略。

1.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

思维方式指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因思维方式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可见下例:

以上是外事接待当中的一个典型场景。沟通看似流畅,但不难看出王先生和David之间存在隐含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在例1(a)中,王先生以中国人的方式表达他对外宾的关心,但外宾的回应,如例1(b)所示,和他预期的回应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来源于中西方主宾初次见面时表达关切之情的不同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译员不妨采用归化的策略,在例1(a)中译为:

Good Morning,Mr.David! Have you had a good sleep? It must be very tiring to fly for 8 or 9 hours,A good sleep must be helpful.

这样,译语符合了听者的思维方式,更利于双方的交流。

2.特定文化概念引起的文化冲突

特定文化概念指存在于一种文化而在另一种文化中缺位的事物。因这类事物引起的文化冲突是跨文化交流中最容易遇到的。

在例2(a)中,译员碰到的难题在于中国人两个发音接近的姓氏引起了外宾的迷惑。口译员完成了解释,但忽略了徐先生的武打动作。该动作不一定会引起外宾的误会,但至少会导致困惑,译员应该有所解释。在例2(b)中,译员干脆把中方说出的成语忽略不译。这种处理未尝不可,毕竟对交流影响不大,但严格来说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这两个例子都是高度文化相关的,对于这类文化冲突,翻译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取决于交际的目的:是为了文化输出,还是引进④。笔者建议,在外事接待口译中,这类涉及特定文化概念的翻译宜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这样有利于双方了解对方国家民族的文化,增进了解。在理解困难时,可加进必要的解释。如例2(a)中,译员可这样处理:

It’s not Mr.Wu from DIT who accompanied you to China.It’s Mr.Wu,the dean of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of our college.His family name sounds similar to your colleague Mr.Wu,but it’s another Chinese character meaning martial art,just like this.

在遇到中文的成语、谚语翻译时,译员同样可以采用“异化加补充解释”的策略。因此在例2(b)中,译员可作如下解释:

That’s right.In Chinese we call it “men dang hu dui”,which originally means being well matched for marriage,and here Mr.Xu means that you have found exactly the right partner,or counterpart to talk with.

这样,目的语的接受者(外宾)既充分理解了说话者的意思,又了解了某些中国文化元素,一举两得。

3.对社交环境的理解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

下面的例子是外事接待中另一个常见场景:礼仪致辞。

在本例中,译员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有理由相信,外宾也能很好地理解中方发言人的意思。然而,这里面隐含的文化冲突仍然可以看出来。中方发言人的这段话是典型的“台面话”,先用一系列重要事件做铺垫,烘托气氛,再引出真正的欢迎致辞。这是由其对所处的社交环境决定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较隆重的礼仪致辞场合下,中方发言人受到了特定的社交规范限制,才会以这种方式说话。在本例中,译员采用了归化的策略:对源语的结构作了一定的调整,使译语符合目的语的语法与逻辑结构。这一点可从上文中带下划线的句子看出。然而在西方人听来,即便是在这样隆重的场合,开场白叙述一系列与主题无关的事件,仍然显得冗长和啰唆。这就是交流双方对于社交环境的理解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对此,译员应如何处理?是否有必要把这些不相关的内容略过?笔者建议,可以从语言结构和含义两个层次采用不同的策略,即“结构上的归化”和“文化上的异化”。见下面修改后的译文:

In this beautiful October with gentle breeze,we have witnessed some important events such as the successful launch of Shenzhou Six Spaceship,and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f the Long March.Today,we are greatly honored to welcome the experts from Dub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hich is another important event to us.It marks a brand chapter of our educational cooperative programme.Let’s applaud welcome for the presence of Professor David Taylor and Ms.Sharon Feeney!

译员保留了源语所有的信息,即便对目的语接收者而言显得冗长而突兀。这可以看做是一种“含义上的异化”;带下划线的句子清楚地表明了中方发言人提及这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事件的意图,即客人来访的重要性对我们而言不啻前面这一系列重大事件,这无疑有助于外国听众更好地领会中方发言所含的表面信息和隐藏其后的情感意图,这可以看做是“语言结构上的归化”。由此,我们可以做一大胆结论,即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策略并非水火不容。在同一语篇的处理上,两种策略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使用,相辅相成,取得最佳的翻译结果。

三、结语

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策略,在外事接待口译中,应结合具体的场景灵活运用。在涉及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中,宜采用归化策略,因为顺应目的语的语言思维习惯更有利于顺畅地沟通。在因特定文化概念导致的文化冲突中,宜采用异化策略,这样有利于双方了解对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特定的社交场合,双方在特有的社交规范和限制下进行交流时,译者可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两个层面采用不同的策略。这一点也揭示出: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可以结合使用,互为补充。

注释:

①李赛男.我国口译策略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2):110-113.

②Shuttleworth,M,& Cowie,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Manehester: St jerome,1997.

③王贝贝.外事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应对策略.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2.

④李建军.文化翻译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Shuttleworth,M,& Cowie,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Manehester: St jerome,1997.

[2]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2002(9):24-26.

[3]李赛男.我国口译策略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2):110-113.

[4]王贝贝.外事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应对策略.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2.

[5]彭鹏.现场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2011年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中交替传译实践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篇5:试论口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

1中英文化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的差异

纵观中国社会的传统, 不难发现个体是不能独立存在, 必须依附于国家与社会才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的价值所在。因此, 中国的大多数广告语都着眼于集体主义, 在团体意识指导下有时候还会借助第三者的证词或是某些明星代言来到达宣传的目的。相反的是, 西方文化则崇尚个人主义, 强调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 因此社会必须高度保全个人主义价值, 群体必须保全个体的利益。在这样的价值观下, 西方人对于物品的实用价值要求就相对较高, 所以广告语也就更注重实际感觉和实用价值。例如:

情系中国结, 联通四海心 (中国联通广告语) 。

坐红旗车, 走中国路 (红旗轿车)

“神州行, 我看行!”葛优说 (中国移动广告语) 。

Obey your thirst (雪碧)

Take time to indulge. (雀巢冰激凌)

Let’s make things better. (飞利浦电子)

在翻译的过程中, 如果不注意译入语语境中的流行趋势以及普遍大众文化的话, 翻译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

2. 不同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的差异

东西方人在看待问题和审美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侧重于“大同”的思想, 认为和谐共生才是人应该追求的最根本的东西, 这一点体现在广告语中即中国人多以笼统满足大众的心态来表现产品。更进一步说, 国人更习惯于从整体把握事物, 反映在广告语中就是简洁凝练并富有深意表达产品, 认为含蓄的表达才是最美的。[2]而西方人更注重局部和直率的表达, 反映在广告语中就是直截了当、条理清晰地表达产品。正因为东西方人看问题、想问题的视角不同, 所以作为第三媒介人的译者必须参照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方式才能够传递原文广告语想要表达的真谛, 从而才能让源语所代表的产品在译入语地方生根结果。例如:

Just do it! (耐克广告语)

We lead.Others copy. (理光复印机)

播下幸福的种子, 托起明天的太阳 (种子酒广告语) [4]

在翻译广告语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译入语读者和源于读者之间的民族和审美情趣上的差异。

二、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中英广告语互译中的应用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首次被提出是在德国著名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813年的一场名为《论不同的翻译方法》的报告中。施莱尔指出, 翻译方法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而后, 维努蒂在他《译者的隐身》一书中, 正式将前者定义为异化翻译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 将后者定义为归化翻译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1]

归化翻译策略是以遵循目的语文化的主流观念和民族认同感为前提, 采用借鉴译入语文化的方式来翻译外语文本, 用来实现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目的。通顺流畅 (Fluency and Transparency) 一直是归化翻译的标准, [2]归化翻译中首要要求是尽量熟悉化。因此, 在翻译策略中, 归化因其更能引起译入语读者的认同感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异化翻译策略是指关注源语文化的主流观念和民族认同感, 以尽量避免译文流失源语言特色为前提采取的边缘化的翻译方法。异化翻译策略彰显陌生化, 提倡文化差异, 并强调彰显翻译的痕迹, 保留源语言特色。因此异化策略指导下的翻译一般生硬难懂, 不易被译入语大众所接受。

1. 中英广告语互译中的归化翻译策略的应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注定了广告语的翻译与之间的偏差,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部分语义的改变和丧失。广告语的最终目的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和欲望。而且, 对于同一个广告同一语言的群体里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更何况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互动。因此为了宣传效果, 达到在译入语语境中激发消费者购买欲的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归化翻译策略的重要性就得以凸显。尊重译入语读者的文化和心理感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 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由于西方人的开放与直率选择这句话作为耐克标志对号的标语, 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被译作“想做就做!”因此, 传播时遭到了人们的质疑, 人们认为这个广告太过于随意, 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于是, 后来就改作了“该做的就做”, 这样才平息了广告风波, 打开了中国市场的销路。所以, 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归化的策略多关注目的语受体的文化是很正确的。再例如, 在西方国家, 他们所使用的出租车绝大多数都是黄色的, 所以在许许多多的出租车上都有这样的广告语:“I am yellow.”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国人如不了解这种语言差异, 看到这样的语言打在小汽车上, [6]肯定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这个时候如果译者不考虑文化差异采用异化而不是归化的方法的话, 就会闹出很多的笑话。[5]实际上, 在英语中“yellow”除了有黄色的意思之外, 还有胆小的和出租车的意思, 所以, 这时候就应该采取归化策略给出准确译文是:“我是出租车”。下面列举下国内的广告。三源美乳霜的标语:“做女人挺好!”我们都知道在国内女性用品的广告不好做, 主要是很难把握女人的心态, 三源美乳霜的“做女人挺好”创意巧妙, 不仅功能诉求到位, 而且广告语简洁准确, 含而不露, 让人心领神会。[6]但是如果把该句话直接译为“It is very good to be a woman.”不仅不能让外国人了解这是什么样的产品, 还把广告本身的意境给破坏了。由此可以看出, 归化策略在广告翻译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2. 中英广告语互译中的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

现阶段, 经济全球化加剧,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共融, 相互学习与共同发展并存, 世界已经连成了一个整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轻松地接受外国的文化并进行推从, 利用这一点, 对一些国外的名品广告采用异化的策略也是可行的。例如, 美国“万宝路”香烟的广告。“Man Always Remember Love, Because Of Romance Only.”就直接译为:“男人们离不开女人的爱。”[3]虽然有些露骨, 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太融合, 但是却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这种原汁原味的广告宣传就是采用异化策略的典型例子, 也在中国的消费群体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所以说, 一定程度上使用异化策略不仅可以拉近目的语消费者和源语言生产者的距离, 也可以给他们带去新鲜的文化感受。

三、结语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是以源语言文化或是目的语文化为主要依据进行划分的, 两者本身并无高低之分。然而, 广告语翻译主要侧重译文在译入语群体中的反映效果, 因此这方面归化策略相对占据上风而应用广泛。但也并不能说异化策略就一无是处。现阶段由于世界逐步在成为一个整体,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在进一步加强, 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 语言特色也在进一步碰撞交融, 所以有时异化翻译策略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刘金侠.归化与异化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应用及解析[J].商场现代化, 2005 (10) :138-139.

[2]沈继诚.目的论与广告语篇汉英翻译的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18.

[3]牛小娟.广告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3) :61.

[4]石裕晶.陈寅涛.汉英.英汉广告写作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5]史霞霞.中英语言及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探析[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7) :192-193.

[6]王慧杰.归化异化与广告翻译[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 (1) :40-41.

篇6:试论口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

关键词:翻译 文化因素 归化法 异化法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虽然有着相同之处,然而差别也非常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因为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而遇到一些问题。对于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处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翻译界并没有明确的定论。从总体的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见解,一种是对源语言文化采用异化策略,另一种是对目的语采用归化策略。

一、归化法

尼达是归化法的代表,他提出了“最接近自然对等”的概念。首先,他认为表达的翻译是自然而流畅的,翻译者应尽可能地把源语言行为模式转变为读者的文化;其次,他提出:“翻译的目的是沟通,与另一个文化的联系是不现实的,也是很危险的。”这就是说,翻译文本的内容和形式,都应以“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译文”为基础,翻译者不能解释读者的智慧、想象和理解。

如在英译“亚洲四小龙”这个词语时,一些译者直接翻译成为“four-tigers”,虽然翻译得非常好,但是结合美国文化,会给人一个可怕的形象,所以这里的“龙”不能直接理解成“dragon”。

因此 ,当归化与原词相同,但一般都会有一些带有文化色彩词语的源语言时,翻译者的通常做法是“将原有词语和句法的语义进行把握,从译文中选取跟原有持有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相通性,这些都可以从翻译里归纳出归化法。

二、异化法

异化法的支持者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方式,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在目的语文化里引入源语言的文化,使得目的语更加丰富和完整,更加具有表达的功效,表达的手段也多样化,这就给源语言文化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

与归化法相比,异化法能够改变源语言的表达方式,这也是目的语与源语言的不同之处。异化法,一方面,能揭示源语言深层次的含义,更好地体现原文的表层意思,不仅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同时使得表达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能使读者更加了解西方文化。因为语言不但能方便交流,承载文化,还能反映和传递文化。

三、结论

什么时候使用归化法,什么时候使用异化法,翻译界对此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人们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异化法或者归化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两者的不同效果。要想探析归化法和异化法,翻译者不仅要从传统的翻译理论出发,还要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去构建翻译理论。只有这样,翻译研究才能取得进步。

对于一名译者而言,他应该考虑作者的目的、翻译的目的、文章的类型和读者等因素。只有找到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平衡点,翻译者才能运用恰当的表现方式,向读者很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宋静.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2]姜大维.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6).

[3]赵婵.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J].社会科学家,2008,(7).

[4]郭林花.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异化与归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5]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2).

篇7: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问题的探讨

一、文化翻译

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 主要任务是在的文 (target text) 中再现源文 (source text) 的思想内容。译者翻译源语 (source language) 时必然在介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因此, 语境翻译必然是文化翻译 (邱懋如, 2000:319) 。目前对于文化翻译的定义有很多种, 有人认为是视角, 有人认为是方法, 有人从正面定义, 有人却从反面定义 (参见刘宓庆, 1999;邱懋如, 2000;谢建平, 2001等) 。而文化翻译, 是“以某种方式迎合接受文化而改变信息内容的, 以及在译文中引入了未隐含于原文语言表达中的信息, 这样的翻译就叫文化翻译, 与语言翻译相对。” (cultural translation:a translation in which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is changed to conform to the receptor culture in some way, and/or in which information is introduced which is not linguistically impliciting the original;opposed to linguistic translation) (Nida, 1969:199)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 它反映文化;另一方面, 它对语言又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翻译”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从表面上看, 翻译似乎只是语言间的转换, 实质上它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二、文化翻译常用的策略

(一) 归化与异化

归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和异化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最初是由美国学者Venuti在1995年提出的。而Mona Baker随后对此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看一个翻译是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 完全取决于文化形态的重构, 翻译在这一形态中得到生产和销售:什么是归化或异化只有在考虑到改变译入语文化价值关系时才能得到界定” (Mona Baker, 1998:243) 。当今的翻译界, 归化和异化概念基本上还是属于以意义确定性为基础的传统的归化和异化论。中国译界不仅在语言层面上使用归化和异化的概念, 同时文化层面也是如此。王东风认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 但并不完全等同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 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漩涡中的文化身份, 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王东风, 2002a:24-25) 。因此, 可见他所指的是文化层面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总之, 文化层面的翻译方法还是要通过语言方法的选择体现出来。本文认为, 绝对的归化和异化是不存在的, 归化和异化只有一种存在可能, 即相互之间在翻译过程中比重的不断变化。

(二) 归化与异化的应用体现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体现出来的, 尤其是在文化翻译。文化翻译中有许多翻译的常用方法和策略, 无论译者采用哪种方法, 都只是在归化与异化之间侧重点的选择上而言的。英语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词, 结合语境, 翻译后的版本就有三种形式。一是该词在译文中没有得到表达, 即省译;二是所译的词在原词中不存在, 即音译、替换;三是词以上单位的词组, 搭配, 短句等被原语解释出来, 即为阐释。

1. 省译

孙艺风认为“在不影响基本信息传递的情况下, 对于文化不可译的部分可以省略。尤其是那些看似含有文化意蕴, 实际上已属陈腐姜丝的词语”。

2. 替换

替换一般有两种情况:同位替换和异位替换。同位替换指在语义上被替换的词与替换词之间处于平等的位置, 异位替换是指语义上被替换的词处于不平等的位置, 上位或者下位。因为两种文化之间的概念存在差异, 一种文化中的词汇不可能都是能在另一文化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来表达。因此, 译者需要找到拥有共有词义的词汇来表达。由于在寻找的过程中, 译者是以文化位背景, 因此此翻译方法归为归化类。

3. 阐释

阐释指译者需对词汇进行解释性的扩展。王佐良认为, “翻译里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 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所以, 译者在解释的过程中需要拿捏一种度, 而这个度有不能太过灵活而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因此, 在阐释的过程中,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中心词前后加修饰性的限定词;另一种则是由于其本身在译语中无法得到读者的共鸣与联想, 使得译者只得在中心词偏离限定词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化词中多种语义中选定一种。有时阐释会与注释并用。注释不过是作为额外的补充信息的手段, 使得读者能更清晰而准确的理解所阐释的信息, 它并不能与所阐释的信息发生直接的关系, 因此阐释加注释的方法也归为归化法。

参考文献

[1]Bark, Mona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8.

[2]邱懋如.文化及其翻译.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 2000.

篇8:试论口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映像,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1921)曾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因此,翻译作为不同语言沟通的媒介,“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即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更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郭建中,2000)”。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能够熟练驾驭不同的语言,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策略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相关理论从“意识”“态度”和“知识”等几个基本层面出发,强调交际者应具备对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感知与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有赖于对不同文化模式的了解,唯有保持对文化差异的敏感,以平等的态度看待文化的多样性,掌握各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且恰当地交流。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文化因素对其影响不言而喻。文化间的共性与联系为翻译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础,而文化的个性和差异则为交流带来了障碍。面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地处理目的语文化与来源语文化的冲突,主要有两种手段,即“归化与“异化”。

三、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一)归化策略

“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主要以目的语文化或读者为归宿,使语言本土化归化,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从而消除文化差异,避免多义或歧义。

尤金·奈达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就是交流,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来源语的信息,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奈达这一理论实际上就是翻译的归化策略,强调在翻译中改造外来文化,以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标准,使译文读者能像来源语读者一样完全明白和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

归化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尽量接近读者,读起来更加通顺,而且还会给读者带来亲切感,更易于接受不同的文化。但是风格的转变,会使读者无法真切地领略异国文化的原貌,因此来源语所承载的很多独有的文化内涵无法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归化策略在使用时一旦陷入民族中心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会迫使来源语迎合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从而破坏文化多样性,以往在强势文化的翻译中较多采用这种方法。

(二)异化策略

“异化”是指翻译过程中以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隐含的文化因子,输入新的表达法,使目的语和读者感受差异、接纳差异。

王建开(2003)认为,不同的文化在保持各自的特点时才有吸引力,译文应体现“和而不同”,才会有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交流。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异化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然而,在异化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文化的包容与吸收,可能会忽视译文的可接受性,同样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过度的异化甚至会造成文化转向,在跨文化交流中厚彼薄己,造成对目的语文化的冲击,这种现象对弱势文化来说尤其需要注意。

四、翻译策略的选择

归化与异化作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翻译策略各有利弊,在使用上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但总的来说要注意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译者需要正确的跨文化意识来指导翻译工作。

译者要认识到,翻译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不仅是搭建语言文字的桥梁,更多的是实现文化的沟通与理解。文化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要注意潜在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罗进德(2000)认为,译者仅仅把握两种语言的语法、字词和句式结构的使用方法还是不够的,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并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这种能力是通过对各种跨文化现象的研究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具备这种跨文化意识是对译者的基本要求,对翻译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跨文化意识强调的是平等对待来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不能有主观偏向性。翻译过程中对来源语文化的体现不能建立在违背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之上,也不能因为维护目的语文化而排斥来源语文化。文化的交流沟通建立在互相承认共存的基础之上,翻译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文化相互学习了解,共同进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方面,一面当然力求其甚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转引自马鹏俐,2011)。由此可见,两种文化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消融文化冲突进而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文本和受众是选择异化还是归化的依据。王东风(2000)曾说过,翻译策略的选择最终还是要视原著的文体和翻译的目的而定。文本的不同决定了译本有着不同的使用途径。同样,不同的读者对译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不同水平、年龄和身份的读者对译本的把握程度、用途需求存在差异,同一种译本不能照顾到所有层面的受众,这一点也需要译者在选择策略时仔细斟酌。

五、总结

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破解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以建立跨文化的共识,促进文化沟通,追求以新文化、新价值标准为中介并使彼此都能接受,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最终促成交际成功。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纽带,也是体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平台。文化差异的存在要求翻译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根据多元标准来进行语言的转换,同时翻译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我们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指导之后翻译的发展和提高。我们在翻译选择翻译策略时,不仅要传递文字本身的含义,还应将附加在文字上的文化信息传递出去,并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受众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在翻译时减少文化冲突,达到更高层次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

参考文献

[1]E.Sapir.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1921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王建开.东边日出西边雨—诗歌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A].中国翻译, 1997(4)

[4]罗进德.谈谈误译的文化背景 [A].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王东风.小说翻译的语义连贯重构 [J].中国翻译,2005(3)

篇9:文化输出驱动下的归化与异化

1987年,《现代外语》发表了“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由此引发了翻译界旷日持久的归化、异化之争。归化与异化这一术语由L.Venuti首先提出,他把归化描述成“是一种帝国主义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体现”,而异化则是“对强势文化实行殖民文化统治的反抗手段”。 在国内,归化与异化之争的源头可以追述到直译与意译之争。 在中国翻译史上,支持直译和支持意译的均有人在,唐玄奘主张翻译要“求真,喻俗”,严复则笃信“信、达、雅”。鲁迅说“翻译要宁信而不顺,力求原作的风姿”,而赵景深则相反,认为翻译要“宁顺而不信”。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归化、异化之争越显激烈。 异化支持者认为“归化会改造原语国度的客观事实,扼杀其民族特点,同化归宿语言,因此就必然是对原文的歪曲”。主张归化的学者也提出了他们的主张, 如傅雷的神似论认为“翻译如同作画,应效果而论,所求的是神似而不在形似”。 再如钱钟书的化境说提出“译笔无妨出原作头地”,提倡张扬译者的创造性。

归化与异化之争的焦点在于是以目的语文化还是以源语文化为翻译的归宿。 主张异化的学者认为翻译应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一是可以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 二是可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 主张归化的人认为归化能打破原文的束缚,在异化不能达意的情况下传达原文精神,更能贴近读者。

二、文化逆差和文化输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再次屹立于世界经济之林,然而我国文化逆差却依然显著。 据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版权贸易金额为3739.3万美元,而出口仅为375万美元。 另根据国家图书馆的统计,20世纪中国翻译了106800册外国著作,而西方国家翻译中国著作仅百余册, 现代中文著作译成西文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种东西方文化交流上的惊人的逆差不禁令人扼腕。 为结束中西文化交流的单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现象,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快文化输出的步伐。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交流上主要采取“文化拿来”主义,重输入而轻输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必须扭转文化交流上的不平衡趋势, 要注重文化输出,在文化上有所作为。 目前来说,汉语的全球化不具有可能性, 文化输出只有通过中外文交互的方式来阐释中国经典和当代文本, 所以文化输出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翻译人身上。 文化的输出又不可能是强制性的, 只能是透过对异质文化的欣赏来实现, 因此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是中国文化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文化输出驱动下译者的策略选择

译者采取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必须联系翻译目的来说, 离开翻译的目的来讨论是异化还是归化终究落入空洞的窠臼,也不会有结论。翻译从来就不是一种无目的的行为, 翻译的目的决定着翻译的策文化输出驱动下的归化与异化略,翻译的策略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skopos认为“为了实现翻译的目的, 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译者目的和译者接受的翻译委托而译成不同的译文”。 换言之, 译者要达到什么目的, 就会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整体而言,文化输出的目的就是”将中国经验世界化”。 具体来说可以细分为几个层次,一是让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从而减少从民间到政府各类交流之间的障碍; 二是塑造文化大国形象,提升我国影响力;再者是因为一定的历史原因,中国文化被外界排斥、误解,甚至被妖魔化, 为了纠正这种现象而进行的文化输出。 笔者认为, 当我们在讨论文化输出背景下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时,不能不考虑到一个事实,就是服务于文化输出的三个目的的文本类型是不一样的, 这三种文本各有分工,各有侧重,最后形成合力,服务于文化输出的总目的,所以在处理这三种文本时,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不能一概而论。 受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的启发, 笔者认为服务于第一种目的的文本是以信息为主的文本。这类文本包括反映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 以及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文化和精神面貌。服务于第二种目的和第三种目的的文本是文化负载类文本。 这类文本包括实用文化、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文本。下面将对这两类不同文本应采取的翻译策略加以讨论。

(一)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文本的翻译

如上文所述, 该类文本的语篇功能主要是传递原语指示性或概念性内容。 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将事实、观点传达清楚,以避免政府和民间交流时产生障碍,甚至产生误解。 因此翻译时应关注内容或主题,采用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归化为主的策略进行翻译。译文的风格要符合目标受众思维和表达习惯、 认知水平和审美趋向, 使读者能够像阅读目标语一样顺利流畅。 有时为了达到译本的功能和既定目的,可对原文进行调整、删减甚至改写。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也是符合传播学意义上的接近性和可读性原则的。 请看例句:

例1:“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老的经典《尚书》就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

译文 :Harmony, the supreme value cherished in ancient China,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The Book of History, an ancient classic in China for example, advocates amity among people and friendly Exchanges among nations.

上文是温家宝总理于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稿的官方译文。 可以看出,第二句、第三句按照目的语的行文习惯和规范进行了归化处理。第三句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在译文中还被省去不译,一方面是因为后面已经明晰化地解释了引语的准确内涵; 另一方面是受众对中国古籍里的引语没有预期认识,如果再重复这部分内容, 容易影响受众对主要信息的理解。为了达到准确输出文化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误读,译者采取了以归化为主,变译为辅的翻译策略。

(二)文化负载类文本的翻译

如上文所述,这类文本是服务于“塑造文化大国形象,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之目的。 这类文化负载类文本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 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思想内涵。翻译这类文本时,最重要的就是传达汉语言文化特质和汉文化的异质性, 保持译本的文化身份。 因此, 在保证目标受众具有可读性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使用异化策略。 试想在文学翻译中,如果不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又怎能把浓郁的中国语言文化风情呈现给外国读者呢?王东风在《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一文中, 提出译者应该具有 “敏感的文体或风格意识”,洞悉蕴涵其中的美学价值,并尽量用相应的目的语语言形式传译出来。再如,如果把我国经典名作《中庸》和《易经》中的“圣人”和“大人”翻成英语“The Saint”或是”The Great man”,即西方宗教中的基督耶稣,那就失去了文化输出的意义了。

有学者担心,文化输出,如果西方人不感兴趣或不能接受怎么办?王克非在回应这类疑惑时说“接受对象的兴趣虽是重要的指数, 但不是文化输出的决定性前提”。就此观点,我深表赞同。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一个渐进过程,也是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接受到接受过程。 文化输出意味着中国文化应该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管他者接受心态怎样,我们都要说明自己的文化立场,强调自己的文化精神,使西方对中国文化不再是俯视而只能是平视。 下面以一个实例来考察用异化法翻译较之于归化法翻译在服务于文化输出目的中所取得的后者不能相比的作用和效果。

例1:龟鹤衔芝:此器根据明代黄宫陈设的吉祥物龟鹤延年缩小而成。 为一仰头昂胸的仙鹤立于四头仰望的老龟背上,口衔灵芝,意味深长。 民间传统鹤意喻常青, 龟代表长寿, 而灵芝为返老还童之仙药。

译文1:This article is the miniature of the mascots- crane and tortoise displayed in the imperial palace of Ming dynasty. Crane stands for youth, tortoise for longevity, and glossy iris for elixir. The image vividly represents the love everlasting.

译文2: …… (同译文1)It has a red crowned crane with its head up,breast thrown out, and a wonder iris in its beak,standing on the back of a tortoise with its heads turning up. It is rich in its meaning. In folk tradition, the crane symbolizes youth, the tortoise represents long life and the wonder iris is an elixir which retards aging and restores youth.

这是典型的实用文化的文本译介,译文1采取了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归化策略,只是简单介绍了这个器物是何物,而把西方读者不熟悉的形象及寓意一律删除不译。 而译文2则详细地译出了“鹤、龟、灵芝”的生动形象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象征的含义。 译文1显然起不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因为西方读者阅后只知道中国有这个东西,却对背后的文化没有点滴认识。 兴趣来源于新鲜感,而新鲜感来源于文化的异质性。 只有采取异化策略,才能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

四、结语

篇10:试论口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

【摘要】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也日益受到全球瞩目,然而文化差异使武术文化的输出困难重重,如何通过准确有效的翻译实现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了推广武术全球化的重要课题。本文着眼武术术语的翻译,根据武术术语直观性、简明性、形象性的特点,具体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武术术语的翻译中如何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翻译武术术语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归化或异化或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有助于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武术术语翻译 归化 异化

一、武术术语与翻译

1.武术术语的跨文化审视。“中国武术是一个庞大的武术体系,又被称为中国功夫、武功,更被近代中国人视为国术、武艺、国粹”。武术术语是用来正确标记武术文化内涵和丰富技术内容等各个武术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从宏观角度来看,有些武术术语是一些动作名称的直接表达,为使其翻译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译者可以借鉴西方体育词汇,直接借用译如语约定俗成的名称会更有利于西方读者了解、接受武术文化。从语言微观角度而言,武术术语中有很多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时应充分体现原文的“民族特点”。Newmark认为,民族特色词汇的翻译可以选用“功能对等词”来弥补缺失的信息,对于一些“准文化词”(semi-cultural words),原则上应先直译,再在括号中加注,以充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理论阐释。本文所探讨的武术术语的翻译,即将中华民族语言或文字描述的武术术语转化为目的语,通过认识和了解武术文化,将武术术语中所蕴含的精深思想和动作技法等外延形态呈现出来。武术术语的翻译涵盖了武术固有的语言、文字、身体技能及各种外显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译过程,必然存在“归化”和“异化”的选择问题。

“归化”和“异化”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归化,“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武术术语的翻译需将我国的武术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向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表达相靠拢或接近,使该文化群体理解并接受,这就是翻译时的“归化”。翻译的“异化”则是指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的表达方式,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武术术语翻译的“异化”就是要保持中华文化、中国武术的传统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固有的内涵和外显形态。

二、武术术语翻译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国内的武术术语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1993年李长林在发表的《中国武术术语汉译英浅谈》一文中提出了武术术语的翻译原则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即“汉语拼音音译法(音译);形象传神译法(意译);音、意复合法;特殊武术词汇译法”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武术术语的翻译研究,如杨海庆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与太极拳的英译》中提出了太极拳英译的相关对策: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保持动作名称的象形特色和文化形象等,这些研究大多处于对翻译方法、原则、策略以及已有翻译成果正确与否的探讨与争论阶段。

武术术语翻译的最大障碍就是中西文化差异,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大潮不断推进,学者们越来越重视武术术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载问题,把术语的翻译放在跨文化交际的大视角下进行研究,并指出“文化转向”是武术翻译的必由之路。就武术术语而言,“武术术语是武术文化的镜像,是承载、纪录武术内容的载体”,而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白致使源语向目的语的转换过程中的语言信息传递收到极大限制。因此,“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武术术语的翻译中被广泛采用,很多译者采取这样的策略是为了使翻译更加标准规范,但往往容易偏重其中一种方式,如过分张扬民族化而忽略受众的可接受性,或一昧追求国际化而丧失民族化,因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错误。本文把武术术语的翻译与跨文化交际视角相结合,采用“归化”与“异化”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策略对武术术语进行分析、翻译,以达到既保持民族特色文化,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1.武术术语的特点。武术的源远流长使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和技术风格:“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既求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因此武术术语具有独特的特点,既有民族文化性,有富有专业性。总的来说武术术语主要有三个特点:直观性、简明性、形象性。

2.归化策略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Schuttleworth和Cowie认为,“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的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归化策略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运用具有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翻译源语词语,比较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容易被读者接受。运用归化策略进行武术术语的翻译充分考虑到了外国人接受问题,使术语的翻译自然、地道,符合外国人的思维习惯,使外国读者能够获得最多的信息。

术语1:栽碑

译文1:Smooth Elbowing 译文2:Straight fall

分析:栽碑是醉拳中的一个动作,指的是在倾倒的时候做到身体挺直,像石碑一样栽倒,译文1是一种直译,译文2则采用了归化的方式意译,两种译法都隐含了一定的文化特征,前者直译,简洁明了,但却又过于直白,不易理解;后者采用归化的方式虽然牺牲了其文化含义,但目标语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其含义。

术语2:猛虎下山

译文1:Ferocious tiger races down the mountain

译文2:Jump and attack by swing punches

分析:猛虎下山是武术中拳术的一种,即猛虎下山拳,外国读者通常对此术语都不知所云,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该术语进行意译更有助于将其包含的信息准确地传递出来。译文1直接翻译成“凶猛的老虎冲下山”,包含了太多的模糊成分,会使译入语的接受者困惑不解。实际上,“猛虎下山”是一个固定的动作,译文2把此术语直接翻译成该术语所表示的动作,即“跳跃和摆拳攻击”,这种归化的翻译方式可以使外国读者准确地领悟到猛虎下山这一拳法动作的含义,直接明了。

术语3:白鹤展翅

译文: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

分析:术语3术语对典型的文化冲突词翻译,这是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中国人把“鹤”看作是美丽、高雅的象征,“白鹤展翅”的动作要领是右臂自然上举,左手置于左髓旁,动作轻松自然,形态翩翩,但有些国家如法国,把英语单词“crane”(鹤)与笨蛋或有贪欲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对于这类文化冲突词的翻译,笔者认为需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可以保留源语的指称意义,但其语用意义需要用注释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外国读者充分理解术语的意义和中国的武术文化,避免跨文化交际时产生冲突。

3.异化策略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异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常规的翻译再翻译”,这就要求译者在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表达方式,译文以源语、源文化或原作者为归宿。随着当代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兼容,在翻译武术术语时应根据本土文化的需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化的开放性、渗透力与包容性,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思想和艺术特色的跨文化特征。

术语5:咏春拳

译文1:Praise spring boxing 译文2:Yong Chun

分析:术语5的译文1属于误译的一类典型例子,即直接按照中文的字面意思翻译,既未传达出武术术语的文化内涵,也会导致外国读者不知所云。“咏春拳”是名扬海外的李小龙最擅长的拳法,该拳法的创始人则是一位名叫“严咏春”的女人,因此“咏春拳”中的“咏春”是指这位创始人的名字,并非“prasie spring”(赞颂春天)之意。此外,中文中的“拳”字与西方的“boxing”的含义又有很大差异,“boxing”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定义是:“a sport in which two people fight with their hands, while wearing very large thick gloves”(两人带着拳击手套对打),但在中国武术中,打拳的人不一定是两个人,通常也不戴手套,显然将“拳”译为“boxing”丢失了“拳”的文化含义,只一味地迎合了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不利于真正的武术文化的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咏春”属于文化空缺词,即外国没有这类词汇,因此翻译起来是一大难点,笔者认为对此采用音译的方式最佳,可以适当加以注释,这样既保留了武术文化的特色和韵味,也有利于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术语7:判官笔

译文1:Judges writing brush 译文2:mace

分析:判官笔是武术杂兵械之一,又称状元笔。中国古代的“判官”相当于西方词汇中的“judge”(法官),因此有的官方书籍或网站,如《体育百科大全》、百度百科,就将“判官笔”译文“judges writing brush”或“judges pen”。这种翻译属于死译硬译的一种典型。中国古代判官用的是毛笔,而西方的“judge”用的是鹅毛做的钢笔,因此译文1一定会使西方读者联想到钢笔,完全改变了“判官笔”的本质特性,变成了另外一种武器。而译文2则保留了这种暗器的本质特征和文化特质。“mace”在西方词汇中也有“暗器”“狼牙棒”之意,有助于外国读者的文化正迁移,理解到“判官笔”的内涵。译文2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充分反映了武术兵器术语的文化色彩,有利于武术文化的弘扬与流传。

术语8:八仙过海

译文: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

分析:该译文采取直译的方式,但并未保留术语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形象。通常情况下,像术语8这样的一些含有典故的武术术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但在翻译时必须采取异化策略,通过加注解释的方式清楚地表达出典故的意义和术语的文化含义,否则外国读者会感到莫名其妙。“八仙过海”直接译成英文显然不合适,若不介绍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就很难使西方读者理解。因此这里应加以注释:the Eight refer to the eight immorals of Taoism in Chinese folk, the meaning of this illusion is Each dip lays his own talent. 加注既可以使外国读者对术语有准确的了解,也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可谓一举双得。

四、结语

武术术语具有直观性、简明性和形象性,如何将武术术语中的文化信息通过翻译顺利、准确地传递给没有武术文化背景熏陶的译入语读者,需要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武术术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内蕴和文化负载进行分析,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武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武术术语的翻译中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根据前述的翻译例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应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还会两者并用,以期达到最好的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充分展现中华武术的文化与精神风貌。

作为译者,我们既要掌握良好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更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这样在跨文化交际时才能准确地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特色与内蕴,又使译文对译入语读者而言不失可读性和理解性,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给世界各民族。

参考文献:

[1]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n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1988:50-51.

[2]Schuttleworth&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rster:St Jerome Publisher,1997.

[3]程艳伟.浅谈武术术语翻译[J].搏击·武术科学,2006,(10).

[4]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王红毅,余高峰.模因传播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社会科学家,2011(8):152-154.

[6]肖亚武.武术术语的特性与标准化分析[J].术语标注化与信息技术,2009(10):216.

上一篇:管理创新是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下一篇:小熊拔牙四年级童话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