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2024-06-14

口译与跨文化交际(精选九篇)

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篇1

1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口译行为的属性特征

跨文化是在立足于翻译活动研究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周遭环境系统之间的人文思维基因、意识形态基础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融合提升的态势创设, 具体结合口译行为的属性特征, 交际环节则是结合二者之间的契合交互的要素特点的联系衔接。沟通交际的过渡性就使得翻译对象可以轻松顺畅地进行发言论述、口译群体得以进一步选择确立基本的译介主题, 然后辅助二者在一系列语言转化、情绪捕捉以及临场应变的细化操作之中更为积极协调地推动整个译介步骤的拓展延伸。

跨域文化的膨胀性滋蔓, 就相应使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口译行为更需要融合语言学、进化学、伦理学等社会学科的内涵特性进行交互释放, 它所包含的译者群体的思维理念与实践执行的层面之上的价值要求也逐渐显现。在思维理念层面, 其要求译者群体剔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秉持务实、切实的思维导向, 立足跨文化交际之下的实际态势进行社交拓展;而在实践执行之上, 则倡导回归翻译活动尤其是口译行为本身, 译者群体需要以实事求是的基本理念去进行翻译对象的基本信息收集、人文资料归类、译介方法择取、翻译流程划定、细节步骤安排等, 并紧密结合与翻译对象相关的社会生活现状、相邻学科常识以及本国语言传统之间的衔接联系。

跨文化交际下的口译行为无法脱离翻译文化的核心导向, 而伴随着跨文化环境的多元分异化的趋势拓展, 既存固定的口译模式逐渐在文化思维基因、意识形态基础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要素影响作用下呈现出多维空间中的触角延伸。其一是立足传统式翻译的属性导向, 在翻译对象的文本基础之上侧重衔接与之相关的客观环境, 尤其是文化思维基因进行交互渗透, 譬如在官方正式的外交讲演之时, 同声口译就会侧重结合对象主体的民族文化习性与译介受众的文化习惯进行转化解读, 进而兼顾实现大部分译介受众对于口译信息的整体理解;其二则是单一化地限定某一翻译对象, 完全回归翻译的“纯粹”性, 例如在进行外国文学论坛活动之时的口译之时, 许多译者就仅仅从意识形态基础之上进行纯粹的文字载体的表象转换与价值释放, 一些晦涩艰深的概念词汇往往只能使得一小部分受众可以系统理解, 这就使得其口译传递的信息要素的受众对象就局限于具备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群体;其三是以“人本主义”为价值诉求, 探索多元个性化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下的单一个体的精神状态与行为模式, 这一口译情境主要发生在对于国外“行为艺术”活动现象的传播推介之中, 诸如香港地区的一些口译团体就经常对欧美的街头艺术进行个性化的美式俚语与粤语方言的杂糅解读。

2 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口译行为的瓶颈化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口译途径也迅速呈现多模式、广渠道的阶段趋势, 其中尤以网络文化对于跨文化口译的濡染最为深刻。作为翻译生态环境的新生因子, 网络文化下的生态环境更为契合跨文化交际口译进行之时的即时性, 译者群体的个体性话语诉求表达也终于找到了期盼已久的情绪宣泄、理念表达、价值宣扬的伊甸之园。一些译介媒体为了迎合国内受众群体对于翻译文化的猎奇、崇拜、探秘的价值诉求以及急切实现商业货币效益的根本目的, 对于涉及口译的译介内容普遍采取拿来主义与自我创造相结合的合璧模式, 直接将一些来源不明、未经核实、内容噱头的外文文本进行似是而非的大略口译与笼统整理, 同时大肆挖掘摘取一些网络社区语言, 夸张性地转换为极具噱头价值的标题新闻, 以此来吸引受众。

譬如在2010年新年工作会议发布会的互动问答期间, 温家宝总理曾就台湾《联合报》记者关于ECFA的签订事宜的具体进展作了如下回复, 温家宝总理说:“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 兄弟虽有小忿, 不废懿亲, 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其中“虽有小忿, 不废懿亲”语出《左传》, 意谓虽有隔阂障碍, 然而血浓于水, 矛盾终会迎刃而解。而来自台湾以及香港地区的负责本地区新闻对外译介的口译人员则刻意将“虽有小忿”翻译为“there have some angry and hatred”, 并通过网络载体之内的“水军”群体的病毒式扩散而大肆传播, 完全曲解丑化了温总理的原意, 从而使得外国新闻受众群体尤其是华裔群体一时感到极为困惑与无奈。而以上口译工作群体所属的新闻机构则获取了哗众取宠之下的关注度与炒作率, 实为不齿之伎俩。

3 口译之于跨文化交际视域的更新思索与综合探究

在跨文化交际环境变异化的翻译基体的导向作用之下, 通过借助具备群体关注度的新闻化信息的拿来主义化与标签加工性的交糅混合, 一些口译工作群体开始将外文口译进行所谓的个性化解读、群体性参与以及大众式评判, 受众群体的眼球心儿被死死拴住钉住, 群体情绪能量也得到了自娱自乐式的个性理念的宣泄释放, 其结果是偏失译介的始作俑者“把丑陋都挖出来, 将钞票全塞进去”, 受众则是“拍手称好, 乐呵乐呵”, 可问题是真相大白那一日到底是个别译者的“懈怠疏忽”值得唾弃谴责, 还是受众群体应当为自身的“盲从狭隘”而扼腕叹息呢。

鉴于此, 笔者认为领导管辖翻译推介的文化产业部门需要实时更新外文焦点新闻、海外文化动态信息以及世界文化潮流的多方评价, 允许译者群体进行合乎法律准则与道德要求之下的浏览点评, 从而营造构筑公开、透明、开放的翻译推介的生态环境新氛围。而具备社会影响力的译者群体也应当及时对某些偏颇不实的口译推介进行澄清说明、释疑解惑, 阐明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口译推介的根本原则与基本导向, 并向社会群体开放建言会话的反馈窗口, 不间断地邀请翻译行业代表、相关专家学者、民间读者群体进行集中长效性的讨论交流, 从而各抒己见、群策群力, 共同协商构筑切实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背景之下的口译推介行业运转发展的策略手段。

4 结语

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下的口译译推介不仅需要以翻译自身的信息价值传播导向作为原则性指导方针, 同时也要在文化思维基因、意识形态基础、社会经济环境等层面上寻求理论构筑与实践应用的契合点。进一步更新细化基于跨文化交际环境多元化的口译途径的创设推广, 稳步提升口译行为的宣传作用有效传播、人文内涵深度释放以及价值理念交互转换, 从而有力助推我国译介产业的快速、协调、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秀梅.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口译文化信息处理[J].现代交际, 2010 (14) .

[2]樊初芳.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口译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2) .

[3]严丽.口译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 2010 (1) .

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篇2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口译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参数

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口译交际中跨文化性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语言行为、文化模式、价值概念、表达方式等,而口译跨文化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层面的技术性转换,更主要包括文化意蕴与交际效果层面的功能性调整.因此,口译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应该成为口译质量评估的重要参数.

作 者:张威 ZHANG Wei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7(3)分类号:H059关键词:口译 跨文化交际 口译评估

口译中跨文化交际差异的协调探析 篇3

关键词:口译;跨文化;交际能力;协调探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良好的口译水平对加强我国国际交流,发展综合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口译工作者利用口头表述的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来进行精准的表达,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对信息有着重要的传递作用和衔接作用,因而,加强口译工作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势在必行。

一、口译和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复合型的整体,决定着语言信息的编码、传递的形式。跨文化交际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社会环境、宗教信仰、教育背景和团体交流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差异性使得交际的双方在思维方式和认知体系方面存在着不同,同时,交际中所运用的语言信息发音、编码顺序、编码形状以及词汇量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价值取向和道德信仰的不同也会造成语言词汇含义的不同。

在口译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至少要有两方的原始交流者,他们渴望与对方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语言上的差异使得他们无法将自身的语言转换成对方能够理解和明白的语言。口译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将对方的语言符号迅速地转码,对两种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语义、含义以及情感色彩进行有效的提取,准确将发话人的语言信息内容以合理的语言形式传递给交流的对方,并在这个过程中,将口译工作者看作是信息内容的接受者和传授者,充分发挥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载体作用,有效地为文化交际双方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二、口译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

口译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如果口译工作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有限,则会导致其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出现以母语的表达习惯、思维方式来对语言符号进行编码和转码,从而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对跨文化交际造成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模式差异

思维是利用其他媒介的作用来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决定着人们的语言行为方式,不同国家的人们受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环境等的影响,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以中英互译为例。首先,在句式方面主要体现为汉语中存在的平行小句相对较多,并且结构松散,可以直接通过字词来体现语义,而英语则是注重句子在结构上的严谨性,对从句的限制也相对较多。其次,汉语在语言的表达顺序上是先说次要的,后说主要的,先从整体上阐述事情,然后再根据局部的顺序来阐述其他问题。而英语则是先说主要的,后说次要的,先从局部开始阐述,之后再说整体。汉语和英语在地址、日期等方面的排序上的差异性尤为突出。例如,汉语中“中国吉林长春”,在英语中则是“Changchun,Jilin,China”。再次,中外在语言表达的逻辑上也存在着差异,如果表达的信息内容是清楚的,但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就不一定还会合理清晰。例如,感谢的表达,中文用“非常感谢、由衷感谢”等词汇来加深自身的情感。而在英语的表达中“感谢”仅仅用“thank you for......”。如果加上“heart-felt”的强调语气词,不仅无法深刻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而且听起来还会有些言不由衷的感觉。最后,中文和英语在方位和数字方面的表达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口译人员在语言形式和语义信息上的转换障碍。

2.语义表达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性,中英同等语义的表达在用词形式上存在着不同。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俗语、歇后语、成语、双关语、谚语、神话、寓言等,它们都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其历史渊源深远流长。这导致有的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对原有的语义含义进行很好的保留和表达,只能从表面上翻译其语用意义,例如,“Achillesheel”,如果按照字面上的含义可以直接翻译成“阿喀琉斯的脚踵”,但这样翻译出来会让很多人不知所云,无法对其真正的含义进行深入的了解。但是,如果口译人员熟悉这句话是出自《伊利亚特》,就可以将其翻译为“唯一的致命弱点”,从而消除语言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3.用语规则差异

口译与笔译不同,它是一种口头上的语言交流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遵循语法、语音和词汇等方面因素所形成的语言规则,同时还要严格遵循语言的用语规则,这样才可以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表达习惯,如果在某个国家中一种表达友好的语言,可能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形式时,引起他人的不快和误解。例如,美国人在称谓上会直接喊对方的名字,而中国人则不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姓名,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三、培养口译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

对口译工作者来说,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提升语言判断能力和调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强化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中英文在语意表达、思维模式、用语规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刻的掌握和了解,提高自身对语言翻译的精准性,提高语言信息的传递效果,提升自身的口译水平和能力。首先,口译人员要充分地学习母语文化知识,提升对语言语义的理解水平,提高对文化、教育、文学、商务、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文化和专业用语的积累,深入挖掘母语和其他国家和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的不同。其次,在学习母语的基础上应该将英美文学作为重点内容,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情况,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对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和学习,提升口译人员对跨文化历史背景的认識,逐渐培养他们的二语思维模式,使他们可以深刻地了解英美文化的内涵。再次,要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教材进行语言的学习,逐渐培养口译人员地道的口语、听力、语音、语调等语言能力,加强对语言词汇的积累,提升口语表达与句式表达和语言语序的适应性,深入地比较跨文化间的差异性。最后,还应该不断锻炼口译人员的实践能力,例如,开展一些仿真的商务洽谈、国际会议等活动,提升口译人员对跨文化的认知能力和协调能力,降低口译时间,有效协调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尽量减少负面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口译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使其充分了解中英文化在思维模式、语义表达、用语规则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并不断积累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提高口译人员的翻译能力和水平,提升跨文化口译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俞莲年.口译中文化差异的协调—从跨文化交际角度透视口译[D].厦门:厦门大学,2012.

[2]赵博.口译中跨文化交际差异的协调[J].经营管理者,2016(15):381.

[3]鲍晓英.跨文化交际口译中的语用迁移[J].英语研究,2006(3):70-73.

[4]刘旭.口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柯佳音.浅析跨文化交际口译中的英汉文化差异[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101-104.

[6]涂文婷.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以及应对策略[J].鸡西大学学报,2014(8):62-64.

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篇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实践活动, 口译由于其即时, 高效等特征对译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方口译研究迄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 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口译研究主要基于译员实践经验, 对口译行为的观察和思考, 对译员的语言和知识方面问题的探讨 (肖晓燕, 2002) 。七、八十年代, 口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加工的流程上。Gerver (1986) 认为, 口译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包括语言信息的感知、储存、提取、转换和传送等一系列信息处理任务。此外, 对于口译的信息处理机制, 法国“释意学派”提出了著名的口译“脱壳”理论。九十年代, 法国的Daniel Gile创立了同声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 把同声传译推向了实证研究 (徐翰, 2013) 。与西方相比而言, 中国口译研究起步很晚, 一直是国内翻译界的薄弱环节。从九十年代开始, 国内口译研究一直以引进西方口译理论、介绍西方口译研究动态、推广口译研究成果为主流 (刘和平, 2005) 。纵观中西方口译研究状况, 可以发现, 以往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口译技能的训练上, 对跨文化语境下的口译研究却比较少。

2 口译的文化特征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的文化。该文所界定的文化是处于交际语境中的文化, 即文化无处不在, 它涵盖了与人类生活有关的所有知识和认识, 渗透于人的语言、思维、活动、行为各个方面, 同时受制于社会行为和语言使用的期望和规约。口译作为两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 不仅是语言符号间“理解-记忆-表达”的过程, 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口译过程中涉及三个因素:口译主体, 口译客体和口译规范, 从这三个因素的着手, 探讨口译的文化特征, 有利于培养口译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 口译交际主体的文化协调者角色

口译的主体是口译行为的执行者, 即口译员。多年来, 译员被定义为:传声筒 (mouthpiece) , 帮助者 (helper) , 桥梁 (bridge) , 渠道 (channel) , 协调者 (mediator) , 交际促进者 (communication facilitator) 等多种角色, 其忠实地将源语译成目的语, 主要是通过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来完成交际活动。在整个口译交际过程中, 口译员保持绝对的中立, 不掺杂个人的情感,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置身局外”, 体现其专业的职业素养。然而, “随着翻译历史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译者在翻译中无法做到‘绝对忠实’, 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许钧, 2009) 动态的交际场合和口译交际方的不同期待决定了译员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只是信息传递的执行者, 而是置身于各交际方中间, 扮演文化协调者 (cultural mediator) 的角色。

译员“文化协调者”的角色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文化能力, 翻译策略和价值观等方面。口译者除了应具有训练有素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 还应该熟知交际双方国家的文化历史, 风俗传统,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除此之外, 对归化, 异化, 简化, 省略等翻译手段的灵活运用, 在不同外交场合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满足交际方的不同期待, 也是译者“文化协调者”角色的体现。口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 优秀的口译员能够坦然接受两种文化的差异性, 不褒扬一种文化, 也不贬低另一种文化, 在交际过程中不会受到语言形式的桎梏, 关注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积极促进跨文化口译交际活动有效和顺利的进行。

2.2 口译交际客体的文化因素

通常, 词和句子被看成传递意义的主要渠道。但20世纪中期法国释意学派提出, 翻译涉及三个层次, 即词义层次, 句子层次及篇章层次。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 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 (Traduction Linguistique/Linguisic Translation) , 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 (许钧, 1998) 。在以后的研究中, 人们综合语用学, 篇章分析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从交际的视角来分析翻译, 主张篇章应该是翻译的意义单位。口译语篇具有一些基本的特性, 其一般通过表层结构如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实现结构上的衔接, 其连贯性则通过借助语义上的关联获得。说话者的态度和交际意图以及听话者的期待决定了口译语篇的功能。因而, 口译语篇的意义是口译交际行为的客体。

我们通常将口译的语篇意义分为:语境意义, 语用意义和语篇内意义。语境意义指语篇生成与被接受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情景背景。口译交际的每一个步骤都置于两种工作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中, 与口译交际情景相关的如时间, 地点, 交际方, 交际策略, 交际意图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口译的语篇意义。语用意义关注的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而不是语言表面的含义。语篇内的意义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2.3 口译交际行为的文化规范

Gideon Toury将规范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他提出, 规范是在历史, 文化和社会诸层面上建立和形成的传统, 惯例和规则。翻译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活动。通过研究大量翻译作品, 他试图找出译者们遵循的规范, 这些规范可以用来确定翻译行为的合适程度, 调整限制翻译的因素。在鉴定口译翻译标准方面存在多重性, 以及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就是因为口译员的交际行为受控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规范系统, 一方面要遵循口译的忠实原则, 另一方面要实现口译的交际目的。

忠实性原则是口译员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职业准则, 也是确保口译质量和有效交流的关键原则。在传递的口译信息中, 包括了关键信息和非关键信息。关键信息包括说话人所要传达的内容, 时间, 事件, 地点及要达到的效果;非关键信息包括传递信息所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特点, 表达风格, 身势语等。译员在翻译关键信息时必须保持绝对的忠实, 不能出现误译或漏译现象;对于非关键信息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忠实度。例如:在重要的科技会议中, 由于其对文化的依赖性较弱, 译员可以进行较大程度的语言对译, 因而口译中忠实度较强;在旅游口译中, 由于其对文化的依赖性较强, 译员为了理解的需要进行文化的协调, 对带有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因而口译中的忠实度较弱。

3 口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 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 译者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 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中文化因素的敏感度 (赵军峰, 1998) 。通过上文对口译的文化特性的阐述, 我们可以认识到跨文化意识的自觉培养有助于口译员减少乃至消除即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从而促使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实现。

对比分析的方法是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是对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在口译中对文化词, 国俗词, 古文诗词的翻译, 要求口译员能够准确的理解其意思, 并且在翻译成目的语的同时, 尽量保持原语的风格, 这对口译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意识的学习西方文化, 特别是文化负载词, 俗语等的翻译, 不仅能够准确的表词达意, 还能体现口译者的文化素养。每种文化由于地域差异, 生态环境, 经济政治制度, 历史传统, 风土人情, 价值观念, 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不同, 其文化特征也有差别。比如, 在中国文化中, 龙是皇权和正义的象征,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人们认为龙象征着吉祥,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对儿女的期望。然而, 在西方文化中, 龙是邪恶的象征, 是魔鬼的化身, 具有贬义。因而, 在翻译“望子成龙”这个成语的时候, 如果直译为:“hope one’s child to be a dragon”势必会引起误解。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口译员必须协调这种文化差异, 翻译为:“hope one’s child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对比不仅只限于表层的形式对比包括更深层次的内涵对比, 对语言、非语言形式与意义以及言语交际行为的形式和意义都应该进行对比。只有通过对比研究中西文化差异, 才能有针对性地强化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2 分析文化障碍, 加强跨文化交际敏感度

各民族文化有其产生的土壤, 发展的历史和群体认同的现状。不同的地理环境, 不同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文化现状。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不同的行为准则。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不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 有时根本无法准确地解析信息。无法正确的译码, 交际就会出现障碍 (misunderstanding or breakdown of communication) 。

口译员要在练习和现场操作中, 积极分析导致文化障碍的原因, 注重平时的积累, 加强对可能产生的文化障碍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口译员要发挥“文化协调者”的重要作用,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甚至是语用失误。比如, 在中国文化中, 历来主张尊卑有别, 每个人在交流时要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 否则就是失礼。而英美文化中, 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流中, 在称呼和交谈的态度上较少受到等级和身份的限制。美国学生在课堂上, 常与老师争论问题, 有些问题提的很尖锐, 美国人认为与老师争辩是正常的。而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 无论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不自在。美国人的坦率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有些唐突, 有时甚至是粗鲁。口译员在处理可能导致文化障碍的翻译问题时, 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有意识的规避或进行必要的补充或解释。

4 结束语

口译是把一种语言承载的文化通过口头形式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复杂的文化信息交换过程, 它包括口译主体, 口译客体和口译规范三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口译文化特征的阐述, 发现口译过程就是一个双语语言和双语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 口译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口译现场性和即时性的特征, 口译员处理口译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问题依靠的是平时的积累而产生的自觉自发的行为。只有在具备了双语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总结才能增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自觉性, 从而保证口译顺利进行, 达到交际双方满意的交际目的。

摘要:口译包括口译主体, 口译客体和口译规范三个重要因素。该文通过对口译文化特征的阐述, 探讨了口译的双语语言和双语文化交流过程, 发现口译员不仅应具备熟练驾驭双语语言的能力, 还应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明确文化差异, 对文化障碍具有预见性, 增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自觉性。

关键词:口译,文化特征,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R.Daniel Shaw.Transculturation:The Cultural Factor in Trans-lation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Tasks[M].Pasadena:WilliamCarey Library, 1996.

[2]Lederer, Marianne.Translation:the Interpretive Approach[M].Translated by Ninon Larche.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2003

[3]刘和平, 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白茹雪.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翻译等值的相对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5]柯平.文化差异和语义的非对应[J].中国翻译, 1998.

[6]赵军峰.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C]//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7]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口译中跨文化交际差异的协调 篇5

一、口译和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复合型的整体,主要包括信仰、艺术、知识、法律、道德风俗等各个方面,是各族人民之间进行正常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意识形态。文化决定着语言信息的编码、传递的形式,其中语言交流是各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1]。跨文化交际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社会环境、宗教信仰、教育背景和团体交流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差异性使得交际的双方在思维方式和认知体系方面存在着不同,同时,交际中所运用的语言信息发音、编码顺序、编码形状以及词汇量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价值取向和道德信仰的不同也会造成语言词汇含义的不同。

在口译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至少要有两方的原始交流者,他们之间渴望与对方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因为语言上的差异使得他们无法将自身的语言转换成对方能够理解和明白的语言形式。或者是第三方的口译工作者,在进行口译工作的过程中,口译工作者需要将对方的语言符号进行迅速的转码,对两种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语义、含义以及情感色彩进行有效的提取,准确将发话人的语言信息内容以合理的语言形式传递给交流的对方,并在这个过程中,将口译工作者看作是信息内容的接受者和传授者,充分发挥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载体作用,有效的为文化交际双方搭建起沟通的桥梁[2]。

二、口译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

口译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口译工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不同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加工和整理,如果口译工作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有限,则会导致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出现以母语的表达习惯、思维方式来对语言符号进行编码和转码,使得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其中对口译跨文化交际障碍造成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模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影响

思维是人类大脑进行逻辑推理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主要就是利用其他媒介的作用来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决定着人们的语言行为方式,不同国家的人们受到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环境等的影响,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3]。首先,在句式方面主要体现为汉语中存在的平行小句相对较多,并且结构松散,可以直接通过字词来体现语义,而英语则是注重句子在结构上的严谨性,对从句的限制也相对较多,例如:She was small and slight in person.我们用汉语翻译为“她长得很小并且脸色苍白”。其次,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汉语在语言的表达顺序上是先说次要的,后说主要的,先从整体上阐述事情,然后再根据局部的顺序来阐述其他问题。而在英语的语言表达过程中,则是先说主要的,后说次要的,先从局部开始阐述,之后在说整体。像汉语和英语在地址、日期等方面的排序上的差异性尤为突出。例如,汉语中“2016年6月6日早上6点”,而英语则是“at xis in the morning of 6th June,2016”;汉语中“中国吉林长春”,在英语中则是“Changchun,Jilin,China”。再次,东西方人民在语言表达的逻辑上也存在着差异,如果表达的信息内容是清楚的,但是可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就不一定还会合理清晰。例如,在表达感谢的时候中国人常常会用“非常谢谢、由衷感谢”等词汇来加深自身的情感,如果不加上这些强调词就会显得不够诚意。而在英语口语应用中的heart-felt thanks for来强调感谢的诚意会让西方人士感到疑惑,他们会想这其中是否存在什么奥妙,因为在英语的表达中“感谢”仅仅用“thank you for……”就可以。如果加上“heart-felt”的强调语气词,会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不仅无法深刻的表达自身的情感,并且听起来还会有些言不由衷的感觉。最后,中文和英语在方位和数字方面的表达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口译人员在语言形式和语义信息上的转换障碍。

(二)语义表达差异对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影响

在中文和英文这两种语言中,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性,使得对同等语义的表达方面的用词形式存在着不同。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俗语、歇后语、成语、双关语、谚语、神话、寓言等,它们都具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其历史渊源深远流长[4]。但是,有的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对原有的语义含义进行很好的保留和表达,只能从表面上翻译出其语用意义,例如,“Achilles’heel”,如果按照字面上的含义可以直接翻译成“阿喀琉斯的脚踵”,这样翻译出来会让很多人不知所云,无法对其真正的含义进行深入的了解。但是,如果口译人员熟悉这句话是出自《伊利亚特》典故中的,就可以将其翻译出“唯一的致命弱点”的真正语义用意,将语言文化中存在的差异顺利的消除。

(三)用语规则差异对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影响

口译与笔译不同,它是一种口头上的语言交流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遵循语法、语音和词汇等方面因素所形成的语言规则,同时还要严格遵循语言的用语规则,这样才可以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5]。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表达习惯,如果在某个国家中一种表达友好的语言,可能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形式时,引起他人的不快和误解。例如,在中文和英文中的称谓说法中,其用语规则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人在称谓上会直接喊对方的名字,除了一些庄严正式的场合,而中国人们在称谓上则不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姓名,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一般都有会称呼对方为某某女士、某某先生、某某小姐,有时在正式场合中在某人的姓后面加上职称,像方董事长、徐总经理等。

三、培养口译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有效做好口译工作

相对于口译工作者来说,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提升语言判断能力和调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强化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中英文在语意表达、思维模式、用语规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刻的掌握和了解,提高口译人员对语言翻译的精准性,提高语言信息的传递效果,提升自身的口译水平和能力[6]。首先,口译人员要充分的学习母语文化知识,提升对母语语言语义的理解水平,提高对文化、教育、文学、商务、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文化和专业用语的积累,深入挖掘母语和其他国家和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的不同特点。其次,在学习母语的基础上应该将英美文学作为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情况,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对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学习,提升口译人员对跨文化历史背景的认识,逐渐培养他们的二语思维模式,使得他们可以深刻的了解英美文化的内涵。再次,要采用原滋原味的语言教材进行语言的学习,逐渐培养口译人员拥有地道的口语、听力、语音、语调等语言能力,加强对语言词汇的积累,提升口语表达与句式表达和语言语序的适应性,深入的比较跨文化间的差异性[7]。最后,还应该不断锻炼口译人员的实践能力,例如,开展一些仿真的商务洽谈、国际会议等场景,提升口译人员对跨文化的认知能力和协调能力,降低口译的时间,有效协调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尽量减少负面的影响。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对口译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充分了解中英文化在思维模式、语义表达、用语规则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并不断积累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协调跨文化交际差异对口译工作造成的障碍,提高口译人员的翻译能力和水平,提升跨文化口译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俞莲年.口译中文化差异的协调—从跨文化交际角度透视口译[D].厦门大学,2012.

[2]赵博.口译中跨文化交际差异的协调[J].经营管理者,2016,15:381.

[3]鲍晓英.跨文化交际口译中的语用迁移[J].英语研究,2006,03:70-73.

[4]刘旭.口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52-55+62.

[5]柯佳音.浅析跨文化交际口译中的英汉文化差异[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5:101-104.

[6]涂文婷.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以及应对策略[J].鸡西大学学报,2014,08:62-64.

口译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篇6

在美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与人类学、心理学和交际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欧洲它则与语言学联系紧密。与西方国家相比,跨文化交际在中国的发展只有不到20年,并且主要是英语老师、语言学家和有些心理学家去研究它。[1]

口译员不仅仅要从书本里学习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还要特别注意它在实际中的运用。他的工作不仅是困难和复杂的,而且很重要和兼负责任。本文通过分析因文化障碍造成误解的例子帮助口译员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而且试图找出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流问题和提高口译员口译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胡文仲教授认为跨文化交际简言之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1. 跨文化交际的起源

毫无疑问的是人们会想对有关跨文化交际先有个大概的了解。首先,他们会试图去追溯跨文化交际的起源。根据胡文仲教授的研究成果,跨文化交际起源于美国。

美国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发源地有其内在的原因。因为它是最大的移民国家,大多数移民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等,这些人给美国带来了他们本身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当他们互相交流时,文化障碍出现了,并且有文化障碍导致的冲突非常难处理。所以,当地学者更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黑人为了自身的权利和平等地位斗争运动的展开,美国其他的民族也逐渐意识到他们应该维护他们原有的文化和增强自己的民族意识。[1]

2.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成果

在过去的20年中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第一部有关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论文集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出版于1983年。近年来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情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院校大幅度增加,跨文化交际教材相继问世,例如,许力生主编的《跨文化交流入门》(2004)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2004)、杜瑞清等编的《跨文化交际学选读》(2005)。[2]同时有关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论文也层出不穷,以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作为基础平台,从介绍跨文化交际知识、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教学中渗入文化因素等方面入手,形成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系列论文集,极大地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发展。

二、跨文化交际与口译

1.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当谈到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人们首先会想到跨文化交际意识,因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没有这样的意识,口译者就不会明白他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氛围的环境里工作。在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时候,有两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一是口译者在做口译的时候必须意识到在不同文化间译文是否存在引起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对于口译者来讲,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2]

例如,一个美国人来到日本,做一项商务访问。在汽车上,日本人问他是否到过日本,对日本有什么印象。他说他到过日本,是1945年来的。这时的口译有两种选择,一是照实一字一句地译,另一种是绕过敏感的战争历史影响,表达成为“我以前到过日本,但现在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发展变化很快”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后者的翻译显然灵活机动,而前者的翻译无疑在暗示这美国人当年作为占领者到过日本,他的对手怎么可能欢迎他,译得再准确也不能称为高质量的口译。[3]

二是口译员政治敏锐性的培养。在外交事件中,口译者的翻译代表了这个国家明确的政治立场,因此他的译文必须要表达出清晰准确的政治观点。例如,台湾事务是我国当前政治生活中最敏感的问题,在翻译中涉及台湾的用语必须十分慎重,必须严格掌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注意避免可能产生“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任何用语。“台湾问题”应译为“Taiwan question”,不宜译为“Taiwan issue”。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终将与祖国统一,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台湾作为一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而“issue”这一词的含义是“a matter that is inispute between two or more Parties”因此,台湾“问题”应用“question”,而不能用“issue”。[4]

2. 跨文化交际与口译的关系

现今,人们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且他们相信越深入地了解文化间的不同,他们就可以更好地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一个口译员要想得出高水平的译文,他就必须了解跨文化交际与口译之间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的背景。口译员必须知道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且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为口译是一个口头转述的过程,是一个把一种语言的信息快速和准确传达给另一不了解这种语言的人。作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的活动,口译拥有它自己的特点。因为口译员所面对不仅是两种语言,而且是两种文化,没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他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一般来说,不论口译员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他应选择简洁和常用的词语,能让听众比较容易地明白译文。虽然英语是现今全球一种普遍通用的语言,但口译员还必须注意选词是否恰当。例如:各个不同民族的人语用习惯大不相同,如对于坦率、自信的美国人,口译者尽量避免用about,might,some等词语;对于办事讲计划、节奏不快的北欧人,译时应放慢语速,用清晰详细的字句效果最佳;对日本人各种级别的称谓不同;对重修养讲礼仪的英国人主动采用polite form,等等,这些均为跨文化交际中口译者跨文化意识的表现(徐冰,1997:45)。[5]

谈到跨文化交际,就不能不涉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培养口译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方法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建议,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口译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本国的文化,以及能够熟练地运用母语,不然他就没有办法了解别国的文化,成为一个出色的口译员。除此之外,还要能够熟练地运用目的语,以及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1. 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之中。意大利哲学教授恩贝托·埃珂认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由于相互间的差异,会产生文化间的冲撞。在这点上,有三种可能性:征服、文化掠夺、文化交流。[6]无论是征服还是文化掠夺都对两种文化间的交流造成巨大的障碍,甚至有可能误解和扭曲彼此间的文化内涵,因此作为一个口译员,为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他就必须先了解好本民族的文化,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修养,认识到本土文化的优秀性。例如英汉口译员,加强汉语言文学的修养成为了必修的功课,因为世界共同的文化正在形成与发展中,此时如果口译员有意识地输出中国文化的优秀因子,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自己,也有利于全世界的人类,使中国在世界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更能被他民族所理解和接纳,减少文化间的冲突,增强中国文化的地位。而且口译员还要避免在口译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汉语思维方式和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导致产生一些语用性错误。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古代帝王的象征,龙的图案在建筑中象征尊贵与庄严。在民间,龙也是吉祥之物。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传说中的有翼的鳄鱼。[7]口译员在碰到这样的情况时,就应该特别注意了,不能单用一个“dragon”了事,而要加上特别的注释,以便听众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中龙的概念,避免产生误解。

2. 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内涵

要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口译员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大量的词汇和流利的口头表达语言,还需要了解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是反射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而且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寄托。西方国家的历史由来已久,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氛围和内涵,口译员想要了解和熟悉目的语国家的历史风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等,就必须学习相关的文化内容,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渊博,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因此在学习外国文化的过程中,阅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它能诱发口译员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的思想逐渐成熟,开阔他们的视野,以及丰富他们的生活。而且文化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主要也是通过阅读去实现。通过这些方式,他们能了解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外国的风俗和礼节。

观看电影和连续剧是了解的外国文化另一个方式。换句话说,电影和连续剧反映了文化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外国的电影和连续剧口译员可以从更多细节方面去了解外国的文化底蕴,易于克服由文化冲击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例如一个对美国社会的大部分领域,包括文化、风俗、法律等方面都有详细了解的口译员来说,成功完成一场高质量口译的几率就会大得多。而且用观看电影和连续剧学习外语这样的方式相对别的学习方式来说就比较轻松,寓教于乐的形式也受到许多口译员的喜爱。

3. 参加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在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方面,各类的媒介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外国报纸、杂志,观看影视作品成为学习了解外国文化的渠道。然而,在亲身参与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中,口译员能有更深的体会,也利于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包括文化沙龙、文化年等。沙龙是法语Salon的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十七世纪,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志趣相投,聚会一堂,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文化沙龙是小会议或汇聚人们能谈论文化、文学、艺术等,口译员将有机会与来自不同的国家的外国人接触并且能够参与到交流活动之中,直接深入地了解外国文化。

文化年是一个新的国际交流的活动形式,由中国和法国首创。中法文化年是由法国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举办的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根据两国政府的协议,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率先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活动,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则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活动。两国的文化年涉及了多领域的广泛交流,举办的大小项目达到300多个,涉及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广播电视、图书出版、青年、体育、民族、宗教、建筑、环保、旅游等方面,活动能让中国和法国人民知道关于彼此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加入这种文化活动,口译员能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从更多细节方面去了解法国的文化。参加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口译员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别的国家的文化,也能更好地体会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四、结语

本文提到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与口译之间的关联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而且文章通过分析由于文化障碍造成口译中的失误案例,力求消除由于不同文化导致的交流问题和帮助口译者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谈论到如何学习外国文化和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比较各种不同的文化,以及结交外国的朋友也是较为有用的方式。口译者与外国文化接触得越多,他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进而提高口译的质量。

然而,在学习外国文化中,有一点必须提及,圣雄甘地说:“我不想自己的屋子四面是墙,门窗紧闭。我希望八方的文化之风自由自在地吹拂在我的房院周围;但我绝不会在其中摇摆不定。”[4]那意味着,即使口译员身处不同文化之中,他也不能失去对自己国家文化认知的标准而轻易地被其他文化左右。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在口译中的重要性,分析由于文化不同导致的交流问题,加上不断增长的口译经验,口译员的译文质量必定会有显著提高。

摘要:口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述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再表述出来的活动。而不同的民族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要想把口译的工作做好,那么就必然涉及跨文化交际这方面的知识。因为不同民族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冲突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口译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就更显突出了。本文以口译中因为文化冲突所产生的交流障碍作为案例分析,研究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力求提高口译质量。

关键词:口译,跨文化交际,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趋势与特点:跨文化交际研究评述[J].中国外语,2006,(3).

[3]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1998,(2).

[4]过家鼎.注意外交用词的政治含义[J].中国翻译,2002,(6).

[5]徐冰.译海无涯苦求索:中国著名口译专家访谈录[J].中国翻译,1997,(1).

[6]恩贝托.埃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存[A].乐戴云,阿兰.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一)[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83-84.

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篇7

关键词:口译,交际主体,言语交际学

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 而言语交际学是研究言语交际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语言分支学科, 是应用语言学下的一个分支。言语交际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我们把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称为言语交际。其中言语交际学的基本范畴有:交际主体, 语境以及话语。本文注重就言语交际主体来分析口译。根据塞莱斯科维奇对口译的定义:口译就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 准备、流利地为听众揭示和说明讲话人的意思。其中口译的过程中, 为听众说明讲话人的意思, 不可或缺的需要口译人员即译员。根据言语交际学可以发现, 口译过程中讲话人, 听话人以及译员都属于交际主体, 其中译员在传递意义的过程中, 即是听话人, 又是发话人, 译员在这两个角色中不停地转换, 这样特殊的交际主体, 不仅需要具备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同时要根据一定的规则。规范进行交际, 这样才有利于交际过程的顺利进行。

口译的交际主体有发话人, 通话人以及译员, 文章就分析译员对口译的影响。译员作为社会大集体中的一员,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根据社会心理学对于角色的定义, 认为角色概念显示了社会与人体之间的联结点, 这种联结包括那些占据不同地位、承担相应义务并运用角色扮演能力去使用不同类型期望的个体。作为交际主体的译员, 其中角色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古代将口译人员称为“舌人”或是学舌的“鹦鹉”。在西方, 译员则像“管道、回音器、传声筒、话音箱”, 相当于“语言调制解调器”、“语言转换器”, 好似他人的“喉舌”最好是看不见的“双语幽灵”等等。因此, 口译人员最好是透明的、可以“视而不见”的幽灵, 是“无足轻重”的人。“无足轻重的人”是一种“不协调的角色”, 这是译员的隐身性。随着翻译人员地位的提高, 肯定他们在翻译过程的作用, 口译人员的角色也从隐身性转向显身性。口译人员的显身性表现在:译员是信息的把关人, 对信息内容的把关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信息内容的把关, 一个是对信息内容的语言表现形式的把关。译员是共同的谈话者, 一场由当事人和译员三方的共同参与的场旨为实现某一交际目的而进行的对话, 译员与发话人产生对话关系, 又与听话人产生对话关系, 发话人与听话人通过译员产生对话关系。译员是交际过程的协调者, 由于译员作为能够在双方之间进行意义的诠释和再表达的人, 无疑获得了对谈话过程进行协调的功能, 成为跨语交流活动的“协调者”。译员的角色从无足轻重的人变成了信息的把关人, 共同的谈话者, 交际过程的协调者。

译员的地位得到提高, 进而拥有了一些权力。根据福柯的权力观, 对权力的定义为:在特定社会中于复杂情势下所采用的一种策略, 一种调度、计谋、控制、技术和操作, 形成的一种的控制关系和行为。同时, 福柯的权力思想和他的话语理解论是密不可分, 他的话语概念不是那种狭义的语言实践, 而是指广义上的人类的主要活动, 一种具有支配力的言语表达、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 权力通过话语得以实现, 哪里有话语, 哪里就有权力的运作。换言之, 话语就是权力。作为权力人员的译员, 在口译过程中可以赋予当事人决定是否行使“权力”的权力, 例如在医疗口译过程中, 对于一些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不便的地方, 赋予他们话语权和知情权, 这样有利于谢步和维护谈话双方平等互动的对话关系。还可以鼓励当事人行使权力。有时候在交际过程中, 当事一方或与是因为对交际环境不熟悉, 对交际形势缺乏把握, 或许是因为另一方强势地主宰了谈话过程, 因而没有得到足够的表达机会, 这是译员往往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方式向当事人赋权, 鼓励当事人果断行使自己应有的话语权或知情权。译员还可以引导当事人行使权力, 在法庭口译中, 译员可以向当事人赋予知情权和表达权, 并对这些权力的实施方式提出指导或建议。译员还能直接赋予当事人权力。有时候, 或许是由于当事一方的一时疏忽, 没有就相关事宜向另一方作出说明解释, 而译员对该交际环境的程序和其他影响性因素很熟悉, 可能会直接自行生成话语, 向不知情一方提供必要信息, 即直接赋予当事人以知情权和表达权。译员的权力只要表现在以上四个方面。

拥有了权力, 要赋予当事人权力, 其中必不可少的需要言语。译员必须具备语言能力。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 指的是规范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而言语交际学下的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语义以及语法方面, 这些知识都是属于语言知识层面的, 是言语活动的基本保证。口译是在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中, 为消除语言障碍, 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 采取口语表达形式, 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所以译员具备的还是双语能力, 其中还涉及熟悉度和熟练度。光具备语言能力是不够的, 同时还得具备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三个发面:语体的选择, 不同的场合所使用的语言不同, 就如出席不同的场合, 穿不同的衣服。语境的适宜, 针对不同的语境, 是否联系上下文, 是否考虑文化因素, 是否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对于口译的过程都是有影响的, 话语、情境和文化语境在口译过程中具有制约作用。客体的把握, 交流过程中除去唯一具有主动性的人之外的都是客体, 译员对交流过程的话题、方式、社会规范、语言、交际题材、对象以及环境的把握, 对于交际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对客体的合理把握, 才能促使口译过程的顺利进行。

译员具备了以上的一些能力的同时, 还必须遵循角色原则、忠诚原则、合作原则以及礼貌原则。角色原则指的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所使用的语言风格必须是与角色本身相符的。忠诚原则指的是在对于原语忠诚的同时, 对目标语也要忠诚, 忠诚是一种人际和伦理的关系。Grice的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以及方式准则, 这个原则在交际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合作原则存在的不足, 所以礼貌原则进行补充。口译的过程中需要这些交际原则规范交际主体的言语行为。

译员地位的提高得以使得其拥有了权力, 权力的行使中需要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为了口译过程的顺利进行, 还需要一些原则规范交际主体的话语行为, 进而有了角色、忠诚、合作以及礼貌原则, 在一些规范下正确地使用权力, 不仅使得口译顺利进行, 并且也使得译员的作用或是其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充分肯定译员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口译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毅、钱为刚.言语交际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3.8

[2]刘焕辉.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M].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

[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5

[4]任文.联络口译过程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3

[5]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口笔译概论[M].孙慧双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篇8

随着各国家交往的日益频繁, 对专业化口译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 口译作为一个学科逐步走向独立的同时,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 即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用于传授语言知识,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而忽略学生思维能力、心理素质、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全球化背景下, 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如何顺应时代发展, 培养职业型、应用型口译人才是每一位从事口译教学工作的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口译译员必须沉着应对各种场合, 并且迅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成功的口译是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体系及各种能力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 一名优秀的口译译员应具备多重知识技能。 口译是一项跨语言文化交际的活动, 是人类在不同语言间传递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情感的主要途径, 口译译员的各种交际能力是不同文化的交际者之间能够越过语言障碍进行自由交流的关键。 笔者从口译的交际特点出发, 结合全国各大高校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实践, 重点探讨交际式的口译教学模式。

一、口译中的交际特点

研究表明, 有许多因素对人们正确理解信息和传递信息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交际的效果, 如主题知识、说话技巧、讲话人的态度、对所谈论的话题是否感兴趣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效果还受到理解能力和听力水平的制约。 由于非语言符号可承载信息, 因此对非语言信息的理解可能直接牵涉交际的效果。 有学者将影响交际的诸因素归纳为个人特质、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 这些因素与交际者的语言水平、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说话技巧及心理素息息相关。

(一) 口译交际的现场性

与笔译自始至终是在脱离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环境中进行所不同的是, 口译交际是在原语表达者和译语接受者同时处于同一环境下进行的, 交流双方都在场, 共同感受和使用相同的语言环境。 交际者在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手势及音调都属于交际因素, 这在交际中对信息的理解和表达有重要的作用。口译中, 讲话人在场, 他的表情、手势、声调、眼神等都可以成为译员阐释信息的必要参数, 从而做到较好地理解讲话人的意思。 成功的口译交际要求译员对现实环境不是被动地回避而是积极地加以利用, 译员的口译交际必须如实反映现场的真实情景, 切不可超脱现场气氛, 更不应凌驾于现场气氛之上。 在口译交际活动中, 译员必须熟练地处理好现场制约信息正确传递的各种因素, 如现场秩序、现场噪音、外界环境的改变或交际双方情绪的变化等, 以增强应付变化、把握全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为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提供优质的口译交际服务。

(二) 口译交际的即时性

口译要求译员在特定的单元时间内完成听辨、 分析、推理、思维判断、理解和记忆等任务, 认知过程和逻辑思维的结果会通过表达立刻显现出来。 如果停留在语言层次, 根本不可能完成理解, 译员必须也只能借助所有相关知识并启动认知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转换, 即从用译出语听到用译入语表达。 听众需要立即了解讲话人的意图, 讲话人也需要立即了解听众的反应, 因此, 译员需准确又快速地传递双方的信息, 这些都无不反映了口译交际中即时性的特点。

(三) 口译交际的跨文化性

口译是译员运用其双语或多语能力, 为处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一种服务。 口译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译员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 译员不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 还要了解这两种文化, 具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 否则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 口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除了文化意象、思维认知、价值观、历史文化典故等方面的差异外, 还包含复杂的认知、心理与情感过程。 成功口译离不开译员的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情景交际能力及交际策略能力, 也需要其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本科翻译专业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探讨

从以上对口译交际特点的简析中可以看出:成功的口译是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体系及各种能力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任何一方面知识的欠缺或忽略交际现场所带来的语境信息都可能影响对信息的准确理解, 从而影响交际效果。 这就意味着一名合格的译员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以外, 还必须具有在口译交际现场摄取非言语信息的能力、 独立工作的能力、 应变现场的能力、寻求沟通的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远非传统的课堂教学所能完成。 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旨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口译交际特点及口译所需各项能力, 灵活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口译其他的相关能力。 交际式口译教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课内教学与课外口译实践的互动;口译课程与其他相关平行课程的互动。

(一) 课内教学与课外口译实践的互动

交际式口译教学模式中的重点在于突出学生交际能力与交际意识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上。 课堂内,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角色体验与文化体验等活动。 如在做商务会谈口译时, 可以事先布置学生了解商务会谈的相关知识, 在课堂上不急于让学生进行口译, 而是模拟会谈现场让学生扮演会谈双方, 将学生置身于角色之中, 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主题知识的积累, 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及背景下的交际能力。

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应以实践为主。 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现场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交际的压力性与必须性。 如在做连续传译训练时, 可以邀请外教参与, 设计“三角对话翻译” (threecornered dialogue interpreting) 。 在同声传译的训练中, 可以选择几个主要的题目, 由学生进行“模拟国际会议”, 如有可能, 可以把真正的会议内容录音 (录像) 原封不动地搬回课堂让学生来做。 总的说来, 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应从真实口译的需求出发, 尽量使课堂教学的环境和要求接近实际环境的标准和需要, 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 更重要的是提高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课外,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等交际活动, 多进行小组讨论与互助, 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及交际策略, 同时尽可能地帮助或提供学生实战观摩及实习的机会。

(二) 口译课程与其他相关平行课程的互动

1.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课程

一个优秀的译员应该是兼容并蓄的通用者, 能够胜任各种类别的口译场合和工作。 称职的口译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扎较强的记忆力及灵活娴熟的口译技巧, 更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 因此, 培养译员扎实的语言基础与语言知识能力是提高译员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的根本, 而译员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口译的基础。 拓宽译员双语知识与技能课程主要有《双语写作》、《古汉语及现代汉语选读》、《英语报刊选读》、《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相关专业知识拓展课程包括《科技英语》《会展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

“通百艺而专一长”, 翻译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 才能当好“杂家”, 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口译人才的需求。 开设上述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的双语基本功, 扩展译员的专业知识, 为口译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课程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除使用言语符号外, 还使用非言语符号。 人类使用非言语交际的历史比用言语交际的历史更古老。从口译研究的角度看, 非言语交际主要指人体语的交际, 包括面部表情、眼光接触、手势、姿势、动作、副言语、仪表。 人体语是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自己身体外部器官的某种动作发射信息, 借以传达讯号或表情达意。 恰到好处的人体语言是人际交往中的催化剂, 能促使人们更亲切更友好地进行交流, 其中副言语在口译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 副言语包括非言语声音因素如音调、音量、音质、音域、语速等, 它们在交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一句话由于音调、音量、音质、音域和语速的不同, 可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

由于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主要通过声音和听众进行交流, 因此, 副语言是影响口译效果的主要因素。 为提高口译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口译职业素养, 一些与之相关的选修课程可以开设, 如《演讲与口才》、《英语辩论》、《英语话剧表演》等。

3.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

口译是把一种语言承载的文化通过口头形式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复杂的文化信息交换过程, 必然涉及与语言有关的方方面面和各种文化因素。 因此, 只传授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该传授有关的不同的社会文化知识。 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帮助译员更好地预见和解决口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文化障碍, 从而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因此, 在本科翻译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课程, 以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正确理解本民族文化、不断学习异国文化、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两种文化差异。 如《中国文化通论 (汉英) 》、《希腊神话与圣经》、《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涉外礼仪》、《国际关系》等。 同时一些兴趣欣赏类的课可以在周末开设, 如《西方电影欣赏》、《西方戏剧欣赏》, 以扩展学生了解和掌握异国文化知识的途径。

4.拓宽学生口译职业知识

通过专家讲座、实习等方式, 使学生了解专业口译在社会中的运作模式, 熟悉口译行业知识及专业口译机构的运作管理模式。

结语

口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 既体现普通人际交际的特征, 又有其独特的特点。 口译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双语知识, 更要掌握与交际相关的知识体系和各种能力。 这对口译教学而言无疑是个严重的挑战, 意味着口译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口译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叶芝曾说:“Education is not a filling of pail, but a lighting of fire.”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把火。 )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口译的兴趣, 如何把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推广、 提升翻译译专业学生的整体实力是每一位从事口译教学工作的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2]崔挺.翻译专业开放式口译教学模式的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 2008 (6) :179, 186.

[3]李晶, 刁烁.外语专业学生口译素质培养刍议[J].商场现代化, 2009 (30) :72-73.

[4]王长江.口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10 (36) :165.

[5]王斌华, 仲伟合.翻译本科新专业的口译教学理念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 (7) :78-82.

导游口译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 篇9

具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海外游客在出国旅游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语言上的, 文化上的障碍。导游口译员, 作为文化传递的使者, 在工作过程中面对着各种文化, 甚至是这些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一位优秀的导游口译员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知识, 跨文化思维, 以及跨文化的口笔译能力。

正如在跨文化交际中一样, 导游口译中也存在着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下面我们就分别来探讨导游口译中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1 导游口译中的语言交际

所谓语言交际就是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是打开国际旅游的关键。与其他语言不同, 导游口译中的语言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表达方式。

1.1 首先, 导游口译员必须注意特殊场合的文化禁忌。

例如, 在许多基督教国家, 天气、食物、旅途感受等通常是比较合适的话题。政治问题, 个人隐私如婚姻、家庭、收入等对这些国家的旅游者并不合适。此外,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 不同国家的人有时对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回答方式。例如, 在许多基督教国家当你收到他人赞美的时候, 不要忘记说一声“thank you”或“I’m glad that you like it.”这样的回答方式在信奉佛教的国家似乎并不恰当。在佛教国家这样的称赞有时并不是真心的赞美, 而是出于礼貌对他人的恭维。

1.2 第二, 导游口译员必须注意口译中的音量和语调。

一些国内的导游习惯于大声说话, 音量也很高, 这在导游口译中有时会引起外国游客的不适。

1.3 第三, 导游口译员必须注意讲解中穿插的笑话幽默。

由于文化的差异, 在一种文化中让人捧腹大笑的笑话在领域中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在另一种文化中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要了解其中的幽默, 游客必须有类似的文化背景或生活经历, 否则很难听懂。要把中文里许多诸如双关语之类的幽默翻译成英语是非常困难的。

1.4 第四, 交流风格在导游口译中也非常重要。

它随着不同的场合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机场迎送的口译, 在旅途中的口译, 在景点的口译。导游口译员能否被游客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的交流风格。

1.5 第五, 导游口译员必须注意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

。西方各国家的人习惯于直接的开门见山的思维方式, 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东方文化中, 人们强调委婉, 常常使用各种暗示隐语, 说话喜欢绕着弯儿。这即为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著名的人类学家Edward T.Hall称其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根据Edward T.Hall的理论, 当人们在“高语境文化”中交流, 许多的信息是隐藏于社会文化中或者说话者的语境中。反之, 当人们在在“低语境文化”中交流, 隐藏于社会文化中或者说话者的语境中的信息很少, 话语中直接了当的给出了信息。东方文化就是属于“高语境文化”, 西方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注重语言交流, 而东方人常说“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1.6 最后, 在导游口译中, 译员还要特别注意发音, 语法和词汇的使用。

一旦选用错误, 就会误译句子, 导致交流的失败。

2 导游口译中的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文化交流中“无声的语言”, 对于导游口译至关重要:导游口译员常需要从非语言交际中判断外国游客的想法。非语言交际就是指不需要说任何语言的交流, 例如通过手势、姿势、眼神、面部表情、肢体接触、着装、说话时的距离等等来交流。根据统计, 大约有70%至90%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际传播的。

1) 当导游口译员接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时, 要注意把握好站位的空间距离, 和注意肢体的接触, 以免引起游客的不适甚至是触犯他们的文化。例如, 美国人特别不习惯在交谈的时候与对方靠的很近, 有些美国人也不喜欢别的随意与他们有肢体接触, 如拍他们的手臂或者肩膀。在一些中亚和中东国家, 男士是不可以用手触碰女士的。又如在泰国, 一般人是不应该随意触摸他人的头顶的。这些细节问题都是导游口译员在于游客交流时应该注意的。

2) 时间观念对于导游口译员尤为重要。有一句俗语这样说道:“Time‘talks’in the America”.许多美国人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因此当与他们交流时最好直入主题。然而, 当给印度尼西亚人做导游口译时, 情况就大大不同。他们不习惯于太过急促。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时间是有弹性的, 可变动的。

3) 在导游口译中, 游客的沉默也有着多种的含义:或是赞同, 或是毫无兴趣, 或是受到了攻击歧视, 或是愤怒等等。总体说来, 东方文化强调沉默, 认为“沉默是金”, “祸从口出”。西方文化恰恰相反, 强调雄辩:“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A good tongue is a good weapon”.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 导游口译员还需注意肢体语言, 外貌着装等等, 这些都属于非语言交际。

总之, 导游口译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 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 才能真正的消除文化种族差异的障碍, 消除民族中心主义, 进一步做好导游口译。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多元全球文化的到来, 旅游业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中英文导游口译员, 作为“文化的使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妥善地处理中英文导游口译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 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对于传播中国文化,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导游口译,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陈治安.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3]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上一篇:手术室管理体会下一篇:混凝土小型空心块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