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心得

2024-06-01

口译心得(精选8篇)

篇1:口译心得

作为一名来自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XX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医学生,我们几名同学在XX年过年之前在通译接受了口译培训。为期三周的培训,包含了与综合英语相关的听力训练、视译、词汇训练;交替传译相关的笔记训练、公共演讲以及同传入门培训和口译的实战演练。授课内容包罗万象,从口译的笔记法到口译实战时的心理训练,从教授发声到训练口译时的仪表举止,翻译材料从政治、经济一直到医学、旅游等。口译的老师不仅专业,而且非常有耐心和授课艺术,每一堂课都十分充实和精彩。同时,口译作为一门无法速成的语言艺术,需要日常大量的积累与练习,就这个问题老师们也和大家都交流了许多日常训练的方法。然而通译最令我感动的地方,莫过于通译的学员之间、师生之间都有一种家的感觉,通译结识伙伴的彼此之间都真诚而体贴,互帮互助,其乐融融。

对于新时期的医学生来说,出色的英语能力已逐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优秀的英语能力不仅仅能够帮助医学生拓宽视野、接轨世界,同时也能提高医学生临床与科研的相关水平。能够阅读大量的英语文献、参加众多国际会议,并随时了解国际最尖端医学的动向,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同时,母校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及其附属的华西医院是我国西南的区域医学中心,也是西南片区承接国际的重要桥梁,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举足轻重。学院与医院每年举办上百场各类国际医学会议,在这些国际会议中的相当一部分需要有医学背景的口译人员进行翻译工作。作为学院学生组织英语协会的会长,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团队对口译的学习,提高团队的英语运用能力,并为学院和医院的相关活动进一份力。

在通译这短短的三周中的收获许许多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增强了英语运用能力,训练了口译基本功并增进了对口译的了解,而最宝贵的,莫过于相互之间的情谊。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在口译实战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吸收信息、处理和翻译信息以及最终将翻译后的语言完整清晰地呈现给受众。这三个环节对于口译员的双语能力以及身体和心理的素质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针对这三个环节,在学习中我们的听力、中文表达、英文表达、“一心多用”以及对英语信息的处理能力的都获得了许多训练,并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同时,通过培训中的模拟实战,我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随机应变并尽可能地高质量完成翻译任务。其中,听力以及双语表达是英语运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处理双语信息及“一心多用”则是大多数口译员的基本功。此外,在短短的学习之中,我们也对机智卓越的口译员们的生活有了一些直观的了解,我们领略到了口译的艰难与挑战,也发现了口译的魅力。

在这三周中,感谢通译使我们得到了非常专业的培训。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经验。希望未来通译能够变得更好,向更多人展示口译的魅力与口译员的风采,也为更多的学员指点迷津。

篇2:口译心得

口译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周,但是在这八周内我却受益匪浅。

我们都知道学习口译的过程漫长而艰难,因为这个过程涉及了太多方面。在开始上第一堂课之后我便已经体会到其不易,而在听完台师大学生交流后,更是懂得了学好口译的艰难。以下是我在学习口译课之后的一些感触。

一、基本功

虽然目前是研究生阶段,但是由于大家本科不同,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彼此之间在基本功上,比如听力水平,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差距。

鉴于此情况,我认为同学应当更加重视自己的英语基础知识。比如听力不太好,就每天去听最新的常速VOA,BBC,CNN等,一方面可以通过广播了解世界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还能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先听几遍不看字幕并且试着翻译,然后再对照原文和译文更改错误。可以通过手机APP比如《每日英语听力》,也可以在沪江英语网站的“听力”界面去选择听力内容。在理解方面,目前没有最合适且有效针对理解能力的训练方法,所以就采用最原始的办法,阅读。平常可以在economist,China Daily上看一些文章,最少精读一篇效果更好。这样可以提高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学会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还能积累一定词汇。表达能力我认为是基于前两点基础之上,当前两点都提高之后,那么表达能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口译笔记

在口译过程中,笔记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它对整个口译过程只是辅助的作用,口译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译员对于感知信息记录的能力。在记录口译笔记时,我们一定要明白且摆正笔记的位置—辅助作用。不能为了记而停下听的动作,这样只会漏掉关键信息并且因小失大,影响对全局的理解和掌控。

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各位同学在黑板上所写的口译笔记的观察可知,口译笔记可以分为“脑记”和“笔记”两种。“脑记”主要是短时记忆,即我们在听短文时对原文内容的瞬间记忆。它需要口译笔记去弥补,“脑记”与笔记结合,才能完成口译整个过程。通过课堂的学习与观察,我们学到译员在交替传译过程中需要边听、边用脑记、边用笔记。边听边脑记就是所谓的“听辨”过程。听、脑记和笔记这三个互相配合的机制就好比三个告诉运转的齿轮,配合得好,齿轮就会越转越快。配合得不好,则会互相干扰、阻碍。我们在记笔记的时候往往感到手忙脚乱,力不从心,听的时候忘了记,记得时候忘了听。动脑的时候来不及动笔,动笔的时候来不及动脑。就像台师大的两个学长在分享自己的经验时说的,这取 决于你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我认为注意力的分配其实说的是注意力的转移,也就是在口译过程中,译员的注意力快速地在听辨与笔记之间来回跳动。所以在课下,我们应该花大量时间去训练自己在听力过程中注意力的快速转换。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学会使用一套适用于自己记录习惯的笔译符号。在课堂的Demo中,有几个小组做的都是Note-taking,老师在上课时也讲了关于记笔记的技巧。比如如何划分意群,一个区域一个意群,切忌横着记笔记,如何记数字等等。通过观察同学的笔记,我发现口译较好的同学,他们通常寥寥数笔就可以记录一大段信息。“大多数优秀的译员在保证有足够提示的前提下似乎是记的越少越好而不是越多越好。”(鲍刚,1998,p176)所以我认为在口译记忆中,脑记应当占70%以上,笔记占不超过30%,笔记是脑记的补充。笔记应当是以“关键词”和典型符号为主来表明源语的内容和思维线路,当然这都需要大量的口译练习才能形成一套自己独有而简练的口译符号。

三、心理素质

在台师大交流会上的一次出糗让我明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本来并不是多难的翻译,但是在上黑板写完笔记,然后被要求翻译时,脑子突然就一片空白。相信这也是不少同学都遇到过的问题。明明私底下练习时还挺顺畅,为什么一被叫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儿翻译就开始神情紧张,语言组织混乱了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下功夫深浅的原因。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在口译训练中产生的心理障碍也在起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依靠自身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双语口头表达的流畅度和清晰度。

具体做法可以参考如下:

1、通过实际训练培养自信心。我们可以通过在语言能力方面的训练,比如发音,笔记,翻译能力的强化。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能完完全全听懂英语,无论是英音还是美音。在此层面上提高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学习自我纠错的技巧。语言类专业女生多,而女生的一个共性就是普遍不喜欢积极发言。有的同学觉得犯了错误会丢人,一直想着别人会怎么看,却也忘了我们大部分的成功体验都是从错误中得来的。在口译中不可避免都会犯错误。出现错误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做到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尽量保持冷静,在口译过程还未结束时尽量跳过自己的错误使注意力集中。等翻译结束后再总结自己的错误,汲取经验教训。如果是在课堂上,还可以结合老师的指导更好地改正自己的翻译。

四、总结

篇3:浅谈口译实践心得

现如今英语使用者的数量成倍增长,英语口译活动也由于我国的不断对外招商和中国市场的健康发展在不断地增多。口译是沟通于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必备桥梁,如何能够将口译流畅准确的翻译出来是很多口译工作者乃至学者孜孜不倦探寻的一个过程。笔者试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结合自身的翻译事例,探究口译的目的,标准和口译过程中的问题,对于口译的研究和分析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分享。

二、口译实践心得

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分别从口译的目的,口译的标准和口译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三个方面来总结出自己的口译实践心得,在实践过程发现,遇到的问题大同小异,只要把握住目的、标准这两个方面,口译当中所能遇到的问题也就不是那么的令人紧张和尴尬。

1.口译目的。尤金·A·奈达在他的翻译理论当中提出了关于口译的目的当中的两个标准,即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所谓的最低标准就是使译出语的听者对于翻译的理解能够想象得出原作者或原说话人是如何理解自己说出的话的,而所谓的最高标准是译出语的听者能够感同身受的理解并且欣赏原作者或者原说话人的心理感受。这样的翻译活动实则便是在极大地考验着译者的水平和语言文化功底,对于笔译者而言,时间上的大量把控和语言材料的随意翻阅是相对比较容易找到信息参考点或者辅助工具的,然而对于口译者而言,想要从最低标准上升到最高标准,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练和深厚的语言功底的准备。口译的目的看似比较简单,然而在实际的操作和实践当中并不是很容易完成。口译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完整的、优秀的口译活动应当一方面能够完整的表述出说话人的原意,且不是生搬硬套,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另一方面,口译工作者还应当将说话人的语言风格进行很好的转达,以便令听话人得知说话人的性格和特征,方便交谈双方的友好沟通。这种口译的两个方面应当分不同的场合进行不同程度的侧重和加强,并不是要因为某种特殊场合而忽略另一方面的重要性,而是需要译者自己侧重把握。

2.口译标准。很多人或许会认为,由于口译过程的灵活性、动态性和随机性,所遇到的问题五花八门,可能在口译的标准上就没有太严苛的界定。实则不然。的确,对于一句话的理解上,不同人有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语言表述方法,专业人士也往往会采用一句说不通,换另一种表述方式令人领会并理解的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口译的过程就毫无章法和规律可循。正是由于口译的标准做限定才能令口译工作者能不断地意识到自己问题的所在并不断提升自己。

口译的标准,很多人认为是“快、准、顺”,这样的标准在实践当中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因为倘若出现了“快”,就很难到达“准”和“顺”这样的很好的程度;倘若说到“准”,究竟是听的信息全面准确,还是表述的内容语法上的准确也不得而知;对于“顺”,究竟是语言表述的顺畅,还是能够顺利地做出翻译活动的临场反应,这也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快、准、顺”仅仅是个概念上的笼统介绍,实际生活当中还是应当具体的将这三个字分析成为:反应快、理解快;听的准,表述的准;表达顺畅和表现流利这样六个方面。

首先对于“快”当中拆分的两小条而言,要求口译者不仅能够很好地进入状态,更要及时地将遇到的问题现场进行转化。笔者在某一次的翻译实践当中,来自英国的客人看到了一只喜鹊,就摆出了一副忧郁的表情说到“one for sorrowtwo for joy”,就文化的差异上来看,我国文化当中,喜鹊是幸运和好事的代表,然而在英国俗语和迷信当中,喜鹊的数量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意思,这对于不了解英国俗语的中国听者来说,看到一只喜鹊却闷闷不乐、一脸忧郁,是令人费解的,因此笔者就迅速地解释这两方面的文化差异,令中方听者立刻明白了当中的含义,没有造成一定的误解。其次,对于“准”而言,首先译者需要攻破听力的难关,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纯英音或者美音的限制,而是各个国家的各种英语发音都要相对地适应。在笔者的练习实践过程中,由于无法做到接触到来自各地的人进行英语交流,便大量观看网络剧或者电影,感受不同人种、不同国籍的人说英语时的感觉,并且在听的时候,尽量做到不打断他人讲话,以锻炼自己能够在很长的篇幅当中仍然抓到信息的重点。其次,译者应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保证在理解他人说话的基础上很好地将语义表述完整,能用流利且优美的语言将内容进行转出,而不是在应该有正式文体的场合用白话翻译。最后,关于“顺”一字,倘若译者能够做到前两个方面,顺畅与否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语言问题。关于口译的语言问题,应当再细化分为语言的功底问题和双方文化的差异问题。就语言功底问题来说,口译者必须加强对自身的语言素质培养,养成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习惯,笔者自学习口译开始,每天不断地督促自己广泛的进行口译练习,看到什么翻译什么,并且阅读大量的中外书籍,保证自己阅读量和词汇量的上升。

三、总结

篇4:试从框架理论分析口译及口译学习

【关 键 词】认知语言学 框架理论 口译

“框架理论”,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翻译特别是笔译的研究,很少设计口译研究。口笔译都属于翻译的范畴,但是两者不尽相同。在使用框架理论分析翻译时,有必要把两者分开分析。本文将从框架理论出发,结合口译的特征来探讨该理论对口译及口译学习有何指导作用;它在指导时是否存在不足等。

一、文献综述

Fillmore把框架理论引入语言学研究并定义框架为“认知结构,知识是预先由字词编码的概念”[1]。沈家煊认为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来说,各种认知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2]。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仅是对概念和经验的表述。人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构成了框架。框架的基本特点是1、同一个认知框架下含有不同视角,因此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2、认知框架有固定成分;3、框架内各个角色相联系,某个角色激活,整个认知框架可能被激活;4、认知框架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目前,语言学家对于框架理论下的翻译已经作出了许多的研究,如《从框架理论看翻译》、《框架理论与等值翻译》、《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广告语隐喻翻译研究》等。大部分文献笼统地从翻译角度来分析;或者更多的文章则是注重框架理论指导下的笔译翻译。而本文则把口译单独提出,作文研究主体,探讨在口译的独特环境和要求下,框架理论的指导作用。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往来交流历来是人类发展史中重要的活动。交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翻译的到位与否。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翻译从表面看是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进行的转换,而在形式的背后,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这项活动是通过认知主体即译者完成的”[3]。“用框架理论来看翻译,就是译者在目的语中所采用的语言表达式能否启动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框架”[2]。认知主体在接受源语后,获取认知信息,启动认知框架,把源语转化成目标语。口译属于翻译范畴,通过认知主体接收原语,然后寻找相似的认知框架,选择最相近的认知框架或者通过调整框架结构来进行翻译。不同于其它翻译形式,口译具有以下几点特定:1、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2、现场气氛压力大;3、交流的信息内容包罗万象等[4]。而根据口译的特点,评判口译的优劣有两条基本标准:一是准确,二是流利[4]。口译具有及时性、即习性、限时性、交互性、不可逆性等,因此对于口译的要求并不能像笔译翻译非信达雅不可,当然若能在准确和流利的基础上做到雅至好。

二、框架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研究

1.口译认知框架的建立

语言是对经验框架的反映,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不同认知框架体现不同语言表达。口译员首先应该熟悉或是建立相似的认知框架。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表达有很大的不同。汉语多无主语结构,多并列句;英语很少。口译句式框架则以短句、主动句为主。英语口译人员翻译时,最先应该启动目标语的口译句式框架,避免中式英语或是美式汉语的出现。以温总理2011年记者会上的现场口译资料为例。“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内外形势也非常复杂,做好各项工作,完成预期目标,需要付出极大努力。——We face extremely daunting tasks and complex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We must work very hard if we are to achieve successes in our work on all fronts and meet the goals we have set.”这段翻译充分体现两种语言框架特性。译员若没有语言框架的认知,很难地道翻译,目标听众也不能很好理解意思。

框架的建立不仅指句式框架的建立,其他框架能否很好地建立也直接影响口译的质量。“实际上,在译员对源语进行理解并译出的过程中,有两条轴线的认知机制在同时发挥作用:一条是共时的认知轴;另一条是历时的认知轴”[2]。共时认知轴是指译员在口译现场迅速建立起的认知框架。译员通过对现场主题、参会人员、活动的正式程度等元素整合,建立框架。历时的认知轴是早已建立的认知框架,译员通过历时认知轴把共时认知轴信息联系在一起,激活相关认知框架。框架激活越多,现场口译成功可能性越高。

2.认知框架指导作用

框架的特点之一是框架成分中的一个角色的激活可能激活整个框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译前准备的作用。共时认知轴建立让译员预测口译现场,这种预测跟口译内容正相关,促成成功传译。“人往往采取的是整体认知的方式,这种方式意味着听的一方不一定要听到听清说的一方的每个词语才能理解其意义,采用类比、比较和联系的方法,人往往可以通过意义的一个部分推测全部意义。”[2]根据凸显原则,口译中译员听取源语,更加注重重要的信息。凸显信息是主要框架成分,凸显信息的激活让译员激活整个框架,推测出整体意。口译活动具有时限,无论是源语的传达还是短时记忆都是转瞬即逝的。译员无法做到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源语,只能根据认知框架寻找逻辑顺序,还原意义,再通过目标语表达框架输出。框架成功激活让翻译意义完整连贯。

相同框架存在不同的视角,不同视角造成表达相异。译员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尽量遵循话语人的视角,避免使用自身的观点对源语进行转译。翻译的立场视角问题十分复杂,特别是政治翻译,这里笔者把视角立场看作为客观的无明显争议的视角。温总理记者会上,韩国记者针对中国软实力提出问题,总理的回答有两个视角:中国政府和个人。“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表现在国民素质、文化发展和道德情操上。—I believe a country should not only be economically strong but also and more importantly be culturally strong and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its population,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and ethical standards.”;“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扬祖国的文化传统。同时我们也懂得,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文明。—We must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strength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and at the same time learn from and draw upon the fine achievements of other civilizations.”兩句中不同视角要求译员快速转换至说话人角度,作出翻译。在口译中,输入语视角问题值得译员注意。

框架具有文化性。几千年的历史造就灿烂的中华文化,诗歌成语更是瑰宝。中国人时常使用成语诗歌表达意思。汉英口译中不可避免地要将他们翻译成英语。口译的时限性,决定译员通常没有太多时间寻找对工整的翻译,地道翻译需要译员丰富文化框架储备。温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经常使用诗词。“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n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译员前半句是按照直译的方式来处理,后半句在直译的基础上同时也激活了文化认知。中文用就九来表示多,英文用千百表示多。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似的框架,“一石二鸟”在英语中就有对应的表达。在口译过程中遇到诗词不用慌张,翻译时注意文化特性,选择接近框架。若无接近框架,则直接翻译意义,不必太过推敲句式句型,做到准确和流利即可。

三、框架理论指导缺陷

框架理论似乎可以指导口译不同环节。译员建立完备的认知框架,适时激活,便可以完成很好的翻译。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温总理的记者会上,一个德国记者问道:about the constitution,I see that how little Chinese people concern about the changes of the constitution……作为译员,肯定知道little表示否定,但是译员却译为我看到这次中国群众对于修订宪法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这样的情况,框架理论的知识很难做出解释。时限性强、现场压力大,口译人员难免出错,在外界和心理因素干扰下,框架的指导意义便不再凸显。

四、结论

框架理论在口译前期准备和在译中阶段对于翻译有一些指导作用。框架理论的建立积累和口译的成功成正相关。口译的不可预测性,内容繁杂等特点可以在框架理论指导下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但是现场口译的压力大,译员的心理因素等其他方面的干扰则会让框架理论失去指导作用。总体来说,在框架理论指导下,译员在译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译中积极激活相近框架,成功传译。本文仅尝试从框架理论上对口译做出了一个大概的分析,具有局限性。笔者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丰富框架理论,并为口译分析提供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Fillmore,Charles J.and Beryl T.Atkins.1992.Toward a frame-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

[2]仲伟合.巴比斜塔隐蔽的一面—通过同声传译揭开认知、智力和感知的面纱[J].中国翻译,2009(3).

[3]谢之君.翻译中的隐喻性知识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1(3).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5]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3).

篇5:口译学习心得

学习口译课程的收获:

口译课程对于我们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初接触时觉得过程甚是艰难。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磨合,我在听译方面能的能力有了些提高,虽然事实上还只是知道了些皮毛而已。

从口译的基本理论知识上,明白了什么是口译、口译的特点、口译的类型等等;从课堂上的练习上,听辨信息能力、辨音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从老师教授的学习方法上,明白了如何进行口译记忆与记录口译笔记等。所授所学十分的丰富,可实际的接受能力又是因人而异的。

个人在口译学习上的问题:

首要的问题是听力,这是我的弱项之一。课堂一直都在训练,毕竟时间有限。知道这只能是个人的问题。老师也只能耳提面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呀。因此也常常觉得对老师有种愧疚感。

第二,记忆方面。听的时候,脑子要记,笔头也要记。对于手脑平衡思维不够的,还真是个大麻烦。

第三,则是翻译。在听的时候,所有接受到的信息,需要在短时间安内经过逻辑思维,以清晰的语言组织出来。这需要有较好的母语表达能力以及广博的知识。总而言之,这是个复杂的过程。口译对口译工作者的要求很高。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记忆力、较好的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都是口译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建议;

一、避免制造紧张的氛围,因为会导致同学们的思维混乱,口齿不清。也需要提高同学们的心理素质。

二、可以设置口译模拟。让同学们互相合作。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我们会学会思考,进而容易接受。

作为个人,也许将来我不是从事口译员的工作,我相信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我是很有助益的。在今后,我会加强对自身的管理,为将来的可能口译机会做准备。

篇6:高级口译心得

不过,通过考试,转机之间,真不是运气。如果说别的考试还有技巧可言,高级口译考试当中,小技巧固然是有,可都是以实力为依托。

高级口译考试全称《上海市外语口译证书》高级,是个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是说只有过于不过之分,最近几年很热。考试分笔试口试,笔试300分中考到180分者可有4次机会参加口试。笔试是专业八级的难度,而口试的综合性超过专八。笔试听说有裸考过的,口试还真没有。笔试的通过率为百分之20左右。口试就比较悲催了,一般只有百分之10,不过今年上半年听早于我半年通过考试的master wen 说,杭州上半年去了300个考口试,只过了19个,淘汰率可想而知。

个人认为高级口译考试是大学英语六级之后的对英语的一个极好的补充,笔试口试涵盖的面包含听说读写译5大方面,对英语能力的拔高很有好处。高级口译虽为高级口译,可其实没那么高级,专业性并没有那么强。

花了余1000小时准备考试,并人品爆发一次通过笔试口试,笔试215.5。本文涵盖笔试口试的准备以及一些小技巧小心得,和笔试时间的控制(精确到30秒)。好,废话少说,切入真题。走你......笔试

笔试教材:《高级听力教程》 《高级翻译教程》 《高级口译真题汇编》 《中/高级口译词汇必备》(其他两本口语和阅读教程不需要)

笔试分上下半场,上半场时间很紧,下半场还行。

上半场顺序:听力(32分钟)--翻译(18~20分钟)--阅读(38~40分钟)下半场顺序:听力(31分钟)--翻译(19~20分钟)--阅读(其余时间)翻译尽量在20分钟之内完成,其余的时间全用来做阅读。

必须注意一点,上半场考试听力从开始到结束是30分钟,也就是说你还需要额外的时间去填答题卷,这会占用你后面的考试时间,高口考试中A couple of minutes do count!最好的办法是,挤时间,spot-dictation 有2分钟时间,抄写20个选项一般需要3分30秒左右,不可能全部抄完,一般抄到第7到8个选项就开始看后面的选择题。在做Q11到Q20时,有时候问题与问题之间听力原文的废话较多,这时候可以将选择题答案写到答卷上,并看看别的题目。Anyway,做到section1结束时,只留12个左右的spot-dictation答案待填到答卷,这样顶多占用2分钟!

平时在做主观阅读时,保证至多9分钟一篇,到9分钟了就不要留恋文章,直接看下一篇!这样4篇需要36分钟,听力32分钟,翻译20分钟,就可以至少留下2分钟的意外缓冲时间。(我考笔试时,发卷老师由于没有以往监考高口的经验,一直到spot-dictation的英文介绍读完,开始报文章第一句话时才将卷子发到我手上,所以考试时候的缓冲时间需要留!)

Section 1听力(听到什么是什么,不做任何层次的延伸和递进):

一、spot-dictation 拿到题目赶快读下大概意思,并将可能的中心词划出,因为中心词汇会多次被读到需要我们去写,可以用圆圈代替。spot-dictation 念完后,有2分钟时间,抄写20个选项一般需要3分30秒左右,不可能全部抄完,一般抄到第7到8个选项就开始看后面的选择题。

可以利用简写符号来代替听到的内容,但必须做到一一对应,否则等到你将答案抄到答题纸上去时会搞不清楚。4for 2to expln v explain expln n explanation >more abt about mn many smn so many θ the $money hv have hs has *special Cos children Co child

二、Q1-Q5,一般问的那个人每问一个问题就对应一题。(一问对应一题,同样也适用于Q11-Q15或Q16-Q20的采访类文章)在问时抓住关键词,能得到提示。

*:有时Q2会在Q1之前出现,不过一般这种情况Q2的选项都比较短。有时Q5回问关于整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是说问全文大意之类。

三、.如果没有抓住听力的内容,不能仅依据自己的常识来判断答题。根据一般常识最可能得出的结论往往不是正确答案。

四、新闻听力Q6-Q10。新闻听力可以先找BBC练习,找找感觉,等能跟得上BBC的速度时,可就不会觉得新闻听力速度快了,可听懂是容易,边听边看选项做判断不易。所以需要借助小技巧。一般听到的第一个信息点就是答案,可也不一定完全是这样,有时选项会有换词(听力原文的主语不变在选项中能看到,而把形容词或者动词换掉,所以需要会判断。)做的同时要将听到的信息在选项后面做标注,这样可以帮助选出答案。

Section 4 听译

一、5句句子听译中往往有1到2句包含数字(百分比,日期,金额等等)段落听译2段中,定有1段包含数字。

二、在实际做段落听译时,可有意识的将整段分成几个小段,帮助记忆。只要抓住这几个要点并将其一一译出,得分不会低。只要写出每小段大意,老师就会酌情给分。所以,有的句子听到只有一点点info,也要写下,不要放弃,一个信息点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扯出一句话。

三、听译题只要求考试译出原话的主要内容或者大意,并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教程原话)。因此,在考试时应集中注意力,理解整句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译出大意即可,有些细节可省去不翻译。

四、段落听译时一定要同步。从听到第一个信号词开始就马上记录。Otherwise,第一句慢0.5s,第二句慢1s.....后面即使听懂了也跟不上了!

Section 2主观阅读

一、在问到态度时,答案大部分与中立客观有关。

二、最重要的信息在开头部分,尤其前三段。主题句很可能出现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开头。主题句判断:1.用词和含义抽象概括,一般无具体内容2.出现first,foremost,latest,extraordinary,striking,essential,critical之类以及,最高级、序数词或特殊意义的词,多半是主题句。

三、与事件直接相关的信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此位置靠前,而后才是次要的信息。

四、作者通常在最后加上一两段和该消息有点关系,但又不是很重要的信息作为结尾。

五、长句在快速阅读中只抓主干,舍从属。从句,并列结构,插入语可以迅速掠过。

六、重要内容叫主题,次要内容叫支持性细节。高口大部分是论说文,说理为主,说明为辅。细节支持主题,为主题服务。诸如具体数字之类的内容属于支持性细节。

七、并列平行的内容是支持性细节,其具体内容没必要重点阅读。八、一个人的观点在一个段落中通常不改变(除非but...)所以当碰到“...can be replaced by...”时可按照这一原则,上半节说好,下半节肯定也是维护个人观点,说好。

九、议论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精读,其中会有作者的意图。

十、学会定位词,题目和文章顺序有时不同。

Section 5主观阅读

有人把主观阅读称为高口笔试中最难的题型,就题型的设计来说,的确是最难的。不过,以前在听老师说,这类题目改卷老师根本不会去看你有没将原文的词换过还是直接抄下来,改卷老师只是根据他手上拿到的信息点,踩点给分,有几点给多少分。所以做题时,时间抓紧,定位好了,不要组织什么语言,换什么词,直接抄吧,答题卷上有4行空格,那就抄4行,多抄不会扣分!但一定注意卷面整洁,否则老师改卷很累,你写的一塌糊涂老师不愿意仔细看你的内容,你就栽了。

Section5 英翻中

一、修饰语较长必须加以切分,将修饰语单独成句。林超伦说过,一个句子当中如果有2个以上修饰的“的”,就是不正常,需要拿掉其余的单独成句。这样才符合中文的口味。

二、每篇英翻中都至少有一句长句需要拆分,注意在该点拿分。

三、中文中被动使用频率不高,在翻译时转换成主动句。

四、不论英翻中还是中翻英,做之前先找长句子、成语习语、专业词汇和抽象含义居多的词汇,后再确定翻译技巧,切忌一上来就动笔,难点重点不分。

五、英翻中时,篇章熟悉则还能应付,如不熟悉,一定不要被文章英文的写法和思维方法牵着鼻子走,这时候尽量意译。(以平时的经验去猜,然后意译)

六、不熟悉的词组和单词只能按照常识联系上下文译,这样反而会译出意译的效果。eg:genetic carbon copies of adults 这里的carbon copy是个词组,是“及其相似的人或物”的意思,如不清楚,将整句译成:“成人基因的碳拷贝”,就弄巧成拙了,还不如直接译成“成人基因”。

七、预读时,主抓大意,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把关键结构划出。比如:shift away from....toward....,pit....against....这样,如果需要短句,就不会把这个词组断开,而不知道各自意思了。(由于时间紧,后面翻时很可能搞错结构)

Section 6中翻英

我那时候考试没有总结什么技巧,反正就是,翻吧

口试

口试分口语和口译两部分。

我是去的上外考的口试,口试前一天去的上海,在虹口足球场旁边的汉庭开了间房,旁边就是地铁3号线,交通比较方便,距离上外虹口校区走路也就10分钟左右。

第二天考试来到上外进门往左的一幢小红房子里,来到三楼,关手机,用牛皮信封将手机封起来,进场。坐在一个大教室里,等一组组叫号,结果我是第10组被叫到的,被叫到的时候我已经在那坐了2个多钟头,期间上过3次厕所,因为紧张。并且把口译教程课后的8篇实战来回口译了两遍,做了下小热身。

叫到号了,和同组的战友们被领进一个小教室,给了一个话题,是关于地铁性骚扰的,准备5分钟后,去各自的口译考试小教室外等候。其实在等候的时候还是有时间来回串联下刚刚的话题,因为前一个考生还没考完。这个时候不要凑近耳朵去听里面在讲什么,因为是防盗门,一来听不清楚,二来就算让你听到了些只言片语,你也没多大用处,只会给自己徒增压力,反而还不如好好准备下话题呢。

进考场,是个小办公室,两个女老师坐我对面,我进门说good morning,由于紧张,脸部僵硬,硬是没挤出笑容。

开始说话题,由于原先参加过口语大赛,对这种模式的口语考试早已没有多大感觉,因为我知道老师听的是我说的顺不顺,不会太在乎我的观点有多么美妙精辟,口语只是热身。口语部分比较顺利,说的老师都被我逗乐了,因为我发音很标准,又有点英式口音,所以口语这块没问题,pass.口语说完就开始按下录音机开始考口译(按下的同时发的白纸,速度折成熟悉的4小页)。英翻中前2段都是教程上的,翻的很顺利,后最后一段基本没听懂,笔记只抓到了只言片语,不过本着宁烂勿缺的精神,胡说一通。

中翻英,都还行,第3段有点小磕碜,第4段一个中心词翻错了,不过没事。错2段,考完就知道自己肯定过了。

谈下口试技巧以及准备方法:

首先,在你准备笔试之前,就应该把整本教程课文和课后的内容认认真真过一遍。在考完笔试之后,再过一遍,与此同时,用新东方的那本《中高级口译口试备考精要》的高口部分做实战练习,前面的文章都较难,从第10篇左右开始就接近口试难度了,但比口试难度稍高。将那本书练习完之后,期间配上口译教程后面的8篇实战练习(注意书上的每段翻译时间只有30秒左右,比实际少15秒),口试没问题。口译课文要做到看到就能一口气翻下去,这样做听译时候才能游刃有余。(注意教程中英文篇章较难,实际考试没有那么夸张,将重点放在中翻英上会比较好!)

一、在考试时用简单的词把意思说清楚就可以了。

二、在译员的口译中,基本是看不见从句或分词的,即使是要连接两个句子,也基本是用and和but这样的词。

三、切忌追求花哨的句型,考官不会因为你用了花哨的句型而给你加分,或是用了简单的句型而扣分,他注意的是你有没有把意思翻出来。

四、学会“重复”,“重复”可以增加思考时间,让语言保持连贯,让语言表达更清楚易懂。

五、猜生词。生词是形容词或者是副词,不翻出来问题也不是很大。

即使是关系句子意思的生词,也可以通过上下文推出,切忌听到生词就听下来思考,这个时候,仔细听下面的内容其实更重要。

六、口译的时候,一定要说完,每一句很简单也要尽量说完,这最重要。没说完,内容不完整,是硬伤,一定会扣分,句子翻得好烂,老师都会酌情给点分。

七、英译汉,重在听力,尽量听懂,不要太专注于笔记,可以直接写中文,这样翻时可以节省下组织语言的时候,可以快点。(只要听懂了,脑中就记了个大概,基本都能说完)

篇7:大学口译实践心得

我的第一次实战是在XX年的9月26日,中国四川省——美国密执安州经贸合作洽谈会上。美国众多企业家和来自川渝的企业代表们展开洽谈,挖掘合作商机。我很荣幸的为美国ross decco company做一对一的对口洽谈。我也将平时点滴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来。

第一,ross decco company主营阀门,所以对于专业词汇有很大的需求,这就要求议员在译前准备上下功夫,我在网络上搜寻到了公司的主页,了解公司的主营业务,经营特色,与中国已经建立的商业合作关系。最为重要的是,了解公司此行的目的,合作意向,不然在口译的过程中就如无头苍蝇,找不到方向。同时我还总结出必须要牢记洽谈者的title和name,如果对方公司来者不止一人,更是应该重视。同时整理出自己的glossary,以备不时之需。这些都是细节,但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

第二点心得,是在会场上得出的。这家公司的总裁是一位非常nice的美国人,但是也非常的talktive并且带有一点点口音,在总裁说了一大段话之后,这时如果做笔记反而显得累赘,不妨发挥我们的记忆力和概括能力,向对方清楚的表达总裁的大体意思即可,不必把每个字都翻出来,不然反而会降低整个洽谈效率。

以上就是我在第一次实战中的收获,当然还包括了以变制变的心态,在遇到困难和变化时唯有冷静才能解决问题,而这也是除了口译技巧之外对于议员来说必备的素质。在之后的一次次实践中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锤炼自己的心态。

篇8:基于口译理论的中国口译教学研究

关键词:口译,理论研究,口译教学

引言

自语言产生之后, 翻译便成为不同语言之间沟通交流的手段之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社会对翻译人才尤其是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近当代, 国内外掀起学习口译、培训口译的热潮, 而当代中国口译教学在不同层面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如何改进中国口译教学中的不足, 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口译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一、当代口译理论研究及发展

(一) 西方口译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西方口译理论研究早于我国, 其发展阶段大略分为四个:一是初级研究阶段, 口译从业人员从个人经验出发, 思考并观察口译行为和口译环境。二是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 心理语言学家结合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理论, 研究口译的认知问题。三是从业人员研究阶段, 从业人员投身到口译研究中, 这一阶段的研究代表是法国巴黎释意派理论。它强调口译以意义为中心, 而不是简单的字词和语言结构的对译。四是蓬勃发展阶段, 以1986年在意大利特里斯特大学举办的口译会议为转折点, 此后, 口译研究更重视实证研究, 进入学科性和跨学科研究阶段 (肖晓燕2002) 。

在研究过程中, 西方学者针对口译作了多方面的解析并提出相关理论观点。

法国释意派理论:该理论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和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塞莱斯科维奇教授曾著《语言、言语和记忆———交替口译的笔记研究》一书, 书中用大量的事实分别从交替口译和同声传译的角度对口译理论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释意派理论研究人员还试图同心理语言学家合作, 从记忆研究的角度, 在理论上论证译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现象 (刘和平2005) 。

认知负荷模式:著名口译学家丹尼·吉尔博士从自己长期口译研究和口译培训的经验出发, 提出“认知负荷模式”的假说。认知负荷模式认为, 口译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TR (Total requirement) 必须小于可供使用的脑力总量TA (Total capacity available) 。也就是说, 口译员加工原语的注意力需求量必须小于注意力供给的总量。

认知三段式模式: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逊认为, 从思维到话语的认知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需要表达的思想, 是思维构建阶段;第二阶段将思想转换成言语形式, 是思维转换阶段;第三阶段对言语形式进行表达, 是思维外化阶段 (刘宓庆2004) 。

(二) 中国口译理论研究及发展

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但口译研究是20世纪末才出现的。近三十年, 越来越多的口译学者投身于口译研究。1990年前, 口译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990年~1999年进入初步发展阶段;2000年后, 口译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05年以后口译研究进入了较为繁盛的时期 (穆雷2009) 。从20世纪末到现在, 国内的专家、学者和资深译员不断探索中国的口译理论, 由最初研究具体的翻译技巧, 逐渐发展到学习国外的理论, 提出口译教学的相关思考, 再发展到对中国口译教学进行跨学科研究, 这一发展过程说明国内口译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

中国当代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口译理论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很多口译工作者也相继提出自己的理论。鲍刚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他总结的口译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种是经验总结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对一定时期内部分译员在某一类口译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 目的是指导译者在类似口译工作中的口译技巧。

第二种是归纳思辨法。这种方法指研究者根据已有的口译实例或口译技术对口译实践进行思辨。它比经验总结法深入一步, 其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个别口译技巧的总结, 而在于归纳口译的规律, 并且特别注重口译方法的规范化和口译标准的制定。

第三种是原、译语资料分析法。它指的是对双语有声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研究人员带上小型录音机录下口译现场中译员的实际工作情况, 然后再使用其他各类方法予以理性分析。

第四种是跨学科借鉴法。口译活动与许多其他相关学科息息相关, 目前已经有不少口译学者与其他学科的专家联合起来进行某一类别的口译研究, 如神经学、哲学、心理学等。

除以上所列的几种方法之外, 还有内省法、黑箱法、调查法、现场观察法、口译模式设定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鲍刚2004) 。在研究口译的过程中, 学者可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 以便获得更好的研究效果。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已被运用到了口译教学的过程中。

二、中国的口译教学现状

(一) 中国口译教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口译教学是伴随着口译这一职业的产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厦门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先后开设了翻译研究生课程。自2007年国家设定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开始招生起, 一时间MTI专业硕士学位点在全国铺开, 口译与笔译并重, 掀起口译学习的热潮。

近年, 除各类本科院校外, 民办外语院校和外语培训机构也开始开设口译课程。为迎合市场的需求, 不少民间翻译公司也专门培训自己的译员, 以便更好地为翻译工作服务。

随着口译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口译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口译专业急需寻找真正适合中国学生的口译教学方法, 很多专家学者也期望早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中国的口译教学更好地发展起来。

(二) 中国口译教学现状

1. 口译教学功利性较强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不可否认, 市场对口译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了口译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民办院校以及翻译公司纷纷推出口译课程, 然而其教学水平如何、教学质量能否达到专业水平要求仍有待考证。另外, 口译课堂所使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 这些教材的选择是否科学, 同样也无法评估。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口译技巧的教授, 而忽视口译知识的积累, 这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

2. 口译评估标准不一

为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 同时满足中国参与全球化的需要, 推动国内翻译人才的培养建设, 国家不同部门逐步设立了口译资格认证。到目前为止, 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口译资格认证分别为翻译专业资格 (水平) 考试 (CATTI)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 (NAETI) 和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不同考试的题目不同、考核标准不一, 对参试人员口译或笔译方面的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的认定也存在差异。

3. 语言教育仍存在不足

中国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哑巴英语”的学习阶段, 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明显欠缺, 口译教学的开展可谓难上加难。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存在发音不标准、表达不流畅等问题。再者, 多数口译课程开设在外语类学院, 中文教学比较欠缺, 学生的中文功底得不到有效夯实, 也为口译教学增加了难度。

4. 教材内容与实际口译需求脱节

市场上很多的口译教材均基于笔译教材安排内容, 忽略口译的口语化特点。这些教材中的例子大多为笔译版本, 对原语的翻译过于书面化, 使口语表达过于生硬。口译专业教师如果直接使用这样的教材进行教学, 使学生误将笔译的译文当成口译的范文进行学习, 那么在工作场合译出的话语也可能是死板且没有活力的。

5. 口译教学的相关理论有待完善

就目前来看, 我国的口译理论研究正在不断发展, 口译教学也紧随理论的步伐向前迈进。但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口译教学理论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 从经验出发,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国外的巴黎高翻学院释意理论等研究理论体系相比, 我国的口译教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加上我国特殊的国情, 人才市场庞大, 竞争激烈, 很多口译工作者在走上口译岗位后无心往研究的方向上靠拢。由此看来, 我国的口译教学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中国口译教学方法探究

(一) 回归口译本质, 培养高级口译工作者

口译培训需体现听、记、译、读、说五项能力的精髓。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能力为目标, 正确运用教材, 为学生进行系统性培训。教师上课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练习, 帮助其循序渐进地掌握口译技能, 最终成为优秀的口译译员;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 将口译理论真正融于课堂教学, 而不是急于迎合市场需求, 培养出“只知干活, 不懂理论”的口译工作者。

(二) 规范口译评估标准, 统一口译教学大纲

这一点较难做到, 但却是硬性要求。只有规范口译的评估标准, 才能够以此为指导, 制定统一的口译教学大纲, 避免出现“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局面。特别是一些民办院校和企业, 他们更需要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来指导教学。唯有规范口译评估标准, 统一口译教学大纲, 口译教师们才能在实施教学时找准教学的根据和方向。

(三) 完善中国口译教学理论体系, 并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中国的口译教学起步较晚, 相对于西方的理论体系, 多有不足。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口译工作者仍需要积累中国口译教学的经验, 在不断地尝试和总结中完善中国的口译教学理论体系。笔者认为, 可先从学习西方的教学理论开始, 逐步结合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 摸索出中国的口译教学方法与策略。

(四) 顺应市场需求, 接受市场反馈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口译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市场需要更多的口译工作者, 同声传译、陪同翻译、会议翻译等岗位对优秀口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这就需要口译教学专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只有顺应市场的需求, 接受市场的反馈, 明白学生缺什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更有针对性, 也才能更好地做好口译教学实践工作。

结束语

国外的口译理论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 相比之下, 我国的口译理论研究则起步较晚, 理论系统还不完善。由此可见, 建立中国口译教学理论体系刻不容缓。从当前中国口译教学的现状来看, 口译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 广大学者、教师应努力探索, 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口译教学方法和中国口译教学的前进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在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和口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口译教学理论系统能够逐步完善, 中国的口译教学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鲍刚.2004.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0-16.

柯克尔.2003.从口译实践到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 (2) :51-53.

刘宓庆.2004.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9.

刘和平.2005.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5-38.

穆雷.2009.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基于30年期刊论文、著作和历届口译大会论文的分析[J].中国翻译, (4) :19-25.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幼儿第一学期评语下一篇:计划生育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