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2024-06-06

口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精选14篇)

篇1:口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口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任何外语教学中都不能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口译作为高级外语教学,对译员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意识的`有无与强弱程度是评价一个优秀译员的重要标准.本文旨在探讨口译与跨文化意识的关系,并提出建立统一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式.

作 者:周彦君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外语系,广西,南宁,530001刊 名:内蒙古电大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年,卷(期):”"(1)分类号:H319.9关键词:口译 跨文化意识 培养模式

篇2:口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论文摘要: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英、汉口译过程中造成文化障碍的文化差异可分为五个方面,即:民族习俗、文化沉积、认知体系、思维模式和非言语语言。众多的文化差异会对口译产生重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口译的质量和信息的传递。然而由于口译本身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口译中文化的导入远远不够,造成口译者跨文化意识不强。因此培养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口译训练中的文化导入已成为当务之急。

论文关键词:口译;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口译质量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国际化的不断加深,国与国之问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译活动也越来越活跃。传统上,人们一一直认为口译员只是担当着交际过程中语言转换专家的角色,而现在,众多的口译实践已经证明口译员的角色绝不仅仅限于此,他必须担当起一个新的角色——文化的传播者。事实上只成为一个语言专家离合格的口译员还相去甚远,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他在交际过程中要消除的不单单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还包括文化的障碍。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口译员要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口译员必须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已成为保证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一)口译的定义说明口译的本质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关于口译的定义曾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侧重因素做出不同的阐释。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刘和平教授认为: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语言社团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IzJ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问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文教授对口译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她认为: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

上述定义,虽然语言表述不同,但都基本表达了口译的本质,即口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在跨文化交际口译中,口译者很可能面临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口译员必须要明确跨文化交际和口译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导致的种种错误。

(二)口译的过程模式说明必须重视口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口译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原作者的真实意图传达给目的语的听者。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需要对原语的理解,对目的语的表达,更离不开对语言和文化的分析。由厦门大学口译小组率先提出的厦大口译模式,用模式集中体现了影响口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重要因素和所需技能,见图1。

在这个模式中,C=Comprehension(理解);R=Reformulation(表达);S=Skill(技能);A=Analysis(分析);D=Discourse(语篇);CC=Cross—CulturalAwareness(跨文化意识);K=Ex~a.Linguistic Knowledge(非语言知识);TL=TargetLanguage(目的语);SL=SourceLanguage(原语);I=Interpreting(口译)三个圆圈分别代表口译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置于三个圆圈中央的三角形说明技能在整个口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至R箭头指明口译的整个过程,而A至C与A至R的箭头说明分析在理解与表达方面的重要意义。这是一种非直线型模式,旨在说明口译包括理解原文(C)和用目的语表达意义(R)两个阶段。这个交际过程只有在分析(A)语篇(D)和特定情景中的文化因素(CC)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厦大模式强调了对语篇和文化分析的同等重要性。正如英国着名语言学家Lyons所晚,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说话人的思维、心理等等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该语言的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在跨文化交际口译中,接受信息一方对原信息分析的任务就落到口译者的.身上。口译分析不仅包括对非文化信息的分析,还包括直接影响准确传递的那些可能引起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的分析,这时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口译者是否能够对交际双方的浯言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正确理解、分析和表达,进行正确的转换,口译也因此成为交际双方成功交际的桥梁。如果口译者对信息中文化因素进行了错误的分析和理解,翻译后的信息必然会有悖于原信息文化之处,也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二、影响口译的文化差异

口译中译员面对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影响交际效果和质量的现实问题,对文化差异进行适当分类,有利于口译实践和教学,有利于口译员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差异外在表现为语言表达、风俗习惯、体态表情等,更深层的差异则表现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审美观、心理因素、对世界的感知等方面。

在英、汉口译过程中造成文化障碍的文化差异按承载方式分为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两大类。具体可分为五个方面,即:民族习俗、文化沉积、认知体系、思维模式和非言语语言。

篇3:口译人员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 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准确且迅速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口译按照不同的标准, 分类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 口译按操作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交替传译 (ConsecutiveInterpretation) 和同声传译 (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 。交替传译简称交传, 方式是讲话人说完一句话或一段话后停下来几秒钟让译员进行口头翻译。同声传译简称同传, 是指译员在一方讲话的同时不停顿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另一方的口译方式。

口译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即席性强。口译人员有时在之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便立即投入双语转码的临场操作, 在口译过程中不可预测性极强, 因此, 口译人员的反应和临场发挥能力非常重要。2、独立性强。通常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始终要独立面对和解决遇到的问题。3、综合性强。口译过程涉及视听说写读等多方面的活动, 译者不仅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 同时还要具有深入的双语的文化知识。因此, 口译是一种难度极高、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口译要力求做到符合语言社会功能的特征, 即准确性 (accurately) 、得体性 (appropriately) 和文化性 (culturally) 。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美国的语言学家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束定芳 (1996) 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和环境。”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语言是一面镜子,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 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 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 自然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另一方面, 由于文化的传播, 尤其是民族文化的传播, 语言中又会出现新的词语, 新的表达方式, 同样文化又影响和制约了语言 (潘帅, 2007) 。因此, 口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活动, 更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这就要求口译工作者必须要具备很强的跨文化意识。

三、口译人员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途径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 或者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王佐良先生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口译人员跨文化意识的表现与应用能力是衡量口译水平的质的标准。然而由于很多口译人员对于源语和译语的文化及差异掌握不足而使交流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甚至造成重大失误。口译人员是跨文化意识的载体,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由于口译人员缺乏文化知识所造成的语用失误, 能提高口译人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 增强其对文化异同的掌握度, 以便协助交际活动顺利地完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只有真实的语料才能反映现实生活中所涉及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真实的语言材料才能习得最地道的文化知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口译人员的跨文化意识

(1) 口译人员应该大量阅读两种语言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对民族文化影响深远的著作。以中英两种语言的译者为例, 他们应该对中国的《论语》、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诸多经典文学作品有所掌握, 而对于西方文化影响深远的《圣经》, 《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莎士比亚的英文著作等, 译者也同样要深入了解。

(2) 与经典文学作品相比, 报纸期刊和杂志可以提供最新的和包罗万象的语言和文化信息, 如历史宗教政治哲学社会等, 因此经常阅读这些出版物可以掌握很多文化常识, 了解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语言是活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此译者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而便捷的学习工具。很多英语学习的网站制作精良, 如恒星英语学习网, 可可英语网等。这些网站不仅提供了最新的新闻, 外语影片, 电视节目, 歌曲以及外语广播节目等, 而且还附有教学文本, 这无疑为学习者扫除了很大的学习障碍, 使得难度重重文化内涵丰富的外语新闻节目不再令人望而生畏, 听而却步。同时, 这些网站还链接了很多其他的英语学习网站, 让学习者很轻松地便可发现和进入其他网站学习。网络提供了广阔的极为有价值的外语学习素材, 其中包含了鲜活的生活场景, 真正的语言以及文化的交流活动。这种视听说的立体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冲击学习者的头脑, 使得记忆更加深刻, 为知识的使用提供了直接的场景, 解决了学习者学完不会用的烦恼,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乐趣横生的语言和文化的习得手段, 可谓是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

(4) 口译人员还应该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学习文化知识, 增强文化意识。比如在某记者招待会上, 温家宝总理引用古文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民之所忧, 我之所思;民之所思, 我之所行。”现场译员翻译如下:“whatpeople's concernedaboutiswhatpreoccupiesmymind, andwhatpreoccupiestheminds ofthepeopleiswhatIneedtoaddress.”口译员能流畅地译出这些文言句式, 体现了译员本身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同时也丰富了口译的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口译人员不仅是双语的工作者, 同时也是双语文化的工作者。译员不仅要精通源语和译语这两种语言, 而且还要了解两种文化, 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否则, 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然而文化的习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人说过要深入掌握和理解一种文化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由此可见, 培养文化意识, 并坚持不懈的加大文化知识的储备对于口译工作者来说依然任重道远。所有口译工作者都应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为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的成功交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rter,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8) .

[2]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A].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篇4: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关键词:英语文学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49-01

一、前言

跨文化交際能力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实践应用,因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应将跨文化意识培养融入到课堂中,由此满足当代学生发展需求,促使其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能强化自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下就是对英语文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教师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手段。

二、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即为全面掌握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强化自身有意识的了解其他民族地区的文化。因而在英语文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着重倡导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继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深层次的了解英国文化,并将其应用于英语文学学习中,提升自身整体学习效率。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间文化的渗透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可避免其在英语交流过程中呈现出文化误解的现象,即达到良好的英语交流状态;第二,在当代英语文学教学中更为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而忽视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继而致使学生在对英语文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学习效率较低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继而引导学生在对英语阅读文章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可运用自身掌握的跨文化知识深层次的翻译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巩固自身对教材知识的掌握。

四、英语文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一)发挥课堂教学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引导的职能,因而在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作用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整合功能来挖掘英语文学教学中所蕴含的文化,并将其内容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能深化自身对英国文化的了解。另外,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中以小组问答比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英国文化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并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功能为学生展现相应的文学作品,最终通过对作品的展现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1]。

(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在英语文学教学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有助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目标的达成,因而在此基础上,各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项目,继而促使其在培训过程中能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全面的了解相应的文学作品,继而通过此种方式来开展高效率的教学活动。此外,在英语文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各院校领导阶层应鼓励教师强化自身对文学作品魅力的鉴赏,并在鉴赏过程中探索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终由此改善自身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达到最佳的学习成效。

(三)利用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教学策略的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为学生推荐经典的文章,并鼓励学生在对文章进行选读的过程中应利用网络平台来获取到更多的资源信息,继而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了解到文章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继而形成对西方文化的深层次了解;第二,通过观看外国经典电影的方式亦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因而在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其融入到课外活动中,由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在观后感总结过程中能由此掌握到更为全面的英国文化;第三,英文音乐的鉴赏亦有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而教师在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2]。

五、结论

综上可知,传统的英语文学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向学生灌输英国文化知识,继而便于学生在利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避免文化认知错误问题的凸显。此外,在英语文学教学中通过利用课外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应将其落实到实践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许萌.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分析[J].科技视界,2014,18(06):182-213.

[2]张广翠.行动研究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04):33-37.

篇5:口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众所周知,外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跨文化的.内容,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一直是外语教研者们热衷追逐和探讨的话题.本文在肯定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外,结合笔者的具体实践经验,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更好更高效地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

作 者:崔竞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苏,镇江,21 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2009 8(4) 分类号:G710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高职高专英语   实战  

篇6:口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口译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参数

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口译交际中跨文化性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语言行为、文化模式、价值概念、表达方式等,而口译跨文化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层面的技术性转换,更主要包括文化意蕴与交际效果层面的功能性调整.因此,口译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应该成为口译质量评估的重要参数.

作 者:张威 ZHANG Wei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7(3)分类号:H059关键词:口译 跨文化交际 口译评估

篇7:英美文学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要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篇8:英语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成功地加入WTO,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对优秀的口译人员的需求量也空前上升。而目前我国口译界的现状如何呢?熊汝琴、薛中军[1]撰文说:“目前真正富有经验有资质的高端英语口译人员仍然十分稀缺,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高规格的英语口译领域。”王东志[2]对此作了系统的概述与分析,他指出自2004年上外高翻学院召开第五届口译大会以来我国口译界呈现出了新面貌,但还有些明显的普遍性的不足:“研究问题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不够规范,国内口译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而且这方面的理论也比较少……暴露了研究粗糙的弱点……理论借鉴做得不够……还没有形成自身完备的理论体系……”可见我国口译界各环节仍比较薄弱,整体形势不容乐观。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还得加大高校教育力度,对此,这里不做赘述。

1 口译和跨文化交际

交际可分为同一文化内部成员间的交际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即跨文化交际,它指的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连续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3]。这种交际的障碍源于交际双方对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意识的缺乏,它需要译者的介入。译者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桥梁作用,旨在传递信息,促进交际的成功实现。

2 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倾向于以最小的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Sperber&Wilson1995:vii;48)[4]。如果笔译中如此,那么这点在口译中更加明显,口译是一项转瞬即逝的双语间的口头转换活动,其翻译过程是由交流双方及译员作为中介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的三元过程,口译的信息来源及其传递的渠道是立体式的、多层次、交叉型的,译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审慎思考,其翻译必须快速、准确、流畅,才能更多更好地传递信息,使交际双方达到成功地交流思想的目的。

而在口译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他们各自所在的社会其经济制度、教育体制等也有差异,甚至迥然不同,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其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差异,就以英汉民族为例。英语民族习惯于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汉民族善于形象思维和辨证思维,英汉民族这两种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上,英语注重形合,汉语则注重意合,追求意境。譬如英文中有着大量的表征句中和句间逻辑关系的功能词,特别是正式文体如科技文中常见一些长句往往依靠这些功能词,中间无标点无停顿一气呵成,而汉语善用短句,加强气势,句子看似简短,语篇中却富有很强的逻辑性。这种差异,在表意时也体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英语民族者不论说话写文章总是开篇点题,再陈述理由,而汉语表达时,倾向于先层层铺垫,最后亮明观点,如:I must be off now,you see,I've mad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dentist at 3:00 this afternoon.“由于我已约好今下午三点看牙医,所以我现在得走了。”

再者,英语民族注重分析思维或演绎法,汉民族注重综合思维或归纳法。分析或演绎法指从个体到一般,由点到面,将整体对象化解成各组成部分,从各部分的角度进行分析;综合和归纳则指将研究对象的各部分组成整体,从全局或整体出发进行思维。这种差异突出地体现在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时间地点时的顺序差异,前者先小后大,后者先大后小,例1:10:25 a.m.on May 1,2007即“2007年5月1日上午10点25分”。例2:607 North Willington Avenue West Palm Beach,Florida 33404 U.S.A.即国家—省—市—街道--门牌号。

此外,英汉民族这种差异还体现在,英语民族突出个体,讲究个性化(individuality),而汉民族强调集体,当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不能兼顾时,前者服从后者。当受到别人夸奖时,英美人会很大方坦率地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好谦虚,爱走中庸之道,会说“哪里,哪里”,外国人很可能难理解,真奇怪,我只是表扬一下他却还如此认真地问我哪里。

可以说,即使同样材料的信息在源语(source language)交流方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交流方听来是不一样的。譬如,“狗”在汉语里,往往带有贬义,如“走狗”“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等,而在英美人眼里,狗则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伙伴,因此很多与狗有关的表达如:lucky dog,gay dog,old dog,clever dog,top dog以及Each dog has its day等都多少带有一种友好、温情的意味。“龙”被历代中国人视为高贵的象征,“真龙天子”“望子成龙”,我们也自称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在西方人眼里,不论是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好莱坞大片中,dragon都是极端邪恶的化身,不幸的源泉。因此,译员在口译时如果不了解或不考虑这些差异因素,源语的本意就可能被曲解或误解。这样即使在一方语言文化背景中合情合理的事物,在对方听来可能是茫然的,或是无法理解,不可接受的,比如,Sam帮小明修改了论文,小明致谢“I'm awfully sorry,but it has spent so much of your time”,对方会想:你在嫌我能力不够,费时太久,或者:你明知耗我时间为何还来找我,此时不妨这样回答“Thankyou,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time.”反过来,如果是小明帮了Sam,面对Sam的致谢,小明可能会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的”,Sam心里肯定犯嘀咕:原来你是被迫才帮我的,结果好心没好报,在这种情形下,小明可以说“My pleasure”或“You are welcome”也可说“It's my honor”。

可见,语言的文化差异,语义的民族性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差,即说话人表达的和听话人接受的信息不一致,而影响了言语交际,所以,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诉诸于口译的程度相当高,译员要想成功地促成这种异语、异文化间的交际,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双语基本功,及宽泛的知识面或多维知识体系,还应该拥有充分的跨文化意识,它是判断一个译员优秀与否的重要准绳。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5]。跨文化意识它意味着对异文化持关注、理解及包容的态度,其形成可以避免先入为主甚至是偏见的眼光审视异文化。译员如果具备了这种意识,就可以恰当地把握翻译尺度而不受文化差异因素的负面影响,减少甚至消除即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因此,充分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塑造一个优秀的口译者。

4 口译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按照Hanvey[6]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有四个层次:(1).Awareness of superficial or very visible cultural traits:stereotypes.…its interpretation is unbelievable,i.e.,exotic,bizarre.(2)Awareness of significant and subtle cultural traits that contrast markedly with one's own…its interpretation is unbelievable,i.e.,frustrating,irrational.(3)Awareness of……is intellectual analysis,and interpreted as being believable,cognitively.(4)Awareness of how another culture feel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insider,in the mode of cultural immersion:Living the culture that interpreted as being believable because of subjective familiari-ty.在这四个层次中,达到最后两个,就可以相信、认同异文化,Hanvey还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也能够达到第四层的某些方面。他认为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具备一种把自己放置在对方处境中审视自我的能力,称之“移情的能力”(empathy),他指出“…this is an indispensable skill for people moving out of traditional settings…”可见,他对这一能力的高度重视。这一理论为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且表明我们应该也能够建构这种意识。

口译者必须在获得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基础上,掌握些口译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毫无疑问,培养口译技能与技巧和获得翻译理论知识离不开对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习得与掌握,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而这种对比分析离不开两种语言所分别根植的文化土壤。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正如王佐良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语,而他所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译者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7]。谭载喜也曾说,判断翻译的难与易、优与劣,与其说与语言有关,毋宁说主要与文化相关。因此,口译者需要大量地浸润到目的语文化中,通过传统的方法,如:广泛的地阅读英文原著,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收听英文广播,与外宾直接交流等,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这种集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动态图像于一体,并能让传播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相互之间有信息实时交换的先进手段,立体式、全方位、互动地感悟其语言与文化,以及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以培养口译者充分的跨文化意识,最后这种途径对于在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我们还可借鉴国外口译培训班开展异地或异域实际交流和采用其他学科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来累积口译实战经验。

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语言直接反映文化现实,而文化则通过语言得以记录和传承。口译是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的,译员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为此,英语口译者必须全方位地武装自己,尤其要了解英语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化,洞察其内涵,掌握一些恰当的口译策略,特别是要具备充分的跨文化意识,以应对跨文化实际交流中的诸多不测,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摘要: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口译对其从业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性,包括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具备多维文化知识体系,特别是拥有充分的跨文化意识,它是判断一个口译者优秀与否的重要准绳,它可以帮助减少甚至消除即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培养充分的跨文化意识对于口译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口译,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熊汝琴,薛中军.加强跨文化传播交流的国际接轨意识——提高口译人员素质迎世博[J].上海翻译,2006(4).

[2]王东志.我国口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六届口译大会综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2007.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Sperber,D.&.D.Wilson.1995.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Cambridge:Blackwell.

[5]赵军峰.商务英语口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Robert G.Hanvey“Cross-cultural Awareness”选自Toward internationalism:Readings in Cross-cu ltural Communication,by Elise C.Smith&Louise Fiber Luse,Newbury Publishers,Inc,1979.

篇9:口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关键词:多媒体环境;词汇教学;跨文化新闻意识

20世纪90年代起,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快速地渗透包括教育在内的许多行业,教育中所采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异军突起,为英语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据调查显示,目前大约有70%以上的高等院校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他们利用多媒体特点,按照自身教学要求,有机进行组合并通过综合处理和控制将符号、语言、文字、信息等通过投影显示出来。在英语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目前使用较多,特别是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但这种方式能否有效地让学生达到教学目的、能否在多媒体的环境下通过词汇的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新闻意识的目标,这些都需要分析和探讨。

词汇教学对跨文化新闻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新闻,通俗的说就是社会生活中最近发生的时政大事,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新闻通过电视、广播千姿百态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英语成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而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機会日渐频繁,人们渴求及时获得世界各地相关信息的需求也空前增强,因此英语词汇的学习也就更加迫切。

对英语词汇的学习,很多教师都会认为是学生自身的事情,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人们只会注重语法的教学,对词汇的教学却很淡漠,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还不到位,包括老师和学生都一致认为学好英语就是要学好语法。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学习者在语法方面很好,但在涉及实际运用能力方面却让人失望,他们并没有弄懂真正学习英语的意义。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对于词汇是一个薄弱环节,更加谈不上在词汇的教学融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的现状与词汇的重要性具有强烈的反差。

一方面,作为语句的基本单位,词汇是当前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元素,如果对基本元素的掌握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那么对于真正意义上英语能力的提高是毫无益处的。目前许多学生都认为英语学习应该在死记硬背一些单词、词组、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大量的语法知识,然后造句,做题等。在他们的眼里,这些便是全部。

事实上,这种观念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词汇不能深入的了解将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比较尴尬的局面,虽然平时进行简短的交流是没有问题,但是真正深入学习和交流,会发现其实那些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加强在词汇学习中融入跨文化培养的意识,不然学生将会出现使用词汇不当的情况:如将“力大如牛”翻译成为“as strong as cow”而不是“as strong as a horse”;将“凡人皆有得意日”翻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而不会去想到“Every dog has its day.”等。“as blind as a bat”、“to rest On one’ Soars”、“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all at sea”等等这些词组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这样将会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

另一方面,从词汇教学的原则来看,词汇教学必须要融入跨文化新闻意识培养中。对英语词汇的讲授,原则上必须坚持以下几点:音、形、义。前面两个原则是形式上的,后者则是内容上的,其核心地位可见一斑。当前对于“义”的教学却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没有去引申去拓展。

从目前教科书单词表的形式能看出,教材虽然给出了单词的词性和词义,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孤立地按照词汇表讲授单词,学生花尽心思学习词汇却不能灵活运用。如“treat”这个词汇,其字面含义是“对待、处置、款待、医治”,但是如果问“Dutch treat”的含义,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事实上这里融入了文化意义。在英国人的眼里,荷兰人的小气是比较典型的,处处精打细算,故该词义为“各自付钱的聚餐”。再如“talk turkey”,按照字面意义是“谈论火鸡”,这会在应运过程中出现笑话。因为北美殖民时期,一个白人和一个印第安人一天打到的猎物为一只火鸡和一只鹧鸪。白人想要火鸡,但不敢直接说,便对其说:“如果你要火鸡,我就拿鹧鸪,如果你要鹧鸪,我就拿火鸡”,印第安人说:“你一直在讲火鸡,现在让我也讲讲火鸡吧!”,这样一来,这个词组的意义变为了“打开窗户说亮话”。试想,若在词汇教学方面不将词汇的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又怎能让学生理解并熟悉运用英语词汇?

词汇教学跨文化新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不同民族由于其文化背景和习惯差异等诸多原因,在词汇的构成体系及理解方面也会不同,因而必然引起言语表述的差异。在英语新闻中,由于其思维习惯与中国人不同,英语新闻的表达方式也与中文有所不同。因此,充分考虑到我国英语水平的现状,为了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学生可能不太熟悉的相关信息进行变通,加强对英语词汇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反映社会文化的最新动态,要了解最新的文化,新闻词汇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新闻用语中常常会出现大量的新词以及被赋予新意的旧词、某一领域的专业术语和外来词,并且频频使用借用和掺用的手法。这些特点决定了英语词汇学习的灵活性与时效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词汇使新闻报道更为生动形象、真实可信,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因此英语词汇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闻,以新闻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新闻意识的培养。教师要特别注重英语词汇中蕴含的文化信息,首先要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宏观的把握,其次要彻底了解新闻中英语用词的文化内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授课。

多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教学

多媒体技术综合文本、图形、新闻、声音等信息,以数字化的处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对于词汇教学更是一次巨大的改变。对学生跨文化新闻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模式通过它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对词汇的意义有着合理的认知,了解当前时政新闻,并能将词汇与新闻有效的链接起来。具体而言,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带来了以下几点变化:

1.多媒体创设的词汇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材料的兴趣。有时候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很难用语言去表达出来,加上词汇本身学习的枯燥无味,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大打折扣,而多媒体教学模式辅之适当的国际新闻热点就恰恰改变了这样的局面,让学生从无声世界走向有声世界,感官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单一,而变得丰富和多元化。

2.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培养词汇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新闻交际能力。多媒体技术在词汇教学中插播与词汇本身内容有关的影片或介绍,包括有声无声、有形与无形的知识,还有一些图片、新闻等等,这些内容往往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能引发学生对词汇的思考和记忆。它们通过对跨国文化的介绍和描述,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了教材中词汇信息的不足,让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更加具有冲击性与时代性。

利用多媒体优势在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新闻能力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的出现给词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紧密联系实际,促使学生用时代的眼光分析问题,做到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学习词汇、学习英语的能力。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在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新闻分析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小短片和音频来讲授词汇,如选择学生比较关心的国内外新闻热点进行讲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还可以获得文化意义上的知识,同时也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然后教师再叙述事件,这样学生会在了解新闻的同时注意到这些词汇。

其次,教师可以使用Power Point或新聞视频等节目对日常情境相关词汇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对目标词汇的感知能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在多媒体环境下通过其它方式讲授词汇的跨文化意义,即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的实物图,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然后选择辩论的方式来加深对词汇以及词汇本身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跨文化的新闻意识。

跨文化新闻意识的培养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与视野去诠释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建立跨文化的东西方新闻共识。所以,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加强词汇中跨文化新闻意识的培养将是未来英语学习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庄和诚.英语习语探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胡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一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01).

篇10:汉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汉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本文阐述了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提出了交际文化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具体实例分析了文化差异对交际能力的.影响,从而说明了汉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文化导入到教学中来.

作 者:彭君 PENG Jun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新疆,昌吉,831100刊 名:语言与翻译(汉文版) PKU英文刊名:LANGUAGE AND TRANSLATION年,卷(期):“”(2)分类号:H195.3关键词:汉语教学 文化 文化差异 交际能力

篇1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教学)

必修一 unit1friendship

宗旨:本篇课文的跨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和自己的日记里面,我设计的课堂模式是在课文的基础上,升华为现实生活中,不同文化中,朋友之间对友谊的定义不一样,交流方式有差别,重点是在交往上,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学会建立友谊的同时,了解自己朋友的文化,在共同尊重彼此文化中搭起友谊的桥梁。

内容:1:在学生中调查是否有在其他城市或者国家的朋友,如果有的话有没有遇见在赠送礼物方面的小趣事。

2:在朋友生日的时候,如果现在的你会赠送什么样子的礼物?若你在工作后又会怎么样?针对不同的对象你会怎么做?

3:了解同学的答案,回来汇总出自己赠送礼物的标准,或者说是你期望收到什么样的礼物?汇总后给出个合适的总结。

4:看看在其他人的心里收礼物是什么个形式,找出区分。

总结:在中国收礼物是很常见的,可是有的礼物并非是真正的出于细心的挑选,而是互赠的形式,如果出去的话,应该用心挑选自己的礼物,并且告诉对方,这是你精心挑选的,当然如果你是收礼物的人,应该当众打开,并给与赞扬。礼物重要的是那个心意,不是在乎它的金钱价值。

形式: 采取出样调查,讨论,采访,收集信息。

篇12: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教育。英语不仅要作为知识来掌握,更要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交流工具来使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有益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 综合运用英语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我国英语教育课程发展史上的创新和解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生本教育。它告诉我们不仅要进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应树立跨文化意识并注重跨文化知识的传授,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交际。

小学英语不仅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交际的基础工具学科,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开放的、合理的跨文化认知与理解观念,使其能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要实现这个任务,仅一味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突出英语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否则英语教学与英语本身承载的文化将会被不适当地割裂开来。其后果就是,学生因为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常犯本可以避免的“文化错误(即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觉得不合适或不能接受的言语行为)。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小学生求知欲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知识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爱学英语、学好英语。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必要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熟悉英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学习该语言的文化基础,否则该语言的综合运用便是“空中楼阁”。

2、跨文化意识的形成是得体运用语言的前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可见丰富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前提。只有在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俗,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多方面的内容和了解了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得体地综合运用英语交际。

3、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更好的学习本国文化的需要。

一个人只有在学好了本国语言、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外国文化,才能更好的运用外语。因此,英语教学中,我们只有将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才能了解两中西文化的异同,才能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才能让学生逐步地形成合理的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4、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要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新形势的新型人才,就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否则学生的英语便是“井底”英语,更不用说将英语运用于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结合课堂内外,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一)课内教学

1、讲解与对比结合法

讲解法就是充分利用、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内容作出详细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对比法是跨文化文化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各个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将讲解法与对比法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对比,在对比的基础上讲解,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本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例如教材中出现“How old are you?”时,可以先教授句型“How old are you? I’m „”当学生熟练掌握时,运用对比法让学生朗读以下两个对话:

对话

(一)小女孩:“老奶奶,您今年高寿啊?”

老奶奶(笑呵呵地说):“我今年七十又六!” 对话

(二)A little girl: How old are you?” An old lady: It’s a secret!”

通过以上两个对话的对比并结合讲解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年龄是一个人的隐私,一般不宜直接问别人的年龄(特别是女士),小孩除外。并且借此进一步渗透下列英语文化意识:不要随意打听别人的隐私(婚姻,收入,家庭,宗教信仰等),尽量不要提出“Where do you work?”、“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married?”之类的问题。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英语文化意识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材中包括词汇、对话、阅读等,其中不少都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块内容,使学生对本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具有识别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融入法

融入法是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教材开设课程,介绍异同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如果选材得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可以同时进行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如在教学Numbers时,可以介绍中国的幸运数字是“8”。中国人喜欢“8”是广东人把“88”念成“发发”的谐音,因而备受喜爱。还可以告诉学生诸如 “13”在西方国家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13”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可见13这个数字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恐惧数字。

借助教材,融入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的趣味性,避免交际失误,成功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

3、活动体验法

活动体验法将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仅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体验语言和外国文化而且建构知识和技能。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跨文化意识培养也应注意采用体验式活动,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学生除了对圣诞节有所了解外,对其他的西方节日都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西方比较有趣的同时比较盛大的节日如Halloween——万圣节: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它已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点然Jack-o-lantern(南瓜灯),孩子们戴着各种面具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或动物,叫喊着:“Trick or treat!”挨家挨户索要糖果。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各种各样的面具及南瓜灯,分别扮演所要糖果和恶作剧的小孩,愿意给孩子糖果和不给糖果的邻居。通过表演,让学生从中感受西方文化的氛围,真实地了解西方的万圣节。

(二)课外辅助

1、课程资源拓展法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这个唯一的课程资源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文化”是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它包含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生活习惯。因此光靠课堂教学和教材远不能完成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必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比如红领巾广播站、图书馆、英语角、黑板报等校内资源;适合少年儿童的英文书报影视节目以及多媒体等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多角度接触英语文化。

2、自我积累与分享法

自我积累与分享法就是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课堂内外的学习当中,对于出现的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内容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教师定期举行分享交流会,对比我国与英语国家对应文化内容的异同,使学生在浓烈的分享氛围中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形成合理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跨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与掌握,增强他们自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时要注意使学生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不仅要鼓励学生融入、体验异国文化,而且要肯定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盲目、全盘地接受异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要使其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意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既不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形成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这样,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民情的同时也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体会英语学习的趣味性,达到教学目的。

篇13:口译教学中的语篇意识

根据胡壮麟所给定义, 语篇是:“任何完全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英语口译基础教程, 136) 。从结构上看, 语篇是比词、句、段范围更大的语言单位;而从交际功能上看, 是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一个语言单位/语言片段, 通常它所传递的信息较完整、较准确。内容相对完整的文章或著作节选可称为语篇。语篇虽然是由一个个段落、一个个句子组成的, 但它并不是句子的机械总合, 它是具有交际目的的有机整体, 具有语义连贯性。

二、语篇意识

所谓语篇意识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把语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 不能孤立地处理一字、一词、一句或一段。不能片面追求一词一句的对等而忽略了整体的效果。语篇意识要求在翻译研究及实践中始终强调篇章在交际过程中的完整性 (wholeness) 和一体性 (unity) , 研究语篇诸层次作e为语言符号系统与相应外部世界的关系, 以语篇的交际功能、交际意向统辖对语篇诸层次观察和研究。” (李运兴, 2001:19) 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的目的主要是将学生对语篇的关注从微观层次扩展到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分析, 把对原语语篇的解读和目的语语篇的表达看作是由众多因素相互协调生成意义的动态过程, 而不是静态的替换过程。

三、语篇的标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处理字, 词, 句, 段和篇章每个层级上的具体翻译。语篇语言学者Beaugrande&Dressler1981年提出了构成语篇的必须的七个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意向性) 、可接受性 (acceptability) 、信息性、情景/语境性和语篇参照性/互文性。只有同时满足这七个条件, 语篇才能成为真正的具有交际功能的语篇。这七项标准中, 尤以“衔接”, “连贯”和“语篇参照性/互文性”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最大。

四、培养语篇意识的方法

(一) 注重词汇衔接的意识

词汇衔接指语篇中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 是语言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 英语句群内, 甚至相隔较远的语篇内, 有时会产生重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 部分整体关系等, 构成词语之间的衔接机制。译者要仔细研读原文, 善于捕捉这些起衔接作用的词语, 从而对原文做出正确解读。

例:Bycomparisonwiththenarrow, ironcladdaysoffathers, therewasan expansiveness, Ithought, inthedaysofmothers.Theywenttoseeneighbors, toshopintown, torunerrandsatschool, atthelibrary, atchurch. (S.R.Sanders:“WomenandMen”)

评析:Expansiveness一词有“宽阔的”, “阔绰的”等意思, 此处译为“母亲的日子过得比较阔绰”。显然, 这不符合上下文的语境:劳动人民家庭的妇女, 日子怎么会“阔绰”呢?男人的日子是narrow加ironclad, 女人的日子与之形成对照, 因此expansive应是narrow和ironclad的反义词。narrow是形容男人一天到晚要上班挣钱养家, 活动天地比较“狭窄”, 而ironclad有exacting紧张的意思, 因此, expansiveness在此是“宽松自在的意思。”这样全文可以译作:跟做父亲的那种狭窄、紧张的生活相比, 我觉得做母亲的日子过得比较宽松自在。她们上邻居家串门, 去城里买东西, 到学校、图书馆、教堂跑跑腿儿。

(二) 培养学生注重结构衔接的意识

结构衔接是语篇中某一结构与上文另一预设结构相比较而存在的承启关系。结构衔接一般可分为替代和省略两种。译者如果忽视了结构衔接, 也会导致理解和传译的失误。

例:他跑来跑去地寻。他想寻一个窟穴, 躲了身子。将石子堵了穴口, 隐隐的蜕壳。他知道外面蜕壳是危险的。身子还软, 要被别的螃蟹吃去的。这并非空害怕, 他实在亲眼见过。 (鲁迅《螃蟹》)

译文:Hedashedhereandthereinsearchofacavetohide.Hewasgoing toblockupthemouthofthecave, sothathecouldmoult (脱壳) insecret.He knewitwouldbeverydangeroustoshedhisshellintheopenbecause, withhis newshellbeingsoft, hemightbeeatenbyothercrabs.Thisfearwasnotgroundlessforhehimselfhadreallyseenithappentoothermoultingcrabs.

评析:译文使用了多种翻译技巧, 如合译、增译、补译、省略成分, 等等。例如, 根据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添加了“sothat, because, for”等连接词, 最后一句使用“this, it”与上下文形成照应, 使译文成为结构衔接、语义连的有机整体。如果仅局限于句子的视角, 这些技巧则显得毫无必要。经过分析, 这段文字的衔接关系一目了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进行这种训练, 从而培养学分析、掌握和运用衔接技巧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注重译文应与原文情景语境相吻合的意识

(四) 培养学生注重译文应与文化语境相吻合的意识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有时需要将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结合起来去加深理解, 并针对原语的文化背景做出必要的信息补充和诠释, 使译文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五) 培养学生注重语体连贯的意识

所谓语体, 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 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 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 不仅涉及内容, 而且也涉及语言的本身, 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这就是语体学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 语体学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中紧密联系社会交际环境来研究语言可变性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

一般说来, 原文的语体总是跟其语境相适应的。因此, 译者也要使自己的译文适合译语语境, 力求在遣词造句上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效果, 让译语读者读来得到同样的感受。

(六) 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语篇特征

口译工作言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语篇类型:

1.叙述语类

主要是在讲述故事, 引用典故时所使用的话语结构。叙述类最爱的特点就是具有时序性, 说话人常常会沿着某一时间或者空间的顺序开展叙述, 因此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抓住时间和空间的主线, 顺着讲话者的思维逻辑进行分析, 理解和翻译。

2.介绍语类

在推介性的演讲如产品介绍会, 旅游推广等等场合经常出现。这种语类常常是按照“人类对一般事务的认知规律发展的, 即“由浅至深”, “由前至后”。口译员也必须首先明晰其所介绍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然后按照以上所提的逻辑顺序进行理解和翻译。

3.论证语类

论证语类是在口译场合出现频率最高的语篇种类之一。对于此种语篇类型, 口译员首先要明确论点, 明晰演讲人想要表述的观点究竟是什么, 然后要注意论据和论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 减轻认识负荷, 提高口译质量。

(七) 指导学生在语篇中确定选词

词的选择当然可以通过词义的转换、词义的引申等手段来完成。但选择的合适与否应该由语篇来决定。EuguneA.Nida说:Therealcluestomeaningdependoncontexts. (Nida, 2001:157) 这里的contexts指的就是语境 (上下文) 。居祖纯2000:169在《高级汉英语篇翻译》中录用了一篇叶兆言写的小品文《家》。这篇小品文说到“现在房子的外观已经千篇一律, 没有什么特性了;如果内部装修再雷同, 那么每个人的家就没有任何区别, 就更不用说有个性了” (文章大意) 。对于“房子”一词, 大部分学生都用了house。笔者认为不合适。因为从上下文来看, “房子”指的是apartmentbuilding, 而不是独门独户的house。可见, 通过语篇来确定选词,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词语, 更重要是,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指称意义 (陈宏薇, 1998:84) 的敏感度。英语和汉语词语的所指常常相同, 那时因为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有着共同的体验, 因而产生相似的思想和概念, 所以某些汉语词语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 反之亦然;然而, 毕竟是不同文化环境的人, 英汉两个民族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的深浅程度是不同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汉语中有些词语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 或者勉强找到, 其所指也不尽相同。比如上文的“房子”, 这个概念在汉语涵盖很广, 任何形式的屋子都可统称为“房子”;而“房子”在英语中的对应词可以是house, 但是house在英语中的所指却专指是“独门独户的房子”。所以, 只求字面意义对应, 不顾词语的指称意义必定会导致误译。在语篇中确定词语的选择就可以尽可能避免这类误译。

(八) 注重英汉语篇差异

传统翻译教学在对待发挥译入语的优势问题时, 是以两种语言的语法差异为理据的。语篇翻译要求, 在重视语法对比的同时, 不能忽视英汉语篇模式的对比, 应把语篇模式的差异与翻译的关系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之一。语篇模式的差异体现着不同民族在思维模式上的不同, 这可能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呈螺旋型, 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型。由于西方人思维呈直线型因此英语语篇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即先表达出中心思想, 然后由此展开, 后文的意思由前文的意思自然引出。汉语语篇, 多数以“起、承、转、合”为基本框架, 即先宣称主题之重要, 后展开反复论述, 最后回到主题。这种差异在Scollon和R.&S.W.Scollon看来, 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的。这两位作者认为, 东方人看重的是悠久的历史, 而西方人眼中的历史只是文艺复兴以后的短期政治组织。为此, 西方人讲话时重视力图尽快切入正题, 而东方人则善于进行冗长的、循序渐进的解释。了解英汉语篇的不同和相似之处, 有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握原文的主题及发展脉络, 加快翻译的过程, 减少逻辑连贯方面的错误, 并且在表达时进行适当的调整。

五、结语

翻译活动所接触的往往不是孤立的词句, 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由词句组成的语篇。因此在口译技巧教学中, 我们要牢固树立语篇意识, 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译技巧性,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在口译教学中, 利用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成就, 改变传统的见树不见林的翻译教学, 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具体翻译技巧的作用,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 使他们在翻译中能同时顾及表层结构和深层语义两个方面, 以整体的语篇意识为指导, 译出结构衔接、语义连贯的译文。

摘要:传统的翻译教学总体上已经不适应新世纪的教学形势, 而语篇分析与翻译的有效结合, 使翻译思维摆脱了词、句和段本位的束缚,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译能路。所以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是一个合理而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对语篇概念基本知识的介绍, 提出八种了在口译教学中提高学生语篇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口译教学,语篇分析,语篇意识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1.

[2]居祖纯.高级汉英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3]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9.

篇14:口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关键词:酒店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27-01

一、前言

语言是日常交际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环境下,英语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就是为了通过学习英语来实现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从而提高我国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受文化差异的影响,语言表述形式很容易出错,从而影响到交际效果,因此,在酒店英语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让学生从西方国家的视角出发,综合应用英语知识,这对提高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酒店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酒店英语是在公共英语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新课程,随着社会发展,酒店英语的教学目标已经从简单的基础英语教学转变为专业的行业语言教学。在酒店英语教学中,不仅包含了酒店的基本英语知识,还包括语言的实践应用情况,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更好的与外国客人交谈。受文化背景、社会环境、角色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与外国客人进行交谈时,很容易出现语言应用不合理,或者无法理解对方交际内容的现象,这就会对学生的实践应用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因此,为确保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好的与外国客人进行交谈,必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以此为跨语言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三、酒店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酒店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酒店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目前,有一部分酒店英语教师缺乏相应的酒店工作经验,不了解酒店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基础语言教学及句型练习,并没有深入酒店服务行业了解其英语交际技巧,只是在形式上将专业和英语结合在一起,在新环境下,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酒店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国家文化素养,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相應的文化语言库,对于问候、道歉、介绍、用餐礼仪、习语、非语言文化等常见的语言行为,教师要让学生从英语国家的文化视角出发,开展交流,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岗位交谈打下良好基础。

(二)提高学生英语的语体意识。

语体是指随着语境的改变,言语逐渐具备相应的社会功能,在英语交际场所中,语体的选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语体选择不恰当,就会造成用语失误,从而对交际的效果造成不利影响。所谓的语体意识是用语主体在交谈过程中,对语体认知的心理过程。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常见的词语、句型,还需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景下,选择符合语言者文化习惯的语体,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例如与外国客人进行交流时,采用的问候语句型必须为“Good morning、Good evening,Mr./Mrs.”,这样才能显出酒店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在日常交流中,酒店工作人员更多的是使用虚拟语气句型,如“May I help you?”、“How would you like to pay your bill?”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语体意识,才能在酒店工作岗位中,准确的应用英语。

(三)通过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对学生而言,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意义,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去亲身体会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对于酒店英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不同的项目,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讨论、探究,并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语言练习,这样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并引导学生自主观看一些英语杂志,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四、总结

语言的学习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外国友人的作为,明确外有友人的意图,因此,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为学生今后顺利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宋莉莹.酒店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2):132-133.

[2]罗木兰.酒店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前沿,2013,(07):100-101.

[3]吴婷.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2,(55):167-168.

上一篇:设计素描心得下一篇:公园管理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