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

2024-06-20

国防动员(共6篇)

篇1:国防动员

后备军官学院

二〇一一年九月

题目:国防动员

目的: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了解国防动员的起源、定义,国防动员的功能、内容,以及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增强国防动员自觉性和国防意识,积极投入国防动员建设中去中,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内容: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三、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

方法:理论讲解 观看课件 互动提问 小结讲评 时间:3学时

要求: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

同学们,国防是全民的国防,中国古代就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今天的信息时代更是如此。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国防概述和国防建设,大家也掌握了一些国防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学习国防动员的内容,加深一下对国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动员这个词汇,应该说很早就有,简单地说就是思想发动。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思就是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人类从古至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可以说动员与战争相伴相随的,当然战争也离不开动员的支持。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法西斯300万装甲机械化部队在苏联西部1500公里的边境线上,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开始时,苏军总员额是460万,经过一年作战,到1942年5月,苏军已经损失兵力804万。苏联在遭到德军突然入侵之后,立即进行了全国总动员。8天时间就征召了530万士兵,一个月内征召了65万预备役军官,战争第一年征召官兵达1894万。卫国战争总计动员征召2700多万兵员,持续不断的兵员补充为苏联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50年-1953年的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 动员参加志愿军207万人,其中补入志愿军的新战士80万人,征集调用各种作战物资560万吨,筹措战费62亿元,达到了援救友邦和保证国内安全两大目标。

离我们最近的一场信息化战争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为了确保战争的快速胜利,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共征召预备役人员224528 人,征用了国内22家航空公司的47架民航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50艘大型商船和19艘预备役海运船,租用了70多颗商业卫星,和国防部签订物资供应商有3.5万家,与之相关的企业高达15万家。

“动员”一词最早见于1793年法国的《全民总动员法》,后被翻译成英文:mobilization, 本意是集合、调动、准备作战。日本人儿玉源太郎首先将“mobilization”翻译成“动员”:动是发动、调动、调集,员是有定数的人或物,合起来就是调动人员和物力。动员的原始意义就是指调集人力物力用于战争,而且重点是指动员军队。

国防动员的定义:国防动员是指国家为应对紧急突发事件、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紧急措施。

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来讲;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三、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国防动员的功能可以用简单的六个字来概括:应战、应急、服务。也就是说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

(一)应战功能 有两个体现: ●

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

动员是遏制危机的有效手段。

1、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现代战争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但综合国力的优势并不能直接与作战实力划等号。如何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转化为战争的实力呢?也就是说把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呢,这里面就是要通过动员的作用,在其中起到力量凝聚器和力量转换器的作用。例如: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战争爆发10分钟后就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令,紧急征召预备役人员;20小时后,被指定在西奈半岛展开的两个预备役师先头部队到达西奈前线;48小时后,即有30万预备役官兵开赴前线,使总兵力由11.5万人迅速增加到40余万人; 7天后,15个预备役旅全部成建制投入作战,很快扭转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有军事专家对以色列的动员高度评价“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大胜利”!

2、动员是遏制危机的有效手段。

1962年,我们新中国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一方面我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受很大损失,国内面临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另外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逼迫我们还债,在北部屯兵百万,重兵压境,对我构成巨大威胁,此时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认为反攻大陆的时候终于到来,于是召集高层,共制定1000多套反攻大陆的作战计划,信心满满。为了应对这种危机,紧急实施战备动员,在全国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向东南沿海紧急调兵遣将,军工部门紧急动员扩产,东南沿海加强军民联防,蒋介石集团一看大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最后不得不放弃了反攻大陆的计划。军事实践表明,动员不仅是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转化的枢纽,而且是使用武力的一种特殊方式,以其本身强大的战略威慑力,可以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二)应急功能

动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在国家面临比较大的自然灾害时可以通过动员来及时应对处理,尽量减小自然灾害的损失和影响。我国幅员辽阔,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700至800亿之间。例如:1998年的洪涝灾害,2003年的非典,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0西南五省的旱灾、2011春季的河南安徽山东的旱灾等等。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我们的动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动员迅速展开,动员的领域之广泛,动员的速度之快捷,动员的协调之高效堪称前所未有,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14.6万人,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7.5万人,动员各型飞机和直升机4700余架次,车辆53.3万台次,救出生还者3338人,转移受困群众140万,运输空运空投救灾物资157.4万吨。派出210支医疗队,巡诊医治群众136.7万人。美国陆军第二装甲骑军团华裔士兵陈果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中国政府对大地震的反应速度是空前的,三天内调集13万军警及物资设备到灾区。目前世界上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三个国家,美国、中国和俄罗斯。我的美国战友们都对解放军官兵一天80公里负重强行军以及4999米高度伞降印象深刻。

在反恐维稳方面,国防动员也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2001年9.11的边境封控行动,2008年应对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等。而且我国每年大约有20—30万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工作在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线上。

(三)服务功能

动员是支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动员是联接军队与地方、军事与经济、平时与战时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动员建设可以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动员建设可以节约国防开支。例如做好了预备役部队的建设就可以实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减少常备军数量,国防经费可以更多的投入到武器装备的研发更新,提高部队的人员素质和待遇等,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在搞经济建设的时候,要结合国防建设的需要,做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例如,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如果按照一定的标准建设,就可以起降飞机,作为飞机的应急跑到之用。——动员建设的成果可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如:平时的建筑物下面的人民防空设施,可以用作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或者物资储备仓库。

小结:国防动员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重要的战略举措。无论是应对战争威胁,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国防动员。

二、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

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动员。由于时间的关系我重点给大家讲述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有关内容。

(一)武装力量动员

定义:武装力量动员是国家为适应战争需要,扩充和调整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所进行的活动。

武装力量动员是战争动员的核心内容,是战时扩充军队进行战争的基本手段,贯穿于战争始终。搞好武装力量动员,对夺取战略主动和优势,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武装力量动员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内容:现役部队动员、预备役部队动员、后备兵员动员、民兵动员。

现役部队动员:为什么要动员,因为现役部队平时和战时是有区别的,现役部队规模不同、编制不同、战备程度不同。通过现役部队动员可以使部队进入临战状态、实行战时编制、扩建现役部、组建新的部队等。

预备役部队动员:现预备役部队按现役部队的编制进行编组,平时编一定数量的现役军官和士兵,配备一些武器装备,定期进行军事训练。预备役部队是战时成建制动员的主要形式。

后备兵员动员(征兵):征召适龄公民到军队服现役的活动,主要是征召预备役军官和士兵补充现役部队。

民兵动员:组织发动民兵担负参战支前任务。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是我国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是武装力量动员的基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翻身民众支持战争的热情空前高涨,有539万人参军、参战、支前。动员了担架10.7万副,推车43万辆,大车38.9万辆,骡马103万匹,各种船只1.36万条,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在未来作战中,民兵除了直接补充部队战时扩编外,还将担负一定的支前保障任务: 情报侦察、通信保障、信息作战、装备维修、卫勤保障。

(二)国民经济动员

定义:国家为保障战争的物质需求和稳定战时经济秩序,根据战争需求和经济动员计划,调整经济资源配置,增加武器装备及其他军用物资生产所进行的活动。

可以说经济动员是保障战争物质需求的基本手段,古语有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国民经济动员是保障战争物质需求的基本手段,经济动员是战时稳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措施。

国民经济动员的内容很多包括:有工业动员、农业动员、贸易动员 财政金 融动员 劳动力动员 战略物资储备动员 医药卫生动员 科学技术动员。今天重点 给大家讲述工业动员、财政金融动员、医药卫生动员。

工业动员: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经济动员能力特别是战时工业动员生 产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关键因素。

赫斯特,1914年在《战争的政治经济学》中说过:现代战争胜利是在铸造车间、工厂和实验室里赢得的。

——调整工业生产能力,增加军品产量

海湾战争中,仅美国陆军就签订了4000多项物资生产合同,动员了1500多家承包商,6000多条生产线,夜以继日地生产了25亿美元的产品。

——调整工业布局,增强国家长期支持战争的能力

出于防敌突袭,提高国家对大规模战争的持续支持能力,以及调整不合理工 业布局的考虑,毛泽东提出了集中力量搞内地三线建设。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修筑了大量工事、国防工程、铁路干线,初步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三线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增强了国防建设的稳定性和国家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

财政金融动员:多渠道筹措战争经费,保证战争需要,保证国家战时经济稳定。战争时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筹措战争经费: ——实行战时财政预算

——实行战时税制

——举借债务

——寻求国外援助

医药卫生动员:统一调度和使用医药卫生方面的人力、药品器材、设备和设施,满足战争对医疗卫生保障需求所进行的活动。

(三)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国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减少空袭损失,消 除空袭后果所进行的活动。国外也称民防动员,或群众性防卫动员。人防建设的措施:

——拟制战时防空动员计划和预案

——搞好人防宣传教育

——加快人防工程建设

——加强人防专业队伍建设

——储备人防物资器材

——加强人防演练 战时人防动员的主要行动:

——适时发放防空警报

——组织人口疏散和隐蔽

——组织对重点目标的防护

——积极开展对空作战 ——消除空袭后果 小结:

动员是一个不断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需求的不断变化,国防动员还将会出现一些新的领域和内容(社会心理动员、装备维修动员„)。伴随着动员内容和领域的不断拓展,动员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全社会 的共同参与。

////

三、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

(一)动员实施趋向精确化

(二)科学技术领域日趋成为动员的重点

(三)动员准备必须提前到位

(四)反动员将成为新的斗争领域

(五)综合国力对动员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

(六)动员内容和范围日趋广阔

(七)动员准备和实施更加依赖于法规制度的完善

最后孙武的一句话来做本节课的结语:孙子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他指出,用兵法则是不要寄望于敌军不会来侵犯,而应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望于敌军不会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坚固的防守,攻不可破。

一句话就是国防动员,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大家要时刻准备着。

复习题

1、什么是国防动员?国防动员的功能有哪些?

2、国防动员有哪些基本内容?

3、什么是武装力量动员?武装力量动员的内容?

4、什么是国民经济动员?国民经济动员包括哪些内容?

5、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篇2:国防动员

2人力资源:是国家人口中一切可资用以战时社会活动的人口总和。其中,武装力量是国防人力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及时有效地进行现役军队和其他武装力量的动员,才能顺利进行战争,并夺取胜利。3物力资源:是国家一切可资用以战时社会活动的物质资料,既包括生产,生活物质资料,也包括直接作用于战争的武器装备和物资。4财力资源:是国家一切可资用以战时社会活动的财政金融力量,保罗税收能力,国家储备金,社会资金筹措能力,争取友好国家财政援助能力等。5临战动员:指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情况下进行的动员

6战争初期动员:指战争爆发后较短时间内所进行的动员

7战争中期动员:指完成第一步战略任务后战争相持阶段的动员 8后期动员:指一方转入战略反攻后直至战争即将结束时的动员

9政治动员:指国家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发动人民和军队参加战争所采取的措施

10民防动员:是指国家发动和组织民众战时防备敌人空袭,消除空袭后果减少空袭损失所采取的措施

11兵员动员:是国家为进行战争而征集或招募适龄公民到军队服现役所采取的措施。它是武装力量动员的重要内容

12兵员动员时机:指战争爆发前,从启动到满足战争初期兵员需要恰到好处的动员过程。

13预先号令:指动员命令下达之前,为使下级在精神,物质和组织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而发出的预告性命令。

14先期动员:指在接到上级预先号令后,为了适应兵员动员的需要而先期采取的一系列动员措施

15兵员补充区:又称兵员动员区或兵役管辖区,是为军队补充兵员所划分的区域

1,西汉时期,设武库令负责兵器的管理和分配。2,1793年8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为抗击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武装干涉而颁布的(《全国总动员法》。

3,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防动员起源于资本主义初期1793年

4,第一次世界大战,动员总兵力7400余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动员总兵力1.1亿人。

5,“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动员就是第二大胜利。”指的是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6,现役部队也要接受动员才能形成战斗力

7,无论秘密的兵员动员,还是公开的兵员动员,有效的掩护均不可少。8,预先号令具有命令的性质

9预案拟好后,须经同级党政军首长审定。并报上级政府和军事部门审批,经上级批准后,分别下达给所属有关单位。

10,兵员补充区,在我国,由总参谋部统一进行划分,通常按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划定。

11预备役制度是兵员动员的基础

1为现役部队补充满员动员的特点:1动员程序简捷

2动员方式灵活 3动员活动较安全

2预备役与对动员的特点:1成建制动员

2动员组织指挥复杂 3装备物资补充量大 4动员掩护任务繁重 5反应迅速

3组建部队动员的特点:1动员工作牵涉面广

2以民兵组织为基础 3初期部队管理难度大

4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兵员动员的特点:

1战场规模有限,兵员的数量需求降低 2战争高技术化,兵员的质量需求上升 3战争突发性,兵员动员的应急性提高 4兵员动员部署趋向海空战场

5兵员动员的对象以编组预备役为主

1民兵动员的任务:1动员民兵积极应征,踊跃参军,保证部队兵员补充

2动员民兵配合军队作战,或单独执行敌后作战任务

3动员民兵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巩固后方,担负支前,抢救伤员等战场勤务。

2交通运输业动员的任务:保障军队机动,兵员和武器装备的补充,军工生产,军品供应,居民疏散,工厂搬迁,以及其他人员,物资的前送后运等 1动员三个阶段:准备,实施,复员

2连结功能的表现:1连结平时与战时2连结军队与地方3连结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3应急动员通常包括:临战动员和战争初期动员 4持续动员通常包括:战争中期动员和后期动员

5政治动员的主要内容:1贯注进步的政治精神2开展群众工作3扩大国际统一战线

6武装力量动员对象: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 7民兵动员的内容:民兵组织动员和武器装备动员

8交通运输业动员对象:铁路运输动员,公路运输动员,水路运输动员,航空运输动员,管道运输动员

9财政金融动员的两个途径:财政,金融 10支前物资的筹措:政府筹措和民间捐献 11精神力量对物质力量的作用:倍增或倍减

12按动员的对象分类:人力,物力,财力动员 按动员的规模分类:局部动员,总动员按动员的方式分类:秘密动员,公开动员 按动员的时机分类:应急动员,持续动员

13民防法规:199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放空法》 14国防交通法规:2004年1月1日,《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

15国防教育法规:200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16国防人力准备包括:军事人力准备和支援保障人力准备

17军事人力准备包括:1保持必要的现役部队规模2组建预备役部队3建立群众武装组织4落实预备役制度

18兵役制度在军制学上通常分为:自由兵制度和强制兵制度

19战争对人力的需求表现在:一是为军队的补充、扩编提供后备兵员 二战时生产必要劳动力的维持 三是群众参战支前人力的保障 四战时社会管理、服务对人力的需求

20为现役部队补充满员动员的时机:1在战役准备阶段(补充:此时的动员通常按照秘密动员方式进行)2在临战前或遭敌突然袭击的情况下(补充:实施有效的掩护)3战争进程中(补充:不便按预案实施)

21平时充分准备包括:1坚持长期准备的方针2加强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和重点对象的动员准备3高度重视动员准备的基础性工作(重点对象:指战争时期首批动员的预备役部队及其他一类预备役人员)22就地就近动员包括:1坚持就地就近储备2坚持就地就近补充3坚持就地就近组建部(分)队

23以编组预备役动员的“快”体现在哪:能在最短时间内遂行作战任务,无需改变其编组体制

24编组预备役动员包括:1以预备役部队为基础2非部队编组预备役的动员 25兵员储备量的计算:1统计法(知道怎么算)2估算法

26后备兵员储备的形式:1登记储备2编人预备役部队储备3民兵组织储备 登记储备: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岁的公民,都应在当年6月30日以前,进行兵役登记

27后备兵员训练主要4种形式:1基地式2挂钩式3自训式4院校式

28如何处理好首批动员与持续动员的关系分区梯次动员和分级动员。分级动员,就是将后备动员分成不同等级。分区梯次动员区,一般由前沿动员区,纵深动员区和后方动员区组成

29为什么说动员专业技术后备兵员的地位上升:1军事专业技术种类激增(补充:一战20多种二战160多种)2技术兵种大量出现3技术保障任务繁重

30如何提高预备役兵员的专业对口率:1挖掘转退军人中的潜力2军地兼用,兵民合一,面向社会要人才3请现役部队代训4建立专业技术培训中心,提高预备役部队的自训能力5开展达标训练,巩固专业技术兵的合格率

31如何加强机关正规化建设:1建立正规的战备秩序2建立正规的训练秩序3建立正规的工作秩序4建立正规的生活秩序

32国防动员与战争动员的区别:国防动员主体单一只能是国家;战争动员的主体是多元的,除了国家还包括任何武装组织或固体。

33加强预备役建设的主要内容:调整兵员结构,提高专业对口率;挖掘转退军人中的潜力;军地兼用,兵民合一,面向社会要人才;请现役部队代训;建立专业技术培训中心,提高预备役部队的自训能力;开展达标训练,巩固专业技术兵的合格率

1秘密动员的基本措施:1隐蔽传递动员令2实施军事详谈3战略伪装

2政治动员的基本措施:1发布政治动员令(政治动员令既可单项发布,亦可包含在国家动员令中)2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必须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3调整对外政策,加强外交活动

3交通运输动员的基本措施:1征用运输工具2加强运输业工具的运输能力和交通线的通过能力3加强交通线的防护,抢修和抢建

4财政金融动员的措施:1实行战时税制,加强税收管理2调整和平时期的预算,实行战时预算3适当增加举借债务4调节货币流通,增发货币,加强金融管理 5战时民防的主要措施:1疏散防护2掩蔽防护3消除空袭后果

6民防动员平时建设基本措施1加强民防工程建设2加强民防专业队伍建设3拟制防空袭预案

1国防动员的目的:人力,物力,财力

2国防动员的主要对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

3国防动员理论体系包括:1国防动员基础理论2国防动员应用理论3国防动员史学理论

4国防动员的基本功能:积蓄,转化,连结,威慑,复员 5国防动员潜力的特征:客观性,渗透性,可扩张性

6国防动员潜力的构成:武装力量,国民经济,科学技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政治精神,组织能力和外交状况

7国防动员潜力的积蓄,开发的手段:1以发展经济为基础2以发展科技为先导3以武装力量的质量建设为重点4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

8国防动员体质的构成:决策机构,协调机构,执行机构,基层动员机构

9国防动员法规三个层次:1国防动员基本法规2国防动员专门法规3国防动员地方性法规(备注:操作性最强)

10国防动员基本法规:2010年2月26日,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

11国防动员体制五大体系:指挥体系,法规制度体系,计划体系,储备体系,调节体系

12国防动员实施的基本程序: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加强动员机构,修订动员计划,组织调动国防资源,检查与评估。

13国防动员潜力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进行战争而能够动员并用于战争的一切(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称 14国防动员准备的分类:1和平时期的准备与临战准备2自主型准备与依赖型准备3.增殖型准备与消耗型准备(.自主型: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国防事业 依赖型:把本国的安全寄托于别国的保护之下 增殖型:国防和经济双重效益 消耗型:难以发挥国防动员准备的经济效益)

1兵员动员准备不是单一性目的的活动,而是具有综合效益的社会活动 2兵员动员的实质:将适龄公民转化为现役军人

3兵员动员与平时征召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总体方向上一致,征集程序相似 区别:直接目的不同;兵员的条件不同;环境状态不同;工作方式不同

4兵员动员准备,不是单一性目的的活动,而是具有综合效益的社会活动

5兵员动员准备立足于:快,高

6兵员动员准备的指导思想:1与高ji术条件下进行人民战争的要求相一致2立足于局部动员,但不放弃全面动员的准备3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 7兵员动员计划包括:1兵员动员基本计划2兵员动员保障计划 兵员动员保障计划包括:1通信保障计划2动员令传递计划3军用物资请领计划4通用物资征用计划5运输保障计划6兵员动员掩护计划7医疗卫生掩护计划8财务保障计划9政治工作保障计

8兵员动员准备应以预备役部队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其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

1“人力,物力,财力具有互融性”的理解:1装力量动员,是以人力资源为主的动员2经济动员,更是一种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性动员3人力资源的动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人的因素对战争的胜负有决定性作用。只有把国防意志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行动,才能真正使国家的政治精神与物质财富,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战争服务。

2“国防动员是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目标的中枢”的理解 国家安全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依赖于军事实力和潜力,军事实力和潜力又以经济力量为基础,国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又要以军事力量为核心的国防提供安全环境。国防力量与经济发展存在内在,必然的联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的发展互为条件,国建必须以经建为基础,经建以国建为保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目标一致。

3把握好动员的时机,对于提高动员的效能具有何重要意义:1正确把握动员时机,是战争指导者驾驭战争全局,争取战略主动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2正确把握国防动员时机,就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推动战争向着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方向转化3反之,就会把战争主动权拱手让给敌人,最终无法避免地走向失败4动员时机过早,会增加不必要的战争投入,反之,会导致丧失战略主动权的严重后果

4高技术条件下兵员动员掩护的重要性:她是与敌反动员行动作斗争的重要内容,是将兵员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关键阶段,交战双方为了破坏和削弱对方的兵员潜力,必将在正面交战的同时或前夕,进行多方空袭。为此如果没有相应的掩护措施,在遭敌袭击时,就会造成兵员潜力的破坏和下降。同时,高技术侦察手段,打击兵器广泛运用于战场,增大了兵员动员掩护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5临战动员地位突出的原因:临战动员不仅可占先机之利,而且能有效地减少战争初始阶段的损失,保存战争潜力。实施有效地临战动员,是掌握战争主导权,推动战争向着利己不利敌转化的重要手段。防御一方能否及时由平时转为战时状态对夺取初期主动权极为重要,快速扩建部队和补充兵员是主力军平战转换的关键环节。

6战时兵员动员实施的基本程序:传达部署动员任务,动员集结,转服现役三个阶段。

传达部署动员任务7个阶段:1计划安排工作2向地方党委,人民政府通报情况3下达预先号令4先期动员5组织勘察预定动员集结地域和疏散地域6修订兵员动员实施方案和保障计划7下达动员任务

动员集结8个阶段:1下达兵员征召通知2开设兵员报道站3动员集结地域准备4兵员集结实施5请领和征用装备物资6调整兵员、健全组织7动员集结地域的安全防卫8上报集结情况

转服现役6个阶段:1组织点验2办理转服现役手续3交接官兵档案和征用装备、物资清单4任职授衔5召开转服现役誓师大会6转隶交接 论述

国防动员 定义:国家或政治集团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适应战争需求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内容: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经济动员,科学技术动员,民防动员,支援前线动员意义:1国

防动员是确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2是国防活动的核心内容3是实行国家总体战的有效组织形式4是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目标的中枢 武装力量动员定义: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任务:扩编和补充内容:现役部队动员,预备役部队动员,民兵动员意义:是国防动员的核心内容,是战争初期夺取战略主动权和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环节

兵员动员dingyi:是国家为进行战争而征集或招募适龄公民到军队服现役所采取的措施,是武装力量动员的重要内容。实质是将适龄公民转化为现役军人。任务:依照国家发布的动员令,征召预备役人员和适龄公民入伍,通知预编人员到现役部队报道等,以保障军队扩编和伤亡补充所需的兵员。

篇3:国防动员信息集成平台研究

国防动员, 亦称战争动员, 是国家为准备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所采取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措施。国防动员通常包括国民经济动员、科技动员、人民防空动员、政治动员、交通运输动员、信息动员、武装力量动员、兵员动员等, 各专业动员对应不同的职能分工政府部门。和平时期做好国防动员工作, 搞好动员潜力统计调查, 是提高战时快速动员能力, 夺取战略主动权的保障。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国防动员工作, 美国建立了以总统为决策核心, 以政府部门为执行主体的国防动员体制, 动员职责和职能直接分配给各个部门, 军队中也有不少的动员机构。这反映了国防动员日益社会化, 成为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一项全局性工作。

我国各级和各部门也为国防动员工作建设了一些相关的信息管理支持系统。当前的问题是, 动员工作涉及的各协同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常常根据自身的情况与需要, 采用不同的技术和体系结构来建立自己的专项管理信息系统, 这些单独建设的应用系统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这也是当前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集成的可扩展的数据总线结构, 其上所有的异构系统、异构数据、异构平台都可以"即插即用"和组合的方式地参加这个共享体系, 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和协同。

2、集成平台目标

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整合各业务部门的专门业务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各单位多年建设成果, 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建立以动员信息为基础, 以指标体系为标准的统一的、权威的、动态的基础信息库, 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动态监管, 提高动员能力和信息服务水平。

具体目标如下:

(1) 数据整合:通过整合业务系统中的相关业务信息, 建设集中的动员数据库, 作为数据交换与共享、业务应用、协同工作的数据中心。主要包括指标体系的编制方案与分类标准的制定、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设计、数据集中清洗比对入库、数据增量入库等建设内容, 按照统一的标准, 收集、比对、整理分散在各部门的基础数据, 建立动员数据库。

(2) 集成平台系统:利用专网, 搭建数据集成平台系统, 为数据中心与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基础。

(3) 系统支撑工具:建设相应的数据整合工具软件和辅助软件, 包括开发相应的系统配置工具、代码管理工具、数据抽取工具、触发器、数据整合工具、数据订阅工具、监控工具等支撑与辅助软件, 建立相应的数据刷新机制、问题数据处理机制等。

(4) 业务集成:参建单位各子系统接口建设与业务系统适应性改造, 业务系统既是基础数据库数据的提供者, 也是基础数据库数据的获益者, 为了能按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提供和接收数据, 需要对业务系统进行一定的改造, 实现业务系统和动员基础数据库之间的无缝连接。

3、逻辑设计

信息集成与业务协同是个系统工程, 涉及众多部门, 应按统一规划、分层构建的原则来设计与实现, 在结构上采用松耦合, 功能上紧密配合, 总体设计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总体逻辑结构组成包括:前置交换数据库、交换和协同平台、动员基础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

(1) 前置交换数据库:各部门专业子系统之间信息双向交换的中转数据库, 包括部门对外发送的信息和从其他部门接收的信息。

(2) 国防动员交换和协同平台:实现不同部门数据库之间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数据交换传输系统。

(3) 系统支撑平台:具体由数据整合工具、数据字典、代码库、权限认证管理、配置管理工具、目录服务、请示服务、安全服务等构成。

(4) 管理与服务系统:由数据比对、基础数据库管理与维护、日志管理、用户及权限管理、数据备份以及对整个交换运行情况的监控等部分组成

(5) 业务数据库:已建的在建的或拟建的可自成体系独立运行的业务系统所生成的业务数据。

(6) 基础数据库:作战指挥综合数据库, 是以业务信息为基础, 指标体系为标准, 涉及科动各部门相关业务数据、经在线实时交换及数据比对后形成的动员综合基础信息数据库。

4、信息资源集成平台实现

信息资源集成平台的总体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

交换体系总体采用交换中心-前置系统的分布式软件架构, 交换中心部署在固定节点, 主要负责用户管理、权限控制、整合工作流控制、日志管理、性能监控等中心控制功能;前置系统部署在各部门的接入节点, 主要负责部门共享数据库的抽取发布、下载另一节点的共享数据库、以及和参与业务协同的业务系统进行交互等功能。

4.1 交换中心

交换中心部署在指挥中心节点上, 主要负责系统后台管理和协调工作流运作的功能。

1) 单点登录与统一权限管理系统

单点登录与统一授权管理系统是采用基于角色的系统安全控制模型 (RBAC) 进行开发的, 该模型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安全管理控制方法。

单点登录与统一授权管理系统是一个集用户管理、身份认证、授权与访问控制于一体的综合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系统, 提供完整的用户身份认证、安全访问控制和权限集中管理的解决方案。通过制定统一的组织机构、用户标识规范、系统权限规范、系统接入规范、数据规范, 以及完善的二次开发接口, 使之成为建设采用复合应用程序架构的集成平台的强而有力的基础支撑平台。

2) 日志管理和性能监控

集成平台具备详细的日志管理模块, 将用户和业务系统在集成平台上的活动记录到日志数据库中, 以跟踪和保障系统的安全。日志系统特别详细记录用户和业务系统访问共享数据资源的情况, 包括日志类型、共享资源提供者、访问资源名称、操作、用户账号、客户机IP地址、访问日期及备注等信息。根据所记录事件的不同分为用户日志、和系统日志, 其中用户日志跟踪了用户和业务系统在集成平台上的活动轨迹;系统日志记录了用户操作失败或系统运行出错时的状态和信息 (如用户非法登录、分中心数据库无法连接等) , 管理员可以根据日志信息采取相应的防范或解决措施。

集成平台还具备对运行状态进行监控的能力, 包括各个前置系统的连通性状态、共享数据库连通性状态、整合工作流运行状态、服务器负载状态等参数进行监控, 以便管理员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3) 整合工作流管理

集成平台的整合工作流 (Integration Workflow) 就是自动运作的业务过程部分或整体, 表现为参与者对文件、信息或任务按照规程采取行动, 并令其在参与者之间传递。简单地说, 整合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

通过集成平台提供的整合工作流服务, 可以控制分布在不同节点上的数据库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 以达到跨部门业务协同和联合监管的目的。整合工作流应用集成框架如图3所示:

集成平台为整合工作流的定制提供图形化界面, 如下图所示。通过该定制界面, 可以定义流程所流经的每个节点及其属性, 可以定义流经节点的状态和需要执行的操作, 以及调用流经节点所在业务系统的接口;可以定义串行工作流、并行工作流和混合工作流, 并行流程的流向可以通过定义临界条件进行控制。

4.2 前置系统

前置系统部署在各部门的接入节点, 主要负责部门共享数据库的抽取发布、下载另一节点的共享数据库、以及和参与业务协同的业务系统进行交互等功能。

1) 部门业务数据库的连接

由于本项目各参建部门的业务数据库均为关系型数据库, 因此只需要通过前置系统提供的关系型数据库连接管理程序进行配置, 连接到部门业务数据库。

由于前置系统部署在各部门的局域网内, 因此也可以把前置系统看成是部门的内部应用系统, 因此无需担心数据库连接信息的外泄。

2) 共享数据的抽取

业务数据库接入前置系统后, 即可以按照预定义整合工作流中对节点数据库的要求, 对节点数据库进行抽取并发布到交换平台上。

通过数据抽取规则定制界面, 用户可以自由地定义或修改数据抽取规则, 如选择数据库表和字段、值域范围、定时抽取更新数据的周期等等。

3) 共享数据下载

通过前置系统提供的数据下载功能, 在权限允许范围内, 可以下载其他节点的共享数据, 并直接导入本地数据库。

通过定制下载, 前置系统会定期检测另一节点源数据库的更新情况, 一旦发现源数据库发生更新, 前置系统会自动下载该节点更新数据, 并更新到本地数据库。

4) 部门业务系统的接入

部门业务系统通常是在参与了某一项跨部门业务协同任务后才被要求接入前置系统;当然, 如果有需要, 部门业务系统在不参与业务协同任务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调用前置系统提供的软件服务, 实现某些软件功能。当业务系统中某一个事件被触发, 或达到某一个临界条件时, 业务系统可以调用接口启动集成平台中预定义的整合工作流, 整合工作流被启动后, 将按照预定义流程开始工作, 直至完成某一次协同任务。在整合工作流中, 每一个流程节点均指向某一个前置系统, 流程节点中需要完成的业务处理功能则由前置系统调用业务系统实现, 此时, 业务系统需要对前置系统开放接口, 并实现相应的接口功能。在业务系统接口实现过程中, 业务系统也可以调用前置系统开放的接口功能, 如数据下载、数据清洗、数据比对、数据压缩等等。

5、小结

篇4:军改后的国防动员部

近日,新组建的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出招频繁。

从8月初军政主官分赴各省军区密集调研,到8月底召集会议部署2016年征兵,再到10月下旬组织28个省军区(警备区)相关业务部门,及5家国有银行员工开展“四个监管系统”推广应用集训,脱胎于总参谋部的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接手省军区后的表现备受关注。

28个省军区转隶麾下

2016年年初,中国军改将四总部改组为15个职能部门,新组建的国防动员部首次亮相。

为什么要组建国防动员部?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曾表示,“组建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履行组织指导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职能,领导管理省军区,有利于从战略层面加强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组织领导,是构建中国特色国防动员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

8月10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征兵办严抓细管,对应征入伍青年进行严格体检。全国征兵工作从8月1日起在各地陆续开展。

这表明,在本轮军改中,国防动员部被赋予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领导管理规模庞大的省军区系统。

中共建政后,在各省、自治区设立了省级军区,直辖市则分别设立卫戍区或警备区,其中北京设立卫戍区,天津、上海、重庆设立了警备区。军改前,中国共设立27个省级军区,1个卫戍区,3个警备区。

省军区建制一般为正军职,职能主要是:协调军地关系,征兵(退伍安置)工作,地方部队建设、训练、管理等。另外,边防守备部队、预备役师(团)的日常管理工作通常也由省军区负责。

此轮军改前,各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作为二线部队,即地方守备部队,同样与野战部队(集团军)划归七大军区管辖。军改后,大军区撤销,重划战区,只负责联训联战,省军区改由国防动员部接手。

据《解放军报》的报道,截至目前,除北京卫戍区、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外,28省军区已经转隶至新组建的国防动员部麾下。国防动员部已经由总参下属的一个职能部门,转变为一个直接管理至少28个省军区、警备区在内的大军区级单位。

国防动员部的前身,为1930年代的军委总动员武装部,1950年代“八总部”时期,与总参、总政平行。1958年7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议(草案)》,军委机关从“八大总部”回归到“三大总部”,总动员武装部根据该决议并入原总参谋部。

除了军委系统的国防动员部外,在国家层面,还有一个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是主管全国国防动员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通常由国务院总理兼任,副主任则由国务院秘书长和国防部长兼任,秘书长则由副总参谋长兼任。

军改后,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为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主任为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和国防部长常万全,秘书长则改由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部长盛斌兼任。

中央军委办公厅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防动员部从原总参二级部升格为大军区级,在新组建的军委15个职能部门中,跨度算是很大的。

军政主官双升中将

接手省军区的管理后,国防动员部在预备役动员、征兵动员、二线军队安置,以及管理军区等问题上已开始发挥作用。

今年7月底,国防动员部召集会议部署2016年征兵;8月,军政主官率领调研组分赴河南、新疆、湖北、西藏、湖南、北京等地考察,视察当地军分区。

与此同时,“八一”建军节后,国防动员部首任部长盛斌、政委朱生岭双升中将的消息,得到确认。

与众多军改后获得重用的将领一样,盛斌和朱生岭长期担任作战部队的指挥员。盛斌曾是40军、39军副军长,朱生岭曾是31军政治部主任。

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刚就任国防动员部首任部长的盛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新形势下,省军区系统可以概括为“五部”:应急应战的指挥部、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后备力量的建设部、同级政府的兵役部、军民融合的协调部。

国防动员部成立之后,一些主管官员相继亮相,如原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胡宜树出任国防动员部副部长;原总参谋部动员部副部长曲松出任国防动员部办公厅主任,9月又升任国防动员部副部长;原总政治部副秘书长晏军出任国防动员部政治工作局主任。

在省军区层面,近期也经历了一波密集调整,河北省军区政委尚振贵转任山东省军区政委,湖北省军区司令员陈守民转任海南省军区司令员,第1军军长冯文平出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调整后,仍有多个军区的司令、政委职务空缺。

8月底,盛斌和朱生岭在密集考察调研省军区后,出席了全国征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宣读了国务院、中央军委2016年征兵命令。这标志着国防动员部已行使权力。

中国的国防动员工作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领导,县级以上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国防动员工作。省军区系统作为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兼同级政府的兵役机关,是“军事领域动员”的实施者和“民事领域动员”的协调者,动员职能突出。

在实际工作中,省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综合办事机构通常设在省军区,承担国防动员综合协调之责。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动员系系主任商则连说,领导管理好各省军区,是事关传统国防动员体制机制重塑的重大战略问题。

三个特例

按照国防动员部的职能划分,按说所有省军区理应都转隶其麾下。但目前只有28个省军区转隶,还有3个例外,分别为北京卫戍区、新疆军区和西藏军区。

在军改观察者眼中,军改前,上述3个省军区在所有省级军区建制中就很特殊。在近几届中央委员会组成中,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司令员通常都有一个中央委员名额。

官方资料显示,北京卫戍区1959年1月30日正式成立,隶属北京军区建制。1985年6月由兵团级改为正军级。其是中共北京市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原北京军区和北京市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其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北京地区的军事警卫、守备勤务、反恐维稳,开展民兵、兵役和动员工作,维护首都部队的军容风纪,协助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等。由于拱卫京畿,外界称之为“御林军”,军政主官高配为副大军区级。

新疆军区成立于1949年12月,时为二级军区,隶属西北军区建制;1955年5月升格为大军区,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1979年改称乌鲁木齐军区;1985年6月与兰州军区合并,同时成立新疆军区,为兵团级,隶属兰州军区领导;1992年4月因取消兵团级建制而改为正军级;1998年10月升格为副大军区级至今。

西藏军区,195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基础上组建,时为二级边防军区,隶属西南军区;1955年改编为大军区;1968年调整为正军级,隶属成都军区建制,但军政主官高配为副大军区级。

公开报道显示,军改后,上述3个军区单位都已划归陆军管辖。

新疆军区是最早明确转隶陆军的省级军区,官方公布的日期是2016年2月1日;西藏军区则是在5月正式转隶陆军。值得关注的是,西藏军区成为此轮军改中唯一升格为副大军区级的省级军区,成为继新疆军区后,中国第二个被明确为副大军区级的省军区;北京卫戍区则是在7月份被证实正式转隶陆军,并明确划归中部战区。

国防大学一位不愿具名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的军事力量可以粗略区分为一线野战部队、地方守备部队、民兵预备役以及军事院校。

篇5:国防动员

曾几何时,战争的概念已经在我们当代人的脑海中慢慢的消失,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战争。但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我们必须时刻关心祖国的安危。认真理解并学习国防动员的深刻意义!

没学国防动员以前,对国防动员认识很肤浅!直到学完以后才知道国防动员,是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正常状态转入非常状态,统一调度各种资源满足战争或应付其他危机需要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科学技术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运输动员和信息资源动员等。(也有的资料认为国防动员包括:政治动员、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运输动员)

国防动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搞好国防动员可以提高应付突发战争的能力,掌握战争主动权,现代战争,往往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陆地、空中、海上同时进行,前方后方都是战场。这对于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国家来说,是一场你死我活、存亡攸关的考验。平时动员的准备如何,临战时的应急动员如何,战争进程中的持续动员如何,对于战争的成败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战争动员的组织水平高,就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紧急动员,实行战略展开,以稳定战局,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掌握战争初期的主动权。战争动员组织得不好,则会在突发战争面前措手不及,被动挨打,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战局。

而现在的战争不是以前的那种战争,靠的是人多力量大,现在讲究的是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人才。我们作为21世界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保卫好我们的祖国,只有在祖国不受威胁的时候,我们才能有安宁的生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适应信息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也正如***在十八大指出,信息化—是国防动员的重要方式!

我们大学生,学习国防军队知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时刻对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保持警惕。当今,国内外仍有一部分敌对势力觊觎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仍然以各种方式分化我们,其目的就是要破坏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消灭社会主义中国,但学完军事理论课后,我坚信,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搞好国防动员可以增强我国的威慑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有巨大的动员潜力,如果把动员准备工作做好,对国内来说,它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因素,对敌国来讲,它是制止侵略、使敌人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的因素;对国防来讲,它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世界局势,制止世界战争爆发的因素。

学习国防动员理论课程对于完善我们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从而极大的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

篇6:国防动员概论[推荐]

一、国防动员的科学概念

国防动员,是国家根据国防的需要,使社会诸领域全部或部分由平时状态转入战争状态或紧急状态所进行的活动。

(一)战争与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当时不仅出现了战争,而且动员作为战争的准备也随之产生。国防动员伴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1793年8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为抗击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武装干涉而颁布的《全国总动员法令》,第一次提出了动员的概念,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防动员。现代局部战争把国防动员推上了新的高峰。

(二)国防动员的实质

国防动员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造成一种特定的社会条件,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即“平战转换”的过程。“平战转换”,既指社会管理体制由和平状态向战争状态的转换,又指改变国家全部或部分综合国力的存在状态,以适应战争或应对其他危机的需要。

1.战争力量构成的基本要素。战争力量是指用于进行和支援战争的全部能力,包括可以直接用于战争的现实力量和可能动员起来用于战争的潜在力量。

2.战争初期的主动有赖于综合国力的动员。战争初期,即从战争爆发到完成第一步战略任务的一段时间,是国家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的转折期。战争潜力毕竟不是现实的战争力量,要把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初期直接作用于战争的力量,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活动。

3.综合国力的动员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强力制约作用。

(三)国防动员的实施主体

国防动员的主体是国家,即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是国家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一是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二是国防动员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三是国防动员必须由国家的法律、制度作保障。

(四)国防动员的主要对象

1.人力资源。是国家总人口中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技能,可用于战时军事活动和社会生产、社会管理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的动员,主要是运用计划、征召、合同等手段。2.物力资源。是国家一切可资用于战时社会活动的物质资料,包括直接作用于战争的武器装备和物资,及社会生产、生活物质资料。

3.财力资源。是国家一切可用于战时社会活动的财政金融力量,它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物力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包括国家财政、黄金储备、社会资金和外援资金等。

二、国防动员的功能和战略意义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1.“积蓄”功能。即积蓄战争潜力的作用。一是不断增强国防军事力量。二是在经济发展中贯彻国防要求,在规划、建设与国防密切相关的重要产品或项目时赋予必要的国防功能。三是强化全体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战时动员能力。2.“转化”功能。即将战争潜力转变为战争实力的作用。首先,国家资源平时的使用方向主要是经济建设,要改变资源的主要流向,必须运用国家的意志和权力,即只有通过动员,才能达到为战争服役的目的。其次,如不经过强有力的思想发动和政治教育、形势教育,国家的人力资源就很难及时调用于战争。第三,战争的骨干力量——军队,也必须通过动员才能发挥作用。3.“连结”功能。即在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及军民融合式发展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主要表现在连结平时与战时、军队与地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4.威慑功能。即国防动员活动具有显示战争决心和实力的作用,通过动员活动有可能使敌方望而却步。

5.复员功能。即从战时状态转入平时状态所发挥的作用。

(二)国防动员的战略意义

1.国防动员是确定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 2.国防动员是国防行为的主要内容

3.国防动员是实行国家总体战的有效组织形式 4.国防动员是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目标的中枢

三、国防动员的主要类型

(一)局部动员和总动员

1.局部动员。是指国家安全受到局部威胁,在部分地区范围内,或部分领域和部门进行的动员。具有规模小、时间短、相对独立的特点。首先,不仅战争爆发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全面转入战时轨道。可能受战火波及的毗邻地区有时也有必要转入战时体制,以保证该地区的稳定,并防备战争范围的扩大。其次,在国家的部分部门(行业)和领域实施一定程度的动员。第三,可能受战火波及的毗邻地区应做好必要的动员准备,或进行一定程度的动员;在爆发大、中规模局部战争的情况下,国家应做好转入全面动员的准备。

2.总动员。亦称全面动员,是国家发生全面战争时,将整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一切领域纳入战时体制,集中统一地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总动员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全民性的特征。

3.总动员与局部动员的关系。从二者的联系看,首先,局部动员和总动员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次,局部动员和总动员都包括了“准备——实施——复员”三个阶段,对战争潜力的积蓄、转化、利用的基本要求具有一致性,共同反映了国防动员的一般规律。第三,局部动员和总动员有其相似的工作程序。第四,局部动员和总动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局部动员和总动员的区别主要在于动员的规模和强度的不同。

(二)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

1.秘密动员。是在各种伪装措施掩护下,隐蔽实施的动员。在措施上,一是隐蔽传递动员令。二是实施军事佯动。三是实施战略伪装。

2.公开动员。是公开发布动员令,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实施的动员,通常在战争即将爆发或爆发后进行。公开动员,通常是以实战为目的,但有时也可作为一种威慑手段加以运用。

3.秘密动员与公开动员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的目的、时机、方法途径等均有较大的不同。其次,任何国防动员的透明度只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从来都是秘密中有公开,公开中有秘密。第三,秘密动员和公开动员之间可以根据时机和条件相互转化。

(三)初始动员和持续动员

1.初始动员。是在战争临近或遭敌突然袭击的情况下进行的动员。包括:军队实行战略展开;动员机构开始展开工作;收拢人力动员对象;部分工业转为军工生产。初始动员通常是应急动员,一般包括临战动员和战争初期动员。临战动员是指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情况下进行的动员;战争初期动员是指战争爆发后较短时间内所进行的动员。应急动员的重点是武装力量的动员。为了增强应急动员能力,首先,在平时既要有完善的动员体制、制定周密的动员计划、强化动员机构的职能作用和加强动员法规制度建设,又要十分重视后备力量的积蓄和开发。其次,应根据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正确判断,在平时保持必要的常备兵力,适时增加军费投入,不断增强军工生产能力。第三,不断更新国防动员指挥手段。

2.持续动员。通常包括战争中期动员和后期动员两个阶段。必须在动员实施过程中把握以下问题:第一,适时调整动员部署。第二,不断开发战争潜力。第三,高度重视动员掩护,保证动员安全。

3.初始动员与持续动员的关系。初始动员是持续动员的基础。持续动员是初始动员的延伸和发展。

四、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指国家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发动人民和军队参加战争所采取的措

施。

(一)政治动员是夺取胜利的重要前提

1.统一军民一致对外的意志2.坚定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 3.争取国际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二)政治动员的主要内容

1.发布政治动员令。政治动员令是国家为了从政治上保证全面或局部转入战时状态而发布的命令。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内容通常包括:明确战争形势、揭露敌人的反动本质和暴行、提出鲜明生动的政治纲领或口号,讲清进行战争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办法,号召人民和军队准备战争、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等。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宣传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统一人们的思想;宣传爱国主义或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激发人们为保卫国家利益而战;宣传我方必胜、敌人必败的信念,使广大军民树立必胜信心等。

3.巩固和扩大国际统一战线。一是调整对外政策。二是积极开展各种外交活动。三是加强对外宣传。政治动员还包括建立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以及制定优抚政策,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等。

(三)政治动员的基础

平时打牢政治动员的基础,除了着力培养武装力量的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军事联系外,重点是在国民中灌输进步的政治精神。

五、武装力量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是指国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将军队及其它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现役部队动员、后备兵员动员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和物资等动员。

(一)武装力量动员是国防动员的核心内容 1.武装力量是战争的直接承担者

2.武装力量动员是保持和增强军力的必然措施 3.武装力量动员在国防动员中占据中心环节

(二)武装力量动员的内容与措施

1.现役部队动员。首先,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双重利益出发,国家不可能在平时保持庞大的军队规模,否则就会影响经济建设和国家长远发展。只有将平时的军队规模维持在一个适度的较低水平上,并通过动员使战时的军力迅速扩充,才能使平时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并保证战时有足够的军力赢得战争。其次,由于平时和战时的状态不同,对现役部队齐装满员的要求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动员,才能最终形成应有的战斗力。

2.后备兵员动员。后备兵员动员与现役部队动员是双向同步实施的工作过程,前者为保障一方,后者为需求一方。后备兵员动员按动员的对象,可区分为预备役部队动员、非编组预备役人员动员和预编预备役人员动员。

3.民兵动员。民兵作为现实的武装力量动员则属于自身转为战时状态的过程。以民兵组织为基础组建部队,是民兵动员的又一形式。

4.非预备役人员动员。对非预备役人员的动员,通常是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必要时也可以依据国家法律采取强制措施。

(三)加强武装力量动员建设

1.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一是健全、巩固组织。二是加强教育训练和管理,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的“两个能力”,打牢快速动员的基础。三是储备装备、物资。必须贯彻就地就近、保障重点和军民结合的原则,在国家动员储备的统一计划和部署下,军地双方分工协作,有计划、有步骤、按比例地做好预备役部队战时动员所需的专用和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储备工作。四是制定预备役部队动员预案,以便在战时使动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缩短动员过程。

2.加强民兵建设。以参战支前为目的的民兵动员,必须建立在平时民兵建设的良好基础之上。

3.建立健全预备役制度。实行预备役登记,其重点是预备役军官和技术兵员。4.提高武装力量成员和武器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武装力量成员和武器装备,是武装力量遂行任务的基础条件。

六、经济动员

经济动员,是指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

(一)经济动员是举师之基和力量之源

1.提供战争物质条件的必然措施。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而经济力量又是战争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战争离开经济力量的支撑。

2.实现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变的杠杆。平时经济和战时经济明显的差异,决定了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转变不可能自发地进行,必须借助于经济动员的强制力才能得以实现。3.稳定战时社会经济秩序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有效的经济动员,即将国家的经济部门、经济活动、经济体制向适应战时要求转变,有秩序地将经济潜力转化为满足战争和社会生活需要的经济能力,才能调节并进而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创造支持战争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经济动员的基本特征

1.国家调控的干预性。经济动员国家调控的干预性特征,是指国家依靠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控,甚至直接管理某些资源和经济活动。2.资源配置的计划性。有计划按比例地实施经济动员,合理分配经济力量使用的方向,是转入战时经济体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3.与战后发展的关联性。经济动员这种平时与战时的关联性,要求战时的经济动员尽可能地适时适度,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照顾到战后的经济发展。

(三)经济动员的内容

1.工业动员。是指国家将工业部门及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依据国家动员法令、计划,由政府组织实施。主要做法是:调整资源配置,生产要素向军工企业倾斜,军工转入战时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扩大军工生产规模,加强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增加军品产量;调整工业布局,新建、扩建、改建和搬迁一部分工厂;实施工业转产,将一部分民用企业改为生产武器装备资的企业;挖掘生产潜力,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使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适应军工生产的需要;扩大被服、食品、医药等军需品的生产,使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重点保障战争需要;实行战时军用产品的技术标准;改革管理体制,加强集中管理,实行战时劳动制度,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等。

2.农业动员。是国家战时为保障战争对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副业动员等。主要任务是以粮食生产和供应为中心,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生产;对农产品的流通、分配和消费实行统一管理。3.建筑业动员。是指将专门从事建筑、安装工程部门的人力、物力、设备等,有组织、有计划地投入战争,保障战争需要的活动。

4.交通运输动员。是指为保障战争对交通运输的需要,国家统一组织和调整交通运输力量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动员。其主要内容是:加强交通运输动员基础建设,包括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加强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做好基础设施防护准备,重点是做好对交通枢纽、重要桥梁、港口、码头、机场和重要路段的防护准备,如增修防护设施,修筑必要的支线、复线和迂回线路,对关键性工程要预设计、预施工,以及疏散、隐蔽、伪装准备等。

5.信息产业动员。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型产业,以信息经济为主导型经济,以信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资源,构成了信息社会的社会形态,伴之诞生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和数字化战场,形成了信息战争形态。进行信息产业动员,为战争提供及时的信息保障是夺取现代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6.贸易动员。是指国家为满足战争要求在商品流通领域所采取的措施。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改组流通体制,实行战时贸易政策等手段,达到控制商品流通,满足战争和人民生 1 活对各种商品的需求。主要内容和措施通常为:扩大国家直接计划管理贸易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建立适合战时特点的贸易管理体制;实行严格管制与搞活流通相结合的贸易方针,拓宽战时贸易的渠道;控制非必需品的进口,外贸进出口商品完全取决于战争需要;出卖海外资产、运用外汇储备购买军需和民用产品、开辟海外补给线,等等。

7.财政金融动员。是指国家为保障战争需要而采取的筹集和分配资金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维持战时财政金融秩序稳定,筹集必要的战时经费。另外,通过财政金融动员保持相对稳定的金融秩序,对一个国家的战时经济运行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和措施有:一是实行战时预算,增加国防开支,保障战争的资金需要,促使社会经济向适应战争需要的方向转化。二是实行战时税制,加强税收管理。三是政府控制信贷和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确保战时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相对稳定。四是适当增加举借债务。五是调节货币流通。六是鼓励民间损献和寻求国外资金。

8.物资动员。是统筹运用国家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从给养、医疗、技术、运输等方面保障军队扩编和作战物资需要的活动。具有广泛性的特征,战时动员的通常做法主要是在组织紧急增产,扩大物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实行物资统制。

七、科学技术动员

科学技术动员,是指为保障战争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国家统一组织和调整科学技术力量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科技管理体制的平战转换,按战争要求调整配置科技力量资源。

(一)科技动员是国防动员的制高点 1.科技动员是夺取战场优势的主要途径

2.科技动员是保障战时武器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前提条件 3.科技动员是其他动员的“支撑点”

(二)科技动员的特点

1.军事需求的多样性2.动员对象的高价值 3.动员内容的渗透性4.潜力保护的艰巨性

(三)科技动员的对象及措施

1.科研机构动员。是指动员和组织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科技设备和科技资料等为战争服务的活动。通常以平时的科技管理体制为基础,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和政策,战时在动员部门的统一筹划下,充分发挥各级科技管理机构的组织、协调、监督职能,采取任务委托、签订协议等合适的方式实施。

2.科技人员动员。是为了战时保障军队、军工生产、科研等方面对科技人员的需要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开展科技人员的调查和统计,掌握科技人员的数量、类别、地区分布等情况;二是按计划和军队需求动员科技人员服现役补充重要技术岗位,以及随队进行技术保障;三是组织相应的科技人员开展对战争或军队作战行动有重大作用的技术项目攻关;四是加强战时对科技人员的保护,防止敌方对科技人员的伤害和科技人员的流失。

3.科技设备、物资动员。一般要求是:进行必要的科技设备、科技物资,特别是关键性的设备与战略物资的储备;注重科技设备的改进、发明和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加强战时对科技设备与物资的计划、管理和调配,保障使用重点。

4.科技成果动员。是指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等。战时科技成果动员有赖于平时做好国防科技成果及可用于军事目的的民用科技成果的鉴定、登记、统计、归档工作,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并制定科技成果动员的相关政策。战时科技成果动员的基本方式是技术转让或包含在委托军品生产之中。5.科技信息动员。是指动员科研中形成的具有可传递性的信息,它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本措施是:平时结合科技信息搜集、整理工作,建立军事科技信息管理系统,使之能在科技动员中迅速发挥作用;及时搜集、整理战时科技信息,并进行战时科技信息分析,包括敌方使用的新式武器装备及我方科技需求等方面,为科技动员提供需求依据,使战时科技信息服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健全科技信息动员体系,赋予国家科技信息管理机构相应的科技信息动员职能;广泛拓展搜集科技信息的渠道,提高科技信息的处理能力,建立健全保密制度,严格控制科技信息资源,特别是军事科技信息资源。

八、医疗卫生动员 医疗卫生动员,是指战时国家统一管理、调度、使用卫生人力、卫生器材设备和药品、设备和设施,对军民进行医疗卫生保障所采取的措施。

(一)医疗卫生动员对战争具有重要影响

加强卫生力量动员已成为现代条件下保持和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由于远程打击兵器的广泛运用,前方、后方的界线已不像以往战争那样明显,后方战略目标易遭袭击,大量平民的伤亡不可避免。在使用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战争条件下,情况将更为严重。因此,组织有效的医疗卫生动员,及时救治遭受伤害的人民群众,也是保护国家人力资源,维护战时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二)医疗卫生人力动员

医疗卫生人力,在医疗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战时医疗卫生保障的基本力量。医疗卫生人力动员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将军队和社会上的各种卫生人员组织起来,满足战争对医疗卫生保障的需要,确保以参战为主的人员身体健康和伤病员的救治。主要包括现役卫勤保障人力的动员、预备役卫勤人员动员、社会其他医务人员动员和群众性的卫生防疫,其基本任务是补充军队的医务技术岗位、组建卫勤支援分队,充实地方医疗机构和医疗科研单位力量,以及开展群众性的卫生防疫运动等。现役卫勤保障人力动员属于军队动员的范畴,即军队将自身的卫勤保障人力由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其主要措施是:保持和提高部队卫勤保障人员的在位率,调整充实卫勤保障力量,补充卫勤保障用品和器材,拟制卫勤保障方案,以及调整卫勤保障部署等。预备役卫勤人力动员,主要是为了补充军队医务技术岗位和组织卫勤支援分队。社会其他医务人员动员,是指预备役卫勤人员之外的社会其他医务人员的动员。其使用方向,以用于充实和加强地方医疗机构的力量为主,以补充军队医务技术岗位和参加地方卫勤支援分队为辅。

提高群众的防疫能力和互救自救水平,是医疗卫生人力动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有效减轻敌方武器对人民群众的伤害,也可大大缓解战时医疗卫生技术力量不足的矛盾。医疗卫生人力动员平时准备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通过潜力调查切实掌握各类医务技术人员的现状及可能的发展,为拟制医疗动员计划和战时实施可靠的动员提供依据。二是重点加强民兵医务技术专业队伍的建设。三是实行医疗卫生预备役制度。四是不断提高社会群防群救能力。

(三)医疗卫生物资动员

医疗卫生物资主要包括药品和医疗器械两部分。战时医疗卫生物资动员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动用医疗卫生物资储备,紧急满足计划内医疗需求和临时新增加的医疗需求,主要采取合理分配和紧急调拨的办法。第二,根据战争的需要,紧急扩大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其措施是医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按计划及时转入战时生产。第三,实施药品、医疗器械的统一管理和调度,重点满足军队卫勤保障的需求。第四,签订战时供应合同,以稳定战时对医疗卫生物资的保障。第五,开辟海外补给线,动用外汇储备金从友好国家购买紧缺的医疗卫生物资。医疗卫生物资动员的平时准备,主要包括:有计划地兴建生产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工厂,以便为战时扩大生产和转产打好基础;调整医药工业结构和布局,突出重点项目;努力做好医药器材的科研工作,逐步提高社会医疗保障水平;做好必要的卫生药品、设备和器材的储备;了解掌握民用医药器材潜力,为战时调集使用做好准备。其中,平时有计划地储备一定数量的医疗卫生物资,是实现战时医疗卫生快速动员,尤其是保障战争初期对医疗卫生物资应急需要的重要手段。医疗卫生物资储备可分为国家储备、地方储备和军队储备三大系统。

(四)医疗卫生机构动员

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指医院、医学药学科研单位、卫生防疫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具有人员集中、专业较多、组织严密,手术室、隔离室、病房、血浆库、医疗床位、高压舱、移动医疗平台等设施齐全的特点,是战时动员的重点对象。

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动员的内容和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各级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根据国家的动员令迅速完善战时医疗卫生领导管理体制,转入服务战争的轨道。二是根据计划或采取临时的指令或任务委托等方式,赋予各级医疗机构收治军队伤病员或紧急医疗科研的任务。三是实行机动医疗模块动员。

为了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动员能力,在平时应根据平战结合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医院、医学药学科研单位、卫生防疫机构,尤其是重点加强主要战略方向、战略要点、大中城市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建立布局合理、技术设备先进、机动与定点相结合的军民结合的医疗救护网络系统;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与设施动员法规,制定医疗机构与设施动员计划和实施方案,强化由平时体制向战时体制快速转换的机制,一旦战时需要,能够迅速发挥作用,为战时医治伤病员提供符合技术要求的环境和场所。

九、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指国家为了防备敌人空袭,消除空袭后果,发动和组织人民所采取的措施。人民防空动员是一种综合性的动员行为。

(一)人民防空动员与战争

1.人民防空动员是保护战争潜力的有力举措。战争潜力中的人力资源和经济潜力是战争赖以进行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采取必要的人民防空措施,为取得战争胜利保存雄厚的战争潜力已成为现代条件下人民防空动员的主要任务。

2.人民防空动员是战时稳定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人民防空动员不仅可以把民众组织起来进行防空斗争,而且在稳定民心士气方面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达到凝聚人心、维持秩序、鼓舞士气的一种重要措施。

(二)人民防空动员的内容及措施

1.人民防空机构平战转换。人民防空机构平战转换,是根据国家国防动员令或上级指令,为了适应战时组织指挥人民防空的需要而先期采取的一系列动员措施。主要工作是:进入等级战备,建立战备值班;调整充实人员,建立战时工作制度;组织通信、运输等动员保障分队就位;建立动员指挥通信,检测、调试和完善动员指挥自动化系统;机关展开动员工作,包括下达预先号令,修订完善人民防空动员实施方案和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抢修的动员方案等。

2.实行战时人民防空管制。战时人民防空管制,是由人民防空部门行使国家政权机关职能,对城市、工业区、重要目标防护区,以及其他公众聚居地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特殊措施。通常采取如下措施:根据人口疏散、隐蔽伪装、消除空袭后果等人民防空行动和稳定社会秩序等需要,颁布一些特殊的命令、规定、制度,强制公民承担一些特殊的义务;实行戒严,调整工作时间,控制流动人口和大规模集会;实行灯火管制、交通管制和通信管制;建立危急时期的食品、燃料、用水等管理、筹集和分配体系,确保战时基本生活品的供应。

3.扩充、集结人民防空专业力量。人民防空专业力量是战时人口疏散、隐蔽伪装、消除空袭后果,以及迅速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骨干力量。其主要任务是担负抢险抢修、抢救抢运、医疗救护、防火灭火、防疫灭菌、消毒和消除沾染、保障通信联络、维护社会治安等。战时根据需要和统一计划,在人民防空动员机构的指导下,由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组建和扩充人民防空专业力量。

4.启用人民防空设施、设备。人民防空设施、设备,是国家防灾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掩蔽、通信、警报、指挥等方面的工程设施和设备。

5.组织、分配社会人民防空资源。社会人民防空资源一般包括运输、通信、工程、物资、经费、卫勤、气象、技术等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分配社会人民防空资源的基本依据是人口疏散、隐蔽伪装、消除空袭后果等人民防空行动的需求。通常应贯彻先急后缓,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留有机动的原则,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和动态控制,把预先计划与随机保障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要组织好人民防空资源的交接、储存、管理、供应和运输。人民防空动员中组织社会人民防空资源,量大、面广、工作复杂,必须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并搞好与各有关动员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

6.开展人民防空临战教育训练。人民防空临战教育训练,是在平时人民防空教育训练基础上的一种普遍性的应急教育训练活动,目的在于强化人民防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人民防空动员准备的基本措施

1.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主要是指掩蔽工程、指挥工程和警报工程和通信工程建设。2.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建设。是根据防空袭斗争的需要,按专业组成的群众性组织。专业队伍专业技术性强,组建各种人民防空专业队伍时应尽量与平时的专业对口,形成上下呼应、条块结合、专群结合的组建模式。

3.人民防空动员潜力普查。平时要做好人民防空工程、物资、技术资源的普查登记,重点做好运输工具、工程机械、修理设备、消防器材、医疗设备器材的登记统计,以及对人民防空设备器材的生产和科研能力的调查工作。

4.人民防空教育训练。是指为提高人民防空意识和能力而实施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全民的人民防空教育训练,对于保存战争潜力,提高公民的国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十、支援前线动员

支援前线,简称支前,是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以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军队作战的活动。主要包括:为军队筹集和提供生活物资,设施、设备、器材和运输工具;运送武器装备和物资;后送和救治伤病员;提供工程、交通、通信、信息保障支援,以及在后方参加为前线服务的其他各种勤务等。支前动员,是国家为了支援军队作战,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所采取的措施。支前动员是国防动员的重要内容,是民力动员的基本形态。支前动员是一种综合性的动员行为。

(一)支前动员与军队作战

在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战争勤务空前繁重。这些繁重的战争勤务,仅靠军队自身的保障是困难的,动员民间力量支前就成为军队勤务保障的有效补充。另外,通过支前动员,后方的民众可以向前方军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勤务保障,必将给前方将士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虽然战争样式和进行战争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仍没有改变,支前活动在战争中仍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支前动员的内容与措施

1.建立支前动员机构。通常是政府动员机构“平战转换”的内容之一。

2.组织支前队伍。通常由民兵、预备役人员、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民工组成。组织支前队伍,一般根据战时支前任务的需要,按照专群结合、专业对口、便于组织指挥、便于遂行任务等原则进行编组。支前队伍动员,应坚持依法组织、就地就近动员、定期轮换的原则。

3.筹集支前物资。支前物资既包括保障军队的物资,也包括支前力量自身保障的物资。主要有:车辆、维修、工程设备器材等作战物资;住房、食品、衣被等生活给养物资;石材、木材、水泥等工程物资以及各种医药卫生物资等。支前物资的筹集包括政府筹措和民间捐献两种基本方式,以政府筹措为主,民间捐献为辅。

4.配置支前资源。包括对支前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和调用,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已经动员起来的资源,实现支前效益的最大化。战时配置支前动员资源,包括计划分配和随机调整。从总体上看,一个动员区对支前力量资源的配置,必须优先保障紧急需要和重点作战部队的需要,依支前部署分配和调用。

5.加强支前队伍的自身防卫。支前队伍作为后方支援的重要力量,其自身防卫十分重要。

(三)打牢支前动员基础

1.支前人力动员准备。除了强化广大民众的政治精神和国防意识外,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认真做好支前人力资源的调查统计工作。二是根据战时可能担负的支前任务,建立多专业的支前民兵组织。三是制定战时支前人力动员计划,并将主要任务落实到有关单位和负责人。

2.支前物资动员储备。除了发展经济藏富于民外,主要是建立与战时需要相适应的各级政府的本级储备。支前物资储备应本着战时不易筹措的物资多储,易于筹措的物资不储或少储;消耗大的物资多储,消耗小的物资少储;抢运、抢救、抢修的技术器材重点储,其他非常用物资器材有选择地储的原则进行。

3.科技支前动员准备。平时科技支前准备的内容包括:掌握辖区科技实力和发展潜力,注重从军事角度研究新技术的军事功能,引导军民通用技术的开发;完善科技人 2 才的预备役登记制度,注重掌握役龄外的科技人才,视情况采取服军官预备役、签订战时服务协议等办法储备起来;注重在技术行业和部门建立支前民兵组织,改善民兵组织的技术构成,减少普通民兵专业分队,加大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比重,实现动员与储备的有机衔接;制定科技支前动员计划,等等。

十一、国防动员体制

国防动员体制,是国家关于国防动员的组织系统、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的规范。它是国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时有计划地开发、积蓄动员潜力、做好国防动员准备,战时顺利将动员潜力迅速转化为战争实力的重要保证,对国家的安危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国防动员体制的作用

1.开发和积蓄国防动员潜力的组织保证 2.动员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桥梁

3.国防动员体制是增强战略威慑的重要条件

(二)国防动员的组织体系

国防动员的组织体系,是国防动员体制的主体,起着发起、控制和管理动员活动的作用,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1.动员领导决策体系。国家的动员领导、决策,通常由最高国防领导实现。国防动员最高领导、决策机构的主要职责是:预测与判断战略环境,适时作出国防动员准备的决策;制定、颁布动员法律;发布动员令和复员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共同行使领导职权的国防领导。

2.动员协调体系。由不同层次的协调机构组成。国防动员协调机构,是在各级政府中负责动员的计划、综合平衡等方面工作的职能机构。通常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最高协调机构。二是部际协调机构。三是民间协调机构。协调机构主要是运用政府所赋予的权力及计划、政策、教育、裁决和法律等手段,对各类资源的使用进行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其工作方式包括先期协调和跟踪协调。

3.动员执行体系。是具体组织实施国防动员的组织系统。通常包括主管机构、分管机构和基层机构三部分组成。

(三)国防动员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1.集中统一2.责权并重3.机制完善4.精干效能5.上下贯通6.平战结合

十二、国防动员法规

国防动员法规,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用以调整国防动员中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主要包括用以规范动员活动的法律、法令、条令、条例、规定、规则、章程等。它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平时进行动员准备、战时实施动员的法律依据。1793年8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国民公会为反击第一次反法同盟的武装入侵而颁布了《全国总动员法令》,从而产生了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动员法规。

(一)国防动员法规的意义

1.体现国家意志。一是赋予国家各级动员权力机关有关动员的权力和职责,使之既能以高度的权威对动员实行领导和指挥,又能按照权限各司其职,形成顺畅的工作关系;二是督促和检查国家职能机关行使动员职能的法律保证;三是对国家职能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违反动员规定进行惩处的法律依据。

2.显示卫国决心。国防动员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向国际社会显示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决心,是构成威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以法律的形式表明国家承认战争的危险。其次,对外显示保卫国家安全的决心。第三,表明国家有打赢卫国战争的能力。3.规范动员行为。第一,保障国家机关行使国防动员职能。第二,调整国防动员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第三,实现动员工作条理化和制度化。

(二)国防动员法规的分类

1.按国防动员的地位分类。可分为上位法、专门法和相关法。2.按国防动员的作用分类。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3.按使用范围分类。可分为国家层面制定的法规和地方层面制定的法规。

(三)国防动员法规的施行

1.加强国防动员法规的宣传教育。在教育的对象上,应着重抓好领导干部、企业法人、预备役人员和学生的国防动员法规教育。国防动员法规的宣传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普及与提高必须与全民的法制教育同步。

2.贯彻“赏罚分明”的原则。实施惩处和奖励,尤其是实施惩处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二是合理性原则。三是程序性原则。

3.加强国防动员执法的法律监督。通常包括国家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的监督。其中国家机关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执政党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等。

十三、国防动员准备 国防动员准备,是和平时期以提高快速动员能力为目的而有计划地对国防动员构成要素进行配置和改造的过程。国防动员准备是战争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国防动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并以战时国防动员的实施为其目的和归宿。

(一)国防动员准备的内容

1.国防人力准备。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建设和战时支前保障力量的建设。武装力量建设是国防人力准备的重点,主要包括保持必要的现役部队规模、组建预备役部队、组织群众武装、落实后备兵员制度等,其准备以提高战时快速动员能力和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为目的。其中现役部队建设又是武装力量建设的重点。支前保障力量建设是武装力量建设的重要补充。支前保障力量,是战时担负各种支前勤务人员的统称。2.国防物资准备。是指为保障国防需要而对国家重要的物质资料进行筹集、储备和分配等一系列活动,是国防动员准备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物资储备、军队物资储备和紧急动员物资储备三种。

3.国防精神准备。指国家在和平时期,根据未来战争的要求,为创造战时有利的政治、精神条件,提高政治动员效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指国家通过政府、军队和群众团体,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和多种渠道,在平时注意对全国军民进行深入持久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实施政治、精神贯注,不断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构筑应对未来战争的精神防线。同时,在发展民政、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中,根据战时政治动员的需要,尽可能地把战时政治基础寓于和平时期的社会发展之中。

4.制定动员计划。是国家及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各级政府和军队组织,为了满足未来战争的需求,对本级动员的动员的规模、任务、方式、程序、措施等预先作出的部署与安排。主要由综合动员计划、专项动员计划、具体动员方案等组成。内容一般包括:动员潜力和条件、动员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动员任务及区分,完成动员任务的时间和程序、动员准备的重点、动员的基本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及动员的保障措施。国防动员计划通常是在平时制定的,一般由上而下、分层次进行。

5.完善动员政策。通常应包括:均衡负担政策、军事采购政策、征用军民通用装备物资政策、资源优先保障政策、被征召人员优待政策及优惠、补偿政策。

6.落实动员制度。根据动员法律的基本原则,对动员准备经常性实践工作所进行的规范,既包括法律层面上的动员制度,也包括工作或执行层面上的动员制度。

7.规范动员程序。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动员的内容和先后次序。通常应包括“征召”程序、“征用”程序、“采购”程序、“租赁”程序,以及下达命令的程序、动员计划程序。动员程序由法律规范,不得随意更改。

(二)国防动员准备的分类

1.和平时期准备与临战准备2.自主型准备与依赖型准备 3.增殖型准备与消耗型准备

(三)国防动员准备的原则

服从大局、协调发展,打牢基础、突出重点,注重质量、提高效益,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十四、国防动员实施

国防动员实施,是运用国家的权力将国防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行动,是整个国防动员活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阶段,与动员准备和复员构成国防动员的完整过程,是衡量和检验动员准备成效的标准。国防动员准备是动员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动员实施则是动员准备的目的和归宿。

(一)国防动员实施的性质

1.是国家在战争状态下采取的紧急措施 2.是国家迅速重建战争能力的一种策划 3.是实现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的过程

(二)国防动员实施的时机及特点

1.国防动员实施的时机。主要依据国际战略形势的新变化;依据敌国战争准备情况;依据本国的动员能力。

2.国防动员实施的特点。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比,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计划性、强制性和紧迫性等特点。

(三)国防动员实施的基本程序

国防动员的实施程序,是动员组织者按照各项动员活动的承继关系和时间顺序,对动员工作做出的安排,它反映了国防动员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规律。国家组织国防动员的基本程序是: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动员机构转入战时状态、修订动员计划、组织调动国防资源、检查与评估。

(四)国防动员实施的基本要求

国防动员实施是将国防动员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决定性步骤或阶段,直接关系到国家战争能力的形成。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提高动员实施的质量,必须遵循集中统一、快速高效、灵活应变、安全可靠等基本原则。

十五、国防动员的复员

国防动员的复员,是指在战争结束或即将结束时,运用国家权力有组织地将各动员领域恢复到战前状态的活动。

(一)国防动员复员的意义

1.是战后不可逾越的阶段2.是保持战后国家政治稳定的需要 3.是战后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经济的需要 4.是国家战后重建动员基础的良好契机

(二)国防动员复员的内容

1.武装力量复员。是将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由战时编制体制转为平时编制体制。包括将武装力量缩减至和平时期的编制员额,并将精简下来的人员退出现役参加经济建设,对于符合预备役条件的人员转服预备役,处理武器装备和其他战争物资等。2.经济复员。是指国民经济从战时状态转入平时状态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恢复国家因战争而中断的正常经济秩序,是复员的中心任务,也是整个复员过程中最复杂的活动。经济复员主要包括转换经济体制;改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恢复经济基础设施。3.政治复员。是指国家为了实现战争向和平转变而展开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和外交活动。主要包括:解除战争状态,停止执行战时法规;;调整国家机构职能;调整宣传教育方针;调整外交政策。

4.其它领域复员。国防动员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国防动员逆向过程的复员,也必然会涉及相应的领域。

(三)国防动员复员的基本要求

1.正确选定复员的时机。通常可分为战时复员和战后复员两种。复员的时机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本国完全取得战略主动权,战争胜利已经指日可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复员,使国家随着战争的结束能很快地进入全面复员阶段。二是作战双方势均力敌,但继续作战都有很大困难,双方都准备谋求通过谈判结束战争,停战的可能性较大,此时可以小规模地、在个别方面进行复员。三是战争完全结束之后才开始着手复员工作。

2.集中领导,统一组织。首先,复员同样是国家的意志,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实施复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复员的决定,并由国家实施集中统一的领导。其次,战后特别是大规模战争结束后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心不稳,物资奇缺,通货膨胀,黑市猖獗等。国家在这种混乱情况下,为了整顿政治、经济秩序,必须实施强有力的集中领导,统一组织。第三,复员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非常广泛,各领域的复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任何部门或单位都无法单独实施领导和组织工作。

3.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目标相一致。复员的基本着眼点既要满足眼前的国家安全需要,与当前的战争局势相适应,又要争取尽快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4.周密计划,积极稳妥。通常情况下,复员计划应分级拟制,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和军队组织都应制定相应的复员计划,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严密的复员计划体系。

十六、新军事变革与国防动员

(一)国防动员在新军事变革中嬗变 1.信息化导致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联盟动员”成为战争力量形成的重要途径。2.信息化战争进程快、消耗高,“精确化”成为衡量动员效能的首要指标。“精确动员”的实质是减少动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地把动员潜力转化成战争实力,主要表现在国家进行渐进反应动员和“集约型”动员两个方面。3.信息化战争是对人的智力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利用,“智能化”成为动员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智能化”动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知识化人力资源的动员;智能化武器装备的动员;信息化动员手段的运用。

4.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和手段,动员的领域不断拓展。向信息技术资源领域拓展;向新闻媒体领域拓展;向心理领域拓展。

(二)国防动员与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

1.动员是体系作战的重要组成。整体协调一致地行动是体系作战的最大特点。这种整体协调性不仅体现在战时各军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还表现在战时前后方之间的协调一致行动,且后者的协同直接影响前者的协调一致。

2.动员是构成作战体系物质基础的战略支点。首先,动员是生成和提高信息基础支撑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动员是诸作战要素能力得以生成和提高的重要保障。再次,动员是保障作战体系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

3.动员为联合作战行动提供即时补充和保障。一是为联合作战行动提供损(消)耗性补充。二是为联合作战提供增殖性保障。三是为联合作战提供应急性保障。4.动员为提高和保障体系作战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建立信息化的国防动员基础

1.建立信息化的国防动员基础,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必然要求。2.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科学筹划。

3.加强动员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4.完善动员资源的军事物流配送机制 5.实行国民经济信息工程的军事化改造。6.建立供需无缝对接的动员机制。

(四)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

1.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意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军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现实需要。2.努力实现高层次的“军民兼容”。加强高层次军民通用人才的储备。加强军事高技术的军民融合。积极推进军队与社会资源的直接对接。

上一篇:汽车车间实习工作汇报总结下一篇:我的第三只脚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