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

2024-06-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共6篇)

篇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

胡锦涛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五号)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

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黎云 杨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26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这部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国防动员法》是全面规范和指导我国国防动员活动的重要法律。这部法以宪法为依据,系统总结了我国国防动员建设的实践经验,参考借鉴了国外动员工作有益做法,广泛吸收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对国防动员的方针原则、组织机构、基本内容、基本制度等作了全面规范。这部法的公布施行,为完善国防动员体系、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提供了基本依据,标志着我国国防动员建设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国防动员法》共14章72条,主要包括总则,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权,国防动员计划、实施预案与潜力统计调查,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预备役人员的储备与征召,战略物资储备与调用,军品科研、生产与维修保障,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救助,国防勤务,民用资源征用与补偿,宣传教育,特别措施,法律责任,附则等。这部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全面规范了各级政府、军事机关、公民和组织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必将对国防动员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五号)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二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10年2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10年2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

(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

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权

第三章 国防动员计划、实施预案与潜力统计调查 第四章 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

第五章 预备役人员的储备与征召

第六章 战略物资储备与调用

第七章 军品科研、生产与维修保障

第八章 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救助

第九章 国防勤务

第十章 民用资源征用与补偿

第十一章 宣传教育

第十二章 特别措施

第十三章 法律责任

第十四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完善国防动员制度,保障国防动员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防动员的准备、实施以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家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国防动员能力。第四条 国防动员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遵循统一领导、全民参与、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统筹兼顾、有序高效的原则。

第五条 公民和组织在和平时期应当依法完成国防动员准备工作;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应当完成规定的国防动员任务。

第六条 国家保障国防动员所需经费。国防动员经费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

第七条 国家对在国防动员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权

第八条 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遭受威胁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发布动员令。

第九条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共同领导全国的国防动员工作,制定国防动员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实施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的议案,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和国家主席发布的动员令,组织国防动员的实施。

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遭受直接威胁必须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时,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可以根据应急处置的需要,采取本法规定的必要的国防动员措施,同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第十条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贯彻和执行国防动员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应当根据上级下达的国防动员任务,组织本行政区域国防动员的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国防动员工作。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国防动员工作。

第十二条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在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国的国防动员工作;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议定的事项,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区域的国防动员工作。

第十三条 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承担本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依法履行有关的国防动员职责。

第十四条 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遭受的威胁消除后,应当按照决定实施国防动员的权限和程序解除国防动员的实施措施。

第三章 国防动员计划、实施预案与潜力统计调查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国防动员计划、国防动员实施预案和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制度。第十六条 国防动员计划和国防动员实施预案,根据国防动员的方针和原则、国防动员潜力状况和军事需求编制。军事需求由军队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提出。

国防动员实施预案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应当在指挥、力量使用、信息和保障等方面相互衔接。

第十七条 各级国防动员计划和国防动员实施预案的编制和审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国防动员的相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军队有关部门应当将国防动员实施预案纳入战备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落实国防动员计划和国防动员实施预案。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准确及时地向本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提供有关统计资料。提供的统计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时,国防动员委员会办事机构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国防动员潜力专项统计调查。

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国防动员计划和国防动员实施预案执行情况的评估检查制度。

第四章 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

第二十一条 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应当贯彻国防要求,具备国防功能。第二十二条 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目录,由国务院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以及军队有关部门拟定,报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

列入目录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其军事需求由军队有关部门提出;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和重要产品设计定型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征求军队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三条 列入目录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贯彻国防要求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生产、施工、监理和验收,保证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的质量。

第二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投资或者参与投资列入目录的建设项目建设或者重要产品研究、开发、制造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补贴或者其他政策优惠。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列入目录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贯彻国防要求工作给予指导和政策扶持,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有关的管理工作。

第五章 预备役人员的储备与征召

第二十六条 国家实行预备役人员储备制度。

国家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按照规模适度、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的原则,储备所需的预备役人员。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决定预备役人员储备的规模、种类和方式。第二十七条 预备役人员按照专业对口、便于动员的原则,采取预编到现役部队、编入预备役部队、编入民兵组织或者其他形式进行储备。

国家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建立预备役专业技术兵员储备区。

国家为预备役人员训练、储备提供条件和保障。预备役人员应当依法参加训练。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兵役机关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预备役人员的储备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预备役人员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兵役机关做好预备役人员储备的有关工作。

第二十九条 预编到现役部队和编入预备役部队的预备役人员、预定征召的其他预备役人员,离开预备役登记地一个月以上的,应当向其预备役登记的兵役机关报告。

第三十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县级人民政府兵役机关应当根据上级的命令,迅速向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下达征召通知。

接到征召通知的预备役人员应当按照通知要求,到指定地点报到。

第三十一条 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协助兵役机关做好预备役人员的征召工作。

从事交通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优先运送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第三十二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预定征召的预备役人员,未经其预备役登记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兵役机关批准,不得离开预备役登记地;已经离开预备役登记地的,接到兵役机关通知后,应当立即返回或者到指定地点报到。

第六章 战略物资储备与调用

第三十三条 国家实行适应国防动员需要的战略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

战略物资储备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三十四条 承担战略物资储备任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储备物资进行保管和维护,定期调整更换,保证储备物资的使用效能和安全。

国家按照有关规定对承担战略物资储备任务的单位给予补贴。

第三十五条 战略物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用。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战略物资的调用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六条 国防动员所需的其他物资的储备和调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章 军品科研、生产与维修保障

第三十七条 国家建立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动员体系,根据战时军队订货和装备保障的需要,储备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能力。

本法所称军品,是指用于军事目的的装备、物资以及专用生产设备、器材等。第三十八条 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能力储备的种类、布局和规模,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军队有关部门提出方案,报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十九条 承担转产、扩大生产军品和维修保障任务的单位,应当根据所担负的国防动员任务,储备所需的设备、材料、配套产品、技术,建立所需的专业技术队伍,制定和完善预案与措施。

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帮助承担转产、扩大生产军品任务的单位开发和应用先进的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军民通用的技术标准,提高转产、扩大生产军品的综合保障能力。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重大的跨地区、跨行业的转产、扩大生产军品任务的实施进行协调,并给予支持。

第四十一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承担转产、扩大生产军品任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军事订货合同和转产、扩大生产的要求,组织军品科研、生产,保证军品质量,按时交付订货,协助军队完成维修保障任务。为转产、扩大生产军品提供能源、材料、设备和配套产品的单位,应当优先满足转产、扩大生产军品的需要。

国家对因承担转产、扩大生产军品任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单位给予补偿。

第八章 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救助

第四十二条 国家实行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救助制度,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国防动员潜力和持续动员能力。第四十三条 国家建立军事、经济、社会目标和首脑机关分级防护制度。分级防护标准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军事、经济、社会目标和首脑机关的防护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会同有关军事机关共同组织实施。

第四十四条 承担军事、经济、社会目标和首脑机关防护任务的单位,应当制定防护计划和抢险抢修预案,组织防护演练,落实防护措施,提高综合防护效能。

第四十五条 国家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卫生救护体系。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动员医疗卫生人员、调用药品器材和设备设施,保障战时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

第四十六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人员、物资的疏散和隐蔽,在本行政区域进行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跨行政区域进行的,由相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

承担人员、物资疏散和隐蔽任务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人民政府的决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疏散和隐蔽任务。

第四十七条 战争灾害发生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迅速启动应急救助机制,组织力量抢救伤员、安置灾民、保护财产,尽快消除战争灾害后果,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遭受战争灾害的人员和组织应当及时采取自救、互救措施,减少战争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九章 国防勤务 第四十八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防动员实施的需要,可以动员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公民和组织担负国防勤务。

本法所称国防勤务,是指支援保障军队作战、承担预防与救助战争灾害以及协助维护社会秩序的任务。

第四十九条 十八周岁至六十周岁的男性公民和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女性公民,应当担负国防勤务;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免予担负国防勤务:

(一)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孤儿院、养老院、残疾人康复机构、救助站等社会福利机构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公民;

(二)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公民;

(三)怀孕和在哺乳期内的女性公民;

(四)患病无法担负国防勤务的公民;

(五)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

(六)在联合国等政府间国际组织任职的公民;

(七)其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免予担负国防勤务的公民。

有特殊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负特定的国防勤务,不受前款规定的年龄限制。

第五十条 被确定担负国防勤务的人员,应当服从指挥、履行职责、遵守纪律、保守秘密。担负国防勤务的人员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和协助。第五十一条 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医药卫生、食品和粮食供应、工程建筑、能源化工、大型水利设施、民用核设施、新闻媒体、国防科研生产和市政设施保障等单位,应当依法担负国防勤务。

前款规定的单位平时应当按照专业对口、人员精干、应急有效的原则组建专业保障队伍,组织训练、演练,提高完成国防勤务的能力。

第五十二条 公民和组织担负国防勤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担负预防与救助战争灾害、协助维护社会秩序勤务的公民和专业保障队伍,由当地人民政府指挥,并提供勤务和生活保障;跨行政区域执行勤务的,由相关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落实相关保障。

担负支援保障军队作战勤务的公民和专业保障队伍,由军事机关指挥,伴随部队行动的由所在部队提供勤务和生活保障;其他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提供勤务和生活保障。

第五十三条 担负国防勤务的人员在执行勤务期间,继续享有原工作单位的工资、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没有工作单位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参照民兵执行战备勤务的补贴标准给予补贴;因执行国防勤务伤亡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依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抚恤优待。

第十章 民用资源征用与补偿

第五十四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储备物资无法及时满足动员需要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对民用资源进行征用。

本法所称民用资源,是指组织和个人所有或者使用的用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的设施、设备、场所和其他物资。第五十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接受依法征用民用资源的义务。

需要使用民用资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织,应当提出征用需求,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征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予以登记,向被征用人出具凭证。

第五十六条 下列民用资源免予征用:

(一)个人和家庭生活必需的物品和居住场所;

(二)托儿所、幼儿园和孤儿院、养老院、残疾人康复机构、救助站等社会福利机构保障儿童、老人、残疾人和救助对象生活必需的物品和居住场所;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免予征用的其他民用资源。

第五十七条 被征用的民用资源根据军事要求需要进行改造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会同有关军事机关组织实施。

承担改造任务的单位应当按照使用单位提出的军事要求和改造方案进行改造,并保证按期交付使用。改造所需经费由国家负担。

第五十八条 被征用的民用资源使用完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返还;经过改造的,应当恢复原使用功能后返还;不能修复或者灭失的,以及因征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五十九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织进行军事演习、训练,需要征用民用资源或者采取临时性管制措施的,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章 宣传教育

第六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国防动员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和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意识。有关军事机关应当协助做好国防动员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六十一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组织所属人员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国防知识与技能。

第六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手段,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宣传教育,激发公民的爱国热情,鼓励公民踊跃参战支前,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拥军优属和慰问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抚恤优待工作。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网络传媒等单位,应当按照国防动员的要求做好宣传教育和相关工作。

第十二章 特别措施

第六十三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根据需要,可以依法在实施国防动员的区域采取下列特别措施:

(一)对金融、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信息网络、能源水源供应、医药卫生、食品和粮食供应、商业贸易等行业实行管制;

(二)对人员活动的区域、时间、方式以及物资、运载工具进出的区域进行必要的限制;

(三)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实行特殊工作制度;

(四)为武装力量优先提供各种交通保障;

(五)需要采取的其他特别措施。

第六十四条 在全国或者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特别措施,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并组织实施;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部分地区实行特别措施,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由特别措施实施区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同级军事机关组织实施。

第六十五条 组织实施特别措施的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权限、区域和时限内实施特别措施。特别措施实施区域内的公民和组织,应当服从组织实施特别措施的机关的管理。

第六十六条 采取特别措施不再必要时,应当及时终止。

第六十七条 因国家发布动员令,诉讼、行政复议、仲裁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的,适用有关时效中止和程序中止的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三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 公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强制其履行义务:

(一)预编到现役部队和编入预备役部队的预备役人员、预定征召的其他预备役人员离开预备役登记地一个月以上未向预备役登记的兵役机关报告的;

(二)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预定征召的预备役人员未经预备役登记的兵役机关批准离开预备役登记地,或者未按照兵役机关要求及时返回,或者未到指定地点报到的;

(三)拒绝、逃避征召或者拒绝、逃避担负国防勤务的;

(四)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者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的;

(五)干扰、破坏国防动员工作秩序或者阻碍从事国防动员工作的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

第六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强制其履行义务,并可以处以罚款:

(一)在承建的贯彻国防要求的建设项目中未按照国防要求和技术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或者施工、生产的;

(二)因管理不善导致战略储备物资丢失、损坏或者不服从战略物资调用的;

(三)未按照转产、扩大生产军品和维修保障任务的要求进行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能力储备,或者未按照规定组建专业技术队伍的;

(四)拒绝、拖延执行专业保障任务的;

(五)拒绝或者故意延误军事订货的;

(六)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者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的;

(七)阻挠公民履行征召、担负国防勤务义务的。

第七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不执行上级下达的国防动员命令的;

(二)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给国防动员工作造成严重损失的;

(三)对征用的民用资源,拒不登记、出具凭证,或者违反规定使用造成严重损坏,以及不按照规定予以返还或者补偿的;

(四)泄露国防动员秘密的;

(五)贪污、挪用国防动员经费、物资的;

(六)滥用职权,侵犯和损害公民或者组织合法权益的。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章 附则

第七十二条 本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篇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权

第三章 国防动员计划、实施预案与潜力统计调查

第四章 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

第五章 预备役人员的储备与征召

第六章 战略物资储备与调用

第七章 军品科研、生产与维修保障

第八章 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救助

第九章 国防勤务

第十章 民用资源征用与补偿

第十一章 宣传教育

第十二章 特别措施

第十三章 法律责任

第十四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完善国防动员制度,保障国防动员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防动员的准备、实施以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家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国防动员能力。

第四条 国防动员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遵循统一领导、全民参与、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统筹兼顾、有序高效的原则。

第五条 公民和组织在和平时期应当依法完成国防动员准备工作;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应当完成规定的国防动员任务。第六条 国家保障国防动员所需经费。国防动员经费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

第七条 国家对在国防动员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权

第八条 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遭受威胁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发布动员令。

第九条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共同领导全国的国防动员工作,制定国防动员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实施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的议案,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和国家主席发布的动员令,组织国防动员的实施。

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遭受直接威胁必须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时,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可以根据应急处置的需要,采取本法规定的必要的国防动员措施,同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十条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贯彻和执行国防动员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应当根据上级下达的国防动员任务,组织本行政区域国防动员的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国防动员工作。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国防动员工作。

第十二条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在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国的国防动员工作;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议定的事项,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区域的国防动员工作。第十三条 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承担本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依法履行有关的国防动员职责。

第十四条 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遭受的威胁消除后,应当按照决定实施国防动员的权限和程序解除国防动员的实施措施。

第三章 国防动员计划、实施预案与潜力统计调查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国防动员计划、国防动员实施预案和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制度。

第十六条 国防动员计划和国防动员实施预案,根据国防动员的方针和原则、国防动员潜力状况和军事需求编制。军事需求由军队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提出。

国防动员实施预案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应当在指挥、力量使用、信息和保障等方面相互衔接。

第十七条 各级国防动员计划和国防动员实施预案的编制和审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国防动员的相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军队有关部门应当将国防动员实施预案纳入战备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落实国防动员计划和国防动员实施预案。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准确及时地向本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提供有关统计资料。提供的统计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时,国防动员委员会办事机构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国防动员潜力专项统计调查。

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国防动员计划和国防动员实施预案执行情况的评估检查制度。

第四章 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 第二十一条 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应当贯彻国防要求,具备国防功能。

第二十二条 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目录,由国务院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以及军队有关部门拟定,报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

列入目录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其军事需求由军队有关部门提出;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和重要产品设计定型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征求军队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三条 列入目录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贯彻国防要求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生产、施工、监理和验收,保证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的质量。

第二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投资或者参与投资列入目录的建设项目建设或者重要产品研究、开发、制造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补贴或者其他政策优惠。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列入目录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贯彻国防要求工作给予指导和政策扶持,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做好有关的管理工作。

第五章 预备役人员的储备与征召

第二十六条 国家实行预备役人员储备制度。

国家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按照规模适度、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的原则,储备所需的预备役人员。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决定预备役人员储备的规模、种类和方式。

第二十七条 预备役人员按照专业对口、便于动员的原则,采取预编到现役部队、编入预备役部队、编入民兵组织或者其他形式进行储备。

国家根据国防动员的需要,建立预备役专业技术兵员储备区。

国家为预备役人员训练、储备提供条件和保障。预备役人员应当依法参加训练。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兵役机关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预备役人员的储备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预备役人员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兵役机关做好预备役人员储备的有关工作。

第二十九条 预编到现役部队和编入预备役部队的预备役人员、预定征召的其他预备役人员,离开预备役登记地一个月以上的,应当向其预备役登记的兵役机关报告。

第三十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县级人民政府兵役机关应当根据上级的命令,迅速向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下达征召通知。

接到征召通知的预备役人员应当按照通知要求,到指定地点报到。

第三十一条 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协助兵役机关做好预备役人员的征召工作。

从事交通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优先运送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

第三十二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预定征召的预备役人员,未经其预备役登记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兵役机关批准,不得离开预备役登记地;已经离开预备役登记地的,接到兵役机关通知后,应当立即返回或者到指定地点报到。

第六章 战略物资储备与调用

第三十三条 国家实行适应国防动员需要的战略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

战略物资储备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三十四条 承担战略物资储备任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储备物资进行保管和维护,定期调整更换,保证储备物资的使用效能和安全。

国家按照有关规定对承担战略物资储备任务的单位给予补贴。

第三十五条 战略物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用。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战略物资的调用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六条 国防动员所需的其他物资的储备和调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章 军品科研、生产与维修保障

第三十七条 国家建立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动员体系,根据战时军队订货和装备保障的需要,储备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能力。

本法所称军品,是指用于军事目的的装备、物资以及专用生产设备、器材等。

第三十八条 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能力储备的种类、布局和规模,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军队有关部门提出方案,报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十九条 承担转产、扩大生产军品和维修保障任务的单位,应当根据所担负的国防动员任务,储备所需的设备、材料、配套产品、技术,建立所需的专业技术队伍,制定和完善预案与措施。

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帮助承担转产、扩大生产军品任务的单位开发和应用先进的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军民通用的技术标准,提高转产、扩大生产军品的综合保障能力。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重大的跨地区、跨行业的转产、扩大生产军品任务的实施进行协调,并给予支持。

第四十一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承担转产、扩大生产军品任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军事订货合同和转产、扩大生产的要求,组织军品科研、生产,保证军品质量,按时交付订货,协助军队完成维修保障任务。为转产、扩大生产军品提供能源、材料、设备和配套产品的单位,应当优先满足转产、扩大生产军品的需要。

国家对因承担转产、扩大生产军品任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单位给予补偿。

第八章 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救助

第四十二条 国家实行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救助制度,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国防动员潜力和持续动员能力。

第四十三条 国家建立军事、经济、社会目标和首脑机关分级防护制度。分级防护标准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军事、经济、社会目标和首脑机关的防护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会同有关军事机关共同组织实施。

第四十四条 承担军事、经济、社会目标和首脑机关防护任务的单位,应当制定防护计划和抢险抢修预案,组织防护演练,落实防护措施,提高综合防护效能。

第四十五条 国家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卫生救护体系。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动员医疗卫生人员、调用药品器材和设备设施,保障战时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

第四十六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人员、物资的疏散和隐蔽,在本行政区域进行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跨行政区域进行的,由相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并组织实施。

承担人员、物资疏散和隐蔽任务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人民政府的决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疏散和隐蔽任务。

第四十七条 战争灾害发生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迅速启动应急救助机制,组织力量抢救伤员、安置灾民、保护财产,尽快消除战争灾害后果,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遭受战争灾害的人员和组织应当及时采取自救、互救措施,减少战争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九章 国防勤务

第四十八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防动员实施的需要,可以动员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公民和组织担负国防勤务。

本法所称国防勤务,是指支援保障军队作战、承担预防与救助战争灾害以及协助维护社会秩序的任务。

第四十九条 十八周岁至六十周岁的男性公民和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女性公民,应当担负国防勤务;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免予担负国防勤务:

(一)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孤儿院、养老院、残疾人康复机构、救助站等社会福利机构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公民;

(二)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公民;

(三)怀孕和在哺乳期内的女性公民;

(四)患病无法担负国防勤务的公民;

(五)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

(六)在联合国等政府间国际组织任职的公民;

(七)其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免予担负国防勤务的公民。

有特殊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负特定的国防勤务,不受前款规定的年龄限制。

第五十条 被确定担负国防勤务的人员,应当服从指挥、履行职责、遵守纪律、保守秘密。担负国防勤务的人员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和协助。

第五十一条 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医药卫生、食品和粮食供应、工程建筑、能源化工、大型水利设施、民用核设施、新闻媒体、国防科研生产和市政设施保障等单位,应当依法担负国防勤务。

前款规定的单位平时应当按照专业对口、人员精干、应急有效的原则组建专业保障队伍,组织训练、演练,提高完成国防勤务的能力。

第五十二条 公民和组织担负国防勤务,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担负预防与救助战争灾害、协助维护社会秩序勤务的公民和专业保障队伍,由当地人民政府指挥,并提供勤务和生活保障;跨行政区域执行勤务的,由相关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落实相关保障。

担负支援保障军队作战勤务的公民和专业保障队伍,由军事机关指挥,伴随部队行动的由所在部队提供勤务和生活保障;其他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提供勤务和生活保障。

第五十三条 担负国防勤务的人员在执行勤务期间,继续享有原工作单位的工资、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没有工作单位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参照民兵执行战备勤务的补贴标准给予补贴;因执行国防勤务伤亡的,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依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抚恤优待。

第十章 民用资源征用与补偿 第五十四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储备物资无法及时满足动员需要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对民用资源进行征用。

本法所称民用资源,是指组织和个人所有或者使用的用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的设施、设备、场所和其他物资。

第五十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接受依法征用民用资源的义务。

需要使用民用资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织,应当提出征用需求,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征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予以登记,向被征用人出具凭证。

第五十六条 下列民用资源免予征用:

(一)个人和家庭生活必需的物品和居住场所;

(二)托儿所、幼儿园和孤儿院、养老院、残疾人康复机构、救助站等社会福利机构保障儿童、老人、残疾人和救助对象生活必需的物品和居住场所;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免予征用的其他民用资源。

第五十七条 被征用的民用资源根据军事要求需要进行改造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会同有关军事机关组织实施。

承担改造任务的单位应当按照使用单位提出的军事要求和改造方案进行改造,并保证按期交付使用。改造所需经费由国家负担。

第五十八条 被征用的民用资源使用完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返还;经过改造的,应当恢复原使用功能后返还;不能修复或者灭失的,以及因征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五十九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织进行军事演习、训练,需要征用民用资源或者采取临时性管制措施的,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章 宣传教育 第六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国防动员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和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意识。有关军事机关应当协助做好国防动员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六十一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组织所属人员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国防知识与技能。

第六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手段,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宣传教育,激发公民的爱国热情,鼓励公民踊跃参战支前,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拥军优属和慰问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抚恤优待工作。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网络传媒等单位,应当按照国防动员的要求做好宣传教育和相关工作。

第十二章 特别措施

第六十三条 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根据需要,可以依法在实施国防动员的区域采取下列特别措施:

(一)对金融、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信息网络、能源水源供应、医药卫生、食品和粮食供应、商业贸易等行业实行管制;

(二)对人员活动的区域、时间、方式以及物资、运载工具进出的区域进行必要的限制;

(三)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实行特殊工作制度;

(四)为武装力量优先提供各种交通保障;

(五)需要采取的其他特别措施。

第六十四条 在全国或者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特别措施,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并组织实施;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部分地区实行特别措施,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由特别措施实施区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同级军事机关组织实施。第六十五条 组织实施特别措施的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权限、区域和时限内实施特别措施。特别措施实施区域内的公民和组织,应当服从组织实施特别措施的机关的管理。

第六十六条 采取特别措施不再必要时,应当及时终止。

第六十七条 因国家发布动员令,诉讼、行政复议、仲裁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的,适用有关时效中止和程序中止的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三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 公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强制其履行义务:

(一)预编到现役部队和编入预备役部队的预备役人员、预定征召的其他预备役人员离开预备役登记地一个月以上未向预备役登记的兵役机关报告的;

(二)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预定征召的预备役人员未经预备役登记的兵役机关批准离开预备役登记地,或者未按照兵役机关要求及时返回,或者未到指定地点报到的;

(三)拒绝、逃避征召或者拒绝、逃避担负国防勤务的;

(四)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者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的;

(五)干扰、破坏国防动员工作秩序或者阻碍从事国防动员工作的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

第六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强制其履行义务,并可以处以罚款:

(一)在承建的贯彻国防要求的建设项目中未按照国防要求和技术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或者施工、生产的;

(二)因管理不善导致战略储备物资丢失、损坏或者不服从战略物资调用的;

(三)未按照转产、扩大生产军品和维修保障任务的要求进行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能力储备,或者未按照规定组建专业技术队伍的;

(四)拒绝、拖延执行专业保障任务的;

(五)拒绝或者故意延误军事订货的;

(六)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者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的;

(七)阻挠公民履行征召、担负国防勤务义务的。

第七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不执行上级下达的国防动员命令的;

(二)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给国防动员工作造成严重损失的;

(三)对征用的民用资源,拒不登记、出具凭证,或者违反规定使用造成严重损坏,以及不按照规定予以返还或者补偿的;

(四)泄露国防动员秘密的;

(五)贪污、挪用国防动员经费、物资的;

(六)滥用职权,侵犯和损害公民或者组织合法权益的。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章 附则

篇3:国防动员信息集成平台研究

国防动员, 亦称战争动员, 是国家为准备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所采取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措施。国防动员通常包括国民经济动员、科技动员、人民防空动员、政治动员、交通运输动员、信息动员、武装力量动员、兵员动员等, 各专业动员对应不同的职能分工政府部门。和平时期做好国防动员工作, 搞好动员潜力统计调查, 是提高战时快速动员能力, 夺取战略主动权的保障。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国防动员工作, 美国建立了以总统为决策核心, 以政府部门为执行主体的国防动员体制, 动员职责和职能直接分配给各个部门, 军队中也有不少的动员机构。这反映了国防动员日益社会化, 成为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一项全局性工作。

我国各级和各部门也为国防动员工作建设了一些相关的信息管理支持系统。当前的问题是, 动员工作涉及的各协同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常常根据自身的情况与需要, 采用不同的技术和体系结构来建立自己的专项管理信息系统, 这些单独建设的应用系统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这也是当前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集成的可扩展的数据总线结构, 其上所有的异构系统、异构数据、异构平台都可以"即插即用"和组合的方式地参加这个共享体系, 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和协同。

2、集成平台目标

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整合各业务部门的专门业务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各单位多年建设成果, 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建立以动员信息为基础, 以指标体系为标准的统一的、权威的、动态的基础信息库, 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动态监管, 提高动员能力和信息服务水平。

具体目标如下:

(1) 数据整合:通过整合业务系统中的相关业务信息, 建设集中的动员数据库, 作为数据交换与共享、业务应用、协同工作的数据中心。主要包括指标体系的编制方案与分类标准的制定、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设计、数据集中清洗比对入库、数据增量入库等建设内容, 按照统一的标准, 收集、比对、整理分散在各部门的基础数据, 建立动员数据库。

(2) 集成平台系统:利用专网, 搭建数据集成平台系统, 为数据中心与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基础。

(3) 系统支撑工具:建设相应的数据整合工具软件和辅助软件, 包括开发相应的系统配置工具、代码管理工具、数据抽取工具、触发器、数据整合工具、数据订阅工具、监控工具等支撑与辅助软件, 建立相应的数据刷新机制、问题数据处理机制等。

(4) 业务集成:参建单位各子系统接口建设与业务系统适应性改造, 业务系统既是基础数据库数据的提供者, 也是基础数据库数据的获益者, 为了能按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提供和接收数据, 需要对业务系统进行一定的改造, 实现业务系统和动员基础数据库之间的无缝连接。

3、逻辑设计

信息集成与业务协同是个系统工程, 涉及众多部门, 应按统一规划、分层构建的原则来设计与实现, 在结构上采用松耦合, 功能上紧密配合, 总体设计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总体逻辑结构组成包括:前置交换数据库、交换和协同平台、动员基础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

(1) 前置交换数据库:各部门专业子系统之间信息双向交换的中转数据库, 包括部门对外发送的信息和从其他部门接收的信息。

(2) 国防动员交换和协同平台:实现不同部门数据库之间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数据交换传输系统。

(3) 系统支撑平台:具体由数据整合工具、数据字典、代码库、权限认证管理、配置管理工具、目录服务、请示服务、安全服务等构成。

(4) 管理与服务系统:由数据比对、基础数据库管理与维护、日志管理、用户及权限管理、数据备份以及对整个交换运行情况的监控等部分组成

(5) 业务数据库:已建的在建的或拟建的可自成体系独立运行的业务系统所生成的业务数据。

(6) 基础数据库:作战指挥综合数据库, 是以业务信息为基础, 指标体系为标准, 涉及科动各部门相关业务数据、经在线实时交换及数据比对后形成的动员综合基础信息数据库。

4、信息资源集成平台实现

信息资源集成平台的总体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

交换体系总体采用交换中心-前置系统的分布式软件架构, 交换中心部署在固定节点, 主要负责用户管理、权限控制、整合工作流控制、日志管理、性能监控等中心控制功能;前置系统部署在各部门的接入节点, 主要负责部门共享数据库的抽取发布、下载另一节点的共享数据库、以及和参与业务协同的业务系统进行交互等功能。

4.1 交换中心

交换中心部署在指挥中心节点上, 主要负责系统后台管理和协调工作流运作的功能。

1) 单点登录与统一权限管理系统

单点登录与统一授权管理系统是采用基于角色的系统安全控制模型 (RBAC) 进行开发的, 该模型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安全管理控制方法。

单点登录与统一授权管理系统是一个集用户管理、身份认证、授权与访问控制于一体的综合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系统, 提供完整的用户身份认证、安全访问控制和权限集中管理的解决方案。通过制定统一的组织机构、用户标识规范、系统权限规范、系统接入规范、数据规范, 以及完善的二次开发接口, 使之成为建设采用复合应用程序架构的集成平台的强而有力的基础支撑平台。

2) 日志管理和性能监控

集成平台具备详细的日志管理模块, 将用户和业务系统在集成平台上的活动记录到日志数据库中, 以跟踪和保障系统的安全。日志系统特别详细记录用户和业务系统访问共享数据资源的情况, 包括日志类型、共享资源提供者、访问资源名称、操作、用户账号、客户机IP地址、访问日期及备注等信息。根据所记录事件的不同分为用户日志、和系统日志, 其中用户日志跟踪了用户和业务系统在集成平台上的活动轨迹;系统日志记录了用户操作失败或系统运行出错时的状态和信息 (如用户非法登录、分中心数据库无法连接等) , 管理员可以根据日志信息采取相应的防范或解决措施。

集成平台还具备对运行状态进行监控的能力, 包括各个前置系统的连通性状态、共享数据库连通性状态、整合工作流运行状态、服务器负载状态等参数进行监控, 以便管理员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3) 整合工作流管理

集成平台的整合工作流 (Integration Workflow) 就是自动运作的业务过程部分或整体, 表现为参与者对文件、信息或任务按照规程采取行动, 并令其在参与者之间传递。简单地说, 整合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

通过集成平台提供的整合工作流服务, 可以控制分布在不同节点上的数据库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 以达到跨部门业务协同和联合监管的目的。整合工作流应用集成框架如图3所示:

集成平台为整合工作流的定制提供图形化界面, 如下图所示。通过该定制界面, 可以定义流程所流经的每个节点及其属性, 可以定义流经节点的状态和需要执行的操作, 以及调用流经节点所在业务系统的接口;可以定义串行工作流、并行工作流和混合工作流, 并行流程的流向可以通过定义临界条件进行控制。

4.2 前置系统

前置系统部署在各部门的接入节点, 主要负责部门共享数据库的抽取发布、下载另一节点的共享数据库、以及和参与业务协同的业务系统进行交互等功能。

1) 部门业务数据库的连接

由于本项目各参建部门的业务数据库均为关系型数据库, 因此只需要通过前置系统提供的关系型数据库连接管理程序进行配置, 连接到部门业务数据库。

由于前置系统部署在各部门的局域网内, 因此也可以把前置系统看成是部门的内部应用系统, 因此无需担心数据库连接信息的外泄。

2) 共享数据的抽取

业务数据库接入前置系统后, 即可以按照预定义整合工作流中对节点数据库的要求, 对节点数据库进行抽取并发布到交换平台上。

通过数据抽取规则定制界面, 用户可以自由地定义或修改数据抽取规则, 如选择数据库表和字段、值域范围、定时抽取更新数据的周期等等。

3) 共享数据下载

通过前置系统提供的数据下载功能, 在权限允许范围内, 可以下载其他节点的共享数据, 并直接导入本地数据库。

通过定制下载, 前置系统会定期检测另一节点源数据库的更新情况, 一旦发现源数据库发生更新, 前置系统会自动下载该节点更新数据, 并更新到本地数据库。

4) 部门业务系统的接入

部门业务系统通常是在参与了某一项跨部门业务协同任务后才被要求接入前置系统;当然, 如果有需要, 部门业务系统在不参与业务协同任务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调用前置系统提供的软件服务, 实现某些软件功能。当业务系统中某一个事件被触发, 或达到某一个临界条件时, 业务系统可以调用接口启动集成平台中预定义的整合工作流, 整合工作流被启动后, 将按照预定义流程开始工作, 直至完成某一次协同任务。在整合工作流中, 每一个流程节点均指向某一个前置系统, 流程节点中需要完成的业务处理功能则由前置系统调用业务系统实现, 此时, 业务系统需要对前置系统开放接口, 并实现相应的接口功能。在业务系统接口实现过程中, 业务系统也可以调用前置系统开放的接口功能, 如数据下载、数据清洗、数据比对、数据压缩等等。

5、小结

篇4:军改后的国防动员部

近日,新组建的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出招频繁。

从8月初军政主官分赴各省军区密集调研,到8月底召集会议部署2016年征兵,再到10月下旬组织28个省军区(警备区)相关业务部门,及5家国有银行员工开展“四个监管系统”推广应用集训,脱胎于总参谋部的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接手省军区后的表现备受关注。

28个省军区转隶麾下

2016年年初,中国军改将四总部改组为15个职能部门,新组建的国防动员部首次亮相。

为什么要组建国防动员部?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曾表示,“组建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履行组织指导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职能,领导管理省军区,有利于从战略层面加强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组织领导,是构建中国特色国防动员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

8月10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征兵办严抓细管,对应征入伍青年进行严格体检。全国征兵工作从8月1日起在各地陆续开展。

这表明,在本轮军改中,国防动员部被赋予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领导管理规模庞大的省军区系统。

中共建政后,在各省、自治区设立了省级军区,直辖市则分别设立卫戍区或警备区,其中北京设立卫戍区,天津、上海、重庆设立了警备区。军改前,中国共设立27个省级军区,1个卫戍区,3个警备区。

省军区建制一般为正军职,职能主要是:协调军地关系,征兵(退伍安置)工作,地方部队建设、训练、管理等。另外,边防守备部队、预备役师(团)的日常管理工作通常也由省军区负责。

此轮军改前,各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作为二线部队,即地方守备部队,同样与野战部队(集团军)划归七大军区管辖。军改后,大军区撤销,重划战区,只负责联训联战,省军区改由国防动员部接手。

据《解放军报》的报道,截至目前,除北京卫戍区、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外,28省军区已经转隶至新组建的国防动员部麾下。国防动员部已经由总参下属的一个职能部门,转变为一个直接管理至少28个省军区、警备区在内的大军区级单位。

国防动员部的前身,为1930年代的军委总动员武装部,1950年代“八总部”时期,与总参、总政平行。1958年7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议(草案)》,军委机关从“八大总部”回归到“三大总部”,总动员武装部根据该决议并入原总参谋部。

除了军委系统的国防动员部外,在国家层面,还有一个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是主管全国国防动员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通常由国务院总理兼任,副主任则由国务院秘书长和国防部长兼任,秘书长则由副总参谋长兼任。

军改后,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为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主任为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和国防部长常万全,秘书长则改由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部长盛斌兼任。

中央军委办公厅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防动员部从原总参二级部升格为大军区级,在新组建的军委15个职能部门中,跨度算是很大的。

军政主官双升中将

接手省军区的管理后,国防动员部在预备役动员、征兵动员、二线军队安置,以及管理军区等问题上已开始发挥作用。

今年7月底,国防动员部召集会议部署2016年征兵;8月,军政主官率领调研组分赴河南、新疆、湖北、西藏、湖南、北京等地考察,视察当地军分区。

与此同时,“八一”建军节后,国防动员部首任部长盛斌、政委朱生岭双升中将的消息,得到确认。

与众多军改后获得重用的将领一样,盛斌和朱生岭长期担任作战部队的指挥员。盛斌曾是40军、39军副军长,朱生岭曾是31军政治部主任。

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刚就任国防动员部首任部长的盛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新形势下,省军区系统可以概括为“五部”:应急应战的指挥部、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后备力量的建设部、同级政府的兵役部、军民融合的协调部。

国防动员部成立之后,一些主管官员相继亮相,如原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胡宜树出任国防动员部副部长;原总参谋部动员部副部长曲松出任国防动员部办公厅主任,9月又升任国防动员部副部长;原总政治部副秘书长晏军出任国防动员部政治工作局主任。

在省军区层面,近期也经历了一波密集调整,河北省军区政委尚振贵转任山东省军区政委,湖北省军区司令员陈守民转任海南省军区司令员,第1军军长冯文平出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调整后,仍有多个军区的司令、政委职务空缺。

8月底,盛斌和朱生岭在密集考察调研省军区后,出席了全国征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宣读了国务院、中央军委2016年征兵命令。这标志着国防动员部已行使权力。

中国的国防动员工作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领导,县级以上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国防动员工作。省军区系统作为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兼同级政府的兵役机关,是“军事领域动员”的实施者和“民事领域动员”的协调者,动员职能突出。

在实际工作中,省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综合办事机构通常设在省军区,承担国防动员综合协调之责。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动员系系主任商则连说,领导管理好各省军区,是事关传统国防动员体制机制重塑的重大战略问题。

三个特例

按照国防动员部的职能划分,按说所有省军区理应都转隶其麾下。但目前只有28个省军区转隶,还有3个例外,分别为北京卫戍区、新疆军区和西藏军区。

在军改观察者眼中,军改前,上述3个省军区在所有省级军区建制中就很特殊。在近几届中央委员会组成中,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司令员通常都有一个中央委员名额。

官方资料显示,北京卫戍区1959年1月30日正式成立,隶属北京军区建制。1985年6月由兵团级改为正军级。其是中共北京市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原北京军区和北京市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其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北京地区的军事警卫、守备勤务、反恐维稳,开展民兵、兵役和动员工作,维护首都部队的军容风纪,协助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等。由于拱卫京畿,外界称之为“御林军”,军政主官高配为副大军区级。

新疆军区成立于1949年12月,时为二级军区,隶属西北军区建制;1955年5月升格为大军区,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1979年改称乌鲁木齐军区;1985年6月与兰州军区合并,同时成立新疆军区,为兵团级,隶属兰州军区领导;1992年4月因取消兵团级建制而改为正军级;1998年10月升格为副大军区级至今。

西藏军区,195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基础上组建,时为二级边防军区,隶属西南军区;1955年改编为大军区;1968年调整为正军级,隶属成都军区建制,但军政主官高配为副大军区级。

公开报道显示,军改后,上述3个军区单位都已划归陆军管辖。

新疆军区是最早明确转隶陆军的省级军区,官方公布的日期是2016年2月1日;西藏军区则是在5月正式转隶陆军。值得关注的是,西藏军区成为此轮军改中唯一升格为副大军区级的省级军区,成为继新疆军区后,中国第二个被明确为副大军区级的省军区;北京卫戍区则是在7月份被证实正式转隶陆军,并明确划归中部战区。

国防大学一位不愿具名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的军事力量可以粗略区分为一线野战部队、地方守备部队、民兵预备役以及军事院校。

篇5:浅析《我国国防动员法》

 游客

 发表于 2010-03-08 12:45:05 引用 1 楼 【网络作品】浅析《我国国防动员法》 网络人生看世界

前言(中新网北京2月26日电):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26日下午在北京闭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国防动员法。该法规定了国防动员的组织领导机构、预备役人员的储备与征召、战略物资储备与调用、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救助等事项。根据该法的规定,国家实行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救助制度,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国防动员潜力和持续动员能力。战争灾害发生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迅速启动应急救助机制,组织力量抢救伤员,安置灾民,保护财产,尽快消除战争灾害后果,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这部法律从动议到进入立法程序经历了二十多年。很多网友肯定要问:我国为什么需要这样一部法呢?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国防和军队系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不断增强,深入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国防动员规律,对于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防动员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在我悯能多国人理解里“动员”估计眷涨当一件比较大的事要发生时,把人们组织起来开个会发表些激励性的讲话,如开学动员、开工动员之类的。即使在职业军人中也有部分人认为动员眷涨战争时期扩充部队,把民兵和后备役增编成正规军。其实动员的意义很广:军队等武装力量从平时状态进入战争或紧急状态,国家经济和生产部门从平时运行转换到战时运行都是动员。而国防动员(也称战争动员)是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科学技术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政治动员等。国防动员按规模可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总动员是在全国范围内所进行的全面动员;局部动员是在部分地区或部门进行的动员。按方式可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公开动员是公开发布动员令,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实施的动员;秘密动员是在各种伪装措施掩护下隐蔽实施的动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战争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战争初期动员是在战争爆发前后较短时间内所进行的动员;持续动员是在战争初期动员后所进行的中后期动员。而国防动员法是指在和平时期进行战争动员准备和战争期间实施人力、武力、财力动员的法律规范。网络人生看世界就以512抗震救灾为例,军队紧急出动运往灾区、国家划拔救灾款、工厂加紧开工生产帐篷以及当时的大规模采血、献血活动等等在广义上讲都应该算是动员,可以说国家在战争或紧急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与动员发生联系。

根据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国防安全规制,一国炔埒入国防动员阶段通常表明该国与他国已进入战争状态或战争准备状态,而国防动员指国家针对所受安全威胁之等级,征集全部或若干战争资源为保卫国家安全而战,譬如民用车辆、船只、物资等等,也可指令民营制造企业转入战时物资生产。(这样的征集是无条件的、不容商量的,因而也眷涨“强制”性的。)计划经济时代资源主要掌控在国企和集体企业手里,“一大二公”的计划体制决定了国家是全社会绝大部分资源的实际所有者,因此,只要国家急需,政府一声令下,整个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均可立即按战时体制运作。因而在上世纪内凡社会主义国家均未颁行《国防动员法》或《战时物资征集法》,这中间不只涉及依法治国的问题,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无须这么做。但在今天就必须得有个能兼容市场规则和国家安全需要的法律来调整矛盾,所以说没有一部动员法及其配套制度,动员活动中部门纠缠、军民失和、扯皮或粗暴处理等问题就比较容易出现且不好处理,因此网络人生看世界个人认为出台《国防动员法》已经术能有必要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安全观逐渐由以往国防安全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观,拓展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存的国家新安全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非传统安全因素地位不断上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世界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例如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啸导致近30万人丧生。近年来我国频繁遭受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多种问题的侵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死亡红乍踪人数达8.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1.4亿元。我国改革开放而今进入关键期,我国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处置不当或不及时都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严重影响。因此相对于“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时局军队除保卫国家安全之外,反恐维稳直至抢险救灾等也被纳入“非传统战争行动”范畴,故“ 国防动员法”未来将同时颁演三重角色:和平时期在法制层面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筹关系;紧急时期作为应付突发事件的“辅助法律”;战争时期则征集社会资源保障军队作战。为了使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保...  国防动员法”未来将同时颁演三重角色:和平时期在法制层面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筹关系;紧急时期作为应付突发事件的“辅助法律”;战争时期则征集社会资源保障军队作战。

为了使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保证战时国民经济的快速转换,草案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国防动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防部长梁光烈表示:“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是我国抓国防动员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实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作为国防动员的组织协调部门,要把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国防动员工作与国防动员常态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放在国防动员全局中统筹考虑。所以我们说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国防动员体系对于推动国家动员准备和动员基础建设,增强动员潜力,保证动员实施的可靠性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9年4月20日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审议程序的《国防动员法》(草案)明确了国防动员的组织领导体制,规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动员令。而国防动员与国家安全之间是密切锑关的,国防动员的最终目的眷涨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建设顺利地开展。一般来说国防动员中的正向动员是国家根据国家安全的需要,将非军事资源由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向国防领域集聚,进而转化为军事资源的活动;国防动员中的逆向动员则是把军事资源由国防领域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集聚,进而转化为非军事资源,用于非军事用途的活动。逆向动员主要是为控制、减轻和消除非传统安全因素引发的严重社会危害,提供有效的动员保障,它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等多种非传统安全需要。做好非传统安全形势下的国防动员工作,即逆向动员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适应非传统安全形势的发展深入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国防动员特点和规律,树立全面的国防动员观。特别是在和平时期如何发挥国防动员系统的国防动员应急功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例如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防动员系统及时启动动员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危机状态下的军地协调能力。据统计我国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兵力14.6万人,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7.5万人,动用各型飞机和直升机4700余架次,车辆53.3万台次,救出生还者3338人,转移受困群众140万人,运送和空运空投救灾物资157.4万吨。派出210支医疗队、心理救援队和卫生防疫队,巡诊医治受伤群众136.7万人。而在战争时期,如果要打赢一场大规模战争肯定是要发动13亿人民支持的,如果我们现在不提升国防动员的战略位置,将来战争来临后胜负就难以预料了。

综合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国防动员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在战争面前,一切团体,个人利益都必须无条件的都要给国家利益让步!因此还对国防动员的特别措施作了规定:特别措施主要是国家决定实施国防动员后根据需要可以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实行监管等,而为了保证战时动员的顺利实施,需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社会实行管制、限制等特别措施。(这也是世界上主要国家国防动员的通行做法。)

篇6:国防-国防动员教案

后备军官学院

二〇一一年九月

题目:国防动员

目的: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了解国防动员的起源、定义,国防动员的功能、内容,以及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增强国防动员自觉性和国防意识,积极投入国防动员建设中去中,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内容: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三、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

方法:理论讲解 观看课件 互动提问 小结讲评 时间:3学时

要求: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

同学们,国防是全民的国防,中国古代就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今天的信息时代更是如此。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国防概述和国防建设,大家也掌握了一些国防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学习国防动员的内容,加深一下对国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动员这个词汇,应该说很早就有,简单地说就是思想发动。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思就是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人类从古至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可以说动员与战争相伴相随的,当然战争也离不开动员的支持。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法西斯300万装甲机械化部队在苏联西部1500公里的边境线上,发动了侵略战争。战争开始时,苏军总员额是460万,经过一年作战,到1942年5月,苏军已经损失兵力804万。苏联在遭到德军突然入侵之后,立即进行了全国总动员。8天时间就征召了530万士兵,一个月内征召了65万预备役军官,战争第一年征召官兵达1894万。卫国战争总计动员征召2700多万兵员,持续不断的兵员补充为苏联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50年-1953年的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 动员参加志愿军207万人,其中补入志愿军的新战士80万人,征集调用各种作战物资560万吨,筹措战费62亿元,达到了援救友邦和保证国内安全两大目标。

离我们最近的一场信息化战争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为了确保战争的快速胜利,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共征召预备役人员224528 人,征用了国内22家航空公司的47架民航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50艘大型商船和19艘预备役海运船,租用了70多颗商业卫星,和国防部签订物资供应商有3.5万家,与之相关的企业高达15万家。

“动员”一词最早见于1793年法国的《全民总动员法》,后被翻译成英文:mobilization, 本意是集合、调动、准备作战。日本人儿玉源太郎首先将“mobilization”翻译成“动员”:动是发动、调动、调集,员是有定数的人或物,合起来就是调动人员和物力。动员的原始意义就是指调集人力物力用于战争,而且重点是指动员军队。

国防动员的定义:国防动员是指国家为应对紧急突发事件、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紧急措施。

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来讲;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三、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

一、国防动员的功能:

国防动员的功能可以用简单的六个字来概括:应战、应急、服务。也就是说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

(一)应战功能 有两个体现: ●

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

动员是遏制危机的有效手段。

1、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现代战争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但综合国力的优势并不能直接与作战实力划等号。如何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转化为战争的实力呢?也就是说把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呢,这里面就是要通过动员的作用,在其中起到力量凝聚器和力量转换器的作用。例如: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战争爆发10分钟后就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令,紧急征召预备役人员;20小时后,被指定在西奈半岛展开的两个预备役师先头部队到达西奈前线;48小时后,即有30万预备役官兵开赴前线,使总兵力由11.5万人迅速增加到40余万人; 7天后,15个预备役旅全部成建制投入作战,很快扭转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有军事专家对以色列的动员高度评价“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大胜利”!

2、动员是遏制危机的有效手段。

1962年,我们新中国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一方面我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受很大损失,国内面临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另外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逼迫我们还债,在北部屯兵百万,重兵压境,对我构成巨大威胁,此时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认为反攻大陆的时候终于到来,于是召集高层,共制定1000多套反攻大陆的作战计划,信心满满。为了应对这种危机,紧急实施战备动员,在全国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向东南沿海紧急调兵遣将,军工部门紧急动员扩产,东南沿海加强军民联防,蒋介石集团一看大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最后不得不放弃了反攻大陆的计划。军事实践表明,动员不仅是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转化的枢纽,而且是使用武力的一种特殊方式,以其本身强大的战略威慑力,可以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二)应急功能

动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在国家面临比较大的自然灾害时可以通过动员来及时应对处理,尽量减小自然灾害的损失和影响。我国幅员辽阔,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700至800亿之间。例如:1998年的洪涝灾害,2003年的非典,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0西南五省的旱灾、2011春季的河南安徽山东的旱灾等等。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我们的动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动员迅速展开,动员的领域之广泛,动员的速度之快捷,动员的协调之高效堪称前所未有,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14.6万人,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7.5万人,动员各型飞机和直升机4700余架次,车辆53.3万台次,救出生还者3338人,转移受困群众140万,运输空运空投救灾物资157.4万吨。派出210支医疗队,巡诊医治群众136.7万人。美国陆军第二装甲骑军团华裔士兵陈果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中国政府对大地震的反应速度是空前的,三天内调集13万军警及物资设备到灾区。目前世界上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三个国家,美国、中国和俄罗斯。我的美国战友们都对解放军官兵一天80公里负重强行军以及4999米高度伞降印象深刻。

在反恐维稳方面,国防动员也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2001年9.11的边境封控行动,2008年应对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等。而且我国每年大约有20—30万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工作在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线上。

(三)服务功能

动员是支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动员是联接军队与地方、军事与经济、平时与战时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动员建设可以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动员建设可以节约国防开支。例如做好了预备役部队的建设就可以实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减少常备军数量,国防经费可以更多的投入到武器装备的研发更新,提高部队的人员素质和待遇等,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在搞经济建设的时候,要结合国防建设的需要,做到“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例如,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如果按照一定的标准建设,就可以起降飞机,作为飞机的应急跑到之用。——动员建设的成果可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如:平时的建筑物下面的人民防空设施,可以用作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或者物资储备仓库。

小结:国防动员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重要的战略举措。无论是应对战争威胁,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国防动员。

二、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

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动员。由于时间的关系我重点给大家讲述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有关内容。

(一)武装力量动员

定义:武装力量动员是国家为适应战争需要,扩充和调整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所进行的活动。

武装力量动员是战争动员的核心内容,是战时扩充军队进行战争的基本手段,贯穿于战争始终。搞好武装力量动员,对夺取战略主动和优势,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武装力量动员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内容:现役部队动员、预备役部队动员、后备兵员动员、民兵动员。

现役部队动员:为什么要动员,因为现役部队平时和战时是有区别的,现役部队规模不同、编制不同、战备程度不同。通过现役部队动员可以使部队进入临战状态、实行战时编制、扩建现役部、组建新的部队等。

预备役部队动员:现预备役部队按现役部队的编制进行编组,平时编一定数量的现役军官和士兵,配备一些武器装备,定期进行军事训练。预备役部队是战时成建制动员的主要形式。

后备兵员动员(征兵):征召适龄公民到军队服现役的活动,主要是征召预备役军官和士兵补充现役部队。

民兵动员:组织发动民兵担负参战支前任务。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是我国三结合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是武装力量动员的基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翻身民众支持战争的热情空前高涨,有539万人参军、参战、支前。动员了担架10.7万副,推车43万辆,大车38.9万辆,骡马103万匹,各种船只1.36万条,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在未来作战中,民兵除了直接补充部队战时扩编外,还将担负一定的支前保障任务: 情报侦察、通信保障、信息作战、装备维修、卫勤保障。

(二)国民经济动员

定义:国家为保障战争的物质需求和稳定战时经济秩序,根据战争需求和经济动员计划,调整经济资源配置,增加武器装备及其他军用物资生产所进行的活动。

可以说经济动员是保障战争物质需求的基本手段,古语有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国民经济动员是保障战争物质需求的基本手段,经济动员是战时稳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措施。

国民经济动员的内容很多包括:有工业动员、农业动员、贸易动员 财政金 融动员 劳动力动员 战略物资储备动员 医药卫生动员 科学技术动员。今天重点 给大家讲述工业动员、财政金融动员、医药卫生动员。

工业动员: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经济动员能力特别是战时工业动员生 产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关键因素。

赫斯特,1914年在《战争的政治经济学》中说过:现代战争胜利是在铸造车间、工厂和实验室里赢得的。

——调整工业生产能力,增加军品产量

海湾战争中,仅美国陆军就签订了4000多项物资生产合同,动员了1500多家承包商,6000多条生产线,夜以继日地生产了25亿美元的产品。

——调整工业布局,增强国家长期支持战争的能力

出于防敌突袭,提高国家对大规模战争的持续支持能力,以及调整不合理工 业布局的考虑,毛泽东提出了集中力量搞内地三线建设。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修筑了大量工事、国防工程、铁路干线,初步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三线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增强了国防建设的稳定性和国家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

财政金融动员:多渠道筹措战争经费,保证战争需要,保证国家战时经济稳定。战争时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筹措战争经费: ——实行战时财政预算

——实行战时税制

——举借债务

——寻求国外援助

医药卫生动员:统一调度和使用医药卫生方面的人力、药品器材、设备和设施,满足战争对医疗卫生保障需求所进行的活动。

(三)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国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减少空袭损失,消 除空袭后果所进行的活动。国外也称民防动员,或群众性防卫动员。人防建设的措施:

——拟制战时防空动员计划和预案

——搞好人防宣传教育

——加快人防工程建设

——加强人防专业队伍建设

——储备人防物资器材

——加强人防演练 战时人防动员的主要行动:

——适时发放防空警报

——组织人口疏散和隐蔽

——组织对重点目标的防护

——积极开展对空作战 ——消除空袭后果 小结:

动员是一个不断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需求的不断变化,国防动员还将会出现一些新的领域和内容(社会心理动员、装备维修动员„)。伴随着动员内容和领域的不断拓展,动员已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需要全社会 的共同参与。

////

三、国防动员的发展趋势

(一)动员实施趋向精确化

(二)科学技术领域日趋成为动员的重点

(三)动员准备必须提前到位

(四)反动员将成为新的斗争领域

(五)综合国力对动员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

(六)动员内容和范围日趋广阔

(七)动员准备和实施更加依赖于法规制度的完善

最后孙武的一句话来做本节课的结语:孙子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他指出,用兵法则是不要寄望于敌军不会来侵犯,而应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望于敌军不会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坚固的防守,攻不可破。

一句话就是国防动员,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大家要时刻准备着。

复习题

1、什么是国防动员?国防动员的功能有哪些?

2、国防动员有哪些基本内容?

3、什么是武装力量动员?武装力量动员的内容?

4、什么是国民经济动员?国民经济动员包括哪些内容?

上一篇:以父亲的背影为题目的话题作文下一篇:企业招聘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