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潜力分析

2024-05-21

国防动员潜力分析(通用6篇)

篇1:国防动员潜力分析

第五章

国防动员潜力

一个国家的国防动员实力是由多方面构成的,而国防动员实力的形成,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防动员潜力。因此,平时国防动员潜力的积蓄与开发,对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增强国防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国防动员潜力概述

一、国防动员潜力的基本概念

(一)国防动员潜力的含义

潜力,指潜在的力量。潜力是可资转化为实力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对于人,这个人天资聪颖、体质好、勤奋好学,有潜力。对于一个民族,这个民族勤劳勇敢,胸襟博大,富有智慧,这个民族潜力巨大。对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国民素质高,这个国家也有巨大潜力。

国防动员潜力,顾名思义,就是国家通过国防动员建设可发掘转化为国防动员实力的潜在力量,是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经过动员可资转化为国防动员实力的一切内在和外在的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动员赖以进行的客观基础,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力量等方面,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分散 性、可变性(可转化性)的特点。国防动员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及领土、人口和自然资源等条件。

(二)国防动员潜力与国防动员的关系

1、国防动员潜力是形成国防动员实力的基础

雄厚的国防动员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可靠保证。国防动员实力是国家进行反侵略战争和支援反侵略战争的能力,既包括物质的力量,也包括精神的力量,既有作战力量,又有保障力量。它是国家实际用于保卫主权和领土安全的国家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动员实力是以国防动员潜力为基础,在动员体制和手段的作用下形成的。在平时,国防动员潜力表现为显性和潜性两种特征。显性和潜性的国防动员潜力,也就是以军事形态存在的和非军事形态存在的两种形式。显性的国防动员潜力包括常备军、后备军、民兵、国防科技、国防物资储备、兵工企业、人防工程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们的国防意识、国防精神等内容。隐性的国防潜力包括平时分布储蓄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外交、人口、地理、地域等方面的综合国力资源。显性的国防动员潜力能较快转化为国防动员实力,隐性的国防动员潜力由于它“隐性”的特征,转化为国防动员实力就相对要慢一些。一旦国家需要,这些显性的隐性的国防动员潜力都要求及时地转化为国防动员实力。国防动员潜力的大小决定着国防动员实力的大小。所以,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强大的国防动员实力,关键在于有没有雄厚的国防动员潜力。没有雄厚的国防动员潜力作为基础,国防动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 中,把我国众多的人口、广阔的领土以及进行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等国防动员因素,作为分析敌我力量对比转换的重要依据,经过精辟分析得出了“我必胜”与“敌必败”的论断。在现代战争中,国防动员潜力雄厚与否直接影响着战争进程和结局。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不费吹灰之力就完全占领了科威特的全部领土,主要原因就是科威特平时不注重国防动员潜力的积蓄与开发,尽管其经济有比较雄厚经济实力,但国防动员潜力非常薄弱。伊拉克经过与伊朗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争,铸就较强的军事实力,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强国,与科威特相比占据绝对的军事优势。但伊拉克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军事潜力还是经济潜力,都是小乌见大乌,尽管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动员,作了充分的战争准备,但仍逃不掉在海湾战争只失败的命运。美国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仅42天就打败了伊拉克。可见,在现代条件下,国防动员潜力作为战争实力的基础,对战争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动员潜力的诸要素中,武装力量和国民经济是最要害的因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武装力量平时的建设状况、装备状况直接影响战时军队的作战实力的形成。国民经济是战争实力的物质基础,在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一方面直接制约着军队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制约着武器装备水平。一个国家只有具备十分雄厚国民经济实力和潜力条件,国家才有能力拥有大量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海湾战争中,美国动员全国1/3的企业为军队生产了280多亿美元的装备、物资。另外还从英、法、德、日、加、澳、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订购了价值几十亿美元的装备、器材、物资。仅在战前,就有近700万吨 物资被运往前线。1999年,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动用了1000多架最先进的战机,两个航母战斗群,50多颗卫星,以及先进的航空、电子侦察设备,这些武器装备价格都十分昂贵,E-8电子侦察机每架4.25亿美元,相当于建设两个中小型机场的费用,一架B-2隐型战略轰炸机每架21.6亿美元,仅维修保养费一项每一年至少要5000万美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要进行战争并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二)国防动员潜力要经过“转化”才生能成为国防动员实力 一个国家国防动员实力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维护国家的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需要,是为了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国防动员实力来源于国防动员潜力,国防动员潜力是一种潜在的资源,要通过转化机制的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的国防动员实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平时的武装力量虽然具有直接的国防功能,但战时要求更高,更具有针对性,只有在平时国防动员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思想发动,有计划地进行补充兵员和扩编,调整配齐武器装备,组织战略展开等一系列动员活动,才能真正快速有效地承担反侵略战争任务。美军是世界上装备最好,训练最有素,现代化程度最高,实战能力最强,实装水平最高的军队。1991年,为了打好海湾战争,美国仍然实行了“转化”动员。在三个月内,先后征召了20多万预备役人员转服现役,几乎占美军总人数的一半。

其次,国防科技也要经过动员转化,才能为战争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战斗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国防实力的生成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国防科技是直接服务于国防与军队建设的科技力量,是应对未来战争的首 要科技力量。在平时,为了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国防科技富余的研究能力和生产力相当一部分需要用于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军事上更多的是生产能力和技术的储备,在国家安全遭到外来侵略的情况下,国防科技资源必须要经过动员,调整国防科技工业等各种资源的使用方向,将国防科技的研究能力和生产力完全投向为战争服务,才能使国防科技工业迅速地完全地转化为反侵略战争服务的战争实力。国防科技潜力的动员转化速度的快慢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国防科技潜力的积蓄状况和国防科技动员体制状况。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军民通用性、兼容性更强。美国等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在国防科技潜力的积蓄上,都采取军民结合、寓兵于民、军民通用和军民兼顾的措施,一旦战争需要,国防科技动员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广,动员的效率更高,转化能力更强。如,美国国防部专门成立“国防部——大学研讨会”,专门研究制定各大学的国防科研计划,并与2000多所高等院校签订了军事科研合同;另外还把因特尔公司、微软公司著名大企业悉数纳入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大量使用他们的产品和技术,现在美国大概有1000多家大型企业从事武器系统的研制、实验和生产,6500家民用电子公司从事军品研制生产,私营公司每年完成的军品订单占国防部全部订单的90%以上。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也和美国一样,通过增加投入、调整结构,逐步建立了军民兼容、平战结合、良性运转的科技动员体制。2003年美国在拉斯维加斯召开了一个“电脑黑客”大会,其目的就是从到会的5000多名电脑专业人员中大规模招募信息人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美国直接或间接为军队服务的高级科学家有78万人,占其全部高级科学家的82%。第三,平时以非军事形态存在的动员潜力更需要转化,才能适应国防动员的需要。平时以非军事形态存在的动员潜力主要是指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地理、气候等资源,对于国防动员而言,还是一种处于“自然散在”状态的资源,在平时国防动员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有组织地有计划地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动员手段进行动员规划、管理,使之由“自然散在”状态转为“征发待命”状态,一旦重大紧急情况或战时情况需要,才能迅速转变为动员实力。例如,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战争初期遭到埃及、叙利亚的突然袭击,暂时处于被动状态,但以色列的动员能力强,动员效率极高,48小时就动员了30万后备兵员,征用的汽车有的在一个小时内就投入军事运输,民防人员很快进入战斗岗位,民用工业很快转化为为军事服务的生产,民间修理厂10天内就为军队修复了2000辆坦克和装甲车,使以色列仅用13天时间就夺得到战略主动权,并转入战略反攻,最后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假使以色列国防动员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平时对那些处于“自然散在”状态的动员潜力,不加以规划、管理、控制,任其“无动于衷”,那么,以色列也就决不可能进行那样出色的动员,以色列在战争中的处境也将会是另一种状况。英国在海湾战争中动员的1.5万名后备役人员,全部是医务、工程、机械维修和飞行员等专业技术兵,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先后征召了2.7万名从事通信、测地等各种专业的技术人员直接到战场为军队服务。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在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大多数是地方从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国防动员的有关规定依法动员征召,他们才能为战争提供服务。

(三)国防动员潜力最终决定反侵略战争的结局 战争是力量的角逐,任何战争的结果莫不取决于力量投入的大小,取决于战争实力的强弱多寡,这是由战争的规律所决定的。强大者胜,弱小者败,这是战争的一个普遍的颠覆不破的铁的定律。战争实力来源于国防动员潜力,国防动员潜力的大小及其转化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战争实力的状况,因此,国防动员潜力最终决定反侵略战争的结局。特别是在突然性、破坏性强,对人力、物力、财力依赖性更大的现代战争,国防动员潜力的寡薄,动员潜力转化的快慢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明显。

第一次世界大战争中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仅6个月就把各自的作战物资消耗殆尽,双方都无法组织上规模进攻,战争陷入僵持阶段。直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加入协约国,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才终于打破战争僵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中,苏联在德国法西斯强大的军事优势面前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国家处于极度困难时期,但苏联有雄厚的国防动员潜力,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经过艰苦的动员,苏联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实作战力量,到1942年11月,苏军总兵力超过了德军,在武装备上也略优于德军,经过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扭转了整个战局,夺取战略主动权,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战争,尽管伊拉克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和经济强国,有一定的动员潜力,但无论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根本无法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相比。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由于伊拉克军事上在海湾战争中遭到了重创,又连续遭到美国的空中打击,经济上受到长达12年的制裁,综合国力大大减弱,国防动员潜力极其薄弱,因此,伊拉克的战败也是世人意料中的。第二节

国防动员潜力的构成要素

国防动员潜力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一个国家全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人口、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可能转化为国防实力的能力,这些因素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有形的,有无形的。这些因素都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具体来讲,国防动员潜力主要由武装力量、国民经济、科学技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政治精神、组织能力、外交状况八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一、武装力量

武装力量,指国家所拥有的各种武装组织的统称,是战争的直接承担者,因此也是国防动员潜力诸要素的核心。由于武装力量处于国防动员潜力诸因素中的首要地位,对武装力量自然就要提出更高要求。武装力量的建设和发展,既要体现政治强军的原则,也更要体现军事强军和科技强军的原则。

按照武装力量动员潜力构成的要素一般可分为:

1、兵员的数量及其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武器装备的数量及现代化水平;

3、军事物资储备数量、质量及可用于进行现代战争的物资技术保障能力;

4、后备力量建设情况,特别是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组织的数量、装备、训练水平;

5、国家国防动员领导体制的平战转换能力、军事组成编制的扩 充及快速反应能力;

6、战略指导思想、作战思想及指导战争实践的成效;

7、各级指挥员和军事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能力。

在国防动员中,武装力量动员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军事大国,都极其重视武装力量动员潜力的建设。

就我国武装力量建设的要求来讲,既要做到“打得赢”,又要“不变质”,就是要落实好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总要求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忠诚于党、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现身使命、崇尚荣誉”当代军人革命价值观。武装力量的建设,不仅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武装力量管理体制,有充足的兵员数量和过硬的军事、政治素质,还要适应高技术条件下打赢未来信息战争的科技装备和高技术队伍,不仅要保证现有的装备和战略、战术、指导原则不落后,还要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保证将来的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保持武器装备的优势,不断探索新军事形势下的战略和战术指导原则。

二、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是国家全部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统称。它是国防动员的物质基础,是战争赖以进行的根本命脉,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防动员潜力的壮大和发展,国民经济是否雄厚,直接决定着经济动员潜力的大小。

国民经济潜力的构成要素十分丰富,涉及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财政、金融、能源、交通运输、贸易等诸多领域。

从我国来讲,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充分利好用当前相对和平的有利时机,调整生产关系中的不合理结构,消除制约经济的因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壮大国民经济,既要谋求量的增长,更要谋求质的增长,只有把我国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强国,才有可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军事强国。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指构成科学和技术的全部资源,包括科技人才、科学理论、科研体制、科研成果、科研机构、科研设备、科研生产设施、科研创新开发能力等,是人类长期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所凝结的智慧财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高技术条件下影响战争实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未来战争打的不仅是军事实力、经济势力,更是打的科学技术实力。通过考察九十年代以来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完全可以预见,在未来战争中,谁占据高技术优势,谁就拥有最先进的高科技装备,谁就能迅速抢先掌握对主导战争发展方向,决定战争进程和结局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意义的制空权、制海权、制天权、制信息权和制电磁权。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状况直接决定着它的国防科技状况,决定着它的军事人员素质结构和装备状况。就我国来讲,要瞄准世界科学技术的领先潮流,健全科研创新体制,强化科研机构建设,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抓紧培养一流科技人才队伍,同时也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

四、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包括国土资源、水利、森林、海洋、矿藏、气候等。自然资源是否雄厚,主要是看国家幅员的大小和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尤其决定着重要战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水平,如,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煤炭、橡胶、粮食等各种战略物资。因此,自然 资源也是国防动员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争具有重要的影响。对自然资源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有的资源没有再生性,因此要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造福于国家与人民,最大限度地转化综合国力。

五、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指具有一定体力和技能直接或间接从事国民经济活动及军事活动的劳动者的总称,是国防动员的主要对象,决定着国防军事人力的数量和质量。

决定人力资源的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绝对数量;二是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是人力资源的基础,只有一定的人口数量才能保证人口的质量,人口基数越大,就越能保证国防军事的人力资源的需要。人口素质是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文化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等。一个国家的教育、人口制度、劳动制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对人口资源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雄厚的人力资源。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普遍来讲我国人口素质的状况与现代化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提高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同时加强公民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教育,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优化我国的人力资源。

六、政治精神

政治精神,指国家通过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把民族精神转化为现实政治、军事动力的一种领导和支配的力量。主要包括广大民众的爱国意识、国防意识、民族精神、对国防和战争的认识和支持程度、对 战争的心理承受能力、民众的团结和民族关系状况等。它表现为广大军民经受战争严峻考验的意志、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是军事能威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事、经济、科技等其它力量的发挥。我国的政治精神包括广大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居安思危为核心的国防意识、英勇不屈,敢于献身的民族精神、伸张正义,嫉恶如仇的传统精神。平时政治精神的养成,是战时政治精神巨大动力迸发关键基础。

七、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国家国防动员力量形成过程中,综合运用管理体制和手段的能力。国防动员中的组织能力主要通过国防动员领导指挥体制、方针政策、计划方案、法律制度、行政措施和手段以及动员理论体现出来。平时,国防动员组织能力建设主要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坚强有力、决断英明的动员决策体制机制,编制周密细致的动员计划、方案,科学合理设置适应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反应迅速灵活高效的动员组织指挥和协调实施机构等。在动员过程中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动员工作就会陷入混乱,动员效果就会打折扣。

八、外交状况

外交是指国家在处理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间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行为。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只有在国际关系事务中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主张和平、平等与公正的原则,才能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拥护和支持,但世界局势变化莫测,世界和平时时受到挑战,只有静观国际局势,准确把握时局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随机应变,化敌为友,才能确保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第三节

积蓄与开发国防动员潜力的基本原则

国防动员潜力的积蓄与开发,是指国家根据国防动员建设的需要和本国的现实可能,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聚集、扩大可能用于国防动员的部分综合国力的活动,其实质是赋予或强化部分综合国力的国防动员功能,以备战时和重大紧急情况时动员实施使用。国防动员潜力的积蓄与开发决定着国防动员的成败,关系着反侵略战争的最终胜负,现代技术条件尤其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对国防动员潜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积蓄与开发强大的国防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积蓄与开发国防动员潜力主要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一、必须坚持以发展国民经济为基础

任何战争都是国防实力的角逐,经济力量是国防实力的基础。毛泽东指出:“军事家不能超越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企图战争的胜利”。经济是在中外任何战争都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在现代条件下,高技术装备广泛运用于战争,战争的需求不论数量、质量、品种、性能要求都越来越高,战争的消耗大增,破坏性也大增,经济作为战争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努力发展经济以积蓄雄厚的物质力量已成为应付现代战争作好国防动员准备的必由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正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才能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在重大军事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大批新式高技术装备才得以源源不断地装备我军,我军的战略打击能力,诸军兵种立体协同作战能力,远洋作战能力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国防动员 潜力的增强与发展,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基础。

二、必须坚持以发展高新科学技术为先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第一战斗力。人类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巨大促进作用,以及九十年代以来的几场高技术战争局部中,高科技装备迸发的巨大威力,都充分证明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社会变革和经济革命也无不是以重大科技的发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微电子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掀起工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计算机的普及,英特网、宽带网的发明和运用导致了信息革命。在军事领域更是如此,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大国总是把它们的重大科研成果首先运用于军事目的。二战以来,每次新的战争总是有不少新的科技成果运用战争。目前高新技术已主导着世界军事科技的发展方向,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军事领域的拓展,美国和俄罗斯已经把军事的触角伸到了外层空间。积蓄与开发国防动员潜力必须以高科技为先导,加快科研步伐,搞好科技战略储备,坚持走科技强军之路,才能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必须坚持以武装力量的质量建设为重点

战争是武装力量的直接对抗。强大的武装力量必须是数量与质量的完美结合,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对武装力量的质量要求更高,未来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质量取胜。如海湾战争,面对100万伊拉克军队,美军只出动53万人,就能轻取伊拉克,主要是美军在质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武装力量的质量建设既要注重的兵员本身的质量和装备的质量,也要注重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战争协同作战指挥能力和战斗精神培养。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和其器”,要立足于减 少数量,提高质量,少养兵,养精兵的原则,改进新队训练合法,达到一兵多能,一兵多用,不断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和协同能力。不断优化武器装备,处处体现“兵精器利”的原则。

四、必须坚持以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根本

国民素质是兵员素质的基础,对国防动员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国民素质包括国民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身体素质、军事素质。国防动员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是积蓄和开发国防动员潜力的根本。提高国民素质,关键是提高政治素质,特别是要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全面树立国防观念、献身精神和尚武意识。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国防松驰,民心涣散,军无斗志,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但仅有政治方面的素质也是不够的,还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强健的体魄。“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够打胜仗的。因此,积蓄和开发国防动员潜力,必须大力兴办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练习题:

1、为什么说国防动员潜力必须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国防实力?

2、积蓄和开发国防动员潜力必须遵循那些原则?

篇2:国防动员潜力分析

——访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文清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郭冬忠 解放军报记者 康庚 时间:2010-12-30 05:52:03 国防动员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和平时期积蓄国力、巩固国防的战略性工程,是将动员潜力转化为支援保障打赢战争能力的基本途径。“十一五”时期我国国防动员建设积累了哪些重要经验?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国防动员建设又将如何发展?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文清。

记者:回顾“十一五”时期国防动员建设的实践,有哪些重要经验值得汲取和坚持?

王文清:5年来的伟大实践,加深了我们对如何看待国防动员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用、如何走开军民融合的国防动员发展路子等重大问题的认识,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第一,国防动员是国家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国防动员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能源、通信、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积极推广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推行军地设施共用、人才通用的政策措施,走开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第二,必须紧紧围绕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把提高支援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动员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同时针对应对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样化任务,努力增强应急应战的整体动员能力。

第三,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国防动员建设的根本出路和强大动力,坚持与时俱进,适应“市场”、“战场”的发展要求,转变国防动员建设发展模式。第四,必须始终坚持全民办国防的方针,按照“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国防动员工作格局,紧紧依靠和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国防动员建设。

记者: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完善国防动员体系的战略任务,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

王文清:国防动员体系,是由国防动员组织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法律制度、政策理论和物质保障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结构配置、运行机理和内部关系,直接决定国防动员能力的强弱和国防动员功能的发挥。

胡主席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动员体系。国防动员法明确规定,要建立健全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我理解,在本质属性上,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必须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根本着眼点,适应国家安全环境、安全战略的要求;在发展途径上,国防动员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在功能作用上,国防动员体系建设要着眼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搞好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有机衔接,增强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综合功能。

记者:瞄准“十二五”时期的时代坐标,国防动员建设将按照何种思路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王文清: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不断拓展,要求国防动员必须更加有效地履行职能使命。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决策部署,我们研究认为,“十二五”时期的国防动员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以军民融合式发展为途径,加强战略统筹,突出建设重点,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国防动员组织体制更加完善,运行机制更加顺畅,基础建设更加扎实,军民融合更加深入,动员能力显著提高。

记者:“十二五”时期国防动员建设应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王文清:推进“十二五”时期国防动员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使命任务牵引。积极适应国家安全环境的新态势和维护发展利益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准备动员需求,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动员能力为核心,明确建设重点,优化结构布局,统筹推进各项动员准备,增强支援保障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国防动员能力。

军民融合发展。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规划计划统筹融合、以目录标准规范融合、以重大项目带动融合、以政策法规保障融合,推动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体系集成建设。按照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动员的特点规律,统筹国防动员各个领域建设,加强国防动员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和精神力资源的综合集成,加大国防动员工作运行各个环节的统筹力度,提高国防动员建设的整体效能。

信息科技主导。充分依托地方信息科技资源优势,突出抓好高新技术领域动员建设,提高科技密集型动员力量比例,加快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进程,增大国防动员的科技含量。

记者:国防动员法的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国防动员建设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十二五”时期,在国防动员法制建设上要推进哪些工作?

王文清:按照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的部署要求,“十二五”时期,要着力构建以国防动员法为主体、专项法规为骨干、地方性和行业性法规为补充的国防动员法律法规体系,为做好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加强国防动员立法顶层设计。以国防动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梳理国防动员立法需求,及时提出立法建议,细化国防动员立法的重点任务、职责分工和完成时限,推动国防动员立法工作有序展开。

加快国防动员立法步伐。按照系统配套、相互衔接、急用先立、便于操作的原则,积极协调配合军地有关部门,加紧推进国民经济动员、装备动员、信息和科技动员等领域立法工作,研究制定动员征用补助补偿等配套法规,确保相关领域动员工作有法可依。

篇3:国防动员潜力分析

1 现存问题分析

1.1 指标设计不合理

现行动员潜力调查的指标体系是按采集工作的组织归属来分类,与实际的动员指挥工作相脱节,执行人员难以理解相应的指标与动员工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国家层面尚未建立军地兼容的潜力指标体系,造成“部队需要什么地方不知道,地方提供的数据部队用不上”。

1.2 执行体制不完善

省市县三级国动委办事机构除人防办公室单设外,大都以挂靠或赋予相应职能的形式设置,机构职能边缘化现象比较突出;各级办事机构对成员单位没有隶属关系,调查工作执行力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执行调查工作的人员多为兼职,有统计任务来时临时应付一下,进入情况慢;且人员岗位变换快,经常是刚刚熟悉情况就转岗了,这些直接导致战备预案与国防动员潜力数据无法实时对接。

1.3 数据来源无保障

国动委“协调式”开展工作多,依政府“行政式”开展工作少,工作中大多通过协调,靠人情、靠感情要数据。在统计工作模式上,没有发挥统计部门的作用,没有将统计部门纳入成员单位,没有赋予统计部门开展动员潜力统计调查的职责。

一些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以无上级直管部门下发的文件依据、与调查机关无隶属关系、企业数据属商业秘密为由,推脱、回避甚至拒绝提供数据。

1.4 数据质量有欠缺

调查工作一年开展一次,一次大约1-2个月时间,数据更新频率慢,系统中的数据在战时无法直接使用。数据更新主要采用EXCEL报表人工填报,再逐层上报潜力数据。

有的单位“有统计、无调查”,纸上数据与具体潜力出入较大;有的统计沿用历史数据,使用二手资料,更新不及时,反映不出潜力的动态变化;有的臆造估算,简单累加,数据缺乏可信度、真实度。

2 改进措施思考

综上问题小结,提出三点改进措施:

(1)完善动潜指体体系,以动员作业需求驱动,结合地方统计体系;

(2)改变数据采集机制,从“人工填报”转变为“系统抽取、人工审核、网格核实”;

(3)修订工作实施细则,强化成员单位的对接工作,并纳入对统计部门及社会机构的配合要求。

3 系统规划思路

由于现有的动员潜力调查系统是围绕着旧有的指标体系来开发实现的,已经不适合新的业务支撑模式,升级改造的难度较大,建议重新建设。以下是主要的规划思路。

国防动员潜力调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为了调查而调查,而应从调查目的的角度去思考,从数据应用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才能使调查工作更为有效。动员潜力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动员筹划,即在动员指挥工作中下达更精准更有效的指令。同时,动员潜力调查的对象不应只是面向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全社会的企业和个人都应该作为调查的对象。

因此围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在军地动员、公众动员、动员筹划等三项主要业务工作需求,规划了国防动员综合信息平台。

3.1 平台总体拓扑结构设计

该平台是架构在政务信息网(政务内)网的国防动员云平台上,由省市两级平台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下各机构的使用。

平台通过纵跨省市两级、横跨四网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将来自军网的军区业务数据库、来自政务内外网的地方政府数据、来自互联网的动员任务合作企业产品库存数据的汇聚,并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进行数据核实,进一步提高动员潜力数据的准确性。

所采集的动员潜力数据通过统一的数据清洗、比对、转换、整理后,将基于地理引擎实现国防动员潜力资源一张图展现,为指挥筹划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军区指令下达以及对各动员指挥组的工作调度将统一由国防动员综合指挥信息平台进行接收和派发,出于网络安全考虑,当前暂时采用人工交互进行过渡。但要求各专业应急平台的指挥调度的结果必须回传到本指挥信息平台,以便于统一部署工作。

在动员过程中,可利用互联网的广泛宣传优势来发动社会力量,在省国防教育网上增设国防动员栏目,包括国防动员的政策法规、动员活动态势发布、向社会征集物资装备以及招募志愿者等。利用互联网手段发起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将使国防动员调查工作得到更多人的认知、认识、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3.2 动潜数据加工应用设计

现有下发的动员潜力调查指标体系是基于人工采集手段来设计的,将所有要调查的指标分解给九个办公室,由每个办公室的人员层层下发到基层进行调查填报,基层再以文件形式逐层汇总。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费时费力,而且效果欠佳。

新模式对于动员潜力调查指标体系进行修订,以动员作业需求为驱动,将设计“动员队伍、动员物资、动员装备、城市设施、应急事件、宏观经济”等动员主题,再根据各个动员主题的数据来源、业务分类进一步细分,如动员物资和动员装备的来源有三类:各级政府储备库、动员签约合作单位以及民用储备单位;动员物资再按业务分类细分有建材、被装、机电设备、宿营器械材、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

指标数据生成方式是依托于大数据平台建设思路,以系统推拉数据为主、人工上传填报为辅,将各种源数据上传到缓冲区,通过数据ETL工具的清洗、转换、整合后,形成以“人员、组织、物资、设施、装备…”等核心实体数据,最终根据上层可视化展现操作的需求再次加工形成应用区数据。

3.3 动潜数据采集来源分类

动员潜力数据的采集来源可分成以下几类:

(1)军队和国防数据:主要包括民兵、预备役、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等兵员和队伍数据,以及军事重地等重点防护设施数据。

(2)地方政府数据:(1)首先从跨部门跨行业的公共平台提取相关数据,包括五大基础库、省应急综合指挥平台、省位置服务公共平台、省大数据服务公共平台、省电子口岸公共平台、省各产品溯源平台等;(2)再将各级统计部门纳入国动委的成员单位,帮助统计宏观基础数据;(3)以上系统不能提供的行业数据再联系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协商,如民政厅的救灾物资库存数据、卫计委的医疗资源数据、人防办的人防工程设施数据等。

(3)动员签约合作单位数据:国防可动员的资源中除了各级政府储备库以外,签约合作单位的储备库也是重要的来源之一。因此合作单位的实时储备库存也尽可能成为系统所须接入的信息。合作单位可以是电商平台(如淘宝)、各类行业平台运营商(如福建省应急工程机械管理办公室)、第四方物流平台运营商(如华威)、大型流通企业(如永辉超市)等。在与企业洽谈数据共享时,可能会遇到以商业秘密为由推脱的问题,应尽可能晓以大义,促成合作。

(4)社会动员上报数据:随着国防动员工作宣传深入人心,某些单位和个人,也会通过互联网渠道志愿参与到动员工作中,他们所填报的数据,经过后台的人工核实后,也作为一种调查补充。

3.4 动潜数据采集与核查流程

从不同数据源上传的数据必定存在数据冲突和质量异常问题,这会影响动员一张图的展现效果。系统在数据加工环节中建立数据质量保障和控制机制,实现数据质量的自动检测以及人工核查,保障数据的可用性。

动员潜力数据采集与核查处理流程主要有6个步骤:

(1)数据采集:主要有3种采集方式,(1)数据推送:适用于数据传送实时性较强,数据量较大的数据,数据可能来自军队专网、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互联网等多个网络,对于不在政务内网的系统将通过安全网闸实现摆渡传输;(2)手动上传:适用于数据传送实时性不高,填报量中等,采用外部Excel文件上传,由系统解析文件格式转换入库;(3)在线申报:适用于数据传送实时性不高,填报量较少,且填报人员可使用本平台的情况。

(2)发现异常:各方的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先进入动员潜力数据库的缓冲区,通过预设的清洗规则,发现不符合规则的异常数据记录。

(3)派单核查:业务管理人员(通常是国动委九个办的动潜调查工作负责人)对系统所发现的异常数据进行人工筛选,批量选择统一生成核查单,通过接口发送给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自动根据数据所归属的网格派发给网格员进行核查。

(4)核查上报:网格员收到核查任务,核查后上报结果,系统自己将核查结果批量通过接口回送到本平台。

(5)确认更新:业务管理人员接收到核查后结果,可批量确认更新入库;确认入库后的数据会经过数据加工后,生成应用区的数据以提供展现。

(6)数据展现:位于应用区的动员潜力数据将与地理空间数据库基于地理信息相结合,通过GIS可视化支撑工具实现前端操作,可支持态势展现、标绘、回放、推演等。

4 配套机制设计

4.1 制度保障

修订动员潜力调查工作实施细则,强化各级政府的主责意识,纳入地方政府领导的重点督办事项,使动员潜力调查工作成为政府常态化“份内事”,不得借口推委;把统计部门纳入国防动员的成员单位,赋予相应职责,并将动员潜力调查指标要素作为统计部门统计指标体系之一,统一组织安排工作,实现动员潜力统计与地方经济资源统计同步进行;对于签约合作单位,应积极探讨在信息安全保障下的企业数据信息共享合作方式。

4.2 财政保障

将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每年由各级国动委汇总各专业系统保障需求提及当地政府,由当地政府通盘考虑列入年度预算。

4.3 人力保障

在省市县两级国动委配置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专职岗位人员,负责本级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统合本级动员潜力数据,实现纵向贯通、横向互联;规范动员潜力数据运维和使用,建立共享机制,盘活动员潜力数据,支撑动员指挥工作有序开展。

5 模式创新点

通过引入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工作新模式,可为国防动员工作带来主要以下几点改变:

(1)工作减负:自动汇聚来自各厅局的业务数据、省军区的兵员数据等源数据进行加工,改变原来全部使用人员填报的方式,减轻人员工作负担。

(2)质量保障:将信息采集工作下沉至网格,利用网格的属地化管理机制,为数据采集完整性和准确性提供了有效的核查手段。

(3)社会合作:探索与某些社会资源整合平台(如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电商平台等)的合作模式,来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源数据的采集范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中国的国防》,2004年12月

[2]张劲松,张洲,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国防,2015(5):45-47

篇4:军改后的国防动员部

近日,新组建的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出招频繁。

从8月初军政主官分赴各省军区密集调研,到8月底召集会议部署2016年征兵,再到10月下旬组织28个省军区(警备区)相关业务部门,及5家国有银行员工开展“四个监管系统”推广应用集训,脱胎于总参谋部的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接手省军区后的表现备受关注。

28个省军区转隶麾下

2016年年初,中国军改将四总部改组为15个职能部门,新组建的国防动员部首次亮相。

为什么要组建国防动员部?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曾表示,“组建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履行组织指导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职能,领导管理省军区,有利于从战略层面加强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组织领导,是构建中国特色国防动员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

8月10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征兵办严抓细管,对应征入伍青年进行严格体检。全国征兵工作从8月1日起在各地陆续开展。

这表明,在本轮军改中,国防动员部被赋予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领导管理规模庞大的省军区系统。

中共建政后,在各省、自治区设立了省级军区,直辖市则分别设立卫戍区或警备区,其中北京设立卫戍区,天津、上海、重庆设立了警备区。军改前,中国共设立27个省级军区,1个卫戍区,3个警备区。

省军区建制一般为正军职,职能主要是:协调军地关系,征兵(退伍安置)工作,地方部队建设、训练、管理等。另外,边防守备部队、预备役师(团)的日常管理工作通常也由省军区负责。

此轮军改前,各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作为二线部队,即地方守备部队,同样与野战部队(集团军)划归七大军区管辖。军改后,大军区撤销,重划战区,只负责联训联战,省军区改由国防动员部接手。

据《解放军报》的报道,截至目前,除北京卫戍区、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外,28省军区已经转隶至新组建的国防动员部麾下。国防动员部已经由总参下属的一个职能部门,转变为一个直接管理至少28个省军区、警备区在内的大军区级单位。

国防动员部的前身,为1930年代的军委总动员武装部,1950年代“八总部”时期,与总参、总政平行。1958年7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议(草案)》,军委机关从“八大总部”回归到“三大总部”,总动员武装部根据该决议并入原总参谋部。

除了军委系统的国防动员部外,在国家层面,还有一个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是主管全国国防动员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通常由国务院总理兼任,副主任则由国务院秘书长和国防部长兼任,秘书长则由副总参谋长兼任。

军改后,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为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主任为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和国防部长常万全,秘书长则改由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部长盛斌兼任。

中央军委办公厅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防动员部从原总参二级部升格为大军区级,在新组建的军委15个职能部门中,跨度算是很大的。

军政主官双升中将

接手省军区的管理后,国防动员部在预备役动员、征兵动员、二线军队安置,以及管理军区等问题上已开始发挥作用。

今年7月底,国防动员部召集会议部署2016年征兵;8月,军政主官率领调研组分赴河南、新疆、湖北、西藏、湖南、北京等地考察,视察当地军分区。

与此同时,“八一”建军节后,国防动员部首任部长盛斌、政委朱生岭双升中将的消息,得到确认。

与众多军改后获得重用的将领一样,盛斌和朱生岭长期担任作战部队的指挥员。盛斌曾是40军、39军副军长,朱生岭曾是31军政治部主任。

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刚就任国防动员部首任部长的盛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新形势下,省军区系统可以概括为“五部”:应急应战的指挥部、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后备力量的建设部、同级政府的兵役部、军民融合的协调部。

国防动员部成立之后,一些主管官员相继亮相,如原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胡宜树出任国防动员部副部长;原总参谋部动员部副部长曲松出任国防动员部办公厅主任,9月又升任国防动员部副部长;原总政治部副秘书长晏军出任国防动员部政治工作局主任。

在省军区层面,近期也经历了一波密集调整,河北省军区政委尚振贵转任山东省军区政委,湖北省军区司令员陈守民转任海南省军区司令员,第1军军长冯文平出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调整后,仍有多个军区的司令、政委职务空缺。

8月底,盛斌和朱生岭在密集考察调研省军区后,出席了全国征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宣读了国务院、中央军委2016年征兵命令。这标志着国防动员部已行使权力。

中国的国防动员工作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领导,县级以上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国防动员工作。省军区系统作为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兼同级政府的兵役机关,是“军事领域动员”的实施者和“民事领域动员”的协调者,动员职能突出。

在实际工作中,省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综合办事机构通常设在省军区,承担国防动员综合协调之责。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动员系系主任商则连说,领导管理好各省军区,是事关传统国防动员体制机制重塑的重大战略问题。

三个特例

按照国防动员部的职能划分,按说所有省军区理应都转隶其麾下。但目前只有28个省军区转隶,还有3个例外,分别为北京卫戍区、新疆军区和西藏军区。

在军改观察者眼中,军改前,上述3个省军区在所有省级军区建制中就很特殊。在近几届中央委员会组成中,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司令员通常都有一个中央委员名额。

官方资料显示,北京卫戍区1959年1月30日正式成立,隶属北京军区建制。1985年6月由兵团级改为正军级。其是中共北京市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原北京军区和北京市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其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北京地区的军事警卫、守备勤务、反恐维稳,开展民兵、兵役和动员工作,维护首都部队的军容风纪,协助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等。由于拱卫京畿,外界称之为“御林军”,军政主官高配为副大军区级。

新疆军区成立于1949年12月,时为二级军区,隶属西北军区建制;1955年5月升格为大军区,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1979年改称乌鲁木齐军区;1985年6月与兰州军区合并,同时成立新疆军区,为兵团级,隶属兰州军区领导;1992年4月因取消兵团级建制而改为正军级;1998年10月升格为副大军区级至今。

西藏军区,195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基础上组建,时为二级边防军区,隶属西南军区;1955年改编为大军区;1968年调整为正军级,隶属成都军区建制,但军政主官高配为副大军区级。

公开报道显示,军改后,上述3个军区单位都已划归陆军管辖。

新疆军区是最早明确转隶陆军的省级军区,官方公布的日期是2016年2月1日;西藏军区则是在5月正式转隶陆军。值得关注的是,西藏军区成为此轮军改中唯一升格为副大军区级的省级军区,成为继新疆军区后,中国第二个被明确为副大军区级的省军区;北京卫戍区则是在7月份被证实正式转隶陆军,并明确划归中部战区。

国防大学一位不愿具名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的军事力量可以粗略区分为一线野战部队、地方守备部队、民兵预备役以及军事院校。

篇5:国防动员潜力分析

高新区是我国享受特殊经济政策、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活动的一种地域类型。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吸收国内外投资最集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创新活力的经济区域。积极开展高新区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对于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提高国防动员“平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新区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工作势在必行

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载体,在聚集创新资源、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国防潜力,搞好高新区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必将为增强国防实力提供丰厚资源和强大后劲。

搞好高新区国防动员潜力调查是完善寓军于民动员体系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既是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协调发展。国防动员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和纽带桥梁。高新区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组成部分,在制定发展规划、进行产业布局、安排重大项目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国防动员需求,切实做到在统筹规划上、军民兼容上、资源配置上与国防需求融合。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可以为实现这些融合提供量化依据,促进高新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搞好高新区动员国防潜力调查是提高国防动员能力的内在要求。现代国防动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广,牵扯领域多,对动员能力要求高。提高国防动员能力,要求把各种要素按照动员规律和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形成组织化、秩序化、集约化、效率化行为;提高国防动员能力,要求通过实施组织指挥、综合协调、科学管理、快速反应等形式形成作用力,使动员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动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前提是必须搞好动员潜力调查,把基础性准备工作做扎实,使动员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实现效益最大化;提高国防动员能力,要求树立能力储备与资源储备并重观念,积极创新动员潜力调查模式,切实把高新区动员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

搞好高新区国防动员潜力调查是健全国防动员体系的有效途径。国防动员潜力是国家进行应战、应急行动可以动用的潜在实力。我国国防动员资源丰富,但由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制约,许多新兴可动员资源还没有得到深入挖掘,高新区国防动员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认真搞好高新区动员潜力调查,摸清高新区动员潜力底数,统筹聚集在高新区的经济、科技、装备、人才、信息等资源,充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动员建设体系之中,建立起高新区国防动员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动员体系,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提供坚实、雄厚的国防实力保障。

二、高新区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的基本思路

国防动员潜力调查是动员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搞好国防动员潜力调查,有利于实现动员需求与战时供给的紧密结合,增强平时准备的针对性和战时动员的有效性。

(一)依照法律规定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防动员工作,应当遵循市场规律,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在计划经济时代,开展国防动员工作主要是“靠讲政治、靠行政手段、靠军地感情”,显然这种做法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亟待建立起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防动员体制,科学规范政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国防动员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国家通过颁布《宪法》、《国防法》、《统计法》等法律,确立了我国国防动员的基本制度。部分地方权力机关还颁布了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的规范性文件,基本形成了上下衔接、完整配套、操作性强的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制度,实现了国防动员潜力调查有法可依,为高新区依法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提供了可靠法律保障。

(二)着眼一体化动员开展国防潜力调查。一体化动员是指以军事需求为指标,将动员领域的各要素联系在一起,科学整合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的国防动员行为,是适应“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要求的国防动员体制的基本模式。实行一体化动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资源的综合效益,提高平战转换能力。高新区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应当着眼一体化动员需要,从建立工作机制、规范调查方法、完善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入手,健全统计调查制度,确保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工作的有效性、调查方法的规范性、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搞好高新区国防动员潜力调查,首先应搞清楚那里有什么?平战动员需要什么?为国防需求创造条件;其次,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普查,全面掌握高新企业、高新技术人才的数量、质量、现状,对可动员潜力做到心中有数;第三,要把反馈式调查作为主要统计调查手段,运用政策和法律积极引导被调查对象主动完成统计调查任务,自觉、及时、准确上报统计调查数据资料,切实履行国防动员潜力调查义务。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防动员形态也在向信息化转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立与信息化社会和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信息化国防动员,是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工作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国防动员信息化网络系统。目前,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已经基本建成,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国防动员信息化网络,可以共享硬件系统资源,快速实现国防动员信息系统的应用;二是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开发国防动员信息系统软件。把国防动员信息系统嵌入电子政务系统平台,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一部分,开放部分数据交流,及时了解政务工作信息和发布动员工作动态;三是实现国防动员潜力数据自动化管理。数据是国防动员的基础,潜力调查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可供动员使用的资源数据。所以,潜力调查信息子系统应当具备数据自动化采集功能、数据自动化分析功能、数据自动化评估功能和数据动态化控制功能,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

三、高新区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应把握的原则

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结果作为动员储备和动员实施的重要依据,对于把国防潜力迅速转化成国防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准确掌握高新区国防动员潜力状况,应明确调查工作的组织机制和职能定位,解决好存在的问题,确保潜力调查的顺利实施。

要建立以国动委为主导的国防动员潜力调查机制。依照法律规定,国防动员工作是政府行为。《国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防教育、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国防交通动员等工作。国防法的规定确立了地方政府在国防动员中的主体地位,军事行政机关不具备开展国防潜力调查的行政权。然而,高开区不是一级地方政府,不能行使政府的职能,只是一个派出机构。为健全高开区国防动员潜力调查领导机制,应参照县(市、区)设立国防动员委员会的模式,成立高开区国动委,以国动委为主导,切实履行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的义务和职能,依法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工作。

要按照国防实际需要提出军事需求。国防需求是动员准备和动员实施的基本依据,有什么样的国防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动员预案。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国防动员潜力状况和军事需求建立动员潜力调查制度,编制动员计划和动员实施预案。国防需求应当由军队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提出,并首先搞清楚军队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地方政府手中有什么、能够拿出多少?只有这样,军队有关部门提出需求时才能有的放矢,真正把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

要重视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组织实施。高新区国防动员潜力调查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国动委应根据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实施方案和统计方案确定的范围、内容和要求,部署动员潜力调查工作。统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国动委提供有关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资料,提供的统计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时,国动委依据《统计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组织开展高新区动员潜力专项统计调查,确保动员潜力调查质量。

篇6:国防动员潜力分析

1 立足制定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标准, 构建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指标体系

构建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有利于国防动员潜力数据的管理, 从而保持潜力数据的有效性, 为潜力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转发、维护、应用等提供便利;有利于为国防动员潜力质量的评估建立一个具体的评估标准, 对国家及各地方潜力储备质量做出恰当、准确的评估和定位, 从而对一段时期内某一地区的潜力储备是否合理做出科学的判断;有利于实时调整潜力储备, 通过指标体系, 可以观测动员潜力的变化情况, 统筹调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使国防动员的潜力储备向预定目标推进。构建动员潜力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领域多、范围广, 应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协调各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明确职责分工, 拟定指标收集的方法思路;应具备科学性、规范性、继承性、可操作性等特性, 使其能科学地反映潜力数据的基本特征, 尽可能减少难以量化或定性指标的数量;应综合运用信息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等现代科学理论,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科学精确地将潜力数据分门别类, 并细化为各级各类指标, 确定出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 形成纵向衔接、横向协调、指标共享的指标体系。

2 着眼国防动员潜力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 加强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的信息化建设

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的直接目的是了解掌握可供动员使用的资源情况与保障战争能力的大小, 为动员决策提供依据。而可供动员使用的资源时常是一个动态量, 为确保动员决策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要时刻跟踪掌握其动态发展情况。为此, 要改变传统人工调查、手工作业的方式, 采用信息技术对国防动员潜力进行自动化管理, 实现信息的及时获取、快速流动、高效处理,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调查效果。要着力提高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的数字化信息采集能力, 能及时获取真实有效的潜力信息, 并用统一的技术制式进行规范;提高网络化信息传递能力, 能全方位联通各单元并实现信息共享, 确保各类信息快速、安全、高质量传输;提高智能化信息处理能力, 能实现辅助潜力调查数据的查验、核对、评估等工作, 并接受各单元的信息反馈;提高可视化资源管理能力, 能对各类国防潜力资源进行可视化管理, 并实时掌握其动态情况。一方面, 可依托政府办网和军事机关指挥自动化网, 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上下贯通、横向衔接的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网络平台。建设信息“高速路”、确保信息的快速流动, 是国防动员潜力调查手段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构建畅通无阻的信息传输环路, 形成联结动员潜力统计调查上级与下级、各单元之间的纵横贯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覆盖与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相关的军地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和各个单位, 从而浓缩统计调查时空, 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我国政府、军队和社会现有网络资源比较丰富, 政府政务网、军队指挥网、公共数据网建设已有一定基础, 可利用的网络空间较大。可以采取依托现有相关网络、开设专用信道的办法, 来建立各级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信息管理系统, 搭建起覆盖多层次、沟通全方位的网络化统计调查平台。另一方面, 建立功能完善的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库, 开发智能化动员潜力统计调查信息系统及相关软件。运用计算机对潜力数据进行自动化管理, 并实现科学评估、合理预测和辅助决策, 为动员准备和动员决策提供依据;大力研制开发和运用功能多样、兼容性强、规范统一的国防动员潜力调查软件, 如辅助决策、数据查询、电子地图显示、数据网络、安全防护等功能软件, 从而提高潜力调查工作效率认真及时地做好潜力调查的查验、核对工作, 并根据战争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及时修改、补充、更正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内容。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应加强规划设计和组织领导, 统一技术规范, 明确建设标准, 使各种软件之间相互兼容, 力戒各自为战、自我发展, 避免“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 提高开发效率。

3 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 把握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的重点资源

信息化条件下, 战场骤变因素增多, 军队对社会资源利用的随机性增强, 社会资源庞大复杂, 就要求我们要以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为牵引,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减少工作量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提高统计调查的质量和效益。传统机械化战争是物质和能量的对抗, 主要依靠数量规模型和人力密集型军队, 侧重于对一般意义上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量的统计调查。而未来信息化战争则是信息化的物质与能量的对抗, 依靠的是质量效能型的技术密集型军队, 侧重于对科技、信息和具有特殊技能人力资源等的需求。应根据未来战争对各类资源需求的紧迫程度、质量高低、数量多少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判断, 将潜力调查的主要内容转变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求牵引型, 实现潜力准备与未来战争需求的对接, 为战时实现快速、高效动员打好基础。注重抓好信息化建设能力资源的统计调查, 要把专业信息研究机构及相关的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信息专业院 (系) 的信息科研能力、信息化武器装备生产企业的军工产品生产能力、军民通用型尖端信息企业的技术支持能力等作为统计调查的重点对象;注重抓好重点地区的统计调查, 要搞好蕴藏着巨大的国防动员潜力的大中城市以及如高新技术开发区、航天城、各类科技园、医药研究生产等特色经济区域的统计调查;注重深入细致地统计调查一些稀有的且能满足信息化战场的特殊军事需求的资源, 如特殊人才人力资源、大型运输设备、高精尖技术企业等, 准确掌握该类资源的总体规模、分布地域、技术状况、基本特性等主要参数指标。

参考文献

[1]王美权.国防动员潜力调查统计指南, 2007.

上一篇: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教育下一篇:matlab在控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