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融资结构图

2024-06-22

中国融资结构图(通用6篇)

篇1:中国融资结构图

河 南 城 建 学 院

浅 谈 中 国 房 地 产 融 资

专业:工程造价 班级:0524093 学号:052409311 姓名:李昕 指导老师:董明明 系别:建筑工程管理系

浅谈中国房地产行业融资结构

摘要 房地产业已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产业之一,房地产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内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结构优化研究也成为国内研究的重点。

论文通过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引入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是化解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受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出现萎缩,房价开始回落,企业现金流不足,融资难度增加。

1、引言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债发行商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这场由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级债危机,随后向全球蔓延,最终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为当时过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敲了一记警钟,促使国家加大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调控政策。2007年9月27 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对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借款人,提高了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12月5日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规定房贷次数的认定以借款人家庭为单位。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审批也更为严格,对项目资本金比例达不到35%或未取“四证”的项目,商业银行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对经国土资源部门、建设主管部门查实具有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对其发放贷款;对空置3年以上的商品房,商业银行不得接受其作为贷款的抵押物。《通知》还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交土地出让金的贷款。《通知》和《补充通知》强化了市场的观望情绪,一些城市的个人按揭贷款数量受到明显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回流速度减缓,资金面趋紧。央行通过连续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2008年6月25日提高至17.5%的历史高位),使商业银行进一步收缩信贷,这对于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获取资金来源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之举。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引入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来化解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困境。

2、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拉动消费需求。房地产同时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使房地产开发、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资金筹措成了房地产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而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对银行贷款依赖过高成为资金筹措的瓶颈,因此,必须认识到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主要表现为如下特点。2.1、融资规模持续增长

房地产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需要量大。2007年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为37257亿元,同比增长37.3%,为2003年的2.8倍。2003年到2007年,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量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我国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房地产企业融资规模也跟着迅速扩张。2008年房地产开发资金共筹措41253.8亿元,其中第一大资金来源为定金和预收款,达到20125.3亿元,比2007年增长44.4%,占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的50%左右;第二大资金来源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筹资金,为12563.6亿元,增长了38%,占全部资金来源的1/3左右:第三大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为8125.5亿元,增长了0.5%,占资金来源的15%左右。但实际上,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主要由商品房销售收入转变而来,其中大部分来自购房者的银行按揭贷款,按首付30%计算,则企业自筹资金中大约有70%来自银行贷款;定金和预收款也有3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以此计算,房地产开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5%以上。(数据来源:牛凤瑞、李景国,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2、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

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自有资金不足,近年来自筹资金比例一直在30%左右,距新政策35%的最低自有资本金比例要求还有差距。由于自有资金的不足,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只能依靠高负债经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7.8%,这一负债比例大大高于国内其他行业(金融业除外)的负债率水平。过高的负债比率不仅增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增大了债权人的风险,使得企业的融资能力大大降低。2.3、融资方式单一,银行贷款比重偏高。

房地产资本运作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集中,没有形成风险分担机制。银行信贷构成了房地产资本运作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大部分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商业银行信贷。房地产投资的市场风险和融资信用风险高度集中于商业银行;在企业开发资金来源中,除了直接银行贷款,自筹资金主要由上一期商品房销售收入转化而来,其中大部分来自购房者的银行按揭贷款,在其他资金来源中的工程垫款和预收款,也有部分来自银行贷款,据此推算,房地产企业直接和间接来自银行的贷款占到总资金来源的60%以上。随着近年上市融资的房地产企业不断增加,股权融资规模有所扩大,2007年房地产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融资已经超过1000亿元,但跟6000多亿元的银行贷款相比,股权融资比例还很低。另外由于政策对企业发行债券的要求非常严格,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房地产企业非常少。

2.4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机制还很不完善。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法规建设相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而言是滞后的,除《商业银行法》中有关银行设立资金运用规定外,还没有专门的房地产金融监管框架,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有关规范也有待制订。

3、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已逐渐现代化,但是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的拓展依然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为房地产企业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既是降低企业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房地产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发挥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作用的要求。房地产企业应在充满风险的市场竞争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试图选择如下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3.1、加大股权融资力度,提高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股权融资是房地产企业与资本相结合的理想融资渠道。通过股权融资,房地产企业可提高自有资本金比例,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以降低财务风险。企业可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或配股增发等形式从资本市场融资,从而化解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缓解资金需求方面的压力。然而,我国目前对企业上市的条件非常严格,上市门槛高,众多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因达不到上市要求而被拒于股市门外。因此,一方面政府应降低企业上市门槛,让更多的房地产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另一方面,部分房地产企业也可采用并购重组、借壳上市等方式来实现上市融资,以解决自有资金不足的困境。在目前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国内资本市场一片繁荣。毫无疑问,如果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无论是采用借壳上市还是直接上市,企业可以获得较好的融资效果。但考虑到我国目前上市完成所需时间较长且审批较为繁琐的实际情况下,企业海外融资往往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不过国内的房地产开发商沿袭“房屋生产商”的模式,以土地为原料,造好房屋、卖给业主实现增值,快速回笼资金,这种方式导致公司的现金流不稳定且难以预测,因此公司股价不高。

3.2、加快房地产公司债券的发展,减少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与股票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发育程度更低,在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绝大多数是国债和金融债。由于市场不完善及政府管制的存在,公司债发展非常缓慢。目前只有极少数国有大型企业能通过债券市场进行债务融资,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只能转向银行贷款寻求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进而深化银行作为最大债权人的金融风险。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债券融资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融资方式,可作为银行贷款较为合适的替代融资产品。为推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在完善相关立法和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房地产上市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和可转换债券的规模,在条件成熟时发行中长期债券。

3.3、发展民间金融机构,规范民间借贷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民间金融资产的逐步扩张,民间借贷逐渐活跃,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2008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0万亿元,而银行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存贷差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资金找不到良好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由于房地产业的投资回报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往往民间闲置资金也愿意投入到这个行业。而在当前银行信贷收缩情况下,许多房地产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高利贷”形式拆借资金。政府应通过“地区试点、逐步放开”的方式培育民间金融机构,规范民间借贷市场,以消除目前“地下”金融无序发展的状态,将居民闲置资金合理有效地引入房地产行业,以弥补当前信贷收缩情况下房地产企业融资无门的局面。

3.4、引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是由专业投资机构负责进行房地产投资,并将投资收益按比例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一种基金信托产品。Reits融资方式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运用较为普遍,因为此种方式具有其独特的优点。第一,信托产品灵活的设计能满足不同地产项目对资金的需求,且不少地产投资类信托颇有新意,同时房地产业的高额收益和较短的投资周期都满足了信托的要求;第二,可以降低房地产开发公司整体融资成本,节约财务费用,而且期限弹性较大,有利于地产公司持续发展,在不提高公司资产负债率的情况下可以优化公司结构;第三,资金利率可灵活调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资金利率波动将会增多。而银行利率在贷款时已签订有关合同,无法随意更改,当国家利率出现变动时,有可能导致项目方财务费用增加。而发行集合资金信托可根据一定阶段市场资金利率的平均水平制定利率,灵活性更高;第四,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为房地产企业打开了融资大门,真正实现了不动产资产的流通,为企业谋求更大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通过发行集合资金信托,可以拓展投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促进金融产品创新,降低银行系统风险。由于我国相关法律的缺失、专业信托机构匮乏及信息披露和监管不到位,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加大,2005年风行全国的Reits近几年已难见踪影。通过加强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培养专业的房地产信托投资机构和人才,将Reits引入正常发展渠道,无疑是缓解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实现多元化融资的一条重要途径。

篇2:中国融资结构图

关键词:债务;融资结构;产权性质;银行业竞争

一、研究问题提出及相关理论分析

作为债务融资决策的重要理论研究方向,企业债务融资结构受到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关于公司商业信用的课题研究基本上都集中于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些经济体的典型特征是产权明晰、监管到位,可靠的契约与法律结构使市场经济制度运行规范、成熟与健全。与之相反,我国市场体制表现出不成熟和非规范的运作方式,因此建立在发达国家经验之上的理论模型可能并不适用于转型经济国家。尤其对我国市场来说,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经济运行中存在很多尖锐的矛盾。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在利用外部债务融资方面可能会呈现与国外研究不同的特点。

Ge和Qiu(2007)使用了1994年~1999年间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的企业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从银行获得融资比较困难的非国有企业会更加依赖于商业信用,间接地表明商业信用是银行借款的替代。余明桂、罗娟、汪忻妤(2010)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时认为,国有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时存在严重的歧视,更倾向于向国有企业提供贷款,中小企业很难从国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此,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国有金融机构占据支配地位的现状下,国有企业容易得到政府的帮助,因而容易获得国有企业贷款,对商业信用的依赖相应减少。但另一方面,从国内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的实证结果与上述文献不尽一致。谭伟强(2006)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2006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商业信用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类型的决定因素。实证结果发现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融资与国有股比例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综合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有已有研究发现存在一定的分歧:一是对企业产权性质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决策,国有企业是否获得了更多的银行借款?非国有企业是否更加依赖于商业信用?二是对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之间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还无一致的结论。从上述研究目的出发,本文将主要研究如下问题:

RQ1:产权性质是否影响上市公司获取商业信用或银行借款的能力?如何影响?

RQ2:当公司处于银行业竞争较强的环境时,使用商业信用的比例是否相应减少?使用银行借款的比例是否相应增加?

二、研究设计

1.样本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笔者选取了2003年~2006年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并剔除了西藏地区的公司以及期间所有的ST或*ST公司,最终得到4 807例观测(公司-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取自中国经济研究服务中心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

2.模型与变量本文采用如下基本回归模型:

(1)因变量。参照Petersen and Rajan(1997)、Demir-güc-Kunt and Maksimovic(2001),本文采用AP,即商业信用比例作为回归模型的因变量。该变量的计算公式为:AP1=(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款项)/总资产。

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由于法律法规不允许企业之间进行资金拆借,我国企业的对外借款以银行借款作为最主要的资金渠道。本文采用银行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加总金额替代银行借款。银行借款比例的计算公式为:Loan=(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总资产。

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为进一步验证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商业信用占外部融资比例AP2作为因变量,用以检验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替代关系。AP2=(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款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款项+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2)测试变量。产权性质。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我们引入产权性质以检验企业的国有背景是否影响商业信用的获取能力。根据Ge和Qiu(2007),由于国内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隐性担保等诸多缘由,非国有背景的公司由于较难从银行获得信用借款,因此更依赖于商业信用。但谭伟强(2006)研究显示,国有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与商业信用融资比例呈显着正向关系,也即公司的国有背景更有利于其获得商业信用融资。此外,我们采用了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股权比例来对产权性孩子进行补充验证。对国有公司而言,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该公司的国有背景越强,越有利于其得到政府的隐形支持。

(3)控制变量。结合已有的国内外文献,本文对以下变量进行控制:

(1)公司规模。Petersen和Rajan(1997)发现随着公司的规模的增大,公司使用的商业信用随之增加,但他们的研究样本是美国的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地位比较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都是各行业知名企业,规模较大且在同其他企业的经营往来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公司规模越大,在价值链上越能处于强势地位,获取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能力越高。

(2)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公司获取的商业信用融资方面,融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上游企业通过日常经营往来以及对所处行业的了解,在获得下游企业真实经营状况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下游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则表明其经营状况越好,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发展前景良好,违约风险小,供应商向其提供的商业信用相应越多,AP1指标将相应越高。相应地,公司的盈利能力越高越容易受到银行的青睐,通过银行借款进行融资的能力相应更高。

(3)成长性。一般来说,销售增长率作为企业发展潜力的表征变量,其数值越大,表明企业的成长空间越大。融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上游企业通过业务往来以及对所处行业的了解,具有信息优势。因此,当资金融出方知道客户销售增长良好时,将对其客户持续经营更有信心,因此可容许保持更高商业信用水平。同理银行借款对企业成长性影响预计为正面。

(4)资产流动性。通常来说,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会努力实现资产和负债的有效配比,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较高时,通过流动负债融入资金的需求也较高。因此,本文以流动资产比例的高低来衡量企业短期融资需求,而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短期融资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流动资产比例较高时,对商业信用的需求也较大。

三、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表1列示了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股权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回归中须予以控制。

2.多元线性回归。本文使用混合截面模型,但对行业与固定效应进行控制。回归模型(1)采用商业信用比例(AP1)作为因变量;回归模型(2)采用商业信用比例(AP1)作为因变量,同时比照谭伟强(2006)在自变量中加入了银行借款比例Loan进行检验;回归模型(3)采用银行借款比例(Loan)作为因变量;回归模型(4)采用商业信用占比(AP2)作为因变量。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1)产权性质和企业债务融资。从模型(1)中看到,同谭伟强(2006)的结果类似,State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内显着,说明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对其商业信用的使用比例产生影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获取商业信用的能力较非国有类公司为高。First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着说明随着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占比提高,公司获得商业信用比例随之增加。模型(4)中,State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内显着,First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进一步验证了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外部债务融资中商业信用融资的依赖程度更高。从模型(3)中看到,State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内显着,说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比例较国有控股公司更高。First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说明了随着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的提高,公司使用的银行借款更少。这结果与模型(1)(2)的结果得到了验证,表明国有背景公司更多地利用商业信用融资,而更少地使用银行借款。以上的检验结果与Ge和Qiu(2006)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支持谭伟强(2006)的发现结果。笔者认为形成检验差异原因在于本文样本公司规模与样本区间与Ge和Qiu(2006)存在显着区别。Ge和Qiu(2006)采用了社科院2000年对中小企业进行的调查中采集的样本,数据期间为1994年~1999年,样本公司规模普遍较小。本文以2003年~2006年的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公司规模普遍较大。为检验企业规模是否影响债务融资决策,将所有样本据规模大小分为四个区间,并分别检验产权性质对商业信用比例影响。从检验结果看,在样本规模最大回归模型中,产权性质对商业信用使用比例(银行借款)的正向(负向)影响最为显着,且公司控股比例的系数显着性程度最高;在公司规模最小的样本集中,产权性质的影响系数为负且不再显着。这间接给出了本文与Ge和Qiu(2006)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即选取的样本范围不同差异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差异。(2)信贷配给与融资比较优势。为检验银行借款对商业信用的替代效应,我们在模型(3)引入了银行借款比例Loan作为商业信用比例AP的解释变量进行了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检验发现,Loan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着为负,表明在控制公司内部因素的情况下下,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比例越高,其商业信用的使用比例越低。这与谭伟强(2006)的结果一致,说明在现阶段中国整体金融环境下,商业信用作为银行借款的替代融资类型,在企业融资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从前述关于产权性质的探讨中,笔者认为,对中国上市公司而言,商业信用作为银行借款的替代融资方式,并不仅是因为企业的债务融资需求无法完全通过银行渠道得到满足,而是由于商业信用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信用融资方式,拥有相较于银行借款的成本优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银行借款成为企业外部债务融资的优先选择。

四、结论

本文从中国的市场经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研究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两类最主要债务融资类型的影响因素,并将重点放在检验产权性质、银行业竞争环境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特征,并据此对经典理论提供中国特殊经济背景和市场环境下的经验证据。在对国内外经典理论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使用比例的内外部因素所做的实证检验发现

1.通过检验上市公司产权性质对债务融资类型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与Ge和Qiu(2006)对90年代我国中小企业样本的检验结果不同,国有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比例明显较非国有公司更高,而银行借款融资比例较非国有公司更低。控股股东股权比例的提高加强了该融资倾向的显着性。上述结果表明,在假设国有背景对企业融资谈判地位起积极影响的前提下,国有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更多的商业信用进行融资,这间接为商业信用的融资比较优势理论提供了证据。

2.在控制了公司内部特征因素后,本文对企业债务融资的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检验。我们并未发现国内地区银行业竞争水平(或金融发展程度)对公司外部债务融资(商业信用/银行借款)水平产生显着影响的证据。检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认为商业信用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融资比较优势在我国并未得到明确的证据支持,金融中介行业的竞争加剧和发展完善并未促使金融中介通过更多地向供应商发放贷款,间接提高地区商业信用的使用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类型结构的经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国有背景并未促使其从以国有控股为主的金融中介中融入更多的资金,相反地,国有控股股权比例高的公司使用了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假设国有公司在债务融资类型选择中较非国有公司具有优势的前提下,商业信用表现出优于银行借款的比较优势,更受国有公司的青睐。在商业信用的信息优势假设并未获得统计显着性水平测试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原因在于在中国特殊经济背景和市场环境中,商业信用在大量情形下被视为一种相对廉价融资方式,拥有相对优于银行借款成本优势,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替代银行借款成为企业外部债务融资的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篇3:中国区域融资结构比较分析

关键词:区域,融资结构,比较分析

2000年以来, 在保持融资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我国的融资结构也呈现出不断优化的态势。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 2010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中, 人民币新增贷款占比较2002年下降36.3个百分点;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融资占比分别较2002年上升6.8和1.1个百分点。在关注全国融资总量变化趋势和规律的同时, 研究区域融资结构的运行规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4年以来《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提供的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表为基础数据, 研究2000年至2010年11年间东中西三大区域融资结构的变化。

一、十年来中国区域融资结构变化态势

(一) 三大区域直接融资量不断上升

2010年东中西部直接融资量分别为19555.18亿元、4225.23亿元和2503.58亿元, 分别是2000年的15.2倍、10.9倍和14.4倍。直接融资量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 “十五”期间, 东部地区年均融资量为1304.37亿元, 中西部地区年均融资量分别为244.60亿元和139.76亿元;“十一五”期间, 东中西部地区年平均融资量分别为12637.00亿元、2237.85亿元和1220.05亿元, 分别是“十五”期间的9.7倍、9.1倍和8.7倍。

(二) 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发展迅猛

债券融资量在“十一五”期间大幅上涨, 呈现超越股票融资之势。东部地区在2000年到2004年间股票融资额一直高于债券, 从2005年开始债券融资额开始大幅上升, 2010年东部地区债券融资量高于股票4431.77亿元。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趋势类似, 2010年, 中西部地区债券融资量比股票融资量分别高827.93亿元和523.75亿元。

(三) 债券和股票融资占直接融资比重不断调整和优化

从直接融资结构看, 2001年至2006年, 西部地区债券融资占直接融资比例一直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2007年至2010年, 西部地区债券融资占比逐渐下降, 股票融资占比不断上升, 到2010年三大区域直接融资中债券和股票占比逐渐接近, 债券约占六成, 股票约占四成。

二、中国区域融资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间接融资占主导的地位仍然显著

2000年至2004年, 东中西三大区域贷款占融资总量比重总体上升, 比重在90%至95%左右, 从2005年起贷款比重开始下降, 东部下降幅度最大, 中部次之, 西部最小;2004年至2010年, 贷款占融资量比重从高到低分别为西部、中部和东部, 2010年该项比重西部地区为84.2%, 中部地区82.4%, 东部地区为77.6%。

(二) 区域间直接融资量差距明显

十年来三大区域直接融资量基本呈现逐年上涨的态势, 在2005年之前三大区域之间差距不大, 从2005年开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2000年东部地区直接融资量是中西部地区之和的2.30倍, 在2005年达到十年间最高水平为6.56倍, 2007年至2009年该数值一直维持在4倍以上, 直到2010年才降为2.91倍。

(三) 东部地区直接融资占比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比重在2004年以后明显上升。2000年至2004年间, 三大区域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之比差异均在10%上下波动, 东部地区直接融资占比并不占优。从2005年开始, 东部地区直接融资优势显现, 到2010年东部地区直接融资比重分别高于中西部4.8和6.6个百分点。

三、进一步完善区域融资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

中西部地区应着力提高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 以达到在金融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门槛。政府应大力优化企业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 企业应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壮大自身实力。

(二) 充分发挥集合票据和集合债券功能,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集合票据和集合债券面向中小企业和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区域, 可以实现将规模较小的企业联合起来在金融市场发行债券筹资的目的, 各地应通过第三方担保、信用增级等方式帮助当地企业获得发行资格。

(三) 制定提高中西部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 推动中西部地区融资结构改善

应制定更为行之有效的区域发展规划, 尤其要明确支持中西部地区提高直接融资规模。成立专门立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筹资主体, 授权其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支持中西部落后地区和薄弱环节的集合票据或集合债券, 并且建立透明化的运作机制以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绍兴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何起东.关于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几个问题的研究[J].浙江金融, 2011 (7) .

[2]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J].中国金融, 2011 (8) .

[3]尹继志.社会融资总量与金融宏观调控新目标[J].上海金融, 2011 (9) .

[4]岑树田.广西区域融资结构问题研究[J].当代广西, 2008 (22) .

篇4:中国融资结构及其影响分析

【关键词】融资结构;内源融资;外源融资;经营风险

一、中国融资结构基本现状

(一)企业部门的融资结构现状

首先,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大部分国有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在此同时由于改革不彻底,自身积累能力较低,内源融资比例较低,外源融资成为其主要融资方式。大部分国有企业的首选依然是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融通问题,间接融资受到很大的限制。

相比之下,民营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且是中小企业的主体,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内源融资成为其主要融资方式,即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所需资金大部分来自留存收益和自有资金,而银行贷款所占比重较低。

(二)居民部门的融资结构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居民投资渠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实物投资,如投资房地产、黄金等。第二,购买股票和企业债券,投资上市公司。第三,购买国债,赚取稳定的收益。第四,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储蓄存款,把多余的资金存在银行赚取较低的利息收入。第五,投资金融衍生品,包括期货、期权、远期、掉期等,呈现投资渠道多元化的趋势。

(三)政府部门的融资结构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政府融入资金的渠道主要为通过发行国债融资,1995年以前财政赤字还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透支来弥补,但在1995年以后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财政赤字不得通过央行透支弥补。发行国债成为最主要的方式,尤其是发行短期国债,通过向企业及居民部门发行来实现资金的融入。

二、我国融资结构存在问题

(一)企业部门融资结构存在问题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其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外源融资依赖严重,可以很容易的从银行获得贷款,对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依赖性较强,其自身的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转嫁到了中小投资者身上,同时自身的经营动力缺乏,国有企业贷款产生的不良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政府买单的可能性,经营效益低,融资方式较单一,加之经营管理水平普遍导致其内源融资比例较小,也直接限制其内源融资的规模。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第一,民营企业缺乏政府优惠政策及融资倾斜政策,缺乏有利的外部环境及政策支持;第二,融资渠道少;第三,民营企业的制度较落后,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制度创新缓慢;第四,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与其配套政策不相适应。

(二)居民部门融资结构存在问题

从融出结构来看,首先,融出渠道较单一,安全渠道较少,因股票类投资投机性较强,市场风险较大,而银行在我国长期形成的公信力为居民选择存款作为首选投资方式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其次,城乡发展水平不均导致城乡居民存款存在很大差异,相比城市居民来说,农村居民存款比例更大,增长速度较快。

从融入结构来看,第一,消费信贷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进展比较缓慢;第二,我国社会征信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对于居民的贷款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扩张及竞争力的提升;第三,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较少,创新不活跃。第四,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居民缺乏足够的信心来进行消费。

(三)政府部门融资结构存在问题

第一,我国国债发行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国债发行的主体不明,职责范围不明确;第二,我国国债发行期限結构不合理,且长期国债风险性较大;第三,我国国债因其投资收益较稳定,市场风险较小的特点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因而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第四,国债发行品种较单一;第五,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与国外市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合理优化我国融资结构对策建议

(一)针对企业部门融资结构对策建议

从国有企业角度看:

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强法律及市场监管,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规范股权融资,严格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资格;第二,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所有者多元化,以及公司治理效率的提升,进而推进股市投资合理化;第三,对于国有企业要积极推进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明确改革目标,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要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法人结构,改革过程要公开透明,提升国有经济的活力和质量。

从民营企业角度看:

第一,要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产权制度的改革;第二,加强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控制成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与银行建立良好的信贷关系,为以后向银行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前提;第三,企业自身要提高自己的信用,减少甚至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提高自己的信贷能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四,企业自身应当积极探索开拓直接融资渠道,如通过上市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等,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

(二)针对居民部门融资结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居民融资的政策引导,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上予以支持,规范并完善金融市场,创新投资渠道,鼓励居民实现多渠道投资,为我国居民实现理财创造良好的环境。

2.居民方面需要提高理财意识,增加对于理财意识的培养,提高证券投资比重,鼓励支持基金、保险等行业的发展,加强投资者教育,优化投资者的资金配置。

3.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加强对贷款者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效化解商业银行风险。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三)针对政府部门融资结构对策建议

1.优化政府融资结构,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政府要拓宽创新融资渠道,加强对于国债发行市场的监管以及期限结构的管理,实现国债发行品种多样化及期限结构丰富化。

参考文献

[1]程栋才.中国融资结构变迁及其风险防范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

[2]陈真子.经济体制转型条件下国有企业融资行为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4.

[3]陈耘.我国融资结构的缺陷分析与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4]杜欣.中国融资结构变迁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J].经济师,2007.

篇5:融资结构理论

现代融资结构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莫迪利安尼和米勒首先提出的,又称MM理论。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无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MM理论

假设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企业的总价值将不受融资结构的影响,即风险相同但融资结构不同的企业,其总价值是相等的。此时MM模型有两个基本命题:

①公司的价值取决于未来净经营收益的资本化程度,资本化的利率与公司风险类别是一致的。即不管公司有无负债,其价值取决于预期息税前盈利和适用于其风险等级的报酬率。

②负债经营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等于无负债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加风险报酬。风险报酬的多少取决于公司负债的程度。

2、只考虑公司所得税时的MM理论

1963年他们在释放假设前提、取消无税假设后得出了新的结论,两个命题:

①无负债公司价值等于公司所得税后经营收益除以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即:Vu=EBIT(1-T)/Ksu。同时,负债公司的价值等于同类风险的无负债公司的价值加上税款节约额的价值。即:VL=Vu+T×D。

②负债经营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KsL)等于同类风险的非负债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Ksu)加上风险报酬,风险报酬则取决于公司的融资结构和所得税率。即: KsL=Ksu+(Ksu-Kd)(1-T)(D/S)这一模型的结论是:在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条件下,负债经营可以给企业带来税收屏蔽效应,使公司的价值随着负债的持续增加而不断上升。当企业的融资结构全部由债务组成时,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而融资成本最小。

(1)同时考虑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的MM模型

其基本公式为:VL=Vu+[1-(1-Tc)(1-Ts)(1-Td)]D。式中:Tc为公司所得税率,Ts为个人所得税率,Td为债券所得税率,D为企业负债价值。在该模型下,有负债公司的价值等于无负债公司价值再加上负债所带来的节税利益,而节税利益的多少视Tc、TS和Td而定:

①当Tc=Ts=Td=0时,VL=Vu;

②当Ts=Td时,VL=Vu+TcD;

③当Ts

④当(1-Tc)(1-Ts)=(1—Td)时,VL=Vu。

尽管不断修正的MM理论把负债融资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税收减免作为提高企业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但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企业必须考虑负债融资所带来的破产成本及财务拮据成本问题。(2)权衡理论

马苏里思、梅耶斯、斯科特等人的平衡理论认为,负债虽然带来了利息减税好处,同时也增加了财务风险,一旦负债超过合理限度,财务危机成本的出现将抵消负债带来的利息减税好处,最后导致公司价值随负债/权益比率的上升而下降。因此,理想的负债比例应是税前付息的好处与破产之间的平衡。

二、融资结构选择与信号显示理论

1、通过负债比例传递有关企业质量的信号

罗斯、梅耶斯与梅耶斯和麦杰拉夫在研究企业融资结构变化所传递的信息对企业股票价值以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的融资和投资决策影响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罗斯通过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报酬激励信号模型,分析了融资结构的信息传递作用。在模型中,给定投资水平,负债率可以充当内部人有关企业收益分布的信号,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在企业的预期收益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者的效用水平随资本市场投资家评价的企业证券价值的上升而增大,随经营管理者遭受破产压力的增加而降低。由于破产的概率是和企业的质量负相关而同负债水平正相关的,所以外部投资者将把较高的负债水平视为企业高质量的一个信号。在这种情况下,预期收益较好的优质企业破产可能性较低,经营管理者的边际预期破产成本较小,这类企业可以选择较高的负债比率;而预期收益低,企业负债过多使这类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边际预期破产成本增大,这类企业经营管理者无法模仿优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选择较高的负债比率结构。如果企业外部投资者能推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这种行为,对投资者而言,高负债比率的企业可能就是优质企业的信号,低负债比率的企业就是劣质企业的信号,投资者可以根据这种信号来做出自己的投资选择;而对经营管理者而言,给定破产处罚,经营者将选择最大化预期效用的负债水平。

梅耶斯进一步考察了信息不对称对融资成本的影响,发现企业债务比例就是把内部信息传递给市场的信号工具。由于前景差的企业发行债券将导致较高的破产概率,而对于经理人来说,破产是一个成本高昂的结果。因此,有较好前景的企业可以比前景较差的企业发行更多的债权。债务比例上升是一个积极信号,它表明经营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期望,传递着经营者对企业的信心,同时也使潜在投资者对企业价值前景充满信心。所以,发行债券可降低企业资本总成本,企业市场价值随之增加。但是,多发行债券又使企业受到财务风险成本增加的制约。因此,企业融资的先后顺序是:先内源融资,然后是发行债券,直到因为债券发行而引起的企业财务风险达到预警区间时,才发行股票,这就是企业融资的啄食顺序。

2、通过内部人持股比例传递信号

利兰德和派尔从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有关企业投资项目预期收益的信息不对称和经营管理者风险厌恶的角度,探讨了融资结构的信息传递机能的问题。在利兰德和派尔的模型里,企业家作为风险规避者,拥有关于投资项目确切收益的信息,但缺乏有效的交流手段将其传递给外部投资者。利兰德和派尔证明,在均衡状态下,企业家的股份将完全揭示其所相信的项目收益的均值。企业家通过变动自己在投资项目中的股本,可以向市场传递有关项目质量的信号。利兰德和派尔认为,当企业增加负债、提高负债率时,经营管理者的持股比率将相对上升。拥有优质投资项目的经营管理者可通过增加负债,提高负债比例的方式,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其投资项目为优质项目的信息,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规避投资不足问题的产生。

三、融资结构优化与代理成本理论

1、资源约束下最小化代理成本的融资结构选择

在詹森和麦克林发表了其经典性论文《企业理论:管理者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之后,对于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一个代理成本的分析框架下进行的。在詹森和麦克林的模型中,代理成本的产生是由于经理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不同的融资契约与不同的代理成本相联系,融资结构的选择是为了最小化代理成本。

詹森和麦克林认为,当企业家资源有限时,要将投资机会付诸实现,选择股权还是债权融资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股权融资会摊薄企业家的利润分享比例,激励企业家追求在职消费;而债务融资可以避免企业家激励强度的减弱。当管理层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即存在外部股权)的情况下,管理层的工作努力使他承担全部的成本而仅获得部分的收益。当他在职消费时,他得到全部的收益却只承担部分成本。这种成本和收益的外部经济特征使得管理层有更大的动机沉溺于享受额外津贴和权利消费,结果导致管理层不努力工作。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企业的价值小于管理者为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当外部股东能够理性预期到这样一个代理成本时,他们购买股票时的价格决策将考虑到代理成本的因素,从而引起股票价格下跌,所以这一成本将由管理者负担。在企业管理者采取债务融资的方式时,在投资总量和本人财产给定的情况下,债务比例的增加将加大经理的股权比例,从而降低了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债务融资会导致另一种代理成本。由于债务契约诱使股东选择风险更大的项目进行投资,举债融资就造成了债权人和股东的冲突,并引致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在举债融资的情况下,管理层作为剩余索取者有更大的积极性从事有较大风险的项目,因为如果某项投资产生了很高的收益,在债券面值之上的收益将归股东所有;然而投资失败时,由于有限责任,债权人将承担其后果。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上升,成功收益“无限”和失败责任有限的机会主义动机会促使股东选择更具风险的项目,带来所谓的“资产替代效应”。这时,由于债务变得有风险,投资者会要求提高债务利率,从而债务市场价值会下降,股权的价值会上升,存在股东对债权人财富的掠夺。因此,债权人会为这种风险要求一种溢价,签订各式各样严格的借债条款以维护他们的地位,从而带来企业债权融资成本的提高。管理层的这种投资行为所带来的企业价值的损失被称为债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代理成本会使举债融资的成本上升,并由管理层承担。

在企业最佳融资结构的选择中,存在着股权的代理成本和债权的代理成本之间的权衡,最优的融资结构可以通过最小化总代理成本得到,这时股权融资的边际代理成本等于债务融资的边际代理成本。

2、企业融资结构的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主要研究企业融资结构与经营者行为之间的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企业经营者难免会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负债融资作为一种担保机制对经营者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格罗斯曼和哈特的担保模型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格罗斯曼和哈特将负债作为约束管理者的手段,出于对避免企业破产的激励,负债能够促使经理多努力工作,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从而降低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增加公司价值。该模型的要点如下:

经理的效用依赖于他的经理职位,从而依赖于企业的生存。理由是,一旦企业破产,经理将丧失他所享有的一切任职好处,也就是说,经理必须承担破产成本。因此,对经理来说,存在较高的私人收益流量同较高的破产风险之间的权衡。然而,破产对管理者约束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的融资结构,尤其是负债———股权比,破产的可能性同这一比率正相关。

3、债权融资与管理层的相机决策权

格罗斯曼和哈特的模型假设,经营者被赋予管理上的相机决策权。债务既能起到信号作用也能限制经营者的相机决策权。因此,如果债权融资会影响市场对企业投资质量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又反映在市场评价的差别上,经营者就可以利用负债使市场相信,“将追求利润而不是特权”,以便使他们与股东的激励一致起来

四、控制权的转移与融资结构

1、剩余控制权的转移

阿洪和博尔顿最早在企业融资契约的研究中,分析了剩余控制权的分配问题,并建立了不完备金融契约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阿洪和博尔顿的分析表明:在契约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融资结构的选择就是将企业的控制权在不同融资契约所有者之间的分配。

阿洪和博尔顿主要关注债务契约中破产机制的特征。他们证明,在一个多时期的世界里,当出现不利的、公开观测得到的收益信息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是最优的,而在企业经营状态较好的情形下,股东应该拥有企业的控制权。这样,融资结构的选择也就是控制权在不同证券持有人之间分配的选择,最优的负债比例是在该负债水平上导致企业破产时能够将控制权从股东转移给债权人。

2、企业控制权竞争中的融资行为

在职经理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所持股票的比例,操纵或影响股权收购的能力,相对来说,在职经理股份越大,外部股东的收益就越小,潜在股权收购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由于在职经理及潜在的股权收购者的能力不同,企业的价值取决于股权收购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反过来又由经理的所有权份额所决定。由于经理的股份是由企业的融资结构间接决定的,因此,这种控制权之争也成为一种融资结构理论。

五、简要评述

篇6:结构化融资业务方案报告

第一部分 项目概况

一、业务背景

五凌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称“融资人”)成立于1995年,当前注册资本42.42亿元,系大型央企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全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在湘子公司,主要从事水力发电业务,是湖南省最大的水电企业和第二大发电企业,约占湖南省内统调装机容量的21.15%,水电装机容量约占湖南省内水电装机容量的49.70%,并拥有湖南省沅水的全流域开发权,市场地位重要。公司在我行内部评级为A4,外部评级为AA(大公国际)。

截至2011年12月31日,融资人资产总额为3,264,349万元,负债总额为2,774,304万元,所有者权益为490,045万元,其中少数股东权益为11,317万元;公司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286,525万元,利润总额-11,129万元,净利润-14,578万元。

截至2012年9月底,融资人资产总额为3,522,954万元,负债总额为2,983,784万元,所有者权益为539,170万元,其中少数股东权益为11,702万元。2012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5,792万元,利润总额63,860万元,净利润49,125万元。

二、交易结构模式

本笔结构化融资业务的交易结构模式暂定为以下两种形式,依照最终的资金募集方式确定。

1、信托受益权模式:信托公司发行信托计划募集资金,所募集资金用于向融资人发放信托贷款;再由受让该笔信托贷款收益权,形成企业金融条线非标准自营投资资产。

2、北金所模式:分行作为委托债权投资的受托人,向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简称“北金所”)发起提交融资人总额不超过10亿元的委托债权项目挂牌申请,兴业银行发行银行委托债权投资计划,并作为银行委托债权投资计划代理人以委托人身份投资该笔委托债权项目。

三、方案要素

(一)产品规模:10亿元

(二)产品期限:不超过1年

(三)融资成本:5.7%/年(以实际发行利率为准)

(四)投资人参考净收益率:待定

(五)产品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待定

(六)托管费:待定

(七)合作中介费用:待定

(八)还款计划:到期一次性还本

(九)付息方式:到期一次支付利息

(十)保证措施:信用

2、系列企业客户目前在我行的风险分类情况 融资人目前在我行的风险分类为正常1 类。

四、资金用途

融资人计划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本部经营性项目的流动资金,弥补融资人经营周转资金需求。

此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融资人电站的日常运营与维护。融资人2011年主营成本18.27亿元,其中折旧11.72亿元,另用于日常运营和电站维护的费用6.55亿元。2012年与2013年融资人白市、托口两个电站将陆续投产运营,合计装机规模125万千万,预计每年新增运营和维护费用1-2亿元。

五、资金募集方式

上一篇:英语趣味小故事下一篇:2018年幼儿园毕业典礼演讲稿与2018年幼儿园毕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