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华尔街》

2024-05-13

我看《华尔街》(精选6篇)

篇1:我看《华尔街》

我看《华尔街》

培育了无数位金融业的奇才,缔造出众多个商业界的大亨;它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偏远小城演变为一个如今家喻户晓的繁华至尊;它能引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又曾导致多少个强企一夜沦为枯死之魂?这里既是一个群雄逐鹿的烽烟战场,同时又肩负着世界众多的慈善之音;说不完的成功失败,道不尽的是是非非。这就是它:一个汇集着千百种矛盾于一身的旷世传奇---华尔街。

成者为王败者寇

诸多名校的高才闻风而聚于此,经过严格的层层筛选之后,留下来的固然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出局的高才们就只能是唉叹莫及了;留下来的精英开始在华尔街效力,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无处不是透漏着斗争,股票交易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黑手操纵?然而成败的论定却不会跟你考虑这些,胜者必然会更加强大,失败的也许就真的是一事无成了。因此,在华尔街,无论是诚招应聘,还是商业竞争,我们都可以用这一句话来总结:成者为王败者寇。积硅步而至千里

著名的伊利运河建成巨大的水利项目需要七百万美元的庞大资金,在遭到美国财政部的拒绝拨款之后转而求助于华尔街,是它通过分期债券向社会募集了大量资金,这样才使得五大湖和哈德逊河得以沟通;电影《阿凡达》的投入资本高达3.5亿美元,没有华尔街的筹集资助,我们又怎能欣赏的了如此巨作?通过华尔街为它铺设的道路,好莱坞把它们优美的音乐之声、奇幻的太空大战以及美丽的潘多

拉星球呈献给了整个世界。华尔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能,这完全得归结于它向社会筹集的资金,这就可以说是:积硅步而至千里。人心不足蛇吞象

华尔街的诞生就因贪婪而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贪婪,就没有华尔街。华尔街的睿智和慷慨可以推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它的贪婪和疯狂也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华尔街如果想要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贪婪之心,因为欲望是个永远都填不满的无底黑洞,遏制不了这个,也就难免会导致它被颠覆。毕竟,我们都明白:人心不足蛇吞象。

胜败乃兵家常事

自古以来,就没有常胜不败之说。商场如战场,正如军事家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华尔街可以引领着世界创造巨大的财富,使得美国成为世界强国之首;但它也会因为某些不利的主客观因素而导致足以毁灭国家支柱的金融危机。再拿华尔街上的那些商业巨亨来说,他们可以在竞争之中得到巨大财富,却也可能会在拼斗之后功败垂成。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华尔街能够传延至今而又如此强大,那就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毕竟,有着这么一句古训:胜败乃兵家之常事。

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要感谢华尔街;引发金融危机的灾难,又有人会责怪华尔街。就像我们中国的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世事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可以保证一层不变。因此,我们就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客观地看待它。

篇2:我看《华尔街》

再者,王大师在文中从头至尾都说金庸的小说低俗无味,而说自己写的当代文学才有趣味,还是什么“四大支柱”.但我要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读金庸的书,而不去读“当代文学”呢?难道他们都低俗,都不懂得欣赏吗?文人写书不就是为了能让大多数人去读,去欣赏吗?难道像王大师那样,虽然出了许多书,但是很少人读,很少人看,成了书店里的摆设,这才是不低俗不无味吗?邓小平喜欢引用这样一句话:“黑猫,白猫,捉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受这句话启发,我也想说:武侠,散文,当代文学,有读者欣赏的才是好书.就我所知,金庸是国内某名牌大学特聘的高级教授,他的《笑傲江湖》也由中央电视台计划投拍.王大师总不会认为那个大学和中央电视台也低俗吧!

王大师在评金庸低俗的同时,也指出了他心中的趣味,“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依我看,这些虽然是高尚的,但其中也不乏高高在上的成分.比如,新时期文学也受西方的影响一直在走下坡路,至今缺少像鲁迅,茅盾,老舍,冰心那样的得到广大读者崇拜的作家.再说摇滚,中国的摇滚热已一去不复返.田震(曾经是中国的摇滚天后)改了曲风,唱起了通俗;崔健(中国摇滚的天王)原想东山再起,但也力不从心,和者盖寡吗!

篇3:解读“占领华尔街”

我们最应该反思的, 不是乔布斯, 而是“占领华尔街”运动, 前者代表美国的过去, 而后者似乎揭示着美国的未来。一场运动揭开了美国社会的疮疤, 由社会矛盾堆积的“冰山”浮出水面, 给奥巴马的连任之路增添变数, 有人甚至说, 这可能是压垮美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 也给世界各国以巨大警示。

“占领华尔街”运动

2011年9月17日是美国的宪法日, 美国民众于这天发起了名为“占领华尔街”的和平示威活动, 号召2万人占领华尔街, 通过和平静坐等形式, 声讨华尔街金融业者。此次示威活动由加拿大非营利杂志《广告克星》于2011年7月发起倡议, 并被命名为“占领华尔街”, 意在表达对金融制度偏袒权贵和富人的不满, 声讨引发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

2011年10月5日, 人们在纽约曼哈顿下城的百老汇大街游行抗议。当日, 数千名美国民众在纽约下城华尔街附近的祖科蒂公园和市政厅附近的福利广场举行“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开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游行示威活动, 抗议华尔街的贪婪与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

2011年10月8日, 美国“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 千余名示威者在首都华盛顿游行, 部分示威者在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同安保人员发生冲突, 场面一度十分混乱。抗议活动参与者称他们将在本月占领150个城市, 并准备打一场持久战。这场始于金融中心纽约、由数百人发起的小规模抗议行动, 如今已逐渐发展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当地舆论分析认为, “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是美国民众自发谋求更好生活的一次努力, 也是草根阶层试图影响决策的一次重要尝试。

诉求多样揭露“硬伤”

“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主要来自美国中下阶层民众, 其中很多人都没有工作。他们不仅抗议失业问题, 而且抗议社会的不公。在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和丹佛等50多个大城市, 示威者高举的标语牌五花八门, 诉求的内容多种多样, 示威口号主要包括“抗议美国政客只关心公司利益”、“谴责金融巨头利用金钱收买政治”、“呼吁重新夺回对美国政经决策的影响力”等。另外, 环保、人权等也是此次运动的诉求内容。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金融业兴起、金融衍生品勃兴。“9·11恐怖袭击”后, 美国政府为振兴经济不断刺激消费, 降低利率。贷款机构不认真审查贷款者的信用, 实行零首付、零利率, 努力刺激消费。华尔街则乘着这个机会, 大力推行金融衍生品, 谋取高额利润, 制造虚假繁荣。最终金融泡沫破灭, 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政府又不能眼看着金融大厦坍塌, 因此布什政府时期就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 本质上是用纳税人的钱救济华尔街, 为投机商的巨额坏账买单。

然而, 美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拯救华尔街, 而华尔街的大鳄们却拿着高薪, 领着高额奖金和巨额分红。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家们凭借手里的金融衍生工具大肆捞取钱财, 整体所交税率却远低于中下阶层。美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公平正义遭到挤压, 成为美国民众愤怒的主因。

与财富的过度集中相对应的是失业率的上升, 美国的失业率仍维持在9%以上, 广义失业率达到了15%, 年轻人的失业率达到了20%。在大部分民众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油价上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 美国人生活成本、居住成本、出行成本、教育成本都在上升, 这势必会激化社会矛盾。

分析人士认为, 这些抗议活动是当前美国社会矛盾的真实写照, 说明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和监管当局推出的经济、金融改革措施未孚众望, 美国普通民众对经济低迷的失望情绪已积聚到需要爆发的程度。无论怎么样, 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政治分裂等深刻的社会问题已暴露无遗。浩荡的民众运动给美国敲响了警钟, 揭开了美国社会的疮疤。

贫富悬殊激化矛盾

表面上是美国当前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促使民众走上街头示威游行, 而其背后有着众多深层次原因。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美国长期以来的贫富悬殊呈现加剧之势。包括工会、社会团体、大学生和失业者在内的游行者自称代表99%的社会民众, 受到控制着美国财富40%的最富有的1%的人剥削。他们称要和1%的所谓精英阶层对话。二是虽经2008年金融危机巨大冲击, 但华尔街金融大佬们照样拿着畸高薪酬, 欺诈性操作、隐性收费和衍生性产品交易有增无减。

自3年前华尔街因自身不负责任的行为酿成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美国社会对华尔街的非议和责难就从未平息。许多美国民众认为, 政府的救援让华尔街并未因自身的贪婪而受到惩罚。如今, 华尔街已恢复元气, 却未能和普通民众共度时艰, 反而热衷于内部分红, 这使得积蓄已久的民怨最终爆发。“占领华尔街”的直接导火索正是华尔街大银行要向消费者收取更高的账户费用, 从而转嫁2010年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给银行带来的成本负担。

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痼疾, 美国也概莫能外。然而, 令人不解的是一手造就2008年金融危机的华尔街大佬们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贪婪本性变本加厉。金融危机爆发后, 小布什、奥巴马先后整治金融秩序, 出台金融法案, 但却困难重重, 受到指责和刁难。实质上, “占领华尔街”已经演变成华尔街和普通消费者、富人和普通百姓的角力, 背后当然是美国的政治争斗。

对世界的警示

美国社会近来的骚动在告诉我们, 美国的民主政治也有它无效性的死角, 社会问题长期在那里盘踞并且坐大, 直到爆发, 将西方体制视为解决世界其他地区问题的万能钥匙的想法是幼稚的。

“占领华尔街”运动给世界各国以巨大警示。首先, 必须遏制贫富悬殊扩大的趋势。这对于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是非常现实的警示。特别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 决不能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路子。其次, 对于金融业的监管一定要跟上。管好货币投放, 防止通胀;管好汇率, 防止热钱入侵;管好金融秩序, 防止过度投机炒作和高利贷蔓延。同时也要管好金融高管们的薪酬。如果金融高管们的薪酬长期无充足理由畸高, 势必引发民众的类比情绪。

由于美国示威者喊出的“社会公平”口号对中国舆论来说“耳熟能详”, 这不能不让很多人用美国的这场运动来对照中国的现实。这当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 虽然一些学者认为中美的问题“完全不可比”, 但这种对比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有相当普遍性的思维定式。第二, 美国出问题虽然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存在问题的“合理性”, 但这绝不应成为我们轻视解决自己问题的安慰和理由。

中国这些年快速发展, 解决问题和产生新问题的速度也都是全世界最快的。现在没有证据可以显示, 中国的任何一个问题是与中国的政治制度“特殊绑定”的, 但中国当前的一个危险是, 舆论对社会公平的要求在增加, 这加剧了中国在社会公平领域的亏空感。

其实无论是美国的问题, 还是中国的问题, 将它们过多在意识形态层面进行追究都可能陷入偏颇, 比如美国的制度造就了它的繁荣, 也制造了今天的问题;中国的体制创造了改革开放的成就, 也同样导致今天的一些困局。无论中美, 改革和调整都是必需的, 人类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制度, 好的体制就是它能不断自我调整, 获得对社会现实和民众要求最大的适应性。

篇4:我看“占领华尔街”

“占领华尔街”的起因是人们认为美国的绝大部分财富被1%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占为己有,而99%的民众成了受害者。纽约华尔街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同时也是“贪婪腐败”“金钱至上”“不劳而获”之人的聚居地。这场运动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经济萧条不无关联,很多读者朋友写信来问我,“占领华尔街”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初探波士顿Greenway广场

“占领华尔街”只是一个象征,示威在美国各大城市同时进行着。波士顿的示威者集中在Greenway广场:这里是波士顿的金融区,周围高楼林立,有美联储的驻地及各大金融公司的办事处,“占领华尔街”运动首先针对的就是美联储的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行业。

有好友的家长告诫我们这些在海外的学子,不要靠近抗议示威的运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去的路上,我还有些忐忑不安。但到了之后却惊奇地发现,这里真是一片祥和。放眼望去,广场上搭起一大片帐篷,人们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的在制作标语牌,有的在对群众演说,更多的则在帐篷里做着自己的事情。

每个帐篷上面都悬挂着主人的名字,帐篷群的最外边是Alex的帐篷(Camp Alex)。Alex的帐篷承担着整个领地的邮局功能,也就是说在里面住着的示威者如果要跟外界通信,就会把信交给Alex,然后Alex会每天跑去邮局寄信收信。

那些靠外沿的帐篷,往往会挂上标语牌,以引起行人的注意,比如有的写美国社会已经变成了“一美元一票”,而不是“一人一票”(暗指有钱人操纵国家);有的写“政府保释了大银行家,而人民群众却被出卖”;有的写“该让华尔街纳更多的税”;更有甚者,居然指责诸如可口可乐这样的大公司为了利益藐视人权与生命。

除了邮局外,还有许多其他功能的帐篷。正是流感爆发的季节,这里有一个独立的医疗帐篷,还有一个专门负责给示威者打疫苗和预防针的帐篷。示威者们过着集体生活,因此有一个大帐篷是厨房,其他很多帐篷都是工作室,用来制作标语牌等物品。

虽然是一大群人在抗议,却组织得井井有条。路人能够看到他们列出来所需要物品的清单,好让大家来支持(包括笔、胶带、硬纸板等等,当然还有钱)。营地里面有很多指路牌,方便大家找到所需要找的帐篷。当然,示威者也制作一些纪念品卖给路人,以换取活动经费。

整个现场给的人感觉就像一个小型社区,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有条不紊地干活。广场上甚至都没有人喊口号,更没有丝毫暴力的痕迹。我仔细一数,一共才6个警察在维持秩序,而且个个都是笑呵呵的。广场上还有人在表演节目,如果是不明情况的游客路过,很难想象这里正在进行一场蔓延世界的示威运动。

华盛顿McPherson广场见闻

为了搞清波士顿和平安宁的景象是否只是个案,我利用周末赶往华盛顿,对“占领华尔街”运动作进一步的调查。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车程将近9个小时,我从早上出发,抵达华盛顿已经是晚上。当天整个美国东北地区下了一场历史罕见的大雪,分外寒冷。我顾不上休息,干脆来个夜探营地。

“占领华盛顿”的营地在离白宫不远的McPherson广场。一到那里,我就被一个用木头搭起来的架子吸引了。很显然,帐篷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有人已经开始在草坪上搭建简易的房子,做好过冬的准备了。

我壮着胆子朝营地深处走去。密密麻麻的帐篷中间有一块草坪,虽然白天下过雪,但大家似乎都不怕冷似的席地而坐,正在开会。我于是也过去听听他们在讨论什么。

原来,营地里面的一切事务都是通过开会民主决定的。这其中包括每天的日程安排、活动以及其他例行公事。营地俨然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人们在投票的时候打出不同的手势进行交流,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示支持或反对。这倒有点像英国议会的那种互动的辩论了。(美国式的民主讲究程序与礼节,在别人发言的时候,人们一般不会发出声音。)

会议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个从佛罗里达来的墨西哥裔走到主持人旁边,开始煽动底下坐着的人,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制政府、抵制财团、抵制外国人,夺回自主权、金钱和工作。底下听的人时而喝彩,时而发出不屑的嘘声。开完会,大家也就散了,回到各自的帐篷。

周日白天的再次探访,让我又捕捉到了很多新的元素,比如在华盛顿,人们已经有了“营地行为规范”,里面包括很多细节,诸如大家要相互尊重,要保持营地的干净等等。这应该也是通过民主的过程制定出来的吧。有意思的是,行为规范当中还提到了“警察也属于我们这些99%的受害人”、“请注意在交流时对性别称呼的使用,最好相互称作‘同志’”。

营地里每天都会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学习(金融知识、法律知识、医疗知识、人际关系)、演说、练瑜伽、唱歌,等等。这些活动内容都会公布出来,有的还会根据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背景分小组进行。而在“厨房”里,厨师正在给大家准备饭菜,当天的伙食由前一天晚上开会表决确定,并由专人负责采购。

每一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华盛顿的营地也有不同于波士顿的特色。比如,华盛顿的居民是要向联邦政府交税的,但在国会里却没有代表议员,以至于这些税金经常被其他州比较有影响力的议员挪走,所以有一个帐篷专门就是为了争取华盛顿特区在国会代表权利的。

在营地的时候,我正好碰上有几个人自发组织的小乐队在表演。其实,这样的活动还是挺多的,有的纯粹是以娱乐为目的,也有的是为了结识朋友。也许你会怀疑,这种类似嘉年华的运动是否真有效果呢·在美国这样的社会,哪怕是和平示威,也是很有效果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前段时间美洲银行决定对所有使用借记卡的用户每月征收5美金使用费,这对于本来就不好过的民众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经过几个星期的运动,美洲银行迫于压力取消了这次提价。应该说,这是“占领华尔街”运动一个相当大的勝利。

参加游行的究竟包括哪些群体呢·在我两次走马观花的短暂调查中,就遇到了退伍军人,流浪汉,工会成员,艺术家,无政府主义者,工人,魔术师,运动员,厨师,小混混甚至富翁与警察。

示威者的组成如此复杂,所要达到的目的自然也很繁多。但是参与者表示,整个运动不是为了颠覆社会,而是为了能够把那些犯了罪却因为有权有钱没受到惩罚的人绳之以法。比较有意思的是,总统奥巴马已经在各种场合表达了他对此次运动的理解,甚至暗示他的支持,以把矛头指向共和党。

其实,美国社会也有很多人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持有异议。我的乐队好友,耶鲁大学的医学博士Bob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他认为美国的年轻一代已经不如他们这一代了,他们当年知道如何自己修理电器、汽车,知道如何节约,如何吃苦,才积累下了财富。现在的青年像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想当然地以为大学毕业了就应该有工作,失业了不去找自己的原因,反倒怪政府,怪社会,实在是幼稚!

在我探访过后不到一周,全美各个城市纷纷对占领运动的“帐篷城”进行了清除,政府表示抗议者可以继续示威,但“帐篷城”因为卫生堪忧、阻碍交通和存在消防等安全隐患必须取缔。整场运动将会何去何从我们无从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占领华尔街的人们将要面对严冬的考验。

孙太一:2010年度“美国华人青年10杰”之一,波士顿大学在读博士。如果对他的经历、对他的文章感兴趣,都可以写信给他,孙太一的邮箱是:suntaiyi1118@gmail.com,他将选择读者最关心的一些问题在杂志上和大家交流。他在新浪也建立了微博,欢迎关注。

篇5:漫步华尔街

最近拜读了美国著名经济学者、华尔街专业投资人、个人投资者伯顿·马尔基尔所著的《漫步华尔街:股市历久弥新的成功投资策略》一书,收获颇多。

《漫步华尔街》英文翻译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号称70年代至今世界股票投资界最畅销的好书,自1973年出版以来,至今已经过8次修订,热销30余年仍经久不衰,其2001年度的最佳畅销书籍 Best Seller ;作为“复习课程”,该书亦被列为美国MBA学生的必读教学参考书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尔萨缪尔森曾说:“当我的同事到了退休的年龄和我的儿子到了21岁时,我就送一本马尔基尔的《漫步华尔街》给他们看”。可见此书的受欢迎程度。在该书中马尔基尔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为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以生动诙谐、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出投资的真谛和成功的秘诀。作为一本实用性极强的投资指南,它向广大投资者讲述了琳琅满目的投资策略和五花八门的金融工具,对指数基金的推崇备至则构成了全书清晰的主线。

本书将投资理论与实践地结合在一起,由坚实基础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引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同时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投资泡沫和投机狂潮,既学术又通俗,既深入浅出又令人信服,一步一步地引导投资者满怀信心地跨越市场。不仅能学会分析股票、债券的潜在收益,而且可以学会分析其他投资机会的潜在收益,包括货币市场、房地产、保险、黄金、收藏品等。同时作者还表明,在长期的有效市场中买入并持有指数基金很可能胜过专业人员。

在书中“随机漫步”作者指的是,利用过去的表现,是无法预测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具体的变动情况的。这个观点同时否定了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因为基本分析方法是利用公司过去的业绩表现来预测未来;技术分析方法则是利用股票价格过去的表现来假设未来。马尔基尔十分推崇随机漫步理论,在本书中的四个部分,作者逐步的把随机漫步理论和其他投资理论进行对比,比较优劣,从而得出随机漫步理论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马尔基尔把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股票及其价值,介绍了投资的基础理论和人们进行投资的不同阶段的情况,以及股票估值的演进过程。第二部分从专业层面分析专业人士如何参与投资这场游戏,从人们的金融行为和技

术分析角度分析了专业人士对投资的看法和实践。在一、二部分里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热、英国南海泡沫、日本90年代的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华尔街网络股泡沫等投资泡沫和投机狂潮后,作者得出结论:在市场上屡屡输钱的人正是那些未能抵制住诱惑而被投机狂潮冲昏头脑的人,并提出了自己一向主张的有效市场理论的弱势有效形式——这也是作者本书的主题——股票市场的定价极为有效,就连被蒙住眼睛的猴子朝《华尔街日报》投掷飞镖而选出的投资组合也能获得和专家的投资组合一样的业绩。

第三部分使用一些简单的例子阐述了许多新的投资理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交易定价理论,并用行为金融学推翻了前面的几个假设。认为投资者的行为常常是非理性的。第四部分作者进一步讲明了自己的主张:股票投资是所有金融产品和实物投资中长期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对象,在最后提出了股票投资的三种方式:通过被动的指数基金投资、通过积极的管理型共同基金和个人自选股票投资。但作者所欲阐明的最主要观点是:无论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在长时间里持续战胜市场,而通过投资指数基金——购买市场,就能获得和市场一样的回报。一步一步引导投资者满怀信心的跨进投资市场。

在此书中,马尔基尔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简单地买入并持有由某个大型指数包含的全部证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就极有可能胜过由专业人士利用纷繁复杂的分析技术精挑细选出来的证券组合。由此可以看出马尔基尔是一个有效市场和随机行走理论的支持者,只不过作者支持的有效市场是一个略有变化的有效市场,即认为还是存在一些短期的投资方法可以战胜市场,而这些投资方法可能会很快被有效的市场所消灭。在介绍这些投资理论时,马尔基尔基本上是对所有的投资理论都持怀疑的态度,且给出了自己认为的理由。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就是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都被学术界和心怀异端的人抨击得体无完肤。其中,技术分析被誉为“投资领域的占星术”,而基本面分析也由于其过程中过多的主观预测而被批评,实际上马尔基尔认为公司的未来收益或者说自由现金流是不可能被预测的。作者实际上把价值投资和空中楼阁理论,也就是把凯恩斯和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做了个比较。

理论与观念之间的斗争是相当正常的,宏观经济学里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

派最终的争论其实也就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实际上,不管是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还是随机漫步学派,都有极为成功的例子,也都有失败的例子。彻底否定技术分析的人士,不应忽略杰西·李佛莫尔的存在;彻底否定基本面分析的人士,也不应忽略沃伦·巴非特的存在。也许,我们应该批判的是认为自己可以不断打败市场的人,“告诉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水平,就跟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一样,因为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失去颜色。”

纵观全书,《漫步华尔街》这本书主要说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从长期来看,即至少包括一个周期,指数总是上涨的。

二十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的证券市场得到了急速的扩容。虽然经历了诸如1929-1933、1987等大规模的下跌,总整体上看来,指数总是在涨的。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指数中不断有新的公司加入、差的公司出局。不断注入的新公司总有一些会保存下来,成长为盈利丰厚的大公司;而差公司的出局,也防止了进一步下跌的风险。二是通货膨胀的影响。资产的增值速度必须大于通货膨胀的速度,否则就没有人会持有资产了,而整个二十世纪,通货膨胀的年份一般大于通货紧缩的年份。三是科技的进步。科技总是在进步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总是在逐渐增加。

由于指数总是在涨,持有基于指数的指数基金似乎成为了不错的选择。一方面由于其足够分散化,只具有系统性风险,即风险很小;另一方面,历史数据显示,似乎并没有一家基金能够长期的战胜指数,故盈利性可以得到保证。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似乎对于指数基金而言并不成立,它基本上占据了低风险、高收益的优点,至少从长期来看是这样

2、价值分析是有用,但是不可靠的。

从理论上讲,在牛市中做多,熊市中做空,将获得最大的收益,但这可能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想法。格雷厄姆认为,应该以便宜价买入股票,然后高价卖出,但问题是如何衡量低价还是高价,从长期来看,价值分析的确有用,毕竟以4倍市盈率买入的股票以40倍市盈率卖出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基于价值分析的基金缺并非如何可靠。首要问题是代理人问题。无利不起早,但基金公司的利并不等于基金持有人的利。为了促使基金份额的增加,基金公司会作出很多让你想不到的事情出来。其次,研究员的能力真正存在吗?任何上市公司在面临基金

公司研究员的实地考察时似乎都会表现得相当合作,而我们的文化早就告诉我们不要为难与你合作的人。再次,即使基金公司愿意并且也有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投资,人们大多也不知道市场的节奏,很可能你买入的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还将长期的被低估,在这长期的持有过程中,没有多少基金持有人能坚持到最后,很多基金公司无视基金份额的减少,只有具有某些限制性条款的私募基金能够做到。

3、技术分析是几乎无用的。

总体上来看,技术分析是对人们心理的分析,与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具有相同的起源。但没有一种技术分析方法能够长期的成立,历史往往并不经常重复。技术分析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为证券经纪人希望它存在,频繁的交易可以给市场带来足够的流动性,为证券经纪人带来足够的佣金,为投资者带来少得可怜的回报。

4、其他类型的“巧合”也终会消失

在证券交易中,我们总是希图去发现某种规律,似乎早餐吃的面包类型也会决定当日股价是红是绿。作者批驳了几种典型的“巧合”模式:(1)裙摆指示器和超级杯指示器,似乎市场的涨跌与女性的裙摆和谁赢了超级杯密切相关,这就是统计中典型的伪回归。(2)低市盈率股票表现优于高市盈率股票、市净率低的股票往往产生较高的未来收益以及较高的初始股息和较低的市盈率倍数往往意味着今后会有较高的收益,事实证明,这些现象即使在短期内成立,但在长期内都是不成立的。

5、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最合适的投资方式是“长期持有指数基金”。在“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提到这样一段话,一个投资者问该书作者,“普通投资者应该怎样投资呢?”,该书作者认为,“首先,不要把自己仅仅认定为一个普通投资者”。诚然,角色的转变似乎对投资决策是有所帮助,但是现实的限制条件缺使得绝大多数人都仅仅是普通投资者,即只具有少量的财富、具有少量的投资和理财知识、具有少量的精力料理投资与理财,由于上述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开办企业或者投资房地产和古玩等,有价证券似乎是他们唯一的有价值的选择。如此看来,指数基金倒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因为:(1)低的交易费用,由于指数的稳定性,注定了基金经理不可能频繁买卖,节约了很大一

笔交易费用;(2)低的管理费,由于指数基金的管理并不需要基金经理的大量劳动,相应其管理费也较其他基金低;(3)优秀的业绩,永远记住这样一句话,绝大多数主动性基金的业绩都不如指数基金,并且主动性基金的过去业绩并不具有持续性,因此,何必劳神去在大量的主动性基金中选择呢?(4)足够分散化带来的低风险,指数的分散化注定了指数基金的分散化,充分的分散化使得其波动幅度相对小,损失的可能性也大大的降低。

马尔基尔在《漫步华尔街》的最后这样说道,这句话无疑是对该书的最好概括。诚然,告诉一个六岁小孩圣诞老人不存在,会让他的生活立刻失去颜色。但是,对这个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明白圣诞老人不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替代的礼物。对初涉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作者就是那个告诉我们不存在圣诞老人的人,而《漫步华尔街》无疑就是这样的礼物。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话足以令人失去大部分豪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话,他至少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站在大地上。所以,无论是谁,作为这个市场上的投资者,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再了解市场。如果你仍然期望每年在市场上能够赚取2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的话,市场先生必然会重重地以事实回击你的幻想。

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知识,为了学习别人的经验,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实践。本着“批判的吸收”的原则,我个人认为:本书的前三部分可读性较强,细数了世界各国投资市场的狂潮和带来的危害,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在细数投机危害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且有些观点是为自己的主张服务的,对此主张和第四部分内容我不赞同。普通投资者和大多数机构投资者而言,因为他们从事具体投资业务的专业人士也是与大多数投资者一样的普通人,如果没有仔细分析上市公司信息和财务数据、不考虑公司发展前景、未认真学习一般的投资知识、盲目的跟风炒作和追涨杀跌,是不会取得超出普通人的成绩的,短期投资成绩只能是与指数走势一样。但是,如果学习了巴菲特和其他投资大师的经验,并逐步发展了自己的投资哲学——如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在进行任何投资时都保持一定的安全边际,那么在股票投资世界,就如同在社会上某一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岗位标兵一样,一定会取得超出常人、超过指数的业绩。

篇6:华尔街口号

现如今,芬克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的首席执行官——贝莱德的资产管理规模达3.7万亿美元,登上了美国金融界的顶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华尔街的首领。长期以来,芬克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位反华尔街人士。

芬克表示:“我一直都在说,我们不属于华尔街,我们早已离开了华尔街。我们奉行不同于华尔街的业务模式,这种模式碰巧更适合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

这种态度与当前的时代潮流合拍,并使贝莱德受益匪浅。与其他华尔街银行不同,芬克掌舵的贝莱德在经历金融危机洗礼后市场声望更高,业务根基更加巩固。和近年来很多遭到国会质询以及政府调查的华尔街高管不同,芬克与奥巴马政府一直关系融洽。

事实上,芬克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党人,几乎从未掩饰自己希望加入奥巴马第二任政府、接替友人蒂姆?盖特纳(Tim Geithner)出任美国财政部长的愿望。但鉴于新一任财政部长的首要任务是填补财政赤字,任职者应兼具对预算数据的深刻理解以及与国会的长期友好关系,芬克获得任命的概率较小。

但不论芬克是否获得任命,他希望出任财政部长一职都是一个信号,表明这位本月就将满60岁的金融大亨一直在不停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

但如果说芬克目前处在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上,他所掌管的公司很可能也正处于类似的发展阶段。贝莱德的`规模和影响力尚未引起公众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但这一点可能随着时间改变。

令某些分析师颇感意外的是,贝莱德不属于“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这类机构需满足资本充足性要求并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审查。很多投资者都认为,贝莱德在经历了一段以多笔收购为标志的快速扩张期之后,未来的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

对于第一个问题,贝莱德的回答是,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自身业务模式与银行有着本质区别,安全系数更高。但监管当局目前正在考虑是否应将像贝莱德这样的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范畴。

贝莱德正在试图通过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来回应第二个问题——其中最具争议的莫过于试图通过创建内部电子交易系统将华尔街排除在交易流程以外。此举直击华尔街心脏。

贝莱德以债券业务起家;用芬克的话来说,公司刚成立时就像是一只“闯入债券市场的大猩猩”。现如今贝莱德已成为股票市场上实力雄厚的一家机构,在消极与积极投资策略领域均为市场领头羊。此外该公司目前还在大力发展另类投资业务。芬克表示:“我们可以与任何一家私募股权公司竞争。我们能够实现同等的效益并提供最优质的信息流。”

由于贝莱德在信贷泡沫期内没有背上债务负担,因此在金融危机中有能力从美林(Merrill Lynch)、巴克莱(Barclays)等并不情愿的卖家手中收购资产。贝莱德收购了美林的资产管理部门以及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后者拥有价值很高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业务。

但贝莱德的股东对其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的能力仍有顾虑,因为该公司的资产基础规模已然非常庞大。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师马克?伊里萨里(Marc Irizarry)表示:“根据大数定律,市场有理由对贝莱德的未来发展持怀疑态度。”

芬克和他的副手罗布?卡皮托(Rob Kapito)曾经听说过市场中的这种观点,并反驳了认为贝莱德规模过大难以管理的说法。芬克称:“规模大是一件好事。公司业绩的上升势头显著,我对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从未像现在这样信心十足。”

卡皮托还敏锐地驳斥了有关贝莱德正在向华尔街宣战的说法。他指出:“使客户能够不带买卖差价地互相交易并不等同于排挤华尔街的金融中介职能。这只是一种新的交易模式。我们这么做有助于维护更好的市场环境,以保护客户的利益。”

除了业务规模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指标考量贝莱德日益扩大的影响力。芬克可以轻而易举地与全球金融界及政界精英会面。不久前他还聘请了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的前任行长菲利普?希尔德布兰(Philip Hildebrand)负责维护与大客户之间的关系。

当美国政府需要外界帮助以清理美国国际集团(AIG)的有毒抵押证券资产时,美联储(Federal Reserve)没有举行外部招标就把这一利润丰厚的业务交给了贝莱德。

贝莱德为AIG项目(该项目为美国纳税人带来了收益)组建的团队现已成为了一个向欧洲各国政府提供咨询服务的业务部门核心。

吉姆?米尔斯坦(Jim Millstein)是负责监督AIG资产组合清理工作的前美国财政部官员。他指出,贝莱德获得这项委托是由于其利益瓜葛较少,不同于绝大多数华尔街金融机构。

米尔斯坦表示:“贝莱德是利益冲突最少以及最有实力参与清理有毒资产的金融机构,该公司的业务模式稳健有力。”

贝莱德还是很多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当欧智华(Stuart Gulliver)于1月成为汇丰银行(HSBC)的首席执行官时,他所采取的第一批举措就包括飞赴纽约寻求芬克的支持。

贝莱德的影响力还来自于芬克与全球其他几大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亚洲和中东的大型主权财富基金。在贝莱德收购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的交易中,当融资方之一中途退出后,芬克在24个小时之内就从中国、科威特以及新加坡人手中筹集到了交易所需

的数十亿美元资金。

芬克约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出差途中,并且任何时候都在钱包里装着10来种不同国家的货币。

在离开第一波士顿以后,芬克于1988年创立了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BlackRock Financial Management)——当时该公司是私募股权与另类投资公司黑石(Blackstone)集团的子公司——或许很少有人能够预见,芬克创立的这家公司有朝一日将让他的前任雇主相形见绌。

现如今,黑石创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表示,放芬克走是他所犯过的最大错误之一(鉴于黑石最初拥有贝莱德100%的股权,施瓦茨曼此言或许属实)。

芬克于1995年切断了贝莱德与黑石的联系,并在此后不久向PNC金融服务集团(PNC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简称PNC)出售了价值2.3亿美元的公司股份;PNC通过这笔早期投资现已获利约80亿美元。

芬克表示:“当时PNC给了我们发展的空间,而黑石则不愿这样做。”贝莱德于首发上市,目前PNC仍持有贝莱德20%的股权。

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在清理基德尔皮博迪(Kidder Peabody)资产时向贝莱德寻求帮助,这是贝莱德早期发展历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时刻之一。通用电气于1986年收购的这家华尔街投资银行在1994年破产。

这是贝莱德首次应客户请求施展自身的专业技能。

现如今,BlackRock Solutions部门借助复杂的技术手段评估投资组合风险,已成为贝莱德的核心业务以及体现该公司差异化特色的重要部门。该部门还促使贝莱德自行研发了阿拉丁交易网络(Aladdin Trading Network),借助于该网络能够绕开华尔街交易商进行交易。

贝莱德的创始元老中目前仅有四位仍在公司任职。芬克长期以来的密友苏珊?魏格纳(Susan Wagner)今年退休,但仍是贝莱德董事会成员。

随着老一辈创始人陆续离职,芬克近期开始对公司高管层做重大调整。理查德?库舍尔(Richard Kushel)被任命为代理首席运营官(COO),一些内部人士猜测这可能使他相对于其他竞争者来说更有希望升上高级管理层。

库舍尔目前负责贝莱德的战略性产品管理部门。

除库舍尔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冉冉升起的新星,例如目前负责交易所交易基金业务iShares的马克?维德曼(Mark Wiedman)以及芬克从汇丰银行(HSBC)请来负责贝莱德亚洲业务的马克?麦库姆(Mark McCombe)。

除了瑞士央行前任行长希尔德布兰之外,芬克还延揽了前美国财政部官员肯德里克?威尔逊

(Kendrick Wilson)等其他外部知名人士。

芬克或许希望,盖特纳在离开美国财政部以后有朝一日会考虑加盟贝莱德。但芬克明白,在盖特纳仍然在任期间与他讨论这一问题是不恰当的。

与此同时,芬克也在前所未有地积极活动,试图影响华盛顿的政治风向,这与他是否会加入奥巴马政府无关。

例如他曾公开敦促国会化解两党在财政悬崖问题上的对立僵局。

扩大在华盛顿的影响力完全符合贝莱德帮助投资者应对全球市场收益低迷问题的宣传口号。

近日芬克将飞往美国西海岸,向加州公务员养老基金(CalPERS)和加州教师养老基金(CalSTRS)这两家大型养老基金讲解关注所持资产与终需偿付的债务之间匹配程度的重要性。

芬克担心,大量的企业养老基金目前是在出于会计目的行事,而非基于合理的经济原因。

他正在促使政府采取一项更加合理的税收政策,该政策将仅对持有超过36个月的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待遇,而非现行的12个月。

芬克还参与了有关对美国最富有人群征税问题的论战。他指出,应当提高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现行的低所得税率,即所谓的“附带权益(carried interest)”税率。

虽然芬克与副手卡皮托自以来就在和董事会讨论接班人问题——当时公司的创始元老刚刚开始离去——并培养了很多潜在竞争者,但目前仍无明确的接班人选。

上一篇:护理操作考核案例下一篇:初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