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

2024-06-25

华尔街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华尔街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

影片介紹:

《華爾街》的創作緣於全球化的金融尷尬、國情的需要和媒體責任感。該片從地理層面、精神層面和社會層面三個角度出發,呈現世界金融史,關照、對應中國問題。

全片總鏡頭長度約為500分鐘,其中特效鏡頭長達70多分鐘。影片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和清晰的視覺表達力。該片既是央視的首次金融類題材特別節目,也是央視在歷史座標中對資本市場的一次莊重表達。

該片以華爾街金融危機為契機,梳理了現代金融的來龍去脈。此次拍攝,外景組前往紐約、阿姆斯特丹等金融城市,採訪了近百位金融家、學者、企業家和政治家。

觀後感:

第一次接觸到華爾街,覺得它是個非常神秘,非常高科技的地方。單單是華爾街這三個字好像便代表著金融的巔峰。帶著這份懵懂的感覺,我看了華爾街的紀錄片。在影片中,華爾街被稱為印第安人的土地、荷蘭人的一道牆、金融的種子、美國崛起的象徵、世界金融之網。細細體會,其實如今的華爾街正是那世界金融的心臟。

華爾街,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區南部,這條僅有500米長的街道,卻彙聚著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金融機構與資本。在這裏,讓我感觸最深的要數華爾街對於會聯網的運用了,或者說是對於科技的運用。從華爾街的歷史來看,它一直站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每當有新的與金融有關的科技出現時,華爾街總是能以最快速度接納那些科技,讓科技為華爾街服務。如今的華爾街上的紐交所看似因為互聯網的運用而變得冷清,但是誰又知道這不過是華爾街的另一種的擴張呢!原來的華爾街的資金流通要依靠像紐交所那樣的實體機構,每位交易員要拿著一張張的小紙片來叫價,匯總,而如今,這些工作全部都依靠一個小小的平板來完成,看是場面沒有以前熱鬧,激情,但是,在背後,資本的運行更加的快速了。因為科技的介入,因為會聯網的運用,是華爾街不單單是一條街的名字,它更像是全球金融巨網的總稱。現在的華爾街,可以將一條消息在兩秒內傳給位於北京的有關人員,就如同在辦公室裏喊了一句。

在影片中,華爾街海向我展示出他的另一個功能:推動文化的發張。總所周知,華爾街存在的最大功能就是高效融資、分散風險、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但是這僅僅只是一個方面而已。美國最大的電影製作公司、全球最頂尖的電影製作團隊——好萊塢也是華爾街的合作夥伴之一。好萊塢的高質量影片的製作並不是某個公司能夠負擔得起那沉重的投資的,只有華爾街可以在短時間籌集那些龐大的資本,注入好萊塢,拍攝出那些在世界範圍內都廣為流傳的影片。這就是華爾街對於世界文化做出的貢獻。

那麼,華爾街的那些龐大的資金都是從哪里來的呢?影片有為我解惑。在美國國內的資金大多來自於各種基金與金融投資機構,而源頭則是美國的每一個家庭。在美國的家庭,可以說每一個都與華爾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在國外也是如此。這些資本彙聚成一股洪流,流入華爾街的市場中,再不斷的升值,回饋到每個家庭,每個人,然後反復迴圈,造就了神話般的華爾街。而在這個迴圈中,擔任發動機角色的就是投資銀行了。諸如雷曼兄弟、高盛等等。

但是華爾街並不是正真不敗的神話。在金融危機面前,華爾街成為了人們抱怨的對象。有人說它貪婪成性,有人說它不是節制,更有人提出要取締華爾街。但是華爾街在別人忙於糾結的時候,依舊在不斷前進。縱觀歷史,華爾街所造就的財富遠遠大於它所破壞的財富。但是華爾街是一把雙刃劍的事實的確不容否認。正如馬克思所說:交易所就是豺狼,但是若沒有這頭豺狼,世界上可能還沒有鐵路。華爾街以其強大的能量可以給世界經濟帶來難以想像的打擊,但也者因為它的這股力量可以推動世界不斷的向前發展。華爾街號稱不要光明也不要黑暗,要走在中間。但是,走在中間恰恰是最難走的一條路。在這條路上有風光正好的山巔,也有不見五指的穀底。

不管怎麼說,華爾街現在已是無可爭議的世界金融中心。或許有一天這個位置會被取代,s但是我更加覺得,它會不斷地發展。在數百年以後,可能整條華爾街都將成為歷史風景區,而正真的資本交易中心將會轉移到網路之上,轉移到我們面前的網路之上,轉移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但,它可能依舊叫華爾街。

Y1024231111

马伟达

篇2:华尔街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

关键词:人类本性、监管

摘要:

影片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以证券市场为中心,梳理两百多年来,现代金融来龙去脉,探寻、发现资本市场兴衰与经济起伏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同时,也为中国人全面理解华尔街,全面理解美国,甚至全面理解现代金融与一个国家崛起的关系,提供最有益的帮助。这是中央电视台深入华尔街,在历史坐标中,对资本市场的一次庄重表达。

正文:

一口气看完了十集的央视纪录片《华尔街》,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而这句话也是华尔街沿用至今的监管原则。

2008年一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华尔街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人们口诛笔伐,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向华尔街,认为是华尔街的贪婪和狡诈,酿造了这场全球性的灾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尔街》作为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寻找他山之石的重要作品问世。十集的纪录片中至少有七集的重点都是在讲监管。其中,第七集《阳光交易》尤为典型。

所谓阳光交易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可以让投资者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保护自己。但是,“阳光交易”说来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话,但是要落到实处的难度不是一般的高。华尔街是什么地方?一百年前,它塑造了美国的崛起。今天,它是一张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这张网强大又脆弱,既能让经济加速,又能让经济窒息。华尔街无疑是贪婪的,他永远在追求更大的利益和更多的财富,这巨大的诱惑,使道德和良心都承受着严重的挑战。更何况,在华尔街的历史上,创造了那么多一夜暴富的奇迹,那些华丽转身的人,似乎没有人在意和追究他们成功的手段。于是,很多人,选择了铤而走险。

片中多次提到“human nature”这个词,我理解为“人类的本性”。在谈到资本是从荷兰市场起源的时候用过,在谈资本市场飞速发展的时候用过,尤其在谈论资本市场的缺陷的时候频繁出现,更有趣的是这个词在每一次资本市场危机之后的纠错时候也被用到。由此,“human nature”是华尔街,也就是资本市场的起源、成长、发展、壮大、繁荣、萧条的本质驱动力。

没有追求金钱欲望的驱使,就不会产生资本市场这样一套创造财富与分配的机制,也就不会产生推动现代科技发展的助推器,甚至可以说美国这个国家都难以建立。当然,没有追求金钱欲望的驱使,也就不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崩溃,更不会有一次又一次的社会繁荣。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天然驱动力,在过去的200多年的现代发展过程中如此,在往后数不清的岁月中也不会变更。人的贪婪和恐惧所代表的自然欲望恰恰成为社会的推动力量,这一点在过去已经被历史证实,在将来也会仍然继续。

面对人类本性这把双刃剑,华尔街的发展过程一直贯穿着一个主题——监管。由谁来监管,如何监管,又如何应对监管的结果。每一步进程都是艰难的,都是建立在无数丑闻和倾家荡产的血泪上。监管其实是一种风险锁定。18世纪60年代,刚形成的华尔街基本没什么法律法规,交易是疯狂的,充斥着内幕交易,和虚假信息。今天,虽然已经有了日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相应的法律体系,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内幕交易和虚假信息。进步何在?就在于既得利益者并不是高枕无忧,而利益受损方也不再是坐以待毙。因此,使得华尔街这张强大又脆弱的金融网不至于鱼死网破。

相较于华尔街,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只是个小学生,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经验有之,教训更有之。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监管。一方面,人们看到证券市场俗称来钱快,一旦公司上市就会催生一部分百万甚至千万富翁。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经济的快速增长犹如兴奋剂,让人们杀红了眼,却忘了或者说有意忽视了背后的巨大泡沫,和隐藏的危机和陷阱。就像次贷危机发生后,很多高管在接受访问时都提到应该加大监管,但在业绩红火敛财疯狂时,似乎谁提出监管,那谁就是挡他人财路。但在危机爆发后,人们也都不承认自己的贪婪,而抱怨监管不力。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存在着监守自盗的情况。政府,媒体和律师行,这些监管方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呛声,是因为可以获得自身的利益或者说自己的利益收到了损害。那假设他们的利益和华尔街一致时,是否就会噤声呢?谁又来监管他们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能力有限,学的也不是经济类别的学科,也只能泛泛而谈,更多的是从影视的角度来欣赏这个系列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选的题材、角度都很有意味,其意义恐怕已经超越了金融本身,而有了其他的内涵。如果仔细咀嚼其中的一些评论观点,这部片子更像是某些人的类似于宣言的东西,片子里委婉的阐述了他们的立场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某些意向性的安排。当然由于无法摆脱的本土特色的存在,他们也毫不掩饰的表达了对华尔街以及华尔街模式的艳羡和崇拜。片子里充分的表现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华尔街,学习华尔街的模式,学习他们眼里看到的华尔街的一切。但是他们真的能够学会么?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似乎。

在目前国内各方势力都在积极准备的时候,推出这样一部片子,很值得琢磨的。华尔街究竟是靶子还是目标呢?如果是靶子,又是那些人的靶子呢?如果是目标,又会是谁的呢?我们拭目以待。这部片子里恐怕还是目标吧。

篇3:浅谈纪录片《播撒希望》创作心得

当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去执着追求的时候, 哪怕中途遇到再大的困难, 再多的突发事件, 再多的阻挠, 他也能去努力地克服去翻越它, 这正如我影片中的主人公——肖琳, 从一名志愿者到现在的大学生村官, 自5·12大地震他被安排到了陈家坝乡去做一名志愿者, 到现在整整四年时间, 他扎根在了那里, 执着着一个梦想, 去帮助村民, 带领村民致富!同时也感化着我们对自己的事业执着, 哪怕有再大的困难, 也要把这部纪录片拍摄好。

拿到这个素材, 被他的事迹所感动, 在他身上, 能够找到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很多难得的品质, 同时他所作出的很多事情都会让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社会的人们感到不解和羞耻。

故事性和线索是在拿到一个人物纪录片素材后首先要考虑的, 也就是说这个人物有没有可拍摄性。2011年初, 正直中央出台政策, 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 而且那个时候, 四川省灾后重建已经到了收尾的时候, 这么一个雷锋式的鲜活人物出现, 对于我们的文化宣传建设还是很有好处的, 而且具有典型性。虽然纪录片拍摄要有批判性, 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反思和质疑, 但是我觉得社会同样需要道德的宣扬, 《仇岗勇士》固然难得, 业界人士看到也一直拍手叫好, 我们去反思, 去质疑, 可是办法在哪里?所以和老师讨论以后, 这个片子值得我们去拍摄。

拍摄出发前的细节尤其重要。根据他的简历和述职报告我撰写了拍摄提纲, 暂时确定了主题和线索, 并组建了团队, 撰写可实施提案, 以及列出了经费预算。学院很支持我们这次的实践, 在我们的申请下, 给我们开具了介绍信, 并且同意申请设备。我觉得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 会保证拍摄的顺利实施。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 是不断地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 从中我知道了要拍好纪录片, 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秘书长让·米歇尔曾指出:“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 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 它总是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进行纪录, 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纪录。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纪录世界。

制作一部好的纪录片, 你需要合适的精彩的现场声。但是, 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 我们很多影片的同期声要么拒绝录入“噪音”要么根据主观需要随意开启、关闭同期声, 要么配以后期模拟音响。在拍摄纪录片中, 真实还原同期声最好的办法, 就是外接一路话筒收音, 进行双声道录音, 成为混合音响。一些纪录片拍摄对象不能简单迅速地拍摄成功, 而是需要使用更精确的设备。但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性, 事与愿违, 我们还是稍微加入了一些环境音效, 渲染气氛。这也是纪录片工作者不可避免的问题。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 怎样适应险恶环境, 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 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 一样呼吸, 一样喜怒哀乐。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 使他信任你, 要保持正常的重要条件就是被拍摄者不觉得自己被过度观看, 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 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 乃至忽略这种存在, 忘记这种存在。

拍摄现场常常是复杂的、纷乱的。对于纪录片而言, 场面不受我们控制。人物众多的场面下, 我们常常会不知所措。在人为疏失及器材失灵不断出现的可能性下, 最好心里随时有几个选择, 以便不时之需有替代方案。我在开始拍摄《播撒希望》时也遇到了这种情况, 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 但一到现场, 突然的变化会让人手忙脚乱。环境变化、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会干扰你的初衷。那么应该学会排除干扰, 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意识。同样的, 当某些事情“不能”被拍摄时, 要反复细细检查什么原因才接受, 拍片似乎永远靠着数件事情协调才行, 许多人以为如果一个方向行不通, 整个想法就没办法完成, 其实新法有时会比原来的想法更有活力。

以上这些大都是我们书本当中学到的知识:对于纪录片的理解;同期声的录制;突发情况的预见性和临场的应变能力;长镜头的运用等等。但是, 唯有主题和线索的把握是书本当中很难学到的。优秀的纪录片, 不仅仅是纪录简单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带给人的思考。在电影电视不断的追求功利娱乐化的同时, 纪录片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此。娱乐性和真实性, 看似两个很难交融的方面, 在纪录片不可预知性和独特的视听思维的映照下, 让我们独爱纪录片。

纪录片给人以生活现象纪录的感觉。不错, 作为纪录媒介本体的延伸, 纪录片确实纪录了现实。但是纪录片的制作, 从题材的考察、镜头的选择和安排、段落和声音的构成、剪辑等各方面, 无不体现出创作者的立场和观念。因此, 纪录片并不是纯客观的产物。每个创作者都在运用视听语言去传达自己对事件的态度或倾向。

纪录片经典绝不是简单地纪录一件现实事件, 而是阐述一种观点, 揭示隐藏在生活表象之后的真理。这正是我想要提出的一个观点, 就是我们要善于在拍摄和纪录中再次发现故事, 再次寻找主题。此次拍摄我们一共两赴北川, 不仅住在羌寨, 还去了当地新建的小学和初中, 见了很多单亲的孩子, 见到了肖琳淳朴的妈妈, 见到了即将要失传的艺术。无论是在大山深处的村民、还是深深的母爱, 在美丽的羌寨, 我感受到了真挚的感情, 从中有心酸有流泪。此次拍摄最大的遗憾就是时间的仓促, 由于学院方面的安全考虑, 我们逗留的时间太短了, 所以我觉得片子还有很多遗憾之处。但是羌寨的故事没有完结, 而且才刚刚开始, 我还会再去那一片美丽的土地, 我们需要对于真实执着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拉毕格著, 何苏六译.《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华尔街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

电影《和巴尔什跳华尔兹》海报

艺术家的创作,是非外力强制的自由选择的劳动,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自觉的审美创造的冲动,这是文艺创作与其它物质精神劳动所不同之处。从接受者的角度而言,人们之所以爱好和欣赏艺术,出自无直接的满足物质功利目的的精神需要,出自对美和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朱光潜在半个世纪前就说过,艺术活动是艺术家“自由的活动”,“完全服从他自己的心灵上的要求”,“这自由性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尊严。”这是说文艺创作的个体性、自由性等特性。他还认为,“艺术不但自身是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而且也是令人得到自由的力量。”[1]他所强调的是文艺对人的自由和精神审美需要的作用。许多的纪录片作品就充分显示了这种艺术上的“自由”。而动画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则在遵循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上进行了更为自由的表达,激发出了纪录片美学中一些新的创造性元素,形成了明显的个人化美学特征。在笔者看来,在纪录片中用动画进行的影像表征和意象性的表达方式使得画面在梦境和真实之间,主观镜头和客观历史之间、人物内心与现实场景之间的自由转换;使得它的结构表现出“风”一般的自由,而这股“自由之风”在纪录片中的穿行往往能给人带来一种“超现实”的意境美。

这里说到“超现实”,就不得不谈到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先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各个领域都被涉及。当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渗透在超现实主义文艺的理论和实践中,这种文艺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符合逻辑与实践的现实观念;并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梦、潜意识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超现实主义这种美学观念不受理性和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道德观念束缚,它鼓励艺术家运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原始的冲动和自由意识的释放。可以说,超现实主义力图“创造某种比现实更真实的东西,也就是说某种比描摹所见的事物更有意义的东西。”[2]而这种“超现实”手法在以动画纪录片《和巴尔什跳华尔兹》中的运用可谓是叫人叹服:贯穿始终关于梦的解读,子弹穿透丛林的慢镜,巴尔什画像下的枪火华尔兹,顺手拈来的超现实元素将影片装点得如梦似幻;影片中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色调,对粗线条的人物风格进行了各种情怀的渲染,从而突显了整体情绪和氛围的酝酿,使得影片充满了超现实的奇异美感;尤其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海岸画面,在一种夕阳中的金色笼罩下,再现了福尔曼脑袋中不断播放的白日梦。巨大母体的出现,让这个白日梦每一次浮现,士兵们就像一群新生的婴儿,从金色的梦境中走向彩色的现实中。看到这个场景,我突然觉得“超现实”是一种来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是对现实的一种深层次的美好诠释。

电影《和巴尔什跳华尔兹》剧照

与此同时,对于反思残酷战争的影片来讲,在笔者看来,用传统纪录片访谈的形式探讨战争,一是容易失真,二是容易寡趣。但就这一部《和巴尔什跳华尔兹》来讲,用动画进行表达,扬长避短,很好了完成了反思现代战争的主题。这是因为动画这种言说方式有时更能触及真实,因为有时真实是那么不真实,比如记忆。在影片《和巴尔什跳华尔兹》中,曾经经历过大屠杀的人都不能直面自己的过去,痛苦使他们和自己的真实过去保持了距离,我们看变成动画的他们,正像他们看过去的自我,所以导演选择了用动画去表现真实的人生。和动画表征的影像相比,人生变成了超现实。可以说,《和巴尔什跳华尔兹》用动画的言说方式触动了我们另一根神经,就是无法面对现实却又非要面对的那根神经,正像该片的导演阿里·福尔曼所说,战争是那么的超现实,残酷的过去是那么难以面对,而在现实中访问九个人谈论战争的残酷以及带来的创伤又是多么乏味,既是这样,就用动画表现吧!可以说,纪录片《和巴尔什跳华尔兹》就像是在银幕上谱写的一首表现导演人生体验的残酷而朦胧的哲理诗,给观众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愉悦。这种自由的创作对传统的纪录片美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形成了一种超现实的意境美。

除此之外,用动画纪录片中所特有的“超现实”的意境美不仅体现在创作者强烈个人风格的显现上,也体现在对一些特殊题材的影像表达上。对绝大多数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对性进行影像表现向来是一个敏感和充满禁忌的领域;比如荷兰女导演米莎·坎普拍摄的动画纪录片《赤裸的性》就是一部反映初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性困惑的片子,由于不方便让孩子们在镜头前亲自讲述,于是导演在做过大量实地采访后,采用了动画再现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对话。可以说,这在形式表达上比传统的纪录片更自由,也可以更好的表达影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对观众的心理造成的冲击更强,进而带给观者一种“超现实”的美感。

[1]朱光潜.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朱光潜全集(第10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213-214.

篇5:纪录片《华尔街》观后感

姓名:杨顺亚

专业:机电科学与工程系土木工程

学号:9314100419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的三年里,全球的金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机会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如何借鉴华尔街的成败经验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同样跟它有关的许多现象都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问题。

无论是发达社会还是学习者,华尔街危机都提供了重要的反思机会。像以往的经济危机,它显示了美国自身面临的难题。它提醒美国人,一些不能持续发展的做法需要放弃。它也提醒中国人和印度人,如果继续的学习还有必要,分辨其中的好坏非常重要。10集的纪录片《华尔街》是中国大陆的电视媒体第一次专门实地采访和拍摄这条著名的街道。对于很多观众,这是了解华尔街的好机会。

在这部纪录片中,给我留下最深刻映象的是第六集《投资之道》,这集首先从道琼斯指数入手,介绍了技术投资的基本发展史。通过对于巴菲特、罗杰斯和查诺斯的访谈,介绍了做多、做空以及长线投资。华尔街的魔术不仅在于为政府筹资,纳斯达克——很多科技企业的梦想之地,也为新经济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从1971年纳斯达克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它已经帮助微软、思科、Google、eBay等众多今天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而中国的百度、携程等互联网企业也在纳斯达克登陆,品尝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给初创企业带来的资本力量。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源于纳斯达克本身的宽松环境,公司只要过了12个月的存活期,就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极其严格,甚至说苛刻,对于初创企业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国内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连续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纳斯达克这样一种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现,让美国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术竞争中占得优势。美国在19世纪末出现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等巨大财富和企业的拥有者身后都是华尔街的摩根财团,而摩根个人的资产也不过六千万美元,却能够帮助卡耐基实现个人财富超过四亿美金,帮助洛克菲勒突破十亿美元大关,这完全是华尔街的融资手段所表演的魔术。在这种资本力量的带领下,美国逐步从一个刚建国就背负六千万美元债务的穷国,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

尊重规则,崇尚创新,信息的自由流通,这些原本只是个别人群和地区的生活方式已经在华尔街兴起的过程中传递给更多的地方。这些方式也是《华尔街》的创作人员想带给中国观众的。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国需要建设类似华尔街一样的金融市场,为更多财富的积累和创造提供支持。当然,这不意味着学习者对华尔街的危机要视而不见。在纪录片《华尔街》中,人性得到了真实的表现。在华尔街成长的历史上,人的投机、贪婪、脆弱、随大流从来没有因为富有或贫穷而得到根本的改变。华尔街对世界的影响的确巨大,但华尔街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不仅从一开始,那里就不乏危机,而且,就像片中和很多人可能都相信的,2008年爆发的危机决不会是华尔街的最后一次。比较华尔街的与众不同,共通的人性可能是身处华尔街之外的人更容易产生亲近感的地方。从这一点,也可能自然的让人想去考察华尔街为何能够与众不同。在人性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相对于世界其他地方,华尔街是如何鼓励人性中积极的方面,使得并不那么与众不同的一群人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中依然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来。当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碎后的几年,美国的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的价格飞涨,最后一连串的投机行为最后导致次贷危机,全球金融恐慌的历史尚未过去很久,中国却初现这种端倪。很难说历史是否会在中国重演,在房产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会让中国的经济受到怎样的拖累,如果这个泡沫永远不被抹去,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来说是否是一种更大的伤害?虽然华尔街有很多采功,甚至很多人觉得非常黑暗,但作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对最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之一,华尔街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其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还有更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亚洲,无论是上海、香港,还是新加坡,可能会逐步取代纽约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个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让我们国家的发展突破现在的模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值得我们这些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关注和思考的°

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我对华尔街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在所有美国的建国者中,开国元勋也是首任财政部长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对发展华尔街以及整个美国金融制度的贡献最大。就是他在美国第一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向华尔街的银行借款购买政府债券,平息了人们的恐慌,赢得了公众对这个新国家的信任。这块包含着商业、政治、信仰的三角地似乎象征着美国最具代表的三股力量。没有致力于实现自由而负责任生活的信仰和政治的传统作为保障,很难想象,除了是一条叫做“墙街”的街道,华尔街跟世界金融中心究竟能有多少必然的联系。美国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华尔街,美国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弃了政府筹资的方式。正如同汉密尔顿说过的“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一定程度的工程债务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恩赐,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

篇6:纪录片华尔街观后感

报告名称:《华尔街》观后感

姓名:

学号:

班级:

提交时间:2012年10月17日

关于《华尔街》

纪录片《华尔街》的首播是在零八年金融危机爆发两周年的时候,也是我刚刚接触金融、走进大学的时候。初发现它感觉很惊喜,脑海里恍惚还有金融危机时,白岩松深入华尔街录制节目那沉重严肃的脸孔,但细细看过这十集的纪录片,心里却有了比惊喜更丰满和深远的情绪,因为在这里面并没有充斥着对金融危机的反复究查和对华尔街的严厉责问,令人触动的是,它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和简洁易懂的话语为观众展现了200年间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和承载着这段历史的华尔街的沧桑变化。

在资本市场的起源和发展中,中国并没有扮演过重量级的角色,甚至迄今为止,我们依然和欧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差甚远,但《华尔街》的上映迅速地让国人对这个看似虚幻却影响深远的市场有了整体且清晰的认识。在纪录片中,我没有看到任何国人和媒体中惯有的轻视、斥责和自大,它以一种庄重的口吻和对历史的尊重将华尔街带给世界的变化和欲望带给华尔街的变化娓娓道来。这像是一次大范围的科普,却让人们在其中体会到了金融那诱人的魅力和与贪婪相伴的恐惧。

历史的偶然,让华尔街一步一步成为金融历史的试验田,也成了世界金融的和世界金融史的地标式建筑,甚至可以说,华尔街就是资本市场历史的浓缩,中国人通过公正地解读这段历史来向世界证明我们将用正确和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大潮流。

关于华尔街

关于华尔街的看法和评价堕入牛毛,但主要观点只有两个,或批判,或赞扬,因为华尔街在带给世界财富的同时,也大大加剧了人们失去财富的风险。面对这种矛盾的境遇,华尔街前进的方向和速度就取决于它的参与者们的欲望和理智了。华尔街证券市场建立二百年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对资本这一关键性的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华尔街历史最光辉的一面。然而华尔街的另一面却也写满了丑陋和黑暗,当人

们的智慧被贪婪所指挥时,造成的破坏会远大于它能带来的成就,正如两部电影《华尔街》中所得出的“投机是万恶之源”的结论。

资本市场在有效调配资源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缺陷和漏洞,当投机者利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缺陷进行不道德的操作时就会对其他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这就像把资本市场的缺陷置于放大镜之下,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后果数倍的放大,甚至触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更广范围的无辜者们。

我们可以尽量地完善市场的缺陷,却难以制止人们过度的欲望,尽管如此,放弃资本市场这一调配资金的有效工具也是极不明智极不现实的。为此,人们一直在不断地寻找可以抑制资本市场扰乱经济运行的方法,华尔街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有利的尝试,例如交易所会员券商的集体自律,加强司法和行政机构的执法和监管等。解决问题并在未来获得更好发展的首要要求就是正确地审视历史并得出有效的结论,这便是华尔街历史最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资本无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资本已经挣脱了时钟的束缚。

经济全球化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在目前条件下由于全球资源共享和市场总体化而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市场的束缚,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试图弱化各国国家主权,国内产业和市场易受到冲击并可能产生金融风险甚至危机。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则、格局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它对资本市场的深刻影响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资本交易方式,创造了新的资本市场运作规则。这也为华尔街的交易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传统的资本交易所交易相比,以电子化为支持平台的现代资本交易方式,打破了交易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限制,人们可通过互联网来展开数字金融,使资本市场的融合性大大加强,这将会使资本市场上的投机行为逐渐被淘汰。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本流量的增长,使国际资本规模空前扩大。随着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扩大,包括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也

逐渐加速起来,其中资本的流动更为明显。目前全世界一年的金融资本交易量已达国际贸易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也使得资本市场得到国家、利益体、群众的越来越多的关注。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市场发展的自由化,对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那种以划定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具体活动范围、种类和条件为主导的旧有金融监管模式,已不适应全球化时代对资本市场监管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要求资本市场放松金融管制并不是否定监管,否认政府的作用,而是在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间界限明显消失的情况下,提倡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适度监管。

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国外流出资本和国家允许出口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品, 而从国外流入的是巨额利润、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商品、原材料、燃料和高科技人才, 一方面导致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受到强烈冲击, 另一方面导致这些国家资本的进一步过剩和所谓大量资本流动过剩, 为资本更大规模输出奠定了基础和条件。而大规模资本输出——尤其是作为国际结算和兑换货币的美元资本的输出及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还有美国对冲基金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套取投资差价的金融活动, 使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因赤字财政所导致的资产泡沫、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经济危机大多转移到发展中落后国家, 严重削弱和破坏了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的经济, 不断为这些国家制造和增加新的资产泡沫, 严重加剧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动荡。在这方面, 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最显著的案例, 美国虚拟资本投机机构暗中搞鬼, 难逃其咎。

第三章 两条道路华尔街渴望有更多的机会,但危机似乎总是让这条

街道失去更多的自由。2009年美国实行了1930年重组金融监管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以期抵抗金融危机,将会触及银行业各项业务,包括如何批出按揭及有毒金融资产交易

等。根据这份方案,作为美国中央银行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获得新的授权,对那些一旦倒闭便可能构成系统性风险、给整个经济造成损害的大型金融机构及其附属机构进行监管。同时,该方案要求美联储在行使紧急授权、提供资金救援陷入困境的银行之前,必须获得美国财政部的批准。目前,美联储可以独立行使这一授权。根据该方案,美国将创立一个新的消费者保护机构,防止各种损害信用卡和抵押贷款等消费者的权益的行为。此外,该方案还要求加强市场纪律和提高透明度,提高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和改善国际协作等。

对美国金融业的管制不得不提与美国经济不可分离的罗斯福总统,鉴于金融系统已全面瘫痪,罗斯福索性根据战时《对敌贸易法》的授权,于3月6日下令关闭联邦所有银行,停止了银行的一切支付,不允许资金抽逃。3月9日,国会特别会议一开幕,便收到了联邦政府提交的法案文本。在不到8小时的时间里,参、众两院便分别通过了这个被称作《紧急银行法》的法案。这项法案不仅批准了总统3月6日关于关闭银行的行政命令,而且授予了总统以更大的权力来处理信贷和货币问题。它授权财政部长把所有黄金和黄金证券转入国库,用纸币与之兑换;授权通货管理审计长任命监督官员负责审查、重开或清算被关闭的银行;授权联邦储备银行发行联邦储备券以抵付政府债券、商业债券及银行的兑换;授权银行发行符合复兴金融公司认购条件的免税的优先股票;允许联邦储备银行在一年内以高于现行贴现率1%的条件,在确有财产作抵押的情况下贷款。3月10日,罗斯福又发布行政命令禁止金币、金条和黄金证券的出口,除非有财政部长签发的许可证。为防止投机,银行被禁止进行外汇交易。为了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罗斯福于3月12日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在这种罗斯福首创的与公众“拉家常”式的政策广播讲话中,他向人们讲述了关闭银行的原因,以及在银行关闭期间联邦政府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一系列雷厉风行的限制政策保证了在战争的特别时期国家信誉的屹立不倒,尽管大多数政策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华尔街,当今的金融体制,但是管

上一篇:春天的美景作文300字下一篇:我的童年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