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经历

2024-06-28

成人高考经历(精选6篇)

篇1:成人高考经历

成人高考的经历感受

春节过后,天气渐渐暖和。这天,我得到一个消息:集体宿舍要重新进行调整,两个人一个房间,自由组合。我又想起了成人高考,又开始向往理想中的宿舍,于是随口说道:要是一人一个房间该多好啊。这话一出口,马上有人讥笑我是异想天开。我也知道这是痴人说梦,说完很快就抛到脑后去了。然而,过了几天,有人向我提供了一个情况:东宿舍那儿有一个房间,因为离厕所很近,气味比较大,谁都不愿意去住,已经闲置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听了,心里一动,难道我的理想要变成实现吗?

我悄悄地去考察了一下,发现那个房间位于一排宿舍的末尾,靠近一个公共厕所,厕所年久失修,往外流着污水,远远地就能闻到一股臭味。在厕所与宿舍之间生长着几棵高大的杨树,枝繁叶茂,应该是受益良多。见此情景,我变得犹豫不决。可是,想起去年冬天“流离失所”的事情,我又开始考虑住在这里的一些好处:房间只属于我一个人,谁也不会来打扰我的生活,我可以安心学习,为将来的成人高考做准备。最终,我决定住进去。

不久,我就搬进了这间闲置已久的宿舍,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地面坑洼不平,墙皮剥落,顶棚黑乎乎的。但是我仍然感到很满足,毕竟这是一个完全属于我的居住空间,在这里,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一切。我搬来砖头,靠墙垒起一个平台,把我唯一的箱子摆放在上面,作为一个看书写字的地方;我在床铺的上方吊起一块塑料布,用来遮挡顶棚落下的灰尘;我在靠床的墙壁上贴了报纸,看起来整洁了许多;我在房间里拉起一根绳子,用来悬挂衣服和毛巾。经过一番忙碌,宿舍里很快增添了几分温馨。

然而,每天下班之后,回到宿舍,我却不敢打开门窗,因为来自厕所的气味随时都恭候在外面,伺机进入。

夏天来临了,房间里越来越闷热,外面的气味也越来越大,我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每当我受不了屋内的闷热,不得不放下书本走出房间时,马上又会被外面浓重的气味包围,于是又不得不远离那排宿舍。那个夏天,有时候我会沿着一条长长的泥土路一直走到田野上,野外的庄稼和青草散发出的清新气息总是让我流连忘返;有时候我又会沿着通往矿区的路一直走进单位的会议室,那里面总是聚集了一群人在看电视,我找个地方坐下,时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秋天到来的时候,单位里有位同事调走了,空出了一间宿舍。那位同事是我的校友,也是我的好友。他调走的消息我是第一个知道的,我及时请示了单位领导,搬进了他空出来房间。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意外收获。

我对那间宿舍非常满意。首先,周围环境很好,门前是一道院墙,院墙外面是大片的庄稼地,不远处有一座小土丘,上面长满苍翠的林木,空气十分清新。其次,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那位同事原来是与一位老工人住在一起的,因为那位老工人天天回家,宿舍里其实只有他一个人。我住进去之后,也几乎见不到那位老工人的踪影。最让我高兴的是,宿舍里还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它们也是属于那位老工人的,老工人不在,自然就暂且属于我了。几经周折,我终于有了一个梦寐以求的理想宿舍。

转眼间,我来到煤矿已经一年多了,这时候考大学的愿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按照规定,参加工作满两年才有资格参加成人高考,如果不出意外,明年我就可以报名了。细细一数,距离考试日期还有半年多,我必须开始认真复习了。我专程到城里的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每天下了班,吃过晚饭,便一个人在宿舍里看书做题,直到深夜。头昏脑胀时,便走到门外,伸伸胳膊,弯弯腰,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宿舍门口有一副双杠,以前在学校时,我喜欢在单杠和双杠上锻炼臂力,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技巧动作,正好可以活动一下。在那些静悄悄的夜晚,我深深体会到了独处一室的好处,既不会影响别人,别人也不会影响我。偶尔有同事推门而入,见我正伏案学习,总是知趣而退。

当然,也有意外的“不速之客”前来骚扰。

一天夜里,我学习到很晚,疲惫至极,躺下去正要睡去,忽然感觉额前有一缕凉凉的东西,起初我以为是一缕头发,困意袭来,懒得去管它。可是那缕头发老是在乱动,痒痒的。我忍不住抬手捋了一把,竟把一个东西捋在手里,冰凉,且蠕动不止。我大吃一惊,用力捏了一下丢开了,一阵忙乱,亮了灯,只见枕头上一条蜈蚣正在挣扎,因为被我捏伤,已经无力逃走。后来,我在房间里数次发现了蜈蚣,每次都让我惊悸不已,每次我都让它们有来无回。我曾经询问隔壁老工人房间里是否有蜈蚣,他们都摇头,我很是不解。后来了解到,蜈蚣是怕烟味的,那些老工人都喜欢吸烟,房间里整天烟雾缭绕,蜈蚣自然不敢去。而我已经多年不吸烟,所以蜈蚣才会往我的房间里跑。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在房间里发现了老鼠。每当夜深人静,我坐在桌前看书,它们就会悄悄出现,在我脚边转来转去,稍一抬脚,它们会迅即消失。我注意到桌子下面的墙根处有一个小小的黑洞,老鼠就是从那里来的,又是在那里消失的。我先是找来一块石头把洞口堵住,然而过了几天,在石头旁边又出现了新的洞口,老鼠们照常来去无阻。后来有一位同事借给了我一个老鼠夹子,几乎每天晚上都能夹到一只。过了一段时间,房间里终于绝了鼠患。

冬天又来临了。这天,我刚吃完饭,好久不见的小胡子突然来访。我疑惑地望着他,自从我们不在一个宿舍居住,几乎没有了来往。他大大咧咧坐下之后,直截了当地向我说明了来意:原来,这个冬天,小胡子又把老婆孩子从老家接来了,这一回,与他同住一室的老工人坚决不同意另找地方睡觉,在这种情况下,小胡子又想到了我。在我的宿舍里,小胡子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我到他的宿舍与那位老工人同住,他一家人到我的宿舍居住。我听了,一时不知到说什么好。虽然我很想帮助他,可是我更不想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理想之地。思量再三,我最终客气地拒绝了他,希望他另想办法。小胡子显然很不高兴,嘟哝了一句什么,转身悻悻而去。

记忆中的那个冬天非常寒冷。宿舍里没有暖气,也没生炉子。每天晚上我坐在桌前,手指总是冻得拿不住笔,腿脚总是渐渐麻木。睡觉的时候,哆哆嗦嗦钻进冰凉的被窝,身子总是蜷缩成一团。第二天早晨睁开眼睛,总是看见地上的脸盆里结着厚厚的冰。

篇2:成人高考经历

现在回想自己,大半生做事情都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就连读书都是如此。按照一般情况,孩子们八虚岁的时候就应该入小学读书了,而我却是九虚岁才进的学校,原因是父母劳动忙,妹妹还小,让我在家哄妹妹,我一点怨言也没有。

大约是我也有点读书的天分,从进入学校之后一直到高中毕业,几乎都在好学生的行列,小学时候一个年级才一个班级三四十人,是由周边三四个村子的孩子组成,我一直稳坐第一名;初中到了乡里(当时叫公社)读书,一个年级两个班,学生是由整个乡里十几个村子的孩子组成,我的学习基本稳定在年级前三名内;到了高中,一个年级六个班,学生来自全旗各地,好学生自然很多,但我也能在重点班内把名次稳定在十名左右。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读了十来年书,从来就没想过读书是为了改变命运,倒是母亲在我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每每在我懈怠的时候,就是一番唠叨:你不好好读书长大要么挖二垄,要么撵牛放羊。我倒没觉得做这有什么不好,不过因此在学习上更加用功,因为在我看来不管未来如何,当下一是得对得起父母供我的读书钱,二是觉得自己学习好,考出好成绩,经常被老师表扬,被学生羡慕,很有面子,心里感觉很舒服。至于考不考住学校,从来不敢报太大希望。因为在那个时候像我们那里的学校,每年高中毕业三四百学生,外加一些补习的学生,大约每年参加高考的有五六百人,可包括中专在内每年考住的学生也没几个。而我尽管学习还可以,但根本挂不上号去。可以说那个时候别说想考个本科大学,就是考个专科和中专比登天也难。就这样,一晃我就在1987年的夏天高中毕业了。记得大约毕业之前的一个月左右,我们照了毕业照,拿了毕业证,在学校基本就是自由学习了。那时大部分学生还呆在学校,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和老师打个招呼回家了,我属于后者,因为我是个喜欢安静的人,直到七月初距离高考不到一周的时候我才又返回学校。此时,很多家境条件尚可的学生,据说是因为学习太劳累,为了补身体家里给多拿了营养钱,不但早点不用吃干粮,能到学校附近小饭馆吃油条、包子,而且午饭和晚餐也隔三差五到饭馆解馋,还有即使达不到下饭馆的条件,也在饭后明显增加了鸡蛋、奶粉、面包的补充,有的还每天喝几支葡萄糖等。我没有这个条件,对此还觉得很是稀奇。十八九的大后生大姑娘,有这么憔悴吗?多看了几眼书身体就如此不堪了?那我们在农村没明没夜干活的父母是如何支撑下来的?我实在理解不了他们,觉得太做作了。高考前一天的下午,考场已经布置好了,是在二完小,我们平时就很要好的几个同学结伴去认了考场和座位。当天晚上就有好多同学因为紧张之故彻夜难眠了,可像我这样的愚人却没有多大感觉,反正考住五八考不住四十,大不了回村里继承父母种地的衣钵去。三天的高考转眼之间就过去了,对我而言,会做的题全部做了,不会做的一点未动,感觉考场也不是人们传说中的那样压抑,根本不存在吓得神经错乱,无所适从的情况。可有人就有这种情况,我记得有一个我们同年级的学生和我一个考场,居然在考试途中晕过去了,把监考老师紧张了半天,搀扶出去不知道采取了什么措施,过了许久才又回来。

从高考结束的当天晚上开始,自我感觉考得较好的同学就开始互相交流答案,大体估计一下自己的分数,为第二天的报考志愿做准备。其他高考无望的同学一下子彻底放松了,有的彻夜不睡,在宿舍打扑克,到街上看电影,在校园瞎逛,在篮球场打篮球等。

那个时候高校不多,录取的人也少,学生们合伙订的几份招生报纸提前就到了,总共没有几张,上面密密麻麻列出了全国各地在内蒙古招收学生的本科、专科和中专院校,考好的学生一般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帮忙筛选几个院校和专业,而大多数学生却是根据自己估计的分数胡乱选择几个学校就罢了。我和好朋友章有权、林永清三人大体估计了一下分数,感觉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从招生专刊报上各自找了几个学校记下来,准备第二天填报,然后在学校一个开小卖铺的老师那里买了两个鱼罐头,一瓶二锅头,借了几个小酒盅,晚上跑到校园西南角炭房的墙根下喝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酒,三个人居然都喝醉了,他俩走都走不了了,还是我摇晃回宿舍搬来救兵才把他们搀扶回去。

那个时候,高考志愿由高到低最多能填报三个。我知道本科类大学肯定与我无缘,第二天,只由高到低胡乱填了三个专科学校,交给老师后,把自己的行李卷往破旧的自行车上一捆,推着走出校门。以往放假离开校园的时候,都是异常地兴奋,这一次除了没有高兴的感觉外,仿佛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悲伤,我的读书生活也许就到这里戛然而止了吧……

以往读书期间,即使放假父母也尽力让我少干活儿多学习。这次不同了,回家之后一边等待高考成绩下来,一边跟着父母干家里的一切农活儿,泥里来土里去,大约一个月之后,有一天的中午,我们刚拔小麦扛着一捆草回来,走到村头就听人说高考成绩下来了,问我去没去查分。我赶忙赶回家,擦了一把脸,饭也顾不上吃蹬着自行车就赶往二十里开外的镇里,尽管已经是中午,教育局大门外墙壁旁仍然是人头攒动,一个个考生伸长脖颈在寻找着自己的名字。看到自己考住的学生,有的当时就以手捂口,掩面而泣;有的不由自主地发出惊讶的尖叫;有的一蹦二尺高,大声喧嚣:我考住了——考住了——。但更多的是面无表情,神色黯然地离开。我也找到了我的成绩,416分,差区内专科线9分。事后我才知道,当年我们整个年级六个班,大约三四百学生,连文带理上专科线以上的学生六七人,我们班考得最好,三人上线。其中高秀丽446分,被内师大(本科)中文系录取;林永清441分,被南京审计学院(区外专科)录取;马美卿432分,被包头师院(区内专科)录取。我尽管没有上了高考分数线,却考出了高中以来的最好成绩,名列全班第四。平时和我学习不相上下甚至强于我的曹建云、杜首华、丁翠英、谢文君、章有全、徐宏业等的分数都没有超出四百分。据母亲后来讲,我查分数回来,唉声叹气不已 ,饭不吃话不讲,大睡了好几日。村里有人给父母出主意说,找找人花点钱这个分数完全可以到乌盟师专就读,可所找的人在哪里?钱又在哪里?我家父母双方亲戚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怕是到村里的学校读书也寻不下个人,何况大学?父母回家这样和我唠叨,我对此说法嗤之以鼻,理都懒得理。

那个时候,大部分高考落榜的学生一般都要选择补习。又到秋季开学的时候,我的大部分同学嫌本地教学质量太差选择了到外地复读,杜首华到了山西,章有权回到土牧尔台,徐录、张贵仁、刘生荫、孙有财、池娥、曹建云等都到了集宁、旗下营或呼市的,我仍然留在了本地。

那时,我们学校每年成立两个补习班,文理各一个,补习费是每年二百元,我由于高考成绩高,仅仅花了七十元。我总结自己的高考,六门课程,总分640,除了语文和数学各120之外,其它英语、历史、地理、政治都是100分,我平时比较拿手的科目历史、地理、语文、政治考得都还不错,平均分数接近75分,语文和历史甚至都超出80分。最大的失败之处是数学和英语拉低了分数,数学对文科生来说,本来应该是提成绩的科目,而我才刚过60分,至于英语才59分,于是就准备下大决心在补习这一年在这两门课程上狠抓一下。

如果说第一年高考的时候还懵懵懂懂没有明确目标,补习这一年我真明白了自己读书的使命,在学习上真是用了硬功夫,拼尽了全力,大概正因为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读书里。感觉一年的时间转眼即逝,瞬间就又到了春暖花开的第二年,不久骄阳似火的七月份就又到了。我又一次走进了考场。这一次考完之后,我自信满满,尤其数学除最后一道十三分的大题未动笔之外,其余一分不丢;英语人人都说比上一年增加了难度,而我居然多考出二分;其它科目感觉也不算坏,尽管分数出来后,四科总成绩平均每科低于上一年近三分。最终我的成绩是456分。

因为感觉考得不错,我本来也想报南京审计学院,结果那年人家在内蒙不招生,无奈另外再选,可选来选去也没有头绪,好的不敢报赖的不愿意,为了保险起见,最终在提前报志愿的时候,慎重占了上风,既不敢冒险,害怕报脱前功尽弃;也不愿意报的太低,浪费了那来之不易的分数。最后综合了各方面因素,把第一志愿定在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第一专业为历史,第二专业为汉语言文学。第二志愿定在了内蒙古财经大学,专业为金融。第三志愿为区外专科的长沙铁道学院。当报考表被我的一行行字填满后,心也就踏实下来了,反正就这了,听天由命吧!

之后就又回到家一边和父母干农活儿一边等待分数的下来。还是一个月之后,分数终于下来了,当我看到自己的考分时,我知道这次大学是肯定跑不了了。家里人也很高兴,母亲给我扯了一身布料,让村里的裁缝做了一身很不合体的新衣服,还买了二斤晴纶毛线,昼夜加班给我织了毛衣毛裤,尽管质量很差,但这是我第一次穿这样的好内衣,还把我念高中时的被子褥子翻新了一下,里面加了一些新棉花,外面买了一个被罩,尤其还给我买了一个塑料皮箱(现在还在父母家保存着),让我到学校存储东西。

分数下来不久,大约是八月中旬吧,邮局的邮递员直接把我的通知书送到家里,好像就是一个比较长大一点的牛皮纸信封,信封外面上边用黑色钢笔手写着我家的地址,中间赫然写着我的名字,下边一行印着内蒙古师范大学几个紫红色的字,里面就是一张硬一点的白纸印制的通知书。我被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录取了,要求9月1号前前往学校报到。

八月底的最后一天,吃完中午饭,我推着家里的那辆破自行车,后衣架上捆着行李,大哥帮我扛着里面装了一点洗漱用具和几件换洗衣服的皮箱,兄弟二人步行向八九里外的芦家村火车站走去。火车是从二连开往呼市的,下午三点四十途经芦家村,我们到了车站买上票不久,火车就来了,我告别大哥,一个人踏上火车,开始了第一次远离家乡的求学……

篇3:我的高考经历

我对事情实际的一面比较感兴趣:如果你说的是种状态, 我马上就能明白是怎样一种情形;如果你说的是种过程, 我也马上能理解照你说的, 前因如何, 后果则会如何。不但能理解, 而且能记住。因此, 数理化对我来说, 还是相对好懂的。最要命的是这类问题:一件事, 它有什么样的名分, 应该怎样把它纳入名义的体系———或者说, 对它该有什么样的提法。众所周知, 提法总是要背的。我怕的就是这个。文科的鼻祖孔老夫子说, 必也正名乎。我也知道正名重要。但我老觉得把一件事搞懂更重要——我就怕名也正了, 言也顺了, 事也成了, 最后成的是什么事情倒不大明白。我层次很低, 也就配去学学理科。

当然, 理科也要考一门需要背的课程, 这门课几乎要了我的命。我记得当年准备了一道题, 叫做十次路线斗争, 它完全是我的噩梦。每次斗争都有正确的一方和错误的一方, 正确的一方不难回答, 错误的一方的代表人物是谁就需要记了。你去问一个基督徒:谁是你的救世主?他马上就能答上来:他是我主耶稣啊!我的情况也是这样, 这说明我是个好人。若问:请答出著名的十大魔鬼是谁?基督徒未必都能答上来———好人记魔鬼的名字干什么。我也记不住错误路线代表人物的名字, 这是因为我不想犯错误路线。但我既然想上大学, 就得把这些名字记住。“十次路线斗争”比这里解释的还要难些, 因为每次斗争都分别是反左或反右, 需要一一记清, 弄得我头大如斗。坦白说, 临考前一天, 我整天举着双手, 对着十个手指一一默诵着, 总算是记住了所有的左和右。但我光顾了记题上的左右, 把真正的左右都忘了, 以后总也想不起来。后来在美国开车, 我老婆在旁边说:往右拐, 或者往左拐;我马上就想到了陈独秀或者王明, 弯却拐不过来, 把车开到了马路牙子上, 把保险杠撞坏。后来改为揪耳朵, 情况才有好转, 保险杠也不坏了——可恨的是, 这道题还没考。一门课就把我考成了这样, 假如门门都是这样, 肯定能把我考得连自己是谁都忘掉。现在回想起来, 幸亏我没去考文科——幸亏我还有这么点自知之明。如果考了的话, 要么考不上, 要么被考傻掉。

我当年的“考友”里, 有考文科的背功都相当了得。有位仁兄准备功课时是这样的:十冬腊月, 他穿着件小棉袄, 笼着手在外面溜达, 弓着个腰, 嘴里念念叨叨, 看上去像个跳大神的老太婆。你从旁边经过时, 叫住他说:来, 考你一考。他才把手从袖子里掏出来, 袖子里还有高考复习资料, 他把东西递给你。不管你问哪道题, 他先告诉你答案在第几页, 第几自然段, 然后就像炒豆一样背起来, 在句尾断下来, 告诉你这里是逗号还是句号。当然, 他背的一个字都不错, 连标点都不会错。这位仁兄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一所著名的文科大学———对这种背功, 我是真心羡慕的。至于我自己, 一背东西就困, 那种感觉和煤气中毒以后差不多。跑到外面去挨冻倒是不困, 清水鼻涕却要像开闸一样往下流, 看起来甚不雅。我觉得去啃几道数学题倒会好过些。

说到数学, 这可是我最没把握的一门课, 因为没有学过。其实哪门功课我都没学过, 全靠自己瞎琢磨。物理化学还好琢磨, 数学可是不能乱猜的。我觉得自己的数学肯定要砸, 谁知最后还及了格。听说那一年发生了一件怪事:京郊某中学毕业班的学生, 数学有人教的, 可考试成绩通通是零蛋, 连个0.5分的都没有。把卷子调出来一看, 都答得满满的, 不是白卷。学生说, 这门课听不大懂, 老师让他们死记硬背来的。不管怎么说吧, 也不该都是零分。后来发现, 他们的数学老师也在考大学, 数学得分也是零。别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说:这班学生的背功真是了得。不是吹牛, 要是我在那个班里, 数学肯定得不了零分———老师让我背的东西, 我肯定记不住。既然记不住, 一分两分总能得到。

篇4:那年,我们经历高考

6月,是考试的季节。无论高考、小高考、月考、

模考,还是一般的期末考试,都是令人烦心的事。有人说,

经历也是一种财富。多年过后,当回过来头来看这段辛苦

的日子,你会发现,其中也有很多难以忘怀的瞬间。下面

这些“过来人”关于高考的“记忆片段”,或许会让你

放开胸怀,勇敢地去面对那一次次的挑战。也许,过了

几年,你的高考经历也会出现在我们杂志上,

那个时候,你一定会笑着与读者分享属于

自己的关于高考的

“前尘往事”。

趟过高考这条河

◇ 胡妍妍

对于高考这条河,有句话算是说对了——自己趟过才知道深浅。

2004年6月6日的那个晚上,睡觉变成了一种仪式。在这之前的300多个夜晚,我常常做功课到晚上12点,困得哈欠连天,还没找到床就开始做梦。但是高考前的这一晚,6点多钟吃完晚饭,收拾齐整自己的考试文具,然后把语文基础知识的笔记大致翻了翻,读了两三篇散文,9点多钟便“郑重其事”地上床休息了。可是,一闭上眼睛想到的就是第二天的考试,辗转反侧的背后也许是对于未知的恐惧。那晚我的策略是拿已知对抗未知——回忆以前参加过的考试,而不去想明天开始的高考。在回忆的疲倦中,我安然睡去。这一招很有效,后来连续两个晚上都是这样,我在未入睡之前都尝试着回忆自己曾经参加过的考试,成功的和失败的——想想成功的是为了给自己鼓励,想想失败的则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同时阿Q似的安慰自己:“我明天发挥得再差也会比那次好。”

经历过高三的人都知道,这一年拼的是心态,高考尤其如此。事实上,高考题目中,易、中、难的设置是有合理梯度的,正常发挥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基本上也是自己可以确定的,能做到的就是“平时考试像高考,高考时有平常心”,带着这样的心态,在考场上就可以“转攻为守”了。高考就是在正常发挥的前提下力求突破,踮起脚尖以求触得更高。那年,我的政治和历史都是超常发挥,这与当时积极的心态不无关系。

高考是多科目的考试,最忌讳的就是考完一场之后患得患失,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所以为了避喜避忧,大家在考完一场之后,往往对考试避而不谈,像是怀揣着一个共同的秘密,彼此却心照不宣一样。其实我觉得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大可不必,考完一场之后,大家在一起谈谈试卷的整体风格,谈谈自己发挥的大致水平,这是很自然的,说出来总比自己耿耿于怀要好得多。要谈但是又不可深谈,不能纠结于某一题某几分上,耗费精力,也影响情绪。结束是为了新的开始,应该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下一场考试中去。尺度的把握至关重要,要打得开更要合得上,在我看来,这就是高考的战术,某种程度上也是高考的艺术。

篇5:成人高考经历

那个爱下断语的老师的话落在我头顶之后我抬起头来。

“是不是?”

(我打开电脑看见Lana Del Rey的新歌一瞬间就觉得她老了。早年的对Lolita的溢美对BG的歌颂忽然和失落了骄傲一样地散去,就像当我回望我的消极的张狂是何时交织地生发又何时消湮的时候……我结束我的高考了。

我怀疑我经过的五场考试,我做完的五份试卷是不是真的:感觉上已经那样遥远。不过这也没有人在意是吧。我尽力了,我只告诉自己,我无话可说,我已经尽力了。)

这是多久以前的事情:我在一年前的长假里消磨暑热,消磨因为自负而显得有些太多的时间。假装冷静地带着轻蔑观察周围的人群,我紧闭我的嘴。

我的记忆力不好吗?我记得,我还记得——

(之前我开始寻找一种状态,我试着说服自己高考决定不了什么事情。我热爱的东西和我尊敬的人一直都在,只要我还在不止歇地奔向他们,他们就会一直等我,而我也要等。)

我没有去想我还记得什么:厌倦驱使我懒得反驳。我什么时候这样满怀拒绝的?

“是的。”

我封住了所有可能性。后来我才明白我那点顽固是封住了自己。但那是相隔一个学期后了。而在我反应过来之前,没有一个人走进我的生活。

我应该就这样把那一段时候一笔带过吗,其实那是一段充满了旋律充满了我自己的回声的时候,以至于没有现实的映衬我觉得那还是有点美好的。

(嘿,但你真的不觉得她江郎才尽了吗,我能找出旋律里有旧作的影子并且不再能找到那种不作为式的抗争了。可我的心翕动着接受了这一切——我早已接受了那么多东西,我是悄悄地滑进大海的水滴——如果我能在往返于学校和考点的大巴车上听到它们,就着晨曦或者晚霞,我那时的平静里会有一点喜悦的波澜吗。

而如果再早一些,我又能接受它们吗。)

I gotta tell you my tale, about how I love and how Ifail.

“你们是叛逆不起的一代。”那个老师还说过。

我心里有多么不愿意,我一边向往所谓自由一边惧怕所谓代价,我又希望保留我引以为傲的东西保留年轻人引以为傲的东西但最后我失败了。

你说我又是何苦呢,我知道这样落花流水的下场知道这样一个妥协的结局为什么还要不听话呢,我争我轻慢我厌恶可我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没有任何资本。

(I wanna tell you my tale, of how I fell inlove and jumped out of my bell.

再早一些,我想到我的一个同学描述剧烈的心跳:整个世界在周身跳动。你看这是多么自信而宏大啊,我的举动牵动一切。嘿但是可能吗这可能吗,你觉得我还能这么认为吗。我是那样渺小的一个,我偶尔的做梦,再醒来向别人说一些故事。

更早一些,我会熟练地孤立自己,熟练地掩盖好空虚,贴上思想和抱负的矫饰。)

“接受自己的平凡。”

你愿意听这一句劝吗年轻人。这其实是一句温文尔雅真诚到不能再真诚的真话,你相信吗年轻人。可想想吧,我的智力不过平平,我的学识浮光掠影,而我的思考难道已经深刻得超越了前人了吗……

那我还能做什么,我还能做什么?

(其实我是忘了思想和抱负之外还有什么,或者说我事事设想得如此崇高,所以怎么都觉得低就了。

我记得我努力地改一篇作文,我努力地想把“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所以改变自己”写出来。这不是消极,我想告诉自己,这是一种乐观和希望。这个世界是好的,是可信任的,是光明的,那些值得向往和追求的东西一直存在,一直在等我。

我要拥抱它们,虽然我没有改好那篇作文。)

我还可以去爱。

当我为自我与外界的冲突而流泪的时候,草在长花在开,灰色的鸽子飞过竹梢儿去。

我可以冒着点雨去给凌霄花唱歌呀。那时候夏天就到了。那时候我会在小挂历四五六月上的空白写满想说不想说的话。那时候我的心里会是瓶中的水是青天的云。

(喂,过去的我啊,何必冷淡何必厌倦——我曾经赞赏厌倦,因为厌倦者永远显得聪明永远超前永远是赢家——又何必要胜出要看起来高人一等。

你刻意的冷眼显得是多么笨拙和装腔作势啊。你生来年轻、兴致勃勃、热泪盈眶,你就应该这样。)

考前同学告诉我一句话:“你要相信,这份考卷是最适合你的那一份试卷。”

我相信!我一直默念这句话。我面对所有我做得出的题,做不出的题,我面对自己的慌张不安,我只告诉自己这句话。我也相信这次的结果也会是最好的结果,不管惊喜还是失落。

毕竟我经历过,但不可能回望。

(说不定我的记忆力真的不好,而且我从不刻意地要记住什么,于是回忆总和我的情绪我的感觉混杂在一起,慢慢就变色变形了。一些细节扩大,而所谓正事大事反而淡去了。

然而那个老师爱下断语,并且下得从不犹豫,不知道那次为什么会反问我。当时如果反驳他,事情又会怎么样呢?

唉!果然是,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作者:吴博涵

篇6:致所有经历过高考的同学

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考完了,轻松了,却不习惯了,因为我们已经习惯那些在学校奋斗的日子,虽然说压力山大,可是却很值得。

这几天,我一直待在家里,回忆着在学校的点点滴滴,每天都在学校——寝室,食堂,教室,这三点一线的生活。

不管如何,回忆起来,都是那么的美,虽然说我们有过压力,碰过壁,犯过错,可是全部已经抛开了……

记得以前,我晚上玩手机看小说不到11点睡不着,也许这是前两年养成的习惯了。

以前不喜欢的课照样不喜欢,上课的时候还是会睡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明明在认真的听课,而脑中会放空?我不知道明明我听得很认真,为什么老师已经讲那道题目好久了我还一直呆看这前一题。

老师说:没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我有很大的问题:我不会问问题。没办法,我有好多问题,但是我知道怎么问。所以,我并不是不敢问问题。每次总抱着一种下次老师上课肯定会讲的心态。每节课下课,讲台旁边总会围着一群勤学好问的同学。我看着很羡慕但是我无能为力。

我嫉妒那些成绩好的,他们的学习境界有多深我不清楚,但是我只知道他们成绩好,他们能考进重点,现在的奋斗不就是为了高考的那个分数。他们成绩好,他们被老师重视,他们能很快的做好作业,他们上课很认真,他们下课争分夺秒……

同时我也很羡慕那些成绩不是很理想的,他们有的时候可能会沮丧,但是觉得他们可以毫无顾虑。我不懂我算什么。我讨厌被夹在中间的感觉。其实,我很想堕落,但是我不敢我更不甘。可是,我又不能上去。我没有那个毅力。

我安慰自己最多的一句话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要去在意”。可是,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别人那么的认真我总是很在意,我讨厌别人很认真很认真,而自己还是在一旁无所事事。也许,就像某个人对我说的一样,我太自私了,见不得别人好。但是别人的什么事又关我什么事呢!

我也总是会提醒自己:我不是别人,我不能清楚的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就不要随便的评价别人,我没有资格。有的时候,我是很泠漠,我不清楚为什么,只是有时候真的不想说话,可是我又是一个很爱说话的人。所以我总是说,我就是一个纠结的人,我是一个非常纠结的人。

上次班会课谈大学。我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该读什么,又能读什么。我知道不是我想读什么就能读什么。

上一篇:大班第一学期幼儿评语下一篇:gmp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