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愉快合作的语文教学反思专题

2024-06-21

自主探究愉快合作的语文教学反思专题(共11篇)

篇1:自主探究愉快合作的语文教学反思专题

语文教学反思:自主探究愉快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内翱翔,促使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体验语文教学的魅力,从而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主动地在合作中探究,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共享学习的快乐和收获。

一、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我们深知,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望的而又富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是教与学的主动参与者,是教师实现教学过程的协同者,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在心理上,他们需要教者的平等对待;在行动上,他们需要教者的引领和认可。当我们为人师者在课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合理评价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绝对空前高涨的,而且是最有成效的。例如,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的第八至第十自然段时,就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反复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此如一来:喜欢画画的同学就用简笔画把兄妹想象到的景象粗略地勾勒出来;想象丰富的同学就把《月光曲》描述的景象表述出来;善于表演的同学就互演角色,重现文本情境……在他们各施其才、各抒己见、各展其技的过程中,文本得到更有效的诠释,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共鸣油然而生。这样,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品、评、赏、画、想、演等互动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把自主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又能使其学得主动,学有所成。

二、赋予学生积极探究的环境

曼德勒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赋予学生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使他们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地积极探究、自主地合作学习。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看到教师板着脸孔上课,课堂氛围沉闷而缺乏灵动生气,师生情感紧张,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引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凸现出来,教师的角色也从单一的“教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师生情感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更显得和谐而愉悦,课堂学习氛围渐趋浓厚,语文教学更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触动师生情感,达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和谐统一。

在认知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氛围感受学习的成功喜悦。通过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在思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与文本交融的感情,其情感价值取向也与之相辅相成。例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多媒体手段,透过悠美的音乐,引领学生欣赏迷人的张家界景色。在学生直观地领略了张家界迷人的人文景观基础上,启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里追寻张家界的迷人之处,表述自己对张家界的认识。这样张家界的奇山秀水、珍稀的动植物和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在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自然地表露出来。由于教师的引领,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受到无限的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得到无限的张扬,他们探究文本内涵的主动性同时得到有效的调动,文与道的统一水到渠成。

学生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可能在语文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并提高其文学素养,语文教学的本真方得到有效的彰显。

三、搭建学生合作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是人,就得生活在不同的,或大或小的群体之中,总会不分时间,总是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机会,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合作学习的平台。例如,教学《小学英雄雨来》、《将相和》、《晏子使楚》等故事情节比较强的文章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创设情景让学生自找伙伴进行情境模拟表演,在表演中感受人物内在的情感世界,从而凸现人物形象,领略人物的高尚人格。因为在演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人体各种感观的投入参与,其合作意识在探讨中形成,合作的成功在互动中体验,学、演、玩、说相互交融,学生合作意识趋向成熟发展。除此之外,对于《购物讲价》《当小记者》《接待客人》等一系列的口语交际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通过创设“购物”“当小记者”“接待客人”等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演述,再现其“真实”的情境,感受其中模拟情境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再激发学生“我想说”的情感,让学生把自己对活动中的感受如实地与同伴一起分享,再次感受合作的快乐和收获。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活动、合作创作、合作表演的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课堂的互动中落实,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展示技能的平台,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情境中搭建的平台上尽情地发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因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探究,愉快地合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与道和谐发展的主要渠道,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特性,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

篇2:自主探究愉快合作的语文教学反思专题

今天我们在此举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的开题会。此项课题由我主持申报,于今年11月被立项为市级-般课题。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也促使我们珍惜这次机会,都能发挥一己之长,在我县的教育科研领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构建语文阅读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后,全国各地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增无减,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对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存在缺陷,一般表现为:①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②重视精讲多练,但较少考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③重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但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④重视城镇学生的学习研究,但较少考虑农村广大初中生的学习实际和心理特点。这些现象是造成我校乃至我市农村初中“学困生”、“厌学生”、“流失生”渐多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的教学质量。

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有效地转化上述“三生”,整体提高我校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的理论基础

1、“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同时语文是文化,还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工具性是着眼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评议实践的能力;人文性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不可分离。

2、“自主建构主义”教学观

“自主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在被学生接受之前,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权威性的,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学生,不能用教材知识正确性强调作为让学生接受的理由,也不能用专家、教师的权威性压迫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已有经验、知识为背景来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同已有知识对接,来掌握新的学习内容,获得新的知识。学习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从而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1、教学方面: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农村中学的课程改革提供一条新路。

2、学生方面: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高效率地达成学习目标。

3、教师方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构筑起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研究的内容

以“感知——领悟——展示”为基本教学过程,以自主建构思想为核心,以教与学平台为生长点的教学操作体系,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重点选择课型为呈现方式,探究符合农村中学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探索阅读教学资源的内在联系,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科学配制,争取达到资源利用的高效化。

要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与维持,进行阅读方法(泛读、精读、研究性阅读)的科学指导与训练,要持之以恒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用。特别注重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花大力气探索自主合作阅读教学的模式,以促进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

五、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一)课题组人员分工:

姓名

年龄

职称

职务

课题具体分工 李建英

中一

教师

主持课题的研究

魏广利

中一

校长

全面负责,组织管理、经费保障

郝希壮

中一

主任

开展活动、材料搜集 魏玉丽

中二

教师

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魏 娜

中一

教师

讲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王士丽

中一

教师

讲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张青海

中一

教师

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齐建敏

中二

教师

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张海波

中一

教师

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

用研究与材料搜集

陆希刚

中一

教师

阅读教学中现代技术运用用

及网上阅读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步骤

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实验研究,利用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指导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验证和丰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我们的思路是教师即研究员,教室即研究室,其具体步骤为:

1、准备阶段(2007年5月—2007年11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A、申报课题,请求市规划办组织课题研究专家委员会评估、立项和审批。

B、研究教师学习有关理论,转变观念,提高理论水平。

C、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

D、成立课题学科研究小组,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E、培训研究教师,组织教师学习理论、课题方案

F、拟定研究计划,确立实验班,对比班,启动实验

2、实验研究阶段(2007年12月—2009年5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3)、紧密结合“课题专题研讨活动”开展实验研究,重点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资料,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3、形成最终结果(2009年5月—2009年7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成形的教学模式),撰写研究报告。

2、整理论文集、案例集,展示研究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填写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申请验收。

七、研究预期成果及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

2、成功的课例展示、经验推广。

3、案例集、论文集。

借此开题之际,我向课题组的全体教师提出几点要求与希望:

(1)要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现代教学不再是经验教学,我们平时要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从理论中获取信息,指导教学。就本课题而言,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两个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报刊、网络上的相关材料,积累素材,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2)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合作观念。

在我们乡镇中学课题研究有许多的障碍和困难,如:资金、硬件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我们的软环境不能差,我们应该有危机意识,应该有人人争先的意识,因为没有竞争就不存在进步,但课题本身又是一个集体工作,要讲求团队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竞争的前提下,多交流、多合作,把个体与整体融为一体,扬长避短,群策群力,把我校的教研工作带上一个新台阶。

(3)要富有创新精神,提高业务能力。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一种未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需要我们平时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工作,打破传统,摒弃旧模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树立教改意识,借助课题研究这个平台,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上档升级,争取两年后成为我校、我县的名师。

此次开题会后,再过一个月,此项课题将进入实验研究阶段,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责任,精心谋划,查漏补缺,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彻底、做到位。课题启动后,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兄弟校的协助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们要把责任化做动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拓展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质,把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

开题报告

篇3:自主探究愉快合作的语文教学反思专题

一、创建积极的课堂情境

积极的课堂情境应该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 (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 , 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 (努力可克服) 的学习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化学新知识的过程。因此,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课堂情境, 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激起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 发展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这节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学生对教材内容亲切而熟悉, 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这是本节内容的教学基础。因此, 在这节课上, 笔者首先让同学们欣赏钻木取火、节日焰火、奥运圣火的传递, 镁燃烧等图片, 在不知不觉中得出燃烧的概念。对于灭火原理, 则通过与燃烧条件的比较得出。课堂穿插诸如“釜底抽薪”、“钻木取火”等成语, 使学生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最后, 课堂通过录像 (内容为防火、灭火方法及火灾现场自救的简介) ,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 让学生感悟化学与社会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并教导学生要珍爱生命, 培养其关心社会, 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架设自主探索的桥梁

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与实践探索, 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和探索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指导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对于燃烧的3个条件 (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 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对比试验进行科学探究:分别把小石子与小木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作对比, 从而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用点燃的两支短蜡烛, 将其中一支扣一个烧杯作对比, 从而得出燃烧需要氧气;通过卷在铁棒上的纸和另一没有卷在铁棒上的纸卷的燃烧情况作对比, 从而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否需要同时满足, 还是只要满足其中之一或之二的探究, 参照人教全日制九年级化学第一册书P124实验7-1, 师生共同分析热水中的白磷与薄铜片上的白磷 (着火点为40℃) , 及薄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 (着火点为240℃) 的燃烧情况, 对比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需同时满足的结论。使热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燃烧的实验探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燃烧条件的兴趣, 进而让他们认识到实验探究是掌握化学知识的一种常见手段。

三、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创设和努力开发最佳的发展空间, 使个体固有的发展条件得以激活, 摆脱个体生命的建构活动的盲目、自为状态, 成为自觉的、内在的生命活动, 最终让学生拥有自我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初中化学教学要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真正体现均等教育机会的思想。只有每个教学环节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使教育的公平性得以实现, 才有可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让学生体验愉悦, 享受成功, 从而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本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燃烧和灭火”条件为课题中心, 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的实际现象入手, 由学生提出探究的目的、方案, 并查资料、讨论和实验验证, 得出了燃烧的条件, 进而迁移到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学生间的辩论存疑, 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突。如放热、发光是否是燃烧, 物质是否都能燃烧等。而活动与探究、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与展示达到了实验解惑的目的, 实现了资源共享, 且形成了共识——燃烧是有条件的。拓展研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使其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如烧菜时, 油锅起火应怎样扑灭?在农村用柴草烧饭时, 饭熟了, 再烧, 饭就要焦, 但此时柴草烧得正旺, 怎么办?分别点燃纸卷, 点燃缠在铁棒上的另一纸卷, 分析比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等。这样创设的教学情境既生动, 且真实可行,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探究性学习的必然。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始终处于旺盛的生命状态, 学生的自主活动较为充分, 参与面广 (人人参与) ,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的积极性高, 学生的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 又一次次被展示出来, 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效率高。有学生的自主合作 (如燃烧概念的建立, 当堂反馈的作业等) , 又有学生的动手实验 (3个分组实验) , 还有知识能力的提升 (分析这样使热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燃烧) , 以及情感上的体验, 如燃烧可以造福人类 (如人类从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进入了文明社会) , 而若燃烧不慎则会造成森林火灾等。

这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内容丰富, 知识容量适中,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精神。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已成大家的共识, 只有大家努力, 共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才能不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篇4:自主探究愉快合作的语文教学反思专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漫无目标地讲“自主”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但是有的老师戏言到:“语文课,学生想怎样做就怎样做。”“自主学习”变成漫无目标的“自由学习”,老师岂不是无事可做了吗?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的学习。

2.合作,只注重形式

我们看到的课堂讨论,往往是“四人小组”的形式,似乎这就是“合作学习”。

有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先设置几个问题,然后叫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讨论。时间一到,立刻请同学起来回答。讨论仿佛成了做广播体操,老师叫讨论就讨论,老师叫停你就得停,不管学生有没有讨论好,或有没有思考好,规定的时间一到,马上要求学生回答。这既不合学生思维规律,又不尊重学生,这种名为“合作学习”的讨论是虚设的。在这种缺少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怎么“合作学习”?

3.探究,只是摆摆样子

我们看到一些课,老师布置一点所谓的探究的问题,只不过是点缀一下,摆摆样子,最终还是老师宣布答案,草草收场。

我们不去抓学生思维的过程,却追求结果,白白失掉了学生探究的时机,这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不抓住机会,让学生把自己思维过程说出来?他们在述说的过程中,可以整理思路,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收益肯定是大的。

二、策略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在语文课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有哪些策略呢?

1.指导学法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帮助。

当然,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在指导学法的同時,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前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愿学”“乐学”,因为不解决“愿学”“乐学”的问题,也就谈不上“会学”“善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愿学”和“善学”是推动其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学生养成了自学语文的习惯,掌握了一些自学语文的方法,那么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会有基础。

所以,我认为指导学法,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帮助,是十分必要的。

2.创设氛围,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保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尽可能把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感到亲近;尽可能把教材以及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极力拉近,与学生产生共振共鸣。

3.生发问题,与学生主动探究、勇于与创新同步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在课前依据教材和所了解的学情而提前预设一两个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问题,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习的反馈,临时改变教学预设,对生发的新问题,恰当地追问。这样我们才能与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同步。

(1)指导评伦。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学生讨论“皇帝上当受骗的原因”,有的说在于骗子,有的说在于大臣,有的说在于皇帝,教师在旁用亲切的话语体温:“那么,你从哪里看出来?或者说,你的依据是哪些呢?”引导学生整理思路。这样的设计、追问有利于引发学生积极探究。

(2)激发学生质疑。洪镇涛先生说,不断地质疑问难,并挑起争辩,创设一种思考的情境,改变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有的那种松弛的心理,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活跃的状态,“迫使”他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且把思维的触觉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

(3)鼓励学生创新。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多角度、多方面去看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课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老师有好的经验和策略,只有真正领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内涵,语文教学才难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篇5:自主探究愉快合作的语文教学反思专题

要开展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互动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贯穿始终,就要给学生提供可供研究的海量信息资源。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网络环境给课程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协作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学生可以平等的对话,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性格的差异,没有身份的差异,更没有传统评价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优劣标志。所有学生按照研究课题与兴趣自然分组,充分发表见解、展示研究过程和结论。师生之间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自由平等的对话。学生研究的结论并不重要,展示的成果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更看重的是学习的完整过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学习?他们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的扶持?他们是不是将成功的在终点冲刺

值得讨论的是,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这种资源中心和协作交流平台并不一定全部是在互联网进行。从教学实际中我们注意到:互联网上的资源和平台就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么?互联网络的资源浩瀚无际,但是并非就一定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有用的信息,反而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多盲目性。另一个方面,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商业网络,所用的平台并非是为教育设计的,各种交流平台更是不便于学生们的专题交流。同时所有网站提供的免费主页空间也是没有保障,因此,如果用它来构建学生作业的评估展示平台功能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就目前网络建设和互联网现状,我认为完全可以依托局域网的高速宽带,建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授课平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一方面由教师和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引入互联网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引入资源中心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入学校师生自己创建的信息资源。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在自己的网络上开辟各种专题的信息协作平台。

篇6:自主探究愉快合作的语文教学反思专题

锦屏县启蒙小学:林素秋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引导 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

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本文将对此作一定的论述。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改革就是探究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对于教师来说,改革就是探究从来没有用过的新方法,去获得从来没有过的理想教学效果。所以,改革就是在不断探究新的教学途径和新的教学策略中运行。而这种探究适合于每一个学科,能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对每一个教师都适用,可以说谁能够掌握探究的钥匙,谁就能够打开教学改革的大门。

小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式能使班级语文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班级授课制有利有弊。在科学技术不大发达的情况下,班级授课制利大于弊,在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发展的今天,弊大于利,因为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因材施教。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一双被岁月磨损的拖鞋„„,都能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要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储备

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门学科,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那是无法想象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英雄事迹,而这些英雄常常有不同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是描述英雄人物邱少云的。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启发学生回忆被火柴梗或蜡烛烧着时的感觉。再出示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即那些描述邱少云再烈火中焚烧却仍然一动不动的情节。为什么邱少云能忍住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烈火焚烧之痛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那一种答案才对,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以物作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再出示被选答案:a,专门写物b,专门写人c,既写人也写物,d,表面写物实际写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酒曲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

3、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四)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2、围绕矛盾质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3、抓住模糊点探究

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祛去探究,去探索,直陈己见。如何让学生确切地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中心句,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那些模糊点进行讨论 , 甚至进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意识。

4、捕捉“空白”点延伸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5、挖掘定势点创新

思维定势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小学课本中有一篇寓言故事叫《滥竽充数》。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都是南郭先生的错呢?让学生在研究、讨论中明白: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如果其他人出于善意,给予指出„„南郭先生就不会落到如此下场。所以,可以教导学生从逆向的角度来分析课文,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祖春 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傅道春主编《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年3月。

篇7:自主探究愉快合作的语文教学反思专题

记得一堂探究课:课前教师布置三组同学分别整理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原则、措施、成就及影响。

师:简练的导入后, 随后就请各小组的代表一一给大家讲解。

生:分组展现。 (有的组讲故事, 有的组演讲, 有的组模仿国际会议。)

师: (小结) 今天, 各组汇报得很全面很精彩, 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史料, 有独到的见解。总之, 新中国的外交走到今日, 历尽曲折, 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艰难进程。

此课非常“热闹”和“华丽”, 然而效果不如人意,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是在展现自己的成果, 却没有与教师或其他组同学发生思想上的碰撞、交流和升华。这样的教学徒具形式是教学的大忌, 违背了探究式学习的初衷。

由此可见, 并不是每个历史教师都能很好地使用探究式学习模式, 为了将这一学习模式真正落实到位, 教师应时刻注意。

一、提高素养, 培养技能是教学成功的根本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状态的改变是靠教师引导的, 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教学技能, 深刻的领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含义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才能真正驾驭课堂, 提高课堂实效, 推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 在“辛亥革命”的探究课时, 我做了如下安排:首先让学生找资料, 并策划讨论课的具体形式和环节。然后关注学生准备和实施的全过程, 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接着总结讨论本课的基本观点, 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认真思考的精神。最后指明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是“论从史出”, 一分为二, 全面准确, 最后对讨论情况进行点评, 发挥历史教师的引导作用。

长期的教学让我懂得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思维敏锐、洞察入微, 善于发现问题, 不被习惯所束缚, 善于变换角度思考问题等良好的素质才能适应今天的历史课堂。

二、激发兴趣, 培养自主性是教学成功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 使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例如, 我在讲“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时, 针对中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现实, 提出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 让学生分正方和反方两个阵营辩论。问题提出后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回应, 大家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试图说服对方阵营同意自己的观点。这样,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主动性得到了调动。

由此可见挖掘出知识点的趣味性, 更好地调动了学生, 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转换角色, 做好自己是教学成功的保障

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努力适应它, 自如地掌控它, 这样才能在教学环节上实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例如, 在讲到《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课时, 学生对如何评价秦始皇把握不清。这时,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 以组为单位讨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他到底是一个“暴君”还是一个“英雄”?在交流中寻找答案。接着组织了一场课堂辩论。通过辩论, 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认识到秦始皇有功也有过。最后我进行点拨总结: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辩证、全面、一分为二。这样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无形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 教师是“导演”, 也是“演员”。教师的任务在于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主动参与, 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今天的我们要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在课改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历史课堂的质量, 更好地利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高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使高中历史教学取得一定进步, 但由于教师单一化、形式化的使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从教师教学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使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建议。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8:自主探究愉快合作的语文教学反思专题

传统观点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是主导,是知识的拥有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种重“教”轻“学”、重“传授”轻“思考”的做法引发了诸多问题。

近年来,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提出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充分发挥,把学生置身于课堂前台,让教师屈居于幕后。变学生求知的被动性为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现在又滋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全国各地争相学习教育发达省份学校的教学模式,派出教学骨干教师四处取经、交流,并在本校积极效仿开展学到的教学模式。一种模式不奏效,急忙采取新的模式,使广大一线教师产生很多困惑:课堂教学到底怎样搞才是高效的,名师就一定出自于名校吗?其实不然,本人认为,每所学校校情不同,在借鉴名校教学模式得与失的同时,让课堂教学高效,根本的还是要依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找寻出一种属于自己的高效教学模式。“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语文教学模式即是一种。

二、“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三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流程是:

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小组合作,筛选问题——展示问题,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讲,是一种与他主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他主性学习,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状态下的被动性和消极性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状态下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带着问题,寻找问题的学习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思考文本的兴趣,激起了他们探求文本的强烈欲望。这个阶段,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文本,既提出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又提出他们真正存在的问题。这可以说在最大程度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小组合作,筛选问题。学生在对文本有一定程度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问题,也思考了一些问题,已经初步建构起了对文本的意义,这时候,经过筛选问题,学生再一次以小组的形式深入地研讨文本,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他们对文本的意义,形成一定共识。在第一阶段,学生个人提出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在本阶段,他们就可以在组内畅所欲言,进行充分交流,多半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交流解决问题的同时,为了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教师要求每组筛选出几个认为最具有价值的问题和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它们带入第三个环节当中。

(三)展示问题,合作探究。本环节是对班级内小组问题的整合。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讨论。小组同学或小组代表站在讲台上,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在第二环节时筛选出来的问题,与班级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本环节形式可多样:可以是主持小组给出问题,自己解答,然后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或建议;也可以要求其他小组同学对本组的答案进行补充;也可以是提出问题,要求其他的同学思考回答后,主持小组的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再进行补充。尤其是组内没有答案的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作为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地谈论交流。当然,本环节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在学生们提出问题或讨论问题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挖主题,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这在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好的作用。

三、“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第一,可以保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语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过程。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确定,再到学习过程的组织、反思、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因素来展开的。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落实,这种落实正反映了该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个性发展的本质特征。学生的这种学习个性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只要教师传授了知识、学生掌握了知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就算实现。“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模式,它在追求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追求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同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和建构。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旨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完成必要的知识教学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甚至是学会终身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将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学生可以在自主性课堂上形成并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学生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并获得全程性的体验与感受,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和建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他们会为自己能解决问题而感到自豪。

第三,可使自主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三步自主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本来并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但该模式却可以基于课堂而存在,甚至是超越课堂而存在。这种状态既可以真正拓展自主学习的外延,又可以使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效益得到真实的延伸。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它很少关注教育的生活意义和学生的生存状态。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则能较好实现学生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从内容上来说,它不仅追求理性生活,更追求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从形式上来说,它不仅要实现对理性生活的认知,更要实现对道德生活的体验和对审美生活的感悟。

第四,教师由主导变为指导,实现课堂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自身的优势,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身心发展特点,站在学科知识体系及现有教学资源的角度,给学生确立恰切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指向,并在学生讨论交流问题的时候,不适火候地点拨、提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生实施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揭示学习规律,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可创设条件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突破课堂的预设收获精彩,不断体验教学的成功和快乐。

(本文为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3】GHB0724)

篇9:自主探究愉快合作的语文教学反思专题

一、“自主”浮于表面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是当前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滞留于表面。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应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1.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自主学习,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

2.对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引导。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做到“收放自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二、“合作”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囿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合作学习的时机不适时;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明确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可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学习小组的相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地完成。

2.适时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开展合作学习:(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2) 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法解决;(3)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时;(4) 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5)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时候;(6)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能力无法完成。

3.加强指导和监控。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不至于偏离教学内容,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问题可以适时指导。

三、“探究”开放无度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做好以下三点:

1.创设情境,确定探究方向。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探究的意识,激活其探究的思维。

2.给予支持,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拓宽思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必要地、有效地进行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组织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3.进行展示,享受探究乐趣。

探究式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感受的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独特的理解,即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颇的,教师也应该肯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探究的成果,教师应该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或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或激励独特的视角等。

篇10:自主探究愉快合作的语文教学反思专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等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能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转化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调动学生对圆的面积的学习兴趣,新课伊始,我跟学生讲我小时候放牛的事,讲到小时候贪玩,但又不能不放牛,就想办法把牛拴在草地上吃草,并出示相应的牛吃草的画面.当学生听到老师小时候也贪玩时,学生的心与老师间的距离很自然就拉近了一大步,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也由此而生.当指着图画问:“从这个图中,你能想到一些什么数学知识呢?”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圆的认识的基础,学生思维活跃,涌跃发言,如“牛吃草的范围是圆形的”“绳子越长,牛能吃到的草就越多,老师,你是不是带很长很长的绳子去的”“老师,那圆的面积该怎么求呢?我们来试试吧”等等,你一言我一语的场面非常热闹,学生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

教学源于教材,而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主探索的平台,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本为本”,而应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站在数学教学新理念的高度,以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进行二度开发,使教学更富生机,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以“长方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推导公式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准备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若干,让学生动手实验,用手中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喜欢怎样拼就怎样拼,并把拼得的结果做好记录(填表,老师己发给每人一张表格),再观察表中的数据,自己去发现拼出来的长方形,长和宽与面积的联系.在小组交流中,有的学生说,我用8个小正方形,拼出两种长方形:①长摆4个(4厘米),摆2行(宽2厘米);②长摆8个(8厘米),摆一行(宽1厘米).有的学生说,我用12个小正方形,拼出三种长方形:①长摆12个(12厘米),只摆一排(宽l厘米);②长排6个(6厘米),摆2行(宽2厘米);③长摆4个(4个厘米),摆3行(宽3厘米)……最后,在交流讨论中,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都为自己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感到兴奋.教师通过开发有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维的、开放的探索空间,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又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

三、合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对学习小组的组建、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过程的指导等作深入研究,力求在小组合作研讨学习中,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等.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公式推导时,当学生提出“老师,让我们试试吧”的要求时,我先让学生以课本为指导,把课本后页的圆剪下来,并进行剪拼,独立尝试公式的推导,大部分学生都发现,这个操作过程只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于胜任的,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做得更好.于是,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有把圆剪成16等份的,有把圆剪成32等份的,并把剪下的圆片进行重新组合,有拼成近似三角形的,有拼成近似四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然后,在老师设计的讨论提纲的指导下,各个小组对组内各个同学相同的学习材料进行对比.最后,由拼成长方形的小组最先有了结论:剪拼后,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的大小不变: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即πr),宽等于圆的半径(即r),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智.

篇1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反思

一、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部分教师盲从于学生所谓的“兴趣爱好”, 而不加引导与要求, 并将此作为追求的时髦。在时下的语文课上, 我们经常会碰到老师如此作秀:你喜欢哪段就学哪段;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如:教学《快乐的节日》一文, 有位教师在完成识字任务后, 这样安排:

师:同学们, 你想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快乐的节日》一课?

生1:我想通过画画来学习课文。

生2:我想用舞蹈的方式学习课文, 用舞蹈表达我心中的快乐。

师:好啊, 现在, 就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课文吧。

于是, 课堂上便热闹起来:在音乐声中, 这一群是唱歌的, 那一伙是画画的, 还有拉起手跳舞的, 老师忙得不亦乐乎, 左右指导。临近下课, 教师对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稍作总结, 一节课就在这种热闹中结束了。纵观整堂课, 课堂多了些“花拳绣腿”, 华而不实, 既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 又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结果弄巧成拙, 形若“抛荒”, 真是“荒了自己的地, 种了别人的田”。教师的目的或许是为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 这样的尊重是否是学生需要的呢?这样的尊重是否让学生感悟了文本?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呈不平衡状态, 课堂中一味地只图表面形式的热闹, 这种将过程无限性放大的课堂, 剔去作秀的成分, 必然导致教学无效性的大大增加。

我们所谓的自主学习, 不是一种“自由式放羊”, 而是一种“有意识培养”。该放的要放, 该学的要学, 该鼓励的要鼓励, 该指导的当然要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 我们不能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 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能曲解“尊重”。

因此, 教学时, 我们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正确解读文本, 精心设计自主式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例如:我教学《假如》一课, 因为这一课是一首小诗, 四小节呈排比式, 讲了一个有爱心的小姑娘, 要给寒冬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要给树上的小鸟画好吃的谷粒, 要给不幸的西西画一双好腿。针对文本教材的特点, 在学生认识生字, 初读课文后, 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我就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小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在自主学习后, 交流时, 我惊喜地发现, 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用演一演, 想一想,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等, 学生感悟了文本, 同时, 也尊重了学生不同的独特体验,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合作探究不等于追求“热闹”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 现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走进任何一个课堂, 你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现在, 我们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由此可见, 小组学习已深入人心。

可是, 不少教师却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 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就出现了这些现象: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 还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 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本没有时间的保证, 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大, 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 讨论什么;有的小组学习, 几个学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了, 根本没有合作, 没有讨论, 结果你还是你, 我还是我;有的小组学习中, 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好的, 学习差的则只是旁听;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于是就这里看看, 那里站站, 有的还干脆去干自己的事去了……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一幕闹剧, 学生乱哄哄, 教师太清闲, 等“热闹”过后, 又是一番常理中的汇报, 试问有多少人真正收益?又有多少人实际收益?

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先提供具有研讨、交流价值的学习内容, 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思考、比较乃至争论, 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而且, 教师还要精心组织小组的合作活动, 分组和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一些有经验的教师, 他们在充分地把握教材与了解学生之后, 成功地组织了合作学习。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爬天都峰》时, 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 我们怎么学?用什么方法?

生: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师:那好, 你们就以小组的形式分角色朗读吧。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角色朗读, 教师巡视。)

交流:

师:我们比一比, 哪个小组读得好?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接着评价。)

师: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通顺, 声音很洪亮等。)

师:有什么读得不好? (生:没读出感情, 没读出语气等。)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多认真呀, 为什么没读出语气?老师告诉你们, 这几段都是人物的对话, 人物在说每句话时, 都表达了人物此时的想法, 再读每句话时都要想他在想什么。请你们用老师现在教你们的方法, 再去合作读。

(此时的学生, 有了思考, 有了交流, 真正地合作起来, 真正地走进了人物的对话。)

师生再次交流:

师:谁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你为什么这样读?会想什么?

(通过二次合作, 学生既学会了读懂人物对话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又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水库治理工程施工方案下一篇:学期部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