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合作性教学

2024-05-14

自主探究-合作性教学(精选十篇)

自主探究-合作性教学 篇1

一、非自主,不合作

新课改的实质是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在课堂实践操作中首当其冲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处处用“合作学习”去取代“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自主学习能以点代面,引发蝴蝶效应。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知识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学生在没有通过自主学习形成自我观点的前提下,没有个人观点就无法交流,没有交流就不能构成合作。所以,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其次,我们现在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状况是学习自觉的学生,实际上就是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上去了,而那些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学习不主动的学生,就成了后进生。我们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要让原来的后进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让他们看到希望和学习的信心。

二、促合作,挖潜力

我国“合作学习”领域的著名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虽然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已经被广大教师接受,但是在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英语课堂实践操作中总是担心学生对知识点讲不出,讲不好,讲不全;对学生有诸多的不放心。最终教师不由自主地把学生的主动权又再一次占为己有。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者、鼓励学生完成更高任务的引导者以及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者。因此,教师应该学会走下讲台,学会“站在学生背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拓展解题思路。兵带兵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巨大潜力,而教师可以从单一枯燥、低效直白的讲解中解脱出来,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站在学生的背后听学生的解题方法,充分挖掘学生合作学习的巨大潜力。

三、设梯度,推探索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授课时应该一堂课设置多个目标,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的内容为第一阶梯,保证C层次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论性的内容为第二阶梯,保证B层次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的内容为第三个阶梯,满足A层次学生“吃得饱”。各个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等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教师可以将重点内容设置在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学生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完成更高任务。

四、量评分,求完善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设梯度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阶梯的学习任务,并能越级问答和越级完成任务,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让学生得到更高的得分。全面、量化评分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同一个班的学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性格特点都存在差异,若用同一评价标准,显然不会收到很好的评价效果。但是,小组评价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在一堂课的学习中,给小组内不同的学生定下不同的学习目标,学生只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的。小组成员也可合作完成同一个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势必互帮互助。最后教师可以对小组作一个综合评价,也可以让小组代表对某一个同学进行个别评价。小组成员在完成课堂任务时,基础题对低组学生计高分,对高组学生的计低分。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逐渐呈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合作“热”的课改形势更需要“冷”思考,使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趋于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新课改下“科学、有效、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模式,怎样在英语课堂上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使英语课堂更具有效性、科学性,成为教学研究的对象和方向。从非自主,不合作;促合作,挖潜力;设梯度,推探索;量评分,求完善四个方面探讨“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自主探究-合作性教学 篇2

【摘 要】论文紧扣新课程核心理念,阐述了以“自主―探究―体验―合作”为线索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化学教学将倾向以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设计可按如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是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化学众多教学模式中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有概括性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诸多模式中构建和谐化学课堂最具优势和最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苏教版新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也确切告诫我们,该功能栏目的编写理念是:引领同学们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1]

一、“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提出

首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学习情境,引出化学问题;其次,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二、“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化学教学将倾向以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设计可按如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以学生能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探究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即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首先,从需要解决什么到怎样解决问题,都尽量通过实验来展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奥秘。

其次,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再次,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在没有结果的前提下,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过程,是思维方法,是科学品质的培养。

最后,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的形成”三者的统一。

科学的探究模式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四、案例说明:

(一)引入:播放铝条加热的实验录像

引导学生发现铝条熔化但不下滴,引出氧化铝。

归纳知识点:铝被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二)探究活动设计

1.讨论

氧化铝属于什么氧化物?用反应来证明你的观点?

氧化铝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2.讨论

请利用下列试剂设计几种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案: AlCl3、NaOH溶液、氨水、盐酸。

通过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出方案:

①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②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氨水。

可进行适当的引导,由氢氧化铝的组成分析反应物所应提供的微粒。

3.探究实验

(1)探究实验一:实验室制氢氧化铝方案。

实验1: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2: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氨水至过量。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最佳方案,以及氢氧化铝可溶于氢氧化钠的事实。

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反应式。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客观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并由此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

归纳:铝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用铝盐与弱碱溶液(氨水)反应来制备氢氧化铝。

(2)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设问: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它能否跟强酸反应。

小组实验:往实验2所制备的氢氧化铝沉淀中滴加盐酸。

记录学生实验结果,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归纳:氢氧化铝是否是两性氢氧化物。

(3)探究实验三:能否用偏铝酸盐制备氢氧化铝?

方案3:在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方案4:往实验1所得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入盐酸直至过量

学生活动:经过小组讨论和回顾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反应过程得出方案3;分组进行方案4的实验

记录: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知识归纳:

本课总结:制备氢氧化铝的四种方案.并由四种方案的反应式归纳出Al3+、Al(OH)

3、AlO2-三种微粒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重点知识,加深学生记忆;进一步深化拓展,得出各微粒间转化关系,使知识更系统化。偏铝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来制备氢氧化铝。

五、结束语

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生与教科书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教学中还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真正起到了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实现了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世存.《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及矫正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3月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篇3

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改革,它绝不是对现行教育教学的简单调整和修正,而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深刻变革,是对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与当今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的“应试教育”的重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教育创新,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文化重建,它将培植一种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文化。

一、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一种教育创新,它可以解决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如,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具有严重“分科主义”倾向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程实施,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中央集权式的课程管理,等等。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构建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1.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学生不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也从生活中,从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并逐步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学生的阅读量比以前有明显提高。

2.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与做习题,他们要学会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3.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的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

4.提高学生质疑和创新的能力。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将使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接受考验,经历换脑、充电、反思的过程,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1.转变教师的观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转变学生观。一切以学生为本位,这与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将形成鲜明的对比。(2)转变课程观。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将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将会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3)转变教学观。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

2.转变教师的角色。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将使教师的观念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它将突显教师角色的下列特征:(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将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3)课堂的建设者。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改变了教师是课程从属者的身份,使之变成了课堂的建设者。

四、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评价体系

伴随着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研究已广泛展开,而且己经在语文课程领域深入进行并取得显著效果。为了改变现行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将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自主探究-合作性教学 篇4

目前, 职业中专文言文的主要教学方法为“串讲法”, 即语文教师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解说一遍, 这种“串讲法”使学生养成了依赖的心理, 并使他们有“学古文难, 难于上青天”的感慨。这种方法的弊端主要在于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那怎么能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文言文知识呢?笔者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思路进行了探索, 希望通过努力, 能对职业中专文言文教学有所帮助。

2 职业中专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思路探索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思路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如何引导职业中专学生合理高效地参与文言文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答案是:自主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 此后合作学习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王坦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1]

笔者根据职业中专课堂教学实际, 考虑以相邻座位为划分标准, 6人一组为学习单位, 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文言文自主合作教学尝试。

3.1 读

3.1.1 课前自主阅读要充分

学生自主阅读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进行的前提。学生用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学习, 在遇到问题时做上记号, 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自主阅读结束后, 小组长检查每位组员的完成情况。

3.1.2 课堂朗读指导

课堂文言文朗读指导可以在小组朗读过程中进行, 步骤有: (1) 以各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 问题由其他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引导启发解决。 (2) 以小组为单位举行朗读比赛, 特别要读出情感。 (3) 概括文章大意, 并指出文章思路。在这种小组自主合作朗读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再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这种自主合作学习朗读, 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兴趣。

3.2 说

笔者以《劝学》为例进行自主合作教学。

3.2.1 生生合作

在《劝学》文言文翻译教学中, 首先, 给各小组平均分配《劝学》中的一部分文言文, 每个小组负责研讨分配部分的文言文, 通过课前预习、课文导读、组内讨论等方式, 将这部分内容弄明白。然后, 让每组学生按文言文顺序轮流讲解自己负责的部分, 这就是关键的步骤———“说”。“说”包括重点字词解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随后由其他小组“说”, 这个“说”就是发问, 把自己不太懂的地方说出来, 由该组组员轮流“说”, 就是解答, 直到每组都完成自己的任务, 最后再由教师“说”, 就是点评。

在生生合作过程中, 教师只是起协调作用, 学生要独立面对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能降低学生的依赖感。

3.2.2 师生合作

笔者认为师生合作不仅局限于知识传授, 更多的应是沟通、理解和提升。生生合作的和谐、融洽少不了教师的指导与组织, 否则小组活动就会混乱无序。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强, 会“说”, 能“说”到位, 就能控制课堂, 文言文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3 品

品:品味感悟。一篇优秀的文言文值得反复探究和品味, 那么怎样去品味呢?

3.3.1 品味语言特色

朗读是品味探究语言的最基本方法[2]。朗读方式灵活多变, 有逐字逐句的细细品读, 有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读, 特别是对文章精彩段落的朗读, 要细细品味其语言特色。如品味探究《蒹葭》语言特色的教学, 通过反复朗读“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来品味《蒹葭》的语言美, 感受作品的思想魅力,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3.3.2 感悟思想美和情感美

感悟是通过语言获得某种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 文言文感悟需要学生自主探究, 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文章的美感, 并融入自己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如在讲授《劝学》时, 让学生感悟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持有的学习态度;讲授《屈原》时, 让学生感悟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讲授《岳阳楼记》时, 让学生感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通过感悟, 才能让学生带着兴趣品读文言文, 深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 结语

在文言文自主合作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让学生彼此团结协作, 主动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积极进行思考, 并且不断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是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正因为有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的存在, 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才能更好地去接受和运用文言文知识。

摘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进行职业中专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思路探索, 从“读、说、品”3种教学方法着手, 探究文言文自主合作教学,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最后进行总结反思。

关键词:“读、说、品”,文言文教学,自主合作

参考文献

[1]侯坚.对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J].甘肃教育, 2012 (20) :35-36.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自主合作探究 篇5

每学年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习成绩、性别、性格、特长爱好、家庭背景等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成合作小组,尽可能使各小组都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公平竞争,这样,才能体现“组内合作、组外竞争、促进发展”的理念,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目标,分组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明确的学习分工及合作意识,既要使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又要让他们知道作为小组的一员,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自己小组的其他成员负责,懂得学习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道理。

二、把握好合作探究时机

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的,当学生遇到了个人自主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时,合作探究才有意义。在这样的时机加强合作探究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合作探究,有助于帮助学生澄清概念,加深理解。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分歧时,教师不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三、教师要及时调控

自主探究-合作性教学 篇6

【关键词】探究性 合作性 历史课堂 自主性 教学模式

在长期的教学发展中,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干扰,致使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兴趣培养”这一模块忽略掉,并且对学生每一个主体间的个体差异性缺乏考虑,进而导致历史教学固步自封,观念落后。为了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多元化、开放化教育,优化学生学习效率,我校推出了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路径。

一、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特征

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从而使学生热心参与课堂及课外活动,最终实现自身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的提升。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具备如下几点特征。

第一,开放性。主要指在课堂中,学生的心态比较平和、轻松,无压抑感,课堂比较开放。另外,指的是课堂中涉及到的问题属于开放型,学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参与性。主要指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内,学生都是以“演员”的角色全程参与其中,属于主体,并非“观众”。

第三,主体性。重视“学”为主体,学生是历史教学课堂中的主体。

第四,探究性。主要指历史教学并非传统的死板灌输知识,而是一个探索知识、分析知识、自主研究及学习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旨在使学生通过集体探究或者小组探究以及个人探究的活动形式,解难释疑,使实际问题通过所学知识得到解决。

第五,互动性。在开放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是交互影响,并非单一讲授与被动接受的一个过程,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二、如何实施自主、合作及探究型的教学模式

1.优化教学模式,实施导学教学,吸引学生参与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属于一种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定位是现代教学的要求,旨在使学生具备“会学习”的能力。此种教学理念的寓意为“教”不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的主要职责为引导学生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学会”,而是让学生具备“会学”课本中的知识点的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实施导学教育,做一个优秀的“导学者”,使学生可以发挥自身思维能力,善于学习,积极参与其中,进而使自身的“问题意识”、“求知欲望”、“思维品质”、“质疑意识”得到培养与提升。例如:我校一位历史教师在讲述一节关于“二次工业革命”的公开课时,实施了新颖的导学教学模式,她编制了自助学案,学案包含了四大模块——知识构架、研究线索、史实观点及概念、能力训练。该教师在课前先将印制好的学案发到学生手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助学案自发性、自主性的学习,进而将有关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知识点掌握住,并将知识线索得以理清,再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学案中提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并展开讨论,完成自主能力培育与训练的过程。学生在课前先学习掌握,之后较难的知识点再由老师在课堂中进一步进行解决,以此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此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教师这一导学者的引导下,充分参与了课堂知识的探索。

2.优化学习平台,实施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在探究性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在课堂中,教师当为学生创设知识交流契机,以常用的“小组合作模式”来实施合作型学习。例如:在历史课堂中,让学生自主整理相关历史专题以及知识线索,之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交流。此外,仍然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制,针对即将学习的历史内容,让学生在活动课中,分组并且分工协作去制造课题报告或者多媒体等,以此强化学生的协作精神、合作精神。

3.优化课堂气氛,传导问题意识,塑造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形势的转化,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要求,高中历史课堂当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推动历史教学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旨在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及踏入社会后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开放式的课堂要求教师摆脱“严肃”的形象,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民主、轻松的课堂,使学生的认知素质、思维能力得以优化。传导问题意识,即为根据身边的一些实际情况,有联想性的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日常的停电时,可以根据停电这一现象去评价“在生活中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等。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的强力影响、指导下,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具备探究性、合作性以及自主性。此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学习习惯由传统的“被动性”转为“自主性”,“依赖性”转变为“独立性”,“懒散性”转变为“探索性”,因此当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此种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欣.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研究[J]. 2010(12).

[2] 李景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J].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11).

[3] 何善刚. 高中历史“接受——合作——探究”式教学实践探索[J]. 2008 (16).

[4] 孙群山. 凸显“自主、合作”打造高效课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篇7

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前提

教师要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便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学生与教师关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见解, 教师要发扬民主教学精神,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 保护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与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力有关的教学内容, 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 而对于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需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延展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语文水平, 将学生灵活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以利于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协作性的小组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 要担负起自身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的责任, 帮助学生顺利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例如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角色的分配工作, 创造适宜讨论的学习氛围, 对学生学习讨论的结果给出中肯合理的评价等。同时, 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 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让学生从学习讨论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 信息资源丰富的现代社会,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多写多练, 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祝福》 这篇课文的时候, 就可以让学生针对造成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究,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和总结, 最终得出造成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封建礼教的迫害, 使祥林嫂精神上受到了压迫, 为其悲剧命运埋下伏笔;周围民众的冷漠愚昧, 麻木无情导致了祥林嫂精神上受创, 使其悲剧命运不可逆转;祥林嫂严重的迷信思想禁锢了其精神, 是其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 学生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认识, 已经从鲁四的嫌弃、婆家的无情和“我”的无能等表面原因, 深入到对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等方面原因的思考, 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效果。教师培养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就会让学生乐于学习, 善于学习, 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创造条件

自主探究-合作性教学 篇8

一、要创设感悟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因此, 教师应创设感悟情境, 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感悟情境,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让学生敢于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在培养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例如, 在教学模块一Unit 3《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的“Dying to be thin”时, 我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一下这三封信的大意, 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What happened to Amy?”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或者是词汇来表达。最后我让学生深入思考, 谈谈“Lost weight”和“Healthy”孰轻孰重, 并且让学生思考:“Suppose you are Amy’s best friend.If you are going to write an e-mail to her, what will you say to her?”通过创设这样的感悟情境,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要创设合作情境, 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应仔细钻研教材内容, 深入挖掘每篇文章的特点, 再根据这些特点创设合作情境,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例如, 在教学《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时,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如下问题:Suppose you are a little overweight, how would you lose weight?The ways to keep healthy。请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写在黑板上, 并说明理由。比赛哪个小组的人写得江苏沛县●刘伟最多、最快, 理由最充分。学生十分投入, 积极参与到讨论的行列中去。有的想方法, 有的想理由, 有的负责写, 有的检查语法, 不一会儿就用英语写出了很多减肥以及保持健康的有效途径。学生的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也十分热烈,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在互相讨论、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同时, 还可以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 让学生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创设这种合作情境, 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三、要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现代教学理论鼓励教师摒弃传统的单纯讲述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教师创设一些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探究情境, 一方面要活跃课堂, 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还能够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果。此外, 在创设探究情境时, 教师还应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 创设多种方法、多种模式的探究情境,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方向。并且,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共同探讨、分组探究, 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 在教学模块六Unit 3《Understanding each other》的“Cultural differences”时, 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关于世界各地人们是如何互相问候的纪录片, 用来激发学生兴趣, 便于导入新课。然后, 我要求学生在7分钟内通读全文, 然后在文章中选取90个左右的词汇来概括这篇文章, 并且思考如下问题。

(1) what kind of ways of greeting you are?

(2) Why do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greet each other indifferent ways?

(3) What is the differences of greeting way between Englishmen and Americans?

(4) Can you think of other customs that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通过创设这种探究情境, 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挖掘英语学习潜能,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表达的能力, 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总之, 高中英语教师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积极创设良好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同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感悟情境、合作情境、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应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英语兴趣小组活动, 给学生创设良好语言环境, 让学生敢于说英语、喜欢说英语、习惯说英语, 在不知不觉中学好高中英语。

摘要:根据新课标要求, 高中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模式, 采用情境教学法,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自主探究-合作性教学 篇9

一、创建积极的课堂情境

积极的课堂情境应该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 (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 , 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 (努力可克服) 的学习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化学新知识的过程。因此,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课堂情境, 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激起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 发展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这节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学生对教材内容亲切而熟悉, 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这是本节内容的教学基础。因此, 在这节课上, 笔者首先让同学们欣赏钻木取火、节日焰火、奥运圣火的传递, 镁燃烧等图片, 在不知不觉中得出燃烧的概念。对于灭火原理, 则通过与燃烧条件的比较得出。课堂穿插诸如“釜底抽薪”、“钻木取火”等成语, 使学生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最后, 课堂通过录像 (内容为防火、灭火方法及火灾现场自救的简介) ,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 让学生感悟化学与社会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并教导学生要珍爱生命, 培养其关心社会, 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架设自主探索的桥梁

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与实践探索, 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和探索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指导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对于燃烧的3个条件 (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 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对比试验进行科学探究:分别把小石子与小木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作对比, 从而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用点燃的两支短蜡烛, 将其中一支扣一个烧杯作对比, 从而得出燃烧需要氧气;通过卷在铁棒上的纸和另一没有卷在铁棒上的纸卷的燃烧情况作对比, 从而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否需要同时满足, 还是只要满足其中之一或之二的探究, 参照人教全日制九年级化学第一册书P124实验7-1, 师生共同分析热水中的白磷与薄铜片上的白磷 (着火点为40℃) , 及薄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 (着火点为240℃) 的燃烧情况, 对比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需同时满足的结论。使热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燃烧的实验探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燃烧条件的兴趣, 进而让他们认识到实验探究是掌握化学知识的一种常见手段。

三、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创设和努力开发最佳的发展空间, 使个体固有的发展条件得以激活, 摆脱个体生命的建构活动的盲目、自为状态, 成为自觉的、内在的生命活动, 最终让学生拥有自我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初中化学教学要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真正体现均等教育机会的思想。只有每个教学环节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使教育的公平性得以实现, 才有可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让学生体验愉悦, 享受成功, 从而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本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燃烧和灭火”条件为课题中心, 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的实际现象入手, 由学生提出探究的目的、方案, 并查资料、讨论和实验验证, 得出了燃烧的条件, 进而迁移到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学生间的辩论存疑, 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突。如放热、发光是否是燃烧, 物质是否都能燃烧等。而活动与探究、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与展示达到了实验解惑的目的, 实现了资源共享, 且形成了共识——燃烧是有条件的。拓展研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使其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如烧菜时, 油锅起火应怎样扑灭?在农村用柴草烧饭时, 饭熟了, 再烧, 饭就要焦, 但此时柴草烧得正旺, 怎么办?分别点燃纸卷, 点燃缠在铁棒上的另一纸卷, 分析比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等。这样创设的教学情境既生动, 且真实可行,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探究性学习的必然。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始终处于旺盛的生命状态, 学生的自主活动较为充分, 参与面广 (人人参与) ,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的积极性高, 学生的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 又一次次被展示出来, 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效率高。有学生的自主合作 (如燃烧概念的建立, 当堂反馈的作业等) , 又有学生的动手实验 (3个分组实验) , 还有知识能力的提升 (分析这样使热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燃烧) , 以及情感上的体验, 如燃烧可以造福人类 (如人类从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进入了文明社会) , 而若燃烧不慎则会造成森林火灾等。

这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内容丰富, 知识容量适中,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精神。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已成大家的共识, 只有大家努力, 共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才能不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篇10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 语文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 语文课堂也出现了新的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 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 课堂热闹的背后也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 教师言罢, 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 场面极为热闹, 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 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 因为这样易出效果, 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 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吗?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 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 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如默读和浏览, 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 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 (1~2年级) 要求学习默读, 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第二学段 (3~4年级) 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 (5~6年级) 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的方法。学生自主选择时, 往往避难就易, 教师如果一味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 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 或蜻蜓点水式评价, 不深究, 听之任之。仔细品评, 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 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 教师的种种反馈缺乏对学生语言表达的点拨、引导, 以及在情感体验上缺乏“拨云见日”的功力, 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 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为了教学的形式, 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 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 这样势必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 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 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但实际教学中, 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吗?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 结构或并列或总分, 文体有别, 结构各异,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 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 夭折一个“爱迪生”。殊不知, 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 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 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 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 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 然而, 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 的确, 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 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 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时, 当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 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另外, 在汇报 (全班交流) 时, 学生汇报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自己没主见, 教学无主次, 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 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 但学习离不开教师, 若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 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 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 退出教学的舞台, 成为一个旁观者, 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2.“合作学习”与“拉郎配”

上一篇:巧设任务精彩课堂下一篇:五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