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 自主发展――《小镇的早晨》

2024-06-25

合作探究 自主发展――《小镇的早晨》(共15篇)

篇1:合作探究 自主发展――《小镇的早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赏析感悟 发展创新

———浅探聋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心理学也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把教师活动由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改造为教师指导下的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性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个性发展”乃至“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地开展聋校语文阅读评点式教学模式研究。评点式教学模式研究,其一,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为核心,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悟,说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情感。这是介于理解和运用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他们的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所有悟、有所发现,并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形成相互探究的氛围,在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点点、读读、评评、议议的思想,让学生在自我的评点中积累,在同学的评点中感悟。其二,是以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目的,课堂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的不明之处加以启发,不畅之处给予点拨,“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引领学生在沟通与合作中进行知识的共享,心灵的碰撞,共同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四步教学法,即自读自评、互读互评、精读精评、迁移运用,在这四步教学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赏析感悟和发展创新的能力。

一、自读自评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读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预习时的自读感知则是基础的起点。通过预习时的感知性自读,完成读通课文、扫除文中的障碍、了解课文作者、理清文章结构脉落、了解主要内容等任务,获得对课文的初步印象。自读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养成勤动笔墨,勤查字典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自评则是在自读的基础上给课文加以圈、点、批、注,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应指导做好预习。预习一般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划出本课容易写错的生字及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文章的自然段、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提出自己认为有疑问的地方,用得好的词语及句子等方面内容。

初试阶段,教师应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的时间,指导他们怎样来完成预习,经过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便能自觉养成这种预习的习惯,有时也可把预习放在课前。

自读自评的过程要让学生运其才智,充分调动他们主动阅读、主动求解的积极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做好指导及个别辅导工作外,还应及时收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加以归纳整理,为师生共同评点做好准备。

二、互读互评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这一步又包括两个层次。即小组评点和班级评点。这一阶段采用“小组围坐型”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每四人一组面对面而坐。每个小组确定一名学习组长,由学习组长主持组内的评点、讨论。评点的内容则按照自学时确定的步骤进行。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述自己在自读自评中懂得了什么,是怎么弄懂的。在别人发言时,组内其他学生必须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习组长要发挥好小老师作用,评点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评点时要摆出令人信服的观点。确实解决不了的,在全班评点时提出来。

这一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里,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

教师在此期间,作巡回辅导,特别要做好后进学生的辅导,倾听他们的发言,及时发现评点中出现的问题,随时给予指导和解决。

小组评点后,就组织学生班级评点,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汇报评议式,即请几个小组汇报小组评点的结果,汇报步骤可按照课文的自学步骤进行,其他同学补充发言。另外一种则是质疑咨询式,由两到三个小组根据讨论结果,设计好题目,考考其他组成员。学生与学生、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问、答、评、辩。教师可作为裁判员,做好点拨调控工作。

三、精读精评中培养学生的赏析感悟能力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后,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像、联想、情感等,去全方位地参与、多角度感悟课文语言的蕴含、品味文字的情趣。这一环节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习目标,精读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明确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并领悟美词佳句的表达效果,领会文章内容思想的精妙之处。这时的老师要抓住契机,鼓励学生掏真心,说真话,抒真情。

这一环节中还要求教师深研教材,储存大量的有关信息,准确地把握文章线索、感情基调,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强化学生内心情感的体

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常采用的朗读方法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等,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读、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注意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关系,注意启发和激励,在学生思路阻滞、理解欠缺,方法欠妥,表达不畅时给予点拨、启导,带给学生豁然开朗之感,使学生的思维继续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四、迁移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活》中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怀海特曾经指出:“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森林”要把森林直接地呈现给学生显然是不现实,只可能让学生通过树木去感受森林。我们的课堂教学正是这样,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学到一定的方法,再把方法放到更多的实例中去运用,以形成一定的技能。我们开展阅读评点式的研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由学会达到会学的目的。在以上三个环节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深化理解、培养能力,我们选择和课文中的范文相似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独立理解、赏析,或根据范文中某个明显的写作特点,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或根据范文中的留白之处,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说话、写话训练。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教材,以上四步操作程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灵活地增减运用。

有位语文特级教师曾经说过,教育是门艺术,所以需要研究;教育是项试验,所以需要探索;教育是种实践,所以需要创新。因此,我们今后还应继续探索更优化的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富有智慧,更富有生命的活力!

篇2:合作探究 自主发展――《小镇的早晨》

一、组词。

二、我会填量词。

一()丝绸一()丝线一()小船一()店铺一()小镇一()霞光一()笑脸一()石桥

三、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的小镇()小船()蔬菜()的步伐()微笑()衣着()的海洋()小羊

四、照样子,写词语。(各式各样)(ABAB)()()()

五、我给句子减减肥。(缩句)

1、学生背着各色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妇女提着装满新鲜蔬菜的篮子从集市上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东西的人们热情地向走近的人介绍自己的产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合作探究 自主发展――《小镇的早晨》

一.教师要学会适度引导, 学生要学会自主建构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 教师往往迷信于自己的学识, 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而习惯于把自以为是的学术观点和思想模式强加给学生, 把知识点整理归纳好给他们, 接下来学生只要按规定动作完成即可。显然, 这种教学只能把学生培养成应付考试的机器人, 离开了试卷, 离开了做题目他们一无是处。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新课改的真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充分挖掘潜能, 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而教改的前提则是承认学生自身应该具备且已经具备的多种能力, 如推理、判断、思考、分析、记忆、想象等, 因为教育实践早就证实, 任何优秀的教育都是通过诱导和激发, 最终发酵生成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的“产婆术”理论, 认为人一出生, 就禀有观念, 这些观念是天生的, 并非后天才拥有, 犹如胎儿早存于产妇子宫中。教师之教学, 类似产婆将胎儿“引出”而已, 产婆绝对无法“由外往内”将婴儿接生下来。智者自诩能教导任何人任何技巧, 苏格拉底则认为教师的职责, 只能帮助学生“自己”重新“发现”早已存在的观念, 或“回忆”遗忘但未曾消失 (也绝不消失) 的记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理论虽然有些观点不一定符合科学, 但其自主发现, 自主建构的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新课改实践中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为学求知的过程中, 即令教学设备再怎么先进, 师资再怎么优秀, 教学环境再怎么完善, 但到头来仍然要仰赖自己的努力, 他人是帮不上什么大忙的。笔者所在学校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恰恰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学校明确, 教师一节课的讲解不允许超过10分钟, 尽管这一硬性规定的科学性值得商榷, 但这无疑是对过去满堂灌的矫枉过正, 告诫我们教师, 要引领学生去努力探究知识, 在脑海中孕育知识, 绝不能越俎代庖, 尽管寻求真理的过程充满艰辛和阵痛, 也得要由学生自己去忍受、体验。产妇产子, 必有阵痛, 如同追求知识的辛勤;但阵痛后的喜悦, 彰显拾获知识时的兴奋。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 学生要学会倾诉

曾经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教师疲惫不堪, 白天忙着上课、批改作业, 晚上忙着备课, “日夜操劳”这四个字是高中教师的生动写照。有些教师年纪轻轻就得了职业病, 慢性咽炎、腰肌劳损、颈椎病等, 挂着扩音器上课的教师不在少数。有多少老师下课回办公室总是说一节课时间来不及, 有什么内容没讲完, 或者没讲清楚。一堂课教师把嘴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什么教师一进课堂就不由自主打开音频的通道, 口若悬河地讲个没完呢?因为教师一踏进课堂就将自己定位为唯我独尊的王, 并且总是感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无可替代。教师成了将符号、文字、图片转化成音频的工具, 要将那么多的东西通过一个频道来传播确实来不及。

传统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如洛克所说的“人的心灵出生时像白纸或白板一样”, 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在他的“白纸或白板上”应该留有源自经验的观念和知识了。更何况还有不少的人信奉人出生就具有天赋的技能。因此教师应该可以放手, 让学生自主学习, 挤出一点时间来倾听学生的观点。叶澜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问, 学生答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常规, 然而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的不同回答, 也并非与教师预告的完全一致, 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 每一句话, 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新的教学方式正不断展现着倾听的无穷效益。学生通过研学, 将自己组内无法解答的问题反馈在互动卡上, 教师课后进行分析归纳, 将带有共性的问题, 放到下节课进行集中探讨, 这正体现了学生需要什么, 教师给什么的理念, 使课堂教学有了针对性, 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这就是一种倾听, 在展学课上, 由原来的教师讲授转变为小组选派学生代表展讲, 展讲过程中有些问题如果学生能自我解决, 教师绝不要插嘴, 而要站在一旁耐心倾听学生的讲授。只有出现学生没法自己处理的问题时教师才发表自己的看法。

只有学会用心倾听, 才能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听觉与视觉一样同是非常重要的接受信息的感官, 倾听是教育的开端。《论语·先进》篇中有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一段对话, 其实也是孔子的一段教学实录。“‘点!尔何如?’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师生间的一问一答, 体现了互动的师生关系, 学生向教师倾诉, 教师向学生倾听, 这正是教育大师孔子注重倾听、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课堂上的倾听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使教师变得和蔼可亲, 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 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三.教师要学会接受, 学生要学会学习

传统教学历来认同韩愈有关教师职责的观点, 即“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传授道理, 教授学业, 解决疑难问题的人。由这一观点支撑, 在课堂这一舞台上教师始终是主角, 学生是观众, 或者至多是配角。但在新课改背景下, 师生的角色关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学生是主角,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必须学会闭紧嘴巴, 学生已经会的坚决不讲,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可以弄懂的坚决少讲。那么教师到底可以做什么呢?我们不妨听听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见解:“教育是教人学习的活动, 怎样学习, 要靠教师的教学。”换言之, 即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 自主获得知识, 这才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学识和本领。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有价值的知识, 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内涵, 接受各种新的知识与技能, 思想和方法,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哲学家赫尔巴赫在他的《教育学讲授纲要》一书中论及, 教师必须具有科学和思考力, 因为科学是人们可以用来观察各种事情的最好的眼睛。在他看来, 一个称职的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 才能做好教师的角色, 达到教育的理想。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教学方法、文学和各种科学。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 而是提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是教师按照教案在按部就班的上演已经排练好的课, 一切情况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很少会出现意外。而现在不仅在研学课上学生会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而且在学生展学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局面。教师怎样应对各种课堂生成, 怎样维护学生的自尊, 怎样不失自己的自信, 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不断发展自己的教育智慧。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 好的先生, 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 一方面研究学问。还提出在与学生的共同生活中, 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 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 后生可畏。教师确不能懈怠, 不能放松, 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的前头引领学生。这都说明了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重要性。只有时刻做有准备的人, 才能在困难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应像海纳百川那样, 兼收并蓄, 做一个孜孜不倦的接受者。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教师面临各方面的挑战, 但也给教师带来了业务发展的机遇。教师和学生都要给自己正确定位, 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在实践新课程改革中互相适应, 互相学习, 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林逢祺, 洪仁进.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篇4:《小镇的早晨》教案

授课人:吴茜韬

课题:小镇的早晨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镇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特点。

2、体会小镇今昔的变化。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品味重要语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镇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特点。

2、体会小镇今昔的变化。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品味重要语段。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美好的一天从早晨开始,同学们你们每天早晨是几点上学的?你在上学的路上都听到过什么声音,看到过什么景色?(是的,这些都是大家在城市听到看到的。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欣赏另一道风景,大家想吗?(点击课件)

配乐讲解:在我国江南水乡,有许多古朴的小镇,那里小桥流水,绿树成荫,你们瞧,这便是世外桃源,它就是这众多小镇中的一个。这里的交通工具只有小船。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了。请大家在江南特有的乐曲声中,默读课文,想想小镇的早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媒体出示图片)

2、板书课题:小镇的早晨(强调“镇”中间有三横)

3、看图中画的什么最多?(人多,船多,水多,这些都是江南的特有的。)

4、复习词语,多种形式读词语。

5、课文中是怎样形容小镇的早晨呢?(从课文中找出)—啊!多美的小镇的早晨!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思考:(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课文从哪 几个方面来写小镇的早晨的美景?请用”___”把它划出来。2、学生汇报:板书:安静

热闹

忙碌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知小镇早晨的安静 1、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小镇早晨的安静。(点击课件)齐读第三自然段。2、点击课件,出示:这段话是按 ____的顺序写小镇早晨的安静的(总-分)

3、点击课件,出示: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

4、大家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小镇早晨的安静的?(轻而缓,柔而实)把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5、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因为第二个句子里加了悄悄,轻轻,更能体现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

6、你们愿意把它读给老师听吗?点击课件指导朗读。

四、合作学习,感知小镇早晨的热闹和忙碌。

刚才我们师生共同学习真快乐,同学们自己学习会更棒。下面我们小组内合作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点击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四自然段。

画: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用---画出来。你从哪些人物的行动中体会到小镇早晨的忙碌?

议:怎样读出小镇早晨的热闹和忙碌? 把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汇报小镇早晨的热闹: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小镇早晨是如何热闹的。点击课件:

(1)小镇的早晨的热闹是从人多,摆满蔬菜、水果和土特产来表现的。(2)点击课件,让学生体会物品多,理解“......真叫人目不暇接"(3)引导,有如此多的物品,有买的、有卖的,那一番场面一定的是热闹非凡的,仿佛就在欢闹的海洋里。

(4)点击课件:淳朴微笑的老大爷似乎在说......所以这段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高兴,稍快)

3、汇报小镇早晨的忙碌

(1)作者都看到了哪些人是忙碌的?(学生、妇女、卖早点的、农家姑娘)

(2)作者从这些忙碌的人群中想到了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吗?(3)学生汇报后,点击课件:齐读。

(4)是啊,小镇在变化,小镇在前进,这些变化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勤劳。

4、小结:

点击课件,你现在最想对小镇说句什么?(板书:美)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江南水乡的桃源小镇是美丽的,谁还知道哪些美丽的江南风景,也介绍给大家听听!(课件出示西塘,乌镇,周庄美景给同学们欣赏)

五、小练笔

今天我们学习的小镇的早晨这篇课文,我们不仅领略了小镇的美丽,还学到了一种先总写后分写的写作方法。今天老师也给大家一个写作机会,围绕中心句说一段话(校园,公园,家乡„„的早晨是怎样的?)

老师出示一个范写的段落:

校园的早晨是热闹的。嫩绿的小草伸直了身子, 晶莹的露珠在叶子上滚来滚去,五颜六色的小花正在慢慢的开放,快乐的鸟儿在枝头上愉快的歌唱,活泼可爱的学生在认真的读书,仿佛在赞叹着校园早晨的美丽。

六、板书设计

小镇的早晨

总 分

安静 静静地、悄悄、轻轻 热闹 蔬菜、水果和土特产

忙碌 妇女,学生,买早点的、农家姑娘

篇5:小镇的早晨作文

也是断断续续,睡了1个小时,毕竟门开着,要警醒万一有人进来拿东西。市场上多是年纪偏大的叔叔阿姨,并不和我一样爱睡懒觉,我来之前已经聚集在这。买菜的、做生意的,摩托车载人的,还有城管,已经开始整顿门外停着等待客人的摩托车,零零碎碎的声音,尖锐的、吵闹的、大声的,传入我的耳朵。

快十点的时候,我醒来了。因为听到了脚步声,我迷迷糊糊睁开看了一眼,是我爹啊。他放了东西又马上出去了,我都来不及和他打招呼。车停在门口,他应该是去安顿停车了,毕竟旁边的城管还一直在吆喝,这是谁家的车?

篇6:小镇的早晨

小镇的早晨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小镇的早晨》,学会了生字和词语,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更深入理解课文,品味课文的优美词句,感受小镇早晨的美丽,现在,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一、(1)复习,认读生字并组词,(卡片可指名读也可开火车读) (2)填空 (师先写小黑板) 内容:全班背 小镇指的是位于:江南水乡的桃园镇,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热闹的,忙碌的,小镇的早晨真美! 师指名说是填写在小黑板上,全班读一遍。 二、质疑导入 师:从刚才的检查作业可以看出,同学们都大体上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这节课,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1)老师,我想知道“小镇早晨的安静”表现在哪里 ( 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2)我想知道“ 小镇的早晨有多热闹”? 师:读完课文你一定会知道的 生:(3)我想知道,小镇早晨哪些人在忙碌,他们在忙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忙碌? 师:你的小脑袋里装的问题可真多,老师跟你一样也想知道 生:(4)老师,我认为“安静”与“热闹”是一对反义词,小镇既然很“安静”了,为什么又说很“热闹”呢?这不是矛盾么? 师:你真聪明,学会思考问题了,你这个问题提得有深度,不错! 生:(5)老师,我想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师:这篇课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相信你会有收获的。 生:(6)老师,我想快一点学习课文,什么都想知道。师:那好,我们就开始来学习吧!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老师很高兴,现在,就让老师带你们走进“小镇”去看看,相信你们参观小镇后,这些问题都会有答案的 三、读文品句,理解欣赏 请大家打开课文P34 《一》看课文第2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写了小镇早晨的安静的特点(1)现在请大家轻声地朗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们从课文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小镇的安静”用“一一”划上。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边想)师巡视 2、反馈学习情况、 预设 ①、如果回答A句(即第二自然段第二句)时,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从这句感受到“安静”? 生:“淡淡的霞光”说明时间还早,所以很静;“霞光”照在平静的水面上,微波一闪一闪的,像白色的鱼鳞,很美,很静。 师:(你的理解很正确,表达很精彩)师读AB生闭目听,想像眼前仿佛看到什么?(指名1-2名字先回答) 全班背:在早晨的霞光下,河面闪闪发光,像一片片银色的鱼鳞,河水清净得让人陶醉;②金色的霞光从天空撒下来,把河面染成一片发亮的银色,微波轻轻荡漾,很美! ②、其他同学呢?还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感受到“安静”? 生回答B句,;老师追问: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让人感受到“安静”,(生:“透明”和“静静”)。假如让你来读句子,你想怎么读?把这两句读得轻声一些,柔些好,你来读读。 ③、生回答C句,是追问:这句话是说船多还是少?这么多的船,假如都动起来,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场面! 提前写在黑板上全班读(拥挤,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穿梭往来,热闹非凡) 现在都停着,紧挨着,河面就显得安静。 ④ 、生回答D句,追问:你知道“坐落”什么意思吗? (建筑物处在某个位置上,在这里“建筑物”指的是石桥。) 师:石桥静静的处在镇两头(你能用“坐落”说一句话吗?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坐落在公园的花丛中) ⑤ 、学生回答正句:你认为这句话的哪些词直接点名小镇的“安静”? (“悄悄地”.“轻轻地”)读这句话时,要把“轻轻”、“悄悄”读轻柔一些。大家都试着读读,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⑥ 、若学生指名一位口才好的学生背诵回答F句,可追问: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船驶远了,可船工哼的歌声还听得见,可河面很静很静,寂反认声音反衬寂静)你理解得很好,很能体会那种意境。“荡漾”什么意思? (在这里指歌声飘荡得远) 3、这一自然段除了第一句以外,其余几句(插问还有几句呢?”)(6句)都是讲小镇如此安静,这六个句子与第一句是什么关系呢?(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 生:后面六句都在说明第一句,或者回答第一句先说“安静”后面6句,这是一种什么安静呢?后面六句话再说怎样安静。 师:来,我告诉你们,第1句跟后面6句是“总分”关系。先总写“安静”,然后具体写怎样“安静”这样写很有条理,在今后的习作中值得你们运用。 4、当清晨的.一抹淡淡的霞光投向大地时,小镇的早晨时这样的安静,这样的平和,所以我们读这一段话时,应该怎样读才不会打破这份安静? 生:用平缓的语气;轻柔的语气,速度稍慢一些,轻一些,齐读。 5、回顾学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欣赏小镇宁静的早晨,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段的,首先,我们读课文,板书:①边读边划边想“小镇早晨的是安静”的表现在哪些地方?读后②我们板书交流学习情况。 师:我们边交流边指导朗读,在体会中,把课文读好,板书:有感情朗读。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小镇的早晨时热闹的”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先自学学习后再把学习心得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补充。 《二》第3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 自学――小组交流 互补――共同填空――全班交流 打印作业: 小镇的早晨时热闹的,表现在(1) 很多像欢字的 (2) 多,有 和 ,真叫人 (3) 多,卖东西的人 交流时,师边指导,“走在大街上,仿佛置身............”这是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人多,你还能知道哪些表示“人多”的词或句。 (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人头馔动,熙熙攘攘,人的海洋。向东说不见头,向西理不见尾...............) 知道“目不暇接”什么意思吗?作者看到了什么?假如你来到小镇,看到这么多人,这么多货品,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兴奋,激动)你会发出什么的赞叹?(这里可真热闹啊!)如果让你来读这一自然段,你会用怎样的语气读?(稍快,声音高一些)指名读?生读“那........那......还有.............这一句子要读得一句比一句紧凑,“真让人”要感叹”师范读生读。 《三》小镇的早晨不仅热闹还是忙碌的,课文举例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我们刚才的学法去自学课文 师问:农家姑娘到哪里去上班去,你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想象一下,以前这些农家姑娘他们干什么活?“农活”“面向黄大背朝天”“播种”“插秧”下地活。这说明什么?从文中找出问答。(小镇在前进...小镇在变化.....) 师:是啊,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带来生机和活力,人们通过自己的忙碌工作,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把家乡小镇建设得更美好。让祖国变得更美好。这段话怎样读才能读出“忙碌”二字,你们认为(生:可以读得快,快一点,重一点) 比如哪些词?(蹦蹦跳跳、不停招呼、移动着,在变化,在前进,句子之间要读得紧凑一些。最后一句声音要大些,高些)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先试读,全班读 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大家读课文最后一句“啊”......................。 学完课文之前,同学提了不少问题,有什么呢?现在是不是都明白了吗?同学们说的早晨“安静的”“热闹的”“忙碌的”有矛盾,现在学习完课文,你觉得有矛盾吗?为什么? 师:没有。生:“安静”是因为天刚亮,只有淡淡的霞光,人们没开始活动,天越来越亮,人们开始从事各种工作,所以小镇呼吁热闹,忙碌了。 师:你理解得很好,可见你读书时很用心 《四》联系实际,扩展延伸 同学们,改革开放后,祖国到处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小镇变了,我们生活周围也在变化,你知道什么变化?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游览了江南水乡,它的恬静,热闹和繁忙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把课文再朗读一遍,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同读,在朗读中感受江南小镇的美。

篇7:合作探究 自主发展――《小镇的早晨》

自主学习是合作和探究的前提和基础,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 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更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合作学习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 合作学习是学习的组织形式, 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能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教学方式, 使每个学生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探究学习是自主和合作学习的目的,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围绕科学性问题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对未知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的研究过程, 是深层次的学习方式, 是自主合作式学习的进一步深化。自主、合作、探究这三者互为一体、相互促进, 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大力倡导充分的自主, 有效的合作, 适度的探究。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结合教学经验, 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消除师生交流障碍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足之本, 不难想象, 一所教学质量不高的学校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生长和发展的。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 要追求教学效率, 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以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个过程实现的途径涉及诸多方面, 而其中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 需要爱心、热情, 更需要智慧, 我们知道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何种情形下, 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验, 我认为营造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关键, 教师应该做到:忘记你是教师, 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的伙伴;忘记你在教课, 而是在和学生交流、共进;忘记这是课堂, 这是你与学生共同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心, 要关心学生, 拉近师生在心灵上的距离, 只有这样, 才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不会拘束, 才会大胆地去实践和探索, 实现主动学习。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是促进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不断的探究, 质疑问难, 深入分析问题, 研究并解决问题, 进而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美国的教育学家奥苏伯尔曾说:“一般称为学校情景的成就动机, 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学生所有的学习和行为动机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加以解释。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掌握知识, 以便能够系统地阐明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不断的学习和发展, 使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赢得他人的肯定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学生作为青少年, 他们精力旺盛,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渴望拥有丰富的知识, 有强烈的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以及能力的动机, 教师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不断的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学生就会不断的成功, 不断的自我突破。成功的学习是对学生付出的肯定, 这种肯定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对知识的顺利掌握在一定条件下会促使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 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这是自我提高内驱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把成功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的根源, 它是一种外部驱动力。在学校里教师的赞许, 既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 也是对学生做出进一步努力以赢得更好成绩或更佳成就的促进, 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学生有了学习动机, 就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不断地探索新发现, 这从根本上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三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 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诉我们, “在人们心理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交流、学会思考, 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方面做到了民主化、人性化,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引入学生身边的例子,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每项教学探究活动, 都为学生创设一种逼真的生活情境, 或是让他扮演探究活动中的某个角色, 或是接受某项任务, 让学生围绕科学性主题进行学习、交流、探究, 最后再进行成果展示和汇报。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每个成长的脚印都记录着同学们心灵深处的变化。此教学模式能够打破常规教学的束缚, 大胆地向课程外延伸、拓展, 多学科、多方法地相整合,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只要教师用心地去指导, 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 那么他们一定会爆发出惊人的潜在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能够开启理智的心扉;同时, 它也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 还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 时而是一个创设者, 时而是一个促进者, 时而是一个合作者, 时而是一个帮助者, 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篇8:小镇的早晨作文

周围静悄悄的,整个小镇弥漫在一片晨雾中,犹如神话中的仙镜一般。街道两旁的香樟树在微风中摇曳,似乎在迎接东方即将升起的旭日。

雾渐渐散开来了,街道上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些人影,一个、两个……噢,原来是清洁工叔叔阿姨们来了。他们身着黄色工作服,拿着大扫帚默默地打扫着。看,那位清洁工阿姨看见地上有块香蕉皮,赶忙跑过去,弯下腰,轻轻地把它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箱。“刷刷刷”他们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细心。真不愧是小镇的“美容师”啊!

绚烂的朝霞染红了半边天,这柔和的色彩照在了小镇上。路上时常看到一队身着运动服的中老年人在训练有素地跑步。他们的手一前一后地摆动着,他们的步伐是那样的轻松愉悦,可想而知,晨练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看,在电影院门口的小广场上,有一群中年妇女正兴致勃勃地跳着扇子舞呢!随着音乐,她们有节奏地舞动着,丝毫不亚于专业的舞蹈队,她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太阳升起来了,大地一下子光芒万丈,小镇的早晨开始热闹起来了。你时不时会发

现,路上的行人步履匆匆。有赶集的农民,有上班的工人,有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学生……每个人都那么精神饱满。路上,行人来来往往,车辆川流不息。你时不时地会听见,汽车的鸣笛声,小贩的吆喝声,人们的欢笑声……早已汇成了一支美妙的晨曲。

篇9:江南小镇的早晨作文

此时的菜市场已经闹翻了天。有的人谈价格,有的人挑菜,有的人抓起一条活生生的鱼,结果被鱼尾巴狠狠的打了一“巴掌”。一个小贩大喊:“卖蔬菜喽!”我往他那一看,哇,一辆车里装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有像雪花般的花菜,有像导弹一样的萝卜……

一位阿姨走了过来,“这白菜咋卖的?”“十元一棵,很新鲜的。”“不行,7元。”阿姨语气很坚定,“十元太贵”“大姐呀,小弟我也是做小买卖的呀,求你了。”小贩苦口婆心。“那我不要了。”那阿姨显得有些不耐烦了,似乎要走了。那小贩无可奈何,只好7元一棵卖给了阿姨。阿姨是心满意足地走了,可小贩伤心地说:“人就是这样啊!”我心想:这就是买菜之人的绝招:“砍价”吧!

接着又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卖水果喽!”那个阿姨又来了,问:“西瓜咋卖?”“5元一斤。”“好,给我来一个!”老爷爷顺手拿了个西瓜,称了一下:“3斤多,16元7角。”“啊,就卖15元吧!”“不行,16元。”那老爷爷有些烦:“你这人怎么这样啊,要么16元,要么拍屁股走人!”阿姨没办法,因为他儿子等着吃呢,只好16元买下了。

篇10:《小镇的早晨》教学反思

如何上让孩子喜欢的语文课?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上学期的一段时间课上得比较沉闷,不经意间,孩子们对语文课的感叹传来,那段时间觉得特羞愧,特失败,常常对学生有一种负罪感,我该如何改进我的课堂?

新学期,新开始,我开始尝试着立足课文,运用各种形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先爱上语文,再爱上语文课!在《小镇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中,生字词过关,句子读通顺,整体感知小镇的三个特点,渗透总分总结构方式,孩子们的投入度很大。于是,在今天的第二课时教学中,除了教师语言的锤炼,我还尝试着运用一些新方法:看图感知,自选音乐配乐读,自己当导演拍片。孩子们兴趣很大,都能够解读课文,从书上找到词语、句子作为理由。

但是,上课下来,热闹之后,留给我的思考也很多。处理安静这个段,没能体现多形式的朗读指导,应该更多让学生去读,去悟!处理热闹这一段,设疑问导演,从路不宽,到人很多,再到卖的蔬菜,文本用得还不错。不过,吆喝这个环节就没有更好地立足文本,如果先用书上资源,那么多小动物啊,蔬菜啊,土特产啊,尽量说,用形容词说,再吆喝,扣文本就会更紧密了。

篇11:合作探究 自主发展――《小镇的早晨》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 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侯, 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 跳出课堂, 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 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 这个时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比如在《我看见了大海》这篇课文中,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 对母亲较有感情, 却对父亲颇多怨言。应该说难以理解渴望课文里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 在教学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于父亲的不满看法, 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 在老师的眼中, 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伟大的父亲。这样, 通过老师的这个故事, 学生们很快明白, 尽力挖掘父亲对待自己的闪光点, 终于明白父亲对待自己的爱是深沉的, 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老师顺水推舟, 抓住机会引导学生, 学生终于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领会。

又如在教学《修鞋姑娘》这篇课文中, 通过老师的讲解, 让学生明白我对修鞋姑娘的态度的变化正是对修鞋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的赞扬, 这更说明像她那样的人很多很多。老师结合课文, 再引导学生发掘在自己身边周围的好人好事的故事, 从而使学生能亲历生活中处处有默默无闻帮助别人的人, 学生也就明白了课文中蕴涵的道理。所以做文同做人, 有的时侯, 要明白课文,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内容。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想象, 拓展自主空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孩子们不也正如培植树苗吗?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亲的娇惯呵斥中长大, 事事多由父母祖辈包办, 缺乏主动性, 缺少责任心, 如果我们教师在学习上也是处处替学生包办, 学生创造的机会也就被剥夺了, 创造性学习自然也无从谈起。因此, 我们要敢于放手, 充分相信学生,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责任感, 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网络视频上看到一位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 在读准字音、初步理解了这首词意思的基础上, 播放这首诗的朗读录音, 结合课文插图的放大图画, 学生很容易就在大脑中想象出了这首诗描绘的生活情境, 并很快与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 我配乐让学生读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词中意境的优美和作者对农村生活情景的喜爱之情。然后我让同学们大胆想象词中情境, 并将其表达出来, 或作画、或讲故事、或表演等。学生在自由汇报成果时, 争先恐后, 个个摩拳擦掌, 竞相展示自己感悟想象到的情境, 让大家欣赏。至此, 我认为学生的潜能已得到极大的释放, 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课堂教学抓住了文本而更超出了文本。

三、重视评价方式, 激发合作欲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层层深入, 评价发展迅速, 教师的评价观念、使用的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评价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而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所采用的随机的、激励性的评价,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声母“j、q、x”时, 我是这样教学的:我先让学生观察书上插图, 猜一猜旁边三个声母读什么?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说了很多, 比如: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由公鸡我猜到这个声母读j。”“听他说完, 我马上表扬说:“你不仅会观察, 还会联想, 你真棒, 老师要发你一朵会观察、会联想的小红花。”这时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由气球我猜到气球旁边的声母是q的音, 由西瓜我想到西瓜旁边的声母是x的音。”听他说完, 我带头为他鼓掌。我的掌声还没停, 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来编儿歌记它们的音:一只公鸡jjj, 一个气球qqq, 一个西瓜xxx。”一节课下来, 学生不仅记住了“j、q、x”的音和形, 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探究发现的意识等基本素质都得到了培养, 很多地方体现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通过这个例子, 我们明显感受到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多么明显啊!

四、师转变观念, 树立新学生观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抹杀个性的教育下, 学生成了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玩偶”;在体罚、呵斥、羞辱、冷嘲热讽的“教育方式”下, 学生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在教师主宰一切的课堂里, 学生失去了“人”的自主权、参与权、“话语权”。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取“一刀切”的教学策略, 强调他们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 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我们只有树立新的学生观, 认识到学生是人, 是独特的人, 发展的人, 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究, 最终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篇12:小镇的早晨教学反思

一、把握字词,抓牢基础。

在执教小镇的早晨一课时,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词语比较多,同时还有一个多音字“着”。我在教学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自己读一遍词语,在请读的最认真的孩子当小老师教读词语。孩子在小老师教读词语的环节中没有读好词语进行正音、指导。而在处理多音字“着”上,我采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方式,将包含有“着”多音字所在的句子拿出来读,同时我在补充了一个句子。让学生通过读句子,发现了相同的字,有三个读音。这就是多音字,我们读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它在句子中的读音。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便于我检查刚才孩子们读的字、词是否放进课文还能够读,在齐读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能够正确、流利的将课文读通顺。并且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要书写3个生字,而我在开课导入小镇的早晨时候,就将镇的书写进行了指导。注意书写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真里面三横。将写对、写好方法教给学生,便于学生能够掌握方法写好生字。

二、潜入文本,得其滋味。

阅读重在“得他滋味” 本课的阅读味道很浓,淡雅的水 乡晨景,热闹的水乡街市,忙碌的水乡生活向我们展示着一派和谐社会的美丽景象,让人心之神往。上课开始出示水乡的图片,带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静静的音乐声中欣赏水乡的小镇,欣赏完小镇的美景,学生谈感受。学生基本上能够抓住小镇水多、船多、桥多,非常的美丽,这一初步感知,接着我在进行追问,那作者笔下小镇的早晨究竟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的无目标意识阅读转化为有目标意识的阅读。精读过程中,教师抓住“安静”,“热闹”、“忙碌”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小镇早晨的特点。

三、感悟品味,个性解读。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把握三个问题,一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二是要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感悟其思想。再一个是将课文的语言文章转化为自己的言语彩练,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运用课文中精美的语言,在情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内化自己的言语材料,从而促进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过程中①学习句子“淡淡的霞光下,河面闪烁着一片片银鳞。”教师通过图片,并且语言创设情境。②这河水这么清,,那透过透明河水,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画面,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句子对比阅读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读出心中的感受。例如“不时有一只小船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从河上轻轻漂过。”这句话通过两句话的对比,让学生先抓住重点词语“悄悄”和“轻轻”谈自己从词语中感受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读短语“悄悄钻出来”“轻轻漂过”,让学生在读中去点亮词语的亮度。

不足之处:1、课堂教学机智有待提高。在我执教《小镇的早晨》这一课时,当时为了让孩子能够掌握课文中易出现错误的字音,我把这些字音都打出来,可是在课堂上,恰好孩子们有一个读音读错了,当时我按ppt翻页器的时候,可是怎么也没有按出来拼音,当时我心理特别的慌乱,以至于在处理这个读音问题的时候,感觉没有处理好,只是处理停留在我的口头上纠正,没有让孩子达到观、听相互统一。

2、对学生的点评要及时到位,引领学生找到方向和重点。在执教第一段听老师读课文时,边听边思考是什么时候,什么东西把小镇唤醒了,当时我抽了第一个孩子只回答道问题的后半部分,而我没有及时点评,导致第二个孩子又只回答到问题的前半部分,结果两个孩子都没有回答完整。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对孩子进行引导。

3、朗读教学还可以指导的更精彩,我的朗读教学有意识的在进行引导,但是课堂上大家争相朗读的氛围没有形成。总体是因为创设情境还不够好,第二就是教师在点评学生的语言上还应该有指向性点,第三同学之间的点评还应该多一点,让 学生之间相互形成争相朗读的氛围。

4、学生学法的总结要时刻渗透。当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心中是有意识要渗透学法的教学,但是没有将学法作为副板书,板书出来。如果我在后面再进行融入学法,那么感觉部分学生会有点陌生。而如果我当初作为副板书,板书关键词出来,那么我学完第二自然段,就引导学生看着副板书总结学法,这样学生在学习《小镇的早晨》热闹、忙碌两个特点时候,会游刃有余。

改进措施:

1.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现场生成要及时回应与指导。例如学习第1自然段,学生汇报“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把小镇唤醒了?”第一位学生回答:木船的橹声,教师没有评价学生的发言,又请了一位学生,该生却说:是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两位学生都说半截话,原因就是第一位学生发言时教师没有指导,如果第一位学生发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具体的问题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足之处,然后进行改正完整地回答问题。

2.朗读方式还应该多种多样,调动读书氛围。虽然课堂上学生在朗读,也能够体会打早晨所表达的意境,但是课堂上学生争相朗读的积极性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老师通过语言引领学生感悟画,让学生在读中评,评中读,反复体会文中的意境,刺激学生的朗读欲望,达到读中悟。强化比赛读。三年级的学生十分喜欢比赛,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可让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师生比赛读,多种比赛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深入感悟。

3.学法渗透.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学习步骤应该通过板书(板书破折号前面部分)的形式让学生明确: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这篇课文结构相同的3、4自然段,学生在更多的阅读中对此方法不断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3:《小镇的早晨》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紧紧抓住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这三个方面读悟出小镇的美丽。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安排三迁移的训练。在教学时,模糊了课时概念,交流了小镇早晨的三个美。始终以“美”在哪儿贯穿全文。让学生整体地感知,体会小镇的美丽。但是,读为什么这样读?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比如小镇木船悠闲的摇橹声、脚步声、摩托车声,以及盆里的鱼虾蹦跳的情形都可以让学生具体地感知,具体地指导。另外,小镇的热闹,还热闹在哪些方面可以向外拓展。本节课更大的遗憾在小镇的紧张只是匆匆感知,以读代讲了,其实小镇早晨的美并不只表现在小镇的外在美,更重要的是小镇早晨人民的精神美。人民的紧张其实就是小镇人民生活的充实,精神蓬勃向上的集中体现。在这里,要向学生渗透得更多。这是本节课最大的败笔啊。

篇14:初二小镇的早晨作文

晨姑娘来到集市,变幻出一派繁华喧闹的景象。琳琅满目的菜,叫人欢喜,有又嫩又绿的青菜、白花花的豆腐、活蹦乱跳的鲫鱼等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熙熙攘攘的人群互相打着招呼。卖主的吆喝声,人们的谈笑声……组成丰富多彩的合奏曲。

晨姑娘含着微笑,迈着步伐来到了小镇花园,你瞧!婀娜多姿、姹紫嫣红、芳香扑鼻的花朵,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胸前戴着一串露珠项链美丽极了!在微风的吹拂下,随风起舞。八角亭里不时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有的在热烈地讨论什么;有的在读散文诗;还有的在背外语……在八角亭边上有人在锻炼身体,瞧他们那么精神抖擞,晨姑娘笑了,笑得十分甜美。

晨姑娘带着微笑又来到鳞次栉比的楼房前,一扇扇窗户已被推开,居民们有的忙着晾衣服,有的在做家务……孩子们则背着书包陆续上学了,晨姑娘又笑了,笑得那样欣慰。

篇15: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反思

一、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部分教师盲从于学生所谓的“兴趣爱好”, 而不加引导与要求, 并将此作为追求的时髦。在时下的语文课上, 我们经常会碰到老师如此作秀:你喜欢哪段就学哪段;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如:教学《快乐的节日》一文, 有位教师在完成识字任务后, 这样安排:

师:同学们, 你想用怎样的方法学习《快乐的节日》一课?

生1:我想通过画画来学习课文。

生2:我想用舞蹈的方式学习课文, 用舞蹈表达我心中的快乐。

师:好啊, 现在, 就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课文吧。

于是, 课堂上便热闹起来:在音乐声中, 这一群是唱歌的, 那一伙是画画的, 还有拉起手跳舞的, 老师忙得不亦乐乎, 左右指导。临近下课, 教师对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稍作总结, 一节课就在这种热闹中结束了。纵观整堂课, 课堂多了些“花拳绣腿”, 华而不实, 既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 又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结果弄巧成拙, 形若“抛荒”, 真是“荒了自己的地, 种了别人的田”。教师的目的或许是为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 这样的尊重是否是学生需要的呢?这样的尊重是否让学生感悟了文本?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呈不平衡状态, 课堂中一味地只图表面形式的热闹, 这种将过程无限性放大的课堂, 剔去作秀的成分, 必然导致教学无效性的大大增加。

我们所谓的自主学习, 不是一种“自由式放羊”, 而是一种“有意识培养”。该放的要放, 该学的要学, 该鼓励的要鼓励, 该指导的当然要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 我们不能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 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能曲解“尊重”。

因此, 教学时, 我们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正确解读文本, 精心设计自主式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例如:我教学《假如》一课, 因为这一课是一首小诗, 四小节呈排比式, 讲了一个有爱心的小姑娘, 要给寒冬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要给树上的小鸟画好吃的谷粒, 要给不幸的西西画一双好腿。针对文本教材的特点, 在学生认识生字, 初读课文后, 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我就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小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在自主学习后, 交流时, 我惊喜地发现, 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用演一演, 想一想,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等, 学生感悟了文本, 同时, 也尊重了学生不同的独特体验,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合作探究不等于追求“热闹”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 现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走进任何一个课堂, 你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现在, 我们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由此可见, 小组学习已深入人心。

可是, 不少教师却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 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就出现了这些现象: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 还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 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本没有时间的保证, 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大, 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 讨论什么;有的小组学习, 几个学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了, 根本没有合作, 没有讨论, 结果你还是你, 我还是我;有的小组学习中, 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好的, 学习差的则只是旁听;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于是就这里看看, 那里站站, 有的还干脆去干自己的事去了……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一幕闹剧, 学生乱哄哄, 教师太清闲, 等“热闹”过后, 又是一番常理中的汇报, 试问有多少人真正收益?又有多少人实际收益?

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先提供具有研讨、交流价值的学习内容, 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思考、比较乃至争论, 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而且, 教师还要精心组织小组的合作活动, 分组和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一些有经验的教师, 他们在充分地把握教材与了解学生之后, 成功地组织了合作学习。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爬天都峰》时, 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 我们怎么学?用什么方法?

生: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师:那好, 你们就以小组的形式分角色朗读吧。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角色朗读, 教师巡视。)

交流:

师:我们比一比, 哪个小组读得好?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接着评价。)

师: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通顺, 声音很洪亮等。)

师:有什么读得不好? (生:没读出感情, 没读出语气等。)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多认真呀, 为什么没读出语气?老师告诉你们, 这几段都是人物的对话, 人物在说每句话时, 都表达了人物此时的想法, 再读每句话时都要想他在想什么。请你们用老师现在教你们的方法, 再去合作读。

(此时的学生, 有了思考, 有了交流, 真正地合作起来, 真正地走进了人物的对话。)

师生再次交流:

师:谁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你为什么这样读?会想什么?

(通过二次合作, 学生既学会了读懂人物对话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又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数学教学实习工作下一篇:XX小学探望、慰问教职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