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小学一年级语文课

2024-06-26

怎样上好小学一年级语文课(通用14篇)

篇1:怎样上好小学一年级语文课

怎样上好小学一年级语文课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生低年级识字教学显得十分重要。低年级要求小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左右会写。由于在生活中口语的积累,学生已掌握了不少汉字的音、义,识记生字的字形也就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不精细,对结构复杂的字形不容易记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注重实践和思考,创造性地开展了识字教学。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

参与是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关键。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与。

二、引导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能力

新大纲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随着学生经验的积累,我们也就逐步简化识记生字的过程,增加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发挥其主体性,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形成识字能力。

三、打破常规,让学生在识字中享受快乐

实践中积累的识字经验,成为学生识生字的基础。汉字造字的规律性,为放手让学生尝试识生率提供了可行性。教学中,我们常常启发学生:“假如让你造这个字,你会怎么造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脑,不仅掌握了生字,更重要的是在主动参与、体验识字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四、指导编谜,让学生轻松记住字形

低年级学生对谜语有浓厚的兴趣。为了能让识字教学变得活泼有趣,我们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谜语与学生的识记生字联系起来。除了编谜让学生猜字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谜语。教学“闪”字时,先引导学生把字拆分成“人”“门”,在老师的动作暗示下,学生心领神会,编出了谜语“人很快进了门”,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还懂了字义呢。

篇2:怎样上好小学一年级语文课

一年级还在识字的阶段,阅读课想对简单,也只是对学过生字的简单运用。

我觉得培养孩子的语感很重要,让他们学会倾听,并听明白你讲的什么,继而是学会表达,流利完整的说话,这样之后,只要他的生字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阅读也就不成问题,理解这个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多给他们读读儿童文学中的好文好句,讲讲故事,让他们学会听。让他们也来讲讲自己知道的故事,也就是让他们表达。

如何教一年级学生“读好课文”

“读好课文”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标准往往拔高,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当做一年级朗读要求。

翻看一年级上下册教材,每篇课文后面的第一题都是“朗读课文”或者“背诵课文”,翻开沪教版教材也一样。教材中都没有“有感情朗读课文”,现在一年级的很多老师就是从高年级下来的,他们很自然就沿用了高年的要求。在上课时经常听到老师在要求学生读课文时要做到“有感情”,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也赫然写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训练上层次不够清晰”是一年级老师的通病,他们往往喜欢把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上。课标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要求“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是“学会”,强调的是“学会”。在一年级,学生还没认识几个字,普通话也不是很熟练,这时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实在是在为难孩子们。所以一年级重点是读正确,学会词语连读,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语感。那怎样读好课文?

1.读准每个字音。

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双横线上的生字和田字格里的生字。虽然两类字教学要求不一样,但都是要求学生必须会读的,所以学文前,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会认这些生字。字认熟后,还要把字放到生词中去读,做到词语连读。对于课文中生字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子,有必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这都是读好课文的前提。

2.关注“一”“不”的变调

在学生刚学这两个字的时候,生字表中出现的是本音,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两个字都会出现变调现象。曾经有学生就关注到这个问题“不算是好汉”中的“不”读二声,这个字是不是多音字。所以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这两个字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读本音和变调音,去感受变调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顺口、好听一些。

3.强调儿化音。

在鄂教版教材中,“儿”字作为生字出现《好朋友》一课中,生字表中的“儿”读二声,但到了课文中“一块儿”里,就没有了声调,而且还是个儿化韵。很多教师就由着学生读成“一-块-儿”,有些老师也跟学生说是儿化韵,但怎么读,却没有教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发音方法。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强调一下,这个不带声调的“儿”跟在其他字后面,就变成儿化韵了,读的时候不读“儿”,而是发完前一个音,舌头跟着卷起来,发出的音就是儿化韵了。教师多示范几次,学生自然会读好了。

4.读准轻声。

这是读好课文的一个关键。课文中有很多轻声的字,都没有标注声调,一部分生字本身就是词缀,没有声调,如“们”“么”“呢”等,这些字学生很容易关注。但课文中也有一部分字,当生字学时有声调,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读轻声了。如《好朋友》中的“友”,《影子》中的“子”,《我很快乐》中的“小学生”的“生”等等,教师不提醒,很多学生就没关注到这些轻声字了。

5.不读地方音

现在学生在读书时,很多时候没有去关注字的拼音,对于一些早就会认的字,这些孩子会用方音来读,这对于读好课文是不利的。所以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来读课文,强化记忆正确字音。

6.注意标点的停顿和不同语气

不同的标点,停顿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教学生停顿的方法,渐渐读出句子中的停顿,读出句子的节奏韵律和语感。对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孩子读出感情,用上不同的语气。

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不加字减字,不回读”的习惯。

篇3:怎样上好一年级语文课

一、用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组织活动

教师面对新生, 首先要让学生消除对新环境和新课程的恐惧, 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情趣、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贝特勒克教师显然深谙此道。一本《姜饼男人》的“巨书”, 本来是会给孩子们带来学习上的巨大压力的, 但在教师惟妙惟肖、用游戏口吻的故事讲述中, 孩子们的压力化解了。为了寻找姜饼男人, 孩子们认识了学校里应该认识的人:厨师、门卫、护士, 辅导主任、校长, 还了解了应该知道的餐厅、浴室、储藏室、卫生室、辅导主任办公室、校长室等部门。可贵的是, 学校的所有人员从校长到员工都参与了孩子的游戏活动, 共同构建出这一堂令人难忘的课程, 点燃了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 让孩子对新校园充满了向往。

二、用童话共振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

贝特勒克用自己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 刚入小学的孩子, 对学习拼音、识字感到很陌生, 并且不感兴趣, 所以, 一年级语文课的首要任务不是让孩子先学习拼音和写字, 而是先让孩子学会阅读, 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教一年级的语文第一课《上学歌》时, 如果教师只是干巴巴朗读儿歌:“太阳当空照, 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孩子们也许也不会感到有什么新鲜, 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导入:“孩子们好, 今天上学来的时候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上学的时候能不能迟到啊?……”当孩子们叽叽喳喳根据引导说出儿歌的内容时, 教师说:“教师可以把刚才你们看到的、听到的唱出来, 想听吗?”然后, 教师就用好听的声音演唱《上学歌》。并要求鼓励孩子动起来,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来创编动作, 这样既满足了低年级孩子好动的年龄特点, 还可以让孩子通过创编动作来理解儿歌的含义。最后, 教师就把孩子们说的、唱的和跳的内容用儿歌的形式说出来, 再让孩子跟读一遍, 这节课就基本完成了。低年级的教师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还要像幼儿园的教师一样用他们喜欢听的甜甜的、柔柔的语气, 让孩子们觉得很亲切, 这样, 他们就会慢慢喜欢上小学教师。

三、发挥游戏的作用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课堂形式单一会让刚入小学的孩子身心疲惫、注意力不集中,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升入到小学, 所有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完全走出幼儿园的上课模式。游戏对他们来说仍然起着主导作用, 特别在语文课上, 教师语言的组织、肢体的发挥尤为重要, 如果满堂灌的话, 孩子就会失去上课的兴趣, 他们就会开始拍桌子、敲笔盒、和同伴喧哗、钻桌子、手舞足蹈等, 根本不在意教师在讲什么, 此时, 教师就要学会组织, 就要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形式来进行引导。教师还要学会鼓励和奖励孩子们的表现, 如“叮叮当, 你真棒;”“小红花愿意和表现棒的孩子做朋友”等。这样, 用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 孩子们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教师一定要想法设法地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 学习贝特勒克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自己设计的课堂上来, 同时, 求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总之, 要上好一年级的每一节语文课, 教师就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 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教学经验, 有很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 更要掌握孩子的年龄特征,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做他们知心朋友, 了解他们的喜好,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因材施教, 让孩子们尽快走出幼儿园的行为习惯而适应小学生活, 达到最优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无论是环境、教师、教法都是陌生的, 所以, 有的学生对小学还会产生恐惧感, 害怕学不会、不会写, 甚至害怕小学教师等, 特别是对刚刚接触的语文课, 他们更是不知所措, 教师既不能像对待高年级的学生一样, 更不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 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过度工作, 因此上好一年级的语文课, 这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篇4: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课 教师 语文素养 精心备课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幅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得享受。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

一、提高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长流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不断的汲取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读语文大家的作品,向当代优秀的语文教师学习,多观摩一些优质课。读专业书刊,订阅一些语文专业杂志,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读非专业书刊,尤其读大量的文学书刊,这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可以使教师学识渊博,这样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二、精心备课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

充分地备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枕木之如铁轨,基石之于高楼,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体安排,这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认真钻研教材、多方面搜集信息、阅读名师范例、充分了解学生、研究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肯花时间去钻研。

首先,要备教材。备教材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教学的内容认真去钻研,对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学重点、难点都要熟稔于胸。认真研究文本,正确领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某篇的意图,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使其恰当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精心设计问题,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又要提高语言能力。

其次,要备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考虑地域文化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掌握好课堂教学的“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分层次引导进行学习,都要全面地、深层次地进行预设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才能为良好的课堂教学作了好的铺垫。

再次,要备教法。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选择教法尤为重要,俗话说“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有法可依,否则随心而教,既浪费时间又无实效可言。教法的选择要根据年级特点和课型特点而定,总的来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认真去读、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去表达,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保证学生“能学”“会学”“学会”,以及持续的“乐学”。重视学生写字、读书、观察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做到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们每一节课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在大力倡导平等、民主、和谐、尊重的师生关系并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无法预料到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正确引导,巧妙处理各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发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并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学习中,体会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这也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重视塑造学生价值观是上好语文课的内在要求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当谈到“小男孩将平生钓到的最大的一条鲈鱼放了,你是怎么看的”这个话题时,有的学生认为小男孩该放,因为还没到捕鲈鱼的时间。有的学生认为小男孩不该放,因为小男孩再也没有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一生都没有!这对小男孩来说是一生的遗憾。学生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在此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学生于迷雾之中,让他们懂得对与错,是与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懂得道德缺失则会丧失一切,现在这个世界,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只要你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会抵挡不住诱惑的陷阱,这种陷阱,常常让人防不胜防。每个人要遵守规则,不要为了那一点儿小小的利益而去违反规定啊。当面临诱惑时,要管住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关注身边事关心身边人,从我做起,时刻反省自己,在各种诱惑下就一定能够明辨是非、保持清醒。像作者一样,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是一个动态的、双方的、发展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级教师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

篇5:怎样上好小学一年级体育课

小学一年级体育课是学生上体育教育课的入门阶段。我们应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了能吸引一年级学生上好体育课,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让新生了解体育课

新生的第一节体育课可以在室内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体育竞赛、体育游戏、体育节目的录像片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提问:1.有谁能告诉老师体育课是做什么的?

2.小朋友喜欢看体育比赛吗?都喜欢看哪些比赛?谁能告诉老师呢?3.小朋友会做这些运动吗?学生都能抢着回答,这时老师就抓住时机,问:“你们喜欢这些运动吗?”学生肯定响亮地回答“喜欢”。这个时候老师就说:“这就是我们体育课的内容。”

二、抓课堂常规

一年级新生特别好动,只有让他们听从我们的指挥,才能确保体育课顺利进行。教师可从文明礼貌教育、整队、规则入手抓起。1.抓文明礼貌,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师生问好。如:课前问好,课后说再见,并要求集体击掌后才能解散。这样的方式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加强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第二,密切师生感情;第三,强调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2.抓整队。开学之初上体育课要求学生能迅速排好队形。排队要做到“静、齐、快”。3.遵守游戏规则。

三、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健体意识

篇6:怎样上好小学一年级体育课

1、启发学生的天性

爱玩、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把一年级学生的体育教材解剖、拆零,用游戏来主导,使教材游戏化,溶娱乐、趣味、知识、教学为一体,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同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把体育教材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化整为零,分别放到几个游戏中去进行教学,效果就比较理想。比如,教材中的队形内容集合、解散、立正、稍息,通过站圈的游戏,边做边提出要求,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前用彩色粉笔画好与学生人数同样多的圈,每种颜色的圈又组成一种队形图案。铃声响了,首先要带领学生们做游戏——站圈。教师让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圈站好,看谁动作快。而后教师指导学生出圈,比谁最听指挥。重复几次,每次提出一个要求,学生们很自然的理解了集合、解散的含义,学会了立正、稍息的站姿,并能根据教师一定的口令做出规范的动作。

篇7: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定稿]

——赴邹平县黄山实验学校听语文观摩课有感

2010年3月28日,我们一行8人来到黄山实验学校听课、学习。报告厅外面微风习习,春意融融;报告厅里面学习、探讨气氛浓厚,构成一幅和谐、上进的画面。

一天下来,我们一共听了6节语文课,一节点评课,虽然有点累,但受益匪浅。有很多东西也让我更新了自己的认识,感觉到自己距离真正的语文教学很远。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常言道,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这几位老师的课时,她们的语言大部分亲切,自然,并且比较简洁,准确。她们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的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把课堂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荷叶圆圆》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与大自然,感受各种小动物在荷叶上的嬉戏,《冬阳 童年 骆驼队》又引领在座的学生和老师回到了80年代的老北京,感受那一份淡淡的回忆和忧伤,《画风》让孩子们从课文走向生活,锻炼了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太阳是大家的》通过激情四射的男性教师特有的魅力把学生们带入了朗读的美好境界,《美丽的小路》中如诗如画的语言让学生们懂得只有爱护环境才能有美好的生活。

二、处理把握教材

几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曹森林老师紧紧抓住题眼,从“为什么说太阳是大家的”,给孩子渗透“世界是一家”的思想;潘珊珊老师抓住“葡萄沟葡萄的多、美”,步步深入文本,让孩子从语文上感受到异域风情;王芳老师注重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不仅学会语言,还会使用语言,例如学习“显”一字,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你还知道什么情况下能用上显得”;“风来了,她把什么藏起来了?”„„这些环节的设计,都会引领孩子走进文本。又不仅仅是与文本对话,很好的实现了“课文只是例子”的教学设计。

三、自读感悟,开放引导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完全可以用这种自读自悟的形式。新课标中提到:学生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性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贵在悟,而教师的引导是第二位的。着眼于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读后教,先读后导”的过程。我想刘爱霞老师《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充分体现吧。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深入课文自读感悟。例如,在学生自读感悟时,刘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想这些事件背后蕴含着什么?但或许应为时代的久远,孩子们没有这种体验,感受不够好。

四、评价语言

说起评价语言,印象最深的是曹森林老师,他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没想到你们的字写的这么好,相信读课文会更好”“你把老师的激情都点燃了”。还有王芳老师的“孩子,你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孩子,你学会读书了”。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篇8:浅谈怎样才能上好小学语文课

(一)生词生字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不是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入知识,那样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是效率低下的课堂。例如:在我给学生准备讲解课文《边城》时,我会首先让学生自己默默地阅读课文,让学生把不认识的生词生字用红色的笔标记出来,等到学生们都把课文默读了一遍之后,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学生没有见过的生词生字,如果黑板上没有出现的字还有学生不认识的,就让学生们举手,一个个地在黑板上标记出来,这样每个学生就能知道哪些字自己还不会认,在他们的大脑中就有了更深的印象,再给学生反复的教读。

(二)课文背景

作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在小学阶段有很多课文是作家借助历史背景写出来的文章,那段历史在人们的心中有着不可轻视的地位。那么我们在教学生这些课文的时候,我们就先得给学生讲述这篇课文是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只有学生知道这些写作的历史背景,他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到课文的真正含义,而不是在表面意义上的理解,这样在学生的心中无形地加深了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出问题

小学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最好时期,有时候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想到的答案只是我们在我们现在年龄所想到的答案,我们教师不妨在课堂上提出语文课堂上他们常见的一些问题,让他们在课下的时间能够积极地思考这些问题,在下节课的时候,再让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这些问题,这样每个学生的思维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得出的答案也就不同,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

二、让课堂化“静”为“动”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思路,要学会化“静”为“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完全是取决于教师,我们都知道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知识,教师也能够轻松地传递知识。

首先,我们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平均分为若干组,在人数都一样的情况下,我们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小组间进行小组比赛,这样既能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也能避免有些学生因为不喜欢这门课程而不愿意去学习,从而在班级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这种情况。例如,在学习《边城》时,我首先会把班级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这样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会让他们进行朗读比赛,这样他们在前期就会做好准备工作,会把一些自己不认识的词句都用字典先查出来,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把各自的不足之处都能及时地发现,互相学习,从而达到了自主性学习的目的。

其次,在课改的今天,我们现在有很多课文都是配有视频教学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课堂内容前,先以电影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观赏有关课堂内容的影片,小学生都有一个好奇爱玩的心理,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肯定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放影片的时候他们也理解了一些有关课堂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影片观赏完之后,让他们及时以小组的模式讨论每个人物的个性特点,等到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这时候就应该进入课堂,带学生们走进课堂,学习完课堂内容之后,他们就对自己的观点有了答案,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改正自己错误的观点。

最后,各小组之间的评比。要想这种课堂模式能够长期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就必须给他们以奖励,让小组之间互相投票,票数最高的小组,教师应该给小组发放获奖证书,同时给小组的成员奖励学习用品,这样没有得奖的小组在下次的课堂上他们会更加地努力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只有这样课堂才能高效化。

三、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虽然说,现在教师不能给学生太多的家庭作业,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完全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现在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只有8个小时,有时候甚至还不到8个小时,学生课后的时间是非常充足的,我们应该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这样学生既能养成爱学习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能将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加以巩固,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对学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做好语文成绩考核工作

成绩对学生而言,那就是学生的命根子,家里的家长对学生的成绩看的比什么都重要,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估应该从活跃分数和笔试分数两方面着手。所谓的活跃分数就是根据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来评判他的成绩,在每节课堂上,学生能不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这个可以占一定比例的分数,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这些习惯可以给学生做出一定的加分处理,这样对课堂的活跃程度有进一步的巩固作用,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笔试成绩就是根据他们在课堂上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进行评判,通过考试他们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能够及时地得到补习。教师应该通过这两个方面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做好平时的记载工作,把学生的成绩进行分开考核,综合评估。

篇9:怎样上好小学一年级语文课

[关键词]小学语文;一年级;思索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生低年级识字教学显得十分重要。低年级要求小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左右会写。由于在生活中口语的积累,学生已掌握了不少汉字的音、义,识记生字的字形也就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不精细,对结构复杂的字形不容易记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注重实践和思考,创造性地开展了识字教学。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参与是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关键

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与。要营造和谐的氛围,教师必须具有崭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体。不要越俎代疱,细嚼慢喂,将本来可以富有情趣的识字教学,变得机械枯燥、索然无味。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识字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从哪儿已经学会了什么字;用什么办法记住哪个字。学生自选生字汇报,学习的自主权大了,利于学生自我表现,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要营造和谐的氛围,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幽默,富有情趣,富于激励。教学中,我们允许学生识记字形方法的多样性,不轻易否定学生。学生在教师宽容的评价中,变得有信心、有创见。

二、引导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能力新大纲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随着学生经验的积累,我们也就逐步简化识记生字的过程,增加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发挥其主体性,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形成识字能力。汉字的字形虽然繁简难易不同,但是识记字形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经验,我们也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学生看到生字,就会调用已有的信息,将生字与熟字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记忆了。于是,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语文中的记字形,可以利用熟字加加减减。此时,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自己发现的识字方法,学生也就非常自然地说出 ”“减法”“换法”。至于有的独体字,则引导学生说出“笔顺法”,稍难的字则是几种方法的“合法”。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发现的识记字形的方法,对照生字,进行检验。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识记方法,记起生字来,简单有效,学习生字也可以变得轻松自如,学生情绪高涨。这样,学生在识记字形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总结出了记忆字形的方法,经历了艰辛的脑力创新过程,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识字的主人。他们会在以后的实践中,不依赖于任何帮助,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主动运用,持之以恒,不断训练,逐步形成能力。

三、打破常规,让学生在识字中享受快乐实践中积累的识字经验,成为学生识生字的基础。汉字造字的规律性,为放手让学生尝试识生率提供了可行性

教学中,我们常常启发学生:“假如让你造这个字,你会怎么造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脑,不仅掌握了生字,更重要的是在主动参与、体验识字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我们还利用归类识字中认识同族字的特点,尝试着打破常规,让学生根据词语,运用规律,自己研究归纳出生字。如教第三册的“识字8”时,我们首先教给学生基本字“包”,让学生掌握音、形、义。再让学生找出带有“包”的熟字“跑”,作为例字引导学生发现:“跑”是用两部分合起来表示的,“足”与字的意思有关,“包”与读音差不多。接着出示新词:花()、水()、火()、吃()。学生借助声旁“包”宇,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自己试着创造出这几个生字。然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创造的字,并说出理由,又在班上交流。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归类识字课的一般做法,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规律,运用规律识字,把学生当作探求知识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活动,其意义已超过了识字教学本身,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指导编谜,让学生轻松记住字形低年级学生对谜语有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让识字教学变得活泼有趣,我们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谜语与学生的识记生字联系起来。除了编谜让学生猜字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谜语。教学“闪”字时,先引导学生把字拆分成“人”“门”,在老师的动作暗示下,学生心领神会,编出了谜语“人很快进了门”,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还懂了字义呢。又如“兽”字是小学阶段学生容易写错的一个字。教学中,先让学生把字分解成四部分,再引导学生联想到野兽的特点,学生编成了谜语“头上两只角,整日田里跑,张着一大口,凶猛又可怕”。学生学着编谜语,一定会认真分析字形,抓住特点。这样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在轻松的气氛中,难点已化解。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引导创境,让学生巧妙记住宇形有些生字字形复杂,或某些部件与熟字相近,低年级学生往往张冠李戴

教学中,我们找出各部件的联系,或抓住容易错的地方,引导学生创设特定的语境,进行联想,让他们在形象风趣的语言中,巧妙地记住字形,强化了识字效果。如“柳”字,一直到高年级都有学生把右边的撇忘掉,我们在教学中就抓这一重要笔画,引导学生想像着微风吹来了,柳枝是什么样子呢?有的柳枝细些,微风中轻轻地飘了起来;有的柳枝粗些,微风中还是那样直直的。形象的語言,使学生再也不会将那“微风中飘起的柳枝”给忘了。引导学生创设特定的语境,将特别的字形与形象的情境联系起来。学生以后运用这个生字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相应的情景,想起那形象的提示语言,一定不会把字写错了。

篇10:语文论文 怎样上好第一课时

时下,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往往掌握得不是很到位,教学层次不清,特征不明,让人雾里看花。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更是对第一课时更是避之不及,总是把第二课时上得是风声水起。究竟该如何上第一课时?作为教师该如何把握第一和第二课时的区别呢?针对这些问题,我认真研读之后有了有了一定的感想,对第一课时有了一定的思考。我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一定要研究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立足文本,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落实字词的教学,有效初读文本,巧设探究题点,做到真正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对于教材的解读,我觉得教者在解读文本时对教材要有深度把握,站在驾驭整篇课文教学的高度,合理分配每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准确把握课时目标。第一课时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需讲清学透,哪些应点到为止。有时需直奔主题,以便统领第二课时;有时则需迁移延伸,为第二课时搭桥铺路。而非目标的越位,不能第一课时都包揽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目标混淆不清,学生也一头雾水。

其次,对于课堂中的训练,因为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听、说、读、写需训练到位,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追求“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但要做到简单、扎实、有效。在第一课时教学中,首先要给足学生读的时间。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我们都应把读好课文、读准确课文作为第一课时的目标。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读,可以范读,可以指名读,可以开火车读。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的处理。如:⑴每一次朗读都应给孩子确定一个明确的读的目标⑵注意让孩子读好重要的标点符号⑶在孩子需要抒情时组织有效的朗读。

再次,对于教学目标中的三位一体目标,传统的第一课时重视“双基”训练,讲究扎实有效,而往往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三维目标还是要的。

此外,近几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创新,其实,在第一课时中也是可以的,比如:字词的出现、朗读的方式等等。第一课时在立足“三读”基础上可以在小范围的突破。

篇11:怎样上好一堂小学语文课

泗水县苗馆镇赵家村小学

蒋燕

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久久余音在耳。那么怎样才能讲好一堂课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国教育学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我国古代也有“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重要阶段,也算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起点,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学生获得好成绩的关键。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专心听讲、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积极发言,出声早读、勤查工具书、阅读书报、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学会分析、讲究效率、珍惜时间、自主学习、团结合作、创新意识等等。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它不仅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更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反复的强调、长久的坚持,想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意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很多方面,它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专心地听、说、读、写,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大量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反思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

2、严格训练,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一心向学”的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教师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形成,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

3、以身作则,给孩子作榜样

模仿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孩子来说,能否引起模仿,取决于教师、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表现。因此孩子在校学习时,教师应做好指导、监督等工作,上课决不能心不在焉或接听电话,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话,及时解决有关问题。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应以身作则,自觉学习,如读书、看报等,能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共同学习则更好。大人不应该一方面要求孩子专心学习,另一方面自己又在起劲地玩扑克、看电视、猜拳行令等。这样既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又给孩子的过失留有借口:你都没做好凭什么严格要求我,使习惯培养为空话。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每一堂精彩的课都离不开老师的精心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有一个整体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俗话讲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获得精巧务实的教学设计,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1、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备教材:备课前,教师应反复通读教材,用心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在本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切不可在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盲目看教学用书对教材的分析,禁锢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备学生: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

实际,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前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特点差异,关注共性、突出个性、有的放矢。三是备教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如何教法写清楚,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最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

2、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要有准备

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被大家看重,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要落实预习环节就必须做到:要让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如:可以开展以预习为主题的班会,让大家谈对预习的认识;在课堂上多表扬认真预习的同学,让这些同学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预习对学习的帮助,引导大家认清预习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开学初,教师应专门抽出时间对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要落实预习的检查环节。可制一张预习检查登记表,由组长根据预习要求逐项对照检查,由语文课代表和老师临时抽查,负责人对每位同学的预习情况在表上登记,使每位同学每一课的预习情况一目了然。对预习完成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完成不认真或未预习的同学要提出严肃的批评或适当的惩罚,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自觉性。

三、提高老师自身素养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思维敏捷、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教师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厚的理论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是上好一堂课的保障,也是高效课堂对教师的内在要求。

1、苦练基本功

俗话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连基本功都不过关的教师,谈何赢得学生的信赖和佩服,谈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因而教师应做到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多研习教育专著,熟悉新课标和教材教法;多学习名师的教育随笔,观看他们的课堂实录,领悟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要勤练三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等教师基本功,以提升我们的教学素养。

2、会读书,多读书

很难想象一个仅靠几本教参和辅导资料、词贫味乏的老师能将语文课上得很生动,想要纵横千万里,驰骋天地间,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就要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多点文化沉淀,俗话说,博大才能精深,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良好的基本文化素养,想要让自己的课堂如行云流水就成了虚妄之谈。教师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脑子中建立一个“活书库”,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这样才不会成为一个只会用文章学原理来解读课文,以追求“机械得分”技巧为目的的“教书匠”。

四、构建和谐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情趣的,富有诗意的,师生沟通应该轻松活泼。它不需要严密的逻辑,也不需要一步一步无懈可击的证明,应该是那种沐浴着阳光,倘徉在浪漫的沙滩上慢慢去享受的感觉。在任何针对学生展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思想状态、情绪变动都是影响我们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高效率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想让学生处于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就要把他置于一个愉快、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去,也就是说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和谐课堂。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和谐课堂的构建,教师是主要的参与者,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把握课堂规律,辅以各种教学手段,努力构建一个和谐教学课堂。

1、努力创建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是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根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所谓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暴露出它们的弊端。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已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谐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

该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2、努力协调良好的生生关系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从某些方面说明了什么?说明一个人单独的能力很强,可是合作互助能力却欠缺。我们过去课堂中就过于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完成练习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基石,以“精设的教学过程”为阶梯,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为保障,以“构建和谐课堂”为催化剂,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吸引学生的磁性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处于一个最佳状态,才能真正算得上一堂好课。

篇12:怎样上好三年级作文课

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作文“作”就是写的意思,“文”就是文章,“作文”就是写文章。“文章”就是把有组织的语言用文字写成的篇章,也简称“文”。然后再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比喻告诉学生,如果我们想把心里想的事、心里的话告诉别人,把我们平时看到的景物、花草、树木、高山、溪流等形象地告诉别人,就把它用文字组织起来,写到纸上,这就是写文章。实际上,我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经读了不少的文章,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山羊和狼》......2、给学生讲明作文的素材文章的题材很多,“题材”是指写文章时所写内容所需要的主要材料;文章的种类很多,“种类”是指文章有不同类型,类型不同,文章的格式也不一样(“格式”是指不同种类文章的写作特点、规格等)。如写记叙文,它必须具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如写议论文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同时要求学生写文章时要用词准确、语句简炼、比喻形象、情节生动、段落分明、观点鲜明、中心突出......3、用范文诱导学生的作文兴趣在每周的作文课上,首先把写得比较好的文章在课堂上念给学生听,听后让学生点评,然后老师总评,讲评该篇文章的亮点、不足。老师在评不足点时,可以说:假如这样写这篇文章会更好......这样的作文指导课可以诱导学生对作文课的喜爱、写文章的兴趣,不犯类似的毛病,达到全班学生作文水平的共同提高。

4、经常带学生到室外去了解大自然、熟悉大自然,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对事物与事物的分辨对比能力小学生的视野范围小,看问题不全面,知识面窄。作为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多到大自然去走一走、看一看,教师要做到走中说文,就是把看到的东西用形象的比喻、恰当的词语、简炼的语句说给学生听。教师在看一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在学生的观察中去讲解,告诉学生如何去描写某事物,同时要求学生写好手记。这种现场活教法会大大提高学生们的作文积极性,也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写作技能。

篇13: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概括起来就是一个语言基础性训练的过程, 其中包括和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功训练。每一节需要传授的知识点一定要明确, 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环节都要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 不能稍有偏差, 这是上好一节合格语文课的基本要求。在进行这些基础性训练的同时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 保证课堂质量, 另外, 衡量一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预期, 不能仅仅依靠课上的教学来判断, 也要根据课后学生实际掌握的程度来衡量, 所以每一位老师都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正确的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前提要素。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 对课文中所涉词、句的正确理解, 能够正确分析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对每一篇课文的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都有详细的了解。小学教材的课文看似简单易懂, 但是往往有一些老师就因为轻视了这些细节导致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有误, 这是严重的教学失误。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正确, 对课文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 反映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判定一名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所以, 对教材的把握至关重要, 轻视不得。

教师的基本功主要由四方面组成:第一, 语言基本功。这要求教师能够标准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语言要规范, 用词准确, 语义连贯通顺, 表达内容清晰有序, 并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语言中的问题, 帮助学生规范用语, 去除语病。第二, 朗读能力。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声音洪亮, 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清晰的听到, 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第三, 板书基本功。教师的板书一定要书写正确, 工整而且板书不能随意, 一定要有预先的计划和设计。必须要有很强逻辑性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录。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学习基础薄弱, 板书的合理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第四, 教学姿态和身体语言。在小学教育中教师的个人行为和习惯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老师, 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慎重。在课堂上更是如此, 在上课时教师的举止要亲切、自然、得体、大方并且感情饱满, 为学生作出好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磨练我们的基本功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育中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老师单向“灌输”的机械教学模式。而是要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 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交流活动。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了在新的教育条件下互动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进而推动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向主动的“我要学”转变, 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 总有一些孩子会因为各种和各样的情况无法完全掌握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 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听讲, 而是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的, 有一些孩子在接受新知识, 学习新课程的时候会表现出吃力, 难以很快掌握等等, 这都是很正常的, 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照顾, 新课程的进行速度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学生的接受能力, 对学生要做到“不抛弃, 不放弃”争取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而且当这部分学生发现自己被老师特殊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

篇14:浅议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熏陶;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81-01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可,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文化修养,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课标提出课堂上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势必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最为科学,也最为合理。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学习生涯学习习惯和态度,语文教育更为重要。那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兴趣,就会产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会想方设法解决,从中得到成功的快乐。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对目标要求烂熟于心整节课上,教师与学生做的一切都要围绕着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用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谜语、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等方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怀一颗好奇的求知心,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情境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直观演示,有时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积极教学氛围。

二、创设良好的氛围

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一堂语文课,如果充满激情 ,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也 很高兴。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就越好。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交流合作,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在授课时以丰富的感情、合理的想象、生动的语言,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俗话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肯定,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心理上得到慰藉。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爱是学生心灵中宝贵的阳光。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教师, 在熟知每个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教学时,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做到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激情。

三、运用多种教法

用适当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学习、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就需要巧妙设计、机动灵活安排活动形式,提问有创意,激发学生灵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知识、新事物怀着探究去认识 。根据孩子 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同桌或前后桌组成小组,共同探讨,最终选一个代表来表明结果,人人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时还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提问,讨论,从中得到答案,会更容易理解一篇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使其增强自信心。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考虑他们更容易接受哪种教学方法,努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读什么”、“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备课时一定充分运用教具与学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必要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实验、模拟或参观等活动。从生活中达到认知,这才是最好的方法。要钻研教材,对知识点胸有成竹每上一节课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清楚本节课的知识点都有哪些,这包括字音、字词、句子、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写作方法、构段方式、文章结构等等。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在课堂上,可以依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尽量采用学生们乐于参与的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显其能、各得其所。

四、加强自身修养

上好一节语文课,不仅需要语文教师合格的语文素养,还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激情来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你在给学生这碗水的时候,一定先要把自己这桶水装满,你这节课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作为一名教师,一言一行,学生都会效仿,有人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足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语文教师要多读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用知识武装自己,学识渊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教师要严格要求,不断提高自己,处处做学生表率,才会被学生认可,才会产生感染力。

总之,老师实实在在教语文,认认真真教语文,学生快快乐乐学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是我一直追求的最佳教学状态。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值得探讨和提高的方面很多,比如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如何进行课后练习的安排等。我们要不断学习探讨,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玉平.把握学生年龄特征 高效开展教育活动[J]. 新课程学习(中). 2013(05)

上一篇:享受学习的说课稿下一篇:怎样化解面试官的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