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阅读课

2024-06-20

怎样上好阅读课(精选十篇)

怎样上好阅读课 篇1

一、课上指导

一是朗读法。教师范读,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标准和榜样;学生个别朗读或集体朗读:个别朗读锻炼胆量, 展示个人水平, 又起到交流作用;集体朗读大家都得到锻炼。分角色朗读, 教学剧本或以写人为主的小说、散文, 文中的角色由学生分别朗读。通过训练, 学生读出兴趣, 读出感情。

二是复述法。详细复述, 即按原文的顺序无遗漏地复述;简要复述,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用简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复述, 锻炼学生的对课文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创造性复述, 在原文的基础上作某种创作, 这是培养鉴赏阅读能力的重要的手段。

三是提问法。提问主要是教师向学生提问, 也可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提问要能引导学生的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 问题要有启发性。

四是设疑自答。对教材中所写的人、事、物等要勤于思索, 即“质疑——破疑——再质疑——再破疑”。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先大概翻阅一下书的内容, 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等问题;然后再细读全书, 边读边答。这样阅读就会有所悟, 有所得。

二、课外指导

一是经典诗文背诵。让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 背诵100—200首 (篇) 经典诗文。

二是优秀书籍自读。让学生在课余 (包括节假日) 阅读100本优秀书籍。

三是精致篇章赏析 (美文赏析) 。每周一节阅读课, 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佳作名篇。

四是分享阅读成果。引导学生交流读书笔记, 进行话题讨论、主题辩论, 或举行各种阅读竞赛、表演等。

三、成长指导

一是激发读书兴趣。本来, 语文课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现在的语文课很难真正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所以, 我就坚持每周给学生一节阅读课,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没有任何“应试负担”的情况下轻松地阅读。

二是积淀人文素养。“有知识, 没文化”是现在不少学生 (包括一些大学生) 的现状。通过阅读, 我希望能够让学生直接接触最优秀的文化精品, 让学生与大师对话;希望他们不仅仅有文化知识, 更有人文情怀。

三是培养科学精神。有些语文教师的阅读指导偏重于或仅仅是文学欣赏。我认为, 完整的阅读, 理应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 我的阅读课还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科普读物。

四是铸造健全人格。不管我们的学生今后从事什么职业, 他们都应该具备一个真正的人所具有的健全人格:心地善良、人品正直、灵魂自由、感情丰富、善于思考、勇于创造。

五是尊重与引导。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阅读兴趣以及他们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 在这个基础上, 站在人类的精神高度给学生以引导, 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 把有限的精力用于直接吮吸人类的精神的养料。

四、阅读品味指导

每一次阅读课都是一个驿站。每堂课的结束, 又是下一次行程的开始。阅读无边, 阅读不止。如果仅仅为阅读积累而阅读, 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 要不断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 让他们完善自我, 提升人生境界, 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在重视文化传承的同时, 还要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关注当代生活, 学会对文化现象的剖析, 注重跨领域学习, 创设大语文观。既体现语文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 又让其他学科知识与语文融会贯通、有机结合, 为语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让学生提高感受鉴赏能力, 学会鉴赏、学会思考、学会应用, 在应用中有拓展,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如, 讲授《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展示海子资料、海子诗作。“假如海子能活到今天, 他也许长大了, 一定会这样说:要热爱生命, 也要热爱自我。”让学生热爱文学, 更要珍视生命。讲授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时, 补充介绍柳宗元的生平, 尤其是被贬永州的经历, 让学生走进柳宗元的内心, 理解他与山水相晤、寄情山水的心志。

怎样上好英语阅读课 篇2

DD记一次教研活动的讨论

刘晨阳

本周我们英语组的研讨课由初二年级组承担,探讨的内容是如何上好一节阅读课。上课老师是周莹莹老师;上课班级:083班;上课内容:八年级下第二模块第二单元。课型:阅读课。上课时间40分钟。我们英语组的全体老师都积极前往听课,他们是:何秀彦,罗志,肖琳,刘莉,叶媛,张诗淇,王辉,陈文花,伍庆秋,何雪萍,刘晨阳,乔柳林,陈珊贤。

一、周老师说课:本节课是一堂阅读课,想把阅读课上活,而不是以前的那种语法课。教学设计是:把重点单词,词组,句子先给学生疏通一遍,为学生自主阅读扫清障碍。本文中有许多表示人的感情的词汇与句子,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的魅力。疑问:初二年级的阅读文章比较长,词汇量大,针对普通班来说,难度很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共同商讨。

二、各位老师谈自己的感想

1.陈文花:词汇多,句子多,把单词和课文句型相结合,减少了难度。

2.张诗淇:运用报纸的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课堂中德育渗透较好。

3.肖琳:针对较长,难度大的文章可以进行分课时设计。第一课时是阅读训练,出相应的中考题如:判断题,选择题,或任务型阅读。第二课是细读,找语言点,做练习题。

4.伍庆秋:充分运用录音机,激发学生的听力。

5.乔柳林:针对学生,整理教材。

6.何雪萍:事例教材,突出阅读课的特点。

7.何秀彦:阅读有两种,精细化。

8.叶媛:教学活动可以尝试这种方法:由学生出题,其他学生找答案。我在079班试验的时候,效果挺好。

9.王辉:分段讲解,由学生自己归纳每段的小标题。

10.刘莉:分配任务解决问题,每组或每人负责一个问题的解决。

11.陈珊贤:注意文体,优美句子的赏析。

12.刘晨阳:总结大家对阅读课的研讨,基本有如下模式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第一种尝试:先进行纯阅读训练,提前把单词与短语教授给学生,课内主要是阅读技巧与方法的训练,老师出相关的考题,让学生适应中考的题型。如:判断题,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任务型阅读。然后再细读课文,把句子的要点,语法,句法与学生解释清楚。第二种尝试:先把课文的知识点和单词,词汇解决了,再训练阅读。第三种尝试,针对阅读后的`文章进行标题归纳,或复述课文,以便加深印象。

三、我的感想。

的确,正如各位老师在会上所说的那样,目前我们的学生英语底子薄,学习的兴趣不浓,老师在课上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这么一篇段落长,生词多,短语多的文章,要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大意,还真不容易。以前,我们的常做法就是:先把单词教一遍,然后一句句地讲解,翻译,划一下词组,最后再念一念课文,一节课就结束了,练习还没有时间去做。这样的课堂无非是老师一言堂了。但是,这也是许多老师的无耐,不这样做,学生就什么也学不到。叶对陶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因此,无论我们目前面临多么大的困难,不能“自暴自弃”。要继续坚持对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下面,我就阅读课的教学,提供一篇教学案例,供大家一起学习。这是来自浙江省海盐县实验中学邹莲群老师的一篇教学案例。内容是NSE教材 Book 4 Module 4 Unit 2 If a smake bites you, take a photo

q教材背景介绍:讲述一个厨师不小心被一条蛇咬伤, 用手机拍下的照片给医生看,以此来自救的故事。

q具体教学步骤:(一)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回答:

1. Did the smake bite him?

2. The story tells how a cook use ___ to___.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阅读全文,找到相应答案,熟悉整篇文章的大概内容。

(二)仔细阅读第1、2段,并回答:

1. Who was in the story?

2. 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期间解释:

(1) the surpriseing dadvice

qThe advice is surprising.

qWe are surprised.

(2) appear=come into sight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阅读第1、2段,并找到答案。在语篇理解的基础上,都是再教这两个段落中的生词,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生词。

(三)仔细阅读第3、4段,并完成下列句子:

1. The smake came from _____.

2. When the smake bit Mr Jackson, it was lying ______.

3. When Hery threw the smake across the kitchen,it landed ______.

期间解释:

(1) land in the fridge

(2) fall into the fridge

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仔细阅读第3、4段并找到答案。在语篇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教这两个段落中的生词,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生词。

(四)仔细阅第5、6段,并选择最佳答案:

1. The doctors couldn’t say what was wrong at first because ____ .

A. he was dying

B. they weren’t good doctores

C. they didn’t know what kind of smake it was

D. he was afraid to take the medicine

2. The doctor gave Mr Jackson the right medicine when ______.

A. London Zoo told them what kind of smake it was

B. Mr Jackson sent the photo to the hospital

C. he left hospitla the next day D. the snake bit him

期间解释:

(1) stay cool

(2) take a photo of the smake with his mobile phone = use his mobile phone to take a photo of the smake

(3) give Mr Jackson the right medicine = give the right medicine to Mr Jakcson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阅读第5、6段并找到答案。在语篇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教这两个段落中的生词,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生词。

(五)仔细阅读第7段,并回答:what was Henry’s advice?

期间解释:(1) show the phot to the doctors= show the doctors the photo

(2) suggest = give somebody advice

学生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第7段并找到答案。在语篇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教这个段落 中的生词,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生词。

(六)根据以下问题,综合理解全文。

1. Who was in te story?

2. 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3. Where did the smake come from?

4. Where did Henry find the snake?

5. What did enry do after the snake first bite him?

6. What did he do afer the snakeb bite him again?

7. Why couldn’t doctors say what was wrong at first?

8. How did doctors save him?

9. What was Henry’s advice?

怎样上好主题阅读课 篇3

在主题阅读课上,我特别强调要关注倾听,尊重别人。演讲学生自评,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及时在自己的“课堂展示记录本”记录感受。我规定:每天一个小组轮流互评,然后抽签决定两名同学互评。

奖惩分明是主题阅读课走入学生心中的动力。如果演讲或评价精彩,我会奖励学生一个我亲手书写着名言警句的小笔记本。记得有位学生,第二次领到本子时,在日记中告诉我,他把本子送给了自己的爷爷,爷爷很喜欢那句名言。我很高兴,原来这个本子还可以传递知识。

当然,阅读展示,学生是不支持的,刚开始他们只能当成是一种负担。所以,课上不能脱稿的,甚至没有读主题文章的很多。我们老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怎么做呢?只有耐心、再耐心一些,等待学生心甘情愿并快乐地接受。

我是这样做的:学生可以要求不上台展示,每天进行文本展示。去年九年级一班的一名男生,坚持每天文本展示,直到去职业学校上学。当学生没有准备好,千万不可责骂。一定要微笑地同他说话,只让他继续准备,亦可通过同学、老师的帮助,到明天将文章展示到班级中就行了,也就是抄写一遍并再讲给同学听。

一定要坚持,一定要耐心等待,因为我们的目的不就是让孩子们多读点文章吗?他没读,再让他读一读;他没书读,给他一本书读;他有意见,和他谈一谈这样的好处。慢慢地,学生就会爱上阅读。爱上阅读与强迫无关,关键在于潜移默化。这个九年级五班也是大约在4周以后才步入正轨的。那是9月22日,郑文潇和王维康的精彩发言。当时的主题是“拨动心弦”,阅读感动人心的文章。他们俩,一个平时沉默寡言、一个沉默是金,没有想到都准备得十分充沛。记得当时我说:“感谢你们两个!因为这是你们一字一字背诵之后,又讲出来的故事!”9月23日,崔学文又给大家朗读了“雪橇犬的故事”,也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记得前一天,崔学文还在日记中和我说,一定不会抽到他的。结果第二天,就鬼使神差抽到了。也算是一件教学中我幸灾乐祸的事吧!从此,九年级五班就渐渐地习惯了课上的阅读展示,文本展示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

对于学生的互评,比起演讲来说更难习惯。一开始我一直强调要倾听,互评字数没有限制。倒也相安无事。同样是在9月22日,徐艺峤没有认真听,评得是乱七八糟。于是,我还是微笑地和他说话,只是让他再看看演讲者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第二天贴到书橱上。没有想到,他明天竟然写了400字左右的感受,前两段竟然是检讨。当时,我很震惊。我在课堂上表扬了他,但告诉学生:自责是必要的。但每一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也只有这样,才会有老师的存在。倾听必要的,如果没有听清或者正在思考一个人生的重要问题,那课下再看看文章,写个简短的感受就可以了。哪有这么大的罪责呢?也许是我对学生的宽容吧,终于在一个月后,互评进入了炉火纯青的阶段。10月27日宗丽娜小组的互评相当精彩,记得当时重点评价了崔保平讲的一个富有禅意的小故事。尤其是练海亮的“有得必有失,我们要珍惜拥有”,更是让学生自动给他鼓起了掌。现在像是徐方濡、郑文潇、李宁等同学,经常语出波澜。

这个主题阅读展示课其实是经过了多年的研究才成型的。2002年,我和初一的孩子利用作文课开始了双周一次的故事会,形式很简单,就是讲故事,给学生照个照片,讲完后贴出喜报。2006年,这级学生毕业以后,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思考自己的课堂,开始寻找自己的教学理念。就在此时,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开始研究如何让孩子快乐、幸福地学习语文,并能够幸福地读过自己的一生。于是,逐步对阅读展示且行且思,终于到2009年,我设计了一系列大阅读活动课的展示方案,主要针对于初一至初三学生,期间我及其他语文教师为之进行了教学实验(尽管有些费时,费力)。经过几年的沉淀,我初步设计了以上主题阅读展示的基本方式。

怎样上好初中阅读课 篇4

一、让阅读课成为艺术的摇篮

听好课, 人们常有“艺术的享受”这种感觉。这也说明了阅读课的艺术性, 作为教师更应该使阅读变成教学艺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新鲜有趣的事物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探求的兴趣, 积极兴奋的心情, 学到的知识内容, 更容易被接受, 而且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一般来说, 语文课上教师一般是首先介绍课文的作者和所处时代背景, 然后在教师带领下读课文, 学习句词, 再分段落层次, 以及概括大意, 最后分析课文, 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课文的写作上的特点。这似乎已成为必须的固定的流程, 语文阅读课失去了应有的乐趣, 学生也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为学生慢慢就似乎知道, 只要遵循这一模式学习, 自己也可以学习, 这时教师似乎有点多余。

如何消除影响?如果把教师比作管弦乐队的指挥, 学生是欣赏者, 如果指挥的音乐旋律起伏而且节奏鲜明, 就会吸引欣赏者的耳朵和心。阅读教学也是艺术, 指挥家是教师, 观众是在座的学生, 课本中的文字是便是音乐, 它需要指挥家和观众一起, 完成美好的作品, 它要求语文教师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还需要研究整个教学设计, 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这就像一个交响乐团, 在和谐、优美的歌曲中, 观众觉得陶醉, 甚至感受到心灵的洗礼。

总的来说, 演奏各种音乐得有一定的氛围, 让观众陶醉其中, 同样, 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也需要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氛围。例如, “福楼拜家的星期日”需要快乐, “祝福”需要沉静, 悲哀的气氛, “月光”需要平静, 深邃的氛围等。

此外, 阅读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氛围, 即积极性, 主动性和学习氛围。一般情况下, 阅读介绍课文作者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些需要让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长时间形成的一种思维, 因此, 新课开始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时, 教师可以说:“因为课文太有趣了, 我们想知道是谁人之手?”在这种方式中, 可以摆脱束缚, 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好奇心, 据心理学家分析, 初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最强烈, 如果阅读课上使用这种方法,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 这是不是一举两得?

二、让阅读课成为创造力的基地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 阅读课, 任课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总结方法, 这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教师的“教”, 另一方面在于日常的培养。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能力不仅为知识能力的表现, 还要有道德修养, 文化素养等多方面体现出来。

例如, 朱自清先生写“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 告诉学生要珍惜时间, 我认为, 应该补充一点, 就是爱, 保护环境, 保护日益严重的环境。唤醒学生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的意识, 朱自清先生展现给我们绿色的草地, 鲜花盛开的春天, 春天的微风, 春雨丝丝展现给我们一个美好的世界, 阅读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更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我认为, 培养创造力也是阅读教学的升华部分。

三、让阅读课成为学生放飞思维的草原

如前所述, 初中阶段正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可是当今语文的阅读教学, 只是拿出很少的一小部分让学生读课文, 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比较少, 一般来说, 教师讲, 然后让学生模仿他们的想法分析, 学生成为教师的复制品, 它违背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也违背了当前形势下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设计理念。

现代社会需要的阅读是: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识别信息、决策及区分筛选组合的过程。陈小平说:“为学生的思想翻飞腾出空白期, 如不然, 让学生失去了所有的精彩基础。”如果是这样的话, 阅读课中的“格式”就成为学生的思维不需要, 应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作者的看法和态度, 以及作者的观点, 理性思考。为激励学生, 使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一种新的理解和认识。不要总是低估初中生的思想, 认为他们认识十分幼稚, 给他们时间, 也许通过他们的想象, 将发现更多的有意义的东西。

摘要:阅读一直是语文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语文课的核心教学内容, 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 人们的阅读需求随之也就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这对语文课堂的学习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阅读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处理成为阅读活动的主要目标, 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 努力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学习兴趣, 引导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向, 教给每一位学生语文学习的好方法, 以便他们自己主动创新。

怎样上好微格课 篇5

微格教学是一种教学能力训练方式,但并非直接地训练能力。它的着重点是提供形象信息,主要作用在于“微化”,把课堂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技能,比如:怎样导入新课、怎样精心设问;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讲练结合等项,开展 “51导”,为受训者明路开道,练习技能,在 “导”字上下功夫。

一、微格课的特点

微格课的特点是什么?《梦溪笔谈》上有句话:“具体而微者”。微格课即课之“具体而微者”,就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课。

微格课是“形体齐备”课。微格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浓缩。课的基本环节如导入、开讲、总结,板书、练习、作业,组织教学、评价等要素,在组织者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都应该有。

微格课是“规模较小”的课。这里所说的“规模较小”主要是指时间短。一节微型课用时约为一节课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具体多少时间,组织者将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会事先通知。字串4

微格课具有“具体而微”的特点,执教者须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须精选教学环节和精炼教学语言,方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而,用于教师培训,更能锻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用于教师选拔、教学竞赛、教师评价更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考察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教学基本功和基本素养。

二、微格课与说课的区别 微格课和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切忌把微格课与说课等同起来。

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微格课”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课”;“说课”是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说”。“微格课”的本质是课,具有课的基本属性,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而“说课”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是在“纸上谈兵”,不是在上课,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说课,就像设计师介绍自己的图纸一样,而上微格课就好比设计师亲自施工。

三、处理好三对矛盾

1.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

在微格课的上课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微格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是一样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程”要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作,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这种估计是否恰当,点拨评价是否到位,要由专家评委做出判断。所以,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2.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微格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犹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格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格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3.处理好“快”与“慢”的矛盾。

切入课题要快速。微型课时间短,不能在导入环节上“绕圈子”、“摆排场”。导入的方式方法途径技巧很多,但无论用何种方式方法途径技巧,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其中,“紧密关联”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的“新颖独到、引人注目”是获得好评的必备条件。而“诱发听课的兴趣,诱发探究的欲望,诱发创新的动机……”(不必同时达到,能做到其中之一,就是好导语,就是成功的导入),才是我们在设计导语、进行导入时,应有的追求。

收尾要快捷。一节课的结语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内容要点来个归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快捷而不拖泥带水的结语在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美好的享受。

怎样上好一堂课 篇6

一、认真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它有知识的基础性、示范典型性,所以要注重吃透文本教材。而“备课”就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它要求教师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个适合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以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关注相关知识体系,明确所学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认真钻研教材后,教师应组织处理教材也就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即浓缩简化——让学生易学。所谓浓缩简化就是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即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便激活他们的经验,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提高学习效益。所以,针对书上的知识点,我一般会寻找1——2个较简明、较典型的实例。这些实例应尽量贴近生活,为学生所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讲到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增生期、分泌期时,让同学们联想增生期子宫内膜增厚就像播种前犁地使得土地变塇增厚;分泌期子宫内膜有许多腺体和动脉就像犁地时撒肥料让土地更肥沃,为种子生长做好准备。再如讲到前置胎盘概念时,让学生们联想打烧饼时如果烧饼贴在炉子下面靠近炭火时烧饼会糊,因为位置太可下了,而胎盘的位置太可下了就是前置胎盘。总之,备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反复地钻研教材,才能够将学科知识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

二、精心课堂导入

要想一上课就抓住学生,教师就应注重精彩的课堂导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导入法有:

问题导入:例如讲到孕妇的变化时,给学生设置疑问:根据我们平时的观察,孕妇和非孕时期的人有什么不同呀?

案例导入:例如讲到妊娠高血压病人护理时,给学生一个妊娠高血压的案例。

多媒体视频导入:例如讲到正常分娩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三维分娩模型”视频。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丰富其感知、激发其求知欲,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教师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在教学中主张民主教学及多种教学方法。

民主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在于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个性张扬。

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经常变化教学活动形式。例如讲到异位妊娠时采用的是角色扮演法,讲流产时由于这个内容学生们通过电视网络接触较多,所以我尝试让尖子生查找资料,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上课,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医的学生都会遇到被亲戚朋友咨询的事情,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将所讲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妇產科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可以使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得到实际的运用,让他们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个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

四、情感激励学生

通过情感评价让学生客观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学会自己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学习内容,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反思及检验理解情况,学会调控自己的心理,保持适当的心理状态。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寓批评与表扬中,通过告诫、谅解、宽容、补偿等手段,给学生以内疚的心理体验,诱发学生悔改的动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通过艺术的批评,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批评的最佳境界。

五、积极反思教学

学生反思:知识是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反思而形成的,没有反思学习就会成为重复自己的机械劳动。有的题课堂上讲过,练习中也做过,但学生遇到类似题目仍不能顺利解答,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注重让学生练习,忽视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训练。

怎样上好复习课 篇7

一、提高学生复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 有了学好的决心, 学生便会产生“永久记住它”以便将来应用它的积极心理状态, 就会对知识记得更多更持久。

二、选择正确的复习形式

多途径、多种形式的刺激, 能有效地激活记忆中枢的神经联系, 有利于信息的持久储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重复, 必须运用变式, 采用新的形式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三、积极思考,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对知识进行梳理加工,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形成知识网络, 是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加工的重要途径。复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知识的综合化, 因此, 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将前后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或知识网。

四、合理确定复习的时间和次数

复习的真正意义不是去恢复已经遗忘的东西, 而是防止遗忘。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与其借助复习去恢复记忆, 不如借助复习去防止遗忘。”根据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的原理, 应以多次的分散复习为主。分散复习要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间隔。一般来说, 在最初复习时各次的时间间隔, 可以短一些, 以后间隔时间逐步延长。

五、运用联想和推理的方法

怎样上好数学复习课 篇8

首先, 要进行全面整理、贯穿知识联系。上好复习课, 不能做机械的重复。有些教师在复习中, 认为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 采用题海战术, 重复多练。这是不可取的, 这造成了知识的重复教育, 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对这样的复习感到乏味, 没有兴趣, 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 主要是对各知识点容易混淆, 理解不透彻。所以, 我们在复习过程中, 主要抓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它们, 理解掌握它们。如复习第九册有关近似数的内容, 我们可以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求积的近似数、求商的近似数放在一起来复习, 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教学, 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它们、区分它们。另外, 还可以增加另外几种求近似数的方法, 如“进一法”、“去尾法”等, 使学生既对已学知识加深了理解, 又懂得了几种新的求近似数的方法, 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其次,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适当增加难度, 使知识有一个提高和升华。复习课既是对已学知识的一种温习和巩固, 又是对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提高。因为在复习过程中, 若停留在原有基础知识水平上, 那么一些中、上等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无聊。所以, 在复习过程中, 应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如在复习小数除法时, 可增加有关求“余数”问题的计算题;在复习三角形面积时, 可增加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条边上的高, 求另一条边上的高。总之, 增加一定的难度,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有新的收获。

再者, 还应重视实际操作, 提高学习兴趣, 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课外, 指导实践。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同时又能指导实践,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所以, 把数学知识推向生活、应用实践,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知识。如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时, 指导学生三人一组, 去测量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宽、高, 并根据公式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在复习步测、目测时, 可指导学生两人一组, 一人操作, 一人记录, 先算出自己一步的长度, 然后再用自己的步子去测量两地间的距离。这样的复习课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学生的参与意识强, 学习积极性高, 使学生在实践中既锻炼了能力, 又掌握了知识。

怎样上好数学实践课 篇9

一、深入挖掘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了解才有发言权。”要想上好数学实践课,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把教材吃透。只有做到对教材的熟练、透彻的掌握,才能明确教材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带来既有想象空间、灵活机动,又能落到实际、比较“接地气”的课程体验。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与角”中,课程规划既有线的认识,也有角的度量与如何画角。结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爱动、好奇的特点,笔者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自然,巩固认识线与角的相关知识,为以后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做好铺垫,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数学之美。

二、调动兴趣,优化课堂效果

数学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学生没有对数学的兴趣,只靠教师强硬地填鸭式灌输知识点,效果不甚理想,教师被动,,学生痛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多数学教师的难题。

在《小数的意义》这一章节,可以先让学生列举自己见过的小数。学生经常跟随父母逛超市,早已对小数不陌生。这个问题对学生并不难,很容易让学生眼前一亮,调动起兴趣。在争先恐后的回答中,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起来了,就能为后续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会对良好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作用。

三、学生自主参与,事半功倍

教学中不能是教师“一人独大”,而是应以学生为主。有了学生自主参与的实践课,才是“活”了的实践课,才能距离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目标更进一步。那教师如何才能淡化自己,让学生自主参与呢?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中有一个实践活动“人口普查”。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也和社会热点相关。笔者布置作业:每个学生统计自己小区的人口数量。在下次实践课的汇报交流时,学生都很兴奋,因为这是他们自主参与、自己主导得出的数据,而后把自己的数据和国家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大数”,并了解了数的融合,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四、化理论为应用,贴近实际

学生学习知识,很大程度是为日后的生活、工作打下基础,学习数学更是如此。因此,数学实践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课上教师所讲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课拓宽学识,转化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学习统计知识时,笔者把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到学校附近的文具超市做调查。从学生天天使用的文具入手,对超市中文具的种类、数量、价格等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学生经历收集收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简单实践,学生了解了统计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发展了思维,从而达到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熟练应用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数学复习课 篇10

关键词:策略,数学,复习课

“怎样上好数学复习课”是经常困扰我们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近来听了一些复习课, 大都是这样的:先回顾与整理, 再练习与运用, 教材上是这样编排的, 老师们也是这样教的。这第一部分是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部分是对基本能力的巩固, 前者以教师讲为主, 后者以学生练为主, 看似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其实只是“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并没有取得太多实际效果。这样的复习弄得教师无奈、学生厌烦, 很大程度归因于重复。

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数学复习教学究竟教给学生什么?如果仅仅是将知识过一遍, 或常见意义上的查漏补缺, 不客气地说那就是多了一次重复;数学复习教学究竟要怎样教?如果仅仅对学生讲一讲, 或司空见惯地练一练, 学生的收获又在哪里?复习是为了考试, 在当下我们不可回避, 但绝不能只为了考试。倘若那样, 教师、学生、教学就都成了分数的“奴隶”, 做奴隶的滋味想必不会好受。假如不止这些, 我们还将要追求什么?怎样上好复习课呢?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任务前置, 丰富素材

教师单纯地出示复习材料让学生复习, 学生多数会觉得学习被动, 导致参与热情不高。但如果课前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复习材料, 再由小组整理、筛选、归纳 (以备复习课上使用) 。这样既符合学生渴望成为学习主人的心理特征, 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实效的课前复习。例如在复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 我先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和收集生活中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方面的材料, 再由小组整理归纳知识点, 结果他们不但对圆柱表面积的三种实际情况 (有两个底面、有一个底面、没有底面) 区分得很清楚, 而且创新地发现圆柱的体积除了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来求, 真可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但要注意的是教师放手让学生找题、变题、编题的时候, 要提醒学生在题目挑选和设计上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难易适当, 力求做到综合性和新颖性。

二、竞赛激励, 全员参与

每个儿童都渴望在竞赛中展示自我, 获得成功。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我们可以运用情感原理,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运用成功原理, 变苦学为乐学;在学法上, 教学生施展“点金术”, 等等。在知识点的梳理和练习时, 教师可根据复习内容的不同, 设计不同的竞赛项目, 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想去争一争、搏一搏, 让他们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 我经常将枯燥的计算、烦人的解决问题融于竞赛中, 采用的竞赛方式有:小组接力、任意互问、绝对挑战、智慧冲浪、过关斩将等, 并且规定答错不扣分, 答对就加分, 如果思维创新, 就加发奖章。需要提醒老师们的是对于一些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在复习课上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 要多多促动;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 要提出更高的目标。力求做到培优、补差、推中并进, 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建构网络, 促进知识系统化

复习教学的首要目标要定位在“促进知识系统化”上, 对某一阶段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引导学生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经过梳理串联起来, 贯通起来。复习课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巩固发展的重任。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平时学习的零散知识系统整理, 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做到复习一点、连成一线、扩展一片, 在滚动中建构生成认知网络结构。例如, 我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时, 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 复习课不能上成习题课。复习教学要凸显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在重要的复习阶段, 倘若学生依然是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 或是教师简单罗列所学的繁多的知识点, 把它们一一清点给学生, 或是在举几个常见的类型题后变为机械的学生训练, 类似的种种做法正是在复习教学阶段容易走入的误区, 久而久之, 必将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摒弃陈旧的复习方法, 使学生学习活动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沉闷走向活跃、由单一走向互动, 要想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复习课。

复习重点不只是知识、技能, 而是要将复习内容放在更加宏大的知识背景之中, 形成整体结构;要改变教师出题、学生练习的传统情况,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GPS静态测量技术下一篇: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