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2024-06-20

科普(精选十篇)

科普 篇1

比如, 非典、禽流感、圆明园防渗膜事件、“汉芯”事件、太湖巢湖蓝藻事件、西部水利大开发争论、怒江大开发争论、厦门PX事件、松花江污染事件、中西医争论、伪科学的争论、珍奥核酸事件、转基因农作物、苏丹红、蒙牛OMP、安全饮用水、院士作假、华南虎、三鹿奶粉事件、垃圾焚烧等等, 公众都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解释。

于是, 名家讲科普、科普进社区、科普进校园等各种形式的科普讲座如遍地开花, 对公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 科普讲座仍因其受众面有限、持续时间短、场地限制等诸多因素让听众留有遗憾。

如何弥补这些遗憾, 让科普讲座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以为更多的公众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 并借此弘扬科学精神, 倡导科学方法, 进而在全社会推广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呢?依托科普讲座开发的科普图书的出版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1 传统科普图书面临的困境

1.1 市场购买力不足

近几年科普图书市场情况, 基本上可用“惨淡经营”来形容。科普图书领域中少见畅销书, 热销品种也不多, 科普图书总的品种数量也出现了严重的下滑。

根据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李海宁对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七家出版社的调查发现, 在这七家出版社中的任何一家出版社中, 纯科普图书的出版数微乎其微。纯科普图书出版少, 很显然是市场使然。现在是市场经济, 出版社都是市场化运作。因此, 科普图书市场的规模大小必然会反映在出版社的图书结构中。

可见,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科普图书的市场购买力不足直接挫伤了出版社在出版科普图书方面的积极性。

大多出版社不愿意投资科普图书, 因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往往是入不敷出, 更不要谈精雕细琢、花大代价打造精品科普图书了。

于是, 便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市场购买力越弱, 图书质量越差、品种越单一、形式越呆板, 读者越少。

1.2 作者资源有限

科普图书对作者的要求是多元的, 既要是懂科学的专业型人才, 又要是掌握各种写作技巧的作家。

但是, 这种复合型人才又特别难得, 懂科学的不懂写作, 懂写作的不懂科学。致使我们通常认为的一些科普作家写的科普作品漏洞百出, 科学性受到严重质疑, 而一些科学家写的科普图书又晦涩难懂, 通俗性、趣味性不够。

除此之外, 我国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也严重制约了科研人员进行科普创作的积极性。出版科普图书或者开展与科普相关的活动不仅不能纳入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 还常常被同行耻笑为是学术生涯进行不下去的一种无奈选择。所以, 大多科研工作者不愿意涉及科普工作。

2 科普讲座衍生的选题

一个选题的诞生, 往往是策划编辑通过各种有用的信息和有力的支持, 从各行业、各门类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那里获得信息和灵感, 创造性地提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方案, 并靠策划编辑的能力迅速、及时地进行落实。

及时发现类似于首都科学讲堂这样的品牌科普活动, 并及时策划出版相关图书不失为打造高级科普图书的一种有效方法。理由有三:

1) 首都科学讲堂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北京市科学传播的标志性活动。从首都科学讲堂已进行的314期 (截至2013年10月) 来看, 其举办非常成功, 深受群众喜爱, 每次讲座座无虚席, 问答环节大家争相发言, 主讲者与观众的互动非常热烈。

这也意味着, 如果将其改编成图书出版, 讲堂本身就已经积累了相当庞大的读者群。而且, 这些读者因为身临其境感受过讲堂的魅力, 宣传图书会更有影响力。

2) 首都科学讲堂充分利用首都知名专家云集、国际知名学者往来频繁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讲堂邀请的演讲者都是国内外各自领域的顶级专家,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两院院士, 还有不少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就以笔者担任责任编辑的《科学在未来》一书而言, 作者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伊瓦尔·贾埃弗、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院长伊丽莎白·戴利, 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李家春、张景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倪光南, 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荣休教授艾伦·霍夫曼, 三星LCD副社长昔俊亨等。

这些作者通常特别忙碌, 如果单纯为出版科普图书而进行创作, 对他们而言完全不现实。所以,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及时利用讲堂的资源, 将他们生动的演讲加工转化成图书应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 首都科学讲堂尽管培养了一大批听众, 让很多首都市民从中受益, 但与图书将在全国范围公开发行相比, 它的影响力还是非常有限的。

然而讲堂却因以“解读科学精神”为主线, 以“当今科学热点”为话题, 深受大众喜欢。例如还未出版的一本《走钢丝的地球》中包括:唤醒沉睡的宝藏、水能利用与中国低碳之路、“太阳能”助力“绿色北京”、青藏高原那么远这么近、守卫湿地、替濒危物种争取生存权利、有多少水可以重来、走进量子调控、微纳技术让世界更精彩、走出超级细菌的误区, 这些文章均在讲述科学的同时, 引导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反思科学。

鉴于此, “首都科学讲堂”到《名家讲科普》的延伸, 也是有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实现科学家的科学传播功能, 拉近科学家与普通民众的一种高效的方式。

3 讲座内容的编辑加工

讲座与图书分别是科普的两种不同呈现形式, 自然有许多不同之处。讲座的语言风格比较自由, 口头表述常伴随着一些肢体语言, 现场有较多互动环节, 所以即使主讲人在讲述过程中思维时有跳跃, 也不会影响听众的理解。但是图书就不同了, 需要严格遵守各项出版规范, 充分考虑各种类型的读者需求。以从“首都科学讲堂”到《名家讲科普》的转换为例, 笔者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总结出五类问题及解决办法:

1) 很多话在讲座现场并未觉得不顺, 但是一旦通过速记形成文字, 就会发现特别不通顺, 甚至影响理解。因此, 编辑在拿到速记稿或者经编者初步加工后的稿件后, 首先要通读全文, 理解主要思想, 之后在不影响科学性和正确性的基础上进行大量修改。更形象地说, 即对于讲座类文稿的修改, 一定不能心慈手软。讲座中口语化的表述也需要编辑一一转化成书面语言;

2) 首都科学讲堂的演讲者尽管努力让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 但因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习惯, 总是不可避免会说出些专业术语。

对此, 演讲现场的听众或者不留意, 或者及时交流获得理解。而图书中出现此类术语就需要编辑下工夫做解释或者寻找相关专业人士补充解释。例如, 《名家讲科普》系列图书在装帧设计之初, 便在切口处专门留出版面用来解释这些术语;

3) 在讲座中, 重要的内容通常会被重复很多遍, 但是作为图书, 如果读者读不懂可以返回去再读, 大可不必将同样的内容重复许多遍。那么对这些确实重要的内容又将采取什么方式凸显其重要性呢?《名家讲科普》尝试采用了两种方式。

一是将每篇文章最核心的话印在封底;二是将文中重要的观点用彩色标示出。这样, 一方面体现了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使版面更加活泼, 有助于增强科普图书的趣味性;

4) 讲座中, 主讲人通常会受到现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 讲些与主题似乎不是关系很密切的内容, 使得整篇文稿逻辑性不是很强, 有些段落之间无法连贯衔接。

对此, 编辑要有足够的判断力和决断力, 敢于将无关紧要的内容删去, 并将必要的内容重新整合, 让稿件不仅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而且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 各个小节的内容也要平衡一下, 对有些内容太少的小节恰当合并, 内容太多的可拆分成不同标题的小节, 当然拟定新增小节的标题也需要发挥编辑的创造性;

5) 讲座中往往没有图片, 即使主讲人的PPT中有些相关图片, 这些图片的版权究竟归谁, 也很难确定。所以, 编辑一定要留心图片的版权, 如果是引用的图尽量说明来源, 最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出版社内部的图片库或正规渠道购买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

4 从科普讲座到全媒体出版

将“普”字进行到底, 走出讲堂, 让会场外的更多人群受益, 通过电视栏目、网站做客、论坛互动、杂志专栏、广播参与等形式, 实现同一专家、相同题目、不同角度、多种形式报道的立体化传播, 提高传播力度和质量, 形成品牌, 这是首都科学讲堂的发展思路, 也是传统科普图书出版迈向全媒体科普出版的可借鉴之处。

信息化的浪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传统出版物正在经受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 读者也越来越“挑剔”, 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有声有形, 甚至可以进行交互的书籍。特别是科普图书, 因为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深奥的科学原理, 所以, 他们更希望能够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 可以让科学变得妙趣横生、喜闻乐见。

同样, 科普讲座对于满足科普图书的这类需求提供了难得的优势。以首都科学讲堂为例, 每一期都留下了珍贵的视频资料, 包括一位位科学大师的举手投足、魅力风采, 讲座现场的激情互动、诙谐幽默等。

这些视频既可以制成光盘配合图书出版, 也可以根据图书段落拆解后嵌入每个段落。这样读者一边可以看文字, 一边可以通过触屏观看与该段内容相关的视频。

除此之外, 高科技含量的数字出版物还可以为一些专业术语或者重要原理制作生动形象的视频, 嵌入文本中, 读者只需通过语音或者直接点按术语就可观看这些视频。

虽然科普图书的全媒体出版很令人憧憬, 但距离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需要更加深入的调研和思考。

综上所述, 科普讲座为高质量科普图书的出版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而如何深度挖掘这些讲座的价值, 有赖于策划编辑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换句话说, 科普讲座转换成科普图书的过程, 不同于一般图书的编辑加工, 这期间编辑不仅仅是编辑,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 所以, 这类选题对编辑的要求非常高, 其开发的成功与否与一个编辑自身的能力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李大光.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J].科普选粹·科技视界, 2011 (30) :43.

科普征文《参观科普展馆》doc 篇2

参观《科普王国》展馆

作者: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学校四(1)班黄欣怡

2016-5-22 寒假的一天,我爸爸带我去了深圳少年宫,里面有一个叫《科普王国》的展馆。那里有很多国家科学家的塑像,还有各种各样的模型,每种模型中都藏了很多科学道理。比如说,让原子静止下来,在那里我听说:绝对0度下,即温度OK,或者说—273、15℃的时候,原子的动能为0,无热运动,但是势能还是应该存在的。正如你说的,电磁力、引力这些都没有消失,那么势能肯定不会消失啊,就像重力存在就会对应有重力能一样。原子之间的间距又不为0,存在距离,存在力,势能就不会没有。不过,现在的技术还不能使物体达到绝对0度,所以,可以这么说,我们周边的物质粒子都存在热运动,只是热运动时动能大小不同而已。那时我虽然对这些还不太了解,但我很开心,也有点失望,因为我认识到了中国的技术还不像其他国家那么发达。

我在《科普王国》里到处转,无意间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50亿年前银河系信号隐藏了什么秘密?当时我很好奇,就跟爸爸说:“我们去那边看看吧”!爸爸说:“好吧”。走近那里,我听到令我震惊已久的事,内容是:澳洲科学家声称收的信号来自50亿年前,这段比地球历史还要悠久的信号是否证明由外星球传出,印证外星人的存在?这个信号穿越了50亿年来到地球,究竟在传递什么信息?英国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类在银河系中可能并不孤独。参与该项研究的专家指出,散步在银河系中的高等文明数量可能高达40000个。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从未在地球之外发现过有智慧生命存在的任何信息。有怀疑论者甚至宣称,在我们的地球上,就可能隐藏有其他类型的智慧生命。不好意思啊,因为我是从中途听到的,所以前面的根本不知道,请大家原谅,还有我不知道我记的是不是对的,虽然这样说,但我的记忆力还是很好的哦!总之,我很向往到宇宙中去遨游一番。

科普创新与科普蒙太奇 篇3

用四大元素构成4维立体空间,让科学知识在4维空间里翱翔,从多角度展现科学知识的魅力。同时,借鉴电影中蒙太奇(Montage)技巧,把零碎、分散的科学知识片段与四大元素融合在一起,按情节的发展组合,构成完整的科学故事或科学情景。

下面结合作者2011年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海空传奇丛书”的写作加以阐述。

1人文科普

人文科普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相结合,科学现象与社会文化现象互融通的科普。它能扫除科普创作时,因单纯地阐述科学原理而造成单调乏味,赋其以亲和力和感染力。

人接触最多的无疑是人,是身边的社会,是社会上的各种文化现象。如果作品里有与科学内容相关的人文现象,就等于让读者在作品里看到了他熟悉的人和社会,感到亲切;等于给红花配上绿叶,感到清新;等于给菜肴加入色香味的调料,让人嘴馋。这样,书有人买了,票房价值也高了,更是达到了宣传科学知识的目的。

《月有阴晴圆缺》是写月相变化的。我不是单纯地从月、地、日的运转着手,而是加入一些人文元素,用人文科普的思维来写。但不是机械地混合,而是把许多有关咏月的诗句与月球的变化柔合在一起,做到人文中有科学知识,科学知识里有人文元素。比如,在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句中,就能体察到古人也懂得月相变化是自然规律,自古以来一直如此的科学道理。李商隐的“楼上黄昏欲望俢,玉楼橫绝月如钩”中的情景,出现在黄昏,定然是月初的峨眉新月无疑了。

月中,月球运行到与太阳相反的方向,月球的受光半面完全朝向地球,于是,一轮皓洁的满月便映入人们眼帘,分外明亮,这就是“望”月。明朝文人冯梦龙的佳句“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就是此情此景的最好的写照。而唐朝诗人王建咏明月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更是想象丰富,韵味无穷。 所以,明月不单单能带来欢乐,也会勾起人们的悲凉意境!

这样,科与诗结合,或许另有意境,留下点滴余韵。

2情景科普

情景科普是科学知识与情景互交融,科学论述寓于故事情景氛围之中的科普。它能摈弃介绍科学道理时的乏味陈述与苛刻严谨,使读者赏读故事或情景时,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感悟知识。

《鲜花广场上的不屈灵魂》介绍日心学说。按常规,无非是讲天体运行之类的枯燥天文知识,很可能看不下去。如果导入情景,写哥白尼的情感,写布鲁诺的就义,使科学论述寓于情景之中,或能吸引读者眼球,让他们轻松地、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

布鲁诺不仅宣传、捍卫哥白尼的学说,还以超人的预见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

布鲁诺的思想是对神创论的勇敢一击……他对威逼他的教会人士坦然地说:“我的思想难以和圣经调和”。

教会绝望了,他们必致布鲁诺于死地而后快……宣布判处他火刑。

1600年2月17日凌晨2时,罗马塔楼上的悲壮钟声,打破夜空的宁静,抖落树杈上的冰凌,惊醒了沉睡中的人们。这是施行火刑的信号。一群群悲愤的市民涌向通往鲜花广场的街头,向这位为真理而勇敢战斗的英雄作最后告别……

干柴点燃了。人们含着泪水,胸前划着十字。

干柴越烧越旺,布鲁诺在烈火中永生。

这就是我想要打造的情景科普。有科学知识,又有情景,二者融合。

3趣味科普

趣味科普是科学知识与趣事相联系,用趣事包装科学知识,将趣事渗入科学知识之中,使二者融合为一的科普。刻板、严肃的科学面孔经过包装,能呈现清新靓丽的容颜,让读者愉快地感受科学知识,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

在《功夫海象杰克逊模仿秀》中,我不直接讲海象的结构、习性和作用,而是先讲些与主题有关的趣事。这些趣事要有新意,不能炒冷饭。现在许多中小学生,跟他讲爱因斯坦他不一定感兴趣,袁隆平是谁,他不一定知道,可是一提起周杰伦、蔡依林,他们就有许多话可说。所以我介绍海象,就从摇滚天王杰克逊开始,描述一只海象惟妙惟肖地模仿杰克逊的舞步来引起读者对海象的兴趣,愿意进一步了解海象的知识,科普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杰克逊是许多小朋友很熟悉的哦。

4时尚科普

时尚科普是科学知识拌入时尚元素,并与当代社会流行的生活方式亲密接触与互动的科普。时尚科普与当前社会的时尚相伴而行,用流行的新事例、新语汇来进行表述,能凸显时尚感与亲切感。

眼下,很多时尚元素跃入青少年心中,他们的语言也不断翻新,什么“超女”、“好男儿”呀,什么“雷人”、“给力”呀,如果作品能导入这些用语,他们读起来就会感到亲切。写人和事也要现代一点,不能总是“老古董”,年轻人会有陌生感。

写动物发声,如一上来就写振动,频率,多枯燥呀。他不看了,还不是一场空?于是,联想起曾风行一时的“超女”与“好男儿”,为什么不从他们身上打注意呢?这样,“海洋里的好男儿与超女”出炉了。

写鱼儿变性,先写我国著名舞蹈家金星和韩国影星河莉秀曾经是小男生的故事,就连郭晶晶跳水和刘谦春晚变魔术的镜头也借用了一下。

这就是我要打造的“时尚科普”。是不是有点新意?不这么写,在孩子们面前,我们就是“落伍”者,谁还要读落伍者写的东西?没人读,只好“抚凌云而自惜”了。

5悬念和美感

写好科普作品,除了新的理念,还要有具体的写作手法,用新颖的构思表达作者的心声。为此,我主张科普创作中运用蒙太奇技巧,借用电影中的手法,来组合科学元素,以便在人文立体科普的基础上,拼装出一篇和谐、流畅、美感的作品。

蒙太奇是电影剧作家创作剧本和导演写分镜头剧本时使用的技巧,它是将分散的、孤立的镜头、场景,按照剧情的要求,以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展现全剧的主题。它是电影艺术的独特形象思维方法,可以把影片提升到美学和哲学的高度。

科普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如同电影,它有一个要阐明的主题,有许多如同镜头、场景一样的科学元素和情节,这些元素和情节往往也是分散的、孤立的。如何把它们按照主题的要求以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成为一篇完整的科普作品,是作品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例如,有3个科学元素,一是蓝天碧海,二是科学考察船,三是污染的海洋。不同的蒙太奇运用,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若采用一、二、三组合,得出的结果是海洋遭到了污染;若采用三、二、一组合,你就会感到污染的海洋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蒙太奇可以说是电影的灵魂,它也应当能在科普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悲壮冰洋探险》中,写挪威与英国探险家逐鹿南极点时,我采用“交叉蒙太奇”手法,效果较好。有读者说,看这段描写,很紧张,很有悬念,有一口气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这样写出来的效果,我以为比平铺直叙要好,它营造了一种氛围,一种欲望,因而能吸引读者。

为了增加科普作品的文学性,使科普作品更好地与文学相结合,我借鉴了“抒情蒙太奇”的手法。这是一种在讲科学知识的同时,用超越科学讲解的文学描述,进一步阐明科学主题,它可以将科学知识文学化,增强可读性。如在“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中,是借台湾歌星孟庭苇唱《你看你看月亮的脸》歌曲来帮忙的。

6五种科普蒙太奇

蒙太奇技巧通过对素材的选择、取舍和组接,可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可以引导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联想。每个素材虽然只表现一定的内容,但通过多个素材的组合,就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科学时空。

参照电影蒙太奇理论,结合自己科普创作体会,我在人文立体科普理念基础上,提出适合科普创作的5种蒙太奇技巧。

6.1 单线蒙太奇

它沿单一的一条线,按照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有节奏地、一气呵成地把科学内容叙述出来。这种方法要求文字通俗,绝忌过多的科学术语。这是最通常的一种创作方式,它的最大缺点是容易产生单调感。

6.2 交叉蒙太奇

它是将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叙述,最后汇合在一起,构成一段完整的科学故事或情景。这种技巧很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法。上面引述的阿蒙森一节就是一个例子。

6.3 倒叙蒙太奇

它是先将所要阐述的科学结论亮出来,然后再从头一一论证。这种写法能给读者遐想,激起他想了解科学家的思辨过程。在《一桩天大的海空奇案》中,就是先亮出美国国会给60年前在大西洋百慕大海域失踪的27名美军官兵授勋的情节,引出一桩奇案,给读者一个“谜”。读到这个开头,他肯定想继续读下去,了解到底是什么案情。

6.4 比喻蒙太奇

它是用人们熟知而又与某些科学现象有相似之处的人文现象来作比喻,引起读者的联想的写作方法。如在《似花非花笑里藏刀》里,我用“笑里藏刀”这句成语,暗示着海葵就是这种笑里藏刀的海洋动物。这样一比喻,读者也会产生一种好奇心,急于了解海葵究竟是怎样笑里藏刀的。

6.5 抒情蒙太奇

这是一种在讲科学知识的同时,用超越科学讲解的文学描述,进一步阐明科学主题,使科学知识文学化,充满诗意。前面引述过的《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就是一个说明。

作者简介:

雷宗友,上海海洋石油局高级工程师。

科普 篇4

2014年4月9日,李象益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为我们讲述了他的30年科普故事。

将“科学中心”的概念引入国内

2013年11月24日,第6届世界科学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在这个有巴西总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巴西科学院院长参加的隆重开幕式上,只有一个额外的环节用来给一个中国人颁发奖项,就是为李象益颁发201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普奖——卡林加奖。作为科普界的最高奖项,卡林加奖旨在奖励为普及科学技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在奖项设置的60多年中,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荣誉。

在中国科普界,李象益的经历可谓异常丰富。他曾经拥有过的头衔令人眼花缭乱:中国科技馆馆长、中国科协科普工作部部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执委、国际博物馆协会科技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普事业的很多开创性事件都与李象益有关,比如他第一个将科学中心式现代科技馆理念引入国内科普领域,即不强调藏品,而是注重科学的再创造,强调参与、互动、体验,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让公众主动参与其中;在担任中国科协科普工作部部长期间,他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并与美、日、英等国联合开展国际对比研究;作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他倡导发起了亚太地区科技馆联盟等,让中国科普事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让科普变得更好玩

李象益与科普事业的不解之缘正是从参与筹建中国科技馆开始的。由于筹建初期的中国科技馆急需人才,1983年,在歼击机发动机设计领域已有所成就的李象益被调入中国科技馆筹建团队,参与筹建工作。那时他已经在喷气发动机领域搞了23年科研工作,成果斐然,1981年还赴美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当时调我去做科普工作,我是有思想压力的,因为当时做科研已经有很多成果,还在美国发了论文,对科普心中很茫然,但还是抱着坚持的信念,干下来了。”李象益说。

李象益搞科普工作虽然说是半路出家,但是作为喷气发动机专家的他也具备了“科学家搞科普”的独特优势。这一干就是30年,干出了兴趣,干出了成绩。

常去各类科技馆参观的同学,可能都看到过一个能让人瞬间“怒发冲冠”的机器,只要把手放在机器的金属球上,你会发现本来柔顺伏贴的头发,根根都竖起来了。这个机器在上世纪80年代曾风靡一时,它的名字叫范德格拉夫静电发生器,正是李象益从国外引入的最早一批互动科普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开创的新一代以科学中心理念建设的科技馆,迅速在全球普及开来。它不同于传统科普以展品陈列和知识传播为主,更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更重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参观者从被动参观展览转变为主动探索和实践。

“简单地说,科学中心理念更强调观众的体验和参与,比如一个成年人的肠子有多长,按照科学中心理念建设的科学馆,就会设计让观众从一个模拟人体的‘肚子’里拉出来测量一下,大约有7米,这种体验令人印象深刻。”他说。

李象益1981年在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第一次接触到科学中心理念建设的科技馆,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这一经历促使他成为科学中心理念进入中国的见证者和推动者。1988年,李象益参与建设的中国科技馆开馆,同时举办了中国第一个科学中心理念的科普展览,亮相了一批现代科普设备,范德格拉夫静电发生器就在其中,让国内观众大开眼界。这批展品得来也相当不容易,李象益说:“当时为了从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交换来这些展品,我们把我们的中国古代科技展推到加拿大展了一段时间,才最终引进了这一中国科普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展览。”

从墙壁上的展板到互动的科学玩具,从“请勿动手”到“欢迎操作”,李象益让观众开始感觉到科普是很好玩的事。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各地科技馆的兴建,“天下展品一大抄”的问题开始显现。李象益意识到,推动科技馆科普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他开始认真研究国际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全方位借鉴科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科学等理论,并将它们应用于科普。比如来自心理学的“元认知”理念,强调对事物认知过程本身的探索和理解,李象益将其融入科技馆的各个方面,通过过程教育不断向参观者提问:“这是为什么?”

“参观者到科技馆来,最重要的不是为了学到多少东西,而是要学会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李象益说。

带着“百宝箱”走遍全国

退休之后,李象益依然热心各类科普活动,近年来在各地所做的科普讲座已经超过百场。每

次去做科普讲座,李象益总是随身带着一个被他戏称为“百宝箱”的湖蓝色箱子,这是陪着李象益走遍全国的亲密伙伴。这个“百宝箱”里究竟装着什么呢?除了各种最新的资料,还有许多的小道具,一个伸缩球、一张图形识别卡、一片塑料薄膜、一张纸……这些东西到了李象益手中,都成了宣传科普的好工具。

那个伸缩球是李象益在美国新泽西自由科学中心参观时买来的,球体由很多塑料短棍组成,可以自由伸缩,最小时只有西瓜般大小,最大时直径将近1米,而且无论任何一处受力,在伸缩过程中,球体最外层的点都在一个球面上。通过观察伸缩球的伸展、缩放过程,你会感觉机械运动规律的奇特。李象益说:“这个教具我珍藏了20多年,虽然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很简单,但神奇的体验让孩子懂得了如何巧妙理解和运用科学原理。”这就是李象益推崇的“小物件,大理念”。

Q:在您的职业科普生涯中,您曾参观考察过上百个国外各类的科技馆,您心目中理想的科技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李象益:科普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个补充,而且是个延伸和发展,因为教材改起来很慢,但科技发展却很快。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已经把科技馆当成了课堂,想要看最先进、最新的东西,得到科技馆来,因为科技馆的信息更新永远比教材来得快。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后的科技馆应该具备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的功能,特别注重往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启迪智慧这些方向来发展。

观众喜爱的科技馆,应该是能参与互动的,不是单纯的展板展架,满墙都是“苍蝇屎”,要把“古董”展品变成新奇特的“仿真模型”。有一个说法,科技馆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Eyes,就是用眼睛去看,第二个阶段叫Hands,就是动手参与、互动,第三个阶段叫Minds,就是要动脑,要注重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现在最高级的科普应该是Minds,要有Hands和Minds,不要老是搞Eyes。

Q:您认为中国的科技馆和国外知名科技馆的差距在哪里?

李象益:这个差距,可能还是一些理念方面的差距。国外在科学教育方面搞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科技馆的许多理念都是受科学教育理念的影响。比如,美国科技馆的儿童馆,他们拿出一个大象模型,会引导孩子们探寻大象的耳朵为什么是大的,大象的耳朵为什么和兔子的耳朵不一样?它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而我们受应试教育影响,做科普也只是说“大象的耳朵是大的,兔子的耳朵是竖的”。

同时,我们科技馆的观众和国外科技馆的观众在参观方式上也不一样。比如我们中国科技馆门口每天来十几辆大巴车,带着几百个学生来,但是到科技馆里面,只是转了一圈就走了。而美国很多科技馆里是有老师带着学生有目标、有组织地系统学习,叫“非正规教育”。这种有目标的学习,会启发学生的思维,从知识层面的传播提高到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层面,甚至是精神价值观这个层面。所以我们在科技馆里应该加大“非正规教育”的比重,推进深度理解和深度学习。

Q:您每到一个地方做讲座,都要随身带着您的“百宝箱”,里面装着一些科普道具,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些道具?

科普 篇5

科普,不能仅仅“普”知识(解码)

最终目标是训练公众的科学思维

全国科普日活动正在各地举行,科普也成了这几天的热门话题。尽管进步显著,但我国科普事业仍有不少难题待解。具体到科普作品的创作、传播层面,则常被诟病质量不高、讹误频出等问题。好科普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畅通公众、媒介、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如何掌控好科普作品准确与通俗之间的平衡?

读者看不懂、学者认为不严谨,科普报道常难以兼顾准确与通俗

对于公众来说,量子无疑是近期最常见诸媒体的科学词汇之一。量子卫星、量子纠缠、量子隐形传态……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科普推广,让这些原本生僻的词汇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文科出身的赵武是个科学迷,但不同媒介上关于量子的介绍,却让他有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一方面是科普很热,不光是媒体关注,业余科普作家、网络自媒体、科学家个人都纷纷发声,关键词一搜,资料很丰富。”但另一方面,赵武说,“正是因为大量信息的涌入,也让科普资讯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艰涩难懂,有的以讹传讹,有的文字粗鄙,往往刚看个开头,原本求知的心一下子就凉了。”

赵武的吐槽代表了不少公众的想法。的确,以量子卫星发射时的科普文章为例,仅仅对于“量子”这个概念的介绍,就五花八门。

不满的不仅是公众,科学家群体对于不严谨、夸大事实的科普也有不满。,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有媒体不加任何定语,用“有望饿死癌细胞”来形容这项成果的价值,但颜宁却一直对此耿耿于怀。科学家惯有的严谨让她觉得,“饿死癌细胞”还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这种表述太不严谨。

即使是由专业科学家把关的科普类媒体,也难免有“失实”的情况。微信公号“赛先生”前不久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顾凡及质疑“赛先生”的一篇名为《IBM发明世界首个人造神经元,人工智能的底层硬件基石已完成》的文章,认为“IBM发明世界首个人造神经元”等多处不符合事实。

读者困惑、学者不满,媒体人也有着自己的纠结和苦衷。美国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创刊于1845年,目前已有1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其写过文章。但即使是这样一份历史悠久的杂志,也要不时在严谨和通俗间寻找平衡。在总编辑玛丽特·迪克里斯蒂娜看来,不是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好的作家。科学家们一般适应了学术期刊的写作,却不一定习惯于讲故事。还有不少媒体人抱怨:如果完全按照科学研究的严谨思路来做科普报道,读者看不懂;写的太通俗,准确性又容易失去控制。

信息交流不对称、青少年科普资源不足、翻译鱼龙混杂,科普困境还有不少

尽管近年来进步显著,但科普所面临的困境并不仅仅限于公众、媒介、科学家三方之间的沟通问题。

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马志英是上海市大众科学奖获得者。多年科普工作,让他感触颇深:“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领域的信息交流并不对称。以食品安全领域为例,因为公众越来越关心健康、养生,但在网络等媒体上,关于食品的谣言很多,不科学不靠谱的信息反而占领了阵地。”

科普作家、中科院郑永春博士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事业中,据他观察,近些年科普事业的声势日渐壮大,但青少年群体所能接触到的科普资源还远远不够。“今年暑假,中国科技馆单日的人流量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来北京的必游景点。但是,这个数据同样也表明,公众和青少年对科技馆的需求没能得到满足,各省市地方的科技馆如果做好了,大家也就会分流开来。”郑永春说。

在郑永春看来,科技馆是科普的重要场所,但运营和维护很不容易。科普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激发大家对科学的兴趣,要给人带来新奇感。因此科技馆必须随着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及时更新,因此维护成本比较高。

顾凡及特别提到了科学翻译的问题。他表示,目前国内引进脑科学方面的国外科普著作速度很快,但好的译作很少,甚至有的连“信达雅”中最基本的“信”这一点上就无法过关。“译者自己没有看懂原文,就按句子中英语词汇里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中文意思代了进去,最后把这些文字串成一句似乎通顺的中文句子。”顾凡及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文铮是《七堂极简物理课》的译者,他认为,目前科普著作翻译的酬劳与其工作艰苦程度太不匹配,笔译只有大约每千字70元,与口译、影视剧翻译等高收入工作形成鲜明对比,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科普翻译鱼龙混杂的乱象,甚至有“不懂就编,不会就删”的风气。

科普从业者应该更像一名导游或侦探,严谨有趣的同时注重塑造品牌

今年,《七堂极简物理课》受到很多家长和科学爱好者的欢迎。仅纸书销量就早已超过10万册。凭借着隽永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科学解释,这本书广受好评,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为科普著作树立了一个标杆。

企鹅兰登(中国)公司是这本书的出品方之一,说起这本书的成功,企鹅兰登(中国)大众图书主编赵轩认为,《七堂极简物理课》在科普的“科”字和“普”字上都很过硬。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的文笔也很出色,更可贵的是,其立意不仅仅局限于介绍科学知识,而是启发人们获得一种理解这个世界的新角度。在引进中国前,这本书已经在欧洲、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

郑永春直言:“我们现在对科普的认识其实有误区,科普‘普’的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他说,知识是目前“普”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即使科学家也不能保证知识的完全正确——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的真理也可能变成明天的谬误。科普的最终目标是训练公众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让人们在碰到问题时,能够自己去查阅资料、筛选信息、动手验证、逻辑推理,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得到结论。

好科普的标准显而易见,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有不少难题需要克服。

玛丽特·迪克里斯蒂娜将《科学美国人》杂志的成功归结于他们长久以来很好地通过科学报道展示了为什么科学对你、我以及所有人都那么重要。“在长期与科学家打交道的过程中,编辑会引导和鼓励他们将文章写得更像是一名导游,将读者从未到过的风景介绍给他们;或者写成侦探小说般,比如,我有这样一个悬案,然后我是如何一步步揭开谜底的。”玛丽特·迪克里斯蒂娜说。

在翻译层面,企鹅兰登(中国)公司为《七堂极简物理课》找来了具有丰富意大利文学翻译经验的文铮,并请中山大学教授、天文学家李淼做最后的审读。文铮用“如履薄冰”来形容翻译过程,“一些看似基本的用词在科学读物中显得尤为重要,同样一个词——译成‘引力’还是‘重力’?‘匣子’还是‘盒子’?从专业角度都需斟酌。”文铮认为,科学翻译的最理想状态应是科学家和翻译家的通力合作。

针对科普对象的不同,马志英则会调整自己的讲述策略。面对中老年人,多采取简单易行的实验演示;面对中小学生,就会从孩子们的零食入手……马志英觉得,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科普要想更有影响力、权威性,还需注重培养起一些知名科普品牌。

科普网站相对于传统科普方式的优势 篇6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科普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众的需求。科普网站作为新型的科普方式,较之传统的科普方式有了很大改变。本文主要描述了科普网站相对于传统科普方式的优势。

关键词:传统科普;科普网站;网络

“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缩略语,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科普的意义至关重要,毛泽东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这其中的落后就包含着科学文化的落后。科普的意义就在于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先进的科学文化,提高公民的科学意识,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从而使国家稳步健康地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科普并不是保持一成不变的模式,在每个历史区间里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科普传播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学校教育、书籍报纸、广播电视节目、展馆等。在如今高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传统的科普传播方式的地域性、时间性、种类性等特质大大限制了科学文化的传播,而科普网站没有这些限制。相对于传统科普方式,科普网站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基数人群大,覆盖区域广

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至今已有网民6.68亿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相对于我国人口基数所占的比例也达到了48.8%,仅仅2015年就增加了1894万人。另外,我国的手机网民数量也在迅速提高,目前规模达到了5.94亿。科技的发展进步使得手机迅速普及,手机大屏化、应用多样化使得手机的体验越来越好,应用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网民数量也明显增加。此外,我国农村网民已经达到1.86亿,2015年增长800万。

近年互联网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中国互联网的覆盖区域不断扩大,并且呈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为64.2%,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为30.1%。虽然城市比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高很多,但是由于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将来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会大大提高。通过互联网建设科普网站,有了大基数的用户,有了更大的覆盖面积,科普网站会更好地发展。

二、高速度、高效率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速早已告别了几年前的“龟速”时代,电脑的配置不断提高以及网带越来越“宽”,使得网络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科普方式,比如书籍传播,要经过编辑、校对、印刷和发行环节才能到个人的手中,这些环节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科普的效率可想而知。而通过科普网站,只需要编辑、校对上传,人们就可以通过浏览科普网站了解科学知识。这个过程省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提高了科普的效率,让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最新科普知识。相对于传统科普的宣传方式,网络宣传更迅速、更全面。

三、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传统科普方式,比如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等,都是单一的。科普网站中的表现形式是多姿多彩的,如可以以文字的方式,可以以图片的方式,也可以以视频的方式。对于学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没有那么强,文字与视频的方式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可以将一些知识融入益智的小游戏当中,让孩子边玩边学,潜移默化之中他们就学会了这些知识,提高了孩子学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从小对科学充满向往。

人们的喜好各有不同,有人喜欢读书,有人喜欢看视频,有人喜欢浏览图片,这些不同的需求在网站中可以通过功能不同的板块实现。这些板块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让人们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加深了科学知识的理解。

科普场馆成功举办科普主题展览思考 篇7

关键词:主题展览,策划,展示设计,科普教育

1做好前期筹备,策划好展览的各个环节

1.1精心策划,保证工作开展有的放矢

首先,拟定年度工作计划时,对全年的临展数量、规模、配套活动、预期达到的效果等要有详细的规划。其次,需制作详细的年度展览计划书,对年度资金预算分配、展览档期安排、分工安排、配套活动、需其他单位部门配合事项等做详细部署,做到有的放矢。一般来说,年度计划要有所偏重。在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一般要覆盖大型展览,将重点放在节假日,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来观看、参与,使展览发挥最大价值。

1.2选好主题,让展览先声夺人

策划准备过程中,主题选择是一个展览成功的关键因素。提高公民科普素质,最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有没有更多的观众参与,因此,观众量是一个展览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如果展览主题选择不当,观众反应平淡,也就失去了科普教育的机会,再多的宣传也不能改变展览本身。而恰当的临展主题,不用过多宣传,观众也会踊跃参与,如何选择合适的主题,须做到以下两点:

(1)贴近生活、深入群众、反映需求。

公众对于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是非常关注的,因此只要我们及时策划、推出相应的主题展览,就能迎合公众心理需求,吸引观众参观。2011年,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三聚氰胺、地沟油等事件相继曝光,市民对食品问题高度关注,但不清楚哪些食品安全,标准又是如何,一时之间手足无措。重庆科技馆适时推出“食品安全展”,对已经查出的危害食品给予曝光,对如何检验食品是否安全给予解答,还展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膳食结构等科普内容。对于已查封的一些问题食品运到展览现场,让市民近距离观测这些有害物质,了解其对人体的具体危害性,许多市民在看后都表示受益匪浅,同时也树立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展览一经展出,吸引大批观众前来参观。不仅如此,展览还展出了政府对食品安全所做的大量工作,如何打击食品犯罪等,对已经处置的食品案件进行曝光。既安抚了市民恐慌情绪,也显示了政府打击食品犯罪的决心。由此可见,选好主题,配合社会热点推出展览,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视角独特、内容新奇、激发兴趣。

展览主题选择要善于发掘科普资源,以不同视角去策划、准备展览,避免展览无特色、无亮点、无乐趣。2010年,重庆科技馆举办了“聆听恐龙的呼唤———大型恐龙主题展”,获得巨大成功。重庆地区恐龙化石出土较多,各类恐龙相关的信息层出不穷,市民对恐龙一直都有着较多的兴趣,加之恐龙主题历来具有高关注度,所以在重庆举办恐龙主题展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了这些基础,还需要以独特视角策划展览,要区别于自然类博物馆的展览。要展出有趣味性的恐龙知识,策划编写一些故事串联展示内容,根据展览内容策划相关活动等。恐龙展期间,不仅展览内容丰富,还专门制作了可供观众参与的机械互动恐龙,小朋友还可骑乘合影,经过参观和互动,加深了观众印象,对恐龙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展览还策划了恐龙挖掘、恐龙绘画、恐龙翻模等多个互动活动,这些活动都配合展览,起到了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效果。期间还邀请了恐龙专家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讲座主题紧贴展览内容,与展览形成良好互动。各大媒体也对展览追踪报道,将恐龙主题推向高潮。展览展出后,市民踊跃参与,周边省市、各区县市民也赶来参观,展出四个月参观人数突破30万。

1.3积极准备,为展览成功举办夯实基础

主题选择好之后,要提前做好展览的准备工作,各类型展览的情况不同,自主研发、合作办展、整体引进工作各有区别。自主研发,需要更长的准备周期,全面的项目论证以及精密的推进计划,制作整个临展项目的时间完成表,然后严格实施,确保前期规划内容得以实现,时间进度得到保障;合作办展,除做好自身的工作外,需注重沟通协调工作,目标方向的一致很重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定期的协调会议必不可少,及时了解各方工作进度,同时掌握工作积极主动,以我为主的思想,各项工作要准备应急预案,防止特殊情况发生;展览整体引进相对简便,但也要做好引进项目的评估论证,不能做简单的展览移位,对所引进内容因地制宜,做适当的改进加工,或是做一些适合自身的配套内容,将展览之精髓呈现给观众。

展览准备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资金使用程序,科普场馆大都是财政拨款,每笔经费根据政府采购法要进行招标,整个招标过程又有着公示、审批、开标等流程,如果前期不做好时间规划,很可能会影响展览的顺利开展,错过展览的最佳开展时间,从而使展览的效果大打折扣。总之,展览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充分的前期准备才能从容的应对后面的各项工作。

2把好展览方向,内容与形式同样重要

2.1展览内容突出科普性

展览的展示内容,是从众多知识点(或展示点)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这些点,必须要注重科普内容的提炼,每年展出的各类展览数不胜数,各类场馆、游乐场等逐年增多,在此情况下,科普场馆临时展览一定要突出特点,以提高全民科普素质为己任,不能随波逐流。

2.2展示设计要为展览服务

科普场馆临展主要职能是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如何更好的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设计形式上下功夫。科普展览要普及知识,保证展览的通俗易懂又兼具趣味性非常重要。灵活的展示形式可更好地服务观众,在设计过程中,需区别于商业展示以华丽、花哨刺激人们购买欲望为主的设计方向。如重庆科技馆2012年举办的动漫展,展览虽是动漫主题,但有别于以促进销售、达成合作为主商业动漫展,而是重点放在动漫的发展历史道路及制作动漫多涉及到的科普知识上,展示形式主要以动漫发展为主展线,专门设计了一些展示道具,并应用部分多媒体技术,重点展现科普知识。使观众能了解动漫是什么,发展的意义在哪里。总之,在判定一个展览的形式是否合适,考虑是否更好的配合展品展出,是否更好的突出了科普知识。

3完善效果评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馆理应成为公众了解科学的首选场所之一,引领公众接受科普。然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得信息、选择休闲日益多样化,科技馆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提高科技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提升科普教育的效果,展览展出效果的评估工作是一个重要手段。

临展的评估工作包括很多方面。从评估对象来看,既可以对单个展览整体效果进行评估,如从布展水平、展品的丰富程度、展品的科普性、互动参与性等进行评估,也可以对具体的某个展品进行评估。科技馆应该以观众为本,做好观众调查极为重要,了解观众对展览的意见建议,知晓观众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展览。根据观众需求,做好展览展品规划调配,从而保证科技馆临展的长久生命力。

观众量是科技馆临展成功与否重要指标。然而,观众量反映的仅仅是社会效益的其中一个指标,无法体现对展览的其他方面的评价。如观众参观展览后有哪些收获,科普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展览的配套活动是否满足了公众的需求,这些问题都关系着科技馆临展是否发挥应有的功能,也是衡量临展成功的重要方面。很多临展在开发设计阶段很少考虑观众的意见,并没有进行类似的评估,以至于开发主题从一开始就走偏了方向。因此,评估可针对即将策划的展览来展开,如发现展览定位、内容、形式、配套活动等不合理,及时做适当的修改。

总之,一个临展的成功是多方面紧密结合实现的。作为展览策划、研发者,必须综合观众心理、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做好前期准备,注重内容及形式,同时完善展览的各项评估,才能实现展览运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秀美.临时展览在科技馆科普教育中作用的浅析[J].科技视界,2015,(4):383.

[2]芦静.浅析科技馆临时展览[J].科技风,2014,(7):48.

[3]付丛茂.科技馆临时展览研发工作中的一些体会[J].科技风,2013,(5):72.

科普 篇8

1 开发植物园区科普项目, 引领学生开启植物科普大门

在大多数人眼里的科学是“高精尖”的印象, 或避而远之, 如何拉近普通人与科学的距离, 是科普工作的首要问题。这几年广西热作所实施的几个科普科研项目, 开发了多个科普产品, 也为科普园区塑造了具有创意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新景点。

小中见大———“植物小人国”世界。该景点利用植被生理生态特性, 采取现代先进成熟农业栽培技术如矮化、修剪等处理, 将植物实体多元化, 再结合人造景点的微缩, 采用特殊的工艺和不同的修建方法, 按10:1比例建造出3个微缩景点:民居古建、沙漠部落和壮乡木楼。通过的微型景观和低矮植物进行配置, 自然和谐地展示童话世界的“小人国”景观。

大中识小———树人屋叶子世界。通过巧妙设计, 制作出能让人们走进去的大型植物叶子结构模型屋。根据不同细胞特性形状选择不同模型、材料制作, 如叶肉的栅栏组织用竹片手工编制排列而成, 海绵组织用新型PVC材料不碎球排列而成, 气孔的肾形保卫细胞则用水泥浇铸。叶片表皮细胞用绿色材料板材制成;叶脉用霓虹灯管铺设而成;在这里人们可以直观的感受植物的微观世界, 了解叶子的组成和植物器官生理功能等相关知识。

时间去哪儿了———植物进化廊。结合植物科普园的游览路线, 选取地形条件良好, 地势狭长的区域, 按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程序设置4个专类植物区, 分别为苔藓植物区、蕨类植物区、裸子植物区和被子植物区, 根据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要求, 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营造相宜的小气候环境, 将这4类植物通过以实体展示, 形象地揭示植物的进化规律。

这些新奇景观为游客带来了新奇的体验, 吸引他们在此驻足留影, 还成为摄影爱好者创作特殊主题作品的素材, 很好的带动了科普园区的宣传,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普基地的发展。

2 利用植物科普资源, 结合参与式活动, 培养探索和实践能力, 感悟农业科普

进入21世纪,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获取知识更为便利, 但同时也使人养成了水过鸭背、浅尝辄止的阅读学习习惯。科学精神虽然是认真严谨的, 但科普教育不是简单的上课填鸭, 应倡导走进大自然, 亲自操作或者体验活动来进行学习, 可以是游戏、表演、比赛, 通过这些活动了解自然、土壤、植物、生物的一般知识, 寓教于乐, 在传统教说模式的基础上, 进行多种互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科普活动。

游戏竞赛型活动———“植物王国寻宝”和有奖抢答。此类活动主要面向中小学生, 通过科技人员传授植物科普知识, 发放提示卡片, 让学生们在园内按提示寻找目标植物实体。有奖抢答以植物科普园内植物为主题, 每提示1次进行1轮抢答, 直到正确答案出现。通过直接参与游戏, 提高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以及对科学的兴趣。

思考学习型科普活动———“环保小卫士”、“小小魔术师”等。“环保小卫士”活动是基地与教育机构的一种合作, 组织学生对基地植物进行观察, 按要求做好观察与感受记录,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写作, 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及写作能力。“小小魔术师”表演利用植物成分与特定试剂产生化学反应的现象, 比如色彩的变化、物质形态的转变、食物相克等, 通过魔术演示的手法让人们感受植物体内魔术般变幻莫测的魅力, 在娱乐中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动手类活动———叶脉标签制作、艺术盆栽等。制作叶脉标签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多种植物的叶子, 选取合适的叶子种类, 在科技人员指导下, 用物理、化学方法制作叶脉标签。此类活动能激发参与者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 加深对植物构造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3 根据季节变换, 适时推出多种主题科普活动

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人群、不同的作物品种和园区, 通过参观游览、讲座和亲自操作等形式, 策划开发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科普旅游主题。

果林生态游: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对不同的观花植物花期、水果成熟期开展推广活动, 展示科技成果, 打造科技品牌。例如3月桃花节、4月梨花节、6月荔枝节、7月龙眼节、8月芒果节、9~10月举行杨桃节、番木瓜节。游人穿行园中既可采撷品尝, 又可观光识别形态各异的水果, 领略多彩多姿的植物魅力, 增长科学知识。

农家体验游:布置农庄院落, 摆放水车、碾米机、石磨等传统生产农具让学生参观学习, 同时在院落外圈养兔子、山羊等小动物让学生触摸喂养, 开设QQ农场、给小鸟做个窝等活动。通过亲自劳作, 学习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生长特点, 增强对农业生产、农时和生产季节感性认识, 让科普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春秋游: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大自然, 开展校外生物课堂, 精心规划游览线路, 在植物科普园主干道树立有关热带亚热带水果、植物生态知识的科普图板, 形成一条科普走廊, 结合进行现场讲解和互动游戏、生物实验。多角度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同时开设多个义务植树主题景区, 将景区建设与亲子植树、果树认养等活动相结合, 让学生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来, 提高环保意识。

4 结语

通过开发自身优势资源, 广西热作所亚热带植物科普园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功能和科学普及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尤其是通过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营造了一个能激励全社会广泛参与、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科普教育服务平台, 开展环保科普教育, 实现科技资源科普化。

广西热作所本着“保护、利用、开发”的原则, 发展特色科普旅游, 探索了一条植物园特色科普活动之路。在科普工作者共同努力下, 先后荣获“南宁市绿色环境教育基地”、“区直机关青年活动基地”等称号, 2013年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填补了我区亚热带作物科研、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等综合性项目发展的空白, 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植物科普教育基地。

摘要:植物园是开展植物引种驯化、植物分类、生物技术、园林应用等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 这些技术资源和实验场所同样是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介绍了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以下简称广西热作所) 作为科普教育基地, 不断提升科普能力, 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开发利用作物种质资源开展特色科普教育活动的经验和做法。首先, 以开发植物园区科普项目来引领学生开启植物科普大门, 自主研发了“小中见大、大中识小、时间都去哪了”等项目;其次利用园区植物科普资源, 结合参与式活动, 培养探索和实践能力;再次, 根据时令变化适时推出多种主题科普活动。提出了通过引伸、拓展等方式来挖掘植物科普资源, 开展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科普教育活动, 探索出一些符合自身特色的经验和方法 (模式) 。

科普 篇9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关机构调查结果表明, 20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比例为6.20%, 比2010年提高90%[1]。经过5年大力建设, 虽然我国全民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 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科技馆是全民科学素质普及的重要公共场所,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有必要增强科技馆的科普服务效能。

纸质图书资源不仅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同时它也是公众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2]。针对目前我国科技教育较为薄弱的问题, 本文借助于科技馆内增设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来提高科技教育水平。通过在科技馆内引入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科学技术层级的科普图书资源, 以科技馆展品与图书的系统解释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科技馆的新型科普教育理念, 提高公众自我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进而提高科技馆科普服务效能。

二、科普图书阅览室的构建

目前, 图书阅览室已经很普遍, 但是科技馆内增设图书阅览室时存在自身设计要求。从科技馆功能来看, 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不仅要求具有丰富的图书资源, 而且还必须具有有效的科普知识传播功能, 进而使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成为科技馆科普教育的有效实体, 精准地提升科技馆科普服务效能, 推进科技馆工作的整体发展。

1. 图书阅览室环境的建设

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硬件设计要求主要包括:空间的选择、书架的设计及入口的设计等。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馆的功能, 在不影响科技馆大量展品的科普传播效果前提下, 可以利用相对较小的占地空间来构建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此外, 科技馆内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需要具有开放阅读环境的特征, 进而便于公众在观看展品的同时查阅资料, 因此可以适当地采用透明玻璃作为空间隔断, 同时可以有选择性地配置一定放大倍率的望远镜。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书架可以采用双面多层结构, 提高较小空间内的图书摆放率, 并且书架前面可以选择性地设计有移动的台阶, 便于公众取阅感兴趣的图书。为了保障开放式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阅览室入口位置设置电磁波门禁装置。

为了构建人性化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环境, 需要选择科学的空间照明系统。根据阅览室人工照明照度要求, 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照明系统照度设计为500-800 Lx, 保证图书阅览室的光线充足均匀。此外, 在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内增设足够数量的电源插口, 进而满足公众对移动通讯设备或电子阅览设备电源的充电要求, 提升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服务效果。

2. 特色科普图书资源的引入

为了方便公众查找所需图书, 提升公众的学习效果, 对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图书资源进行特色归类。在图书常规分类的基础上, 针对科技馆的典型展品, 在图书阅览室内增设科技馆展品的诠释类图书专柜, 有重点地引入关于相关展品设计、工作原理和特点的图书资源, 在公众真实观看展品的同时, 及时和系统地深入了解展品的功能。

针对不同人群科学素质, 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引入特色图书。例如: (1) 引入满足青少年的科学探索和思维启发的图书资源; (2) 为了满足普通农民工的需要, 引入农业类特点的图书资源; (3) 引入具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点的图书资源, 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力; (4) 为了完善高等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思想, 引入具有弘扬科学精神的图书资源, 进而提高大学生在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方面的综合能力。

赋予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时效性特点。以社会热点、最新科普资讯作为科普图书更新目标, 常态化调研、整理科普资讯, 定期更新科普图书。采用制度化的方式, 建立符合科技馆整体工作要求的科普资源更新机制。此外, 通过引入网络媒体关注的和社会热点话题方面的最新出版图书, 为公众提供最新的科普图书资源, 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全民读书的氛围, 而且能够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从公众兴趣的角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3. 数字化科普服务环境的构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科技馆已经成为科技馆建设的重要内容[3]。目前, 我国公众数字化生活意识显著增强, 因此为了充分提升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数字化环境, 在阅览室内张贴科技馆网站的二维码标识, 通过扫描二维码的网络访问方式, 引导和方便公众通过科技馆网站了解最新的数字科普资讯。同时通过科技馆网站的友情链接, 能够引导公众了解不同规模、区域和特色的科技馆, 开拓公众的科普视野。借助于在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内良好的无线网络信号覆盖, 还能够方便公众在阅读纸质图书时通过网络了解和拓展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

结论

随着我国科技馆快速和逐步的发展, 利用科技馆内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特色科普教育方式, 能够提升全民的科技教育质量, 有效地增强科普知识传播效果和科技馆的精准科普服务效能, 进而提升我国的全民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国办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6—2020年) [N].新华网, 2016-03-14.

[2]中国科技馆.科技馆研究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8.

[3]江昕远.微博的传播模式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冲击[J].华中人文论丛, 2010, 1 (2) :105-107.

科普 篇10

1 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 强化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1 应试教育的弊端决定了需要转变教育理念, 着力开展科学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 在此教育理念的引导下, 形成了家长, 教师过度注重学生学生成绩, 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单一教育目标的教育局面, 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抑制了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发展。随着应试教育的弊端的显露, 国家着力推行素质教育, 积极开展公众科普教育, 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和基本宗旨, 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中小学生科普意识也日渐提高。

1.2 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及科普实践能力, 是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保障, 要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质, 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全面型人才, 需要从中小学生做起。一方面这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取得的众多成就, 既源于国家科学先进的方针政策, 也源于我国科技的进步及普及。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代社会, 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 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从中西方发展经验, 分析科普教育的可行性及实效性

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来看, 科普教育是促使科学技术得以有效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会促进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2]。英国较为重视科技发明创造, 以蒸汽机为标志, 英国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极大提升了欧洲的经济增长效率, 使西方世界最快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作为我国邻国, 日本早期处于闭塞孤立的状态, 自“明治维新”后, 日本推行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 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科学知识, 实现了国家的飞速发展, 成为亚洲的重要经济体之一。我国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后, 也积极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换来了经济的大腾飞, 大发展, 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种种发展经验表明, 科普教育是提升国家经济水平, 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且必要的途径, 科普教育具有突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 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和科普实践能力的途径方式

3.1 学科教学中, 注重科普知识的传授, 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头示范作用

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及科普实践能力的提高, 既要依托课外科普实践场所及活动, 也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科普知识, 通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类的学科案例设计, 发挥这类学科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出发, 设计出符合中小学生探究兴趣的物理科学实验及各类科技制作, 以调动中小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做到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培养中小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彩色影子”为案例, 开展科普知识教育。首先,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对形成的手影加以任意创作, 然后提示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最后教师提出具有较强科普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一, 影子有色彩吗?是否一定就是黑色?二, 一个物体是否就只有一个影子?在抛出问题后,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及认知经验, 对这两个问题加以思索, 让学生自由讨论, 并留出特定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后,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实验仪器, 进行彩色影子的演示, 在演示结束后, 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 然后将学生加以分组, 进行分组实验操作, 在实践中验证自身思路,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在实验完毕后, 教师让每组学生进行实验结论的汇总, 教师与学生一道, 揭示彩色影子形成的原因。

3.2 学校要依托教师资源, 创建科普实践平台

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及科普教育的主要阵地, 要充分借助自身教学资源优势, 积极为中小学生打造科普知识宣传及科普实践的平台[3]。组建“科普实验班”及“科普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组织, 点燃学生的科普知识研究热情。“科普实验班”与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要做到有机统一, 既不占用专业课程时间, 又要保持其连续性, 可选在周末开课, 在课程内容学习上, 诸如平面镜成像、光的颜色、太阳能利用、光谱等都可以作为科普重点内容加以研究, 在科技制作上, 可以相应的进行万花筒、太阳能风车、魔盒、潜望镜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学校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教师开展科普案例的研究制定及科普教具的制作工作, 以有效配合学科教学及科普教学的实施。

3.3 联合相关单位, 开辟中小学生科普实践基地

我国自实施“科教兴国”及“科学发展观”战略以来, 颁布实施了《科普法》, 并加大了科普公共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 组建起了覆盖范围广泛的科普单位组织体系, 各种科普馆所遍布全国各地区[4]。学校可以联合这类科普单位, 开展一系列的科普实践活动, 开辟出中小学生科普实践基地。

例如, 南宁市的众多中小学联合了广西科技馆, 在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 共同开展实施了一些科普实践活动, 诸如“物理科技展”、“科普大探险”、“玩转科学”等形式多样的科普实践活动, 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参与, 在取得了良好社会评价的同时, 又形成了充足的科普案例, 能够为学校科普教育所用, 形成了良性循环。

3.4 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科普机构组织要切实发挥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

科普馆所, 诸如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科技活动中心等, 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普教育作用, 一方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普知识读物和科普产品展览, 做好科普知识宣传, 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建设, 为中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相关实验创造条件[5]。

山东省科技馆注重强化自身公共服务职能, 为社会提供包含物理、地理、海洋、材料、能源等多方面学科内容的科普展品, 还着重强化了青少年科技产品制作、科普产品展示交流等方面的功能, 在科普工艺活动组织开展上也卓有成效, 取得了较好的科普教育效果, 成为科普馆所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的典型范例。

4 结论

总而言之, 随着时代发展, 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更加凸显出自身重要性, 在此形势下, 国家、教师、学校、科普单位都要重视科普教育的重要地位, 通过完善科普知识宣传及实践渠道, 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科普意识和科普实践能力, 以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全球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 而伴随科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 全球又已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 增强中小学生科普实践能力, 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 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素质青少年的有效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本文结合相关实例, 分析中小学生科普意识的重要性, 探究提高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和科普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生,科普意识,实践,科普基地

参考文献

[1]贾显军, 丁忠芬.以学生信息技术和科普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3) :8-10.

[2]吴浪.全民科普时代青少年向前进[J].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2 (9) :18-21.

[3]钟承江.开展科普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师道·教研, 2013 (6) :11.

[4]赵芳.研究性活动项目在中小学生科普日活动中开展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风, 2012 (1) 249, 252.

上一篇:怎样上好阅读课下一篇:饲养生猪应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