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普

2024-06-27

物理科普(精选五篇)

物理科普 篇1

一、科学普及的简介

科学普及的理念就是指将晦涩难懂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至全社会, 并普及和弘扬其中的科学精神, 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愚昧, 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自然并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以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推动全社会的发展。我国在2002年对科学普及进行明确定义:科普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进行普及科学知 识, 倡导科学方法, 传播科学思想, 弘扬科学精神的工作和活动。

科学普及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许多人认为科学普及的实施者是科学家或是科学工作者, 都往往忽视了底层的科学普及的实施者就是教师。学生时期接受的科学知识是全面的, 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也是有效的。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肩负起科学普及的重任,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高中物理课堂渗透科普知识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教学目标。高中教师和学生都以高考作为教与学的主旨, 切对提高高考成绩无关的教学都被视作多余。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物理书本展的, 多以题海战术作为学习方法。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培养可持续, 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学习到的只是课本知识, 没有更深步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授。在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情况下, 在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是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才能作为以后更深层次的科学文化学习的铺垫, 促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可持续发展, 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的方法

1.教师明确 教育目标 , 改变教学方式 。

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取决于课堂科学知识的普及, 课堂普及科学知识要教师改变原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要明确教育目标, 以往的课堂教学以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为教学目标, 教师应更改教学目标。课堂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的, 教师应以学生长远的学习生涯为教学目标, 以把每个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教学目的, 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 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由原来单纯的灌输科学知识变成渗透科普知识的教学, 终实现教育目标。

2.利用课外学习资源, 通过课堂进行科普宣传。

学习更多的科普知识, 学习资源非常重要。物理学科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书本, 课本外的世界才是广阔的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教师要注意收集课外知识, 将有利于课堂物理教学的科学知识引进课堂, 这样不但对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有帮助, 而且有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教师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提出定的要求, 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报刊、课外书, 甚至通过网络了解新的科技成果, 再通过研究新的科技成果与课堂上的物理知识的相同之处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程目标不局限课本知识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利用物理实验, 由表及里地渗透科普知识。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会有许多实验课程, 传统的实验过程是为了证实书本上的某个理论, 而这个理论在书本上已经显而易见, 学生在做实验时已经知道了结果只是在体会实验的过程, 兴趣浓厚。教师应该脱离书本, 指引学生做一些生活小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产生疑问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 教师就可以将知识及时渗透到实验课程中, 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的最佳形式。在物理实验中, 可以做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 如物理老师在课堂上用瓶壁较薄的空矿泉水瓶做了如下演示:首先旋紧瓶盖, 接着两手分别握住瓶的上、下部分, 使劲拧瓶的下部, 使其严重变形压缩瓶内空气, 然后迅速旋开瓶盖, 可看到瓶盖飞出数米远, 瓶口和瓶内有“白雾”产生, 这个实验说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摩擦力气体体积越小, 压强越大, 气体对外做功等物理知识。

四、结语

学生的学习绝不是局限于高中时代, 学习生涯很长远, 仅授之以鱼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让学生用科学的视角看世界, 具有良好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正是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的佳途径。

摘要:要想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 首先应从学生科普知识的普及开始。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 如何实现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渗透科普知识是每个物理教育工作者都要深思的问题。本文从问题的产生和如何解决问题两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等问题。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科普知识,渗透知识

参考文献

[1]廖之兰.科普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J].湖南中学物理, 2010.

[2]黄黎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初探[J].大众文艺, 2009.

物理科普教案1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天空形成彩虹的原因

2.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普知识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课题的重点是在于把握彩虹的自然形成和养成一种以科学态度和观点看待问题,学习这一课时关键的是要明白一些自然地科普现象,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科普的魅力 教学难点

1.彩虹的形成

2.彩带颜色的顺序以及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收集彩虹形成的知识和一些必要的科普现象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彩虹是人们经常看到的五彩缤纷的彩虹一种自然界的光现象,每当当空挂时,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观赏这种大自然美,古时有人说,那是寂寞的嫦娥在云端歌舞挥起的彩绸,也有人说,那是仙女为窥视人间在云中搭起的彩桥,不管是彩绸还是彩桥,都只过是神奇的传说罢了,而现实中的彩虹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虹图片)

(二)、新课教学 1.彩虹的形成

师:(1)其实彩虹的形成跟我们学过的光的折射和反射有关,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折射和反射吗?

生:让学生自己回忆总结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的内容 师:那么它们在彩虹形成的过程中的作用(作图分析)

折射和反射,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光集中起来才能形成彩虹

(2)同学们知道彩虹有几种颜色吗,这些颜色以什么样的顺序排列? 生:相互之间讨论并举手回答

师:总结,彩虹有七种颜色,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红色在最上面,紫色在最下面。(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

彩虹是光学现象中的一种色散现象。彩虹一般出现在雨后晴朗的天空,这是因为空气中漂浮大量的小水滴,当太光照射到这些小水滴上时。一个个的小水滴就像棱镜似的把白光分解成七色单色光,对阳光起分光色散作用。

师:那么阳光是如何在小水滴中产生分光色散作用的? 生:分组讨论

师:当阳光射入小水滴时,光从空气进入水时,发生一次折射,由于构成白光的各种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紫光波长最短,红光波长较大,其折射率最小,其余色光介于红光和紫光之间,因此,光线在小水滴内产生分光现象,同时各色光在小水滴内继续传播,遇到水滴的另一界面时被反射回来,重新经过小水滴内部,出来时再一次发生折射回到空气中,这样,阳光在小水滴中进行了两次折射和一次反射就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当空气中的小水滴数量很多时,阳光通过这些小水滴,经过反射和折射作用,射出来的的光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美丽的彩虹。(4)彩虹形成过程中什么颜色是靠在最前面的?彩虹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由于构成白光的各种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紫光波长最短,红光波长较大,其折射率最小,其余色光介于红光和紫光之间,彩虹形成后红色是在最前面的,彩虹的大小是由水珠的大小决定的,当水珠越大的时候红色就会越明显(5)怎样才能够看到彩虹?早晨的彩虹出现在什么方向?黄昏的彩虹出现在什么方向?

面对太阳的时候我们是看不到彩虹的,要想看到彩虹我们必须背对太阳才能够看到,早晨的时候彩虹出现在西方,而黄昏的时候彩虹出现在东方,然而黄昏的时候我们是看不到彩虹的,因为这时我们的地球和太阳在同一平面上,要想看到彩虹就必须在高空中才能够看到

(6)彩虹一定出现在雨后吗,怎样在晴朗的天气下自己动手制作彩虹?冬天会出现彩虹吗? 生:各抒己见

师:雨后天空有时会出现彩虹,这固然是事实,但是在阳光下,喷泉或瀑布的周围也会出现彩虹;在夏天,街上奔跑的洒水车后面,有时也会出现一段彩虹,用喷雾器在空中喷雾液可以形成彩虹,所以在晴朗的天气下背对阳光在空中洒水或喷洒水雾,可以人工制造彩虹。冬天一般不会出现彩虹,因为气温低,水珠少,光照少,所以在冬天一般是不会出现彩虹这一科普现象的。2.彩虹的气象原理

同学们都知道彩虹出现在雨后晴朗的天空,那么彩虹的出现和消失与气象有没有关系呢? 生:分组讨论

师:空气里小水滴的大小,决定了彩虹的色彩与宽度。雨滴越大,彩虹带越窄,色彩月鲜明,;雨滴越小,彩虹带越宽,色彩月暗淡。当雨滴小到一定程度时,分光和反射不明显,彩虹就消失,这说明了彩虹的形成直接与空气中雨滴的存在、多少、大小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说,彩虹跟天气变化有关。例如:如果彩虹的色彩从鲜艳变为暗淡,宽度从狭窄变为宽大,都说明空气中雨滴由大逐渐变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空气可能之间转向稳定,天气情况渐趋稳定。3.课堂总结 ①.彩虹的形成 ②.彩虹的气象原理 4.作用布置

利用课外知识或网络资源,回答以下问题 ①.什么是科普?科学技术包括那两个方面?

②.彩虹有几种颜色组成?在这些颜色中什么颜色是在最前面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③.早晨和黄昏的时候彩虹出现在什么方向?为什

么彩虹在黄昏的时候我们看不到?

④.什么是折射和反射?折射和反射在形成彩虹时有这么作用?

物理实验室科普资源开发探讨 篇3

正确理解科普资源的含义

科普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科普资源是科普社会实践和科普事业发展中所需要的一切有用物质,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知识、信息和组织制度等。狭义的科普资源指科普活动、科普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要素及组合资源,如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载体、产品、活动、信息等,其内涵包括科普项目或活动中所涉及的媒介和科普内容。要开发科普资源,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科普资源,正如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长钟琪女士说:科学知识就好比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一只蚂蚁在上面爬来爬去,无从下口,这时如果有一只大手在苹果上轻轻掀开一点点皮,蚂蚁尝到甜头,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蚂蚁好比学生,科普就是那双大手去掀开那一点皮。科普资源并不是将科学知识讲授给受众的资源,而是引导受众去品尝科学知识的“甜头”的资源。使用这些科普资源的过程,也就是在科普工作的过程中再通过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方式,适当的将包括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传递给受众。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受众的求知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高受众关于所讲解问题的基本认识,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所以开发科普资源要开发的并不是科学知识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的琼浆”,而只是“掀开这个苹果那一点儿皮的大手”。

高校物理实验室科普资源开发的步骤

任何一个实验室都有它原本的任务和价值,而要将其用于科普工作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发,必要时还要做适当的改动和创新。科普资源开发的一般步骤为:豍分析实验资源,包括实验原理、设备工作原理、设备材质、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豎找出实验资源的关键点,从实验原理到实验结果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什么?豏确定科普资源开发的目录,确定科普资源开发的方向;豐根据目录确定科普资源的形式、确定资源面对的对象;豑分目录开发,根据确定的不同形式,分项开发;豒整合形成资源包,将分项开发的资源再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可以交叉使用的资源包。下面我们根据步骤,结合案例具体论述。

分析实验资源

一个实验的实验资源包含很多内容,应该从实验设备入手,逐次进行分析,包括实验原理、设备工作原理、设备材质、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根据分析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辉光盘和辉光球实验中经过分析提出的问题有:辉光盘盘面的小颗粒和辉光球球体内部为什么会产生辉光?为什么会产生不同颜色的辉光?辉光盘盘中心和盘面边缘、辉光球球心和球面内表面有什么关系?调节钮调节的是什么?手放在辉光盘和辉光球上为什么会改变辉光?

找出实验资源的关键点

从实验原理到实验结果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什么?这些关键点就是科普资源开发的切入点,通过对第一步中提出的问题的解析,将实验资源的关键点标定清楚。

例如,辉光盘和辉光球能够产生辉光的原因是:豍辉光盘盘面小颗粒及辉光球体内充有惰性气体;豎辉光盘盘中心和盘面边缘、辉光球球心和球面之间有电势差,而且要足够使电子逃逸,形成电子流。产生不同颜色的光是由于充装的惰性气体不同。调节钮调节的是电势差。导体的介入会影响电场,所以手放上去会改变辉光分布。日常生活中灯管通电之后能够亮起来就是辉光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确定辉光盘和辉光球实验的关键点有:

(1)惰性气体的作用;

(2)形成电子流的条件;

(3)导体对电场的影响。

确定科普资源开发的目录

因为一个实验资源涉及到的关键点可能有若干个,根据不同的关键点,可以开发出不同的资源,所以确定实验室资源的科普目录是有必要的,确定了目录也就确定了科普资源开发的方向。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科普并不是把一个实验原理简单阐述清楚,它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活动中,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生活中应用。所以科普资源的开发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1)能解释什么现象?

(2)能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怎样制作类似的东西?

在辉光盘和辉光球科普资源开发中,可以确定以下几个目录:

(1)美丽的霓虹灯是怎么亮起来的?

(2)极光是辉光原理吗?

(3)神奇的人体辉光

(4)怎样让不接电源的白炽灯管亮起来?

(5)辉光的用处有哪些?

根据目录确定科普资源的形式,以及针对的对象

由于科普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开发的科普资源也不能局限于一种形式,要根据目录的情况,开发不同形式的资源。

在辉光盘和辉光球资源的目录中,

(1)美丽的霓虹灯是怎么亮起来的?

要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解释清楚霓虹灯为什么能够亮起来?霓虹灯的变化是怎么实现的?所以主要采用PPT课件讲解的形式,辅以辉光盘的演示。

(2)极光是辉光原理吗?

(3)神奇的人体辉光

由于极光和人体辉光无法制作,平常也很难见到,只能通过讲解,并且通过辉光原理直接引入极光和人体辉光的概念跨度较大,只能作为一个介绍性的课件,所以这部分是以讲解为主。

(4)怎样让不接电源的白炽灯管亮起来?

这个题目可以作为一个主题活动,以“不直接接电源,让白炽灯管亮起来”为课题,设计实验活动,引导受众理解辉光原理、提高动手能力。

(5)辉光的用处有哪些?

这个题目主要是讲解辉光原理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以引导介绍为主,可以作讲授课件,也可以制作展板,辅助相关的讲解和活动。

分目录开发

根据确定的目录和资源形式,结合查找的相关资料,分项开发。

例如,在辉光盘和辉光球科普资源开发案例中,神奇的极光课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让人们对极光的特点以及极光现象发生的地点有初步的了解。

(2)使人们对极光的原理有初步的了解,并知道它与辉光盘和辉光球的原理是一样的。

(3)使人们了解到极光的危害以及它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并激发人们去思考如何避免极光的危害和利用其蕴含的巨大能量。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光是无处不在的。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世界;有了光,植物才能生长,鲜花才会盛开。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光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平时我们都见过那些光呢?

展示幻灯片:很好,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种光。那么请同学们看一下屏幕,你们见过这种光吗?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光呢?

2、内容

(1)通过前面的提问和幻灯片的展示引入极光的概念,使学生知道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种光叫做极光。

(2)极光发生的地域。通过前面的铺垫,学生知道了极光的存在,然后继续设问:我们为什么把这种光叫做极光呢?然后给出答案:因为它发生在地球两极地区,并且在靠近地球两极的很多地方都发生过极光现象。

(3)在学生了解了极光的概念及产生地区以后,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介绍极光的特点,并且介绍极光的五种主要的形态:极光片、极光幔、极光带、极光芒、极光弧。

(4)通过前面介绍极光的特点促使学生去思考这样美丽绚烂,多姿多彩的极光是怎样产生的?在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给出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磁铁,它的两极磁性最强,来自太阳活动的微观粒子被吸引到地球的两极的上空以很大的速度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就发出了极光。就像两个小石子碰撞会产生火花一样。通过这样的解释使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一切现象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并且了解到类比的思维方法。

然后通过辉光盘和辉光球展示,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的原理是一样的并且获得直观的体验。

(5)最后,介绍一下极光的危害(包括干扰通信和电力传输)以及其中蕴涵的巨大能量,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避免其危害,联系目前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思考如何利用其巨大能量。

三、知识拓展

(1)让学生上网自己去了解关于极光的更多的知识。

(2)让学生去了解其他关于辉光的应用,比如日光灯等。使学生认识到尽管很多事物的外在表现不同,但是它们却具有相同的本质。

将分项开发的资源再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可以交叉使用的资源包。分项开发完成后,由于开发出来的资源多种多样,有很多资源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将用到的素材,如文献、图片等,也要收录到资源包中,为资源包使用者再次开发提供方便。

存在的问题和心得

科普工作的开展不是资源开发出来就足够的,还需要配套的实验室开放模式,这需要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本文只是资源开发方面作了论述,对于实验室开放模式尽管有一些想法,但是还不够成熟和系统。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科普 篇4

比如, 非典、禽流感、圆明园防渗膜事件、“汉芯”事件、太湖巢湖蓝藻事件、西部水利大开发争论、怒江大开发争论、厦门PX事件、松花江污染事件、中西医争论、伪科学的争论、珍奥核酸事件、转基因农作物、苏丹红、蒙牛OMP、安全饮用水、院士作假、华南虎、三鹿奶粉事件、垃圾焚烧等等, 公众都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解释。

于是, 名家讲科普、科普进社区、科普进校园等各种形式的科普讲座如遍地开花, 对公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 科普讲座仍因其受众面有限、持续时间短、场地限制等诸多因素让听众留有遗憾。

如何弥补这些遗憾, 让科普讲座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以为更多的公众普及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 并借此弘扬科学精神, 倡导科学方法, 进而在全社会推广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呢?依托科普讲座开发的科普图书的出版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1 传统科普图书面临的困境

1.1 市场购买力不足

近几年科普图书市场情况, 基本上可用“惨淡经营”来形容。科普图书领域中少见畅销书, 热销品种也不多, 科普图书总的品种数量也出现了严重的下滑。

根据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李海宁对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七家出版社的调查发现, 在这七家出版社中的任何一家出版社中, 纯科普图书的出版数微乎其微。纯科普图书出版少, 很显然是市场使然。现在是市场经济, 出版社都是市场化运作。因此, 科普图书市场的规模大小必然会反映在出版社的图书结构中。

可见,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科普图书的市场购买力不足直接挫伤了出版社在出版科普图书方面的积极性。

大多出版社不愿意投资科普图书, 因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往往是入不敷出, 更不要谈精雕细琢、花大代价打造精品科普图书了。

于是, 便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市场购买力越弱, 图书质量越差、品种越单一、形式越呆板, 读者越少。

1.2 作者资源有限

科普图书对作者的要求是多元的, 既要是懂科学的专业型人才, 又要是掌握各种写作技巧的作家。

但是, 这种复合型人才又特别难得, 懂科学的不懂写作, 懂写作的不懂科学。致使我们通常认为的一些科普作家写的科普作品漏洞百出, 科学性受到严重质疑, 而一些科学家写的科普图书又晦涩难懂, 通俗性、趣味性不够。

除此之外, 我国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也严重制约了科研人员进行科普创作的积极性。出版科普图书或者开展与科普相关的活动不仅不能纳入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 还常常被同行耻笑为是学术生涯进行不下去的一种无奈选择。所以, 大多科研工作者不愿意涉及科普工作。

2 科普讲座衍生的选题

一个选题的诞生, 往往是策划编辑通过各种有用的信息和有力的支持, 从各行业、各门类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那里获得信息和灵感, 创造性地提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方案, 并靠策划编辑的能力迅速、及时地进行落实。

及时发现类似于首都科学讲堂这样的品牌科普活动, 并及时策划出版相关图书不失为打造高级科普图书的一种有效方法。理由有三:

1) 首都科学讲堂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北京市科学传播的标志性活动。从首都科学讲堂已进行的314期 (截至2013年10月) 来看, 其举办非常成功, 深受群众喜爱, 每次讲座座无虚席, 问答环节大家争相发言, 主讲者与观众的互动非常热烈。

这也意味着, 如果将其改编成图书出版, 讲堂本身就已经积累了相当庞大的读者群。而且, 这些读者因为身临其境感受过讲堂的魅力, 宣传图书会更有影响力。

2) 首都科学讲堂充分利用首都知名专家云集、国际知名学者往来频繁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讲堂邀请的演讲者都是国内外各自领域的顶级专家,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两院院士, 还有不少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就以笔者担任责任编辑的《科学在未来》一书而言, 作者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伊瓦尔·贾埃弗、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院长伊丽莎白·戴利, 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李家春、张景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倪光南, 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荣休教授艾伦·霍夫曼, 三星LCD副社长昔俊亨等。

这些作者通常特别忙碌, 如果单纯为出版科普图书而进行创作, 对他们而言完全不现实。所以,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及时利用讲堂的资源, 将他们生动的演讲加工转化成图书应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 首都科学讲堂尽管培养了一大批听众, 让很多首都市民从中受益, 但与图书将在全国范围公开发行相比, 它的影响力还是非常有限的。

然而讲堂却因以“解读科学精神”为主线, 以“当今科学热点”为话题, 深受大众喜欢。例如还未出版的一本《走钢丝的地球》中包括:唤醒沉睡的宝藏、水能利用与中国低碳之路、“太阳能”助力“绿色北京”、青藏高原那么远这么近、守卫湿地、替濒危物种争取生存权利、有多少水可以重来、走进量子调控、微纳技术让世界更精彩、走出超级细菌的误区, 这些文章均在讲述科学的同时, 引导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反思科学。

鉴于此, “首都科学讲堂”到《名家讲科普》的延伸, 也是有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实现科学家的科学传播功能, 拉近科学家与普通民众的一种高效的方式。

3 讲座内容的编辑加工

讲座与图书分别是科普的两种不同呈现形式, 自然有许多不同之处。讲座的语言风格比较自由, 口头表述常伴随着一些肢体语言, 现场有较多互动环节, 所以即使主讲人在讲述过程中思维时有跳跃, 也不会影响听众的理解。但是图书就不同了, 需要严格遵守各项出版规范, 充分考虑各种类型的读者需求。以从“首都科学讲堂”到《名家讲科普》的转换为例, 笔者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总结出五类问题及解决办法:

1) 很多话在讲座现场并未觉得不顺, 但是一旦通过速记形成文字, 就会发现特别不通顺, 甚至影响理解。因此, 编辑在拿到速记稿或者经编者初步加工后的稿件后, 首先要通读全文, 理解主要思想, 之后在不影响科学性和正确性的基础上进行大量修改。更形象地说, 即对于讲座类文稿的修改, 一定不能心慈手软。讲座中口语化的表述也需要编辑一一转化成书面语言;

2) 首都科学讲堂的演讲者尽管努力让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 但因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习惯, 总是不可避免会说出些专业术语。

对此, 演讲现场的听众或者不留意, 或者及时交流获得理解。而图书中出现此类术语就需要编辑下工夫做解释或者寻找相关专业人士补充解释。例如, 《名家讲科普》系列图书在装帧设计之初, 便在切口处专门留出版面用来解释这些术语;

3) 在讲座中, 重要的内容通常会被重复很多遍, 但是作为图书, 如果读者读不懂可以返回去再读, 大可不必将同样的内容重复许多遍。那么对这些确实重要的内容又将采取什么方式凸显其重要性呢?《名家讲科普》尝试采用了两种方式。

一是将每篇文章最核心的话印在封底;二是将文中重要的观点用彩色标示出。这样, 一方面体现了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使版面更加活泼, 有助于增强科普图书的趣味性;

4) 讲座中, 主讲人通常会受到现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 讲些与主题似乎不是关系很密切的内容, 使得整篇文稿逻辑性不是很强, 有些段落之间无法连贯衔接。

对此, 编辑要有足够的判断力和决断力, 敢于将无关紧要的内容删去, 并将必要的内容重新整合, 让稿件不仅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而且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 各个小节的内容也要平衡一下, 对有些内容太少的小节恰当合并, 内容太多的可拆分成不同标题的小节, 当然拟定新增小节的标题也需要发挥编辑的创造性;

5) 讲座中往往没有图片, 即使主讲人的PPT中有些相关图片, 这些图片的版权究竟归谁, 也很难确定。所以, 编辑一定要留心图片的版权, 如果是引用的图尽量说明来源, 最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出版社内部的图片库或正规渠道购买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

4 从科普讲座到全媒体出版

将“普”字进行到底, 走出讲堂, 让会场外的更多人群受益, 通过电视栏目、网站做客、论坛互动、杂志专栏、广播参与等形式, 实现同一专家、相同题目、不同角度、多种形式报道的立体化传播, 提高传播力度和质量, 形成品牌, 这是首都科学讲堂的发展思路, 也是传统科普图书出版迈向全媒体科普出版的可借鉴之处。

信息化的浪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传统出版物正在经受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 读者也越来越“挑剔”, 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有声有形, 甚至可以进行交互的书籍。特别是科普图书, 因为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深奥的科学原理, 所以, 他们更希望能够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 可以让科学变得妙趣横生、喜闻乐见。

同样, 科普讲座对于满足科普图书的这类需求提供了难得的优势。以首都科学讲堂为例, 每一期都留下了珍贵的视频资料, 包括一位位科学大师的举手投足、魅力风采, 讲座现场的激情互动、诙谐幽默等。

这些视频既可以制成光盘配合图书出版, 也可以根据图书段落拆解后嵌入每个段落。这样读者一边可以看文字, 一边可以通过触屏观看与该段内容相关的视频。

除此之外, 高科技含量的数字出版物还可以为一些专业术语或者重要原理制作生动形象的视频, 嵌入文本中, 读者只需通过语音或者直接点按术语就可观看这些视频。

虽然科普图书的全媒体出版很令人憧憬, 但距离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需要更加深入的调研和思考。

综上所述, 科普讲座为高质量科普图书的出版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而如何深度挖掘这些讲座的价值, 有赖于策划编辑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换句话说, 科普讲座转换成科普图书的过程, 不同于一般图书的编辑加工, 这期间编辑不仅仅是编辑,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 所以, 这类选题对编辑的要求非常高, 其开发的成功与否与一个编辑自身的能力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李大光.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J].科普选粹·科技视界, 2011 (30) :43.

经典物理科普读物推荐 篇5

本书将带你做一次量子之旅。我们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

巴蒂芬·霍金生于1942年,他的生日恰好与伽利略去世的纪念日是同一天。他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系教授教席(这一职位曾由艾萨克·牛顿担任)。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于1993年出版了《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这本书是理论物理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内容已被许多科学论文和书籍引

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

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我们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你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你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不管你的水平如何,只要对科学和历史有一点兴趣,我们都诚邀你同行。或许,你将收获一次人生中难得的奇妙体验。

用。

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自1988

年首版以来的岁月里,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成为国际出版史上的奇观。该书内容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但是从那以后无论在微观还是宏观宇宙世界的观测技术方面都有了非凡的进展。费曼得过诺贝尔奖,是现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但他同时也可能是历史上唯一被按摩院请去画裸体画、偷偷打开放着原子弹机密文件的保险箱,在巴西桑巴乐团担任鼓手的科学家。他曾跟爱因斯坦和波尔等大师讨论物理问题,也曾在赌城跟职业赌徒研究输赢机率。

理查德・曼(Richard P.Feyrman)1918年出生,1939年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又加入罗拉拉摩斯实验室,对原子弹的发展贡献卓著。1956年与薛温格和朝永振一郎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88年2月困患癌症辞世。费曼的思想如天马行空,喜自辟蹊径,且从不固执,求知欲极强。他很爱恶作剧,但往往只为点出世间许多荒谬之处。确如《洛杉矶时报》所说的,“任何读这本书而不大笑出声的人,心理一定有毛病。”

本书讲的,是一场伟大的理性的历险,去找寻大自然的终极理论。中级理论的梦想激发了今天许多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虽然还不知道那终极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们相信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

在本书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最初三分钟》的作者温伯格讲述了对自己然的统一理论的伟大追求——一个能解释从原子内部的联结到太阳与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论。全书令人眼花缭乱去清澈透明,引导着我们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与我们同在的别的宇宙。

本书洋溢着大胆的理性,还有说不完的故事和格言,它把我们引向一个新天地,帮我们认识那里发现的一切。

这是一个物理学家在哲学边缘做的梦。本书写的是与物理学有关的哲学和信仰,而不是系统或点滴的物理学常识,是“一点希望”,理论物理学家对终极理论的希望。作者被誉为“也许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终极理论的倡导者”。

S·温伯格1933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79年因弱电统一理论与格拉肖和萨拉姆分享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文学和科学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国际天文学会会员,美国哲学和科学史学会会员,美国中世纪学会会员。曾任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机构顾问,美国防御分析研究所顾问等职。他的《广义相对论与引力论》、《最初三分钟》等书曾风行世界。B·格林是当今世界领先的弦理论家之一,他十分精妙地把科学思想与写作融合起来。本书撩开了弦理论的神秘面纱,揭示了一个十一维的宇宙。那里,空间的纤维撕裂了又自己缝合起来,一切物质——从最小的夸克到最巨大的超新星——都在微观的小能量环的振动中产生。

从愉快的园中漫步到浇花龙头上的蚂蚁,为了说明现代物理学正在揭示的美妙而困惑的实在,格林用了很多例子。

本书的才情令人眩晕,也没有哪本书

相对论和量子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尤其是前者,他完全是人类智慧的伟大构筑。所以在《果壳中的宇宙》的第一章相对论简史中主要是关于爱因斯坦的生平。量子论则是实验观测的被动产物,它的含义迄今还解释不清。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背景,而是宇宙演化的主动参与者。物质分布使时空弯曲。现在再去侈谈宇宙之外的空间和时间,对这些概念进行所谓的思辨,只能是倒退到圣奥古斯丁之前。牛顿的时空观是一个虚幻,而虚幻的唯一功能是对软弱者的安慰。

像它那样启迪思想,愉悦读者。它真是一部

科学的杰作——一次愉快清心的现代物理学旅行,让我们比以前离宇宙更近了„„

B·格林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是那的Rhodes学者。1990年,他来到康奈尔大学物理系,1995年被聘为教授,1996年到哥伦比亚大学任物理学和数学教授。他曾在20多个国家开过普及和专业讲座,公认在超弦理论中有过许多开拓性的发现。他现在住纽约绮色佳。

爱因斯坦的引力论是将万有引力归结为时空的曲率。那么时空能否被弯曲得这么厉害,以至于人们可以返回到过去改变历史呢?严格的科学计算指出,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关于预言将来的能力呢?现在看来它至少在三个层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动力学系统的混沌行为,使得拉普拉斯意义上的决定性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在量子力学中状态是由波函数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确定„„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

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比尔·布莱森,享誉世界的旅游文学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毕业于美国德雷克大学。从1973年起,曾在英国居住20年之久,任职于《泰晤士报》与《独立报》,同时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撰文。后搬回美国,现与妻子和四个小孩居住于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威市。

布莱森擅长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在他的书里,英国式的睿智幽默与美国式的搞笑绝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学,让他的文字充满了幽默、机敏和智慧,使他自己成为“目前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泰晤士报》)。

代表作有《哈!小不列颠》、《欧洲在发酵》、《一脚踩进小美国》、《别跟山过不去》、《请问这里是美国吗?》等多种,每本均高居美、英、加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其中《哈!小不列颠》更被英国读者推选为“最能深刻传达出英国灵魂的作品”。

作者不但才华横溢,兴趣亦十分广泛,在语言学方面著有《麻烦词汇词典》、《母语》、《美式英语》等书,皆为拥有广大拥趸的幽默之作。当代物理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所了解。本书作者不畏艰辛,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的来龙去脉。全书15章为分4篇,分别述说了超空间的早期历史,超空间理论可能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从理论上探讨通过超空间空越时空的可能性,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作者简介

物理科学并不晦涩,其所解释的现象亦不费解。我们目睹大自然的奇观及其所具有的对称性,但这些东西往往隐含种种奇怪的符号和概念之中。罗杰.牛顿对物理学家如何认识世界的解说,使得门外汉既可探索宇宙之谜,又可领略科学之美。本书通过对孤子与超导体、夸克与弦、相空间与混沌、快子与时间之箭、拉普拉斯妖与不确定性、基本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纽约市

立大学城

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他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他是

《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和《超

弦导论》诸书的作者。在过去的10年里,他还是广

播电台每周一次一小时科学节目的主持人。

粒子与集体现象等做的引人入胜的阐释,揭示物理学家的直觉、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在创造性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巨大影响。

罗杰・G・牛顿,印第安纳大学物理学系荣誉教授,著有《何为科学真理――物理理论与实在》(中文版已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哲人石丛书・当代科学思潮系列”出版)和《考察物理学》。

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精神世界的源泉是什么?萨根在书中写道:“当科学与大自然相遇时,科学就必然会使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的感觉。对大自然的真正的理解的行为是与自然的结合和融合的欢庆,即使是在很小程度上的结合也能使人感受到宇宙的宏伟和壮观。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积累起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体系使科学变成了跨国界、跨时代的超越所有界限的理智的东西。‘精神’一词是从拉丁文‘呼吸’变化

而来的。我们呼吸的是空气,无论它多么稀

薄,但毫无疑问它是物质.....”

卡尔·萨根博士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同时他又是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他成为“唯一能够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他成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是他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年便创下最佳畅销书第一名的记录。

约翰・R・格列宾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科学作家,他以浅显易懂的文学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物理学最幽深美丽的一面。本书是格列宾两部著作的合集――《寻找薛定谔的猫》和《薛定谔的小猫》,此书全面论述了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并赋予那些无限复杂又伤脑筋的实验以生机,使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握现代量子力学之迷。同时,本书还揭示了一些让人着迷的发现――或许将来有一天,量子粒子可用来作星际的信息远程传输,且运用量子效应可使传送的信息不致被截获和破译。

“人类知识通常各种严密封锁着,但这本书横贯了几乎所有的科学,让人兴奋、刺激。了解第一流学者如何认识、掌握最伟大的秘密,永远是一件极愉快的事情。这些一流的学者在探索自然奥秘时,总是坚决反对神秘主义。”

“对我来说,夸克和美洲豹正是大自然中我称之为简单和复杂的两个方面。夸克是物理定律中的一个符号,一旦提出来,在人类并未充分分析之前,就完全接受了它;美洲豹也是如此,虽然在灌木丛中人们可以闻到它那刺鼻的气味,但它也只是一个不可《可怕的对称》把当代物理学的惊人发现写成通俗文学,人人能懂。阿·热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出色的评论家,他在该书中讲叙了当代理论学家们的是怎样效法爱因斯坦对大自然的美和质朴进行探索的故事。《可怕的对称》引导我们把物理学不仅视为一组理论的事实,而且要把物理学视为宇宙运动进行勇敢探索的学问。这是阐释“对称”如何奠定现代物理学上的思想和美学的基础第一本书。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从身边左右对

捉摸的复杂适应系统的一个可能的隐喻,它

同样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

这是一本与作者一样十分有趣的书,他把那些看起来似乎完全不相关的东西,如黑猩猩的行为、雪崩力学、超弦理论以及莎士比亚等等,都编织到一个迷人的故事当中,真是奇妙极了!

M·盖尔曼,美国天才物理学家,夸克的发现者。他因对“基本粒子分类及其相互作用方南的贡献和发现”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称的活生生的形式探入到大自然基本规律的深刻而抽象的对称。热先生从星球寿命、光的魔力、浩瀚的宇宙、粒子的生死等诸种不同现象中展现对称是如何规划大自然的宏伟构造的。

上一篇:燃气蒸汽锅炉下一篇:山西某游泳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