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资源

2024-06-23

科普资源(精选十篇)

科普资源 篇1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关机构调查结果表明, 20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比例为6.20%, 比2010年提高90%[1]。经过5年大力建设, 虽然我国全民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 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科技馆是全民科学素质普及的重要公共场所,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有必要增强科技馆的科普服务效能。

纸质图书资源不仅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同时它也是公众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2]。针对目前我国科技教育较为薄弱的问题, 本文借助于科技馆内增设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来提高科技教育水平。通过在科技馆内引入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科学技术层级的科普图书资源, 以科技馆展品与图书的系统解释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科技馆的新型科普教育理念, 提高公众自我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进而提高科技馆科普服务效能。

二、科普图书阅览室的构建

目前, 图书阅览室已经很普遍, 但是科技馆内增设图书阅览室时存在自身设计要求。从科技馆功能来看, 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不仅要求具有丰富的图书资源, 而且还必须具有有效的科普知识传播功能, 进而使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成为科技馆科普教育的有效实体, 精准地提升科技馆科普服务效能, 推进科技馆工作的整体发展。

1. 图书阅览室环境的建设

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硬件设计要求主要包括:空间的选择、书架的设计及入口的设计等。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馆的功能, 在不影响科技馆大量展品的科普传播效果前提下, 可以利用相对较小的占地空间来构建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此外, 科技馆内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需要具有开放阅读环境的特征, 进而便于公众在观看展品的同时查阅资料, 因此可以适当地采用透明玻璃作为空间隔断, 同时可以有选择性地配置一定放大倍率的望远镜。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书架可以采用双面多层结构, 提高较小空间内的图书摆放率, 并且书架前面可以选择性地设计有移动的台阶, 便于公众取阅感兴趣的图书。为了保障开放式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阅览室入口位置设置电磁波门禁装置。

为了构建人性化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环境, 需要选择科学的空间照明系统。根据阅览室人工照明照度要求, 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照明系统照度设计为500-800 Lx, 保证图书阅览室的光线充足均匀。此外, 在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内增设足够数量的电源插口, 进而满足公众对移动通讯设备或电子阅览设备电源的充电要求, 提升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服务效果。

2. 特色科普图书资源的引入

为了方便公众查找所需图书, 提升公众的学习效果, 对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图书资源进行特色归类。在图书常规分类的基础上, 针对科技馆的典型展品, 在图书阅览室内增设科技馆展品的诠释类图书专柜, 有重点地引入关于相关展品设计、工作原理和特点的图书资源, 在公众真实观看展品的同时, 及时和系统地深入了解展品的功能。

针对不同人群科学素质, 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引入特色图书。例如: (1) 引入满足青少年的科学探索和思维启发的图书资源; (2) 为了满足普通农民工的需要, 引入农业类特点的图书资源; (3) 引入具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点的图书资源, 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力; (4) 为了完善高等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思想, 引入具有弘扬科学精神的图书资源, 进而提高大学生在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方面的综合能力。

赋予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时效性特点。以社会热点、最新科普资讯作为科普图书更新目标, 常态化调研、整理科普资讯, 定期更新科普图书。采用制度化的方式, 建立符合科技馆整体工作要求的科普资源更新机制。此外, 通过引入网络媒体关注的和社会热点话题方面的最新出版图书, 为公众提供最新的科普图书资源, 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全民读书的氛围, 而且能够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从公众兴趣的角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3. 数字化科普服务环境的构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科技馆已经成为科技馆建设的重要内容[3]。目前, 我国公众数字化生活意识显著增强, 因此为了充分提升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数字化环境, 在阅览室内张贴科技馆网站的二维码标识, 通过扫描二维码的网络访问方式, 引导和方便公众通过科技馆网站了解最新的数字科普资讯。同时通过科技馆网站的友情链接, 能够引导公众了解不同规模、区域和特色的科技馆, 开拓公众的科普视野。借助于在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内良好的无线网络信号覆盖, 还能够方便公众在阅读纸质图书时通过网络了解和拓展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

结论

随着我国科技馆快速和逐步的发展, 利用科技馆内科普资源图书阅览室的特色科普教育方式, 能够提升全民的科技教育质量, 有效地增强科普知识传播效果和科技馆的精准科普服务效能, 进而提升我国的全民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国办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6—2020年) [N].新华网, 2016-03-14.

[2]中国科技馆.科技馆研究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8.

[3]江昕远.微博的传播模式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冲击[J].华中人文论丛, 2010, 1 (2) :105-107.

15.5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协议 篇2

甲方:业州镇草子坝社区 乙方:建始县科协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切实提高社区科普服务能力。业州镇船儿岛社区与县科协签定“共建共享科普展览馆的协议”,合作采取共同建设、共同开发、共同利用共建共享方式,包括共建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开发科普作品,组织科普培训等。共同提升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建始县科协 业州镇草子坝社区

二0一二年三月十日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协议

甲方:业州镇船儿岛社区 乙方:建始县科技馆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切实提高社区科普服务能力。业州镇船儿岛社区与县科技馆签定“共建共享科普展览馆的协议”,合作采取共同建设、共同开发、共同利用共建共享方式,包括共建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开发科普作品,组织科普培训等。共同提升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业州镇船儿岛社区 建始县科技馆

二0一二年四月十日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协议

甲方:业州镇船儿岛社区 乙方:建始县残联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切实提高社区科普服务能力。业州镇船儿岛社区与县残联签定“共建共享科普资源的协议”,合作采取共同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活动、共同建设残疾人康复活动室等共建共享方式,包括共建残疾人图书室,开展残疾人帮扶活动,开展残疾人康复知识培训等。共同提升社区残疾人的科学素质,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业州镇船儿岛社区 建始县残联

二0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协议

甲方:业州镇船儿岛社区 乙方:建始县文体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切实提高社区科普服务能力。业州镇船儿岛社区与县文体局签定“共建共享科普资源的协议”,合作采取“共同建设、共同开发、共同利用”共建共享方式,包括共建科普资源,共同建设管理图书阅览室和农家书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共同提升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业州镇船儿岛社区 建始县文体局

以科普基地带动国土资源科普宣传 篇3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是我省唯一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拥有珍贵的馆藏、现代化的展览设施和雄厚的科研力量。该馆馆藏内容涵盖地质、土地、测绘三大方面,拥有大量珍贵而富有特色的藏品和先进展览设施,采用实物、模型、图表和声光电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和解读各种神奇的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堪称一座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科普殿堂。

科普宣传成绩显著

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在构建有特色的国土资源科普宣传体系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该馆定期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活动,公众参与度较高,如“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测绘法宣传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湖南开放日”及“国土资源各类夏令营”等。另外,不定期组织各类国土资源科普知识讲座、高峰论坛等,通过这些讲座和高峰论坛,互相交流、探讨,推动了科普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开馆一年来,已开展各类讲座13场,高峰论坛两场,2009年,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首批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称号。

该馆积极开发科普项目和科普产品,编辑出版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张家界》、《带你游玩张家界》、《神奇的矿物会说话》、《寻龙记》等一批较优秀的科普书籍,其中《神奇的矿物会说话》荣获全国优秀国土资源科普作品。为提高全社会的国土资源知识的普及程度,积极加强与中小学联络和合作,开发适合青少年、幼儿参加的科普项目和科普产品,更好地普及国土资源相关知识。

在科研方面,凭借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该馆还完成了《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研究》等一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荣获多项荣誉。

构建国土资源科普宣传体系

根据两型社会的主题思想,湖南省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还有较大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国土资源科普应该整合各类相关资源,建立国土资源科普体系,形成稳定长效机制,保障国土资源科普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2011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在制定《湖南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时指出“要加快国土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并对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提出了目标,要求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实施单位和部门“加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和科普基地建设,组织编写评选一批科普丛书和音像制品,推出一批国土资源科普活动精品,建立科普网络平台,构建全省特色鲜明的国土资源科普体系。”

作为全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实施单位。无论是在场馆面积、标本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人才队伍、科普实力等方面都是省内唯一的。在未来的发展中,该馆将以“文化强省”发展战略为指引,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丰富馆藏标本,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作用,打造国土资源科普宣传中心,构建有特色的国土资源科普体系,更好地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

(作者系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

我国新时期科普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篇4

长期以来, 我国的科普工作由政府部门主导, 国家科普资源开发和共享集中定位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的“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工程”, 带有鲜明的政府视角和立场。根据“十二五”《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实施工作方案 (2011—2015年) 》 (1) , 国家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工程设定有鼓励原创、推动转化、加强集成、建立平台、发展产业等五大目标, 由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多个部委分工负责。方案出台以来, 在科普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也存在诸多待突破的难点, 如共享参与意愿不高、缺乏原创性优质科普作品、原创人才数量不足等。

近年来, 公民社会的发展提升了公众参与科学技术的意愿, 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催生了全新的媒介、服务和个体行为, 新媒体技术在传播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公众的信息接受习惯, 建立于微博、微信平台的社交媒体孕育出多元化的科普主体和更为复杂的传播模式。为此, 中国科协提出要“抓住大数据时代重要机遇, 大力加强推进科普信息化和现代化”[1]。信息技术为应对这些变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而实现科普现代化, 则要求国家科普定位从促进知识普及向提高科技治理水平转变, 政府科普部门定位从微观管理向宏观治理转变, 科普模式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化科普转变。相应地, 要求资源运作方式从条块管理向多层次开发转变, 低技术共享向高技术合作转变。

1 我国科普资源开发现状

科普资源的具体内涵在学者间存在一定争议[2,3]。本文中, 我们按照经济学对资源的一般分类, 从资源开发的角度, 将科普资源分为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设施资源和产品资源四种类型。其中, 人力资源泛指有条件从事科普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群, 包括科普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大类;信息资源泛指包含科普信息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型态;设施资源泛指开展科普活动所需的场地、设备、装置等硬件和软件服务系统;产品资源泛指信息资源的载体型态, 包括图书、音像制品、科普网站、客户端软件等信息资源载体, 也包括蕴含科技原理并提供视觉、听觉等感知界面的科普展品资源。

1.1 据科技部2012年科普统计[4], 全国各类科普资源存量如下

人力资源: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95.78万人, 全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4.46人。科普专职人员23.11万人, 科普兼职人员172.67万人。全国共有科普志愿者253.62万人。此外, 2013年中国科协开始施行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任制度, 2013中国科协聘任第一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156名, 2014聘任第二批84名。

信息资源 (载体) :2012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7521种, 出版总册数约为0.66亿册, 占全部79.25亿册各类图书的0.83%;全国共出版科普期刊1007种, 出版总册数1.39亿册, 占全部33.46亿册各类期刊的4.15%;在各类科普活动中, 共发放科普读物和资料11.73亿份;全国共发行科技类报纸4.11亿份, 平均每万人拥有科技类报纸3053.01份;全国广播电台播出科普 (技) 节目总时长为16.29万个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 (技) 节目总时长为18.44万个小时;广电部门共有科普创作人员840人, 占全部创作人员的5.76%;发行科普 (技) 音像制品达到12845种, 发行科普 (技) 类光盘1472.72万张, 录音、录像带140.85万盒;全国共有科普网站2443个, 约占全国网站总数的0.9%。

设施资源:截至2012年底, 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735个。其中科技馆共364个, 平均建筑面积约6500 m2, 平均展厅面积约2900 m2;科学技术博物馆632个, 平均建筑面积约6500 m2, 平均展厅面积约3100 m2;青少年科技馆 (站) 739个;全国共有科普画廊24.92万个;城市社区科普 (技) 活动专用室9.23万个;农村科普 (技) 活动场地53.06万个;科普宣传专用车2341辆。此外, 2013年全国运行有70个流动科技馆, 覆盖200多个县 (区) 。科普教育基地迅速发展, 截至2012年底由中国科协批准设立全国性科普教育基地813个, 此外各省、市等行政区均设立有数量众多的地方性科普教育基地。

产品资源 (展品) :根据中国科协2013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度考核申报数据, 不计入展品数量低于50件或高于5000件的科技类博物馆, 800多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平均拥有展品约800件。其中, 300多家科普场馆平均拥有展品约950件, 60余家综合性科技馆平均拥有展品约280件。

1.2 我国科普资源开发的基本模式

在政府部门主导的科普阶段, 我国科普资源开发模式呈现出“内容共建+资源共享”的基本特征。这是因为对政府部门而言, 资源组织、管理、配置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内容建设方面, 科普人才培养、科普图书、期刊创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科普部门的主要经营方向, 展品资源建设主要在依靠政府委托开发或直接购买等方式。

我国科普资源共享主要包括以下模式:虚拟化科普信息资源共享, 如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产品资源共享, 如上海市电子科普画廊片源交流共享平台[5];活动综合信息资源共享, 如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展品资源共享, 如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

2 我国科普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政府部门主导的科普阶段,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是我国科普资源开发的一种基本运作方式。围绕我国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中的资金、政策、机制等问题, 来自科普理论和实践领域的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6,7,8]。我们认为,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普资源建设的规模化发展, 然而在信息化和社会化科普模式中, 应更多依靠技术和社会的力量, 致力于解决科普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原创程度低、专业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等制约我国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根本问题, 并以此作为新时期科普资源开发的突破方向。

2.1 人力资源专业化程度不高

科学普及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公共服务, 涉及科学、技术、展览、教育、传播、管理、活动开展等多个行业, 需要多方面的人力支持。人力资源的专业化程度, 从根本上决定着科普创作和科普展教的质量。目前我国还未形成成熟的科普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尤其是在科学传播、科普创作和展品设计这三个核心业务领域缺乏大量专业人才。在科普兼职人员中, 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的比例不高, 科普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亟待提高。

2.2 人力、设施和产品资源绝对数量不足

从我国科普资源存量上看, 绝对数量不足仍然是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以科普场馆为例, 截至2011年,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数量与人口总数之比为1:141万;而在过去十多年里, 美国科技类博物馆与总人口之比维持在1:41万人, 英国为1:75万人, 日本为1:22万人[9]。与国外相比, 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开发规模仍有差距。此外, 全国科普志愿者、原创科普作品、科普期刊、科普网站人均占有数量仍然不足。

2.3 信息资源、产品资源同质化, 原创性低, 缺乏开发深度

科普信息和产品资源同质化制约着我国科普事业的持续发展, 并且降低了公众参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作品抄袭和展品仿制是同质化的外在表现, 而其根本原因是内容原创性低。这里面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具备专业能力进行高水平科普创作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数量少, 二是有技术能力进行科普产品设计、研发和制作的科普企业少, 三是在信息传播和产品研发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参与不足, 未能形成联合各行业的专业力量对科普信息和产品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的产业链条。例如, 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凝结着科学、文学、艺术等专业智慧, 需要来自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合作;一件优秀的科技展品, 同样需要结合科学、艺术审美, 需要工业设计、研发、制造多种技术支持;科普场馆的展览和主题设计, 需要结合科学史、科技哲学和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的科学传播理念。再如, 网络上的某些科技信息虽被大量转载和转发, 但是还需要科技专家的审阅, 需要公众参与评论, 否则信息受众极易进入碎片化阅读中的伪科学陷阱。总之, 科普资源的深度开发需要来自社会多个领域的投入与合作。

2.4 科普资源结构不合理

整体上看, 我国科普资源的地域的分布不够均衡, 呈现东、中、西部的落差, 城乡差异也很大, 这与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差距有关, 但是科学普及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要逆转这种差距。从科普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看, 科普展教和活动领域的专业人才多, 科普创作领域的专业人才少。从科普信息资源型态看, 图书和传统音像制品较多, 图片、视频、动漫、游戏、软件等数字内容较少。从展品反映的科技内涵看, 表现一般性的科技原理和科学知识内容较多, 表现最新技术发展、生活方式以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的内容较少。这种结构的失调限制了科学技术在地域和人群中的流动效果, 并且客观上造成了科普资源的同质化, 制约着科普资源开发水平。

3 我国新时期科普资源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科普资源开发是对各类科普资源进行运作, 以提高其利用价值或实现新的利用方式的过程, 涉及对知识、技术、人力的重新整合, 其本质仍然是科学传播的一部分。一方面, 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科普需求趋于多元化, 向科普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 技术和社会变革也在科普信息化、社会化等方面为科普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3.1 科普专业体系是各类科普资源开发的发展基础

就科普公共服务的知识和技能属性而言, 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在以往的科普专业体系建设中, 往往重视知识层面的“专业”划分, 忽略了科普工作的跨行业属性;在科普专业发展中, 往往重视面向科普展教活动的专业人才培养, 而忽略了科普的“前端”——科普创作和原创性科普产品设计、开发环节的专业人才的组织和培养。为持续提升科普资源开发的效率、规模和水平, 要求来自多个行业的专业合作。考虑到目前我国还没有发展出市场化的大规模科普产业, 因此组织来自各专业领域的科普人才, 建立面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普专业共同体”, 加强科普资源开发中的高效率专业合作, 应成为未来科普专业体系建设的努力方向。

对策:组织并发展面向各个专业领域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建立成熟、高效的跨专业、跨领域科普资源集中开发团队, 培养高水平“前端”专业人才。

3.2 科普信息化是增强科普资源流动、优化科普资源配置的技术通路

互联网是天然的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资源是科普资源共享的核心内容, 信息技术为科普知识“众包” (crowdsourcing) 提供了便捷的通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 能够对各类科普信息进行整合、筛选和评议, 鼓励公众参与科普创作、知识共享和科技议题讨论, 并在此过程中深入跟踪了解公众的多样化科普需求。在信息化的科普工作平台上, 各类资源可以冲破地域和人群的界限, 提升科普资源配置的公平和均衡程度。

对策:搭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权威性科普信息众包平台, 为政府部门、科学共同体、大众媒体、非政府组织、企业与技术联盟、自媒体和一般公众设计专用入口, 提供多元个性化的科普公共服务。

3.3 科普社会化是突破科普资源同质化和结构失调局面、促进科普资源开发多元化深度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政府部门而言, 科普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科技治理水平, 这要求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综合性的关注、认知和理解——这也是构成公民科学素质内涵的重要方面。因此, 科普资源开发需要来自科学界、企业界、非政府组织、一般公众等多种社会主体的介入。一方面, 这些主体对科学技术持有不同的视角和立场, 其加入科普资源开发过程有利于改善科普资源同质化和结构失调的现状;另一方面, 这些主体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竞争与合作, 可以形成科普资源的多元化、多层次开发链条。

对策:建立科普产品开发创新平台, 鼓励跨专业、跨领域的团队合作, 以项目招标的方式向全社会征集、遴选优秀的科普产品设计、开发、创作或制作方案。

3.4 公益科普与私有领域的高效合作应成为科普资源的长期开发模式

科普在我国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公益科普有利于促进知识和人力资源的大范围、低成本合作。然而, 现代化科普对于专业技术的依赖程度正在增加。技术的自主性、专有性及其商业属性与科普事业的公益属性存在尖锐的冲突, 造成了我国科普人力资源和产品资源开发的技术瓶颈。科普与技术的关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表现形式上, 科普产品创作和制作依赖于创新的技术实现, 二是在表现内容上, 通过科普产品可以有效展示新型技术的社会应用。因此, 必须在两方面加强公益科普与私有技术领域的高效合作, 一方面引导技术创新企业开发原创性科普产品, 另一方面就特定科普产品向其征集最新的技术创意和解决方案。

对策:扶植小微科普企业, 加强与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合作, 探索科普技术领域的高效率、高技术公私合作模式, 将科普技术创新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延豪.科普创新助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N].光明日报, 2014-09-04.

[2]任福君.繁荣科普创作丰富科普资源的几点思考[J].科普创作通迅, 2009 (3) .

[3]尹霖, 张平淡.科普资源的概念和内涵[J].科普研究, 2007 (5) :34-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中国科普统计[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5]丁刚, 吴华刚.我国典型地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经验概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11, 12 (4) :39-42.

[6]莫扬.我国科普资源共享发展战略研究.科普研究, 2010, 5 (1) :12-16.

[7]危怀安.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科协论坛, 2012 (4) :43-45.

[8]樊婷.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对策研究[D].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32.

2020广东自然资源科普片观后感 篇5

广东自然资源科普片观后感(一)

大家都知道,如果不保护环境,那将会怎么样?如果不保护环境,地球上所有的资源将会枯竭;如果不保护环境,人类将会面临灭亡;如果不保护环境,不仅是人类,地球也会逐渐走向灭亡,我们的地球是那么美丽,可爱,同时也那么容易破碎。

人类乱砍伐树林,使得黄河泛滥,某些动物无家可归。如:小鸟、梅花鹿、云雀等都纷纷向人类求救:“亲爱的人类,请您们开开恩,不要破坏我们的家园,好吗?”人类乱扔纸屑果皮、随地吐痰,弄得大地妈妈遍体鳞伤,泪流满面。垃圾桶看了,既心疼又气愤:“亲爱的人类,您们太没有道德了,大地妈妈给予您们一切美好的东西,又得到了什么?您们不仅不感谢大地妈妈,不爱护大地妈妈,还来伤害大地妈妈的心,破坏大地妈妈的美丽、可爱的面貌,摸摸看,你们的良心何在?”这时,大地妈妈有气没力的说:“谁呀!你们在我身上乱扔垃圾,不仅伤害了我,还害得垃圾桶失业。你们应该好好反省反省啊!”

亲爱的人类,听了它们的哭泣,难道你们还不悔悟吗?是应该悔悟在时候了。你们应立即行动起来共同保护环境,还我原来的面貌,让那些流离失所的动物们重新拥有美丽的家园,让垃圾桶再次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类服务吧!

广东自然资源科普片观后感(二)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你知道这个日子是怎么来的吗?1970年的4月22日,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了一场规模盛大的集会,美国各地大约有2000万人参加了集会。它的宗旨是要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它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美国此后就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等法规;还促成了美国国家环保局的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973年联合国成立环境规划署,国际性环境组织——绿色和平组织也在随后创建,与此同时保护环境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增加。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而1970年活动的组织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们称为地球日之父。

我们的地球是非常美丽的,可是现在地球的环境却不断地被破坏。世界范围内的滥伐森林,破坏草原,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的乱采滥用等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缺乏等等,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不加任何处理和限制就排入到环境中,造成大气、土壤、水体、生物的严重污染。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品尝环境日益恶化的苦果。

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我要告诉大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1、倡导节约的生活方式,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2、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这样我们的校园会更美,我们的家园——地球会水更清、天更蓝。

广东自然资源科普片观后感(三)

地球只有一个,它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有的不可再生的资源都在用一分,少一分。地球已经不堪负重了。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一场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战役开始打响。

1992年,一场更严峻,更强烈的警告被发出: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话,地球将会面临毁灭!

在第34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时,我国举起了“善待地球”的大旗。它成为我国今年世界地球的主题。

这无疑是明智的。

再有,气象学家说,持续的全球气候变化是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难道造成如此深重的灾害,人类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吗?和自然比起来,人是渺小的,但人对自然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尤其是当人类的破坏力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比如:工业化可以使原来滋润大地的雨露变质,形成酸雨;比如:无休止的砍伐森林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使绿洲变成沙漠的恶果。

人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如此恶待地球,得到只有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想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想想绿洲是怎样变成沙漠吧!听,花儿在埋怨,小草在吹息,大树在抗义呀!

地球在流血,她像一个伤痕累累的病者,拖着60多万生灵,艰难的行走。他太需要人们给一点点同情,一点点关爱,一点点呵护了。然而,人们使地球太失望了。因为人们还在用比污染更恶毒的方法去毁自然。

大家想想,大熊猫由原来的成千上万到现在的多少,朱鹮以曾经的遮天敝日又到现在的多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亲手造成的恶果呀!

人类啊!醒醒吧!善待地球就是在善待我们自己,不要因自己的愚昧和贪婪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呀!

想想恐龙也曾是地球的霸主,但是灭绝了,我们人类会不会也像恐龙一样呢?

真心去善待我们的地球母亲吧!努力去珍惜去爱惜。哪怕只是从不多用一个袋子,哪怕是每年种下一棵树。在4月22日,从这个地球的节日让我们用行动来祝福她。

广东自然资源科普片观后感(四)

地球是我们人类、动植物生存繁衍的大家庭.可是现在,地球已经不再是那个洁净而美丽的地球了,它正变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正在独自地哭泣着,不知向谁述说自己已面临的不幸。

目前,生态环境正日益恶化,对我们影响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大量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也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河中,使水受到污染。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吨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万亿吨的淡水。看到这一个个触人惊心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呢?没错,这就是人类破坏环境的下场,这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惩罚啊!

当我们头顶的天空不再明净,不再蔚蓝时,我们是否才想起应该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呢?当我们脚下的土地变成黄沙变成荒漠时,我们是否才后悔当初没有珍惜我们的大自然呢?面对曾经美好的一切,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道:“谁来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历史的车轮正轰隆隆地驶向22世纪,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一个小公民,必须勇敢地站起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缓的地步,我们责无旁货!谁希望看到自古以来辛勤哺育我们人类的地球母亲即将变成一个欲哭无泪的黑色地球呢?不,谁都不愿意看到!

是啊,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对森林乱砍滥伐,不注意保护生态平衡,致使许多森林遭到了毁坏;小鸟没有家了,再也不会欢歌笑语;大地也没有漂亮的绿衣裳,不再生机勃勃了。但是,有些人们还是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家园正在慢慢地被毁坏着呢!

大地拥有和谐美丽的绿色,花儿才显得娇艳动人;心中拥有纯洁的绿色,心灵才显得更加红彤灿烂。人类需要绿色,地球母亲更加需要绿色,那就让我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共创绿色环境,让蓝天更蓝,让清水更清,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更加可爱、更加生机勃勃吧!

广东自然资源科普片观后感(五)

在繁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之中,有一个孕育了生命的蓝色星体,她就是地球。早在200万年以前,当人类还未在地球上诞生时,她就为我们准备好了舒适、安逸的生存环境————广袤的陆地、浩瀚的海洋、茂密的森林、苍翠的群山、绿色的草原、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江河、迷人的湖泊……一切都令人如痴如醉,令人无限眷恋。

然而如今,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将原本富饶美丽的地球破坏得千疮百孔,多姿多彩的世界变得黯然无色,滚滚浓烟遮天蔽日,使原本蔚蓝的天空混沌不清,地球失去了湛蓝的面容,日夜排放的污水川流不息,使原本清澈的江河湖泊游鱼不生,池塘里没有荷花、鱼虾的身影,映入眼帘的只有塑料瓶、易拉罐、包装袋等废品。树林以每分数百平米的速度消失,数百万只森林动物被杀戮殆尽,伐木工所到之处只剩下动物们的尸体和一个个碗口大小的树桩,淡水资源极度缺失,土地沙化,沙尘暴肆虐,植被破坏,湿地减少,泥石流频发,天气变暖,冰川消融,气候异常。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的贪得无厌所造成的。曾经旖旎的她早已是面目全非,地球母亲失去了原来美丽的容貌,她开始悲泣,开始流泪,泪水淹没了很多城市,数千百万人无家可归。

人类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酒,终于醒悟了,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一条条法律法规陆陆续续地在世界各地被颁发出来,许多城市施行了车辆限行的措施,大大减少了尾气排放,为地球卸下了灰蒙蒙的浓妆,恢复了原本清秀的面容;大街小巷出来购物的人们选择了更为环保的购物袋,远离了塑料袋;荒山野岭中,人们开始大量地植树造林,为寸草不生的荒漠披上了绿衣,使地球重现她的光彩,处处充满了绿色。许多工厂减少污水、废气的排放,江河湖泊重现生机,清澈的流水滋润了世间万物,大地又恢复了往日朝气蓬勃的景象。碧水蓝天,绿树白云,美好的一切重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

也许,豪华背后的一片翠色,才是我们真正向往的地方。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一个,只有我们懂得珍惜,才会发现更多的精彩。

​相关文章:

1.2020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个人心得

2.最新2020世界地球日活动心得及收获精选5篇

3.2020世界地球日作文精选5篇

4.2020世界地球日主题作文范文5篇

科普资源包项目的开发经验 篇6

主题与目标

由于每个资源包侧重点、类型不同,为让读者直观了解科普资源包项目,以下笔者以能源资源包为例进行讲述。

考虑以能源为主题,一是能贴近时代热点,更能让受众对当前能源状况有清晰认识;二是为了让资源包不局限于动手实践层面,配合科技馆能源展区,可设专题参观导览活动,丰富项目活动形式。另外能源技术是前沿科学,未来可能有许多新技术诞生,这将使得资源包在今后有更多延伸和发展空间。

以能源为主题认知难度较大、涵盖范围过广,故在设计开发中,科技馆将资源包受众定位为小学高年级段学生,重点关注的是已被纳入学校科学课程的能源种类,以期让受众通过新颖的互动方式再认识自己已掌握的能源知识。

总体看,能源资源包总体设计目标,希望受众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直观了解每种能源的内在属性,并通过互动答题环节,自主地学习能源知识。

具体活动实施

以能源资源包为例,其有5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按能源形态、特性或转换和利用分类为风能系列、电能系列、热能系列、太阳能系列及最后的能量之间转换系列。

风能系列,我们设计了“科学挑战赛——拼装风力仿生兽”。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分组计时动手拼装仿生兽,目标是加强抽象思维能力,锻炼动手制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利用风能驱使仿生兽行走,直观感性地了解风能,可大大激发受众对风能开发利用的探索兴趣。电能系列,我们设计了“动手做科学主题活动”,配备必要器材,让受众自己设计一个简易电磁旋转木马,以期让受众初步建立能量转化定律模型。在热能系列,我们设计了“科学研究活动”,让受众在活动中观察现象、测量数据并得出结论,培养其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

在1个子项目中只设计1个具体活动,人数为20人左右,每5人1组,时间一般为1.5小时,由3个辅导员负责。

以风能系列为例,活动前,先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的方式,轻松引入活动主题。受众通过图片、flash等载体了解我国能源分布尤其是风能资源分布、风能形成及风能资源开发利用。随后分发活动材料,几个小组合力完成拼装,在规定时间内用时最少者获胜。活动结束后,科技馆设计几个探索性问题,参与者可通过微博、微信方式与科技馆互动。

项目优势

首先,科普资源包项目发挥科学教师、科普专家等科普队伍的优势,配合科学课程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与学校科学课程融合。设计之初,我们主动进学校了解小学课程大纲,并按大纲要求设计活动,同时在终稿前邀请杭州市上城区教研室专家和学校科学业务骨干为科普资源包“把脉”,确保无重大科学性错误。

其次,学校可利用科普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正因为学校和科技场馆之间的双向互动,让科学教育活动多了一种选择,即邀请学校科学教师来科技馆上科学课,而这种选择也许更能有效地把校外教育资源和校内教育衔接起来。我们构想在以往基础上,结合科普资源包内容,开展一次由科学教师指挥的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

再次,发挥科普资源包新颖的学习方式,可丰富学校劳技课和科学课的内容,为劳技课和科学课提供资源服务。在和教师了解沟通中,很多科学教师反映教研器材过于老套,也曾希望我们能帮助开发一些有趣、新颖的实验器具。故在能源资源包中,我们设计了诸如仿生兽、斯特林发动机、永动饮水小鸟、风力发电机、土豆发电等活动器材,并制作了活动评估单,极大丰富了科学教育形式。

科普资源包项目的组织实施,既可以在场馆内,利用场馆的设施设备、展览展示、专业辅导人员等,有计划地为青少年组织系列主题科学教育活动;也可以在场馆外,根据学校或社区的科学教育需求,整合场馆科普展览和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科学教育资源和活动。

科普资源包成功研发后,我们首先在科技馆实验表演台进行试活动。在每个小长假、寒暑期,我们会安排1~2个资源包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想参与活动观众可通过纸媒、网络提前预报名。随着教育活动不断深入开展,资源包项目活动走出科技馆,进入了社区学校和大型购物商城。科技馆与杭州丽江社区、环西社区达成合作协议,每年暑期安排科学活动进社区,为儿童送爱心,送清凉。2012年科技馆受杭州万象城邀请参与科学秀表演活动,场场都是人气火爆。我们还成功地把能源资源包带进了杭州大厦购物城,效果异常地好。

改进措施

经过多次实践,科普资源包项目已逐渐成熟,但仍有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结合专家意见,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需要在以后工作中不断改进。

一是材料开发时要进一步考虑校外科学教育的创新性和跨学科的综合性。目前6大资源包主题内容相对孤立,内容无法作更好地延伸,这也阻碍了活动形式再创新,今后我们考虑对部分资源包主题进行延伸拓展,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

二是资源包指导手册中要多增加需要学生观察、比较、测量和实验的部分,增加一些开放性问题。科技馆教育本身说就是一种探索式学习,应该更强调开放式学习方式,多融合些归纳推理思维,避免模式化、套路化教学。

浅谈科技馆科普资源利用问题 篇7

虽然科技馆自身也在发展, 但面对不同层次的公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不同需求, 科技馆展览的发展速度已跟不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知识需求的增长。

虽然科技馆展示设计策划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是依然缺乏系统性, 普遍存在科普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 科技馆事业想进一步发展壮大, 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为了保证科技馆事业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把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进行实体化的完美诠释, 采取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向公众进行传播, 促使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馆素质教育基地的作用。

要想合理开发利用科普资源, 科技馆科普资源的内涵与其相关属性就必须充分了解,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有形资源的特点, 加以合理利用, 另一方面是开发和利用科技馆科普资源中的无形资源, 无形资源的利用某种意义上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从多种渠道展示科技知识。

对于有形资源来说, 首先是整合社会资源,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发展科技馆事业;其次是实现科技馆系统资源的共享, 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又可以进一步发掘未开发资源, 实现各兄弟科技馆直接资源互补和资源共享, 避免了展品展项不必要的重复, 节约了成本, 只有这样才能在科普资源短缺的形势下, 做到既不缺少科技展品的共性又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科技馆的无形资产主要是指在科技馆系统中的智力资本, 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用户资本。这是科技馆价值链的核心组成部分, 如果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会有很强的正能量而为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科技馆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技馆资源有三个特性, 首先是公益性, 一方面表现在科普资源对广大公众的科普教育意义, 科技馆是面向任何观众开放的平台, 任谁都有机会走进科技馆学习科技知识;另一方面表现在科技馆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 科技馆逐渐成为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标志之一, 是广大公众休闲娱乐学习的首要去处。科普资源的公益性, 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重大吸引力, 科技馆的公益性品牌, 可以有效解决科技馆发展的资金短缺现状, 大大吸引了有心国家公益事业的民间资金投入。

其次是科技馆资源的素质教育性, 常规教育场所越来越面临挑战, 应试教育面对现在社会的告诉发展, 弊端逐渐显现, 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 这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和科技馆教育的素质教育性充分结合, 利用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资源, 使教育方式多样化, 公众通过参观科技馆, 能将科普资源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 培养学习兴趣、开阔眼界。

再次是共享性, 共享性的优越性在现在正在搞的全国科技馆临时展览中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各省市的发展不平衡, 各地区间差异性的存在, 使得各地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层次差别很大, 这就使在发达地区的已经落后淘汰的科普资源不会失去利用价值, 而可以放到其他相对不发达地区的科技馆, 去满足那里广大公众的需求, 继续发挥科普资源的价值。各个科技馆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展品研发经验, 共享开发成果, 而不是各自为战, 重复研发, 从而降低全国科技馆科技展品的研发成本。

科技馆科普资源利用效率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要想提高利用效率, 首先, 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 只有好的技术创新而没有相应的制度相互匹配, 也不能充分发挥科普资源的效用。其次, 科技馆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 科普事业的重要性逐渐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 为了推动科技馆不断适应科普事业发展, 科技馆需要与时俱进, 创新思路, 现如今, 各省市都在大力发展科技馆, 给予了科技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 作为科技馆自身, 要先把自己做好做大, 俗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们一定要积极研发科技知识含量高、受观众欢迎和易于展示的科技展品, 促使科技馆事业的发展。

关于科技馆的发展和未来建设, 我有几点思考。

首先, 各地科技馆建设和发展应立足于自身实际, 不断拓展和强化教育、服务功能, 针对当地民众的具体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 科技馆是传播知识的媒介, 是把过于理论化的科技知识用实体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就要求不应该是简单地向观众讲解原理, 而是引导观众去思考过程, 思考这样的科学道理为什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展示, 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展示, 进而加深对科学知识原理的认识和掌握运用。

其次, 科技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体验科学, 启迪创新。观众参观一种展品的过程, 就是发现思考再认识的过程, 观众收获的不仅仅是展品展示的现象和原理, 还有观察方法、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启迪, 还有探索发现的乐趣。

再次, 科技馆建设应紧紧围绕国家科普政策, 巧借“东风”, 谋求发展, 科技馆应成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让更多的先进科技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科普资源建设中的色彩应用 篇8

科普资源在传播中离不开色彩的运用, 离不开运用色彩这一载体的传播形式。色彩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印刷品是科普传播的直观载体。

1.1 印刷品就是人的视觉对色彩的感知印象

科普资源的传播在当今时代有着众多的传播途径, 其中印刷品就是这众多传播途径之一。在设计和后期的印刷中, 色彩有着非常关健的作用。科普读物、科普展品、科普展版、科普教俱、科技馆展品、科普音像资源、科普挂图、专题科普展、科普研究成果展示、科普报告、科普研究文献、科普教育基地信息等等都离不了色彩的运用。色彩在这些科普资源建设中起到点眼的作有用。色彩运用不到位就会给前期工作及后期的印刷带来不必要的人为的麻烦和浪费。前期工作的麻烦就是指色彩运用不当, 就会造成重复工作, 工作量就会在无形中加大, 科普资源传播就会因此可能会滞后, 科普推广受到影响。后期印刷的浪费是指由于前期设计工作色彩运用不当会在后期印刷中带来比如说, 起扛子、色不均、墨不匀等等。要想避开这些问题首先就得懂得运用色彩的成份和比例、以及对颜色的感情倾向。例如:红色是色谱中最鲜明、最生动、最热烈的颜色。由于红色的这种品性, 在老百姓那里, 它成为驱灾避邪, 大喜大庆的象征。

1.2 色彩在视觉中的感觉

色彩具有它独特的语言。

黄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彩。黄色系列色彩具有轻快、辉煌、活泼、光明、希望、功名、健康等特征。黄色表示土地, 黄色象征权力。

橙色在色谱中最耀眼, 来源于快乐的向往。给人以温暖、华美、兴奋、热烈的感觉。带有快乐、健康、自由、勇敢、渴望等象征。

蓝色系列色彩, 来自于自然的启迪。无论深蓝还是淡蓝色, 都会使人们想到无限的宇宙、大海或者流动的大气。因此, 蓝色也是永恒的象征。蓝色的天空、大海, 是那么高远、博大, 是那么蔚蓝壮阔。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绿色系列色彩是大自然植物的色彩, 是生命之色, 希望之色。那茫茫林海带给人们的是对生命美好的向往。绿色象征和平, 象征安全。

紫色是大自然中最不常见的色彩, 物以稀为贵, 紫色是高贵、奢华、庄重、神圣、浪漫的象征。

白色是天使羽翼的色彩。白色能给人一种清洁、明亮、透明的感觉, 视觉上空间广阔。

科普画廊是社区科普传播中一直在不断改进的一种科普品牌载体推广形式。色彩在科普画廊中运用不得体就很有可能不被受众第一时间留下第一印象, 从而就不会在好的第一印象下去观看科普画廊中的科技知识, 科普推广的内容就有可能不能较好的展示, 在科普资源的共建中得不到有效的科普共享, 为全社会提供科普服务, 把科普资源的服务做到基层起不到明显见效的作用。科普资源在基层的充分使用会对科普资源的开发和集成从点的层次上讲, 影响到科普资源的拉动作用, 科普资源建设中前期制作不自觉的不良积累, 会影响促进科普资源的创作和开发, 从而影响到《纲要》整体的实施。

2 印刷四原色

2.1 印刷色彩运用四原色

印刷色彩运用的是四原色, 即CMYK。印刷中的五彩视觉是由无数网点形成的。科普资源建设中的推广, 无论是哪一种传播途径都和人们的视觉、色彩密不可分。

对于色彩的网点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解释一下网点的概念, 印刷色彩是由无数个印刷四基色C (蓝) 、M (品红) 、Y (黄) 、K (黑) 网点组成的, 不同比例的网点组合能显现出成千上万种的印刷色彩。所以在设计者脑子里一定要具有色彩比例这个概念, 还得具备在看到一份印刷成品时, 凭视觉就能大至说出其中的色彩网点, 也就是指色彩成份比例。这一点基本功得靠长期的工作经验得来。具备了视觉上的辩别能力, 就能在设计运用色彩中少走弯路、也少出差错。再有就是对色彩习性的认识, 也就是指色彩对光的韧性。比如, 红色、黄色是平时用的较多的颜色, 再就是蓝色, 橙色等, 但如果经紫外线照射之后就可能只剩下绿色。这种情况下, 在外面贴的科普资源设计最好就用这些色彩。当然随着现在印刷行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对一些色彩的习性也能有一些相应的措施。印刷油墨需要有很强耐光性, 涂抹时还需要有一些特性, 比如抗紫外线能力, 耐湿能力等, 这些方面都有很多讲究。

科普资源建设中, 科普作品注重内容原创性, 色彩运用也应注重原创性。用色彩的原有语言结合制作技术, 把科普原创作品最大化、最贴切的展示出来。

2.2 设计中要注意配色

在设计工作中通过配色可以给人各种各样的印象。计算机屏幕上看的颜色和实际印刷色是有差异的。计算机上的色是通过电脑色光显现出来, 光感在视觉上非常的强, 而印刷色是油墨色, 光感比电脑上看到的色彩光感要弱很多, 所以在这里就更要强调对色彩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了。比如颜色太多的话, 用白色做底, 其他颜色就衬出来;还有一种独立的颜色, 通过白色联系各种各样的颜色, 这样看能够漂亮一些;本来亮度很高的颜色, 通过底色的白色将其联合起来, 就不会有太奇怪的感觉;通过白色和别的颜色的衬托, 反而突出白色的情况也有, 不让成品有太多颜色或者不涂颜色, 这样白色就得以突出;也有通过用白色来突出空间的技巧, 比如白色不仅是作为底色或者背景色, 而是让它变成一种看上去很深奥、有深远感的颜色, 引出一种广大的空间, 会给人一种延伸、长远的感觉。这样可以使画面更有动感, 这种配色的重点就是增加白色的部分。如果要强调无色的话, 可以通过用类似橙色这种对比度很大的颜色来强调;白色当中用红黑的例子也有, 这种配色的特点就是白红黑对比度很大, 给人一种悠长的感觉。对色彩光的感知还有一点就是要记住;色彩在光的作用下要比实际印刷色漂亮很多, 在印刷成品上色彩会有很大的落差。但色的基色不会变, 变化的只是色彩的明度。所以设计人员一定要适应这种色彩在视觉上的落差感觉。

在观察中发现, 无论是平面的东西, 还是立体的东西, 在展示上, 色彩调动不起人们的视觉感应, 内容的发布上就会大打折扣。科普资源的建设推广也存在这种现象, 比如一张平面载体的科学技术知识推广, 没有吸引人的色彩表现, 再好的科普内容也有可能不被人们所记忆。只有色彩的恰当表现, 才能起到眼球效应, 博得人们的注意, 科普资源的基层推广才能起到最初的印象作用。在科普资源建设推广过程中, 树立精品意识, 开发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优秀科普作品, 满足公众对高品味、高格调科普产品的需求, 繁荣科普创作。

3 结论

在设计工作中, 懂得并会恰当的运用色彩, 工作就会有长足的进步和乐趣。

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是极其丰富的, 需要考虑各种颜色给人的不同感觉, 考虑各种色彩不同的搭配产生的不同效果。只要在设计中运用美学知识, 灵活掌握色彩搭配比例, 设计出非常好的作品效果也就不会是一件难事情。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

[2]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方案 (2008—2010年) .

[3]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 :105-107.

[4]长春大学学报, 2010 (7) :115-119.

[5]苏州科技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1-5-17.

科普资源 篇9

一、立足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充分运用观察思考性学习和合作探究性学习两种有效教学模式, 发掘、整合教育资源, 深入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 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学习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为宗旨, 在教师指导下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 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 以个人或团体 (小组) 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行为教学。

湖南省宁乡县第二中学在开展科普活动的过程中, 立足于课堂的书本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高学习兴趣, 就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基地、看科普电影、野外考察、上动物园等, 让学生对动植物的形状、习惯等特点进行观察。在实践活动中,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群体与群体的互动, 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自身价值, 促进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2. 立体渗透科普, 从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的各学科渗透科技教育, 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旨在激发一个“趣”字, 即激发兴趣, 有了兴趣作为科技活动的前提, 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 重点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观察能力。

研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 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的是“指导”, 而不是“传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 在科普活动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老师设置教学情境要着力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力求揭示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新的问题之间的矛盾,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努力创设学生独立完成研究的环境来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初步具有科学精神, 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3. 特色科技引领,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谓“有特色的科技活动”, 是指那些创新性、趣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科技活动。在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中, 我们要促使其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最大限度地发掘其自身的创造潜能。活动中在传授科技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 更重要的还在于把握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例如, 本校开展的“我为环保作贡献”活动, 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辨别哪些是可回收、可利用的资源, 哪些是需要处理的垃圾, 以及如何用最环保的方法来处理材料。这个活动具有创新性, 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保活动, 而是具有环保科技的性质。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因而深受学生欢迎。

二、利用科普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科普教育实践活动能帮助青少年认识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掌握科学的方法, 促使他们崇拜科学、关注科学, 自觉参与科学活动。学校的科普教育是把激发科技兴趣摆在突出的地位, 注重青少年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如在组织学生参加建模的比赛中, 特意让学生了解桥梁的结构原理, 认识到拱形桥中弧形结构能对力进行分散的特点, 达到减少正压力的作用。那么斜拉索的桥梁又是怎样分解力的, 我就出示被誉为“潇湘第一桥”的长沙湘江北大桥的图片资料, 让同学讨论探究了桥的设计特点。学生兴致盎然地进行合作探究, 随后回答了很多关于桥的科技知识问题, 并拓展延伸如何写科学小论文, 如何科技创新、发明创造。

科普资源 篇10

1 新媒体与科普宣传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信息的传播媒介变得多种多样, 例如常见的户外广告、电视、广播以及杂志、报刊等, 而传统媒体经过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新媒体,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微信、微博, 在电脑、手机上阅读的数字报纸和数字杂志, 在移动终端上使用的手机电视、移动互联网等, 这些新型传播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极大影响。例如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微博, 可以让我们用不超过140字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记录日常生活等, 微博使用者都是“被关注”和“关注”的关系。同时, 有相同兴趣的微博使用者还能够自己建立兴趣圈子或者社区, 在圈子里、社区中分享意见、观点、信息等, 微博不仅能够在电脑上使用, 还有手机、平板客户端, 因此微博具备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信息传播、反馈速度快、传播面积大等优点, 因此, 我们可以使用微博进行科普宣传, 也可以建立社区, 吸引有共同兴趣的人开展微访谈或者其他活动, 运用这些新颖的方式能够系统高效地针对群众开展科普活动。我国的专家学者对“舆情”做了定义:在一定社会空间、历史阶段内, 群体或者个人对关乎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所持的意愿、情绪和态度等的总和, 而网络舆情则是在使用互联网传播、表达的, 群体或者个人对关乎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所持的意愿、情绪和态度等总和。做好舆情分析, 需要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结合软件和人工分析, 挖掘、剖析网络言论, 了解公众的偏好和舆论走向。微博能够积极、高效地进行舆情反馈, 因此对舆情分析工作有很大帮助。

2 舆情分析技术

本文将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展开分析, 文本挖掘就是KD T技术, 又称文件信息勘探或者文字知识发现技术, 重点在于信息萃取、检索和数据挖掘等, 将文字中有用的但是隐含起来的信息发掘出来。文本挖掘技术是一种组织、编辑并分析大量文件的技术, 可以为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 发现信息之间的关联和特征。分析文本数据之前需要进行文本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将原始数据中冗余、无用的信息除去。常见的方法有两种:词干提取和分词技术, 词干提取就是将单词的前缀、后缀去除, 得到单词的一般写法, 例如可以将stopped还原为stop, 也可以将noodles还原为noodle, 这样可以减少同一单词不同形式带来的数据处理压力;而分词技术就是将一段文字分为若干小段, 将这些小段之间的无意义分词也就是停止词去掉, 这些停止词在文本中有很高的出现频率, 但是几乎没有实际意义, 在中文中这样的词有“得”、“的”等, 在英文中有the、that等。使用上述技术处理文档后, 得到的结果称为bagof w ords也就是“词袋”, 然后可以进行信息提取、分类、分析等操作。

3 案例研究

3.1 数据来源分析

本文将就2012年“科技列车青海行”文本信息展开分析, 本次活动由参与人员微博、活动官方微博以及支持单位微博作为文本信息来源, 总参与人数为117人, 微博参与人员61人, 专家、学者、记者的总数超过一半, 专家中农业专家开通微博的比例最高, 医疗专家则较少。本次活动遵循真实、客观、准确原则, 截止2012年6月30日, 活动总微博数量达到950条, 官博听众超过4万人。

3.2 微访谈舆情效果分析

作为微博科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访谈邀请了15名各领域专家开展了共计5场微访谈, 涉及到日常养生、抗震、储量等方面, 并且通过微博和网友开展积极有效的互动, 为了评价微访谈的舆情, 我们要采用科学的措施。首先应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这也是评价舆情的基本因素, 要收集各方面的指标并进行筛选,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测量维度为:微博提问数量、专家回答数量、问题的评论和转发数量以及专家回答的评论转发数量;第二, 无量纲处理各项指标, 消除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 统一各项指标的数量级, 笔者采用“规格化”方法处理原始数据。

我们设第n场微访谈的第m个指标为xmn (m=1, 2, 3, 4, 5;n=1, 2, 3, 4, 5) , xn为观测量, 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计作xmax和xmin, 可以运用如下公式变换:

通过变换, 各项指标都处于 (0, 1) 的范围内。

通过层次分析确定权数, 这是美国的Saaty教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 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小的因素, 按照相互关系组成层次结构, 通过比较确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计算权重, 将权重作为依据进行排序。运用层次分析法能够实现层次化和系统化的排序, 这种方法简单实用。首先建立指标重要程度矩阵, 求矩阵最大特征值:

则矩阵一致性指标为0.038, 随机一致性比率为0.043。由于0.043小于0.10, 因此指标权数值是可用的。使用公式:

计算微访谈舆情得分, 可以看到“医学知识科普”受到的关注最多, 网友关于此问题提出了25个问题, 专家回答了13个问题, 而“储粮技术”是第二受关注的问题, 专家回答问题的比率达到67%。

4 结束语

综上, 运用微博能够第一时间收集网友的提问并及时反馈, 体现出良好的互动性, 运用微博圈、微访谈等活动, 更好地开展科普活动, 提高了科普活动的效果。微博的传播方式是“点对面”式的, 可以扩大科普活动的范围, 还能够上传图片, 让科普活动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包晓凤, 龙九尊.转基因科普亟待加强制定舆情应急预案[J].北京农业, 2011.

[2]罗浩, 赵亚楠.放下情绪, 听院士谈食品安全——策划舆情热点科普书的体会[J].科普研究, 2013.

上一篇:智能救援机器人下一篇:体育教学中的道德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