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2024-06-29

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通用6篇)

篇1: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回顾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过去管理的利率品种很多,近年来,通过放开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外币利率品种已经很少了。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总之,从制度方面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二、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的原因

(一)目前我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

(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债利率未发挥带动作用。目前我国各种金融市场之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各不相同,因而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不理想。

(三)作为资金需求方———企业,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企业行为未完全市场化,预算软约束,对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信号反应不敏感,加之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三角债”严重,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几乎丧失。

三、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措施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国际经验,我们对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提出如下措施:

(一)加快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的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

(二)积极创造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促进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三)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小行、后大行;先调整幅度、后彻底放开;循序渐进的方式。

(四)继续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篇2: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比较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育和形成之中,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主体单一,融资工具少,市场机制不健全,运转效率低下,造成金融市场的垄断和分割,资金不能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银行之间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有效进出和自由流动。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分割与脱节,打断了资金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循环,造成金融资源的刚性配置、结构性失衡和寻租行为。在加快我国金融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中,利率的市场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我国资金流通和运作的中心是银行,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整个金融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国银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商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相应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银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导向管理的转变,推动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经营方式创新,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对银行的特殊重要性更加明显。

3、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金融机构参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动权是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条件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其中又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作来实现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经济杠杆,对国家有效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利率市场化,就不可能真正形成连接个人、企业、银行、财政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有效途径,也不可能产生利率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和反馈机制,利率的杠杆作用就会完全失效,政府很难获得真正的市场价格信号,任何间接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可能遭受失败。4、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加入WTO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根据WTO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WTO各成员方都要按照市场准入、非歧视性、公平竞争和扩大透明度的原则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对加入WTO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做出了具体承诺和开放时间表,“入世”后两年我国将对外资银行放开所有人民币公司业务、五年后放开所有人民币零售业务。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国外银行的现代管理水平和资金技术实力必然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尽快实现国内金融业的`转轨,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客观上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1、目前的利率调控体系过渡性特征明显。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由市场决定,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有上限管制,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虽有较大定价自主权,但贷款利率仍有下限规定,存款利率不允许上浮。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影响主要通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直接调控方式进行,致使央行利率变动对银行存款利率影响较小。

2、银行存款利率调整的有效性不强。利率调控体系不完善,就难以正确确定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更难以体现市场对价格走势的预期,再加之利率调整的决策过程较长、利率决定方式多样,所以,银行利率调整对投资,消费的影响不明显,由于利率与居民储蓄,消费之间的关联性微弱,影响了利率调整的效果。

3、银行间市场利率变动难以反映货币政策操作意图。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以数量调控为主,即央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来调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则通过调整超额准备率来应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整,这种数量调整不一定是对资金供求价格的反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抵消货币政策操作的作用,使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敏度降低。

三、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1、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央行利率调控体系。()利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应强化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而且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改变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调控方式。

2、理顺目前利率体系中存在的扭曲关系。由于目前利率决定方式的多样化,利率关系扭曲现象存在,要通过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使利率水平和结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以便利率政策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完善货币市场,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敏度。银行间市场的交易主体以商业银行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份额较小;且交易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向其他机构提供资金,交易主体单一,难以形成真正的货币市场,市场的流动性也难以回归到正常水平,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性自然降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敏度自然难以增强。

4、继续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在贷款利率方面,除城乡信用社以外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已实现上限放开、下限管理,而对城乡信用社仍实行上限管理。存款利率方面只允许下浮,不能上浮,并有存款起存金额限制,而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对市场影响最大的一项利率制度改革,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但由于其自主定价能力较弱,势必影响到它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因此,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形成机制中的非市场化走向市场化,最终实现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化利率。

3)具有协作工作关系的不同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如甲县环保局局长请求乙县环保局局长不对某一严重污染企业进行行政处罚,事后,甲县环保局局长收受该企业“感谢费”3万元。(4)某些特殊地位的人员如领导身边的秘书、警卫人员与领导之间,等等。

注释:

1、引自2月22日《检察日报》。

2、参见杨兴国著:《贪污贿赂罪法律与司法解释应用问题解疑》,中国检察出版社版,第186页。

篇3:我国利率互换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自2006年2月正式启动以来, 逐渐成为我国衍生产品市场的主要产品,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场成员的关注。通过固定现金流和浮动现金流的交换, 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成功的连接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 并为市场成员提供了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 交易品种逐渐丰富

自2006年试点以来, 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规模从2006年的每月十几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每月近加200亿元, 2008年2月正式开始实施后交易量更是达到单月成交量800亿元,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市场参与者处于对安全性的考虑, 减少了交易授信, 使得人民币互换交易量也随之减少, 而2009年以来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以及数量型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 人民币利率互换也逐渐活跃, 月均成交量稳定在400亿元。但从总体来看, 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规模从长期来看是不断增长的。

交易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交易品种也在不断在增加, 品种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浮动端参考利率的不同选择。目前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浮动端参考利率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 , 其中包括3M-Shibor, 1W-Shibor和O/N-Shibor, 参考利率为O/N-Shibor的利率互换称为OIS;第二种是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 主要是以回购定盘利率 (FR007) 为基准, 以此为参考利率的互换称为IRS-Repo;第三种是人民银行公布的1年定存利率。

2. 备案机构逐渐增多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的参与者由试点规定的部分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扩展到所有的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其中, 具有做市商或结算代理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可与其他所有市场参与者进行利率互换交易, 其他金融机构可与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出于自身需求的利率互换交易, 非金融机构只能与具有做市商或结算代理业务资格的金融机构进行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利率互换交易。

截止2011年8月30日, 已有83家机构己经向交易中心备案, 其中包括65家银行, 13家证券公司、3家保险公司和4家其他形式的金融机构, 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银行仍然是主要的参与者, 但是备案的机构已经逐步实现多元化, 这将有利于活跃利率互换市场。随着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相信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这一业务。

3. 规避风险的主要手段逐渐向对冲以及金融债靠拢

我国互换市场交易机构规避风险的手段主要有两种, 也即通过反向互换交易对冲风险和通过持有债券匹配风险。第二种方式实际上是资产互换方式, 如交易机构购买固定利率债券, 通过固定利率债券的固定现金流来满足利率互换中固定利率支付的需要;或者购买浮动债券, 以匹配浮动利率现金流的支付。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增加, 这两种方式都被利率互换交易参与机构广泛应用, 降低了交易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也使得互换市场日趋完整。

二、我国利率互换市场存在的问题

1. 流动性方面的问题

关于流动性方面, 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理想。从交易双方来看, 利率互换的买方主要是商业银行, 而卖方则主要仅是国家开发银行, 买方和卖方的不对称性使得利率互换市场中真正意义上的做市商制度难以真正的维持, 另外, 做市商制的障碍还在于相关衍生工具和手段不足。规避和控制互换交易风险的手段少、交易品种的匮乏给做市商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例如, 假设银行充当了做市商的角色, 则银行一方面要执行利率互换协议, 另一方面还要管理自己的头寸, 利率敞口较大时银行会利用利率期货或者卖空债券等方式进行对冲, 降低风险。但目前国尚未推出这些交易, 因此银行无法利用这些方式进行风险的对冲, 则银行在面临这种潜在损失时只会通过提高溢价来弥补, 从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从交易期限上看, 目前的利率互换交易商倾向于短期交易, 这就导致中长期交易的风险补偿增大, 互换价差加大, 引起中长期互换的成交率降低。

2. 市场基础建设不完善

第一, 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法律制度和行业自律不是很完善。任何一项交易在发生之前交易双方应当充分了解自身和对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作为我国新兴的利率互换交易, 更应该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但我国金融业却缺乏明确的、以立法为基础的行为准则体系来规范利率互换交易, 一旦发生信用风险, 会给交易机构带来巨大损失, 从长远看来不利于我国互换交易市场的发展。通常某个行业都有ISDA文本, 用以规范行业的行为准则, 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 降低交易成本, 但我国由于利率互换市场的法律体系发展的还不完善, 无法在IS-DA文本上与世界接轨, 使得互换业务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另外, 我国也需要有类似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中国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和保险业协会等的行业自律性协会来监督和规范利率互换交易的发展, 维护交易的顺利进行, 维护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二, 我国衍生品交易的会计制度也不健全, 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很大差距。不健全的会计制度增大了利率互换市场的风险隐患, 不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不利于衍生品市场的长期发展。新会计准则虽然已经公布, 但尚需要一个接受的阶段。相比之下, 国外会计体系已经较成熟广泛使用, 如金融会计标准委员会制订的FAS133、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发布的IAS37和IAS39等规定, 明确了衍生产品定义及其外部信息披露准则。

3. 合理定价问题

我国的人民币利率互换定价一般是在无风险定价模型的基础上依据市场利率来计算利率互换定价的, 而最终的报价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上信用溢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利率互换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这种资金需求的变化会引起利率大幅波动, 从而增加利率互换定价的难度。同时互换定价中还面临着基准收益率不统一, 信用溢价计算不合理等问题, 所以我国利率互换的合理化定价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4. 信息披露不全面

按照相关规定, 互换行情是在中国货币网上公开披露的, 但是披露的信息仅限于当天的交易行情和当月的累计交易额, 至于成交笔数、最高和最低成交利率、成交商等都不披露, 而且无法披露实时成交的行情。而中国债券信息网上既看不到互换的报价与统计行情, 也没有转发互换的报价与统计行情, 并且我国目前的互换交易的报价平台也并非是由国内的金融机构进行披露, 而是由有外资背景的信息机构完全垄断, 即路透和彭博等信息商垄断。

三、发展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对策建议

1. 形成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机制

商业银行可以参考用Shibor作为内部定价的基准, 一方面, 采用Shibor而非其它内部指标作为基准具有更好的公信力, 便于相关部门接受和执行;另一方面, Shibor定价机制广泛而深入地在内部定价中开展, 即商业银行通过内部定价体系将Shibor与内部资金池定价、资产定价与负债定价、成本利润定价与绩效考核定价有效统一, 可以为Shibor利率体系的市场化和公允价格的合理化提供广阔的市场基础, 从而为Shibor最终改革成为存贷款利率的基准做好铺垫。

2. 完善和规范相关法律和会计准则

在法律方面, 尽快建立交易、结算、风险控制的具体管理办法, 并使相关法规与国际互换及衍生产品总协议接轨, 建立内、外资银行都可通用的法律法规, 促进中国利率互换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有效结合。在相关的会计准则方面, 制定经过实质性更新的、反映变化的市场条件并可以真正评估风险的利率互换价格标准, 结合我国国情, 参照国际会计准则, 尽快推出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 以适应利率互换业务发展的需要。

3. 加快创新步伐

在我国现行利率体制非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 应加强金融创新, 从企业及金融机构避险的实际需求出发, 多开发对利率风险需求较高的利率互换产品, 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交易, 为拓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供让利率互换产品真正发挥其风险规避的产品功能。

4. 完善互换市场机构建设

我国互换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 需要通过政府支持的方式促进互换市场的发展, 例如对于互换交易的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或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增加互换交易的参与主体, 提高互换交易的活动量和需求性, 促进互换市场发展。

我国目前参与利率互换交易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货币经纪公司。参与机构应当充分控制自身的风险, 建立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 交易频繁的机构还应当建立与之进行交易的交易对手机构的信用评级系统和历史交易情况统计, 并根据这些资料确定交易对手方之于自身的风险系数, 确定风险利差。在互换合约的执行期内, 风险控制部也要根据交易对手方的信用变化状况进行实时监督, 随时更改风险利差, 降低自身的风险损失。互换交易的中介机构也可以利用利率互换工具或者其他的衍生产品该规避交易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并且完好的承接利率互换交易的成交, 做好本职工作, 充分发挥中介的作用。

5. 建立健全资信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

监管部门应当提高对资信评级机制的重视, 只有健全和完善的资信评级系统才更加利于我国利率互换市场向着国际互换市场水平发展。

信息的高度透明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誉, 增强金融交易中交易双方的可信度。因此增加金融信息统计机构和披露机构有利于提高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信息披露度, 同时可以促进互换交易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也通过借鉴和引进等各种方式, 利用国际经验发展合格的评级机构。基于我国目前的状况, 可以增加对我国利率互换交易行情的实时行情发布, 让更多的交易方和研究学者持续关注利率互换交易, 促进并完善我国互换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aitao Li, Connie X.Mao.Corporate use of interest rate swap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 nance.2003, 1511~1538

[2]张燕, 杜雪樵.关于利率互换的分析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7, 37~54

篇4: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挑战;机遇;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83-02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概述介绍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的机遇

1 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

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配置资源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获得了自主的定价权,资金价格能有效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从而推动经营结构优化和资源的最优的配置。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地考虑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的风险差异等因素,从而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

2 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

利率风险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推动企业与个人客户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以达到规避风险、赚取利润及满足客户需要的目的。现实中,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国内银行已经推出了结构性的存款,利率互换、固定利率贷款等产品,不断满足客户由于利率市场化衍生出来的新需求。

3 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水平

利率市场化能够推动银行更加关注市场的变化,增强风险意识和成本意识,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可以将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与市场利率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绩效考核与内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此外,依据内部利率确定市场定价,也有利于银行减少内部纵向的差别,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

4 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

在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实行利率市场化,取消利率管制,各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资金价格差异来吸收公众存款。资产业务方面,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三、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 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来源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期限与重新定价的时间差,是利率风险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当前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状况下,重新定价风险突出表现在计息方式上。根据中央银行规定,人民币活期存款以结息日的活期存款利率计息;对于定期存款,按存单开户日的利率计息;对于短期贷款,按照合同利率计息;对于中长期贷款,采取一年一定的办法计息。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不匹配,一旦利率变动,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将影响银行的收益。尤其是在中长期存款与贷款业务中,利率下调时,“一年一定”的利率政策将导致贷款先于中长期存款重新定价。存款现金流支出固定不变,而贷款利息收入减少,因而银行将面临未来收益减少的风险。

2 利率结构风险

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款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二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

3 逆向选择风险

如果银行提高利率,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会筛选掉低风险项目,结果将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高利率的结果是高风险项目挤出低风险项目,产生“逆向选择”现象,这是因为在信贷活动中,不同借款人违约拖欠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但银行无法知道谁的违约可能性更高,随着实际利率的升高,更高比例的喜欢冒险的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而风险较小的安全借款人则可能退出申请者的队伍,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款人的逆向选择。经验表明,随着对任何一类借款人所收取的实际利率的增加,对贷款合同违约的可能性也增大。

4 内含期权风险

银行存贷款合同中的各种选择性规定导致银行承受风险。大多数贷款合同都允许债务人提前还款,存款人有随时取款的权利,一旦利率变动对债务人或存款人有利,银行客户会选择重新安排存款、贷款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

四、利率市场化存在问题的实施对策

1 商业银行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

商业银行要对风险溢价作出独立判断,并以此确定价格。在此过程中,定价高了,就可能导致客户流失,损失市场份额。对此,商业银行要做好自主定价和维系客户之间的权衡,而客户也不再简单地把价格的对与错推到央行或政府身上。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商业银行竞争重点已从追求客户数量、追求市场份额转向其他更为综合的目标。

2 建立起一套高度关联的利率体系

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看,成功的利率市场化一般以成熟的债券市场作为依托。在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不发达、社会融资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资金的供求不能通过利率变化进行有效调节,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市场利率。只有以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为基础,建立起一套高度关联的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3 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和真卖性

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4 加快开发金融衍生产品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金融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都将不可避免地承担利率变动的风险。一方面,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凸现,他们对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需求增加,需要商业银行推出不同于以往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客户这一需求;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缩小,同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也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寻求新的获利途径。

5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产品服务方面的贡献而言,它使商业银行业务的同质性得到缓解,因此若能有一个很好的营销系统作为支撑,对于银行开展非一致化业务有很大帮助。而这需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员工的素质,真正从营销的角度来做市场,而非从推销的角度片面用关系争取业务,使业务销售稳固性增强,促使信息流畅,稳定客户群体,减少借款者的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

篇5: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摘要】来央行多次降息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利率市场化会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但利率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下的利率定价现状,包括利率定价机制建设情况、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定价方法、内部利率定价机制,并就商业银行当前的利率定价能力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定价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的差别也逐渐凸显。大型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在定价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相对健全。而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的定价方法则较为粗放,目前基本上是简单参照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进行上下浮动,并未科学制定和使用定价模型。

(一)利率定价机制

中国银监会发放的同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主要以资产负债部或财务会计部门为核心,制定统一的利率管理办法,日常定价管理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相结合,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在总行利率授权范围内执行利率定价政策,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以招商、中信为代表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了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计划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利率定价管理组织体系,统一制定产品定价政策。以浙江稠州银行、河北武强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小型金融机构,主要由总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竞争情况,制定利率政策,分支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并未建立完善的利率管理办法、内部授权制度及相应的利率定价模型。

(二)人民币存贷款定价方法

(1)贷款定价方法。由于我国贷款利率放开上限较早,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自身的贷款定价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开发了RAROC定价模型;建设银行开发了EVA定价模型,采用标准化定价与综合定价相结合的定价策略;中国银行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开发贷款定价模型,公司贷款和贸易融资已实现依照定价模型计算出的参考价格对外报价。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引进贷款风险定价管理,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都建立了基于RAROC的.定价模型。小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多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上下浮动,采用基准利率加点法,利率浮动比例的确定主要参考历史和经验判断,缺乏定价模型和系统支持。

(2)存款定价方法。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主要执行央行基准利率,存款利率定价普遍缺乏模型和系统支持。206月,央行宣布在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同时,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由此开始,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定价逐步分化,差异化特征明显:

一是大型商业银行仅对一年以内定期存款利率适当上浮。二是以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中型商业银行一年以内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三是以地方性法人银行、信用社为代表的区域性小型金融机构各期限存款利率均一浮到顶,执行基准利率1.1倍。但也有少数地方银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浙商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地区同业竞争情况未上浮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四是部分银行根据本行存款期限、客户结构等采取按金额区别报价。

此外,各商业银行在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上实行差别化定价,主要考虑市场利率、同业竞争和客户综合贡献率;同业定期存款采用shibor加减点方式定价。

(三)内部利率定价机制

大型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上采用全额资金计价管理模式,逐笔匹配资金的成本和收益,计价结果直接入账核算,并体现在分支机构的经营绩效中。对于市场化产品,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根据对应的市场价格,结合各行自身策略调整确定。而对管制类产品,则一般参考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通过统一的内部资金定价,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集中在总行统一管理,加大了总行政策传导力度。

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资金全额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管理系统主要依靠外购,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核算结果用于经营单位利润考核。此外,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利率管理产品和利率市场化产品均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并根据外部利率基准变化和本行业务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城市商业银行等小型银行普遍实行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主要用于上存资金、二级准备金、备付金等,缺少定价模型及信息系统支持。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稳步提高,但从现有的利率定价管理现状来看,对照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国际经验,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一)贷款风险定价能力较弱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变化主要受货币政策调整影响,风险定价能力较弱。国际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利率连续下调,贷款投放大幅增加,由于货币政策相对宽松,贷款利率水平保持低位平稳运行。12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25%,比年初下降0. 31个百分点,下浮利率占比为33.19%,比年初上升7.63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水平下降,下浮利率贷款占比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年项目贷款投放较多,20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6.95万亿元,占新增贷款的83%,年末五家大型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高达71%。这种信贷结构表明国内商业银行贷大、贷长问题突出,受国家货币政策影响较大,盲目追求贷款低风险和稳定收益,风险偏好和风险定价能力较弱。

另一方面,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急需提高。历史规律和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小型商业银行的冲击最大。从国内各类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水平看,农村信用社、城镇银行等地方性、区域性银行的定价能力亟待提高。一是小型银行的定价管理机制不健全,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远落后于大型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小型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多数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差,这种客户结构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要求更高。二是小型银行的定价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贷款定价主要参考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对企业客户、个人客户一般执行统一利率,差异化不明显,无法体现不同客户盼风险溢价,缺少符合自身特点的利率定价管理系统,缺乏科学性。三是小型商业银行的盈利与发展更为依赖存贷利差。目前,大中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占比已降至50910-600r6,存贷利差收入占比降至60%左右,但多数小型银行对信贷资产和存贷利差收入的依存度仍在80%左右,短期内难以承受利差大幅收缩的冲击。

(二)存款利率定价能力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一是商业银行的普通存款利率定价刚刚起步,精细化、科学化程度较低。11月之前,虽然经过两次利率政策调整的适应和锻炼,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利率逐步形成分层报价格局,但各银行的存款挂牌利率仍主要参考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和1.1倍的浮动上限。多数小型银行对各期限存款利率全部浮到顶,仍延续抢市场、扩规模的传统发展思路,利率定价的财务约束意识不够,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认识不够。一旦人民银行继续扩大或取消利率浮动上限,存款利率定价能力不足的现实将会继续影响甚至阻碍小型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是存款利率定价易受市场竞争和监管政策影响。存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在资金紧张时期,各银行为争夺存款、稳定客户关系,存款定价往往屈服于市场压力,出现不合理定价现象。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小型银行关注存款利率上升对经营效益的影响,但也担心存款流失引发流动性风险,其存款利率定价受市场竞争影响较大。受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影响,长期以来社会资金需求旺盛,以及信贷规模、资本充足率、信贷政策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一定程度上属于卖方市场,银行有条件调整资产业务结构,选择贷款定价,实现风险定价。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比控制在75%以内,存贷比制约银行的贷款投放,一旦存款流失,存贷比将很可能超标。因此,面对政府监管要求和资产业务增长需要,银行承担着效益性、合规性、流动性等多项职责,其利率定价很难用简单的定价方法和模型确定,银行存款定价能力的提高将更加困难。

(三)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基础性工作较为薄弱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率定价流程管理较弱,定价授权疏于细化,各银行尚未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管理人员的定价、议价能力实行差别授权;二是利率定价政策仍比较粗糙,有待细化;三是未建立各项业务的定价联动机制,传统产品和创新产品之间、资产负债产品之间的联动性较弱;四是利率定价协调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不完善,应对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的能力有待提升;五是定价调整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仍显不足,在市场要素变化时,难以迅速制定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建波.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金融监管研究,,(10).

[2]韩松.中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篇6: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展望

一、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纪业务发展,完善做市商制度,提高市场流动性,四是要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易系统效率,提高市场透明度,特别是要全面推广债券柜台交易系统,扩大市场网络的覆盖面;五是要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相互融通,并促进各个子市场(如票据市场、大额存单市场等)的均衡发展,为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市场基准利率创造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了利率定价机制,强化了内部利率管理部门职能,明确了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了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如外币利率,各商业银行建立的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存款利率定价机制,主要是以国际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基准,同时适当考虑其他因素决定加(减)点利差(或浮动幅度)来确定。各银行总行通过对不同分行实行差别管理、分类授权等手段进行控制,风险由总行集中规避。但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经验仍显不足,制度有待完善。为此,应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信息设备,采集、分析各种数据信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三、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

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否则,公众盲目追求高息存款,必然造成恶性竞争,埋下金融风险隐患。为此,一是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二是要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三是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保障

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五、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垄断化局面,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较高的市场份额降低了市场竞争充分程度和市场利率弹性,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进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单一的金融所有制形式。为此,必须改变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以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

六、解决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

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进行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的分配。对于西部落后地区和国家应扶植的行业、产业和企业存在着资金流出或不足的问题。为此,必须理顺财政职能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提高利率与汇率变动的联动性,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加大,必须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此外,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宏观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利率改革进程还要考虑与国际收支政策,特别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政策的协调,应按照先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然后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后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次序进行,以有利于我国掌握经济金融发展的主导权,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展望

“十二五”,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将是坚持以债务工具发展及债务工具利率市场化,来促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只有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才能实现最终的利率完全市场化。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一是要进一步扩大人民银行的自主决策权。利率市场化成功以后,人民银行将不再直接决定和管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而是将参考宏观经济的变化来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控制和影响市场利率的水平,这就要求人民银行要建立起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二是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帮助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不再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成为一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此时,中央银行将会面对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要想灵活的运用这些工具,人民银行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加大对金融市场利率的分析和监测,适时调整基准利率。

(二)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为了能够有效防范市场化利率条件下储户面临的金融风险,应该尽快出台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加快制定金融机构的破产条例制定,从而防范银行出现挤兑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主要是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小额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能够平稳运行。一旦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所以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都将面临着同样的市场风险,而且如果银行业的信息产生不对称,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必做的“功课”。

(三)建立和健全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机制为了有效防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还应建立和健全银行间的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机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市场对于信用类衍生产品一直存在着争论,市场普通认为,信用衍生产品本身并不是带来危机的主要原因,只是由于使用不当,使得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事实上,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其中包括向简单产品的回归、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标准协议文本、推动票息的标准化、完善中央清算制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等。这些变革,给我国发展衍生产品市场带来了启示。我国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面临的状况与国际市场不太一样。欧美市场是发展过度,而我们却是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产品种类不全、市场规模小、创新机制不完善,并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极大扩展了直接债务融资的规模,改善了市场的融资结构,增加了定价有效性和避险的手段,对促进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定价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以及宏观调功能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新员工入职培训心态下一篇:抢险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