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2024-04-23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及措施研究(精选7篇)

篇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浅析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因素及改革措施

目前,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条件尚不成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要实现利率市场化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期,具有渐进性.为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确保利率市场化发展,必须从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环境两方面进行改革.

作 者:李冬馥 作者单位:牡丹江教育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5刊 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1)分类号:F832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宏观环境 金融体系 商业银行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篇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过去管理的利率品种很多,近年来,通过放开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外币利率品种已经很少了。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总之,从制度方面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二、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的原因

(一)目前我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

(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债利率未发挥带动作用。目前我国各种金融市场之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各不相同,因而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不理想。

(三)作为资金需求方———企业,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企业行为未完全市场化,预算软约束,对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信号反应不敏感,加之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三角债”严重,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几乎丧失。

三、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措施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国际经验,我们对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提出如下措施:

(一)加快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的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

(二)积极创造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促进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三)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小行、后大行;先调整幅度、后彻底放开;循序渐进的方式。

篇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从改革开放以来稳步进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国务院就授予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可以进行上下各20%的利率浮动权利。1993年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最早阐述了利率市场化的构想。1996年人民银行颁布的《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 正式放开了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 经国务院批准改革中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2004年10月29日政府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 (城乡信用社除外) 和存款利率下限, 这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2012年6月7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 同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以上可以发现我国利率市场化在逐步进行, 金融自由度逐步增加, 存贷款利率已经可以按照基准利率进行上下一定程度的浮动, 但是基准利率仍旧由政府决定。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急剧改革会带来巨大的危险, 破坏金融秩序稳定, 因此针对利率市场化, 各方面应该逐步改革, 在特殊地区进行试点 (比如上海的Shibor) , 然后逐步向全国展开。

二、市场利率体系的建立

(一)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放开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是整个金融市场利率的基础。基准利率主要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主。基准利率体系的建设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市场基准利率是指在一国的利率体系中能够真实反映资金成本和供求状况, 且其变动必然引起利率体系中其他利率相应变动的利率。基准利率是在金融市场上作为参照的利率, 其他利率水平依照基准利率而定, 基准利率的形成是利率市场化最重要的一步。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实行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简称Shibor。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在每个交易日, 根据各报价行的报价, 取出最高最低两家, 然后对其他家进行算术平均来的到Shibor再向外公布。

(二) 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应该由银行自由决定。突破“存款管制上限”和“贷款管制下限”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谨慎的监管体制, 以防银行间恶性竞争, 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突破存贷款利率管制, 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市场化基准利率来替换现行管制的存贷款利率。当今我国银行监管体制还不完善, 对存贷款利率实行上下限管制, 是出于对银行利润水平的保护, 促进银行盈利方式由存贷款利差向表外业务转化, 防止银行间恶意价格竞争, 稳定金融秩序等方面的考虑。

(三) 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与本币相比, 外币利率市场化涉及范围较少, 影响有限, 因此放开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很难引起金融体系动荡, 因此应该把外币利率市场化作为一个突破口, 开始逐步推行人民币利率市场化。2004年11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 此举让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外币利率定价权, 标志着我国外币利率市场化取得重大突破。

三、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一)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70年到1986年, 持续了16年。1980年3月, 美国政府颁布的《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标志着美国正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根据该法案, 设立了“存款机构自由化委员会”。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分阶段进行, 从大额定期存款向小额定期存款等方式展开。1986年4月, 政府了取消存折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 同时管理当局设定存款利率上限的权利到期, 标志着美国实现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实现。

(二) 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阿根廷是拉美第一次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 早在1971年就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但之后阿根廷利率大幅上升, 利差被急剧放大, 银行为了放贷不惜增加高风险贷款, 最终阿根廷房价和物价急剧上升, 最终导致了政府的债务危机。这是由于在激进式的改革, 国内相关监管体制还未构建完全, 国内银行业恶性竞争。

(三) 韩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韩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经历了从放开到管制再到放开的过程。1981年, 韩国放开商业票据贴现利率, 开始尝试利率市场化。在1989年, 韩国经济增长速度变慢、通货膨胀加剧、利率大幅上升, 韩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对利率进行管制。在1991年的时候, 韩国政府进行了第二轮利率市场化改革, 此次改革稳步进行, 最终在1997年逐步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四、我国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对策

(一) 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

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始终是金融工作的重点, 国外市场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值得我国金融机构的借鉴, 巴塞尔委员会自成立以来, 制订了一系列银行监管规定。各个银行应该严格执行《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量化市场风险并计算具体数值, 合理安排自身资本负债结构。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认识不足, 缺乏利率敏感性, 没有构建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可以在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设立利率风险管理团队, 利用科学的风险管理内控制度, 引进国外优秀成果, 监测管理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大型国有银行的冲击可能不如对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冲击, 中小股份制银行更加需要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以防止在利率风险下受到大的冲击甚至被迫退出市场的情况出现。

(二) 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通过严格的金融市场监管制度, 可以有效地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 增强对银行业间竞争的管控。我国管理银行业的一是银监会,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 应当完善监管法规, 厘清二者的职责, 银监会主要职责是监管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主要是提供金融服务和执行货币政策。金融的监管如果过度, 则会降低市场效率, 进而阻碍金融机构的发展, 因此应该对银行业实行适度监管,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利率市场化后, 最重要的是对利率变化进行合理的监控, 防止利率非理性波动, 以免对我国脆弱的金融市场造成大的冲击。当今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现象较多, 银行已经从单一的存贷款业务向保险、证券、法律咨询等诸多业务进军, 因此银监会还应该协调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关系, 减少行政化的干扰因素。拉美国家的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值得我国吸取教训,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一定要建立相应的利率监管机制, 防止利率变化失控而影响经济稳定。

(三) 大力发展银行业的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又称表外业务, 是指银行中不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 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这类业务一般通过手续费获得收入。利率市场化进程会使银行的核心业务即存贷款利差的收益降低, 因此必须拓展其他业务来弥补因利率市场化造成的银行核心业务的收益损失。英美等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 但现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一般仅仅占其资产总额的15%左右。表外业务相对于表内业务, 风险较低, 通常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 并且此类业务获得的收益稳定, 自由度较大, 可以为银行提供大量的低成本稳定收入。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发展, 但是相对于外资银行来比,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少, 手段单一, 因此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业务, 转变盈利模式和盈利结构。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章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探讨了利率市场化的确定因素, 对世界主要各国利率市场化进行了详尽介绍, 并最终对利率市场化所产生的风险进行了全面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基准利率,风险

参考文献

[1]武剑.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管理[J].财经科学, 2003, 02:58-63.

[2]王晋斌, 于春海.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能路径[J].金融研究, 2007, 12:79-87.

[3]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 2001, 01:19-28+94.

篇4: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国有企业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1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利率管制水平已逐步放松,大部分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还很低

1.我国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存贷利差,利率市场化后,将面临着经营风险。当存贷款利率放开以后,银行就会在存贷款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将主要表现在为争夺客户而进行价格战,最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存款利率上浮和贷款利率下浮。这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利息差将大大收窄,在缺乏其他赢利模式的情况下,会使得我国的银行面临整体利差。如果完全放开利率管制,一些规模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能会受到国有银行垄断地位带来的挑战,从而,金融稳定的微观基础将受到损害。

2.商业银行缺乏利率风险定价能力和管理能力。

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的定价机制还不完善,定价能力还不成熟,一方面缺乏定价的市场基础,各种信用等级的债券市场尚未发展,风险定价缺乏市场标准;另一方面,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还不发达,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数据基础不太可靠。同时,长期以来,由于利率管制,我国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大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也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这样,在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率的剧烈波动,就可能会给银行的收益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3.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风险意识没有增强,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难以寻找其他的创利渠道,也不能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分散和规避利率风险的场所。

(二)市场利率的高低对企业使用资金缺乏有效约束力

目前,我国企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企业改革中的资金缺口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资金的可得性,而很少会去考虑资金的借贷成本。由于大部分贷款都被国有企业所吸收了,中小企业从银行难以取得所需要的贷款数量,就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

(三)利率水平和结构不尽合理

近年来,央行多次宣布加息,希望能改变我国持续较长时期的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的状况,但由于流动性过剩、利率传导机制不通畅等原因,市场利率仍然持续走低。持续低利率会造成如资源使用效率低和居民财富缩水等现象,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四)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金融监管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但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缺乏统一完善的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分割现象;其次是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交易比重相对较低,交易尚不规范,削弱了中央银行对利率间接调控的力度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响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二、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在我国要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条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实现我国利率改革的预期目标。在此提出几点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资金定价机制

制定商业银行的资金定价机制,即确定存贷款合理的利率水平,有利于商业银行强化自身成本收益核算,制定出既拥有市场份额,又保证自身盈利的富有竞争力的价格水平,只有随着商业银行存贷款定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定价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进一步简化存贷款利率的管理档次和种类,并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权。

(二) 大力拓展商业银行的其他利润来源渠道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会加大,其經营会显得比较困难,仅靠存贷利差作为其主要利润来源是难以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因此,商业银行在积极发展表内业务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展业务空间,增加非利息收入。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虽然已开办了一些中间业务,但从已开办的业务来看,其业务品种少,范围较窄,主要集中于提供代理类业务,而对如咨询评估、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业务等之类的业务却提供得很少。所以,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培养出一批综合型人才,加大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使中间业务成为银行业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三)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

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一是消除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的分割,促进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相互融通,并推动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的发展,逐步放开贴现率;二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同时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三是要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纪业务发展,完善做市商制度,提高市场流动性;四是要完善市场基础建设,提高交易系统效率,提高市场透明度,扩大市场网络的覆盖面。

(四)逐步调整利率水平,完善利率结构

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和结构都是参照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因此中央银行应根据资金供求状况、社会平均利润率、通货膨胀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合理确定基准利率,央行再以此来引导市场利率走向,逐步调整利率水平,解决利率倒挂问题,使资金能较好的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从而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

在各类利率结构改革中,先放开金融市场利率,再放开商业银行利率,后放开政策性银行利率;在放开商业银行利率中,先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同时要不断完善利率结构,包括利率的期限结构、资产结构、层次结构等,利率结构是评价利率体系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在利率体系中应使金融资产在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不同市场间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充分体现出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特征,以利于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王素芹.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商场现代化,2007,(1).

[2]李凌霞.探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

篇5: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贷款定价体系

引言

我国利率市场化在渐进式改革中稳步推进。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以市场经济资金供求关系为基础,以中央基准利率为核心,以货币市场利率中介的市场利率体系。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干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此后,我国利率市场通过几次重大改革: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8年3月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2000年9月实现对境内外币利率的市场化改革,2004年10月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至此,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利率市场改革形成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同时,我国的银行业正式迈进人民币贷款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严格的利率管制中,贷款自主定价能力薄弱,缺乏完善的金融贷款定价机制,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进行合理贷款定价,建立一整套贷款定价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取得生存和竞争经验,成功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策略的重要性

利率市场化赋予了金融机构更大的贷款定价自主权,促使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和风险对称原则实施新的资金定价管理机制。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就是确定贷款利率,以什么样的价格发放贷款以保证获得目标收益率,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贷款成本的核算和效益评价,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增强商业银行贷款营销能力,以获得最大利润,提高同业竞争力。而新的人民币贷款浮动利率政策的出台是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充实贷款定价的知识,掌握贷款定价的技巧,在中央人民银行制定的浮动的基准贷款利率区间内采用一定的定价方法,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贷款定价体系,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掌握正确的贷款定价方法,调整贷款定价策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1、保证利润最大化和一定的投资收益率

银行最主要的营业收入是贷款的利息收入,因而贷款收益最大化对商业银行利润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美国<<联邦储蓄公报>>公布,美国商业银行体系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贷款占有所有资产比重为41.9%,近2/3的营业收益(60.39%) 来自贷款的的利息和手续费。在我国,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占有比率更高。

2、争取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适当的贷款价格能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并拓展新的销路。

3、适当价格竞争

金融市场上竞争激烈,灵活的贷款定价策略能保证商业银行更好的生存发展。

4、优化银行服务

贷款的价格除了要考虑资金成本外,还要结合其附属服务的实用性、盈利性等进行全面权衡制定。如果一家银行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那么客户在使用贷款时必然愿意支付更高的代价,从而银行也能增加盈利。

5、树立银行形象

良好的贷款定价策略既能考虑贷款的价格水平是否适应客户需求,是否有利于银行的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也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与银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经过长期的积累,树立良好的银行形象。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面临的风险及其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巳开始初步具备贷款差别定价的意识

利率市场化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为其商业化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产品,其规模、结构对于商业银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性资产,贷款价格的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其盈利水平。2004年各家银行都在政策范围内自主对贷款利率进行区间浮动,调整信贷结构,进行贷款差别定价。表2为中国农业银行某分行营业部2004年发放贷款利率的浮动情况。

表2 营业部 2004年发放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统计表

上浮金额 笔数 不浮动金额 笔数 下浮金额 笔数

1-6个月 25005587 3410 928121750 1924 250783000 87

6个月-1年 719358500 7695 55625419 319 412582500 934

1-3年 159289000 207 11417200 34 316050074 43

3-5年 1490529 473 52885100 562

5年以上 4716 10000 1

合计 905143616 11785 1048049469 7555 979425574 1065

占比 30.86% 57.76% 35.73% 37.03% 33.41% 5.21%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2004年该行发放的贷款中,利率上浮金额占比为30.86%,笔数占比为全部贷款笔数的57.76%,利率下浮金额占比为33.41%,笔数占全部贷款笔数的5.21%。从数据中我们读到,在利率上浮中,贷款笔数多,金额都不大,同时,贷款利率下浮金额占比迅速扩大。由此分析,该行贷款已经开始主动的实施贷款差别定价机制,对笔数多、金额小、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贷款成本相对较高类贷款,实行利率上浮,实施较高的贷款定价;从其贷款期限和行业特征分析,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行业范围分布较广,一般为中小企业,通常具有较大的行业风险,信贷收益率低,不良贷款率高的特点。贷款利率下浮则以中长期为主,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行业,一般为优质客户。

从上面分析来看,该行逐步进行了信贷市场的细分,在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内调整信贷结构,力图规避风险,增加银行盈利能力,客观上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保证了盈利水平和风险补偿能力,初步具备了贷款差别定价意识。

2、部分商业银行未将贷款定价纳入信贷决策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主要通过审查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做出是否发放贷款的决策,而未将利率浮动纳入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信贷管理机制中,很少对贷款定价问题进行精确计算,存在营销与定价、审批与管理不衔接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实际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测量分析无人下手,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贷款定价决策机制

3、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定量性定价系统

从当令国际上普遍采用有贷款定价模型看,完善的贷款定价系统不仅需要对贷款业务管理的资金成本和非资金成本进行量化分摊,而且还要能够对贷款项目的损失概率以及贷款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处理。我国银行由于长期的粗放管理,难以将其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上,在这方面尤其显得薄弱。在风险量化上,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对客户信用等级以及对贷款项目的风险分类起步较晚,可用于量化和分析贷款风险的基础数据严重不足,对风险进行量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面临的风险

1、资产与负债差额风险

从资产与负债的配比角度分析,可以分为资产敏感型期限差额风险、负债敏感型期限差额风险和资产敏感型数量风险、负债敏感型数量风险,具体表现为期限短、数量多的资产负债配比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更高。当资产负债结构是资产敏感型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利率变动方向成正比;当资产负债结构是负债敏感型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利率变动方向成反比,即在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利率敏感性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利率变动会对商业银行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从我国现状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严重失衡,存款中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贷款却以短期贷款为主,以福建省为例,人民币活期储蓄在全部储蓄中的占比为:2002年为37.92%,2003年为39.71%,2004年为41.75%;人民币定期存款中占比为:2002年为17.88%,2003年为18.91%,2004年为21.01%;人民币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2002年为53.77%和35.87%,2003年为47.86%和41.04%,2004年为46.14%和43.3%。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造成很大的制约,尤其是长期贷款要大幅让利的情况下,这种风险更为突出。

2、 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即在其偿债和履约上的不确定性风险。在违约事件发生前无法清晰的判别借款人是否会违约,只能对违约的可能性做出估计,因此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客户的违约风险,这就需要对所有授信进行信用评级,测量贷款风险度,建立一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估体系。通常,借款人在无风险利率的基础上支付相当于其违约几率的额外利益作为这种不确定性的补偿。在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违约风险补偿率通常可通过信用评级和历史统计数据得出,如表1:

贷款人不同信用等级的风险补偿率

借款人信用等级 AAA AA BBB BB B级及以下

风险补偿率 0.25% 0.50% 1.25% 2.00% 不能授信

3、期限风险

贷款的期限风险是由由贷款期限长短不一导致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化,期限越长,风险越大。

4、潜在选择权风险

银行的许多贷款含有客户选择权,如提前还款和利率上限,具有期权的特征。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可能提前支取并转存为利率更高的存款,而贷款客户一般不会提前偿还贷款;反之,在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能提前偿还贷款,存款客户一般不会转存。利率变动时,这些选择权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导致银行的收益和资本净值下降。

5、操作风险

贷款价格制定权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有了贷与不贷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种权力,这时容易出现商业银行不根据风险情况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从而导致金融腐败,引起操作风险。

6、 流动性风险

在利率管制时期,各家商业银行贷款产品、利率等大同小异,资金在各家银行的流动的意愿并不强烈,在利率市场化下,资金趋利性会日趋强烈,资金在各家商业银行间流动会更加频繁,流动性问题便浮出水面。

三、贷款定价三种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的管理相对比较成熟,其贷款定价的主要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1、成本相加定价模式 2、价格领导模式 3、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式。

(一)、成本相加模式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定价模式,认为价格是由成本加目标利润而形成。任何贷款的利率都应包含以下四部分:(1)贷款资金的筹集成本(2)与贷款有关的各项费用,如信贷人员的工资,评估和管理贷款项目的费用(3)贷款的风险溢价,即对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作出必要的补偿(4)目标利润,即银行资本从每笔贷款中应获得的最低收益。由此可得:

贷款利率=贷款的资金成本率+贷款的管理费用 +贷款的风险溢价率+目标利润率

这种定价模式是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给贷款定价,属于“成本导向型”模式,采用这种定价模式虽然有利于商业银行补偿成本,保证其预期利润的实现,但不能充分兼顾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客户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客户流失和贷款市场份额的萎缩,因而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或处于贷款市场需求旺盛的商业银行;其次,这种成本导向的定价模式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精确的计算分配其经营成本,拥有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相关系统,以准确地把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环节上;再者,采用成本相加模式进行定价的精确性还依赖于商业银行能否充分估计出贷款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及其它相关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这就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对贷款风险进行精确度量。

(二)、价格领导模式

该模式是当前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一种定价模式,其具体方法是:首先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作为“基价”,然后针对客户贷款风险程度不同确定风险溢价(可选择“加点数”或“乘数”),这样根据基准利率和风险溢价,即可以确定该笔贷款实际利率,即: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或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系数。

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定价时,选择何种利率为基准利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早期西方商业银行通常选择对最优质客户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时所征收的最低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上世纪7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通常以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LIBOR)作为基准利率。同样,价格领导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首先,它是“市场导向型”模式,它以一般利率水平为出发点,结合贷款的风险程度来制定贷款价格,既考虑市场利率风险,又考虑贷款本身的违约风险,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其价格更具竞争力;其次,这种模式要全面考虑贷款和利率风险,使得风险管理难度大大增加;最后,这种定价模式依然没有考虑银行和客户的全面关系。

(三)、客户利润分析模式

前两种模式都是针对单一贷款产品的定价方式,仅考虑了成本、风险、竞争以及贷款的利息收入等因素,并未考虑客户因结算、咨询、委托、代理及其它附带服务给银行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而这些都是银行在定价时必须面对的,于是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应运而生。此模式认为:商业银行在每笔贷款定价时,应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首先为客户设定一个目标利润,然后比较银行为该客户提供的所有服务的总成本、总收入及银行的目标利润,以此权衡定价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贷款利率=(银行的目标利润+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它收入)/贷款额

在上述关系中,如果银行从客户的整体关系中得到的净收益为正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利润水平,则这项贷款申请很可能被批准;如果净收益为负或未能达到银行预期目标利润,则银行很可能否决该项贷款申请或者要求提高贷款价格和其它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由此可见:

1、 该模式是“客户导向型”,真正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差别定价的个性化经营方式,既吸引和保留那些真正为银行带来合理利润的客户,又能通过提高贷款价格来弥补那些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2、 这种定价方式要求银行准确的测算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加大了成本管理的难度;

3、这种定价方法适宜于与银行往来关系密切、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客户,而对于新开户企业及有发展潜力的客户则不宜采用。

综上分析,成本加总模式可以保证银行的每笔贷款都有利可图,但它可能影响到贷款定价的市场竞争力;基准利率加点模式有更强的市场导向,但由于对资金成本重视不够,有可能导致占有市场而失去利润的结果;客户利润分析模式的前提是分客户的收益和成本的核算,我国银行短期难以实施这种核算。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各家银行贷款定价的自主权逐步扩大,选择适当的贷款定价模式对每一家银行都非常重要。

四、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的现实选择

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看,各分行可以在总行确定的利率基准和浮动范围内,综合考虑成本费用分摊、客户让利程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的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即建立起“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以贷款风险溢价为核心,兼顾银行的目标利润及客户整体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定价模式。理由是:

其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所有的贷款利率都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丰富的贷款定价的实践经验。“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等成本管理系统尚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因此,从技术上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暂不宜采用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

其二,利率放开使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价格竞争,市场利率水平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首要考虑因素。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贷款时市场利率水平的代表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同业拆借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所以人们常用同业拆借利率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变化的情况。我国自1996年放开了对同业拆借市场上资金利率的管制,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已形成相对成熟和规范的市场利率,完全可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参考。

其三,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可参照国外银行通用的计算风险溢价的办法。贷款的风险溢价主要有两部分:(1)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即贷款的期限越长,不确定的因素越多,贷款的风险越大越多,因此客户应支付风险溢价。对于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商业银行可根据历史经验或实证分析来确定。如贷款期限为1-3年,风险溢价为1.5%,贷款期限为3-5年,风险溢价为3.0%,贷款期限为5年以上的,风险溢价为3.5%。(2)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溢价。它的设定比较困难,应把它作为整个贷款定价过程的核心内容来抓。我国自90年代以来一直推行的贷款风险管理已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定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借款人信用等级的评定,贷款风险度的测算等,直接为风险溢价的确定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提高贷款风险管理水平,设定出科学合理的贷款风险估计与测算体系,提高贷款风险溢价的精确性。

其四,获得合理的利润水平是商业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内在动力。具体可反映为银行资本必须从每一笔贷款中获得一定的最低收益。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商业银行都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要求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因此,银行必须分解资本收益率,确定每一笔贷款收益中所应包含的目标利润,具体可参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单笔贷款的目标利润=(资本/总资产)*资本的目标收益率*单笔贷款金额

其五,随着“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现代经营理念在我国商业银行界的确立,商业银行越来越强调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从同客户的整体关系中得到盈利,这就要求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合理考虑其与客户之间的整体关系。具体地可采取在一般贷款利率基础上,确定一个浮动范围,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如对于那些与本行往来关系密切,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下浮一定利率;对于与本行往来关系较少,不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较高的贷款利率,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比率。在条件成熟时,对于少数优质客户,可试行运用客户利润分析模式来定价,将借款公司本身,它的附属公司,主要股东、高层管理人员都合并在一起,编制所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情况明细帐户说明书,建立起统一的盈利性分析系统,进而找出最佳的定价方案。

五、构建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

(一)、要加快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在贷款定价体系中,经营成本率和税负成本率均来自管理会计系统。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定价中的成本分析,提供丰富而完备的成本资料,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对贷款定价的积极作用。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要全面覆盖账户信息、客户关系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核算基础尚不完备,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大力强化管理会计的推广工作,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促进合理贷款定价的建设。

(二)、建立完善精确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商业银行以资金融通为主要业务,其内部分工大致分为资金筹集部门和资金运用部门。如果成本核算准确,银行就可以对各种资金来源的价格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有效地引导商业银行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职能在于银行根据资金的边际成本率,在其各部门之间分配资金。建立内部资金评定系统的优势在于,当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进行定价决策时,可把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分离,贷款决策可集中分析贷款资产的质量,而资金管理部门则可决定资产的负债期限及搭配问题,可以进行资产、负债的对称性管理。目前,我国许多银行尚未建立起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大量日常性分析和监控工作需要手工完成,效率低下,难以定量,无法对利率变动适时调整内部资金价格,同时,加快建立内部资金价格调整模型,逐步开发相关的管理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为贷款定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创造条件。

(三)、健全内部风险评估系统

正确评估信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补偿水平是贷款定价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引入了信贷风险评估系统,但各家银行的这套系统强调的因素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反映出各银行在信贷风险分析方面不同的理解和经验。相对于贷款定价而言,这些系统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缺陷:(1)评价目标是客户的整体信用状况而非某笔贷款的风险状况。(2)风险等级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违约概率和违约后贷款损失的比率,评估系统只能客户信用风险进行排序,无法对风险进行衡量。(3)评估系统只能处理有规范财务报表的企业法人客户,无法评价事业法人客户、项目法人客户的信贷风险。信贷风险评估系统需要根据贷款定价的要求进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巴塞尔新资本主义>>的实施以及我国国情,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为做好贷款定价工作做好基础。

(四)、 建立健全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

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建立科学、高效的分级授权和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以防范贷款定价权力下放造成的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贷款利率的放开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因此,要加快建立贷款定价程序的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对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根据差别化管理的原则,授予一定的浮动权限。即根据不同分(支)行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同业竞争状况、业务量大小,资本金成本、资金价格供求弹性等进行有差别的逐级授权管理,对突破授权的利率定价履行严格的利率审批程序,各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着力提高贷款定价能力和客户谈判能力,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保证贷款收益,坚持利率下浮贷款集中一级分行审批、重点对于上浮不足的贷款进行监督纠正。

(五)、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促进贷款定价体系不断完善

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还应涵盖并准确反映资本金成本。资本金的目标利润率不仅是贷款定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贷款及其它风险的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其配置原则是将资本数额与其风险水平直接挂钩,通过强化经济资本对贷款定价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 风险管理技术和精细化程度。如某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较高,则应配置较多的经济资本以提高产品价格,促使该客户主动退出。从实施角度看,内部评级系统可以计算单笔贷款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关键指标,从而成为经济资本计算、分配与监测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王洪斌:<<利率市场化的货币模型分析-从一种全新角度的审视>> ,南开经济研究,2004第5期,P70-78;

2、单国霞:<<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探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4期,P103-104;

3、庄新田:<<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分析>>,系统工程,2002年第2期,

P20-23;

4、中国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2004年,第四、五部分;

5、沈国勇:<<利率松绑后的贷款定价管理>>,经济导刊,2004年第4期,P52-54;

篇6: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概述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述

刘义圣(2002)在其书中的定义:“在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上,货币当局不再决定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而是市场主体即金融机构依据市场供求关系及资金稀缺来自主决定利率水平。”[2]中国人民银行从1948 年12 月成立以来到1995年底对利率都是实行统一集中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唯一能够管理利率的机关,其他任何金融部门都不得自行定制利率,其他单位也不允许制定和国家利率管理政策和规定相抵触、相矛盾的政策和管理办法。这种对利率的集中管理政策一直到1996 年国家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市场利率才有所打破。

1996 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元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分为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几大部分。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最近进展是2007 年1 月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正式运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运行使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在货币市场中的地位得到了根本性提高。成立以来,SHIBOR市场成交金额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2014 年,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全年的交易量合计有376 626 亿元(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债券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及金融机构外币存贷款市场利率市场化已经实现。金融机构本币存贷款市场利率市场化方面,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已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5 倍,贷款利率在此前已经放开。

(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概述

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通过完善的经营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在注重经营安全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盈利能力,以实现银行的稳定和持续发展。”[3]

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有反映金融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质量的盈利能力指标;反映金融企业的资本增值状况和经营增长水平的经营增长指标;反映金融企业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的资产质量指标;反映金融企业的债务负担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的偿付能力指标等。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存贷款利差收窄,利润空间缩小

2014 年11 月人民银行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15 年5 月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扩大。选取利率浮动空间扩大前的2012 年第一季度及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扩大后的2014 年第三季度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相关数据,计算得到两个时间点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并比较2012 年第一季度和2014 年第三季度的比重大小后可知16 家上市商业银行中有11 家上市商业银行2014 年第三季度净利息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小于2012 年第一季度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没有放大前的比重。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银行存贷利差收窄已成必然,未来利润空间将会受到较大程度挤压,对银行利润增长产生较大影响,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如果没有新利润增长点的支撑,那么存贷款利差收窄后的中国银行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利润空间缩小的严峻现实。

(二)存贷款定价自主权扩大,同业竞争更加激烈

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定价自主权,大客户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特别是存款利率可上浮到1.5倍后,越来越多的客户会提出存款上浮到顶的需求。通过频繁地在规定的幅度内使用利率自主定价权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竞争手段,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市场竞争的难度,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同业竞争。

2015 年3 月1 日人民银行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为1.3 倍后,据湖北日报消息,武汉的渤海银行、邮储银行、汉口银行和武农商在汉的4 家银行率先将一年期定期利率一浮到顶,从基准利率2.5%上浮1.3 倍至3.25%。然而2015 年3月24 日,仅仅20 多天,渤海银行和邮储银行又将利率下调为上浮1.2 倍;中行、建行、交行将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3%调整为3.25%,上浮30%[4]。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在被赋予更大的利率自主定价权后出于激烈竞争的考虑将会频繁在规定的幅度内使用利率自主定价权。

(三)利益驱动下,存款波动性加大

存款利率放开后,客户会处于逐利目的而重新选择银行存款,会出现存款频繁搬家的现象,存款到期后谁家利率高就落户谁家,利率差异引起存款转移加速,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随时面临调整分化,对流动性造成不利影响,面临流动性风险加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上限尚未放开,居民储蓄利率受到压抑。互联网宝宝类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等都对银行储蓄存款造成巨大冲击。据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4 年1 月份人民币存款累计减少高达9 402 亿元。人民银行2014 年4 月15 日公布的数据还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4.72 万亿元,同比少增1.39 万亿元。没有直接证据能表明“宝宝类”军团的突起是造成银行存款增加额减少的直接原因,但是21 世纪网的一个统计数据至少能从侧面表明,人们对储蓄存款低利率水平的不满和金融理财意识的蒙发。21世纪网统计,从2013 年底到2014 年一季度末,货币基金规模已从6 959 亿元激增至1.44 万亿元,不足百天时间猛增了7 441 亿元[5]。

(四)存款业务利率定价压力凸显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币存款业务利率浮动空间放开,这对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普遍低于区域性上市商业银行及部分全国性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尤其是原本就放开的短期同业定期存款报价更加无序,市场竞争与成本控制难以平衡,存款定价压力将显著增大。上文提到,2015 年3 月存款利率浮动范围上限扩大至1.3 倍后,武汉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渤海银行率先将利率上浮到顶,但是仅过了20 多天,这两家银行又将存款利率下调为基准利率的1.2 倍。邮政储蓄银行是全国性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渤海银行是总部在天津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和信誉都算良好,但在面对存款利率上限范围扩大后为保住现有存款争取新鲜存款,选择立即上调存款利率,但不到1 个月的时间又下调存款利率水平,显示出这两家银行存款利率的定价能力的欠缺。

(五)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变大,利率的浮动结构也更加复杂,加之能够对利率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造成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的局面,商业银行面临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压力。

(六)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加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利率操作的复杂性增强、存贷款利率定价差异化扩大,选择呈多样化发展趋势,银行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行中保持经营稳定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灵活应对利率升降的不同周期

现阶段,我国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从2012—2015 年5月连续降息五次,在此大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水平,适时对资产负债比例进行调节,以适应降息的经济大背景。我国的《存款保险条例》于2015 年5 月1 日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我国的实现指日可待。可以预见,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实后的短期内,长期受到压抑的利率将会有一定的提升,今后利率的升降将会是一种“新常态”。面对金融“新常态”,我国商业银行应有效运用资产负债管理手段,形成灵活适应利率不同升降周期的资产负债匹配规模,以确保经营的持续稳定。

(二)加快业务创新步伐,拓展利润空间

已成功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经验及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在利率市场化实施过程及改革完成后的初期,该国(地区)的市场利率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浮。我国商业银行应提前采取措施,加快金融业务创新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下银行利差空间收窄、盈利能力削弱带来的冲击。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在规避利率风险、获取更高回报方面的要求,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进行新型金融产品的创新,最大限度地为客户创造价值,通过研发推广新产品、新业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调整收入来源结构,加大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减少利差缩小对经营发展、利率波动对银行利润的影响程度,实现经营结构和收益结构多元化,扩大盈利空间。

(三)全面提高存贷款定价水平和议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存贷款利率定价自主权,储户尤其是大客户将是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2015 年3月存款利率上浮到1.5 倍后,如何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极其重要的竞争手段。对此,商业银行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更多的关注。一是高度关注宏观政策导向和市场利率变化形势,及时应对市场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存贷款定价政策,协调好业务拓展与利率定价的关系,以稳定和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存贷款利率定价水平和议价能力,确保净息差保持在较好水平;二是各银行总部应制定存贷款定价指导标准供分行及以下网点参考,促进贷款规模和效益的协调均衡增长,认真落实贷款利率控制计划,努力提高上浮利率贷款占比及利率上浮幅度,减少利率下浮带来的机会损失,提高贷款综合收益;三是加强存款定价管理,关注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定价情况,积极推进存款期限和品种结构的优化,对重点客户实施动态差别定价管理,合理控制付息成本,促进存款规模与成本控制的有效平衡以及存款量价协调发展。

(四)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提高贷款整体收益水平

长久以来,因为人为的利率压制,我国的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在贷款发放方面更青睐于规模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低,抵质押物不足等原因备受商业银行冷落。利率市场化后,客户与银行议价的底气更足,商业银行想在对大企业贷款利率谈判上取得优势几乎不可能。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优质大客户的同时,应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贷款利率风险溢价水平较高的中小客户的营销力度,积极发展议价能力相对较强的中小企业和个人非住房贷款业务,不断优化调整贷款产品结构、期限结构和客户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盈利能力。

(五)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后,市场利率变化较快,商业银行将面对较大的利率风险。在此情形下,商业银行应及早做好应对措施。一是提高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及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围绕利率风险的识别、衡量、监测与控制四个环节,监测当期利率执行水平以及利率风险状况,重点监测新吸收存款付息成本、新发放各类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及各项贷款利率加权平均浮动幅度;二是提高客户经理风险定价意识和定价谈判能力。增强基层行客户经理议价能力,使其愿议价、敢议价、巧议价,提高净息差水平和利率风险抵御能力;三是提高利率执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充分利用利率管理系统,加强对超授权利率的审批及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利率执行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避免因利率信息操作错误导致的计息错误和利息损失,提高利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六)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可能的风险和机遇除了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从领导层顶端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各种应对策略外,下层分行、营业网点、全体员工的充分理解、鼎力支持、有效贯彻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除了顶层设计外,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激励考核机制,以促进员工对各项应对措施的支持。激励考核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分配贷款规模时,商业银行可以对贷款定价水平高的行按一定比例给予规模配置倾斜,提高贷款规模创效能力;二是对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高于其他行平均水平、新吸收存款付息成本低于其他行平均水平的行,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营性费用奖励,提高各行议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积极探索尝试把存款付息率、贷款收益率纳入对基层营销部门的业绩考核,把效益、质量、规模与客户经理绩效工资挂钩考核,促使其“尽责议价求质量”;四是将新发放贷款收益率、下浮利率贷款机会成本率和存款付息率成本等指标纳入行长目标责任考核。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刘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J].中国金融,2011,(15):13-15.

[2]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建军.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银行利率浮动渐显差异[EB/OL].东方网,2015-03-25.

篇7: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关键词: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133-02

一、引言

从社会的长期发展来看,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应当进行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不是突变事件,是一个逐步推进或者不断进行逆转和反复的演变过程。利率市场化主要通过利率管制的政策来进行反应和考察,其测度方式应该与金融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反映出利率的不断反复和转向的逐步推进的特性。

二、利率市场化的测度

对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要进行测度,以便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和调整,可以用以下几种指标对利率市场化进行测度。

(一)实际的利率水平。实现金融的深化和减轻金融抑制需要在金融市场的实际运作中解除对利率的管制。通过对利率解除管制,可以进一步避免实际当中的利率为负值。同时,物价水平的变化也可以对利率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应把实际利率水平的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首要测度指标。

(二)利率决定方式。利率的决定方式按照由谁决定可以分为三类,即政府控制下的完全抑制状态、 场供求决定的完全自由化状态、中间状态。

(三)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可以从侧面由利率的浮动范围和幅度进行考察。利率的浮动范围越大,反应出政府对利率的管束程度就越低。通过利率的浮动范围可以反映出利率进行市场化水平的高低。

此外,利率决定方式指标和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指标可以共同反应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度。两者的作用有一部分重合,利率的决定方式主要影响利率的形成方式或者利率的水平,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主要影响利率的灵活程度。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指向

(一)完善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利率作用要想顺利地实现传导必须要有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能对利率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并及时调整经营的方法和策略。利率市场化由于银企未实行完全的企业化,还不具备相应的基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银行要把握时机,随时准备好面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自身运行过程中做好自我的调整。

1.及时做好机构、员工和业务的整合。调整信贷结构、优化增量和盘活存量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在实际运作中,可以借鉴国际上那些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引用它们最新的经营管理模式,重塑信贷经营理念,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以便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方法,有效地对整体的运营风险和收益进行控制和核算,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2.强化风险管理。在确定内部资金的转移价格时,要制定合理的政策。由于市场化以后,利率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商业银行也开始变得对市场资金更加依赖。要以效益为中心建立能高效协作的产品定价体系。因此,也要对利率的制定方式进行改革,以使内部资金利率的确定机制更加灵活,同时对市场的反映更为灵敏,力求建立科学、高效的分级授权体制、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和科学合理的本外币存贷款定价机制。

3.推行业务创新。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反面的传统业务进行盈利地能力会下降,要开辟新的效益增长点,必须要进行业务整合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可以增加像高附加值的投资银行业务等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赢利水平,还可以从事一些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限制性投资业务,进行业务交叉。

4.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商业银行的稳定客户在利率市场化后,使得银行的存款业务从关系银行业务转变为价格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开发新的市场盈利机会和方式,不断调整与客户关系的模式,对不同的客户进行差别化地经营管理。

(二)完善金融市场。利率的市场化的过程实际上是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转化的过程。利率市场化要求金融市场应当具有合理可靠的融资体系、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特色的监管体制以及其主体充分而富有竞争意识等的特征。然而,目前的金融市场有诸多的缺陷,严重的影响利率对起其他企业的作用,使得利率的作用不能继续深化;同时,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完善,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利率功能的歪曲。

因此,必须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为给中小型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提供大致公平的融资环境。此外,完善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培育素质较高的投资队伍,为最终实现利率的市场化的创造条件。

(三)完善利率风险的防范手段。 利率市场化可以优化资金的配置,提高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然而,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必须要完善利率风险的技术手段。被动式的防范虽然免除了利率变动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也排除利率有利于银行收益的可能性。主动性的管理则在防范利率风险的同时也注重获得收益的机会。

(四)健全金融的监管。当利率从管制状态变为到市场状态,可能会引起社会经济运行的波动。为保证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必须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做到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和金融监管内部自律性监管的有机结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通过相应的法律法去约束和监督金融行为,使他们在利用金融市场的便利性,从事金融活动的情况下,也能遵纪守法,不危害他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但是也要注意,防止金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利益牵连。

(五)建立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利率一方面表现为对过去资金供求的均衡,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一定的经济效应的產生并引起中央银行改变金融政策。

四、结束语

我国金融市场较为复杂,利率市场化是必然的选择。采取稳健的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有利于加速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为了促进利率市场的改革,完善经营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加强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健全金融的监管制度,建立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陶雄华,陈明珏,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测度与改革指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3:74-79+160.

[2]黄嘉英,李美婷,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201-204.

[3]刘金山,何炜,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测度:观照发达国家[J], 改革,2014,10:20-27.

作者简介: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下一篇:首经贸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