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

2024-07-03

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精选十篇)

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 篇1

一、部分国家利率市场化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在其近代历史中都曾控制利率, 实施信贷配给。这些限制措施的目的在于保持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发展, 但政府管制的利率上限导致了金融活动的低效率和经济低增长, 大部分国家通常在经济危机之后取消了这些限制。大部分国家的利率市场化都导致实际利率提高, 盈余从借款者转向储户, 之前被挤出者有机会获得信贷。与此同时, 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波动更加剧烈, 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1.审慎监管

北欧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 同时取消了大部分外部资本账户的限制。[1]放松管制后, 芬兰、挪威、瑞典信贷出现井喷, 瑞典4年内贷款占GDP的比率从40%增加到60%;银行间的价格竞争激烈, 很多大银行失去了主导地位, 挪威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在10年内从40%下降到18%;北欧国家所需资金也越来越多地通过国内和国际银行间市场获得, 挪威和芬兰的存贷比迅速攀升至1以上。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 北欧国家经济压力开始显现, 并逐渐发展为经济衰退, 将经济衰退归因于利率市场化或许错误, 但通过经济衰退却暴露出监管政策的失误:其一, 伴随经济强劲增长, 没有加强谨慎监管, 防止银行过度支持房地产泡沫;其二, 利息支出的免税政策极大地鼓励了借贷行为;其三, 货币政策没有抑制超额需求, 纵容信贷过快增长和个人负债上升到难以持续的水平。这进一步证明了, 在利率市场化后的混乱中, 审慎监管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2.严控风险

上个世纪70年代, 美国金融机构存款量出现下降。80年代, 美国逐渐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而此时, 美联储为给经济降温, 提高了基础利率, 银行的错配开始出现: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竞相提高利率吸引存款, 但此时银行资产主要是60~70年代发放的30年低息固定利率抵押贷款。为了扭转这个错配, 银行开始不顾风险地拓展房地产领域贷款, 而监管机构对此给予较高的容忍和宽松的监管, 甚至允许银行涉足陌生的投资领域——债券和证券, 并且不必执行严格的资本约束, 希望银行能利用这些投资机会获得平衡。事与愿违, 接下去的几年, 1000多家银行倒闭, 总资产超过5000亿美元, 政府和纳税人的总成本超过1500亿美元。如果没有监管容忍, 并且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 银行此轮破产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3.坚持改革

1997年, 韩国第二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阶段, 宏观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迅速恶化, 危机原因广受争议, 但均与利率市场化本身无关。相反, 金融系统监管不足, 审慎监管执行不力, 货币和汇率政策失误被认为是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有学者认为, 韩国国内金融市场化不充分, 外部金融市场化过快是韩国危机的主要原因。银行应该进一步加强改革, 以促进经济恢复, 而不是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倒退。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87年, 从同业拆借市场入手, 1991年至1996年全面放开了国债市场, 由市场定价。1998年开始放开金融债券, 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1996年开始尝试改革外币业务, 在2000年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以上大额存款利率, 在2003年全面放开外币的存贷款利率。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利率市场化也是从1987年开始, 先尝试贷款利率允许上浮20%, 到1996年上浮降为10%, 在1998年对小企业贷款又从上浮10%升到上浮20%, 特别是农村地区可以上浮50%。[2]

2004年10月29日以后, 我国利率市场化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上限, 只规定了贷款利率的下限;二是取消了存款利率的下限, 只规定了存款利率的上限。2012年6月8日, 贷款利率允许下浮20%, 存款利率允许上浮10%。2012年7月6日, 贷款利率又允许下浮30%。贷款利率下浮30%意味着银行已经无钱可赚、基本到底, 所以贷款利率的进一步放开对市场影响不会太大。[3]现在利率市场化只剩下最后一步, 即存款利率上限何时完全放开,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进行关键的冲刺阶段。

三、利率市场化给农村金融的挑战

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银行同业间的竞争加剧, 为增加市场份额, 银行往往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 降低贷款利率争夺贷款市场, 从而引起存贷款息差收窄, 利润空间遭到挤压, 对银行经营造成一定冲击。吸储能力、财富管理和交叉营销能力较强的银行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利率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信用程度低于大型商业银行, 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 经营成本上升, 收益减少, 容易导致经营风险。

2.农村金融机构利率管理风险

利率市场化直接带来利率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 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提高, 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加复杂, 与管制利率相比, 市场利率波动对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 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越来越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农村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不健全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体系, 既缺乏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 又缺乏严格的利率风险监控制度;二是滞后的利率风险管理办法和手段, 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 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 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作;三是缺乏及时、有效的控制和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4]

3.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农业产业的特性造成农村金融市场高成本、高风险, 且存在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 容易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完全市场化竞争下的高利率或抵押条件, 往往会造成只有高风险投资项目才能得到信贷支持, 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增加、利润降低。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农村金融机构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的农村信贷市场的基本特征不匹配, 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取向进一步降低了其信贷支农的积极性, 这些因素容易造成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缺位, 农村资金外流, 加剧农村金融机构脱农倾向。

4.农村金融系统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利率变化频率、波动幅度及预测把握难度的增加将提高利率风险, 加剧农村金融机构在存贷款市场的竞争。利率市场化后, 农村金融机构具有了对存贷款利率的完全决定权, 由于货币资金的同质性, 使资金在不同银行间转移非常容易, 金融领域的竞争尤其是存贷款市场的竞争, 会比产业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程度的提高将导致过分依赖利差盈利的农村金融机构难以生存, 为弥补利差减少带来的经营压力, 农村金融机构会提高风险偏好, 引发过度投机的风险, 特别是泡沫经济时期, 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流出农村, 曲线投向股市和房地产, 一旦经济泡沫破灭, 很容易诱发农村金融系统危机。

四、农村金融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1.建立财政金融一体化的支持政策

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按照商业化的模式发展农村金融, 只有整合财政、金融政策营造一个让金融机构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这也是农村金融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5]

(1) 对涉农金融机构实行“普惠”的税收优惠政策。

主要是针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区域的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普惠、无差别、无歧视的税收优惠政策。涉农金融机构的税收减免政策是国际通行做法, 无论是发达国家, 如美国、法国, 还是发展中国家, 如泰国, 均对国内涉农机构给予税收减免。

(2) 对涉农贷款进行风险补偿。

农业信贷风险大、收益低, 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 成本收益的不对称将是制约涉农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的主要因素。对提供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偿, 是拉平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成本差、改变农村金融机构脱农倾向的有效途径。

(3) 制定农村金融机构差别化货币政策。

对县域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低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同时, 提升支农再贷款额度和使用面, 确定合理的再贷款利率, 延长再贷款使用期限。

2.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综合经营推进力度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 政策层面也要加大放开农村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力度。一方面, 在科学审慎评估各类业务的风险以及潜在协同效应的基础上, 对不同业务制定差异化的开放政策;另一方面, 做好试点, 逐步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和产品经营范围, 帮助其建立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结构。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存贷款利差的缩小和利率风险的加大, 从而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资产和收入结构有助于减小利率波动带来的冲击, 确保业务稳定有序的开展。因此, 综合经营是农村金融机构实施经营转型、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3.提升农村金融创新水平

政策层面应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 探索和发展既较少占用资本的非利差型产品, 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 逐步减少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 特别是要进一步放宽对资产证券化的限制, 将信贷及其他资产盘活, 创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政策和市场氛围, 激发农村金融机构的活力。[6]与欧美市场“创新过度”相反, 国内金融创新的供给相对于需求而言是严重短缺的, 创新不足不仅束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活力, 也不利于其顺利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考验。

4.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防止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率频繁变动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 必须建立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7]一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 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可行性论证, 预测和分析利率风险大小, 为农村金融机构决定介入或退出业务提供参考;二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 通过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 将利率风险转移或置换, 以降低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度;三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 例如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 附加相应保护性条款, 以期在利率出现急剧变化并发生损失时从其他渠道得到补偿。

参考文献

(1) 陈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危机:诱发机理、国际案例与政策启示[J].上海金融, 2012, (07) .

(2) 贺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中国市场, 2011, (05) .

(3) 高丽.推进利率市场化能走多远[J].理论探索, 2012, (01) .

(4) 四川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效果实证研究:思路、结论与建议[J].西南金融, 2010, (05) .

(5) 王恩泽.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2, (01) .

(6) 李晓岩.简析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步骤[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08) .

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 篇2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在货币市场上,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经营融资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主要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以及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将进一步下滑,经济追赶期所实行的利率管制效用降低,而其对资源配置的扭曲作用在加大。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融资端利率大部分实现了形式上的市场化,但我国的金融体系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机构改革 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1996年6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1997年6月银行间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可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利率)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1998年后,开始允许贷款利率浮动,2004年10月,在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开始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允许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加剧金融机构存款、贷款、客户资源等领域的猛烈竞争,要求其有足够强的成本核算和控制能力,要求其拥有更强的资产定价能力,要求其改善资产运用等等,这些都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为目前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关键,迫切需要金融机构通过改革和发展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进展,也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发展。

一、目前金融机构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表现及原因

1.金融机构法人治理建设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亟待疏通自主定价的“源头”。近年来虽然我国金融机构都通过各种有力措施不断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并在法人治理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仍存在着“行政化”的影子,一长独大、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仍然存在,职责不清,权责制衡机制并未充分实现,董(理)事会下设的利率定价委员会并未真正有效的发挥职能作用,尤其在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委员会有的有名无实,出现了利率定价由几位领导研究拍板决定的现象,这在源头上阻碍了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

2.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模式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亟待改进差异化定价的“位子”。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一般采用总分行的机构设置模式,利率定价权往往集中在总行,分支机构不管规模有多大、路途有多远在利率定价上基本都属于总行的“终端”,没有差异化自主定价的权力,这与利率市场化颇有差距。而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权更是集中在联社,基层信用社等营业网点被约束在联社设定的“条框”中,并且农村信用联社大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利率定价部门和管理部门,利率定价“缺位”,缺乏专门的部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3.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主观意识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亟待增强积极定价的“习惯”。由于长期受利率管制的影响,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执行基本上持“等、靠、看、要”的态度,缺乏自主独立定价的意识,没有完全从利率管制的“影子”中走出。尤其对存款利率定价更是无所适从,基本上“清一色”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存款利率自主定价成了吸收存款的一种手段。

4.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亟待提高利率科学定价的“本领”。近几年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基本上处于资金的“卖方”市场,资金的垄断地位养成了利率定价的惰性,不管利率制定的高或低贷户只能无条件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利率科学定价能力的养成和锻炼。

5.金融机构利率定价信息来源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亟待建立利率定价客户信息“数据库”。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还不成熟,客户信用数据积累时间短,关键信息缺失。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发放的企业贷款多数为农村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随意性较大,要收集真实准确的信息比较困难。同时,金融机构缺乏对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等关键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也不利于利率的准确定价。

6.金融机构利润来源渠道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亟待构建资金运用“多元化”格局减少利率定价的“顾虑”。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有至少60%以上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中存贷款利差收入占比更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渐次推进,这种收入格局将随着存贷款利差的逐步缩小而改变,迫切需要走资产多元化经营运用的路子,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且比较稳定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利率市场化。

二、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可能产生的风险

1.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利率定价不理性,造成金融机构间“存款大战”、“贷款大战”等不正当竞争。当金融机构以利率市场化为托辞,不断提高存款利率,以此来增加存款份额,这种不计成本的“变相”提高利率,无异于饮鸠止渴,得不偿失。当金融机构以利率市场化为借口,不断降低利率,以此来巩固贷户,这种“挥泪热卖”“吐血促销”的方式,最终会害人害己,贻笑大方。正是由于这些不正当的竞争,金融市场秩序将会受到极大挑战,不利于金融业的整体稳定和安全。

2.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不能实现差异化利率定价,容易造成客户资源流失,市场份额丧失。在利率市场化下,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传统的属地性融资、投资习惯被打破,银行与客户的合作方式会发生巨大变化,贷款对象将自由选择不同的银行贷款,存款客户也会有目的性的选择不同银行存款,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将面临客户资源流失、市场份额丧失的风险。

3.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盲目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最终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健康发展,竞争力下降。在利率市场化下,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资金成本,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资产价格,可能面临净利差缩小,这样我国以利差收入为收益主渠道的金融机构利润会出现下滑的趋势,资产收益率下降,甚至出现全面亏损的可能。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利率预测机制,金融机构将不能准确把握利率政策的动向、基准收益率曲线的移动与变化等,这会导致资产定价管理中利率风险增加,导致资产贬值、经营成本提高、不良资产增加,竞争力下降。

4.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金融机构资产定价能力不足,容易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低下。在利率市场化下,金融机构如果定价能力不足,一是反映到贷款项目上是有限的资金流向了风险高的项目,一些低劣产业项目经过“包装”铤而走险获取信贷资金运转,最终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影响银行的安全稳定。二是表现为价格失真,市场形成的资产价格可能并不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也不能充分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低下。三是金融资源错配,国家限制的行业、产能过剩的行业、环保不达标的企业等却极易取得信贷支持,进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金融机构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发展适应利率市场化

1.加快构建和完善利率市场化配套“基础设施”,为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打造良好的“硬”环境。一是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构建和规范工作力度,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金融市场做大做强,进一步向下扎根其分支机构,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中,亲身感受利率市场化的洗礼和沐浴。同时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通过其自身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督检查,不断规范其运行机制,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有序、规范、科学。二是积极做好市场基础利率的培育推广工作,主要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使其公示的各项利率指标更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指导性,让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和愿意参照定价。

2.加强法人治理建设及分支机构设置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教育,通过自身“强身健体”为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解决根本“阻障”。一是金融机构继续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标准加强法人治理建设,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更应加大法人治理建设力度,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股东(社员)大会、董(理)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班子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的责、权、利相互匹配、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各行其责,不越位、不缺位,一切以职责及规章制度为准则,真正蜕去“行政化”色彩,避免“一长独大”及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从源头上肃清利率市场化的障碍。二是加强对分支机构及内设机构利率定价的授权和管理,设立专门的利率定价、监测、分析、管理的内设机构,专门研究制定科学的贷款定价制度,搜集、积累、分析与利率定价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及时制订和调整利率定价政策。同时授予分支机构足够的利率定价自主权,给予分支机构一定利率浮动区间,并建立总行、分支机构、客户经理、业务人员四级利率定价授权机制,真正为差异化利率定价、个性化利率服务给予机制上的保障。三是加大对员工利率市场化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利率定价对金融机构的重要意义及深远影响,实现对利率市场化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树立自主定价的意识,形成自主定价的习惯。

3.建立健全利率定价的机制和运行规则,以过硬的利率定价 “本领”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及利率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有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利率预测机制,金融机构应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利率预测机制,对利率政策进行准确把握,有效预测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动向,为资产定价提供依据。二是要建立符合各金融機构自身实际的利率定价模式方法,根据经营环境、竞争策略、管理水平及经营目标等,可选择成本加成模式、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客户盈利分析模式等定价模式,也可三种模式混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修订利率定价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三是要实施差异化个性定价,对市场和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客户、不同贷户,在综合考虑其与自身的依存关系、其信用程度、资金用途等为其量身定做“利率套餐”,真正靠利率定价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四是要建立利率风险应对机制,应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对资产负债组合的调整,建立起有效的利率风险免疫机制。同时,通过创新发展各种信用衍生品工具(包括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利差期权、信用联系票据等)来对冲可能的利率风险。

4.尽快建立利率定价系统,不断提高利率定价的科技含量,为利率市场化构建强大的“免疫系统”。一是要尽快研发出利率定价管理系统,并加大其推广应用力度,只要将客户相关利率定价信息输入到系统中,即可生成一定的利率,这样既可保证利率定价的一致性,又可有效的防止“关系利率”“人情利率”“失误利率”的发生,减少利率定价的随意性。二是要加大对利率定价的监督检查力度,构建起纪检、稽核、监事会、理事会四位一体的内部审计检查网络,对利率定价进行突击式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改,确保利率定价的合理、合规。

利率市场化的金融风险控制 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风险,风险控制

利率作为现代化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杠杆, 其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早已得到了充分的认证。也正因如此, 近些年来, 我国早已加快了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然而伴随而来的利率风险也给金融界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所以, 如何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 做好金融风险的控制与规避则显得尤为重要。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的实践工作经验,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金融风险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金融风险控制, 以供参考。

一、利率市场化中潜在的金融风险

(一) 利率市场化中利率风险影响分析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其利率的主要风险来源于中央银行的利率水平调整, 而中央银行的利率水平调整大多都是政策性的调整行为。但是,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步伐加快, 商业银行更多的都表现在重新定位风险、收益率的曲线风险、基差风险和期权风险。

(二) 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我国银行的活期存款和中长期贷款比率日益上升, 这就使银行对于敏感性的缺口银行利率日益担心。从国外和其他地区的利率市场水平来看, 这也是一个普遍需要经历的存贷利率上升的过程。但是, 对于存款为短期资金为主的, 贷款要以长期资金的中的资产负债结构为主, 这就造成了一旦短期资金利率上升, 那么银行就会面临收入减少的风险。

(三) 利率市场化中的收益率曲线风险管理水平要接受考验

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收益率曲线直线上升, 这也就表明在中长期的利率化水平中, 短期利率水平较高。而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阶段, 短期利率水平往往要高于中长期的利率花水平, 也就是说上升阶段的收益率曲线水平会向下倾斜或接近于水平, 这将是商业银行对于收益率曲线假定的基础利率风险。

(四) 期权性的风险管理受到威胁

自从我国经济实现利率市场化后, 很多利率都会出现不规则的上下浮动, 这就会引起客户根据利率水平来相应的调整自己的资产和负载水平, 很多会选择延长或者缩短资金的存贷时间, 也有可能选择增加或者减少资金的存贷金额, 对于商业银行以判断性为主的客户来说, 这种行为的期权性管理对于风险管理将提出巨大的挑战, 同时风险管理系统由于加大了商业银行给客户预测的难度, 也增加了自身的危险系数, 期权性的风险管理也会受到极高的威胁。

二、银行利率风险控制措施

(一) 建立健全的利率风险防范机构

市场改革进程和风险管理是利率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 作为商业银行应不断建立健全的利率风险防范机制, 完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防范组织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将利率安全隐患落到实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 作为银行总部一般都会成立资产负债委员会来对利率进行决策, 从而对敏感性的利率进行全面管理。而我国的商业银行有众多的分支机构, 其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 这也需要由总行进行统一建立, 以此能够直接领导和管理利率飞风险防范体系, 这对于总行的资产负债委员会来说, 对于制定基本利率、调整内部资金情况和市场利率政策等都有一定理论基础。在总行和分行的不同层级管理机构上, 我国的商业银行都会成立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董事会及下属机构, 很多利率风险管理控制工作也是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附属机构完成的。对保证风险管理控制的同时要相应的进行风险防范机构设置和适度考虑, 对分散的上级管理要进行风险管理相对适中, 不能够出现较大程度的利率浮动, 从而权衡业务的综合发展。

(二) 强化风险管理程序, 完善风险管理政策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难度大主要体现在没有一个成型的风险管理程序, 在风险相对集中的情况下, 银行应逐步实现内部资金的转移, 以此来定价市场化的利率, 这样就会避免利率波动的过于频繁, 减少市场利率风波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冲击, 在控制程序和方法上要充分运用工具。从外表和内部进行统一协调。但是, 利率风险管理毕竟专业性很强, 不是所有分支机构都能够完成利率风险识别和度量的, 这种控制化解就更适合风险的集中管理。对于内部资金的定价是分离利率风险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通过对利率风险的集中管理, 对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要从分支机构归集到总行, 无论市场利率怎么变化, 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利率会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基准线上, 有利于分行的营销策略。

(三) 加强银行的创新应变能力, 强化银行利率收益曲线风险管理水平

除了发展新的业务, 银行还可以在原有产品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应变抵消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理财产品和中短期票据的发行。通过信托公司或第三方发行的理财产品, 由于在产品设计时即引入SPV (特殊目的载体) , 从制度上实现了风险隔离, 所以可以抵消利率波动给银行利润带来不确定影响。目前中国银行业理财创新产品涌现, 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图1:

随着近年来中短期票据的大规模发行, 这得益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大中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向商业银行广泛询价, 导致银行竞相压价, 利润一降再降低;同时, 大中型企业融资规模往往较大, 囿于贷款规模限制, 即使多家商业银行联手进行银团贷款, 也未必能够满足企业需要。迫于经营管理压力, 商业银行开始逐渐通过承揽大中型企业中短期票据发行业务满足客户需求, 一些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影响力的商业银行甚至可以继续跟进债券承销和撮合交易赚取更多利润。

(四) 调整银行业务结构, 抵御期权性管理风险的冲击

商业银行业务主要由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构成。中间业务是指不占用表内资产和负债取得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由于不占用经济资本, 所以具有较高的收益和附加值, 西方商业银行就特别关注中间业务的发展。在我国, 商业银行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生息资产, 传统存贷款业务占商业银行业务总量的比例达90%;非息收入, 包括部分息转非的收入占比为20.6%, 实际非息收入占比应该更低。增加非息收入, 调整银行业务结构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 促进商业银行健康、良性发展。近年来, 商业银行纷纷进行内部架构调整, 在保留公司、个金等原有传统业务部门的同时, 增设侧重提供综合服务的财富与私人银行部门、大客户部门、侧重发展同业服务的金融同业部门、侧重产品研发的产品创新和研发部门, 通过设置与调整机构功能, 积极开发、发展中间业务, 扩大业务占比。由于中间业务不占用经济资本, 所以长期发展更能够充分分散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同时, 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来看, 创造同等收入, 中间业务占用的费用成本更低, 产生的利润更高, 该类业务理应获得更多的人员、费用支持, 才能促进业务持续发展。

(2) 扩大业务范围, 扩展服务功能。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转变经营观念, 积极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在保持基本业务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对利息收入的依赖, 在发展一般性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 打破现有模式, 积极开发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新品种, 从服务范围、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的广度和深度入手, 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 银行可以与基金、证券、保险等金融同业开展合作, 扩大服务范围, 代理开放式基金发行与赎回、基金托管、代客理财、三方存管、代理保险和资产托管;也可以在原有服务基础上, 提高服务质量, 提供面向不同客户群的专属服务, 诸如上门服务、提醒服务、一揽子综合服务, 快速通道服务, 附加便民生活服务等;最后, 增加服务功能, 在原有单一产品或单一介质中附加更多功能, 提高使用效率, 比如在银行卡上增加短信通知功能, 整合理财功能和透支功能等。

三、结束语

总之, 在汇率体制改革的催化作用之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脚步虽然稳中驱快, 但其作为一把双刃剑, 也给我国的金融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隐患。也正因如此, 如何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潮下, 控制利率风险, 维护金融界的稳定则早已成为现今社会各界研究的重点。所以, 笔者通过本文粗浅的阐述了个人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下金融风险的控制手段, 并希望以此为契机不断做好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工作, 进而充分发挥出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正面效益。

参考文献

[1]赵进文, 高辉.中国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的模型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 (01)

[2]潘恒宁.浅析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财经科学.2004 (S1)

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 篇5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推动银行转型 中间业务是主战场

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秋日的午后,金融街(000402)20号的12层,在集会议室、会客厅以及办公功能于一体的会长办公室,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银行生存和发展需要做小微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一直以来,各界都在讨论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特别是在今年银根紧缩的背景之下,市场关注度大幅提高。从银行角度来讲,您对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怎样的看法? 杨再平:现在真正融资困难的是小微企业,这个是世界性的难题。不断有小微企业产生、成长,一个国家的经济才能发展,才有活力。这些年来,我国从国家领导层面,到监管部门、银行等都在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特别是对小微企业也出台了一些措施,银行也设立了小企业的专营机构等。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时候,小微企业首当其冲,最近小微企业的确会感到融资困难。这与银行过去倾向于“做大不做小”有些关联。随着银行业本身的竞争趋势,这种倾向正在发生改变。从未来趋势来看,银行不做小企业金融服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问题。我认为,下一步国家政策需要有些支持,包括公共资源、税收等方面。监管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差异化监管。此外,金融机构最需要做的是围绕小微企业的特点,去进行创新,包括授信的决策机制、产品、风险定价等方面。NBD:在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障碍就是信用风险,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改善? 杨再平:这个问题需要分几个层次来解决。第一个就是要培养好的信用环境。各地方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业影响探究 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影响,对策

一、引言

我国利率市场化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有约20年的发展历史。这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96年到2011年,外币存贷款、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二是2012年至今,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开始浮动。这也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新时期,对金融业会产生新的影响。在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二、利率市场化概述

1.利率市场化概念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在货币市场上,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经营融资的利率。通常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主要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以及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2.利率市场化意义

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能够确保市场利率和市场经济状况一致,市场利率能够真实反映资金供求情况,进而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效运行和发挥作用,实现宏观调控的最终目的。

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利率市场化。利率本身具有调节资金供求、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如果利率不能实现市场化,那么金融产品的价格就会扭曲,和市场真实情况脱节,影响资金的流向和配置。目前,很多中小企业通过高利贷来维持基本的运营,处境艰难;而大型企业,如央企则资金充沛,资金成本低廉。这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导致市场经济难以协调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会对银行业、保险业、资本市场、中小金融机构等产生重要影响。

1.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就是要向均衡利率回归,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长期受金融管制的压抑,一旦放开会使市场存款利率上升,压缩银行的利差,而利差是银行目前获取利润的主要方式,利差减小,银行的利润必然降低。

利率市场化会影响商业银行处理外汇占款。自从央行推行外汇占款对冲模式,商业银行开始承担外汇占款成本。巨额的外汇储备加上较低的资金利率给商业银行处理外汇占款带来了困难。随着利率市场化,这一困难会更加凸显,也可能导致大量银行倒闭问题。

2.利率市场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保险业,尤其是寿险,容易出现利差损问题,而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影响利差损,并影响其收益。就目前看来,利率市场化不会产生严重利差损,因而不会影响保险业的盈利。但是利率市场化会严重影响保险业保障型产品业务,致使其难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利率市场化会影响保险业的发展前景。随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被逐步放开,大量具有利率市场化特征的理财产品开始出现,这无疑会冲击保险业。再加上利率波动的影响,嵌入性条款的冲击,保险业务必然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3.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具有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股票价格上面。

利率的不断上升,会拉低股票未来收益的现值,意味着股票价格会下跌;另外,利率的上升,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相应的提高,进一步降低利润率。基于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利率与股票价格成反比。

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一个现象即“通胀无牛市”。我国股价水平和利率变化存在一定关系。利率负值时,通常意味着严重通货膨胀。而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利率的不可控性,更容易出现负值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利率市场化必然会进一步拉低股票价格。4.利率市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

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来说,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和竞争压力。

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规模大的金融机构能够依托资金和规模优势处于有利竞争地位。而中小型金融机构则没有这一优势,在竞争过程中更难以取得主动权。尤其是资金回旋余地小的企业,在竞争中容易面临倒闭的风险。

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更加重视,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和应对措施,通过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四、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措施

1.监管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管调控能力。监管部门要观测风险和预测

风险,预备前瞻性的监管预案。相较于商业银行,央行在利率与基准利率方面仍具有控制能力。央行应该提高自己的金融监管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利率秩序的稳定。央行要注重引导和规范,而不能只是放手。

2.规划

进行前瞻性全局规划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根本保障。这个全局规划应该包括对可能存在的一切隐患进行预防、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对利率市场化的进度和深度进行适时的调整、对资本开放和汇率自由化进行改革等。利用全局规划对利率市场化进行指导,使其能够平稳进行。

3.创新

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增加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金融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永立不败之地。

首先是业务创新方面,传统的贷款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而且效益逐渐降低,银行应该落实创新,发展新型业务,构建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其次是营销创新方面,银行应该创新经营理念,拓展营销渠道,提升产品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冯云,蒋海涛.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业影响分析[J].金融经济,2014,16:31.

[2]唐鹏.我国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业的影响探究[J].江苏商论,2014,29:261.

互联网金融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 篇7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众多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被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所倒逼, 面对存贷款持续的“脱媒”状态, 众多商业银行都加快了经营模式转型的进程, 通过改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大力开展表外业务、积极推进混业经营, 使其资产负债表得以重构。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恰恰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 其产生的“鲶鱼效应”所引发的金融机构自发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相比监管部门自上而下地推动更加有效。

二、互联网金融

近年来, 移动支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互联网金融业务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互联网金融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金融观念, 与此同时, 也使传统金融行业的版图被悄然改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传统金融行业以外的新兴主体能够以另一种方式不断进入金融这一壁垒相对较高的行业, 从而使得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和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不断加剧。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 银监会对其则有着极其严格的监管规定。然而, 作为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事物, 互联网金融除了第三方支付和第三方基金销售需要申请牌照之外, 目前为止, 亟待完善的法律监管导致其市场准入门槛极低, 资金的供求双方只需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等, 借助互联网平台就能够完成一系列的支付、结算、贷款需求。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 行业竞争要素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互联网平台的存在使得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数量不再是竞争的重要砝码。与其说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模式, 不如说互联网为金融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渠道, 在“渠道为王”的时代, 互联网就具有了极强的竞争能力。

三、利率市场化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初始于1996年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放开。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 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 利率市场化进程也逐步向前推进。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大体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2004年以前, 我国逐渐放开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2004年10月, 伴随着浮动范围扩大的银行存贷款定价政策, 国内银行在定价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2006年至今, 商业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逐步扩大;2012年6月, 央行将存款利率浮动范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 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3年7月19日, 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进程大幅推进。

互联网金融的横空出世打破绵延数百年的金融垄断体制, 使市场能够决定价格, 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认可度与日俱增,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进入全新阶段。

四、互联网金融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产生, 也是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力量。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金融领域之外的机构提供了进入金融行业的便捷道路, 使体制内金融机构对市场利率的决定作用逐渐被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所取代。

(一) 互联网金融负债业务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特殊的服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互联网金融以信息资源做媒介, 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信息共享的金融产品投资平台, 从而帮助用户通过便捷的途径获取各类金融产品的信息并在其中权衡收益和风险, 进行自由选择。想在传统金融版图跑马圈地, 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在不触及监管红线的前提下兼顾客户个性化需求和追求高收益率的心理。虽然, 这些面向广大受众的创新类金融产品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向投资者和企业, 但最终很大一部分资金会回流银行体系。但毫无疑问, 由于需要支付投资者较之前大幅增长的投资收益, 长期看来, 会使银行长期负债获取成本大幅提高;与此同时, 短期内也使银行存款大量流失。货币基金通过余额宝、活期宝等渠道直接接触客户, 使得货币基金这一高流动性资产的理财属性和普通百姓的消费支付需求得以有机的结合, 通过高效的互联网传播, 造成了银行负债中个人储蓄分流;P2P模式为投资人提供了能够获取高收益的投资途径和投资产品, 更有如陆金所这样高收益、低风险、强保障的平台, 使得客户的闲散资金不断涌入小贷市场, 也造成银行个人储蓄的分流。互联网金融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渠道的巨大优势, 具有了积聚小散受众闲散资金的特殊属性, 使得银行的负债结构发生变化:个人存款通过投资互联网创新金融产品的方式汇集于互联网金融企业, 银行体系内个人存款额减少, 企业同业存款额增加。根据央行公布的《2014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2014年4月份, 住户存款较3月减少1.23万亿元。这种负债结构的改变会进一步加剧银行间对于个人存款的争夺和对市场份额的竞争, 进而提升银行负债的获取成本。

不论客户有何种风险偏好和需求, 互联网金融都能提供比存款乃至理财产品更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 从而其以负债端的取得成本和负债提供方用脚投票的方式逼迫银行向着进行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方向进行改革。

(二) 互联网金融贷款业务对利率市场化影响

互联网金融涉足贷款业务竞争, 加速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

网络贷款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创新融资方式, 其介于一级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之间。按照不同的出资人进行划分, 网络贷款平台可分为个人平台 (以拍拍贷、人人贷为代表) 和机构平台 (以阿里金融为代表) 两类, 分别为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贷款。

从所面向的客户角度分析, 网贷平台与银行所面向的客户截然不同:网贷平台的客户主要是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个人、个体业主;而银行的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主要面向的客户则是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优质个人。受此影响, 二者利差很大, 个人进行网络贷款的平均利率为15%~24%, 而银行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的平均利率仅为6.5%~9.5%, 故而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客户一般不会选择在网贷平台进行贷款。

从与银行的关系角度分析, 网贷平台与银行有着互补、合作的关系。自有资金放贷模式 (以阿里金融为代表) , 其利率水平高于银行贷款利率, 客户群体与银行基本没有交集, 属互补关系;银行资金放贷模式 (以生意宝为代表) , 其资金来源于银行, 风险一般也由银行承担, 网贷平台仅作为中介, 收取少量进行尽调、审核及管理工作的费用, 其与银行为合作关系。

面对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压力, 银行也对高利润率的业务进行积极开拓, 不少银行, 特别是中小银行都将目光聚焦在了毛利率较高的小微贷款业务上。当前, 我国已逐步放开了贷款利率限制, 这为银行参与贷款业务的竞争提供了政策保障, 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风险特征制定更加适应新状况的市场化利率。

(三) 互联网金融对利率定价模型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的存贷款利率都受官方管制, 没有对市场资金价格进行真实反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利率定价模型带来全新变化。

以交易对手作为切入点, 互联网金融所面向的群体是小微经济体, 其能够真实反映小微经济体对资金的风险定价情况。在贷款业务方面, 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专注于对机构客户、大型企业的服务, 设置了严格的准入门槛;而互联网金融则为小微经济体提供了获取贷款的平台, 从而使这些小微经济体对资金的需求成为了市场化利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利率定价因子的重要程度为切入点,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担保变得极为重要, 与此同时, 互联网平台的选择也是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互联网金融平台将传统金融模式下的担保方式 (如陆金所平台引入平安担保) 和信用风险共担的机制 (如“本金保障计划”) 相结合, 保障了资金的安全。互联网金融平台给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可以进行自主匹配的机会, 使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交易对象, 获取丰厚收益, 实现双赢。

作为新兴事物的互联网金融在发展初期并未受到过多的监管约束, 其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有力的背景环境。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自身强大的积累客户的能力、强大的影响力以及信息推送及传播能力, 不断推进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四) 互联网金融主体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2013年以来, 互联网金融空前发展, 大量传统互联网企业纷纷投入到互联网金融领域, 这些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和传统互联网企业运作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金融的发展道路。传统互联网企业通过对海量用户信息资源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 为客户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以适应不同需求客户的投融资偏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进入使得传统金融版图被重新划分, 传统金融机构对市场利率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 而市场对利率的影响则逐步加强化。在互联网金融时代, 新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加入所导致的金融体系使得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速。

五、结语

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 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互联网金融在负债业务、贷款业务以及从业主体等多个方面改变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利率定价方式, 极大地影响力利率市场化进程。互联网金融在日后仍会焕发蓬勃生机, 不断改变金融行业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毛文逸.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工具创新的影响分析[J].新财经, 2012, (12) :74-75.

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 篇8

1.1 净利息收入角度的风险分析

现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依旧是净利息收入。影响净利息收入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资金价格和数量。资金价格指的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 资金数量指的是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以后, 存款利率水平普遍上涨, 要想保证盈利水平不下降, 商业银行主要有以下三个办法:一是通过大量揽储来增加存款规模;二是将贷款利率水平提高;三是将存贷比提高。这三种办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给金融体系带来风险。

1.1.1 价格竞争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就是放松对利率浮动范围的管制, 因此各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权都会扩大, 他们便可以采用价格手段来展开竞争。为了保证盈利水平与原来持平甚至增长, 一个重要的手段就增加存款规模, 而为了吸引存款, 必然要提高存款利率的水平, 因此, 价格竞争的结果就是银行资金成本将会上升, 净利息收入减少;如果竞争进一步加剧, 各银行会在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时降低贷款利率的水平, 这会进一步减小其净利息收入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银行缺乏相应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抵抗风险, 它将会面临严重的经营风险甚至是银行危机。

1.1.2 信贷风险

银行机构为了保证净利息收入来源, 因此在资金成本上升的情况下, 可能会上调贷款利率的水平, 这一举动将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第一, 企业间接融资的成本上升。在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下, 优质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的成本已经低于向银行贷款的成本, 所以, 如果贷款利率进一步提高, 那么优质企业将转向直接金融市场来进行融资。第二,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 高风险, 高收益;低风险, 则低收益。随着贷款利率水平的上升, 企业的资金成本也随之增加, 而为了保证盈利水平不致降低, 企业很有可能放弃低风险的项目, 转而去寻找一些高风险高利润的项目, 凭借这样的项目向银行申请贷款, 这会加重银行与企业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1.3 通货膨胀风险

如果银行上调贷款利率, 企业的资金成本也会随之提高, 这容易导致物价上涨, 从而引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1.1.4 支付危机

“存贷比”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 目的是控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确保商业银行安全经营。一直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上限为75%。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 关于调整或放宽存贷比的呼声越来越高, 不排除未来存贷比上限提高的可能。如果在风险管理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提高了存贷比, 则很容易引发支付危机, 侵害到债权人的利益。

1.2 金融创新风险

1.2.1 业务创新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后, 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所以, 为了弥补这部分损失、抵御利率的风险, 必须要积极地开展中间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总收入20%左右, 且业务种类不够丰富、业务范围比较狭窄、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要发展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 应从提高业务的科技含量以及附加值方面入手。中间业务虽然能为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 但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在众多的中间业务中, 既有结算、代理、咨询等低风险的业务品种, 也有承诺、担保、金融衍生等高风险的业务品种, 因此, 要审慎安排中间业务的品种结构、平衡好收益和风险的关系。

1.2.2 产品创新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 但它同时也是一种能够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手段, 因此, 商业银行可以将衍生产品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盈利模式。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断加深,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已经逐步放宽了对银行业从事衍生产品业务的管制, 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从事衍生品的业务。但国际经验同时表明, 一些结构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本身含有巨大的风险性, 所以, 对于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商业银行来说, 如何在规避较大风险的情况下利用金融衍生品来获取最大的利益,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 利率市场化的金融风险控制

2.1 完善利率传导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 存贷款利率可能会出现非理性的频繁波动, 进而会引发各类金融风险, 为了规避这些金融风险, 中央银行通常会制定并实施相关的货币政策, 而货币政策的实施具体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进行, 比方说, 央行利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来影响市场的基准利率, 再通过市场的基准利率, 来影响各种资金的市场价格, 继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水平。以上一系列影响过程的顺利进行都必须以利率传导顺畅为前提, 所以, 央行必须要理顺利率的传导机制, 才能把握利率的走势、稳定金融环境, 进而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2.2 发展债券市场

近些年来, 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增长迅速, 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对于完善金融体系、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分散银行系统风险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尽管如此, 整个社会的融资规模中间接融资依旧占据着一个绝对的份额。另外, 银行体系的债券持有量也非常大-达到整个市场存量的70%以上, 这意味着债券融资的风险仍大部分集中在银行体系内。所以, 基于上述情况, 未来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来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 (1) 让更多的优质企业通过债券这种直接融资方式来进行融资; (2) 丰富债券持有主体的种类, 增加证券、基金、保险、个人投资者及海外投资者等投资主体的债券持有量, 以此来分散银行承担的债券市场风险; (3) 确保债券市场产品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不仅有基础产品, 还有衍生产品, 以此给投资者更多的选择。

2.3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作为一种制度设计,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难免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的风险, 比如金融垄断、道德风险、多头监管等。尽管这样, 但为了保障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依旧应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 存款保险制度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过程中, 必须谨慎考虑好以下问题, 比如如何制定差别费率、该制度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的影响以及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监管问题等, 这些都是影响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关键问题。

3 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并且有利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提升。虽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当中, 会面临各种金融风险和挑战, 但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风险, 合理控制和规避风险, 就能把握住机遇, 使我国经济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市场化后的利率能够优化资源配置, 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 利率市场化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比如价格竞争风险、信贷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支付危机以及金融创新风险等。所以, 对利率市场化引发的金融风险进行准确地认识、仔细地分析,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金融风险进行妥善地控制, 这样才能使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地进行、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风险,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刘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 2012.

[2]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 2012 (15) .

[3]张雪飞.利率市场化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 2012 (6) .

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 篇9

一、海南省各金融机构经营现状

(一) 银行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截至2014年6月末, 海南省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6 322.3亿元、5 060.5亿元, 分别是2008年末的2.7倍、3.7倍。存贷比由2008年的59%提升至80%。不良贷款余额45.8亿元, 不良贷款率0.9%。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67.5亿元, 同比增长15.6%。信贷投放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作用逐步增强。

(二) 人民币存款利率运行情况

1. 存款挂牌利率

国有大型银行。从定期存款利率看, 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行和国开行的整存整取各期限档次存款利率水平保持一致。其中, 3个月、6个月和1年期利率分别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096 2倍、1.089 3倍和1.083 3倍, 其他期限档次统一执行基准利率。从活期存款利率看, 上述7家行中除交行和邮储行上浮到基准利率1.1倍外, 其他行都执行基准利率。而农发行所有档次利率都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信、浦发、光大、平安、兴业和招行1年期 (含) 以下各档次存款利率都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2年期和3年期存款利率有所分化;5年期利率都没有上浮, 均执行基准利率。

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海口农商行、海口联合农商行、三亚农商行、白沙农合行和各市县农信社各期限档次存款利率都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

2. 同业存款利率

2014年二季度, 同业定期存款利率各月呈“V”字走势, 较一季度呈下降趋势;同业活期利率2月份以来呈逐月下降趋势。6月, 同业活期存款余额和定期存款发生额增加。同业活期存款余额为21.01亿元, 环比增长71.79%;加权平均利率为0.99%, 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 同比上升0.11个百分点。同业定期存款发生额为205.97亿元, 环比增长193.53%;加权平均利率为4.38%, 环比提高0.33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2.08个百分点。其中, 1个月以内和1—3个月 (含) 同业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4.19%和4.27%, 环比分别提高0.51和下降0.19个百分点。

二、人民币贷款利率运行情况

(一) 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利率

2014年2季度,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呈逐月上升态势, 与一季度逐月下降态势形成鲜明对照。6月,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 (不含票据融资) 加权平均利率7.18%, 环比上升了0.08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二) 企业贷款利率

2014年2季度, 企业贷款利率呈逐月上升态势, 上半年在3月份形成低点后已连续4个月上升, 6月人民币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18%, 环比上升0.07个百分点, 同比上升0.39个点分点。分机构看, 6月份, 政策性银行98.88%的贷款利率集中在基准利率[1, 1.1]倍的区间内。国有商业银行67.34%贷款利率集中在基准利率[1, 1.3]倍的区间内。股份制商业银行75.32%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1, 1.3]倍的区间内。城乡信用社45.16%的贷款利率集中在基准利率[1, 1.5]倍的区间内。分期限看, 6个月—1年、1—3年、10年以上贷款利率环比分别提高0.28、0.16、0.18个百分点, 6个月 (含) 以内、3—5年、5—10年 (含) 贷款利率环比分别下降0.55、0.40、0.01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 大型企业下浮利率贷款占比为14.00%, 环比上升5.82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基准利率贷款占比为24.28%, 环比下降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上浮利率贷款占比为84.14%, 环比下降1.3个百分点。

三、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 利率市场化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机遇

1.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 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

作为资金的“价格”, 利率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是释放信号, 调节资源配置。利率市场化, 其实质就是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 其目的就是促进融资工具结构合理、种类齐全, 推动监管部门建立健全监管体制, 促使制度信息充分披露、金融市场主体得到充分竞争, 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这将推动金融机构着力改进其经营行为, 共同搭建公平的金融竞争环境, 避免因不正当竞争而造成损失和风险。

2.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金融机构优化经营结构。

利率市场化让金融机构能更好地甄别客户。在持续盈利目标的驱使下, 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部门会更加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风云变幻”, 在综合分析客户的经营情况, 认真测算拟发贷款所产生的资金成本、管理费用及违约成本, 计算出相关业务可能带来盈利多少的基础上, 对不同的客户与业务采取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定价策略, 这有利于推动金融机构优化经营结构, 按最优原则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3.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客观上为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提供了动力和压力。放开利率的结果使资金的价格真正市场化, 而价格竞争必须以低成本的资金筹措为后盾。因此, 各金融机构势必会在金融产品、服务手段、营销策略上各展所长, 加大创新力度, 不断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 大力发展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非利差型的中间业务, 从而在竞争中掌握主动, 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 利率市场化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挑战

1. 利率市场化给金融机构带来利率风险。

依据风险持续时间的长短, 利率市场化带给金融机构的风险可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 其中主要是恒久性风险, 即利率风险。受利率波动的影响, 资产收益相对于负债成本发生不对称变化, 使得金融机构的收入和资产形成损失, 这就是利率风险, 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本点风险和潜在选择权风险。我国金融机构由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严重不对称, 面临的主要是重新定价风险。利率变动对金融机构是否有利, 关键是看资产与负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当市场利率上升时, 资产收益的增长要快于资金成本的增长, 正缺口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为正面;当利率下降时, 则影响是负面, 负缺口的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利率的波动还可能造成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情况, 这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选择性利率风险。

2. 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金融机构的竞争。

从国际经验来看, 大部分国家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竞争明显加剧, 还出现了银行倒闭增加的情况。其中以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 美国从1982年开始到1986年3月, 大约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及其之后, 美国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竞争加剧致使银行倒闭数量的增加。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 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达两位数, 1985年达到了3位数;此后则急剧增加, 在1987—1991年每年平均倒闭200家, 最多的一年竟然有250家银行倒闭。就我国而言, 我国银行市场可看做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几家中小商业银行组成的寡头垄断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这是因为: (1) 在优良大客户的争夺上, 各家银行互不相让, 由于大客户所需求的资金量较大, 因此, 国有商业银行更有资金规模上的优势。 (2) 在民营企业的争夺上, 国有商业银行在附加了一定的风险利率后, 可与中小银行展开竞争。 (3) 在存贷款利差缩小的情况下, 银行不得不去从事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投资, 银行破产的风险加大。在目前尚未建立存款保险机制的情况下, 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保证, 中小商业银行则可能清盘, 这就损害了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人的利益。所以存款人可能会把存款进一步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 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源压力会增大。

3. 利率市场化将对金融机构主导业务产生巨大冲击。

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 各家商业银行为增加存款, 存款利率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为抢夺优质客户, 贷款利率趋于下降, 激烈的竞争将使存贷款利差有大幅度缩减。金融机构只能通过业务的创新来弥补利润的下降, 这将使存贷款业务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看, 一般存贷款利差只占收入60%左右, 甚至有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小于总收入的50%。而在我国的金融机构中, 这一比例高达90%以上。因此, 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导业务———存贷款业务, 在未来金融机构总业务量中的比重将会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 利率的市场化带动了金融市场的发达, 使一部分筹资与投资从间接方式向直接方式转化, 产生了资金脱媒现象。大量的企业临时资金不再通过存款形式来增值, 而是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投放出去来获取短期收益;居民也不再过分看重仅含有无风险价值的储蓄利率, 更关注包含风险价值的金融市场的收益;形式并不灵活的银行贷款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相比, 也不具有竞争力, 金融机构的主导业务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4. 利率市场化将对金融机构员工素质提出挑战。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 利率风险的加大, 加强对未来利率走势分析和预测已很迫切。同时, 金融机构票据市场业务、货币市场业务将急剧增加, 技术创新步伐会大大加快, 管理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这都迫切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来保障。这些人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 还要具有丰富的金融机构实务经验, 既要通晓国内外利率的波动状况, 又要精于预测利率变动趋势。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 员工观念陈旧, 队伍整体老化, 文化水平偏低, 进取意识差, 对新事物反应慢, 接受能力不强, 对利率走势发展预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弱, 很难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金融机构应采取的对策

(一) 加大经营管理创新

为了更好地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金融机构应在经营管理上进行大胆创新。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从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 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 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同时, 金融机构还应在经营方式更加充分地体现集约化的经营特点。集约化经营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收权和调整机构, 而是在经营体制上实现资源 (人员、资金、设备等) 集中统一使用, 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把分散的、相同的业务操作和管理职能集中起来, 把分级管理改变为一体化的直接经营和管理, 减少了层次, 降低了资源消耗, 以相同的或更少的资源, 实现更大的效益。经营和管理越是集约化, 层次越是简化, 资源利用越是充分, 经营和管理越是有效。如客户账户管理, 金融机构可将现行各基层网点的分散管理, 结合计算机网络化, 改变为在上层集中管理;信贷经营管理, 由现在多层次的经营决策, 改变为高层次的集中经营决策, 实行集中综合授信, 集中审贷;内部监督机构集中在一级分行以上, 自上而下实施监管, 而不是自下而上逐级负责制。同时, 金融机构还应按照经济效益原则组织银行内部资源和业务发展, 这样就可以使金融机构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建立利率测控体系, 切实规避利率风险

一是建立利率信息监测体系。成立专门的利率研究部门, 多渠道收集反映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金融形势的信息, 加强对经济前景的预测与分析, 进一步提高市场敏感度, 时刻关注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公开市场操作的动向, 时刻关注同业利率的变动情况, 对本外币利率变动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与研判, 为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监控提供有效支持, 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是建立利率风险计量模型。在理清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与结构, 分析相关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 建立起利率风险计量模型, 及时测度利率各项变量指标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通过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和VAR值分析方法来研判利率风险方向, 并测定利率风险大小和范围, 注意将数理模型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结合。在外界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 对利率水平予以及时调整。加大资金的来源和运用交互关系的研究, 促使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相互匹配, 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并最大化增加收益。

三是建立利率内部检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在全行开展利率检查与抽查, 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切实防范个别工作人员以权谋私, 定出只利客户、不利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或计息方式, 有效规避道德风险。

四是建立利率价格公示制度。为便于制约监督, 应明确优惠利率的适用条件与对象, 防止人情利率的产生。对人为形成利率风险的相关责任人员应进行责任追究, 后果严重的须严加处理, 将利率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 完善利率定价机制, 努力降低经营成本

一是改革内部成本管理体制。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依托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FTP) , 建立起利率定价模型, 做好内部资金流通及其定价管理工作, 对每笔业务计算资金成本收益及净利息收入, 按产品、部门、客户经理来衡量利润贡献, 并进行盈利能力分析, 为绩效评价提供明细的资金成本数据, 以此分离利率风险、公平绩效考核、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经营成本尽量低于同行业标准, 抢占市场竞争先机。

二是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各金融机构总行决定其分支机构的利率定价, 通过全面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 结合其分支机构资产负债实际情况, 制定和公布基准利率水平。同时, 综合考虑各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金融机构同业竞争状况等因素, 确定各分支机构的利率浮动权限。各分支机构围绕各金融机构总行确定的基准利率, 综合考虑分权机构的实际成本, 对不同客户的资信差别、同业竞争程度以及目标利润水平进行分析, 在各金融机构总行授权幅度内浮动, 不得超越。如此, 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来映射政策导向, 促使资金中心成为利率调节的阀门, 以此降低各分支机构总体筹资成本, 将内部不能消化的现实及潜在的资产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转嫁。

三是切实降低固定成本。清理低效无效资产, 合理选购经营所需的设备, 对固定资产购置价格进行合理的确定, 对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应适当减少或予以取消。积极提高全员劳动效率, 充分挖掘员工的创造潜力。在合理调整经营网点的同时, 进一步加大机械化、自动化投资的力度, 以更大幅度地降低经营成本。据测算, 金融机构ATM机的使用成本不到传统银行的1/4, 网上银行的经营成本更是只有传统银行的1/10。

四是严格控制变动成本。合理定价存款利率, 有效控制各种存款的利息支出, 并通过积极控制市场营销人员的差旅费开支, 取消成本较高的广告费支出, 压缩不必要的办公用品开支等, 来合理压缩市场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用。利率市场化后, 银行业势必会进入微利时代, 因此, 金融机构应充分挖掘内部潜能, 努力增加资金收益, 尽可能削减不必要的开支, 以进一步壮大实力, 从容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 大力开展金融创新, 积极推动战略转型

一是大力拓展金融创新业务。作为金融中介, 金融机构应适时推出以利率为标的物的金融创新产品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创新发展贷款出售业务, 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和并购贷款, 择优购买投资于资产支持的证券与企业债券, 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积极开发利率期货和期权、远期利率协议、互换和互换期权等产品。

二是积极开发利用“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是指普通数据库难以获得、存储和分析的海量数据。面对飞速增长的数据洪流, 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开发“大数据”平台, 尽快完善全球网络, 加快推进国际化步伐, 加强与电商、社交网络等大数据企业平台的合作力度, 提升数据整合能力与分析能力, 借助“大数据”跟踪客户交易行为, 分析客户偏好, 实现更为科学的客户细分与营销定位, 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三是加快向“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转型。在积极做好本业的同时, 金融机构应加快发展保险、信托、基金、租赁和证券等业务, 藉此形成不同金融行业和市场之间互为依托、业务互为补充、效益来源多渠道、风险分散可控的经营框架和集团一体化运行机制。大力发展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电子银行、财富管理、小企业经营、善融商务、消费金融、金融社保卡等战略新兴业务, 在“多功能”上做足文章。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经营方式上充分体现集约化的经营特点, 实现人员、资金、设备等资源集中统一使用, 按照经济效益原则优化配置内部资源, 组织推动业务发展, 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 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目的。四是加强经营管理创新。用心打造适应金融创新的“流程银行”, 加快改造现有“部门银行”, 加大创新推进工作力度, 在将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的同时, 促使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 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注重将创新理念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 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 强化创新驱动, 着力市场竞争能力的突破, 更好地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五) 重视人才培养, 提高队伍素质

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竞争的实质是现代银行的管理和技术, 而管理的主体和技术的操作离不开人才。因此, 归根结底, 竞争的根本是人才, 所以金融机构应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利用。人才培养重点是面向市场的证券专业人才、保险专业人才、电子化建设人才、市场交易人才和利率管理人才。各金融机构应当从现在起就着手规划培训, 超前搞好储备, 为下步业务的拓展打好基础。人才来源渠道可以通过引进来补充, 也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 还要积极创造条件, 为基层骨干人员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可以采取东西合作交流, 或选派人员到一些新业务部门乃至其他金融机构锻炼等形式, 尽快培养提高。与此同时, 要加快金融机构人员更新进程, 结合机构调整、人员分流, 对超过一定年龄、文化素质偏低的人员实行内部退养, 腾出位置招进高素质人才, 大胆启用年青干部。金融机构还应对现有员工采取等级管理法, 拉开分配档次, 实行年薪制, 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实行“人本管理”, 从而全面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洪.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分析与研究[J].国际金融, 2010, (3) :12-14.

[2]张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展望[J].中国金融实践, 2009, (1) :23-27.

[3]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 2001, (1) .

[4]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报告 (2002年) [R].

[5]郑良芳.关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新金融, 2002, (6) .

[6]蓝德彰 (John D.langlois) .利率管制与风险定价[J].财经, 2003, (3) .

[7]田晓军.银行再造与集约化经营:中外银行经营转型的比较与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 2003, (2) .

[8]武剑.利率市场化中的利率风险管理[J].财经科学, 2003, (2) .

[9]彭小泉.中国利率市场化[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9:1.

我国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业的影响探究 篇10

一、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2013年7月19日, 中国金融业迎来了历史性改革。当晚19点, 央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取消贷款7折下限, 这表明中国利率市场化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对我国金融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无论是对于金融的创新, 还是对金融市场的激化, 都呈现新时期金融业发展的新姿态。具体而言,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创新。

金融自由化是金融创新的动力, 而作为利率市场化作为其中的重要元素, 对于金融创新迈入新的阶段创造了条件。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之下, 银行业的竞争加剧会更加强调服务及产品的开发。首先, 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 各银行面临着营运成本上升的现实问题, 这就需要银行基于新产品的开发, 以实现银行在传统业务上的利润;其次, 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与外表业务, 成为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重要工作。从国外的实际情况来看, 利率市场化使得中间业务和外表业务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表明, 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中间业务有着较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 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金融市场的活跃。

利率市场化推进, 有助于商品交易市场、外汇市场的扩大与活跃。利率市场化的背后, 同业拆借市场参与的主体将更加多样化, 而这对于非金融机构而言, 实际上提高了其入市、出市的频率。并且其中不少的非金融机构, 或出现强烈的短期资金需求。这样一来, 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因为缺乏交易对象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与此同时, 相比于过去, 利率市场化使得拆借利率水平更能体现出资金流动性等方面的差异。如下图1所示, 央行正松动对存款利率限制, 解除对利差的保护。为了获得优质客户, 银行将有更大空间压低贷款利率, 这就导致银行的利润空间被缩小。不过在现在, 银行属于强势一方, 或许暂无强劲动力下调贷款利率。 (见图1)

(三) 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竞争压力与风险。

利率市场化之后,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强调了金融机构为提升自身竞争力, 将强化自身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 进而更好地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对于大的金融机构而言, 他们依托较大的规模、充裕的资金, 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而大部分的中小金融机构, 在规模及资金等方面远不如大的金融机构, 在竞争中难以取得主动权。尤其是资金回旋余地小, 在竞争中容易面临倒闭风险。所以在利率市场化中, 由于改革所引起的金融风险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以避免因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出现困难, 进而造成金融市场波动。

(四) 利率市场化的短期效应与长期影响。

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 不少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表现出担忧。这份担忧主要源于利率市场化对利差与盈利的不利影响。此前,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对工、农、中、建四大行测算, 结果显示, 如果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 四大行整体的利息净收入可能会比2010年下降近一半。面临着利润巨额损失的预设前景, 在推行利率市场化上, 商业银行似乎不欢迎。所以从短期和长期效应来看,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业有不同的影响, 利差是利率市场化的初期效应。

负面影响只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方面, 其所带来的长期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 社会融资结构发生转变, 银行实现混业经营;其次, 利率管制出现松动之后, 在短期之内, 存贷款利差会出现缩小, 但这也为金融业的创新提供了动力;再次, 毋容置疑, 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重要基础是金融业的不断创新, 而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重要保障;最后,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 银行转变经营发展方式是必然的, 也是长期发展下, 银行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措施

(一) 不断完善金融市场, 夯实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

在利率市场供给条件之下, 央行通过调动基准利率, 影响商业银行与货币市场的利率。这样一来, 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微观企业行为的选择。所以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 应不断地完善金融市场, 以更好的应对改革所带来的问题。金融市场的完善、有效, 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 如果敏感度差, 则会影响到货币政策是贯彻与实施。也就是说, 央行利率传导机制中, 应建立完善的制度法规, 进一步强化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管理。

(二) 扎实央行有效管理, 确保利率秩序稳定。

利率市场化最大的显著性在于, 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可以依据市场情况, 实现自行确定。而对于央行, 其在利率与基准利率方面, 仍将起到控制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美国利率市场完全实现之后, 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大幅下降。我国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 也有望走上这条道路 (具体如图2所示) , 而期间的变化势必对金融市场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让金融市场逐步发生转变, 为确保利率秩序的稳定, 央行应强化有效管理。放开并不意味着放手,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央行应转变管理方式, 以更好的规范和引导金融市场, 朝着好的方向、好的道路前进, 与世界接轨。 (见图2)

(三) 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有效规避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性。在利率差不断地缩小的现实情况之下, 银行依托传统存贷款业务, 显然难以实现良好的效益。所以, 对于银行业而言, 应狠抓落实金融创新,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模式,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首先, 基于利率市场化后的市场, 要不断创新经营理念, 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应的体制。这样一来, 不仅强化金融产品的营销, 而且有助于提升产品服务;其次, 利率市场化之后, 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增大, 于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逐步形成高技术、高效益的中间业务;再次, 强化配套货币市场改革, 建立金融远期货币市场, 为金融机构规避风险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2013年, 央行决定取消贷款7折下限的方式, 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入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 随之而来的问题, 也让我们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 要正确面对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强化利率市场改革, 已成为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接下来的改革发展中, 需要政府放权。这是因为, 利率市场化更需要的, 是政府向市场让渡出对金融资源的配!权。政府如果不放权, 那么会在金融市场中造成扭曲, 令利率市场化无法真正成功。

参考文献

[1]李鹏嵩.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新疆经管学院, 2001 (02)

[2]谢问兰.利率市场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上海金融, 2012 (04)

[3]盛朝晖.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07)

[4]胡妍斌, 陈怡娟.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比较与借鉴[J].新金融, 2010 (10)

上一篇:嵩阳书院下一篇:建筑结构振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