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住宅技术发展概况

2024-06-17

我国低碳住宅技术发展概况(精选8篇)

篇1:我国低碳住宅技术发展概况

我国低碳住宅技术发展概况

提要: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从20世纪80年发展起来,至今已取得较大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也培育出一批产品质量好、企业声誉高的骨干企业。

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从20世纪80年发展起来,至今已取得较大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也培育出一批产品质量好、企业声誉高的骨干企业。首先,住宅低碳技术科研成果显著。包括节能建筑体系、新型节能墙体及屋面保温材料、密闭节能保温门窗、供热采暖系统等许多方面,共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多项,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的69项,主要包括住宅建筑适用技术研究与珍珠岩保温砂浆、带饰面聚苯板内保温、热反射保温隔热窗帘、旧房节能改造、保温复合墙体和屋面、混凝土岩棉复合外墙板、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技术、已建建筑节能改造、空心砖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房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浮石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等。其次,部分节能产品产业规模上也有十足的发展。比如,我国外墙外保温历经20多年的发展实现从无到有,当前产量规模已占全球第一,拥有包括模塑、挤塑聚苯、聚氨酯、岩棉、酚醛、浆料等多种保温材料和贴、喷、抹、模板内置等多样化做法。

随着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今后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20亿平方米左右。每年新建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据悉,到2020年,中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至少达到1.5万亿元,而在世界范围内,2009年低碳建筑产业将以60%的速度增长。据美国咨询机构麦格劳• 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报告中的预测,2013年低碳建筑的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的3倍,即906亿~1400亿美元。

但是,当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仍存在着部分不足:(1)技术研发及产品转化存在一定困难。当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存在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起步较晚、技术不成熟、研发不均衡、市场前景不确定、推广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其中节能技术向市场转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合适的转化方式,造成了转化的成功率低,产学研无法有机结合的现象。(2)低碳产品良莠不齐。据2009年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对112组工程节能材料的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抽样不合格率高达19.6%。其中在某住宅项目中,某涂料公司提供的两种外墙外保温产品均不合格。(3)节能产品大多价格较高,不利于低碳住宅的普及。当前我国居民建筑节能意识较为薄弱,在节能与价格面前常常选择一时的低价,间接造成了开发商对低碳住宅的不重视,低碳住宅推广较为困难。

因此,未来我国住宅低碳技术将通过国外资本与技术的引进,功能、质量与价格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在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变得趋于合理,技术取得不断进步。,低碳设计,低碳建筑、施工及装修。建筑系统低碳技术下属共有4大类,分别为能源供给系统、排放系统、建筑设备系统及通风系统。建筑环境低碳技术下分4大类,依次为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绿化系统、运行设备控制、废弃材料循环利用系统。既有建筑改造技术主要是针对既有非低碳住宅的节能改造,涉及到既有建筑外围护系统、供暖采暖制冷系统节能改造技术等。

篇2:我国低碳住宅技术发展概况

近十年来粉末冶金零件的成形新技术:

一、温压技术 温压技术是粉末冶金领域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可生产出高密度、高强度,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所谓温压技术就是采用特 制的粉末加温、粉末输送和模具加热系统,将加有特殊润滑剂的预合金粉末和模具等加热至130~150℃,并将温度波动控制在±2.5℃以内,然后和传统粉末冶金工艺一样进行压制、烧结而制得粉末冶金零件的技术。其技术关键:一是温压粉末制备,二是温压系统。与传统工艺相比,温压成形的压坯密度约有0.15~0.30g/cm3的增幅,其密度可达7.45g/cm3。在相同的压制压力下,温压材料的屈服强度比传统工艺平均高11%,极限拉伸强度平均高13.5%,冲击韧性可提高33%。另外,温压零件的生坯强度高,可达2O~30MPa,比传统方法提高50—100%,不仅降低生坯搬运过程中的破损率而且能对生坯进行机加工,表面光洁度好。此外,温压工艺的压制压力低和脱模力小,同时零件性能均一,产品精度高,材料利用率高。温压工艺还有一个特点是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研究表明,假如一次压制、烧结的普通粉末冶金工艺的成本为1.0,则粉末锻造的相对成本为2.0,复压复烧的相对成本为1.5,渗铜的相对成本为1.4,而温压技术的相对成本为1.25。目前,采用温压技术生产的粉末冶金零件已达200多种,零件重量在5—1200g。例如,德国SinterstahlGmbH公司用温压技术生产复杂的摩擦传动用同步齿环,在美国新奥尔兰举行的PM2TEC2001国际会议上获奖。该零件的齿部密度超过7.3g/cm,环体密度超过7.1g/cm,生坯强度达到28MPa。采用了扩散合金化的烧结硬压粉末,最低抗拉强度为850MPa。由于使用了温压技术和采用粉末冶金零件,使得综合成本降低了38%。

二、流动温压技术

流动温压粉末冶金技术(Warm Flow Compaction,简称WFC)是在粉末压制、温压成形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了金属粉末注射成形工艺的优点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粉末冶金零部件近净成形技术。其关键技术是提高混合粉末的流动性。它通过提高了混合粉末的流动性、填充能力和成形性,从而可以在8O~130~C温度下,在传统压机上精密成形具有复杂几何外形的零件,如带有与压制方向垂直的凹槽、孔和螺纹孔等零件,而不需要其后的二次机加工。WFC技术既克服了传统粉末冶金在成形复杂几何形状方面的不足,又避免了金属注射成形技术的高成本,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新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WFC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粉末冶金零部件近净成形技术,其主要特点如下:(1)可成形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零件;(2)压坯密度高、密度均匀;(3)对材料的适应性较好;(4)工艺简单,成本低。目前,WFC技术在国外还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其关键制造技术及其致密化机理研究尚未见报道。传统粉末零件成形时,为了减少粉末颗粒之问和粉末颗粒与模壁之间的摩擦,在粉末混合料中需添加一定量的润滑剂,但混进的润滑剂因密度低不利于获得高密度的粉末冶金零件;而且润滑剂的烧结会染环境,甚至会降低烧结炉的寿命和产品的性能。模壁润滑技术的应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近年来,采用模壁润滑取代粉末润滑技术已成为粉末成形研究和开发的又一热点。目前,实现模壁润滑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利用下模冲复位时与阴模及芯杆之间的配合间隙所产生的毛细作用,将液相润滑剂带到阴模及芯杆表面。二是用喷枪将带有静电的固态润滑剂粉末喷射到压模的型腔表面上,即在装粉靴的前部装一个附加的润滑剂靴装置。成形开始时,润滑剂靴推开压坯,压缩空气将带有静电的润滑剂从靴内喷射到模腔内,因为润滑剂粉末所带的极性与阴模相反,粉末在电场牵引下撞击并粘附在模壁上,然后装靴粉装粉,进行常规压制成形。采用模壁润滑技术明显提高粉末材料的生坯密度,密度可达到7.4g/cm3,且模壁润滑与粉间润滑相比,铁粉的生坯强度可分别提高128—217%。日本丰田汽车中心研究人员利用温压、模壁润滑与高压制压力使铁基粉末压坯几乎达到全致密。

四、高速压制技术

高速压制技术(Hjgh Velocity Compaction,简称HVC)是瑞典的Hoaganas公司在2001年6月推介的一种新技术。高速压制生产零件的过程和传统的压制过程工序相同。混合粉末加进送料斗中,粉末通过送粉靴自动填充模腔压制成形,之后零件被顶出并转入烧结工序。所不同的是高速压制的压制速度比传统压制高500—1000倍,压机锤头速度高达2—30m/s,液压驱动的锤头重达5—1200Kg,粉末在0.02s之内通过高能量冲击进行压制,压制时产生强烈的冲击波。通过附加间隔0.3s的多重冲击能达到更高的密度。HVC技术具有高密度、高性能、低成本、高生产率和可成形大零件的特点。

该技术适用于制备阀门、简单齿轮、气门导筒、主轴承盖、轮毂、齿轮、法兰、轴套宇轴承套圈和凸轮凸角机构等产品。目前正在继续研究生产更复杂的多级部件。

五、动磁压制技术

动力磁性压制技术(dynamic magnetic cornpaction,简称DMC)是1995年美国开始研究的一种新型的高性能粉末最终成形压制技术。DMC是采用脉冲调制电磁场施加的压力来固结粉末。与传统的粉末冶金压制工艺一样,动力磁性压制也是两维压制工艺,但却是径向压制而不是轴向压制。当粉末装入~个导电的容器(护套)内,置于高场强的中心腔中,线圈通入高电流脉冲,线圈中形成磁场,护套内因而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与施加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由外向内压缩护套的磁力,使粉末得到压制,整个压制过程时间不足1ms。DMC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不使用模具,因而可达到更高的压制力,维修与生产成本更低;(2)在任何温度与气氛中均可施加压力,且适合所有材料,工作条件更灵活;(3)不使用润滑剂与粘结剂,有利于环境保护。目前,许多动磁压制的应用已接近工业化阶段。DMC适于制造柱形对称的终形件,薄壁管,高纵横比部件和内部形状复杂的部件。现可以生产直径×长度:12.7mm×76.2mm到127.0mm×25.4mm的部件。第一台工业型SPS装置,该技术才真正引起世人的关注。该技术集粉末成形和烧结于一体,不需要预先成形,也不需要任何添加剂和粘结剂。主要是利用外加脉冲强电流形成的电场清除粉末颗粒表面氧化物和吸附的气体,净化材料,活化粉末表面,提高粉末表面的扩散能力,再在较低机械压力下利用强电流短时加热粉体进行烧结致密。_有关研究表明,该技术由于场活化等作用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粉体的烧结温度,缩短了烧结时间,并充分利用了粉末自身发热的作用,热效率极高,加热均匀,可通过一次成形获得高精度、均质、致密、含氧量低和 晶粒组织细小的零件。

目前,SPS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陶瓷、金属陶瓷、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以及功能材料等。在制备和成形非晶合金、形状记忆合金、金刚石等材料方面也作了不少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七、爆炸压制技术参考文献: 爆炸压制(Explosive Compaction)又称冲击波压制,是利用化学能的一种高能成形方法。它通常将金属粉末材料置于具有一定结构的模具中施加爆炸压力,爆炸物质的化学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周围介质中的高压冲击波,并以脉冲波的形式作用粉末,使其获得高密度。作用时间仅为1O一100us,粉末成形为1ms左右。爆炸压制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加工方法,可使松散材料达到理论密度。能将不适合传统压力加工的材料制造成零件,可使传统的不可压缩的金属陶瓷材料、低延性金属等压制成复合材料,典型的应用是将高温合金粉末用于成形飞机发动机的耐高温零件。结束语

篇3:我国低碳住宅技术发展概况

工业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迅猛的发展, 可是盲目的工业化生产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的苦果大家有目共睹。特别是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 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而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暖已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新一轮的挑战。

2 低碳经济概念及其必然性

所谓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很不可思议的一个事实是:在全球CO2的总排放量中, 建筑物的总排量几乎达到了一半,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任何行业。目前, 作为中国GDP支柱的房地产行业更是碳能源的消耗大户。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已经建成的房屋的碳的释放量为0.8吨/平方米。据统计, 我国现存的430多亿平方米建筑总量中, 99%是高能耗建筑, 写字楼平均能耗是欧洲国家的7~8倍, “建筑能耗已经占到我国社会总能耗的30%。大型公共建筑的运行能耗比普通住宅运行能耗高5~10倍”。特别是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已经达到了排放总量的约50%。因此, 尽快的建设绿色低碳住宅项目, 实现节能技术创新, 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 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 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 最终, 使建筑物有效的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 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开发商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 住宅产业化概念及其发展必然性

住宅产业现代化是指以科技进步为核心,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 进一步通过住宅设计的标准化, 住宅生产的工业化, 采用“四新” 技术的大量推广应用, 提高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的贡献率, 大幅提高住宅建设、管理的劳动生产率和住宅的整体质量水平, 全面改善住宅的使用功能和居住质量, 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住宅。住宅及其它建筑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中原材料、能源与人工消耗量最大的部门之一。一方面, 住宅建设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木材、钢材、玻璃等材料, 而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中又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或者直接破坏环境生态平衡, 同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水资源、矿产资源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到2000年全国城市建筑能源消耗量将占能源生产总量的14%, 这将严重制约住宅建设发展的后劲, 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住宅建设作为建筑业的重要部分, 容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近二十年间, 每年都接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从另一角度也影响了建筑业的整体素质, 影响了建筑业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十世纪后进入这一领域的人员数量和素质将会呈下降趋势, 如果建筑业仍然保持现有的生产方式, 将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巨大危机。因此从住宅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这种以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环境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将不能再长久持续下去。发展新型住宅结构体系, 应用新型材料和制品, 改变住宅建设生产方式, 提高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 是实现住宅建设目标、实现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而这些要求都是与住宅产业化的要求相辅相成的。在低碳经济时代产业化是住宅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当前提高效益、解决住宅建设质量的根本出路。

4 低碳经济下推行住宅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 推广力度不够,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企业产业化低碳发展的作用, 以便大面积推广环保绿色建筑。

在住宅产业化的初期, 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住宅的开发商对于低碳经济认识不足, 使用高耗能建材、落后的工艺技术住宅的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带来的居住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必须以绿色为主题。房地产作为目前中国支柱型产业, 对整个中国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如果在产业化的进程的初期不强制性对绿色建筑进行规制, 加强绿色建筑的评判标准的实施, 势必导致住宅产业化进程的滞后, 拉大我们和发达国家产业化进程的差距。绿色建筑概念在我国兴起后, 专家们纷纷对其作出不同诠释, 房产商也给自己的房屋打上“绿色”牌, 以此进行宣传、促销。为了统一学界的认识, 规范房产商的宣传行为, 更好地引导未来建筑设计朝着更理性的方向发展, 2006年6月1日, 原建设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第一次为“绿色建筑”贴上了标签。后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经过多次修改, 确认将住宅建筑按照一星两星三星的标准进行分级评定,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框架基本确立。但是, 获得此标准里最高三星似乎也只是成为企业进行营销宣传有力证明, 很多地产商对此“虚荣”兴趣不是十分浓厚。笔者认为, 国家有关部门可以采取此标准对建筑进行定位, 采取激励性措施, 对于获得不同星级的绿色建筑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或者政策上的优惠, 以此来提高开发商推广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另外, 政府可以出资建立三星级绿色公益性项目, 让社会大众在生活中可以随时感受到绿色建筑给生活带来的另类的享受。民众从中感受到了绿色住宅的舒适便利, 势必带来市场需求。

(2) 住宅产业化进程中民族特色越来越少, 产品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国外理念与中国特色的结合。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才处于初期水平, 很多时候必须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 甚至很有可能去模仿发达国家成型的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很有可能学来了国外先进的部分, 同时也丢掉了我们的建筑传统的部分。比如说, 我国在建国初期建筑技术落后, 完全照搬老大哥苏联的建筑设计, 结果当时我们建造出来的住宅被我们冠之以清一色的“筒子楼”, 而民族风格特色却荡然无存, 此种设计风格持续了很多年, 也在不小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住宅建筑的发展。因地制宜, 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建筑风格, 万科正在中外结合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亮点。可是, 只有万科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低碳背景下, 正在日益推行产业化的进程中, 一旦产业化的发展定型, 恐怕是积重难返, 因此, 开发商必须在产业化发展的前期努力发展民族传统建筑, 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中外结合, 发扬民族住宅建筑。

(3) 当前产业化住宅成本较高, 不解决成本问题, 高成本的住宅无法在市场上推广, 自然无法形成产业化的链式发展。

根据国外的研究和经验, 住宅产业化在成熟后, 将有助于减低住宅建设成本, 这也将减少目前住宅价格过高的困境。学者王刚从住宅建筑成本分析、住宅使用成本分析以及住宅维护成本分析三个方面验算总结出:与传统的住宅建筑成本相比, 工业化住宅建筑成本要高出40%, 但是从全寿命成本角度分析, 工业化住宅与传统住宅的成本差距由40%缩小到3.3%。所以, 根据以上启示, 在住宅产业化进程中, 为了保持社会公正, 我们首要的目标并不是去研究住宅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而是要研究出有助于减低住宅建设成本的方式, 这样将令大部分城市居民能够有经济能力购买住宅, 所以我们现阶段的任务是要加强对住宅建设成本的控制。

(4) 低碳经济下的住宅产业化要求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 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运用多半还是直接从国外引进, 真正的自主创新型产品十分稀少。而作为一个拥有如此庞大市场的行业, 落后的研发技术是导致我们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接轨的较大的障碍。

住宅产业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住宅性能, 保证住宅性能除了依靠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外, 主要依赖于科技进步。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设计单位要利用自己的科研、技术优势, 加强住宅技术保障体系、建筑体系、部品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住宅性能认定体系以及建筑节能、节水、节地、环保、住宅一次装修到位等经济政策的技术研究。鼓励和引导住宅新型建材、住宅部品和成套技术的开发。推进技术创新和成套技术集成的应用, 积极推广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大力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和四新技术的应用, 使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更好地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低碳的时代, 响应时代的号召, 中国房地产的发展也披上了绿色的外衣。住宅产业化是低碳经济适时的产物, 但是, 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化相比, 我们的住宅产业化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低碳,绿色,住宅产业化

参考文献

[1]何庚军.房地产业的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J].住宅产业, 2008, (3) .

篇4:我国低碳住宅技术发展概况

关键词:低碳交通 重庆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2009年12月中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1],低碳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0年7月,重庆市成为全国首批低碳交通试点城市。2011年2月,重庆市被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列为首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并编制了《重庆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1~2013)》(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纳入了直接产生节能减排效果项目、低碳能力建设项目两类共12个试点项目,涉及重庆市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城市客运、交通建设工程以及内河港口生产五大重点领域。经过两年的试点建设,重庆市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交通运输运输系统。本文以重庆市为例,调研重庆低碳交通项目发展情况,结合重庆市的交通现状以及交通特点,提出建设重庆低碳交通建设的新方向。

至试点项目推进至今,重庆市围绕试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了建设低碳交通城市工作的开展中,在建设低碳交通基础设施、推广应用低碳交通运输装备、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及操作方法、建设智能交通、提供低碳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体系等6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公路网络化建设情况。2013年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312公里,省际通道增加至11个,全面实现“4小时重庆”。国省道改造全年完成1210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2846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49.2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0599公里,在路网结构中占8.6%。高等级公路比重的增加以及整个路网的不断完善,提高了路网行驶速度,缩减了行驶里程,降低了车辆单耗。

绿色公路建养新技术应用情况。截至2013年底,在全市国省道路面大修项目中累计实施完成沥青路面冷再生79公里;在重庆各区县“白改黑”和水泥砼路面大修中,采用多锤头破碎机破碎技术,实施水泥砼路面破碎再生125公里。在推广低碳铺路技术应用的同时,强化循环经济理念,降低了能源消耗,节约了自然资源。

航道及港口建设情况。2013年全市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达到1027公里,等级以上航道占航道总里程的49.1%,昼夜通航里程875公里,支流对干流的货运贡献率达到23%。随着国内最大的枢纽型内河港口—果园港开港运营,全年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729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50万标箱,全市港口货物通过能力达到1.56亿吨,港口泊位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100万吨级泊位的货物吞吐能力占比的达到43%,重庆的水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运营信息平台,围绕乘客及企业的需求,实现公共交通业务数据与运行信息的动态采集、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视频会议的互联、互通,加强城市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以及与其它交通方式的信息共享、交流及资源整合和调配,增强管理决策科学性、安全应急指挥能力和效率,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输服务效能,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与出行分担率,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与排放,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建成监控指挥中心,实现的功能包括视频会议、站场视频监控联网、公交GIS地图展示等。

目前,我国低碳交通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低碳经济政策法律体系自然还不成熟。我国现在有关低碳交通政策体系以政策规范为主,专项法律不多且等级较低。而低碳交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低碳经济法律一体化,所以必须改变现在各部门各定各行规的现状,将法律政策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完善的低碳交通的制度法规体系,实行带有强制性质的制度性节能减排。

“创新”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听到。尽管重庆市在低碳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重庆市低碳交通建设仍需创新。优化低碳建设管理体系,寻找出更加迅速、高效、节约的管理方式。注重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科研创新,创造出更加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CO2排放等交通运输工具。

4 结语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是实现低碳交通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城市建低碳建设必不可少的一步。重庆市通过不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调整交通结构,强化绿交通、低碳交通建设,加强科研投入,推广新能源汽车等运输装备,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船型尺寸标准化,完善智能交通体系,推进交通清洁化发展,以促重庆市城市建设更加的低碳化、绿色化、低能化,把重庆市建设成中国城市低碳化建设的标杆。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R]. 北京: 交通运输部, 2011.

[2]王光荣. 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理论[J]. 前沿, 2011(13): 126-130.2011(13): 126-130.

[3]刘丽亚. 走低碳交通之路, 促城市可持续发展[J]. 综合运输, 2010(1): 29-32.

[4]马强. 走向“精明增长”: 从“小汽车城市”到“公共交通城市”[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18-221.

[5]陈秉钊. 城市, 紧凑而生态[J]. 城市规划学刊, 2008(3): 28.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为cstc2012jjA1066。负责人:梁喜。

作者简介:梁 喜(1978-),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篇5:我国低碳住宅技术发展概况

1 中国水产品养殖的现状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2008年, 我国的水产品养殖产量已经高达上万吨。水产品的大量养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同时水产品养殖所产生水资源污染, 给中国部分江河和湖泊等水体的环境造成了十分大的压力, 逐渐成为中国水产品生产中难以突破的瓶颈, 严重制约了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人民日渐认识到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重要性, 并加大对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研发力度[1]。

2 净化水体技术的物理方法

2.1 在水底微孔管道中应用增氧技术和耕水机

在水底微孔管道中应用增氧技术和耕水机是净化水体技术物理方法中的重要方法。在水产养殖净化水体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微孔管道增氧技术是通过对工业水的有效处理, 得到的充气式增氧技术改进发展而来的。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在水底采用管道增氧技术和耕水机, 能够有效消除水池的氧跃层和水密度跃层, 对池底的氧气进行充分的补给, 改善水池养殖水体, 不断带动养殖以及用药等一系列技术的新变化, 微孔管道增氧技术和耕水机具有产量高、能耗低及安全性好等优点。

2.2 纳米材料和技术在水池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和技术在水池中的应用是净化水体技术物理方法中的关键方法。纳米材料是由大小介于原子和分子的围观体系与宏观体系之间的纳米粒子所组成的新一代材料。近年来, 国内外就纳米材料在水池中的应用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 研究重点有两方面, 一方面主要是通过纳米材料对水池养殖中的水质进行净化, 另一方面是采用纳米材料和技术对水池中的水体进行消毒杀菌。泰国在采用纳米材料对水池中的虾养殖系统进行了水质净化,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纳米能量水处理系统是当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综合性设备, 对于消毒杀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2.3 改进养殖水池的设计

改进养殖水池的设计是净化水体技术物理方法中的根本方法。在改进养殖水池的设计过程中, 诸多专家学者都采用了不同的试验方法对小型养殖池进行试验, 通过研究水池中不同水力停留的时间以及停留时水流的形态, 对养殖水池中的构造以及水交换的影响进行深入的了解。调查显示, 方形圆弧角的养殖池不仅有较为理想的水流形态, 还能够提高水池空间的利用率, 在养殖水池中能够有效的减少残饵和粪便在水池中的停留时间, 提高物理过滤与生物过滤的处理效率。

3 净化水体技术的生物方法

3.1 采用生物滤器的方法

在净化水体技术生物方法中可以采用生物滤器的方法。生物滤器在养殖水池中的应用主要是去除养殖水中的水溶性有害物质, 生物滤器是在封闭环境下, 循环水处理系统能够得到有效并且成功运行的关键;同时, 生物滤器在封闭式循环水处理系统中, 也是其资金投入和能耗最大的水处理单元。法国部分科学家在得到了政府相资助后专门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如养殖水池中神武莫的细菌群落组成和数量等;中国学者在该领域也有诸多研究, 如水产养殖行业中常用的生物滤器和生物滤池等[3]。

3.2 使用微生物制剂的方法

使用微生物制剂是净化实体技术生物方法中的有效方法。微生物制剂方法是由常见枯草芽抱杆菌、酵母菌以及光和细菌等菌株组合而成的, 而目前微生物制剂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光和细菌, 光和细菌由于其自身的特性, 具有脱氢和氧化等作用, 能够把水池中的有毒物质加以改善和利用, 使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等含量逐渐降低, 从而有效促进水池中有机物的循环利用, 微生物制剂方法改良水质是净化水体技术生物方法中最常见的方法。

3.3 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是净化水体技术生物方法中的至关重要的方法。人工湿地净化技术能够将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同化, 是无二次污染和不破坏绿色生态的环保技术, 通过近些年诸多专家学者开发研究的新领域。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借鉴了城市污水湿地净化的有效方法, 在淡水池塘废水方面的处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建构了众多比较完善合理的人工湿地净化系统。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的过程中, 在水池中可以不必输入能源, 该方法能够自给自足, 为水产养殖节省了大量能源, 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是水体净化技术生物方法中十分有效的方法。

4 结语

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都不容小觑, 为改善养殖水体水质, 降低水产养殖业对水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都对水产养殖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和探索。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促进中国水厂养殖业发展的同时, 也使水资源和环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改善了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对净化水体技术的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的探究对养殖净化水体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更是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孟顺龙, 范立民, 裘丽萍, 等.中国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5 (26) :89-92.

[2]张秋卓, 李华, 徐亚同, 等.生态农业园区水产养殖排水水生植物组合净化技术效果评估[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2 (6) :1253-1260.

篇6:我国低碳住宅技术发展概况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政策;中国经济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207-01

1国外的低碳战略或者保护气候变化策略

德国政府则提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又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技术战略。该战略确定了未来研究的4个重点领域,即气候预测和气候保护的基础研究、气候变化后果、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和与气候保护的政策措施研究,同时通过立法和约束性较强的执行机制制定气候保护与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

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欧盟为自己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到2020年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则希望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0%至80%。2008年12月,欧盟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批准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

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碳。在2004年,日本环境省发起的“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为2050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具体的对策。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的名义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它包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

美国虽然没有加入《京都协定书》,但近二十年,美国十分重视节能减碳。如美国200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在寻求一个综合、平衡和对环保有利的能源安全长期战略中,把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可能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低碳经济的重点在于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纵观各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上,但又各具有侧重点。低碳技术的研发中,欧盟的目标是追求国际领先地位,开发出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世界级能源技术。英、德两国将发展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他们认为,煤在中期和长期内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发展效率更高、能应用清洁煤技术的发电站。为此,英、德国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以找到大幅度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法。德国还制定了二氧化碳分离、运输和埋藏的法律框架。

日本政府为了达到低碳社会目标,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与长远计划,改革工业结构,资助基础设施以鼓励节能技术与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的私人投资。对可以大规模削减温室气体的捕捉及封存技术予以大力支持,提出从200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试验,并在2020年前投入实用。此外,日本还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如投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

美国政府发展清洁煤更是不遗余力,在《清洁空气法》、《能源政策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煤计划。其目标是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排放。美国电力目前电力生产的50%来自煤炭,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57%。为了能更加环保,更加高效地利用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政府通过“煤研究计划”支持能源部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进行清洁煤技术研发,例如:开发创新型污染控制技术、煤气化技术、先进燃烧系统、汽轮机及碳收集封存技术等。

3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随着全球变暖与能源资源枯竭,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借此作为世界新一轮产业竞争、技术竞争、经济增长竞争的关键。我国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严惩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于低碳经济的政策柜架。

1)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要制定《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法,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法律需要作进一步修改,包括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的法律,通过立法、通过修改法律,通过采取行动落实这些法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2)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要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与择机推出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当前,特别要引导重工业降碳,可以借鉴英国经验,开征“气候变化税”。这种税是与重工业能源用户签订自愿协议。如果他们能够通过新的投资实现较低的排放,则不需要支付全税。这样做的结果是极大地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也增加了工业的能效以及竞争力,并让他们更有动力实现低碳行业的发展。此外,我国要积极抓住国际碳金融发展契机,建立“碳金融市场”,建立碳交易市场。

3)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组织力量开展有关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优先开发新型的、高效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我国要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为此,需要加快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價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加快低碳技术的转化,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尤其是要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4)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中来,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要加强与欧盟、美国低碳合作。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

5)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应对气候变化所推动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新兴与发展,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企业应预先认识并抓住这一全球趋势带来的重大变革与契机,未来的经济必定是低碳经济,未来的竞争必定是基于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要赢得未来的竞争,企业应该考虑以下几点: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在企业中推行低碳标识,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将企业社会低碳责任与产品质量、信誉结合起来;抓住国际碳金融的新机遇,发展低碳融资;利用好国际低碳技术转让,加快实现跨越式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良军,孙成永.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7,11.

[2]李丽平.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3.

[3]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2.

[4]王海芹,邹骥.关于技术转让与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控排的研究[J].环境保护,2009,1B.

作者简介

篇7:我国低碳住宅技术发展概况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环保,钢结构,住宅

选择适合特定地区、住户及企业开发的钢结构住宅体系, 须了解结构体系、维护体系 (墙体) 、楼板和楼梯等分部工程的可选方案。结合企业实际的研发设计能力、加工制作能力、施工安装能力、产业化工人技术水平、墙体等部品配件的加工及供应情况、项目的地域性特点及企业的成本和效益等, 综合比较分析, 确定适合于自身的钢结构住宅体系, 并进行不断的研发和完善, 将是近几年企业发展钢结构住宅的必然选择。

1 结构体系及其优缺点比较分析

目前, 钢结构住宅主体结构主要有三种常见的结构体系:钢框架-支撑结构、组合异形柱-支撑结构、钢框架-剪力墙结构。

1.1 钢框架-支撑结构

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 即钢框架-支撑结构, 该结构体系在目前的钢结构住宅设计中最为常见, 如杭州某钢结构公司第一代产品、新疆兵团某项目、河北沧州某公租房项目与江苏溧阳某钢结构公租房等项目均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其优点表现为:有成熟的设计规范可依;不需要增配专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人员, 钢构件加工制作简单, 施工方便, 用钢量较少。

其缺点表现为:“露梁露柱”, 户型的设计受柱子的布置限制, 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使用效果。

1.2 组合异形柱-支撑结构

该结构体系由某大学研发, 在由该大学设计设计院设计的“某公租房”项目中进行了应用。方钢管组合异形柱由方钢管及其之间的连接板组成, 根据所处结构位置的不同, 组合异形柱又分为:L型、T型、一字型、十字形等, 形式非常灵活。钢管束柱由高频焊接而成的空腔组成, 内灌自密实混凝土, 由钢管束柱体系代替传统的短肢混凝土剪力墙。

其优点表现为:该结构体系解决了钢结构住宅中的“露梁露柱”和“肥梁胖柱”问题, 墙体较薄, 提高了得房率;由于是剪力墙结构, 建筑平面布置灵活, 并与条板式装配墙体的组合更加容易。

其缺点表现为:组合异形柱加工制作复杂, 用钢量较大, 对钢构件加工制作的精度、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高, 必须要购置高频焊接生产线。另外, 该结构体系施工难度大, 在梁柱节点位置的现场施工焊接量作业量加大, 对钢结构住宅专业施工队伍的要求较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进度, 且灌注混凝土过程中的密实度较难以控制。

1.3 钢框架-剪力墙结构

该结构体系利用混凝土剪力墙作为结构抗侧力构件, 如在“安徽某钢结构公司倒班房”项目中采用此种类型的结构体系。

其优点表现为:极大提高了结构的抗侧刚度, 解决了框架-支撑结构中支撑构件很难布置的问题。利用普通的钢结构构件结合混凝土剪力墙, 加工和施工工艺较易实现。

其缺点表现为:“露梁露柱”问题依然存在, 只是较方钢管混凝土结构有所减小。用钢量方面, 该结构体系比其它两个结构体系皆大。施工方面, 由于钢框架与混凝土剪力墙相互交错混合施工, 进度较慢, 无法更好体现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优势。

2 围护体系

多层及高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墙体主要分为两种:外墙及内墙 (分户墙、分室墙、卫生间隔墙、电梯井隔墙及公共部分隔墙等) 。由于墙体的功能要求不同, 类型也不一样。

2.1 外墙材料

2.1.1 蒸压砂加气砌块 (条板) +装饰保温一体板 (硅钙板面层、金属面层)

山东某建材企业生产的该墙体材料, 具有轻质高强、隔音、保温性能良好, 墙体厚度可根据设计要求在70~350mm之间定制, 其可用L型、U型等多种卡扣件与钢构件连接, 连接方便、易于操作。外墙面用保温装饰一体板, 较传统粘贴保温材料、网格布、抹聚合物砂浆、外刷涂料的做法具有工期短、人工费降低、外观质量好的优势, 面层仿石喷涂可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使用寿命可达25年左右。采用粘钉结合方式与砂加气墙体连接固定 (墙面不做其它处理) , 内墙面直接刮腻子刷乳胶漆。

砂加气墙材之间采用2~3mm厚专用粘合剂连接, 与钢柱、梁之间用发泡材料柔性连接, 避免了不同材质之间的裂缝产生。砂加气墙体整体垂直度偏差均在毫米级,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施工做法。

2.1.2 灰加气混凝土砌块 (ALC条板) +保温板装饰一体化板

ALC条板需要根据当地不同原材料制作不同类型的墙体材料。某钢结构公司在安徽合肥开发的安徽某公司倒班房 (公租房) 项目中外墙采用了此种类型的构造, 效果良好。

2.2 内墙材料

内墙材料主要解决隔音、吊挂、防水、防火等问题, 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 墙体材料争议问题不太大。因此, 内墙采用的类型一般有蒸压砂加气砌块 (条板) 或多种类型的ALC轻质条板。

就以上内墙而言, 砂加气砌块或条板厚度可根据设计要求任意选择, 砌筑或拼接方式多样, 其强度、保温、隔音等效果良好。ALC条板需根据地域性选择, 造价较低, 但其强度、保温、隔音等效果较砂加气条板差。

3 楼板与楼梯

3.1 楼板

在钢结构住宅中可以采用的楼板主要有三种类型:SP叠合板、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现浇混凝土楼板。

3.1.1 SP叠合板

SP叠合板, 即预应力叠合板, 在预制混凝土结构中应用较多, 我国西北城镇地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使用。该种板利用SP预制板作为底模板、上面再浇筑混凝土面层, 省去脚手架支撑, 施工速度快, 成型效果好, 但SP预制板需要成熟、配套的生产、加工车间及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也受到运输影响, 在半径200km内可考虑, 但大于200km时运输成本增加、且破损情况不易控制, 因此造价相对较高。

3.1.2 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楼承板

钢筋桁架楼承板在钢结构住宅中应用较多, 此种类型的楼承板施工中采用较少的支撑, 节省了大量的脚手架费用。由于钢筋桁架在工厂内加工完成, 现场铺设速度快, 但是由于底面的压型钢板难以拆除, 或拆除后成型效果不佳、需做二次处理;若在不拆除的情况下需做石膏板吊顶处理, 增大了建设造价, 同时要考虑因吊顶而增加楼层高度。另外, 钢筋桁架楼承板的用钢量约为12-15kg/m2, 与现浇混凝土楼板相比用钢量较大。

3.1.3 现浇混凝土楼板

该楼板施工工艺成熟, 技术可靠, 现有的技术工人较多。在现阶段, 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仍是主流, 但均采用了新的施工工艺, 即利用钢梁采用工具式钢支撑 (兰州新区某项目采用某施工单位自主研发的C型钢悬挂支撑系统) 作为梁板模板支撑, 节省脚手架费用, 并且可以立体浇筑, 施工速度快, 造价低。

3.2 楼梯

在钢结构住宅中可采用的楼梯类型主要有:现浇混凝土楼梯、钢楼梯+混凝土面层、预制混凝土楼梯。

1) 现浇混凝土楼梯, 是目前大多数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采用的楼梯形式, 其使用效果好, 面层处理容易且可靠, 但是施工速度慢, 现场湿作业多。

2) 钢楼梯+混凝土面层, 钢楼梯施工速度快, 然而其隔音效果欠佳, 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较难控制。但此法减少湿作业, 不占用关键工序, 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选择方案。

3) 预制混凝土楼梯, 结合了预制混凝土结构和装配式钢结构的优点, 性能稳定, 完全符合装配式结构的要求, 但是需要有专业的预制混凝土楼梯厂生产线, 且受运输半径、地理位置的影响。

钢结构住宅必将以期独特的优势占据日后住宅产业发展的半壁江山, 但前提是必须得研发出设计、施工、使用、维护一体化的成熟技术方案。以上仅是笔者针对设计阶段在主体结构选型、围护体系配套及楼梯楼板的选择方面自己的意见, 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郝际平.重视新常态下钢结构行业的技术创新[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6, 3.

[2]殷惠君, 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的适用性分析[J].住宅科技, 2016, 1.

[3]刘君霞, 钢结构住宅的发展趋势与推广[J].建材世界, 2014, 1.

[4]王红卫, 钢结构住宅的优势效益分析及探讨[J].陕西建筑, 2015, 8.

[5]潘海珍.浅谈焊接缺陷产生的原因预防及质量检验[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661-2011钢结构焊接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篇8:我国住宅规划之低碳理念构思

本文主要针对住宅的规划设计方面结合我国住宅现状, 就竖向设计、平面布局、日照、等方面展开分析。

1 合理进行竖向设计, 平衡土石方

城市里因为产生的土石方的挖填, 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这是开放商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因为挖掉的土方需要找到理想的弃土场地, 而需要填埋的土方又需要从别的地方运来, 这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负荷问题, 同时剩余土方的处置也成为极为棘手的问题, 需要耗费大量能源, 导致C02排放的增加。因此住宅规划设计时要考虑与地形地貌的结合, 以及考虑地下室土壤的开挖, 考虑一种最周全的填挖土方平衡计划。规划时采用透过地形变化设计将部分挖土方回填于基地造景的方法, 可容易达到土方平衡的要求。而在山地城市, 则需要通过筑台、提高勒脚、错层、跌落、错跌以及掉层等做法, 达到减少土方的填挖[1]。

2 合理进行日照、采光、通风设计, 减少能源的需求[2]

住宅合理的日照、采光、通风设计在增加人体舒适度的同时, 也可减少对人工照明、空调等的需求, 即降低了CO2的排放。

(1) 日照、采光设计。住宅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 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 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合理地确定房屋开口部分的面积与位置。提高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例,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可替代部分灯具照明。如英国贝丁顿住宅, 在北向办公区设置有露天采光, 解决了北向光线较差的难题。

(2) 通风设计。我国地处北温带, 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 炎热地区需要注意夏季的通风降温, 严寒地区需要关注冬季的防风、防寒问题。

住宅总平面布置和设计时, 应争取不使大面积围护结构外表面朝向冬季主导风向, 在迎风面尽量少开门窗或其他孔洞, 减少作用在围护结构外表面的冷风渗透, 处理好窗口和外墙的构造形式与保温措施, 避免风、雨、雪的侵袭, 降低能源的消耗, 尤其是严寒和寒冷地区, 住宅的规划设计更应有利于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应注重利用各类季风、地形风、海陆风等自然风, 合理地确定门窗的装置、开启方法和通风构造措施等, 注重穿堂风的形成。此外还可利用各种不同种类、高度、配置的植物对住宅进行通风、防风与遮阳设计, 达到节能的目的。

3 合理进行住宅平面布局, 减少居民交通出行

自从《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人类四大功能活动分别为居住、工作、交通、游息之后,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 将四大功能严格地分割开来, 导致城市居民必须成年在居住用地和工作用地之间奔波, 这不仅增加了居民的时间成本、增加了交通拥堵, 同时也会因交通出行造成大量C02的排放, 因此对住宅功能设计方面建议参考英国贝丁顿的做法。

英国贝丁顿社区规划住宅很有特色, 规划设计时将居住和工作放在一起。为尽可能减少建筑物能源使用量, 住宅设计均为南北向, 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量。居住位于南向阳光房的北侧, 办公则位于住宅的北向, 这样在在空间功能上就形成了南向-阳光房-居住单元-交通空间-办公单元-北向的过渡空间, 在夏季, 阳光房获得大量日照, 为居住和室外炎炎夏日之间提供室内外的一个过度缓冲区, 同时南向阳台的设置有利于夏季的通风。在冬季阳光房则起到寒冷空气的预热功效。北向办公单元能照射到的阳光较少, 所以夏天不太热, 减少了空调使用量[3]。

因此, 我国住宅规划时可适当考虑居住与办公混合模式 (当然这类办公应该是以不影响居民居住为目的) , 减少居民出行, 从而进一步减少C02的排放。

4 积极进行绿化景观设计, 吸收大量CO2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产生大量02, 同时吸收了大量C02。因此规划在住宅周边种植植物, 在建筑屋顶设计屋顶花园, 提高绿化率对于建筑的减排效果巨大。除了能够吸收C02, 直接减排外, 植物还具有杀菌、降噪、除尘、遮荫、挡风、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等间接减排的作用。植物配置上考虑常绿、落叶乔木与常绿、落叶灌木相结合的方式。

总之, 住宅的低碳设计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内容, 住宅的低碳包括方方面面, 从住宅建设之初的方案设计阶段--住宅施工阶段--住宅交工装修阶段--住宅拆除阶段, 都包含有地坛做法, 本文仅就住宅设计阶段进行低碳分析, 以期为我国同行提供借鉴意义。

摘要:最近几年低碳一词, 名贯大街小巷, 例如低碳产业、低碳经济、低碳园区、低碳小区等等。本文以低碳住宅研究为出发点, 从住宅规划设计的角度, 就竖向设计、平面布局、日照、采光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为我国同行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低碳住宅,低碳理念,雅典宪章,土方平衡

参考文献

[1]朱家瑾.居住区规划设计 (第二版)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46-148

[2]孙耀龙.基于生命周期的低碳建筑初探[D].硕士论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09.01:50-54

上一篇:全国消防安全日发言稿下一篇:2011年公务员面试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