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

2024-05-30

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精选十篇)

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 篇1

1 我国低碳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各项设施已经成熟, 发展低碳旅游己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低碳旅游在新时期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和良好发展条件, 在发展过程中, 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低碳旅游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1.1 旅游产业面临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

虽然旅游业是一种低排放且污染低的产业, 但并不等于旅游业没有碳排放, 相反旅游业的碳排放量是巨大的。以2005年为例, 全球整个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了13亿吨, 根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35年全球旅游行业的碳排放量将会增加152%。我国在旅游产业中由于各项制度以及设施的影响, 人均碳排放量大大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 节能减排任务相当严峻。显然, 目前我国现代旅游发展模式与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是不相协调的, 同时对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

1.2 节能减排技术缺失, 浪费能源

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是由一系列环节构成的, 它涉及到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各个方面。长期以来, 我国在旅游产业上粗放经营, 对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程度相当低。在建造一些旅游酒店的时候, 往往建筑面积过大, 材料浪费较为严重, 资源环境一旦破环, 将很难修复, 形成了许多难以弥补的环境问题。一些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 对水、电等资源并没有进行有效管理, 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一些旅游景点, 人均日耗水量是普通城市居民用水量的几倍。大量的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不仅增加了旅游行业的服务成本, 而且给我国的生态建设造成极大伤害, 可持续发展受到不良影响。此外, 一些旅游宾馆的一次性用具, 质量差、效率低, 且浪费严重, 这些限制因素成为阻碍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瓶颈。

1.3 环境破坏严重, 低碳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按常理来说,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是有助于当地资源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地方,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 盲目利用、开发, 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规划分析, 评估力度不够, 开发过程无序。在开发过程中, 一些项目重开发、轻保护, 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由于开发的无序, 乱砍乱伐,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短期效益的发展, 不注重长期发展保护, 导致许多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些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同时也是对碳汇地的破坏, 这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不相符的。

1.4 公众的环保意识较差, 非低碳现象普遍

公众的环保意识是促使我国旅游业向可持续发展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及环保满意度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自驾车出游渐渐增多, 但自驾车恰恰是碳放量较高的交通方式, 许多社会公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同时, 一些旅客在风景旅游区的不文明现象极为普遍, 乱扔垃圾现象极为严重, 这些废物的收集和处理, 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增加了旅游行业服务成本, 同时碳排放量也相应增加。

2 我国低碳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低碳旅游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 面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时宜的问题, 必须要结合我国低碳旅游的实际情况, 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1 转变旅游发展模式, 构建低碳旅游目标

社会发展过程中, 要不断改变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粗放经营、盲目开发, 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局面必须破除, 创新现代旅游发展经营模式, 促进现代旅游的方式转型, 着力构建现代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在未来的发展框架下, 低碳发展方式必将成为重要的战略竞争之地, 谁能够率先有效的发展低碳旅游方式转变、方法创新, 就能够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下拥有自己的发展机会, 占据发展的主导地位。当前, 结合我国低碳旅游发展实际, 可以率先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示范, 以此来不断的积累经验, 通过经验的积累, 由点到面, 逐步向全国推进, 最后覆盖整个地区。在建设低碳旅游景区时, 要重点加强对景区碳资源的保护力度, 要严格控制旅客数量, 特别是节假日时期, 不断培育低碳旅游经济的发展环境, 这是在构建低碳旅游经济时的最基础层面。不断利用现代低碳技术的发展, 不断配置低碳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增加一些低碳交通设施、卫生设施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对各项废物的再利用节省社会发展成本, 减少碳排放。在低碳旅游构建过程中, 让旅客获取低碳旅游服务信息的速度能够更便捷, 通过成立低碳旅游服务中心, 指导旅客在旅行过程中, 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节省碳排放。中心同时为旅客提供旅游咨询, 提供低碳住宿资讯等等, 让旅客更加了解到低碳的发展的有利性。同时, 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构建良好的良好低碳旅游发展环境, 通过喝茶、骑自行车、品尝当地饮食等各项低碳旅游活动, 积极策划以低能耗、高效率的方式, 不断的向旅客传播低碳意识。

2.2 加大宣传力度, 倡导低碳消费模式

游客是旅游全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必须要通过宣传教育来让旅客对低碳旅游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态度, 正在以较快的速度被人们所接受。面对我国公众环保意识较差的局面, 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宣传教育, 以引导旅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观念, 让社会公众树立起生态价值观的理念, 改变传统的浪费习惯, 不断选择与社会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方式, 这种消费方式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宣传教育, 特别利用好上海世博会的有利时机, 不断进行宣传, 增强人们对节约的道德认同, 增加意识自觉性,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低碳旅游文化氛围, 构建良好的社会发展方式。具体到消费者的旅游方式上, 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低碳旅游的便利性, 在进行旅行交通方式的选择上, 尽量选择以自行车、公共汽车等相对碳排放量较低的交通方式, 以此来取代高排放的交通工具;在选择住宿时, 尽量自己携带生活用品, 减少浪费, 以此来减少碳排量的目标途径, 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2.3 推行节能减排技术, 减少排放量

节能减排并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落实到实际中的具体行动, 需要我们认真从一点一滴做起, 不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人人争当主人翁的同时, 旅游管理相关部门也应该制定相关的措施, 激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 促进企业各项环保技术的发展, 不断在全行业中推行节能减排技术。旅游管理部门在制定推行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时, 要抓住重点环节来进行发展。在交通旅游方式、住宿以及活动三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推进。在旅游交通上, 要不断通过技术研发推进, 开发出更加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 通过减少航班次数, 不断提高运输能力, 采用积极的经济措施来应对碳排放量过多问题。在旅游住宿上, 要积极通过绿色饭店、生态饭店的创建, 重点关注点要放在建设过程中的绿色材料的应用, 提高新材料的利用率, 不断推进节能较大的照明、空调等电器调备, 提高物品重复性使用次数, 变废为宝。在旅游行动上, 要尽量采取碳排放量较低的方式来选择出行, 倡导现代低碳旅游出行方式, 节省社会发展成本, 提高社会成本利用率, 不断发展绿色产业, 为发展社会低碳事业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迅速,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代名词。作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旅游行业, 低碳旅游也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认为我国旅游行业具有低碳发展的巨大优势, 将会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巨大机遇。同时, 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 指出我国低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不足,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提出我国在新形势下发展低碳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挑战,措施

参考文献

[1]钟玉锋.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生产力研究, 2010, (07) .

[2]马东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0, (07) .

[3]石培华.新时期中国旅游研究十大创新方向展望[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07) .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篇2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节能建筑现状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论述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政策和技术方面探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方式和途径。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

Low Carbon Economy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ment of Green Building Abstrac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ow-carbon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in China′s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and the urgencyof theneed for, and from olicy and technical asects ofour develomentofgreen buildingmethods andmeans.Key words:Low-carbon economy,Building energy,Green building 1 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建筑的概念有不同表述,但其基本内涵是表示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手段创造良好、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过度使用和破坏,维持生态环境和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1]。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绿色建筑体现在室内布局设计方面应十分合理,充分利用阳光和自然通风,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亲近自然、和谐、舒适的良好生活感受。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2 绿色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增长。其核心问题是绿色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是“低碳经济”提出的现实背景。全球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碳能源使用总量的急剧增加,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逐已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许多科学家所证实。在2007年12月的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确定了各成员国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举行谈判的决议,并制订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要求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 ~40%。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向世界承诺,我国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着下降;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104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108m3 [3]。

2009年12月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言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3]。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25日在纽约总部发布了《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人口司司长兹洛特尼克在发布会上说:“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其他国家。”报告指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3]。为此,应该大力推进建设低碳城市,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其中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其规模大、能耗高、相关产业链广、寿命周期长,因而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要求,并对我国总体节能战略实施影响深远。因此,在低碳经济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 我国建筑能效现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 5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有着迫切的要求,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全国城乡到处大量新建房屋,近几年全国每年竣工的房屋面积约20×108m2,新建建筑规模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之和。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达420×108m2并继续快速增加,且由于建筑用地规划和建筑设计不合理,浪费严重,单位建筑能耗比西欧发达国家高出2~3倍,北方采暖燃煤排放物对空气污染高出国际标准2~5倍[4]。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和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楼、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是周而复始的。有资料反映,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另外,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伴随有CO2的产生。如电能来自煤的燃烧,建筑物材料的运输来自于电能或者汽、柴油的燃烧等,而且这些耗能是巨大的。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CO2和废弃物也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以火电为例,全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约0.5 kg的CO2。我国的火力发电初步估算一度电约排放0.7 kg的CO2,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4]。房屋建造过程中,还有一些能量是以间接电能的形式出现的,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108t标准煤,也意味着产生20×108tCO2。但是如果推进建筑节能,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届时将减少1/4的标准煤,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地保护了其他资源。目前,建筑业已是国民经济中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增长最快的行业,我国建筑钢材的消耗占世界总产量的50%,建筑能耗占国民总能耗的30%。这与上述全球正在大力提倡和我国政府努力推行的“低碳经济”、“低碳产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尖锐的矛盾。2007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首次将建筑节能条款写入了法律文件中。节约能源法明确规定,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国家鼓励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由此,为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和提倡绿色建筑提供了法律依据。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及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之一。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正日益增加。节能建筑将成为今后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的推广和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推广应本着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即政府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引起全社会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广泛关注,出台有效的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学生从小了解绿色建筑的有关知识,从小使学生培养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观念。加大对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推进绿色建筑科学研究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地降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把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成为大众化的经济、节能、环保、舒适、健康,并被全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高品质产品,而不仅是一种时尚的仅为少数人追求的奢侈品。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方面推广的内容如下。4.1 尽可能地节约能源

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节能的通风、采暖和空调设备。利用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改善室内的温、湿环境。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布置形式及总体布局,减少通风、采暖和空调设备的使用时间。在设计时应系统地考虑建筑在建造、使用、维护和报废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成本、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4.2 推广应用绿色能源

在设计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根据地域条件和用户的功能使用特点,考虑尽可能考虑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和地冷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碳排放能源的使用和依赖。4.3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绿色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尽量选用当地生产或天然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轻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如在规划设计时同时考虑节约水资源的措施,在住宅小区内设置中水收集处理系统,做到使水资源能合理循环利用。4.4 大力提倡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观设计要尽可能与建筑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建筑的形态、色彩、布局应与建筑所处环境相融合。尽量做到和谐一致、动静互补,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5 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路

5.1 研究和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

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如冬暖夏凉的延安窑洞,为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代表,它的造价并不高,可以将它进行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新疆某地有一种建筑,墙壁材料由当地的石膏和秸秆混合建成,保温性很好、建造成本也很低廉,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这些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进行推广,其造价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再如一些投资回报率很高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如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空调、节水马桶等,用户一旦采用了这些技术和设备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8年之内就可以把增加成本收回来。这样的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老百信才容易接受,才容在中国大范围推广应用。

5.2 突破对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

如果将绿色节能建筑定位为高端化和贵族化就难以推广、普及,也不符合我国国情。事实证明,绿色建筑发展必须符合中国国情、能被普通老百姓接受、适用技术式的绿色建筑才是中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道路。以前的智能建筑就走了弯路,仅将智能建筑停留在安保和音响控制等方面,将线路设计得十分复杂,工程造价非常高,但建成后耗电量却居高不下,运行成本很高[5]。所以这不是我们提倡的绿色智能建筑。绿色智能建筑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节省能源,为工作、生活提供舒适和便利。比如用手机来控制家里的智能开关,冬天出门时把家里的暖气或空调关掉,回家之前半小时,用手机遥控启动家中的供热或空调开关,当到家里时,房间里就正好达到使人舒适的温度。据统计,如能做到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家中不供暖,就可节省1/3的供暖能源。夏季在南方,室内40%热量是来自太阳辐射[5]。可以设计一个很小的智能感应装置,当太阳辐射较强时,控制百叶窗或遮阳帘自动调节室内的辐射量,减少太阳辐射造成室内的热效应,从而达到节约空调能耗的目的。象这样的智能建筑才可称为绿色智能建筑,才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绿色智能建筑。5.3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

目前,由于绿色建筑标识的内涵不明确,国家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提高房价或推销其产品,常常就滥用“绿色建筑”的概念做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建议应规范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这一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室内环境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这些具体指标给出量化的标准值,让绿色建筑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定可测量的量化的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对达到标准的授予“绿色节能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建筑”就会原形毕露,没有市场。

5.4 老旧建筑节能改造纳入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发展绿色建筑不能只局限于新建筑。近年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相对做得较好,基本遵循了国家建筑节能的标准。然而,大量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却推进得不是很顺利,许多既有老旧建筑仍是耗能大户。据建设部统计,我国北方地区仍有63×108m2建筑采用集中供热方式,其建筑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10%,但建筑能耗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6]。由于老旧建筑未采用分户计量的供热方式,有些人打开窗户开放暖气,能源浪费非常大。目前,我国平均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折合标准煤约为20 kg/m2•a,是北欧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5倍。据估算,在北方地区,如果房间里供热是可以调节的,仅在供热时不开窗户就可以节约15%的能耗;如果是主人不在家时把暖气关掉,回来以后再打开,约可以节约30%的能耗。30%的能耗就意味着北京市冬季采暖节省500×104t煤,或相当于减排1 000×104t的二氧化碳气体。仅这一项节能改造措施,就可以达到可观的减排效果。对于旧建筑的节能改造难的问题建议采用政府补助、企业资助、住户适当出资的形式推广。如东北有一家德国公司援助的一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给每户出资3 000元,住户出资2 000元,国外援助2 000元,共计一户投资7 000元。对建筑进行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门、窗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户1年所减少的开支达3 000元以上,看到效益后周边的许多老百姓也要求使用这些技术。5.5 大力做好宣教工作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

民众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因此推广绿色建筑不应只是政府的职责,而应该让全体民众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新建住宅在设计和建造时对建筑节能大多作了充分的考虑,可部分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体的保温层拆除,或者换掉节能窗,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保温节能性能。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节能意识,对总体的节能量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今家用电器设备保有量非常庞大,家电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状态的10%左右;使用节能灯比普通白炽灯可节约70%电能;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可节电20% ~30%[7]。这些节能意识和习惯看似细小,如长期坚持却能节省可观的能源。因此,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应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群众从思想和观念上认识到,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对全社会和个人、对现在和长远都是惠及自己功及子孙的好事,而且效果显著。

5.6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全方位推广应用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探讨 篇3

【关键词】 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 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着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2.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設、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3.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2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推行低碳经济,在要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具体实施中,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上,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事实上,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中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

总之,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中国应该积极应对低碳经济,需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析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篇4

(一) 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思路

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理念, “低碳经济”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会议上郑重提出四项建议,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因此, 发展低碳经济, 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思路。

(二) 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依赖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2007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 (以标准煤计) 为27亿吨左右, 列全球第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尤其处于“高碳”状态, 化学能源约占92%, 其中煤炭约占68.7%, 电力生产78%依靠燃煤发电, 目前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比重仅占8%, 其中7.3%是水力,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比重还很低。高碳经济虽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 发展低碳经济, 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优化我国能源结构,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促进我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 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

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 但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分配的下端。发展低碳经济, 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 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 借鉴其积累经验, 发展低碳能源技术, 推进技术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 走低碳发展的道路, 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并促进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

二、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

(一) 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 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 倡导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 要培养绿色消费理念, 彻底改变诸多浪费或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 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 帮助企业树立公民意识, 转变节能减排没有经济效益的认识。

(二) 政府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 做好“碳预算”工作, 正确引导企业逐步向低碳经济转换

虽然从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国际性集体行动来看, 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 但也是一个长远规划, 这不仅要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 而且要求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政府要统筹规划, 制定一个清晰而稳定的政策系统, 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可执行性, 分阶段有步骤地引导地方政府向低碳经济转换。从“十二五”规划开始, 可以将“碳预算”列入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预算框架, 这样, 今后政府的每项决策, 不仅要考虑资金的收入和支出, 还要考虑碳的排放和吸收。这意味着把减排工作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时, 在保证预算总量平衡的情况下, 还应建立地区间或省际间的碳预算转移支付机制。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的政策规范也应相应配套出台。一方面给予一些传统企业财政支持, 如帮助煤炭企业积极寻求新的清洁煤技术以改善石化燃料带来的碳污染, 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 要向相关企业释放正确的信号, 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开发新的低碳能源。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环保, 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及我国未来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外, 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时, 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现实条件的约束, 循序渐进, 分步实施, 避免对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

(三) 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治保障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策的创新和制定, 这是解决我国低碳技术创新问题的重要举措。当前应该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法治保障机制的建设, 要制定《低碳经济法》、《可再生能源法》及《节约能源法》 (已修订) 配套规范性文件, 要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规的修改工作, 比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估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等。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 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四) 实行碳的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将一国或一地区的碳排放指标分配给各个碳排放企业, 企业获得排放许可证, 在此基础上, 各碳排放企业根据自身的减排成本函数确定减排量, 通过建立起来的排放权交易市场, 出售或购买排放权。这实际上是将碳源排放空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 碳汇吸收能力作为一种收益手段, 利用我国区域间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 通过有效的交换形式, 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 使生态服务从无偿走向有偿, 增加碳的使用成本, 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五) 开征碳税

碳税是为了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对重排放工业和产品征收的一种环保税, 开征碳税是富有经济效率的政策手段之一。征收碳税秉持的是税收中性原则, 即在开征碳税的同时, 相应地降低了其他税收收入的比重, 从而保证在总体上不增加市场主体的税收负担。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能效, 降低能耗, 并非是为了扩大税源, 增加财政收入。因此, 在使用上相应的碳税收入一般都具有定向性或专款专用的性质。一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如鼓励市场主体进行能效投资、节能技术研发、新能源投资的财政补贴, 预算拨款, 税收减免, 以及贷款贴息等;二是抑制高碳生产、消费行为的财税政策, 如提高能源使用成本, 鼓励节能降耗,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还可以利用低碳财税政策的杠杆化,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各种能效项目、新能源项目的开发。

(六) 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在低碳化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强调自主创新,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 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的差距。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 相应地减排技术产业及市场将逐步形成, 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 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欧美发达国家, 在减排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 在与其合作中要注意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制度, 促进我国低碳技术的提高, 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七) 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1.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 推广使用节能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 倡导适宜装饰;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 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2.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

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 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减少运输工具空驾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 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使用清洁能源, 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3. 选择典型地区、城市、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

借鉴国际经验, 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 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 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 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 篇5

内容提要:本文在探讨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形成较大压力,节能减排任重道远;我国在城市化率、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碳汇林业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应通过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目标。

关键词:中国;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潜力

一、导言

国家和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积聚人才、资本、物质、信息资源,不断扩张生产规模,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大量碳排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就是明显的例证。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好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经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创新研究方法,对“低碳经济”的内涵、指标、实现路径和战略措施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对实践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在研究探讨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有助于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并在实践发展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

所谓“关联性因素”是指与发展低碳经济关联度较高的因素,包括:经济、技术、社会人文和制度环境等。

1.经济增长。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最大资源之一是能源资源,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化石能源又是生产中采用比重高,且碳排放量较高的能源。因此,经济增长越快,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多,经济增长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2.城市化率。人既是生产力的创造者也是资源的消费者,人口的增长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将消耗更多的能源。有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市人口约增加1300万。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对能源的消费是农村的3.5倍。因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城市化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3.产业结构。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所需能源资源较高,第一和第三产业生产所需能源相对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步减少,因此第三产业越发达,比重越高,即产业结构越高级化,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就相对较少,二长与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呈正比,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美国和日本GDP总量超过中国,但中国为5.87亿美元,日本为5.47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GDP增长速度看,我国达到9.1%,远远高于上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迅速扩张,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据最新数据,我国20能源消费量306647万吨标准煤,比的150406吨标准煤增长了1倍多,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带来较高的碳排放量。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分析,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仅达到43.4%,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因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存在较大潜力。从城市化率指标来看,我国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加快集聚,将增加对能源的消费,对低碳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压力。我国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积极对策,使城市化进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协调。

2.能源结构与能源经济效率比较。

(1)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2)能源经济效率比较能源经济效率也称能源强度,是指产出单位经济量(或实物量、服务量)所消耗的能源量,能源强度越低,能源经济效率越高。能源经济效率指标通常用宏观经济领域的单位GDP能耗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单位产品能耗来衡量。

从单位GDP能耗指标看,年中国为1.077吨标准煤,比降低3.61%,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中国单位GDP能耗约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7倍、韩国的2倍、印度的1.8倍。但由于各国单位GDP能耗统计方法不同,进而导致统计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学者建议采用单位产品能耗更具可比性和真实性。中国单位产品能耗国际比较,见表3。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实践表明,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量的情况下,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从表2看出,我国非煤能源比重较低,仅达到29.7%,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化石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占70.3%,石油和天然气比重占22%。可再生能源中核能、水电和风能仅占7.7%。因此,应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量。鉴于我国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能彻底改变,还应特别注重能源技术创新,应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从表3能源利用效率微观数据比较看出,我国主要耗能工业产品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节能降耗还存在很大空间。应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支出,构建起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提高能源利用体系整体效率。

3.碳汇林业发展比较。

碳汇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林业生长每一平方米,平均吸收1.87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发达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积极发展碳汇林业。目前,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7%,韩国64%,瑞典54%,加拿大44%,美国33%,德国30%,法国27%,印度23%。200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我国国土辽阔,森林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地区差异很大。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台湾山地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城市的森林覆盖率也有很大差异,2009年,北京为31.72%,天津为8.24%,上海为9.41%,重庆为34.84%。从以上数据比较看出,我国碳汇林业还存在很大发展潜力。因此,要加快植树造林,使碳汇林业在降低碳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4.低碳经济制度建设比较。

发达国家通过专门立法或强化已有法律法规和标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英国率先颁布《气候变化法》,要求政府每5年公布一次碳预算,组建专门的气候变化委员会,评估减排行动和碳预算执行情况。美国国会也在积极推动气候变化立法。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参议院也在推进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立法。澳大利亚也在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立法,《碳排放交易法案》虽然两次遭到参议院否决,但政府仍在继续努力促成立法,以保障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同时,强化和配有法规和标准。德国《节约能源法》规定,新建建筑能耗必须满足节能标准才允许开工。欧盟和日本制定汽车排放标准,规定到新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分别降至95克/公里和115克/公里。

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还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英国为开发可再生能源,给投资成本高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30%~50%的投资补助;许多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行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如葡萄牙、比利时、爱尔兰对个人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免征个人所得税;部分欧盟国家还增设了碳税或气候变化税。同时,政府还通过与企业签订自愿协议,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或其他激励。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但与低碳经济直接相关的法规政策还很不系统和完善。应制定《能源法》、《低碳经济法》、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等,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专项法律和法规标准。同时应建立完整科学的政策体系。并对以往颁布的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和调整。同时,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应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和体系;加强可再生能源市场机制建设、促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等。

四、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各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发展对策 篇6

1.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转变现有能源消费、经济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首先,现在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能源消费方式为一次能源占绝大比重,而可再生能源及核能使用率比较低,这样的能源消费方式加速了环境恶化,同时也带来激烈的一次性能源争夺。低碳经济推行的途径就是在原有一次能源得到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并同改善环境相结合。

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等。低碳经济模式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得以实现。

最后,低碳经济得以广泛推广的另一重点就是转变现有的人类生活方式。人们在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提供便利的同时,导致人们依赖于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低碳经济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发展新能源,也不能仅着眼于制造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力,还应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

2.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应该说,如果缺失了低碳技術支持,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就无从谈起。

3.低碳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意味着高投入和高成本的经济。虽然在短期之内低碳经济的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还有可能出现高投入、低收益现象,但从长远考虑,低碳经济除了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带来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碳汇交易、碳信托基金以及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的产生,这些都是在低碳经济模式良好运行情况下产生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根据国际能源机构报告,2004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欧盟;2007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预计年将超过北美、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总和;从1890年以来,中国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占世界总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排在美国、俄罗斯之后,年上升至9%,居世界第二位,仅排在美国之后。这些指标都不同程度地超过人均各类污染排放量。也已经超过世界人均水平。为此。中国从“九五”计划起就明确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要走出一条投入小、消耗少、能循环、可持续、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不容易。对于有关低碳经济理念和措施,中国一直抱着密切注视和积极探索的态度。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能源法,按照发展低碳经济总体要求,修订电力法、煤炭法和节约能源法等。建立和完善能源法律立法效果评价机制和执行机制。以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规范和指导。制定法律可按不同行业,包括重工业以及家电行业,制定节能控制指标。

4.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在政府预算中,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推广节能产品的使用,促使节能技术的普及;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设立中央对地方的节能专项拨款;通过科研资助对低碳技术开发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支持低碳技术研发:使用税收工具。鼓励节能产品、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进口和消费,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利用财政收入切实抓好工业、交通和建筑这三大部门能效改进工作。

5.推进相关金融创新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应鼓励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增强捕捉低碳经济下商业机会的积极性,以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发展。

6.加强国际低碳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由于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仅依靠自身技术实力,中国很难真正发挥低碳经济潜力,所以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合作。特别要加强与欧盟、美国的低碳合作。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但应注意的是:如何选择那些对于各个国家和全球都能产生多重效益并提供最大机会的相关政策,并且不需要让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增加过多成本。

7.增强全民低碳意识首先,可以加强舆论宣传,吸引大众关注。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使用节能产品。

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其次。加强媒据资源依赖程度及社会规范决策进行需求特殊化。由此可见,二种营销范式只将视线投向顾客,只考虑顾客的需求,而忽视了其他对企业营销活动有影响的群体存在。而根据价值链理论的理想态,企业整个“增值活动”过程需要为股东和其他利益集团包括员工、顾客、供货商以及所在地区和相关行业等创造最大化价值。交易营销范式与关系营销范式以顾客为导向单一的价值增值,局限了价值链理论的理想态,与价值链之间产生了裂痕,所以二者无法完全解释涉及多个主体与多个主体间关系的新型营销动态。

营销新范式:争夺价值链间的市场营销范式解释权营销最终是一种交换关系,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进行的一种等价的、你情我愿的交换,而任何一种交换都是嵌入在由企业对消费者的各种价值活动、企业在自身商业伙伴和消费者意愿中的关系形态。这表明,企业在重视顾客对象、顾客意愿等顾客关系外,同时需要兼顾其它战略伙伴、竞争对手、其它关键战略环节,并将营销导向嵌入到企业价值链整个交换关系中,建立一个由稳定、可靠的业务关系或人际关系组成的多维度市场营销新范式,以便争夺价值链间的市场营销范式解释权。

如果从竞争对手和顾客等方向来考虑营销范式,则需要将重点从顾客或产品转移到企业外部环境。以便企业创造优于外部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营销范式单一的全面了解顾客无法适应外部竞争带来的压力,所以营销范式必须将顾客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竞争环境中去解释,这个环境包括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竞争者等外部力量。在这个外部力量的基础上,营销范式再去解释客户对价值链的需求,根据这个需求确定优越的价值链客户群,这样就可以与顾客共同维系与创造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本文将以上以竞争、顾客为导向的营销范式简单的总结为一个确定并选择客户价值、传播价值、向客户交付价值的营销过程,同时将这个过种称为“战略营销管理范式”。笔者认为战略营销管理范式是一种可以完全解释涉及多个主体与多个主体间关系的新型营销动态的营销范式。首先,战略营销管理范式基于竞争导向和顾客为导向。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内、外所有可能涉及的人员,克服了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单一交易的弊端。引导顾客创造新的需求,在维系顾客关系的基础上.提升了企业营销竞争力。其次,战略营销管理范式的研究内容是围绕企业获得营销竞争力而展开的,这就意味着在战略营销管理范式理念下,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建立在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较为强势的基础上,企业有能力维系和培育自己的营销资源、营销能力、营销执行力、营销竞争情报。所以战略营销管理范式可以完全解释涉及多个主体与多个主体间关系的新型营销动态。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篇7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能源消费量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承载容量小的特点。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能源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保护资源环境压力,确保发挥后发优势,在未来社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也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完全符合国家利益,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经济战略转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表明党和政府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高度关切,也充分体现了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决心和国家意志。“十一五”规划中确立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

在政策因素推动下,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大量资金被吸引到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尽管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但我国正在迎接一场清洁能源革命。自《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逐年增长。截至2008年底,含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与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8984亿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4%,其中,水电装机1.726亿千瓦、风电装机1215.3万千瓦、核电装机908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14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超过300万千瓦。我国的水电装机规模位列世界第一,风电装机规模排名世界第五。我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能力仅次于日本。2009年,我国还成为世界领先的风机出口大国。在低碳交通方面,我国汽车的燃料效率标准比美国高出40%。2008年我国电动自行车总产量2188万辆,比1998年增加近40倍。预计到2020年,我国利用非粮食用地生产出每年1200万吨低碳生物燃料。

二、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能源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翻两番”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对能源需求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第二,石油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平均仅相当于煤炭的80%、天然气仅相当于煤炭的60%,而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

第三,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也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

第四,能源结构转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没有完成第一次能源结构转换,也没有完成第二次能源结构转换,还要进行第三次能源结构转换。用煤炭替代薪柴没有完成,用油气替代煤炭也没有完成,面对第三次能源结构转换,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的落后,任务相当艰巨。

三、我国低碳经济未来发展的对策

由于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也会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我们不能违背时代大趋势。即便现阶段我国在低碳经济之路上存在些许困难及挑战,但低碳经济仍是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首要选择。为走出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应当从宏观政策和低碳技术方面着手。

从宏观层面上,一是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理念和战略目标,并制定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及中长期规划,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标下降纳入考核体系之中。二是以积极姿态参与有关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如果不参与,就可能受新的环境壁垒的制约,进而削弱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三是确定“城市化和低碳化”并行发展的战略,可考虑优先培育一些发展低碳的城市,建立区域性低碳经济的示范区。四是制定及实施向低碳经济投资的激励措施,进一步鼓励加大新能源投资力度。

在低碳技术发展上,第一,以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目前,我国70%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化工、建材、石化、冶金等方面。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第二,以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根据卡亚公式(二氧化碳排放=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排放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必须放在能源效率的提升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上:通过先进技术、加强能源管理、深化资源能源的市场机制改革等措施,实现大幅度能效的提升。在能源构成上,多开发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充分利用和开发我国的水力资源、风力资源、太阳能、生物燃料、地热、潮汐能以及核能,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综合形成一条能源链,达到调整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短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实现资源可持续供给。能源消费结构上,通过产业政策导向和经济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限制资源型产品的出口,优化工业内部结构,达到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目标。重视高碳生活方式的改变,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以及地热能、海洋能等。在广大的农村广泛利用生物能源,大力发展沼气,为百姓做饭、取暖、照明提供能源,培育低碳生活方式。还必须积极研发包括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的积极作用。保护自然碳库,扩大碳汇,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总之, 我国应结合国情, 从政策、法规、体制上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 并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既充分发挥政府政策主导作用, 又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作用, 处理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 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自:余来文价值中国专栏2010年2月28日编辑:王露)

为走出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应当从宏观政策和低碳技术方面着手。

编辑后记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篇8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 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 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 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现状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 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 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 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 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 鼓励私人投资, 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 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 这一计划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此外, 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 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2009年2月15日, 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 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 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 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 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 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 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 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一) 调整产业结构, 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 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 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 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 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 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 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 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 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倡导产业低碳化, 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 增大陆海碳汇。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 据研究, 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 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 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2计算, 相当于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4, 600万公顷, 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 相当于减排1, 578.4万吨CO2。另外, 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 有研究表明, 过去200年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

(三) 创新文化政策, 倡导生态文化。

低碳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 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 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 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 与自然和谐相处, 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文化, 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 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总之, 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 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 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 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

摘要: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倡导发展低碳经济, 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也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冯之浚, 金涌.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 (理论版) , 201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篇9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为基础,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 实现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在2009年8月出版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中, 中国科学院对“低碳经济”是这样定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问题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可以说,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二、我国低碳经济现状

(一) 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

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根据中国科学院的数据, 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1.0亿吨标准煤, 即21.32吨油当量, 同比增长6.3%, 全年CO2排放总量达2, 214.4万吨, 而美国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也仅为21.7亿吨油当量。

(二)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短期降低碳排放存在困难。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 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短期降低排放存在困难。世界能源结构中, 化石能源 (包括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 基本上各占30%左右, 而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大国,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 煤炭占94%, 石油占5.4%, 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资源结构, 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 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碳排放。

(三) 能源利用效率低。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 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能源利用总效率是36.81%, 而世界的平均水平在50.32%, 即便是印度 (40.06%) 、巴西 (62%) 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也比我国高。在传统工业的支撑下, 我国经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可以说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换来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 既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 也不是完全的政府行为, 它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面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就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对策建议。

(一) 从政府层面看。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来主导, 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起规划、引导和管理的作用, 这就需要政府高瞻远瞩, 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具体来说, 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和支持。

目前, 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保障密切相关的国内法律主要有:《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煤炭法》、《电力法》、《环境保护法》等。另外, 我国还制定并实施了《节能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2000-2015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等规划与政策, 但它们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立法内容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和立法内容滞后, 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问题。为此, 应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理念, 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相应的法律体系:

第一, 要完善能源立法, 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我国的有关立法在法律体系上并不完善, 如石油、天然气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乏, 同时也缺少能源公用事业法, 这将导致能源与环境相协调的作用领域不够全面, 因此, 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体系, 是发展低碳经济和完善法律对策的前提。其次, 由于中国法制建设中“易粗不易细”的传统, 现有的能源立法规定文字表达不严谨、不明确, 内容空洞、模糊不够详细, 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因此, 政府要通过采取行动落实这些法律, 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第二, 要完善税法, 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税改革。现阶段, 我国市场上资源产品普遍价格较低, 能源消耗成本代价较小, 而利用资源税负的调整, 提高经济参数, 同时配合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必能促使资源企业进一步提高回采率, 带来开发企业之间更公平的竞争。同时, 为加大低碳经济的刺激措施, 对有关的低碳经济项目, 可给予税收上减税政策的支持, 以激励其沿着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一路向前。

第三, 要淘汰落后产能, 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发展低碳经济, 必然面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而落后产能企业被淘汰后, 就会有大批下岗工人, 这样如何实现下岗工人的再就业, 以保障下岗工人的生活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2、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低碳产业发展。

目前, 我国产业结构不太合理, 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仍处于主导地位, 而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为70%, 煤炭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95%以上, 由此我国高碳产业碳排放居高不下。一方面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 如强制淘汰落后产能, 完善工业、交通和家用等耗能设备的能效标准;另一方面要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 如新能源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生态农业等。

3、通过资金扶持, 发展低碳技术。

今后, 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低碳技术包括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等。研究和发展低碳技术是需要相当大的资金, 政府应在资金上给予扶持。

(二) 从企业层面看。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 而企业作为实施节能减排的主体, 则应始终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 及时把握政府的政策动向, 将低碳战略转化成发展理念, 采取低碳经济的运行模式, 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事实上, 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 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 我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

1、

企业要积极进行产品结构升级, 大力发展低碳化新能源产品, 尽可能减少碳排放, 切实做到低碳制造。这就要求企业要更新设备, 创新、研发新技术, 围绕节能减排、环境脆弱、低碳经济等重大问题, 提高资金利润率, 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同时, 要求企业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降低管理成本, 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做起, 有效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实现低碳办公;严格控制用车, 有效节约交通费用;严格控制招待费用, 企业人员出差期间, 节约住、行等差旅费。在各项环节上想办法减少工序, 提高效率。

2、

要转变企业增长方式, 由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向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型转变, 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首先要加快科技进步, 提高科技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力求占有一大批可信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次, 就是要提高企业内部劳动者的素质, 选拔和培训优秀的产业工人。要把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抓住“低碳”乘势而上。

3、企业要根据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制定和完善本企业的节能低碳目标体系。

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增设节能低碳目标项目, 用企业规章制度严格规定产品在生产、流通领域内的碳排放, 保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 从个人层面看。

发展低碳经济, 不仅仅是那些大企业、高能耗产业等“耗能大户”的责任与义务, 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树立低碳价值观念, 追求低碳生活方式, 积极提倡低碳文化, 从而养成低碳消耗的日常行为习惯。以下行为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做到的, 举手之劳就可以减少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做出一份贡献。具体来说,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节约用水用电。做到一水多用, 用盆洗菜、洗脸, 关好水龙头;尽量少开空调, 少乘电梯, 随手关灯, 电器不用要关闭电源和拔掉电源插座;尽量少用洗衣机、电吹风等电器。

第二, 节约用油用气。外出少开私家车, 多乘公交车;购车选择小排量车;外出用餐点菜时吃多少点多少, 不铺张浪费。

第三, 消费绿色环保产品。尽量使用节能灯、节能空调;尽可能地消费有机蔬菜、有机大米;少用一次性用品;买东西时尽量少用塑料袋, 多购买经济装。

参考文献

[1]尹华广.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未来与发展, 2010.9.

[2]孙国茂.低碳经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必由之路.东岳论丛, 2009.12.

[3]余海永.试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如何实现低碳经济.社科纵横, 2010.9.

[4]李柯岩.让低碳经济走进企业.中煤地质报, 2010.5.14.

[5]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家, 2009.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战略思考 篇10

1 低碳经济理念

低碳理念就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减少碳的排放, 主要的手段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转换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另外新能源的开发也是中国的低碳理念的重点部分, 发展核能、风能等新型能源既保证能源的充足, 又能实现控制碳排放的目标。

很多人经常把污染问题和排放问题弄混, 污染问题是因为能源使用、或者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对环境和自然生态有着严重的破坏作用, 污染会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但是不会对地球的温度产生影响, 而排放问题指的是排放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 但是二氧化碳可以产生温室效应, 让地球温度不断上升, 造成冰川和海平面变化让很多海边区域淹没。使人的活动范围大大减少。为了保护人类自己, 减少因为领土而引发的武装冲突, 所以实现低碳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低碳生活也是全世界的责任。

2 中国减排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工业化之后世界的碳排放飞速增长, 这跟人口的激增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京都议定书是世界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 但是作为碳排放大国的美国没有在文件上签字,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 新的管理文件也没有形成, 在最后一天只形成了一份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所以没有对减排做出绝对量的控制, 但是中国也对减排工作做出快乐突出的贡献作用, 我国大力发展风电、核电工程、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为全世界做出的榜样作用, 但是有些国家指出我国的碳排放世界第一, 最需要的大力减排, 但是另一方面我国有世界的最多人口, 我国的平均碳排放水平仅占世界平均水平1/8。排放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二氧化碳排放权应该属于人权的一种, 我国的碳排放与达到国家相比相比之下, 在人权方面在世界上处于严重的不平等现象。

3 低碳是经济发展的的保证条件

在人类的频繁活动导致了气候问题的出现, 比如厄尔尼若现象, 这是一种气候反常的现象, 因为人类的活动原有的气象规律被破坏, 出现降雨过量或者干旱等情况, 对农业、工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得阻碍作用, 同时温度上升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就是海平面的上升, 海平面的上升导致很多沿海城市或者村庄被淹没。因为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建立极长的水坝, 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 我国有1万8千里的海岸线, 所以如果为了抵御海水的淹没, 就要建立一条与海岸线一样长的防水带, 浪费国家的大量资金, 这就跟曾经秦始皇建立长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如果我们不做好低碳工作真的会形成这样的现象, 而不是危人耸听。为了节省这笔支出就要及时的防治全球温度继续上升。

4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我国就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5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 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 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

6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的约束条件。但是这类条件并非一味消极地限制和约束发展, 而是可以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 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来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盈利能力, 从而促进发展。目前, 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 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 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 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 带动经济增长。由此可以预见,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7 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 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 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 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 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 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 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低碳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同时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 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同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 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 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 有人坚持爬楼梯, 形形色色, 有的很有趣, 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前提是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情况下, 尽其所能的节能减排。

8 结论

在我国的节能减排过程中, 需要做好表率作用, 因为我国是世界碳排放第一的国家, 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做好节能减排的推广。另一方面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没有必要为发达国家对世界造成的破坏买单, 中国只需做到自己该做到的方面, 一个方面加强新能源的建设工作, 大力发展新能源, 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提高能源的使用率, 改进设备,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同时积极参加国际气候峰会, 代表发展中国家, 贯彻联合千年发展战略, 保护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利, 维护世界安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参考文献

[1]张家健, 赵冰.我国向低碳经济转轨的措施——兼谈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工具创新[J].商业时代, 2014 (35) .

[2]张婷.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4 (33) .

[3]叶华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结构性约束与突破[J].煤炭经济研究, 2014 (10) .

上一篇:低温甲醇洗尾气下一篇:注意案例的运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