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住宅建筑技术

2024-05-17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精选八篇)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 篇1

关键词: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现状,节能减排,绿色

0前言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效,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来说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房屋建材的总量减少与类别选择实现减少碳排量;二是水的节约循环利用, 提倡节约和循环用水;三是尽量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目前, 在我国, 建筑的相关能耗已经超过工业成为了社会第一大能耗行业, 已占到总能耗的46.7%, 而在住宅使用中产生的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 在同等技术条件下, 是发达国家的2~3倍, 同时, 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 建筑几乎占到50%, 远远高于运输与工业领域,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中, 建筑的“低碳”和“节能”必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在减碳上潜力巨大, 更加切合全球“节能减排”的发展潮流。

1我国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低碳住宅建筑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 至今各类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 低碳住宅技术科研成果显著, 其中包括节能建筑体系、新型节能墙体和屋面保温材料、封闭节能保温门窗、供热采暖排风系统等许多方面,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多项, 获国家建设部科技进步奖69项, 包括建筑住宅适用技术研究与带饰面聚苯板内保温、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技术、块墙体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加气混凝土墙体房屋等。同时部分节能产品在产业规模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例如, 我国外墙外保温历经20多年的发展当前已实现了产量规模占全球第一, 拥有包括模塑、聚氨酯、挤塑聚苯、酚醛、岩棉、浆料等多类保温材料和贴、抹、喷、内置模板等多样化做法。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主流趋势, 我国低碳住宅建筑技术今后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现有建筑共430亿m2, 另外每年的新增建筑约16~20亿m2。在每年新建建筑中, 99%以上则是高能耗建筑;而在既有的430亿m2建筑中, 只有约4%采取了节能效率措施。据悉, 到2020年, 中国用于住宅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约1.5万亿元, 而在世界范围内, 在2009年低碳建筑产业以60%的速度增长。然而, 当前我国住宅低碳建筑技术仍存在着很多不足:①低碳技术研发及产品转化存在一定困难。当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研究起步较晚、经费投入不足、技术不成熟、推广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前景不确定等, 造成转化的成功率较低, 产学研无法有机结合。②低碳建筑应用产品良莠不齐。③节能产品成本过高, 不利于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的普及。目前我国居民建筑节能意识仍较为薄弱, 间接造成了开发商对低碳住宅的漠视, 低碳住宅推广困难。

2中外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应用比较

2.1 我国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的成功应用——朗诗国际街区

朗诗国际街区位于杭州市经济开发区, 基地南邻正在建的梦琴湾住宅小区, 北侧为城市绿地, 总出让面积约为72 743 m2, 项目规划建设为7幢高层住宅 (1幢18层, 6幢33层) 总建筑面积约21万m2, 朗诗置业所倡导的恒温、恒湿、恒氧节能及低碳建筑技术在这一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中包括:地源热泵系统摆脱了空调束缚;通过辐射效应, 来调节室温, 楼面没有难看的空调“补丁”, 室内也没有机械转动的噪音, 更能减少热胀冷缩对楼板的损害;“绝缘”外墙系统充当了建筑的保温衣;女儿墙、屋顶及地下保温系统使居民感觉住在“生态控温舱”中, 从楼基到楼顶, 能形成严密的隔热保温体系;“严密”外窗系统实现双向隔热, 隔出新天地, 材料上采用隔热保温窗, 窗框和窗洞的结合空隙则采取阻热设计, 隔绝热传导。玻璃为5+15A+5 (mm) 中空玻璃, 并镀有LOW-E涂层, 内充惰性气体能有效降低热能量的传递;24 h持续置换新风系统, 使室内换风无痕, 清新常在。设置在卧室、客厅等地面上的新风口送入经过除尘、温度及湿度处理的室外新鲜空气, 让人体始终呼吸到新鲜空气, 再通过卫生间、厨房等顶部的排风口排出。

2.2 国外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的应用——英国贝丁顿

BedZED是世界上第一个零碳社区, 是英国最大的环保生态小区。自2002年居民入住以来, 蜚声世界, 是国际公认最重要的低碳建筑的范例。

英国为高纬度岛国, 冬季寒冷漫长, 所以有半年时间都是采暖期。为了减少建筑能耗, 设计者特意探索出了一种零采暖模式:生态村的所有住宅均朝南, 每家每户都装有一个玻璃阳光房。屋面、外墙和楼板均选用了约300 mm厚的绝热材料, 窗户则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 而窗框选用木材以达到减少传热。

该区自然通风系统得到了精心的设计, BedZED屋顶上矗立着一排排热压“风帽” (WindCowl) , 可以源源不断地将新鲜空气送入房间。这种被动式通风装置则完全由风力驱动, 可随风向的改变而自由转动, 利用自然风压给建筑内部提供新鲜空气, 同时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除此之外, 其内部设有热交换器, 能回收所排出废气中的50~70%的热量, 预热室外寒冷的新鲜空气。

3解决措施及建议

3.1 出台低碳住宅扶持政策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 抓住低碳经济发展契机, 在发展初期, 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方面向低碳住宅建筑进行改革和倾斜, 鼓励绿色低碳建筑顺利开展, 建议鼓励建立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同时建立房地产碳信用积分机制, 对低碳住宅消费者提供绿色信贷、减税等优惠政策。在达到逐步发展和成熟阶段, 可借鉴发达国家采用的低碳政策工具, 如政府管制、、财政补贴、碳排放交易、生态工业园规划、能源合同管理等, 以加大低碳政策力度。

3.2 制定并完善低碳住宅建筑评价标准

大力发展低碳建筑要有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评价标准, 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形成共识, 通过合作把低碳进行到底。低碳建筑标准主要应围绕低碳设计指导原则、低碳建筑技术规范、低碳等级认定等方面进行制定。制定确实可行的低碳等级认定标准, 从而构建我国低碳建筑标准的第三方测评体系, 并由第三方测评机构对建筑的能耗进行测评, 根据测评结果出具建筑物能耗等级的证明, 并将此证明作为低碳建筑政策扶持对象的依据之一。

3.3 倡导低碳住宅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两部分, 低碳社会生产方式是前提, 而低碳生活方式是最终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首先, 要整合低碳住宅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感, 达成低碳生活的共识, 形成发展低碳住宅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其次, 要调整住宅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 提高能源循环利用率, 并倡导以TOD为主导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紧凑的土地开发形态, 发展节能低碳的公共交通, 鼓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4结论

4.1 低碳住宅规划设计将是未来发展重点

当前我国的低碳住宅主要集中在新风系统、节能墙体、地源热泵、外遮阳、节能窗、节能屋顶等材料、设备的应用上, 而建筑设计节能技术还相对落后。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自然环境进行建筑节能方案优化已有长足的发展, 例如日本在90年底提出了“与环境共生住宅”的低碳理念, 强调建筑立面设计技术、水回收系统等设计与环境、气候协调的建筑是低碳节能的重要方法。

4.2 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将是企业保持优势的核心

未来, 建筑节能将成为我国住宅建设的一大重点, 低碳住宅技术市场巨大。而市场的扩容也将导致吸引更多企业的进入, 致使竞争加剧。因此, 现有技术提供企业需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 开发更多的核心竞争技术,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4.3 开发企业需要紧抓市场机遇, 引领低碳住宅的潮流

当前, 我国低碳住宅发展时间较短, 数量较少, 住宅开发企业对其重视仍然不足。据国外经验, 低碳住宅将是我国未来住宅建筑的一大主流趋势, 开发企业需抓住市场机遇, 加大对低碳住宅的投入和开发, 尽早抢占市场份额, 做低碳住宅的弄潮儿。 [ID:6941]

参考文献

[1]张志莹.绿色住宅的低碳技术应用[J].上海房地, 2010, (8) .

[2]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关于积极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提案[R].2010.

[3]郭松海.推动低碳住宅工业化生产促进住宅业可持续发展[R].2010.

[4]熊焰.重新定义我们的世界和生活[J].低碳之路.

[5]王瑢.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6) .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 篇2

(作者,单位,地址,邮编)

摘要:打造绿色低碳社区现已成为房地产品质开发的热点,各地纷纷试点上马,而如今绿色低碳住宅技术并不成熟,积极思考探索绿色低碳房地产住宅技术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一高端住宅社区项目,提出该项目绿色低碳理念和主要低碳技术的应用,阐述绿色低碳智能系统,最后对绿色低碳住宅能效分析。对推动绿色低碳住宅技术的运用、推广以及为同行提供经验借鉴发挥作用。

关键词:房地产;住宅;绿色低碳;技术管理

1.项目概况

该项目为“生态科技产业园区”配套的高端住宅社区,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建筑密度20%,绿地率50%。计划在四年内兴建4000多个含独立住宅、双拼住宅、联排住宅、联排叠加住宅、空中连排复式住宅、多层洋房、高层公寓的绿色低碳建设单位,以及不低于40000平方米的含学校、会所、商铺、便利店的绿色配套单位。

该项目是一个以低环境影响、低能耗、最终达到低碳排放为建设目标的绿色低碳社区。项目从规划、设计开始,到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均实施严格的碳审计,全程监控、评价及控制项目内的碳排放量。并且在社区建成后,将遵从ISO1 4001环境管理标准进行管理。

2.绿色低碳理念应用

“空间涵养自然”:小区建筑环山排布,均为南北通透,景观流线贯穿整个室内。如不透风的住宅空气置换需要1个小时,在此项目的户型里只需几分钟。户型面积在80-140平米之间,其中以90平米左右的2+1创新户型为主;70%以上的户型拥有超大空中花园,不仅将自然景色收纳其中,还可净化室内空气。

“生态绿肺”:保留社区内原生态山体,用以调节社区微气候。经过适度改进,增设登山道、观景台、山顶茶社等休闲设施,户主可以看山,还可以游山。

“自然采光地下室”:使得车库自然通风,出入有阳光,一举告别传统的“地下暗室”,车库的“一米阳光”和敞亮的双入户大堂,营造良好的归家氛围。

“透水地面”:南方地区夏天普遍湿热多雨,项目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植草砖等铺装地面,使得雨天无积水、夏天更凉爽,有效补充了社区地下水系,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太阳能热水系统”:投入分户集热、间接换热、强制循环太阳能热水系统。采暖费用降低达到30%-40%。

“风光能补充路灯”:在公园和绿地照明中采用“风光能补充路灯”,节省照明用电。“节水灌溉”:社区内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比一般的漫灌节水10%-20%。3.主要低碳技术应用

节能方面:采用建筑外保温A级防火材料施工;外窗采用断热桥铝合金6+12A+6Low-e中空玻璃窗,自身遮阳系数为0.3-0.5,部分外窗采用中空百叶玻璃,控制幕墙的反射比,降低光污染程度;屋面在进行保温的同时设置通风间层隔热屋面;采用高性能的VRV空调系统,并利用新风回收换热技术;室内公共部位采用高效光源和灯具,并配置定时或光电控制设施;室内及地下室采用自然采光、通风技术,改善室内光、风环境;采用小机房节能电梯,并实行分区控制。

节地方面:采用高容积率实现节约用地,并以地下空间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大量种植乡土植物,保证绿地率不低于30%;室外人行道、停车位采用植草砖透水地面。

节水方面:室外人行道、停车位铺设透水地面,并利用具有渗透功能的排放管增加雨水渗透;收集建筑室内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后用于景观补水、冲厕、道路冲洗以及绿化灌溉等用水;室外绿化采用喷灌、低压灌溉等节水灌溉方式;室内采用分区变频供水,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少于30%。

节材方面:采用HRB400级及以上的钢筋和高性能预拌混凝土;施工时采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提高模板重复使用率。

4.绿色低碳智能系统 4.1智能水环境系统

智能水环境系统由雨水管道系统、污水管道系统、景观湖(塘池河)蓄水系统、市政供水系统、人工湿地及径流管理系统、水处理系统、提升及喷灌系统等组成,以低影响开发为前提,节约水资源、提升社区生态环境为目标,实现对整个区域水环境的智能控制,在使用清洁能源的前提下综合提升水环境的整体质量。主要特点是:(1)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设置多处湖池河塘雨水储存收集系统以及人工湿地系统,通过渗蓄等措施控制雨水径流的排放,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结合到景观规划构成别具一格的对周边环境低影响的社区水系,实现低影响开发。(2)合理利用再生水资源,在小区中高层住宅内部实现分质排水,便于集中收集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后回用。(3)设计并营造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保持生态链循环往复,依靠生态系统内部的自动调节能力,并让水循环起来,通过人工湿地的自然生态净化作用,最终达到景观水质自然净化功能。4.2太阳能及低位热源复合智能供热系统

复合智能采暖供热系统,主要是利用太阳能热能、生活热水等低位热源并以空气源热泵作主动调节供热的复合智能系统。该系统在易于维护、费用合理的总体原则下,以空气源热泵作为主动智能调节对象,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和地板辐射采暖。主要特点是:(1)太阳能光热系统是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制热系统,空气源热泵利用空气能量作为热源,进行能源转换的制取热水系统,均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技术。(2)本系统采用容量不同的两个互相连通的水箱存储生活热水,通过容量的合理配置,确保太阳能的最大化应用及热泵机组的效率。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系统仅供应生活热水,所消耗的电能极少。在冬季,地暖供热可由用户自由控制,所消耗的电能依赖于供热需求,正常使用与天然气供热方式相比,总的运行费用减少65%左右。(3)系统运行使用太阳能和电能,运行中没有任何污染及废弃物。(4)以节能为原则的模式控制智能化,操作方便简单。(5)超强的生活热水功能:全天候24小时提供高品质生活热水。(6)低位热源地板辐射采暖:在冬季,在保证生活热水的同时,系统以低温热水通过地板辐射,来适当提高室内的温度,达到节能采暖的目的。

4.3社区内应用的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系统

项目积极拓展新能源领域的新技术,规划建设了应用于社区范围内的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为水环境系统和社区内电瓶车输送交通提供了基础动力。主要特点是:(1)智能电网将用户和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源以及外接市政电源之间形成网络互动和即时连接,实现智能控制。(2)智能电网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接入,提高了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和效率,减少了城市污染。从而为住户搭建一个家居用电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便捷、经济、安全的清洁能源。

4.4封闭式垃圾收集智能管理系统

项目在社区内兴建了封闭式的垃圾收集智能化管理系统,住户的垃圾采用封闭式地下管道真空抽送传递方式: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控制全过程,投放、抽送、压缩、打包后,由运输车运至市政垃圾处理场进行集中处理。住户凭智能卡开启各投放箱和投放口,再生回收部分产生的价值记录到住户账号上。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气流,将垃圾从投放口由深藏于地下的真空管道,负气压抽至中央收集站,再通过垃圾分离器及压实机推进密封的集装箱内临时储存,最后由运输车运至市政垃圾处理场进行集中处理,伴随的垃圾气体则通过除尘、除臭等空气净化装置后排放。将垃圾收集运输的过程由地上转入地下、由暴露转为封闭、由人工转为自动,避免了社区垃圾的污染和环卫卡车在小区内穿梭收集垃圾而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其他相关污染,创造洁净的空气环境,给予社区建筑的自然通风创造有利条件,以减少空调使用时的能源消耗。

5.绿色低碳住宅能效分析 本项目完成后,单位建筑面积年能耗将比节能规范要求下降20KW·h/m,年可节约电能530万千瓦,节约电费约530万元人民币。采用雨水等非传统水源进行灌溉后,每天可降低自来水需求量约7吨,年节约自来水用量约为26.61万吨,可节约自来水费用约50.03万元。

本项目建筑能耗约为18公斤标准煤/平方米,远低于中国当前平均25公斤标准煤/平方米的能耗。项目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0公斤,二氧化硫0.602公斤,氮氧化物0.301公斤,粉尘5.456公斤。跟同等项目相比,本项目将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247.44吨,粉尘排放量77.89吨。项目年可收集雨水3.06万m,可节约用水4.16万吨。

参考文献:

低碳住宅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探讨 篇3

关键词:低碳,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措施探讨

随着全球的人口数量急剧上升, 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发展带来的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低碳理念在这一全球背景下被提出来, 到现在为止, 也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人们在建设家园的同时也将低碳理念自始至终贯彻。在我国, 城市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 脚步不断加快, 但是由于太过于求量, 以至于我国的房屋建设在能源节约上有所欠缺, 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亟待我们找出方法解决。本文对于低碳理念、住宅建筑的设计、以及住宅技术在施工时的技巧予以探究, 现报告如下。

一、低碳住宅建筑的现状及问题

1.1低碳理念

低碳理念是在全球能源短缺的大背景下被提出来的, 自最近几年开始, 其主要的宗旨是提倡能源节约, 同时将污染降低, 实现能源与污染的协调。它的核心目的在于追求将最少的常用非可再生能源通过科学的消耗方式来满足最大的能源需求。当低碳理念被应用与建筑行业时, 所体现出来的核心需求即通过最少的建筑材料以及后期能源消耗, 来满足住户的日常需求[1]。通过将低碳住宅建筑理念应用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与施工中, 我们发现, 在很多程度上, 应用低碳住宅建筑理念的建筑物在能源使用以及污染排放上比其他住宅要更优秀。低碳住宅建筑理念可以有效地减轻当前社会发展中对自然资源与人类生存的违和性。实现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 做到住宅建筑与能源循环的和谐统一。

1.2我国的低碳住宅建筑问题

在我国,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条件改善的要也逐渐地显现出来。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兴起也源于改革开放, 全国上下在大兴土木地建设城市, 实现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许多的房屋在没有设计或者缺乏成熟的设计即开始施工, 弊端频出。同时, 在当时的建筑环境下, 由于缺乏成熟科学的低碳理念, 建筑物的建筑根本没有考虑到能源节约以及污染排放的问题。所以在经过一段使用时间后, 人们对居住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样的背景就推动了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另外一个春天。建筑物如春笋般崛起, 在此同时, 其设计与施工对能源以及污染排放的要求也有了质的提高。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 很多建筑物在建筑以及投入使用的时候, 还是会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这也对我们现如今的建筑师以及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低碳住宅建筑的设计

2.1设计宗旨及目标

低碳建筑设计的宗旨在于能源循环的和谐统一, 通俗来讲便是最大效率的把能源通过技术循环利用或者最大限度的多次使用。通过把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 以及优秀的节能产品相结合, 优化协调性, 把每一次的使用周期末端加入下次使用的开始之中。调整建筑物在使用时的耗能比例结构, 对矿物燃料以及会产生污染的能源减少消耗量。而其目标则追求于达到保护环境, 在减少能源消耗的大宗旨下保护环境,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到一个能耗低使用、环境高舒适的和谐统一。

在设计之初便要整体的把握, 要做到宏观设计, 微观调整。首先要做的便是挑选出合适的材料。通过对建筑造价的评估, 选定建筑材料, 一般来说, 现代的新科技产品可以基本满足低碳环保且成本较低的要求。太阳能技术、外墙保温、隔热材料等都可以作为现代低碳住宅建筑一般材料[2]。低碳建筑理念强调的能源优化, 就必须应用科技手段, 不断地探索建筑新材料改革与应用的新路子。

2.2设计环境及材料选用

设计时, 要考虑到建筑的环境, 对于不同的环境采用分别处理的措施。结合周边的具体情况, 设计出与自然相融合的方案。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 我们可以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分为主动建筑低碳设计与被动的建筑低碳设计。在主动建筑低碳设计中, 在建筑的立面上, 材料选择可以多选择一些素混凝土, 减少一次性瓷砖贴面和花岗岩大理石的使用, 因为在建筑物中使用此类型的材料, 粉尘较多。也要减少天然石材的使用。主动的增加一些绿色幕墙, 对建筑时以及使用时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一定的吸收。而被动的建筑低碳设计主要体现在环保材料的选用, 在建筑的外墙保温材料的选用上, 推荐绿色、环保的保温材料,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产生了许多吸碳材料[3]。我们在不能主动的降低碳排放的同时, 选用这些吸碳材料, 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缺点。

三、低碳住宅建筑的施工技术

3.1低碳住宅建筑的施工阶段分析

在设计出合理的低碳建筑设计方案之后, 我们对于建筑的施工也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我们将低碳住宅建筑的施工阶段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即低碳住宅建筑中的材料准备阶段、低碳住宅建筑的施工建造阶段、低碳住宅建筑的使用及维护阶段、低碳住宅建筑的拆除阶段这四个。

3.2具体施工技术探讨

首先, 在低碳住宅建筑的的材料准备阶段中, 我们对于选用的材料要合理的存放, 在出库使用的时候, 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其他的需要加工的建筑材料在准备阶段需要特别注意, 若需要热加工以及成品拼接, 要合理的运用无碳或低碳处理措施[4]。如用水割取代燃烧能源的火力切割等等。

其次进入施工阶段, 也是最重要、最能实现节能减排, 降低碳排放的地方。对于一所建筑物, 在建筑建造之时, 我们可以在多个方面实现低碳目标。例如, 在住宅屋面节能上, 对于保温材料的施工, 虽然选材选用了最合理的低碳材料, 但是在施工的时候也需要运用科学的施工方法, 有条件的还可以采取种植屋面。在防水层的施工上, 采取倒置式防水和多通道式防水。住宅楼面的节能减碳措施中, 住宅楼面直接面对于阳光等物体, 因此, 在施工的时候就必须注意通过对墙面受热进行分析, 运用导热材料, 平均屋内温度[5]。

对于室内施工, 主要体现在各种低碳工具的安装, 我们选用的各种低碳材料, 需要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有计划的装配到固定的地方, 才能发挥整体功效, 如墙体的材料与节能发电光源的具体装配, 都需要我们科学计划, 严谨执行。

四, 结语

通过上面的探讨, 我们对于低碳理念、住宅建筑的设计、以及住宅技术在施工时的技巧都有了一些大概的掌握, 最主要还是要实际的运用与变通。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建筑技巧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 只要我们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低碳理念, 以及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多留一点心, 这样我们所涉及的低碳住宅才能真正的造福于住户, 也对整个环境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俊文, 罗志荣, 刘孝.低碳住宅建筑设计理念与施工探讨[J].建筑设计管理, 2011, 07:55-56.

绿色低碳住宅集成技术解决方案 篇4

1.1 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框架

绿色低碳住宅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是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内容和指导方向, 对住宅建造全过程和全寿生命期内的绿色低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将相关单项技术进行整合集成, 拟探索一套技术解决方案和技术措施, 见图1。

1.2 产业合作联动

绿色低碳住宅集成技术拟将全产业链的生态节能技术进行集成整合, 这就需要规划设计单位、开发企业、施工企业、部品生产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以及居民共同合作, 形成全产业链的联动, 共同研究和探索绿色低碳住宅集成技术解决方案, 见图2。

2 装配与模数

2.1 模数协调

随着新型建材、外墙构造和现浇技术的发展, 模数的采用更趋多样化。模数协调是住宅工业化生产和集成建造的基础, 也是减少施工废料和部品更新的基本条件。建筑设计应遵循模数协调原则, 使建筑平面、剖面和主要构件尺寸在X、Y、Z三个轴向尺寸都应严格遵守模数协调规则, 以工厂化方式生产建筑构配件 (如预制楼板、预制阳台、预制楼梯、预制隔墙板、预制外墙板等) , 既可以减少材料的浪费, 又能够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同时, 为将来建筑拆除后构配件的替换和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2.2 PC装配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prefabricated concrete) 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承重构件, 经装配、连接、部分现浇而成的混凝土结构。PC装配建筑可实现工业化生产, 具有以下各项优点: (1) 预制构件工业化流水施工, 工业化程度高, 外饰面与外墙板可同时在工厂完成, 一次成活, 构件尺寸精度高, 质量容易控制。 (2) 成型模具和生产设备可重复使用, 降低模板消耗, 节约资源与费用。 (3) 现场装配施工可避免和减轻扬尘、噪声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减少了建筑废弃物的产生。 (4) 工程施工周期短, 机械化程度高, 劳动力资源投入相对减少。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得到缓解。见图3

2.3 钢木装配

2.3.1 钢结构装配

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将住宅的结构构件与建筑构件分离, 主结构体由箱形钢柱、型钢柱和钢梁以及钢支撑构成纯钢框架, 各楼层的外墙、楼板、楼梯间等均由预制混凝土板装配搭接构成, 其户内填充墙体由预制墙板组装。该种装配式结构可使住宅户内使用空间和管线全寿命期灵活可变, 装配率高, 可大大节省工期和节约资源。

2.3.2 木结构装配

木结构装配式低层住宅是将工厂加工生产的小截面承重构件按一定的等间距平行排列形成承重框架, 然后在框架外根据受力需要, 装配内外墙板, 楼板、屋面板和门窗等围护结构所形成的建筑体系。木结构装配式住宅重量轻, 可抵御强烈的地震, 其施工期大约是传统房屋的1/2, 可使住宅户内使用空间和管线全寿命期灵活可变, 方便更新维护。

2.4 室内装配

2.4.1 整体厨卫装配

整体厨房和整体卫浴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按人体工程学、炊事操作工序、盥浴如厕生活方式、模数协调以及管线综合的标准化设计方法, 集成生产的工业化产品。采用工业化成套定型生产的整体厨房和整体卫浴, 可减少现场作业造成的材料浪费、粉尘和噪音等资源消耗和污染问题。

2.4.2 填充墙板装配

户内填充墙体可在工厂加工成标准墙板构件, 其装饰面可在现场施工。也可在工厂预制成装饰一体化复合墙板, 现场进行拼装和接缝处理。该类复合填充墙体的强度和隔声等综合性能高, 装配便捷。可形成标准化模块系列产品, 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

2.4.3 储纳和管线装配

住宅的入户储纳空间、家庭杂物储纳空间等均可采用工厂加工的标准构件, 以保证人性化地利用有限空间收储更多的家庭杂物, 储纳空间的工厂化加工和装配对于中小套型尤为重要。可采用装配式管井将厨卫管线等进行封闭安装, 也可采用装配式地暖等设备管线, 加快施工速度, 减少施工垃圾。见图4

3 适用与耐久

3.1 空间适用

采用大空间结构体系, 减少结构承重墙体, 使居住者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进行空间布局的调整, 让住宅具有长久的适用性。应采用装修一体化设计交付完整的住宅成品, 使入户过渡空间;收纳空间、居室餐厅空间、厨卫空间、阳台空间达到空间细节的人性化适用, 设备 (水电暖) 配置的精细化设计和部品部件点位精确的标准化设计。

3.2 结构耐久

为提高结构和材料的耐久性, 可提高混凝土和钢材的强度等级, 合理控制最大水胶比、最大氯离子含量、最大碱含量以及表面裂缝最大宽度, 加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采取防火、防水、防湿、防腐、防蚁等处理措施, 并合理利用外装饰加以保护。

3.3 SI结构

把住宅结构体 (skeleton) 与室内填充体 (infill) 和设备进行分离, 在确保结构的耐久性和抗震安全性的同时, 提高室内装修和设备的可变性。将构成住宅的各种构件和部品等按照耐用年限的不同进行分类, 以此决定部品安装的方法和采取的维护措施。可在不损伤住宅主体结构的前提下更换部品。使更换耐用年限短的部品时, 不会使结构体和楼板等耐用年限长的构件受到损伤。

4 低碳与健康

4.1 被动节能

4.1.1 数字模拟节能优化

通过专业CFD模拟软件, 进行建筑室外风环境模拟, 修正建筑规划布局。模拟过渡季户内自然通风效果, 修正户内气流组织方案, 满足自然通风和室内舒适度要求。模拟室内空调气流组织, 为空调安装位置以及送风口角度等方面提供建议和依据, 提高室内气流组织的合理性及室内的舒适性。采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 对建筑进行全年围护结构能耗综合分析, 优化采暖制冷系统设计。

4.1.2 围护结构优化设计

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 有近50%的能源消耗是由围护结构间接造成的。因此, 外围护结构的节能优化至关重要, 其优化设计方法可采用:控制建筑体型系数为0.3以下、采用全封闭高气密性外围护保温构造技术 (被动房技术) , 减少窗墙比, 采用传热系数小的外墙和屋面保温材料或空气层复合构造, 以及采用传热系数小的外门窗材料和避免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结露和受潮的构造措施。见图5

4.1.3 通风降温优化设计

通风降温就是利用建筑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之间的压力差促进住宅室内空气的流动, 改善室内空气环境质量, 调节室内环境湿度。对于进深较大的塔式住宅可利用通风管井设置太阳能热压通风塔, 利用太阳能加热出风口处的通风井内空气, 在通风井内产生空气压力差, 最终使建筑的迎风面和楼内公共空间形成空气压力差, 提高中间套型的自然通风效率。

4.1.4 阳光集取和遮阳

通过对居住建筑群体和建筑朝向的合理布局, 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设计, 以及建筑围护结构构造和建筑材料的恰当选择, 使建筑物以完全自然的方式 (经辐射和传导) , 冬季能够集取保存和分布太阳能, 获取热量;夏季能遮蔽太阳辐射, 散逸室内热量, 从而使建筑物降温。

遮阳可有效阻挡透过窗户的太阳辐射热。可采用外遮阳卷帘或在窗上沿设置挑板 (蓬) 进行遮阳, 其节能效果可使制冷能耗降低60%。

4.2 主动节能

4.2.1 分布式“三联供”和蓄冷蓄热技术

分布式“热电冷”联供系统为建筑或区域提供电力、供冷、供热 (包括供热水) 三种需求, 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能源利用效率可达80%以上, 大大减少固体废弃物、温室气体、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粉尘的排放, 还可应对突发事件, 确保供电安全。

蓄冷蓄热技术虽然从能源转换和利用本身来讲并不节能, 但对其昼夜电力峰谷差异的调节具有积极的作用, 能够满足城市能源结构调整的要求。为此, 宜根据当地能源政策、峰谷电价、能源紧缺状况和设备系统特点等采用蓄冷蓄热技术。

4.2.2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制冷

低温冷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制冷是通过敷设于地面垫层内的水管辐射和对流的作用进行热量交换。具有热效率和热舒适性高、可调节、易维护、不占用户内使用空间等有优点。对于严寒和寒冷地区来说, 夏季需要制冷的天数和时段较少, 也可采用低温辐射集中供冷的系统, 满足住宅的制冷要求。

4.2.3 毛细管辐射采暖制冷

毛细管辐射采暖制冷技术不同于传统的空调系统, 它不是以对流进行热量的传递, 而是依靠本身接近人体舒适温度的辐射来传递热量, 营造室内舒适的温度。其冬季系统送水温度控制在30℃左右, 夏季系统送水温度约18℃, 依靠遍布于天棚 (墙壁) 内的毛细管将顶棚 (墙壁) 均匀加热 (冬季) 、制冷 (夏季) 后, 再向室内进行热辐射, 以此控制室内温度在20-26℃的舒适温度。该系统采暖制冷效率高、无气流感和噪声。其安装厚度为5-10mm, 可安装于墙面和顶棚, 采用工厂化预制加工, 使用寿命可达50年。

4.3 再生能源

4.3.1 利用热泵提供冷热源

用自备天然气锅炉满足建筑供热或生活热水, 不仅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而且从能源转换和利用的角度也不符合“高质高用”的原则。鼓励采用热泵系统, 利用空调余热、热电厂、高能耗工厂的余热、废热等方式提供冷热源和供应生活热水,

空气源热泵是以空气为冷热源, 污水源热泵是利用工业或生活废水、污水和冷却塔循环水等作为冷热源。无排放污染, 可以全年运行, 且安装和使用方便。

地源热泵是利用大地做为冷热源, 此系统适用于建筑物冷热负荷基本平衡的地区, 华东、华北以及平行于这一纬度内的一定范围内, 其资源利用价值最高, 由此向南或向北, 其资源利用价值逐渐变小。其运行效率比普通空调高出30%—50%, 不需要设置冷却塔、锅炉房等设备设施, 并可提供生活热水。

4.3.2 太阳能热水和太阳能采暖

可根据不同气候区的太阳能光热转化效率、以及不同住宅类型和不同的层数选择不同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可采用分户集热供热水系统或集中集热储热分户供热水系统等, 并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用能情况, 采用电能、燃气、热泵等不同的辅助热源方式。

4.3.3太阳能光伏、LED灯具和光导管

可采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草坪灯等光伏发电设备解决住区和住宅公共区域 (住区环境、部分楼电梯间) 的照明。LED灯具可比其它类型的灯具节能70%以上, 一般适用于室内外空间的各种公共照明 (地下车库、楼电梯间、住区环境) 。

利用光导管的折射、反射和漫射系统将自然光线引入地下空间和大进深无法自然采光的空间, 可以降低80%以上的白天照明能耗。

4.4节地节水

4.3.1应采用合理的用地开发强度, 既能够保证住宅的综合性能和居住舒适性, 又能够保证土地的合理利用。套型设计应采用合理的进深和规整的体型, 避免设置过多的凹缝。应对地下空间进行经济合理的开发利用, 充分考虑汽车数量的增加和社区服务设施与地下空间的结合。

4.3.2合理选用节水效率较高的卫生器具和节水电器等 (节水水龙头、节水便器、节水淋浴装置、洗衣机等) 。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并可采用气候变化湿度传感器进行智能灌溉控制。

4.3.3可利用城市中水处理站的中水进行绿地灌溉、浇洒道路, 景观水景补水或洗车用水等, 也可将居住组团内的优质生活杂排水和雨水集中收集处理, 利用培育的植物和培养接种的微生物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化和降解, 最终达到景观环境用水和洗车用水水质标准。该类生物中水处理设备间可设置于地下空间或与小区花房结合设置, 具有投资和维护费用较低的优点, 见图6。

4.4 健康环保

4.4.1 调温调湿置换式新风

置换式新风系统将取自高空的新鲜空气, 经过滤、除尘、灭菌、调温、调湿等处理, 以0.3m/s的低速和略低于室内温度2℃的新风, 通过集中管道井和设置于地板垫层内的扁平管道从房间窗前、地板或填充墙底部的送风口不间断地送出新鲜空气。新风缓缓上升, 带走混浊气体, 经由设置在厨房和卫生间的排气孔排出室外。保证在干燥的冬季室内相对湿度维持在40%-60%。

同时, 为了避免夏季楼板上的结露。送进的新风保持在14℃的露点温度, 使其露点温度低于天花板的表面温度。该系统采用热回收机组, 可达到70%的热回收率。

4.4.2 垃圾处理

垃圾收集处理:将生活垃圾按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质收集。建立小型压缩式垃圾收集转运站, 提倡采用厨余垃圾机械粉碎和厨余垃圾微生物处理技术, 集中收集厨余垃圾, 降解后的残留物质可制成再生有机肥料等。

户内管道除尘:在每户填充墙上设置2-3个吸尘插口, 在进行清洁工作时将一根较长的软联管插入吸尘插口, 可通过密封真空的垂直管道将灰尘吸到地下室吸尘器主机的垃圾袋中。

5 运维与节材

5.1 设备更新

不宜将住宅户内强弱电管线和水暖水平管线直接埋设于结构主体内, 可将其敷设于楼板的垫层内, 沿墙敷设的管槽内或架空地板层内, 以利于管线的维护和更换。水平采暖管线与散热装置连接处应设置检查口, 卫生间宜采用同层排水, 其管线可采取管道墙敷设、外墙敷设、全降板填充层敷设、全降板架空层敷设等形式。见图7

5.2 材料回用

5.2.1 以废弃物为原料的材料

在满足安全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 可利用建筑废弃混凝土生产出的再生骨料制作成混凝土砌块、水泥制品和配制再生混凝土。可利用工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建筑垃圾、淤泥为原料制作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可采用废弃钢渣作为地面硬化和路基的基层材料。可采用工业副产品石膏制作外装饰饰件。

5.2.2 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材料

在满足安全和适用性能的前提下, 应充分利用用地范围内被拆除建筑中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材料。

可再利用建筑材料是指不改变所回收材料的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或经过简单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建筑材料, 如场地范围内拆除的或从其他地方获取的旧砖、门窗及木材等。

可再循环建筑材料是指通过改变材料的物质形态, 可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如金属材料、木材、玻璃、石膏制品等。

5.3 限额优化

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限定合理的地下车库单位车位面积、合理的剖面尺度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优化地下车库采光通风和设备使用的节能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 优化住宅主体结构模型和荷载取值, 限定钢筋和混凝土的单方基准用量。应避免为了造型的“丰富”或流行的“概念”, 而进行“堆砌符号”式的造型设计, 应规整建筑形体, 控制“墙积比”, 限定饰面装饰材料用量, 协调饰材铺贴的模数关系, 减少外饰面材的损耗。

设备专业限额优化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负荷量计算取值优化和线路管线布置优化两个方面, 可选取更接近现实的负荷量计算取值, 降低设备用房面积和设备机组功率。线路管线布置的优化主要是指设备机房布局和管线路由的优化, 减少管线长度和用量。

5.4 行为节能

提倡白昼使用自然光, 夜晚人走灯灭的节能行为, 以减少照明设备的能耗。对暂不使用的电视、音响、电脑等家庭用电设备应关闭电源或拔掉插头, 加热制冷饮水机要做到不用时提前关闭。合理控制室内温度, 避免出现使用采暖和空调制冷时, 开窗通风。合理采用公交出行和非机动车出行等绿色交通方式, 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

6 智能与计量

6.1 数字建造

运用BIM技术搭建建筑结构、采暖制冷、机电和给排水系统数字模型, 并使其与算量软件进行链接, 能够快速完成工程量统计。运用BIM的三维可视技术解决设备管线碰撞问题, 减少设计变更, 并通过数字模型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管理、预制件数字化加工、现场质量监控、分包管理等进行数字建造管理。见图8

可利用BIM可视化、参数化的特征, 结合项目营销工作需求, 通过网络平台, 虚拟项目建成后的场景, 使消费者通过计算机模型互动体验项目规划、环境景观、套内空间等。应保证住宅建造全过程和全寿命期数字模型信息的有效传递, 使项目在交付使用以后, 还可利用BIM数字模型对设备维护、资产管理、应急预案等进行可视化管理。见图9

6.2 智能家居

安全防范系统:采用出入口管理及周界防越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对讲防盗门系统;户内按键报警系统;保安巡更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水、电、气、热等表具远程计量;供能设备、公共照明、电梯、供水等主要设备能源监控智能管理;车辆出入和停车智能管理;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

信息网络系统:通过综合布线提供小区的信息传输通道;建立通达每户的小区宽带和光纤数据接入网络;为用户提供交互式数字视频通道, 提供无线网络接通平台。

无线应急呼救系统:采用无线急症呼救系统, 保证居民 (特别是老年人) 在家中发生急症时的及时救护。采用燃气泄露报警锁闭系统, 保证使用燃气的安全性。

6.3 节能计量

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选择栋幢计量、分配计量+面积均摊、分户热表等不同的采暖计量方式。其用水、用电、用气应采用分户和分功能区计量。楼内公共空间用电用水采用声控或光控等节能设备, 提高居民和物业管理人员的用能节约意识。

7 结语

绿色低碳住宅集成技术解决方案, 将住宅规划设计阶段、开发建设阶段、部品生产阶段以及运行维护阶段的低碳节能技术加以整合, 调动全产业链的科研设计单位、开发企业、施工企业、部品生产企业和最终用户 (居民) 等多方面合作, 共同研究和探索, 共筑美好的绿色低碳住宅。

摘要:本文从装配与模数、适用与耐久、低碳与健康、运维与节材、智能与计量五个方面入手, 分析研究住宅建造全过程和全寿命期内的绿色低碳技术, 将相关单项技术进行整合集成, 形成一套集成技术解决方案和技术措施。

关键词:绿色低碳住宅,集成技术,全寿命期

参考文献

[1]刘志峰.转变发展方式, 建造百年住宅[J].住宅产业.2010 (7) :10-14.

[2]孙克放.物业管理节能大有可为[J].北京:中国物业管理, 2009.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 篇5

建筑低碳发展势在必行

作为碳密集行业, 建筑业的能耗巨大, 截至目前, 我国建筑耗能已超过5亿吨标煤, 因而, 要实现温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目标以及实现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 建筑朝低碳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在我国朝向绿色低碳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必将出现许多机遇与挑战。对于建筑而言, “主要体现在对于建筑节能的一些问题没有理顺, 包括政策和技术等方面。”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童悦仲, 对于建筑在走向绿色低碳的道路上将面临哪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建筑节能分为方案节能、构造节能、设备节能、系统节能和行为节能。以构造节能来说, 在建筑中,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措施很重要, 包括墙体的外保温、内保温、复合保温和自保温等。外墙外保温现在通常用得较多, 比较容易防止出现冷、热桥, 但是却存在一定的消防安全问题;而外墙内保温虽然容易出现冷、热桥问题, 却由于未受相关消防安全政策限制而利于推广, 这便是节能技术和政策方面的矛盾。还有供热体制改革虽然探索了多年, 却远远没有到位, 其中牵扯到复杂的技术问题和利益协调问题等等, 由于节能效果与用户利益没有挂钩, 导致用户节能积极性不高。诸如此类种种与建筑节能相关的问题, 还有待社会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 低碳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政府也在哥本哈根会议中做出了庄重的低碳减排承诺。童悦仲指出:“为了落实中国政府的承诺, 我国正在认真贯彻执行关于绿色节能建筑的各项技术标准和规范, 在供热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市场机制部分失灵的情况下, 运用行政手段推动房产建筑走向低碳节能。”比如2012年的绿色建筑补贴政策规定, 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每平米奖励45元, 达到三星级标准每平米奖励80元;还有去年修订的“广厦奖”评奖办法和评奖标准, 特别强调了性能认定, 凡是没有经过性能认定的住宅项目, 就不能参与“广厦奖”的评比, 住宅性能认定作为了“广厦奖”住宅类项目的一票否决指标。住宅性能认定包含了对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要求。这些政策标准无疑都对房地产项目的节能减排起到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楼盘销售以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年代, “低碳建筑”毫无例外地成为中国房地产商们朗朗上口的宣传语, 并成为地产商宣传高端楼盘的噱头。“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生态城市等等各种概念越来越多地涌现, 普通居民往往弄不清这些概念的差别究竟在哪里。”谈到如今市场中涌现的多种概念, 童悦仲无奈地表示, “其实无论提出什么概念, 我们只要明白一点, 即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就是低碳环保的建筑。”要实现建筑的节能降耗, 有人认为要增加投入, 其实并不尽然。童悦仲提出, 做到节能减排并不一定要增加投入。例如在满足标准规定的采光要求的前提下, 适当降低建筑的窗墙比, 把窗户开小一些, 既有利于节能又可降低工程造价。在新编的《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中就提及, 建筑节能尽量采用被动节能, 对主动措施进行优化。当然, 也有一些低碳技术确实是需要投入的, 比如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设备的采用。正因为此类节能设备及技术的初投资成本比较高, 所以国家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政策进行推动。

竞争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动力与源泉

竞争历来是促使产业进步的动力源泉, 推进住宅产业化也不例外。要想大步推进住宅产业化, 最重要的对策是必须走出去、引进来, 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唯如此, 才能让我国建筑业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 到目前已经被提及多年, 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住宅产业化是以工业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 替代过去的手工操作, 是建造方式的变革。童悦仲坦言:“现在产业化被更加重视,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 企业遭遇雇工难困境, 因此设备企业及房产开发商为减少人力成本, 越来越青睐于采用机械化和产业化的方式生产。”

住宅产业化的含义是采用工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式组织住宅生产, 以便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保证质量, 降低成本, 缩短工期, 减轻劳动强度。目前, 在我国, 住宅技术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基本形成了符合住宅产业化方向的住宅建筑体系, 初步建立起住宅建筑材料和部品的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体系, 城镇住宅的质量控制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建立了住宅性能认定制度, 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大型住宅产业集团已经在市场上出现。

尽管我国在推进住宅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目前我国住宅建设仍明显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化生产方式相比有很大差距。从整体情况看, 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

1.我国住宅建设的工厂化生产比重仍然偏低, 现场用工多, 住宅建设的劳动生产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据了解, 目前国内管理水平较高的从事住宅建设的建筑施工企业, 平均每个职工每年建成住宅也不过在60平方米左右, 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是100平方米~150平方米。

2.我国住宅建设的技术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少陈旧技术仍在使用, 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竖向粗钢筋接头电渣压力焊技术, 不利环保且焊接质量不易保证;有些新技术不够成熟, 或虽然成熟但市场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难辨真伪, 导致大面积推广中不时出现质量事故, 如外墙外保温空鼓、脱落和发生火灾, 由于低价竞争导致一些采用新型防水技术的项目局部渗漏等;有些技术虽然成熟了但不配套, 导致不能把技术优势全部发挥出来, 如有些高档节能门窗因为室内没有安装与之配套的新风设备, 其优良的密闭性能会因居民不得不开窗通风而等同虚设等。此外, 伴随着近年来住宅技术的发展, 涉及改善居住品质的新问题也不断出现, 需要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新的技术政策。

3.住宅建设的生产组织形式不符合产业化生产方式的要求。目前我国住宅建设总体上仍然沿用一般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生产组织形式, 即开发商或建设单位投资, 委托建筑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 再委托建筑公司组织施工, 然后出售给消费者的模式。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涉及部门和人员众多, 各自的经营目标、技术理念和利益关系不同, 很难将其整合起来一以贯之地实施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加上我国目前仍允许半成品的“毛坯房”上市交易, 致使这部分消费者在购买住房后还需自行组织室内装修, 使住宅建设的后半阶段必然陷入一种混乱原始的手工作业模式。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住宅产业化的推进, 与现代化生产组织方式格格不入。

童悦仲表示, 竞争历来是促使产业进步的动力源泉, 推进住宅产业化也不例外。在我国, 建筑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 属于技术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为了减少外资企业对我国建筑业的冲击, 在申请加入WTO时, 我国对外资进入建筑施工领域进行了诸多限制。这在短时期内的确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 但也妨碍了我们通过竞争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减缓了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步伐。要想大步推进住宅产业化, 最重要的对策是必须走出去、引进来, 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唯如此, 才能让我国建筑业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具体步骤和环节上, 童悦仲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值得关注的问题:

1.住宅产业化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推进。因此国家应旗帜鲜明地鼓励和扶持生产经营一体化的住宅产业集团, 以及致力于住宅产业化的虚拟住宅企业。这些住宅产业集团或虚拟住宅企业以生产住宅为最终产品, 集住宅投资、产品研究开发、设计、构配件制造、施工、销售和物业管理服务为一体, 向社会提供综合性服务。它们能够凭借自身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优势, 通过大规模生产和社会化营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从而有力地催化中国的住宅产业化进程。

2. 逐步限制和取消半成品的“毛坯房”, 用产业化的方式进行住宅室内装修, 建造和出售真正的成品住宅。可以按照先大城市后中小城市, 先东部地区后中西部地区的顺序, 分期分批明令禁止“毛坯房”通过竣工验收, 并适时禁止其上市交易。鼓励住宅产业集团或虚拟住宅企业以大规模定制等现代生产组织方式建造和销售成品住宅, 实现住宅室内装修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完美结合, 在获取规模效益的同时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住房需求。

3. 注重解决近年来住宅技术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问题, 如部分外墙外保温墙面裂缝甚至脱落问题, 屋面和外墙保温系统防火安全问题, 居住区中水系统合理建设规模的确定和运行成本控制问题等。

4. 在相关技术标准强制性条文中增补完善住宅性能的一些重要内容, 如规定建筑外保温系统必须保证具有可靠的防火性能, 规定住宅设计和窗户选用必须解决安全擦拭外窗玻璃问题, 规定室内管线和外墙外保温作法应考虑日后维修和更换的方便性等, 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低碳经济时代的住宅品质

国家对房产市场的调控, 迫使房地产开发商不得不更加注重住宅品质, 也使消费者对住宅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住宅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居民进一步改善生活品质。提高生活品质, 共赢低碳经济, 成为现代居民一种时尚的追求。

面对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长期调控, 童悦仲认为房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对推广节能减排, 打造低碳建筑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房地产市场调控后, 房价趋稳,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会更加注重房产品质的打造。”对此, 童悦仲直言不讳地表示, “国家调控就是为了抑制炒房。在炒房盛行之时, 开发商只要盖起房, 自然就有人要, 百姓也不挑剔, 投机炒房者更不在乎房产的品质。而国家调控政策使得房产市场回归理性。开发商为了在渐趋冷静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追求持续发展而不被淘汰, 必须注重住宅品质问题, 做好房产品牌。总之, 国家调控使得房产商的注意力被调整到关注住宅本身, 也使消费者越来越具有低碳绿色和生态意识, 这对于提高整个房地产品质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一种促进。”

对于住宅品质, 童悦仲有着深刻的见解与认识。所谓“品质”, 可以理解为质量和性能的总称。而质量和性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台买来后长期闲置未用的笔记本电脑, 就质量而言也许是无可挑剔的, 但其性能很可能已经大大落伍了。因此, 住宅品质既应包括住宅的质量状况, 也应包括住宅的性能状况, 包括隔热保温性能、隔声性能、抗震性能、防火性能等等。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日渐成熟, 在评价住宅品质时, 已经从单纯注重质量, 转变为质量和性能并重, 而且对性能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现行技术标准和规范对于影响住宅品质的众多因素, 有的已规定了必须达到的技术要求, 有的尚没有规定或目前难以做出规定。探讨低碳经济时代提升住宅品质问题, 应根据这两种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中已有明确规定的技术要求, 在保证满足的基础上, 企业可以自行提出更高或更严的内控标准, 因为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所规定的, 只是涉及安全、健康、环境保护、公众利益等必须满足的一些最低技术要求, 不仅不限制反而欢迎企业主动超越。例如目前我国居住建筑节能规范是按照实现第二步节能目标的要求制订的, 但绝不会反对人们提前达到第三步或第四步节能目标。对于那些现行标准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技术要求, 应当通过调查研究去发现目前这些领域中影响住宅品质的问题, 然后企业可根据情况制定提升住宅品质的措施。例如以往我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并未规定住宅电梯必须能够容纳下担架, 但是随着新建高层住宅数量越来越大, 层数越来越多, 这已成为一个在紧急情况下能否满足病人救护需求的问题了, 近年来一些负责任的房地产企业就根据《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中的相关评价指标, 规定新开发的高层住宅每个单元至少有1部电梯能够容纳担架进出。从2012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修订后的《住宅设计规范》, 已正式规定12层以上住宅每单元至少应设1部可容纳担架的无障碍电梯。

由于影响住宅品质的因素很多, 因此低碳经济时代提升住宅品质需要从多个环节同时入手。童悦仲对近年来国内住宅建设和管理中较多出现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包括从小区选址和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施配置、建筑施工、室外景观环境建设和小区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入手提升低碳经济时代的住宅品质。

“住宅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居民进一步改善生活品质。提高生活品质, 共赢低碳经济, 成为现代居民一种时尚的追求。”最后, 童悦仲语重心长地表示, “但是, 要让居民真正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安全、节约与方便, 让我们的生活符合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 还有大量工作需要逐一去落实。”

住宅产业化是以工业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 替代过去的手工操作, 是建造方式的变革。

住宅建筑渗水的技术分析 篇6

1 建筑外墙渗水

建筑外墙渗水通常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 填充墙在墙体砌筑时, 砖没浇水或没浇透、砖砌缝的砂浆饱满不够、砖顶头空缝、砌体通缝、未按要求设置拉结筋、用泥砂及建筑粉料代替中砂拌制砂浆使之和易性差、收缩大都会引起墙体开裂导致渗漏;

其次, 外墙面的装饰层及基层, 由于刮底糙产生的空鼓和裂缝以及大气温度引起反复的热胀冷缩, 装饰层及基层发生裂缝, 雨水便由缝隙渗入墙体表面引起外墙渗漏。外墙装饰多采用面砖, 由于其施工缝较小, 一般只有5mm, 而且镶贴随意, 在大面积粉缝、擦缝时容易造成漏擦或擦缝时砂浆脱落, 当遇到雨水时易造成外墙渗漏。外墙装饰常设凹槽分格缝, 而饰面本身的胀缩裂缝集中在这些凹槽内, 由于设计、施工措施不当雨水沿凹槽中的缝隙渗入墙体内, 造成室内渗漏

最后, 外立面孔洞、予埋件引起的渗漏。在实际施工中, 模板的对拉螺栓孔、排架的予埋孔、空调洞、脱排孔洞、室外煤气管及给排水管穿墙套管, 由于外墙堵洞措施不力、用材不当导致外墙渗漏。比如, 主体工程施工中, 在墙体会留有钢筋头或其它铁件, 没有将其剪断或凿除而裸露就进行粉刷, 结果铁件、钢筋被粉在粉刷层里。由于热胀冷缩, 铁件、钢筋与砂浆、墙体之间产生不同的变形使外墙开裂, 导致周围出现缝隙, 一旦遇到雨天, 便会顺着铁器从外墙体渗漏到内墙。

针对各种建筑外墙渗水的渗水, 经验丰富的施工技术员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主要防治措施阐述如下

第一、填充墙渗漏的特性, 要求砌筑砂浆符合设计要求, 控制含水量, 采用高效砂浆外加剂改善砂浆和易性及强度;组砌方法正确, 避免通缝、瞎缝, 外墙砌筑粘土砖分二次完成, 砌筑至梁或底板时, 砌体充分沉降后用斜砖楔紧, 斜砖上下两端砂浆应饱满、密实;砖砌体要求双面勾缝, 水平及竖上缝控制在12mm以内, 不形成盲缝, 隔断渗水通道;正确设置拉结筋防止开裂。

第二、外装修阶段主要针对外墙清理、洞眼堵塞、砂浆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控制, 严格控制抹灰砂浆的材料, 应选择优质中粗砂, 控制含水率, 掺加砂浆抗裂剂提高粘结强度、增加操作手感、提高耐久力;为防止裂缝, 在混凝土墙面与砖墙交界处加钉300mm宽、网眼10mm的钢丝网一道, 沿缝居中, 用射钉固定牢固;抹灰施工前, 混凝土体墙面应清洗干净, 采用混凝土界面剂作为结合层;墙面抹灰是墙面防漏的关键工序, 要通过对第一层砂浆的抹平、压实来实现切断抹灰层的毛细管, 并通过砂浆中掺加适量的聚合物来提高砂浆的防渗性能;找平层及底层应做到接合平整, 色泽一致, 无明显接合缝隙, 检查中如有空鼓、干缩裂缝、明显砂眼等必须凿除, 冲淋干净后用同标号砂浆补抹;面砖的粘贴, 应保证浸水满透, 粘面平整不空鼓紧密牢固外, 重点处理勾缝, 采用勾缝剂二次填缝, 用5mm直径圆形抹缝工具来回拉至缝面满浆光滑, 表面擦抹清洁, 并及时用清水养护;外墙分格缝应采用密封胶封闭;外墙装饰面完成后, 可采用无色透明的墙面防水剂防水。

第三、外墙面的爬架孔洞、对拉螺栓孔洞, 在挂网、抹灰之前, 必须清除孔洞内塑料管及杂物, 在孔洞外侧凿出大于孔洞直径1倍以上、深度20mm的喇叭口, 水冲洗干净后用防水砂浆加入膨胀剂填塞孔洞至浆溢出抹平, 迎水面做也凸圆形灰饼, 涂抹防水涂膜;对于露出墙面的铁件, 先凿出凹槽割平后靠外墙面位置用防水砂浆抹平;外墙穿墙管道的套管焊100mm高止水环, 主管与套管的填塞使用防水砂浆膨胀剂处理, 迎水位置用防水涂料涂刷;外立面管道予埋件必须安装在墙面饰面之前且作防腐处理。

2 铝合金窗周边的渗水

目前, 住宅普遍都使用了铝合金门窗, 尤其外立面多设置突出外墙的飘窗, 但由于对铝合金型材的性能、几何形状认识不足, 给铝合金门窗制作和安装带来一定难度, 安装过程中防渗重视不够、方法不当会引起渗漏。渗漏的部位主要在窗框顶部的侧角、窗台、窗框两侧与外墙结合部位。其原因是铝合金窗材料壁薄质软易变形造成渗漏, 窗框框料结合部位密封胶未密实;窗体门窗下槛上的滑轨两端及中间未设出水孔, 雨水从螺钉四周向下渗水;窗的洞口尺寸误差大, 窗洞墙体与窗外框尺寸过小导致填充不密实;未按设计要求施工滴水线槽、窗台防水坡度不够, 抹灰层咬窗框使用雨水沿填嵌砂浆渗入室内;窗框与外墙结合打胶不密实;窗子与墙体安装不牢固松动而导致渗漏。

外墙铝合金窗渗漏防治对策。外墙铝合金窗, 铝材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及图纸要求的密性、渗漏性、抗风压的技术参数, 制安、搬运过程中不扭曲、变形, 配件应符合标准, 安装应坚固, 开启紧密;窗框四周应严格控制粉刷层厚度及缝隙并予留深5mm宽5~8mm的槽口, 便于打胶;窗框安装后四周进行塞缝处理, 采用干硬性防水砂浆分层填实, 然后在外侧涂刷防水涂膜, 勾缝清理干净后均匀覆盖密封胶;按设计施工滴水线槽及窗台, 外窗台比内窗台低不少于20mm并做出向外排水坡度, 上窗眉必须做成鹰嘴形并把板底的普通乳胶漆改为具有防水性能的外墙涂料代替。

3建筑屋面渗水

建筑屋面渗水的原因有很多, 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 造成这一通病有材料、设计、施工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 表现为建筑防水材料质量不符合质量要求, 材料市场的状况仍处于鱼目混珠、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的局面;其次, 设计单位不重视防水设计, 设计人员不熟悉防水材料的品质, 随意套用施工图集;再次, 施工单位质量意识不强, 假冒伪劣防水材料泛滥, 紧跟着的是将防水工程造价压得很低, 使正规的防水专业施工公司难以中标;最后, 建设单位的行为不规范, 防水工程质量出现以上恶性循环和防水行业面临危机的根源。

改善建筑屋面渗水的主要措施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 提高防水设计质量, 设计屋面防水应满足几个基本要求

1.屋面应形成连续的完全封闭的防水层;

2. 防水层不会因基层的开裂和接缝的移动而使防水层损坏破裂;

3. 防水层能承受因气候条件等外部因素, 如光、

热、水汽, 臭氧、紫外线等有害物质作用引超老化, 为长期地保持防水性能为了达到以上目标, 应将屋面防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从设计、施工、维护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另一方面, 施工现场的技术措施

(1) 分隔缝的设置及做法分隔缝应设置在屋面板的支承端, 屋面转折处, 防水层与突出屋面的交接处, 并应与屋面板缝对齐, 使防水层因温度的影响、混凝土干缩结构变形等因素造成的防水层裂缝集中到分隔缝处, 以免板面开裂, 分隔缝的设置间距不宜过大, 当大于6m时, 应在中部设一“V”型分隔缝, 分隔缝深度宜贯穿整个防水层厚度, 当分隔缝兼作排气道时。缝可适当加宽, 并设排气孔出气, 当屋面采用石油沥青、油毡作防水层时, 分隔缝处应加200~30mm宽的油毡, 用沥青胶单边点贴, 分隔缝内嵌填满油膏。

(2) 屋面找平层做法屋面采用建筑找坡的做法, 先按3%的结构找坡后, 再在结构层上用l:6水泥膨胀混凝土找坡, 再做25mm厚l:2.5水泥矽浆找平层, 建筑找坡时, 一定要找准泛水坡度、流水方向, 将最高点与泄水口之间用铅线拉直, 打点, 池水口处厚度不得低于30mm, 浇筑时, 一定要用滚筒和尺方滚压赶, 使其密实。

(3) 屋面隔离层的做法要认识屋面隔离层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霜雨较重、湿度大、腐蚀性较强的地区, 施工单位要在找平层上刷冷底子油。

住宅建筑采暖空调节能技术 篇7

典型的住宅采暖空调系统相对复杂由多部分器件构成, 主要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 系统构成与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暖通空调的工作流程为:[1]压缩过程。暖通空调内部的制冷剂在压缩机作用下, 呈现压力与温度共同上升的状态, 为能源交换积蓄能量;[2]冷凝过程。通过压缩机的制冷剂传递到冷凝器结构, 高温高压气体在此部位进行换热, 整体温度降低, 冷凝放热后变为液态;[3]减压过程。冷凝换热后的制冷剂继续流通, 在膨胀阀位置释放压力, 转化为低温低压液体;[4]蒸发过程。完成冷凝减压的制冷剂流通至蒸发器, 与环境进行再次换热, 吸收外界热量, 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5) 循环过程。蒸发气态化之后的制冷剂被压缩机吸入, 进行再次循环采暖。

2.住宅建筑采暖空调节能技术应用要点

2.1合理选择机组容量

住宅建筑采暖空调主机是系统的核心设备, 在整体能耗中占比60%以上, 而主机运行中的能耗又由有效功率和空载功率组成。所以, 选择适宜的机组容量, 对于在保证满足建筑采暖需求的基础上, 降低空载功率, 提升采暖机组实际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处于降低能耗的考虑, 当前空调系统节能主机配置的形式多为差额配置, 即采用大容量和小容量机组配合使用的形式。以居民住宅建筑为例, 暖通空调系统差额配置的为200万kcal/h大容量冷水机组和60万kcal/h小容量冷水机组, 在采暖需求较大的高峰期, 开启大容量机组, 而在低谷期则开启小容量机组, 这样有效实现了机组容量的合理控制, 有效降低了空载功率, 提升了整体能耗控制效果, 收到了节能减排与维护采暖空调机组状态的效果。

2.2利用复合能源

在当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 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了采暖空调能源供给的重要研究对象。除了传统的电力与燃气能源驱动形式外, 采暖空调系统的集中供热和燃油驱动为复合能源的使用提供了更多选择。这种能源使用模式, 除了能够有效降低采暖空调对于传统能源的需求, 降低电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硫化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同时多种能源的使用, 能够有效提供采暖空调的运行稳定性, 在出现电力供应短缺的阶段, 能够实现错峰用电, 在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下, 也能够通过复合能源的使用保证空调机组的正常运行, 降低紧急状况下采暖空调停止运转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

2.3调整与改造水系统

采暖空调中的循环水系统是进行热量交换的重要结构, 其驱动能耗占到空调系统整体能耗的15%~30%水平范围。可见, 针对采暖空调水循环系统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节能作用。具体的调整与改造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结合采暖空调运行理论参数与实际参数, 合理选择驱动水泵的类别与型号, 如需选择大流量和大扬程水泵则应进行仔细地检测与核对, 避免大功率水泵的功率浪费。某建筑采暖空调系统在水泵选型过大的情况下, 换热液态流通速度过大, 阀门封闭不严, 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而在进行初步改造加装节流阀后, 又导致的换热液体流通量大幅下降, 系统换热采暖能力不足的情况, 系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 在未获得理想采暖效果的情况下, 能源利用效率极低。经过研究分析, 工程师发现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水泵流量过大, 因此将水泵型号进行两个更替, 从而有效解决了问题。

(2) 在满足舒适性和工艺的条件下, 尽可能地增大回供水温差

提升采暖空调系统热交换温差能够进一步提升热交换过程的效率, 降低水流传输过程中形成的能量损失, 同时高温差系统对于管路截面的需求较低, 系统管道可选择小管径管线搭建, 整体建设成本大幅降低。大温差热交换理念并未强调单纯地提升采暖空调系统温差, 而是在保证机组系统整体正常运行的前提下, 借助温度势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因为过大的温差可能导致内部冷却器、风机盘管等器件的性能下降。因此在系统温差设置环节中应进行综合性地考量, 兼顾空调整体能耗、采暖效果以及器件工况等进行选择。如某住宅建筑采暖空调系统, 设置温差参数如下:冷却水侧温差5℃, 冷水供水温度7℃, 回水温度15℃, 这一温差参数设置有效实现了大温差采暖, 保证了系统采暖效率, 管线温升低于0.5℃水平范围。

(3) 对水泵使用变频调速技术

变频调速技术是采暖空调节能技术的重要形式, 通过水泵实际运行功率的自动化调节实现能耗的降低。对于建筑采暖节能空调实际应用的测试得知, 应用变频调速技术, 系统循环水泵整体能耗降低达到15%水平范围。在具体应用过程中, 水泵变频调速技术和根据系统运行状态和流动余量进行动态化调节, 全面提升系统节能效果。

(4) 对所有水环路进行水力平衡测试, 尽量避免水系统失调

水力计算是提升水循环系统运行效率, 维持管道水力平衡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采暖空调系统应用过程中, 应针对各循环回路的水流实际流动参数进行准确的测量, 对于部分高阻力回路增设循环泵, 维持系统整体的水力平衡水平。同时, 应注意管道内部水流的通畅性, 定期对管道进行清理, 可通过加压冲洗的方式排除杂质, 降低阻力。

2.4加强日常管理提高节能效益

(1) 提高建筑采暖空调系统的维护水平, 对于阀门、管道等关键器件安排周期性的检修, 在出现系统滴漏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补救, 对于容易积累污垢的蒸发器、过滤器等器件应进行定期清理, 针对系统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性检测, 保证仪表和设备的正常工作。

(2) 实现采暖空调系统运行参数的全面监控, 在出现参数异常的情况下, 应查明问题根源,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造, 避免隐性能耗对于系统节能的损害。

(3) 对不需连续工作的空调系统通风, 尽可能地缩短预冷时间, 并且在预冷时尽量采用循环风, 不引入室外新风。

(4) 对人员数量变化比较大的空调系统, 最冷月份和最热月份新风量根据室内CO2浓度监测器数值, 自动控制新风入口阀, 调节新风量, 从而节省了冷 (能) 量。

2.5采用先进的空调系统自控策略

在应用采暖空调自控策略的过程中, 可借助楼宇空调系统集控平台进行管理, 控制整个楼宇所有房间的空调表冷器启停, 设置室内温度处于合理的水平范围之内 (夏季≥25℃, 冬季≤18℃) , 超过限定值自动停机, 下班后延时半小时所有房间自动关机, 如有办公室需要加班, 可通知计算机管理工作人员, 经允许后, 修改计算机指令为该房间空调表冷器单独送电。利用系统集控能耗分析软件, 从实际的运行能耗数据出发, 用能耗数据分析各系统问题。这种以实际运行能耗数据为导向的节能诊断、节能改造和节能运行方法, 已经初见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当前的建筑节能技术应用过程中, 空调能耗的降低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空调节能技术的应用, 能够在保证人居舒适度的前提下, 全面降低建筑能耗,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目前采暖空调节能技术应用的要点主要在于机组容量选择、复合能源应用、水循环系统改造、日常管理以及自动化智能技术的应用, 行业工作者们应对上述要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 结合具体的采暖空调施工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史敏磊.上海地区居住建筑采暖空调节能保温技术及实践[D].同济大学, 2007.

[2]孙婵娟.长江流域住宅热湿负荷特性及采暖空调方式评价[D].重庆大学, 2009.

[3]姚远.基于实测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技术的节能与应用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 2010.

低碳建筑,是技术更是态度 篇8

从1998年中国开始关注低碳建筑以来, 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时间。在中国, 低碳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太多坎坷。中国建筑的节能环保现状令人堪忧, 即便是近几年节能减排的需求日益高涨, 从政府到个人对生态节能建筑空前关注, 但整个行业状况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从业人员也是鱼龙混杂。

中国建筑生态节能水平的落后不单单是技术的落后, 更重要的是政府监管环节, 行业操作流程以及公众意识与关注等方方面面都有待提高。不盲从, 不求异, 如何走一条理性正确的建筑生态节能之路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低碳建筑的技术要求

生态节能建筑要求以人为本、生态环保、节能减耗为宗旨,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 在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生活环境的前提下, 将整个建筑及区域的建造及全生命周期内运行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及对环境和区域生态链的冲击尽可能减至最低水平, 使建筑及小区能融入生态循环而达到平衡, 实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由此可以看出, 生态节能建筑不是一个单一的产品, 而是一个成系统的技术集成, 是多方面有机整合的复杂产品。

要达到一流的生态节能设计, 首先需要各专业设计的整合。国际上新型的建筑节能设计, 需要从建筑方案阶段就开始, 全方位进行综合统筹考虑, 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和节约投资。主要包括五大方面:规划整体布局;局域微气候环境的研究;建筑热物理优化设计, 包括体形、立面与功能的整合;内部各技术系统之间的配合;生态能源系统的应用等。这些要求建筑师不仅应会做建筑设计, 更要对节能、生态方面的理念以及相应的技术、设备和材料有充分的了解, 甚至建筑师应该兼具环境工程师、智能工程师的基本知识和最新信息。

低碳节能建筑之代表

低碳节能的代表, 如果从国内和国际项目来区分的话, 国际性项目代表要首推瑞士罗氏制药上海总部园区。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全球三大制药公司之一的罗氏制药, 其国际化水准要求很高, 洲联集团负责三栋办公楼和一栋员工餐厅的生态节能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项目建成以后将成为具有一流设施和一流管理水平的智能型、生态型、节能环保型的建筑群, 同时为使用者提供高舒适度、高效率、健康的办公环境。

国内项目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就是合肥大剧院了, 合肥大剧院是在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规范尚未推出的背景下进行设计的。整个方案采用了被动式节能设计与主动技术相结合的策略, 在初投资增加不大的前提下, 达到了很高的生态节能水平。在合肥大剧院项目上, 集合了生态高科技所长, 用的高新技术不过两到三项, 其他主要是一些常规技术, 最重要是通过技术间有机的搭配, 巧妙的组合, 成就与常规模式截然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设计完成后测算, 在提前达到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设计时还未实施) 中节约能耗50%的基础上再多节能10%左右。

低碳节能建筑的技术背景

之所以创造如此高水平的节能建筑, 源于洲联集团与德国排名第一的生态节能设计公司Transsolar KlimaEngineering公司长期合作, 掌握欧洲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尖端技术, 同时拥有大量国内实际工程经验, 熟悉本土市场和工程水平, 是中国市场上少有的提供高质量生态节能方案和施工图设计的顶级专业机构, 同时也是世界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德国DGNB在中国的唯一官方合作机构。

生态节能建筑技术系统复杂, 整合专业众多, 品质要求较高, 因此常规的粗放式设计、专业配合及实施手段难以满足要求。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Micro-Climate Engineering微气候工程学”,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软件结合工程技术来指导建筑设计, 以完成高精度, 高要求的生态节能建筑设计, 它与传统的设计流程有交叉, 但又不是传统的方案或施工图公司能完成的。

洲联集团借鉴并率先引进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与操作方式, 成立了专业的“洲联生态节能设计咨询公司”, 建立了专业的模拟和设计团队, 引入整合设计理念 (IDP) , 以形成有效的设计及整合, 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增值服务。

目前, 洲联已在中国完成了三十几项高科技生态节能建筑的设计, 其中包括写字楼, 酒店, 商业建筑, 别墅, 公寓, 大型剧院, 公共设施等各种类型建筑, 获得了业内的高度评价与认可。有很多极具代表性的低能耗建筑, 如济南太阳树公寓、南京锋尚、K11环保体验馆等等。例如K11是未来人居的所有生态技术的展示和尝试, 具有公益性教育大众认知的低碳节能体验馆, 这个体验馆建成后在业界获得了一致好评。

展望低碳节能建筑的发展

生态节能市场如果说有发展的话, 严格说是最近这两三年以来国内市场才有了起色。目前生态节能建筑受到高度关注, 市场需求也在急剧扩大, 这点还是让人欣慰的。新一代住宅关注生态节能, 除市场的要求外, 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我国已有的建筑近400亿平方米, 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 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建成的许多住宅也许在二、三十年后就会消失, 原因是高能耗业主用不起。现在的节能住宅是一个重大转折, 住宅品质得到了提升, 国家建设部也在积极的推进节能省地型的住宅, 建设部负责人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 我国将对建筑实施强制节能标准, 并建立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税收和收费优惠制度, 这些措施将促进我国住宅品质和能耗的改变。

上一篇:学习的欲望下一篇:硬聚氨酯泡沫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