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024-06-17

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精选6篇)

篇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应别出心裁地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文章谈了导入新课的意义和方法.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 关键词:导入新课   导入方法   注意力   学习兴趣  

篇2: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设计一个好的开头,有事半功倍之效。多年来上课与听课,发现我们教学中常用的开头有如下几种: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导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纠错式、类比式、谜语式、聊天式、探究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再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呢?

一. 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是一个好方法。每学一课都会提高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展比赛,采用快速抢答的形式,于是大家情绪高涨。如《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要求学生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蝴蝶谷那神秘的景象。当学生说得不够完整时我会说:“听到你的描绘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没有那么缤纷的蝴蝶画面呀?”当一个同学说的有进步时,我就说:“在我眼前不仅出现了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蝴蝶,而且我还知道了蝴蝶的繁殖生长季节了。”一个同学说得完整时,我回说:“我真的看到了那仙境般的蝴蝶谷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学得趣味盎然。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常常被生动形象的画面所吸引。例如:《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有三个自然段,我先让学生欣赏画面。“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话也看不到了。”学生 通过读书体会文章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融入自己的感情。“假如你是鹿弟弟,心理会怎么样?鹿弟弟一会儿说玫瑰白栽了,一会儿说没白栽,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体会小鹿对玫瑰花没白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而且学生真切地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因此,学校教育首先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和营造能让他们充分发展的空间。作为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他们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自由翱翔。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谈 数 学 课 的 导 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股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选取典型的感知材料,采用灵活多样,高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意创设情景,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引探新知,把他们引进“乐学”的大门。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为优化数学课教学过程打下了基础。

一、情境导入的方法:

1.趣味激疑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教学密切相关。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不遗余力的追求,去探索。对小学生尤其重要的把他们引进“乐学”的大门,为达到以苦为乐的更高境界铺好基础,使今后漫长的学习道路有良好的开端,趣味激疑式的“开场白”,用新颖的导语可“一语激起千层浪”。如,教学“长度单位”,抽象枯燥,我提出:“怎样使1=10=100?”学生感到愕然,我紧接着告诉学生:“你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解答了”,使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2、巧设悬念法

巧设悬念就是创设使学生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去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如教学“分数化小数”,出示判断下面得分数,那些可以化成有限小数:3/

4、5/

7、7/

8、67/50、16/27,学生计算了好一会,尚不能作答,而老师不用计算,就直接指出3/

4、7/

8、67/50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感到老师怎麽这麽快就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迫切知道其诀窍,从而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3、实验操作法

上课一开始,我和学生共同做一个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去探索新知。这样既可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真实可信感,又便于理解新知识。如教学“方程”时,我拿出天平在左盘里放30克和20克两个砝码,右盘里放50克的砝码,两盘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就是30+20=50,它是一个等式,现在把20克的砝码去掉,换上一块不知重量的小铁块(Χ),这时右盘里正好换上一个100克的砝码,天平才能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Χ+30=100,此时告诉学生,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教师随即板书课题,这种以实验法进入新课,使学生牢固掌握组成方程的必要条件——等式、未知数。通过操作观察的丰富感情体验,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

4、迁移引申法 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每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又是后面新知识的基础和铺垫。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作迁移设计好铺垫,从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当中,使之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例:“一段公路长30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解答后把第一个条件改成60米、90米、120米、等等,通过解答学生发现总长度变化了但结果都相同,顿生疑虑,这时我趁热打铁追问:“这几道题总长度不同,答案为什麽相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工程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5、观察分析法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时,可让学生观察由12个1平方分米组成的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并设计相应表格,让学生填出它的面积和长、宽的数值,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它们的面积与长、宽在数值上的关系。通过看图填表使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的规律,这样进入新课学习,学生既不感到突然,又便于理解掌握新知识。

6、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是指新知识寓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从而导入新课。

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有意识的设计两道算式:□00÷25=,□000÷125=,上课后我写在黑板上,并说:“我们做一个游戏,这游戏由你们将□里的数报告给老师,老师马上说出得数”,游戏终止,学生会感到很奇怪,为什麽老师会算得如此之快呢?这时教师便可揭题导入新课。

二、情境导入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一要依据新课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复习,以再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二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又是逐渐形成的,首先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而新课的导入是否吸引学生,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新课是否赶兴趣。故应设计能吸引学生的准备题,创设情境,增强新课导入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的交流。

3、简洁性原则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4、诱导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应注意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结合点,诱导学生运用这种联系,积极开展思维,沟通、迁移、深化,从原有认知结构自然过渡到新知学习。

5、启发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麽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的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6、有效性原则 导入新课过程设计应充分依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可接受性,并真正做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铺垫的知识应注重本身的有效性,既是复习旧知,又要有所延伸和发展。

篇3:巧妙导入新课 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 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 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一进入课堂, 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消除学生的拘谨心态。同时, 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的学习活动时, 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 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不能一开始就把学生问倒了, 一开始就把学生难住了。学生一开头就碰了壁, 要让他再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 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 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 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 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 整堂课能始终保持一种亢奋。

一位教师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 在导入新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师用手帕蒙住两个学生的眼睛, 分别让他们来“贴鼻子”。结果, 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 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梢上。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 课堂上乐成一团。接着, 教师说:“那么, 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教师的问题上, 有部分学生已偷偷地打开课本) 这堂课我们学习《蝙蝠和雷达》, 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位教师的导入设计很有价值。首先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来唤起学生的注意,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 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其次是借助游戏, 巧设悬念, 先声夺人, 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 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欲探寻究竟, 教师揭题, 水到渠成。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表面上只是字面上换了个位置, 而其实际意义何止于此。

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

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导入新课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脚点也在这里。只要把握教材特点, 精心设计安排, 导入新课阶段同样能把学生主体的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如通过背诵、理解、语言表达等多项语言文字的训练, 相似学习内容的迁移, 落实学法指导。

篇4: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化教学 研究

1. 导学在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的作用

以导学为基点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因为导学手段的融入,使得信息化教学更成功,更有成效。

1.1 积极引导

通过导学的引导和提示,可以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进入较为积极的教学状态,让学生们进入一个相对被动,但是氛围和意识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去,这里面导学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积极有效的。

1.2 全力启发

通过导学和信息化教学的双向融入、有机结合,为的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全力启发学生灵感,全力发散学生思维,让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都达到一个绝佳的标准,这里面导学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1.3 刻意推动

不可否认,导学手段在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融入中,其出发点是为了增强效果,更重要的也是为了有意地、刻意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们随着导学制定的课题,用导学融入的思路去加强小学语文学习,以取得更好更优质的教学效果,这其中导学手段功不可没。

2. 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作为时下较新,刚刚推广、方兴未艾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在推广和延伸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设施投入方面的困难

在学习信息化教学中,因为是媒体电化教学,所以需要拥有很的设施、器材,而且有些设备其价值不菲,如果要想实现在小学班级中,每一个教室都能实现这种媒体电化教学,好像还存在一定的资金困难。虽然我们学校已达到每一个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的标准,但对于大范围、全面铺开此举措还是相当困难的。没有完善的设施又何谈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故此,设施资金投入方面是小学语文信息化进程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困难。

2.2 课件科学制作的困难

小学语文因为其面对群体的特殊性,知识的相对简单性,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相对单纯性,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就为信息化教学课件的制作增添了极大的困难,所以说,在小学语文课件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考量多方验证,为小学生制作出可行、可操作的课件出来。

2.3 学生情致转变的困难

在信息化推行指出,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了原有的老师讲,自己在下面认真听、认真记、认真学的固定学习格局,突然间“花色增多”,会给一些孩子造成应接不暇的感觉,甚至会对本领感兴趣、喜欢学的语文课程,产生畏惧感,甚至会在畏惧感的前提下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弃学语文的想法。所以说,在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进程中,学生情绪和情致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这一因素直接决定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

3. 导学之信息化教学对小学语文的推动

导学手段对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推动,主要表现在提升课堂效果、增强学习兴趣、拓展信息容量、丰富教学载体、提高语文成绩等五个方面,下面结合实例作以一一阐述。

3.1 借导学提升课堂效果

在以导学为基点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因为导学手段的成功融入,而使得学生们在前卫、前沿的前提下成功学习,教师在导学手段使用的信息化教学中,全力营造较为成功的教学课堂,并渐入佳境,营造出最佳的课堂效果。例如,在《春晓》的教学中,对《春晓》一课实施的是明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以及动听的音乐等多重效果的教学媒体的使用,在各种效果综合媒体的显现中,或显现关于《春晓》的图画,或者显现关于《春晓》的配乐诗朗诵, 在悠扬的音乐出现“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的悦耳声音,从而在配乐及图画恬静美丽的春光景色中,随着教学的推进,则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佳成。

3.2 借导学增强学习兴趣

在以导学为基点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因为导学手段的成功融入, 增强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动力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学习动力和兴趣是一切知识学习的重要引领,小学语文也不例外。那么,借助导学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方式,通过生动有趣教学媒体的成功巧妙使用,让学生们对小学语文的学习也生动有趣起来。例如,在《槐乡五月》信息化教学中,有一段是重点描写槐花之形的。因为昆明的孩子见过或认识槐花的并不多,甚至有的孩子从来都没见过,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出示槐花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形象、客观的认识槐花。教学中,可以制作幻灯片放映,展示一树的槐花、一串的槐花、一朵的槐花的样子,也正因为如此的教学导入,增加了学生们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3.3 借导学拓展信息容量

在以导学为基点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因为导学手段的成功融入,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在学生们在较为有限的时间或者空间内接触到更多、更实用的信息,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这种导向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 掌握更多字、 词、句子,以及其它的语文知识,这比老师刻板地拘泥于教材、拘泥于课本,所掌控的信息要多得多。

例如,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孩子们提前收集有关燕子的信息和图片,最后由教师统一整理归类,把关于燕子的信息全员性地归纳起来,尤其是一些超出了课文中的关于《燕子》的信息,要更要地整理综合好,并作为意外收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从而在信息量上成功拓展。同时,如果季节适当,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摄取信息,对燕子的生活习性、飞翔状态、活动空间等进行再深入的了解, 从而准确获取大自然中信息, 进一步拓展关于《燕子》的信息量。学生对《燕子》在课本、在课堂、在自然中的全面熟悉后,针对“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光彩夺目、一身羽毛、一圈波纹、几痕细线”等生字和词语信息也会得到较为熟练的掌握。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之路中,必然会融入更多、更好的现代化信息手段,必然会探寻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方法,从而在小学语文乃至中学语文,甚至在更多的学科门类中推广开来, 为我国实施的 “科教兴国”战略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而且是有价值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殷柄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勇.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

篇5:巧妙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求知欲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如果能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本人就《小小的船》一文,如何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去激发学生求知欲,略谈一些肤浅的体会。《小小的船》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诗歌,描写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这首诗歌的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作者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优美的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使诗歌内容更富有想象。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上课伊始,就出示课件(一):碧蓝的天空中,繁星一闪一闪的。教师问空中还缺了什么?学生立刻有了兴趣,纷纷举手回答。教师又问: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学生情绪更高了。教师再点击鼠标,课件又出示了“月牙”,此时引导学生观察月牙像什么?(像小船)在此巧妙引入课题--《小小的船》,这样,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理解。

本诗有三句话。第一、二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是理解课文的难点。教学时,点击课件(二)后,引导学生观察月儿的形状,通过观察,学生很快明白月儿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再用鼠标点击一下,海面上便出现一幅小船的辅助图,通过动画效果,小船慢慢地与空中的月儿复合,此时教师就问: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呀?看着演示,读着课文,想着情景,学生顿悟:“弯弯的”“小小的”“两头尖”等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就明白了一二句诗的含义了。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想象。

学生在理解前两句诗的含义后,教师又出示课件(三),边演示边向学生描绘:有个小女孩看见夜空中这一轮弯弯的月儿,两头尖尖的,像一只漂亮的小船,她想:要是能坐在小船似的月儿里,看看美丽的夜空景色,那该多好啊!想着想着,她仿佛看见这辽阔的蓝天变成大海,月儿变成小船,自己坐上了小船,观赏美丽的碧空。此时,学生沉浸在课件设置的情境中,仿佛自己就是小女孩。教师趁热打铁问:假如你坐上小船,会看到夜空中的什么呢?学生顿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五彩缤纷的夜空,教师又按一下鼠标,课件上呈现了“蓝蓝的天”和“闪闪的星星”,再把学生从想象中引入课文,学生通过读悟出第三句的意思。

四、运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

对诗有了一定的理解了,再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即点击课件(四),画面背景是课文上的彩图,并配上动画,同时播放乐曲《小小的船》,把学生又一次带入繁星闪烁的美景中,在优美抒情的乐曲中朗读诗歌,这样有景有情有声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琅琅上口。这种美的情境,美的旋律,的确能陶冶儿童的情超。

篇6: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应建立在老师富有特色、富有新意的引导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就显得十分重要,导得不好,学生往往会感到不知如何下手,提不起学习兴趣。精心选择导入的内容,优化导入新课的方法,灵活采用情景导入、过渡导入、自然导入、渗透导入等多种方法,可以减少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一、情景导入。就是老师创设一定的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意、无意地集中到情景中去,起到迅速收心的作用。创设情景的方式很多,如讲故事,做一个小游戏、小表演等等。创设情景,形成氛围,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

二、过渡导入。就是在讲新知识前,复习与新知识相关联的已经学过的知识,然后设计一些小题目过渡到新知识上来。这种导入的好处是减小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坡度小,新旧知识的联系紧密,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

三、自然导入。如新知识与学过不久的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可以让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汇报交流自学的结果,进入新的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渗透导入。在将要讲授新知前的一段时间内相互渗透有关新知的知识,到真正教授新知时学生就不会感到突然,感到陌生,减小了学习新知的难度。早期渗透、感知,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到学习新知时侧重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能力训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诗词见证我成长作文下一篇:早安共勉句子语录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