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024-06-05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精选十篇)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篇1

一、悬念导入, 紧扣心弦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以问题为激起学生好奇心的基点,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产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倾向。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学内容巧设疑问, 使学生开动脑筋, 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同学们, 你们随便给出一个数, 我不用计算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学生对老师的话产生了怀疑, 纷纷报数来让老师判断, 当得知老师的判断准确无误后, 他们对老师的这一本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急切想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又如, 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这一内容时, 如直接讲述长度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而我就通过提问“在什么情况下1=10?”让学生的内心产生矛盾和困惑,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导入新课的学习,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学生怀着想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进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二、故事导入, 趣味横生

故事因其鲜活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情节、幽默风趣的语言, 受到小学生的普遍喜爱。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精彩故事, 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来为学生描述出一个寓意深刻、情节曲折、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教学情境, 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 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境来导入新课:羊村里的小羊外出郊游, 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一组, 它们正在分一个大蛋糕, 懒羊羊一心想要多吃一些。当它们正在为如何分配而发愁时, 喜羊羊来了, 听了它们的叙述, 喜羊羊说:“我可以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懒羊羊分得这个蛋糕的4/12, 沸羊羊分得2/6, 美羊羊分得1/3。”此时喜羊羊和懒羊羊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同学们, 你们说懒羊羊分的蛋糕多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将教学内容与趣味故事相结合,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而活跃的教学情境, 从而在情境中引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学习兴趣更浓。

三、游戏导入, 寓教于乐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说过:“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运用游戏导入新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 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合在充满趣味性的游戏中, 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动口、动手又动脑, 有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 对教学效果的增强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内容时, 掌握这节内容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凑十”的思想方法, 因此我运用了“凑十法”找朋友的游戏来导入新课:选出十位学生, 每人代表0到10这11全数字, 然后随机选出一位小朋友, 让他去找自己的好朋友, 使两个数加起来得10。这样, 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形成了“转换”“重组”的思想, 促进了“凑十法”思想的形成。游戏真正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四、联系生活导入, 增强亲切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的力量, 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一描述强调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因此,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 找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 创设出与小学生认知规律与年龄特点相符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熟悉的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来导入:学校里要进行射击比赛, 同学们都踊跃参加, 活动规则是每人两次机会, 两次的成绩加在一起分数最高的同学就是冠军。这样的导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活气息,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把问题抛给学生,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多媒体导入, 新颖别致

新课程改革提倡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 可以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视频材料, 化平面为立体, 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形象, 并可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 具有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多样、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的优势, 可以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而又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 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化解重点、难点, 增强记忆效果。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 利用“割补法”动态地展示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生所熟悉的长方形的过程, 这样使学生轻松而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篇2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如何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乐学语文呢?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只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就能促其乐学。兴趣是最好的向导,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进而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各种导入方式,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堂课可以说就已经上成功了一半。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导入新课。

一、用精美的视频吸引学生

精美的图片、视频对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当教师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那集声音、色彩、动态为一体的课件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随着画面的不断变幻,那色彩艳丽的鱼儿,形状独特的珊瑚以及各种海藻等等,让学生为之惊叹。学生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海底世界如此美妙,那这些动物、植物是如何在海底生活的呢?它们有多少种类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海底世界》一课吧。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带着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以动听的故事吸引学生

动听的故事往往是学生的最爱。学生从小就是听故事渐渐长大的,所以讲故事对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教师能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入新课,那同样也是很有诱惑力的。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引入。教师可绘声绘色叙述后羿为了人类的生存,一连射下九个太阳后,给大地留下一个太阳,使得人们得以生存。讲完故事后,学生还沉浸在故事之中。这时教师话语一转,让学生想一想:后羿能射到太阳吗?如果不能,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埋头读书,很快从书中找出答案,以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来说明为什么射不到太阳。这样,学生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学生学得主动,理解得深刻。

三、以导游解说词吸引学生

旅游是很多学生假期游览祖国山河的大好时机,而优美的导游词可以把学生引领到山水之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教师可以导游的方式,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并配以美丽的画面,把武夷山山峰的险峻、奇特造型以及九曲溪水的清澈、静美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的同时,产生向往之情。这时再让学生来学习课文,学生就会带着渴望向往的心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并有了美的情感体验。

四、以美妙的歌声吸引学生

学生都喜欢唱歌,播放和课文有关的歌曲,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教师在上课时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优美的歌声,舒缓的旋律引领学生走进歌词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体味歌词中所表现的景色,想象孩子们在北海公园泛舟湖上游玩时的欢乐情景,然后去了解作曲家作曲时的愉悦心情和党给我们带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感激之情。这样,学生就会心情欢快的进入到学习新课当中。这样,歌曲成了他们最好的向导,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感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以简洁的图画吸引学生

画画本是学生常见的方式,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教师如果能边叙述边简洁的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画还是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的。如教学《风》时,教师用寥寥数笔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一幅风景画,让学生从飘扬的红旗、起波的河水、摇摆的树枝中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并让学生也来参与画画,看看还能用什么来表现风的存在。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请求参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文本的学习之中。学生学得主动,同时也让学生在画画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以知识抢答的形式吸引学生

知识抢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经常能够在电视中看到各种知识竞赛的场面,也渴望能亲自参与这种活动,所以当教师把这种形式搬入课堂,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如教学《江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几轮有关安全防火知识的抢答题,让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或听到的知识来抢答,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抢答积极,学习的热望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话语一转,引入新课,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江凡是如何利用平时学到的防火知识救了自己和三十多个邻居时,学生的兴趣依然浓厚,很快就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而且学的主动。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内容,又积累了安全防火常识,还对学生进行了安全常识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七、以名人的事迹吸引学生

名人一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尤其是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如在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定要争气》这类课文时,给学生讲名人小时候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动力是什么,让名人发奋学习的事迹和崇高的志向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就会自觉动脑筋,主动去克服困难,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学习就会变得自觉而轻松。

八、以快乐的游戏吸引学生

做游戏是每个孩子喜爱的活动,如果把这种活动运用到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同样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第三册《丁丁冬冬学识字》这一单元时,其中有一课是关于人体头部各部位器官的内容。上课伊始,教师可采用指鼻子的游戏引入新课,就使学生的乐趣被调动起来,个个聚精会神地盯着教师,认真地听着教师说的每一个词语,生怕指错。每当有学生指错时,教室里都会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然后,教师又用贴图的方式把写有眼睛、鼻子、耳朵等生字词语让学生贴到对应的图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之中,而且对学的生字词语记得牢固,学得扎实。让学生在喜欢的游戏中学习知识,更能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引入方式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如猜谜引入法、问答式引入法、电影片段引入法、古诗文引入法等等,不论哪种,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在这种动力下学习,就能学得主动、积极。学生乐学、爱学,进而就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变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化教学 研究

1. 导学在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的作用

以导学为基点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因为导学手段的融入,使得信息化教学更成功,更有成效。

1.1 积极引导

通过导学的引导和提示,可以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进入较为积极的教学状态,让学生们进入一个相对被动,但是氛围和意识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去,这里面导学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积极有效的。

1.2 全力启发

通过导学和信息化教学的双向融入、有机结合,为的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全力启发学生灵感,全力发散学生思维,让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都达到一个绝佳的标准,这里面导学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1.3 刻意推动

不可否认,导学手段在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融入中,其出发点是为了增强效果,更重要的也是为了有意地、刻意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们随着导学制定的课题,用导学融入的思路去加强小学语文学习,以取得更好更优质的教学效果,这其中导学手段功不可没。

2. 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作为时下较新,刚刚推广、方兴未艾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在推广和延伸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设施投入方面的困难

在学习信息化教学中,因为是媒体电化教学,所以需要拥有很的设施、器材,而且有些设备其价值不菲,如果要想实现在小学班级中,每一个教室都能实现这种媒体电化教学,好像还存在一定的资金困难。虽然我们学校已达到每一个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的标准,但对于大范围、全面铺开此举措还是相当困难的。没有完善的设施又何谈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故此,设施资金投入方面是小学语文信息化进程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困难。

2.2 课件科学制作的困难

小学语文因为其面对群体的特殊性,知识的相对简单性,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相对单纯性,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就为信息化教学课件的制作增添了极大的困难,所以说,在小学语文课件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考量多方验证,为小学生制作出可行、可操作的课件出来。

2.3 学生情致转变的困难

在信息化推行指出,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了原有的老师讲,自己在下面认真听、认真记、认真学的固定学习格局,突然间“花色增多”,会给一些孩子造成应接不暇的感觉,甚至会对本领感兴趣、喜欢学的语文课程,产生畏惧感,甚至会在畏惧感的前提下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弃学语文的想法。所以说,在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进程中,学生情绪和情致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这一因素直接决定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

3. 导学之信息化教学对小学语文的推动

导学手段对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推动,主要表现在提升课堂效果、增强学习兴趣、拓展信息容量、丰富教学载体、提高语文成绩等五个方面,下面结合实例作以一一阐述。

3.1 借导学提升课堂效果

在以导学为基点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因为导学手段的成功融入,而使得学生们在前卫、前沿的前提下成功学习,教师在导学手段使用的信息化教学中,全力营造较为成功的教学课堂,并渐入佳境,营造出最佳的课堂效果。例如,在《春晓》的教学中,对《春晓》一课实施的是明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以及动听的音乐等多重效果的教学媒体的使用,在各种效果综合媒体的显现中,或显现关于《春晓》的图画,或者显现关于《春晓》的配乐诗朗诵, 在悠扬的音乐出现“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的悦耳声音,从而在配乐及图画恬静美丽的春光景色中,随着教学的推进,则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佳成。

3.2 借导学增强学习兴趣

在以导学为基点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因为导学手段的成功融入, 增强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动力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学习动力和兴趣是一切知识学习的重要引领,小学语文也不例外。那么,借助导学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方式,通过生动有趣教学媒体的成功巧妙使用,让学生们对小学语文的学习也生动有趣起来。例如,在《槐乡五月》信息化教学中,有一段是重点描写槐花之形的。因为昆明的孩子见过或认识槐花的并不多,甚至有的孩子从来都没见过,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出示槐花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形象、客观的认识槐花。教学中,可以制作幻灯片放映,展示一树的槐花、一串的槐花、一朵的槐花的样子,也正因为如此的教学导入,增加了学生们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3.3 借导学拓展信息容量

在以导学为基点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因为导学手段的成功融入,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在学生们在较为有限的时间或者空间内接触到更多、更实用的信息,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这种导向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 掌握更多字、 词、句子,以及其它的语文知识,这比老师刻板地拘泥于教材、拘泥于课本,所掌控的信息要多得多。

例如,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孩子们提前收集有关燕子的信息和图片,最后由教师统一整理归类,把关于燕子的信息全员性地归纳起来,尤其是一些超出了课文中的关于《燕子》的信息,要更要地整理综合好,并作为意外收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从而在信息量上成功拓展。同时,如果季节适当,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摄取信息,对燕子的生活习性、飞翔状态、活动空间等进行再深入的了解, 从而准确获取大自然中信息, 进一步拓展关于《燕子》的信息量。学生对《燕子》在课本、在课堂、在自然中的全面熟悉后,针对“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光彩夺目、一身羽毛、一圈波纹、几痕细线”等生字和词语信息也会得到较为熟练的掌握。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之路中,必然会融入更多、更好的现代化信息手段,必然会探寻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方法,从而在小学语文乃至中学语文,甚至在更多的学科门类中推广开来, 为我国实施的 “科教兴国”战略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而且是有价值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殷柄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勇.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

巧妙设置悬念 激发学习兴趣 篇4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示“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四、设“障”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 1.6÷0.25, 15÷0.15; (2) 10÷3, 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女同学16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1)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2)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3)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4)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5)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篇5

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有两面性:一是求新好学;二是好动而缺乏耐力。在教学中我顺其自然,发挥优势,把诱导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利用学生求新好学的一面,因势利导地学习英语,使其感到新奇而愿学。以下我就对教学的六个环节进行细致安排。

游戏和歌曲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不仅能改变教学节奏,而且能迅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把唱歌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唱歌时配上适当的动作,通过歌声营造英语学习的气氛,并通过唱歌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教授身体器官这一内容时,我配上学生熟悉的歌曲——Head Should Knees And Toes , 并配上动作唱到头时手就放在头上,唱到其他部位时手就放在那个部位,课堂气氛就创造了,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投入课堂去。

游戏引入是教学的第二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利用恰当的游戏引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例如,在讲授文具这一课时,我把文具装进一个包里让学生猜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并用上句子练习。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接触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而且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而且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手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从而促使其动脑,动口。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比以往的交代该节课的任务的做法要来的自然和轻松。

新知学习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如在教英语词汇时,采用编儿歌形式,利用图片等。学生在学习儿歌,看到图片以后,热情都非常高,对单词感兴趣,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单词,很快就把单词攻下来。例如:在教基数词词变序数词的规律时,可编成顺口溜的形式如下:

一、二、三、五属特殊,序数形式分别记;

“十二”f代ve,后面加th;

整十把y变成I, 加eth 莫忘记。

边玩边练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经过新知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游戏来强化。

角色表演教学的第五个环节,也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环节,是训练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和头饰,让表演更加有趣。这是学生最兴奋的时刻。

竞赛巩固是教学的最后一环节,也是一节课的小结,竞赛是学习、练习的一种好形式,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特强,好胜心切。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他们这一特点,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I have a ….句型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拿出准备好的动物玩具,让每组的学生边学边用动作表达该动物,看哪组语音准,表达精彩,胜者得红旗。这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注重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学以致用。学英语就是在普通日常生活用语上达到会听会说和会用。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这三会的培养,尽可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学生轮流当班长,讲“起立 stand up”和“坐下 sit down”为学生创造英语语言环境,给学生更多的听和练的机会,每学一段时间,进行小测验,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循序渐进。

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更要时时给予他们以信任、鼓励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往往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有可能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差生也有自我表现、获得成功的机会。比如,在每次的表演游戏活动中,我让学习好的唱主角,差点的学生演配角,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对那些羞于开口的学生就经常鼓励他们,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里无“厌苦之患”而“自得其乐”。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事物的内驱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必须营造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主要取决于老师,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都是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满足学生的成功感,愉悦感,尽可能多示范,多鼓励。试想一位母亲在教自己的孩子说“爸爸,妈妈”时,即使孩子说的不十分清楚,母亲也会十分欣喜,正是母亲的这种努力的鼓励,使孩子从不会说到会说,从一个词到一个句,从几句话到一段话……。英语教学亦如此,只有老师这种爱的鼓舞,积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互助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产生热爱英语的情感。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激发兴趣,联系实际,课题入手,紧扣关键词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 良好的课堂提问, 能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 激发思维的火花, 开启智慧的大门, 令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使整个课堂结构紧凑、浑然一体。教师在备课时, 应深挖教材, 了解学情, 找准切入点, 巧妙设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巧设疑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抓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巧设疑问, 层层剥笋, 理解文本的内涵。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 疏通文义后,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 陈元方和友人, 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这时, 课堂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局面:第一个学生回答, 他喜欢友人, 因为友人知错就改。我就势再问:“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友人知错就改?”有学生反驳:不喜欢友人, 因为友人不守信用, 不懂礼貌, 他喜欢陈元方, 元方聪明伶俐, 明白事理, 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时, 老师再次发问:“当友人知错想改时, 他已‘惭’, ‘下车引之’, 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不给机会, 你认为元方做得对吗?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有的说, 对, 因为友人先失信, 又失礼, 对无信无礼的人应不予理睬;有的说, 不对, 因为友人是父亲的朋友, 是陈元方的长辈, 即使他不对, 元方也应看在父亲的面子上, 谅解他人, 不应让他尴尬……这时, 我又问:“假如你家来了客人, 你的父母不在家, 你准备怎样接待客人?”这节课便在这两个巧妙的提问当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换位质疑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则启发性不强, 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 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学以致用, 体现新课程的人文关怀。如教学《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课时, 针时父亲引“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一节, 我设问:“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 你的孩子面临摔下悬崖的危险, 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将儿子救下来?”课堂气氛热烈, 有的说上去将儿子背下来, 有的说搭个梯子让儿子走下来……我继续追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为什么?”这样深入文章主题, 学生很快就会醒悟, 当然是文中的办法好, 可以让儿子受益终生。再如, 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 在学生了解了文中的四个人———“我”、“母亲”、“妻子”、“儿子”的特点后, 我这样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文中的“我”上有慈母, 中有贤妻, 下有可爱的儿子, 多么令人羡慕的家庭, 可“我”却感到责任重大。假如你是文中的我, 拥有这样一个温馨的家, 你有什么责任可担, 并且是重大责任?这样, 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 顺利地传递了文章主题思想, 培养了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从课题入手, 切入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灵魂, 是文章的眼睛。题眼则是课题中的关键词, 抓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如《荷叶·母亲》, 文章借景写人, 托物言志, 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无私的母爱, 总是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 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教学时, 我从课题切入提问:荷叶有何作用?在骄阳下、在风雨中你是否注意过荷叶的样子?它怎么会和母亲联系起来?这样, 从课题入手, 突出重点, 点明文章中心。又如教学《行道树》时, 可结合周围环境这样提问:什么是行道树, 学校附近是否有行道树, 这些行道树有何特点?有何作用?你由它们想到了什么?作者张晓风认为: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痛苦的, 深沉的, 你是怎么理解的?抓住了这些, 就能对全文融会贯通, 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

四、紧扣关键词, 灵活质疑

教师针对教材的关键词句可精心设疑,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有这样一句话:“英子, 不要怕,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 就闯过去了。”我发问:听了父亲的话, 英子遇到哪些事便硬着头皮闯过去了?闯过之后英子有何感受?这句话对英子的成长有何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文中的“爸爸”是怎样一个爸爸?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由此深挖下去, 文中爸爸的形象逐渐清晰、高大起来, 作者对父亲的那种深深眷恋之情及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之情溢于言表。再如《孙权劝学》一文, 可抓住关键词“劝”进行质疑:孙权是在什么时候劝学的?怎样进行劝学的?劝学的结果如何?学生把这三个问题弄透彻了, 便把握了文章主旨, 受益匪浅。

五、注意点

在教学中课堂提问还应当注意:一是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应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起到铺设桥梁的作用。二是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 把握提问的角度, 问题的深浅, 避免无意而问, 无疑而问, 偏难而问。三是教师应灵活机动, 善于应变, 课堂中一旦预先设计的问题受阻, 出现冷场或“卡壳”的情况, 就应及时转换提问的方式与提问的角度, 注意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这样的课堂教学, 无疑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活跃气氛, 调剂精神, 促进思考, 启迪智慧,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巧妙举例——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篇7

举例往往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 它是教师说明某种理论的重要论据, 能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化难为易, 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同时,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但举例也不是随意地列举一些例子就给教学带来了好处, 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学内容, 恰到好处地运用举例法, 才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举例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举例要有说服力。

教师举出的例子必须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 能很好地为说明问题服务, 值得举例时才举例, 不需要时就不要举例, 不然就会多此一举, 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生物分类时, 学生对“分类单位 (门—纲—目—科—属—种) 越小, 所包含的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的理解感觉很是抽象。教师可以列举学生熟悉的我国行政等级名称 (国—省—县—镇—村—组) 来类比, 它们是从大到小排列的, 讲清它们之间的包含和从属关系。如果有两人属于同一等级名称中, 反推上去比它大的等级名称也一定是相同的。再回到生物分类单位的讲解中, 再以某两种生物在分类等级中的位置来说明这一问题。这样, 学生就能够较直观地理解这一问题了。

2、举例要讲究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把握举例时机。有时为了让抽象的理论易于被学生接受, 可先举例, 作为引子, 让学生从举出的例子中首先明白一个道理, 然后再引入理论学习中, 达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作用;有时可把举例放在理论学习的后面, 通过实际例子, 证实所讲理论的正确性。

3、举例要结合生活实际。

教师举出的例子, 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举身边常发生的例子, 才能让学生信服。不能举那些学生从没看见和听见过的例子。如果那样, 就不会起到举例应有的作用。比如,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时, 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的理解甚感模糊, 在教学中除了尽可能用实验说明外, 对于原料、条件的理解, 还可以举出身边的例子。比如, 在农村经常看到的用打米机打米、用碎石机打砂等, 如果没有原料送入机器, 没有电或油作为能源, 机器不会转动, 也不会形成产物。从这个浅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理解有产物的形成, 就必须有一定的原料, 还需一定的条件。再结合实验讲述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条件, 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篇8

一、创设实验情境导入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实验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等特点, 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 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所谓创设实验情境导入就是教师针对新课内容与学生实际, 把所要探究的物理现象以实验情境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式。比如, 在讲《气体的压强》一节时, 一上课, 笔者先让同学们看一个实验:讲桌上放一个光口玻璃瓶, 里面铺了一些细沙, 当我把一个煮熟的剥了皮的鸡蛋直接放到瓶口上, 让同学们观察鸡蛋是否会掉进给瓶里, 结果发现鸡蛋被卡在瓶口。接着我取下鸡蛋, 用镊子把点燃的酒精棉放进玻璃瓶, 让它燃烧一段时间, 松开镊子, 然后迅速把又鸡蛋放到瓶口上, 又让同学们观察鸡蛋是否会掉进给瓶里, 这时, 同学们屏住呼吸, 目不转睛地盯着鸡蛋看, 先是发现鸡蛋慢慢地往下移, 然后“爆”的一声, 一下子就掉进了瓶里。此时, 同学们很惊讶, 感到非常神奇, 一下子兴奋了起来, 借此我进而提问学生:为什么瓶子能把鸡蛋给“吞”下去呢?由此我引入了新课。

运用此法需要注意两点:1.实验的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2.要善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提问和启发, 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二、创设直观情境导入

创设直观情境导入就是教师利用实物、样品、模型、图表、图像、动画和视频等直观素材, 形象直观地展示或展现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 以引导学生观察, 进而提出问题, 并从解决问题入手, 自然地导入新课。

例如, 在讲《变压器》一课时, 笔者先让学生观察各种不同变压器的实物、模型和图片等, 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进而启发学生变压器又是如何工作呢, 从而导入新课;又如在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时,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片段, 当优美的旋律和壮观的画面同时出现在课堂时, 给人以强烈震撼, 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 进而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实践证明:新奇多样的直观素材运用, 可产生非凡的效果, 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求知的动力。

三、创设实践情境导入

创设实践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内容要求, 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物理情境来导入新课。这样导入, 学生有亲身感受, 学习起来注意力集中,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 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 笔者任选两个学生进行拔河比赛, 一时间, 比赛很激烈, 课堂气氛很活跃, 结果自然是其中一个同学取胜, 另一个同学输了。老师借机提问学生:“某某某取胜, 是不是就说明某某某拉另一个同学某某某的力大呢?”由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 有活泼的形式, 有紧张的情节, 有逼真的表演, 有热烈的场面,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新课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生活情境导入

物理来源于生活, 又为生活服务。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物理息息相关。所谓的创设生活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回忆,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从而导入新课。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 觉得物理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 再讲《静电现象》一课时, 笔者这样描述:“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有这样的感受, 就是在干燥的季节里, 脱掉化纤衣服时, 会产生“噼里啪啦”的响声, 甚至还会看到“火花”, 这时, 你若不小心触摸门的金属把手, 又会被电击吓了一跳, 赶紧缩回手, 你觉得很奇怪, 决定再试一下, 于是用手小心地去摸金属把手, 结果一切正常了。”这一现象, 同学们经常深有体会, 感到很亲切, 趁此我进一步提出问题:“请问这一生活现象蕴含着几个物理现象?为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运用此法需注意两点:1.引入的生活内容, 要使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2.能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 能为自己掌握的知识而自豪。

五、创设故事情境导入

创设故事情境导入就是教师通过讲述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科学故事或趣闻轶事, 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式。比如: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 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手抓子弹”的故事, 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一名法国飞行员驾着飞机在天上飞行时, 突然发现他身边有一样像毛毛虫的东西一直跟着他, 他顺手抓住一看, 大吃一惊, 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故事讲到这, 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空手可以抓住子弹呢?从而产生了探究欲望。

综上所述, 无论创设哪种情境导入, 其共性都是通过物理情境的创设, 提出与学生旧知识、旧经验发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或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确定性, 使学生徘徊在思维的矛盾中, 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其目的都是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物理情境导入, 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 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巧设英语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9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问题,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情况, 同时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内部学习动机。

一、以教师为主导入

1. 温故知新法。

在每节课前,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新旧交替的知识材料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自然过渡, 温故知新, 水到渠成, 设置于承上启下衔接紧密的单元教学之间。

2. 趣味导入法。

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散落的思想迅速地集中起来, 立刻投入到教学中来。例如, 教师在讲课前讲一个英语小笑话, 或者发问一个幽默的问题, 或者让学生们猜个字谜, 内容丰富, 五花八门, 总之教师的用意是引发学生兴趣, 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 悬念导入法。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检验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有成就感。因此, 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时, 最好设置几个问题, 但不宜过难, 能经过学生的努力解答出来, 这样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又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 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正能量。

4. 创设语境导入法。

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了解相关内容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 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 提供必要的语言材料, 尽量帮助困难学生学习英语, 运用英语。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入

1. 英语导入法。

教师课前设置谈话的主题, 由班长提出问题, 学生各自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大胆地说几句英语, 哪怕是一句英语口语也是好的, 教师要马上表扬, 以此鼓励学生, 树立学生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提问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较为充足的心理准备, 了解今天所学的内容, 打有准备之仗,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演讲式的导入法。

教师在上课前, 挑选一个英语口语尖子生上台演讲, 充分发挥该生英语口语的优势。当然, 话题要围绕新课的知识点展开, 让同学们有新奇感、兴奋点、羡慕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寓教于乐, 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开始新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所讲的话题, 抓住时机导入新课, 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又掌握了学好英语的方法, 一箭双雕, 何乐而不为。

3. 游戏导入法。

初中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 不愿意接受死搬硬套的知识。游戏是最适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地挖掘教材, 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加强他们对英语的热爱, 营造一种争先恐后的学习气氛, 把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把枯燥无味、难以理解, 让学生头痛英语变成简单有趣并在游戏中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使学生与教材之间产生情感交流,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 其乐无穷的游戏中获得知识, 获得快乐。

4. 实物导入法。

利用实物教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简单易懂, 容易接受, 能增强英语学习的真实感, 贴近生活, 走进英语, 降低学习难度, 使学生增强自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 多媒体导入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会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不但吸引学生注意力, 而且能为他们提供语言情景, 使英语学习形象化, 具体化, 情景化。

三、设计新颖的课堂导入

注重导入方式 激发学习兴趣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明确提出,一个人做事的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具有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提高物理教学效果,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也就是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依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实施,通过教师对教学气氛的营造、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确定等手段来实现。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学效果的保障。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配合教学,就会提高学习效率,事关每一节课的质量,不容忽视。

二、利用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教师首先要利用导入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在教学中揭示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核心内容就是物理和数学,所以,每一节课的导入都应围绕让学生明确物理学习的意义而设计导入的内容,使学生自主进入物理学习的天地。

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的教学时,我首先给学生列举了自然界中、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说明这些声音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没有声音的世界是一个多么寂静的世界,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对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又是多么重要。在这样富有感染气氛的导入中,学生已经进入到了学习状态。

三、利用导入方式扫清学习障碍

教师在课前的学习不仅仅是为学生营造气氛,也不仅仅是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还肩负着为学生减负的责任和使命,减轻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初中生有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基础,有平时的生活积累,因此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就不会有太大的畏难情绪。通过一些科学家的研究趣闻轶事,为他们的学习扫清思想领域的障碍。

如《透镜》的教学,结合学生对放大镜熟悉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先说说放大镜的用途,然后再让学生解释一下眼镜的作用,再说说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医学领域显微镜的应用等。把这些用电脑做成一个结构图的课件,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透镜其实非常简单地应用在生活和生产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丢掉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四、利用导入方式辅助教学

利用导入进行教学的辅助是一种常用的方式,因此说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导入的内容不能和教学内容割裂开来,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导入的环节和内容,使导入成为教学结构的一部分。把导入阶段作为新课教学的引子,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理解、发展能力。因此,恰当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科学有效的课前导入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灯塔。教师应认真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导航者。

上一篇: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下一篇:语文阅读教学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