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的巧妙设计

2024-06-28

课堂导入的巧妙设计(精选十篇)

课堂导入的巧妙设计 篇1

参加镇数学青优课比赛, 赛课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研组围绕数学环节的设计, 展开了认真的探讨与实践活动。其中, 导入环节几经实践试上, 初具雏形。

【设计思想】

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基础上, 结合原来掌握了的一定的数与数的知识和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创设现实生活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理解知识, 正确建立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同时又在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 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形成。为学习“比例、比例尺……”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能理解

图像的放大与缩小, 体会图形的相似;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 动手操作, 体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像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情感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像的放大与缩小;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教学难点】

掌握图像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教学导入设计】

实践一:

师:同学们还记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吗?想一想, 在把一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后, 图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什么没有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生:平移或旋转后, 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 形状和大小没有变。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图形的变化, 不过与以往学习的图形变化不同的是图形的形状不变, 但大小发生变化。这就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课题)

师:你们见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吗?谁能举个例子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

【设计分析】:

让学生回忆“图形与变换”这部分内容中已经学过的平移与旋转, 不仅可以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而且可以凸显即将学习的图形变化的本质。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小学生并非一无所知, 却又认识模糊, 让学生说说这一方面的例子, 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拉近新知与学生的距离, 又可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 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

实践二:

师: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奥运福娃图 (有的按比例放大, 有的不按比例放大)

师:图上的卡通形象你们认识吗?你们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师:这张大的图片是小的图片放大后得到的。图片放大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

【设计分析】: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用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 借助教师亲切生动的谈话引入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话活动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 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实践三: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 (课件播放:元宵晚会:小沈阳版《大海》)

师:猜一猜, 是哪位明星唱的?

生:小沈阳。

师:看一看同学们猜得对不对? (大屏幕显示) 图片太小了, 我们来将它变大。

师: (点击鼠标)

(1) 水平拉 (长变大, 宽不变)

(2) 垂直拉 (长不变, 宽变大)

(3) 对角拉 (长、宽同时变大)

(引导观察新出示的三幅图)

师:你喜欢哪一张?为什么?三幅图与原来的图相比, 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回答)

师:看来放大图形还有一定的学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揭题:……

【设计分析】:

在音乐中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猜一猜, 看一看, 想一想,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同时, 变图片出示的“静”为“动”,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萌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同时为例题出示提供整合素材, 为课堂顺利进入到下一环节起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教学反思】:

先后三次试上实践, 导入环节由最初的平铺直叙式导入, 到直观感知问题式导入, 最后在设疑、激疑, 促趣中的动态式生活情境中导入。毋庸置疑, 第三种导入方式效果最佳。

一、问题情境创设, 感知鲜明。

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奋的程度。”因此, 学生首次感知的材料要科学, 提供的信息要鲜明。“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思想。春晚过后, 小沈阳一夜成名, 可谓红遍大江南北, 妇孺皆知。让学生欣赏小沈阳模仿秀音乐, 听一听, 猜一猜, 看一看, 比一比, 在欣赏中感知图形变大的不同方式, 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 生活气息浓郁, 营造了极佳的问题情境。

这样选择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富有时代生活气息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 为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发现数学问题, 吸收和运用数学知识习惯,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提供了有利条件。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理念。

二、静动转换, 催生有效课堂。

巧妙的导入,拉开课堂精彩序幕! 篇2

松溪县花桥中学 刘连珠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导入技巧化,可以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本文结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研究中的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导入的问题,总结了几种导入法,希望能为高效课堂打好前站。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导入法

铺垫 高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语,犹如小提琴定调,歌唱家定音一样;好的导入,就是一本好书的序言,翻开首页,就能让读者不断想去探索后面的内容;好的导入,是课堂的“点睛之笔”,能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地。因此,好的导入,就是一场精彩演出的序幕,拉开幕布,就能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和高昂的情绪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在每堂课的开始都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内容的急切要求,从而拉开课堂的精彩序幕!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以及对其他老师的课堂导入形式的分析,我总结出语文课堂导入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新授课和复习课的课堂导入 1.新授课的课堂导入

以传授新知识、学习新方法为主要教学任务的课称为新授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课型。语文课堂教学新授课需要进行有效的导入,有效的导入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以为课堂教学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新授课的课堂导入应简洁有趣而又有启发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新授课如何有效地导入新课呢?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们认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⑴ 旧课导入

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引出本节课需要学习的语文新知识的导入方法称为温故导入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这种方法可以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也交代了新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巩固,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

⑵ 教具导入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肥皂水、醋(少量)和红色玫瑰一朵进课堂,然后将红色玫瑰花泡在肥皂水中,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导入新课,直观教具的实验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⑶ 提问导入式

往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粒小小的石子,能让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而巧妙的提问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激起的却是层层波浪。在教学郑振铎的《猫》时,我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在你们眼里,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有的学生说:“猫很可爱”。有的说:“猫很勤劳,喜欢捉老鼠。”还有的说:“猫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我说:“讲得真好!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我觉得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找出课文的关键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兴奋点,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

⑷ 故事导入

我们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我们就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我为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在南美洲的大森林里,突然发生了火灾,大火迅速包围了森林,烈焰腾腾、火势凶猛。就在这火海里一大片黑压压的蚂蚁,被熊熊大火逼得节节后退,火的包围越来越小,渐渐地,蚂蚁似乎无路可走。然而,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蚂蚁们迅速骤拢起来,紧紧地抱成一团,很快就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滚动着冲向火海,尽管蚁球很快就被烧成了火球,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一些居于火球外围的蚂蚁被烧死了,但它们依然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内部更多的蚂蚁却绝处逢生,生存下来。这小小的蚂蚁能做出这样的壮举,同样,这群温顺的斑羚也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伟大壮举。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沈石溪的《斑羚飞渡》。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学生带入了新的教学情境之中,很快进入新课。

2.复习课的课堂导入

我是一名初三语文教师,从教这些年来始终觉得复习课的导入不像新授课那样得心应手。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形式多样的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而复习课由于内容比较庞杂,加之训练的力度较大,所以就很少使用导语。后来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不高,通过调查,我尝试用以下方法来导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⑴ 直接导入法。明确的告诉学生本单元或本专题的考点、题型、热点问题等,引起学生的重视。

⑵ 设疑导入法。精心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脑海中始终保存悬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⑶ 比较导入法。可以把同题材、同体裁的阅读放在一起进行类比导入,也可正反对比。

⑷ 归纳导入法。把同专题的进行归纳总结导入,可以科学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少学生在练习中的失误。

⑸ 故事导入法。采用一些寓意深刻、幽默轻松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悟出一些学习做人的道理。如我在讲文言文的时候首先给他们讲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特别浓厚。

总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一个好的开端就更重要了。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复习课的导入应既承上启下又新颖有趣。

(二)综合性学习课及作文课的课堂导入

1、综合性学习课课堂导入 ⑴ 故事导入

综合性学习课与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紧密相关,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因此上好综合性学习课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在课堂导入时应有新颖激趣的特点。如教学《让世界充满爱》时我以音乐背景讲述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冲卷上岸的小鱼。当太阳升起后,水会被蒸发,鱼儿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小男孩正一条条的将小鱼捡起来,扔进大海。他一边做一边对旁边惊异的男子说:“这条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是的,靠一个孩子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命运,但是,他挽救了自己身边那些小鱼的生命。小男孩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爱是一种博大的情感„„”

像磁石一般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懂得爱别人和被别人爱都是一种幸福,学会爱,尤其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⑵ 多媒体图片导入

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中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幅幅雨的图画,看着春雨细轻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梧桐锁清秋,冬雨缠绵心愁凉的雨景,听它快乐而灵动的声音,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到优美的情景中。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设计合适的导语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自主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综合性学习及作文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给学生的畅想开辟一方乐土!

2、作文课的课堂导入

⑴ 从情境创设入手,激发习作欲望。

习作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可以激发兴趣,产生习作欲望。如写《我的家乡》前,可让学生先听一听《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情》等歌曲。那婉转的歌声,很容易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写作欲望也随之产生;如写《

的启示》,课前播放了一段“沙画”的视频。在沙画大师的完美演绎下,将普通的沙子瞬间变换成风景、人物、故事,勾画出许多绚丽多姿的奇妙画面。艺术家们这些随性的表演、高超的技艺、创造出的画面,让孩子们发出了一次次的惊叹和欢呼,他们热烈地讨论着,甚至双手不自觉地学着艺术家的动作而挥舞着„„欣赏情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大家都对沙子的这一神奇用途产生好奇,萌发探究沙子的欲望。教师抓住关键时机导入习作话题,尽显轻松自然。

⑵ 从谈话中,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某次参加新课程培训,作文课上,一位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相处好久了,我喜欢大家,看样子,你们也挺喜欢我,我很感动。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总想对大家说,可总不好意思说。”学生催促道:“你说!你说!”这位老师说:“我想去你们家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走?”一石激起千重浪。顿时,同学们把各自的双手举得高高,老师听完几位同学的叙述后说:“你们这么多人,我怎么能记住呢?要不这样,你们把‘去你家要怎样走’用文字表达下来好吗?”说罢,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老师,我家这样走》„„。同学们恍然大悟,随即便摸纸拿笔,跃跃欲试,在轻松、激动、兴奋的心理情绪支配下动笔了。

此外,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诗歌名言导入、演示导入、谜语导入、音乐歌曲导入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这样就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资料:

丁怀智 编著《现代课堂教学艺术》 三秦出版社 2003年

如何巧妙设计课堂导入语 篇3

【关键词】课堂导入 方法方式 课堂实效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一堂英语课,应该具有一种诱人的力量,能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英语的积极性。有位教育学家说:“引导的过程是为新内容的呈现搭桥、铺路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启发积极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的过程。”为此新课的导入设计就起着导火索的作用。有效的导入就能使课堂一开始就能诱发学生求知欲望,或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或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新课的理解和吸收。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梳理出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较为有效的几种方法。

一、悬念设疑,诱发求知欲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诱发求知欲尤为重要。诱发求知欲方法很多,悬念设疑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法国著名剧作家贝克曾对悬念作过确切的解释: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向前冲、紧张和预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对于课堂就得使学生在教师的导入过程中不断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脑海形成一个个新的概念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不断的解决。悬念设疑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故意设疑,使学生无法预知结果,但学生迫切希望知道结果,他们就存在追根溯源的心理,这样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悬念设疑法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设下悬念,在悬念中故意设疑,学生能迅速集中地思维,引起强烈的破疑愿望,从而达到诱发学生求知欲望目的。

学习八年级上册Unit 3 Our hobbies Topic1 Section A.这一课时,我首先从谈论学生健康、平常运动、学生业余爱好,再引导谈论自己的爱好.Teacher:Health is important to everyone of us.How do you usually keep healthy? 这时学生可能回答Student1:I often eat healthy food.Student2:I often wash my hands before meals.Student3:I think doing sports is a good way to keep healthy.Teacher:Good.Do you often play basketball or soccer in your free /spare time? 同时学习生词“spare”(spare=free),接着学生回答Yes,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in my spare time.Teacher:Oh,playing basketball is your hobby.Teacher:OK,today,let’s talk about hobbies.这时学生对自己的业余爱好有着一种求知欲。教师接着继续追问:1.What is your hobby? 2.What’s your favorite hobby? 3.Do you like fishing? 4.What else do you do in your spare time? 引导学生逐一回答 I love fishing并展示课文1a的图。学生对“fish”加“ing”?而不用“to fish”产生悬念?从而引出本课的知识点。be interested in doing something.like/love/enjoy/prefer doing something.be fond of doing something.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进一步展开教学活动。

这节课的导入是通过对健康、做运动、业余爱好制造悬念,在悬念中设疑来激活课堂,引导学生对“对做某事感兴趣”、“喜欢做某事”相关知识点地学习。通过所设疑问来诱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二、生活经验,启发积极思维

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事物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为这些事物虽然熟悉,但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用这样的事物作为学习情境,学生必然会产生探究事物本质的心理,激发出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导入的巧妙设计 篇4

一、利用多媒体, 优化课堂导入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常客, 是十分有用的教学工具。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能够激发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导入环节结合在一起, 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图像、声音与视频效果, 更好地展现一些教学内容的线索, 有利于促进初中英语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在初中英语教材中, 有许多内容具有直观性。将课本中的英语字母转变成直观的信息, 会让课堂导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比如在讲解《Don’t eat in class》一课的相关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 在网络上寻找一些学生的课堂学习照片, 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呈现一张学生上课与同桌聊天的图片, 或为学生呈现一张学生上课走神的图片, 让学生判断这些行为正确与否。与课堂规则相关的图片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反思与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并让学生一点一点走近祈使句, 还能促进英语课堂氛围的和谐化。

二、调动主动性, 优化课堂导入

让初中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成为课堂的主人, 是课堂导入优化的重要实践。在初中阶段, 许多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开始形成, 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希望在学校生活与课堂学习中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课下, 学生通过个人言行举止的调节获得他人关注。课上, 学生希望通过良好的表现得到教师的关注。在课堂导入时,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让学生在实践中融入到英语学习活动中。

初中英语课本每个单元都会有一个主题,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值日的形式进行表演或者演讲, 每一节课给两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可以选择个人展示, 也可以邀请他人一起展示。例如, 在学习《I’m watching TV》一课的相关知识点之前, 教师要将“家庭活动”这一展示主题告知学生。有的学生会画一幅画, 利用导入展示时间, 用英语流利地向其他学生介绍这幅画。有的学生会利用这一主题编写一个英语小话剧, 时长在三分钟左右, 为英语课堂带来一丝新意。在课堂导入环节给学生机会, 是推动英语教学创新化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课堂互动, 优化课堂导入

课堂互动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导入与学生进行积极交流。利用有效的课堂问答, 引导学生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新时代的初中英语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积极参与对于课堂活动实施的积极作用, 在导入环节积极设置真实的情境, 依托真实的情境设计问题, 从而让课堂教学内容更自然地走进学生心里。

例如, 在讲解《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一课的相关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张自己外出旅行与朋友一起拍的照片。先向学生大概介绍旅行的内容, 介绍成员。之后, 引导学生对比其中的人员, 说出“Our teacher is thinner than her brother.”或者“Mike is taller that Nancy.”这样的句子。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师生互动, 让学生在经历教师真实生活的同时, 找到英语语言学习的素材, 会大大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真实性, 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应用价值。

四、设计游戏, 优化课堂导入

与其他方式相比, 初中学生最喜欢的课堂导入方式应当是游戏导入。将游戏活动应用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以及英语教学方法的丰富。课堂导入环节所应用的游戏应当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 必须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 否则会降低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教师要安排操作性强的游戏丰富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 在讲解《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一课的相关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将来时的问句做句子接龙游戏。以“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为起点, 接下来的一名学生要回答“Yes.”或“No.”并提问下一名学生“Will robots have brain?”以此类推, 针对前一句的宾语提出更加具体的问题。这个游戏只需要学生说一句话来参与, 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英语课堂学习的状态。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游戏自由, 不必过分苛求学生英语语言的准确性, 以活跃课堂氛围为主要目标, 辅以适当的指导即可。

中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设计 篇5

摘 要:导入是老师颇费心思的一件事。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文章开头如定调,教学也是如此,课若开端没上好,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下面就难以正常进行。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时,教师一定要讲究导入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

关键词:课堂导入;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08-01

所谓“导入”,也叫“导课”、“课引子”,指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述的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或场景。

一、导入时间的把握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分割的一般方案,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导入的5分钟是不可省略的。

前5分钟这一段时间学生思想处于由松弛到紧张的过渡阶段,处于注意的转移和重新分配阶段,这时,最需要教师以最恰当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把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时间的差异归因于学生的认知状态、情感准备状态和教学质量等三个变量。其中情感准备状态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激发程度,情感准备状态程度高,学习结果就好,所用学习时间就短。就是说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得好,学习效率就高。

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就应该抓住开始的这5分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学生的情感准备状态提高到相当的高度,才能确保后面学习的高效。

二、导入的作用

引起注意:好的导入如同电影、戏剧的序幕,如同弹词、相声的开篇,如同说书人的起讲,一开始就有极强的吸引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篇课文或本堂课的学习中。

激发兴趣:好的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统领定向:好的导入就像下棋,第一招的出动直接关系到全盘的动向,导入应对整堂课起着统领定向的作用,一开讲就应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讲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

创设情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感悟、熏陶”,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开始注重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而这恰恰是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问题,也是导致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因素。

创设教学情境,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导入,而且必须在导入时就进行。语文学科人文性、形象性、情感性的特性决定了情境教学是今后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也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任务、重要特色。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导入语的这一作用、这一任务,我们今天所说的开讲的优化也就主要体现在这里。

三、导入的方法

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语文课常见的导入方式,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大家有所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有所创建,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1、由释题导入:

主要有:

释名物――标题牵涉到了人名、地名、物名,这些又是学生不熟悉的,可从解释这些名物开讲。例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藤野先生》《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释题意――有些文题的含意,或者另有所指,教师可从题意开讲,让学生循题识文。如:《为了忘却的纪念》文题含蓄,从字面上看似乎矛盾,既然要写纪念文章,为什么又要“忘却”呢?这就可以从解释题意开讲。

释结构――从语法关系方面分析文题,透过文题的结构,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深意。

2、由作者、时代背景导入:

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3、由文章的风格、价值导入:

所谓风格,指作家的思想气质、生活经验、社会理想、审美需求、创作才能等在作品中独特的个性化的稳定的表现。了解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对学生学习其文章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学生认识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借以洞察文章寄托的作家的社会理想、审美要求,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社会意义。同时,通过评论文章的风格、价值,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4、由故事、趣事导入:

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学生都喜欢听。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开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由诗词、格言导入:

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炼,含意丰富,表现力强,青少年一般都喜欢,以此开头,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还可以很好地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效率。

无论使用哪一种导入方式都应注意:

①针对性――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情感状态等),因课而异,因人不同。

②新颖性――不是千篇一律,雷同陈旧,而是富于独创,富有个性。

③艺术性――语言应该清新流畅,同时又生动富有感染力。

用巧妙的导入激活历史课堂 篇6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长期以来提及历史,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可是提及历史学习,学生却打不起精神,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就成为历史老师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良好的开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历史教学的导入语设计得好,课堂等于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导入语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喧闹的课间迅速拉回到课堂上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愿意与教师共同探讨历史知识的奥秘。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开始的二三分钟恰恰是人的思想最易集中的时候。那么,如何设计历史教学的导入语呢?结合平时的积累,我将导入的方式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复习导入

这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即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知识。这样既有利于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又于无形中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充分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温故知新”的思想。可是怎么“温故知新”?却也是一门小小的学问。平铺直叙犹如白开水,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曲曲折折,学生又会丧失耐性。怎么办呢?新课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参与,课堂才会真正上出实效。利用小组知识竞赛或抢答的方式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故事导入

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普遍喜欢听故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历史是对过去人物活动和重大事件的记述,具有极强的故事性。通过讲述故事,既调动学生的心神、智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又为新课的学习作好感性知识的铺垫,有利于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商鞅变法》新课之前,我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我国有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前,担心人民不信任,就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给十金。人们感到很奇怪,只是观望着,没有人去搬。这位改革家便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于是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果然立即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故事刚刚讲完,就有学生在下面说是商鞅。我肯定之后,接着问学生:“大家可知道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体现了什么精神?”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三、视频导入

中学生情感丰富,认识能力发展迅速,但非常好动、不稳定。通过视频则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形象的鲜活的历史,缩短由于时空差距所造成的学生与史实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认识历史、激发思维提供感性材料和思维桥梁,使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述《伟大的开端》一课时,上课伊始我播放了电影片断《我的1919》,视频中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借着日本代表所丢失的怀表,在巴黎和会上慷慨激昂地指斥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是强盗行为,是极端的无耻。通过视频不仅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给予学生强烈的多种感官刺激,而且营造了一种爱国氛围,顾维钧慷慨激昂的陈词深深感染了学生,对于日本的无耻行径,学生个个义愤填膺。在此基础上,我借着影片告诉学生:“ 而日本的这种无耻行径却在巴黎和会上得到肯定,中国的四万万同胞终于愤怒了。北京的学生率先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由此爆发,中国历史的伟大开端也由此掀开。”

四、歌曲导入

歌曲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音乐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利用一些歌曲导入新课,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习历史的興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我先播放了著名的歌曲《团结就是力量》,雄浑激昂的歌声迅速将学生的思绪从喧闹的课间拉回,给予学生强烈的耳膜冲击。伴随着歌曲的播放,学生的情绪被激发,他们也不由自主地唱起了这首歌。见此情景,在歌曲播完之后,我立即让学生谈听后感和唱后感。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又适时补充:是啊!这首扣人心弦的旋律,曾经成为上世纪30年代团结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号角和心声,也为全世界法西斯罪恶势力敲起了丧钟。正是在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通过《团结就是力量》的播放,学生不仅在歌声中重温历史,初步感受到团结的力量,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的学习埋下伏笔,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情感的驱使下,课堂有效地被激活,自然而然顺利走入新课的学习。

五、图片导入

初中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思维很容易被激活。如今的历史考试也特别注重图文并茂,新版教科书中也是图文并存。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平时在教学中,注重对图片的利用。在课堂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图片导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曾发出 “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的感叹。图片的提供具有直观性,以静带动,能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现象,用静态的图片激活学生的大脑兴奋点。如讲《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两幅图片: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然后我让学生对两幅圣母像进行比较。学生得出的共性结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更显生动、灵活,而中世纪时期的则显得呆滞、呆板。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观察后,我让学生结合课题自行解说和提问,从而导出了本课的学习要点。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现,思维得以大大拓展,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巧妙导入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7

一、激情导入,激起学习热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激荡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教学《触摸春天》时,教师可这样饱含深情地导入:“同学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最为宝贵的。生命如同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同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用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初次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些什么?”教师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几句话,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问题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以问题来导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教学《动手做做看》这一课,我的导入如下:“把红、黄、蓝三种颜色混合到一起,是什么颜色?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答案呢?让我们动手做做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看文中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需要动手做做看。”这样的导入,会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看图导入,直奔文本

以插图作为导入新课的凭借,可以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驰骋丰富的想象。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我先出示插图,问:“这是书上的一幅插图,看着图,你想说什么?”学生在欣赏图画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表达自己对图画的理解。我接着提问:“作者看着这幅情景,有什么感想?”学生很快到文中去找答案。最后,再让学生齐读文中最后一句话。像这样用图画导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

四、课题入手,质疑导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开课伊始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课题,并交流想知道什么内容。强烈的求知欲点燃了思维的火花,学生纷纷发言,然后带着满脑子的疑问进入新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启迪学生思维。

五、创设情境,媒介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借助歌曲、画面等媒介,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乡下人家》一文,作者描绘了乡村田园生活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教学时,我用欣赏图片的方式导入,同时播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曲子。那一幅幅充满生机的图片伴着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展现给学生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美的感受,使他们赏心悦目。此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你们喜欢乡村生活吗?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乡下人家,细细体会一下其中的乐趣吧!”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生活的学习体验中。

课堂导入的巧妙设计 篇8

一、开门见山法

直接导入常常应用于教授数学概念的时候, 教师一上课, 就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 这种方法主题突出, 学习目标明确, 既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 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例如, 在设计“认识万以内的数”这一节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数, 比如:1000, 5000教师引导:从右边起, 第四位是千位. 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认读. 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 通过直接教授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导入法

创设特定的情境, 学生进入教师所设定的角色, 去真正体会情境中的数学, 不仅调动学生的兴趣, 同时展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例如, 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实践活动的:通过事先的谋设, 布置一个模拟小超市,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 一名学生当售货员, 介绍商店里的商品及商品的价格;一名学生当顾客, 拿出一元钱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小组的其他成员当裁判, 看他们的购物过程是否正确. 活动开始, 售货员推销商品, 顾客挑选好商品付钱, 售货员找钱并叙述:“顾客您好, 您购买的商品价格为3角, 收您一元, 找您角.”这样的购物活动生动活泼, 使学生理解了人民币的功能及元、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故事导入法

对小学生而言, 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演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观看和倾听这些内容的时候, 他们的注意力会更集中.

例如, 在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 我先是给学生讲述一个小故事: 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 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 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 分给猴1一块. 猴2见到说:“太小了, 我要两块. ”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 分给猴两块. 猴3更贪, 它抢着说:“我要三块, 我要三块. ”于是, 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 分给猴3三块. 小朋友, 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 学生被故事情境所吸引, 围绕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最后师生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

四、设置悬念法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悬念, 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强化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 在教学“10的分与合”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魔术:准备好一个魔盒, 里面装了一些美丽的小珠子, 让几名学生上来抓这个盒子里的珠子, 想抓几个就抓几个. 这时, 教师故弄玄虚, 说:“老师有个特异功能, 能很快地猜出现在盒子里还剩几个珠子. ”如一名学生摸了4个, 教师利用特异功能猜 出现在盒 子里有6个珠子 . 师生一同 数1, 2, 3, 4, 5, 6 (取出盒子里剩的珠子 , 让大家看看盒子 , 确认里面没有珠子) . 魔术游戏强化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对老师有特异功能产生怀疑, 引发思考, 此时, 教师适时地出示课题“10的分与合”, 引导学生学会这个“神奇的魔术”, 学会今天的学习内容, 学生兴趣高涨.

五、实物演示法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 因此, 新课的导入可以利用实物演示, 变抽象概念为具体,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拿着硬纸板制作的正方体和长方体模型, 沿着几条棱剪开, 得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 让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

六、动手操作法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 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教学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 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 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的:学生分小组一起“玩”一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这些形状的积木, 通过“玩”的过程对这些积木的表面进行“摸一摸”, 感受平面和曲面的不同触感;“搭一搭”, 分别感受正方体和长方体搭起来平稳, 圆柱和球搭起来易滚动的特点. 这样的导入, 对立体图形的学习帮助极大, 学生兴趣浓厚, 学习效果也事半功倍.

七、温故导入法

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温故导入法自然和谐地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 通过对旧 知识的回忆,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从而形成正迁移.

例如, 在教学“复式统计表”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出示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 提出将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单式统计表里的要求, 完成对单式统计表的回顾. 教师再提问:这些兴趣小组男生共有几人? 女生共有几人? 由于单式统计表不能反映这样的问题, 于是教师提出对复式统计表学习的必要性.

“教无定法 , 贵在得法”, 课堂导入不能生搬硬套 , 也不能流于形式,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 不同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 开启精彩的一课! 2013.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指出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 设计多变的课堂导入方式, 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并根据教学实践归纳了几种导入方法.

如何巧妙导入语文精彩课堂 篇9

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置每节课的导入语, 运用以下各种技巧, 将学生引入到自己预设的情境中, 然后再循循善诱进入教学环境,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热点关注——联系现实生活, 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即兴引入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对课外话题的兴趣, 远远要高于对课本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巧妙将课堂和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联系起来, 从而让学生爱屋及乌地“爱”上这节课。

二、温故知新———由以前学过的知识, 用学生记忆里比较深的知识, 及时导入

每个人都有怀旧的心理, 学生们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我们曾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知识, 学生们的记忆更是深刻。这时我们可以巧用以前让学生们牢记的知识, 运用怀旧的方法, 将学生巧妙引入新课堂的教学中。这一方法既可以温习旧知识, 又可以及时导入新课程, 因此是老师们经常用到的。

特别是鲁迅先生的文章, 初中阶段引入了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 而且鲁迅的“人时地事”又是要牢记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作家概况的方式将学生引入作家的另一篇文章。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鲁迅先生作品中人物的关联性将学生引入到新文教学中。

三、借题发挥———通过文章题目, 巧用学生对文题的兴趣, 恰当引入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文章题目, 可暗示文章的中心, 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我们课本中的这些精华文章自然也不例外。例如《甜甜的泥土》一课, 有位老师就利用学生提出的:“泥土怎么会是甜的?”“难道作者是蚯蚓?”两个问题, 恰当导入:“是啊, 泥土怎么会是甜的?这里面到底是蕴藏着什么玄机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将学生带入到了新文章的教学中。

课堂导入的巧妙设计 篇10

目前中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课堂上存在“卧倒”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在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后, 认为英语没有多大的用处, 放弃英语的学习。与此同时, 一些英语教师认为课堂导入很浪费时间, 因而一上课就直奔主题。还有些教师, 虽然意识到了英语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但却在实际工作中, 对其重视不足, 或是研究不够深入, 致使导入方法不当。这样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不能让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 更无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就英语这门学科而言, 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笔者认为精彩、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 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教学很快进入最佳境界。

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中, 笔者一直注重课堂导入的应用。下面以unit 6 Go Out and Enjoy Life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英语第一册 (王守仁、袁春燕主编) ) 为例, 试述一下这个单元六个课时的导入。

一、free talk导入法

free talk导入法是在师生彼此都十分了解的基础上, 对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一些生活中的话题进行讨论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导入可以让英语学习生活化,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开始学习新的知识。

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听说课, 让学生讨论休闲的时候去哪里逛逛。这是一个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话题。所以笔者选择用free talk的方式进行导入。老师问学生一些问题, 例如:Q1:What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还帮助学生回顾他们已有的知识。学生回答所涉及到的有关地点和休闲方式的词汇与本课的主题密切相连, 也为本课话题奠定了一定的词汇基础。

二、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 即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由于故事具有很强的情节性, 能够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的活动中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点切入, 使学生自觉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是有关Brandon Park Beach, 在这个听力材料中有着比较多的生词, 学生很难迅速地抓住听力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课时的导入上, 笔者可是花费了一些功夫。笔者根据课文的内容, 对其进行整合, 改编成一个与之相关的小故事, 通过绘声绘色的导入, 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可以在听故事时接触到本课将要学习到的一些生词, 并在一定的语境中去体验这些词的意思和用法。有趣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降低对原有听力材料的恐惧, 树立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

三、图片导入法

所谓图片导入法, 是通过视觉的刺激, 激发学生们学习本节课内容的热情。如果老师选择的图片是紧紧围绕着本节课内容的, 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视觉方面的满足, 而且为下面新课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本单元的阅读材料是有关The Fountain Square。笔者准备用两个课时去完成阅读的学习。由于学生的词汇量较小, 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 因而学生并不愿意主动阅读。在第三节课进行导入时, 笔者准备了一些和文中生词相关的图片, 利用图片给学生介绍生词。这些图片既简单又形象, 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图片还可以让学生把抽象的英语单词和形象的画面结合在一起, 又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生词。

四、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指在复习前面旧知识的同时来导入新的知识, 这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 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印象, 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作铺垫,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在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学习课文The Fountain Square。南京的山西路广场就和书中描述的广场类似, 因而第三课时的家庭作业就是仿照课文描写山西路广场。由于第四课时和第三课时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 所以第四课时的导入, 是让一部分同学用英语描述山西路广场。这样的导入, 促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把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 使新旧知识进行合适的衔接。

五、游戏法导入法

游戏导入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一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或游戏, 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

本单元的语法部分是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这个知识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所以本节课笔者设计的导入环节就是一个游戏。游戏的规则就是教师每次邀请三个同学, 其他的同学找出这些同学的一个特点, 用含有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句子表达出来。谁说的句子多, 谁表达的准确, 谁就获胜。游戏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让课堂的学习氛围在很短时间里就能被创造出来, 让学生很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六、情境导入法

所谓情境导入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通过画面来再现情境, 从而渲染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置身于特定情境之中, 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深入体会和感悟教材的一种导入方式。

本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就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本单元的知识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鉴于此目的, 本节课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帮助Sue安排南京一日游的任务。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播放了一段有关南京旅游景点的视频, 让学生欣赏了家乡美丽的风景。视频中出现的南京名胜古迹, 教师在黑板上一一给出英文翻译。这其实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一场有关南京著名景点名称的头脑风暴, 既促进学生掌握这些名称, 又为后面的任务扫除了一些语言上的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就为学生营造氛围, 让学生入情入境, 全心全意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根据课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 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比如音乐导入法, 背景知识导入法等等。不管是怎样的导入方法, 只要能为教学服务, 切合教学目标,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都是值得我们教师努力尝试的。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导入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课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 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英语,课堂,导入

参考文献

[1][英]马丁·韦德尔, [中]刘润清主编.《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2月第9次印刷.

[2]陈谦.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生疑”能力[J].教学月刊 (中学版下) , 2007 (11) .

[3]陈正久.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堂导入[J].考试周刊, 2007 (35) .

[4]李瑞玲.高职英语教学导入环节调查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李旸.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环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6]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王嵘.让导入成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亮点[J].考试周刊, 2010 (05) .

[8]肖荣, 黄宏新, 车云霞.论课堂导入及其设计[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1 (02) .

[9]姚红东.高中英语课堂艺术与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培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卫生临床知识下一篇:中学生数学兴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