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生活课中课堂导入的设计

2024-05-31

浅谈经济生活课中课堂导入的设计(精选10篇)

篇1:浅谈经济生活课中课堂导入的设计

浅谈经济生活课中课堂导入的设计

一出戏要有密锣紧鼓的开场.一堂课要有扣人心弦的导入.良好的课堂导入如磁铁,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像催化剂,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似桥梁,连接着师生的情感通道.课堂导人对一堂课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课堂导入形式多样,下面拟以笔者在高一经济生活课的教学课例试作说明.

作 者:罗长春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三中学,广东广州,510120刊 名:教育导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年,卷(期):“”(10)分类号:G42关键词:

篇2:浅谈经济生活课中课堂导入的设计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是一名出色的引导者,一堂好质量的数学课,首先要看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巧妙的导入和恰当的提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只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才能诱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把良好的开端比作“凤头”。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一堂课良好的开头是多么的重要!的确,良好的新课导入语,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良好的新课导语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

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因此,合理而新颖地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等待着你的第一句话,而你一开口是索然无味,吸引不住学生,学生就会大失所望,从而对你失去信心、信任和敬意,那样就会严重地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导入的要求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要把它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开场白中迅速定向,进入对教材重点的探求。当老师的话语,像淙淙的小溪一样流进学生心田的时候,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鼓起他们学习的风帆。

三、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与方法

1、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带着疑问与欲望走进课堂内容的学习,并在情境创设中对所学内容在认知上形成知识建构,方法上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教师通过问答、谈话等,带领同学走进预设的情境,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感悟情境,深层感知学习内容。

因此,我认为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情感反应,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一堂课的学习中来。如教学《10的认识》,课件出示0~9这几个数字娃娃,“9”站出来骄傲地说:“你们哪一个有我大呀?谁也没有我大!”这时“0”和“1”跳了出来,“0”站在“1”的右边就成了“10”,说:“你不要太狂妄了,看,我们俩和起来比你大!”这时“9”涨红了脸,低下了头。从而揭示课题《10的认识》。

又如教学《分类》时,课件出示小明的新房间,可东西摆放得很杂乱。师抛出问题:“你们看了小明的房间,想说点什么吗?”生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抢着回答:“小明的房间太乱了,看起来很不舒服!”师趁机追问:“小明的房间太乱了,小朋友你能帮小明把房间整理一下吗?哪些东西可以放在一起?为什么?”从而导入新课《分类》。

2、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

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设计有效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来导入新课。

师:笑笑和淘气是两个天天坚持锻炼的好孩子,淘气每天都沿着这个操场跑一圈(课件出示操场的平面图——长方形),笑笑则每天沿着这个平静的湖面跑一圈(课件出示湖面的平面图——正方形),这天它们却为谁走的路远一些而争吵起来。听!笑笑说:“我每天比你走得远,要不然我怎么比你苗条?”淘气说:“不对,不对,我走得比你多,要不我怎么会这么强壮?”

师:你们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到底谁走的多?为什么?

这样便很自然地引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求出操场和湖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以达到有效导入新课的目的。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真实、生动、有趣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所以说以现实生活为原形的课堂教学,正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

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比如,在讲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破了,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根据它,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另外,通过以上方法引入,还让他们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4、用故事、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地思考。如何在上课伊始就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教师不妨借用一个小故事或者是谜语来导入新课,因为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和猜谜语了,用故事和谜语最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故事必须短小,同时故事和谜语必须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如在教学《数的产生》时,小明和小芳是同一个班的学生,小明调皮成绩不好,而小芳聪明能干成绩又优秀。一次考试小芳考了95分,小明妈妈回家问小明考了多少分?小明回答说:“哎呀,妈妈,我考的比小芳多一点。”妈妈可高兴了,是96、97、98、99还是100?小明摇摇头,都不是。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小明考了多少分吗?(9、5分)

5、游戏操作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教轴对称图形时,设计了一个贴耳朵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一张可爱的笑脸,但是还差一对耳朵,你能帮它贴上去吗?生上台画了一大一小的一对耳朵,师问:“这样美观吗?”(不美观)师:“那要怎样才美观呢?”(必须要对称才美观)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对称美)这一游戏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激发学习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而且也使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6、旧知导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温固而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从而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先复习两道相关联的一步应用题,然后将其组合成两步应用题。或对一步应用题改变条件或问题而成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过度,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作铺垫,使学生对新知并不感到陌生。教给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

如《解决问题》中,一本字典27元,一套书43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一本字典和一套故事书一共用了多少元? 生2:一套书比一本字典多多少元? 师:我给营业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你们会解吗?不会没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7、直接导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

直接导入法,就是三言两语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这种导入法时间短,能在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学生听课目标明确,引发探求新知的兴趣。

如教学《5的认识》,课件出示升国旗图,让学生数一数,国旗上有几颗星?每颗星有几个角?有几位小朋友在升国旗?今天咱们学习《5的认识》。板书课题。

篇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设计策略

一、设计导入的基本原则

导入的要旨在一个“导”字。但“导”向何方, 又怎样来“导”呢?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具体来说, 好的导入, 必须考虑到课文的体裁和特点, 学生的年龄和心理, 力求导出情趣, 导出重点, 导出新意, 起到思维定向、内容定旨、情感定调的作用, 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语文课堂导入的设计策略

(一) 以情导入

1. 谈话激情。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 或用抒情性语言突出文章的情感旋律, 以此感染学生, 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于漪老师曾经这样设计《春》的导入语:“一提到春, 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 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 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 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 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 容量有限, 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 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

这例导入绘声绘色, 情景交融, 创设了一种联想情景, 学生听后会觉得眼前春光融融, 一片生机。老师对春光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学生迫切学习《春》的欲望被激发, 朱自清如何妙笔生花地描绘、盛赞春之美景, 正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

2. 多媒体激情。是指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 通过欣赏音乐、图片, 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可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深刻体验教材内涵之美,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教《沁园春·雪》时, 可放映诗朗诵电视片, 让学生欣赏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感受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春》一文的导入, 也可以在悠扬轻快的乐曲声中, 播放一系列春景图的幻灯片, 并配以“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等诗词, 让学生在优美的境界中感受春天。

(二) 激趣导入

1. 谜语激趣。谜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成员, 猜谜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娱乐。将它们引进语文课堂,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在介绍作家老舍时, 可先出三个谜语: (1) 古屋 (打一作家名) ; (2) 挑嫩的 (打一作家名) ; (3) 晚年离婚 (打一作家名) 。有学生反应很快, 答道:“老舍。”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这时再走近老舍, 介绍其人其作则会让学生意犹未尽, 记忆深刻。

2. 实验激趣。在讲解一些科普文章时, 可在班上开展一些实验,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 可取一小杯水、一根筷子在班上演示光的折射, 让学生举一反三, 对沙漠里的海市蜃楼等奇怪现象的成因有一些科学知识的解释。

(三) 以理导入

1. 警句明理。恰当地引用警句、格言, 点明中心, 导入新课, 有新鲜感,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学《论美》, 可选用一些警句导入课文:

美是真的光辉。——柏拉图 (古希腊)

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罗曼 ? 罗兰 (法)

教学《多一些宽容》时, 可选用:

宽以济猛, 猛以济宽, 政是以和。——《孔子家语》

惟宽可以容人, 惟厚可以载物。——薛宣

2. 点题明理。有些文章, 中心思想显露, 可以点明课文中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句子或立意性文眼, 再导入新课, 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第一印象”中认识写作目的。比如教郭沫若的《白鹭》可以从最后一句导入, 感受白鹭被人忘却了的美:“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再如教《陋室铭》一文, 可破题发问:此室陋在何处?又为何说“何陋之有”呢?

课堂导入既是一种艺术, 也是一种创造。设计得好, 它能优化知识结构, 调动课堂气氛, 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 迸发新颖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语文的动人魅力。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 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论述了语文课堂导入的设计策略。语文课堂导入的设计应着眼于情, 着眼于趣, 着眼于理, 力求导出情趣, 导出重点, 导出新意, 起到思维定向、内容定旨、情感定调的作用, 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导入,设计策略,语文课堂,激情,激趣,明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篇4:浅谈美术课堂的导入设计

关键词高效课堂 导入设计 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5-0119-02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打造高效课堂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高效,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学会、是否会学、是否乐学。课堂教学的一切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美术是一门创造思维与知识技能相结合的特殊学科。从表面上看它很容易接受,绘画课写写画画,手工课学学做做,而要真正在一节美术课中让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启迪,真正在知识方面得到收益,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是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愉快教学的前提。是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美术课的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为了把学生引入到教学中去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它的首要作用和功能就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课堂导入设计得好,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迫切的探究心理,投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导入设计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

课堂导入的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尽可能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黑板报设计》的导入:“同学们,“元旦节”马上就要到了,为了美化我们校园的节日气氛,学校将要评出最佳的黑板报设计方案,根据设计的效果,还要评出最佳设计者,大家想不想参加?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黑板报设计的有关知识,看谁能在这次的黑板报评比中获得最佳设计师称号”。相信同学们的好胜心已经得到了调动,开始跃跃欲试。

另外,在美术技法课中,可以选择自己或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引入新课,简单讲解作品的构思、技法,再转入到讲述新课的环节。特别是范画原作,往往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动手的欲望。

二、导入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导入设计要深入挖掘教材,研究教材,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而设计导入的形式。讲课伊始,用最少的话语和有趣的活动,迅速缩短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比如《具有特征的面孔》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掌握人物面孔的结构特征。教师若直接讲授人物面孔结构特征的有关知识,学生的思维难以调动,学生开始就在思想上便会产生厌倦情绪,更无法进行下一步的绘画实践。如果上课初设计一个和教学有关富有情趣的活动,根据活动内容设计导语。如:首先教师在黑板报上画出人物典型的脸型,并好奇的对学生说:”大家都来找一找,与这些脸型相似的同学都有谁?”同学们马上会根据黑板上的几种脸型到同学中去寻找。学生投入到活动中也就投入到了教学内容中去。然后,教师将学生精心选出最合适的人选请到讲台上,站在与自己相似的脸型前分别画出眼睛、鼻子、耳朵和嘴、眉毛,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后,同学们会在笑声中领会新课的内容。

这些丰富多彩而快乐的演示活动,其过程渗透直观的形象,使学生的求异心理得到一种满足。用这种方法导入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抽象的美术知识具有极其有效的作用。演示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三、导入设计要声图并茂具有直观性

美术本身是一种视觉艺术,精彩、有说服力的图片或视频更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积极情感,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图、文为一体,为学生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刺激。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能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更好地把美术学习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在《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中,我们可以剪辑一些民间艺人制作艺术品的镜头,如:绘制年画、刺绣、扎风筝、木雕等,配以中国民俗音乐,学生还游离在上节课或课间的散乱思绪立刻集中起来,不禁惊叹于中华民族神奇而又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艺术。

四、导入设计要设疑引思具有启发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培养其主动探求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要在启发式原则的指导下,运用设疑置问的方法导入新课。设疑置问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例如:在素描学习中,针对部分学生绘画时只注重局部刻画不重视整体关系的情况,笔者选择了两张学生作业,一张局部刻画精彩,但画面整体关系凌乱;另一张整体关系明确,但局部不够深入,在一开始上课时向学生提问“哪一张好?”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执己见。此时,借机引入课题:作画方法——整体与局部。同学们觉得通过老师提问和同学讨论这一过程,很快就理解掌握了“整体——局部——整体”这一作画方法。

例如:《标志欣赏》一课,在讲新课之前,先播放一些国外城市的图片或视频,然后进入导语:同学们,假设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在无法用文字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如何尽快找到你想去的地方?比如想去奥运会体育馆、麦当劳等……(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其实答案很简单,你自然会去找能够代表这种地方的图形符号,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标志”。通过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通过设疑置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情绪中接受新知识。

五、导入设计要设置情境具有人文性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在美术教学中,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探索,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主题,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特征,能很好地体现人文精神。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学生需要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题材、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从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人类感情的角度来看,同样值得研究。

美术鉴赏《西方现代艺术》一课中引用了凡高的作品《割掉耳朵的自画像》,针对学生对凡高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一知半解但又很感兴趣的情况,笔者简单讲述了他短暂、孤独而又对绘画充满激情的一生。学生听完唏嘘不已,也更深刻地体会到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动力和来源。老师要尽可能地联系美术作品创作时的文化环境和条件,引领学生置身其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探索与发现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高层次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风格特征和内涵。

美术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导入,都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坚持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坚持以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只要能够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都是成功的课堂导入,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美术教师应当正确深入地认识课堂导入的意义及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阴定蕾.浅谈美术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2]王延绥.谈中学美术教学课题导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1).

篇5: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参考

根据课标理念,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是7-9年级地理教育的目标取向。因此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知识的讲述不再是概念和原理出发,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出发。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赋予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依据新的课标理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管是在章节导入语还是具体内容的教学中,都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代特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新课程导语设计的指导思想,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笔者围绕这一指导思想设计的章节导语,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效果很好。

二、课堂导入语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纲享领,引人入胜

做到提纲挚领并不难,而且过去很多教师的导人语也是按这一要求来设计。但由于受重知识传授这一传统教学目标的影响,有的导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往往以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以及一些地理专业术语来组织材料。实际效果是“精炼枯燥”,虽

能很好地概括章节内容但却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与新课标不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代表性和趣味性的理念是不相符的,而且脱离生活的说教只能让人生“厌”。初中生对趣味性强的内容比对知识性强的内容更感兴趣,这里借用上海市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说明这一点:

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地理奇闻趣事、各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各自然带的珍奇动物。

初中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板快运动、地壳变化的内外营力、气候成因、工农业邓经济地理知识。

因此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来说,“引人入胜”比“提纲挚领”更有实际意义,而且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倾向,因此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新课标所确定的初中阶段的地理教育的目标之一。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导入语更适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并对他们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起到较好作用。因此,章节语既要提纲挚领,更要引人入胜。

2.源于生活,用生活解读地理

新教材内容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和体验,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理念。在具体教学与导语内容的设计中,也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地理的积极性。而且,用生活解读地理,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如在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你是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正说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原来是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地球不停自转带来了昼夜的更替和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因此你会感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又不得不在深夜观看小巨人姚明的精彩表演……”通过列举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和亲身体验,使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一初中地理中最大的难点由身边熟悉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理性的探究,大大降低了初中生抽象思维的坡度,既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又收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因此,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可激发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而且也使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从而将对地理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将对地理学习的需要从兴趣上升为动机正是新课程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3.形散而神不散

既然导语的内容源于生活,而“大干世界无奇不有”,身边的`点点滴滴和国内外大事都可作为素材,因此导语的表达形式以散文文体为宜,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推理。但形散而神不能散,所举生活实例,不能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这会导致主题的不明确削弱地理课堂的“地理性”。因此,应围绕课程标准并与教材紧密联系,以课文主要知识点为线索,将生活实例由联起来,并可巧妙灵活地将章节标题嵌入到导语中,做到既具备地理性又不乏趣味性和生活气息(详见例文)。

4.个人风格与教材风格相结合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往往因各自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教学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底蕴及性相爱好等不同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单从语言来说,不同的教师就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如有的是热情奔放型,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有的属哲理学者型,深沉稳重逻辑严密;有的是轻松自如型,娓娓道来不温不火不缓不急。而新教材的语言风格是平实生动,有亲和力,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不管个人风格如何,都应与教材风格相结合以至相融合。如热情奔放慷慨激昂又不失生动活泼;富于哲理又要通俗易懂:轻松自如娓娓道来也要亲切生动力避平铺直叙。总之,要从初中生的年龄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在个人风格中融入教材风格,不要板着脸孔说

教,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做到朗朗上口通俗生动又富有亲切感。如(聚落》的导人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或许你生活在乡村,傍三方水田依两口池塘听取蛙声一片,门前的小溪屋后的果林留下了你儿时的脚印;你若住在城市,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里商店、学校、医院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路似棋盘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5.渗透学法指导

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会学地理”比“学会地理”更重要。新的课标明确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学法指导,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在章节导语中也应有针对性地提醒学生每一章节的学习将主要用到哪些方法,以让学生首先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尤其是一些重难点部分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如在第一章的导语中,可以提出“我们将借助地球仪、采用实验演示法探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动手画图和制作模具,从实践中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以此来强调和提示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当然,学法指导的渗透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但在导语中增加适当的画龙点睛式的方法指导也是必要的。格和学法指导等方面谈了本人对新课程导入语设计的一些初浅的看法,在实际教学中要视具体章节而定。下面例文是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导入语,供大家参考。

例文:(天气与气候)就在我们身边,留心生活细心观察你会受益非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的是《多变的天气)。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明天的天气怎样?”是人们最关心的一个话题。卫星云图能帮助我们预知天气的变化;熟悉天气符号你也能胜任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大家都希望呼吸着洁净的空气,保护大气环境于己于人都有利。

晨凉午热、寒来暑往,(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赌诉我们气温既有日变化也有年变化。“早穿棉袄午穿衫、围着火炉吃西瓜”是x疆气温日变化的真实写照;三九寒天、七月流火、春光明媚、秋高气爽,是一年中气温变幻的容颜。从热带大陆非洲到世界寒极南极洲,从海陆的气温差异到高处不胜寒,这便是世界各地的冷热炎凉。

“黄河之水天上来”并不是李白的夸张,黄河正是汇集了降落于地表的雨、雪、冰雹而滔滔不绝奔向大海。从“春雨贵于油”的华北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原来降水既有季节变化也有地区差异。林深树密叶尖滴水的雨林集中在赤道附近,南极洲虽是地球上最大的“固体水库”却又被称为“白色沙漠”;从长白山到阴山、天山,翻山越岭一路走过,你会见到森林、草原和荒漠;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乞拉朋齐迎着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而成为世界“雨极”。各地降水多少不一样,(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会为你细说端详。

《世界的气候》复杂又多样——纬度位置的差异使得赤道地区与南极洲的气候截然不一样;山青水碧鱼肥稻香江南好风光,是人人称羡的鱼米之乡,而同纬度的西亚却是一毛不拔的戈壁沙漠,人迹罕至处处荒凉,只因为江南西亚分居大陆东西两岸;地形的高低起伏也会使气候变模样……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动手画好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地图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和气温、降水。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

【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参考】相关文章:

1.导入课堂的谜语

2.《化石吟》教学导入设计

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设计论文

4.关于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

5.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6.最新《水乡歌》课堂设计参考

7.《提灯女神》课堂设计参考

8.《田忌赛马》课堂设计参考

篇6:浅谈经济生活课中课堂导入的设计

马山县林圩镇第三初级中学 潘丽娜

摘要: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便是走进这一艺术殿堂的关键一步。优秀的课堂导入设计是开启语文教学艺术殿堂的金钥匙,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是要成为语文教学艺术殿堂的门外汉,还是要成为语文教学艺术殿堂里的行家,笔者认为应该从重视和研究课堂导入设计做起。本文围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从回顾复习、作者介绍、故事引入、悬念设置、情景创设、图物展示、游戏互动等方面展开探讨,为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摸索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设计策略

什么是课堂教学导入?课堂教学导入也俗称“开讲”,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行为。课堂教学导入的成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授课效果。对于课堂教学导入,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种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回顾复习导入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通过回顾复习,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旧知识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印象,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真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回顾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

例如在《春》一课中,授课教师设计下面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就学习了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能说得出描绘春天的诗句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春有关,那就是朱自清的散文《春》。

这个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就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

心中想到高山,他的琴声就像雄伟的山川竖立在听者耳旁,钟子期听后就赞叹他的琴声就像巍峨挺拔的高山;伯牙想到了流水,他的琴声犹如翻滚的江水流进听者的心中。钟子期听后就会称赞他的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于是世人都称钟子期为伯牙的“知音”。几年后,钟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世上唯一的知音,于是把琴摔碎,从此再不弹琴。—今天我们再来学一学,白居易与一个歌女之间的知音故事。

此法虽然效果明显,但所讲故事要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且故事讲述要精彩生动,切不可把语文课堂演上绎成故事讲坛。

四、悬念设置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然后再导入新课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的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

于老师在设计这则导语时,紧扣人物特征,给孔乙己定位是一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然后再通过三个与课文息息相关的问题,布下一连串的迷阵,并且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成功地设置了悬念,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产生了寻找答案的强烈欲望,在老师的引领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可见,最好的悬念应该来自于课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认真学习后取得成功的快乐。

游戏,是人类最古老的娱乐方式,它可以淘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心智。在课前设计游戏互动,既可以是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后气氛,还可培养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翁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角色分组,让各小组认真预习课文,上课前让各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扮演课文中的相应角色,通过戏剧的方法来表演课文内容。待学生表演结束后,结合各小组的表现,一边点评各角色的表演者的表现,一边分析各角色的性格特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互动游戏中,充分理解课文主旨和寓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戏互动导入法常见于低年级的课堂,其实在高年级也可以运用,因游戏不分年龄。无论年龄大小,要成功运用游戏互动导入法,关键在于如何掌握一个表演的度。如果游戏互动表演度过短、过轻,只是蜻蜓点水,就无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果游戏互动表演度过长,过重,又会主次颠倒,容易把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游戏表演。

除了笔者以上列举的七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好的课文教学导入犹如一个“锤子”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能带领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带领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带领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最终完成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教学任务。

总之,课堂教学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它是课堂气氛的催化剂,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开始。无论采用何种课堂教学导入法,都应以学生为主,因人而变,因势利导,因文而生,切实把课堂教学导入变成展示学生才艺的舞台,也只有这样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地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 张圣君.情感,让语文教学绽开美丽之花[J].文教资料 [2] 方晓映.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的探讨[J].文教资料

篇7:浅谈经济生活课中课堂导入的设计

摘 要: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利用精心的课堂导入设计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和课堂成功的保证。本文根据大学英语阅读课的特点,分析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了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几个有效的导入方法,以期对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导入设计;大学英语阅读课堂;重要性;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75-01

导入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课堂导入是指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教师所组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迅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美国知名学者威廉?沃德曾经写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普通的的老师解释知识,好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个环节。作为课堂第一环节的导入更是十分关键,只有独具匠心的课堂导入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大学英语写作课堂而言,能否利用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和课堂成功的保证。

一、导入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阅读课堂而言,成功的课堂导入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首先,一个好的导入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过程中。再次,导入能够让学生了解阅读课文的相关语言知识和背景文化知识,使课文阅读变得相对轻松简单。最为重要的是,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导入可以复习上节课的要点,另一方面,它让学生了解新课的内容及教学目标。

二、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导入方法

1、利用课文标题直接导入

对于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课文,可以采取直接导入法,教师以课文标题为引,要求学生预测文章主题和内容。学生做出预测后,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预测内容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和作者写作技巧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五单元Section B Stop Spoiling your children这篇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标题预测课文结构及内容。大多数学生会预测:文章首先分析为什么父母会溺爱孩子;接着写溺爱孩子有什么后果;最后提出建议,怎么样才能纠正溺爱孩子的错误。随后学生阅读文章发现作者思路与自己的一致必然会产生成就感,对文章的布局和写作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还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找出中国父母与美国父母溺爱孩子的异同。通过导入活动,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实和课文内容,对溺爱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利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

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使学生充满疑问,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然后层层深入或迂回到课文的中心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例如,在讲授Iron and the Effects of Exercise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提问“What kind of exercise do you usually do?”学生一定会给出很多的答案,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What benefits does exercise have?”这两个问题必然激起学生对运动效果的兴趣,学生可以列举出许多运动的好处,接着教师再问“Does exercise have any negative effect on health?”将学生引向课文内容:运动导致女性体内铁的流失。讲解Should I Have a gun?这篇文章时,则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Should America have gun control?通过对这一开放性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会思考枪支与社会暴力的关系。

3、输入文化背景进行导入

文化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如inner cities在美国指旧城区,贫民区,而中国的市中心却一般很繁华的商业区。因此许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这个词,难免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对于课文中提到的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教师可以在导入课文时介绍给学生。例如,在讲解课文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 前,先要学生讨论中美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教师总结并简介这些差异。了解这些文化差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和了解美国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堂导入环节输入文化背景,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4、直观视听导入

人类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不同的感官,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当学习者的视、听、说各感觉器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其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会更持久、学习效果会更好。利用实物,图片,音频及视频进行课文导入,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课文相关内容,调动学生视、听、说等不同的感官,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如,学习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这篇课文时,先给学生放一段电影视频,要学生说一说对片中女主角的印象。通过这一导入活动,学生了解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及人们根据哪些因素来判断他人,因此不知不觉得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在大学英语阅读课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步骤。将多种多样的导入方法运用于阅读课堂,可以使学生对课堂充满新鲜感。文中探讨的几种导入方法可以相互结合,相互交叉应用,不需要固定的模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最合理的导入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能保证课堂讲授的顺利进行和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桂荣.学习方式与有效课堂初探[J].新课程教研2011(8)

[2] 李大鹏.浅析目前大学英语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J].考试周刊,2009(23)

篇8:浅谈英语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一、插图导入法

每册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 这些插图也是教学的重要素材, 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欣赏插图, 引导学生认识和领悟文学插图这一“特殊的艺术语言”, 捕捉其所隐含的非常丰富的文学信息, 从而创造性地阅读文学作品,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日照五莲一中 赵忠兰 外研版 A lesson in a Lab Module 5 in book 1)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s this, you see? A rocket? How do you know about it? Are there any information about it?

S:

T: You know a lot. By the way, which rocket?

How many man-made rockets?

S: A rocket with man.He's the hero of China and we're proud of him.

T: picture-talking about clone. All these scientific devices letus speak out their names.

T: Do you know the answer? Really?

S:

T: Do you agree with him?

Today, we’re going to listen to a tape.

以图片展示的形式, 引导学生说出神舟六号, 了解我国的高科技和世界的先进技术克隆, 实验室需要的器材有哪些, 领着学生步步准备着而后进入听力的状态。

二、影视剧导入法

课本里有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被拍成了影视剧。课堂上播放几分钟的影片剪辑, 可让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 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领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讲授“Oliver Asks for More”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

T:Do you know any novelist? Who are they? For example: LuXun?

S: answer

T: Yes, very good. I know all of you have known about them. You’ve read lots of novelists. Charles Dickens, the novelist of 19th in England. He wrote books for children.

He is a novelist. In the workhouse, there are many orphans who are starving. From these key words, we can gues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T:Is it interesting?

S: No.

T: Then have you seen the film? Go through the text, you may know more about it.Are you ready? Read the text please.

老师采用复述的方法简要介绍课文的内容, 结合作者简介引出录像。剪辑恰到好处形象展示饥饿的场面。影视剧是一种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综合性艺术。它把静态的文字动态化, 把内在的情感外在化, 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去。

三、聊天导入法 (山东省优质课 山师大附中 朱晓东 人教版)

T:Can you guess how many times I have been to Mount Tai?

S:

T: Not so much. So every experience is so amazing. I love TaiAn. This is my school. Is it beautiful?

S:

T: Ok, thank you. Just enjoy the picture.

T: This is new campus. You know our school has 2 campuses. All these buildings are new. Ok, this is my students.

T: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your class?

S: 65

T: Are you science students?

So just enjoy the pictures.

T: Wow, they’re so happy?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S:

T: Someone knows “aliens”?

S:

T: I can control it; find the two aliens; that is what we’ll learn about today. You’ll see amazing things.

教师语言亲切, 婉转, 师生互动, 有问有答, 增强熟悉感, 找到聊天的共同点, 也很自然地切入到文章。如果教师导之有意, 导之有法, 导之有度, 寻找到课文内容与热点问题的对接点, 便能水到渠成,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9:浅谈文学艺术在导入新课中的体现

一、故事导入,生动有趣。

故事导入法是通过讲述古今中外体育史上的重要典型、趣事等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中,由美国短跑名将舍里尔受袋鼠的启示而首创“蹲踞式起跑”的故事导入新课内容,既有实例,又有理论,寓教于趣,便于学生掌握其动作要领。这样学生既了解了该项目的起源又了解了该项目的演变,学练的兴趣盎然,效果较好。

故事导入时间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分析,才会使学生很快理解其目的和作用,进入角色之中。

故事导入法文学艺术性强,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导入形式,因此宜多提倡。

二、新闻导入,信息快捷。

该方法是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国内外有关方面的体育新闻(或信息),让学生了解体育动态,激发学生对体育明星的敬仰之情和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产生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做贡献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端正学生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跳远时,先向学生讲现在世界纪录是多少,我国跳远明星是谁,世界最好成绩是多少,然后进入本课正题。

新闻导入法文学艺术性强,突出实效性,与时俱进,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更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放眼世界,思考未来。

三、游戏导入,轻松和谐。

体育游戏导入法就是选择适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导入新授课内容中的方法。在初中体育课中,一般采用分组的或集体的竞赛性的游戏导入为宜。例如,在田径的耐力跑教学中,可选用“种西瓜”的游戏(实心球搬运往返接力游戏)导入;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可选做单脚起跳、接触高物、往返跑的游戏导入,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体育游戏导入法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能发展他们初步的运动能力,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技能。

四、设疑导入,柳岸花明。

它是把新知识的有关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回答问题的一种导入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些技术动作难以掌握,尤其是体育基本知识部分,多比较枯燥、抽象,可采用设疑导入法。例如在掷铁饼教学中,首先提出疑问: “铁饼出手后旋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出饼的一霎那,是食指最后拨饼还是小拇指最后拨饼呢?”等等,然后导入新内容。运用设疑导入法的关键是恰当地设置问题,尤其是在学生看似“无疑”之处设问,更能促进学生产生期待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设疑导入法,是鼓起学生思维的翅膀,是体育教学艺术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激情导入,感情共鸣。

激情导入法是适时设计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抒情性语言,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入主题的一种方法。例如,上体育课正值天气寒冷季节,教师可深情讲:“天气越冷,越是磨炼我们意志的好机会,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经得起严寒的考验。”

这种导入方式的运用,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另一种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既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又可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

六、直接导入,开门见山。

一般说来,中学生求知欲望高,好奇心强,体育课上教师可简捷明快地讲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各部分内容、任务及教学程序等,或直接做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开门见山明确“立定跳远”这节课的训练目标及内容要领,再直接辅以动作示范加以演示,强调起跳的用力蹬地这一要领,反复几次,学生由好奇转入注意领会模仿,掌握得很快。

运用直接导入法,要开门见山,有的放矢,简明扼要,示范要准确、规范。

篇10:浅谈经济生活课中课堂导入的设计

一、游戏活动思品课的目的和任务

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人格发展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积极的活动中才能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思品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体验和感悟,这就需要学生更多地投入到更为主动的创造性活动中,这也导致思品课的教学性质必须是具有创性的、感悟型的课程。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思品课的“游戏活动”尤其重要。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也差。他们刚适应甚至未能适应学校生活。在此种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游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众多的心理学家们认为,游戏是人类体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应该是从游戏开始。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曾说:“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诀之一。”

“游戏活动感悟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创设了低年级思品课堂教学需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在自由选择状态下进行价值建构。使学生在和谐合作的环境中主动参与活动,发现自我,发挥自我,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完善自我,激发潜在的创造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最终目的。

二、游戏活动感悟型思品课的基本特征

在小学各科中,游戏活动是耳熟能详的。但不同的学科,所设计的游戏活动都是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的。在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并非所有的热热闹闹的活动都能促使儿童人格的发展的,所设计组织的游戏,必须具有一定的本质特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

1、游戏活动以其内在的趣味性启动儿童的自主参与性

游戏活动教学的目的在于利用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激起儿童的内在动机。通过游戏活动教学,教师的要求应很快能转化成儿童自觉自愿的活动。要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愉快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高度、巧妙地统一起来。因而活动的内容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又要是常规性的,趣味性的,儿童们都共同参与的活动,更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另外,要使学生们都能真正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对他们来说,应能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巨大满足。游戏教学正是以其内在的趣味性作为内在动机来启动、维持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自主性。

2、在交往合作性游戏活动中“建构”健康的人格

学生人格的形成虽然具有独特性,但却不会也不能孤立地形成。学生生活在学校和班集体中,他们的人格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环境和人群的影响。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共同学习活动和人际交往为中介的集体性课堂教学。它不但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学会交流,学会创造。游戏活动也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环境。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进入生活角色,通过和群体的交往合作,摄取信息,交流情感。学生在“自由选择”状态下投入地活动。每个学生都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共同进行活动。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地完善自我,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3、游戏活动过程体现创造性

通过游戏活动形成创新能力是小学生人格培养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学生的个性特征各不相同,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也千差万别,这更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观念,为学生的创造活动创设条件。针对教学的实际,设计有一定本质特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和谐合作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另一方面,更要允许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给予激励评价,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去,从而感受到创造的愉悦。学生在富于创造性的课堂中学习,对形成良好的人格也是有很大裨益的。

三、游戏活动感悟型思品课的教学策略

1、围绕目标,创造性地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内容

游戏活动一旦与教学联系起来,其创造者、组织者、领导者的主体就是教师。游戏活动首先要由教师事先设计,然后引导或带领儿童有序地进行。教师不但要熟悉儿童游戏的理论,了解所教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活动特点及兴趣爱好,明确教学目的并熟悉掌握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将教材真正熔化在游戏活动中。这就绝非教材与游戏的简单粘合,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高度巧妙地统一。最终实现学生能在活动中建构生活角色,形成良好人格。

例如,在进行第一册《新朋友 新伙伴》教学前,教师设计了“画一画”的活动,要求学生画出与好朋友活动时的情境。主要目的一是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在开学以来,认识了哪些好朋友,是否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二是通过“画一画”游戏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交往认识,消除心理隔膜,学会大胆与同伴沟通,体会到和同学在一起学习、游戏是愉快的,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2、营造合作、和谐、平等、愉快的“游戏活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游戏活动教学应始终伴随着师生愉悦的情绪。课堂上,每个人都是学习、课堂、集体的主人。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讲真话,大胆表现自我。即使学生某些在严肃学习活动中被禁止和不被认可的行为,也应该被允许、合理地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存在。

(1)师生协同,形成情感交流

师生协同是指主导和主体的教与学,在教师指导和促进下,充分发

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立足于树立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现代教学观,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担任“促进者”角色,要积极倾听学生发言,承认学生有自己独特思想感情的权利,引导学生正视道德问题。

(2)为每个学生创设表现才能的机会

和谐、合作、平等的课堂气氛,不仅注重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更注重对后进生的帮助,要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要重视运用集体的力量发掘每个学生个性中潜在的积极力量。每一点滴的进步,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并鼓励。

(3)改变传统的座位模式,创设合作学习的集体空间

传统的秧田座位模式,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也不便于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创设合作学习的集体空间,是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班级教学的重要中介变量。在进行游戏活动感悟型的思品课型教学时,可根据不同内容尝试用不同的座位排列:可以分小组坐,也可以去掉桌子让学生围成一圈坐,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位置坐,甚至老师也一起坐在学生中间亦可。这样更便于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

3、重视评价激励,促进角色建构

课堂活动要重视评价与激励作用相结合。儿童对自我评价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别人的评价。学生从别人(教师、学生)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进行模仿、揣摩、体验,在小伙伴之间互相评价。也应注意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以体会自己的进步。

因此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动脑、动口,勇于提出自我见解。例如《新朋友 新伙伴》的“画一画”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他们介绍朋友。在此过程中进行交流评价。评价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作品”中有很多朋友,出现活动十分愉快,可见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成功的地位。另一些学生作品中只有一两个朋友,甚至没有朋友,可见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障碍,这时教师对取得成功的学生要给充分肯定,并鼓励存在交往障碍的学生。对取得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给予赞赏激励的评价,让他们充满信心。长期坚持,将逐渐建构良好的人格。

四、游戏活动感悟型思品课的操作程序

在低年级思想品德课中,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交往合作性和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在课堂上进行师生双向互动,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最终将达到形成良好人格的目的。其基本流程是:

1、设置情境,营造氛围

所谓情趣,既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包括由此而突现出来的情感问题、交往障碍、求知欲等。在思品课的开始,以情趣抓住学生的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之余,往往也有了解学生、创设氛围、悬疑引趣等作用。如《我们在一起》一课,教师以儿童熟悉喜爱的歌曲《开学了》开始,通过动听的音乐,教师的形态、动作、语气等情境的创设,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

2、角色扮演,合作交往

有了愉快的学习情境氛围,教师此时顺势而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蕴涵的道理,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生明理,如果跟语文、数学一般的操作程序进行理解,也可以达到效果,但却忽略了思品课的活动性要求,也容易令刚活跃起来的课堂气氛沉寂下去。这时,如果创设与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合作交往性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论而明理,将达到建构角色,培养人格的作用。例如在《怎样交朋友》一课中,把对课文的认识在扮演角色时实际运用,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生进入学习高潮,共同参与,帮助小兔学会交朋友,促进学生内心体验,使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不断升华,进一步认识到:要主动、勇敢地交朋友,自己才会在集体中感到愉快。

游戏活动最主要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扮角色游戏

扮角色游戏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活动。把对课文的认识在扮演角色时实际运用,有助于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依照他自己的角色来行事或模仿他人的角色行事。通过“扮角色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故事中表演出来,从而深刻体会到情境中角色的感情。

此外,抽象的道德认识,只有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扮角色游戏可以让儿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

例如《怎样交朋友》一课,要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做才能和同学交上朋友,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角色中,明白交不上朋友的原因。在学生进入角色情境后,还可以即兴创造其他情境,让学生创造性地展开想象:如小刚明白道理后,当自己上学遇到同学或下课大家做游戏时又会怎样做?通过与同伴交流合作,共同解决生活中的思想问题。

(2)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的形成起催化作用。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还要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音乐、儿歌、动作表演能创设陶冶学生情感的情境,有助于儿童行为的形成。例如在《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的活动中,以歌曲《开学了》导入,又以配乐儿歌加上学生创造性动作作为结束,为儿童所喜爱,既陶冶情感,又引起共鸣。

(3)竞赛游戏

小学生好胜心强,竞赛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学生在竞赛游戏中培养了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获得最大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的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离开座位比赛交朋友,比一比谁最会交朋友。这样就很好地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

游戏活动的形式其实不拘一格。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创造精神,大胆、勇于尝试与创新。只要能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游戏活动就应该是可行的。如现今很多成功的课例中,那些优秀的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所设计的游戏,例如:“送小书签,读名言”“红绿灯举牌辨是非”等等,都不乏成功的例子。

3.活动体验,评价激励

上一篇:初二改变自己作文600字下一篇:竞选学生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