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的设计

2024-05-21

新课导入的设计(精选6篇)

篇1:新课导入的设计

要把新课导入设计好,首先要明确设计的依据。“新课导入”的设计最主要的因素有三:学生、教材和教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从所周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还要以教材为本。在新课导入设计中,当然要充分考虑这三者之间以及它们和新课导入的关系。在示意图中:

(1)表示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他们的认识水平),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

(2)表示教材编排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

(3)表示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导入设计的重要方面

(4)和(5)表示教师在综合学生和教材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新课导入的设计;

(6)和(7)表示教师所设计的新课导入既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又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游离于其外。

篇2:新课导入的设计

1、理解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环节的作用和组织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在今后的练习、实习和教学中自觉运用各种导入方法组织音乐教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导入的设计原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为音乐课设计导入环节。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系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演示、讨论、练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的设计与组织方法

在日常的教学之余,我们常常会听到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我的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我的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习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老师会抱怨说:“每一次上课之前,我都要花上10多分钟的时间去维持纪律,然后才能言归正传。”等等。这样的音乐教学状况的确不能令人满意。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我们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起。

什么是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学习者在改变一种行为时所必须的动力。(H.F.艾伯利斯等著,刘沛主译《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177页。)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的问题,的确值得好好研究。在中小学的实际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导入新课,就是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问题。

我国的中小学校音乐课的安排,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最后一节或者是下午的第一节或最后一节。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习的低效阶段。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随便应付的话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而我们也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前几分钟,往往是学生兴致高昂,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期,要是能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精心设计,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话,就能为上好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环节就是一节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入新课环节。◆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导入新课的作用: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新课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积极参与的准备状态。

◆导入新课的方法:

1、前后知识联系法(衔接导入法)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方法。它主要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的一种方法。

当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密切,共性特征明显时,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新内容。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出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内容,使其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铺垫。复习方法可以通过各种巧妙的设问,使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来回答,从而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并形成传授新知的契机。

例:学习“和弦”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用复习“音程”的方法导入。

学习“切分音”之前,复习节拍知识中各拍子的强弱规律,引出节奏中的强弱关系,然后方进入切分音知识的学习。(讲解和讨论)

2、形象直观法

就是指教师通过实物、绘画、幻灯、录像、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新课教学的方法。

例: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个单元“让世界充满爱”,其中有一个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要让学生学习。先给学生展示并讲解摄影图片《饥饿的小女孩》,然后欣赏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从而进入歌曲学习。收到的良好效果: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地提示了歌曲演唱的情绪与情感。

另外,可以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学生一般会急于听到该乐器的声音,从而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讲解和演示)

3、故事导入法

指通过音乐家轶事、音乐作品创作故事或典故、传说等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典故选用要恰当,应当有教育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例:要学习歌曲《摇篮曲》,需要简略提及舒伯特的生平及《摇篮曲》的创作过程。一位老师在学唱之前,为了能唤起学生对作曲家的敬仰和歌唱热情。给学生们讲述了这 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舒伯特十分饥饿,下意识地走进一家饭馆,当服务员向他出示菜单时,他因身无分文而显得很不好意思。他四下张望,希望能遇到一个熟人,但饭馆里在座的都是陌生人。当他低下头正感到失望的时候,忽然看到桌上的一份报纸上刊登的克劳蒂乌斯的短诗,便在菜单的背面将这首诗谱成歌曲,并交给店主,这样才换来一份土豆充饥。可是,在舒伯特死后30年。这首诗的手稿竟以4万法郎的高价售出,《摇篮曲》才得以流行于全世界。学生们听得很专心,教室里鸦雀无声,故事刚刚讲完,学生就急切地要求老师演唱,让他们听听这首《摇篮曲》。于是老师就在全体同学的期盼下进行了演奏和范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音乐故事还可以讲述歌曲内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表现内容情节及其社会、艺术价值等等,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的故事导入由感性入手,把学生的“心”引入课堂,最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4、设疑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除了对成就的需要之外,还有一种对刺激的需求,这一点已经被感觉剥夺实验所证实。与这种对刺激的需求相关的特征是好奇与探求需要。柏莱因认为,学习者所处理的学习材料的特征在学习动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他认为,这类特征有四种:新奇性、不确定性、冲突和复杂性。他们影响着学习材料的有趣程度。比如,这些特征可导致学习概念冲突(如疑问、困惑)。概念冲突便可能导致学习者解决问题。

例:在中学高年级学习有关音乐史内容的时候,学生已了解并掌握了某一历史时期音乐的典型特征。那么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一个新的音乐范例以说明这一时期的某种音乐风格时,由于这个音乐范例具备一些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特征,学生就会对这个音乐范例是否属于他们已知的历史时期产生疑问。这样,便形成了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冲突。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冲突,通过一步步地设问——听一听这首歌(乐)曲,判断一下它属于哪个时代的音乐?你肯定它属于这个时代,为什么?你认为它不属于这个时代,为什么?直接将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又如:关于中国民歌的内容,先给大家欣赏一首耳熟能详的《好汉歌》,设问:听一听这首歌曲,能不能听出这首歌曲是以哪个地区的哪些民歌为素材改编的,为什么说它跟这些民歌有关联呢等等。(《好汉歌》以及电视剧《水浒》的其他音乐均为作曲家赵季平独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研究了山东梁山、郓城等地的民间音乐,在《好汉歌》中综合了郓城的筝曲《呀儿哟》和豫东民歌《踞大缸》(即《王大娘补缸》)的音乐 素材,并加以新的艺术创造,构成了新的音乐形象。)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新奇性,难度也较大,可以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疑问和困惑,可以为教师进入新课教学形成良好的契机。

5、示范导入法

示范导入是指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范唱和演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直接感知学习内容。

例如:欣赏课《春江花月夜》,一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在一开始用曲笛演奏了该曲的一个片段,老师精彩的演奏和动听的音乐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一段奏完,学生都强烈要求继续演奏下去。这时老师顺势指出:“这首名曲正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又例:一次在“黄鹤美育节”的一节公开课《中国民歌欣赏》,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演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放马山歌》等民歌,给学生创造出一种民歌演唱会的现场气氛,激起了学生对民歌欣赏的兴趣。(演示)

有时人们常常会认为放教学录音演奏水准更高,因此放教学录音可能更好,这种方法虽然也是可行的,但与教师的示范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其他方法不能代替的,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正如听CD永远也无法取代听现场音乐会一样。所以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特长,善于利用示范导入的方法,示范时一定要注意情感的充分投入,起到声情并茂的动人效果。

◆导入新课的设计原则:

以上列举的这些导入新课的方法,是为了讲解和学生掌握的方便而进行的简单的划分,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当然也可以而且应当根据实际的情况创造出新的方法。至于如何合适地设计并运用各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习内容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个。

1、艺术性原则

音乐是一门艺术,作为传授知识的音乐课教学更要讲究教学艺术,只有每个教学环节,都具有艺术性,才能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持续性,整堂课都乐于学习。要使音乐课的导入具有艺术性,必须做到:一要“新”,即导入的内容新颖,有新鲜感;二要“奇”,既导入方式奇特、别致,让人意想不到;三要“巧”,即导入的方法灵活、巧妙。

2、科学性原则 导入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设计的内容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设计导入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方式、方法。二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设计导入的内容。

3、关联性原则

在音乐教学中,应当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相联系。音乐教学内容本身并不存在与学生的固有联系,当课题的意义通过教师巧妙安排表达出来时,才能产生关联。有时,学生的兴趣与教学内容的需要相抵触,这种情况下,注重教学内容的教师感到不解的往往是音乐内容本身,而注重关联性的教师则会从音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相互关系上去考虑问题。它们不是相互排斥的。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是教学工作的要求。(H.F.艾伯利斯等著,刘沛主译《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第270页)

导入新课的目的是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关联性,绝不能找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导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认真考虑它与本课主体内容是否能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使导入部分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既生动又自然。

例:初中音乐课,威尼斯船歌《桑塔·露琪亚》。重点是学唱歌曲和了解船歌这种音乐体裁,在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时,把意大利威尼斯水城的地理环境做一些介绍来导入船歌的学习是必要的,可是有的同学除了讲地理环境之外,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还把意大利的国旗、足球明星、球队队员的球衣等等许多东西都放进来,中学生虽然对讨论这些东西很有兴致,但这方面与学习的主题的关系不大,还占用了很多学习歌曲的时间,给人的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4、合理性原则

设计导入时,除内容的关联外,还应根据新课题的题材、情绪、风格等诸多因素来构思导入的方式、方法和内容,时间的安排上以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为宜,以达到合理性。

总之,音乐课的导入设计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归纳,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规律,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环节。

作业与思考练习:

1、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一组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馆或网络等)查找2~3个中小学音乐课的教案或教学实例,将其导入新课的方法记录下来,并思考下列问题:

★教师为何选择这种导入方法,这种导入的方法与课题内容和目标有何关系。★你认为这种导入的方法是否合适,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导入。

2、实践:给学生指定教学内容和相关材料,由学生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并亲自做教学展示。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和讨论。

主要参考书目:

H.F.艾伯利斯等著,刘沛主译《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袁善琦《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教学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袁善琦《音乐教学技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刘琨《音乐课导入“五部曲”》,http:///Article_Show

篇3:谈英语新课导入的设计

关键词:导入,情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明确了一堂课的教学目的, 确定了重难点, 安排了合适的教学步骤以后, 还必须考虑采用何种导入手段, 怎样尽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上来, 激起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使之主动地参加学习。新课导入的设计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不同题材的语言材料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归纳法、演绎法。

一、看图提问法

用幻灯、投影仪等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习兴趣, 但某些学校由于条件限制, 不能使用电教器材。这样, 展示教学挂图、图片, 或用简笔画勾出课文中的人物轮廓和活动状态, 围绕图形、简笔画提问, 导入新课, 就成为一种非常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在教短剧《农夫还锅》一课时, 根据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 首先画一只大锅, 一只小锅, 再画一个坟墓, 写出单词:pan, have a baby, die。画得快, 画得滑稽可笑, 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接着拿出两幅教学挂图, 用讲故事的方式简述故事大意,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二、自由交谈法

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谈, 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 Talk进行交谈, 这样不知不觉地引出新课。如在教before和after引导的状语从句这一新内容时, 在问了值日、天气、日期等情况后, 随意地问道:What time did you get up this morning?学生答后又问:What did you do after you got up?为引起注意, 把after you got up又重复了一遍。学生很容易地答道:After I got up, I washed my face.将这句话板书并在after引导的从句下划上横线, 如此下去, 一直问到到校上课, 然后问一个学生:What did you do before you went to school?

三、直接法

新教材的编写起点高, 坡度大, 内容广, 操作性强。因此, 在讲授新课时, 导语设计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 通过新旧对话, 语文句型的对比, 逐步展现新内容。导入时, 尽量使用易懂的语言来导入, 由简入手, 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 由具体到抽象。这样反复多次, 逐步扩展、加深, 多做替换操练来突出新的语言点和知识点, 使学生感到每一点新知识都建立在旧知识的牢固基础上, 新知识会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脑海中, 随后的操练和练习就相当顺利得体, 课堂气氛也活跃自如。如在学一般过去时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句型时, 就可利用复习The days of a week和What day is it today?What day is it tomorrow?来引入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通过Today is…… (Tomorrow is……) 得出Yesterday was……句型的内容, 学生也能很快猜出yesterday的意思, 然后再进行Yesterday was Tuesday.I was not here.I was ill.Today is Wednesday.I’m better.I’m here now.等句型的训练, 使学生在对比的基础上领会到is→was, are→were的时态转变。

四、情景法

所谓情景引入, 就是置学生于真实语境中学习真实语言。这就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以自己自然、形象的表演, 用多变的手热、丰富有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去设计语言环境,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并积极参与言语完成活动, 最后教与学都能和谐地达到预期效果。同时, 根据青少年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好奇心强等特点, 在新课开始前设计一种情景引入新课, 能使学生把看到的情景与听到的英语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 形象具体、生动、真实感强。如在教Good or Bad这课时, 事先安排两个学生假装迟到, 一个“破门而入”, 另一个向老师道歉, 经同意后才走上座位。抓住这两种鲜明的对比, 问全班学生:Who is a good student?Who is a bad student?Which student do you like?Let’s judge the following facts.于是顺势导入新课。

以上介绍的这四种导入方式, 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用到的, 用这短短几千字表达出来, 望与广大中学英语教师共同探讨, 以求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订《初中英语课程标准》[1]教育部编订《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2]上海辞书出版社《初中生学会学习读本》姚仲明主编[2]上海辞书出版社《初中生学会学习读本》姚仲明主编

篇4:谈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情境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实施新时期数学教学,应舍弃传统数学教学中片面强调培养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观点,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位。而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置各种教学情境,造成问题悬念,展现矛盾冲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情境如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效果至关重要。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对新课导入做一些浅显的论述。

一、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模拟生活的真实情境导入新课

(一)模拟现实生活的真实形象

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学生往往对现实生活很感兴趣,但未必对数学感兴趣,因此我们只有搭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才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大众数学观,我在新课导入时,我将生活的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或者将数学中的问题抽象成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的第十四章第一节变量的讲解时,我首先为学生举出了这样一个例子同时给出了三个问题。例题如下:爸爸妈妈辛辛苦苦的给了我们100元的生活费,假如我们一天用5块,我们能用多少天?问题二,如果我们用x天,那么我们用了钱?问题三,假若我们设我们用的钱用y来表示,我们用了x天,怎样用x来表示y?这些都是些简单的问题,在我的组织下,学生都很好的回答这些问题,我趁着学生的兴趣,我将书中的例子一一的交给学生们去处理。从学生的回答的效果来看,我消除了学生们学习函数的恐惧心理,学生们对所学的内容很感兴趣。从学生的身边的例子,模拟现实生活情景,把学生置身于生活的真实情景,让学的思维不在极限于数学的课本,让他们觉得他们都是了解生活,了解自己。

(二)将知识融入故事,创设故事导入

每一人的生活就是一个故事。数学也不例外,数学也是一个故事。生动的数学故事使人终身难忘,故事中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容易让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寓知识与故事之間,这不仅为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将知识融入故事中,达到在为学生讲故事的同时传授知识的目的。

二、根据内容的相互联系,创设联系导入情景

(一)找到知识的易错点,创设纠错情景导入新课

知识与知识点之间总是存在着相似之处,对于学生来说,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往往将其旧知识横架在新知识的基础之上,误以为相似就是相等。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创设似错非错的纠错情景导入新课。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平方根,我为学生举出了这样的例子,(3)2=9(-3)2=9我们把3叫做9的算术平方根,-3也叫做9的算术平方根。在这个时候有的学生看出其中的问题,学生1回答:-3不是9的算术平方根,因为算术平方根是正数。学生2,-3和3就只差一个符号,-3叫做9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我听到学生们有这样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他们一下子就找到知识的错误之所在,同时也为第二个学生予以了适当的表扬。这个时候,学生3站起来,他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3和3一起叫做9的什么?它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很相似,它到底和算术平方根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此时,我看到课堂下面一片寂静,好像正等待着什么,我趁势导入了新课——平方根。经过这样的情景,我真正的才了解到学生思维是多么的活跃,他们是多么优秀的学生。

(二)找到新旧知识的对接点,温故而知新导入新课

根据初中生的遗忘曲线,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复习,那么之前的知识学生是很难的掌握。我们及时的为学生复习旧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对接点,导入新课。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多项式的讲解过程中,我为学生做了这样的导入设计。设计的步骤:

1.设置问题:这些数是单项式吗?(板书在黑板的正中偏右)

(1)3x 2 (2)x2 2x 5 (3)1/2ab-xy2

学生回答(1)是 (2)是 (3)不是

2.问题变换:如果我在(1)(2)之间添加一个“+”或“-”号,那这些数还是单项式吗?若不是,它又是什么?(板书在黑板的正中偏右)

(1)3x + 2或者3x-2(2)x2 - 2x+5或者x2 + 2x+5

学生回答(都不是单项式)

3.问题解答,回归主旨。

学生很容易的就回答完第一个问题,但是第二问题第一小问是很容易的,但是第二问就不是很容易了。经过的这样的设计,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心理矛盾,从学生的心理矛盾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多项式,经过这样的知识对接,同学很自然的就进入到新内容的学习。然而新旧知识的有效对接是完成新课导入的关键。

(三)疑问是产生新知的基石,创设疑问情景导入新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为学生设置适合疑难问题,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三、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产生的情感交流,从情感共鸣导入新课

教学是学生与老师的双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离开任何一方都不是教学,它只能属于“教”或“学”,而一堂有效的教学,需要具满足教师教师的教,同时也满足学生学的学。这样的课堂需要老师和学敞开心扉的进行交流,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有效的批评和表扬都会激起学生情感起伏,他们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

教学不只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才真正的体现教书育人真正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敞开心扉和学生交流,我们不仅能够顺利的完成我们的教学内容,而且我们还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利用科技,创设动态新课导入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在上课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立即明确学生的任务,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圆于直线的关系的时,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直线从远方逐渐的向圆靠近,最后与圆相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视觉冲击效果。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学生很快的就分析出了圆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篇5:新课导入的设计

新课导入教学是创设以新课导入为主线的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大胆假设,倡导合作寻求新课导入的过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于新课导入,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必需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当教师向学生呈现导入信息时,学生就会产生二系列的心理活动,并且不同的导入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教师只有在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来设计导入方式,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才能使课堂导 入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但在目前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很多教师为了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多讲题、多练题,搞题海战术,轻视了新课导入,更有教师忽视这一环节,以致新课导入的教学效果很不乐观。

据心理学研究,开课与结尾能影响中间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70%,所以,导课好坏影响着化学教学艺术的成败。①化学课堂导入既要求时间较短,又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化学新课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导入”就象一座桥梁,它能将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联系到一起,做好授课和听课的心理准备,它能将已学知识和将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温故而知新;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它能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国。教育心理学家也认为,在45分钟的授课中,开头几分钟的效果是最佳的。这说明化学课堂导入能为整节化学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篇6:初中英语新课的导入

一、教师的提问为主线,通过师生问答导入教学过程 1、以旧带新进行导入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提前,才能保证与此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知识作铺垫。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很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以复习、提高、做练习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起点,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副词比较级、最高级时,先复习学生已学过的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和学生进行问答: Who is taller, Mike or Tom? Tom is taller thin Mike.Who is the tallest, Mike, Tom or Jack? Jack is the tallest? 在复习以上句型之后,教师再利用另一幅三个人跑步的图,接着问: Who runs faster, Mike or Tom? Tom runs faster than Mike? Who runs fastest, Mike, Tom or Jack? Tom runs fastest of all.通过问答,引导学生体会并总结出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和副词比较级、最高级的区别。

2、直观导入新课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用图片、简笔画、幻灯片、投影片、图表、实物、录像片、计算 1 机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进行导入。直观导入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语言项目。如在教学介词 on, in, behind, over, under, above 时,可采用简笔画或实物这种直观导入的方法,教师拿一个小球放在讲台的不同位置,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on, over, above, behind, under.3、设疑、悬念导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英语教学的开始,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如在教学ZA(广州牌)Unit 3 Lesson 1 2 时,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 a.What does Earth look like? b.Why do we hive day and might? c.How long does Earth take to turn? d.Does Earth to round the sun or does the sun go round Earth? 引导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听录音,找出答案。

4、破题导入由于英语课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许多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在英语新课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所熟悉的东西,教师往往可以直接点题导入,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新课。如在教学广州版初中英语教3A的 Lesson29 时,教师可以直接对题目进行导入: T: When is Christmas Day? S: December 25.T: What can you often see in the stores during the Christmas Day? S: Christmas trees.T: What do Christmas Father do on Christmas Day? S: He dresses up in red and gives the presents to children.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导入 1、背景知识导入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课文,如在上初中第二册(下)Lesson 82 “The Moonlight Sonata”(讲有关 Beethoven 的故事)和 Lesson 90“Bill Gates”时,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Internet)找到相关的材料输入计算机,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做简短的展示,增加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了解。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2

2、音乐欣赏导入根据课文的需要,直接让学生欣赏有关音乐、歌曲。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音乐的作者、作品的主题等。如在上初中第二册(下)Lesson 82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时,可让学生直接听这首曲子,并通过画面引出这篇课文的主题。

三、以学生为主体,把汇报、表演作为导入根据实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充分掌握学生的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特点,把学生的 daily report、Speech 等作为教学的导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1、值日 汇报导入教师精心安排每天一位学生上台用英语汇报,汇报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进行安排,程度中等的可进行与将要学的主题或课文相关的内容作演讲,如在教 2A(广州版)Unit 4, Lesson1 3 时,安排一个学生演讲好每天的日常生活,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并适时地引入本文的语法项目“一般过去时”。

2、课本剧表演导入初中英语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如在上初中英语第二册(下)Lesson 80 Part 5 时,教师事先通过两个学生分别扮演 the tiger 和 the monkey,通过他们的精彩表演导入这篇文章,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使全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状态。

上一篇:《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观后感下一篇:门诊理疗室护士组长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