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流文化建设

2024-06-13

高校主流文化建设(精选6篇)

篇1:高校主流文化建设

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体会发言

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执政安全和社会主义未来方向。党的*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确保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旗帜鲜明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面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发和突出问题,要敢于亮剑、善于亮剑。

二是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要强化阵地意识,构建高校网上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依托新媒体传播手段,以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切实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进一步提升师生面对不良信息时的“免疫力”。

三是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思想进师生头脑。

用思想武装全体师生,要按照学*弄*做*的要求,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系统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理论研究和宣传,让全体师生了解掌握这一伟大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不断深化对这一思想的理论品格、思想脉络、实践价值的认识,真正用于实践并推动高校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构高校“三全育人”格局。

要选好配强宣传思想部门领导班子,确保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抓好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三支队伍建设;加强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和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格局,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创建良好生态环境。

篇2:高校主流文化建设

丁钢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正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化:地位趋向重心地带,体系趋向开放,内容趋向多元,结构趋向并存,载体趋向虚拟,管理趋向以引导为主。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弘扬大学精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正面教育与多方渗透、教育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文化内容,积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的育人因素。

Social development has made much effects on present college branch culture.As a result,it turns to be central in education position,more open in its system,mach fictitions in the form,and multiple in its content and structure.To cope with this change,college teaching staff should try every means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outdate teaching models,assimilate new teaching concepts,and establish more scientific and appropriate guidelines so as to have an overall picture of branch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help students take advantage of branch culture to the greatest extent.21世纪,国际形势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态势。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大增加,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多元化利益格局的产生和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引起了社会文化深层次的变化。高等学府,作为社会的特殊组成部分,既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研的任务,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发生着一些内在和表层的变迁。目前在学校文化的研究方面,更多地是侧重于对校园文化的笼统研究,侧重于对校园主流文化的研究。本文从非主流文化的视角,研究高校文化的变迁与对策,从充分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因素和加强引导其消极因素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如何积极营造有利于培养主体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一、高校精神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高校文化,广义而言泛指高等学校中所存在的一切文化。根据文化的分类,高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等。本文所讨论的高校文化主要限于精神文化。高校精神文化,以是否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吻合为标准,[1](p.373-382)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指社会要求和期待学校及其成员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在内的文化。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在文化方面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不为学校自身的意识所改变,是一种外界的文化,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才能对学校的教育活动产生深层影响。

非主流文化,指学校文化中社会要求和期待之外的文化。主要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虽然没有社会期待的根据,但也并不与社会期待发生冲突的文化,即狭义的“非主流文化”。另一种则是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违背的文化,即“反主流文化”。本文所述非主流文化,包括这两种成份。

因为社会所要求和期待的标准与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同一个社会,在不同的时期,对学校文化的期待也不相同,所以在高校文化中主流文化成份与非主流文化成份的区分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非主流文化的一般特征与个性特征

作为高校文化的组成部分,非主流文化具有高校文化的社会性、伴生性和现实性。社会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往往因为社会的体制改革、生产力水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深层次的变化。伴生性表现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外界的冲击,学校成员(主要指学生)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愿望发生变化,非主流文化会伴生新的内容。现实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伴随外界客观变化产生,进而适应社会某些阶层或群体的要求,与社会现实文化有着广泛的、深层的交融。

非主流文化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主要个性特征有来源的非组织性、功能的非强制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来源的非组织性表现为,一般情况下,非主流文化不是由学校外部社会预先规定的,也不是来自学校的组织管理机制,而是在学校成员内部自发形成的,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缺少组织和计划。功能的非强制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对学校部分成员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发的、内在的,是一种自觉的“功能文化”,不需要强制组织和强制措施。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不平衡、不稳定的,其发展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不相冲突,并被社会所接受或认可,则有可能转变为主流文化;第二,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背,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第三,既不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背,也不被社会明确认可,继续自发地发展。

(三)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与影响

高校文化不可能只是社会期待的翻版,总要或多或少地混杂一些不符合或违背社会期待的成分。因此,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存在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有:其一,社会的期待本身与学校成员的期待总会存在一些差异或矛盾。其二,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不能完全准确把握社会的要求与期待的标准和内容。其三,学校成员的个性因素,学生出于好奇,更容易接受新生或相异的信息,相对于其他层次的教育而言,这一原因在高校显得较为突出。这也是非主流文化容易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因素之一。其四,非本土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这是任何一个想发展、想进步的国家和高校都不能避免的因素。

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那么非主流文化好比自然生态环境,在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校成员的言行以及学校的教育活动产生深层的影响。非主流文化的产生是学校成员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因此,在形式上,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成员的影响和作用是直接的、内在的、自发的;在性质上,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成员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主要取决于非主流文化内容的属性和学校成员的选择。

(四)非主流文化,直接面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冲击

通过对学校文化中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高校非主流文化是外界社会文化影响和冲击学校文化的主要板块。原因有三:第一,高校文化中的非主流成分与外界社会的接触层面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更为广泛,更为随机。第二,非主流文化的产生带有选择主体较强的主观性,受外界影响而引起变化的可能性较大。第三,高等教育相对于其他层次的教育而言,培养主体有着更大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信息。因此,高校非主流文化是高校文化变化中最明显、最深刻、最广泛的文化区域。如果说主流文化的变迁,是学校文化变迁的主流性和方向性变迁,带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有一定的可预见性,那么非主流文化的变迁则是多维的、随机的、不可控的,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非主流文化的变迁趋向

高校非主流文化具体变化十分复杂、多变和难控,不管是内容、形式,还是其实质变化,都具有不稳定性、不平衡性和不可控性。除了国际间有组织、有意识的影响渗透,一般变化是自发的、随机的,因时、因地、因人、因势而变。本文则从宏观角度分析高校非主流文化变迁的总体趋向。

(一)地位由边缘带趋向重心圈

非主流文化在高校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次要、不受重视的。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之下,高等教育相对封闭。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特殊领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依靠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控。因此,长期以来,主流文化在高校文化中,占很大比重。非主流文化所占的份额很小,对学校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也十分有限。主流文化的比重过大,非主流文化的比重过小,事实上会造成学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衡,并不利于发展,理想的文化生态环境应该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平衡、协调和互补。随着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不断市场化,高校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开放区域越来越广,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在学校文化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由学校文化的边缘带逐渐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心圈靠拢和转移,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学校成员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二)体系由封闭趋向开放

进入信息社会,人与知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信息来源的渠道趋向多方面、分散化、超时空,信息接受体趋向个性化、实用化、自主化。高校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渠道趋向多元化,信息变化由线性刺激拓展到全方位刺激。高校文化面对的是日益膨胀和快速传播的信息,是自由度和灵活度显著增强的文化空间。这种环境下形成的非主流文化体系只能是开放式的大系统。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开放,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的体系正朝着开放型发展。当然,这种开放型是有度、有控制的开放。因为高等教育是一项本土性的战略性事业,过分的、无控制的放开,将会影响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三)内容由单元趋向多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网络的产生和广泛利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发生巨大变化,数量上大幅度增多,所产生和形成的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目前,高校非主流文化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创新求异、倾向未来、异国(异域)文化等等,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具有较强的先锋性和超前性。

(四)结构由排斥趋向并存

高校文化成分的并存性不仅仅表现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并存,而且还表现在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并存。在过去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学校管理者一般只允许主流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并通过行政管理、思想教育等手段,扼制那些与主流文化不相一致的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即使是非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由于性质、形式或内容的不同,往往是相互攻击,相互排斥和扼制。在社会整体开放程度大大提高的新背景下,学校管理者往往立足主流文化,以审视的目光和批判的态度正确对待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在排斥中并存。非主流文化之间也日趋形成多元并存的格局。虽然非主流文化之间本身存在着一些差异和分歧,甚至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方面是相违背、相抵触的,并且存在着排斥和竞争,但它们的排斥和竞争主要不是为了扼制,而是为了发展。因此,总体而言,目前高校文化的结构是一个多元并存的结构。多元并存的格局对非主流文化的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正面影响就是实现非主流文化自身的优胜劣汰,提升非主流文化的品味,促进非主流文化的良性发展;负面的影响就是增强了非主流文化的不可控性。

(五)载体由实物趋向虚拟

高校文化中的课桌文化、墙面文化、厕所文化、宿舍文化等等,其内容往往以非主流文化为主,而橱窗文化、宣传板牌文化、黑板报文化等等,往往以主流文化内容为主。它们的载体都是客观实物。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万维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2](p.53-111)信息载体越来越多地由实物载体变为虚拟性载体。所谓虚拟性,指其存在状态是无形的。高校非主流文化在网络上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杂志、电子报纸、共享软件、流行音乐以及视影拷贝等等进行传播。虚拟性载体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数字化,所有文化信息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低成本、易传输、高保真、利于再创造;二1是网络化,打破传统时空,把距离和时间缩小成零,“天涯若比邻”;三是高速化,具有极高的传输速度;四是海量化,具有巨大的存储能力和处理能力,为信息洪流提供必要的快速通道。高校非主流文化载体的虚拟化,是造成非主流文化信息来源剧增,信息内容剧变的直接因素。

(六)管理由控制趋向引导

对于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管理,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控制理念向引导理念转变。原因有:第一,在信息来源复杂、形式多样、内容繁乱、易变难控的新趋势下,非主流文化的可控性很小,只有通过引导,一方面引导非主流文化的主流方向,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校成员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明辨是非,选择有积极意义的非主流文化。第二,人类文明的进步有赖于一个多元社会的存在,有赖于不同文化类型的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包容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并予以必要的引导。

三、应对非主流文化变迁的积极策略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应对非主流文化的科学态度

面对非主流文化的变化和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非主流文化的视角,站到一个更为中立的正确立场上,以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对待非主流文化。

当前,社会文化的结构趋向开放式,内容趋向多元化,功能趋向综合化。区域文化将不可能完全、单一地局限于某一个区域,而是一个以广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并与之相交融的多元化主体、多样化形式、不同性质影响的亚文化。要从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所在。对于高校学生的文化选择,要彻底改变带有强制性的灌输模式,加强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以内因优化,促进学生提高文化鉴赏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

(二)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化反映了世界科技、经济迅速发展对社会文化提出的新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决定了高校应对非主流文化变迁的水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党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的一面旗帜。在高校非主流文化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坚决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和种种错误思想观念对青年学生的侵蚀,努力营造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的良好文化氛围,使高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三)弘扬大学精神,加强人文教育,促进高校文化健康发展

1.弘扬大学的基本精神,建设好学生的精神家园。大家的精神,是大学发展中积淀的创造性的精髓与灵魂,吸取了发展历程中优秀的主流文化成果和非主流文化的优秀成份,既承袭了传统,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我国大学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3]大学的自由精神,主要体现在学术上,包括教学的自由、研究的自由、学习的自由,与非主流文化中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有着质的区别,这里并不意味着不受规范的制约,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要求,自由地、随心所欲不逾矩地发展着。大学的民主精神是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主进步的精神,倡导在真理面前、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以理智为基石,以法治为基础,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大学的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大科学精神。倡导人文与科学相融,道德与智慧同尊,促使大学注重知识的尊严、学术的逻辑和道德的教化,注重文化的保存、整理、选择、传递和更新,使高校成为时代文明的创造者,使高校文化成为社会的良知和向导所在。大学的创新精神指向未来,努力创造生机勃勃的未来社会,而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左右。大学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的精神内涵,是主导高校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新时期抵御不健康非主流文化侵占和渗入的内在的有效动力。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1995年,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提出了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1994年1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4]清华大学的一位主管校长曾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应该有一流的人文教育。[5]可见,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弥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同时也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第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对于增强高校学生对不健康非主流文化的“免疫”功能,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第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来说,正确的意识形态不仅能够发挥让我们认同现行制度结构的功能,起到维护社会整合与国家稳定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作为一种准则帮助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创新高校文化工作方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文化内容

1.在信息教育网络,增强“先发制人”的主动意识。信息教育网络,是一个开放、竞争的平台,谁抢先抓住时机和阵地,谁就把握教育的主动权。在信息教育的平台上,要树立大教育观念,从“高校——学生”走向“高校——学生——社会”,展开全面的、全方位的、覆盖校园内外的教育活动。具体措施有:首先,要主动抢占网络宣传阵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网上宣传体系,“先发制人”,积极、主动地抵御不健康文化的“侵入”;其次,要主动了解“网”情,高校主管者、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和“两课”教师要尽早上网,在“知情”的基础上,才能采取针对性地对策,以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渗透来反对资本主义思想的灌输和渗透;第三,要加强网上宣传教育的内涵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重点,以“两课”教学内容为主要内容,将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内容尽快上网,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教育宣传。

2.充分发挥正面教育和多方渗透的整体性功能,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对西方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和影响,高校学生是这类非主流文化的波及中心,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觉成才的意识和能力,不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而且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因为,大学是传播、发展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有着十分独特的重要作用。为此,首先,应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选择。其次,应加强政治教育。面对外来文化带来的不良冲击和影响,面对敌对势力政治、宗教、腐朽思想的渗透,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再次,应加强道德教育。以西方不健康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主的一些非主流文化是引起我国社会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要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为纲,结合所学专业和就业趋向,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促使大学生更加正确、更加谨慎地选择高校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影响,有效控制非主流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不良影响。

3.坚持教育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界有人意识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社会里,尽管这种较为古老的直接的灌输方法是无效的,然而,任何道德上放任的企图也没有取得更好的结果”,“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要寻找一条中间路线,它既不强迫年轻人接受一套道德规则,也不给他们这样一种印象,即作为决定完全是一件个人主张或想入非非的事情”,[6]这条“中间路线”应该是管理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一条路。对于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迁,也应当走这条中间路线。

对非主流文化的管理引导原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正确的文化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缺点是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容易走向强制性教育。选择自主化原则,优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注重个人需求的满足,有利于个性发展,缺点是忽视学校、教师在学生文化选择中的主导作用,容易使学生陷入文化迷惘。这两种原则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坚持管理引导与自主选择的有机结合,是更高起点上的正确回归,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分析、判断文化的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坚持管理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正确把握当前社会主义教育期待与当代大学生主观发展需求之间的差异,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和切入口;第二,要以自主选择为主体,以管理引导为手段,注重内化,避免空洞无味的说教;第三,始终以培养提高学校成员的文化判断能力和文化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事求是,扎实有效地进行管理引导。

(五)积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的育人因素

高校文化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挖掘和利用非主流文化的育人因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直接的教育意义。有的非主流文化本身就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有的非主流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具有教育意义,对于非主流文化中直接明了的育人因素,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十分注重并充分利用。

第二,积极挖掘非主流文化中隐含的教育意义。有一些非主流文化或非主流文化中的有些内容表面上给学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直接印象是没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需要人们去发现和挖掘。对此,各个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长。

第三,换位思维,精心“改装”,变不利为有利。有些非主流文化内容的直接影响是明显的负面影响,但经过换位思考,变消极为积极,可以产生积极影响和正面教育的意义,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更为深刻。例如,“逃学”现象是学校和教师十分讨厌的现象,与之相关的文化属于不具备积极意义的非主流文化。但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设立一年一度的“逃学日”,却是学生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毕业班的学生想尽办法封锁自己的宿舍,只留下蛛丝马迹,暗示怎样开门,然后集体逃学。留下来的低年级学生用一天的时间寻求进入毕业班宿舍,分享战利品的方法。这样的非主流文化已经成为目前加州理工学院校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在充分享受到自由带来的无与伦比的乐趣的同时,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种精神的不断生成,不断扩大,又反过来刺激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甚至是创造的灵感。

第四,对于非主流文化的不良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主动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危害性,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文化内容,自觉地健康成长。

高校非主流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化文化并存、突出竞争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大文化背景下,当前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在内涵、形式、作用与地位方面发生着宽范畴、深层次的变化,正朝着多元、多变的方向变迁,直接影响着21世纪高等教育的环境,影响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强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研究,重新定位非主流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有效的对策,对21世纪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我国高层次人才个性品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优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篇3: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和对策

一、高校校园非主流文化的表现

1. 短信文化。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 在如今的高校校园中, 手机成为大学生们必备的电子产品之一, 手机短信已成为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 每天的收发短信也就成了大学生高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很快加入到了“拇指一族”群体, 使得这种“短信文化”成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出现在高校校园, 这给大学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挑战。

笔者通过在昆明医科大学发放的调查问卷中了解到, 48.5%的学生与朋友联系的主要方式是短信联系, 说明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写信”和“登门拜访”已逐渐被发短信替代;在“你发送手机短信的主要原因”一项调查中显示, 75%的学生发送手机短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流情感”, 59.5%的学生发送手机短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获取信息”, 手机短信正在成为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一项“每月发送手机短信数量”的问卷调查中, 每月发短信300条到600条的占了31.5%, 频繁的短信交流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组成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另外, 调查表明, 20%的学生经常收到诈骗类短信, 24%的学生偶尔会收到色情类短信, 52.5%的学生每月收到10~20条不文明短信, 垃圾短信、不良短信的泛滥, 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 网络文化。

在当今社会, 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尤其在大学校园, 可以说是“无人不网”, 网络文化随之兴起。调查中, 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在5~10小时的占28.5%, 11~12小时的占24%, 21~30小时的占8%, 30小时以上的占6%, 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多于1小时;当问到“你觉得上网的时间比你预期的要长吗?”只有4.5%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 35.5%的学生是“偶尔”, 35%的学生是“有时”, 25%的学生认为是“经常”;调查还显示, 有39.5%的学生访问过不良网站。大学生利用网络可以进行浏览信息、查阅资料、通信联络、休闲娱乐等, 通过网络来进行学习和生活, 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在带来便捷的服务和丰富的信息量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例如, 访问不良网站, 使自己丧失道德准绳。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还没有成型之前, 上网成瘾使很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动摇, 使其认知方式和认知行为发生变化, 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受到影响。

3. 课桌文化。

校园教室里随处可见“课桌文化”, 有些学生在课桌上舞文弄墨, 桌面已是字迹斑斑。有宣泄个人情感的, 这一类在“课桌文化”中占了近一半, 如“天涯何处无芳草, 发誓不在×校找”、“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等等, 还有人生感悟的、即兴而作的、随意涂写的、考试小抄的, 尤其在考试之前, 课桌上的考试答案便开始盛行, 这成了“课桌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课桌文化”从内容上看, 多数为平庸之作, 甚至有些格调低下, 形成大量的精神垃圾。此外, 还有的课桌遭到刻画, 致使桌面伤痕累累。乱写乱涂课桌、刻画桌椅的行为, 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的淡薄。

4. 宿舍文化。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环节, 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宿舍里, 敬仰的不是伟人、楷模, 而是用一些庸俗、虚无的“美女”、偶像贴画把宿舍装扮得花里胡哨。在一项“如果让你选择装饰画装饰你的宿舍, 你会选择哪一类?”的问卷调查中, 37%的学生选择用漫画装饰, 13.5%的学生选择用明星海报来装饰;宿舍深夜“卧谈风”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谈学习时政问题、谈流行时尚、谈娱乐休闲、谈爱情、八卦班上的同学等, 当然也少不了“儿童不宜”、“饮食男女”的热门话题。

5. 广告文化。

大学校园里, 学校的宣传栏、食堂和宿舍周围等都成了广告盘踞的地方。广告名目繁多, 有针对培训的, 如四、六级考试辅导, 公务员考试辅导, 考研培训;有招聘广告类的, 如招聘家教、周末课余兼职;还有一些如卖日用品的、推销商品的、寻物的, 偶尔也可见代考广告之类的。

二、高校应对非主流文化的对策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强化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

一是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益的行为方式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 可利用选修课、兴趣课、讲座、辩论赛、学校社团等活动来开展传统文化课堂, 引导学生兴趣。如开展国学课程、请专家来进行国学讲座、组织国学辩论赛、组建国学学习社团等, 让学生了解我国文人志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风亮节的人格品德, 塑造学生心目中的精神楷模, 塑造学生的人格。二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一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占领思想阵地, 毫不动摇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另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改进网络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 让大学生易于接受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三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可组织文学社、书法组、美术组、舞蹈组、音乐组、合唱团、学科兴趣小组等, 让大学生能够发挥他们的兴趣特长, 展示自我;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教育基地、文化古迹等地方进行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 抵御不良文化的影响。

2. 更新教育理念。

在大学校园里, 各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空间, 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去围追堵截、去扼杀它, 尤其是在大学生叛逆心理较强和对新奇事物好奇心较重的情况下, 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要树立应对非主流文化的科学态度, 引导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客观看待非主流文化的存在, 努力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要真正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 尊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规律, 改变带有强制性的灌输式教育模式, 运用启发式、引导式、合作式、体验式等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 避免空洞无味的说教, 注重思想交流与沟通, 使大学生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主流文化。同时, 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注重社会教育的开放性, 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功效, 让学生了解社会, 在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渗透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 提高大学生的对善恶是非的辨别能力。

3. 完善心理咨询服务。

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 身心发展趋于成熟, 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巨大的学习压力、相对单调的校园生活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矛盾。因此, 要适时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恋爱问题上调整好心态, 预防压力与心理危机。只有心理素质提高了, 大学生才能正视社会的不良现象。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摆脱压力, 调节情绪, 恢复自信, 拥有健康的心态。例如, 建立专业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 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教育课程多渠道开展;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涵.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分析及对策[J].价值工程, 2011, (1) :292.

[2]张宝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非主流文化引导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4) :102-104.

[3]高娟.关于高校非主流文化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 2010, (8) :177-178.

[4]矫宇.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意识的冲击与应对[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35-38.

篇4:坚持主流价值观发展高校统战文化

一、新时期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时期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内涵

新时期的高校统战文化是以高校为背景,以高校党委和高校内所有统战成员为主体,以统一战线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反映,是随着统一战线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种特殊社会文化形式。高校处于社会文化与教育体系的较高层次,是实践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先进思想理论和伦理道德的示范区,是文化、学术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新风尚的倡导者。

高校师生应当自觉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作为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正有力地担负着建构新统战文化和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使命。

(二)新时期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特征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充分发挥高校统战文化工作在培养和输送社会各方面代表人物过程中的重要源头作用,进一步加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切实解决高校统战文化工作系列问题:

1.根据自身实际,做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缓和高校统战文化工作对象增多的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统战文化工作发展应立足当前,在高校统战文化工作部署中要充分发挥大学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等优势,积极引导和激励高校知识分子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归侨侨眷、台港澳同胞和出国、归国留学人员结合自身优势,为学校统战文化发展多作贡献。

2.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解决各种利益关系需要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发展,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许多变化,甚至出现困惑,产生了一些新的人民内部矛盾。这些困惑和矛盾,不仅粤东地区应依托海岸资源和港口优势,发展电子信息、玩具、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及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应重点打造电子信息工程、服装设计、旅游管理等品牌专业;粤西地区应充分利用深水良港优势,构建沿海海洋水产养殖加工产业带、沿内陆地区构建热带及南亚热带农产品产业带、沿海岸线构建滨海休闲旅游产业带,应重点打造旅游管理、食品加工、农业种植等品牌专业;粤北地区应依托山区资源及产业转移园区优势,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山区温泉、山地、森林和乡村旅游产业,应重点打造药品管理、材料工程、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品牌专业。

3.在教学与课程中增加国际元素

把改造旧课程与增加新课程相结合。与时俱进地改造传统课程,引入最新的案例分析、创新技术与前沿理论;增加国际主题的教学内容和讲座,充分利用MOOC、网易公开课等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语言训练,要求学生主动接触国外先进技术与知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程国际化还需要有先进的教学方法相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而应聘请国外专家对本校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外语技能的培训,提高本校师资队伍的国际素质,改变不适应国际化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法。

4.寻求国际间合作的可能性

我国的“一带一路”发展规划把广东省与东南亚地区列为战略共同发展带,粤东西北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利用地缘优势,首先与东南亚地区高校取得实质性合作意向。发挥本地文化特色与社会特点的吸引力,分析外国各高校师生兴趣点,设立专款邀请他们来校访问与交流,如可以利用义工招募、旅游服务等方式为他们的来访提供便捷服务。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必然给师生带来与多元文化接触的大好机会,利用这些机会为师生提供服务岗位及学术交流机会,既能增进他们的国际素质,又能为本校国际化挖掘合作机会。

参考文献:

王焰新. “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5-26.

篇5:锐驰主流文化

部门:经营管理部职位:预算员姓名:

2014年5月29日有幸参加了企业长青培训学习经验交流会,认真听了参加培训学习同事发自内心的心得演讲,让在座的我感受颇深。最后刘总出了一道作业:员工坚持什么样的锐驰主流文化,“锐驰主流文化”不仅仅是一长篇的书面文字,而是被我们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是锐驰公司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对自己发问:我应坚持什么样的锐驰主流文化呢?

交流会中涉及最多的就是

1、“三个交给”把时间交给公司、把立场交给公司、把成果交给公司,2、“感恩”感恩领导、感恩所有人、感恩自己。“三个交给”把时间交给公司,公司就给你事业;把立场交给公司,老板就把心交给你;把成果交给公司,公司就把收入交给你,听完之后,认为这就是我寻找并要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他能彻底的体现出我的价值,表明出我的立场。“感恩”吃水不忘挖井人,老板创建了平台,让我们有机会施展才华,懂得感恩,我们才会变成有德的人。

篇6:应对全球化,建设中国主流文化

应对全球化,建设中国主流文化

全球化不仅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既要宏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意识;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全球化的影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发展创新中国的主流文化,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 者:何锋 王东星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6)分类号:G03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主流文化 文化自觉 先进文化

上一篇:入党5000字自传下一篇: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寓党建工作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