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主流文化

2024-04-19

次主流文化(共8篇)

篇1:次主流文化

锐驰主流文化

部门:经营管理部职位:预算员姓名:

2014年5月29日有幸参加了企业长青培训学习经验交流会,认真听了参加培训学习同事发自内心的心得演讲,让在座的我感受颇深。最后刘总出了一道作业:员工坚持什么样的锐驰主流文化,“锐驰主流文化”不仅仅是一长篇的书面文字,而是被我们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是锐驰公司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对自己发问:我应坚持什么样的锐驰主流文化呢?

交流会中涉及最多的就是

1、“三个交给”把时间交给公司、把立场交给公司、把成果交给公司,2、“感恩”感恩领导、感恩所有人、感恩自己。“三个交给”把时间交给公司,公司就给你事业;把立场交给公司,老板就把心交给你;把成果交给公司,公司就把收入交给你,听完之后,认为这就是我寻找并要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他能彻底的体现出我的价值,表明出我的立场。“感恩”吃水不忘挖井人,老板创建了平台,让我们有机会施展才华,懂得感恩,我们才会变成有德的人。

我认为应该坚持“三个交给”,“感恩”做为锐驰主流文化,不断积极进取,多问,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篇2:次主流文化

推动民兵核心价值观培育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为先进民兵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南。近年来小南海镇在县人武部的指导下,以努力推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向民兵预备役拓展延伸,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兵主流文化建设。

第一、把当代民兵核心价值观作为加强民兵主流文化建设的核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民兵的物质生活水平已跨越了“温饱”正阔步走向小康大道。但是如何让乡村民兵实现“文化温饱”成为一个极需探讨的课题。因此,小南海镇党委认真研究、创新方法、贴近实际、利用时间抓好“四个结合,搞好一个配合”的民兵主流文化。即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民兵组织整顿、结合民兵集中教育训练、结合国防教育日和征兵工作,配合好农村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他们“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第二、不断拓展使军人核心价值观向民兵预备役延伸。我们以拓宽主渠道、拓展新对象为抓手,坚定信念,营造氛围,巩固民兵阵地,树立典型,完善工作机制推动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向民兵预备役的延伸。全镇各行政村建立了以民兵连部为依托的“民兵青年之家”。并进一步完善充实“民兵青年之家”的软件与硬件设施。根据功能划分设立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光荣之窗等区域。我们还应用党员网络远程教育电子系统定期宣扬先进典型,播放革命影片、红歌、传播先进军营文化、国防文化、民兵文化、法制文化、科技文化进一步增强民兵主流文化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去年下半年我镇就有2名村优秀指导员先后被评为浙江“闪光言行”之星。

第三、抓好民兵主流文化,践行民兵预备役核心价值观。民兵是巩固基层政权,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我镇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努力开展了以坚持绿色发展,加快转型跨越,为实现“一个崛起、两个全面”的奋斗目标。积极发挥民兵应急骨干力量的建设和作用,积极参加统一组织的民兵各种专业训练,统筹水上救援分队,山林火灾扑救分队,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分队。特别是在去年6.15、6.19抗洪抢险救灾中,全镇共出动民兵2000余人,转移群众2600余人。出动民兵水上应急救援分队数十次,营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群众达数十人之多。这期间各村还组织民兵昼夜巡逻在山塘水库险情易发地段,为老百姓站好岗放好哨。灾后自救工作中,民兵发挥生力军作用积极投入到自救的一线,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与赞扬。

篇3: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嬗变初论

一、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界定

虽然人们对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耳熟能详, 但二者之间的界定却莫衷一是。笔者对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分析研究, 认知如下———

所谓“主流文化”是在社会的一定历史阶段为统治阶级所主宰并为这个时代所尊崇所倡导的, 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起着主要影响力的并为公众所接受的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文化,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学”起直至清末乃至民国, 几乎历代帝王都崇尚儒学。在西方, 中世纪以后则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主流文化。这是我们执政党和政府所主张并向全社会倡导, 早已成为公众接受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基本构成。

所谓“网络文化”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形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网络环境”中产生的, 广义的网络文化包括一切与信息网络技术有关的物质、制度、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包涵人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1) 。有人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 (有时也称为亚文化) , 其离散性远高于主流文化, 而主流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它的核心是传统价值观念 (2) ;有人甚至认为网络文化是充斥网络的非主流文化, 是80后90后的“脑残文化”, 有人则把它贬低为“草根文化”, 其实质是把网络文化放在主流文化的对立面;也有人认为网络文化异军突起, 将主流文化边缘化。总之, 社会主流意识都在排斥网络文化, 这是对网络文化的误解。因为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产生的, 其生命力恰如“新生事物”。人们的偏见正是由于对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界定的误区应运而生。

二、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和依存

任何文化都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 它既要传承社会历史文化, 又要在新的历史阶段有所创新有所追求。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而否认网络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网络文化是伴随网络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如果没有网络, 就不可能有网络文化。网络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通讯手段, 而且已经形成了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网络环境”, 因此网络也具有了文化的意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0年1月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30日,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 普及率达到28.9%。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8600万人, 年增长率为28.9%,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年增加1.2亿, 达到2.33亿人, 占整体网民的60.8%。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3070万, 占整体网民的8%。手机上网成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 (3) 。2010年4月26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 中国青少年网民为1.95亿, 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5%, 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 2009年中国新增青少年网民2800万 (4) 。2010年4月15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截至2009年12月底, 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681万人, 其中, 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189万人, 农村网民中30岁以下群体所占比例高达69.2%, 其中19岁以下年轻网民所占比重达41.1%;农村网民平均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52.1%, 其中, 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网民比例达到39.5%, 与2008年相比, 农村初中文化程度的网民所占比例增长了2.7%, 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地区正在向低学历人口渗透 (5) 。

如此众多的网民, 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网络文化, 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网民, 他们所接受的首选就是网络文化。农村网民结构偏向年轻化、低学历和学生群体, 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所认识的事物, 必然认同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最大特点表现为非主流、平民化、多元化、个性化、随意性、互动性和即时性, 强调体验分享, 具有生机勃勃的前卫、另类、反叛和颠覆气质。网络文化使我们意识到一种与传统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评判标准, 一个巨大的文化断裂和社会代沟, 一个完全不同于常态的虚拟世界、一个把传统主流文化驱逐并取而代之的未来道路。尤其重要的是网络时代的社会主体是青年人, 而社会的未来是青年人的天下, 未来的主流文化必将是网络文化, 这正是我们所看到所忧虑的核心问题。

网络文化是一个“新生事物”,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网络文化在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体验之时, 也带来了许多与传统主流文化节相悖的内容:各种道听途说甚至谣言, 浮躁、媚俗, 低级趣味、封建迷信、色情图文等, 在网上一不小心就会目睹到让人触目惊心的东西。“网络文化自由化”客观上存在的各种反人类文化的现象, 将会威胁“文化生态”的平衡, 将严重阻碍网络文化的健康成长, 也必将破坏网络产业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壮大。

面对网络文化的挑战, 主流文化必须积极应对。必须看到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除了冲突, 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

首先, 主流文化必须借助网络而进行全面传播。主流文化离开了网络将寸步难行, 网络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化传媒成为统治世界的最好传媒工具。以高速宽带和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为依托, 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潮流为主流文化发展开辟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 从信息产业的高端入手, 以数字化等高新技术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 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流通方式, 完成文化产业的全面改革, 实现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开发和推广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主题、科技含量高、有益网民健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主流文化产品, 造就具有中华民族光荣传统和灿烂文化, 凝聚民族精神和道德情感的文化精品, 并走出国门,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6) , 从而使主流文化在网络环境中适应和发展, 这是主流文化的唯一选择。

其次, 网络文化的成长必须与主流文化“联姻”, 实现网络文化的“凤凰涅槃”。网络文化虽然来势汹汹, 但毕竟是“新生事物”, 太年轻和不成熟造就了网络文化的致命弱点:推崇时尚但过分浮躁, 追求时代却盲目超前, 虽有好客更招惹是非。如果不与主流文化同道, 网络文化将可能走向歧途甚至于夭折。网络文化的消费群体绝大多数是年轻人, 这个群体本身也有许多的诟病, 必然造成网络文化的“异端”和不稳定性, 使其无法正常运转。只有与主流文化合作并接受其指导, 网络文化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并逐步走向成熟, 逐步成为广大网民所认同所喜欢的新文化。

三、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嬗变趋势

文化源自于人类自身的诉求, 文化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效的创造。人是自然的最终目的, 文化则是这一最终目的存在于人身上的一种形式上的、主观的条件。“在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里面, 产生了一种达到任何自行抉择其目的的能力, 从而也就是产生一种使一个存在者自由地抉择其目的之能力的就是文化。因之我们关于人类有理由来以之归于自然的最终目的只能是文化。” (7) 文化的本质在于使人不断地获得确立一切目的的能力, 促进人们更加自由地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 文化也就是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力量的表现。人的社会价值表现必然要通过一定的具体形式, 在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文化无疑是人们的最自然的选择。

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嬗变是合乎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研究, 在其嬗变模式和发展趋势上作科学的探讨。

其一, 相互兼容。主流文化有必要改变态度, 放弃过去那种高高在上“天下第一”的王者地位, 主动进入网络并与网络文化联合, 从而更大地拓展发展空间, 从过去的“对抗”走向合作, 这必将有利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巩固并有效对外扩充。网络文化也要改变“草根”的身价标签, 逐步进入大雅之堂, 关键要与主流文化融合并接受其指导, 携手共创21世纪新文化。

其二, 相互替代。这是一个博弈的结局, 也许在中国根本不会发生。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 是否要演变为激烈交锋, 关键取决于社会的自由开放程度。主流文化如果将网络文化完全收容, 就网络的自由选择本质而言, 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并且也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如果网络文化热浪滚滚之时, 公开挑战主流文化并企图一夜之间取而代之, 这本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唯一可能是在社会变革出现“突变”, 主流文化退出历史舞台。这种可能性很小, 人们并不想看到这种事件发生。

其三, 自行其道。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自从网络文化产生以来, 二者之间“井水不犯河水”。是否还将继续下去直到“永远”, 从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来看, 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不可能永远“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它们迟早要走向融合。

最后, 笔者认为:网络文化最终必然上升为主流文化, 只是二者的“融合模式”问题。网络文化嬗变为主流文化, 并非等同于网络文化“取代” (或打败、颠覆、吞并) 主流文化, 而是网络文化从“草根”走向成熟, “凤凰涅槃”修成正果。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相互融合, 并非主流文化的地位丢失, 而是适应时代潮流, 通过社会变革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 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 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 绵延传续, 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 (8) 我们要改变观念, 正视现实, 面向未来。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嬗变而造就的新文化, 必将带来人类文化的更加繁荣,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沟通, 改善人类的生存观念, 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华, 张远灯.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对策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9 (5)

[2]王十禾.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两种精神维度的融合与差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7 (12)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0年1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www.cnnic.net.cn

[4]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2010年4月26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www.cnnic.net.cn

[5]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2010年4月15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www.cnnic.net.cn

[6]孙伟平.网络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载袁贵仁主编.价值与文化 (第2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德]康德.判断力批判 (下册) .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 1987

篇4:漆画作品首次亮相国内主流拍行

据悉,《沉默是金》为汤志义四年前创作的作品,被广东一家艺术机构收藏并于今秋委托上拍。此作品是当日专场拍卖中的第18件拍品,起拍价为12万元,作品一亮相,现场就有多名竞拍人举拍。最终,经过数十轮的竞举,作品被一名香港收藏家以44.8万元拍得。

那么,作为漆画作品首次在国内主流拍行亮相,“这一拍”对中国漆画界而言又具有哪些特殊的意义?未来,漆画市场又将酝酿一场怎样令人期待的变革?

是偶然还是必然?

艺术品市场总是在寻找新的“黑马”。

从2010秋拍中不难发现,各大拍卖公司纷纷开拓新领域,以寻求新的客户源,实现新的增长点。从紫砂到古钱币,从期酒再到名贵腕表,增设的专场也好,新开辟的艺术门类也好,“伯乐们”在寻“千里马”的路上煞费苦心。因此,此次漆画成为拍卖公司新的座上客多少也和繁荣的艺术品市场不无关系。不过,漆画上拍绝非单纯好时机的偶遇。

漆画,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数千年漆文化积淀深厚的神秘艺术。漆画的媒材,有着中国画和油画等媒材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生漆在从漆树上流出来的时候是白色,接触空气氧化后变为褐红色,干固之后则会变成深褐色。在绘画过程中,漆的颜色会发生一些奇妙的变化,而这也正表现了漆画的独特魅力。

不过,长久以来,漆画所具有的较高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却没有与市场的景气度画上等号。究其原因,这和漆画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缺少一个很好的价值参照标准不无关系。另外,漆画还未能大规模进入画廊这一促使画作市场化最重要的渠道,大多数画作的成交是通过画展来实现。此外,就是私人关系直接找到漆画家购买。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局面正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从2005年中国首次漆画专场拍卖在厦门的举行到2008年岭南漆画精品拍卖,再到代理经营漆画的画廊的不断增多,可以看出拍卖公司和画廊这两个连接艺术家和藏家之间的中介正在积极地为漆画“穿针引线”。

当然,艺术家及其作品本身的不断提高,也成为漆画现身国内主流拍卖的原动力。以此次上拍中国嘉德2010广州冬季拍卖会的《沉默是金》为例,作品巧妙地把孤寂的感情与微妙的神秘感结合在一起,红色和金色,神秘、魅惑、深情又寂寥。莲蓬凋败的艳丽,是一种有力量的存在,也是一种厚重的生命的呈现,而这复杂的情感,也就是通过大漆那不动声色而又深邃的性格,被表现得恰到好处。

而拍品的作者汤志义更是多次在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上拔得头筹,其作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也获得了业界的一致肯定。可见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公司在首次涉及漆画拍卖时,确立标准之高。

此外,《沉默是金》12万元的起拍价也给未来的漆画市场定了一个“高调”。如何看待这个现象?让我们来解读一下拍卖价格的生成机制。

据业内人士介绍,估价比反映了拍卖关系中的一种博弈,而其中的关键是估价的高低:委托人最好一剑封喉,估价越高越好;买家则最希望捡个大漏,估价越低越好;拍卖行也总希望拍出高价。不过,拍卖行的诉求,却会与委托人有所不同,他希望对拍品的估价尽量偏低而得以吸引更多的买家,这样才能让各路买家更多地来到现场你争我夺,最后卖出一个好价钱。

那么,在此定价标准下,国内巨头拍卖首次开出的12万元的起拍价,是否也暗含了漆画不菲的身价,预示着漆画市场将进入到一个上升的阶段?

漆画“首拍”意义非凡

“尽管目前中国的漆画市场还没有完全展开,但是漆画的内在优势决定了漆画市场必然有着蓬勃的未来。”在著名漆画家郑修钤看来,漆画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媒材的不可替代性,漆画的创作者和作品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都是漆画市场的潜在动力。而对于漆画首次进军主流拍卖,郑修钤则示,这是一个重要的开端,未来将会有更多艺术家的作品受到知名拍卖公司的青睐。

持同样看法的还有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翁振新先生,他告诉记者,漆画的文化基因是非常古老的,但其本身又是年轻的。要创造民族艺术的新形式,对于文化基因的寻找,显得格外重要。漆画对福建地区来说,是个大画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门类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漆画首次亮相知名拍场,对福建漆画界未来发展具有深刻的涵义。

篇5:辩论赛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反方

第一步

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是指区分于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观念和行为。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作为当下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随着人的存在而长期发展的一种在理性的指导下作为人所特有的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内心欲求。

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长期随着历史发展,普遍大众接受的,一种高尚的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1、流行文化的几个关键词 “区别于传统“”带有时代特征“

2、人文精神“理性、博爱、自由、平等”

3我方应当不断强调

化”

第二步

“立”的第一步是将定义阐述清楚,阐述明白,第二步,也是为“立”画龙点睛的一部,就是用事例和思辨力,论证我方“立”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证明“阻碍作用”

注意点:

1、着眼于大众影响性,具体阐述为:流行文化当前之时伸张个人主义,只强调个人感受,而这种只强调个人感受带来的“极端个人主义“使得身边人的利益受到侵犯,从个体上来说阻碍周围的个体发扬真正的人文主义。另外,从社会整体上而言,极端个人主义所带来的社会多极化矛盾冲突,产生社会的混乱,更无助于人文精神的发扬。

具体论证方案:

将当前的极端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以至于带来的“冒进主义”等定义为“流行文化”。事例:“狂热的拜金、拜官主义”、“动车事故”、“小悦悦事件(社会强调个人主义,无视他人利益的结果)”“我爸是李刚”

2、强调理性因素,具体阐述为流行文化的非理性化,和人文精神的崇尚理性。

具体论证方案:

对狂热的追星热潮进行驳斥。

事例:‘

“刘德华的女歌迷杨丽娟的父亲杨勤冀在香港跳海自杀”“只有明星开演唱会才捐款”

辩论赛中,“立时根本”,“破”是关键,我们需要抓住对方可能的论证,进行有力反驳。

正反可能论点

1、强调“过去的流行文化”,具体的论证特征有:强调例如“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于

人文精神的促进作用。

2、流行文化等同于主流文化,具体的特征;流行文化是主流文化,那么它就肯定为大众所接

受,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肯定受到大众认可,为大众认可的 文化肯定对人文精神产生促进的作用

篇6: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一、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定义

大学生文化以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期待为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是广大学生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在内的文化。

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

作为主流文化共存互补的非主流文化在服从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以一种异端的方式来矫正偏离主流价值的取向,从而使文化沿着常态发展。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是由大学生创造的,与学校精神宗旨、学校纪律、校园主流文化相分离的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显性文化。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在层次上是一种通俗文化,是大学生在文化选择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随意性和非系统性、非正规性的特点。

二、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表现

近年来,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普遍,呈现出流行之势,这势必给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

1、短信文化。

随着大学生手机普及率的大幅提高,手机短信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时尚。

手机短信因具有发送方便、使用简单、便于沟通,而且廉价、便捷、点对点的特点,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逐渐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短信文化”,成为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调查显示,有69.3%的大学生每月发300~500条短信,20.9%在500条以上,在300条以下的同学只有9.8%,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及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

手机短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量繁多,这种新型的信息互动方式在给广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正日益受到短信的冲击,校园内人际关系趋淡,垃圾信息泛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同时,伴随着短信文化的流行,不文明短信也成为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现象。

调查数据表明,17.1%的人每月收到10条以下不文明短信,57.8%的人收到10~30条,而30条以上的占了37.1%。

短信陷阱、短信黄色笑话、带有诱惑性的欺诈广告比比皆是,令人防不胜防,由于短信的群发功能使其散播能力特别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学业前途。

2、网络文化。

根据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公布,截至12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其中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在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大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

《2005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指出:就98.2%的大学生网民来看,他们平均每周上网的次数为4.2次,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为7.6小时,差不多每天1个多小时。

广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查阅资料、休闲娱乐、情感交流、展现自己。

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成型之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匿名性、虚拟性、无序性等特点,恰好迎合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网络给他们带来了不少“虚拟快感”。

由于长时间地使用计算机,不少学生视力下降,精神恍惚,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不少学生荒废了学业,留级、休学、退学、不及格重修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光顾了一些不健康甚至反动的网站,而使自己丧失了道德准绳,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动摇;“网恋”、“网络游戏”、“网络成瘾”在大学生中频频发生,精神分裂失常,甚至自杀等现象也层出不穷。

3、广告文化。

校园中的广告可谓无孔不入、五花八门,在学校专设的广告栏、公寓楼黑板、食堂墙面、教学楼四周、文化橱窗,凡是人流量大的地方都成了广告文化的地盘。

校园广告有三类:第一类是培训广告。

主要是针对四、六级、考研、报关员、公务员考试培训之类,另外有计算机、驾照等;第二类是招聘广告。

这类主要是针对想在外兼职、做家教的学生;第三类是推销商品的广告。

包括学习及日常用品等。

在各类名目繁多的广泛中,海报、通知、寻物、家教等均属正常,但有的高校连广告、出售等级考试答案也“浮出水面”,明目张胆地出现在广告栏中,这种特殊“供求关系”的存在不能不令人担忧,反映了个别大学生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处世态度,有才而少财的大学生沦为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反叛者”与“受益者”,给一些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提供了侥幸的机会,也导致了一些学生为此而受到校规校纪处分。

校园广告在带给学生方便的同时,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秩序,路边宣传栏上、电线杆上,一块块的“牛皮癣”,让清新的校园变得杂乱,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经商、中介人员在校园中的频繁活动,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4、课桌文化。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整洁、雅致的教室文化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而非主流的课桌文化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腐蚀作用。

常见的课桌文化主要有以下内容:情感体验类(这类内容在整个课桌文化中占一半以上)、随感而发类、点评教师类、人生感悟类、考试小抄类。

课桌文化内容复杂,多数格调低下,粗俗不雅,文化含量不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大学生主流文化格格不入,作用十分消极。

其危害主要有:在公共课桌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淡薄;上届学生不良行为对后来新生起了负面的教化作用,以至“课桌文化”届届相传,经久不衰,成为难以根除的陋习;格调低下的信息传播,形成了大量的精神垃圾,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冲抵正面教育的深度。

5、宿舍文化。

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

学生们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宿舍文化。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光、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宿舍文化中有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

宿舍装饰日趋世俗化,各类球星、歌星,美女、俊男贴画把寝室装扮得花里胡哨;宿舍语言日趋粗俗化、流行化,一些污语秽言甚至黄色幽默笑话在宿舍频频使用、流传;宿舍环境日趋商业化,走廊、过道、寝室门上到处是“XX公司提醒您”、“XX公司宣”;宿舍卫生脏、乱、差,学生缺乏卫生意识,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已经过时;宿舍“卧谈风”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谈天说地,评古品今,几乎无所不谈,当然更少不了情、爱以及性的热门话题,久而久之,便摆脱不了庸俗、下流和空谈的底子。

6、交友文化。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和成熟,有着强烈的寻找友谊、渴望朋友的心理需求,自然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关注。

调查显示,有30.05%的女生把谈恋爱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体验;15.79%女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恋爱一切随缘;11.49%的女生还认为这是在大学中填补空虚的一种方法。

大学生交友按性别区分有同性交友、异性交友;方式上有通过活动、社团、网络、聚会等形式交友。

大学生交友的心理类型主要有:相似型、伙伴型、弥补型、利益型、自我型。

现在,大学生的异性友情已逐渐被“爱情”所替代,不少大学生把大学当成了恋爱的天堂。

校园恋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教室里、餐桌边、花园里、草丛中,越来越多的是恋爱中的男男女女,形单影孤已被视为“异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是当今大学生恋爱观的精辟概括。

在他们看来,恋爱本身就是目的,能不能结合,不是恋爱的重要标准,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恋爱观的指引下,引发的恋爱纠纷也就越来越多。

7、兼职文化。

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在这种所谓“时尚”潮流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兼职大军”。

根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针对大学生兼职问题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调查显示:北京的大学生兼职比例为21%,上海为26%,天津为19%,广州可以达到28%,大学生兼职热情越来越高。

有的学生在推销学习、生活用品;有的学生在代理一些旅游公司或通讯公司的.销售业务;有的同学在广告公司、装修公司、婚庆礼仪公司等兼职;有的同学做家教、组织培训、市场调查……大学生兼职有的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应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有的为了自食其力,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有的为了赚钱,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有的为了接触社会、培养工作能力、增加工作阅历……

这种“兼职热”现象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大学生兼职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了社会,获取了一些工作经验,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弥补现行大学教育体制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缺陷,训练大学生的实际社交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参加兼职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而且有些同学由于缺乏经验和社会阅历,遇到困难时不知如何应对,容易上当受骗,甚至有的学生为了金钱出卖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

8、服饰文化。

服饰是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文化在不断地流动变迁,服装自然也随之花样翻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服饰也越来越时尚,人们购买服装的标准也不再只是漂亮的外形和便宜的价格,品牌服饰的购买行为日益增多,作为紧跟时尚的大学生自然不会落伍。

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服饰文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追求新颖与时尚。

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猎奇,追求代表潮流和富于时代精神的服饰;二是崇尚名牌。

现代大学生的品牌意识更强,有的学生甚至非名牌不买,只穿品牌,耐克、李宁、美邦、阿迪达斯等品牌服饰在学校里随处可见;三是突出个性与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力图在一举一动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充分体现出大学生思想解放、思维开放、标新立异、个性鲜明的精神风貌;四是注重情感与直觉。

大学生的情感丰富、强烈,且不稳定,他们虽然已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波动性大,易受客观环境、社会信息的影响,因而他们较少综合考虑选择服饰,特别注重服饰的外形、款式、颜色、商标。

9、消费文化。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主要花费在吃、穿、电话费和上网费上,而女生花费在衣服、小吃方面的比重较大,男生则侧重于交友、上网等。

在部分大学生中,仍存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

南开大学的调查分析显示,以追求名牌为主的炫耀性消费,是大学生最直接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这种心理驱使他们通过进行炫耀性消费引起他人的注意。

一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外出上街,常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同学间比吃、比穿、比用、比手机、比电脑、比钱包。

这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生活、学习所必需的消费外,还滋生出了日益多样、日益普遍的交际消费、恋爱消费、娱乐消费(影院、网吧、节假日旅游等),以及美容化妆品消费、上网消费、电话消费,在部分同学中开始拥有中高档消费品等,信息消费、交往消费有膨胀倾向。

三、正确认识和看待大学生非主流文化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归类为落后文化,要看到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内部的复杂性、多样性,积极加以引导,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在培养学生知、性、意、行的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生的言行以及学校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层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面对大学生非主流文化,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上来审视和批判非主流文化,而应站到一个更为中立的立场上,以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对待大学生非主流文化。

2、主流与非主流作为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非主流文化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不再冲突并被社会所认可时,它就有可能转化为主流文化;与社会的期待和要求相背时,非主流文化则会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既不与社会的要求与期待相背,也不被社会明确认可时,非主流文化则继续自发地发展。

在校园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而是处于同时并存和互相补充的状态,各层次、各类别的文化保持着一种对话、交流和取长补短的关系。

3、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有积极和消极的区别。

积极的非主流文化能够塑造青年大学生比较全面的个性,培养青年大学生良好的品格,增强青年大学生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它与高校中的主流文化合力的作用下,对青年大学生起到社会化的作用。

消极的非主流文化强调自我放纵,不认同传统价值,不负责任,使人消极颓废。

消极的非主流文化如不加以及时引导和教育,就有可能蜕变为落后的文化,阻碍大学生的成长。

4、从沟通和表现的角度看,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沟通和表现工具。

它是一种同伴文化、同辈文化,其流传范围主要集中在不同的青年大学生个体之间。

借助于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可以让青年学生获得共同的话题,分享共同的情感与趣味,并获得一定的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曹云升.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2]黄海,刘吉发,杨溪.解读大学校园文化新现象:手机短信[J].青年研究,2005.6.

[3]唐琳.弥漫在大学中的消费主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5.3.

[4]万增奎.大学生“课桌文化”与道德失落的调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5]朱磊.解读大学生的寝室“卧谈会”[J].社会,2003.10.

篇7:次主流文化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和不可分离的。因为文化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更进一步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把人从旧的枷锁和旧的时代烙印中解放出来,唤醒并形成人的文化创新意识、培养人的个性及心智能力的发展,是促使人从“丰富的个体”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超越性过程。文化建设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而且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果,其最重要的和终极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需要多种文化营养,而不是单调的文化来源。

(二)文化的多元化整合: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思想的主导性、思想来源的多元性、文化形态的多样性等基本特性,因此,处理好文化建设的一元化和多元化关系,实现文化的多元化整合,是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面对当前社会及其文化结构的日趋开放,形式的日趋多样化,内容的日趋多元化,功能的日趋综合化这个现实,单一的主流文化将不可能再一支独秀,主流文化不可能再完全地、独裁地发生最大作用,它必须要以广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要与多元化主体、多样化形式、不同性质影响的非主流文化相竞争、相融合。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真正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流行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发展。

(三)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双向互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1、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能够为该社会确立价值导向,并能整合和引领其他文化的文化。它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具体说来,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含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髓的,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部分,西方外来文化中合理与科学的部分,以及大众文化中有益的、先进的文化。

2、流行文化

广义的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按一定的节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的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被不同阶级所广泛分享的信仰、行为和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事物。而狭义的流行文化是指时装、流行文化作品、流行音乐及其他流行艺术等。从本质上说,流行文化就是广泛通行于社会大众层面的一种文化形态。

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体和主要消费对象,以流行和时尚为突出特征,以娱乐为基本功能,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经营,并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新型文化形态。

二、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契合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需要二者在价值目标上契合

主流文化作为一个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价值目标上必定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的,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是一种副文化形态,也称亚文化。一般而言,副文化对主文化是一种辅助与协商的关系,它反映的是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社会亚文化体系越发达,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越开放,这种发达是建立在高度开放与自信的社会文化心态之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的重要文化指标。

总之,主流文化重内塑修养,流行文化重外塑形象。两者在价值目标上都以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旨归。

(二)文化格局的和谐构建需要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协调

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既需要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又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与并存性、差异性与互补性,通过对流行文化多样性丰富资源的选择、吸收再创新形成时代特色与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系。

就社会价值方面而言,流行文化总是试图从文化的边缘走向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心,走向文化的未来,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以证明自己社会价值的存在意义。主流文化也总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以崭新的姿态寻求文化的“落差”,将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而调整着前进的方向。

(三)青少年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二者在价值功能上互动

可以说,流行文化是思想的力量,主流文化是道德的力量。流行文化的形成并逐步走向繁荣与青少年自身特殊的内在需求有很直接的关系。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从感性的认同到理性求索的趋势日益明显。而流行文化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张扬个性,富有朝气,崇尚科技创新,这是思想的力量,有助于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社会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必须的外部力量,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能够使其价值选择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充实自我、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三、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功能互动

(一)以主流文化为引导,保证流行文化正确的价值导向

1、积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流行文化的发展方向

篇8:汽车主流文化的创新

从宏观角度看,汽车文化涵盖三个层面:

一、汽车新型商业模式文化,这是现代汽车文化的主流,是建设汽车强国的核心,我们要努力推进汽车新型商业模式的建设;

二、汽车社会文化,这是现在汽车文化跨界,多元、艺术、智能、功能潜移和社会责任的“时空坐标”系统,我们要尽努力推动中国汽车社会走向成熟化;

三、汽车营销文化,这要从传统的以产品和服务营销,向现代化的人文和品牌营销文化方向发展,要以人为中心,造就创造型社会个性、直销、社区、虚拟化的人文精神营销策略,即进入3.0汽车营销时代,我们要努力迎接这一新型汽车营销文化的到来。

汽车主流文化指的是汽车生产方式的文化。诸如汽车营销,以及汽车展会,不能当成汽车主流文化,它们属于支流文化,也可以说是分流文化。尽管是支流文化,但是它们也很重要,因为汽车作为产品,要通过营销和展会赢得市场消费。在此,我集中要谈的是汽车主流文化的创新。

汽车文化的演进与变革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汽车文化的演进与变革过程分为第一次(1903-2000年)、第二次(2000年至今)、第三次(2020年以后),涉及汽车产业的动力源选择、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科技水平、商业模式,还有人的感知、社会反响、哲学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以上虽划分三个阶段,但对于中国,以及国际汽车社会来说,每一次演进与变革过程中的汽车文化又相互交织,影响。例如动力源方面,很多人以为新能源是最新发展的趋势,其实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诞生于1881年,发明人为法国工程师斯塔夫·特鲁夫。当时,他发明的是一辆用铅酸电池为动力的三轮车。第二年,即1882年,古斯塔夫·特鲁夫在巴黎国际电器展览会上展出了一辆能实际操作的电动三轮车。现在,国际间的汽车工业强国已经基本实现“以汽柴油为主的多元化新能源”,并且向“电、氢加互联网”发展,而我国的汽车产品的动力源选择还停留在第一阶段,新能源发展还很不够。

再有,在汽车生产的科技水平方面,第一阶段的单车化设计结果是设计出来的汽车产品联系不大,而平台化战略则实现了在一个平台上发展许多产品,大模块集成战略更加先进。现在一些国外企业已经实现了大模块集成化战略,而在我国,尽管一些企业积极推进平台化战略,更多的还停留在“单车化设计”水平,处于落后状态,亟需通过创新来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生产力。

在商业模式方面,第一阶段为大规模生产,所生产的汽车存在高碳、高排、高耗等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企业造什么车,只能买什么车。而未来,汽车工业要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方式,主要生产以电、氢加互联网为动力源的汽车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即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车,企业就造什么样的车。这种模式之下,汽车产业才能实现脱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次世界汽车产业革命理念将大力推动汽车文化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由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结合而形成的,成为全球新兴经济发展的楷模,同样对于推动全球汽车产业新兴的革命也起到很好作用。

杰里米·里夫金认为我们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端,个人电脑和网络的使用使我们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包括五个方面: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将每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在毎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需要的电可以通过洲与洲之间共享的电网平台进行买卖。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电、氢加互联网为旗手,这是受世界众多高科技群的在线引领,尤其在世界经济复苏之后会加剧运作。如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超级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纳米、光电、超导、激光、生物化合、复合材料、5G、先进军工技术,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不断融入汽车产业中,促使汽车产业朝着第三次产业革命道路上快步前进,,中国汽车产业也不会例外。要知道信息化的进步,使原有“摩尔定律”要过时了。

近来,杰里米,里夫金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如果说美国是20世纪世界经济的楷模,那么中国有可能是21世纪担当这一角色。”但他认为要实施这一角色,需要三、四十年的时间。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杰里米.里夫金还指出,这场革命既可能意味着经济的崩溃,也可能意味着整个世界的新生。

中国汽车产业要实施第三次产业革命

这样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汽车产业将进入一个新一轮改革开放新高潮,特别是实施顶层设计的改革措施,以迎接新一轮汽车产业革命的到来

汽车是全球范围内最一致性产品,中国汽车产业要实施第三次产业革命,即从建设汽车强国为标志,也就是建设中国品牌汽车为标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突出是掌握和应用好核心技术;二是更好的公平、公正进入全球汽车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中;三是优质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球第一。

要实现这个汽车梦,中国梦,最关键的要搞好中国汽车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加强主流文化的创新,以此为平台,从思维改革入手,加强顶层的结构改革,改革传统同质化发展汽车产业的路子,人家会做到的,我们一定要努力也要做到。建设“以人为本”是汽车文化的本质,克服那些浮躁,急功近利,单纯追求数量,创新能力不足等毛病,建设起新兴的汽车文化的框架和主体,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批判,实现人本创造性和负熵功能。

“熵”指的是物质系统的热力学函数,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所提出。在整个宇宙当中,当一种物质转化成另外一种物质之后,不仅不可逆转物质形态,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能量变得不可利用。也就是说,大量人类制造的化工产品、能源产品一经使用,不可能再变成有利的东西,宇宙本身在物质的增殖中走向“热寂”,走向一种缓慢的熵值不断增加的死亡。眼下人类社会正是这个样子:大量的产品和能源转化成不能逆转的东西,垃圾越来越多,人类社会逐步地走向一个恶化的热寂死亡状态。

在此,特别提出“负熵功能”是提醒大家对汽车产业及汽车文化有更强烈的责任感。

汽车主流文化需要创新中国汽车产业需要“文艺复兴”

当前,我国的汽车文化还不成熟,现实表现为汽车社会的不成熟。在车展上,一些消费者,几百万元的车说买就买。这不是有钱的表现,这是消费观不成熟的表现。在国外车展上,这种情况是很少出现的。

我国的汽车主流文化创新能力不够,没有应有的科技推动创新。全国各地的汽车展会很多,但是展会不能解决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所以中国汽车产业一定要有创新。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这就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指导思想,重振汽车价值的主旋律,建设汽车强国的唯一依据,这是十分明确的。

发展汽车产业要有科学的发展观,没有科学发展观怎么搞汽车?我们的汽车主流文化亟需一场“文艺复兴”。

为什么这么说?欧洲的文艺复兴彻底破除了封建社会,是一次以人为中心的人类思想解放运动,涉及到文学、诗歌、戏剧、音乐、雕刻、建筑等方面的改革,向当年极其黑暗的欧洲封建主义挑战,于是真理的火种点燃了,更为可贵的是,文艺复兴还有力地推动了近代自然科技的发明和发展。

在我国,我们其实还在沿用旧的思维方式,旧的办法发展汽车。打个比方,人家跑百米是10秒,而我们是13秒、15秒。照这个速度,越追越落后。

中国汽车工业60年的发展成就巨大,不用多说,大家都看到,但我们发展思维科学了吗?恰恰相反,我们却一直沿用传统固化的思维,一轮又一轮追求汽车产量的上升,表现为只求量,少求质;多跟进,少创新;走多元,缺品牌;划圈子,立山头;盲投入,能过剩;重主机,轻零件;全国几乎每一个省、市都把汽车产业列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这样缺核心和同质化模式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受到生命周期的惩罚,这就是我们要改革汽车产业发展,必须先从思维进行革命的必要性。

什么是汽车产业的思维革命呢?归结到一点就是从目前的“硬制造”转向“软制造”方向发展。“硬制造”硬碰硬,你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没有多大竞争优势,说透了,汽车都是大同小异的东西,汽车只是软制造背景一个产物,一种载体。“软制造”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汽车业无形的知识和智慧聚集点,已经由实体经济中抽象化出来的软件模型,或是软件因子,用以架构整个产业高度化的竞争力,可以实现科技全球化共享和促进高度化创新,也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我们要以改革精神树立起新型的汽车创新机制;做到从产品分工转向产业分工,从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从市场分工转向要素分工,从生产分工转向知识分工,从自发分工转向协议性国际分工,全方位提升数字化为标志的创新水平与效应;确立起新型的汽车产业结构;汽车产业要建成为全产业链汽车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产业制度和机制的不断革新,社会化组织形式的创新,获取新兴的生产能力,建设成个性化定制商业模型,为老百姓造车,为老百姓服务,促使全社会受益于汽车的发展;树立新兴的汽车文化形象,汽车产业要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奉献力量,在全球建立起中国汽车产业的应有地位与声誉,在现代汽车文化上可以树立起东方“天人合一”的新意,天、地、人、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万物聚合,回应人对汽车的一切期待,实现汽车强国的中国梦。

小结:人·社会·文化是一个大系统,人都是以一个群体,去实践中创造社会,文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文化现有涵括了社会,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和动力,汽车产业的关系也是这样,以此作为一种坚强的精神力量,对实现汽车强国梦是非常重要的。

汽车主流文化指的是汽车生产方式的文化。像汽车营销,以及汽车展会,不能当成汽车主流文化,它们属于支流文化,也可以说是分流文化。尽管是支流文化,但是它们也很重要,因为汽车作为产品,要通过营销和展会赢得市场消费。在此,我集中要谈的是汽车主流文化的创新。

近来杰里米·里夫金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如果说美国是20世纪世界经济的楷模,那么中国有可能是21世纪担当这一角色。”但他认为要实施这一角色,需要三、四十年的时间。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杰里米·里夫金还指出,这场革命既可能意味着经济的崩溃,也可能意味着整个世界的新生。

要实现这个汽车梦,中国梦,最关键的要搞好中国汽车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加强主流文化的创新,以此为平台,从思维改革入手,加强顶层的结构改革,改革传统同质化发展汽车产业的路子,人家会做到的,我们一定要努力也要做到。

模块化平台

上一篇:绥芬河口岸调研报告下一篇:苏木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