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主流思想

2024-06-18

传统主流思想(精选十篇)

传统主流思想 篇1

一、依据课标

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就必须依据课标, 因为课标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课标有关本专题的知识点在现行统一教材中都有具体呈现, 列出课标并加以阐释, 让学生理解课标内容, 如百家争鸣, 从含义、背景、概况 (时间、代表人物、主张) 、性质、地位和影响去把握。用课标指导高考专题复习, 是保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正确方向。

二、把握线索

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就必须准确把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 它贯穿于本单元的四课内容, 儒家思想的演变是本单元的主线, 同时这条主线又分为五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是演变的重要阶段:春秋时期形成, 战国后期发展为蔚然大宗, 西汉武帝时成为正统,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产生。这样知识点就被提纲挈领地编织起来, 穿线结网, 构成儒家思想的发展轮廓, 而且条理清楚, 重点突出, 学生很容易把握本单元的线索。

三、围绕原理

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就必须围绕原理。贯穿必修三的原理就是思想文化现象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思想文化现象又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 因此学习必修三, 必须联系政治经济的相关内容, 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下面以儒家思想为例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探究思想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儒家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应结合春秋时期大变革的时代特征分析。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 私田出现, 井田制开始瓦解;政治上, 分封制开始崩溃, 奴隶主阶级衰落,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崛起;文化上, 私学兴起, 到战国时期大变革表现更为明显。其次, 探究思想文化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促进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其出现后产生的影响: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基,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推动了社会进步, 也为以后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正统思想和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奠定了基础。

四、理顺关系

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就必须理顺关系。理顺本单元四课之间的关系:这四课以时间为序, 按照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来设置的, 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勾勒得特别清楚。主要应理顺下面几个方面的关系。

1. 理顺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之间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 同时儒家思想又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起基础。

2. 理顺先秦儒学与董仲舒的新儒学之间的关系: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 汲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思想, 发展了儒学。他增加了君权神授, 通过政治途径方式推崇儒学, 使儒学实现独尊。

3. 理顺宋明理学与董仲舒的新儒学之间的关系:

宋明理学是新儒学, “新”在发展了董仲舒的新儒学, 即宋明理学家在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融合佛教、道教的思想, 重新阐释儒家的义理, 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4. 理顺宋明理学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关系:

它们都是儒家思想, 但早期启蒙思潮批判宋明理学, 批判宋明理学中的不合理部分, 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色彩。早期启蒙思潮不是要颠覆儒家思想, 而是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某些精神, 以反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专制皇权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 是对儒家思想的改革和发展, 是儒家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完善阶段。但是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这种完善并没有完成改革儒家思想的历史使命, 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五、形成体系

要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就必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统一课标、线索、原理和儒家思想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 生成一个体系, 该体系既包括单元知识体系, 又包括各课的知识体系。单元知识体系仅从地位的角度简要地概括儒家思想演变的知识体系:春秋时期出现, 在当时仅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蔚然大宗;西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后来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明时期为宋明理学, 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其中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明清之际, 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潮, 虽活跃, 但只是沧海一粟, 占统治地位的仍是程朱理学。各课的知识体系简化为许多历史概念, 如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和早期启蒙思潮, 每一历史概念都从含义、背景、概况 (包括代表人物、思想内容等) 和影响等方面来呈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也是复习的难点, 复习的关键是抓住其演变, 依据课标, 围绕原理, 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生成一些线索, 最后再概括总结。我在教学中按照这几个方面, 实现了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高考的重点、难点, 也是学生的易错点, 采取有效措施, 攻克难点, 为高中生扫清高考路上的拦路虎。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篇2

先主

秦流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时思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期想的的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思奠想基战国时期的百家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文时

化期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打破。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还有法家思想需注意,为后来

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汉朝儒学正统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思想地位的确立 经过A 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代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传 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统背景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文儒— 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化学宋的的明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发 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

展学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流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思想内容 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陆王心学 陆九渊主张: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强调了主动王守仁主张: 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B、方法论: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

作用,激励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人们奋发立影响 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

志 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

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背景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李贽思想 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主张A、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反对孔子思想为万世至论,反对四书五经为思考标准)

明清时期的 B、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思想家 背景:明末清初,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代表:顾炎武、黄宗羲

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 A、经世致用

主张 B、工商皆本

C、批判君主专制。(顾:<天下郡国利病书> 黄:<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影响 A、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传统主流思想 篇3

在传播范围方面,网络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要广得多,网络媒体可以通过互联网全天候不间断的向世界各地传播信息。网络媒体上的内容是全面的、海量的,它保证在诸多信息中,任何一个读者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而传统媒体在这方面,其内容就显得有些单薄,它要受到版面等限制。因此对于一些可报可不报的新闻,传统媒体选择了舍弃。这样其信息的全面性也不如网络媒体了。

在传统媒体品牌的逻辑延伸上,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媒体的公信力是难以挑战的。传统媒体正是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品牌得以积淀。例如每天晚上七点央视的《新闻联播》。它是央视经过多年专业的打造与磨练,在每天的黄金时段为观众们呈现的精品节目。这对公众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与那些在网络上刚刚起步的新闻网站相比,传统媒体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公众对它的品牌比较容易认同。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是共存共融的,就像我们现在虽然有了电视机,但依然有人爱听广播一样。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依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传统媒体必须找到真正适合网络时代发展的路径,才能够在网络媒体的不断挑战中更好的发展、创新。

如今,众多的传统媒体也认识到网络强大的号召性和包容性能吸引来众多受众,于是纷纷吹响进军网络的号角,如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当前,各网站也正与众多传统媒体合作来拓展自己的信息来源和渠道,搜狐、新浪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设视频栏目,将中央电视台等各大电视媒体的节目上传,实现网络再次播放。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交融与合作还将不断地加深。

唐山广播电视台也进行了网络融合,成立了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加强了媒体宣传方式和力度。

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击中了社会之痛,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道德和爱心的思考。然而,发生在河北唐山的“拯救小佑佑爱心大行动”,却让人们看到了这个社会并不缺少关爱:面对一名18个月大的眼癌患者小佑佑(高嘉艺),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用微博唤起了社会的良知,近30万的捐款以及无数温暖的问候纷至沓来,真诚和关爱让唐山的“小佑佑”与佛山的“小悦悦”有了不同的命运。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不仅用网络微博挽救了“小佑佑”的生命,为了给小佑佑筹集更多的治病费用,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和唐山音乐广播、曹妃甸广播举办了大型爱心现场捐款公益活动,仅仅3个小时的活动就募集捐款126486元,捐助活动提前结束。在这些通过微博捐款和到现场捐款的人中,有来自唐山本地的网友,也有的来自西藏牧区的网友,更有来自大洋彼岸美国的华人网友;有开宝马车放下一万元拒绝拍照的中年人,也有骑着三轮车收废品的老大妈;有妈妈带着来捐款的少年儿童,也有拄着双拐的残疾朋友。在广大博友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小佑佑一家三口踏上了飞往美国治疗的旅程。小佑佑之所以能够得救,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作为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正是因为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在发现这个事情并经过认真核实之后,没有像18个路人那样“冷漠”而置之不理,而是勇敢地承担起挽救小佑佑的责任,才没有让小悦悦的悲剧重演。由此可见,当有重大社会价值的议题出现时,往往会引起社会关注,如果媒体能够因势利导,把事件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引导,就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个正确的方向,就是“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作为引领时代风尚的传媒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兴网络媒体,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大局意识,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好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更为我们探索出一条在网络世界搭建公民道德建设平台的有效途径,也为广大媒体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发展到今天,正是多次整合、优势互补的结果。每一代新的媒体都是在对原有媒介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延伸发展而来的。同样今天的网络媒体正是在以往的传统媒体基础上发展、创新并逐步完善而来的。

传统主流思想 篇4

一、探究的内容:儒家思想的演变

1. 儒家思想的出现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在当时仅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但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基。

2. 儒家思想的发展

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由于是大动荡时期, 儒家不为统治者所重视, 但在民间, 儒家思想享有很高的地位, 从当时的“非儒即墨”之说就可看出这一点, 到战国后期儒家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西汉武帝时期, 社会潜伏着危机, 严重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改造了儒家思想, 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这为汉武帝所接受,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 教育也为儒家所垄断。此后,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隋唐时期, 尤其是在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它们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宋明时期, 形成了宋明理学, 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明朝中期以后, 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这些都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际, 进步的思想家, 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他们批判宋明理学, 倡导求实精神, 使儒家思想更趋于实事求是, 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 出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 开创了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二、整合探究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儒家思想的自身内涵及其在演变中所处的地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 内容非常繁多。下面仅从儒家思想地位的角度简要归纳儒家思想的知识体系: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出现, 在当时仅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蔚然大宗;西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 此后,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隋唐时期其正统地位受挑战;宋明时期发展为宋明理学: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陆王心学在明朝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明清之际, 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潮, 虽活跃但只是沧海一粟, 占统治地位的仍是程朱理学。

三、整合后的思考: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 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

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 又指导了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 促进社会的发展, 此乃思想文化现象和经济政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分析儒家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应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经济上, 生产力发展, 私田出现, 井田制瓦解;政治上, 分封制崩溃, 奴隶主阶级衰落,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而儒家思想促进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其出现后产生的影响: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基, 也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基。

2. 顺应潮流

儒家思想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顺应时代潮流, 与时俱进。如董仲舒顺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潮流, 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程朱理学也汲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3. 古为今用

儒家思想曾对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社会进步起了巨大作用;但到了后期, 尤其在明清时期, 它却成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 实行愚民政策, 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之一。

传统主流思想 篇5

●劝学:标准要求

目标 目标分解

知识能力目标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道家、墨家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史料来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情感态度目标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祖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而自豪;体会先秦诸子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 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孔子

(1)思想: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人人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他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2)教育: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文化:编写六经。注意思考下列问题:

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的学说?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社会动荡,各种矛盾尖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因此孔子试图用“仁”来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挽救社会危机。

孔子“仁”这一思想的内涵怎样?在《论语》中有58章提到了仁,而“仁”字出现共105次。教材中提到的“仁者,爱人”,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相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所不希望的,不能施加给别人。

孔子“仁”的学说有何现实意义?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对于今天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仍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要建立和谐社会,儒家“仁”的学说也有借鉴意义。2.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把孔子的“仁”用于政治上,发展为仁政。“民贵君轻”是“仁政”的中心。“民贵君轻”体现了孟子的“重民”思想,指出人民的拥护和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存亡,对于君主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孟子在从桀、纣残暴统治的历史教训中,总结了如何得民心的方法,那就是帮助人民实现自己的欲望要求,不要做违背人民意愿的事。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保护人民,这样就可以争得民心,从而取得天下。孟子“仁政”的具体措施就是主张给农民一些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荀子的思想

(1)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2)在天人关系上,他既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3)对儒家的礼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B.注重政治和人事

C.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D.敬重鬼神而近之

2.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 4.诸子百家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5.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

A.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B.“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6.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7.关于荀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的学说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

B.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C.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D.他的学说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耕田种草,他认为学习那些知识没有出息。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和行动?结合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对孔子作一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说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不足体现在哪里?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皆格。

——《论语》

材料三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其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回答:

(1)分别归纳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之处。

(2)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评价上述观点。

三、问答题

10.简述孔子“仁”的学说,孟子对孔子“仁”的学说作了哪些发展?“仁”的学说对于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B 5.C 6.D 7.D

二、材料解析题

8.(1)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现状。注重“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2)因其认为学习耕田种菜没有出息,反映了其鄙视农业生产,歧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这是不正确的。

9.(1)材料一:爱人并推已及人;材料二:以德治民;材料三:得民心者得天下。共同之处: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2)评价:上述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弘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实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三、问答题

10.(1)孔子“仁”的学说: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2)孟子的发展:提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认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出“民贵君轻”。(3)借鉴意义:孔、孟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儒学的兴起

目标 目标分解

知识能力目标

汉武帝数次“举贤良对策”的目的和影响;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特色和内容;“五经”,太学,地方教育系统。过程方法目标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情感态度目标 认识到“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 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汉武帝的这两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4.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5.独尊儒术的结果: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是,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探究:提高与超越 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单项选择题

1.儒家学派遭到政府的沉重打击是在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

A.强调“君权神授”

B.宣扬“天人合一”

C.实现“大一统”

D.缓和社会矛盾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5.儒家思想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发展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根本原因是因为它

A.主张“民贵君轻”和仁政

B.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C.吸收了其它各家思想

D.适应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 6.汉武帝推动儒学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罢黜百家 ②表彰六经 ③兴办太学 ④天下郡国皆设学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8.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

①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③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④教育逐渐为儒家所垄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①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②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③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11.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引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回答: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三、问答题

12.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思想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或政策措施)?造成了怎样的不同结果。

13.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天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D 5.D 6.D 7.D 8.D 9.C

二、材料解析题

10.①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③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如能答出如下内容: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则可以加分。〉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它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1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生计;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计民生。地位:自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三、问答题

12.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各郡设立学校,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3.思想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社会根源: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仍面临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以适应统一国家的形势。董仲舒适应这种需要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倡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的新儒学,并建议汉武帝把它定为“独尊”的地位。历史作用: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采纳,设立太学宏扬儒家思想和培养官吏,以实行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②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思想统一,必然起到束缚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③此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宋明理学

●劝学:标准要求 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目标 目标分解

知识能力目标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影响。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方法目标 借助史料来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认识到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到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 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2.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3.朱熹是历代儒者中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的一位思想家。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哲学思想课文中介绍了两个方面:①理气论: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心性论:其基本观点是:“心有体用”、“心统性情”,并且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朱熹心性论的基本特征。朱熹的“心统性情”理论,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朱熹又提出了“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4.王阳明的“心”学:(1)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2)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内容。“心即理”。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探究:提高与超越 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单项选择题

1.程颢、程颐认为天理的核心是

A.礼

B.仁

C.乐

D.气 2.朱熹“理气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理气浑然一体

②理先气后

③万物之理终归“太极” ④气先理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在理学的修养论和社会政治理论方面,朱熹认为

①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②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③万物之理终归“太极” ④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D.《诗经》《中庸》《周书》《大学》 5.心学的开创者是

A.朱熹

B.陆九渊

C

.王阳明

D.张载

6.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王阳明 7.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吸收了

A.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B.佛教禅宗“心外无佛”思想

C.朱熹“理先气后”思想

D.二程“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的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二

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二程遗书》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回答:

(1)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又有何不同?

(3)程朱理学有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又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材料二 清人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回答: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

三、问答题

10.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王阳明的心学对儒学有什么新的发展?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C 5.B 6.D 7.B

二、材料解析题

8.(1)理为万物的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先理后物,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2)认为人“心”为宇宙的本体(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强调自心,主张修身养性,返身而诚。(3)有,如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等。

9.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理学家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理学家对妇女贞节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这张观点导致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下,寡妇再嫁受到宗伦理道德的谴责,妇女受害之烈,犹其惨绝。

三、问答题

10.(1)二程的思想: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2)朱熹的思想:①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②修养论,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③社会政治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2)王阳明:①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②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劝学:标准要求 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目标 目标分解

知识能力目标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的思想主张。

过程方法目标 分析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其主张进行正确评价。

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 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知识线索表解

2.对三大思想家的比较评价

(1)共同的生活背景: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2)代表作: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3)进步思想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4)评价: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探究:提高与超越 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单项选择题

1.李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以下对其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强调工商皆本

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2.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安定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不包括

A.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B.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C.主张“人民为主”

D.强调工商皆本

4.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5.进步思想家顾炎武

①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②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 ③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④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集权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大都刺谬不经,不可不毁者也。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简,与无良辈游于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至有携衾枕而宿庵观者,一境如狂。又作《观音问》一书,所谓观音者,皆士人妻女也。而后生小子,喜其猖狂放肆,相率煽惑,至于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同于禽兽而不之恤。迩来缙绅士大夫,亦有诵咒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数珠,以为律戒,室悬妙像,以为皈依,不知遵孔子家法,而溺意于禅教沙门者,往往出矣。

——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弹劾李贽上疏 回答:

(1)据上述材料概括李贽有哪些“离经叛道”的观点?(2)从这篇奏章中你能看出官府是怎样罗织李贽罪名的吗?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君工。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引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公天下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允许官吏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寓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引自顾炎武《日知录》

结合材料和所学过的知识,评述黄宗羲和顾炎武的君权思想。

要求:内容包括产生的原因,主张及评价,答案成文,限200字以内。10.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录下的几段:

●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奏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晚年所撰《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

请说说上述资料,都是叙述哪一位思想家的?并说说你的看法。

三、问答题

11.概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诸人的思想特色及具体主张,并结合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2.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到今天,儒家学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儒家学说在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2)简述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的表现和原因?

(3)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B 5.C 6.A 7.A

二、材料解析题

8.(1)赞颂历史上非儒家的学者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破除对孔子的迷信,否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2)行为不简,伤风败俗,道德败坏(如与无良辈游于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教唆青年犯法(如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和缙绅皈依佛门,不遵守孔子家法。

9.原因: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主张:国君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君主权利;不能以国君的是非标准来评判问题,而应由学校控制,郡县官吏世袭,扩大地方权力;加强宗法制度。

评价: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这些思想不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例如宗法制度等。10.四则材料分别叙述了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李贽、王夫之。四位思想家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抨击封建礼教,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他们所倡导的“求真”、“求实”学风也震动了当时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一些主张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三、问答题

11.特色:封建社会末期产生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早期的启蒙思想。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②文化上:主张学以致用,反对空发议论、不切实际的学风。③思想上: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原因:①政治上:封建末世的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阻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②经济上: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产生。③文化上:八股取士所形成的不务实际的学风,阻碍了文化的发展。④思想上:宋明理学的畸形发展,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文字狱的盛行,停滞了思想的进步。

12.(1)战国时的儒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并没受到格外的重视。秦朝时“焚书坑儒”,儒家学说被压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2)表现:民主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指责儒家经典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原因:①明清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儒家思想走向极端,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要求个性解放、反封建的民主思想。(3)原因:①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发扬、改造儒家文化能够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甚至国际和平,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单元综合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先秦思想家不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以下不是由孔子编订、写作的典籍有

A.《论语》

B.《诗经》

C.《尚书》

D.《春秋》 3.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的主张,其“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4.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5.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7.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A.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B.创办太学

C.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D.创办天下郡国学校 8.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陆九渊

B.程颢

C.程颐

D.朱熹 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10.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农工商皆本”,根据他们所处历史时代,两者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需要

B.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C.都有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

D.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的经济思想 11.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进步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2.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规律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已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引自《论语颜渊》和《论语季氏》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不起。

引自《韩非子》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引自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回答:①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②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③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④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

摘自《荀子》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摘自《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摘自《论衡》

材料四 天之能,人固不能;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交相胜,还相应。

摘自《天论》 回答:

①上述材料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四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

②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的论点,试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论。③材料一与材料四的观点有何异同?如何评价?阐述你的观点。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路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三、问答题

16.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关于儒家思想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你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儒家思想观点加似阐述。

17.王阳明说:“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所谓定理者也。”又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根据材料结合史实说明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异同。针对心学维护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明请时期,进步的思想家进行了哪些批判?反映了哪些问题?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B 5.D 6.D 7.A 8.D 9.D 10.C 11.B 12.D

二、材料解析题

13.①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②维护奴隶制度。③相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同:孔子重“德”,反对 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重刑。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④鲁迅提示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14.①人与自然的关系。含义不一致。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②材料二认为天有意志,天降灾乱。材料三则认为天没有意志,不会降灾祸惩罚人。材料二把“天”神化,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其目的是让人民服从君主。材料三明确提出“天意”是人制造的,与自然现象无关。③两个材料都提出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但材料四还提出自然与人互相制约的关系,比材料一的观点更为全面。因为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

15.1)核心是“仁”。目的: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制度。(2)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李贽反对坚持儒家思想,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时代特征:封建社会日趋落后。(4)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三、问答题

16.(1)积极作用:①“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国家安定有积极作用。②它的“仁”、“仁政”学说,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有助于防止暴政,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③儒家的“仁义”、“孝”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④儒家的教育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对于我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⑤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的文明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作用;①“大一统”思想,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对人民的镇压。②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仁义道德’构成了我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成为封建统治者束缚、奴役、压迫人民的沉重枷锁。③“独尊儒术”的观点,严重束缚着其他思想的传播,对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有消极影响。④它是我国小农经济的产物,具有保守色彩,不利于中华民族的积极进取,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有一定消极作用。⑤儒家教育思想中轻视生产劳动,鼓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带有浓厚的封建糟粕。

传统主流思想 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媒体;传播

【作者单位】丁菲菲,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基金项目】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视角下高校文化建设研究,来源:天津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4CXMGC01。

一、我国新闻媒体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现状

当前,随着网络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尤其是手机网民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基于网络平台及以手机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受众正在成为新闻媒体传播的重要对象。

由于国家对于新闻媒体准入限制的进一步放宽,在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下,新闻媒体一般可分为传统媒体和新闻互联网媒体(本文中的“新闻互联网媒体”不指一种传播技术)两种类型。传统新闻媒体是以电视、广播、报纸三种大众传统媒介为主要载体的一般意义上的主流媒体。新闻互联网媒体是以网络平台和移动客户端为主要载体的网络及新型媒介,如腾讯、搜狐和网易等门户网站及其新闻客户端。

与新闻互联网媒体不同,自诞生之日起,意识形态属性就是传统新闻媒体的本质属性。在我国,受“政治家办报”“党的耳目喉舌”等马克思新闻观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更是长期以来传统新闻媒体的主要职责。然而,目前,我国传统新闻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率并不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传统新闻媒体的总体覆盖优势不再明显,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的《未来媒体趋势报告》显示,电视、广播、纸媒的用户传播到达率连年下降,尤其是纸媒用户渗透率降幅明显,由2011年的34.0%下降到2015年的26.5%,相对而言,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传播渗透率则分别由2011年的37.5%与16.6%提高到2015年的43.1%和46.0%;另一方面,传统新闻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影响力下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力表现在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引导价值取向,进而凝聚社会共识。然而,近年来,往往是相同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互联网平台上形成舆论,进而引起社会共识,而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借助互联网平台渲染,形成“网络暴民”效应,在一些焦点事件上,产生负面舆论导向。

而因传统新闻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影响力下降,新闻互联网媒体意识形态导向也生成了一些乱象,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作为综合信息服务商,互联网新闻媒体在向受众集成地提供海量新闻信息时,反而使受众产生信息选择困难的情况,即信息烟囱效应。由于网络新闻媒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信息过于分散,反而不利于预设意见形成“新闻框架”,对要传播的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进行精准控制、重点突破,降低了主流价值传播与导向的效率;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新闻媒体在严肃新闻上对于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导向受到国家、行业的严格控制,但在软新闻的控制和评论上缺乏信息把关,使得互联网新闻媒体会出现色情、暴力、低俗的黄色、桃色新闻和负面评论,严重影响了主流价值的传播与导向。

二、传统新闻媒体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困境

造成传统新闻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率并不高的原因,除了客观环境限制,主要在于一些传统媒体没有找准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存在规律,不能明确自身发展思路,形成特色。

1.传统新闻媒体的传统思路不适应媒介环境变迁

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代表,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意为新的媒介技术和传播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行动和感受的方式。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介传播信息更为便捷、及时,信息传播更加平等、多元,传播成本更低。这些新媒体不仅为大众赋予了新的信息传播形式,更深刻地改变了大众的媒体思维。这种媒体思维体现为多元、互动和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受互联网思维影响,大众在传播领域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也随之改变。互联网新媒体与传统大众传播的单向度、模式化的传播特征有显著的差异。一些传统新闻媒体固守传统传播思路,尤其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这类具有概念性和抽象性的价值理念时,仍然强调传播者作为单一接收主体的信息宣教和灌输方式,难以满足处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的“使用与满足”需求。

2.传统新闻媒体盲目跟风,弃守传统优势

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信息的发布平台既可以是草根博客,也可以是微博、微信等更便捷互动的新媒体,信源呈现多样性。但这种信源多样性容易造成信息烟囱效应,如突发事件发生后,同一事实经过不同自媒体的传播,形成多个信息版本,而公众亟须权威信息的发布,特别是正面价值的导向以正视听。传统新闻媒体在信息的把关上较为严谨、精确,因此,权威信息的发布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然而,一些传统媒体把发展思路瞄准在了上线网络平台、开设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布局新媒体策略上,却忽略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深耕,权威、深度的一手信息缺乏,造成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信息传播吸引不了受众关注,丧失了自身优势。

3.传统新闻媒体在新媒介传播上缺乏服务、创新意识

一些传统媒体,一方面不重视新闻再生产,将生产的新闻内容原封不动地在互联网上传播,尤其是有关主流意识形态的新闻,缺乏互动和话题制造,甚至不开放评论功能,只把新媒体作为传播工具而不是传播方式本身;另一方面,互联网两微一端的新闻订阅、新闻链接和新闻背景解释等功能缺失或不够人性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传播上缺乏服务意识,在界面等形式方面设计友好度不够等,使得用户体验不佳,以至受众兴趣不高,新媒介吸引力不强,传播效率不高。

三、利用媒介融合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

所谓媒介融合,即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具体来说,传统新闻媒体可以利用媒介融合策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内容融合,做到权威信息发布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

复旦大学的黄旦教授认为,在新媒介环境下,新闻的“真实、客观等理念将会重新遭到估量,由于网络关系中有着各种层面的诠释群体,意义的建构将成为重点”。这段论述,并不是否认新闻的真实和客观第一性,而是在当前媒介环境下,真实和客观已是各媒体新闻发布的基本属性,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是新闻媒体具有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因此,传统媒体既要保持新闻制作的高度专业性,占据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权威性地位,又要融入“互联网”思维,运用当前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思维逻辑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并实现在不同渠道上的个性化和分众化传播。如“人民网”评论《践行核心价值观我们应当做什么》,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篇评论用受众为主的视角置换了过往单向宣教的方式,以摘编几位“人民网”网友来稿的方式突出预设的新闻框架,凸显了信息分享的精神,又以“接地气”的语言对内容进行建构,同时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聚集、引导评论形成舆论,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较好传播。

2.形式融合,增强服务意识,体现用户至上

传统媒体要做好媒介形式的融合,首先要在传统的媒介形式基础上,勇于开拓新媒介渠道。目前,在媒介形式的融合上,许多传统媒体已有突破,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同时具有网站和两微一端平台,其中,央视新闻客户端下载量2014年末破3亿,聚集了多个渠道内的受众。其次,传统媒体要从单纯的内容供应方转向综合信息服务方,使新闻媒体不仅是单一的新闻发布渠道,而且是综合的服务平台。例如,《东方早报》的澎湃新闻客户端,以个性化的方式、简洁直观的用户界面,集权威信息发布、舆论导向和综合服务为一体,自上线以来,热度始终不减,已经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3.外部融合,实现传播效果的广覆盖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广泛覆盖,需要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与跨界合作。这就需要传统新闻媒体与互联网新闻媒体在资源、技术等方面进行融通、整合。一方面,传统新闻媒体要注重与互联网新闻媒体进行平台间的合作,主动利用话题榜、新闻热词和24小时新闻排行榜等新闻互联网媒体的渠道,共享、引导新闻舆论并促成受众在不同媒介间的互动,与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另一方面,传统新闻媒体要注重利用智能终端等技术,与市场跨界合作,在智能手机系统、客户端界面等的友好度、便捷度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受众的视听觉与阅读趋向,为用户使用创造良好的媒介体验。

[1]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 大众传播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黄旦. 重造新闻学——网络化关系的视角[J]. 国际新闻界,2015(1).

传统主流思想 篇7

主流媒体传统上是指影响力大、起主导作用、能够代表或左右舆论的省级以上媒体,主要是指中央、各省市区党委机关报和中央、各省市区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一些大报大台。[1]然而关于主流媒体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论,主要原因是作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地受到所谓“非主流”媒体的挑战:先是由于媒体部分市场化后,商业媒体往往能获得更大的舆论影响力;而当前由于新型媒介的兴起,技术本身的“解管制”能力也使得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间呈现出所谓“两个舆论场”的态势。由于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等特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舆论结构。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由于自身的媒体技术属性也在遭受严峻的生存危机。近年来,以报纸为首的传统媒体广告正遭遇新媒体的蚕食,甚至面临“断崖式”的下滑。根据清华大学《传媒蓝皮书》蓝皮书课题组对30多家都市类报纸的最新调查结果,2015年第一季度报业广告下滑严重,普遍下降20% 以上,个别报纸下降幅度高达30% 。[2]

双重危机下,传统主流媒体也开始体制性的自救。习近平总书记在“8·18讲话”中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媒体融合的根本不在于传播介质的统合,而是要优化传统媒介的功能,培植和满足个性需求,在动态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信息价值。从传媒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顶层思路看来,在媒体融合发展形势下,如何应对舆论结构的变化,加强媒体内容管理、确保正确导向是摆在面前的突出问题,“这对于坚持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凝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力量非常必要”。[3]

事实上,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的发展之路上并非新兵。早在2000年左右第一波互联网热潮的时候, 不少传统主流媒体就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网站等新媒体镜像。如下属于《北京青年报》的北青网成立于2000年,是《北京青年报》所属八报一刊一网之一,“系北京青年报所属的重要媒体核心之一,是以新闻传播、文化娱乐、产经资讯、移动短信、电子商务等为主营业务的大型综合性网站;在众多传媒网站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广泛的影响力。”[4]《新京报》于2003的11月11日创刊后不久“新京报网”也随即上线;北京广播网成立于2001年8月22日,“致力于创新网站的宣传形式,坚持广播为体、新媒为用的办网方针,走个性化道路,形成集音视频、网络互动于一体的独特网络宣传平台”。[5]

这一批主流媒体在门户网站时代的尝试尽管也有一些高光时刻可圈可点,但总体而言乏善可陈。如果说门户时代尚且可以艰难地跟随,那么进入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之路上就几近彻底掉队。如今,部分经营了十多年的平台已经形同鸡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媒体在整体运营上保留了传统的理念,仍然以传统思维指导内容的生产、传播和评价,导致在媒介融合中没有竞争力。

由于体制僵化和创新乏力,近几年传统媒体正遭遇严重的人才流失。新媒体企业无论在发展前景、机制体制还是个人收入方面都相较于传统主流媒体有着巨大的比较优势。这样的位差导致传统媒体机构的部分有着较丰富经验的高管与员工纷纷“出走”到了体制外的市场型新媒体企业,同时带走的还有他们在传统媒体积累起来的个人社会资本。这导致传统媒体需要不断培养新人从事内容生产,而新人一旦掌握了一定技能、具备了一定知名度、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则又可能选择流动到更具吸引力的新媒体行业。在这样的循环中,传统媒体的血脉正不断走向干涸。人才流动本身是业界正常现象,但如今这一批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潮的背后是一种对于传统媒体的放弃感,这已经事实上造成了传统主流媒体人才结构崩塌的风险。

二、借船出海:传统主流媒体的跨平台传播尝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大主流传媒开始尝试机制体制创新,试图突破目前的技术和体制困境。面对如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强势平台的媒体化和生态化趋势,传统主流媒体也开始逐渐突破“自建平台”的思维路径,尝试在第三方商业性媒体企业的生态中“借船出海”,搭建自身的子品牌和能见度出口。

以《北京青年报》为例,报纸按时政、评论、本地新闻、文化新闻、副刊等不同内容的传播特点,将北青的现有资源进行细分,发展北青微信的公共帐号矩阵,将优质的内容进行更及时、广泛的传播。目前,除了北青官方微博、微信外,报社编辑部各部门也都开设了自身特色的微信,其中“政知局”、 “团结湖参考”、“放牛班”、“教育圆桌”等公众号已经形成较大影响力。

再如北京日报集团,2014年出台了《新媒体项目扶持办法》,鼓励倡导探索和发展新媒体项目。扶持办法实施后,北京日报目前已初步形成微信公众号集群。截至目前,北京日报微信小号已达15个:长安街知事、艺绽、理论周刊、东张西望、北京最新鲜、行走京津冀、党报帮您办、体育没有圈等。特别是“长安街知事”,这个微信公众号是北京日报时政部创办的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凭借对人事新闻、重大时政的独家深度权威解读,已经成为市委领导关注、政务人群必读的微信公众号,微信阅读数动辄过万甚至突破10万。[6]

目前,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拓展主流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的方法,已经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一套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内部创新

如北京日报集团就建立了《新媒体项目扶持办法》。项目负责人要参加现场答辩,项目通过了审批才能享受扶持政策。尽管内部激励机制的程度有限,内部员工参与也并非仅仅为了经济回报的目的,但正是这样的制度保证,使得内部零星的创新火花可以被体制收编,重新点燃原本沉闷的传统媒体内部文化。尤其对于年轻的员工来说,这样的行为背后形成的认同感可能是更重要的参与动机与诉求。

(二)建立独立的子品牌,甚至与传统媒体的主品牌作适度的“切割”

传统媒体进行新媒体尝试在以往的思维惯性是,一定要牢牢地打上自身的标签。在如今复杂的舆论场环境中,客观上受众对于传统主流媒体的刻板印象甚至可能成为其新媒体尝试的“负资产”。在这一波跨平台尝试中,不少主流媒体都注意到了主品牌和子品牌的切割。比如“政知局”、“团结湖参考”、“长安街知事”都未曾刻意强调自己 《北京青年报》、 《北京日报》的官方身份。《人民日报》的“侠客岛”也同样如此。同时,在命名上注重互联网的特色,更加轻巧、有传播性以及有人格化特征。这对于内容的传播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这些微信公众号的品牌性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原属媒体的主品牌。

(三)瞄准目标分众,打造垂直内容品牌

与以往传统媒体转身新媒体多采用大而全的方式不同, 这一波尝试中传统媒体着力探索新闻产品的垂直化、分众化和社交化新路。“团结湖参考”、“政治局”、“长安街知事”定位于严肃时政内容;而“东张西望”则定位于财经类垂直内容等;还有聚焦更年轻人群的“放牛班”等。“政知局”从2014年5月上线至今,已形成了以北上广一线城市居民维护、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及各省市公务员、律师、媒体从业人员等知识分子、精英人群为主的粉丝群体。而主打时政评论的“团结湖参考”也屡创奇迹,一篇《“后周时代”的九大政治猜想》创下180万阅读记录,3天通过3篇文章吸引订阅8万。可以说,以上案例之所以成为现象级的公众号,与精确的品牌和内容定位密不可分。[7]

(四)互联网语态和权威内容的良性结合与互补

媒介融合绝非单纯的技术命题,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内容的全媒体传播途径问题。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J e nkins)认为媒介融合并非“纯技术性”,不应仅被理解为使用一种媒介设备提供多种媒介功能的技术过程。相反,融合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转型。而在目前的实践中,传统主流媒体如何改变自身的语态,以适应如今的媒介生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点上,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摸索出比较成熟的经验,如“团结湖参考”在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期间推出了系列评论:《十八届四中全会,风往哪里吹?》、 《期待法治,就像期待蓝天》、《风声四起,还能愉快地玩耍吗?》、《治大国如下围棋,厚一点好》、《一张图读懂四中全会决定?别逗了》;再如“政治局”的一些经典推送的标题:《习近平的老同事们》、《习近平引导这样的“新官话”风气》、《李克强的两堂经济公开课》、《李克强收了哪些礼?》、《那些年你可能没见过的国庆日 < 人民日报 > 头版》、《别再传35人“死亡红线”了》等。

三、突破瓶颈:三方关系中的主流媒体跨平台困惑

(一)与商业媒体平台的竞合与博弈关系

目前的各大媒体的微信发布受制于腾讯公司的微信部门规定,在微信发布频次、内容审核机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理顺。如目前一般而言,微信公众号的发布频率为每日一次,部分媒体则拥有超级发布权限,每天可以发布三次甚至更多;另一方面,对于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审核,目前腾讯公司基本还是依靠关键字筛查、辅以人工审核的方法。这就出现了一个不适应:互联网公司的内容把关人,并没有丰富的内容生产和把关经验,他们的把关行为,常常基于比较刻板的机械方法,复核和申诉机制也往往形同虚设。这种过分保守的内容审核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制约了传统媒体内容的跨平台传播。就有一家市属媒体的新媒体负责人透露,他们的微信内容已经在纸质媒体上发布,但是在微信平台发布后,因为触发了某关键字被直接删除。而事实上,所谓的“关键词”筛查本身是一种过于死板的审核机制,因为关键词无法决定内容的导向,这反而会让主流媒体丧失了正向引导的契机和渠道”。[8]

因此,主流传统媒体必要与腾讯建立沟通机制,为传统主流媒体争取更大的发布权限;同时在内容审核方面,应适度下放内容把关权限,采取文责自负的惯例。通过这样的关系梳理,才能提高主流媒体公众号的传播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且适当给予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以更宽松的内容尺度, 最大程度上发挥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场域中的生存能力和传播力。

(二)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官方信息传播新模式

传统媒体受限于传统机制、体制的惯性,往往在内容发布的空间、及时性和传播渠道方面处于劣势。传统媒体受限于内容生产流程和媒体本身属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处于被动、常常错过第一落点。而传统媒体的新媒体端则成为新闻战争夺第一落点,占领舆论高点的重要渠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门对于传统媒体的扶持的方式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目前相对成功的经验是,政府信息的权威性、披露的前置性是在信息爆炸时代官方信息场的主动变量,尤其在重大和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中,政府信息如何发布、何时发布、通过何种渠道发布往往可以成为特定媒体在复杂舆论和信息场中的特殊资本。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建立起较成熟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在突发事件发布时,都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建立官方信息的传播渠道。

纵观国外的经验,在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布过程初期,政府和媒体往往存在一种特殊的博弈与合作机制。例如,在2011年,美国宣布本·拉登被击毙的重大新闻时,首先向媒体透露:总统将打破往常惯例,在周六晚上亲自出席一场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国家安全的重大新闻”。在得到初步的消息后,各大媒体都纷纷停止正常的节目播出,提前一个半小时开始进行突发新闻的直播,分析可能发布的内容是什么。CNN的记者则在直播节目中,号称得到了来自政府内部不愿意透露姓名人士的消息称,总统即将发布的内容为本· 拉登被击毙的消息。随后各大媒体纷纷开始将新闻焦点转向这个新闻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在总统10点新闻发布会开始前,事实上多家媒体均已陆续得到内部消息确认了新闻的事实,在经过各种特别节目预热后,总统发布会成为了整个新闻发布的高潮。

因此,在重大、突发新闻的发布机制上,应定向传统主流媒体新媒体端或帐号为首发渠道(如新华社“新华视点”的微博帐号)。这样有利于传统主流媒体能够第一时间获得相关的信息,先跑一步,在新媒体时效性至上的环境中,占据有力的竞争位置,充分体现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原则,压缩流言、谣言传播的空间。

摘要:在新兴媒体的技术“解管制”特性和传统媒体产业总体式微的双重危机下,主流传统媒体正在进行体制性自救。面对如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强势平台的媒体化和生态化趋势,传统主流媒体也开始逐渐突破“自建平台”的思维路径,尝试在第三方商业性媒体企业的生态中“借船出海”,搭建自身的子品牌和能见度出口。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的跨平台传播尝试的现状,以及在政府主管部门、传统媒体和商业平台三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主流思想 篇8

一、头脑清醒, 认清电视对传统文化的责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作为电视媒体, 其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特征, 对现实环境信息的记录具有最大量和最逼真的特点, 比报刊、书籍、广播的记录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感知习惯。所以电视媒体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更具有传播面广、覆盖率大的优势。因此, 电视媒体应主动承担起起传统文化历史责任, 做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二、多管齐下, 认真履行电视对传统文化的责任

(一) 利用《息县新闻》弘扬传统文化

《息县新闻》是息县电视台的主打和品牌节目。我们借助新闻节目的直观、快捷、高效的宣传优势, 全方位挖掘县域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素材, 扩大宣传范围, 加大报道力度, 利用新闻长消息、短消息、新闻评论等多种形式, 让传统文化在《息县新闻》中天天有画面、有声音, 第一时间让观众在日常生活和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息县民众心中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

(二) 利用传统文化频道弘扬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它应该融入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血液里, 但是, 目前我们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 西方文化、拜金主义等都对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的礼仪之邦, 也即将面临传统文化断层、道德仁义缺失的囧状, 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县级电视宣传主流媒体应将弘扬传统文化的义务责任承担起来, 充分利用媒体优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厚做实。从2012年8月份开始, 将息县二套节目确定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频道, 把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于全天节目, 在传统文化频道中, 将节目分成若干板块, 除播放大量格调高雅、主题鲜明突出、内涵博大精深的诸如《百家讲坛》《礼行天下》《公益广告》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电影、电视剧之外, 我们还自办了《孝满息州》《德治在县》《墨香息州》等栏目。只要全县干部群众打开电视, 就能收看到传统文化节目, 吸收正能量。

(三) 利用电视专题节目弘扬传统文化

电视新闻的宣传其特点是一个“快”字, 而电视专题报道的优势是一个“深”字, 电视专题能产生深度的报道, 有深度就是有力度, 有力度则影响更大, 息县是“中华第一县”, 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与博大精深、历史厚重的华夏文明一脉相承。2013年全县推动数十名孝亲模范, 并逐人录制专题, 在电视台反复播出, 宣传这些感人至深的孝心的故事, 其中, 岳德珍获得了“2013年中原十大孝子”荣誉称号。2014年录制播出感动息县十大人物, 2015年又推出《德治在县》栏目, 让这些孝老爱亲、道德高尚、无私奉献、感人至深的模范人物在息县大放异彩, 从而使传统文化频道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立体宣传模式。

(四) 打造一支过硬队伍弘扬传统文化

为了打造一支过硬的队伍来承担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先学、学深、学透、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每周都专门组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活动,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培养爱岗敬业意识, 奠定做好传统文化宣传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整合资源, 把专业的人才, 精良的设备投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宣传上, 通过这些资源的调整和配置, 让中华传统文化如美食一样, 如茗茶一般浸润息县人之心脾, 滋养息县人之胸怀, 补养息县人浩然之正气。

三、发挥优势, 努力放大电视对传统文化的责任

目前, 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媒体都在大力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那么作为县级电视台也应发挥地方台的宣传优势, 进一步放大责任, 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制成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和栏目、用群众身边的人, 身边的事教育群众, 提高节目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量大味足的精神食粮。用一个县级电视媒体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用媒体的力量来引导、感染教化人们, 让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 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下, 自觉的养成懂文明、重礼仪、有良知、有爱心的好国民,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圆伟大中国梦。

电视台是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应当起到教育社会的职责, 作为电视媒体人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我们的手中的笔和设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中原大地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当前国人文明礼仪缺失, 道德逐渐滑坡现场等现象, 作为主流媒体电视台而言, 应在舆论宣传方面承担责任, 起到弘扬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阵地。为此, 作为电视主流媒体, 必须旗帜鲜明地担当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媒体责任

参考文献

[1]林文漪.《文明》杂志肩负历史的重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做出新的贡献[J].文明, 2011 (12) .

[2]胡占凡.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主阵地[J].电视研究, 2014 (05) .

传统主流思想 篇9

20世纪初西画的科学写实的引入,源于留学思潮所谓“新学”背景的影响。这里既有文化的原因,更有历史的原因。

就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教育史来说,就有李铁夫、林风眠等一大批人在救亡图存的政治背景下,创建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写实艺术被引入到中国画坛。西方科学写实与传统水墨在视觉传达、绘画理念、美学追求之间的矛盾,使近百年的中国画坛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在画坛革新者看来,写实就是最好的“美术革命”。陈独秀以《美术革命》相回应,以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1920年,徐悲鸿在他发表于北京大学《绘学杂志》的《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一文中就指出了“中国画不能尽其状”的缺点,要求“——按现世以发明之术,则以规模拟真景物”。而就这股西方科学写实思潮的影响而论,1923年,教育部修改了课程,其中提出:“把学校艺术科的图画,须改临摹为写生”。一些传统或者保守型的画家,也都开始大谈写生写实。

学院派教学体系在1950年以前就已形成,中国的素描教学虽然还处在早期阶段,但却呈现着一种多样化的局面。苏联的素描教学在中国具有了彻底的支配力量。当时苏联艺术学院里所提倡的,是要研究和运用契斯恰柯夫提出的一整套素描教学体系,仅指从欧洲古典绘画的“明暗法”总结出来,不断完善的、以单一色彩作造型基础训练的教学程序及以此程序完成的图画。于是中国所有艺术院校的绘画教学也从西方写实艺术的引入与传统绘画观念的矛盾奉“苏联模式”为准绳。同时素描也成为国画学习,尤其是作为山水、花鸟等专业学习的最初阶段的必修课程,并以不加改动或不作根本性改动的一整套素描理论和教学手法作为中国画教学最初阶段的唯一造型基础训练课程及造型的主导思想。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美术教学运用的最基本原则。素描学习中所强调的“三大面、五大调子”、一个鼻子可分三十六个面、七十二个面”、““要深入”、“形要准”等等,作为西方绘画最初形成的系统理论和知识之一,对于奠定19世纪之前的几乎整个西方绘画中严谨和精确地再现现实、形象地描绘对象的主要画风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使新一代的画家具有了明显高于前辈的写实造型能力,这一点在人物画的发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在国画领域,1950-1960年代,盛行素描风格的人物画直接照搬素描,画出一些经反复皴擦而成就的炭精画式的人物画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文革时期。

二、“新学”与“旧学”的融合

深层矛盾下的水墨传统素描方式和手段中最基本的两点,一是在素描进行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对象的方法上以焦点透视法和解剖学作为基础来指导素描的实践。二是素描力图达到形象地甚至精确地描绘对象的境地,以此作为造型最主要的目的和基本要求。这些与国画的传统造型观念不相吻合。与“新学”相对应的“旧学”即传统美术教育中的国画创作要求来看,它要求达到的境界主要是“气韵生动”等非自然主义的再现。国画造型在画家对对象的观察及分析过程中,并非采用焦点透视的原理,而是遵照“以大观小”或“神游”这种扩大视点或者移动视点的观察方法,并且更多地借助于观察者本身的思维来领略对象的整体气质和特征,追求其中所谓的“道”或“理”,而不是追求其各部分的正确无误的解剖关系及其各部分精确的空间位置。这种透视虽然不十分确切地被称之为“散点透视”。但它与素描所采取的透视原则还是大相径庭的。而国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审美要求,尤其是在元明清文人写意画中,它对于造型艺术上的要求和主观表现上的追求比之对客观象形的描绘渐渐显得突出和重要起来。

因此,国画的造型要求被人更多地倾向于“意足不求颜色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一类观点。“神形兼备”中的“形”也成了更多地指绘画所必要的“画本常有”的那种“形”了。追求着“在绘画表现中应该是如何才好”。基于西方科学写实的引入与水墨传统的矛盾这个深层原因,中国画的学科教育始终徘徊在主体化与客体化的双重取向之间,随着外部压力的消长而变换其立足点。从徐悲鸿、林风眠“调和中西艺术,创时代艺术”的努力,到潘天寿坚持中西各有极则的主张;从“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提法,到以白描双钩和结构素描作为中国画基础训练内容的实践;从中国画名称是否科学,中国画能否表现新时代之类的形而上质疑,到临摹、写生、创作的课程设置比例以及基本功、知识面的具体要求等等形而下的争论至今不止。

三、传统绘画的绵延之维

在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国画画家都受到“新学”的教育,美术学院、画院、美协等艺术机构是目前中国画画家的主要聚居地。美术院校的兴起,是中国美术史走向近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受惠于西方文化的艺术教学体制,既为传统中国画顺利跨入现代社会的门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又给中国画的自主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为,这种“新学”制度在现有的制度下有一种对群体价值的维护。美术学院注重于西式教学的技术训练,改变了中国画教学师徒授受的传统格局。如上文所讲的苏联的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的施行,使得对于传统的认识要求大大地降低。

20世纪90年代,本来就数量有限的一批具有传统,尤其是具有晋唐宋元传统典型性的老一辈画家相继去世,他们的人格、操守、学识、修养、功力以及因这些复杂因素作为支援才有可能达到的成就,也因他们的故去而逐渐消逝了。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中国画传统师徒授受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延续其原有的活力。中国画教学只有经过专门美术院校的锻造,才能适应发展的新形势。而这种新形势又显得如此微力。因为,至今的美术高考制度和学院的培养模式与传统绘画的培养与评价机制相去甚远。

总的说来,从明清之际至20世纪开始传入的“新学”,所注重的是科学精神,在本质上是与传统文化相反的,导致与传统中国画的矛盾是在情理之中的。传统绘画注重的是术数精神;而西洋绘画所注重的则是科学的实质。虽然两者在具体的细节方面无不相通之处,但本质上却有着根本的差异。同时20世纪建立的现代中国画的教学体制是舶来品,它适应于西画教学的科学性而难以与传统绘画教学的神秘性苟同。绘画作为诉诸人类视觉的艺术,在中国以文人士大夫“归去来兮”的心路历程中获得独特发展的水墨画为代表,融文学、哲学、书法等诸多因素于一体。强化人格、趣味、象征等原则,朝着综合艺术的方向舒展其精神根基。坚持本体论的中国水墨艺术,延续传统绘画的笔墨精华、形象,在多元的、重视人的价值、不同真理并存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又日益显著的时代里,更加有其独立存在的必要。

因此,现代传统绘画,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试验和探索,把传统绘画艺术和西方写实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矛盾的束缚,给传统绘画赋予新的活力,才能在诸多可能中,使已经处于变异形态当中的传统绘画走向更深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

[2]林木.《在科学主义笼罩下的百年中国画》

传统主流思想 篇10

一、网络媒介的缺陷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无疑具有许多优势, 例如传递迅速、内容全面、自由方便等。正是由于这些优势, 使得网络这一媒介出现了一些缺陷与不足。

1.由于网络是一个广阔的信息交换平台 , 其中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些信息数量巨大但没有人对其进行整理, 受众在使用时无法有条理地选择需要的部分信息, 这是网络媒介杂乱性的体现。

2.由于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信息平台 , 现如今国家还没有对其制定严格的管理条例, 导致网络中的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 受众在选择信息时往往不能够分辨真伪, 这是网络媒介混乱性的体现。

3.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在网络媒介的信息传播中许多信息发布者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 往往发布一些消极、刺激、宣扬负能量的信息。受众在接收这些信息时, 容易被这些信息所包含的负能量影响, 这是网络媒介消极性的体现。

二、传统媒体的优势

1.权威性。 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消息发布中 , 新闻信息多是经过了查证与核实, 更有说服力,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规范性。 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都具有一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 在采集新闻与信息时有着统一的规范要求, 这样能够使新闻信息更有质量。

3.固定性。 报纸的出版、广播电视的播出都是有固定的时间的。 这很容易让受众养成固定的阅读、收听、收看习惯。

三、传统主流媒体应该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新时代, 主流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即对舆论导向进行正确的引导, 那么怎样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呢? 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于真假难辨的新闻信息 , 应当查清真实情况 , 避免假消息误导受众, 欺骗受众, 例如在2010年轰动全国的药家鑫案中, 有人在网络上发布谣言, 称药家鑫父亲是军中高官, 药家鑫是官二代等, 很多媒体没有认真辨别事情的真伪, 一有信息就报道, 造成此案中社会舆论导向出现了偏差, 侵犯了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的名誉。

2.对于受众需要知道、想要了解到的信息 , 应当进行一定的整理, 制作成系统的新闻信息, 传递给受众, 例如在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中 , 传统主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就把网络上各式各样的消息进行了整合, 使之成了一个系统报道, 让受众能够有条理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 对于血腥、 色情等违 背公序良 俗、传播 负面能量 的信息, 应当进行一定的过滤, 对于负面新闻要有选择地传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主流媒体只报喜不报忧, 只是由于负面新闻对于社会和谐性和稳定性有着不利的负面影响, 主流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新闻信息的社会效应。

4.对于一些公众了解不多但有实际影响的信息 , 应当进行深度的科普式的报道传播, 许多信息与公众密切相关, 但是在网络上没有准确的内容, 主流媒体需要担负宣传的任务, 例如在2007年《信息公开条例》出台之后许多人对政府机关的财务状况和公务员群体的收入情况不清楚, 造成某些人对公务员存在误读与偏见。

四、传统主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的意义

1.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 , 拥有无比深厚的受众基础 , 在受众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而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 传统主流媒体更应该积极寻找自身优势, 在机遇中寻找发展, 对舆论导向的引导正是传统主流媒体的优势所在, 传统主流媒体应当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2.在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中 , 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善的规范网络信息的法律法规, 这使得网络新媒体中呈现一种自由式的混乱, 传统主流媒体在对网络信息的正确分析引导, 既能够促进网络健康发展, 又能够加强传统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 使得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 正 确引导舆论导向是所有媒体的重要责任与义务 , 它不仅关系到信息的真实性, 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上一篇:建筑装饰中的绿色环保下一篇: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