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惩罚措施

2024-06-09

班级惩罚措施(精选8篇)

篇1:班级惩罚措施

违反班规惩罚措施

学习:

1、作业是老师了解同学对知识了解多少的途径,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合格学生应该做到的基本标准,不遵守的同学罚抄3遍,完不成假期作业者,立即返家。(此项由班主任负责)

2、作业要保证质量,实在太乱,重写一遍。(此项由各学科组长负责)

3、各班委、各课代表、各组长要及时督促同学完成作业,若擅离职守或不堪重负者,轻则罚写检讨500字,重则撤职。(此项由班长负责)

4、学习退步者写反思总结不少500字,并详细制定下一步各科学习计划。(此项由班主任负责)

5、作业 必须自己完成,不能抄别人的作业 ,也不能给别人抄自己的作业 ,如发现抄别人作业 者一次写300字反思总结并取消课外活动消息时间。给别人抄作业 者一次写600字反思总结,并取消评优资格。(此项由各学科组长负责)

体育:

1、早操迟到,跑操不认真,队列不整齐的同学罚跑两圈.(此项由体育委员负责执行).2、两操一课有病有事必须向班主任或体委请假,没有请假做旷操处理,罚跑5圈,并写300字反思总结.(此项由体委负责执行)

3、无故不出操者,罚跑5圈,并300字反思总结.(此项由体育委员负

责执行).4、开会,升旗等活动的队列由体委负责整理,不按要求排队,迟到,中途早退,说笑等违纪行为罚跑两圈.(此项由班长负责执行).5、两操一课必须穿校服,不按要求穿着的罚跑2圈,并写300字反思总结.(此项由体育委员负责执行).6、每周跑操考核,如果班级排名,未在前三名,全体同学各写300反思总结.7、未经允许不上体育课的同学,取消当天课外活动休息时间用来被英语单词。

纪律:

1、出勤准时守纪。天天按时到校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遵守的同学门外有请,并写300字检讨。(此项由纪检委员负责)

2、一节课只有45分钟,可以说课堂上分秒是黄金,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能够积极发言,并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说废话、起哄及其他扰乱纪律行为,罚站两天。(此项由纪检委员负责)

3、考试是在检查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每一分都应该来的真实,因此,在考试中决不能有作弊的现象,为自己负责,决不作弊!不遵守的同学写500字犯错误反思总结并考试做0分。(此项由班长负责)

4、每天珍惜时间学习,迟到一次擦一天黑板,一星期迟到3次,罚做教室值日生一次。(此项由纪检委员负责执行).5、每节自习课要保持安静,不能说话,不能吃东西,不能乱走动,不能睡觉,要听从班干部的劝戒,违反规定者向全班同学道歉,写500字的犯错误反思总结,并罚站一周。(此项由班长和纪律委员负责执行).卫生:

1、值日生每日扫两次教室,各组组长及卫生委员检查,检查结果由卫生委员交到班主任。(此项由卫生委员负责)

2、.班主任将每次检查结果统计,评出每星期分数最高和最低,最高组下周不用值日,最低组下周值两天。(此项由班主任负责)

3、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保持教室的整洁,不在教室吃零食如有乱扔纸屑或其他垃圾,罚写反思总结,数量越多字数越多。如:一张纸50字,一个瓜子皮50字,请同学们养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此项由各值日组长负责)

4、组长和卫生委员检查打分时,不可私自做手脚,一经发现罚值日一周。(此项由全体同学负责并报于班主任)

5、各组长督促组员保质保量做卫生,如有逃避者罚擦黑板一周,并当着全班的面向组长及组员道歉并表态。(此项由组长负责)文明礼仪

1.男生不留长发,不喷香水,不打摩丝,经发现值日一周。(此项由班长负责执行).2.男生,女生不能染发,如有发现必须马上染黑,并写500字反思总结。(此项由班长负责执行)

3.不给同学和老师起外号,发现者书面道歉,并面向全班同学读出来。(此项由班长负责执行)

4.见到老师,领导,客人要有礼貌并问好,不讲礼貌被老师领导抓一次写500字反思总结.(此项由副班长负责执行)

5.在教室内语言要文明,不能讲粗口话,否则讲一句粗口话写50字反思总结.(此项由值副班长负责执行)

其它

1.有打架斗殴,外出上网,玩游戏,拿手机等严重性违纪行为的,直接回家反省,并报学校处理。(此项由班主任负责执行)

2.养成尊重他人,团结同学,和睦相处,热心帮助他人的好习惯,凡出现打骂侮辱同学的行为一次写500字反思总结,严重的回家反省.(此项由班主任负责执行)

3.凡破坏公物者(包括桌椅板凳,门窗,电视,电条,电扇,水龙头,粉笔,黑板,墙上挂件等)一律照价赔偿损失。(此项由班主任负责执行)

4、如有事需外出者,写请假条,向班主任请假,未经允许私自外出者,报学校按校规处置。(此项由班主任负责执行)

5、课间大声喧哗、闹玩或追逐打闹影响他人学习者,向全班同学道歉,并口头保证,情节严重者回家反省。(此项由班主任负责)班干部

1、班干部要带头认真遵守本班的班规,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有违反班规者,一律按要求处罚,不能有特权,要一视同仁.(此项由全班同学负责执行)

2、班干部所负责执行的班规,必须严格公正公平的执行,如不认真执行,或徇私舞弊,包庇他人者,按所执行的条例处罚.(此项由班主任和全班同学负责执行)

3、班干部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不能侮辱同学,语言要文明,否则将写500字道歉书.(此项由班主任和全班同学负责执行)

4、班干部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要及时反映给班主任,既不处理又不反映的写500字反思总结.(此项由班主任负责执行)

旱塘学校

九()班班委会

2014年9月

篇2:班级惩罚措施

第一,舆论导向的偏异。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正面教育,宣传看好,研究有加,造成了深重的片面心理积淀和惯性心理倾向,使人们一直倚重于正面教育,而对惩罚教育则贬而抑之、疏而远之、越来越冷落、轻贱、淡弃。这种单一的教育格局和宣传偏异,人为地设置了樊篱、捆缚了自我手脚,大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整体功能,把教育工作逼上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片面狭窄的形而上学轨道。

第二,心理认知的迷误。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惩罚的目的和作用,他们以否定的心理偏执看待惩罚,贬低惩罚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认定它是不道德的教育形式。总以为惩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或是产生忧郁自卑,“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还有一些人,常常把惩罚看成是“体罚”的代名词。所以在惩罚的运用上总是思之又思,慎之又慎,生怕背上体罚学生的罪名,陷泥淖而污师德,惹是非而得其咎。惩罚成了人们流短飞长的是非话题和教育管理难以通过的“瓶颈”。

第三,实践效果的困扰。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也有不少教师大胆地使用了惩罚,惜乎,效果不佳。或顶牛冲撞,正面“引爆”;或阳奉阴违,暗中抵拒;或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或自暴自弃,沮丧颓放……负面效应的多方面反馈深深地困扰着广大教师,使他们困惑张惶欲施无计。只好始罚之,而终弃之。教育者对惩罚的失败运用就这样一次次祸及惩罚本身,教育工作陷入了更深的认识盲点和行为误区。悲哉?哀哉?没有人研究总结、深入探求,没有人力排众议、改革创新,没有人著书立说、填补空白,惩罚教育在因噎废食的消极退缩中,日趋式微,焉有善终。失去一翼的残缺的教育难以搏击辽阔的思想领空,断裂的教育空档也难以凝聚整体教育的强大合力,它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

1、心理承受能力的弱化。惩罚与说服教育的此消彼长,长期盛行,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接受心理定势。即只能听顺耳的表扬话,温雅的规劝话,正面的鼓励话,而一旦输入批评信息,采用惩罚手段,就会产生强大抗体,引发回避、沉默、戒备、敌视等一系列行为反馈。惩罚教育的迷失与萎缩,使得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日渐荏弱,他们不仅接受不了失败、挫折、打击、困厄的强烈震荡,即便是善意的处罚,逆耳的忠言,微不足道的行为杵逆,也本能拒斥,全力抵触。他们太脆弱了!“温良恭俭让”的教育方式宠坏了他们,他们迫切需要增补精神钙质,才能适应生存需要,面对未来人生。

2、不良行为习惯的膨胀。不少教师出于善心爱意,总是慈母般地呵护学生,设想周至,关怀入微,生怕他们磕了碰了,有所闪失,学生成了“花瓶”。这种过分保护学生的意识使得他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也变得谨小慎微、顾虑重重,唯恐伤害了学生(尤其是好学生),于是,对优点长处总是大加褒奖、肯定有加,对缺点错误(尤其是小错)则常不置可否,掉以轻心。不知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慎独敏悟,正确评价、审视、检点自己的言行。思想上的放松导致了管理失控,使得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潜滋增长,膨胀起来。一旦酿出某某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沦为扒手、罪犯之类的丑闻,我们就只有瞠目震惊,强咽苦果了。很显然,“激变论”是不可能的。如果当初我们一经觉察就对学生的错误言行亮出“黄牌”,实施正确引导,而不是姑息、迁就、放任,无原则地宽恕怜惜,又怎么能走到这一步呢?

二为了正确客观地认识惩罚的实质和效用,增强操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我们有必要对惩罚的教育功能作一个粗略的理性描述。1、劝善。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但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惩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向善。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尽管惩罚对个体行为倾向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它却提供了行为方向和向目标进展的信息,它要求增加行为的变异性以避免再度受到惩罚。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排除改变不良倾向,选择并保持良好倾向,择善而从。并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将正确的行为固着定型,同化到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中去,达到“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孟子语)的教育目的。

2、激励。不少教师只是片面地看到惩罚威胁功能的消极动机效果。不知惩罚同样具有反向激励功能,是行为动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为科学认为:任何人都具有追求声誉、尊敬、优越、成就的动机,都希望得到别人赞扬和肯定。对中学生来说,还具有争强好胜的竞争心理,希望自己总是超过别人。故而,他们对于失败特别敏感在乎。所以适当地运用惩罚对学生进行行为改造是完全可能的。它能够使学生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警醒自责,并对预感到即将失去的优势与自尊而产生焦虑,从而激发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誉、学业等第、和在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而长善救失,积极努力。可见,惩罚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发他们的危机感和焦虑感,使他们从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缺点中吸取教训,增加行为改进的动机强度。同时,“惩罚还能使学生用意志的努力克服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性格的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第293页)

3、警他。现行学校教育是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的。由于处在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地具有寻求归属、认同和支持的心理倾向,遂使这种群体组织形式形成了自身的教育优势。它既可以通过集体教育个别学生,发挥集体舆论、集体监督的巨大作用,也可以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警他,就是通过运用惩罚手段,教育个别,影响群体,以儆效尤的举措之一。教师通过罚人,明确划出行为“红灯区”,警他毖后,把正面教育的意图和要求贯彻下去,使之转化为学生和学生集体的自觉行为,这样就不仅教育了个人,也教育了整个集体。

三惩罚的操作首先要打消思想顾虑,扫除心理障碍,敢于惩罚。因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单纯地依靠正面说服教育,启发学生自觉,或是通过奖赏加强并鼓励学生的行为再生,都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是非评判能力还不成熟,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意志品质还较薄弱,他们的惰性和拖沓的积习还很顽固。所以实施惩罚式教育管理,加强行为控制,强化纪律的约束机制是绝对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造成奖惩赏罚的双向教育和两极互补,才能避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偏执单一,摆脱捉襟见肘,一筹莫展的教育困境。因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养成克制自己情感和不良行为动机的能力,不仅可以用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的方法培养,也可以通过纪律约束,用强制和某种惩罚的方法加以培养。”(南京师范大学编《教育学》第276─277页)。其次,惩罚的成功操作是一种艺术和技巧,也是一种本领和机智。时机、心理、方式、数频、强度、步骤等都要掌握适度,“过”与“不及”都不能发挥最佳教育效果,达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敢于惩罚,还要善于惩罚。善于惩罚,关键要找到恰切的惩罚形式,这种形式既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又要有别于“体罚”,使学生愿意接受它,借以弥补负疚心理。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对惩罚的形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狠抓了常规式惩罚和评选式惩罚两种主要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常规式惩罚。常规式惩罚是运用于班级工作常规管理中的惩罚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1]损坏班级利益,影响班级名誉的,罚为别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以补偿歉疚心理。[2]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的,除必须按要求完成作业外,罚抄写诗歌教育、名人警句数则,或为大家唱一支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认识,改正错误。[3]不遵守课堂纪律,损坏公物等,罚为班级买一件纪念品(花、画、字幅等)以挽回不良影响。[4]打架斗殴或所犯错误有较深思想根源的,罚写一份心理病历,并针对错误写一句自我警策的座右铭。[5]考试出现了较大失误与波动,罚写一份学习病历,分析病因,总结教训,提出治疗方案与对策。

2、评选式惩罚。评选式惩罚是利用学生的自尊好强心态,发挥集体教育优势,定期(一般一月一次)举行的班级评选活动。评选的对象与内容是:(1)学习最认真的人和最不认真的人。[2]课堂注意力最好的人和最不好的人。[3]完成任务最积极、最准时和做事最消极最拖拉的人。[4]进步最快的人和最需要进步的人。这种惩罚对比鲜明,反差巨大,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刺激,心灵中的十字架。为避免成为后一类人,学生们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克己守纪,勤奋好学,无形中就提高了班级教育管理的水平。

四惩罚的操作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亦应讲究操作规范。否则就会大大影响实施效果,甚而产生负面效应。一般说来,规范化的操作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和说服教育相结合。单纯地进行正面教育和单纯地进行惩罚教育同样是错误的,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惩罚一定要伴之以说服教育,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的性质、危害、根源,认清为什么受到惩罚的道理,并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认同教师的惩罚手段,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要出于爱心善意。热爱学生是教师根本的职业道德,是贯穿教育始终的行为准则。惩罚同样不能偏离这一基准。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辨恶向善,并通过自己的行为矫正去避免惩罚,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去体验惩罚。所以,教师对于学生切不可歧视、厌恶、嫌弃、粗暴,而要热情、诚恳、冷静、细致。否则惩罚教育很可能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3.要掌握分寸,合理公正。处罚要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以及对错误的认识态度来决定给予必要的惩罚。要分别初犯和累犯,重犯和轻犯,无意和故意等,区别处治。切不可简单化,“一刀切”。要防止教师的“成见”与“偏爱”的情感因素在处罚中作崇,造成处罚的失衡、失准、失当、失败。

4、要采用间隔惩罚。惩罚不宜滥用。泛滥无度的连续惩罚是一种灾难。它能迅速引发受惩者的心理疲惫和消极适应,导致无动于衷、漠然视之的心理防卫,从而造成惩罚的失败。其次,过多的惩罚势必引起高度的焦虑水平,击垮一个人自尊、自爱的心理保护屏障,导致自轻自贱、自暴自弃的精神坍塌。

篇3:班级惩罚措施

第一,惩罚运用不当,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喜欢争强好胜,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对表扬或批评极为敏感,尤其是对不公正或不符合事实的批评极为反感。学生成绩差,或做错了事,他们已感到不光彩,这时教师再给以严厉的惩罚,不但不能转变学生,反倒会使学生本已自责的心理更加失望,导致成绩更差或更糟的表现。出现厌学情绪。

第二,惩罚易导致学生不诚实的品德。学生成绩差或是做错了事,如果老师不是热情帮助,耐心教育,而是不问青红皂白简单地给以惩罚了事,这样学会因为害怕惩罚,想方设法抄袭作业,千方百计地隐瞒缺点和错误。这时,学生会认为老师不关心他们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诚实品德受到严重的扭曲。

第三,惩罚会导致学生对立情绪。学生成绩差或表现差,老师越是惩罚他越差,跟你对着干。就是学习、表现较好的学生,也会因失误受到惩罚后一败涂地,他们认为老师不尊重、理解他们,故有时会做出偏激的事,有意无意与你对着干,你越气,他越觉得有趣。

第四,惩罚易引起学生的“抗药性”。学生经常受到惩罚,如果在学生头脑中一旦形成“我不行”,“我是一个坏学生”等概念,惩罚对他也就无效了。而要转变这样的学生是非常困难的。

对话也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更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理念。它具有平等、易沟通、学生乐于接受的特点,它可以是班集体,小组讨论,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开诚布公的谈话,也可以文字方式推心置腹地交流。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可以把教师对学生的希望、意见、要求、批评寓于双方的说笑中和教师委婉的言辞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可以使教师反省自我。这是“惩罚”所不及的。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一旦有了不足和失误,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关心。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能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心中的希望便会重新燃起,努力争取前进。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对话是在教师和学生双方平等的条件下,心平气和的交换意见。学生没有压抑感,不会有太重的思想包袱,不在处处防备,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询问,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要求,也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学生的诚实品德得到巩固和加强。

再次,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从对话中,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一切敌视和不友好的观点都会改变,会把教师当作是自己信赖的朋友,乐于倾吐心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从而有利于教师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力和积极因素,有利于教师自我反省,找出工作中失误的地方、分析工作失误的原因,迅速调整自身的工作方法,提高教育工作能力。

篇4:班级管理中“惩罚”的艺术

关键词:惩罚;艺术;情绪;攻心为上;因材施罚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01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006

放眼当下的教育,对惩罚常常表现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态度:一种是受赏识教育周弘的影响,一味拒绝惩罚,谈“罚”色变;另一种则受传统观念“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影响,过度提倡惩罚,甚至“罚”不择“法”。

我们该如何看待惩罚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也就是说“惩罚”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同时惩罚又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那么,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该如何艺术地实施惩罚,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错误呢?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三个方面的策略。

一、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一)处理学生的情绪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人在盛怒时,智商等于零。如果学生正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教师跟他讲大道理是完全没有用的。此时,一定要采取“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的策略,只有情绪平和,事情才可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比如两个学生正怒火中烧,打成一团,教师到场后先不要急于理论是非曲直,应先隔离两人,安排两处少人干扰的地方让他们静思一段时间,各自写经过和反思,这样不但给了两个孩子自我冷静的时间,而且给了教师全面了解事情真相、思考应对策略的时间。

(二)处理自己的情绪

除了处理好学生的情绪,教师还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做学生工作时,教师如果自己情绪失控,急火攻心,难免口不择言,说出过头的话,这是不理智、迷失目标的一种表现。我们最初是要教育学生认识错误的,这样只能导致南辕北辙,为了发泄自己的怒火,而把教育学生的目标抛掷脑后。

比如有教师盛怒之余把学生赶出课堂,万万没想到下课之后学生不见了。于是拼命找,一时又找不到,弄得狼狈不堪。即使学生找回之后,经历这件事情,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隔膜,也就很难再进行有效的沟通。

二、以攻城为下,以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学生中常常有几个顽皮的,总会给教师添一些乱子,要是教师只采取不计后果的硬攻的方式,可能会使学生离心离德,导致师生之间越来越对立。在面对“刺头”学生时,教师需要提醒自己:力求智取,不可硬攻。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攻心作为第一要务,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

有一个这样的案例:有一位学生将班主任戴眼镜的头像画在了黑板上,还在旁边写了三个美术字“四眼狗”,班主任批评其侮辱人格的不当行为的同时表扬其绘画才能,并惩罚该学生办一期黑板报。该学生不仅认真办好了一期黑板报,后来还通过竞选成为了班上一名称职的宣传委员。

同样是破坏纪律,有些学生是因为心情郁闷,偶尔为之;有些是因为自制力差,明知故犯;有些是因为有类似多动症的生理或心理疾病,无法自控;有些则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而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前面提到的那位学生显然有炫耀自己绘画才能的意图,这位智慧的班主任正是把握了这位学生的心思,才因势利导地把其推到自己擅长的岗位上。试想,教师若不分青红皂白,采取简单粗暴的强硬方式,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错失一位优秀的宣传人才。可见,真正有效的惩罚不是让学生受皮肉之苦,而是触动其心灵。

三、需因材施罚,能随机应变

面对惩罚,我们潜意识里先想到的是: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的确,教师在处罚时应该持有公平公正之心,不能有所偏袒,但具体到每一名学生,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自大的学生,不妨灭一灭他的威风;自卑的学生,可以多给他一些鼓励;软弱的学生,多给他一些独立自主的机会;鲁莽的学生,多给他一些教训与忠告等。陶行知曾用奖励四颗糖的方式完成一次“惩罚”,堪称因材施“罚”的典范,因为他的“惩罚”对象是一位虽然试图用泥块砸人,却重诺守时、能听劝阻、见义勇为、善于自省的孩子。

另外,有些事情是突发性的,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一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一只小鸟突然飞进课堂,惊叫着,在教室里乱飞乱撞,学生的注意力全被飞鸟吸引住了。这位智慧的语文教师于是马上改变课堂计划,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小鸟,下一节课写一篇作文。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做的是人的工作,而人的工作是最复杂多变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情禀赋,善于抓住教学契机,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能因材施“罚”、随机应变。

当然,平时多积累一些招式,可以备不时之需。笔者在一线工作中搜集了一些智慧惩罚的妙招:

(1)迟到的同学,为大家唱一支歌;

(2)作业不按时完成的,第二天上课罚讲3分钟的名人勤学的小故事;

(3)上课不遵守纪律的,罚当一天纪律班长,并把当天当纪律班长的感受写成日记与教师分享;

(4)相互打骂的,罚整理对方的书包;

(5)随地乱扔垃圾的,罚在校园拣一袋的纸屑;

(6)作业字迹潦草的,罚放学回家临一页字帖;

(7)在书本上乱涂乱画或损毁书页书角的,罚整理图书角;

(8)语言不文明、说脏话的,罚为班级除尘去污;

(9)因个人失误导致班级扣分的,为班级做一件事,比如参与办黑板报,晨练参与领跑,放学后参与班级清洁,课间帮教师擦黑板……

这些惩罚带着理解和宽容,包含着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的爱与期待,是甜甜的惩罚,是善意的惩罚。

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需要慢慢成长,永远不要指望着一招制胜就能毕其功于一役。同样,教师也需要慢慢成长,有时候难免有无计可施的时候,那就来最后一招:冷处理。也许一切问题都是时间问题,有时候只需要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 万玮.班主任兵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漓江出版社,2006.5.

篇5:班级惩罚措施

教育的现状反思,惩罚功能,惩罚的操作方式和操作规范四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追究造成惩罚教育“滑坡”的原因,大

约有三。

第一,舆论导向的偏异。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正面教育,宣传看好,研究有加,造成了深重的片面心

理积淀和惯性心理倾向,使人们一直倚重于正面教育,而对惩罚教育则贬而抑之、疏而远之、越来越冷落、轻

贱、淡弃。这种单一的教育格局和宣传偏异,人为地设置了樊篱、捆缚了自我手脚,大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整体

功能,把教育工作逼上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片面狭窄的形而上学轨道。

第二,心理认知的迷误。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惩罚的目的和作用,他们以否定的心理偏执看待惩罚,贬低

惩罚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认定它是不道德的教育形式。总以为惩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他们的逆反

心理和对抗情绪,或是产生忧郁自卑,“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还有一些人,常常把惩罚看成是“体罚”的代名词。所以在惩罚的运用上总是思之又思,慎之又慎,生怕背上体罚学生的罪名,陷泥淖而污师德,惹是

非而得其咎。惩罚成了人们流短飞长的是非话题和教育管理难以通过的“瓶颈”。

第三,实践效果的困扰。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也有不少教师大胆地使用了惩罚,惜乎,效果不佳。或顶牛

冲撞,正面“引爆”;或阳奉阴违,暗中抵拒;或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或自暴自弃,沮丧颓放……负面效应的多方面反馈深深地困扰着广大教师,使他们困惑张惶欲施无计。只好始罚之,而终弃之。教育者对惩罚的失

败运用就这样一次次祸及惩罚本身,教育工作陷入了更深的认识盲点和行为误区。悲哉?哀哉?没有人研究总

结、深入探求,没有人力排众议、改革创新,没有人著书立说、填补空白,惩罚教育在因噎废食的消极退缩中,日趋式微,焉有善终。

失去一翼的残缺的教育难以搏击辽阔的思想领空,断裂的教育空档也难以凝聚整体教育的强大合力,它影

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

1、心理承受能力的弱化。惩罚与说服教育的此消彼长,长期盛行,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接受心理定势。即只

能听顺耳的表扬话,温雅的规劝话,正面的鼓励话,而一旦输入批评信息,采用惩罚手段,就会产生强大抗体,引发回避、沉默、戒备、敌视等一系列行为反馈。惩罚教育的迷失与萎缩,使得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日渐荏

弱,他们不仅接受不了失败、挫折、打击、困厄的强烈震荡,即便是善意的处罚,逆耳的忠言,微不足道的行

为杵逆,也本能拒斥,全力抵触。他们太脆弱了!“温良恭俭让”的教育方式宠坏了他们,他们迫切需要增补

精神钙质,才能适应生存需要,面对未来人生。

2、不良行为习惯的膨胀。不少教师出于善心爱意,总是慈母般地呵护学生,设想周至,关怀入微,生怕他

们磕了碰了,有所闪失,学生成了“花瓶”。这种过分保护学生的意识使得他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也变得谨小

慎微、顾虑重重,唯恐伤害了学生(尤其是好学生),于是,对优点长处总是大加褒奖、肯定有加,对缺点错

误(尤其是小错)则常不置可否,掉以轻心。不知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慎独敏悟,正确评价、审视、检点自己的言行。思想上的放松导致了管理失控,使得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潜滋增长,膨胀起来。一旦酿出某某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沦为扒手、罪犯之类的丑闻,我们就只有瞠目震惊,强咽苦果了。很显然,“激变论”是不可

能的。如果当初我们一经觉察就对学生的错误言行亮出“黄牌”,实施正确引导,而不是姑息、迁就、放任,无原则地宽恕怜惜,又怎么能走到这一步呢?

为了正确客观地认识惩罚的实质和效用,增强操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我们有必要对惩罚的教育功能作一个粗略的理性描述。

1、劝善。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但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惩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向善

。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尽管惩罚对个体行为倾向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它却提供了行为方向和向目

标进展的信息,它要求增加行为的变异性以避免再度受到惩罚。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排除改变不良倾向,选择并

保持良好倾向,择善而从。并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将正确的行为固着定型,同化到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中去,达到“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孟子语)的教育目的。

2、激励。不少教师只是片面地看到惩罚威胁功能的消极动机效果。不知惩罚同样具有反向激励功能,是行

为动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为科学认为

:任何人都具有追求声誉、尊敬、优越、成就的动机,都希望

得到别人赞扬和肯定。对中学生来说,还具有争强好胜的竞争心理,希望自己总是超过别人。故而,他们对于

失败特别敏感在乎。所以适当地运用惩罚对学生进行行为改造是完全可能的。它能够使学生从不愉快的情感体

验中警醒自责,并对预感到即将失去的优势与自尊而产生焦虑,从而激

发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誉、学业等第、和在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而长善救失,积极努力。可见,惩罚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发他们的危机感

和焦虑感,使他们从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缺点中吸取教训,增加行为改进的动机强度。同时,“惩罚还能使学

生用意志的努力克服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性格的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第293页)

3、警他。现行学校教育是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的。由于处在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地具有寻

求归属、认同和支持的心理倾向,遂使这种群体组织形式形成了自身的教育优势。它既可以通过集体教育个别

学生,发挥集体舆论、集体监督的巨大作用,也可以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警他,就是通过运用惩

罚手段,教育个别,影响群体,以儆效尤的举措之一。教师通过罚人,明确划出行为“红灯区”,警他毖后,把正面教育的意图和要求贯彻下去,使之转化为学生和学生集体的自觉行为,这样就不仅教育了个人,也教育了整个集体。

惩罚的操作首先要打消思想顾虑,扫除心理障碍,敢于惩罚。因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

杂过程。单纯地依靠正面说服教育,启发学生自觉,或是通过奖赏加强并鼓励学生的行为再生,都还是远远不

够的。毕竟,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是非评判能力还不成熟,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意志品质还较薄弱,他们的惰

性和拖沓的积习还很顽固。所以实施惩罚式教育管理,加强行为控制,强化纪律的约束机制是绝对必要的。只

有这样才能造成奖惩赏罚的双向教育和两极互补,才能避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偏执单一,摆脱捉襟见肘,一筹莫展的教育困境。因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养成克制自己情感和不良行为动机的能

力,不仅可以用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的方法培养,也可以通过纪律约束,用强制和某种惩罚的方法加以培养。

”(南京师范大学编《教育学》第276─277页)。

其次,惩罚的成功操作是一种艺术和技巧,也是一种本领和机智。时机、心理、方式、数频、强度、步骤

等都要掌握适度,“过”与“不及”都不能发挥最佳教育效果,达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敢于惩罚,还要善于惩罚。善于惩罚,关键要找到恰切的惩罚形式,这种形式既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又要有别于“体

罚”,使学生愿意接受它,借以弥补负疚心理。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对惩罚的形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狠抓了常规式惩罚和评选式惩罚两种主要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常规式惩罚。常规式惩罚是运用于班级工作常规管理中的惩罚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1]损坏班级利

益,影响班级名誉的,罚为别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以补偿歉疚心理。[2]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的,除必须按要求完成作业外,罚抄写诗歌教育、名人警句数则,或为大家唱一支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认

识,改正错误。[3]不遵守课堂纪律,损坏公物等,罚为班级买一件纪念品(花、画、字幅等)以挽回不良影响

。[4]打架斗殴或所犯错误有较深思想根源的,罚写一份心理病历,并针对错误写一句自我警策的座右铭。[5]

考试出现了较大失误与波动,罚写一份学习病历,分析病因,总结教训,提出治疗方案与对策。

2、评选式惩罚。评选式惩罚是利用学生的自尊好强心态,发挥集体教育优势,定期(一般一月一次)举行的班级评选活动。评选的对象与内容是:(1)学习最认真的人和最不认真的人。[2]课堂注意力最好的人和最不

好的人。[3]完成任务最积极、最准时和做事最消极最拖拉的人。[4]进步最快的人和最需要进步的人。这种惩

罚对比鲜明,反差巨大,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刺激,心灵中的十字架。为避免成为后一类人,学生们都十分注意

自己的言行,克己守纪,勤奋好学,无形中就提高了班级教育管理的水平。

惩罚的操作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亦应讲究操作规范。否则就会大大影响实施效果,甚而产生负面效应。

一般说来,规范化的操作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和说服教育相结合。单纯地进行正面教育和单纯地进行惩罚教育同样是错误的,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惩罚一定要伴之以说服教育,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的性质、危害、根源,认清为什么受到惩

罚的道理,并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认同教师的惩罚手段,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要出于爱心善意。热爱学生是教师根本的职业道德,是贯穿教育始终的行为准则。惩罚同样不能偏离这

一基准。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辨恶向善,并通过自己的行为矫正去避免惩罚,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去体验惩

罚。所以,教师对于学生切不可歧视、厌恶、嫌弃、粗暴,而要热情、诚恳、冷静、细致。否则惩罚教育很可能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3.要掌握分寸,合理公正。处罚要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以及对错误的认识态度来决定给予必

要的惩罚。要分别初犯和累犯,重犯和轻犯,无意和故意等,区别处治。切不可简单化,“一刀切”。要防止

教师的“成见”与“偏爱”的情感因素在处罚中作崇,造成处罚的失衡、失准、失当、失败。

4、要采用间隔惩罚。惩罚不宜滥用。泛滥无度的连续惩罚是一种灾难。它能迅速引发受惩者的心理疲惫和

消极适应,导致无动于衷、漠然视之的心理防卫,从而造成惩罚的失败。其次,过多的惩罚势必引起高度的焦

虑水平,击垮一个人自尊、自爱的心理保护屏障,导致自轻自贱、自暴自弃的精神坍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抓好学生的教育管理,一定要把正面说服教育和惩罚管理教育有机

结合起来,二者并重,双管齐下。试看苍茫寰宇,日以阳德,月以阴灵,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才形成昼夜交

替,和谐律动的自然界。对人的心灵的内宇宙实施精神改造和行为重塑,又怎么能搞单打一,唱“独角戏”呢

?尽管我们应该重视正面教育的主导作用,但也不应忽视惩罚教育的作用。要从孤掌难鸣的教育困境中走出来,从作茧自缚的封闭心态中走出来,从形而上学的认识迷误中走出来。高举起全面管理的双刃剑,两只手一起

篇6:班级惩罚措施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惩罚教育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不惩罚的办法只是对捣乱者有利,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生活保障。凡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相信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因而对教育惩罚一味地指责。但是,极少数学生染上恶习,屡教不改,这样的学生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既然适当的“惩罚”教育是必要的,完整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主力军――班主任,应当如何恰当地运用“惩罚”教育于班级管理呢?

一“惩罚”教育要充满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失败了。”作为教师,有了爱,就有了教师职业的一切。师爱是一种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力量。“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假如被罚的学生真是你的孩子,那你又是怎么想、又是怎么惩罚的呢?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老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严肃的批语还是必要的惩罚,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的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班主任的教导就会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教师首先应该想到,他为什么会这样,造成错误的原因在哪里?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蹲下来”以温和的态度和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爱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其次,和学生一起认真分析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种种后果,在和风细雨般的交流中,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让学生感到教师和班集体永远是他的后盾,从而使其接受教育,在教师和同学的“爱”的“惩罚”中得到自我成长。

二“惩罚”教育要掌握尺度

“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好,则事与愿违,如果惩罚过了就会变成体罚。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惩罚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承受能力,同时教师对惩罚的过程要多一点监控,多一点反思。如果教师用几个耳光或罚款代替惩戒,让有偷窃错误的学生公开亮相等,这些惩罚教育方式都是不合分寸的,也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比如,罚学生抄作业,这是许多专家和领导坚决反对的,因为这种方式被认定为是“变相体罚”。如果简单地罚学生过量抄作业,甚至抄几十遍,必然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这当然属于“变相体罚”,甚至是“直接体罚”;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多次无故不完成作业,在严厉批评的同时,责令其将应该完成的作业抄一遍,或者抄一遍有教育意义的短文,以示惩戒,这应该不算过分。

班主任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而且乐于接受。包括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实施某种惩罚时,要看他们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惩罚学生要看他违反校纪校规的程度有多大,即该对他处于何种程度的惩罚。

三“惩罚”教育要有章可循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的,一个班级也应该有一个班级的“班规”。而班规的制定不应该由班主任一人包办,应该由每个学生自下而上反复讨论制定,最好是在有意识引导的前提下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共同制定,让学生意识到规则是集体意志的体现,而非针对某个人,使学生觉得“这不是教师在约束我们,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同时,班规应尽可能地包括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以后凡是班内出现了违纪现象,教师和同学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规后的惩戒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而是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教育惩戒应体现现代法治精神,教师不要把惩戒当做体罚,要让学生感受到“惩罚”教育中蕴涵的平等、尊重和爱。

四“惩罚”教育要讲究艺术

惩罚是一种约束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反向刺激方式,它与奖励给人带来愉快、兴奋,从而激励学生的行为是不相同的。如果惩罚使用不当,就可能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聪明的惩罚”会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震撼,认识到自身过失的后果,促使其改正错误。“聪明的惩罚”艺术可以包括:(1)以理解、善待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惩罚中明白事理、明辨是非、增长知识。(2)在学生犯错后,要透过错误的言行,发现学生的长处,从长处入手妥善引导,在惩罚中让其闪光点得到发扬、错误得到纠正。(3)惩罚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品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4)惩罚应精心设计,杜绝随意性,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应“三思而后罚”。

篇7:社区矫正惩罚措施

社区矫正惩罚措施不可忽略

内容摘要:社区矫正虽然是将罪犯通过监外管理的方式进行改造教育,但是它依旧是刑罚的一种体现方式,然而目前在我国社区矫正暴露出轻惩罚重矫正、救济的问题,使得刑法的惩罚特性弱化,这有悖于刑法的目的和任务,更可能造成社会群众对刑罚的不信任和质疑,将社区矫正制度推上人民群众怀疑和反对的风口浪尖。所以如何处理好社区矫正的惩罚性问题是客观必要的。

关键词: 社区矫正 监禁刑 惩罚性 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决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相对监禁刑来说社区矫正惩罚力度较轻体现了刑罚的轻缓性,但是由于社区矫正的主体是特定的犯罪人群,社区矫正的存在意义是使那些轻刑犯通过在社区“服刑”达到改造教育的目的。所以,社区矫正惩治犯罪惩罚性的弱化的现象应该受到高度认识,只有这样社区矫正才能更好地在我国实行。

一、社区矫正本质属性是刑罚执行。

1、社区矫正的对象

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对象来看,实际上包括三类服刑人员,第一类是罪行比较轻微的罪犯,包括被判处管制、缓刑的服刑人员;第二类是罪行虽然比较严重,但是经过改造证明确有悔改,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服刑人员,例如,被假释的服刑人员;第三类是有特殊情况,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对于前两类服刑人员实行社区矫正,就体现了对犯罪分子的区别对待。对于第三类服刑人员实行社区矫正,体现了刑罚执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所以社区矫正的对象,是罪行较轻或者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而不是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并且仍然对社会有危险的犯罪分子。

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细致包括:

①、被判处管制的;

②、被宣告缓刑的;

③、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④、被裁定假释的;

⑤、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2、社区矫正惩罚是首要任务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的一种,其惩罚就当然地属于最主要的任务。“如果刑法全然失去了惩罚的目的,如果刑罚真的只具有教育、改造,甚至治疗的目的,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当罪犯没有受到身体上的痛苦、其犯罪所获得的唯一后果却是免费教育的特权时,刑罚的存在还有何意义?”所以,社区矫正就算是监外执行,它依旧首先是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出现的,被矫正对象必须履行的刑事义务充分体现了刑罚对犯罪人的惩罚意蕴,根据目前法律规定,矫正对象能够感受到的惩罚措施有:第一,服从管理和监督。如刑法第39条、第58条、第75条和第84条分别对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和被宣告假释的犯罪人服从执法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做了规定;第二,有的权利不能行使。如刑法第39条规定,被判管制的犯罪人,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第三,履行必要的刑事义务。比如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等;第四,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如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刑罚执行机关批准等。惩罚是矫正的基础,如果一味强调矫正而忽视刑罚的惩罚性,矫正的目的也难以实现,这是早已被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发展所证明了的真理。因此,牢牢把握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属性,不仅是刑罚痛苦性和恢复正义的需要,也是将犯罪人矫正成功的需要。

一、社区矫正的惩罚性缺失的现状

1、社区矫正执行主体不明确

我国现行《刑法》第85、76条规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刑事诉讼法》第217、214、218条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监外执行„„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缓刑罪犯,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考察”,“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由公安机关执行”,若罪犯在假释中违反规定,由“公安机关提请法院审核裁定”。可见,除执行缓刑时公安机关将罪犯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考察尚有法律依据外,公安机关是非监禁刑的执行机关。但是,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任务较重,无暇它顾,至今也难以安排专门的警力来负责对非监禁性服刑人员的跟踪管理,更谈不上对他们的教育矫正;而负有矫正犯罪之责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由于不属于公安机关,执行刑罚就不符合法律规定,只能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安置帮教,而对非监禁性服刑人员的监管矫正并无法律授权,想管也管不了,造成非监禁性服刑人员“两不管”的“真空状态”,这不利于对非监禁性服刑人员的改造和社会的稳定。由于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是两个不相隶属的机关,不可能要求公安机关按照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来监管矫正罪犯。这种刑罚执行主体多元化的状况,必然难以形成普遍适用于各种刑事处分的方针、政策,破坏国家行刑制度的统一性和造成监管矫正工作的脱节,导致了刑事执行权力资源配置失衡,出现某些部门权力资源过剩,另一些部门权力资源供应匮乏的现象,无法使行刑权力资源产生最佳的效益。另外,把某些刑事执行权赋予公安机关,其实质就是把侦查机关与行刑机关合二为一,这有悖于现代刑罚观重视行刑和刑罚效益的精神,也难以贯彻宪法所要求的各司法机关之间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法律原则,影响了刑事

司法活动的公正性。

2、强调其人性化的一面较多,刑罚执行的严肃性的一面较少

从全面推广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在矫正工作的对外宣传中强调其人性化的一面较多,强调刑罚执行的严肃性的一面较少,无论到哪里学习取经,更多地是宣扬人性化的方式、方法,使得刑罚执行的味道越来越淡。各级矫正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多注重在人性化方面下功夫,只知道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和提供服务。当遇到极少数矫正对象不服管理时顾虑重重,并不知道如何运用惩罚条例对其进行惩罚。工作机构的联合惩办运作因协调不够,运作极少。究其原因,一方面表现了各级矫正工作机构在其惩罚的工作理念尚未形成,仍然停留在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和日常监管上。如对剥权矫正对象的管理,因存在明显的对抗心理,而司法行政部门在执行矫正中不会运用强有力的处罚手段实施处罚,导致部分社区服刑人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处罚办法在制度落实上缺少监督机制。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深深地感到立法滞后和制度不健全,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好多被动。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司法行政部门只赋予了义务,并没有给予作好此项工作的权利,只有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权,却没有对不服从管教对象的强制权,使执法行为的严肃性得不到保障,从而使社区矫正工作效果大打折扣。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社区矫正规定只能以细则、办法的形式出现,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种刑罚执行的严肃性缺位现象已引起各级矫正工作机构的高度重视。加强对矫正对象刑罚执行严肃性方面的工作研究,积极扭转不利局面势在必行。

3、矫正工作专业人员参与较少,惩罚性的专业方法尚未形成社区矫正工作者主要由区司法局工作人员、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吸纳了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司法所的人员普遍较少,真正用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时间很少。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基本的社区矫正工作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限制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必然导致工作措施受制约。比如,现行矫正制度包括了电话汇报、思想汇报、谈话教育、学习培训、公益劳动、请销假制度等,虽然在理论上基本涵盖了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但由于场地、经费、人力资源的缺乏,集中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公益劳动的时间和效果也得不到有力保障,社区矫正的主要工作形式表现为入矫教育、电话汇报、月思想书面汇报、谈话及走访。这些措施只能做到基本的“控制”,还无法实现较高矫正水平的“教育”和“矫正”。相对于监禁式刑事处罚的运用,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在执行中存在束手束脚的现象。各级矫正机构惩罚性专业方法有待开拓形成。

三、社区矫正加强惩罚性措施

为了使社区矫正工作更有效地进行,因该从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队伍专业性和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管制相结合,只有这样刑罚的强制性和社区矫正的惩罚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

(一)是要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警察队伍。根据工作需要,有必要为基层矫正工作机构配备一名司法警察,落实其体制编制,实行司法所行政和业务归口管理。此外,应增加编制,及时补充缺编人员,充实基层,明确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二)是认真落实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加强监督与制约,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的透明度。为适当合理地推行社区矫正,就要求我们对待社区矫正在观念上既不能左,也不能右。如果太左,把社区矫正作为监狱矫正的翻版,这就背离了社区矫正的宗旨,也难以调动犯罪人教育改造的积极性;如果太右,把社区矫正转变为将罪

犯无条件地放在社区,而没有任何监督考察机制,这无形中起不到矫正的效果,也无法发挥我国刑罚对罪犯的惩戒功能。我们应把社区矫正的矫正功能、回归功能与报应功能、威慑功能及伸张正义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在监禁刑执行与非监禁刑执行方面的巨大反差,并能较好体现出两种刑罚执行制度在惩罚意图上的相互衔接。

(三)是加大对基层司法干警的培训教育力度。着力提高其政治信念、专业素质、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综合实力强,既能解决复杂矛盾又廉洁奉公、执法为民的社区矫正队伍。

2、社区矫正在实行非监禁体制上对服刑人员加强监督管理:

(一)限制自由

监禁刑是剥夺人身自由,而社区矫正是限制罪犯的自由,应该肯定是从剥夺自由到限制自由是刑罚发展的又一大进步,因为这种细化无疑更为科学、人道,同时也更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但是为了体现刑罚的惩罚功能,体现限制自由的强制实施性因该具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 限制矫正对象的活动范围。②严格实施报告制度。③ 建立访问监管制度。

(二)强制性矫治

对矫正对象的惩罚还可体现在具体的矫治项目上,这种矫治不是一种自愿式的学习、教育,而是针对矫正对象进行的强制性矫治,因此,带有一定的惩罚性质。为了确保强制性矫治行之有效,具体操作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①设置普遍适用的矫治项目

②设置针对性的矫治项目③检测考核。

(三)违纪处罚

违纪处罚是实施社区矫正强有力的后盾。一方面,它能保证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如果没有严格的违纪处罚,很多矫正制度就会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它也是完善奖惩机制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矫正对象的积极性。

根据其违纪行为的严重程度制定轻、中、重三级的处罚措施:①对情节轻微的违纪行为的处罚。这类违纪行为由于情节轻微,危害不大,通常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为主,但应当注意这些口头教育方式的运用并不是蜻蜓点水,而应使矫正对象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杜绝下次再犯,同时应告知其再犯的后果。②对情节中等的违纪行为的处罚。这类违纪行为介于轻微和严重之间,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首先应以明确的规定为依据准确定性,其次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矫正对象的实际境遇,对其违纪性质和主观恶性应有合法又合理的认定。如果确属严重性中等的违纪行为,则可考虑采用加强监督和矫治等方式进行惩处。但所有措施都应根据有关的制度和法律,同时要兼顾矫正对象的个体差异。③对情节严重的违纪行为的处罚。这类行为性质最为严重,处理时应不枉不纵。它在处理时不同于前面两者的是可能引发“收监执行”的严重后果,通常针对的是两种情况:第一,矫正对象严重违反矫正管理制度,情节恶劣;第二,矫正对象实施了其他违法犯罪行为,需要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对于前者,基层矫正机构应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按程序上报主管部门;而对于后者则应及时交由公、检、法部门处理,矫正机构再根据处理意见做出安排。由于此类违纪行为处罚最重,通常要慎重采用,事先要充分了解矫正对象的违纪原因、性质、损害结果,以便做出公正的评判。此外,由于后果严重,一旦适用对矫正对象影响较大,因此更要提前告知矫正对象应遵守的纪律规范以及违纪行为可能造成的恶果,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违纪处罚的威慑作用,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尼茨尔 《犯罪及其矫正》 北京心理学会,1981年

[2] 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林山田 《犯罪问题与刑事司法》(第二版)中国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133页

[4] 康树华《社区矫正的历史现状与重大理论价值》法学杂志

篇8:班级惩罚措施

在做中职班主任工作中, 往往会面临一些同学屡次违反纪律的情况, 这些同学自律性比较差, 比如上课玩手机, 同学们知道玩手机会影响学习, 但是又管不住自己, 这时就需要一些外在的“惩罚”来进行约束, 这就是我们提出的人性化的“弹性惩罚”制度。

会计电算化班“弹性惩罚”公约:

1.卫生方面:学校检查被扣分超过1分的扫教室一周。

2.宿舍方面:学校检查被扣分超过5分的扫教室一周。

3.纪律方面 (玩手机、睡觉等其他影响上课秩序) 、早操、迟到或者其他违反纪律的情况, 以下方面选择一种:擦黑板一周、抄书本知识点、倒垃圾、操场锻炼2圈、写保证书、自我申请其他惩罚方式。

二、“弹性惩罚”制度的选择、实施和注意事项

1.“惩罚”措施要提前做好调查, 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首先提出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或损害班级利益的现象, 在班级进行调查, 由同学们自己设定“惩罚”措施, 有的同学会建议写检讨书、唱歌、到操场锻炼、打扫卫生、做俯卧撑等, 然后进行筛选, 去掉一些不太可行的, 看大多数同学们可以接受哪些“惩罚”措施, 比如到操场锻炼几圈, 唱几首歌曲等, 我们女生多的班级做俯卧撑就不太可行。最后和班级同学一起制定“弹性惩罚”约定。“惩罚”的前提必须是出现不良的行为, 对于无意的过错 (比如生病导致上学迟到了) 则不能实施, 其次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避免出现侮辱学生人格的“惩罚”措施, 在“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时, 应尊重学生的一切。

2.“弹性惩罚”要灵活多样。

通常采用的有:写错误说明书自省式惩戒方式、为班级服务弥补过错方式、写检讨书承担责任式。即切忌采取过度冷漠、无动于衷的冷血般的“惩罚”。这种“惩罚”形式常常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灵。“惩罚”方式要灵活多样, 可以变通, 以供不同性格的同学选择, 比如擦黑板、倒垃圾、打扫教室等, 为班级服务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还能起到分散学生再犯错误的精力, 这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对于一些错误比较大的同学,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也可以进行结合, 比如写检讨书和擦黑板进行结合, 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可以说, 对学生实施合理的教育惩戒, 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3.要留有一定的错误空间, 避免过度的“惩罚”, 把握“惩罚”力度。

给学生一定的犯错余地, 比如宿舍扣分以5分为限额, 给予学生一定的错误空间, 使他们能自发自觉地遵守宿舍的秩序, 争当文明宿舍, 学生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犯错中完善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要具有宽容之心, 给学生自我纠正的机会, 我想这比任何措施都更有用。教育学家涂尔干说过:“惩罚”并不是为了使他人的身体或灵魂吃苦头, 而是在发生过失时确证行为所否认的规范。

“惩罚”过程中, 避免频繁过度的使用, “惩罚”的力量将随着“惩罚”的频繁使用而逐渐减少。频繁过度的使用会使同学们感到麻木, 他们对教师的“惩罚”之所以无动于衷, 就是因为“惩罚”在他们的身上使用得太频繁了, “惩罚”所具有的作用在这些学生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但是, 如果“惩罚”力度太小, 不能够对学生起到约束的作用, 力度太大, 容易陷入体罚的误区, 比如说学生选择抄写书本的知识点, 那么安排知识点的内容要控制在平时作业的3倍左右, 如果抄写100遍之多, 那陷入“变相体罚”。因此, 我们在教育中, 必要的教育“惩罚”手段不可缺少, 但要不要陷入一些教育的误区, 比如体罚, 就是不值得提倡的教育方式。这种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处罚方法, 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具有人性化设计的“弹性惩罚”, 既能够尊重学生, 又能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 促进自身发展, 从而不再重犯错误。

4.“惩罚”要因人而异, 使同学们接受愉快的接受。

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在“惩罚”的地点、时间及方式上采取灵活的态度。例如, 同一种过失, 对于性格活泼的学生和沉默寡言的学生, “惩罚”的形式就应该有所不同。对于活泼外向的同学就可能倾向于在公开的场合进行“惩罚”, 而对性格内向的同学就可能倾向于私下的场合进行 (例如抄写知识点等) 。另外, 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对于“惩罚”的态度, 例如:是否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正确对待“惩罚”的态度。

教师有必要学习和研究惩戒的相关技巧, 在“惩罚”之前向学生说明原因,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 心甘情愿地接受处罚, 并从中受到启发。比如, 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 让犯错误的学生唱歌、做好事等, 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些精心设计的“惩罚”,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将消极行为及时转换为积极行为。

5.“惩罚”要公平公正兼顾合理

“惩罚”的实施只是对于学生违反相应纪律管理的结果, 不能凭主观感情用事, 甚至随意而为, 也不能是凭空滥用。要对所有学生施行一视同仁的“惩罚”。如果教师对学习比较好或者班干部的违纪现象不加干预或者放纵, 这种放纵也会培养学生那种违纪而不受“惩罚”的侥幸心理。这会使“惩罚”机制变得不公正、不合理的了。“惩罚”的决定一旦发出就不应随意减少和变更。

“惩罚”要避免主观感情用事, 当学生出现违纪后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来认识自身的过错, 就是内省的过程, 内心进行自我剖析, 然后再施行“惩罚”, 学生接受的程度比较大, 如果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后立即进行“惩罚”, 结果学生并没有想通, 对教师会产生敌对和反感, 或者不以为然被动地接受着“惩罚”, 效果有限。从教师层面来看, 先进自身“冷”处理, 理性看待学生违纪问题, 避免因教师自身情绪失控而出现滥用“惩罚”的情况, 出现对学生发脾气, 失去控制, 防止草率地决定“惩罚”的措施。有个教育家说:“我以为不应当在犯错误的当时立刻执行, 怕的是感情用事。”, 当然, 这并不是说可以忽略或者拖延, 造成学生出现侥幸心态, 使学生忘记了过失行为, “惩罚”效能就会被降低。

三、结束语

其实“惩罚”与当前提倡的爱的教育并不矛盾, 它是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来教育学生明辨是非, 就像当前提倡挫折教育, 可以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少地受到惩戒, 可以让他们的心态更积极、更阳光。这种爱的“惩罚”是一种大爱, 是一种更高难度的教育艺术。因此, “弹性惩罚”制度是一种有效的而又把握尺度的教育艺术, 需要凝聚更多的爱与智慧。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 当前非常提倡赏识教育, 却很少提到“惩罚”, 可以说, 奖赏与“惩罚”两者是互补的, 缺一不可。奖赏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惩罚”则能知错就改, 能够促进学生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发展, 能够促成学生的自我管理。“惩罚”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惩罚”, 它不仅有存在的必要性, 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中职生,弹性惩罚,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印文权, 浅谈处分手段的运用, 《德育天地》, 2001年4-5期.

[2]郑立平, 《把班级还给学生》,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刘德林, 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 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上一篇:一年级老师家访心得下一篇:描写中国的节日春节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