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

2024-06-19

惩罚(精选十篇)

惩罚 篇1

一、惩罚要注意“适度”

“惩”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处罚、惩戒。罚在字典里的意思是处分犯错误的人。“惩罚”合起来的意思是处罚犯错误的人, 以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可见, 惩罚的目的在于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 意在让犯错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加以改正。

教师应当注意, 惩罚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或缺点, 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惩罚不是讽刺、挖苦, 让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惩罚也不是打击学生, 伤及学生的自尊。教师在批评惩罚时应当避免类似语言, 如“你太让我失望了, 我对你不再抱有信心……”等等, 而是要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和关心, 从而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惩罚中, 教师的话语要犹如春风, 催人奋进, 要以情感人, 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勉励和期待:“努力一下, 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老师相信你可以改正的。”

惩罚也要因人而异,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 有些学生性格敏感、内向, 教师就应当充分照顾这类学生的自尊心, 点到为止;而有些学生比较顽皮, 有些学生则比较狡猾, 教师可以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 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因此,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秉性, 以免惩罚过度或无效。

教师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 必须要把握好这个“度”。用得好了, 就可以达到教育和鞭策学生的目的;用得不好, 可能会使学生一蹶不振, 对学习不感兴趣。教师的言语也要恰当, 既不能过重, 也不能过轻, 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鼓励与鞭策。

二、惩罚要注意“巧妙”

教育学生是艺术, 而惩罚学生是高难度的教育艺术。面对难教育的学生, 教师要讲究策略, 巧妙应对, 精心设置处罚方式, “三思而后罚”。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惩罚中, 有罚学生画画的, 有罚学生写作的, 与其说是这是一种惩罚, 倒不如说是一种特殊的关爱, 可以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 将心思转入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可以借鉴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处罚方式, 如为别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 以补偿内疚心理;写一份心理病例;写一份个人“法院”审判程序等。

此外, 还有人这样巧妙地处罚学生: (1) 作业不按时完成者, 第二天晨会课上要讲一个三分钟的古人勤学的小故事。 (2) 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课后到教师的办公室读五遍课文, 回家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天张贴在教室黑板报上。 (3) 相互打骂者, 罚整理对方的书包。 (4) 不注重自身卫生, 随地乱扔杂物者, 必须在校园拣一袋的纸屑。 (5) 作业字迹潦草者, 回家后临一张字帖。

这些惩罚形式多样, 有说的, 有做的, 有收集的, 无论哪种方式都带着理解和宽容, 包含着惩罚者对被惩罚者的爱, 是善意的惩罚, 也是恰如其分地惩罚, 学生不仅乐于接受, 而且可以学到知识。

三、惩罚要注意“及时”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感触体验更深, 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处理会因时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 淡化错误行为, 惩罚意义也不大。教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 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 再进行批评指责, 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与对立, 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尤其是那些反复犯错的学生或行为习惯出现偏差的学生, 他们很有可能就是故意的, 甚至是恶意的。这时, 教师一定要抓紧时间, 对其进行惩戒教育, 最好不要隔夜, 最晚不能拖过第二天, 这样及时惩戒才能让学生记在心头, 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四、惩罚要注意“一致”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协调发挥效能, 特别是惩罚要注意家校一致。当学生经常犯相似的错误时, 教师一定要及时告知家长, 可以与家长一起探讨学生犯错的原因, 商量如何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教师、家长形成一股教育合力, 对学生的惩罚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惩罚 篇2

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是一个优秀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话懂事,但是很多时候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并不是那么的成功。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表扬以及鼓励来培养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要知道,表扬奖励孩子虽然是重要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比较出色的,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是会犯错误的,所以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有时候我们即使是多孩子进行批评了,但是孩子还是会不听的,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要必要对孩子进行惩罚了。

那么家长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要如何惩罚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进行规劝

很多时候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比较叛逆的,总是不喜欢听自己的话,或者是老是跟自己的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这时候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的这种行为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先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走到孩子的身边,让孩子知道你已经是注意到了他的这种行为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是有什么理由的,我们一定要耐心的听孩子的想法。在听完孩子的想法后,我们就一定要进行规劝,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让自己的孩子先跟自己的同伴道歉。在规劝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是要小声跟自己的孩子讲道理的,不要伤到孩子的自尊心。

打孩子手心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近期来总是喜欢打架,或者是在家里乱丢东西,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这时候家长肯定是会很生气的,但是即使我们的情绪已经非常的不佳了,但是我们还是要控制自己的脾气,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在好好想想办法来惩罚自己的孩子。

其实我们是可以惩罚自己的孩子,比如说,我们可以用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在上面写上名字,告诉孩子这是他犯错误的时候,要打手心的戒尺。但是我们在打孩子手心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的告诉孩子我们为什么打他的原因,在打的过程中要一边的跟自己的孩子讲道理。

让孩子罚坐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认为都是不易的,很多孩子都是小调皮鬼来的,总是在家里不停的吵闹,跟自己顶嘴等等。让家长是非常感到头疼的,如果孩子一直吵闹不休的话,那么家长是肯定会惩罚自己的孩子的`。

那么要如何惩罚自己的孩子呢?其实我们是可以让自己的孩子罚坐的,规定好时间,定好闹钟,时间不到不可以站起来的。因为孩子是处于一个比较爱动的年龄阶段的,如果我们对孩子进行罚坐的话,那么孩子肯定有时候是会不舒服的,那么以后为了自己不罚坐,就有可能不会让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开心了。

让孩子帮忙做家务

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总是喜欢把家里搞的是一团糟的,不是拿着彩笔乱画,就是乱丢自己的玩具,说了几次都是不管用的,没办法只能来惩罚自己的孩子了。

这时候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是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把自己乱画的地方擦干净的,让孩子自己来清理。但是在这过程中家长是要注意孩子的安全的,我们是可以在一遍看着孩子做的,让孩子把自己乱丢的东西放到原处。并且当孩子做完了家务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也要跟自己的孩子好好谈一谈。

没收孩子心爱的东西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比较不听话的,总是喜欢挑战自己父母的权威的。这时候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当孩子屡教不改的时候,我们肯定是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惩罚的。

那么要如何惩罚自己的孩子呢?比如说,当孩子乱丢玩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静静的走到孩子的身边,看孩子一眼,静静的收拾起玩具,把玩具放到了孩子拿不到的位置上。这时候当孩子要玩玩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了。

禁止孩子的某些权利、要求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是会犯错误的,这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孩子是无心的还是故意来犯错误的,父母总是要惩罚自己的孩子来的。但是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是要有正确的方法来的。

我们可以将孩子爱玩、爱吃的东西暂时的禁止孩子碰触,作为对孩子的惩罚。当孩子实在要想要的话,我们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自己犯错犯在哪里了,以后是不是要改正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肯定是需要父母的批评教育,甚至有时候是需要父母来惩罚自己的孩子的。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是会犯错误的,但是有时候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还是屡教不改,还是习惯性的犯已经犯过的错误,那么这时候家长肯定是需要惩罚自己孩子的。但是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是一定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关注惩罚反馈,发挥惩罚长效作用 篇3

以下是一则处理学生问题的管理案例:

三名高三学生在一次周考中,趁老师走出教室的空隙提前离开学校,试卷并没有做完,书包也没有背走。事后了解到,三人中有两人去了电影院,另一人去参加了同学聚会。早退是违反学校考试纪律的,因此周一时,按照学校规定给予他们的惩罚是停课并放假三天。这既是一种惩罚,也是一种奖励,惩罚他们早退,奖励他们的“冒险精神”。而停课三天的目的是让他们反思自己的错误,把那些使他们分心的事解决一些,然后重新将心思放回到学习上来。其中两个学生接受惩罚回家去了,另一个学生的家长来到学校,孩子和父母沟通了一番,孩子认识到错误,承诺不会再分心,就回班上课了。三天后另两个学生回班,和这两名学生沟通得知:第一个学生已想好了要做的事,但是家长不同意,所以被关在家里学习,哪里都没去;第二个学生,家长对他进行批评并留他在家学习,第二天他出去玩,但是同学和朋友都在学校,只有他一个人,觉得没有意思,还不如在学校上课。

我认为这个案例反应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上述案例受惩罚学生的反馈可知,学生违纪通常是有原因的,因此在惩罚学生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原因,因为只有当这个原因的影响大到足以让学生为其犯错时,学生才会冒险违纪。正如这几个学生因为想去看电影或是参加同学聚会,才会冒险早退。当一场电影的吸引力超过了试卷上几道不会做的难题时,他们才会早退去看这部让他们心痒难耐的电影。对于忙碌的高三学生来说,看一部电影并不是什么大错,也许还可以帮他们缓解长时间以来的紧张情绪,也许其中利大于弊。而这原因还可能是家庭因素比如家人伤病,可能是环境因素,比如他人不当行为的影响,可能身体因素比如药物造成的嗜睡,甚至是心理因素比如童年阴影等等,所以我们在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必须弄清违纪的原因,才能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好的解决问题,以免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影响师生关系。

年轻学生,易冲动爱冒险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违纪后,学生能明白这样错在哪,这样做带来的不良影响,老师也应给予理解和原谅。而老师对学生做出的处理决定也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并引以为戒。卢梭曾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教育惩罚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犯错之后是需要承担责任的,错误越大,责任越大。切不可因为一时的不良情绪而忘记惩罚的目的,做出不可挽回的错误决定。

由学生的惩罚反馈还可以清晰了解到住校生与非住校生的差异,在处理两类学生时,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住校生学习和生活基本都在学校,父母不在身边,虽然受外界影响不大,但由于缺少家庭管理,主要要依靠学校管理和自我约束。而非住校生只有学习是在学校的,其他活动都在校外进行,受外界影响较大,学校无法过多的约束他们,但是会有家长协助管理。这些不同使他们之间出现了一种“互补”的特点,住校生自立,勤俭,上进心强,理解父母,眼界较窄,思想较为保守;而非住校生较铺张,上进心一般,喜欢享受,但眼界广,思想开放,多才多艺,社交能力强。因此在出现问题时,处理方式要因人而异,要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接受程度等。同时在日常管理中要利用好他们的不同特点,做到优劣互补,互相促进。

在惩罚反馈中,家长的态度以及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也更容易把握。上述案例中学生给予的反馈反映出了高三学生家长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的特点:高三作为高考前的冲刺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牢牢把握。家长非常重视这个阶段,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吃穿、成绩、思想动态等,尤其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害怕会因此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往往有一种“打不得骂不得”的心理,只能以轻度批评和安抚为主,不敢严厉批评教育,因此主要的批评教育工作就落到了老师的身上。在无法得到家长全力协助的情况下,批评教育工作就需要讲策略,不同学生有不同情况,有的可以单独谈话,有的可以奖励教育,有的还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友谊进行教育,只有选对了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通过学生的反馈,掌握学生受惩罚后的真实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加强惩罚教育的效果:

丑话说在前头,把今后惩罚的后果事先告诉学生,警戒学生,预防学生再犯错;

正面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让每位学生慢慢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凡事留有余地,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自我反省改正,再给与一定的机会展现新的自我;

不要抓着不放,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总是翻旧账;

肯定胜于否定,不要因为一次犯错而否定一个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切忌“一棍子打死”;

惩罚 篇4

一、教育惩罚的内涵

《实用教育大辞典》指出:教育惩罚指“对学生不良行为做否定评价, 它可以使学生明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并在于引起内疚和痛苦的羞愧感, 促使其克服缺点, 改正错误”。[1]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教育惩罚界定为“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 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与奖励相对, 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 有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罚行为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 也有利于维护校规校纪”。[2]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惩罚是对学生的一种特殊评价方式, 是教育主体为了让学生矫正其行为, 在不违背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

二、教育惩罚:一种“厉”而“温”的教育

《论语·述而》有云:“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温”而“厉”是孔子对待他学生的态度, 温中有厉, 厉中有温。虽然惩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愉快的情感体验, 但惩罚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一) 对学生不良习性起到威慑作用

古代很多著名的教育学家, 像赫尔巴特、洛克、康德等人对惩罚都有精辟的论述, 我国古代的《易经》也有“小惩”即可“大戒”的思想, 即通过一点惩罚可以让人引以为戒。学生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间接经验, 并不一定得之于亲历奖惩的直接体验, 往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得到的。教育中的惩罚不只是对一个学生个体的教育, 还包括对其他学生的警戒威慑作用。

(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如今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处于未成熟的发展阶段, 再加上转型时期社会上一些因素的影响, 他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这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一个不小冲击。如何对这些信息量进行正确筛选成为目前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年龄越小, 对是非对错的认识就越不明确, 即使他们犯了错误, 可能也意识不到。所以教师适时地给予惩罚, 不仅对犯错的学生本人, 而且对其他学生都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能使他们认识到哪些对他们有帮助, 哪些不利于他们发展。

(三)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

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 从小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生长, 普遍责任意识薄弱, 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 以自我为中心, 自由散漫风气盛行。这是抗挫能力差的一个典型表现。因此, 在对学生实施一些正面激励教育手段时, 必须对学生实施一些批评、自我批评、行为纠正等一些惩罚手段, 增强学生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

三、配制“惩罚”这味“良药”的一项准备和三大需要

(一) 一项准备

首先, 应制定出全班学生都认同的班级惩罚规章制度, 让学生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如果出现违规情况, 就按照规章制度的惩罚方法对违规者进行适当的惩罚。班级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偏差行为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预警作用,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合理的、可以接收的行为, 什么是不合理的, 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二) 三大需要

1. 需要之一:教育惩罚需要讲究艺术。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 教师富有艺术的惩罚手段, 也许可以改变一位学生的人生, 而愚钝僵硬的惩罚手段则会伤害学生。因此教师要充分注意惩罚的艺术和技巧, 一个提醒的眼神、一句精粹的评点、一句善意的讽刺, 用得好往往能起到“糖衣片”的作用。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实施惩罚教育时采取了以下办法: (1) 罚唱一支歌, 在愉快的氛围中, 增强惩罚教育的效果。 (2) 罚为班级做一件好事, 激起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 (3) 罚写说明书, 使用心理描述的方法, 描绘出心理活动的3张照片, 等等。从这些独特的惩罚教育方式中, 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可以挖掘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的平凡小事, 寻找教育的多种途径和最佳契机, 艺术性地对学生进行惩罚。[5]

2. 需要之二:教育惩罚中需要充满关爱, 做到感情先行。

卢梭曾经说过,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 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它的核心应该是真爱和唤醒, 而不显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自尊。教育的真谛是爱,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的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育学生的手段中去, 做到感情先行,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惩罚, 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林肯曾说:“一滴蜂蜜比一滴苦汁能吸引更多的昆虫。”在教育惩罚中, 这滴蜂蜜就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相反, 教师若专横、粗暴地指责学生的错误, 或者对学生冷若冰霜, 教育惩罚也就变成了“苦汁”, 效果必然大打折扣。[6]

3. 需要之三:惩罚教育需要把握好尺度——即对惩罚的频率、力度、时机等方面的把握。

所谓“尺度”, 即“标准、规制”。教育惩罚的尺度, 也就是在教育惩罚实施过程当中应当把握的惩罚标准, 即对惩罚的频率、力度、时机等方面的把握。

(1) 频率。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我们可以知道惩罚的频度和效果同样也存在这样的关系, 因此, 惩罚的使用频率要尽量少。惩罚虽然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然而, 这种威慑力将随着惩罚的频繁使用而逐渐减弱。

(2) 力度。惩罚力度的把握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把握学生的性格特征, 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个性差异等。其次是把握学生犯错误的性质, 针对不同的问题, 给予不同的惩罚。最后是对事不对人, 教师对待学生的惩罚力度应该是针对问题出发, 而不能把错误归咎于个人的能力等。

(3) 时机。惩罚时机的选择也特别重要, 首先不要在其他学生面前或者在公共场合当众批评学生, 那样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和厌烦心理。其次, 如果学生错误行为发生后必须使用惩罚, 就应该紧跟在错误之后及时进行。

参考文献

[1]实用教育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上) [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176.

[3]熊晓春.论惩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教育与职业, (11) .

[4]景霞.刍议教育中的惩罚.学位论文, 2006.3.

[5]梁涛.重提教育惩罚.教育理论与时间, 2007, (6) .

惩罚作文 篇5

上星期老师宣布了一项规定:如果我们班能得到流动红旗,就在周一下午的班会课开一场零食宴,如果得不到流动红旗,就要在班会课围操场跑二十圈。

宣布完这项规定,台下有捧腹大笑的,也有哭天喊地,笑的是开零食宴可以大饱口福,哭的是跑二十圈要精疲力尽,也有少数同学意志比较坚定,发誓一定要拿到流动红旗。

可是――这周我们班没有拿到流动红旗,将受到老师的惩罚,就在今天下午罚跑。可看这天色阴云密布的――怕是跑不成了吧!我怀着这点侥幸心理暗自高兴。

谁知到了第三节课,老师一声令下:“全班下楼跑步!”一班人浩浩荡荡地来到楼下,这时已经下起雨来。难不成要在雨中跑步?我心中暗暗叫苦。

跑就跑。我们排好队,站在操场上,老师喊道:“跑!”我们便向前面冲去。

这正是炎热的夏季,天闷热闷热的,整个校园像个大蒸笼。而那雨点打在脸上,给人一次凉意,我立即觉得十分惬意,心想:这哪里是惩罚?分明是享受吗!

过了一小会儿,我便为刚才的想法感到羞愧――我逐渐气力不支,汗水不停地往下流,那点冰凉也被满身的大汗取代了,但只有往前跑,时间在脚步声中流逝……

好不容易十圈过去,可以休息一下了。我们围着操场慢慢地走了一圈,体力恢复了不少,也不再感到那样炎热了。

走出惩罚的误区 篇6

本文首先分析对于惩罚的常见误解,然后讨论对于惩罚需要深思的几个问题,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对于惩罚的常见误解

在中国历史上,以惩罚作为教育儿童的手段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不少历史故事都将父母惩罚子女当作美谈,很多民间谚语也给打骂儿童赋予了合理化的解释。以下几点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比较突出的观念,用现代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这些观念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误解1:打骂是惩罚的常见误解。

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惩罚是呈现一个负性刺激或剥夺一个正性刺激以使某种反应减少的程序。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较为严厉的体罚、训斥,也可以是比较温和的批评,还可以采取故意忽略、态度冷漠、压制或剥夺爱好等形式。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中国的家长和教师也会采用各种惩罚方式,不过,骂和打似乎是最常用的手段。之所以如此,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家长和教师要惩罚儿童时,往往是“在气头上”,非打骂不能解气;二是不少家长和教师都有比较强的权威主义倾向,缺乏与儿童平等交往的意识,而打骂是表现权威感的一种常见方式。很显然,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以打骂为主要方式的惩罚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家长和教师自己的需要,是为了出气或显示威风,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的功能反而可能被忽视了。

误解2:家长和教师有权利打骂自己的孩子。

在封建社会,孩子被当作父母的私有财产,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使教师也成为“准家长”。在不少人的头脑中,“自己的孩子自己打,天经地义”。一些家长甚至害怕教师不敢惩罚自己的孩子,主动提出“孩子就交给您了,要打要骂都由您”。显然,这种观念与强调保护儿童权益的现代伦理背道而驰。

误解3:家长和教师有责任以打骂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孩子。

中国传统思想强调“子不教,父之过”,要求父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对于教育的方式,却主张以权威性的管教为主,将打骂合理化,认为儿童“不打不骂会变坏”。这样一来,打骂孩子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成为一种责任。打骂孩子的父母往往被认为是尽职尽责的好父母。在这种观念主导下,以积极的方式鼓励、呵护孩子的责任往往被忽视。

误解4:只要出于“爱”的动机,怎么打骂孩子都是可以的。

在强调家长权威的传统中国社会,“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在动机良好的前提下,父母做什么都是为了子女好,于是,“打是疼,骂是爱”,打骂子女被解释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显然,这种理解与强调儿童权益,将打骂儿童视为违法行为的现代观念是完全不同的。

误解5:打骂越狠,表明爱心越深。

不少家长和教师相信“爱之深,责之切,打之烈”,觉得打骂如果不痛不痒,就没有什么效果,就是一种对儿童不负责任、缺乏爱心的表现。打骂越狠,就代表爱心越深。一些家长最常用的口头禅是:打在子女的身上,痛在父母的心上。这种想法虽然用心良苦,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子女不仅有身体,而且也有心灵,他们的身体挨打时,他们的心灵一样痛。

误解6:打骂越狠,教育效果越好。

很多家长和教师相信“自古英雄多磨难”,“重棒底下出孝子”,于是,他们认为教育效果跟打骂的程度成正比。其实,这是一种特别偏颇、特别有害的观念。事实上,无论是英雄,还是普通人,要健康成长,都需要很多正面的关怀、鼓励。如果一个人经历的只有磨难,他无法正常生存,更谈不上成为英雄。在承认磨难的正面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基本事实:有更多的人在磨难中退缩甚至崩溃,有更多的儿童在棍棒下成为“逆子”、 “恶子”, 甚至成为凶狠毒辣、危害社会的恶棍。

误解7:对好孩子也要打骂。

一些家长和教师抱有“鞭打快牛”的想法,认为对好孩子也不能放松,也要不时以打骂的方式给他们提醒,否则他们就会“翘尾巴”。这种类似“施虐狂”的做法,无疑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困惑与心理伤害。

需要深思的几个问题

上述的各种误解根源于权威主义的家长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东西,成为人们不自觉的习惯思维。要消除这些误解,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惩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显示权威?是发泄不满?是迁怒无辜?还是纠正不良行为,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二,家长和教师真的有权利任意惩罚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吗?孩子的权益在哪里?

第三,打骂的效果到底如何?短期效果也许很明显,高压之下青少年可能被管住了,但是,长期效果呢?行为上可能变乖了,心理上呢?可能的心理伤害有多大?

第四,除了打骂,还有别的惩罚方法吗?如何避免有害的惩罚方式,采用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

我们认为,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在准备处罚青少年之前,都应该好好想想这些问题。

几点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作为惩罚的几个原则,供家长和教师参考。

第一,目的正当。要明确惩罚的目的,避免为惩罚而惩罚,更要避免为了出气或显示权威而惩罚。作为教育者,对孩子或学生的惩罚只有以引导、教育本身为目的,才是正当的。

第二,考虑效果。要从青少年角度去考虑惩罚的多方面效果。目的正当、动机良好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惩罚青少年。只有能够帮助青少年纠正不良行为、更加健康成长的惩罚才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强度合适,尽量温和。能够不用惩罚时,就尽可能不用惩罚。惩罚强度的决定要根据效果和青少年的承受能力,而绝对不能根据家长或教师的脾气大小或愤怒程度。

第四,注意方式。尽可能选择青少年容易接受、教育效果良好,不会造成心理伤害的方式。一般来说,打骂虽然对行为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但是它不文明、不具备真正的教育引导功能,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方式。

迟到的“惩罚” 篇7

了, 一只大大的猪驮着一个小孩, 我看了以后就忍不住笑了。”我明白了毛毛迟到的原因, 脑海里迅速闪出了一个“惩罚”他的方法。于是, 我对毛毛说:“这样吧, 课下你能把这幅图的历史背景和蕴涵的意义理解清楚了, 我就原谅你。下节课, 你来给同学们讲解, 好深刻。听他讲完, 我很惊讶, 这么一个调皮不爱学习的学生, 怎么会理解的这么好?下课后, 我通过其他学生了解到, 毛毛那次迟到, 却没有被我批评, 心里特别感动, 决定好好完成我留给他的这份作业。他认真查阅资料, 虚心地向历史老师、其他同学请教。因此那段讲解非常精彩。

而那次事之后, 毛毛在历史课上也学得非常认真。

事情虽然过去很久了, 但每当想起毛毛讲解那幅图时的情景, 我都特别得意, 不是得意我的这个“点子”, 而是得意我有这么一位调皮、聪明而又明事理的学生。点点滴滴总是情, 爱学生, 就应该从点滴做起。体育课与文化课虽然有所区别, 但也能相互促进。我这位体育教师, 不就很有效的激发了不爱学习的“顽劣”学生, 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吗?

多余的惩罚 篇8

法官提出了三个惩罚方案让这个人自行选择:一、一次性吃掉所有的洋葱;二、鞭打100下;三、交纳罚金。

这个人选择了一次性吃掉所有的洋葱。一开始, 他信心十足, 可是吃下几个洋葱之后, 他的眼睛像火烧一样, 嘴像火烤一般, 鼻涕不停地流淌。

他说:“我一口洋葱也吃不下了, 你们还是鞭打我吧。”

可是, 在被鞭打了几十下之后, 他再也受不了了, 在地上翻滚着躲避皮鞭。

他哭喊着:“不要再打了, 我愿意交纳罚金。”

其实, 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不乏这样的经历, 由于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了解, 导致决策失误, 而尝到了不少不必要的苦头。

教育需要惩罚 篇9

一次阅读让我看到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一句话:“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 凡是使用惩罚能够有益处的地方, 教师就应使用惩罚。”按照他的说法, 教育是可以惩罚的。但问题是, 什么时候使用惩罚, 什么样的惩罚才能有益处呢? (后文我把这种惩罚称之为“益处惩罚”) 发现这个问题, 我的内心感到莫名的激动, 好像久久陷入黑暗的我发现远方隐约的一个光点。我开始尝试在教育中加入一些惩罚, 但对于刚开始教学的我来说, 选择适当的惩罚措施可能有点难:

放学后我就不能把学生留下, 因为他们要赶校车, 他们的家长也要赶着上班。我的师傅说我不能阻止学生们上专门的课程, 因为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也是重要的课程。其他老师告诉我一定不要用额外的作业来作为惩罚措施, 因为那样孩子们会认为上学是一种惩罚,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那么, 还剩什么办法呢?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让我留有很深的印象:

在澳大利亚, 一个孩子在与同学野炊时生火做饭, 因为柴禾湿, 他点不着火, 很着急, 偏偏这时一只笑鸟在他的头顶上怪声怪气地叫, 那孩子很生气, 就用树枝打伤了它。这就违反了有关保护笑鸟的地方法规, 被同学告到了老师那里, 老师决定惩罚他, 怎么惩罚呢?让他就“笑鸟的习性、笑鸟与人、笑鸟与环境……”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写了一篇关于笑鸟的报告, 结果这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 跑图书馆、进书店、上网查找资料, 走访鸟类学者……终于完成了一篇内容详实、认识深刻的文章, 受到了老师的好评, 还得到了一份精美的奖品。

从惩罚到奖励, 整个过程使我们看到这位老师的用心是何其良苦, 他是多么善于为学生创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机会, 又是多么懂得教育的规律, 使被动的“惩罚”具有了积极的意义。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极具创造性!由此看来, 教育需要惩罚, 但实施惩罚却要讲究艺术, 这种艺术就体现在益处惩罚必须遵循的原则上。

其一, 罚之有方。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 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 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 能使学生的某些方面在“罚”中取得进步。“罚”不是目的, 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 加深印象, 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 不论何时, 惩罚措施都要在逻辑上与不当行为相关。

其二, 罚之有度。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 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 惩罚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 切忌把话说绝, 把事做得没有余地。比如罚写生字100遍, 罚站30分钟, 蹲马步等等。这样的纯机械性、体力性惩罚除了可以使孩子的手脚暂时感到疲劳、酸痛, 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更实际的意义。对学生罚要适当, 这“适当”二字的含义就是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 并且乐于接受,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实施某种惩罚时, 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 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 免走两极, 刚柔并济。

其三, 罚之有时。罚之有时首先应该注意“惩罚”的及时性原则。对学生的违禁行为实施的惩罚越早越好。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了惩罚, 从而很快终止违禁行为。我们经常以忙为理由, 对学生的错误往往会拖上一段时间, 这样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制止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其次, 就是还应该注意“惩罚”的适时性原则。也就是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心态来处理学生的错误。当然, 教师自己在生气、情绪不稳定时, 也不要去惩罚学生, 这样, 教师容易冲动, “罚重于过”。

其四, 罚之有情。爱是最好的教师, 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试问哪个父母没有训斥惩罚过自己的孩子, 难道能说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关爱之情吗?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 有罚学生“画画”的, 有罚学生“写作”的, 与其说是一种惩罚, 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英国麦克劳德上小学时, 有一颗特别强烈的好奇心, 他老是想看一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有一次, 他杀了一条校长的狗。校长决定给他以惩罚, 罚他画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 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就是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的那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能成为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 就得益于他的校长那“美丽的惩罚”。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 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更容易催人奋进, 我们何不学习这样一些惩罚方法呢?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育人, 也可以毁人, 而使用好这把双刃剑的秘诀便是掌握好罚的艺术, 以真正的“爱”为基础, 相信每个老师都能够做到益处惩罚。

摘要:教育不能存在体罚或变相体罚, 但也应该拥有益处惩罚。益处惩罚需要讲究艺术, 遵循一定的原则, 做到罚之有方, 罚之有度, 罚之有时, 罚之有情。只有加入益处惩罚的教育才是完整的, 对发展更有利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益处惩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著, 丽娃译.家庭和儿童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法式惩罚 篇10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一天, 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正玩得起劲的时候, 篮球不慎打落书架上的一个花瓶, 花瓶“咚”地一声重重摔到地板上, 瓶口顿时摔掉一大块碎片。更令孩子大为惊骇的是, 这个花瓶不是普通的摆设品, 而是家里祖辈世代相传的那件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董。为了掩盖自己闯下的弥天大祸, 孩子慌乱地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 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由于每天都会亲自擦拭花瓶上的灰尘, 所以当天晚上, 细心的母亲就发现了花瓶的“变化”。吃晚餐时, 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害怕受到惩罚的孩子灵机一动说, 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 怎么赶也赶不走, 它在客厅里上窜下跳, 最后碰倒了架子上的花瓶。母亲很清楚, 孩子在撒谎, 因为每天都是她在上班前把窗户一扇扇关好, 下班回来再一一打开的。然而面对孩子胆怯的眼神和家人疑惑的目光, 母亲只是不动声色说, 看来是我疏忽了, 没有关好窗户。

就寝前, 孩子在床上发现了一张便条, 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本以为蒙混过关的孩子顿时心里一沉, 看来还是难逃一劫。既然已经撒了谎, 他打定主意, 无论母亲怎么说, 打死不承认, 这样她就是发再大的火也拿他没办法了。

书房里, 橘红色的灯光柔柔地弥散开来, 母亲的脸平静地沉浸在光晕中, 没有一丝波澜。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 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巧克力盒子, 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贝克纳德, 这块巧克力奖给你, 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创造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 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很好看的侦探小说。”接着, 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杰出的修复能力, 虽然用的是胶水, 但是裂缝吻合得几乎完美无缺呢。不过记住, 你用的胶水是用于修复纸质物品的, 修复花瓶不仅需要更强力的胶水, 还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 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母亲一边说着, 一边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这最后的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 作为母亲, 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那么容易摔落的地方, 尤其是当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的时候。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 我的小甜心。”

“可是, 妈妈, 我……”孩子之前那颗叛逆的心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 他努力解释些什么, 然而只笨拙吐出几个单词。母亲用手指轻轻挡在孩子唇上:“我的巧克力盒子已经空了, 所以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现在去睡觉吧。晚安贝克纳德!”她温柔地吻了吻贝克纳德的前额, 然后走出书房。

之后的日子, 一切照旧, 唯一的变化是, 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每当他不由自主地想要撒谎时, 那三块巧克力就会立即浮现在眼前。

没有一句责骂, 没有一点非难, 明明犯了错误, 却得到了三块巧克力的奖励。表面看起来匪夷所思, 实际上正是这三块巧克力告诫孩子做人要诚实, 它们时时刻刻都是孩子心灵上的警醒。有时候, 没有惩罚本身就是一种惩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惩罚】相关文章:

惩罚性惩罚05-02

惩罚学生05-01

游戏惩罚06-15

晚会游戏惩罚05-21

班级惩罚措施06-09

惩罚措施搞笑06-10

游戏惩罚方式06-24

激励惩罚机制05-12

别样的惩罚06-24

惩罚的艺术范文05-18

上一篇:聚合物水泥灰浆下一篇:电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