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准备金管理制度

2024-06-18

研发准备金管理制度(共8篇)

篇1:研发准备金管理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X公司研发准备金制度

第一章

总则

一、研发准备金是指X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需求,根据法律法规或企业内部权利机构的决议,在研发项目实际开展前或研发过程中提前安排的专门用于内部研发项目支出的资金。

二、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司的研发费用预算、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三、研发准备金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负责组及其他各部门严格按照本制度的相关规定,制定内部的管理办法,加强对研发准备金的监督和管理。

四、公司在研发过程中产生的任何费用管理按本制度进行。

第二章 提取与分配

研发阶段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基于谨慎性原则,现实中开发阶段会形成无形资产以及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公司仅计提研究阶段的准备金。(下文所指的研发准备金无特别说明仅指研究阶段的准备金)

期初计提研发准备金是一种事前确认,以后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可用研发准备金冲抵,具体方法有:

一.销售额基准法。该法是以上销售额(或当年很可能实现的预期销售额)为基础来确定研发准备金。计算公式为:预提的研发准备金=上销售额*研发准备金提取比例,提取比例实际工作中主要参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中关于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

二.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研究开发项目未来的总体资金需求核定一个数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利润基准法。利润基准法是以上税后利润为基础,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研发准备金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降低了企业由于研发支出过多而造成的财务风险,但不适用企业在初创期或者亏损有明显转机的时候。

我公司将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计提研发准备金。

公司财务在一季度结束之前根据总经理批准生效的“研发准备金预算”,据此提前准备研发经费并计提好研发准备金,确保按研发计划提供资金保障。

研发准备金公司将根据研发进度、各项目的研发预算在不同的研发项目之间进行分配。

第三章

使用范围

企业研发费用是指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研究、材料工艺方面创新研究以及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情况,包括:

(1)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原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3)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4)用于试验的各个器材设备的购置费;产品机械设备研发所需模具、工艺装备、零部件的制造费;设备调整、检验以及保养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设备的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5)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

(6)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它单位、个人、专业高校等,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合作进行研发期间所需支付的各项费用。

(7)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专业技能培训资料费、专业知识及周边产业知识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等。

第四章

管理

一.研发项目的立项与审批

研发部会同公司市场部等部门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共同商讨公司未来的研发方向并确定新的研发项目,研发项目经总经理同意后进行研发立项。

研发部就已审批的研发项目任命项目负责人总经理同意后,项目负责人开始编制研发计划,包括研发经费的概算及研发项目计划表。

研发计划经过评审委员会(必要时研发计划需取得专家意见)的最终审批通过后,研发开始进入准备阶段。

二.研发准备金的预算编制

“研发费用资金预算”由每个研发项目组分别编制,对于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新材料不明价格的,在列预算时可以根据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进行预估,允许15%的预算误差率。同一研发人员参与不同项目的研发时,应将人工费合理分配,无法分配的需注明研发人员的研发工时数(估计)。

三.研发准备金的支出管理

公司实行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资金在计划、可控下运作,每个研发项目的费用原则上必须在“研发项目资金预算”下进行。

研发材料、设备、仪器、场地等购置或租赁费用支出,外包与外单位合作研发的费用支出必须先进行申请,财务部接到申请后首先应该审核该项支出是否在预算范围内,在范围内的财务部主管有权予以通过,所申请的支出财务部应先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对应的预算中进行扣除,费用实际发生时再予冲抵。如超出预算的财务部不予通过,并提醒研发部需要走追加预算的流程。

研发人员的工资、研发设备的折旧、场地租赁等固定费用由财务部按结算周期直接从预算中扣除。

其它类别的研发费用发生之后,研发部参照公司“财务报销制度”申请报销,财务部据“研发费用资金预算”进行审核,支出在预算之内的,由部门主管审核,财务部总监及总经理签字后可以报销,预算之外的费用必须经过公司总经理签核后才能报销,并应进行追加预算。

第五章

核算、报告与披露(或财税处理)

一、研发准备金的核算

公司按照研发预算,提取当年预算使用的研发准备金作为研发项目的专项资金。计提研发准备时,全部计入当期研发费用,预提不足的年末补计提。当年多计提的研发准备金不得转回;当期发生研究支出时,当期直接冲减研发准备金,本年年底未用完的研发准备金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纳税调增,次年用完后再纳税调减。

根据《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5〕119号文件的规定,研发支出需设置项目辅助账核算,具体核算时,根据研发项目名称登记编号,专属费用采用直接对应和算法,公用费用采用总量计量再分摊的办法,对不同的费用采用不同的分摊依据。

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支付时直接计入研发支出,达到资本化条件时研发支出转为无形资产。

二、研发准备金的披露。

在与研发准备金配套的会计准则尚未出台前,年末未使用完的研发准备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公司在会计报表的开发支出中列示。研发准备金在附注中将披露计提的依据(方法)、本年计提金额及本年实际支出金额、准备金结余等项目。

第六章 监督与违纪处理

研发部应加强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财务部应进行抽查,项目负责人和所在部门应积极配合,如实反映情况。

研发项目组成员应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如有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或挤占经费等违纪行为,财务部有权抵制和越级反映,并视情节轻重,采取通报批评、撤销资格、赔偿损失、罚款等处理,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试行。

XXXX

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30日

篇2:研发准备金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加强研发资金的预算和管理,推进技术进步的加快与研发投入的加大及其风险控制,基于内部财务报告视角(管理会计视角),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建立此研发准备金管理制度。

二、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每年度的科研项目研发资金的预算和管理。

三、内容

1、企业的研发投入是决定企业科技创新含量的重要因素,确定好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资金,确保研发资金的需要,从而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2、对研发准备金实行专账管理,加强财务制度等,也有利于企业规范使用和管理省市各类财政科研资金,避免出现挪用、套取财政资金,变相使用财政资金等不规范的情形,进一步提高科研资金使用绩效。

四、研发准备金的预算

期初计提研发准备金。期初计提研发准备金是一种事前确认,以后会计期间发生所有的研发费用可用研发准备金冲抵。通过上年度销售额为基础来确定研发准备金的多少。每年按上年度销售总额百分比并结合实际情况准备。不得低于上年度销售额的6%。当年有结余自动计入第二年准备金内。

五、研发准备金计提

“研发准备金是一种研发资金的提前安排”的内部融资精神,企业依据研发预算或计划,提取研发准备作为研发项目的专项或储备资金。计提研发准备时,全部计入当期费用,当发生研发支出时,直接冲减研发准备,研发最终成功或失败都结转研发准备余额。

六、研发准备金管理

1、研发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把激励的重点放在研发投入阶段,而不是产业化阶段,将进一步丰富间接研发风险补偿体系。

2、将研发准备金确认为累计研发支出总额或开发支出总额的风险损失准备是研发准备金的一种事后确认。

3、计提研发准备后的研发支出对利润表的影响比较均衡,按期末开发支出总额计提与按期末研发支出总额计提,对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方向相同,前者相对稳健。

4、对研发信息强制披露,进一步细化与丰富管理费用明细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和无形资产明细表的披露内容。

5、研发准备金制度是为降低研发投资风险而设立的,结合研发预算应建立研发准备金使用情况的定期报告制度以及追踪反馈制度。

七、附则

本《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条例以及上级有关规章相抵触时,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以及上级有关规章执行。

篇3:研发准备金管理制度

研发准备金是指为保证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的资金需求,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或内部权力机构的决议,提前安排专门用于研发项目支出的资金。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最先在韩国实施,韩国规定企业可按收入总额的3%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生产资料产业按5%、技术密集型产业按4%),允许在其后3年内用于技术开发相关活动,并在投资发生前作为损耗计算,有力地缓解了企业研发前期资金不足问题。我国财政部2007年发布了《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明确提出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研发计划及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资金,研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列入成本。但对于如何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国家及地方均没有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2015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粤府[2015]1号),提出运用财政补助机制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已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根据经核实的企业研发投入情况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但广东省对于企业研发投入核实标准、补助对象、补助标准以及研发准备金制度建立标准没有进行详细规定,从而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研究,解决政策实操核心问题,推动企业研发准备金政策落实。

二、关于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对象和标准的经验做法

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关于激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政策,但部分地区实施了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如广东省广州市、珠海市以及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湖北省武汉市、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浙江省台州市等,本文主要对这些地区的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进行分析,并对广东省运用财政奖励机制激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研发投入后补助的补助对象和标准等方面提出建议。

1. 研发投入后补助对象及依据。

国内对于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对象的规定,按照是否对补助对象进行限制分为两类:(1)针对所有企业。如广州市2014年出台的《广州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实施方案》规定,凡是在广州市的企业,只要有研发经费投入,下年度就可以申请研发经费补助。(2)补助对象有所限制。大部分地区出台的研发费用补助政策对补助对象都有所限制,如珠海市2013年出台的《企业研究开发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鄞州区2014年出台的《企业研发经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均从企业研发活动领域、上年度企业研发费用额度或研发投入强度等方面作出限制性规定。

关于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发放依据或核定标准,大部分地区以经税务部门同意税前加计扣除的企业年度研发费用支出为补助依据,如广州市、珠海市、台州市、宁波市鄞州区等。

2. 研发投入后补助标准。

我国各地区对于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标准的规定,主要分为三类:(1)按企业研发投入额占符合条件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的比例进行补助。珠海市、宁波市鄞州区采用这种补助标准。如珠海市规定,企业获得的资金补贴额度等于企业上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乘以当年财政补助资金总额与全市企业上年度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总额的比值。宁波市鄞州区还规定,创新型初创企业研发投入财政补助比例提高1倍。(2)按企业研发投入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广州市、武汉市等地采用这种补助标准。如广州市规定,按照企业上年度研发经费支出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上年度研发经费支出越高的补助比例越高,且不设上限。(3)按照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值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北京市海淀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其上年度新增研发经费的30%给予补贴。浙江省台州市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按6%以上研发费用支出的30%给予补贴。

三、对广东省实施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的对策建议

广东省首次提出运用财政补助机制激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迫切需要明确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的内涵及备案要求、研发投入财政补助对象以及补助标准等问题,并制定具体操作流程和实施办法,为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提供具体指引。

1. 明确研发准备金制度建立的标准。

研发准备金制度是指规范研发准备金的形成、使用、核算、信息披露等事项的管理措施。目前,我国对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的建立还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只要企业内部权力机构如董事会等形成了关于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的正式文件,包括对研发准备金形成方式、提取比例、会计处理、信息披露、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就可以认定企业已经建立了研发准备金制度。企业研发准备金可以期初计提,也可以期末计提;可以按照企业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也可以按照税收利润提取,还可以由企业管理者根据以往经验和未来研发费用资金需求提取。

2. 明确研发投入财政补助的对象及发放依据。

考虑到地方财政资金的有限性、财政投入补助核算的便利性,建议广东省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补助对象有所限制,除要求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并且在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服务平台备案外,还需制定企业研发指导目录,对企业研究开发活动领域进行规定,要求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达到一定数额或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一定比例等。关于研发投入财政补助的发放依据,建议对税务部门核准的税前加计扣除的企业上年度研发费用支出进行后补助,这样既有利于增强政策实施的可操作性,减少政府部门对于补助对象的审核流程和对企业研发投入审核的随意性,又有利于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推广实施,引导更多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投入专账管理制度,规范财政后补助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3. 明确研发投入财政补助的标准。

建议广东省以上年度企业新增研发投入的一定比例进行补贴,这样既能够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量,又避免造成补贴大企业多、补贴小企业少,实现政策普惠性强、激励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鼓励创新创业的效果。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得研发投入财政补助金额的具体计算方式为:税务部门核定的企业上年度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增加值×系数(当年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税务部门核定的符合条件企业上年度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增加值总额)。

4. 明确企业申请研发投入财政补助的流程。

企业申请研发投入财政补助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主要包括:(1)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并且在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进行备案登记;(2)企业按照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发布的研发投入后补助专项资金申报通知进行申请,并提供研发准备金制度备案材料、研发投入证明材料、上年度审计报告等;(3)各级税务部门提供已核定的上两年度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详细清单;(4)各级科技部门会同税务部门、财政部门按照研发投入财政补助计算公式,对企业申请研发投入后补助申请进行审核,拟定当年补助资金计划,并公示;(5)省级科技部门联合财政部门下发企业研发投入财政补助资金,财政资金下达至各市,由各市区(县)拨付给企业。

摘要:研发准备金制度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杠杆作用,广东省2015年首次提出运用财政补助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本文主要分析部分地区关于企业研发投入财政补助对象和补助标准的经验做法,并对广东省运用财政补助机制实施研发准备金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研发准备金制度,研发投入,财政补助,后补助

参考文献

陈彬,王如峰.研发准备金会计规范研究[J].会计之友,2010(4).

邹大挺,齐让,尹伯钦等.韩国的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J].中国科技产业,1999(4).

篇4:美军为突发战争准备研发纳米卫星

纳米卫星军事应用引关注 一般意义上,我们将卫星按特定重量级别进行区分,一般重量在10公斤至100公斤的称为微型卫星,而重量比它还要小,只有1公斤到10公斤的小卫星,就称为“纳米卫星”。

纳米卫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宇航公司于1993年提出,卫星整体由分层的半导体芯片和微型仪器以及其他分系统组成,未来重量可以实现降低到0.1公斤以下,通过卫星组网可以实现空间大范围绘图和地面战场导引等诸多功能。可以说,纳米卫星是卫星设计思想上的一个巨大变革,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新技术。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在时间上的突发性、爆发地点的不确定性等战况,尤其需要各国根据需要应急发射小卫星。纳米卫星的这一军事应用价值也引起了各航天大国的高度关注。

各国竞相发展这一“新宠儿” 与其他类型的卫星相比,纳米卫星的优点就在于重量轻、体积小巧、便于设计研发、可以平台化集成、制造周期短并且成本低廉。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卫星通信系统直接操作卫星,是各国竞相发展的航天界“新宠儿”。

为降低发射费用,纳米卫星常采用一箭多星的发射方式进行发射,目前已经发射的纳米卫星包括:俄罗斯的SPUTNIK-2卫星、美国的AUSat卫星和PICOSAT卫星,以及英国的SNAP-1卫星等。别看纳米卫星的分量小,它的功能可不少。QuakeSat卫星可以使用磁力计对高空的低频磁场等进行研究,用以对地震进行分析预测。日本东京大学的XI-IV纳米卫星就使用CMOS相机对地球和太阳影像进行拍照,英国萨瑞公司的SNAP-1型卫星可对其它卫星拍照,用以判断在轨航天器的完好状态和工作能力。nCube卫星可以接收船只的广播AIS信号,提供船只的方位、位置等信息,确保船舶航行安全。此外,纳米卫星组成的卫星网络在应急通信领域也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

或对未来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纳米卫星技术研究及相关组网技术是卫星技术研究的重点,相关技术可以在军事侦察、地质勘探、灾害预防和科学实验等领域发挥巨大应用,或将对未来的空天技术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纳米卫星或将对未来空天作战产生巨大影响。研究表明,只要在太阳同步轨道上等间隔地布置一定数量的纳米卫星,就可以在任意时刻对地球上的任何地点进行连续监视和干扰。由于纳米卫星具有良好的分散和集成组网特性,即使少数纳米卫星受到攻击而失灵,也不会使整个卫星作战网络瘫痪。同时,纳米卫星成本低、体积小,可批量生产、快速发射,在卫星组网领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成熟的平台化技术也可以大大扩展其应用范围。例如,在纳米卫星平台上集成低分辨率相机,对相同地区连续多次拍照,就可以集成为高分辨率图像。

除此以外,纳米卫星还可以应用于未来教学与空天科研实验,由于系统复杂度大大降低,研发费用较少,科研人员可以像组装电脑一样按照需要组装卫星,并可以实现卫星编队飞行、太阳风、地磁场等领域的空天实验。

篇5:研发准备金管理制度

10月18日,市经信委联合市财政局、市科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和市金融办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重庆市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根据《实施细则》,财政将对全市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按其上一年度实际研发投入新增部分的10%予以补助。

所谓研发准备金,是指为保证企业研发项目的资金需求,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或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决议,在研发项目实际开展研发活动前,或研发过程中提前储备的专门用于研发项目支出的资金。

研发准备金制度,则是指规范研发准备金的形成、使用、核算、信息披露等事项的管理措施。

《实施细则》明确,对全市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市、区(县)财政将安排预算资金,采取事前备案、事后补助的方式,按其上一年度实际研发投入新增部分的10%予以补助,并按照相关程序一次性拨付。

也就是说,享受研发投入补助的企业,应当建立并运行研发准备金制度,同时按照相关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研发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及执行等情况进行备案。备案截止时间为当年2月底前,在重庆市经信委资金申报网上完成备案。

原则上,每年4月底前,市经信委将会同市财政局共同发布当年度财政补助资金申报通知。企业按照当年度申报通知要求,在市经信委资金申报网上进行申报,并在受理截止前,报送相应书面材料到所在区(县)经信委。

申报受理后,相关部门将对企业申报补助资金情况进行审核,审定结果将按程序向社会进行公示。预计每年六七月,企业就可领到补助资金。

相关新闻

由市经信委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重庆市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实施细则》正式出台(下称“细则”)。细则将推动重庆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

研发准备金是指为保证企业研发项目的资金需求,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或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决议,在研发项目实际开展研发活动前或研发过程中提前储备的.专门用于研发项目支出的资金。

据悉,对全市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市、区(县)财政将安排预算资金,采取事前备案、事后补助、分级承担的方式,按不超过其上一年度实际研发投入新增部分的10%予以补助,并按照相关程序一次性拨付。享受企业研发投入补助的企业应当建立并运行研发准备金制度,同时按照相关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研发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及执行等有关情况进行备案。

另外,还将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备案管理机制,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分享平台,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打通银企对接障碍,深化银企合作,推进金融机构对完成研发准备金制度备案的企业实施信用贷款授信等金融创新政策。

对于申请研发准备金的企业,原则上每年4月底前,市经信委会同市财政局共同发布当年度财政补助资金申报通知。企业按照当年度申报通知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在市经信委资金申报网上进行申报,并在受理截止前,报送相应书面材料到所在区(县)经信委。中央驻渝企业及市属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所在区(县)申报,由相关区(县)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程序办理。

申报受理截止后,各区(县)经信委会同财政局、科委、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金融办对当地企业申报补助资金情况进行审核。根据各部门审核情况,提出企业研发投入拟补助计划上报市经济信息委,对初审未通过的企业,由各区(县)经信委在网上退回并说明原因。初审后市经信委将联合各部门进行复核,对复核未通过的企业,由市经信委退回所在区(县)经信委并说明原因。复核通过后,相关部门将对补助额度进行审定。

篇6:研发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确保公司研发项目的管理有章可循,实施准确有效,保证相关文件的合法性、规范性、准确性,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立项的技术研发项目。

第二章 一般原则

第三条 研发任务一方面来源公司下达的研发任务,一方面来源公司出于竞争需要而自行确定的研发任务。

第四条 公司的研发是在平衡内部资源条件和外部市场状况的前提下寻求最佳的研发内容和方式,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五条 公司的研发定位于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方面,通过产品平台战略支持公司现有业务在传统市场的扩张,形成绝对优势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通过新产品研发,推进公司在战略市场的争夺和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的研发,形成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第六条 公司的研发遵循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广泛开放合作的原则。第七条

第七条 公司重视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团队精神的研发工程师与研发管理者队伍,重视发现和培养战略研发管理人才和国际研发人才。

在技术研发方面,培养一批基础技术尖子和学术带头人;在产品研发方面,培养一批跨领域的集大成者。

公司以长远目标来建设研发队伍,以共同的事业、责任、荣誉来激励和驱动。第八条 研发阶段

产品研发过程分为5个阶段:立项、计划和规范、研发、测试和评估和产业化阶段。根据项目的特性或规模,可以针对具体情况有所简化。第九条 相关职责

(一)经理办公会负责研发立项的决策和审批;(二)公司技术委员会负责新研发立项的技术审查;

(三)研究开发中心、生产技术部等部门负责实际的研发工作;

(四)营销部负责新产品市场需求的调研、试销和市场反应信息收集;(五)研究开发中心协助技术委员会进行项目建议书收集以及研发过程中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六)人力资源部负责立项登记以及知识产权的登记、申报和管理。

第三章 研发组织管理

第十条 研发组织

公司的研发组织包括公司技术委员会、研究开发中心、评估小组、研发小组,经理办公会是产品研发和技术研究的最高决策机构。第十一条 经理办公会

(一)经理办公会是公司负责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决策的最高领导小组,具有资源分配权,以推进新产品的研发。

(二)公司新产品决策过程通过阶段评审过程体现,这种阶段评审需要在研发过程中一些具体定义点上做出决策,一个产品研发项目必须在预定时间内达到明确定义的目标,才能获准进入下一阶段。经理办公会委托技术委员会对立项、计划和规范、测试和评估、产业化等阶段进行评审,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资源进行是否立项和产业化等决策。第十二条 公司技术委员会 公司技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公司的技术发展战略和研发战略,保证研发符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二)组织公司内部的技术交流和研讨活动;

(三)负责对研发立项的技术评审工作。评审可以采取评审会议或会签的形式;

(四)对研发活动进行阶段评审、中评估和最终评估;(五)对公司技术岗位的答辩和评审。

第十三条 研究开发中心

研究开发中心作为研发的归口管理部门和主要执行部门,有以下职责:(一)研发管理制度的制订和修改;

(二)协助公司技术委员会进行立项准备和项目审查;

(三)管理技术资源,协调项目执行中的工作,定期/不定期召开的项目协调会,协调解决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公司研发环境的建设。第十四条 研发小组

(一)研发小组由组长、研发人员和辅助人员构成,主要的人员来源是公司研究室、生产技术部等;

(二)研发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由承担部门的主任提名,公司技术委员会或主管研发(副)总经理审批;

(三)研发小组的职责是按项目任务书进行产品研发; 第十五条 评估小组

(一)评估小组由与该项研发成果相关的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和研发人员组成。

(二)在项目研发过程中,评估小组的职责是负责研发阶段结果的评估,并从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角度监督研发与后续环节的衔接。第十六条

正式沟通

(一)研发小组组长负责召开项目小组例会或临时紧急会议,对项目任务及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及时给与监督、协调、沟通,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二)研究开发中心内部定期召开协调会,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计划执行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形成的会议决议,应有文字记录,并整理存档,便于下次例会检查执行结果;

(三)研发小组组长每月提交项目进展情况书面报告(重大事项应立即提出),由研究开发中心汇总后向经理办公会汇报。

第四章 研发过程管理 第一节 立项阶段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议书

(一)建议人:公司各部门从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角度均可提出产品研发项目建议书;(二)内容:建议立项的名称、内容、主要技术指标、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现有基础、技术发展趋势、关键技术、研发周期、投资估算、效益或效果预测等;

(三)负责部门:由研究开发中心收集项目建议书并进行形审,通过后上报公司技术委员会筛选。

第十八条 筛选

公司技术委员会就以下7个方面进行分析,对项目建议书进行评审和筛选:(一)公司发展战略符合度(二)研发可行性(三)市场需求(四)市场营销策略(五)生产条件(六)公司人财物现有资源能否满足项目需求(七)可能获得的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

第十九条 立项

通过筛选的项目建议书交由经理办公会确定立项,研究开发中心进行立项 登记,并在人力资源部备案。经理办公会委派研发组长(以技术为主)和评估组长,并授权其进行可行性研究。未通过立项的项目建议书由人力资源部备案。第二节 计划和规范阶段 第二十条 可行性研究

研发组长和评估组长在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和补充以下内容,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产品规范和竞争优势(二)实施的技术方案(三)实施时间表(四)主要的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和可能获得的知识产权(五)市场开拓的实施方案(六)效益分析(七)投资回收期(八)风险分析 第二十一条 可研报告评审

(一)由公司技术委员会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技术评审;(二)通过技术评审后由经理办公会审批;

(三)审批通过后,正式确定研发小组和评估小组,配置所需资源。第二十二条 编制项目任务书

(一)负责人:研发小组、评估小组;

(二)内容:项目内容描述,成果和知识产权,研发周期,资金要求,阶段性目标及时间等;(三)研发小组需编写的附属文件:产品功能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实施时间表、人员组织、任务分块分段细化和协调、费用预算等。并提供出拟申报专利的查新报告;

(四)评估小组需编写的附属文件:测试、工试和试销计划、市场营销计划、费用预算等;(五)项目任务书由经理办公会审批通过后作为产品研发阶段考核和评估依据。第二十三条 项目评审

(一)由经理办公会进行评审是否批准;

(二)项目立项评审通过后,经主管研发(副)总经理审核签字,项目任务书转到人力资源部登记。

第三节 研发阶段

第二十四条 专利申请 项目任务书批准实施后,研发小组需尽快提供专利申报的技术文件,交人力资源部进行专利申请工作。

第二十五条 技术研发

研发小组实施产品研发涉及的技术研发,达到技术可行点。研发结果由评估小组审查,并决定是否转入产品研发。第二十六条 产品研发

产品研发由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实施3个子步骤构成:(一)研发小组根据项目任务书进行初步设计、详细设计;(二)研发小组的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完成后由评估小组审查;(三)审查通过后,研发小组即根据设计进行实施;(四)评估小组负责外观和包装设计、结构设计、测试设计和营销计划编写。第二十七条 评估小组工作

整个研发过程中,评估小组与研发小组保持密切的联系:

(一)在项目任务书中规定的阶段性目标检查点上定期(或其他时点上不定期)审查研发小组的工作,并给出反馈意见;

(二)研发小组如有对市场、制造等方面了解资料、试验等的需求,评估小组应充分支持。第四节 测试和评估阶段 第二十八条 测试

(一)由评估小组负责组织;(二)根据测试计划进行测试,包括功能、性能等测试。第二十九条

认证

根据产品的行业或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新产品的认证。第三十条 工试

(一)由评估小组负责组织;

(二)在选定的工试现场进行工试,主要验证产品的可靠性并进行实际环境下功能和性能测试。

第三十一条 研发中评

(一)由评估小组根据项目任务书对上述研发过程和结果进行中评估,包括产品规格性能、研发进度、资金控制、文档资料等,编写中评报告;

(二)公司技术委员会进行中评报告评审,根据中评报告由经理办公会决定是否进入产业化阶段;

(三)如果决定进入产业化阶段,评估小组将转为产业化小组,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第三十二条 项目结题

产品研发结束后,进行以下项目结题工作:

(一)各种技术资料按公司有关规定办理存档手续;(二)进行项目的成本结算;(三)研发过程购买的研发软件、研发设备或工具等,研究室需继续使用的,留在研究室,不需继续使用的,交库房入库;

(四)进行成果鉴定、报奖、软件著作权登记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第五节 项目变更

第三十三条 变更类型

研发项目的变更包括项目的顺延、暂停、调整及撤销等。第三十四条 变更处理(一)当项目需要变更时,由承担研发任务的部门主任提出申请,陈述变更原因和处理建议;(二)公司经理办公会决定是否允许变更;

(三)批准项目变更后相关文件、资料交由人力资源部进行相应处理。第七节 项目中止

第三十五条

中止原因

产品研发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项目中止、转向情况。其原因,可能是市场需求、技术更新、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某产品研发失去意义,也可能由于公司资源、研发能力等内部情况使得某产品研发失败。第三十六条 中止审批

产品研发项目中止,由研究开发中心会同产品研发小组、评估小组形成项目中止报告,由公司经理办公会审批是否中止该项目。第三十七条 中止事务处理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项目中止的,均需进行项目中止有关工作,包括:(一)相关资料存档;(二)费用结算;

(三)与公司外部有牵扯的合同的善后处理;(四)中止原因分析、责任认定与处罚。

第五章 项目费用管理

第三十八条 一般规定

(一)研发项目的费用通过项目预算进行管理;

(二)预算的执行情况作为考核内容,与项目奖金挂钩。第三十九条

项目预算内容(一)项目经费总规模;

(二)按照项目进度计划,将以下的各分项预算分配到项目各个时间: 1. 人力费:预计项目中各级别人员的估算劳务成本; 2. 原材料费; 3. 设备、软件购买费用或租金;

4. 通信、差旅、会议等各项业务费用;

5. 外协费:当项目组没有专长或资源去完成某些项目任务时,可能会雇佣分包商和顾问来执行这些任务的费用预算; 6. 其他费用。第四十条

资金使用

(一)公司经理办公会批准项目预算;

(二)根据项目立项时公司批复的预算,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三)根据资金审批权限,由相应领导审批;(四)规划财务部办理相关手续并备案。第四十一条 研发项目材料的采购、报销、领用、借用

(一)研发项目材料的采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规格型号明确的标准材料,另一种是规格型号不明确的非标材料。第一类由采购部门统一采购;第二类由研发人员自行采购,但要补办有关手续。

(二)采购前,填写采购材料表,根据资金审批权限,由相应领导审批。第一类材料的采购材料表交由采购部门办理。(三)无论采购的哪一类材料,均由采购部门采购业务人员填写“入库单”,研发人员填写“领料单”,办理“一收一发”手续后,经主管研发(副)总经理签字,到规划财务部报销。(四)领用库房的材料,由研发人员填写“领料单”,经研究室主任签字后到库房领取材料。(五)借用库房的材料,由研发人员填写“借用单”,经研究室主任签字后到库房借出材料。

第六章 知识产权管理

第四十二条

知识产权界定

研发项目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和工业产权)归公司所有。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为公司。除事先约定外,论著由个人署名。第四十三条 知识产权保护

研发人员应有敏感的知识产权意识,注重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与外单位合作研发时,尤其应注意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在合同中,应明确知识产权归属。

(二)不失时机地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如专利权、软件登记、著作权、商标等)进行公司知识产权保护。

(三)积极寻求技术鉴定、新产品认证、技术进步评奖等渠道进行公司知识成果的归属确认。第四十四条 员工的保密义务

(一)除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条款外,研发人员应与公司单独签订保密合同,在职期间或者离职后,对公司的商业机密,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承担保密义务。涉及公司核心技术机密的内容,在未申请专利、软件登记等工业产权保护之前,严禁以任何形式向外界披露。

(二)对特殊产品的研发,参与研发的人员应在与公司单独签订的保密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或单独订立专门的竞业限制合同。竞业限制条款或者竞业限制合同应当明确竞业限制的范围和期限。竞业限制的期限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最长不得超过3年。商业秘密进入公知领域后,竞业限制条款或者竞业限制合同自行失效。

(三)非直接研发人员,但是知悉或者可能知悉商业秘密的员工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应该签订竞业限制合同。

第七章 研发信息管理

第四十五条 信息分类

(一)外部信息:包括宏观环境信息、行业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主要来源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专业杂志、专业信息服务中心、客户、市场信息调查机构等;

(二)内部信息:在研发、生产过程中全部技术资料,主要来源是研发小组和评估小组。第四十六条

信息管理机构

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主要部门是生产技术部/营销部、研究部门及项目小组。第四十七条 生产技术部/营销部职责

(一)按照研究开发中心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需求收集外部相应信息;(二)整理、分析日常或专门收集的信息,提供分析报告;(三)信息的存档。第四十八条 研究开发中心门职责

(一)与外部科研相关机构联系,收集信息;

(二)定期组织本部门技术人员对技术/研发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第四十九条 研发小组职责

(一)研发小组负责收集、记录、整理研发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信息,包括与客户往来的原始信件、传真、资料,在设计、生产、测试中的各项数据等。

篇7:研发管理制度

第一条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我省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工程中心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对我省工程中心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并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精神,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工程中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研究开发机构,享受国家和省给予独立科研机构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三条省科委会同省计委、经委负责指导工程中心的组建与管理工作。

第二章性质、目的、任务

第四条性质。工程中心是指依托于行业、领域具有综合优势的单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有一支高质素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试验的专业科技队伍,并能提供多种综合性技术服务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第五条目的。组建工程中心宗旨是推动企业及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促进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的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商品化水平,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在工艺、装备、测试、标准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提高产业技术水平,逐步形成现代化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形成我省高新技术系列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加速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努力实现技术规范与产品标准国际化,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发

展。

第六条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一)根据经济建设和市场需要,针对行业或领域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在引进技术和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企业提供成熟配套的工艺、技术、装备,并不断推出新产品;

(二)实行开放服务,接受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试验项目和科技服务项目,并为其成果推广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三)参与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为企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提供技术依托;

(四)培养、聚集、输送高层次、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企业和行业提供工程技术培训;

(五)参与企业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并为本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持;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七条组建省级工程中心要符合省级工程中心建设指南、工程中心的组建规划和布局原则。

第三章立项申请与审批程序

第八条申请建立工程中心的依托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有财力支持研究开发工作,可以落实建设资金和日常研究开发经费。年研究开发经费不低于上年销售收入的3%,并不少于1000万,新产品销售收入不低于销售总额的20%;

(二)具有研究开发所需的技术设备和在全省该行业、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技术水平,有明确的研究开发任务,已建有研究开发机构并拥有30名以上研究开发人员。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0%;

(三)有吸收和吸引研究开发人员的能力,与科技界、产业界有密切的联系。

第九条工程中心的组建采取分批审理的办法,每年三月、九月接受申报。

第十条工程中心的申请审批程序:

(一)申请单位填写《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申请书》,经由所在地级以上市科委、计委和经委,分别报送省科委、计委和经委。

(二)省科委、计委、经委在收到《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申请书》后,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进行研究,初步确定拟同意组建项目。

(三)省科委通知拟同意组建工程中心的申请单位,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交《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报送省科委、计委和经委。

(四)省科委、计委、经委组织专家对《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进行论证,提出论证意见。

(五)根据专家论证意见,省科委、计委、经委联合发文批复,授予“广东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称号。获批准的项目列入当年《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项目计划》。

(六)省科委与获批准组建工程中心的依托企业等签定《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组建计划任务书》。合同各方按《组建计划任务书》履行职责。

(七)依托单位向当地计划部门申办工程中心基本建设计划。

第四章项目实施

第十一条工程中心项目建设期限为二至三年,各有关单位按计划要求安排资金。

第十二条省财政对每个工程中心的资助主要用于购置先进适用的仪器、设备及必要的技术软件,不作为课题研究经费及日常运行经费。工程中心用房及水、电、气等配套条件,要尽量利用现有设施调剂解决。

第十三条工程中心建设要确定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工程中心的建设工作等。

第十四条工程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如发现与原计划有重大偏离,经过省科委、计委、经委组织专家论证,可以调整建设计划,直至撤消原立项。

第十五条工程中心建成后,由省科委、计委、经委或委托有关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按《组建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计划任务书》规定的要求进行检查评议和验收。通过验收的工程中心,由省科委、计委、经委联合发文,予以认定并挂牌。工程中心名称作为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依据,不得用于工商登记。

第十六条对不能按计划验收的工程中心,省科委、计委、经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小组,协调解决问题。如确实不能继续进行建设的,由省科委、计委、经委联合发文撤消原项目。

第十七条工程中心在建设期内被撤消项目的,依托单位要偿还省财政补助的投资。偿还的投资继续用于支持其他工程中心的建设。

第五章运行机制

第十八条工程中心应按照科学、民主、高效的原则,引入企业和工程项目的管理办法和经验,建立富有活力的内部管理机制。

工程中心的管理形式可因组建模式不同而不同,一般采取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工程中心管理委员会由依托单位及主要成员单位的行政和技术领导组成,管委会主要职责是:定期听取并审定工程中心的工作报告,审理财务预算和决算,决定工程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协调工程中心成员单位的技术合作和经济事务等重大问题。

中心主任由管委会按依托单位执行的人事干部制度任免或聘任。中心主任的职责是根据管委会的决定,主持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工程中心的内部组织机构可视具体情况由中心主任确定。

第十九条工程中心的建设,原则上要充分利用依托单位和成员单位的现有基础和条件。依托单位是工程中心的`技术和经济后盾,要为工程中心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条件,为工程中心提供主要建设经费,并负责工程中心组建计划的实施。第二十条工程中心的人事劳动制度、分配制度、保险制度、奖惩制度、研究与开发项目管理制度等参照现代企业制度制定。工程中心实行财政部制定的《科技企业会计核算规程》。

第二十一条工程中心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依托单位、中心、个人的合法权益,并合法使用知识产权。

第二十二条工程中心要广辟资金渠道,建立技术研究开发资金,其主要来源包括:依托单位按规定从销售收入总额中提取的技术研究开发资金、新产品减免税、中试产品和技术贸易减免税、科技开发风险准备金、从税后留利中提取的新产品试制资金、国家扶持出口产品开发的经费、工程中心的创收及其它资金。

第六章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二十三条由省科委、计委、经委联合负责组织编制工程中心的组建规划和建设指南,并定期公布建设指南;研究有关工程中心发展的重大问题;审批工程中心组建项目,编制下达并组织实施年度工程中心项目计划;组织工程中心的验收;工程中心的考核。省科委负责工程中心的综合管理工作。工程中心的具体管理工作,可委托主管部门或市科委会同市计委、经委进行指导、帮助、检查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主管部门和市科委会同市计委、经委负责根据工程中心的组建规划,对申报工程中心项目进行审查。协助依托单位实施,协助检查工程中心的计划执行情况,配合对工程中心进行工作评议和考核。第二十五条为了充分发挥专家在科技管理中的咨询和审议作用,省科委、计委、经委组织有关专家为工程中心的建设方针、政策措施、组建规划、项目选择、技术评估、工作考核等方面提供决策咨询意见。

第二十六条工程中心应在每年十二月十五日前向省、市科委、计委、经委及主管部门提交一年的工作汇报。

第二十七条工程中心应按要求完成有关统计报表。

第二十八条省科委、计委、经委每两年一次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和专家,联合对已建成的工程中心运行情况和绩效进行考核评议,并根据科技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对工程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新的建议。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评议不合格的,责成其整改。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由省科委、计委、经委联合发文撤销其工程中心资格,并通报有关部门取消其所享受的优惠政策。

第二十九条工程中心的合并、撤销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由省科委会同计委、经委负责解释。

篇8:对贷款准备金制度的思考

我国贷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 贷款准备金制度确立阶段。

我国贷款准备金制度可以追溯到1988年。1988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 标志着我国专业银行呆账准备金制度的建立。

(二) 贷款准备金制度初步发展阶段。

1988年至1998年期间, 财政部又陆续出台了《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国家政策性银行财务管理规定》和《关于修改金融机构应收利息核算年限及呆账准备金提取办法的通知》等规定, 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性银行呆账准备金的计提规定, 详细规定了不同行业、不同性质贷款的计提比例, 基本确立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

(三) 贷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发展阶段。

2000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7号—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 要求上市银行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提取贷款减值准备金。2001年财政部出台了《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对呆账准备金制度作了重大改革, 主要是统一了呆账准备金的名称及范围, 规定了商业银行计提要求及会计处理方式并提出了资产减值的概念。2002年央行出台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 要求银行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 并确定了呆账准备计提比例, 即一般准备为贷款余额的1%、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 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减值比例可以浮动20%, 这标志着银行贷款五级分类结果计提有了统一的标准。2006年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以下简称新准则) , 提出了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计提金融资产减值损失, 但没有对具体的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作出相关规定。

二、我国贷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 现行的贷款准备政策法规主要有三项:人民银行2002年颁布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财政部金融司2005年出台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和财政部会计司2006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这三部法规对于贷款减值准备的相关规定有所不同。

(一) 称谓及内涵不同:

《指引》中确定的称谓为“贷款损失准备”, 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一般准备用于弥补贷款损失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专项准备用于弥补已经发生的专项确定损失;特种准备用于弥补特定国家、地区或行业的风险。《办法》中的称谓为“呆账准备”, 包括一般准备和贷款减值准备。一般准备与《指引》中规定相同;贷款减值准备用于弥补特定损失, 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新《准则》中称为“贷款减值准备”, 指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实际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

(二) 具体计提标准不同:

《指引》规定一般准备为贷款余额的1%、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 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减值比例可以浮动20%。《指引》中对于一般准备的计提没有明确是否在成本中列支, 但实践中大部分银行将其在成本中列支。《办法》规定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与《指引》规定一致, 但是明确一般准备在税后利润分配中提取, 原则上不低于风险资产的1%。新《准则》没有规定贷款减值损失的计提比例, 而是借鉴IAS39采用的是确认损失模型来计量贷款损失度, 强调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之前要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贷款损失已经发生。原则上要求金额重大的贷款进行单笔减值测试, 若发生减值按预计现金流折现法进行计提。对单笔未发现减值或金额不大的贷款纳入资产组中进行减值测试。显然这种准备金计提原则与银行监管政策的审慎性和前瞻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 因为银行监管当局要求银行不仅要对已经发生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 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一般准备。

三、其他国家的做法

目前, 大多数国家都计提一般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 但是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 欧美普遍做法。

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 (如英国、德国) 只对计提准备金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允许银行考虑自身的规模、资产结构、资产质量等因素, 制定不同的准备金计提算法, 只要银行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其准备金计提是合法的。

(二) 西班牙的“动态准备金”。

西班牙除了计提一般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 还计提“动态准备金”。原因是特种准备金具有“滞后性”和“亲周期性”, 不能反映银行贷款的潜在风险及其对利润和收入的较大波动性影响, 而动态准备金就是针对未实现损失的贷款计提的准备金。它的计提原理是在经济扩张、银行贷款和收入增加时, 银行预计未来将经济收缩、贷款损失增加而多计提准备金。这种准备金用来弥补经济收缩时借款人违约增加而特种准备金不足对利润和收入产生的冲击。银行可以依靠自身的贷款损失经验数据决定准备金的提取数额, 准备金计提系数从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或其他处理方法中得到;没有内部模型的银行可以使用央行提供的标准法计算。标准法将贷款分为6类, 每一类都有相应的系数, 系数和风险暴露的乘积就是潜在风险值, 这是计算动态准备金的基础。其计算如下:

潜在风险的测量值:Lr=s×L, L代表总的贷款, s代表平均系数 (内部模型法下由银行自己算出, 标准法下由监管当局给出, 介于0%~1.5%之间) 。

每年提取的准备金为:StP=Lr-SP, (SP为特种准备金额) , 如果SP0, 动态准备金增加;如果SP>Lr, 不良贷款较多, 则StP<0, 动态准备金减少。

每年提取的总准备金金额为:一般准备金+特种准备金+动态准备金=GP+SP+StP=g×△L+SP+ (Lr-SP) =g×△L+S×L (GP为一般准备金) 。

(三) 爱尔兰的压力测试法。

爱尔兰央行将压力测试法运用在贷款准备金计提中, 计算当未来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因素周期性变化时银行贷款准备金的变化, 建立“动态的”、“前瞻性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政策。

四、对完善我国资产准备金制度的启示

(一) 统一称谓。

我国先后出台的多项法规对贷款准备金的定义过多, 容易引起歧义。建议将贷款准备划分为“一般准备”和“贷款减值准备”, 废止“呆账准备”和“贷款损失准备”。

(二) 明确贷款准备金具体计提方法

1、一般准备用于弥补贷款损失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 按照《指引》规定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比例计提, 计提总数额不低于风险资产的1%。

2、将新准则作为“贷款减值准备”的唯一标准, 并具体明确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同时, 我们在贷款减值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单项减值测试的标准。新准则规定对于单项金额重大贷款单独进行贷款减值测试, 但未确立“金额重大”的标准, 银行应根据自身资产规模、资产结构、资产质量等因素确立不同的标准。对于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也应进行单独测试; (2) 合理预计抵质押品未来现金流。对于抵质押品现金流的估算,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规定:抵押品不能代替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全面评估, 至多可被视作借款人违约的次级还款来源。可见我们对抵质押品现金流的估计应采用谨慎性原则; (3) 迁移模型。对于单项金额不重大或单独测试无减值的贷款运用迁移模型。迁移模型是通过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贷款中分析其在特定时间风险分类的变动, 测算每一类别贷款发生损失的概率, 通过将当期资产负债表日相同类别贷款余额与损失率相乘得到预计的损失金额。

(三) 建立动态准备金制度。

借鉴西班牙动态准备金计提制度, 建立“预期性”的贷款准备金政策。目前, 我国贷款准备金的计提还存在很大的缺口, 只是针对已出现减值贷款进行计提, 对信贷风险进行事后弥补。监管当局当务之急是贯彻巴塞尔委员会关于贷款准备金充足性原则, 即充分覆盖贷款损失。同时, 积极借鉴西班牙动态准备金计提方法, 将银行信贷纳入整个社会宏观经济环境中进行分析, 探索建立动态的、预期性的准备金政策, 以起到一般贷款准备金不足引起的利润和损失波动的反周期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树润, 杨宝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后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实务与监管[C].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金融会计理论与实务, 2010.

[2]王坚.新编银行会计操作实务[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英语作文如何欢度春节的下一篇:大二班养成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