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文件学习体会

2024-06-19

全员育人文件学习体会(共7篇)

篇1:全员育人文件学习体会

全员育人活动心得体会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家校配合才能铸就孩子的成功。

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通过家访我体会到了电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面对面促膝交谈与电话里的听声不见面,那感觉和效果就是不一样。所以这登门家访的传统不能去。俗话说“情感是教育的桥梁”。老写的“亲”字,也说明一个道理:人要常见面才会亲。所以家访能让我们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不再会有什么误会和责怨,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到心应手。

对于家访的重点对象是后进生,我觉得“后进生”因为一些不突出的优点而受到老师的称赞时会很高兴,老师可以和家长一起从点滴的进步谈起,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用优点去克服缺点。所以在家访时我把握实际,灵活调节,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也欣然配合。

老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每次家访都会让我受益非浅,和学生家长相互了解情况,交流各方面的信息,沟通感情,既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又使我了解学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且同学生家长共同研究,在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的指导家长,同时多进行交流,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结成一个家庭学校的教育同盟。那么我们的教育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篇2:全员育人文件学习体会

“一个孩子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有耐心;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一个孩子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赏识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我们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全员育人导师制”作为一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仍需进一步的加强科学论证和实践探索。下面是我对全员育人的一点理解:

“全员育人导师制”注重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转变,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突出师生平等地位、全面发展和有效互动的理念,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促进教师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增强了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单一的传授科学知识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以说教为主,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关注与培养。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垂直的单向管理,师生之间平等地位和互动关系缺失,“育人”意识薄弱。经过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明显改变,在学生管理中注重与学生谈心、及时交流、沟通,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育人责任感得到明显增强。

2、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特别是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导师制”以一种“全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提倡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使生成长为一个自尊、自信、宽容的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校自实施导师制以来,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得到家长的普遍认同。

3、增进了家校联系

美国学者科尔曼提出:学校教育只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一个很小的因素,学生的家庭背景等更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一方面引起了我们对学校教育的质疑,另一方面也启示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走“象牙塔”的道路,需要加强与家

庭、社会的联系,全方面的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并施之个性化的教育。“导师制”就此做了实践性的探索。

4、教师教育方法得到改进,师生关系明显改善。为了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深入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理念。

(1)“身教”育人、人格熏陶。在育人活动中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谈话、心理相容。通过教师经常性地与学生谈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认同,达到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根据教师自己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运用有特色的交流方式,如可以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技巧运用到导师制工作中,运用行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技术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日记、书信等方式和学生进行“笔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健全人格;有时还通过网上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为学生分忧。

(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部动机,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篇3:论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建设

关键词:高校,育人机制,建设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更是高校教职工肩负的历史使命。如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这对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对高校全员育人机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一、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内涵

全员育人就是指高校的每个人都要参与培养人的工作, 主要是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含义要具体化, 要具体到教师、干部、教辅、后勤及离退休老师怎样

一流研究型大学就需要建设国内一流的学科。学校整体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当前高校的特色专业要尽快凝炼学科方向, 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 定位更加准确, 重点更加突出, 特色更加鲜明。在国际上, 不论是官方评估还是民间排名, 教师质量均是大学水平和声誉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大学教授社会地位之高、学术工作之自由、心态之平静令人羡慕。这尽管有缺乏竞争之嫌, 但却维系了学术的纯正。因此, 大学建设必须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 尊重学者的学术自由, 鼓励拔尖与创新, 以人为本。没有一流的教师, 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老先生有句名言:“大学者, 非乃大楼之谓也, 乃大师之谓也。”高校领导一定要求贤若渴, 倾注精力全力建设好师资队伍。

3.在高校全面提高科研水平必须重视研究性学习。

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洪堡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追求真理, 因此学术研究应当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按照洪堡大学原则建立起来的柏林大学的教学课程主要分为讲授课和讨论课, 讲授课主要由教师向学生报告自己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讨论课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直接从事某个课题的研究。我国的教育, 受“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影响太深太久。素质教育的推行, 引发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试验和引进, 研究性学习就是其中之一, 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认识规律, 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在我国, 2001年教育部就颁布实施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度。制度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长效性等特点。任何工作的健康运行都离不开制度和规范, 全员育人也是如此, 必须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其健康运行。二是人员, 即高校教职工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人是确保全员育人健康运行的重要力量, 要充分发挥校院各级党政组织的作用, 必须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三是考核激励制度, 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 即奖惩制度。没有奖惩制度, 工作人员就缺乏积极性, 再好的教育管理模式都是空的。建立健全全员育人的考核激励工作制度, 是确保全员育人健康运行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机制是包括对全员育人工作的认识、保障全员育人工作运行的有关制度和条件在内的, 全员

施指南 (试行) 》, 成效显著, 受到了各类高校的关注。实施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界是一场革命性变革, 尽管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经验, 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4.创新能力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内外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双元制教育 (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应用为目的, 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 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堪称德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典范。通过产学研的结合, 通过大学本身以及帮助企业的技术开发, 通过作为高科技工业园的主要依托机构, 研究型大学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并在知识的应用中把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结合在一起。建校于1965年的英国华威大学 (Warwick University) , 只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就以学术优异与开创性的校企合作赢得了德国“贝尔特曼基金会”颁布的欧洲“最佳大学进步奖”。以华威大学为代表的创新型大学通过理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实现了大学的快速发展, 也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3]

参考文献:

[1]刘宝存.洪堡大学理念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1) .

[2]肖海涛.一种经典的大学理念──洪堡的大学理念考察[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8) .

[3]梁传杰, 罗勤.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内涵与特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育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全员育人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管理规范的总和。加强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建设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推动育人工作正常运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办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的重要保证。

二、高校全员育人的现状分析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 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但是, 这一根本目标在高校现实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 主要表现为:

(一) 根本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谈化。

在许多高校教育实践中, 育人目标常常被具体工作层层弱化、淡化。有的高校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 分为各自独立的三部分, 人才培养又进一步分为各自独立的教学和德育二个方面。这样德育便被理解或被当作与智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一样具体的“德育工作”来执行, 并独自承担起育人的重任。如此分解的结果便是高校育人根本目标不再统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统领高校的智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后勤服务。育人目标变为德育工作, 并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做, 而不是渗透在高校三项职能之中, 并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共同追求的目标。这实际上是对育人根本目标的模糊或弱化, 并导致高校育人根本目标在具体工作中很模糊。

(二) 全员育人观念淡薄。

由于将育人根本目标当成一项具体工作这一认识上的迷惘, 有的高校教职工在认识上总把育人孤立起来看, 提到育人就立即联想到“思政课”教师、政工干部、辅导员, 总是把育人看成是“思政课”教师的事, 看成是政工干部、辅导员的事。加上专任教师忙于提升学历层次或转评专业技术职务。这就在主观和客观上强行割断了育人与其他各门学科的天然联系, 不能很好地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实践证明, 如果将育人理解为政工干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 并作为一项具体工作, “齐抓共管”就只能流于形式, 专兼职育人队伍将难以真正形成, 高校育人队伍也将仅限于“思政课”教师、政工干部、辅导员这支孤军。

(三) 全员育人没有内化为教职工的素质。

育人实践正是目前高校育人中薄弱的方面。由于育人与高校的科研、社会服务, 与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相分离, 育人几乎成了纯理论的教育, 而且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课上小课, “思政课”往往是几个班级合在一起上大课。高校的“思政课”难以改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教学模式, 致使教学不受学生的欢迎。许多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还是停留在理论的认知层面;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学生面较窄, 只占少部分学生;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经费、检查、考核难以到位, 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对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未能及时、真实地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 大量存在表面化、印象化的情况。这就造成高校在育人方面普遍存在“知行分离”、“知而不行”的情况。

(四) 德育首位落实不到位。

由于高校德育过程与结果缺乏相应的操作与考核评价体系, 加上忙于办学评估工作, 导致一些高校把科研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放在了首位, 而把德育放在了较为次要的地位, 德育难以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之中, 难以渗透在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德育往往表面上轰轰烈烈, 实际上却是一种“应景之作”, 德育被置于“首而无位”的尴尬境地。德育“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一些高校是存在的。

三、构建全员参与育人的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是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 形成育人观念更新机制。

为了完成党和国家对高校育人的要求,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 更新育人观念, 提高育人的自觉性。这要求做到:一是深化高校教育学理论学习、研讨, 并形成制度, 使教职工形成正确的育人观。近几年, 高校补充了大量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 必须强化他们对教育学、心理学有关原理的学习, 掌握并提高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后勤管理开展育人, 以育人为目标统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后勤管理过程的本领, 形成科学的育人观。高校教职工学习教育理论要形成制度, 长期坚持下去, 使教职工乐于、善于在教学、管理、服务中坚持育人目标、渗透育人内容, 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顿悟, 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修养。二是完善政治理论、教育法规、政策的学习制度。2004年, 《中共中央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发之后, 为了认真贯彻这一文件精神, 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先后颁发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近年来, 教育部又出台了许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文件, 对高校怎样培养人才进行了系统的规划、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 相当部分的高校教职工对此了解不全面、不深刻, 思想认识僵化, 对高校育人存在许多误区。因此, 必须完善政治理论、教育法规、政策的学习制度, 定期组织教职工学习、宣讲有关高校育人的文件精神, 使教育者先受教育, 让高校教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布置上来, 进而研究与本专业、本课程、本职工作渗透、结合的内容、形式。三是开设高校育人观念更新论坛。要组织教师、管理人员, 尤其是专任教师将学习高校育人文件精神的体会、感受、见解, 将从事育人事业的做法、经验、成就总结出来, 组织经常性的讲座、研讨会、报告会, 利用校刊、校报、网络论坛等渠道进行交流, 及时宣传高校育人的新理论、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 促进育人观念更新, 开拓育人思路, 推广育人经验, 形成育人宣传阵地。

(二) 建立育人参与融入机制。

要实现高校育人目标, 关键是要建立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运行机制。一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应成为高校所有工作的宗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育人是高校教职工的主要职责。尽管高校不同部门, 不同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形式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工作内容不同, 但都必须以育人为根本目标, 所有工作都必须服务于、服从于、围绕于育人目标。高校要特别关注具体工作背后的育人功能。二是实施育人目标管理。人才培养既要开展具体的活动, 更要有明确和坚定的目标, 育人效果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努力过程, 需要学校不同部门共同协作。高校应实行目标管理, 明确各部门育人的任务、内容、目标、, 并实行目标考核。三是实行育人责任制。任课教师、科研人员、管理服务人员对学生

论高校的应试教育

许丹丹嵇炜

(江苏工业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江苏常州

摘要:应试教育就是以应对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影响, 应试教育在国内大学教育中仍有一定的市场。本文作者通过对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进行全面分析, 充分认识到大学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艰巨任务。

关键词:高校应试教育现象成因出路

一、引言

科举制度源于汉朝, 创于隋朝, 立于唐朝, 备于宋朝, 盛于明、清两朝, 废于清朝末年, 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度造成了“天下读书人皆为科举读”的结果。

应试教育, 顾名思义就是以应对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大都已年满18岁, 大学教育当属成人教育, 而成人教育应以开放式、启发式、学研式教育为主。国外高等教育特别是美英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少有应试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应试教育在国内大学教育中仍有一定的市场。

二、现象

1. 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 但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 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 但

各方面的发展都负有职责。要根据“属地化”原则建立育人责任制, 在教职工自身工作职责范围内必须行进育人, 凡工作职责范围内学生发生的问题应该及时教育疏导, 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管理。实行班级或年级教师集体育人责任制, 使全体任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负责。四是建立并落实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担任一定的学生工作的制度。教书育人、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成长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 因此, 教师必须担任一定的学生工作。要实行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班导师或专业导师的制度, 刚进校的青年教师还可先担任一段时间的辅导员, 这样能建立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 有利于教师将育人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 实施育人考核激励机制。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庆祝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 他又进一步指出:“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 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 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 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 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目前, 高校对教职工育人业绩没有给予足够

是, 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 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 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 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 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 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 从而出现了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 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 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为教育者所看重, 而对关系到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 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 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3. 阻碍个性发展, 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 教育目标狭隘, 教育手段单一, 学校成为一个按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 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4. 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 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 而应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只是为了考试, 为了

的重视, 在教职工的业务考评方面, 重专业发展、重事务性工作甚于重人才培养, 对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指标规定太抽象, 占的比重低, 不利于调动和激励教职工从事和完成育人职责。因此, 必须在考核激励机制上为实施育人提供保障。一是增大育人业绩在教职工考核中的比重。育人业绩是教职工考评的主要内容之一, 应占较大的比重。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三大任务科学设计考评内容, 切不可顾此失彼, 切不可将“人才培养”曲解为单纯的“教学工作”或“教学工作量”。二是育人业绩的考评项目要具体, 可操作性要强。教职工育人业绩的考评要与岗位工作相联系, 着重考评教职工结合岗位工作开展育人的成效。三是育人业绩的考评结果要与教职工的晋升、奖惩直接挂钩。既然育人是高校教职工的根本任务, 那么那些不愿意做或做不好育人的教职工就应是不合格的, 其工作业绩的考评就应该是存在严重缺陷需要改进的, 就不能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在落实专任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时, 原则上要有担任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历。

篇4:全员育人 激活每个教育的细胞

一、德育导师制激活教师全面育人的细胞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来自主育人是我校的育人理念,强调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全体教职工都来担任德育导师。这里的“全员”是指“非常6+1”, 就是行政领导、处室管理员、学科教师、班主任、后勤服务员、学生,再加上学生家长。全员育人的实施,给每位教职工赋予了一个新的角色——德育导师。贴上导师的标签是很容易的事,而扮演好导师角色却不那么简单。为此,学校通过落实“三进,四导,五关注”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明确了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内容和责任。通过拜师仪式、专题会议、培训解读,小组学习研讨等方式,让每位导师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扮演好新的育人角色。

我校实行“班级+学队”全员育人管理模式,即每个班级设有10个学队,每个学队配有一名德育导师,每位导师必须承包两个相邻班级的两个学队。学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也是一个成长的共同体,队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可发挥成长的潜能。“兵教兵,兵带兵,兵练兵,兵爱兵”是学队的共同特色。学校对学队和导师实行捆绑式等级评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导师们在努力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良好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每间教室后墙上都贴有一张《学生综合素质周周看》一览表,上面有每个学队、队员、导师每周的考核等级。学队模式在全校得到推广,现在已经成为了全员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围绕学队的文化建设,每个班级内均形成了个性化的队名、学队口号、学队目标、学队评价等育人文化。就连校级活动都要给学队设计活动细目,并设立学队集体奖项,鼓励学队集体参与展示,此法很好地培养了学队的凝集力和团队精神。在每学期期末,我校要评选出48名优秀导师,每个班级还要评选出优秀学队、综合素质标兵。学校为他们戴红花,上光荣榜并在学校教学楼前进行一个学期的展示。评选优秀导师,学校不仅要表彰,还要与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直接挂钩。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员育人改革让教学、管理和育人“两张皮”的问题找到了化解的途径。我们提出,教师要以课堂为育人的主阵地,在“三环”自主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三维目标,做到教学育人;管理人员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精细流程管理,践行自主管理,努力实现管理育人;后勤、食堂服务人员,从讲究卫生、勤俭节约、文明就餐等细节入手,教育引导学生,实现服务育人。

开展“班级+学队”全员育人管理模式,使每个班级有了10名德育导师,如同学队的专职班主任。这种由大班管理转变为学队管理形式,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荷。课堂上,每个学队都有队长管理,学队之间你追我赶,开展学习竞赛,争做优秀学队,使得班风、学风更浓,纪律更好。学科教师亦能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大胆开创有生命力和智慧的高效课堂。

可见,全校教职工在管理、服务中实现了自主育人,而学生则在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方面做到了蓬勃向上。

二、家庭教育日激活家庭育人的细胞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教育则是教育的源头。为了激活家庭教育的细胞,我们设立了家庭教育日,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进家庭、进班级活动。将每周四的晚上固定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日。还从本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家庭教育讲师和学生家长中推选了一批优秀代表,组建了家庭教育讲师团。从七年级开始,在每周的家庭教育日,轮流对两个班级的家长集中进行一次家庭教育培训,由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给家长授课、做报告。培训班上,家庭教育指导师不仅传播育人知识、理念、方法,还针对部分学生的问题,为家长开出家庭教育诊断书,协助家长制定书香家庭建设计划,进行亲子阅读跟踪辅导。此外,学校还编印了《“全员育人”家庭教育指导手册》3000余册,每个学生、家长人手一本,不仅有家教指南和家校联系方式,还设计了家长作业,要求家长每学期读一本家庭教育书籍,每周写一次读书笔记和家教心得;家长作业每周一次,由孩子给家长批阅打分,写评语;并在家庭教育日上交家长学校接受检查和展示。这种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家长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位置和职责。家庭教育日的设立,激发了家长、教师和班主任的参与意识,以及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家庭教育模式在不断创新,从最初的学校统一组织,班主任、教师被动参加,到现在大家主动参加,自主开展活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家长经过专业培训,成为了全员育人导师中的一员。通过家庭教育日的学习,家长们学会了和孩子一起成长。从对孩子溺爱到不管、不问,再到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给孩子全新的呵护,使家长成为了教育源头的捍卫者和主力军。现在,家长们在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日和家庭教育进班级活动中,懂得了全员育人的真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了深度对接。

三、心灵之约激活学生自主教育的细胞

我们一直认为,最好的教育是自主教育,最有效的育人,是自我育人。每个学生有成功的欲望,关键是如何激发内在的动力。在实施全员育人中,并没有将学生排除在外。通过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让学生由一个单纯的受教育者变成了一个“教育人的人”。我们为每名学生设计了《自主教育——心灵之约》记录本,并做到人手一本。学生们自豪地称之为“心灵的鸡汤”,家长称之为“教育的宝典”,导师称之为“心灵的握手”。对于学生来说,一本小小的册子就像一位精神导师和知心朋友,学生每周都乐于将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困惑倾诉在这个小册子上,接受导师指导。导师们都能够通过《心灵之约》与学生平等对话。在交流互动中,学生的各种困惑及时得到化解,进一步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幸福。

全员育人改变了学校的德育模式,激活了每个教育的细胞。从教师到家长,每个人都意识到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并主动参与进来,从旁观者、等待着、推卸者,变成一名真正的教育者,激发了教育的正能量。并使每个孩子都获得应有的关注和教育,促其全面发展,努力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素质、有能力、诚信有为的社会有用之才。

篇5:全员育人 和谐育人

多年来,学校根据职业中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新形势、新背景下,学校在继承传统德育工作的同时,锐意进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坚持德育创新、拓展德育途径和充实德育内容,求真务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和谐育人的新局面。为此,学校提出一个“抓手”,两个“完善”,四个“突出”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德育为核心的具有中专特色的德育模式。

一、以“知行量化考核”为抓手,形成全员育人、和谐育人的德育新格局

评价职业中学的学生,我们不仅要看他的成绩、技能,更重要的是看他的品行,因此,学校将德育考核作为对学生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这一目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推出了“知行量化考核细则”,其中“知”的考核包括法律法规、校纪班规、安全知识的学习情况与考试成绩,“行”的考核全员育人卡的数据、班级学生量化考核的数据、学生管理部门检查的数据等。另外,如班级获得集体荣誉,学生可以加分。这一考核细则的实施,其主要目的就是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文明学生。同时,在教师中实行“首遇负责制”,教师对遇到的不文明现象、行为要及时制止,加以教育和引导,并记入全员育人卡,使得校园里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德育的场所,每一位教师都是战斗在一线的德育工作者,每一位学生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和谐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以两个“完善”为保障,全面提升教师德育水平

1、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精神,成立了由校长室、政教处、安保科、团委、班主任、学生会六个部门组成的德育领导机构,形成双线并行的教育管理网络。在校内,校长负总责,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德育工作,政教处全面负责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年级组做好各年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学校与各年级组、教师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职责,分工清楚。在

1校外,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利用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座谈会、评议会、家访等形式,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还聘请了多位社会各阶层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同时学校先后出台了《师德教育学习制度》《升降国旗制度》《时政教育制度》《重大节假日教育制度》《先进班集体创建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安全教育制度》等50余项管理制度,通过学习宣传,使每一个制度都能约束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在制度落实中,既讲严肃性,又讲人性化。

2、完善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师德师风教育。

学校狠抓教师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工作、教师工作的灵魂予以强化。多年来,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廉洁从教、依法从教已蔚然成风,深受学生、家长、社会的好评,成为海安职教战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政教处、教科室把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每学期组织至少两次以上的培训。政教处先后组织教师学习《江苏省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南通市教师“八要”“八不要”》《海安县教师师德建设“十禁止”》《全国班主任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教科室先后邀请南通高等师范学校贾真教授、南通大学教育学院冯卫东教授、南通职大陈家颐教授、南通教育学会严清会长、特级教师胡齐国同志开设专题讲座,开展主题教育,全面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同时,学校严格师德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学校先后颁布《教师师德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条例》《教师教育工作考核条例》等加强师德工作的监督考核。

三、以“四个突出”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1、突出文明礼仪教育。

中国自古即为“礼仪之邦”,然而,文明礼仪在现在的很多学生中间已经淡化,为此,学校以“尊师重教”为切入点,突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每年新生入学后,学校团委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向学生发出“尊师重教”的倡议,要求学生在见到老师时要主动打招呼,说一声“老师好”。逐渐的,“尊师重教”内化为学生文明礼仪的习惯,在校园里,到处可见学生真诚的问候和教师微笑的点头,一种师生和谐的局面已然形成。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如“文明与我同行”“文明从我做起”“讲文明 树新风”等等,从全方面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并且由团委和学生会牵头,在学生中设立“文明岗”,对学生内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现象进行监督,并与班级考核、学生考核挂钩。各班建立

文明学生评比制度,建立文明学生记录卡,由班主任填写该学生当月是否有不文明的举止,以确定该生能否被评为文明学生。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少家长都反映,自己的孩子变得“有礼貌了”。

2、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导致他们身上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根据学校中心工作计划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和具体要求,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职校学生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通过师资培训和课题研究及校本研修,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深入开展。利用班团课,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上好班级心理健康课。强调行为训练,不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同时以社会实践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宣传窗、讲座、黑板报等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坚持开放心理咨询室,每天安排两位专业老师值班,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一直以来,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3、突出实践育人。

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仅是体现在课堂教育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我校利用重要纪念日、节庆日等时机,集中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将校外活动列入教学安排,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馆校衔接教育或基地实践活动。如利用3月5日学雷锋日、清明节、端午节、一二•九纪念日开展“学习英雄,争做当代活雷锋”“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感恩中国,为中华崛起读书”“一二•九歌

咏比赛” 等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到南京雨花台、县七战七捷纪念碑、“德仁”博物馆、县看守所等基地参观学习。真正让学生在思想上受教育,在觉悟上大提高。

4、突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我校学生来源面广,外县市学生占学生总数的较大一块,一些学生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对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充分发挥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作用。全体教师重视家教指导,坚持班主任家访制度,高

一、高二班主任每周一次短信联系,高三实习班级每月一次电话联系。根据县局要求,学校成立了中专家长学校,分年级组召开学生家长代表会,开展家庭教育讲座,通过网络平台、发放资料和短信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情感的交流和知识的引导。同时对学生分类统计,科学分档,落实品德、学习双困学生和留守、特困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做到心理疏导,行动关怀,不让一位学生掉队。另外,“走出去,请进来”,每学期,学校邀请曲塘派出所的干警、县法院的法官来校为学生作主题教育报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的建立,形成了教育合力,共同构建了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工作反思

篇6:全员育人案例

——撤出战斗

朱台镇中心小学

开学初一段时间张永绪天天不做作业,特别是家庭作业。每次检查他的作业时,都发现他的作业要么不做,要么少做,勉强做出来的作业也是涂涂改改,皱巴巴、脏兮兮的。凡遇到写的作业都不会超过30字。教育、批评、动员家长监督等,所有一切都效果不大。“压”不行,那就“抬”吧。于是,发现有一点闪光的地方就表扬他,有时简直是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自己,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夸他。然而,回过头来,他做作业还是老样子。

从谈话中得知,孩子的父母对他从小娇生惯养,但在学习生活中对他关心太少,几乎不过问他的学习及作业。在交谈中,我发现他只是由于年龄小,不懂事,没有很好的引导方法,学习习惯太差。

今天,组长上交作业本的时候,告诉我又少了他的,他又没做。我顿时火冒三丈,对组长说:“去叫他过来„„”他低着头过来了,我正想大发雷霆,给他一顿霹雳时,转而一想,你不是不想做吗?好,我就干脆不让你做。于是,我对他说:“你不想做作业,那好,从今以后,你可以不做。老师发下的本子、资料等,你都没有份。我还可以告诉你父母,通知他们你不用做作业了。”听了我的话,本来一张 无所谓的、破罐子破摔的脸,顿时变了颜色,两只眼睛累汪汪的,好 像要“下雨”了。我也没多说,就让他走了。

课堂上,我们进行了一次小测验。我没有给他纸。他就干巴巴地坐了两节课;回家作业本子没有发给他,就放在讲台上。他上来跟我说:“我本子没发到。”我说:“你不是不想做作业吗?那老师不发给你本子,你不是正好吗?你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做作业了。如果你要本子,你就要完成作业的。”他说:“其实,刚刚两堂课上,我感到了孤独。不做作业,我感到并不快乐。平时在玩的时候,我也很不开心,因为心里总有一个负担,你给我一次机会吧。”听了他的话,我说:“相信你这一次,把本子拿去吧。”

第二天,他把作业本交了上来。真奇怪,所有的作业都完成了,而且,直到今天,他都能完成每一次的作业(只是质量不太高,但最起码做了)。反思

篇7:-全员育人导师制度

一、指导思想

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了加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营造优美的育人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抓出实效,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机制,针对目前学校生源实际状况和教育学生难度增大等问题,与时俱进,改进创新,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度》。目的是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明确任务,加强管理,落实学校办学目标,推进我校争办示范校进程。

该方案采取定人、定时、定标的方法,面向全体,侧重后进生,对教育对象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并纳入学校目标管理系统。

二、具体内容

1、全员育人导师制

全员育人导师制,就是在教务处、德育处和年级组的统一组织下根据学生的学科学习实际、思想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学生和教师间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经必要的调整后,使每个教师成为多名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导师。

学校通过导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强化导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使教师从办公室自觉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习指导和生活引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全面地发展。

“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说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砺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管理教师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针对以往教师育人目标难以落实以及学校实施“分层教学”后学生动态流动、班级管理难度增大的问题,学校提出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导师制,使所有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导师,不仅有效地弥补了班主任难以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中的缺陷,而且顺应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使教师的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使教书育人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导师育人制,即强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机制和重内容、重方法、重实效的原则,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德育不是光靠专职教师上课或班主任管一管就能解决问题,而是必须依靠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抓出实效。

三、具体办法

第一、每学年教务处向各年级组提供各年级课任教师名单,由年级组长统一协调,征求班主任意见,各任课教师根据各班实际及本人任教班级,按照年级统一安排,分别选定1名困难学生,进行“学习扶贫”、“思想扶贫”;选定4名优秀学生,进行“学习排雷”、“心理解惑”。

第二、每名导师带3名学生,两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第三、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第四、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建立家长联系本,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第五、学校成立了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第六、导师与班主任要及时沟通、汇报,以便班主任全面了解情况。导师遇到特殊案例、问题可要求年级组长在本年级进行“会诊”,制定教育方案,建立特殊案例、问题“会诊”制度。

第七、各年级组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

第八、为确保该方案的落实,教育处制定相应量化考核方案,通过导师过程材料、班主任年级组长评价、学生思想进步学业成绩等项目进行量化考核,低于60分者,评优一票否决。实施办法突出“有计划、有记录、有过程、有实效。”建立完整的导师制工作制度,包括档案制度、家长联络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和特殊案例“会诊”制度等。

德育导师制工作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改变以往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使任课教师的育人责任明确,真正落实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同时该项工作也是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的有力措施之一;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增强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

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每个导师都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实效。青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与学生近距离的优势,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中老年教师要不断调整心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贴近学生,使学生在得到智慧启迪的同时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获得做人与做学问的双丰收。学校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此项工作的透明度,开展导师与小组成员的互动及交流活动。

2、首遇责任制

首遇责任制,就是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在校内外遇上学生权益受侵犯的,或学生违纪、惹事的,都有责任及时制止、当面教育,并将事情经过及处理结果及时上报年级组或教育处。对于突出的典型案例在教育研讨会上交流,对优秀的教育人员进行表彰与奖励。

3、课堂突发事件处理原则及程序 原则:

第一、坚持对一般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如说话、睡觉等)采取暗示、提醒办法处理。第二、坚持对严重干扰正常课堂秩序事件(如学生打架、病倒等)采取及时处理的原则。

坚持先上课后解决问题的原则。尤其是初中九年义务教育,不允许随便剥夺孩子上课的权力。在课堂避免与学生正面冲突,必要时可采取冷处理办法,保证课堂教学按计划实施,课上学生的问题课下解决。

程序:

第一、病倒同学及时送校医救助,同时通知班主任或年级组长告知监护人,及时送医院救助。

第二、对严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生送至班主任或年级组长处批评教育,如班主任、年级组长不在办公室送至教育处进行批评教育。由任课教师及时通知该生导师,进行谈话教育,导师负责及时通知监护人该生在学校的表现,请家长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同时应反映在课堂常规评比表上。

对课堂突发事件处理原则及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帮助教师以理智的心态应对课堂突发事件,以正确的方式处理突发事件,以有效的途径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4、教师值周制

由于学校规模大,学生多,建立年级教师值周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防止突发事件发生的有力措施。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每天有一名本年级教师,负责对本年级学生中午、放学后至静校管理,重点是巡视,发现学生问题及时纠正处理,解决学校中午午休及放学后教育教学秩序难以保证的问题。

开封市第十三中学

上一篇:车辆管理所等级评定办法下一篇:售后服务管理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