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

2024-06-13

浅论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共8篇)

篇1:浅论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

浅论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

摘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指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时间多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合作学习的机会也增加了,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获得了主体的自尊与自信。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兴趣引领 阳光体育

21世纪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放眼全球,世界各国也在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引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体育教学改革正向是“阳光体育”全面开启。

近三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和体制模式的双重转换,给中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社会背景的巨大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不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物质文化的认同,同时悄然变化着的还有人们深层次的思想理念和处世态度即精神世界的变化,从而致使我国教育急功近利。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健康第一”往往被“升学率第一”所取代,体育教学长期处于可有可无、地位低下的不良处境,而体育教师也得不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现代设施走进了青少年的生活,电脑、汽车、电梯、电视,这些现代化设施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如今青少年每天的运动量只是50年前的一半。一直从事青少年体质研究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把现在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概括为: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这些问题表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学校体育蓬勃发展、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已经成为当前一项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刻不容缓。

以上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胡锦涛主席做出重要批示,目前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二、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完成规定动作后,可根据自己的愿望运用自己已获得的知识、技能进行锻炼,或者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短时间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要求。这样既体现了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弥补了集体练习的不足,使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爱好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活动课堂气氛。例如:在篮球课中,在学生初步掌握运球方法的基础上,我给出了一些有趣的练习方法(运球跑、跨下运球、背后运球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练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自己进行自由创编,并大胆地演示给同学们看。最后,让学生充分联想我们还可以用运球做什么练习?这样不但能发挥他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能激发他们锻炼的兴趣和练习的主动性。

三、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指导者、帮助者的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多鼓励他们参与教学的过程,在内容设计上,让他们有机会去按自己的思路去选择教学内容,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已经成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去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牢固掌握运动技能、技巧。当然这种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恰如其分的引导,千万不要为了节省时间而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要真正引导、带领学生分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真正体验整个探究的过程。例如:在障碍跑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分组在规定时间内利用相同的器材,各组设计自己的障碍跑的形式,然后分组进行交流展示,选择出学生最感兴趣的障碍形式作为障碍跑的集体练习形式,由于给了学生充足时间去讨论、设计。所以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体育教学中最主要的体现形式是互动教学。

体育教学中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由于互动的本质属性在于主体性,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所以在互动的过程中,互动双方要实现各种信息的交流与行为上的互动。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是特定的,它必须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情境中去实现人际互动。离开了它的特定互动情境,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殊性等于空谈。实现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必需借助于一些特定的符号系统,比如运动技术概念或术语、动作、体势等,以这些为中介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包括动作和形体语言等)两种形式去实现的;

体育知识(包括技术技能等)中的信息、情感、态度、意见等是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内容。只有通过这些内容,才能让师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变化,促使师生间的彼此了解、交互作用,从而形成共同的观点和认识,进而达到师生间的人际沟通,最终实现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认知活动、情意活动的协调,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才有所保证,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五、体育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受到对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每当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去模仿动作;有的学生心理也想上去做动作,但不外露;也有学生因怕做不好,表现得很被动,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虽然他们好像是要逃避练习,但他们内心也会有一种想做好的想法。例如:学习实心球时,有的学生扔得比较远;有的学生动作比较好;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腰部力量等;教师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于是学生都能积极投入练习,正是这种意识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去创新。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点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得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创新的力量源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应该给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探究、创造和体验,让学生发现问题,再向老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既加强了教与学的互动,又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当学生的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可以把一些技术变成游戏竞赛的形式,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篇2:浅论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在地方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优势和运用情况,构建起“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期使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符合时代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本科院校学校体育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体育俱乐部

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常态。这一观点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带动所有传统行业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互联网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结合传统行业在新时期、新社会中创造出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行业形态。

二、互联网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优势

(一)海量的数据支撑互联网资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互联网覆盖了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无论是理论数据还是影像、音频资料,都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体育运动中的任何项目,细到每一个技术动作,都可以在互联网中查阅到相关知识。正是有了海量的数据支撑,在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不受自己专业限制进行教学,还可以从互联网中提取自己在教学中需要获得的知识,成为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全能教师。

(二)数据的便携性和即时性

1.便捷性

学校俱乐部成员手机普及率100%,电脑普及率72%,移动终端和互联网衍生物也逐渐兴起。同时,学校内部APP软件和身体健康监控软件配合手机和一些互联网衍生物可以随时随地地监控身体各项机能数据。这些数据不再需要利用老式的大型仪器在特定的地点测试,大大地提高了数据搜集的便利性,完善了健康监控体系,丰富了数据的多样性。

2.即时性

QQ群、微信群、俱乐部独立网站的设立,让沟通与学习的过程简单而直接。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发的时代,体育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掌握最新的体育前沿知识,是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学生是新时期社会的主体,迫切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正确、即时、可靠的知识,互联网的即时性大大弥补了这一点。

(三)沟通服务的广泛性

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的工作、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平台,使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互联网像一张大网,链接了学生、教师、学校三个环节,并为各个环节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选课、学习、教学评价;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学生体质健康信息;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分配班级教学,掌握学生兴趣爱好,给他们提供课余锻炼的指导,随时与他们进行健身习惯的.交流。

三、互联网在当下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一)互联网在教师中的运用情况

1.互联网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是传统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主要手段,随着多媒体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开始在理论教学中,利用影像、音频等资料的播放,把需要传授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例如,在實践教学中,一些技术动作的展现,不是每位教师都能保证动作做到百分之百的规范,也不是每位教师都可以让示范动作在运动过程中停顿下来,这些都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无法克服的难点,而多媒体教学完全可以做到把正确、规范的技术动作无死角地展现给学生。

2.互联网在体育教师自身学习中的运用

为了满足教学需求,体育教师会承担非自身专项的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教师会求助互联网,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不仅能满足教师的理论需求,还能给教师提供完整的教学视频。

(二)互联网在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运用情况

在传统的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学生对运动概念、技术的掌握,都是依靠教师的示范和教材来完成的。而互联网的兴起大大改善了这一学习形式,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选择,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针对所学项目搜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方法和教学视频。课上有教师的实际讲解,课下有多种资料在互联网上参考练习,这极大地方便了当代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的学习。

(三)互联网在课余活动中的运用

课余活动是学生练习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活动的地点不定、时间不定、人群不定是课余活动的特点。而互联网可以完全忽略无固定地点、无固定时间、无固定人群等不确定因素。在课余活动中,很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邀约朋友一起锻炼身体,也可以通过搜索选择推荐的健身地点和适合自己的场地,还可以通过搜索选择合适的健身方式、方法。互联网健身APP的多样化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从项目、地点、人群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全面服务,使学校体育运动从校内延续到校外。

四、“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建立

(一)教育形式

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授课相结合,这个结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把传统教学与互联网的优势相互穿插结合,所以它应该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将网络教学作为铺垫和后期指导。教师在完成传统授课的基础上,还应该为学生分析、讲解互联网上与该教学内容对应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虽然教师的责任增多了,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了,教学中不仅有教师的引导、监督,还有更多的互联网案列来充实知识,使学生不再单一地依靠课堂进行常规学习,扩宽了学习的视野,也启发了学生能从第三方的视角看待学习内容,更有助于其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学习形式

1.互联网线下学习

互联网线下学习是指教师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基础上,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每天、每周的体育锻炼布置作业和提出锻炼要求。由于传统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每周次数较少,达不到每天都进行身体锻炼的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传授身体锻炼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锻炼和学习时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作为基础。

2.互联网线上学习

互联网线上学习是指在上课期间,学生如果有遗漏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未及时请教教师,可以独立学习线上的教学视频,也可以在线上直接与教师进行沟通。在互联网上,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为不同的学生设立账号,然后布置每个周期的锻炼任务,让学生自己填写每个周期的完成进度,这样更容易掌握学生身体锻炼的情况。学生也可以随时与指导教师交流在锻炼过程中的疑问,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三)评价形式

评价不仅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中。评价形式越丰富,越能让学生更深度地参与体育课程评价,完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1.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还要评价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互联网教学中可以专门设立教师评价单元,让学生从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生接受程度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学生的评价,再结合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能使教师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采取学生更认可的教学形式,做到教学与时俱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大多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体育技能掌握程度来评价,很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经常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所以,互联网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互联网+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评价模式还可以扩展到课外,让教师不仅能观察到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还能通过互联网对学生线下的体育活动数据进行监测,从而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

(四)学生动态健康数据库建立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体质和健康水平代表着未来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学生体质也会随着年代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由于学生群体人数众多,不同层次的学生流动性较大,所以单一依靠学校监测学生体质健康过于局限。随着互联网在学校教育的普及,我们可以依托互联网沟通的便捷性和海量数据的存储功能,以个人为单位,对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不同阶段的身体健康数据进行梳理,使数据随着学校的变化而迁移,这样能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身体健康动态数据。

总之,体育俱乐部教学“互联网+”模式能充分整合互联网上优秀的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便利、快捷的沟通方式和体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从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和传统的体育俱乐部教学相融合,建立为高校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打造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数据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30(02):85~88.

[2]姜勇,王东海.移动互联网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學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05):99~103.

[3]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篇3:浅论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

1 高职院校的体能和职业双需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包括生产、管理以及服务领域,随着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对职业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就必须具有高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不仅仅掌握相关知识以及专业就能,同时还包括了良好的体能以及心理素质等,为适应社会工作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就需要提高学生的体能,尤其是在生产一线中的工作者,更加要求具有高的体育技能,若是因为身体素质无法胜任工作,就很难以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遇。职业体能是近些年所提出的一种概念,主要包括了身体承受能力、心理能力、身体素质、职业技能等[1]。

当前社会中的分工越来越精确,职业已经成为划分标准,高职院校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要求毕业的学生具有先关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体能等,所涉及到的专业可以说涉及到个各类领域中,社会对职业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现有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必要进行改进。

2 基于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2 . 1 职业体能重要性分析

体育教学在高职院校中长久被认为属于一种公共课程,在教学中, 仅仅是对学生 开展一些简单的 体育训练。虽然在教学 目标上,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妥之处,主要培养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面对社会的强大竞争力和压力,这种培养方式显然不足,无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身体素质。职业体能是指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工作中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非常有利于日后的日常工作。开展职业和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

职业体能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压力的逐渐增大,学生想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仅仅重视工作能力,忽视了身体和心理的培训,因此需要进行改进[2]。职业体能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学生步入社会后面对的压力逐渐加大,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有必要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课程的设计中可以模拟职业环境,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教学能够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更加专业化,高职院校在体能训练中,与本科院校采取的方式基本一致,忽视了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中需要与职业结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 . 2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重视职业发展

在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要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是很重视,因此在创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体系中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职能和体能,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发展。

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的应用性人才吗,因此高职院校体育在发展中需要以职业发展为基础,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职业性的体育培养,根据学生具体专业的差异,采用更加实用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安排不同内容的职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的发展更加专业化,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2 . 3 构建合理教学体系,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需要结合职业的发展所需求,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体能教育的开展中,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相应的体育锻炼形式和强度等。

高职院校在创新体育教学体育中需要根据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来设置,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体育锻炼,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特色体育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等。在教学体系的开展中需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根据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设置,不断完善教学课程的能力标准,分析课程、就业单位以及体育部分的相关压球等,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课程,模拟职业情境,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形式方面,高职院校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可以将学生的职能体系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处体系的完善中需要加强职业体能理论相关的学习,职业和体能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安排相关的理论知识等,向学生传授运动保健、职业病以及技能训练相关知识,保证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和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开展中,可以向学生讲解职相关的职业病、未来的职业特点以及职业对体能的要求等,并与学生共同积极探讨相关的锻炼方法等,为学生体能训练做好铺垫[3]。

在相关职业体能的培训中,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职业来设置体能教学内容等。如针对流动变资类职业,在工作中身体不断处于运动状态,需要随时变换姿势,如旅欧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与之相关的关键体能要求腰部以及持久力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形体训练、力量和耐力的提升以及体育游戏等;静态站姿类专业,在工作中,要求处于静止状态,相关的专业包括酒店管理、保安等,关键的体能包括腰部、腹部以及平衡能力等,在体育训练中可以采用形体训练、健身瑜伽等方式;静态坐姿类职业要求在工作中处于静止坐立姿势,如计算机专业、文秘专业等,关键的体能包括颈部、腰部以及上肢等,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关的形体训练以及球类训练中;针对车间操作类专业,对学生的四肢力量、身体灵敏度有很高的要求,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采用拓展训练、球类训练等。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中,为保证学生对今后的工作更加明白,需要开展职业情景模拟,为学生制定具体的体能要求,在日常的体能训练中,增加职业操作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保证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学校内可以 定期开展情景 模拟,加强学生的职业 发展意识。在模拟情景的社会中,需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生活体验和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未来的职业生活和工作背景,完善自身的不足,适应社会的需求。

2 . 4 重视课外活动, 改进考核模式

在教学的开展中,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仅仅依靠每周的两节体育课来达到,显然不太现实。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需要与课内教学结合在一起;学校在课外活动的布置中可以与社会紧紧结合在一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如,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技能竞赛以及课外体能竞赛等方式进行展开,保证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体育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形成完善的课程机构,全面提高职业体能。

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想要教学体系的效果得到体现,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考核模式。建议在职业体能考试中在包括活动参与部分、专项技能部分以及体育理论部分等,在理论部分的考评中,可以采用笔试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方面的考核采用课堂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活动方面的培训可以根据学生平常的表现来评价。

3 结语

篇4:浅论职高体育教学的模式创新

【关键词】职高体育 自主学习 师生互动 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68

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丰富,职高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科教学,旨在借助于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常识和概念,提高运用水平,强身健体,为学生有效投身于专业学习提供生理基础。但是当前职高体育教学开展的不够有效,即使在改革的举措中也受到各方面局限,但教师还是应该尽可能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有效的创新,以此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使其建立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同时树立创新理念,对其今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持久影响。

首先,体育教学应该开展自主学习。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建立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展示全然不同的体育课堂,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从而实现体育课的良好教学效果。当前普遍存在学生整体在体育课上态度消极,不认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巧,只想休闲娱乐,甚至体育课成了学生的休息课,导致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并没有帮助学生建立对于体育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运动习惯。职高体育应该成为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压力和激情得以充分释放的课堂,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不少职高体育教师都在上课的时候按照自己的要求,先让学生做热身运动,围着操场跑步,然后就自由活动,教师完全放任不管并不利于学生自主的发展,因为学生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参与和监督,放任不管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自主发展的时候漫无目的没有约束和限制,也就降低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第一,教师在开展自主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情况和需求,实现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有效结合。例如,男生一般喜欢在体育课上进行自主体育锻炼,但是学生此阶段的专业水平还是很有限的,教师作为教学辅助者,可以给出学生合适的指导,促进其在活动中获得水平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是很乐意进行学习的。这样的自主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能够最快得到提高。

第二,自主学习还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把感受和体会的机会交给学生,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運动知识就一节课都灌输理论知识,导致体育课枯燥无聊。例如在学习网球的时候,学生在运球的时候往往拿拍的姿势和手势位置不准确,这样学生在进行网球运动的时候就很难获得提升,并且容易伤到身体。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多种拿球拍的姿势,然后感受哪一种对于活动更方便,并且在运球的时候更容易转变姿势。学生在自主的体会中就能得出结论,学生自主感受进行的选择对其影响是比较大的,记忆也更为深刻,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如果学生选择错误教师再给以指导和启发,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萌发和建立。由此可见,自主学习对于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加快课堂进度,实现优质教学。

其次,师生互动是职高体育教学的重要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对于体育学习不够重视,并且没有兴趣,据调查了解,学生并不是不喜欢体育课,对于体育运动也是比较喜欢的,但是当前很多职高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缺少师生互动教学,一上课就先跑步,然后教师就做自己的工作去了,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督,缺少目的性和规范性,学生自制力又比较差,导致体育课堂开展效果很差,不仅没有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而且不利于学生终身运动理念的形成。

第一,教师在体育课上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特点。职高的学生对于和教师沟通还是比较开放和乐意进行的,教师在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以及身体素质,给学生提出建议或者指导,借助于师生的互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体育课的特点。第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小活动或者游戏,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密切师生关系,从而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游戏,不仅起到活动的目的,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速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师生互动还可以通过一些比赛形式来开展,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中举办篮球赛或者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教师充分参与进来,和学生配合完成小组任务,从而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了解,建立友谊,对教学发展做好铺垫。总之,师生互动是体育教学必要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注意互动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顺利开展课堂,教师尽量先不要告诉学生,可以在课下单独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及时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再者,合作教学是职高体育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合作本身在体育运动方面就是很必然的选择,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一个团体甚至一个班级获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职高教学阶段,体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建立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其形成积极的合作理念,提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顺利适应合作环境和工作岗位。那么体育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呢?

第一,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竞赛。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机进行小组划分,每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给每个小组按照完成情况进行打分,作为年终的成绩评定依据,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参加合作项目,并且小组内部成员也会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效率。第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列举一些合作的事例,例如,在我国奥运会期间一些重大的个人赛事也好,还是团队合作赛事也好,都是团体以及团队合作完成的,默契高效的配合不仅能为自己赢得荣誉,更能为国家赢取声望,这才是作为个体的价值所在,教师要注重向学生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及时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第三,合作教学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职高学生开展体育节或者运动会的机会,指导班级学生互相合作,例如在报名4乘400米接力赛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在每个位置上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优势,这样学生默契配合才能完成任务。在比赛中教师让学生建立集体荣誉感,在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也能形成合作的好习惯。

篇5:浅论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

教学模式由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考试方法等构成。我们考察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可否适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其核心就是考核其能否实现现代体育的功能,即学生全面身心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符合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规律。

2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

2.1 俱乐部制学习的递进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对吉林大学级来自21省、市300名大学生在中学(初、高中)阶段体育授课内容、教学形式及对大学阶段教学模式的评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1)在来自21个省、市的288名学生中,在初中阶段学习体育的19个项目中14项均有接触,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篮球、田径、足球、排球、武术、速滑、乒乓球,而对休闲项目(网球、马术)要求场地条件较高的项目相对较少,反映初中阶段体育课教学的状况;而在高中阶段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项目,仍是休闲类项目较少,同样反映了在高中阶段,简单易学、喜闻乐见的项目开展较好。教学形式,每周2次体育课,每次50min,结果表明,中学阶段学生对体育项目虽然接触不同,但对一项或几项都有学习,入大学后,基本具备了专项教学的基础。

(2)对体育课内容、上课形式的评价表明:传统式,即以自然班上课、教学,以技术、能力为考试标准进行考核,同学对其评价最低,赞成率仅占11%;而俱乐部式教学,入学后即按个人兴趣选专业,按专项能力组织不同层次班进行教学,以个人学习为主,教师为辅,上课时间自己选择,依完成规定的锻炼时间、技能、体能评价体育成绩的教学形式,赞成率达61%。

(3)采用传统式教学与中学教学形式没有更大差异,普修课教学内容比较全面,是对中学所学项目的简单重复,学生既不能产生学习兴趣,又对一些动作难以掌握,接触运动项目多,如蜻蜒点水,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俱乐部制教学根据个人兴趣、体质及运动水平选择项目分层次学习、参加训练,遵循了增强体质、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体育技术由简到繁、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认知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俱乐部制学习项目的专一,适应了教学目标的系统性

俱乐部制学习,采取单一的专项学习,在尊重个人兴趣与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前提下,对某一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设置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到学习基本战术或高一层次的技术,以至成为该项目的校一级的代表队或国家等级运动员。即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再晋升为高级班,这些晋升是根据个人身体素质、能力及技术掌握的程度而定。身体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同学,一入学即可进行相适应的中级班或高级班学习,甚至进入校代表队接受更高的身体、技能训练。这样一来,使得在中学阶段建立起来的体育兴趣继续提升,使得已掌握的体育技能得以进一步提高。就个体而言,是一个体质不断加强、运动技能不断提高、体育兴趣不断加深的动态过程;整体上就形成这样一个体育教学目标不断提升、递进的体系。

体育学习的目标具有系统性,目标的确立,应根据人体发展的客观实际和掌握体育技能的水平确定,即根据个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技巧等方面来确定,人在身体不同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体育目标,表现出阶段性、递进性、相关性,即身体不同阶段应选择不同难度的不同项目来学习。不同阶段应有不同阶段的要求,小学、中学、大学不但在学习内容上应有差别,而且在同一内容的要求上也不应完全相同,如果说小学阶段是以游戏、玩耍为手段开发体质;而中学应是学习、熟悉多项体育运动项目,增强体质;到大学应真正较系统学习一、两个体育项目,并有一定的特长,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递进性,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锻炼的强度、技术动作的难度都应较中学阶段有明显提高。有目标,才有动力,才有新的进步,才会使兴趣不断提升。所谓相关性的特点,即体育项目尽管有几十项,但都是以力量、速度、灵敏性为基础的,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并不意味着全面学习所有体育项目,而是在具有基础素质后,再通过专项素质的提高,掌握其他专项技术也就不难了。而且与同一项目的同一层次的同学在一起学习、训练和比赛,由于身体素质条件、技术基本接近,除了便于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的优势外,更容易激发同学的学习激情,可比性强,利于竞争,充分发挥同学自身的潜能,与其他文化课按所报专业录取,分数相近,在一个起点上学习的模式统一起来。

2.3 俱乐部体制学习宽松,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传统的体育课每周1次学习,如因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就没有弥补上课的机会。俱乐部制使得上课时间大幅度地延伸,从早上6:00至晚上8:30,每周从周一至周六,每次教学时间为60min,每周2次,每学期完成规定的学习时间(比较适合普通学生),自主确定具体上课时间,使得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时间上具有灵活性的选择。

管理的灵活性。由于个人体能、技能的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参与一个专项的不同层次班级学习,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提前晋升到高一个层次学习;反之,掌握较慢的同学可以在该层次上反复训练;身体条件好、素质好的同学,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其他项目学习.灵活管理。

学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更多项目体育课程。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担当得心应手的项目教学,把标准的示范动作展示给学生,简捷明了地讲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爱好与特长,根据自己的评价,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近期学习负担、身体状况,自我调整参与俱乐部的时间,调整运动负荷,这会更好地做到体育锻炼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3 俱乐部制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1 俱乐部制教学使学生的体育意识上升为专项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都是比较清楚的,但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人不多。俱乐部制教学,给同学提供了个性、爱好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教师、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使得每位学生个人兴趣得到满足,主动性得到极大加强,学生会全身心投入,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选项课又使得教师的业务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标准示范、精炼的讲解,对学生兴趣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吉林大学南岭校区2001一2.002两个学年4262名学生进行选项教学试验,共开设16个项目,第一学期报名参加1274人,占总人数的29.9%,第二学期人数达到2980人,占总人数的68.8%,超过半数的学生自愿地选择专项课,说明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乐于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项目较多,每项学时分配较少,学生根本无法掌握基本技术。只有从简到繁,循序渐进,从基本技术到专项技术逐步提高,从一般身体素质到专项身体素质的不断加强,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再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在竞争与对抗中体验乐趣,不断提高运动能力,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特别是得到周围人群、社会的承认,就更能体验到体育的价值。即便是跑步,在一些人眼里看似枯燥,但对于有长跑习惯的人来说,则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那种每次活动后的愉悦感、轻松感,只有经过磨炼的人才能体验到。观察也发现,凡是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人,绝大多数都坚持某一、两个项目,也是他最喜欢的项目,常常又是有点成就的项目,而很少有每个项目都去参加的人。实践又证明,通过4个学期的专项学习,学生基本可以掌握1个项目的体育技能,随着技能的提高,参与兴趣会更浓,运动的强度也会加大,形成对某项运动的偏好,这时学生会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健身时间,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可能形成。

3.2 俱乐部制教学,适应了大学生的身心要求

所谓的身心要求,是运动者对运动的强烈欲望,在训练中掌握体育技能的强烈的成功欲,在参与运动比赛中的强烈竞争意识和表现欲。运动后身体轻松,心情愉悦,精力充沛,运动成了一种享受,继而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锻炼习惯,保持锻炼的激情。而俱乐部制教学,由于课程设置多样化、个人学习项目的专业化、学习过程的层次化、成绩考评的综合化,使得学生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按自然班教学,开设项目轮转频繁,各项目教学始终是在基本技术上打转转,即使是喜闻乐见的篮球、足球这类课程,在一个自然班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同学根本不感兴趣,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任何基础,也会有部分同学兴趣浓厚、技术较好。在课堂上,老师教的是篮球,某些同学心理想学的是足球,或其他项目。教师在内容的安排、练习方法,难易程度上不得不把标准确定在中间层次,照顾大多数,使得兴趣浓厚,技术、体能较好的同学不能尽兴,甚至达不到提高的目的,无法充分的表现,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于技能较差的同学,又无能力去表现,甚至没有欲望,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过大,无论是场地器材的保证能力,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都难以使得每个同学欲望充分满足,体能得到充分调动。

秦勇、翟奕轩二同志对中原工学院级本科生1200学生中进行两轮两种不同形式的问卷调查(选用日本早稻田体育课效果调查表),结果表明。对体育课的愉悦方面,一年级普修课可能因为运动项目较多,练习的心理、生理负荷较大,也可能是由于场地、安全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较严格,对学生的身心解放感、参与乐趣、人际交往的体验、对体育课自主思考等项目得分较低;而二年级专项课中,除课时无变化外,其他项目较普修都有提高。在对体育课的评价方面,普修课与专项课相比,协同意识、懂得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心情激动等因素有提高,表明学生对于学习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自己学”的水平上,更在于“共同学”。在体育课的价值方面,学生对普修中集体配合、集体凝聚力、集体乐趣、利己主义的限制等评价不高,而对于专选课,这几项得分都有明显提高。学生对这两种形式的体育教学的态度变化表明,在完成教学目标、内容的前提下,学生更看重学习的氛围,学习内容的功能、规律,而不是运动技能上的简单传授,更注重心理体验。

3.3 掌握体育技能的成就感,参与竞赛的荣誉感,身体素质增强的自信力,使得体育锻炼成为习惯

每项体育运动都由若干体育动作组成,掌握一个技术动作需几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反复练习,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气力,随着动作的掌握,也标志着力量素质、灵敏性、柔韧性的提高。俱乐部制教学运作方式给同学提供了掌握专项体育技能的条件,因为专项选修,使得掌握技术动作时间基本有了保证。通过4年的学习,对该项运动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有了充分的理解,对该项运动产生了难以忘怀的感情,并能自觉地反复实践。

篇6: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论述论文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日渐深入,在大学生健康素质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其带来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不能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僵化等。因此,必须探索实施四位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调整优化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切实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建立滚动教学制、完善体育考核办法,推动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工作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四位一体

一、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

大学体育教学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科目,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起步较晚,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自主教学、俱乐部教学以及运动处方教学等模式。在,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的通知》,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以多种方式开展体育活动。这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在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前提下,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行为模式的影响,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仍然存在很多弊端,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能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学对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代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生活于相对富裕的时期。同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具有好奇心强,主动性强,思维活跃,敢于挑战,热爱运动等特点,但也有学生不愿剧烈活动,喜欢宽松自由的环境。教学群体性格的变化给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群体营造不同的学习环境,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多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然而,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僵化,主要用于应试教育,是一种较固定的教学思维和行为,其教学效果仅仅在于锻炼了学生身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不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成长,无法确保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僵化。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号召下,虽然体育教学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更多的是“换汤不换药”,仅仅进行一些表面的改变,没有将“终身体育”的理念灌输到教学中,导致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僵化。主要体现在:重视技术、忽视理论研究的教学思路,导致体育教学的发展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支撑,对学生的个体研究不够深入;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单一,创新性不强;组织赛事方式陈旧、项目创兴较少,各种考评制度陈旧,特别是传统“达标”考核,只要学生达到基本条件,不利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因此,在持续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成为了紧急而重要的任务。

三、新时期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对策

1.探索实施四位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一是改善考评细则,注重全面发展。加快探索多维度的体育课考核规则,比如期末考试、体能测试、出勤率等方面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同时,注重发现具备体育技能特长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培养。二是由身体锻炼扩展为课外体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全面的提升身心健康。三是构建全员参与机制。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需要由体育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其他同学共同参与,形成全员参与的教育模式。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努力探索建立“素质-技能-态度-行为”四维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

2.调整优化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切实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一是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调整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高校体育教师要摒弃陈旧的封闭式、单纯性竞技、基本达标测验等教学方法,重新调整体育培养目标。将终身学习、终身锻炼,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深入挖掘每位学生的体育潜力,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等内容融入新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二是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在充分尊重个体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重视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时,适当融入其他学科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和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快乐,重视人文社科教育,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立滚动教学制,完善体育考核办法。一是实行滚动教学制,重视教师水平的提高。在大一、二年级的体育教学中,探索实行滚动制教学。根据体育教师的性别、职称、年龄、专业技能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分配,确保教学团队的师资力量平衡;积极开展体育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培训工作,通过自主学习和单位安排等方式,有效提升教学能力,重点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促使广大教师形成“一专多才”的知识结构。二是完善体育教学的考核办法,改变传统的以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方法。在学生体育学习的考核中,探索实行理论与实践、显性与隐性、过程与结果“三结合”的考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努力程度、平时表现以及取得成果纳入到考核的范畴,有效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综合性分析,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较准确的反映每一位学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盛建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篇7: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小学体育

一、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

随着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全面开始实施课程改革,但很多学校的教学改革只是表面形式,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学校教师目前还没有完全理解并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尤其是针对小学体育教学,学校认为体育课程是“豆芽课,副科”,教学质量并不做要求,教学改革步伐缓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模式属于一种单向直线型的知识传导,很多教师仍然以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自然下降。

2、教师模式单一化

目前小学体育教师大部分都由体育教育专业出身,这些教师一直都接受高单一的体育竞技训练,受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效仿自己体育训练以及学习时候的竞技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过于强调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以及体育动作的示范和技能的练习。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极大的扼杀了小学生乐于思考的积极性,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正处于智力、身体发育成长的大好时机,科学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勇敢、积极向上等优良的品质。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逐渐局限化,仅仅限制在教师所教的体育内容中,学习能力无法提高。

二、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与手段

1、创新体育教学理念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育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身要有不断发展、进步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体育素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做到知识不断更新,打开教学视野,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平时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可以与其他同类型的学校教师多进行横向交流、沟通,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取之所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其次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每一堂体育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的可取之处以及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色扮演体会情境是情境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或者扮演情境中的某一个角色,让学生带着角色转换渗入自己的情感,真切的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体会情境常用的载体可以是故事、寓言或通话,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比较强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故事形式,给学生最大的心理刺激,产生较大的角色效应。比如在练习立定跳远过程中,教师采用“青蛙跳”的形式,教学中需要突出双脚起跳、落地以及肢体协调用力的特点,便于学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又比如在传授快速跑的内容时,传统的教学形式仅仅是跑动练习,不仅教学难度较大,且训练过程非常枯燥,教师可以以“鸡毛信”为主题设计情境,充分激发小学生想要当小英雄的想法,使学生内心有情绪体验,有助于学生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坚持走下来。

3、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主要包括兴趣分组以及性格分组两种,主要目的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兴趣分组主要是将学生兴趣类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组成各教学小组,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教材感兴趣的地方也有所差异,为了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要保证教学质量,首先可以自行制作一个学生兴趣调查表,全面了解学生对哪些体育运动项目感兴趣,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某种运动项目相同或者运动项目类同的学生分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建立学中玩,玩中学的欢乐课堂氛围。性格分组是主要是将学生分成内向型还是外向型,根据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进行分组,一般而言,外向型学生活泼开朗,身体素质较好,反应能力较快,运动水平以及能力相对较高;为内向型学生恰好相反,性格内敛、孤僻,体育素质较差,反应能力较慢,运动能力低下。因此性格不同学生的运动强度以及运动量需求有很大区别。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性格分组,合理安排运动量以及运动强度,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免意外事故发生。

4、变换教学法

变换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下,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如在训练速度时,教师可以进行追逐跑、高抬腿跑、一级一级跑台阶、变速跑、下坡跳以及计时跑等多种训练方式;又比如训练走步练习的内容较枯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前脚掌着地走、两臂加动作走以及拍手走或者在听音乐的氛围下行走等各种形式,每一次都变换不同的训练方法,而不是让学生一遍一遍的机械重复式训练,且每一次训练都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5、利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组合形式给学生展示各型各色的形象、生动的材料,给学生视觉、听觉上带来最大的感观刺激,有利于加强学生记忆,易于学生快速理解、记忆体育运动动作要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前滚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演示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分解示范动作,包括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背臀、肩和后脑触垫,抱小腿蹲撑起立等一系列动作,同时应在每一个分解动作下配上相应的讲解文字。重复的演示给学生观看,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一副完整的技术动作图,有利于学生的练习。

三、结语

篇8:浅论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教学理念成为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传统高职院校体验教学理念认为,体育以健身为主要目的,通过设计课堂运动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因此,传统的高职院校的体验课堂设计大多为三点一线:“三点”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一线”是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将体育理论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缺乏学生与老师互动,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且部分学生还存在严重的抵触心理,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转变高职院校体验教学理念就是要转变教学过程中的“三点一线”,增强学生和老师的互动。首先,高职教学目的不只是以健身为目的,而应该是传播健康体育理念。通过增强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教育的理念,从“被动体育”转变为“主动体育”。其次,做好老师与学生互动的前提是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家教背景不同,接触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 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别化教学,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防止出现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体育的情况。

2 做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程备案工作

体育课程也需要备案,备案必须要基于对课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一是做好体育教程备案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不能只依靠教师责任感强弱来自主安排,也不能单纯用一套教学模板来教学。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担负着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重任,因此要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做好备案工作。二是做好备案工作是对教学目标的负责。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具有唯一性,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富有多样性。做好备案工作就是要通过深入了解课程教学设计,做好基于尊重学生个性化需要基础上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与计划的统一性。

做好体育课程备案工作的目的在于:首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满足学生对体育竞技以及体育精神的需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体育”的意识。其次,通过体育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同时,帮助学生养成欣赏“体育美”的意识。最后,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利用多种教学器材设计和体育方式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转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方法

当前,低效率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必须要改变。一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倾向形式化。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大多重视实践课程,对技能课程关注度较高,课程设计方案比较完善。但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堂教学明显形式化,课程设计受到老师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虽然有教学计划,但是人为性修改教学计划现象明显。因此, 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成为了高职生的“放假课”,学生逃课、缺课的数量较多。二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为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计单一、内容单调,篮球和足球偏多,在网球、高尔夫方面缺乏建树。三是部分院校的体育设施落后,很多学校都没有室内体育场,甚至有些学校的操场还是土质,缺乏塑胶场地。四是部分院校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要求。

转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方法要求:首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做好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监督计划。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体育教学做出学期计划和总计划,并通过采取学生、老师和领导层三方共同监督机制,实现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的监督落实工作。其次,要提高体育教学的重视。高职院校要加强学校体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改善,通过新器材、新工具提高学生“快乐体育”的积极性。同时,不断扩展体育教学种类,引进高尔夫、网球以及传统舞龙舞狮等体育项目。

4 丰富课程设计,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方式从理论上看,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课堂教学有利于普及体育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堂对学生体育进行事前教学和示范,帮助学生规范体育动作,避免出现体育意外事故;课外实践有利于丰富学生体育实践经验,提高体育技能水平。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想效果与实际效果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以讲授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根本。课外实践缺乏计划性,体育教学课外实践成为了“放羊式”教学,无法达到教学想要的效果。

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手段创新,必须丰富课堂设计,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创新工作。一是要丰富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真人示范等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多媒体教师教学时播放MBA季后赛视频,同时对视频中相关的篮球动作进行解释和分析,并鼓励学生实践技能和掌握。二是课外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比赛、与高手过招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积极性。三是要做好学生因材施教计划,有条件的学习应该设立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课程。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报名方式,这样有利于避免由于学校强制选课带来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5 改革学生评价体系,细分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评价体系不严格,评价标准不细分造成的。一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考核大多采用教师分考,学校抽查的模式。这种模式给了体育教学老师非常大的自主性,有利于发挥教师教学能力。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很大弊端,如果体育教学教师责任心不强,所带班级的体育课质量和水平难以保证,虽然采取学校抽查方式,但是学校抽查方式毕竟选择人数少,没有代表性,而且负责学校抽查检测的老师大多都是体育教师,部门人际关系干扰性很强,测试无法保证公平性。二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审核标准大多侧重于动作规范性方面,对于学生素质和培养以及学生对体育审美观念的测试基本不涉及或者涉及很少。

因此,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创新教学手段必须改革学生评价体系,细分评价标准。一是学生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分,加强体育理论考核。体育评价考核要从学生“能进几个球”,转变为“学生知道怎么进球,进球有几种方法”。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好学生评价体系建设。二是要完善评价体系。体育评价过程不能只是体育老师评价,应该通过引入外部专业人员,利用学校领导参与,提高考核的标准和档次,利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提高体育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紧迫性。

6 结语

上一篇: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青海官方登录入口下一篇:创业思想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