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学博士的良心选择

2024-06-13

一个医学博士的良心选择(通用7篇)

篇1:一个医学博士的良心选择

外国名人故事:一个医学博士的良心选择

托德库伯曼是波士顿大学药学院的一位硕博连读生。在读博期间,库伯曼要经常去一些药物技术转换所实习。在这里,他见证了许多医药新技术转化实际药品投入到市场上销售的实践经过。这种实践让他感觉到药物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有些像厨师按照食谱做菜,其中存在着诸多如菜未洗净就下锅等食客不知道的不合格现象和潜在危害。

此外,库伯曼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简称FDA)实习时,还接到过多起消费者的投诉。比如,一位父亲称自己曾给5岁的儿子每天服用了一定剂量的维生素,这些剂量都是根据该维生素药瓶上的使用说明书来的。一段时间后儿子身体却发生了异常,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是由于服用的剂量超标的缘故:每天的剂量整整超了一倍!

一位老人称,为了强健身体,自己一直在服用一种人参片剂,后来这种片剂却被曝光含有潜在致癌的杀虫剂。这让我无比愤慨,他们居然一直在把我朝癌症的绝路上赶!

还有一位妇女称为了治疗失眠,自己一直在吃一种非常昂贵的失眠药,后来发现药里根本就没有产品宣传上所说的治疗失眠的特效成分!

另外,关于伪劣的假药投诉更是不计其数。

这让库伯曼对FDA的检测监督职能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们为什么坐视不管呢?

后来库伯曼才发现由于人手和经费的缺乏,FDA对其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很差,因此只有在发现极为严重危害健康的问题时才会出动。而对药品,尤其是膳食补养品里的有效成分能否达到标签上所宣传的含量以及是否安全则很少评论和一一加以检测,这就给了那些心术不正的生产厂家坑蒙拐骗消费者极大的机会,因为里面的暴利极大!

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新技术和最新的产品,而是能够在令人眼花缭乱而又彼此竞争、互相打压的健康市场中有所选择,他们除了担心产品是否真的有效外,还要担心它们是否安全,有无污染。库伯曼决定尽可能地帮助有这些顾虑的消费者们,做一个有良心的`人。为此他推掉了美国一所知名度很高的医院的聘请,于底创办了一家名为消费者研究室网络的公司,并聘请了世界顶尖的膳食补养品专家威廉奥博迈椰,后者曾在FDA工作过,在膳食补养品方面的造诣颇深。

消费者研究室网络的定位是为全美的消费者们检测多种药品,特别是膳食补养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并且指导消费者对产品进行取舍,而不是一味听信广告上的宣传。

库伯曼先是独立购买了全美绝大多数品牌的药品和膳食补养品,而后对它们进行科学的检测,以验证其成分含量以及安全和功效性,公司也因此成为全世界第一家独立的民营药品及膳食补养品的消费监督机构,不接受任何一家产品生产商的邀请和送礼,也不理会来自任何社会上的高层的说情和干预。

每隔一段时间,这些检测报告和数据就会汇编成书,面向市场销售,目前该书每期已经拥有近20万的固定订户,而其公司网站每天也有近300万的人访问。更让库伯曼高兴的是,现在每天他都能收到上千份的咨询邮件,其中有20%是来自美国之外的国家!

我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当一名优秀的医生,只能帮助有限的病人,而现在的我正在帮助更多的病人,不分地域和种族!

当所有人都觉得健康保健行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利可图,有漏洞可钻,把不知情的消费者搞得眼花缭乱时,库伯曼却靠着自己的良心为消费者建立了一堵防火墙!为此他获得的可能不是暴利,但却得到了一份比暴利更丰厚的收入,那就是消费者们对他的信任和求助!

篇2:一个医学博士的良心选择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报道说,一个医学博士把许多看起来很抽象的医学知识点,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许多原本深奥复杂的知识点,都变得轻松有趣、容易记忆。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博士生舒畅《八年制复习笔记,伤不起的学医人》的医学知识漫画。他说,自己是八年制硕博连读的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较为繁杂,难以记忆,他也曾为此挠头。2009年,他受一本国外医学书配图的启发,开始尝试将抽象的医学知识点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方便记忆。平时遇上合适的漫画形象,就会考虑和医学知识相联系,然后随手画出来。“我高中时候背古诗也经常把那种意境画下来,效果不错。图像的记忆主要是靠右脑,而人的右脑利用率较低,这也是对右脑记忆的一种开发。”

在这一系列医学知识的右脑记忆笔记中,我们确实看到了把图像记忆、思维导图等各种高效学习方法融合起来的灵活生动的笔记方式,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活泼有趣。

篇3:一个医学博士的良心选择

20世纪初叶的1910年10月下旬, 在中国东北边陲小镇满洲里出现了第一例因染肺鼠疫而身亡的命案。时隔不久, 被喻为“死神”的肺鼠疫传染性疾病从边陲小镇向外迅速蔓延, 严重的疫情不仅肆虐着东北三省, 且有袭进京师、中原的趋势。仅仅不到三、四个月的时间, 因染疾而亡的人数就达到4.2万人。

1910年, 中国正是饱受内忧外患, 国力衰微, 清廷岌岌可危。加之民间缺医少药, 一时间人们恐慌到了极点。然地方官吏也是无所作为、无能为力。人们眼睁睁地看着恐怖的疫情从满洲里迅速蔓延到哈尔滨的傅家甸, 一个小小的傅家店地区每天死亡人数竟达100多人。全家染病, 满门暴毙已不鲜见。更为悲惨的是有位母亲眼见几个儿子相继病死后, 痛不欲生的她也投井身亡, 人间悲剧处处可见。

鼠疫肆虐之初, 哈尔滨道尹于驷兴也采取了抑制病情蔓延的防疫措施, 在傅家店组建了防疫站。但由于没有西医, 没有检验设备 (当时的哈尔滨连一台显微镜都没有) , 根本无法对肆虐的疫情和病源作出科学诊断。因此, 疫情完全处于严重失控的状态。鉴于此情, 东三省总督锡良一面着力组建防疫所, 一面布告市民, 严加预防。同时急电清廷, 报告疫情, 紧急呼救。

与地方官吏束手无策相比, 一直觊觎并企图霸占中国东北的日俄两帝国则非常重视疫情的发展。肺鼠疫发生后, 沙俄帝国驻在哈尔滨的中东铁路公司, 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建立临时防疫医院, 并派重兵把守中东铁路的各个车站。派医生专门检查中国人, 遇到有与疫病相似的人立即送到防疫所。并扬言要禁止中国人在哈尔滨道里道外往来, 造成当地人民极大反感和强烈不满, 与俄医生不时发生冲突。此时, 日本设在旅大的“满铁”公司也立即行动起来, 派出医务人员赶赴哈尔滨地区秘密调查俄人防疫的办法, 并请求中东铁路公司准其派遣医生赴满洲里调查疫情。同时日俄两国都通过外交照会, 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 要求在傅家甸设立医院, 检验傅家甸居民染疾情况, 否则他们将要出面来治理东三省的鼠疫。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 清政府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控制疫情发展、解除疫祸灾难的大事, 更涉及国家主权和国人尊严的大问题, 于是断然拒绝了日俄两国的提议, 接受外务大臣施肇基的举荐, 钦命剑桥医学博士、时任天津北洋军医学堂帮办的伍连德为东北防疫总医官, 即刻组成防疫队伍, 速往哈尔滨疫区。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 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东北抗疫第一线。

伍连德其人其事

伍连德, 字星联, 祖籍广东新宁 (今台山县) 。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家庭。他自幼聪慧, 七岁考入当地英国公学, 接受十年教育。由于成绩优异, 1896年考取了英女皇奖学金, 遂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攻读医学。190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德法等多家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从事微生物等学科的研究工作。1905年伍连德回到马来西亚, 在吉隆坡医学院从事热带医学研究, 同时开设诊所。1906年, 伍连德在槟榔屿组织当地人民积极开展拒毒禁烟运动, 大力提倡移风易俗, 宣传文明健康新生活。

1907年, 经清廷外务大臣施肇基和海军大臣谭学衡力荐, 伍连德应清朝政府特聘回国, 出任天津北洋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自此开始了他以“赤诚爱国”之心, “自强创业”服务祖国30年的光辉历程。

1912年他创立了东三省防疫总处, 尔后在哈尔滨、三姓、拉哈苏、黑河、满洲里、营口、奉天等处建立了新式防疫医院。1915年创办了中华医学会, 曾担任第一次大会会长, 并任《中华医学杂志》第一任总编。1918年他筹建了北京中央医院 (北大人民医院前身) , 出任第一任院长, 同时还积极参与了北京协和医院的创建。1926年, 他创办了东北第一个医学院———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 (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 , 担任第一任校长。1930年, 伍连德经过多年努力, 呼吁当局, 在上海正式成立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 他出任第一任处长。从此, 国境卫生检疫从外国人掌控的海关交回中国管理……太多的第一, 太多的开创性贡献, 伍连德因此被誉为“中华现代医学先驱者”“中国防疫事业第一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之泰斗”。1983年, 由著名的流行病学家J·M·拉斯特主编的《流行病学辞典》中伍连德是唯一被列入的中国科学家。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 著名学者梁启超就曾赞誉:“科学输入垂五十年, 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 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伍连德在东北抗疫一线

1910年12月22日, 伍连德以清朝政府全权代表的身份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之中。伍连德等人一到哈尔滨疫区, 立刻展开调查, 制定防疫方案。然伍连德在开始遇到了种种障碍, 其中最难的就是与当地政府官员的合作问题。伍连德生长在国外, 不了解中国国情, 汉语汉文都不很熟悉, 他开始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

在防疫过程中, 伍连德凭借着丰富的细菌学学识, 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查研究, 并于12月28日在哈尔滨市郊对一位女性日籍旱獭交易商客栈老板的疫尸进行了解剖, 确定流行的是经由呼吸传染的肺鼠疫杆菌。于是他制定了以隔离为首先措施的防疫原则———他紧急征用学校、教堂、浴堂等建立了的临时医院, 把患者和疑似病人 (“疑似病例”一词即伍连德由英文转译, 首先使用) 区分开来, 并且强制把病人同家属进行隔离, 对病人的房间实施消毒, 以防止互相传染。面对散落四处暴露于野的3000具疫尸, 伍电呈朝廷, 要求特准立即就地进行火葬, 很快便得到北京批准。两天内, 被堆成22堆的3000具尸体实施焚化, 这样做在当时实属不易, 但因疫尸仍带菌是重要传染源, 刻不容缓, 伍博士果断强制性地采取了行动。

接着伍和他的一班人马按计划实施了交通隔断。当时最主要的传播渠道是铁路, 因为中东铁路从中俄边境的满洲里向东南经哈尔滨通海参崴, 南满铁路自哈尔滨通往沈阳、大连、旅顺, 沈阳还有京奉线直通北京。而东北十万名劳工大多来自直隶、山东, 正值回家过年的时刻, 加之满洲里一带疫情的严重, 惊惶失措的人们更要往关里逃逸, 在火车上就时有患者死亡。为了阻止病源的扩散, 伍连德坚决主张隔断交通。所谓的隔断交通, 就是在火车站设立防疫检查点, 由防疫医生对上下火车的旅客逐个检查, 将检查出来的疑似病人用车拉往防疫医院进行隔离, 隔离七天后, 没有什么异常再放行。由于人们卫生知识的缺乏和对疫病的恐惧, 抵触情绪非常大, 很难实施执行, 只好从长春急调500名陆军部队的士兵维持秩序协助防疫医生的工作。1911年2月3日, 正式断绝交通开始, 仅仅几天时间, 检查出来的疑似病人就达到1400余名, 从中东铁路公司借来100辆瓦罐车都不够用, 又借用了40辆。后来疫情严重时, 干脆火车实行禁开。

接着伍连德等人策划了以政府出面张贴布告, 在民间宣传科学卫生防疫常识, 告之民众这场传染病的危害性, 并公布政府当局采取的一些措施。1911年2月3日的布告中是这样宣讲的:现在鼠疫流行虽属天灾, 而实际是由于平时居住和生活不讲卫生的原因。据派人调查报告中讲车站本设有医院, 但患者家属顾惜病人, 不忍隔离, 不肯送医院医治, 致使全家死亡的有之, 或无力掩埋弃尸于露地者有之, 或尸在铁路界外抛弃于界内者有之。种种行为, 竟置传染于不顾, 等到自己被感染了, 后悔也晚了。这样的行为既可恨也可哀。以现在疫气之烈, 传染之快, 死亡之多为从来所未有……今后房屋街道必须逐日打扫清洁, 如违反则罚款。如家有染上鼠疫之人马上隔离, 并且报告防疫会进行消毒检查, 不准违抗。如有疫死之人, 其家属有气力的要报告防疫会进行消毒, 并且掩埋尸体。没有家属的尸体或有家属但没有力气不能掩埋的, 应即行焚化, 还要报告消毒, 不准随便抛弃野外, 以防病毒扩散, 互相传染。自今之后, 如再有染疫不报或抛弃尸体不掩埋焚化者, 即指名拿办, 按例问罪。这些措施和手段都是为了保证实行彻底的隔离[1]。

在防疫过程中, 伍连德亲临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并邀请各国的传染病专家和著名学者赴哈, 共同研究病理和防疫办法, 如日本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医学博士北里柴三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科大学教授藤浪、俄国的医学博士萨伯罗特尼、英国的医学博士法拉尔、裴德利等著名学者, 他们都曾来过哈尔滨疫区进行疫情考察。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 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被控制住了———自1911年3月10日起, 就没再有新生病例的报告。从此伍连德名扬四海。

参考文献

篇4:一个医学博士的良心选择

“我知道死亡有一万多道门,让人们各自退场离去。”

———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的陈作兵,把父亲送回了浙江诸暨老家。他是浙医一院毒理专家、医学博士,根据父亲的要求他没有选择放疗化疗,而是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还向母亲交代,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适当作镇静催眠让父亲安详地离开人世。

这是一个医生对自己父亲临终治疗方案的抉择。

医生对父亲临终治疗做出抉择——“最后一定让你安安静静没有痛苦地走”

陈作兵和医学打交道已经23年了。1989年,他考入浙江大学医学院,1994年进入浙江诸暨市人民医院工作直至现在。他知道,在医疗技术日趋发展的今天,死成为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即使是惡性肿瘤晚期病人,往往也能在各种治疗手段下生存一年多。

78岁的父亲陈有强2011年4月发现腹膜恶性间皮瘤时已经属于后期了。在浙江医科大学一附院住院时,眼见许多恶性肿瘤晚期的病人瘦骨嶙峋,痛苦不堪,陈有强找到医生说:“我实在不愿意再看着儿女为照顾我奔波劳累,也不愿意自己变成别人那个样子,你们让我安乐死吧,如果你们不能这样,我自己想跳楼。”

陈作兵在了解父亲的病情和想法后,对父亲说:“爸爸你放心,活着的时候你要坚强,但走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让你那么痛苦。最后一定让你安安静静没有痛苦地走。”父亲听到这句话,几天后,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又翻出了喜欢的老子和庄子的书,慢慢看。

陈家也为老父亲的病情召开了家庭会议,最后商议由父亲自己决定。

父亲问,化疗、放疗后可以延长多少时间?陈作兵说,不一定,效果好也许几个月。父亲又问,多少钱,对人体有什么不好?陈作兵答,全部公费的,副作用是脱发、无力、胃口不好等等。父亲说,让我想想,我明天上午告诉你。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母亲打电话给陈作兵,说父亲已经决定了,要他来病房。父亲说:“我想和你母亲回老家去……”

开车把父母送回农村老家——“让父亲安静从容地过一段舒心的日子就好了”

2011年7月,家人把老父亲和母亲送回老家,位于诸暨市西部山区的上和村。村子坐落在一个狭长的山谷里,四周群山环绕,山上常年郁郁葱葱,一条小溪从村子穿过,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让父亲安静从容地过一段舒心的日子就好了”。母亲陪伴着父亲,父亲不再吃药,不再打针,只吃些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鸡、鸭、鱼、肉爸爸吃得很开心,一直到去世,他也没有像晚期肿瘤病人那样变得很瘦。”

村里的人得知老人病了,每个路过家门口的人总是要和他说几句话的,这些孩童时就曾和父亲在一起的人,父亲在最后的半年里,几乎都见到了。母亲告诉陈作兵,一生随和的父亲几乎从未和人红过脸,除了和一位同事,但在最后的日子,父亲给这个同事打电话聊天,两个人和解了。

2012年的春节,是陈家最为热闹的一个春节,陈家全部汇聚到诸暨市陈作兵的哥哥家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陈家吃了年夜饭,拍了许多张全家福,父亲在拍照的时候,始终笑着。过完这个春节,大年初一,父亲就因病重住进了诸暨市人民医院。

按照父亲的意愿和陈作兵的建议,治疗拒绝一切化疗放疗,只是普通的补液,对症治疗,缓解疼痛。此时的父亲已经是昏迷的前夕,疼痛越来越难以忍受,腹水增多,肚子已经隆起。父亲去世前的一个周末,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父亲说,他也许出不了院了,这是他生命最后停留的地方。他的骨灰必须拿回农村,埋在奶奶旁边。儿女长大了,没有牵挂,务必要对母亲好些,如果她以后也得了重病,不要让她太痛苦等等。陈作兵说我会的,父亲你放心吧。父亲笑了,也放心了。

这是父亲与陈作兵最后的告别,一周后,2012年3月22日,父亲去世。

父亲昏迷时不让再抢救——“不要打扰他,让他安静地离开吧”

那天凌晨,大约三点钟左右,母亲打电话告诉陈作兵,父亲病危,陷入昏迷,医生问要不要抢救。这样的程序,陈作兵也做过许多次,心脏按压起搏(因为晚期肿瘤癌症病人十分虚弱,很容易压断肋骨),切开气管,插进直径超过三厘米的管子,上呼吸机,24小时补液,包括盐水、营养液,消炎药,镇痛药,镇静剂,躺在重症 监护室里的病人意识似有似无,逐渐多脏器衰竭……

在电话里,陈作兵告诉母亲,如果父亲万一昏迷了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了,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了,让他安静地离开吧。三个多小时后,陈作兵从杭州赶到诸暨市人民医院,父亲已经平静地离去了。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鲁迅在《父亲的病》中写道,这样矛盾挣扎的心情,几乎是陈作兵曾经真实心情的写照。

链 接

立法缺失求死悲剧频现

在今天的中国,“安乐死”没有立法,“尊严死”“临终关怀”“ 生前预嘱”亦未能广泛推广,如此种种酿成的苦果大量存在,引发人们的关注,更应引起我们对于此问题的深度思考。

○台湾老人杀妻求死

台湾84岁退休工程师王敬熙的妻子罹患帕金森氏症,事发前又摔倒骨折。他认为妻子活得很苦,2010年12月26日拿6颗安眠药给妻子服下昏睡后,用铁锤把螺丝钉钉入妻子前额致死。案发后他自首,并公开宣称,说他没和太太一起共赴黄泉,就是要“留一条命唤起社会重视安乐死的‘立法’”。台湾当地法院以杀人罪对王敬熙判刑9年。王敬熙不服,上诉求死,后病逝。

○贵阳男子勒死求死父亲

因车祸受伤的父亲花光了儿子打工的积蓄,病痛难忍下,父亲多次祈求儿子帮助其自杀。2010年5月14日,贵阳男子徐永贵用一条麻绳勒死了父亲。庭审中,徐永贵否认杀父是为了摆脱累赘,声称是应父亲的请求才这样做。此案经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在2011年一审判处徐永贵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4年。

○合肥女子医院自缢

2011年,在合肥的一家医院,女子王某身患肾病和尿毒症,已经卧床3年。其丈夫为了给她筹集医药费,拼命干活。由于治病需要高昂的医药费,面对贫寒的家庭和憔悴的丈夫,王某多次提出放弃治疗,但不被家人允许。无奈之下,王某在医院洗手间用手机充电线自缢身亡。

○广东男子买农药助母安乐死

2011年5月16日,广州市番禺区石基镇的石基派出所接到邓明建的报案,称其母亲李某在出租屋内自然死亡,但公安机关对李某尸体初步检验却是有机磷中毒死亡。事后,邓明建供称,是应母亲的请求才买农药助母亲“安乐死”。一年后,番禺区人民法院对这宗 “弑母案”作出了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邓明建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篇5:良心的选择(中)

那个和秀儿在一起的男人会是谁呢?刘金德为什么要刻意隐瞒呢?

赵高越想脑袋越大,根本理不出个头绪,老婆见他神情恍惚,就问他怎么了。

赵高把心里的疑惑跟老婆说了,然后又说:“棉裤套皮裤,肯定有缘故。你给分析分析,金德为什么要这么做,跟秀儿一起走的男人会是谁?”

老婆听完他的话,也觉着好奇,说:“金德这两口也是,儿媳妇既然回来了,怎么天不亮就让她走了?是不是怕人啊?”接着又问赵高,“老赵,秀儿真的怀孕了?”

赵高说:“我觉着像,而且跟她在一起的男人应该就是孩子的爸爸。”

老婆想了想说:“我觉得不太可能,你想啊,自己的儿媳妇被人抢走了,换了你,你会让这个人进门吗?”

赵高不说话了,这时候,他的宝贝孙子跑进来,嘴里喊着“爷爷、爷爷”,赵高眼睛一亮,突然说:“那也未必,如果我是金德,说不定就会让秀儿的男人进门!”

老婆不解地问为什么,赵高抱起孙子说:“为了孙子呗。”

老婆说:“人家儿子都没了,哪有孙子?”

“对呀,宝儿一死,金德就绝了后。金德这人我了解,最看重香火,比我都传统,他现在最盼望的就是有人能传宗接代。你说,如果秀儿提出把肚子里的孩子给他当孙子,他会不会同意?”

老婆一怔,说:“你想象力可真够丰富的,可那毕竟不是宝儿的孩子啊,没有血缘关系,让人知道了他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赵高在心里把事情重新梳理了一遍,说:“所以金德才要隐瞒,他怕我知道秀儿领了男人回来,更怕别人知道秀儿怀孕,所以天不亮就让两人走了。因为雪地留下了脚印,他怕人看到后会猜到秀儿是带着人回来的,这才要扫掉。起初我以为金德是没看出秀儿怀了孕,现在想想,他老两口也是过来人,怎么会看不出来?现在我明白了,他肯定是想等孩子生下后再抱回来,到时候就说是宝儿的遗腹子,那样就不会有人再说闲话了。”

听他这么一分析,老婆觉着有些道理,但是又问:“那你说那男的跟着来刘家干什么?”

赵高说:“大概是秀儿想回来看看,那男的跟她做伴,开车送她回来的吧。”

老婆撇撇嘴说:“我还是不太信,换作是我,我就不让秀儿的相好进门,宝儿还尸骨未寒呢……”说到这里,她脱口说,“老赵,你说,会不会宝儿没死?秀儿肚子里的孩子就是宝儿的,那男的就是宝儿?”

赵高更是吓了一跳,说:“不可能,宝儿肯定死了,丧事都办了。”

老婆却越想越覺着可疑,道:“说是死了,你看到尸体了,还是亲眼看到火化了?金德和秀儿去山西不是只拿回来一个骨灰盒吗?”

赵高听得一愣一愣的,心想:对呀,谁也没亲眼见到刘宝的尸体,听刘金德说,连他都没见过,当初他和秀儿去山西办理后事,等他们到的时候,尸体已经火化了。可……怎么可能呢?人命关天,不是儿戏,再说,人家矿主又不傻,没见到尸体,怎么可能赔四十多万呢?

老婆接着说:“反正我刚才在金德家说起宝儿,金德两口子哇哇地哭,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我心里就觉得哭得有点假。这大过年的,当着外人的面再伤心也不至于哭成那样啊。我猜,昨晚那个人,很可能就是宝儿!”

老婆的这番话提醒了赵高,之前他认定刘宝已经死了,就没往这方面想,所以发现秀儿怀孕,就认定她是找了别的男人,现在经老婆一提醒,他换了个思路前前后后一想,发现昨晚和秀儿一起回来的男人还真有可能就是刘宝。

当然,前提是刘宝没有死。

刘宝死而复生,刘金德两口子高兴都来不及,为什么还要刻意隐瞒呢?

赵高越想越好奇,他决定再去刘金德家探个究竟。

敲开刘家的门,刘金德见是赵高,干笑着问:“村长,有事?”

赵高不说话,进了屋,就抬眼四下打量。

刘金德小心地问:“村长,你找什么呀?”

赵高盯着刘金德的眼睛,突然问:“金德大哥,昨晚是不是刘宝回来了?”

一听这话,刘金德脸色大变,随即强作镇定,磕磕巴巴地说:“村长,别开玩笑,宝儿怎么可能……”

赵高将他的表情看在眼里,心中已有数,诈唬说:“我不是跟你开玩笑。大哥,昨晚有人看见宝儿了。”

刘金德颇有些气急败坏,“是谁在胡说八道啊,大年夜的,他一定是见鬼了吧!”

见刘金德反应如此强烈,赵高心中更有数了,继续诈唬说:“你别管是谁,反正有人今天早晨看到秀儿和一个男人从你家走了,那个男人就是你儿子刘宝。”

刘金德夫妇慌乱地对看一眼,刘金德还要再说,不等他开口,赵高逼问道:“如果不是刘宝,那昨晚跟秀儿一起的那个男人是谁?”

“他是……”刘金德无言以对,方寸大乱,情急之下,他突然跪倒在地,哀求道:“村长,求你帮帮我,帮帮宝儿!”

赵高忙伸手拉起他:“怎么回事?你慢慢说。”

刘金德苦着脸爬起来,先将门关好,回来深深叹了口气,说:“村长,宝儿也是一时糊涂呀,他现在也后悔了,可事到如今……实在是没办法了呀。”

赵高问:“宝儿真的没死?”

刘金德点点头:“没死。”

“那死的人是谁?你带回来的骨灰是谁的?”

刘金德说:“我也不知道。我和秀儿去山西处理后事,矿上就把骨灰盒交给我,说宝儿的尸体已经火化了。”

“那你什么时候知道宝儿还活着的?”

“是从山西回来后。宝儿把我们骗得好苦,你也知道,刚得到他的死信儿时,他妈差点没哭死,要不是我看得紧,她都不打算活了。”赵高想起当初刘金德两口子哭得死去活来的情景,知道他所言非虚,就追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金德不敢隐瞒,便把事情经过从头至尾说了一遍。

四、四十万的诱惑

发生矿难的那天,刘宝上夜班,下井之后不久他肚子就疼得要命,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跟工头请了假,一个人去了县医院。结果一查是急性阑尾炎,他便留在医院输液。

nlc202309050138

第二天下午,医生见他的病情控制住了,就让他出院了,刘宝便坐车回矿上。说来也巧,在车上他听见两个当地人在聊天,其中一个人说:“真惨,井下的工人一个都没跑出来,即便没被炸死也被压死了,二秃子这回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旁边的刘宝就留了心,因为二秃子正是他干活的那个矿的矿主。

只听另一个人说:“没事,只要舍得花钱,把方方面面的人都安抚好,多大的事也摆得平。二秃子这家伙胆子大,听人说,他判断井下的矿工生还的概率很小,干脆连救援都不做,现在大概已经着手赔偿了。”

前一个人问:“那尸体总得挖出来吧?”

另一个人说:“挖个屁,埋在哪里不是埋啊?我听人说,出事的是一个班的工人,有八九个人,可二秃子对外说当晚井下只有两个工人在干活,你说要是挖出来,不就露馅了吗?死两个人和死十个人的性质可大不一样,二秃子就甭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宝不动声色,旁敲侧击地一打听,问清了出事的正是自己干活的那口井,井下的人一个都没跑出来。他一方面又庆幸又后怕,另一方面,他又觉着这是一个机会。他从工友那里已经听说了当地矿老板私下的一些潜规则,那就是如果出了事故,特别是出了人命,他們一般肯多花钱私了,息事宁人,只要和遇难者的家属达成默契,就可以把事故隐瞒过去。对他们来说,只要煤矿没有被封,花的钱很快就能赚回来。

想到这一点,刘宝就动了心思。他想,出事的时候是晚上,知道自己中途请假去医院的只有工头和井下的那几个工友,他们如果全部遇难,又不往外挖尸体,那外面的人根本就不会知道他当时没在井下。或许,现在自己的名字已经上了死者名单,这样的话,家人就会得到一大笔赔偿金。

一想到那笔巨额赔偿金,刘宝心中禁不住一阵狂跳:自己就是干一辈子,怕也挣不上这么多的钱,有了这笔钱,不但能盖一栋新房结婚,剩的钱如果省吃俭用的话,下半辈子也够花了。

诱惑难以抵挡。于是,刘宝半道就下了车,掉头返回县城,找了家小旅馆躲了起来。

接下来的事果然如刘宝所料,他成了遇难矿工中的一位,他的父亲和未婚妻秀儿来到山西,顺利地拿到了赔偿款。二秃子为了息事宁人,在国家规定赔偿标准的基础上额外多赔偿了十万,条件就是签一份保密协议,不许对外人说起此事。人死不能复生,能多拿十万,也算是个安慰,于是,家属们都痛快地签了字,拿钱走人。

事故处理完毕后,刘宝没敢马上和家人联系,而是又躲了一段时间,等风声完全过去,这才偷偷给秀儿打了个电话,说明了情况。

一家人得知刘宝死而复生,高兴就不必说了。后来,全家一商量,刘宝虽然没死,但暂时是不能回来了,于是,便让秀儿前去跟刘宝汇合,两人来到南方一个偏远的小城开了个小餐馆,过起了隐姓埋名的日子。

谁知,除夕之夜,两人思家心切,就偷偷溜了回来,想跟父母过一个团圆年,不料却被赵高撞上了。

(未完待续)

篇6:一个医生的良心

——陈晓兰

对陈晓兰来说.她永远不能忘记的是1997年7月24日,这个改变她命运的日子。那时她还是一个医生,因为她为人正直又医术颇高,同事都很尊敬她,病人也都爱戴她,不惜万里求医,而这所有的一切却因为一个病人改变了。

那天,陈晓兰正在工作,突然有一个病人跑过来对她说:“陈医生,你能不能不给我打那个‘激光针’。我打了会哆嗦。”会哆嗦?难道是输液反应?陈晓兰慌忙跑去看,她看到了一种名为“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的输液配套器械,仪器上有一行小字“ZWG-B2型”,她知道ZWG这是“紫外光”三个字的拼音缩写而不是什么激光,于是她拦住了要打针的病人说,这不是什么激光,而是紫外光。

让陈晓兰没想到的是,就因为这句话,第二天她就遭到了院领导的质问:“谁说光量子不是激光,这是上海医科大学陆应石教授发明的,你比陆应石教授还厉害?”陈晓兰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从此她开始研究“光量子”,经.过研究她发现,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是把给病人输液的液体充氧后经仪器中发出的“激光”照射后再输入体内。可是药物是要防氧化并避光的,怎么能进行充氧和光照呢?陈晓兰迷惑了,她给上海一些有名望的医生打电话,询问药物是否可以用紫外光照射,但是大多数医生都说不行。于是陈晓兰便自己买来药水,借用“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进行模拟试验.结果令她大吃一惊,原来经过光量子充氧的药水,竟然生成了絮状物!

陈晓兰拍案而起,病人的血管又不是下水道,把这种东西输进去,让它怎么出来呢?她愤怒了!这时她母亲也已经托人打听到,那位“陆应石教授”纯属子虚乌有。陈晓兰难以置信,亲自跑到上海医科大学人事处查询,但工作人员明确地告诉她,该校包括附属医院在内的一万多名职工中.根本没有陆应石这个人。而医院对陈晓兰的反映不作理会,“谁反对光量子谁下岗”。

陈晓兰犹豫了,但一想到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死于药物中毒,她就没办法心安理得继续坐在医院里。她开始一家家走访那些打过“激光针”的病人。在受调查的23位接受过“光量子”治疗的病人中,有9位死于肾功能衰竭和肺栓塞。于是陈晓兰找到区委和卫生局反映情况,从此踏上了十年揭露假劣医疗器材之路。

为了举报假劣医疗器械。十年来陈晓兰在京沪线上往返了四十多次,为了省钱,她尽量坐慢车。过去她是个衣着讲究,饮食精细的人,而现在她能啃黄瓜吃包子度日,没钱的时候,甚至连三元钱的澡都洗不起。她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贴上了自己的健康,而她的行为却让一个又一个不法医疗器械企业及医院被依法查处。

曾经有人提出要为她募捐,资助她经费,她全部回绝了。“一旦拿了钱,即使你把这些钱全部用到正道上,也会有人说你别有所图。我不拿,我就行得正。”2007年10月,以陈晓兰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天使在战斗》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们全票通过。2007年12月2日她被评选为“2007年十大法制新闻人物”,2007年12月30日,她又成为了2007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

曾有人这样评价陈晓兰:她不是佛,却以一己之力普度着众生,她不是菩萨,却时时关心着天下黎民百姓,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纯洁的大任。而陈晓兰却说:“如果不是走上了这条路,我现在也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但我是医生,我在和生命打交道!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篇7:一个医生的良心

那天,陈晓兰正在工作,突然有一个病人跑过来对她说:“陈医生,你能不能不给我打那个‘激光针’。我打了会哆嗦。”会哆嗦?难道是输液反应?陈晓兰慌忙跑去看,她看到了一种名为“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的输液配套器械,仪器上有一行小字“ZWG-B2型”,她知道ZWG这是“紫外光”3个字的拼音缩写而不是什么激光,于是她拦住了要打针的病人说,这不是什么激光,而是紫外光。

让陈晓兰没想到的是,就因为这句话,第二天她就遭到了院领导的质问:“谁说光量子不是激光,这是上海医科大学陆应石教授发明的,你比陆应石教授还厉害?”陈晓兰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从此她开始研究“光量子”,经过研究她发现,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是把给病人输液的液体充氧后经仪器中发出的“激光”照射后再输入体内。可是药物是要防氧化并避光的,怎么能进行充氧和光照呢?陈晓兰迷惑了,她给上海一些有名望的医生打电话,询问药物是否可以用紫外光照射,但是大多数医生都说不行。于是陈晓兰便自己买来药水,借用“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进行模拟试验.结果令她大吃一惊,原来经过光量子充氧的药水,竟然生成了絮状物!

陈晓兰拍案而起,病人的血管又不是下水道,把这种东西输进去,让它怎么出来呢?她愤怒了!这时她母亲也已经托人打听到,那位“陆应石教授”纯属子虚乌有。陈晓兰难以置信,亲自跑到上海医科大学人事处查询,但工作人员明确地告诉她,该校包括附属医院在内的一万多名职工中.根本没有陆应石这个人。而医院对陈晓兰的反映不作理会,“谁反对光量子谁下岗”。

陈晓兰犹豫了,但一想到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死于药物中毒,她就没办法心安理得继续坐在医院里。她开始一家家走访那些打过“激光针”的病人。在受调查的23位接受过“光量子”治疗的病人中,有9位死于肾功能衰竭和肺栓塞。于是陈晓兰找到区委和卫生局反映情况,从此踏上了10年揭露假劣医疗器械之路。

为了举报假劣医疗器械。10年来陈晓兰在京沪线上往返了40多次,为了省钱,她尽量坐慢车。过去她是个衣着讲究,饮食精细的人,而现在她能啃黄瓜吃包子度日,没钱的时候,甚至连3元钱的澡都洗不起。她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贴上了自己的健康,而她的行为却让一个又一个不法医疗器械企业及医院被依法查处。

曾经有人提出要为她募捐,资助她经费,她全部回绝了。“一旦拿了钱,即使你把这些钱全部用到正道上,也会有人说你别有所图。我不拿,我就行得正。”2007年10月,以陈晓兰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天使在战斗》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们全票通过。2007年12月2日她被评选为“2007年十大法制新闻人物”,2007年12月30日,她又成为了2007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

上一篇:资环青协募捐活动策划下一篇:我发现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