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

2024-06-11

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精选6篇)

篇1: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赤峰市元宝山区实验中学

李彩红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本文跟大家共同探讨信息技术课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使信息技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随着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学必不可少的科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创造的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的建设。所以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学生所想,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己任,全面完成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乏味,产生厌学情绪,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就必须探讨与之适应的有效教学方法。下面就我十年来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及借鉴学习的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找到适合信息技术课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过程中,有三个关键:一是有效教学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课前准备充分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对教材

理解不透彻,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了材料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二是有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这样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并能取得最大效率和最佳效果。三是有效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精髓。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六种有效教学方法。

一、比喻、游戏法教学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性的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极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时,我就把硬件和软件比做人的躯体和灵魂,比作是人的心脏或是大脑。诸如此类的比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尤其是电脑游戏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它作为把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在进行鼠标的操作一课时,我就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一个“打小偷”的小游戏;在进行键盘练习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金山打字通中的键盘游戏:警察捉小偷、吃苹果、贪吃蛇等。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可熟练掌握鼠标和键盘的操作。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明确的任务驱动为目标,在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的环境下,让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新的知识。合理运用该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

协作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一般分为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等。

在具体设计任务时,教师要把握好任务的针对性和阶梯性。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同时任务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初一学生在学习“表格制作”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仿照课程表,设计一个10行5列的空表格”。这个任务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子任务,在完成这些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的插入、行列的删除、表线的处理等操作就会逐步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时“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方法”的教学目标。

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要做好对学生上机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和答疑工作。学生之间水平存在差异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再加上具体操作的多样性,导致不同的学生往往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以制作小报为例,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对“艺术字”的基本编辑方法不是太清楚,有的学生对应用图片、自选图形的组合、美化不了解,有的学生对图文混排的方法不熟悉„„如果都采取“一锅端”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而加强对学生的个别任务设置与指导就很有必要。

三、探索发现式教学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索是学生求知的本能,而“探索发现式教学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设置疑问为出发点,以学生探究问题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完成知识的学习。“探索发现式教学法”一般分为四个环节:设疑——探究——解决——发现。

例如在学习《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时,教师可以首先创设“出示这学期大家前三次的考试成绩”情境,然后引出问题“我们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那我们有什么更直观的方法来表示吗?”由问题的产生到情境的引入,然后再适时引入图

表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是用什么类型的图表呢?折线图还是用柱形图或者其他?确定了图表的类型之后,通过分组协作让学生再一步步建立图表。在整个图表完成之后,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来转换图表。这样,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步完成本节知识点的学习。

在运用“探索发现式教学法”时,教师一般要把握如下几点:首先,疑问的设置要有共性,既要游离于具体问题之外,又要紧扣知识点的核心。问题没有共性会让学生多走弯路,极大浪费课堂时间。其次,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引导,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解决问题后要及时总结,合理评价。恰当的评价既能汇总分析学生在前期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又能适时引出新的知识点供学生进一步探求。

四、实践启发式教学法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实践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是以教师启发为激励手段、以学生实践运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1)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找出实际问题背后的知识点;(2)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3)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提出新问题,为下一个知识点埋下伏笔。这种教学模式类似文学写作中的“倒叙”手法,即先找出问题背后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最后再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迅速、准确地找到实际问题,并将之抽象为信息技术知识点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有些知识点需要借助计算机解决时要提前精心设计,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渗透”能力。例如初一学生在数学学到有关利用计算机制作图表的知识时,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案例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操作,不断增强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上大胆鼓励学生自己挖掘,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学校正在开展“歌唱祖国”大合唱系列活动,学

生了解到评委老师的打分系统还是人工操作,很不方便。于是,我鼓励学生利用EXCEL函数等知识帮评委老师们设计一张实时计分表及名次表。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结合评委老师的有关要求和竞赛规则,在学习了函数有关知识点后,经过小组合作,综合利用MAX()、SUM()、RANK()等函数巧妙地设计了一张数据表。通过此表大大提高了评委老师的工作效率,学生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了EXCEL学习的实用性。

“实践启发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的时候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用实际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教师的逐步启发和有效引导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五、协作教学:

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协作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中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的素质,没有协作能力,简直是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在鼓励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此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协作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情况把班级分为若干小组,将班级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列为“小专家”,让小专家进行巡回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掌握学习内容。这种协作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在“小专家”们的“点”指导下,老师注意巡视这些同学“面”的情况,达到点、线、面结合,以点带线提高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如在学习对窗口操作一课时,我让学生当“老师”,讲解有关窗口的种种操作,在讲到窗口的关闭时,我把一个班分为了四个组,指定了每组的“小专家”,让他们协作思考有几种关闭窗口的方法。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争相发表各自的探索过程和结果,然后由每组派一个代表到教师计算机上利用联想传奇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展示自己组总结出的方法,最后我把几个组中不同的方法总组出来,有一个班总结出了七种之多,这堂课的效果出奇意料地好。

六、自主学习:

我国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对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协调能力要求较高,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在开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中确立主题,由学生进行自学,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中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其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和掌握。这种教学方法一改以往的由“传授”到“接受”,而是成了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样由学生通过探索解决问题,使其对知识理解也更加深刻,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自学的能力。

如在学习“网络新名词”一课时,一上课我就布置了自学任务:通过阅读电子教材和利用网络中的搜索引擎来搜集并学习有关网络的知识,所涉及内容包括互联网的概念、发展史及其功能。学生们自学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主题,不使“自学”变成“放任自流”。在我最后总结时,展示了我做出的学习笔记课件,归纳出了学习的重点。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我学习与探索,使他们不仅仅拘泥于教材,而是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这样的自主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从多种渠道、多种角度接受信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这种教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兴趣,活跃了学生思想,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知识点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组织实施,有时甚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追求“灵动”的课堂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课堂发挥最大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希望的。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课堂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本位、智力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信息技术课堂呼唤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总结摸索,逐步实践出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素养的学生。

篇2: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

———简论有效教学

还记得,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带着一颗浮躁狂热的心,离开了我熟悉的大学校园,离开了我敬爱的老师,离开了我“出生入死”的朋友,离开了那个我最爱的那个人。满世界的去寻找我的梦,寻找我的未来,寻找我的世界。谁曾知道,时间总是悄然从我身旁走过,在我来不及留下他的时候。一转眼,一年已经过去了,我还是那个我,还是那个走在追梦路上的我。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尽管不是过的轰轰烈烈,个人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能和学生们在一起学习,是一件让人觉得很幸福和开心的事情。下面是我在这一年中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关于有效教学简单心得。

有效教学于备课

从工作到现在,已是一个学期,在这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中,对于教育教学的特点与方法,或多或少的会有自己的一些简单的看法。对于有效教学,也有一些浅薄的见解,谈不上有任何经验,只能说有一些简单的感受。对于我这门非高考的课程,我的简单理解是,只要学生能掌握生活中所使用的基本操作技巧,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架构,了解最基础的工作原理,能够独立的完成简单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或者媒体作品,能够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就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简单的说就是,不一定要全部理解理论,但是要能够操作,在能够操作的基础上,不一定要知道计算机的内在原理,对于高中生而言,计算机的的很多理论还是比较抽象的。至于以后,如果他们有机会学习相关的专业,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会得到补充,就算不学习相关专业,他们在生活中也完全能应付日常的计算机使用。

对于一节课来说,是否有效,教师还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程度、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的程度都都会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能力、教学中练习的设计、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从上面的理论可以看出,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必要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个生成过程需要在生成之前有一定的预设,预设要尽可能的准确反映这个生成过程。而有效的教学对于教学预设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很多。它要求我们的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从事教学活动的我们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目的和意图。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从备课到上课

备课是我们作为教师都必须掌握的一个技能,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从教材的内容形式出发,还要学会把握教材的中心思想,学会把握学生的心理和能力现状,学会把握现有的教学设施,把握各个方面的因素。这个环节尽管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我们认真仔细的去对待。

首先,要把我和我们手中的教材,为课程的“预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技术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信息技术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其次,注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 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练习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我觉得撇开教师这头,学生的配合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证。在这半年中,我从事的是高一信息技术的教学,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学生的基础差异也是影响教学进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基础相对低,或者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太大。都将影响上课的效率。课堂要有效,老师一般都想在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练习。而高一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操作是贯穿全过程的。如果操作能力差,要想加大练习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空谈了。有时候,还只能放慢上课速度来照顾全体。所以,我觉得在高一年级,抓好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操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信息技术这个学科,不参加高考的学科。在这么一个县城,说实话,看到的现状有些让人失望,不管是学校的重视程度还是其他教师甚至是其他信息技术教师的态度,都透露着丝丝的悲凉。也许作为一个新教师的我们,心中会有很多关于这门学科的想法和理念,可是很多情况下都是不能得到支撑和实施的。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努力着,可能是因为我们都还年轻,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闲下来的时候会和各地的同学交流,发现很多地方的现状都很相似,才知道,在这条路上走着的人不仅仅是我自己。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调整着心态,我们每天都在补充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一直坚信:也许我们的未来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会一直在努力,只要我们舍得奋斗,明天一定会好一些,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我们自己,还是对于我们这门学科。

篇3: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

一、小学生认知特点及有效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 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其中小学生所处的正是第三个时期——具体运算阶段 (七至十一二岁) , 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 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进行运算。因此, 对于处于小学生阶段的儿童来说, 不是环境塑造了他们, 而是他们主动寻求了解环境,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 认知逐渐成熟起来。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就是要寻求小学生同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 关注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型的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

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对电脑、网络非常感兴趣, 而实际上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游戏。小学生有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 并且有强烈的参与意识。那么, 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特征, 在课堂中进行角色的扮演和互换, 让小学生的“参与”成为他们学习的一种动力。角色扮演最初出现在游戏中, 角色根据不同的游戏情节和统计数据 (例如力量、灵敏度、智力、魔法等) 具有不同的能力, 而这些属性会根据游戏规则在游戏中改变。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有效教学

1. 分析教材, 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等作用。只有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并使所有的教学环节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所有的教学策略都为教学目标服务,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决定本节课是否适合使用“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注意分析教材, 确定哪部分内容由哪些学生来扮演, 什么时候进行角色互换, 在进行互动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对于偏离目标的互动, 教师应及时进行调整。

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时, 便可将计算机不同的部分分给不同的同学来扮演。选定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计算机中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 目的是通过自身的体会来了解计算机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工作的关系。教师先操作示范一遍, 告诉学生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然后将演示过程转化为学生的表演。当操作者按动主机开关按钮时, 学生D举手示意或者摇动手中的红旗意味着本部分开始工作, 同时学生B、C、E也一起示意, 表示本部分灯亮, 进入工作状态。过一会儿, 学生A示意, 表示开机的声音已通过音箱传出, 开机过程结束。操作鼠标, 相应内容在显示器中显示出, 学生B、E配合表演;操作键盘打字, 学生B、C配合表演;播放音乐, 学生A表演。自始至终, 学生D, 也就是主机一直处于工作状态, 直至关机结束。

通过这种形式, 既完成了原定的教学目标, 又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活泼的内容,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2. 区别对待, 强化兴趣。

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 没有什么比兴趣更加重要的了。但是有的学生内向、腼腆, 对于这种参与性极强的角色扮演活动不能够适应。那么, 就需要教师区别对待这些学生, 循序渐进, 慢慢地培养他们的集体参与感。先设置情景导入, 让学生置身其中, 对所学课程不感到排斥, 然后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角色扮演, 师生共同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依赖和安全感。例如, 在《复制、剪切与粘贴》一课的教学中, 选定A、B、C三名同学, 假设A是一段文档, 当教师操作“复制”时, B也变成了A, 此时就有两个A, 然后拿出其中一个A“粘贴”到C处, 于是, C也变成了A, 原来的A是不变的。当教师操作“剪切”时, 原来的A便没有了, “粘贴”到C处, C变成了A (如表1) 。这就是三名同学之间的角色互换, 由教师带领来完成这个转变, 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所学内容, 培养了内向同学的参与意识, 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 体会成功, 成就激励, 保持兴趣。

学习的最大乐趣莫过于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小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对学习兴趣的保持是十分重要的。当其在课堂中角色扮演得出色时, 教师就应当给予适当的表扬和激励, 以推动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 对课堂上扮演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 并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需要扮演的角色。那么, 学生体会到刚才成功的感觉, 就会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事先有所了解, 并以此来准备下次角色的扮演。学生不断地从中获得这种成功的喜悦感,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形成良性循环。对于角色扮演较生疏的同学, 也同样给予鼓励, 使他们渐渐融入到集体中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现场参与感的增强对于掌握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 也可以在同学之间或班级之间进行交流评比, 不同班级的学生针对同一堂课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互相分享、学习、借鉴, 这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进一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篇4:有效:谈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关键词:情景创设;合作;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下面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过去的“复习型”、“开门见山型”……等导入课题的方法大多被“创设情境”导入法所代替。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建立起良好的课堂秩序,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意识。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

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境设计,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常用“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基础,“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而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将“问题”传递给学生。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学生分组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一些信息技术课堂過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

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有些教师却是在课堂教学中走形式和走过场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我们要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明确:①分工明确。②建立机制。③适时引导。

四、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但是,在现行的一些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的还是有难度的,是对的还是不全面的,都能听到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掌声鼓励。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过多、无度的鼓励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总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只有树立“有效教学”理念,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在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实践和探索,才能实现从有效教学向优质教学迈进,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曹青松.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

篇5: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

有效教学,一直是我们中小学教师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课堂纪律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前提、利用电子教室组织教学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方式、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根本等观点。

【关键词】:有效教学、信息技术、思考

有效教学,一直是我们所追求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信息技术的教学,如何利用现有条件上好信息技术课也自然成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根据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就对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浅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课堂纪律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前提

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由为突出:从学科地位上来说,和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是不仅是一门小学科,更是一门新学科,先天不足;从学科特点上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更多的是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会超出教师事先的准备范围,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纪律问题;从学习环境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的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进行,与教室相比,计算机房中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更为复杂,带来的纪律问题也更多。

这就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要缜密;其次,教学反馈的处理要恰当;再次,教学环境的选择与创建要充分;此外,教师自身的课堂管理能力,人格魅力,威信要不断提高。

同时,从上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开始,就要让学生习惯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而且老师讲解时一定要学生先安静下来,然后再讲,可以通过语音、屏幕显示或拍手等信号告之学生,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好教学技巧,在引发同学想知道“怎么回事”,“如何解决”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讲解。

二、利用电子教室组织教学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方式

与普通的常规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相比,电子教室较之更能发挥更大的优势,它使学生眼、脑、手、耳并用,增加信息输入渠道,唤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通过电子教室进行教学虽然存在了诸多优点,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不易掌握的方面。在教学中尽量弥补其不利因素,从而使电子教室真正为我们的教学、学习服务。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一直对学生机进行控制,如黑屏肃静、广播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自主探索。而学生在电脑前听讲时的注意力也只能持续十多分钟,因此,长时间的讲解教学效果也不大。另一方面,任务设置要强调学习的目的性,要对学生提出一明确目标,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从而使学生知道任务的现实意义及与自身水平的差距,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手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教师可以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教师根据全班情况进行分组,可以让操作熟练的同学担任“小老师”,去帮助老师检查其他学生的操作情况,随时随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汇报给老师。

这样一方面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控制课堂纪律,使更多的同学能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根本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使学生有兴趣学习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学生对电脑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高的,但感兴趣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为要学习一门新技术而高兴,而一部分学生,以为电脑只有游戏才好玩。一旦禁止玩游戏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巧设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引入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引入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例如,让学生听优美的音乐、看相关的视频录象、用Word设计的小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精美的课件……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以致用是首要的。也就是说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比如在学习“Word2000”时,学生可以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还可以书写作文、制作小报等。学习“Powerpoint2000”时,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综合实践课上所作的探究的成果展示。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也要注重实用性,例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很简单,只是单击、双击、拖动这些操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可是他们练习的热情一点也不高,大多数同学都是在那儿画、删除、再画,这种练习虽然学生也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可是并不能让学生了解“自选图形”的作用。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时,可以提出了一些任务,例如:用自选图形制作电子贺卡。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既练习了各种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练习就有了动力。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用准确而幽默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名词具体化,专业的语言生活化,能够使学生很愉块地接受哪些“枯燥”的电脑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样的课就对信息技术老师的个人素质及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时,学生对此课并不感兴趣,但是如果从当前流行的DIY入手,以组装计算机为目标,讲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便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目标。

(四)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情节应当做到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也可以在电脑上实践练习。比如指法练习时,通过练习软件的操作,练习与竞赛双管齐下,学生大多获得了好成绩,另外让学生互相检查手指的摆放,给予及时的纠正。

(五)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任务可以分成基本任务和扩展任务,只要完成了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任务,让绝大多数同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扩展任务又为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此外,教学任务的提出应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模式。例如,把教学任务的几个步骤采用“闯关”的形式,制作成 flash 动画。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哪个小组最先闯过所有关,就成为最终的获胜者。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应展开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组内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评价的过程,不应该只是在作品完成以后进行,而应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一旦发现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展示给全班同学,让他们在欣赏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激励。

篇6: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分析

信息技术是具有内涵和外延,是一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极强的学科,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刻不容缓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的体现,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鉴于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处于崛起阶段,我们高中教师要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增强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昌盛培养人才。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一)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教学中,信息技术是由教师掌控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课堂教学,一方面满足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知识的运用技能。所以,我们高中计算机教师应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让他们学会合理运用信息知识。

(二)让学生全面认识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一般教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时候,大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可以为学生拓展课堂教学之外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丰富多彩。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外延伸,还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一)为营造高效的教学氛围,将兴趣激发培养作为先导

兴趣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中生对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如果保持极大的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体验性教学是培养和激发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重点所在,而体验性教学的两大基本内容为成功与情境体验。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

Flash

软件时,首先应当让学生对元件这个在Flash

中有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对这一概念的讲解便成为课堂中的核心问题。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单一地向学生照本宣科,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且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在授课前精心设计制作简单的一系列运动渐变动画,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亲眼观赏,通过观赏动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这种简单方式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教师要求学生观赏后将运动渐变动画制作出来从而完成实践任务,学生们在分组合作实践过程中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利用积极的探索实践。但当生即使付出很大努力,但依然没有制作成功时会感到不解和失望,此时,教师可掌握时机将元件的概念提出,将转化运动对象为元件,才可将简单的运动渐变动画制作出来的道理向学生重点强调说明,同时重点讲解

Flash

中元件的重要性,此时,理顺思路的学生进行合作实践,便可成功制作出运动界面动画。

(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思维不一,对于知识的接受与学习能力也大不相同,教师要在教学中学会尊重与体谅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有些基础东西固然乏味但也很重要,所以教师可以换个方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网站设计与评价这一课时,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看课本进行自己喜欢网站的各类设计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帮助,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可以从帮协助。进行个性化教学,能够带动学生全员参与信息技术学习。

(三)注重创造和体验性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重视实践和技能的课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制定更加详细的实践性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实践性的课堂教学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全面提升。

教师要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探究,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教学氛围,并形成常态。学生先设疑,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让他们在“思”和“问”的状态下去学习。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地位,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和不足,及时反馈和适当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背景下所提倡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最重要的方式,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例如,在学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制作关于保护水资源的课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保持引导者的角色,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查资料,做

PPT,最后制作网站,然后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成员在课堂上演示,看每个小组制作网站的效果。这个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断探索的过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于核心素养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当前现代化教育理念渗透的表现,也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体现。

结束语

上一篇: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好习惯下一篇:中专英语老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