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2024-06-14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篇1

●运用游戏,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 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 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为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这门课奠定基础。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如用游戏“爱劳动的好孩子”学习鼠标的运用, “搬运工”练习上下键的移动, “打地鼠”进行指法练习等, 还可进行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各种擂台赛, 对学生的操作速度、运用能力进行测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事实证明, 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的, “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含义值得教师在实践中去体悟。

●创设问题, 制造悬念

“思维通常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 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 开始于矛盾。”在课堂上, 这就要求教师应着重问题的创设, 提供氛围, 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和悬念,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着手解决问题, 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则成为他们的“协作者”。如在讲解画图软件时, 首先让学生熟悉画图软件的界面, 了解工具的用途, 再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 会感到困难重重, 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此时教师应耐心指点, 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 大胆去尝试, 并适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 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 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方法, 在质疑与解疑的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发现意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画图软件的基本功能, 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应用软件的能力, 为学生今后独立地、创造性地使用其他工具软件奠定了基础。

●操作示范, 实践并举

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教师的操作示范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 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 如在Windows操作基础中, 讲到文件夹的创建, 其操作步骤为: (1) 进入指定位置; (2) 文件—新建—文件夹; (3) 转换输入法; (4) 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 点右键, 选“重命名”; (5) 输入文件夹的名字; (6) “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者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的演示, 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这种观察与实践并举的教学过程, 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 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任务驱动, 体验成功

教育理论家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任务驱动法”正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有价值的教学任务, 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做到收放自如、价值引领, 积极为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条件。如学习Windows的文件基本操作, 可以让学生自己建立文件夹、查找自己的文件或将其他同学的文件复制、移动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内等;学习Word字处理软件时, 可以给学生展示样本并布置具体录入和编辑、排版任务等。总之, 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 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探索求知, 强调重点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 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 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 让其自己完成,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 完成学习任务。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教学时, 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然后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 让学生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种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探索: (1) 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 (2) 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 (3) 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 (4) 给自选图形填色; (5) 在自选图形上写字; (6) 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 多用于趣味性强, 既有一定的难度, 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 使学生主动求知, 既可活跃课堂, 增强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突出教学的重点。在探索式学习中, 重点不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 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 是学习者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思维飞跃。

●信息反馈, 科学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任务情况, 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可以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或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灵活多样, 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互评, 以及作品展示欣赏评价。在展示学生作品时, 教师参与评价, 学生也要参与评价, 学生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 也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又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程度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客观、科学的评价, 能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 及时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 满怀信心、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由此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 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度。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激励 篇2

四川省德阳市实验小学许先财

【摘要】在普遍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基础教育中语文和数学以外的学科的重要性已逐渐被各学校老师认同,相关老师们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丰富知识内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我们小学信息技术老师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也一直在寻求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精神和自主创新的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会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达成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这一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激励 ;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展,以及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里广泛的应用,我们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也显得越发重要。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重视语数教学而轻视其它学科,重视游戏娱乐而轻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重视计算机操作而轻视基础理论。该如何将这些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将学生课堂散漫不经心转化为积极进取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激励。通过有效激励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

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树立有效激励榜样

教师的个人素养,包括了个人高尚的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和教学业务能力素养,这是教师个人教学魅力的体现,是呈现在学生面前具有示范效应激励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个人素养的高低,能直接决定老师教育效果的好坏。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首要要作用是“树人”,塑造有灵魂的人。因此,我们信息技术老师也应该具备高尚的灵魂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用我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来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用我们的正直、无私和关爱,用我们的风度、风格和独特的人格来吸引学生、感动学生、激励学生。

同时,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们最直接展现给他们的是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它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具备课堂要求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游刃有余的对这些基本知识进行拓展,所以对当前各种软件、硬件、网络等都应该了解或熟练应用,因此信息技术老师的业余继续学习和自我充电提高是无止境的。同时我们老师储备了丰富的知识,还应该以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将其传递给学生,以更少的时间里达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虚心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丰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我们才能以自己优秀的个人素养去感染、引导并且激励学生,以自己优秀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甚至影响学生一生。

营造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创设有效激励环境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有效激励的基础条件。师生间的互相尊重、民主和平等的关系能够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会变得热烈而有效,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展现,进而能产生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在教学《网上讨论》这一课时,大纲要求通过论坛BBS开展一次有趣的网上讨论,既然是有趣的讨论,就应该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我没有武断地给学生固定话题,而是在上课前就提出任务:小组讨论并推荐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作为网上讨论的主题。结果课堂上网上讨论的环节里,学生们思维活跃,选出的主题也趣味纷呈,学生交流的气氛异常热烈,很好的达成了快乐学习的理念。

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激励的前提。开放的学习时空、开放的学习环境、开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开放的学习心态等,都能为课堂提供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令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心态轻松、愉快,从而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让思维迸发更多灵光。例如我在教学Word绘图的相关内容时,涉及到一个自选图形(如长方形)遮盖住了另一个自选图形,要解决透明显示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安排学生在独立操作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的解决方法居然有多种,有人提出在绘图工具栏中将自选图形填充色改为无色,有人提出在自选图形格式中来修改填充色,还有人提出在设置自选图形格式时将自选图形透明度降低等等,每一种答案都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都是学生开放学习的体现。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丰富有效激励手段

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各种激励手段中,适时的思想教育是各种激励手段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有效的思想教育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这些思想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应该是把握现实中的时机,进行悄悄的渗透。比如我在教学Flash动画制作时,为了激趣,播放了一段网上很著名的“小小动画”,这段动画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位一直很调皮、上课坐不住爱说爱动的学生这时也安静了,而且还不时提醒旁边还在说小话的同学保持安静,认真看。课后我对这位同学说,你现在知道别人说小话会影响你了,你知不知道你有时上课动来动去还说小话会影响别人?他羞愧地向我保证,说下次会改了。

信息技术课上用得较多的还是激趣手段,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声画及动画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学

生积极学习、不畏难、不怕苦的精神。在教学Flash动画时,一些制作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复杂度,很容易让他们望而生畏,为此,我们要将看起来复杂的动画转为简单而有趣的制作。讲解逐帧动画时,我准备了几张马跑步的分解动作图片,一次性导入到场景各关键帧中,播放即让学生看到了马跑步的动画,这简单的操作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他们快速的模仿完成更增添了学习的成就感,甚至还意犹未尽,急切想学习更多内容。

象这些类似的激励手段还有很多,我们在各种教研活动中,不必局限于信息技术课,有时语文、数学及其它学科也有很多好的激励手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语文课上用得较多的情感激励,语文老师常常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与课文间的情感交流来触及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行为。我们在教学机器人板块时,首先利用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当前先进的机器人技术,通过学生惊讶的眼神和赞叹的语气里,我知道,机器人技术已经抓住了学生的心。但这还不够,如再将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深入到学生心中,效果就更好了。于是,我又将当前我国的机器人技术与日本和欧美的相比较,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差距,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和奋起超越,为祖国崛起而读书的精神。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从教学细节入手,抓住每一个珍贵的教学契机,从学生间的认同、个体间的竞争、小组的合作、老师及同学的评价等多方面、多层次地熟练应用我们的激励手段,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他们的探究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让课堂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上适时、成功、有效的教学激励能充分体现出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信任和关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地发展,它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 篇3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愿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如意的教学行为,致使课堂效率比较低,课堂上无效、低效的教学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限制了学科的发展。

那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深化新课改的迫切需要。那么怎样才能算是一堂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环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要想上好一堂课,备课很关键。但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最后一个环节。我们现在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呈现多样性,且没有教参。而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再说说学生,由于家庭、小学教育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针对性地备课。另外还要注意班级之间的差异,每个班的班风、学习习惯等都不一样,不能一个教案每班通用,看病要对症下药,教学也要因材施教。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也能“临危不乱”,圆满地完成教学。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重点关注

我们经常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并提供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比如:讲“保存网页内容”这部分内容时,非常简单,只要执行菜单“文件”中的“另存为”就可以保存当前网页中的所有信息了,但是如果能够对此进行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另存为”真的能保存网页中的所有信息吗?如果该网页中有Flash动画,用“另存为”可以保存下来吗?如果我要保存网页中的文字或有用的图片该怎么办?……这样不但能启发和拓展学生思维,也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

3.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不可忽视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小组合作是经常被提到的,通过小组之间成员的相会帮助学习,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分组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就象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和干什么?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其它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几分钟后,老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讨论就齐刷刷地停下,紧接着小组汇报开始,听到的是:我认为怎样怎样……一些很有条理性的回答。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这样的合作有效吗?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篇4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育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社会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取得了很大地进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更新, 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普及深化, 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逐渐走向成熟, 打破了教师演示加学生听讲式的“满堂灌”授课模式, 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 教师的教学模式也不断丰富, 不断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以及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的能力。

2 重视教材的学习

认真学习好教材是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首先按照大纲要求, 定位教材的各知识点, 即教师在教学中应达到对每个知识点的充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其次,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将具有不同教学特征的各种资料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均应包含课文、习题、练习、测验以及对测验的详解和相应的演示或实验等。将这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而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不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而且对课外复习或自学都是大有帮助的。这样使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具体化、教材内容更明朗化、学习水平更层次化、能力要求更外显化。最后, 在组织细化课时, 注意教学目标所涵盖内容的全面化, 充分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与制约的功能, 依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行为, 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教学质量。

3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 合理地选择情境素材, 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技能。建议创设分组合作、自主探讨、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高低、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等进行合理分组, 并要求各小组长做到合理分工、严格监督, 以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任务, 这样有助于达到整体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检查考核时, 要确认每个成员是否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自主探讨是教师布置内容后, 诱导学生自主质疑, 通过师生间的相互讨论及查阅资料, 最终由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这样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并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 就是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教学, 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通过自己的探索, 掌握新知识, 感受成功地体验。

4 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好教学过程,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首先, 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出发, 认真落实教学目标, 即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原理。全面地提高学生素质, 克服过分重视认知领域, 而忽视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的倾向。其次, 握教学目标的整体化, 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阶梯。最后, 分层推进教学目标, 注意把握教学目标层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区分群体的一般发展与个体的特殊发展, 明确各层次学生的发展目标。

5 合理布置作业

信息技术课堂作业布置, 直接关系到教学有效性的落实。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堂里应该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内或课外作业, 这将有效地促进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型, 布置一些形式不同但易被学生接受的作业, 以实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比如, 在演示文稿这一单元的教学中, 教师展示完作品之后, 让学生的大脑产生构思, 该单元结束后完成什么主题的作品, 再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与共同探讨, 最终确定主题。此外, 由于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所以注意作业的学科整合设计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有意将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 设计一些综合性作业, 帮助学生讲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合理利用。

6 结束语

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必须充分准备每一节课,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同时加强课后反思, 不断地积极探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 努力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连秋.《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学周刊》, 2012年第5期.[1]杨连秋.《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学周刊》, 2012年第5期.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篇5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问题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它要求教师要掌握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促进教育观念转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去思考和探索,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先进的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必将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必将产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所以能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必定会对教育、教育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营造了新的数学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教育的内 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问题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简而言之,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那么,究竟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什么素质呢?显然更多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说,重在解决如何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计算机及其网络能够以软件和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信息,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环境。

1.内容、方法和技术三位一体的整合

教学内容是主体,教学方法是关键,信息技术是保障。只有理顺了三者关系,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整合。研究数学学科的特点,遵循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法,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并使之服务于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化、科学化、信息化,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2.教师与学生双向整合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向整合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探索、发现、利用和创新。数学课上,不仅教师要针对内容特点与媒体特性来获取信息,精心设计教案,实现传播教学信息的任务;而且还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学习方法。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 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大有效值。

3.外部操作与内部思维并重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既要注意加强引导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又要分析其内部的思维活动,掌握其学习心理。学生接受信息、感应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无一不是依靠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周密地组织学生的视听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合理演示,又要善于运用语言恰如其分地讲解,才能使学生形成概念,提高认识,使其观察力和思维力得到同步发展。

4.及时反馈和适时调控

所谓反馈,就是指从教学对象处获得信息,以此作为调整教学过程的依据。只有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教师才能知道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当调控教学内容、方法和时间程序,乃至信息技术的使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反馈信息,积极调控教学过程,变换信息,调控载体的传输方式,与学生建立形式多样、合理有效的反馈渠道,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并能更好地处理和运用这些信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掌握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验。2.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同时要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的使用,必须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指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主动认知、参与活动的直接动因,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是战胜困难的动力。当儿童学习有兴趣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信息传递畅通。此时,学生的学习处于自觉、主动、积极的状态。因此激发、保持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是高效率完成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将整体分解细化,充分展示局部特征,将一些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知识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之声、光、图、影、色的感官效果,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充分的想象,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以往我们出示一些教具,如扇子、红领巾、三角板等,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生难以建立准确的表象,也就难以建立正确的概念。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一般。现在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闯关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角,然后出示该物体的形象,再让学生找出这些角,同 时局部放大,让学生观察。在学生有了大量感知的情况下,通过移动和渐变的视觉效果,抽象出角的几何形状,揭示角的定义。这样由形象到表象到概念都有具体形象的过渡,对于空间观念较差的低年级学生而言,降低了认知的难度,从而保持并促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圆的知识》,上课开始,就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的动画片,小猴、小兔、小狗、小熊四个动物在进行自行车比赛,在比赛没结束时让学生猜一下,最后谁得第一?为什么?有的学生猜小狗得第一(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老师又问: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不猜它得第一呢?聪明的学生会说: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样引入新课,既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又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维就很容易被激活,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索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众多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吸引性、综合性和效果性使它产生较强的教学魅力,能吸引儿童、给儿童以愉悦的美的享受,它所形成的教学美使孩子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地学习。

2.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年、月、日》这一课教学“闰年”时,利用CAI课件,出示1900-2000年的二月天数顺序排列对照表,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思考:哪几年是闰年?每几年里有一年闰年?从而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然后出示一些练习题。当练习到判断1900年是否是闰年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利用课件,出示了一张1900年的年历卡。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再次发现,1900年虽然是4的倍数,可却不是闰年。从而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后得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这一论点。这样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去发现结论,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3.化静为动,突破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形式加以强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展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条笔直的公路表示“全程”;按任意键后,又在公路的两端出现两辆汽车表示“相对而行的两个物体”;再按任意键,两辆汽车在隆隆声中向前行驶表示“相对而行”,在两辆汽车重合时按任意键,汽车刹住并表示“相遇”,两辆汽车经过的路线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示;同时,在画面上有一个钟表,它随着汽车的运行而运行,随着汽车的停止而停止,它展示给学生的结论是:两物体相遇时所用的时间相同。由于增强了感知度,教师不用 6 讲,学生已经在声、光、色、形中明白了诸如“相对、相反、相遇、路程”等词语,从而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并体会到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及时反馈,强化学习效果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方法的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反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反馈的及时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极大影响。特别是练习过程中,反馈的及时性决定练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某一结论的正确与否反馈越及时,学习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记忆越深刻。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及时反馈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很难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馈。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一人一机,人机对话的形式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习的效果。

例如:“15+8=”学生如果输入错误答案,计算机就会及时做出判断,并给出相应提示,再次显示进位加法基本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和正确的计算都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则,计算机可以在出现错误提示后,随即出同类型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完全正确。这样的练习反馈对于计算方法、计算能力,概念理解程度,规律运用等的检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判断、选择、连线、输入式交互等多种形式也对保持促进学生兴趣起到积极作用。

5.“成功”体验,深化学习动机

人机交互式的学习和练习形式,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快乐。机器是没有感情 的,但是一个注入教师情感的课件,却能使每个学生有机会随时得到老师由衷的称赞,正是由于计算机不厌其烦的可重复性,使学习进程可以具有异步调控性。所有学生都能在一种没有心理压力,积极主动的氛围里学习,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例如:在巩固百以内数的加法练习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翻画游戏,做对一题,就出现一部分画面,并伴有老师的录音“你真棒!”。做错了,则提示“啊哦!请再想想!”如果学生不做选择,就再次出示本题,直到学生做对,给予表扬并翻出画面;如果学生需要帮助,则将本题方法渐进提示,帮助学生完成。9题全部作对,就会出现伴有悦耳声音的图片。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完成了这个游戏,他们都得到了赞扬,都取得了成功,每个人都高兴得不得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将这种成功的喜悦化为学习的动力,对数学学习由单纯的兴趣转化为乐趣最后变为志趣,从而走上主动学习的成长之路。

四、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的基 8 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的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4.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5.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形成脉络,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课堂构建 篇6

关键词 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 优化知识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效课堂教学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交际双方的情感是相互感染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达到一定的“移情”的心理效应,从而利于提高交际双方信息的可接受性。然而,由于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中普遍感到紧张,常有想回答问题而不敢回答现象的发生,在如此环境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潜能难以得到最大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信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建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我们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个性回答,尊重他们的多元体验,欣赏他们的学习能力。要通过对学生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教者的和蔼可亲,在尊重之中理解并帮助学生满足其在学习、心理、生活上的需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铺垫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积极充分课前备课——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要想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我们在课前进行积极充分地备课,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的学情,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好具体的教学重难点。1.熟悉教材。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前,我们应对具体的教材作深入钻研,这其中包括明确教材编排意图,了解相关知识在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构建体系,研读查找相关资料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2.关注学情。在具体备课时,教者还应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找准教学起点,在此基础上,精心预设教学过程,思考学生可能的提问及其具体的问题回答,形成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三、优化知识传授路径——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创设趣味情境。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创设适当有趣的情境,有助于形成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热情,从而促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迅速灵活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例如教学《键盘指法》一课内容时,教者考虑到指法练习的枯燥性,于是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而是采用游戏引入的方法,通过比赛《金山打字》,玩“打老鼠”等游戏,很多学生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自己的指法不够熟练,影响了比赛的成绩与游戏的速度。此时许多学生都产生了提高自己指法熟练程度的想法。于是教者就顺势为学生讲解指法练习的方法,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听得非常认真。再如,一位老师教学“文字处理”一节内容时,为了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者首先通过“科利华网络教室”软件,为学生展示一幅幅设计独特新颖、插图背景华丽的“电子报”,如此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者趁机插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电子作品都是我们身边的同学通过电脑做出来的,你们想学吗?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你们也一定能做出漂亮的电子报。”此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教者充分抓住学生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练习制作贺卡、专题报刊等。在浓厚兴趣的支配下,同学们大胆想象,也制作出了较为精美的作品。

(二)精心问题设计。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提问应把握以下原则:1.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体现明确的目的性。2.问题要难易得当,数量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3.问题设计体现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能够激发与促进学生的思考。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应能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

(三)强化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正如一位教育理论家所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因此,在平时的信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精讲多练,加强学生上机实践的机会,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训练其动作的准确性、迅速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例:教学“Windows文件的基本操作”时,可让学生自己建立文件夹、查找自己或别人的文件、复制、移动文件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中等等,如此强化练习必然使学生能熟练掌握Windows文件的一些基本操作。再如,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可在展示样本的基础上,布置给学生一些录入、编辑或排版的任务,以强化其具体的练习。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发展性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加大对有效课堂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高和鸿,郝建彤.信息技术与我国统计教学模式重构[J].北京统计,1999年8期.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构建四步骤 篇7

●观察——参与知识的获得

教学成功与否, 学习效果如何, 是由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前提。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知识的需要, 给学生创造观察的机会, 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

我在教学“图片的放大和缩小”内容时, 首先出示一组图片: (1) 小军的一张生活图片; (2) 把小军的图片按2∶l放大后的图片; (3) 把小军图片的长按2∶1放大、宽不变, 变化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一组图片, 教师在旁边叙述:小军5岁生日那天, 妈妈给他拍了一张照 (出示图片 (1) ) , 后来又加印了两张 (出示图片 (2) (3) ) 。提问:“你认为后两张图片是怎样得到的?”学生回答:“把第一张图片放大后得到的。”我继续提问:“这两张图片, 你更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喜欢第二张, 因为第二张真实, 第三张失真了。”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 初步建立了图片放大和缩小的表象。这样, 不仅将生活问题提炼成了信息技术问题, 开拓了教学资源, 还培养了学习兴趣,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其观察能力。

●表达——给予思维的激活

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表达还是思维的外化过程, 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 强化“说”的训练, 因为学生用语言表达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思维的激活和发展非常有效。

例如, 我校的吴老师在上《发帖与回帖》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他首先发给学生人手一张正方形白纸, 让学生做“玩纸”的游戏, 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天尽情地“玩纸”, 请同学们把玩纸的启示在自己的帖子上写出来。学生听说“玩纸”, 个个都很高兴。有的撕、有的揉成一团、有的将纸折成各种形状。不少学生玩过以后, 感受也就产生了。当课堂进入发帖交流环节后, 他们争先恐后地在自己的帖子上写起来。

生1:人生就像折纸那样, 一不小心就会出错, 但这并不要紧, 只要再折一下, 困难就迎刃而解。

生2:生活有时像折纸一样, 很细心地想把它折得方方正正, 但还是有些不平整, 有遗憾。

尽管这些学生的感悟不够深刻, 但都是有感而发, 都是他们独特情感的自然流露。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参与、反复体验、仔细观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不但弄清了课堂游戏与发帖内容的关系, 又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独立思考的能力。

●思考——感悟知识的真谛

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 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 体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性价值。因此, 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感悟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 在上小学信息技术《填充颜色》这课时, 我以故事形式提出问题:“同学们, 有一天小明去上学, 突然间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 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事吗?”然后用课件出示以下情景:小明来到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这时突然跳出来一个小白兔, 小白兔说:“这是动物王国, 因为我们破坏了环境, 太阳公公把颜色都收回去了。”“那怎么办呢?”小明想。小白兔接着说:“太阳公公说, 只要我们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 给动物王国涂上漂亮的颜色, 就能找回以前的颜色了, 你能帮助我们吗?”看到这里, 学生们个个都跃跃欲试了。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动物王国找回颜色吗?”通过以上的情境创设,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堂中, 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颜色的填充, 以便能顺利地帮助动物王国找回颜色。

通过以上课例可以得知, 学生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感悟中构建了新知, 而且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才智, 真正成了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从而拓展了思维, 促进了发展。

●操作——感受发现的快乐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手指尖上。”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的活动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 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

有位教师写的《美化文章》的教学案例, 让我受益匪浅。课堂上, 他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让恰到好处的操作问题情景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 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成的活力。现将其精彩教学程序摘录如下。

1.导入。教师展示两篇内容相同的Word文档, 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用艺术字显示。让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你喜欢哪一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

小结:我们可以用艺术字来美化我们的文章。

2.新授。

(1) 教师在文章里插入“艺术字”。

(1) 想一想:你能不能像老师一样, 把标题改成艺术字的形式呢?

(2) 学生练习:打开D盘中名为“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Word文档, 在电脑中试一试, 找一找插入艺术字的方法。

(3) 请一位学生在计算机中演示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的步骤。

(4) 学生练习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 进行个别辅导。

(5) 师生互动, 展示个别学生的作品, 观察讨论:插入艺术字的位置合适吗?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6) 教师演示。

(7) 议一议:艺术字周围的小圆圈和小方块有什么作用?

a.学生动手尝试修改艺术字的大小。

b.学生展示操作过程。

小结:可以用艺术字周围的矩点改变艺术字的大小。

(2) 插入自选图形。

(1) 教师导入:在Word中, 我们学会了在文章中插入美丽的艺术字, 大家想不想试一试插入各种各样的图形来美化我们的文章?

(2) 教师演示:插入“十字星”图形。

(3) 学生练习, 插入一个自选图形到合适的位置。

(4) 作品展示:这些作品漂亮吗?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它们的优、缺点在什么地方?

3.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中“实践园”中的练习内容, 使用“艺术字”和“自选图形”制作“车道示意图”。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让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汇报心得体会, 由其他组成员评论作品的优缺点, 提出改进意见。

本课中, 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果断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巧妙地设计操作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课堂成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平台。在这种情境下学习不仅兴趣很浓, 而且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 为正确理解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学具操作活动也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 并能将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引导到信息技术学习上来, 动得其所, 动有所获。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 学生又实现了自我创新, 体验到了探究的过程、发现的乐趣和成功。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8

1.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的因素

1.1教学环境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的产物[1]。2008年之后, 大多数小学都增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但受教学环境的影响,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不是很高。 我国小学教学环境大致情况为, 国家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 小学教学制度不科学, 学生学习环境不合理。 因此, 大多数小学虽有信息技术课程, 但由于没有充足的、先进的教学设备, 以及专业的教师, 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难以开展。

1.2教学师资因素

占小学教师比例较多的是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 信息技术教师同小学体育教师的数量差不多, 一位教师教授几个班级, 甚至是多个班级的信息技术, 这样的因素, 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另外就是,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虽说小学生学不懂太过专业的信息技术, 但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1.3学生个人因素

小学时期, 属于学生的心智成长期。 小学生玩心大, 好奇心强, 没有一定的自制能力, 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并且小学生对主要的语数课程没有太过强烈的学习兴趣, 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也是如此[2]。 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容易分心, 不太能集中注意力学习, 一旦有突如其来的外在情况发生, 小学生的注意力会特别容易被转移, 由于小学生自制能力弱, 自我学习意识不强, 一旦分心就很难再将心思重新放回到学习中。 这样, 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自然而然就会下降。

2.提高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效率的有效措施

2.1改善教学环境

环境影响人, 人改变环境, 总之教学环境是人力所能改善的。 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可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资金投入力度, 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 学校相关部门应当改变死板、不灵活的教学模式, 不可一味注重学生的语数成绩, 还应当多加关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况, 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信息技术。 小学教学制度可随信息技术发展做出适当改变, 不可一味延续传统的教学制度, 因当根据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发展情况, 做出科学的、合理的改变, 必要时做出适当的革新。

2.2优化教学师资

国家教育机构, 应当加大对专业技术教师的要求。 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 不断巩固教师的专业知识, 以及提高教师的学习、教学水平[3]。 学校应当提高专业教师的入校门槛, 定期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 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与此同时, 学校还可适当增加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 这样不仅能解决专业教师少的问题, 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 教师应当不断充实自己, 多与同行交流切磋, 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2.3改善学生个人因素

上面提到过, 小学时期指学生的心智成长期。 因此, 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家长、教师的指导。 家长应当鼓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 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不可一味注重学生的语数成绩, 而忽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家长还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教师的职责是, 教书育人, 这要求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利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也可通过上课提问的方式, 鼓励学生回答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 合理地安排学生练习信息技术技巧, 不断巩固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巧。

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道路上,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效率。

3.结语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 信息技术也是不断发展的, 只有改善影响小学生有效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因素,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效率。 这要求国家不断改善教学环境, 学校不断优化教学师资, 教师、家长不断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摘要: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 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导致信息技术的运用范围日渐扩大,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 我国中小学教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教师水平、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学生个人能力等诸多因素, 导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低等多种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的因素, 以及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效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倪海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 2014, 09, 12, (20) :14.

[2]郭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 2013, 11, 12, (24) :49.

小学信息技术课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篇9

一、学玩结合, 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程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小学生朝气蓬勃, 活泼好动, 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兴趣感, 而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由内而外产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学习行为, 学生会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会以积极的情感来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学与玩结合在一起, 通过玩游戏, 做活动的形式寓教于乐,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教学之中。

(一) 操作类游戏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这些基本的操作知识就必须要让学生在亲身操作中来不断地体会与内化。否则只是照本宣科, 与操作相脱节, 学生尽管将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 却无法运用;同时这样的认知活动更加枯燥而抽象, 无法激起学的激情与动力。为此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操作性活动, 寓学于玩,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 单纯的操作枯燥无味, 难以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们就可以设计“七巧板小游戏”, 通过生动而有趣的游戏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情感与兴趣的激发结合在一起, 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 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征, 自然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 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竞赛类游戏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与荣誉感, 我们正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来开展竞赛类游戏,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 而学生为了取胜, 自然会更加主动而认真的学习。为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竞赛类游戏活动, 利用游戏的竞争性来激发学生好胜心, 让学生积极而踊跃地参与到游戏中来。如在学习打字时, 为了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指法, 我们可以让学生来玩金山打字通里的抓小偷、过河、摘苹果等竞赛类游戏, 这样的游戏集知识性与活动性于一体, 学玩结合, 能够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来展开快乐的学与主动的玩。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享受学习的乐趣, 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来为学生设计更多富有趣味性与竞争性的游戏活动,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学玩一体,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愉悦的状态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掌握更多的技能。

二、学用结合, 让学生带着能力走出课程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高目标, 这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以往的教学中只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 将学生视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只是在机械地记忆教材结论性知识, 而并不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操作之中, 这样的计算机教学注定是失败的。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其学科特征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 让学生记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让学生有更多亲身操作, 上机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来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 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于实践操作之中,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要打破学科界限,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 即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与手段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如帮助其他任科教师来制作精美的课件, 通过对图片、文字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将资料整合在一起, 制作成精美的课外。这样的活动打破学科界限, 更加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 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来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实用性与运用的广泛性, 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整体提高。又如我让学生来制作识字课件, 将汉字的学习与计算机的学习集合在一起,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实践能力。

(二) 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设计实践类操作活动

又如, 我们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建立班级主页, 学校网页, 做好向其他班级, 向社会的宣传工作, 以让外界更多地来了解我们这个班, 了解我们的学校。又如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来建立班级信息数据库, 将学生的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中;录制并剪辑学校与班级所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 加入文字介绍, 制作成一个精彩的活动相册等等。这些活动将学习与运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 在实际的操作中学习, 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实用性,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形成长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篇10

●借助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增大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教学《从不同的方向看》时, 我运用课件演示“购买房子时, 从房子的平面图就可以知道房子的结构”的内容, 屏幕上显示出几种不同房子的平面图, 以及从正面看、侧面看的展示图。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迁移到从不同方向看的三种方式, 即从正面看——主视、从左面看——左视、从上面看——俯视上来。这样, 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 引导学生优化了学习策略, 强化了自主学习探究,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借助信息技术, 变静为动, 化难为易

教学中,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而利用多媒体的特点, 可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 《相遇问题》一课的重点是学会求相遇问题中的路程, 难点是理解相遇问题中相关术语的意思及弄清两物体相向运动时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 他们之间距离的变化。我通过多媒体逐步把题目的条件用线段图进行演示, 屏幕中两人同时闪动, 则直观地解释了“同时出发”就是两人在同一时刻出发;两人面对面地走, 又解释了“相向运动”就是两人 (或两个物体) 在同一条线路上相向而行;最后两人相对运动到距离变成“0”, 则使学生了解了“相遇”这个概念的含义。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把相遇问题的图形、图像动态化, 使概念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 帮助学生理解了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借助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 我用CAI课件先出示图片:两只蜗牛A和B分别从三角形、四边形的一个点出发, 速度一样快, 问谁先回到起点。学生有的说A, 有的说B, 有的则提出:“它们各走的路有多长不知道, 如何判断谁先回到起点?”我肯定了学生的质疑, 随后提问:“两只蜗牛走的路程分别指哪部分?”从而自然地导出对周长的教学, 新颖有趣的导入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借助信息技术, 缩短时间, 增加密度

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师经常需要在黑板上作图、演算公式, 非常费时。而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根据需要将一些图形、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计算机中, 课堂上适时再现, 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作图, 增加课堂容量, 为教学节省时间。

另外, 还可利用多媒体的快捷性, 加快对练习的批改。比如, 学生所做的练习, 由课件来判断正确与否, 根据答题情况, 给予表扬或鼓励, 如做对了, 课件出示:“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激励、表扬的语句;做错了, 课件出示:“仔细哦!”“再想一想!”等鼓励的语句。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和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 使他们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

上一篇:颈椎骨折的护理下一篇:职业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