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好习惯

2024-06-11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好习惯(共14篇)

篇1: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好习惯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教育更多的是把上一代逐渐积累下来的那些优秀的文化积淀传承给下一代人,它应该是很有规律的。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的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它的利息。

1、记忆习惯。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的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的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2、演讲习惯。让孩子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演讲时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

3、读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

一、两分钟大有好处,学生这个年龄段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无限,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孩子会终生受益。

4、写的习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分钟三五十个子,坚持住、写下去,这就是决心。

5、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生的长处就在于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要培养孩子定计划的习惯。

6、预习习惯。请老师把讲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预习预习。不让学生自己学,最简单的事情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这样难以培养出好学生。

7、适应老师的习惯。从现在学会适应老师,长大了就会比较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社会。

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这也是非常要紧的一个习惯。尖子学生做尖子的事,后进学生别盲目攀比。大的目标够不到,赶紧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挑适合你的容易的题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的去,下不来,富得起、穷不起。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永不言败。

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老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事适合所有学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

10、错题集的习惯。每次考完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学生,如何整理错题?扔掉的分数就不要了?这次30分下次40分,这就是伟大的成绩。找到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研究一下提高的办法。整理错题集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好习惯。

11、出考试题的习惯。学生应该觉得考试不神秘。高中学生应该会出高考试题,初中学生应该会出中考试题。

12、筛选材料,总结的习惯。学生要学会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学习资料,并不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经验。

十二个学习习惯,会让学生以学习为快乐。这快乐要建立在养成这些良好习惯的基础上。

篇2: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好习惯

南昌雷式培训学校中小学寒假课程已经开课了,春季课程持续报名中!

寒假,不仅仅是玩的时候,更是孩子身体、习惯、学习的休整期。利用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学习习惯,开学后才能轻松适应;利用不好,有些孩子开学2个月都不在状态。

南昌雷式培训学校整理了以下几个好的习惯,家长们记得监督孩子,习惯好做了,寒假的时间才算是利用好了:

1、按时休息、起床

在假期里,妈妈们抱怨最多的就是孩子的作息习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喊他吃个早饭得喊8遍……

其实,孩子在寒假里起床比以前晚一点,或者偶尔睡个大懒觉,都可以接受,咱大人不上班的时候都会赖床,何况孩子。但如果孩子天天睡懒觉,甚至上午10点半还不起,就是个大问题,也是所有假期坏毛病的源头。

一方面,过度睡懒觉会扰乱作息规律。10点、11点才起,早饭肯定吃不上了,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体很不好;

另一方面,容易让孩子变得懒散。现在白天本来就短,赖一上午床,一白天就快过掉一半了,剩下时间无论安排什么都会很匆忙。

最后,开学很难适应。假期里睡惯了懒觉,等到开学的时候往往很难调整,晚上上床后就是睡不着,早晨到点了就是起不来。休息不好,上课时就会打瞌睡、走神,影响听课。

给妈妈的建议:既然放假了,对孩子的要求可以适当宽松些,但仍要约定好规矩。早上可以允许孩子比上学时多睡1~2个小时,但是到时间必须起床。因为赖床很容易“上瘾”,一旦成习惯了,很长一段时间都纠正不过来。

2、零食要节制

孩子的世界里,除了睡,就是吃最重要了。春节假期,家里一般都会准备点零食、糖果,疼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更是提前准备了一大堆,就等着孩子去呢。

零食吃多了,孩子一天都处于“不饥不饱”的状态,没什么食欲,很影响正常吃饭。而且孩子喜欢的零食,都是高糖分、高热量、高油脂的事物,比如蜜饯、拉面丸子、薯片等,容易发胖,也不健康。

另外,过多的零食对孩子稚嫩的消化道是个很大的负担,容易引发胀气,或者上吐下泻。

给妈妈的建议: 给孩子选择零食时,最好以坚果、新鲜水果、奶制品为主,少买膨化、油炸、蜜饯类零食;不要把零食堆放在茶几、餐桌等孩子随手可拿的地方,减少对孩子的诱惑;平时多跟孩子讲讲过多吃零食的危害。

3、坚持阅读

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阅读永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习惯。一旦坚持下来,不但能帮孩子积累大量的词汇,还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对今后语文阅读理解、作文非常有帮助。

另一方面,阅读有助于“静心”,既能温和孩子性格,又能转移电脑、手机等的诱惑。

给妈妈的建议:寒假期间的阅读,不一定非得是四大名著、四书五经,最好根据孩子的爱好去选择。曹文轩的《草房子》 《青铜葵花》,“金麦田国际大奖”系列中的《小鸡特工队》《外星记者》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儿童读物。

这些优秀的儿童读物,文笔非常不错,其实也挺适合家长读读,然后晚饭或者休息的时候,跟孩子一起聊聊书中的情节。

4、有节制地使用电脑、手机

前几天一位妈妈还在班级群里说:“三年级的儿子最近玩游戏都上瘾了,一上午就那么盯着电脑屏幕,连水都顾不上喝,晚上睡觉说梦话也是找到什么宝贝之类的。所以准备把网停掉,干脆断了儿子的念想。”

确实,孩子本来自制力就弱,很容易被电脑、手机上华丽炫目的游戏吸引。而且长时间沉醉于电脑、手机,不但会伤孩子孩子视力,还容易让孩子脾气变得烦躁、不爱与人交往。

给妈妈的建议: 首先,家长做好榜样,不要一下班就瘫在沙发上玩手机;其次,跟孩子一起找点其他爱好,转移孩子注意力,比如一起读书、游戏、运动;最后,跟孩子做好君子约定,每天允许用多长时间电脑、手机,时间一到,坚决执行约定。

5、制定计划

在孩子放假的大部分时间里,很多家长其实还在上班,那么对孩子的管理、约束就很不及时,这样的话,孩子的时间都很多是自己支配的。

如果孩子没有什么计划意识,不把自己假期该做的事列一列,很容易就玩疯了。假期过得飞快,等到开学才发现,这也没干,那也没干。

给妈妈的建议: 这几天里,趁着孩子刚放假,跟孩子一起把假期里要完成的作业、要上的兴趣班、要读的书等都汇总一下,算一下每天要完成的任务量,做个计划表。执行的好,就可以加个奖励,比如去看场电影、参观博物馆。

6、管理自己的压岁钱

现在的压岁钱都是几百几百的给,很多孩子一个春节下来能收好几千。但是压岁钱来得太轻松了,孩子往往不知道钱的实际价值,面对这么一笔数额不菲的压岁钱时很容易挥霍浪费。

给妈妈的建议: 带孩子去银行办一个属于孩子的银行卡,每当压岁钱攒到一定数额时,就让孩子亲自去存起来,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占有感,又有利于控制孩子乱花钱,当孩子看不到现金时,花钱的欲望会小点。

篇3: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而年龄小的学生多半是通过“听”的方式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在教学中, 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每节课总有一部分学生, 前一秒还抬着头, 晶晶亮的眼睛专注地听着课, 下一秒, 小手就伸进了课桌里, 捏捏这, 摸摸那, 听课时随心所欲。而刻板的大道理、严厉的训斥, 只会让他们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 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除一些必要的课堂学习常规教育与训练外, 教师还要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课堂做“活”。既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坐不住, 在我的课上, 我就满足他们好动的特点, 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以教学新课为例, 初读课文时, 我先范读, 让他们做做“小专家”, 来给我打打分。听说要评价教师, 学生积极性可高了, 听得特别认真。当我读得声情并茂, 一字不错时, 我会获得100分的高分和“小专家”们的精彩点评, ;有时我故意读错几个字, 句子也读得磕磕绊绊、索然无味, 他们很不客气地指出, 还指点我怎么把句子读通顺, 怎样读出感情。于是我趁热打铁, 适时鼓励:“你听得真仔细, 认真听课的孩子最棒, 佩服你!”“老师最喜欢你听课的样子, 好孩子, 你给大家做榜样了!”听到教师的表扬, 其他的学生赶紧坐正, 集中注意力听课, 期望自己接下来的表现也能获得教师的夸奖。这种形式不拘一格的肯定穿插在教学中, 不花精力, 不耗时间, 却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长此以往, 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二、培养学生用心说话的习惯

“说”的本意是用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说话是一门艺术, 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一年级的大多数学生来讲, 由于生活经验缺乏, 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 不知如何组织语言, 连词成句, 因此也就不敢开口去说。而小学生都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且善于模仿, 要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敢说, 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 为学生提供仿说的范本, 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在教学《阳光》时, 学到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田里的禾苗, 因为有了阳光, 更绿了。山上的小树, 因为有了阳光, 更高了”这两句话的时候, 我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我先有多媒体出示花朵的图片, 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花园里的花儿, 因为有了阳光, 更了。”因为有课文中的句子作为依托, 学生马上想到了“美丽、漂亮”, 然后我出示其他的植物和动物的图片, “, 因为有了阳光, 更了。”让他们照样子说话。我又加大难度, 让学生想到什么就照样子说什么,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 接下来的语言训练几乎没有什么难度。这样的说话练习从扶到放,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难度,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培养学生潜心读书的习惯

古人说过: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更重要的是在读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可谓是一举几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 让他们养成勤于读书的习惯非常关键, 这对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年级的课文都是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童谣和童话故事, 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如果只强调读, 不注意方法的引导和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好动、没有什么阅读主动性的小学生而言, 读起书来, 也是“小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了。所以晨读时, 我每个星期换着花样引导他们阅读, “看谁读得顺”“谁更记得牢”“我来当主角”等等形式, 激发他们潜心阅读的热情。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而让学生在大量的积累中感悟, 必须多渠道地去阅读。我提倡让学生每天花半小时的时间看课外书, 同学之间也可以交换着读, 为了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我让那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复述一些情节给其他学生听, 这样以点带面, 让这种好的习惯保持下去, 让他们爱上读书, 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随心想象的习惯

想象是创造力的表现, 一年级的学生正是爱幻想的时候,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制约, 他们特别渴望在想象的世界里, 任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般自由驰骋, 因此他们的想象非常随意和主观性太强。在课堂上, 如何让他们的想象更加切合客观世界呢?小学生天生就好奇心特别强, 对一些新奇的食物喜欢寻根究底, 而这一特性正是培养他们想象力的切入点。《自己去吧》是一篇充满童趣、对话简单的课文, 主要讲鸭妈妈和鹰妈妈鼓励自己的孩子独立学习本领的故事。但课文简单的对话设计, 不能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妈妈们的良苦用心,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 在上这节课时, 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的对话训练, 我演鸭妈妈, 让学生扮小鸭子, 在小鸭子自己学会了游泳以后, 我问他们:“孩子, 你真了不起, 在学游泳的过程中, 一定遇到不少困难吧?给妈妈说说好不好?”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 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 敞开心扉向妈妈讲述自己在学游泳的过程中, 遇到了哪些困难, 自己又是如何克服的, 很自然地也就领会到鸭妈妈的用心。而这种留白处的想象, 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还使他们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也为接下来的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4: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年龄小的学生多半是通过“听”的方式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每节课总有一部分学生,前一秒还抬着头,晶晶亮的眼睛专注地听着课,下一秒,小手就伸进了课桌里,捏捏这,摸摸那,听课时随心所欲。而刻板的大道理、严厉的训斥,只会让他们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一些必要的课堂学习常规教育与训练外,教师还要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课堂做“活”。既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坐不住,在我的课上,我就满足他们好动的特点,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以教学新课为例,初读课文时,我先范读,让他们做做“小专家”,来给我打打分。听说要评价教师,学生积极性可高了,听得特别认真。当我读得声情并茂,一字不错时,我会获得100分的高分和“小专家”们的精彩点评,;有时我故意读错几个字,句子也读得磕磕绊绊、索然无味,他们很不客气地指出,还指点我怎么把句子读通顺,怎样读出感情。于是我趁热打铁,适时鼓励:“你听得真仔细,认真听课的孩子最棒,佩服你!”“老师最喜欢你听课的样子,好孩子,你给大家做榜样了!”听到教师的表扬,其他的学生赶紧坐正,集中注意力听课,期望自己接下来的表现也能获得教师的夸奖。这种形式不拘一格的肯定穿插在教学中,不花精力,不耗时间,却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二、培养学生用心说话的习惯

“说”的本意是用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说话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一年级的大多数学生来讲,由于生活经验缺乏,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不知如何组织语言,连词成句,因此也就不敢开口去说。而小学生都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且善于模仿,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为学生提供仿说的范本,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在教学《阳光》时,学到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这两句话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我先有多媒体出示花朵的图片,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花园里的花儿,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因为有课文中的句子作为依托,学生马上想到了“美丽、漂亮”,然后我出示其他的植物和动物的图片,“ ,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让他们照样子说话。我又加大难度,让学生想到什么就照样子说什么,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接下来的语言训练几乎没有什么难度。这样的说话练习从扶到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难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培养学生潜心读书的习惯

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可谓是一举几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让他们养成勤于读书的习惯非常关键,这对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年级的课文都是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童谣和童话故事,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如果只强调读,不注意方法的引导和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好动、没有什么阅读主动性的小学生而言,读起书来,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所以晨读时,我每个星期换着花样引导他们阅读,“看谁读得顺”“谁更记得牢”“我来当主角”等等形式,激发他们潜心阅读的热情。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让学生在大量的积累中感悟,必须多渠道地去阅读。我提倡让学生每天花半小时的时间看课外书,同学之间也可以交换着读,为了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我让那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复述一些情节给其他学生听,这样以点带面,让这种好的习惯保持下去,让他们爱上读书,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随心想象的习惯

想象是创造力的表现,一年级的学生正是爱幻想的时候,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制约,他们特别渴望在想象的世界里,任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般自由驰骋,因此他们的想象非常随意和主观性太强。在课堂上,如何让他们的想象更加切合客观世界呢?小学生天生就好奇心特别强,对一些新奇的食物喜欢寻根究底,而这一特性正是培养他们想象力的切入点。《自己去吧》是一篇充满童趣、对话简单的课文,主要讲鸭妈妈和鹰妈妈鼓励自己的孩子独立学习本领的故事。但课文简单的对话设计,不能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妈妈们的良苦用心,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在上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的对话训练,我演鸭妈妈,让学生扮小鸭子,在小鸭子自己学会了游泳以后,我问他们:“孩子,你真了不起,在学游泳的过程中,一定遇到不少困难吧?给妈妈说说好不好?”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敞开心扉向妈妈讲述自己在学游泳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又是如何克服的,很自然地也就领会到鸭妈妈的用心。而这种留白处的想象,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还使他们积累并运用了语言,也为接下来的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培养一年级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得时时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因势利导,让这群顽皮不羁的孩子耐住性子,爱上学习。

篇5: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好习惯

好习惯培养家庭教育故事

培养孩子习惯,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莫过于是个充满期待、耐心、成就、幸福的永恒话题了。随着孩子入小,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常常有忘记带东西,甚至丢三落四的现象出现。所以在这里,向孩子家长们分享一下让孩子养成带齐学具习惯的经验,希望能起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定一些规矩并清楚地讲明:1.爸妈支持你的画画爱好,但是你也要跟爸妈说好的规则去做事情(要让孩子觉得爱好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要付出“回报”);2.如果你没有达成约定的交付,则要被惩罚;3.你要跟家长签订“合约”(由于此时孩子还没有说话算数的习惯,及成熟的记忆能力),目的是让孩子也养成一种履行“合约”的习惯。

然后告诉孩子,你去画画的所有用品都在学习桌上,现在你把所有画画用品有序装进你的书包中去。接着孩子“慢慢”把彩笔、画纸塞进书包,此时孩子准备书包的过程即使不合我意,也装作没看到。到画画班后,老师很快检查上次作业,此时我透过窗户看到孩子找了“半天”才拿出上次作业,老师看到也自然批准他要跟上上课节奏。又接着老师让学生根据他幕布投影的图案的讲述,快速素描、和涂色,孩子待要涂色时,在画笔盒中、书包中,良久都没有找到粉色色笔,直到别的孩子大多数都上交作业给老师完毕。然后老师单独留孩子三十分钟,要求用老师的色笔涂完作业“才能”回家。

然后孩子“高高兴兴”随我回家。接着又像往常一样要玩会平板游戏。此时的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合约”跟孩子讲,咱们讲好的说你画画回来玩游戏半小时,但是你在培训班因为你自己的原因,浪费了你玩游戏的时间,所以今天没有玩游戏/ 2

的时间了。此时尽管孩子“委屈”的眼泪直打转,我也坚持事前约定并不断跟他讲类似的道理。接着等孩子平静下来,我又紧跟着实施另外一个“惩罚”,带孩子去玩具店“看”玩具,此时孩子当然高兴,并很快选定了一个他喜爱的玩具要我给他买。我马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双方签字的“合约”告诉孩子,你去画画前咱们说好的挨老师批评,一个礼拜不能买任何玩具,咱都上小学了不能说话不算数。就这样孩子眼巴巴地看了“半天”喜爱的玩具,貌似心里“斗争”了好久。这次孩子依然显得委屈,但是没有眼泪打转了。我想也许孩子似乎“懂”得了大人的底线,即有些东西不是争取就能达到的。

篇6: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栽得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最近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及方法。要知道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书中并不是一味的说教,既有必要的理论,又列举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读起来感慨不己。我很赞成孙芸晓老师给我们的诸多建议,如:“培养习惯应从细微处着手”、“一分钟赞美法”、“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原则”、“计划周密有条理的习惯”、等等,这些措施科学合理,特别对现在的小学生影响更大。例如:教学中我们时常抱怨学生怎么像个木头似的,其实是我们不懂得怎样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他们才显得懒懒散散的。“一分钟赞美法”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话语,都会使得学生的内心掀起波澜,别看他嘴上不作声,可是下一次问问题他就第一个举手呢!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随处可见,目无尊长、乱扔纸袋、对人没礼貌,不懂得感恩等等。这些坏习惯的养成已经对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为学校老师们的责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将会毁掉孩子的一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做到“教书”还要不忘“育人”,两各方面都得齐头并进,否则教

出来学生就是个瘸腿的人。由此“培养习惯应从细微处着手”的教育是很必要的。

孙芸晓老师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原则与方法”中讲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学会关爱别人,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我们一定要在这关键环节不让孩子掉队。近几学期学校也注重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爱的教育、小手拉大手、献出你的爱心等教育模式,再结合各学科的知识教肓,有机地渗透爱心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感受爱,再也不要去抱怨老抱怨的学生多么不听话,多让人伤心。因为不是学生不懂事而是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感受到。

篇7:好习惯的养成是教育之根本

是学校之基石

开发区汇通路中学2014-5-1

4好习惯的养成是教育之根本,教师素养

是学校之基石

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这也是目前所强调的养成教育的意义所在。回顾历史,凡事有成就的人,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什么是忘不掉的呢?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链接。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了好习惯的学生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学生,一身坏习惯的学生会让你有着操不完的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和父母最为关注的事情一个成功的教师,就是首先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迷”,使每一个学生都尽早地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以下介绍一些我校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制定的标准,以供同学们参考: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7.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里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8.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9.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10.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11.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

12.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13.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实现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学生应该随时注意运用如下步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1)界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2)搜集相关问题的所有信息。(3)打破原有模式,从八个方面尝试各种新的组合。包括改变方向,改变角度,改变起点,改变顺序,改变数量,改变范围,改变条件,改变环境等等。(4)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5)让大脑放松,让思维掠过尽可能多得领域,以引发灵感。(6)检验新成果。以上六步是解决作业难题的有效方法。

二、我校习惯养成三字歌:

上课三字歌: 铃声响,进课堂,坐端正,看前方;敏于听,善于想,敢于说,长于写,拿笔时,姿势好,起立时,身体正,会合作,乐交流,声音亮,口齿清。

三、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随着课改的深入,中考也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转变,这透视出学科素养的培养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要求教学目标应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自杨校长到汇通路中学以来,提出打造“有情、有趣、有序、有效”的生态课堂,要求广大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高品位的学科素养,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要求老师们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关注差异;减轻负担,提高效益;生动活泼,自主发展。

在活动中,看到孩子们的精彩技能展示和优秀的学科基本功,每位老师和评委都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而欣喜: “这孩子的歌声真动听”“他的这幅画真有创意”“他们真是多才多艺”„„汇通路中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是快乐的、轻松的、丰富多彩的,相信在杨校长的引领下,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使学生逐步养成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以完美的姿态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篇8: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句点破了教育的本质, 也就是说, 教师的教育活动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最终目的, 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信“好习惯益终生”的观念, 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终身受益。本文就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论述, 在此和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对于学习来说也是一样, 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 以减少学生在正式上课时的盲目性, 而且学生在预习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还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欲, 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借助多种预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预习的环节中, 我们可以选择“习题预习法”“提纲预习法”“问题预习法”“视频预习法”, 等等。多种预习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切记, 在预习环节中不能一直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翻书”预习, 这样会使学生比较盲目, 找不到自主预习的动力, 也就形不成习惯, 不利于预习环节质量的提高。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环节中, 我们要借助多种预习方法来引导学生坚持预习,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

众所周知,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我们一直坚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 所以课堂上一直呈现的都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模式, 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以确保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在这个过程中, 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才能真正为挖掘出教材内容背后的东西, 才能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 逐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独生子女的增多, 学生习惯依赖家长, 习惯家长为自己处理事情。二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也让学生习惯了等待。再加上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 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越来越弱, 根本不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竞争日渐激烈的未来社会,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所以, 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恰当教学方法的应用来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进而,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下, 有效地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应用到课堂活动之中, 以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 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培养学生学习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的终身伴侣, 也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也许你会说, 阅读是语文课和英语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和其他学科没有太大的关系, 所以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不是每个学生最应该养成的, 至少可以说不是必须的。其实不然,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和英语文本的阅读能力, 而且对数学练习题的分析、历史和政治材料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说明书和公告的理解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进而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 引导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文本。也就是说,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 有的学生喜欢小说, 有的学生喜欢散文, 有的学生喜欢诗歌, 等等。在阅读习惯的养成中, 我们不要局限学生去阅读什么内容, 要鼓励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读物去阅读, 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目的一是为了减少学生的阅读盲目性, 使学生能够找到阅读的兴趣, 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做好保障工作;二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总之,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使阅读成为学生终身的伴侣。

五、培养学生及时反思习惯

所谓的反思是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但我们普遍将其解释为自我反省。那么,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呢?随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越来越多, 很多学生常常是看到每个同学身上的缺点, 对任何人都不满, 但唯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看不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反思习惯的养成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语言过程中找到自己改进的方向, 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 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呢?

首先, 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互评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互评是为了让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眼中的自己, 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自己, 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其次,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写“自我鉴定”。这样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反思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反思自己存在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在自我鉴定中不仅能够回顾自己这段时间中有哪些地方是可取的, 有哪些地方是不可取的, 通过鉴定书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总之,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帮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己, 使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

篇9:我的办法是早点培养好习惯

小宝磨磨蹭蹭,极不情愿地坐下来。我看了看他写的,有个照样子写词,人家给出的是“绿油油”,他后边跟的是“红油油”,用“一边……一边”造的句是“妈妈一边睡觉一边看电视”。

我那好为人师的瘾马上犯了,准备大显身手,可小宝一点面子不给。他把眉头一皱,说:“哎呀,我的头好疼啊。”还煞有介事地用胖乎乎的小手在额头上摩挲来摩挲去。接下来还有更让人无奈的,“我困了,我要睡觉!”扔给我俩这句话,他上床四仰八叉一躺,装睡去了。

写作业真的会让孩子这么头疼?我家孩子卢同学眼看也要上小学了,可别弄成这样,我得提前做做功课。

早准备,培养好学习习惯,防患于未然

多方咨询,才得秘笈——小学一二年级,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最好时机,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到高年级就省心了。好习惯包括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等等。家长就是创造条件,也要帮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等卢同学正式上小学了,万幸,又碰到了一位良师——班主任宋老师。宋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给我们这些新生家长开会,教了我们几招实用技术:孩子放学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然后开始写作业,孩子写作业时,家长不要一会问喝点水吧,一会削苹果;孩子写作业,如非必要,家长最好不要玩电脑玩手机,电视能不看尽量不看。

宋老师说的话,我都记到小本子上,这个是记给爱玩电脑游戏的卢同学他爸的,这事必须先搞出全家统一战线来。

回到家,卢同学也很配合,我把宋老师的话跟他一说,他表示坚决执行。这时候孩子还是一张白纸,好沟通。等养成坏习惯了,再纠正,会比较费事。卢同学洗完手,把中午丢在桌上的玩具收起来,“写作业重地,闲物免放”,这个是必须的。我叮嘱了一句“一拳一尺一寸”就退下了。

孩子写作业时,家长愿意蹲他身边盯着,指点一下呀,催促一下呀,大部分都这样吧。但想想小时候,有回我去同学家写作业,她妈妈一直站我们身后,边看边评论。我那个难受啊,于是下笔如有鬼,横也不平竖也不直,一塌糊涂。

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他能独立完成。有需要帮助的,他自然会吱声。如果天天跟盯贼一样盯着孩子,还有一个麻烦,就是会让孩子不觉得写作业是他自己的事。

小学低年级,作业量其实不多,只要专心做,一会就完成。我也提前给卢同学打了预防针,当时正读一本家教书,书里讲“拖拉是很坏的习惯”,我郑重其事地念给他听,这一针的防疫作用也很大(提前跟孩子沟通好这事,孩子心里也有底。不如拿这期“最家长”跟孩子一起读读吧——小编多嘴)。

当然,不是说做完就万事大吉了,一定要跟孩子一起来检查作业。作业最能反映孩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劳动成果很重视,也会很开心,同时也不敢敷衍。

事实正如预期,不到一个月,卢同学就养成了做作业就专心做,按时完成,玩就开心玩的好习惯。习惯一旦养成,接下来的路就好走了。

现在,卢同学已经上初一,八门课程(他上外国语学校,多学一门德语)的作业量相当可观,但他从来也没拖拉过,都是按时完成,然后再鼓捣他痴迷的写作、漫画啥的。

家长布置作业是个技术活

有些家长怕孩子知识掌握不牢,落下课,担心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就自己上手给孩子布置。

这种心情,我也有过。试着和卢同学商量的时候,他一句“老师又没让做”就把我顶到了南墙根。看看人家确实学得挺扎实,也就死了心了。

如果孩子确实某些知识点没掌握牢,比如拼音没学好,老师又没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布置作业,家长必须得帮帮孩子。帮的目的除了让孩子学会这一部分落下的课,还有一个,就是让孩子慢慢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补习或巩固。

但给孩子布置作业是个技术活儿,绝对不能去书店买套长了同一张脸的习题集来,往孩子面前一丢,责令人家按时完成就了事了。

后来,卢同学确实遇到“拦路虎”了。网上有的是题,下载下来,娘俩一块儿做,方法不同的,他讲他的思路,我讲我的思路,讨论一下谁的做法更易于理解。

篇10: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6岁之前是孩子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这个阶段为人的一生奠定了基础。那么,在这个最为重要的阶段,应该让孩子学习什么呢?笔者认为,学前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智能的培养,是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而不是传授知识。韩国前教育部长、首尔大学教育专家文龙鳞曾经给年轻父母们的忠告是: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道德智能就是判断是非的能力,进一步说,就是在自己的伦理信念的支配下,拒绝不正当或不良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同情并关心别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和抑制欲求的能力、接受和理解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等。

培养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这也是笔者坚持做多年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培养习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是说习惯培养不起来,而是你的方法不到位。我们的研究发现,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培养是有层次、有重点的,在培养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社会性习惯;在培养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智慧性习惯;在培养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时代性习惯。年轻家长要掌握培养习惯的科学方法,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篇11:《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书心得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室的卫生每天都有值日的学生负责清洁打扫,但是地面上总还是存在纸屑;上课时反复强调的问题,到作业中还会有学生出现错误;经常教育学生上课应专心听讲,可是在课上还总是有学生要思想开小差;每次作业批改讲评后要求学生订正,可是还是有小部分学生不订正„„为什么总是有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上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真的是他们的领悟能力有问题吗?答案很显然:不是。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生活当中,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习惯对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

最近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颇有收获。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及方法,具体解答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该如何培养的问题。这里的“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良好的习惯能促人进步,诱人发展,当然良好习惯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艰难地过程。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习惯是人最主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养成好的习惯的结果。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良好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习惯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孩子越小,习惯越容易养成,且不会觉得痛苦,大了以后反而难了。因为习1 惯是潜意识的自动功能,是行为的载体,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习惯从孩子小时培养也许不到10次就行,等长大以后培养,一般都需要连续进行21天以上才行,但若要固定下来要90天左右,一般人很难做到。

习惯的养成要经过重复或多次的练习,所谓“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纠正不良习惯,“习非成是”就是说长久按错的去实践就会把非当成是了。所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一方面要逐步养成好习惯,一方面纠正坏习惯,而且不要等到坏习惯形成了才来纠正

篇12: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摘抄笔记

——孙晓云

1、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教育者要“尊重未成熟状态”。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29-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这些都是作者主持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近10年得出的结论。

3、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

4、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5、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的.实际上就是从好的习惯开始.6、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7、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8、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

9、德国的父母就非常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养成严谨的好习惯。

10、德国人特别讲究孩子作计划。

11、孔老夫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12、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

13、明代的思想家王廷相说:“凡人之性成于习”。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

15、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

16、人格化习惯共列出了12个指标及一系列基本习惯:(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17、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难大事,必作于细。”他还说:“是以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8、怎样培养良好习惯:

第一,确定规范。

《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礼貌、自定班规)

第二,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弟子规》中言到:“出必告,反必面。”)

第三条,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参与。

习惯养成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人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

习惯养成要讲究原则,要尊重差异。

第四条,习惯培养人格化高于技能化。

人格化习惯就是以人格为导向的自动化行为反应模式。

第五条,培养孩子习惯的六大步骤。

认识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持之以恒地练习;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创造好环境,培养好风气。

19、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应当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对孩子简单地发号施令是难以取得好效果的。

20、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闲。”

21、社会学大师费孝通说:“孩子懂道理,就往往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

22、我们要创造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从容地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说说你的家庭,说说你的爱好,说说你有趣的经历,对孩子来说就是成功的体验。

23、北京府城小学对学生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要求,凡是他们学校的学生,每个人上学期间,要有两双袜子,每天回家要洗袜子。

24、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

25、人的一生都是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过程,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

26、周士渊先生总结出了培养习惯的“三二一模式”:

“三”是指三个性,即认识必要性、选择可行性、具有操作性。

“二”是两句话,即“关键在前三天”“奥妙在缠缆绳”,后者出自西方著名教授曼恩对习惯培养的比喻:“习惯仿佛像一根揽胜,只要我们每天给他缠上新的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一”是一个简单的口诀,即“三七二十一”。

27、世界上的事情,怕就认真,怕就怕坚持。

28、许多养不成习惯的教育,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

29、亚里士多德说:“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30、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1、生存之道正是做人之道,学会做人是生存之本。

32、习惯是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习惯按其价值可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好习惯;按其水平可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社会功德性习惯和个性化习惯;按其功能分为一般习惯与特殊习惯。

33、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开出良好习惯的花朵,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古老民谚,也容易让人重视儿童期忽略少年期。

34、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化的过程,其中,第一个转化即从被动到主动,采用快乐训练法较为有效;第二个转化即从主动到自动,采用主体体验是根本方法。

35、0-6岁是个体语言发展和感官发展的关键期。

36、理想是人生的太阳,而目标则是生命的轨迹。

37、切斯特菲尔德说:“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38、蒙台梭利:“三岁决定一生”。

39、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到宁静致远。

40、培养习惯从细微处着手,从第一次开始。

41、父母对孩子的最大影响,是对生活的态度和人格倾向。

42、测试是否养成了习惯的最简单测验方法(北师大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碰到什么事,心里就痒痒的,就是养成了习惯。

43、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关系。

44、做人离不开四块基石:真诚待人(爱心)、诚实守信(诚信)、认真负责(责

任心)、自信自强(自信心)。

45、每次按家庭人数的倍数来买橘子,然后让孩子来分,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礼貌与感恩意识。

46、任何习惯必定是行为,行为必定需要训练乃至强化,对于孩子尤其需要规范其行为,才会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47、巴基斯坦前总统阿尤布.汗曾说:“信任犹如一根细丝,一旦折断了它,就很难再把它接上”。

48、孩子撒谎有三大理由:一是说真话受到惩罚;二是为了逃脱困境;三是把想象中的事当真事说了出来。

49、教育是一种唤醒,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而这巨人就是自信。

50、父母给孩子的夸奖必须是具体的,越具体越好。

51、赞扬孩子的“一分钟赞美法”

A事先告诉孩子,当它有好的表现时,父母会赞美他;

B每天都挑出孩子一天里做对的事情;

C具体告诉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

D告诉孩子父母对他做对的事情有多么高兴;

E静默几分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愉快心情;

F做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事情,或者孩子您爱他,或者拥抱孩子,也可以两种都做;

G请孩子也这样做,当孩子发现父母有做对的事情时,也要赞扬父母;

H父母也可以使用一些无声的夸奖,如用笑容、眼神、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做出反应。

2、运用批评乃至惩罚的教育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A对孩子所犯错误的全部事实及因果关系一清二楚;

B给孩子给予极大的尊重,使其从内心里产生出足以承受批评乃至惩罚的力量; C耐心听取孩子充分的申辩;

D批评或者惩罚实施的结果,应当是孩子明确前进目标并且充满信心。

53、学会做事的四大指标: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

54、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道德可以产生超常规的效率”。

55、孔子告诉学生,收下别人答谢的礼物就对了实际上是在鼓励大家创造一个“做好事可以被认同”的氛围,而目前我国人力资源配臵缺少的就是合理的激励

机制。

56、让孩子吃一点儿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们怕吃亏的心态。

57、计划周密有条理的习惯包括:

A人生有规划B每天生活有规律C时间安排有计划D学习有计划E58、人的创造冲动正是来自于对美的感受和追求。

59、从小培养孩子追求效益的习惯,恰恰是为其高效益的人生奠基。

60、陶行知先生说:“莫做人生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61、富兰克林说:“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是最沉默的”。

62、平时养成的好习惯,到了紧要关头,会产生无比的威力。

63、学会倾听是尊重他人的重要方式。

64、《礼记.曲礼》言到:“凡视,上于面则傲;下于带则忧,倾则奸。”

65、学会学习的四大指标: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其核心是勇于创新。

66、十个基本的学习习惯:

A学习有目标;B提前预习;C认真听讲;D完成作业;E及时复习;F正确使用学习用具;G规范书写;H积极提问和讨论;I经常阅读;持之以恒。

67、状元家教的六大秘密

A做人教育是家教的灵魂;B父母的表率作用;C尊重孩子的人格D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E不给孩子学习加压;F从小培养孩子的习惯。

68、凡是最成功的,并不感到十分吃力。选准自己最适合干的事,怎么会费力呢?

69、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70、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71、只要孩子们有充分自由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创造力是惊人的。

72、玩是重要的动手学习方式。

73、习惯培养的最低起点应是成人与儿童商量,并认真对待儿童的意见。最理想的状态是儿童自己提出一些意见,并与成人一起做决定。

74、穷人家的孩子未必能早当家,富人家的孩子也未必不能早当家,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是否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

75、培养小学生的十个好习惯

A说了就要做;B耐心听别人讲话;C按规则行动;D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E节约每一分钱;F天天锻炼身体;G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H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I做事有计划;J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76、技能化习惯培育的是机器,而人格化习惯培育的是真正的人。

77、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

篇13: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好习惯

一、良好的写字习惯不容忽视

俗语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书写不仅是语文的脸面, 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或一个漂亮的签名, 都会给人增色不少, 因为字如其人, 文如其人。即便是应试教育, 一张书写整洁、字迹规范的答卷也往往令人赏心悦目。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消息:“本科学历, 字迹拙劣——毕业学子练字忙。”主要是讲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分配, 为了填写材料时给用人单位留下好的印象, 纷纷忙着练字……由于一时半回练不好, 一边埋怨自己, 一边埋怨着老师。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写字习惯, 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正确的执笔姿势、书写姿势, 做到横平竖直、正确、整洁。中国人讲究坐有坐相, 站有站相, 潇洒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更能体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教师要根据各阶段的具体要求, 做有针对性的训练, 我们不求人人都能成为书法家, 但一定要让学生展示出方块汉字的魅力, 千万不能让汉字书写的魅力迷失在电信化的时代里。

二、勤动笔的习惯要高度重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毛泽东同志学习了徐特立老师勤作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他每读一本书, 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一套乾隆十二年武英殿版线装《二十四史》, 850册每册都有他圈点、勾划的标记。现存中南海的毛泽东藏书, 页边、行间的评语就有1万多字。有人曾说:读书不注意做笔记, 犹如入宝山而空手归。前人的经验和实践证明, 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加强记忆,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同时可集中阅读的注意力, 扩大知识面, 从而激发创造性阅读。我们无法成为像徐老这样的教育家, 也不敢奢望教出像毛泽东这样的学生, 但为人师的我们却有义务将学生引进宝山, 更要肩负起教会学生如何获取宝贝的神圣使命。

三、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格外关注

自主学习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 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 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语文教学中要树立“以生为本”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要为学生服务好, 教师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 以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而不能强迫学生去适应老师。魏书生老师经常降低教学目标, 以使学生经过努力就能够实现。他指导学生写日记, 第一天只让学生写一句话, 第二天写两句话……不知不觉间, 学生的一篇日记轻轻松松写到了几百字。如果不采取这种跳一跳就能够着桃子的方法, 硬逼着写作有困难的学生长篇大论, 学生便会失去兴趣, 效果会更糟。这一点, 许多老师肯定深有体会, 有时考试题目自己觉得都讲过了, 很简单, 估计学生会考出理想成绩。可是, 成绩出来后, 离我们的愿望相差甚远, 于是抱怨学生学习不用心, 讲过的题都做不上, 骂自已是对牛弹琴。殊不知, 在抱怨的同时, 便将老师“以我为本”的思想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暴露无遗。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人一生的大多时间里, 需要靠主动自觉的学习不断成长, 因此学校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终身受用的好习惯, 教给学生一套终身受用的好方法。魏书生在自已的教学中把检查监督的着重点放在学生自检上, 最终培养了学生忠实于自己的习惯, 督促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教师跟自习, 课外给学生补课、家教、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 完全剥夺了学生应该自学的时间和权利, 孩子的时间被别人安排得满满当当, 自己想支配点时间学点自己喜欢或不会的知识都无法实现, 而自已已经掌握的知识往往要学三遍五遍、七遍八遍, 不仅白白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还因为学习效果不明显, 考不出理想成绩, 导致家长担心、教师受气。这种事倍功半的局面, 完全是由教师忽视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重知识轻方法的教育造成的。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 我们喊响的只是“以人为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口号, 但记住的却只是课堂上不厌其烦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的“请生入瓮”, 还有些许的“一统就死, 一放就乱”的感慨, 扪心自问, 我们真正教给了学生哪些“乐”, 哪些“渔”, 培养了哪些终身受用的好习惯?笔者推崇魏书生老师的话:要像过日子一样教学, 千万不要为了迎合什么, 像搞运动一样搞教学。那样的话我们自己是热闹了, 可迷失的却是我们的下一代, 丢失的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

摘要:时下, 从不时报道的新闻事件来看, 新课程的实施并没有真正改变课堂教学, 表面的热闹难以掩盖教育的误区:过重的课业负担几乎挤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 应试教育的内容过度膨胀让教师们想出了许多怪招。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让教育者丢失了最关键的内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从课堂上做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习习惯,写字,勤动笔,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徐特立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4: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那么,书包到底该谁背呢?

最近,笔者在全校一到六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70名学生,进行“书包该谁背”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6.2%的学生选择“应该自己背书包”。这说明,在孩子的认知里,明确地知道背书包是自己的事。

调查中,笔者还发现,低年级学生一般都是由家长帮着清理书包,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几乎没有自己清理书包的习惯。这说明,一方面孩子们开始形成了依赖心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缺少生活自理的意识和能力。

现在,许多家长过于重视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欲求,过于偏重对孩子智力发展的投资,甚至为此不惜血本。家长们一厢情愿地帮助孩子扫清生活中的所谓“障碍”,譬如背书包、叠被子、擦桌子等等,孩子们完全可以自己处理的生活事务,忽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家长模糊了生活中孩子成长的“界限”,孩子也就失去了历经挫折和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年龄在增长,心智与能力却跟不上的问题。

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家庭教育中关键的一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者。

教育需要雕琢,雕琢才会改变;教育需要清理,清理就要划分“界限”。

学生阶段是培养习惯最重要的时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必然会让其受用一生。

教育孩子,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使命,只有家校携手,合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才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首先,家长需要建立正确的教育观,真正认识到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促进少年儿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其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步伐和节奏要统一,学生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校教育协调一致,避免出现“5+2≤0”(即五个工作日的教育消解于两个双休日的放松)的现象。

在“成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采取了一些有效举措开展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是举办家长开放日。召开家长会,把家长请进校园,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教学进度,学生习惯培养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需要家长给予的帮助,促进家校合力的形成。比如说,学校会要求家长们对孩子不溺爱、不娇惯,建议家长们让孩子适度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劳动精神和家庭观念。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宜包办。比如穿衣服、整理床铺、洗自己的袜子和鞋子、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尽量让其自己完成。年龄小的孩子可能会做不好,但没关系,关键在于练习和尝试。

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我们可以一边提出要求,一边进行指导,以赞扬和鼓励为主。对孩子所做的事情,要保持信任的态度,尽量不去干涉或阻止,放手让孩子自由行动。因为,自理能力是在实践基础上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

二是建立家校联系卡。通过家校联系卡,教师和家长都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环境中习惯养成的表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脱节。例如,教师每天根据学生的表现填写好习惯成绩、表现,优点、缺点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写在卡片上反馈给家长。学生本人对在校的表现以及其他同学发现的自己的优点也可以写上去,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带回家后,还要家长写上孩子在家里的行为习惯,以及对学校教育、班级工作的具体建议。

上一篇:餐饮业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