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2024-05-28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精选12篇)

篇1: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也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信息技术为信息渠道的新型三维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氛围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阅读教学将使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呈现出崭新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可能;开发网络资源,尝试网上阅读,将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依托信息技术,促进读写结合,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围绕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我进行了两方面的尝试,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大胆的尝试让我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语文学科,思考自己将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一、巧用信息技术,巧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参与

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中巧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西湖》时,配套投影片不足以感受西湖的清秀奇丽。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寻找西湖的有关录像资料,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不仅对西湖美景有了整体感知,而且对白堤、苏堤、小瀛洲等特色景点也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比喻句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理解难点就是完全借助录像视频来得以突破和深化的,作者把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翠绿的飘带,缀结在西子姑娘的衣襟上,迎着轻风飞扬招展,是多么奇特和优雅,细腻地表现了西湖的轻盈香丽。学生陶醉在美文中,更多的是陶醉在美仑美奂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收获之丰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简单文字,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得与内化,有利于语感的训练与培养。

二、巧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增加课堂容量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限制,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扩充教学知识量,丰富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容量。

如《蓝鲸》一课中将鲸分成须鲸和齿鲸,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何区别,却无从知晓。考虑到学生对鲸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在备课时就通过信息网查到大量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围绕“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进行自主探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既可以为学生展示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也可以让学生自行上网检索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这样就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在学习《蓝鲸》后,有同学还想了解一下动物世界的情况,我指导他们打开校园网的电子图书馆,到互联网上搜索,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百科大全”网站。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写入自己的文档,在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情感和交流写作的能力。

这种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语言的训练和实践,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知识面,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从而使个性化阅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巧用信息技术,凸显能力培养,深化感悟积累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赶海》这篇课文,写的是暑假里“我”跟着舅舅去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为了使学生们吃透重点,我用多媒体出示舅舅带“我”来到海边赶海动画片断,分学习小组讨论:在海边,哪些事使“我”觉得很有趣呢?学生们在交流内化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表达自己阅读的独特见解。这样的设计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深化感悟积累,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成为美文朗诵、品味赏析的过程。由于巧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阅读特长,自主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逐渐爱上语文课,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融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四、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双边互动,提升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对话过程,多媒体作为联系师生的工具,可被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情感激励,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的纽带,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加平等,交流更加畅通,更好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完美结合。

学习生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汉字输入的窗口,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输入到计算机中。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长城和运河》一课中学到“长城景象的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城图,请同学们赏析后展开充分想象,并结合课文内容畅谈对长城奇异景象的独特理解。设计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学生有多个切入点去理解课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通过视频台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给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巧用信息技术,尝试探索模式,创新阅读教学

基于校园网络下的语文教学,对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语文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我在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完美融合的同时,也尝试着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常用的表现形态有:

1、美文精读: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美读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或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研读: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个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自主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个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4、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互动性写作的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听力训练:汉语亦应进行母语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强化朗诵训练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巧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语文,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文章作者:张跃红 作者单位:扬州市施桥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2] 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中小学电教》 2001年第1期

何克抗、李克东主编:《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3] 吴柳 《信息化社会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4] 黄埔全 《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 《课程、教材、教法》 1996年第10期

[5]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篇2: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让课堂实现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的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液——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幅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当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篇3: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1 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融合的重要意义

技术融合设想在20世纪90年代被广泛提出, 其中被提到的是通信、光纤和计算机三者的融合, 但是最终由于技术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并未得到实质性发展。随着通信网的发展, 信息和通信的融合与固定和移动网的融合已经被公认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信息和通信之间的融合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上的融合, 还包含网络、业务、管理等方面。

电力通信和电力信息的融合是传统的业务应用系统由多个分离系统、全部的通信和信息服务放置到统一的网络基础架构上进行传输, 并运用统一的设备处理不同的应用, 以获取新的服务和应用, 实现通信系统在电网中的随时随处使用。此外, 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的融合还节约了通信和信息的网络资源, 降低电网的投资成本, 而统一的电网架构通过融合将大幅降低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费用。因此, 电力通信和电力信息的融合在电力电网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融合的实现策略

信息技术的重点是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和重组, 电力通信技术主要用来传术信息资源, 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电力企业中, 电力通信技术为电网的高效和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电力信息是建立在电力通信的基础上, 而构建出的一种较全面的电力数据信息网络, 在企业电网管理中形成了一个全面的电网信息平台。在电力企业中, 由于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的发展联系, 对于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同时还明确指出了实现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的融合, 实现信息和通信的一体化管理、维护体系的发展方向, 由此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的融合成为了电力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这里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的融合。

2.1 整合电力企业的工作流程

在电力企业发展中, 要是实现电力通信与电力信息的融合就需要拥有统一的调度室, 电力调度工作人员对信息通信的统一监控调度, 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为了实现电力通信和信息的全面融合连通, 需要将电力系统的调度室和机房分开设置, 同时在电网中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电力通信和信息融合之后, 电力通信的则作为电力信息的传输通道进行信息传输, 在传输信息时需要通过通信调度来实现信息的工作许可, 而信息的监控结果则需要回馈值通信调度, 以此来增加通信信道对传输信息传输状态的了解;加强通信信息的运行、维护和管理。通过在多个方位建立息息监控系统, 通过统一的监控凭条实现对各个通信站的实施监测, 以此来保证电力通信和电力信息融合后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2.2 融合电力通信和信息的基础技术

电力通信和电力信息的融合是以两者的基础信息为基点。当电力系统处于通信模式时, 要建立相应的通信管理体系制度, 保证通信的安全稳定运行, 同时还实现了通信运行维护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制定通信应急处理方案, 并实现其操作的可行性。在进行通信作业是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规范进行, 同时对其实施现场进行监察。通过严格规范的操作和通信监察来保证通信质量。

2.3 实现电力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建立信息系统运行平台和统一的信息监控中心, 以此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信息化系统运行过程中还要对该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并对系统进行监控调度。为保证该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 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操作, 使其运用专业化的方式对电网信息资源进行调控和系统维护。为了及时掌握电网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可以建立IMS系统对其进行实时监控, 之后对系统中的信息情况作出定期对新系统的运行指标进行分析和调整, 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 以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水平。

2.4 融合多项电力通信技术

首先, 核心网技术。建设多业务融合的核心网络已为电力通信系统所认同, 通过建设一个具有高可靠性、高扩展性、低延时的精品网络, 进而提高宽带利用率, 提供高质的电力服务。其次, 接人网技术分析。融合的网络可利用从固网的x DSL, Ethernet到移动的WLAN等条件, 为电力企业服务, 尤其是无源光网络 (PON) 。最后, 软交换技术。传统的电路交换设备与信息系统差别较大的, 而软交换技术更好地支持现有语音与数据业务外, 软交换网络还能提供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 可以便捷地利用新的网络设施并结合电力系统的需要开展各种电力信息化业务, 较好的实现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的有效融合。

3 结束语

电力通信和电力信息的融合是电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促进电力系统的现代化发展。通过电力信息和电力通信的融合提高的电源输送质量, 实现了电网的智能化管理, 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网络能够获取需要的信息提高其工作效率, 建立IMS网络系统实现了电力通信信息的实施监控, 便于管理调度人员对电网的运行进行很好的管理和调度, 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提高电力运行的质量, 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使电力通信信息逐渐向集约化、精益化完善。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电力通信也得到快速发展。尤其,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更新, 使得电力通信通信技术与电力信息实现融合, 在改善人们生活方式,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快速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则重点探讨如何实现电力通信技术与电力信息的有效融合, 望对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电力通信,电力信息,融合

参考文献

[1]李辉.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融合的探讨[J].科技传播, 2011 (02) :35, 26.

篇4: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如何有效融合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到抽象的转换阶段,如果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巧妙恰当地呈现,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就可以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授《春》时,使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伴随着音乐的春草、春花、春风的美丽视频画面,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多数学生进入了想象的情境,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本文的感悟力和记忆力。又如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先播放一段阿炳的《二泉映月》,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生出一种忧郁的伤感。这时我又播放一段班得瑞的轻快的钢琴曲,学生描述听完两段后的对比感受,带着这种心情再来学习课文,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巧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体、更直观,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从而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詹天佑》,火车的走法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就用动画把火车爬坡的过程制成课件。教学时,随着课件中隆隆的火车声,火车头一推一拉,再由推转为拉,拉转为推,火车轻松上陡坡的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又如《狼和小羊》一课中,狼说小羊弄脏它喝的水,小羊反驳时说的话是理解难点。在课堂上,我插入了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小羊和狼的位置、水的流向,轻易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因材施教,提高效率

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如教授《敦煌莫高窟》,可以布置学生给课文编写段落提纲。成绩好的学生会马上思考并动笔,基础稍差一点的学生可从电脑上获得提示:“1. 这段主要讲莫高窟的哪方面?怎么样?”如果基础更差的学生还想不出来,再点击鼠标,出现提示:“2. 第一段主要简介了莫高窟在甘肃敦煌,有492个洞窟。第二段主要讲了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第三段主要讲了壁画宏伟瑰丽,内容丰富,尤其是飞天引人注目。第四段主要讲了藏经洞,曾藏有大量珍贵文物。第五段总写了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思考交流后,随机呈现答案。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了不同形式的指导,提高了教学效率。

拓展思维,启发创新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一位老师在教学《游园不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思维练习:诗人正站在园门前,抬头欣赏“出墙红杏”,却听“吱呀”一声,柴扉竟开了!此时画外音响起:“游园如愿又如何?”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色图。一位学生大胆求异,说:“或许这园中除了这一枝红杏,什么也没有呢,诗人还能写出像《游园不值》这样好的诗篇吗?”这种思维的求异、逆向,不正是创新思维擦出的火花吗?老师趁热打铁,布置学生以《游园》为题写一篇作文。

精心制作,避免滥用

信息技术可以将声、色、图配合起来,营造一种形象逼真的情境,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它毕竟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研读。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要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只有根据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策略,才能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有时使用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反而会导致教学效果受影响。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是否有必要,时机是否准确,将会直接影响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整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一定要将课堂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起来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越深刻,情绪也就越高昂,这样思维才能越活跃。在这种时机下再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使课堂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篇5: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 方军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五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融合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探究教学 融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与科学探究过程有效融合?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通过将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有声、可视、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进而为物理探究教学创设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平面镜成像》的引入环节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播放一段视频(如图1),展示蜡烛水浇不灭的奇妙情景,出人意料的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播放视频(如图2)展示真相,原来烛焰水浇不灭,呈现水火相容景象的奥秘是一块玻璃板。一块普通的玻璃板呈现的奇妙景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图1 图2

二、突破难点,促进探究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有限再加上物理概念的抽象和过程的复杂性,造成学生的认知困难,形成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在突破难点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具有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丰富学生的感知突破难点。信息技术具有的动态性,可以直观动态地展示复杂过程的变化,帮助学生把握物理过程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实现意义建构,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中,关于力臂概念,很多学生尽管能正确说出定义而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针对这一教学难点,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力臂课件”(如图3)动态演示:力的方向改变时,力臂的大小在变,但是力臂和力的作用线相互垂直的几何关系没有变,同时可以看出力臂应是支点O点到垂足C点的距离,而不是支点O点到作用点A点的距离。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可以帮助学生促进对力臂概念的意义建构,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进而促进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规律的正确理解。

图3

三、仿真模拟,辅助探究

仿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模拟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再现真实世界的某些方面,让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中通过实际操作而学习的方式。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学生借助几何画板或仿真物理实验室等仿真模拟平台,在微机上模拟各种实验情形,对物理现象或过程的规律形成初步的认识,这就减少了实际实验探究的盲目性增加了探究的针对性。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模拟功能,对实验探究可以起到导向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例如,在《探究电路中的电流》一节中,让学生利用“新课标实验室-初中电学”仿真模拟软件,从器材室里自选器材模拟连接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如图4)。在本节中通过仿真模拟可以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及连接电路的实验技能。本软件还有这一特点:退出系统前必须归还所有器材,否则系统拒绝退出。这样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的良好习惯。

图4

四、处理数据,规律探究

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地处理和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表格和图像是处理、分析数据的常用方法,但图像比起表格要更直观形象。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教材和教师一般要求学生用表格记录和处理数据,用图像处理数据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绘制图像处理数据方面的优势。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与论证环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实验记录表格中数据进行分析,寻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大部分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以发现“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物距与像距所满足的关系”,但是学生很难发现“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这一规律是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呢?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对数据处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图5是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数据处理软件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数据处理图表。学生根据这个直观的图表,比较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图5

五、网络资源,拓展探究

因特网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创设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学生利用因特网(或校园网上教师提供的资源包)搜索下载有关实验探究所得物理规律的应用事例,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拓展了探究视野,加深了对物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也深切地体会到物理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

总之,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不仅作为教师教的工具,而且应该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当然,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充分发挥传统实验手段的功用,使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而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大学教学,2005(5).

[4]罗星凯等译.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篇6: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多媒体上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能有效辅助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提高45分钟效率.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篇7: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在学生成长期间,课堂占据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单一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在教室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无奈何望望天,叹叹气把头摇”,他们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假期,就是想逃离教室,回到他们游戏的生活中去。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学习变得既单调又枯燥,教学效果不强。而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却打破了这个僵局。

(一)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语录对我们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学习更是如此。学习兴趣能促进人充分发挥智力,能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显而易见,多年来由于教育体制、育人观念的落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要求,更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无疑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功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把原来枯燥严谨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这两者的速度深深地制约着课堂信息量,使之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的高效性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首先,它展示教学素材的速度特别快,只需要用键盘或鼠标简单地操作几下,就能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从而节省了大量板书和擦拭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它显示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量大,能够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知识的网络,使学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既加快了课堂节奏,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还方便老师们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在探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探索知识、发现规律的过程。可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受到时间、空间和各种现实情况的制约,仅凭教师空洞的说教,抽象的描述,很难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让抽象或陌生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加快了学生理解的进程,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篇8: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一、利用网络资源, 优化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崔峦说过:“理想的语文教学应打破时空界限, 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 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 是达成这一目标的理想途径。计算机媒体的使用, 校园网的运行, 互联网的开通, 既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又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 世界各地的天文地理知识, 社会人文景观等, 得以进入课堂, 融入教学活动, 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另外, 教师通过网上搜寻、学习名家教学理论, 名师教学设计, 优质课堂教学实录, 汲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思想, 明确教什么, 学什么, 活用教材, 进而选用适当媒体资源, 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效益。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 首先, 我从校园网及互联网中搜索选取了相应的与文字对应的图片 (视频) 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小熊星座”、“砧状云”、“石灰石”、“冰川”等大自然文字。在教学过程中还适时地补充了同类别的“大自然的文字”, 借助多媒体形象展示, 唤起记忆, 让学生轻松领悟更多大自然的文字, 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悄悄播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种子。其次, 在这一课的摩课过程中, 通过上网查找资源和向名家学习, 优化了教的内容。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 很容易只把重点放在:大自然有哪些文字, 认识这些文字有何意义, 从而上成“科学课”。在上网学习备课过程中, 认识到这样会偏离语文教学的特质:教会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鉴于此, 我有意增加了又一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的介绍方法, 尝试用自己擅长的方法介绍一两种大自然的文字。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向学生讲解了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北极星———故事情节;砧状云———假设、比喻;石灰石———推理;花岗石———设问。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语言文字特点, 再通过仿写, 落实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提升表达能力。再者, 课前布置学生从相关网页上查找与所学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 如作者情况、写作背景、风土人情、专业知识等;课后让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链接, 借助网络, 查找问题的结果, 巩固所学知识, 上传学习所得。所有这些都很好地将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生活, 拓展了学习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 呈现多元内容

1. 配乐朗读, 呈现听觉化学习内容。

选用适合文本内容的音乐作背景, 优美的旋律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读, 通过指导学生用心地听、读、想, 立体地、多角度地感受文本语言, 深化情感体验。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对阿炳的“心声”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阿炳用“乐声”倾吐自己的“心声”, 教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 适时播放了伴有《二泉映月》乐曲背景的课文朗读, 音乐和语言融合相通。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 用心聆听音乐, 倾听朗读, 想象出一幅幅画面:有的说仿佛看到了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 有的说好像看到了师父带小阿炳到泉边赏月的情景, 有的说好像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操着胡琴, 卖艺度日的情景, 有的说好像听到阿炳在叹息、在哭泣、在呐喊……至此, 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 徜徉在阅读的情境里, 感同身受, 也是领悟文本思想和主题之际。

2. 图片、视频, 呈现视觉化学习内容。

运用PPT、Flash等CAI课件, 将学习内容与图片、视频资料有机结合, 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以生动的画面形式呈现, 调动学生的视听体验, 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 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主动参与情感体验, 破解重难点学习内容。

3. 电子文本, 呈现动态化学习文本。

畅言电子书, 教师所制作课件中的文本资料都是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呈现, 呈现出与以往静态文本不同的动态文本, 在人机互动, 动态呈现中进行学习活动。如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语文课程的语言文字之美, 感受语文课的语文味, 在指导学生理解作者介绍“北极星”这一大自然的文字时所用的“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时, 对相关文字做了动态删减处理, 将一百来字的一段文字缩减成一句话:水手们在小熊星座找到北极星, 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对比呈现, 再通过对比读悟, 感受原文的生动有趣和减缩后的干涩无味, 体会“故事情境法”所表现出的语文味。

三、活用畅言系统, 构建动态课堂

畅言教学系统的运用, 实现了将书本搬到电脑里, 呈现在屏幕上。畅言的呈现不单是纯文本的, 更是丰富了资源的, 整合了包含视听资料在内的全优内容。通过畅言系统这一媒介, 融合了教师对资源的选择与加工, 使原本简单平面的文本知识, 图文声像并茂, 变静态为动态, 将细微进行宏观模拟, 把宏大场面做微观处理, 建构全新的多媒体学习情境, 大大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主动探究, 进而建构每一个自我的知识体系, 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形象体会内洞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各异, 色彩缤纷, 我利用畅言中的图片资源,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在屏幕上圈画相应的图片, 并给它取个名字, 之后做简单介绍。再如, 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二、三自然段时, 我先请一名同学用同一颜色的电子笔圈画出描写日本鬼子的词语, 学生很快用黑笔标出:“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等词语, 在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后, 在词语边写上体会:日本侵略者有备而来, 蓄意挑衅, 气焰嚣张, 嘴脸丑恶。同样的, 所请的另一名同学则用红色笔圈出:“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等词语, 并引导理解后写上:我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然后指导学生对比读两组词语及体会, 不同的颜色区分鲜明, 对比强烈, 学生的体悟更深, 学生脑海中敌人嘴脸是丑恶的, 进而增加了对他们的恨;而心中守军的形象正气凛然, 增强了对他们的崇敬。而且,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讲解随文而进, 讲授分析内容在电子书上直观呈现, 潜移默化中学生掌握了阅读批注的方法, 对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另外, 畅言教学系统中教学资源同步到课本每一课中, 结合校园网资源, 让教师在教学中可随时调用所需的视频、动画、文档等资源, 来充实、丰富和改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进而主动建构他们新的知识经验。

四、创设全息情境, 化解教学疑难

重难点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传统教学有别的信息化教学, 采用多媒体呈现, 化静为动, 化枯燥为有趣, 让学生自觉融入到文本情境中去, 加深情感体验, 缩短认知过程, 把握内容本质。阅读教学中, 对于有些重难点知识, 辅之以必要的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借助“具象”来感悟, 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 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往往会让人有惊喜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中重点句“就这样, 反复地积, 反复地弯, 反复地落, 反复地弹……雪松始终完好无损”时, 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 接着出示动画课件, 让学生的想象可视化, 再指导学生配以肢体动作, 反复朗读、想象画面, 感受暴雪之大, 雪松承受压力之大, 雪松适当退让策略的成功, 进而领悟雪松的强者、胜利者姿态, 体会雪松的智慧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 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 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在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诗中“绿”字选用之妙, 教师动画呈现“到”、“过”、“入”、“满”及至“绿”, 展现出绿的变化过程。前面四个字, 只能给一张照片, 感觉江南瞬间变绿, 缺少动感;唯有“绿”字, 既描绘出江南大地在渐进式变绿, 又暗含春风涌动。正如动画所展示的那样:春风吹来, 点点绿意;春风再吹, 绿色渐浓;春风劲吹, 绿意盎然。在观看动画过程中, 学生不禁说“绿了、绿了、更绿了!”由此, 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 创设全息情境, 学生直观、深刻理解由“春风”而“绿”所表现的春之生机勃勃, 故乡江南之美, 结合教师的引导, 进而知意、悟境、会情。

习作教学, 这一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受安全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学生在家、在校所参与的社会实践少, 体验不够。习作指导时, 单单依靠老师语言引导, 往往效果不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 选用相关图片、文字资料、视频 (影视片段) 等再现相关情景, 配以智慧教学语言做引导, 这样, 学生有动人的画面为依据, 有翔实的资料为底蕴, 有丰富的情感酝酿为支撑, 再加上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运作, 他们就会有具体的、条理的、表现自己情感的精彩内容呈现。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三年级作文观察课上, 教师在指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小演员表演“放爆竹”的过程中, 在学生记不清楚演员表情及表演过程时, 先通过多媒体再现录像画面, 定格在眼神表情及动作的镜头上, 指导观察演员的表情动作, 再回放录像,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 按一定的顺序练说, 前后学习效果对比明显。利用信息资源指导前: (生) 只见他迈出弓箭步, 眯着眼睛用余光看着那个东西, 脸还侧过来, 一只手是伸出去的。回看后: (生1) 只见他倾斜着身体, 迈开弓箭步, 一只手背在身后, 另一只手拿着打火机向前伸着, 又好像有一些犹豫。他的脸侧向一边, 眯着眼睛用余光看着爆竹。 (生2) 只见他歪着身子, 身体尽量离爆竹远些。他的头转向一侧, 扭过半边脸, 用余光瞄准前方, 同时右手打着火机伸向右前方, 在对准它。可以看出, 利用定格分析和录像再现情境,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叙述的内容既抓住了细节, 又有条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找准它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契合点, 优化教学内容, 呈现多元文本, 构建动态课堂, 化解教学疑难,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 一定能够优化语文教学和提高学生素质,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内容有效融合,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教学内容, 呈现听觉化、视觉化、动态化的学习内容, 活用畅言教学系统, 创设全息情境, 化解教学疑难, 让学生自觉融入文本情境, 加深情感体验, 自主建构知识经验, 提高学习效率, 优化语文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融合,小学语文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

[2]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M].

[3]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4]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篇9: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教学实践证明,在美术活动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像一个更科学、与时俱进的方向发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从幼儿乐在其中,使幼儿从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因此,在美术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究可教学内容,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年龄特征,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做到针对性强,趣味性足。再结合教学内容将电教媒体巧妙地利用进去,让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用多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活动《中国民居》中,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脑动画,演示一些有趣、生动的图片,图片上的图案迥异,色彩艳丽,图片变化多样,再添加一些优美和谐的音乐,让幼儿享受一场视觉、听觉盛宴,整个活动轻松自由、把孩子带入一片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中来。老师再利用他们幼稚心灵的“愤悱”之情,将热切的情愫升华到理性,让幼儿由粗浅的认识到多方位的审美之中,幼儿看了议论纷纷,兴趣盎然,活动气氛十分活跃,谁都感觉到了不同建筑的美丽和多姿。但幼儿毕竟认识面狭窄,对很多建筑不是很了解,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活动,幼儿就会“疑”中生趣,这就促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好奇、探究、寻知的心理,他们满怀激情地、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知

每一个活动都有其重点和难点,美术活动也不例外,如何化解这些重点和难点,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还原教学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幼儿思维融在一起,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教育效果。

如:在教《美丽的秋天》时,由于幼儿经历、知识、记忆、观察、审美等能力不足,对秋天的认识也很浅显。只有让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參观、实践,才能让幼儿对大自然的特色有比较真切的了解,但由于安全保障等客观因素所限,这一举措很难得以实施。为此,依据教学内容,结合活动中的重、难点,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大自然的图片,再利用幻灯片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秋菊丛中等。

用这些动画进行活动导入,让幼儿坐在教室就能一览大自然的四季变幻,动画一播放就引发了幼儿们的一阵骚动,幼儿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另外再加入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和语言,向幼儿娓娓道来,幼儿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从而解决了活动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幼儿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幼儿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绎情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幼儿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幼儿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幼儿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色彩、构图进行教学,从而提高美术活动的效果。

如:在中班教学活动《十个太阳》中,笔者从网上找寻了一个关于《十个太阳》的动画片给幼儿播放,让幼儿欣赏电脑动画,了解画太阳的过程:先画圆形,再画太阳的五官,最后画太阳的光芒,用这样的步骤让幼儿一下子就明白了太阳的画法,特别是太阳的光芒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三角形、圆形、方形、线形、图形的组合等,这些不同的图形变化变换出了许多不同姿态的太阳形象,看到这些千姿百态、形象生动的太阳时,幼儿激情高涨,顿时欢呼了起来,这个动画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之情。

篇10: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几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大胆尝试,进行了数学课堂信息技术革命,旨在建构高效课堂,快捷实现课堂学生自主化,学习任务以自学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觖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就初三平面几何《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课堂教学,遑论体会。

一、借信息技术,翻转数学课堂环节高效。我在实施五环高效课堂的课改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呈现环节快捷,质疑出示快捷,演示推导快捷。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媒体课件质疑:“什么叫相似三角形?根据定义可知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同学们略加思考;很快就回答上来。紧接着,我又说:“除了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之外,相似三角形还有什么性质?这是我们这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我在电子白板出示课题,利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运动图像,相似图例,结合声音,图像变化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并打开课前已经制作好的的自学思考题(PPT展示):①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②上述性质都是如何推导证明的?每一步推导证明都是根据哪些定理、定义和公式?③例题是如何求解的?解题的关键是什么?采用这种以旧引新设疑求知的方法,调动了学生们看书学习阅读教材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直观性。

篇11: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基于信息技术的这一优点,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进行有效结合,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数学。虽然在不少学校已经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两者进行有效融合,但是从实践结果看起来,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

一、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在有效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1.数学老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当前有不少数学老师对于各种新生事物学习热情不大,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由老师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题目练习,最后由老师实施总结分析。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老师的教学观念落后,不愿意主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难以得到转变,当然更提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教学效率了。

2.利用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不足

要在数学课堂上将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必须配备相关的设备器材,比如电脑、显示屏等,只有这些设备充足并具有良好的`性能,才能在课堂上开展多媒体教学。但是当前很多学校的课堂上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和器材,有的学校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料设备,但是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要。此外还有不少老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不足,使得他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不利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对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

老师在习惯了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多媒体后,对于这种教学设备产生了过度依赖,从而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弱化,这就导致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出现了一定的随意性,加上学生受到自身惰性的影响或者受到其他因素吸引进而发生分神,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不少学校,数学老师力求通过信息技术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全激发出来,并将教学主体活动交给信息技术,这种情况对整体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有效融合的方法以及效果

1.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营造教学氛围

为了有效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数学教学氛围,老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老师可以结合数学内容在互联网上找一些图片、视频或者音频文件,并通过多媒体软件完成播放。在播放前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幾个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这些文件中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将学生迅速引入教学课堂中来,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老师在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种文件时,需要注意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在具体的观看过程中不仅对其中的各种事物产生强烈兴趣,并初步对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实现一定程度的理解掌握。

2.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这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内容,因此不少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所学内容以直观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有效增加数学学习的直观性、形象化、视觉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个深刻直观的理解掌握。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直线时,要帮助学生对直线的特点进行学习,如果单纯由老师进行讲解,学生往往无法形成直观感受,此时老师通过电脑动画进行演示,可以将直线的特点完整直观地展现出来。

当前我们要克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改变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引导老师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来,进一步改变已有的陈旧思想,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交流平台;同时还要结合数学教学实际需要为各个教室配备对应的信息技术设备和器材,从而为各项教学措施的顺利展开打下基础,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将数学内容进行生动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促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生的相互关系都发生明显的变化,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14):195-196.

篇12: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

工作单位:重庆市丰都县三建乡中心校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已成长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跨世纪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能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和活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正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 1

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鲸》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鲸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

众多教育者提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价值。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固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的整合,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

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时老师按常规教学,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后来调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如在《特殊的葬礼》教学中,设计者就提供了三个可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为什么这次葬礼是特殊的。通过链接相关网站,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总统要为这条瀑布举行葬礼。二是关于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水源的污染,能够引起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警醒与深思;三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为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我国政府认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建立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基础之上。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重庆市启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龚春燕 何云山

《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刘芳中国和平出版社

上一篇:后期合成论文下一篇:弟弟的来信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