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2024-05-11

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精选12篇)

篇1: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课程在新形势下应当注重倡导关注学生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小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和飞扬起来。”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内容的形象,情感价值的直观体现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这也是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从音乐中体验美,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使学生充分领悟音乐的魅力。另外,现在学生的知识来源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所以做为一名音乐教师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光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使许多抽象的音符变得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同时还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义。

当然,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应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因为用而用。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一节课仅仅依靠课件、视频、录音机来授课,而传统的示范唱、领唱、指挥、节奏,甚至于板书消失得无影无踪,使人感到这堂音乐课是不是谁都能来上,教师的个性,教师吸引学生的基本功,教师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学习的通通都不重要了吗?这就是,突然没电了,这课也别上了。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应当有个度,应当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首先,新授课的运用,要有分寸感,要合理。

众所周知,音乐中歌曲的教学是学习的音乐的基础,从简单的音符开始,再到旋律的节奏感,最后到歌曲情感的体验,歌曲的拓展,这些内容使课堂内容极其丰富,所以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对于学生理解处理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教学一年级《小青蛙找家》,如果单一教学这首歌,相信学生也可以很快学会,但是学习的效果不会多好,所以,导课中,课件中传来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一猜,之后动画视频出现一片美丽的荷塘中,一片又大又圆的荷叶上一只小青蛙在歌唱。这样通过课件的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课堂的教学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之后的教学水到渠成。

接下来,就要谈度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按照这样的发展展开《小青蛙找家》这节课,不弹琴,不范唱,不打节奏,不用小乐器练习拍子,完全依靠课件、录音机,而教师只是一个将这些电子设备联接起来的人,有什么意义,学生是否可以真正从内心情感中体会到这首儿歌的可爱呢?所以,教师个人魅力的体现恰恰不需要用信息技术手段。反复的范唱试唱,教师的丰富情感表现直接感染着学生;学生最喜欢的小乐器打击节奏,还有学生最喜欢的音乐游戏和角色扮演,边唱边跳边表演,这时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很快就体会到小青蛙欢快的心情了。

所以说,新授课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掩盖住了学生的表现,更不能掩盖住教师的教,学生是和人来学习,不是和机器,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价值在课堂上直接影响着学生,使学生真正受益的是教师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后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将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将音乐的美感影响给学生。其次,欣赏课的运用,要内容丰富,要恰当。

当然,音乐课并非都是新授课,欣赏课也占了很大比重,这时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适当的多用一些,尤其是中高年级的欣赏课时,教师的讲解只能起到引导与提示的作用,而当学生达到一定认知能力的时候,体验音乐的美感就有了千差万别,如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读《红楼梦》都有不同的感悟一般。

比如四年级《彼得与狼》这一课中,各种乐器的运用是教师拿嘴讲不清楚的,而且教师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本事,能将每一件乐器都熟练掌握。所以,当比较抽象的欣赏交响乐,配以合适的画面,信息技术就是最好的帮手。反复欣赏过乐曲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听里面都会出现哪些乐器,之后,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听和看各个乐器在单独演奏的特色与特点,让学生学着分辨,通过听和看还体验乐器的不同点与与众不同的特色。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体验乐曲的故事背景、创作情况以及所表现的情感,最后,再听,再看,从而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最后,可以通过引深,来体验作家其它作品。

所以,欣赏课大可多用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未知的知识,从而体验来自于世界知名乐曲带来的美感和愉悦心情。

因此,基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一位音乐教师,应该用个人高超的音乐素养来折服学生,让学生欣然地接受你音乐上的造诣,喜欢你的课,才能上好你的课,而信息技术手段只是一个助手,仅仅是应教学需要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仅仅是一样比较好用的教具而已,所以,音乐教学要处理好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真正做到既使学生得到的美的感受,愉悦身心,获得知识,又让教师开开心心上好课,不断展示个性,激发教学的热情与积极性,这难道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吗?

篇2: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以其高质高效`、生动直观等优势,受到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喜爱,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结构由平面到立体,教学方法由单一到多维,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此我们来探讨一下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运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例如: 将电影《林则徐》、《甲午战争》、《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大典》中的精彩镜头等制作到历史课件中去,有的一分钟,有的几分钟,有的是场景,有的是三维动画,把它们分别用于历史课“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民解放战争”等章节的课堂教学,这些内容重现了生动传神的历史画面,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走入了过去的时光,重温了历史事件,这样历史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此时教师再适当旁白,巧妙设问,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则会出现议论、看书、思考的活跃场面,这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教材中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容易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加上历史课中重点、难点较多,有时单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便能使学生耳闻目睹,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容易突破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分析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标志的农具时,教师可编辑有关的影视录像片,内容反映战国、汉、三国时期的铁犁和灌溉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情况,并着重与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相对比,经过多媒体材料画面的选择、画外音的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科技的发展过程,辨别各种成果间的异同,特别对唐代的繁荣就会有较深的理解。

当然在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将多媒体运用到历史课中,本来是为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弥补传统教育单

篇3: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1.利用动画,区分形近字

在识字认字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形近的字,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造字方法、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能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例如,“戊、戌、戍”三字的差别就在于中间的一个笔画,讲解“戍”字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一个人拿着戈,站岗戍边的动画片,学生马上就意会到戍字与戊戌两字的区别了。

2.利用动画,拆解难认难写字

在识字认字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难认难写字,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生动拆解这些字,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把识字认字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同时,教学也要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以培养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例如,讲“觅”字,它其实是上面一个“不”字演变而来的,下面是一个“见”字,我运用信息技术,按动画的格式将其分解,“不见就找”的意义让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

3.利用幻灯片,讲述成语故事

在识字认字教学中,教师应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用语言的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例如,教授“顶礼膜拜”一词时,我利用幻灯片演示了一些行礼的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画面,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的内涵。

●信息技术运用需要注意的事项

1.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有逻辑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的内容做到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字词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进行解读,如怎样构造,怎样演变、派生、延伸扩展或者改变初生意义而转化,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等。教师在“序”上多下点功夫,讲解时就会条理清晰,容易突破难点、疑点。

2.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有启发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3.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富有趣味性

兴趣在任何教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那么教师的讲授就要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特别注意取材的趣味性。

4.信息技术的运用要理性和感性相结合

篇4: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历史 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和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实现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是我们需要破解的难题。初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现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使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丰富的物质的同时,却也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在现实生活面前不能正确审视自己,产生急躁情绪、心理失衡的现象,抑郁、焦虑等精神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文化心灵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缺乏优秀文化对心灵的熏陶,造成人格缺失甚至畸形,大部分高中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例如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简称“青歌赛”,青歌赛可以说是音乐界“全运会”,备受国人关注,但是在青歌赛人文知识环节,选手在亿万观众面前却闹出不少笑话,例如在青歌赛人文知识问答中,有这样一道题,视频播放电影《大浪淘沙》片段,影片表现的是“北伐战争”期间的场景,题目问的是“北伐战争”革命军北伐的对象是?有四个答案,第一是吴佩孚、孙传芳,第二是杜月笙、黄金荣,第三是李鸿章、袁世凯。这个历史知识在初中学生都学过,高一必修教材也学过,是吴佩孚、孙传芳,但选手却选错了,选了第三个答案。还有文化知识题“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问“夕”是什么意思?选手回答是中午,正确答案当然是傍晚,这个笑话闹大了,试想上央视参加青歌赛的选手经过层层选拔,但他们只注重了对音乐的学习,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却大打折扣,美中不足。所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单靠学生在初高中教材学得那点知识不能满足需要,那么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其信息量大,纵贯古今囊括中外,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图文并茂,甚至有声音、影像给人以直观感受,获取知识途径简捷方便等特点,使学生纵横于知识的海洋,驰骋在文化的田野,在快乐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在文化熏陶中幸福成长,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信息技术和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是新课标下高考的必然选择

从2013年新课标高考文综卷二历史部分看,既体现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具有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等命题特点,同时又实现了新老课程的试题平稳过渡,在我省高考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展开,高考的考查理念、试卷结构、考查方式、题型甚至考查内容都越来越体现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终极目的。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当前这一最先进的教学工具的作用,是新课标下高考的必然选择。对于文科生来说,通过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可以自己构建单元知识网络,追踪社会热点,关注新史观,增进学科素养,掌握历年高考考情,为学生高考助一臂之力。以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考查文明史观,学生可以上网查询“文明的差异和多样性”,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的文明。古代中国是大河文明,在政治制度上是君主专制;古希腊是海洋文明,在政治制度上是民主政治。中西文明在各自源头上就表现出了众多的差异。从文明的多样性和中西文明的差异的视角考查古希腊的政治制度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对于这样一个既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能力,又关注新史观的题目,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才能得以实现,如果让学生拿一本教材,探究这样问题恐怕是“难于上青天”。

三、信息技术和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说明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性,获取知识多样性及途径的多样性,一切有用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知识,学生都需要获取,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知识来源、载体不光是纸质的书籍,教师的说教讲解、口头传授,还可以通过上网自学,自己实践获取知识。学习环境也不局限于教室、图书馆,可以在公园、湖边等。利用信息技术和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目的、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圆学生大学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正是未来社会所需求的,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教师的小小看法和初步实践,其中一定会存在许多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需要专家和同事们的指点和帮助,自己也由衷地希望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之路上,自己能不断进步,为我们的学校和国家的教育工作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

篇5: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个方面。前者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拓展。抓好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频繁的,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这无形当中就加大老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较好的使用信息技术,应该说工作起来会相对轻松的。因为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给予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在教学中,情景的再现是通过电教媒体来实现的。不使用电教,就很难直观地再现情景,没有情景,就不能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如在欣赏《大河之舞》时,只靠单纯的讲解,单一的去听,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我把《大河之舞》的舞蹈视频搜集下载,把踢踏舞的定义和介绍做成幻灯片,讲课前,先做简单介绍,请同学们对《大河之舞》和爱尔兰的踢踏舞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再播放《大河之舞》的舞蹈视频,同学们看得心醉神迷,我趁机提出问题,你欣赏了《大河之舞》后的感受,大家带着问题又欣赏了一次,结束后同学们踊跃举手回答:欢快热烈的节奏;激昂的旋律;宏大的舞蹈场面等等。通过视频的欣赏,使同学们对《大河之舞》这部结合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曲的盛宴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对《大河之舞》很是喜欢,借此机会,老师又把踢踏舞的基本舞步的视频播放,同学们带着对踢踏舞的喜爱之情

篇6: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往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重现,这就能够较好地弥补以往教学内容不直观的弊端。其中多媒体教学及课件演示是目前各科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当前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成为了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在新课改工作的全面推进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已成为评价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该注意什么样的策略,让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发挥最佳优势呢?我从下几个方面谈起: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很多方面具有常规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宏观为直观,化繁难为简易,强化学生的记忆,便于教师的讲解。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在教学中适时呈现,辅助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作用: 1.提高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

多媒体课件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像在内的大量信息,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板书的时间,拓展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大幅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特别是在学生学习生字时,针对易疏忽、常写错的字,或者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通过鲜艳不同字体的文字,以动画的形式,录音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如《观潮》一课里,学生较难理解文中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等,教师把多媒体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潮的雄伟上,教师将选用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图片同时出现在屏幕上,让学生概括潮的特点,并配上话外音,在仿读中理解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充满了主动性。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并运用大量视听信息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方面,多媒体课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我一次做公开课《猫》时,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上图片和鼓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品味揣摩具体的文本语言奠定了基础。在执教《题西林壁》一诗时,我向学生展示了庐山全景图,配上《梦幻曲》。庐山的美景,优美的旋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学生很快融入了游庐山的美妙想象之中。在学习《大自然警号长鸣》一文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到很多有关大自然美景的录像,活泼可爱的金丝猴,在树上荡来荡去;体形庞大的大象,在水中嬉戏;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慢慢地咀嚼。学生仿佛置身美妙的大自然的怀抱,不由心旷神怡。然而,一段段触目惊心的真实录象,又让学生惊骇不已,森林被大量砍伐,草原被毁,动物被大量捕猎,濒于灭绝,沙尘满天,垃圾成山,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学生被深深震惊了,写下了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耐人回味,道出心中的真话、实话。学生的思维、知识系统、能力结构、思维习惯及其思维的开阔度及敏捷性都有大的飞跃,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加强了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教育。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以其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知识更新的便利性、媒体内容、形式的新颖、生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作文教学改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3.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传递全面、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全面的知识结构。针对一篇文章,通过搜索,介绍有关评论文章、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等,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设计增加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平台。此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进行自学,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在低年级开展的识字、欣赏想象的活动课中,教师首先播放轻松明快的音乐或儿歌,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迅速进入角色,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象形文字,如:日、月、水、火等。在播放这些象形文字的同时,播放与这些象形文字相关的事物。接着让学生领悟、体验这些象形文字的字形美。最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此时,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彻底解放。5.有利于资源共享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输,教育资源在全世界相互交换、共享成为可能。以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课件.也可以被方便地共享应用。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人与科学》、《狂野周末》等影片,在观察前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学生留意观察各种动物的神态动作,各种植物的形态和生长过程,并采取激励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6、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大胆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选题。浩如烟海的信息,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一次我们让学生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规定从现实生活中选择论题进行分析,要求结构完整,有理有据。至于选什么论题,则完全自由。不少学生开始了网上跋涉,通过搜索引擎进入一些新闻网站,或进入一些评论网站,精心筛选,确定论题,然后进行作文。结果,这次作文的选题,超过了历届学生的选题范围,几乎涉及了生活的大部分领域,例如有《宰杀青蛙为何屡禁不止?》《电子游戏是祸?是福?》《谈教师的“体罚”》《论数字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等等。因为有多媒体技术的支撑,学生得以更加清楚地放眼看社会,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面上写作。(2)写作。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一信息快车,蕴育学生的创造性的人格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网络信息技术介入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视接千载,神游八方,大大地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具有传统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不仅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更要注意其劣势,扬其长避其短,注意运用的策略,真正让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佳优势,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不少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没有深入领悟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存在不少误。首先,多媒体的运用容易导致忽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恰当地夸大机器的作用就必然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引向反面。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简单的动作在提高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多媒体的运用往往减少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

其次,在许多利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展示信息技术图文并茂,以及自己的高超的技术水平,一些课件制作者把教学内容肢解成漂亮、华丽的图片、文字等形式,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课件所用色彩过分亮丽、鲜艳,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这些图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闪而过,学生完全缺乏思考、消化的余地,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记忆不牢,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这些,还只是目前能够从课堂教学中看出来的问题。从长远来说,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它还需要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把它与传统教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得益彰。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发扬传统教学的长处,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学容量,借助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以及趣味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又要很好地组织好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课堂上加强师生交流等等。

篇7: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姓名:李翠芬

单位:隆化县汤头沟中学

邮编:068155 电话:0314-7329596 ***

[摘要]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

[关键词]: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其强大的优势进入课堂教学,给以往“讲史”、“说史”的历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下面就近一年多来我对网络的使用,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发展的历程,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

事、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就有了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误解,其实不然。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可以肯定的说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联系历史,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执教《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西藏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时,我针对当前西藏拉萨发生的3.14事件随即发动学生结合所学所知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在他们充分交流之后,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适量有关西藏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以及中央对对西藏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并逐步加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历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势必遭到人民的反对,也终将遭到失败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执教《鸦片战争》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门,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低,效果差,其主体地位无从谈起。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例如:执教《 亲王扫六合》和《伐无道,诛暴秦》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微机课或月假时登陆网站,收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微机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登陆网站查询了大量信息,同时通过课堂及自习时间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直接求助老师的指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理解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了解他作为封建统治的者的种种暴政,进而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更为可能。在这次活动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班内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被公推为电脑高手的同学大显身手,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以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同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同以往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课外知识面正在不断拓宽,信息量不断增加,求

知欲也越来越高,这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行家,不能靠吃老本,而应该加倍努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为自己充电,认真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人民教师,进而教师在课堂上“导”的作用会更加淋漓尽致。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课前的“充电”无非就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用书提供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对陈旧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进行备课、上课,而备课、练习题的资料只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等有限的资料,并且这些资料的内容相当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备课的需要,使广大教师的备课显得内容不够丰富、完善,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作用不大。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将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计算机到相关历史教学方面的网站上去查阅,不仅使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而且能使历史教师的备课更加充分、完善,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精讲点拨,科学引导,给学生创设恰当的历史情景,切实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进行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史学研究成果,通过不断的再学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每教一课都要精心设计学案,通过网络查找了各课的大量资料并从中进行筛选,找出重点知识和教师精讲的内容,并对本节课的导课环节进行精心备课。上课之初,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每课导入框中的图片及相关故事资料。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查找使我对各课的重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从而提高了自身素质。

四、利用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减负增效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通过详实的文字材料、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历史资料,用以再现不可能重现、重演的历史,通过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印象,提高记忆和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今年的全县联考复习中,我和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以单元、专题等形式把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幻灯片,这样师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容量随之扩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

篇8: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一、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在“课前激趣”环节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可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从课间集中到课堂上来, 使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知识上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便集中精力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 学生还没有从课间那愉快的玩耍中恢复过来。此时, 如果让学生看到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东西, 他们就会很快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多媒体具有容量大、信息多、强趣味性以及图文并茂的特殊功能, 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比如,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是一首配有歌词的英文歌曲。每当让学生唱时, 我都会展示夜空中那些一眨一眨的星星。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瞪大眼睛, 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跳起来。他们完全被多媒体课件里的情景感染了, 被带到歌曲的意境中了。再如, 在讲授《美化工作表》时,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一幅用Excel表格做好的日历, 让学生一下子感觉到美化工作表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 气氛就形成了, 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出现了。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让课堂情境多样,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营造良好的氛围, 激发创新型思维

在当今课堂教学中, 应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 改变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来开展教学。教师则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 把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呈现给学生,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特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信息技术是集文字、动画、图像、音乐等多种信息于一身的现代化技术, 其形象逼真、生动新颖, 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器官, 进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求的欲望, 从而趣化学习氛围。

(二)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创设想象情境, 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 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信息技术集光、声、情、景为一身, 能借助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 夯实学生的想象基础。比如, 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可通过放映一段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录像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 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圆的概念。然后, 教师可进一步通过计算机动画, 讲解圆的特征。最后,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软件演示猴子坐在各种轮子的车上的情境,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应用。

(三)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诱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 利用或制造一些教学中的矛盾冲突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注意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中进行尝试的学习。教师先与学生一起进行观察和磋商, 逐渐造成学生急于解决, 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却不能解决的认知“冲突”,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冲出重围。因而, 诱发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比如, 化学是一门多试验的学科, 化学中有些实验过程较快, 其细节过程难以捕捉, 这就给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带来了困难。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的模型, 将实验过程的细节依据教学的需要分层次地展示开来, 它不但方便了教师对问题的分析, 更有利于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去捕捉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细节过程。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激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当今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去提高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能力。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 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收集、整理、加工大量的素材, 教师提供他们自主探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自由讨论”“人机交互”“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学习形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以提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交流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阅读教材或其他书籍, 可以重温某些技能和概念或对数、式和图形进行细致的观察, 也可以自己学着做一些简单的实验, 对所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类比联想或归纳、推演, 逐步通过试探和实验, 在讨论和研究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方法, 解决提出的问题。当然, 这就需要教师将课堂放心大胆的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驾驭课堂, 以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任务的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突破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比如物理学科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而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 对物理中比较抽象的内容, 大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而事实上, 无论一个教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 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 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教学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图文并茂、过程再现等操作, 便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使教学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 化抽象为具体, 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学生在学习摩擦力时, 为了解决黑板、粉笔所不能很好体现形象具体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理解摩擦力, 形象展示摩擦力的由来以及计算方法, 让学生动动脑, 使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这一学习难点。

总之, 现今教学质量的提高, 需要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充分应用来做支撑。因此, 教师应在课堂中大胆尝试, 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 以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是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不管是在资源的共享、情境的创设, 还是在教学的全过程、方式或方法上, 都比传统教学有很强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 是让学生快速有效获取与教学相关的信息知识, 增强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 使网络学习成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延伸, 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

篇9: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它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直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而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科学注入新的活力,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应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信息技术不受时空的局限,它可以突破学校的围墙,可以把任何地方的生动活泼的东西简单地带到课堂中。它可以再现生活,重现历史,让学生充分走进生活,打开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用录像,将知识“包装”成“礼物”赠给学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

例如:我在教学《指南针》时,课文要求研究指南针,我就利用课件展示历史资料,是谁发明的,它的作用等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有兴趣研究指南针的秘密和用途。课堂上学习氛围浓烈,学生积极发言,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二、巧用信息技术,让科学实验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许多自然现象的形成要么需要长期的过程,要么有动态感,教学中就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容易接触或不可能接触的事情,对于这些知识,学生认识起来就可能感到吃力,成了教学中的难点。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电教媒体的优势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声形、图文并茂的实验过程,形象直观、生动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环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例如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根据亲身经历谈一谈蚕的生长过程中间有哪些变化,然后播放蚕的每个生长阶段的动画,观看后,已经养完了蚕的同学重温了这一过程,有部分没有养完了蚕的同学也能了解到蚕的变化,深深感受到了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令人惊奇的。

三、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仅靠教师授课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些知识库都是按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教学中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导师。

例如:上《地震与火山》这一课。我把事先准备的关于地震、火山的网址都出示在黑板上,告诉他们如何上网。然后分小组上网找资料,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资料最好。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上网。一会儿这个学生说找到“地震”的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说找到“火山”的了;还有的学生找到了“地震的原因”;有的学生找到了“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了……孩子们找到的资料是多种多样的,由学生来给大家讲解新课,学生在本节课中不光是学会了有关《地震与火山》的知识,还学会了本课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究学习,所有知识都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获得,从而使不同水平、不同阶段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教育,真正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备课质量,是推进教师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运用信息技术备课,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通过集体备课。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如何在教师队伍中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集體备课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集体备课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增加信息来源,弥补个人对知识理解的局限性。集备教研组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相关资料的查找方面要加强集备力度。督促各位教师共享网络资源,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上课。通过“常态课”“提升课”“示范课”“复习课”等不同的课堂类型凸显集备的效率。

二是增加网络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中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方式和状态。通过信息技术,南方的孩子可以看到雪域高原的实景,北方的孩子可以看到南方鱼米之乡的美丽……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论坛发布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提出教学中的疑问等;其次我们提倡教师个人、教研组建立实名博客,利用博客作为知识信息存储、有效反思、课题研究、发布成果的工具。最后,我们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课件的学习与评价。通过“人机互动”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以充分实现。

总之,科学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主阵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科学注入新的活力,是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恰当运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更能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彻底改变了老师说学生听、模仿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只有我们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设计多媒体课件,才能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武方.浅析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问题和有效措施[J].教育文汇.2016(06)

篇10: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音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对接。它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思维与方式,更带来了音乐学习中思维方式的变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配合多种媒体,创设仿真情境,设计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学习背景,让学生达到情感上的体验,理智上的领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使音乐课堂教学达到优化。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视听结合,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欲望

研究欲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精神力量,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快地注意、探索,使活动过程不是一种负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情境就是激发学生研究欲望的有效途径。“凡音之起,由心生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通过具体生动的视听形象引起内心共鸣,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

(二)凸显学科综合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是一种体验的艺术。音乐学习也是这样,离开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以描述为主,目的在于创设审美情境,渲染艺术氛围,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审美体验当中。在音乐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学科综合,是提高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声绘色、时空统一的多媒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

纷、千姿百态的信息呈现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想象美与创造美。同时,学科的综合又将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内涵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尽享音乐的魅力。

如鉴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我以体验乐曲广阔文化内涵为主旨,注重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突出音乐作品的气韵与意境。在鉴赏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春江花月夜》片段,使学生了解作品在中国的历史价值;学生深情的轻声朗诵张若虚同名诗,感受音乐与诗词音韵、意境的完美结合,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高音质的音响,计算机屏幕放映与乐曲相关的山水名画,播放精心剪辑过的春江夜色视频:宁静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月光缓缓穿过稀薄的云层,撒下柔和的银辉,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粼粼波纹„„,这时舒缓的音乐渐渐从画外响起。此声此景营造出乐中有画、诗含乐韵、乐融诗情的美好氛围,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体验乐曲旋律美、音色美、意境美、和谐美的同时更好地领悟了乐曲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可见,是现代信息技术成就了音乐与文学、美术、自然的完美融合,令学生凝神屏息,浮想联翩,引起无尽遐想,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音乐的震撼,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重视音乐实践,激发创造精神

音乐是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在表现领域更体现出技能性的特点,电脑音乐创编就是一个集实践性、创造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新的教学领域。在网络教室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电脑音乐创编,学生可以共享音乐创作软件,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学过的乐段、旋律、节奏、速度及和声等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仔细聆听、反复比

优势让学生适时地、有目的地进行贝多芬生平、《命运交响曲》演奏等视频资料的欣赏,思考乐曲的结构特点、情感表现等问题,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二)计算机屏幕与黑板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中,计算机屏幕可使图像、乐谱清晰,色彩线条醒目,还可按要求重复闪动某些文字或音符,突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目标和指向,对学生理解音乐起到很大作用。此外,在计算机内存中保留的内容可长期反复使用,提高了效率,为学生个别指导提供方便。黑板上的板书能保留一节课,比计算机显示在视觉中滞留的时间更长,有利于突出重点,学生在学习中随机出现的一些课件中没有的问题,黑板可以弥补其不足。

篇11: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同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也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实效。

以我教学《十送红军》为例。传统课堂教学使用黑板、粉笔、乐器、教师讲、学生听、挂图、录音机等多种设备。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实效。聆听歌曲《十送红军》,激发情趣,创设情景,引发兴趣。用电视剧的片头曲和剧情里面一些感人的人物和事迹后,再用录音机播放歌曲 《十送红军》并提出问题: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是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

运用信息技术,结合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教学环节:

一、聆听歌曲,激发情趣,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二、欣赏歌曲。初步感知,体会情绪,思考回答

三、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探索音乐艺术美

四、拓展视野,积极实践,学会表现,学会创造。

五、课堂小结。

篇12: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

唐山市滦南县长凝镇初级中学:李海英

关键字:信息技术

作文

指导

摘要:运用多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写作兴趣

运用多媒体的可控性,培养观察能力

运用多媒体的网络优势,提高作文评改能力

及时反馈,优化评讲

每提起作文,不少的学生都有畏惧感,写作文时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个头。尽管教师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教师费尽唇舌难改学生搜肠刮肚的尴尬。究其原因:现今孩子生活面狭窄,作文题材单调,往往千篇一律;而教师讲解枯燥,教学形式单一,讲评泛泛。导致“作文”成为了学生与教师心中的顽疾。

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以往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因此,我们应加强中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作文教学目标。

一、运用多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写作。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就能从心理上积极投入到作文训练中去。

写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只有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并予以保持,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若是“你不想写,也得写”,就会使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应付了事。可想而知,这种“强扭的瓜儿”怎么会甜呢?“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因此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和写作兴趣的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选用多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学写小动物的作文,教师课前拍摄了猫、狗等动物的生活录像,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网络向学生展示各种顽皮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时而嬉戏、时而吃食、时而睡觉的真实情景让学生立即高兴得欢呼雀跃。多媒体声图色光相融的特点,不仅使他们进入情境,还激发他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情景教学就把“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运用多媒体光、声、像有力的冲击,能使言、情、景融为一体,极大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确保学生进入角色,“我”手写“我”心,流泻出心中最自然而真切的情感体验。在辅导毕业班作文《一起走过的日子》时,随着《同一首歌》缓缓响起,伴着悠扬的旋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扫描进去的照片和编辑过的录像,那是班上学生一张张天真稚气的面孔、一串串爽朗无邪的笑声、一次次小大人似的举动,一幕幕我们共同经历的有喜有忧的日子。优美的旋律,感人的画面,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当这一幕一幕缓缓流过,最后定格一张几天前我们刚拍的毕业照上时,许多学生的眼角已经湿润。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激情在学生胸中回荡。望着他们无语凝重的表情和轻快飞移的笔尖,我相信那笔尖下流泻的定然是此生不泯的真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写作情感与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过去学生把作文当成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驰骋,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运用多媒体的可控性,培养观察能力

写得不够具体形象是学生作文表达中最常见的毛病。除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存在差异之外,这主要是受了学生的观察所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由于不少学生平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缺乏观察,缺乏搜集、记录,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进行仔细正确的观察。

例如比赛活动之类的作文教学,老师常常是先带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然后指导怎么写。但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观察往往是随意的、粗略的,很难做到活动、观察两不误,因此作文时对比赛的动作、表情甚至过程印象模糊,难以下笔。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比赛活动全过程,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有目的地去观察。对于重点地方可以根据需要重放、慢放或定格,使观察形象鲜明,重点突出,同时也有益于学生养成爱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在话题作文《活动》习作指导时,课前,我在电脑中储存了六个录像片断;体育活动、丢手帕、老鹰捉小鸡、制作风筝等等。上课时,当计算机屏幕上再现校园内一个个精彩、激烈、群情振奋的场面时,一方面,在唤起学生回忆的同时,给每个学生增加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另一方面使每个学生产生了写作的强烈愿望。由于这样的画面随时可以定格或反复播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描写重点进行选择,进行场景的再现,利于学生在写作时进行细致的描写。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的写作指导特别容易被学生所掌握、所运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的网络优势,提高作文评改能力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不是意味着学生作文训练的结束,而应把它当作另一种开始,成功的修改有时能给一篇作文以“新生”。教师最成功的批改是引导并教会学生自己修改。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共享性,教师可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从而改变了以往“纸上谈兵”的低效率批改方式。学生掌握方法后可进行交流评议,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可由别人品头论足,每个学生也都可以成为“小老师”,对别人的作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评后,作者可根据反馈意见利用光标移动、插入、改写、删除等操作技术对自己作文中的错别字、标点、词语等方面进行修改,使作文“更上一层楼”。在减轻教师批改作文费力而效率不高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采用多媒体网络是使作文的阅读对象不再局限于自己和教师几个人,而是全班师生。这样,既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好作文,也使得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另外,多媒体网络可以随时把佳作在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这就为欣赏佳作开创了良境。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能被当范文与人交流,心里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从而信心百倍,大大激发写作热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形成了强烈的写作意识。学生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对作文的字词运用、选材谋篇和自我评改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既培养了自己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又养成了自学修改作文的习惯。

四、及时反馈,优化评讲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指导学生找出作文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并能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斗志,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在作文评改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加快节奏,提高评议质量,更重要的是把作文训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可直接把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利用实物投影给全班学生看,针对一篇文章让大家一起修改,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或把学生作文中典型的病句、错别字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推敲;或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片段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品味欣赏。师生通过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使学生保持习作的热情,体验习作成功的喜悦。这就形成了良好的内驱力,促进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班级博客,尽显风采

传统学生作文一般由教师评改打分后就了事了,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不能及时得到公众的认可,学生的创作欲望受到压抑。而网络条件下,学生作文实现了新的突破。我创建了班级博客,定期上传学生作文,每一次作文完毕,就将其中的佳作及时上传。为了鼓励大多数学生,我也关注那些作文弱势的孩子,让他们也有发表上榜的机会,有时即便是一小段,一两句,只要是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语,都予以充分肯定。

上一篇:课堂导入的问题及策略下一篇:小学暑假安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