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2024-05-19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通用9篇)

篇1: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盘锦市鹤乡小学

常昊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使教学导入的生活情境化趣味化,练习巩固的层次化、趣味化。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向课堂要效益。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融合作用

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理念和方法也推动着教育买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时代。合理运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技术方法培养适合于21世纪发展需要的有优良素质的合格人才,是我国目前主要进行的素质教育工程的主要目标。这一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天的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单向输入,教师教、学生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现代教育更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多元化,教师也由原来的灌输者角色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生能力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这场教育变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又对教育变革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

一、借用信息技术,导入的生活情境化趣味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

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情景,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时,复习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周一早上,小明起床发现自己找不到练习本了,你能帮助小明把房间收拾收拾吗,把每种物品放到合适的位置。采用动漫的形式,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把内容呈现出来,顿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一下子进入到积极思维的状态,为学习新课在情绪、知识等方面作好了铺垫。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导入,新颖有趣,能引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用学生们早已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们猜一猜是沿着长方形跑一周的乌龟跑得快,还是沿着正方形跑一周的兔子跑得快,引起了学生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欲望。

再如:在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上课伊始,创设“六一儿童节”举行联欢会要布置教室的情境,师问:老师为你们布置了一件教室,你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来布置的吗?学生找到后,师接着追问:那这些事物是随意摆放的吗?学生回答是有规律放置的。师导入:其实,像这样的例子里蕴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这样以“六一儿童节”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在简单的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融合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

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事物或图像比抽象的语言和公式要有说服力的多。再加上他们好动、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然而借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动画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辅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二年级学生都会感到难以理解。但如果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而这些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时已有接触。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音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通过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周也就是60

个小格,时针正好走一大格,学生轻松的观察出: 1时=60分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时、分”的理解,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找准教材的延伸点和拓展点,应用多媒体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寻找网络上有用的教学资源,令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吸收到更多的营养,脱离教材的束缚,使“小课堂”变成“大课堂”

又如教学 “一亿有多大”数学实践活动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

一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4辆大型运水车。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一亿吨左右。一亿张纸的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一亿枚硬币的重量比成年的蓝鲸3头还多4倍。一亿粒大米,可让3.5万人填饱肚子。„„

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实例,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亿有多大,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

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个规律时,教师让学生课后到网络上阅读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相关资料,学生被祖冲之献身科学的精神和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有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运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运用信息技术选择丰富的数学学习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学生能用数学地眼光去观察生活,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渠道选择数学学习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享受数学学习成功的快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

教学与管理

篇2: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某道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使教育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仅提高学生的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标准课程改革的今天,必将推动教育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篇3: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整合策略一:扩大信息量

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依靠教科书以及一些教学参考书所呈现的信息量比较少, 难以满足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来源, 丰富了信息的储存方式, 也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检索手段。例如,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课文。课文介绍了20世纪100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我们虽然生活在新世纪, 但学生对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并不是很多。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 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不足, 学习不但被动, 而且获取的知识量也小, 很难唤起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网络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动画了解科学常识、借助图画和文字了解科技发展状况、认识科学家、对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进行了解、交流、探索, 通过图、文、声、像为学生展现科学的魅力, 使学生明白科学看似神秘, 实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整合策略二:丰富学习情境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 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建构及存储。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以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为例, 学生对地球资源的了解十分有限。教学中, 我利用局域网优势, 引导学生通过资源共享, 在计算机中调用了大量多媒体资料, 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被迅速激发, 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激发, 催发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 他们迫切地想去探索、去发现地球的奥秘。在讲述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世界性的灾难时, 则让学生细细观看洪水泛滥、风暴侵袭、疫病流行等灾难场面……这些集声、光、色、形于一体的情境, 把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 转换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动感的画面。这些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了他们对文字语言的理解, 更使得他们能投入地参与学习。

●整合策略三:促进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 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 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例如, 在教授《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 教师可在课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文, 搜集相关资料, 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扩宽了学生的视野, 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 再让学生质疑, 然后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 登录《呼风唤雨的世纪》网页进行浏览学习、交流解疑、回顾历程。

篇4: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师生的教与学不断走向深度融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样式不断改进,效率不断提高,带给师生的教与学的感受也是前所未有的。正是技术参与课堂教学,才不断形成具有交互性、多元性和个性化的智慧课堂,这样的课堂使学生乐于参与,能够在其中自由快乐的成长。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我们一直研究的主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未来教室;电子书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125-2

从机算操作系统进入Windows时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人们的生活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师生的教与学不断地走向深度融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样式不断的改进,效率不断提高,带给师生的教与学的感受也是前所未有的。笔者就以一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的《平移和旋转》教学中普罗米修斯白板软件和电子书包在未来教室中的结合应用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软硬件基础,搭建教学融合平台

硬件方面,具有触摸特点的交互式白板或触控式液晶一体机。软件方面,本篇中所提到的普罗米修斯白板软件(以下称普米白板软件),具有将素材直接拖动的特性,因此可以满足对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的支持。电子书包则为以PAD为硬件基础的,以网站后台为支持的互动性电子书包系统,可以实现Wifi环境下教师端发题,学生端做题并反馈统计,以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

二、创新课程内容,为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供素材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空间与几何领域内容,原教材中提供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火车运动、升旗运动、电梯运动画面。

教材中提供的画面真实,但缺少动感,不能够直观感受。为带给学习者清晰的运动感受,并将生活中的原型进行模型化抽取,重新设计了几个运动的物体,并以动态的形式加以展现。

这样做直观明了,对物体运动状态进行清晰展示,并且设计成为可以PAD环境中下进行触摸操作Flash动画,供学生学习时操作。

对教材中的“想想做做”進行了重组,将图片展示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判断改编为电子书包单项选择题,通过PAD操作,后台统计实现对学情的精确把握。将移动棋子改编为送小猴子回家,且进行了动画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实现自由的拖动操作。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中还涉及到一些诸如秋千、钟摆的运动是什么运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在做平移或旋转运动?一方面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展示身边的物体运动,亲身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提供秋千的运动、游戏中(俄罗斯方块)的平移和旋转,丰富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达到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正确认知。这样对教材进行重组后,为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素材,使融合更顺畅。

三、融合教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

首先通过几个片段,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如何实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片段一:

初步感受运动,引入学习。

师:有一群小猴子排队去公园玩,看,第一队。(出示图)

他们的队伍排列得多整齐呀。又来了一队小猴子,(出示)这队小猴队伍排得怎样?你能帮第二队小猴把队伍排列得像第一队那样整齐吗?

生:第三只小猴子转过来。第四只小猴子往前移一移。

追问:怎样移?你们用手比划,请一位同学上来移一移。

根据学生回答,上台的学生操作展示旋转,平移第四只小猴子。

通过为第二队小猴排排队,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经验基础,为学习提供契机。本节课由学生说操作方法,并且学生通过触控的方式,通过平移和旋转操作帮助第二排的小猴子排好队伍,让操作实现的效果与学生的想法一致,实现了所想即所得的效果,物体的运动直观明了,学生兴趣盎然。

片段二:

认识平移和旋转。

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你还能用手势来表示这些物体的运动吗?

师展示图片,学生手势表示。(展示完整如上图)

师:你能根据运动方式把它们分为两类吗?

学生打开PAD,资源库,打开其中的“我会给运动分类”,动手分一分。分完后可以跟同桌交流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截屏展示学生的分法。

从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分为平移和旋转,从生活中提炼数学原型。课中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这一环节中,学生一边在PAD上进行操作,一边与同桌进行交流,不再是以前的比划比划说一说,而是边做边说,交流时有根据,展示时有素材。

选完做反馈。让学生上台试一试,拼一拼。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普米白板,实现拖动等互动操作,同时结合电子书包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掌握学情。Flash课件在PAD中的互动操作,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不断地思考、尝试、操作、体验,因此学习的感悟就更加深刻,交流也更有说服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成就了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

四、课堂教学结构重组,技术支持教学融合创新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能够利用移动、交互、合作、翻转、融合的理念,实现向高效课堂、生本课堂、特色课堂的转变。教师要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要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参与者。教学内容要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篇5: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刘相明

摘要:以信息、通信为核心的技术(ICT)兴起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认知。在其影响力逐渐深远的今天,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小学数学这颗“明珠”因同ICT技术融合的深入而愈发彰显其光芒。本文试图以ICT与小学数学为研究客体,以其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浅析ICT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及改变所引起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信息技术

ICT 小学数学

深度融合

2011年,教育部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全新发展目标,力促达成结构层面,教育系统的根本性变革。从1998年的“整合”,到2011年的“深层融合”,课改历经了多级跳跃式发展。深层融合强调突破地点和时间限制,推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对流式改革,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大对课程学科、教与学的工具及目标层次的深度挖掘,借助ICT技术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及时教学。

小学数学作为个人思维框架的基石,历来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枯燥抽象的学科特点,让众多小学生望而却步,成为阻碍学科自身发展的“拦路石”。随着融合深度的加强,结合学科特性,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激活学生热情并主动参与思考、避免知识点的机械式灌输成为可能。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数学思维

以往教学中,数学模型及公式长期占据着教学的难点,抽象的理论推导往往将学生挡在门外。随着融合的推进,利用动态展示,化抽象为具体的推导方式,愈加渗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

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为例,据笔者教学经验,学生往往在V=S×h公式的应用中存在短板,究其原因是对公式本质的不理解。模型制作的耗时性、场景利用的局限性使得实体模型的利用率并不高效。但在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动画等的并行、交互的技术支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柱体的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动态图,并借此将圆柱体以帧数分解的方式,充分还原其向长方体转变的过程,将抽象的公式动态化、具体化,加深学生思维理解性记忆,真正做到触类旁通。

(二)借助网络资源,实时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及资源的匮乏、流通的不畅,严重限制了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发挥及探索学习的欲望,众多想法的开展也因此而“夭折”。信息技术深度走进小学数学的课堂,不仅意味着老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为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获取渠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为例,笔者在以往只是通过言语或板书的形式将该节涉及的知识点展示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但此节涉及许多零碎知识点的记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通过苍白的语言表述,便试图于短时间内掌握多个存在交叉重叠的知识点存在困难。然而,随着“班班通”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老师在讲授同样此节内容时,可适时插入相关网络资源,例如有关大月、小月典

故视频的播放;设计配套通关游戏,利用闯关模式,攻克及巩固相关知识点。调动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寓教于乐,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切实营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环境。

(三)利用数据流量,了解兴趣侧重方向

面对“讲解方式是否有趣”、“是否喜欢这种模式”等问题,学生因老师权威的形象,往往难以作答。纵然老师有心想要了解教学内容的反馈结果,通常也无法确切探知学生真正的诉求。然而凭借ICT技术的兴起,借鉴购物网站的推送模式,为班级学生建立个人账号,在一定时间向学生提供浏览账号中学习视频的机会,学生可以自我选择想要观看的内容,而并非被老师强迫灌输学习知识。老师可根据后台数据,统计班级观看视频种类,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好及接受程度,借助ICT技术建立起的反馈机制,利用后台数据统计,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调整成为可能,真正达到教、学之间的“供需平衡”。

二、正面效应的体现

(一)教育鸿沟的缩减

ICT技术斩断了地域同时间的限制,使教学资源变得触手可得。随着融合的深入,ICT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往教学呈现方式历经几届学生都无大的变化。同发达地区相比,偏远地区的数学教学输在了起跑线上,教育鸿沟越拉越大。ICT技术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壁垒,在教与学资源的获

取上,显得更为公平。资源充实了老师的课堂教学;微课的上传,使得老师在交流学习的同时,不断更新自我教学方式,即便是常规知识点的教学,也因此变得更为生动、鲜活。而资源的获取,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相关延伸知识的了解也更为充足,使学生在基础阶段的数学知识储备并不会被拉下太多。可以说,信息技术有效的缩减了教育鸿沟,并在逐步实现着教育公平。

(二)教学效率的提高

小学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主体,生性烂漫、天马行空。与此相对,数学具有极度理性的学科特点。这位于对立面的特性,使得小学数学的推进始终保有障碍,这种冲突在传统模式中尤为明显:老师念经式的教育压制了学生想象力的肆意挥洒;学生一边记录板书、一边理解记忆,效率低下。这一切在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都仿佛拥有了解决之法。对追求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因参与度的提升,迸发出主人公的热情,进而使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在学生看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所营造的全方位感官体验的学习氛围是其所向往的,在这里任何的跳跃思维,都因网络的存在而得以印证,这被慎重对待的感觉,反作用于学习之中,故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三、结语

ICT技术,再同课程教学的融合深度不断下沉之后,也渐渐走下神台,以推动教改整体前进源动力的身份为教学工作者所熟知和认可。围绕信息技术、以缩减教育鸿沟、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所铺设的大网,为小学数学的教与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提供了四通八达的发展路

径以及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08)

[2] 李敏娇;汪颖;《走入“深度融合” 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6)

篇6: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戴毅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是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

一、巧用信息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以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例如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琥珀》这一课,“松脂球”、“化石”的形成,以及地壳的运动,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其中包括:(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传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可见,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

(六)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七)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实时应用信息技术 诚然,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可以把语文课本上枯燥文字转化为看得见的形象,听得见的声音,能增强直观性,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但如果滥用,效果则会适得其反。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还有如下讲究:

(一)把握好运用的尺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只是起一个辅导的作用,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课堂。

(二)把握好运用的时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多媒体的呈现也要善于把握最佳的时机,要使多媒体的呈现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辅助作用。那么,如何把握多媒体呈现的最佳时机呢? 一般来说,多媒体的运用要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运用多媒体的时机主要有三种:

1.抓住理解需求的时机,教师不要轻易把难点、矛盾交给多媒体,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产生“愤悱”之情,在学生思维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再呈现多媒体,才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才能使课堂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2.抓住感情需求的时机,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3.根据教材内容,因文而宜,抓住语文训练时机,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另外,还要注意各种媒体的合理搭配,根据各种媒体的优势,将他们加以优化组合,发挥媒体的整体功能。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上网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对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的一些其它知识了解了很多。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目前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我认为:组合“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实现作文教学目标。怎样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

篇7: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进入课堂,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把语文课中的“僵”化为“活”。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手抓“激趣”。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手抓“创境”。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的情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学生或多或少知道地震的危害大,具体情况怎样就不大清楚,更不清楚地震后发生的一些故事。我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把网上下载的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特别播出一个片段:5.12地震后,一位父亲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整整挖了三天三夜,在武警战士的帮助下,终于挖出了自己的儿子,可惜已经死了,而这位父亲的指甲全掉光了,食指的第一节骨头也都挖断了。学生观看了视频后,很快被视频中的场面所感动,发出阵阵感叹声,真正感受到一位伟大的父亲和地震的危害。弥补了教师口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由于作好了铺垫,学生在学习这课时,很快投入其中,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

二、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语文课中的“难”化为“易”。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不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现代技术。

1.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

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不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因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

2.盲目“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资源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于是,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所以说,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篇8: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一、整合教学内容, 凸显数学意义

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要素”.科学、合理地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 可以将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及时的得到反映, 使静态的文字、图片变成动态的场景,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可以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例如, 在教学“认识圆的周长”时, 我在备课时利用网络找到一则关于“圆形找工作”的故事, 结合具体的教学需要, 我又略作修改, 把成人眼中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圆, 通过故事的形式, 成了孩子们眼中的无限乐趣,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方便我上课时顺利导入新课.然后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主题图进行课件制作, 如向学生展示不同规格的自行车轮子、碗碟、花坛等, 引导学生思考:图上画了些什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有何感想?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圆, 理解圆的曲线特征, 掌握圆的特征, 并引发学生对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思考,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可见, 信息技术不仅能以其不断更新的绝对优势能让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搜索并下载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经过消化、吸收和适当地创造, 最终呈现给学生, 从而“活”化教材.

二、整合教学形式, 寻求更多生成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教学内容以更加充实、丰富、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 令小学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提升了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品位.尤其是数学中的规律和原理太抽象, 使得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课缺乏吸引力, 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小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做支撑, 通过将大量不同类型的资料、图片、视频等集成到软件中, 可以给予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例如, 在教学“乘法口诀”时, 可以为学生创设骑木马的情境, 通过课件呈现儿童乐园的场景并定格在木马转盘上.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现数学的现实意义.同时, 教师还可以把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课件、视频、练习等相关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空间上,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利用网络的共享性特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辅导, 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 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 拉近了时空, 不仅便于教师和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与交流, 轻松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扩容, 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也能使数学教学反馈更加便捷, 帮助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做出教学调整.

三、整合教学方法, 顺应学生思维

1.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现知识建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优化整合, 正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在整合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拓展学习的空间, 打开学生学习的闸门.学生的学习变得开放了, 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 教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 教材中并没有给轴对称图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主要依靠学生感知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如何才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我校一位教师通过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以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材料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再以小组合作剪纸实验, 揭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通过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 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动、有趣, 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具体, 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2. 引导学生挖掘网络资源, 拓展知识面

互联网是世界最大的资源库, 它有大量的图、文、声、像等网络教育资源, 许多教育资源图文并茂、内容翔实、说理深刻.传统的教学中, 单靠教师的个人资料收集, 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吸取量.而互联网既有教师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 又有教师口头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内容, 学生通过互联网最新信息的搜集, 并进行分析, 综合运用, 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巩固, 而且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 在学习“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时, 我通过提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网站,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由浏览.有的学生通过口诀来记忆, 如: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也有的学生通过儿歌来记忆:一月大, 二月平, 三月大, 四月小, 五月大, 六月小, 七月大, 八月大, 九月小, 十月大, 十一月小, 十二月大.学生们都用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突破了“月大与月小”这一难点.

篇9: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93-01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尤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更为深刻。教师越来越熟练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日益完善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彰显出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把枯燥无味的文字表达进行声、形、色、动的综合处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学习兴趣的作用。学习兴趣是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学有所获的必要因素。初中学生常会被一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课文《春》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视听材料,展现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近、理解课文。在讲授新课前,让学生欣赏视频,视频中万物解冻之下的山川,解冻的小溪渐渐饱满起来的水,火红的太阳照在大地上,刚刚冒出一点头的小草,红的桃树,雪白的梨树,还有在花丛中飞舞的小蜜蜂,在田野中翻飞的蝴蝶,跑来跑去的小朋友,辛勤劳动的人民,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让学生获得美好而充满希望的感受。然后教师让学生在这诗一般的佳境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之情,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二、巧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有秩序的,课堂教学需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让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动静结合,让学生沉淀下来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录像展现大潮的壮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初步印象。在研读重点段落“潮来时”,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片段,接着研读课文,把课文中描绘潮来时壮观情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讨论,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显示填空表格,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各小组学生对着课件上显示的表格填上有关江潮的变化,完成后全班交流和订正。最后再次观看“潮来时”录像片段,让各小组派代表为“潮来”做解说。教师这样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运用给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给学生创造了宽广的观察、思考、实践的空间和时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和核心。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应合理运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巧设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课文中蕴含着深刻含义的语句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障碍。针对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课件中展示写作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采用设置疑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打开了思维闸门,纷纷质疑问难,如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问其姓氏一句问到姓氏,对方却说‘是金陵人,客此,答非所问,为什么?”笔者及时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通过探究,学生体会到这句话妙在语焉不详,这两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萍水相逢,后约难期,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对知己难逢、各自天涯的无限怅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世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上一篇:市农业局各单位(处室)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下一篇:隧道施工监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