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训练基本方法

2024-06-10

声乐教学训练基本方法(共6篇)

篇1:声乐教学训练基本方法

普通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训练的基本方法

【摘要】声乐入门教学要求有严格而又科学的训练方法,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教师应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通过科学发声与技巧训练,使学生最终达到具有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的能力。

【关键词】音乐特长生;声乐;入门;基本方法

声乐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在教学中,必须遵守一些自然规律和教学原则;声乐教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在教学时,必须运用恰当的语言和巧妙的手法。声乐入门训练的方法,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我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了6年的高中音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方面,不断钻研、积极探索,并经常听取高等音乐院校教授的声乐讲座,再加上平时教学的不断积累,总结了声乐入门训练的基本方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歌唱的形体、歌唱的呼吸、喉咙的打开、以及简单的发声练习四个方面循序渐进的进行练习。1歌唱的形体对于学音乐的学生不论选择什么专业,都应当适当的进行形体训练,在形体的训练时我常用的是“挺拔而放松”的感觉,当然对于有舞台经验的演员,在台上为了情感的表达,可以来回的走动,但对于初学者就必须有一定的要求:1)两脚自然分开,约5公分,左脚稍稍向前,右脚稍稍向后;2)腰椎挺起,上身直立并略水平前移,身体的重心落在两个前脚掌上;3)两肩不抬不夹,要平展放松,并带动后背、胸口及两臂一起放松。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到“松而不懈”,必须是一种积极的放松。2歌唱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极为重要,所有的声乐老师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都会把呼吸作为重点,呼吸做好了,歌唱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1)吸气我在声乐教学中主要用到的是“闻花式吸气”。这个动作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但是很多同学容易吸气浅,并肩部与胸部同时上提,为了防止上提我坚持的是让学生平躺在床上或者地上做这个练习,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同时我会告诉学生感觉好像腰部长粗了。当平躺着的感觉找对了,在站起来做这个吸气的动作。2)呼气 唱歌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点很重要,就好比给自行车打足了气,不能一下子放松了,这里还有一个保持呼吸的问题,要保持住气息,就必须在唱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吸气的状态,我经常用到的是“打嘟练习”来感受这种状态。保持前面吸气后的状态,用打嘟控制住气息徐徐吐出,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让气息往上浮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不能让它提上来,同时小腹要给支撑点。

在呼和吸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呼吸僵硬,整个身体表情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两肋就像是一只充足的气球一样。3打开喉咙“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这时候的喉咙是打开的。这个练习在我的声乐教学中是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在初学声乐时喉咙总是不能全部打开,那么如何能帮助初学者“打开喉咙”呢?(1)“打哈欠”的状态“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所以在唱歌时,咽喉不要闭塞,要使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在平时练习时,还可以用闭嘴“打哈欠”,闭口打哈欠的时候,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那你的声音就不会是“白”的、“扁”的了,你的声音就会是“竖的”、“圆的”。(2)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大牙关打开,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呈微笑状,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可以使你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歌唱状态就是里边的哈欠,外头的微笑”,这话很精辟。4嘴动腰动这四个字听起来似乎有些不专业,但在我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在掌握了正确的唱歌姿势、正确的呼吸、正确的打开喉咙之后,来做这个练习。嘴动强调的是吸气的动作,打开喉咙的动作,腰动强调的是横膈膜、两肋的动作。

在发声之前一定要正确的掌握这个动作要领。如果学生在做这个练习时有抬肩,提胸,或者腰部没有感觉,可以试着平躺着做这个练习。5发声练习在掌握了以上四个要领后可以做发声练习了,对于初学者,我采用的是先练说,再练唱。1)说母音这个练习采用了戏曲演唱的喊嗓方法。汉字的母音很多,对于初学者我经常用a母音进行发声练习,先吸气嘴动腰动,然后发a母音。a母音是最宽的,很容易发出来,但是要求老师要有敏锐的耳朵,不要让学生发出e的声音,因为发a母音时需要用发e母音的口腔状态,特别要保持发e时的舌头和空腔状态,特别是保持发e时舌头后部略微抬起的状态。再将上颚微微地,兴奋地抬起,有如“打哈欠”起始阶段的感觉,耳朵有张开感,使口腔略宽于发e的状态,然后用气将a音仿佛从耳朵中送出,这样a就集中、明亮了。女生先练习假声,男生先练习真假声。2)唱母音在掌握了单独母音的说法后,就开始训练唱母音的单音练习。为了巩固说母音的方法,我还是建议先说一个母音,然后老师在钢琴上弹奏单音,学生用正确的音准及发声方法唱一个母音,说母音和唱母音两者联合起来训练效果较好。老师要对学生不对的声音及时纠正,如果学生一旦唱一个母音的方法不对,老师就要回过来来再说一个母音,这样反复练习。练习最初以自然声区为基础,逐步拓宽到中声区的音域。在练好中声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音域,达到声部应有的声音特色和音域。我们平时练声总是用“米”和“妈”等母音反复练习,母音的练习要有目的和方法,不是简单的随便唱唱,练声曲的训练我强调的是气息的运用,初学者习惯用大白嗓子唱,特别是嗓子天生条件好的学生。我建议开始练习时采用下行的,比较简单的的短音练习。例如:

米我训练这条练声曲时会强调三点。第一:张口吸气(不抬肩,不提胸);第二:三个母音,每个母音都要落在气上;第三:喉咙打开。三者的结合就是前面所强调的嘴动腰动。当然老师还是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程度的进行练习,通过大量的简单练习曲的训练,在运用歌唱正确状态,做大约一个学期的训练后,让学生找到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6简单歌曲的演唱有些学生在练声时的状态较好,气息和声音都能达到要求,但一接触到歌曲,就出现很多问题,所以老师选择歌曲时要慎重,一方面要选择有目的地训练某方面的歌唱技术;另一方面要是为声乐训练而创作的,旋律比较声乐化。

如女声的《花非花》、《送别》对于初学者就比较适合,并且要求在开始练唱时,不唱词,用母音来练唱,练唱时老师重点强调气息的运用,母音的演唱达到要求再加入歌词的演唱。7最后强调关于在进行声乐训练的同时,也要培养一些良好的的习惯1)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保持喉头的相对稳定和建立标准歌唱状态。2)训练时要循序渐进。要坚持每天练习,持之以恒。3)训练时要注意情绪饱满、精力集中,充满激情。4)训练中要不断关注自己的声音变化,可以通过经常录音分析、判断发声的质量。5)巩固正确的发声感觉,要把声乐训练过程中的体会运用到演唱歌曲中去。6)初学者不应该去追求大音量及高音,而应该多追求声音的共鸣效果和音质的圆润。以上就是我对音乐特长生进行声乐入门训练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当然在声乐的学习中还有很多技能和技巧,如低、中、高声区的训练,换声区的训练等,在这里就不做详细的论述了,其实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即兴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必有法,教无定法,艺海无涯,学无止境。

参考文献[1] 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04[2]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

篇2:声乐教学训练基本方法

嗓音功能本身是每个人生来固有的,但是唱得动听的能力却主要是训练的结果。歌唱是通过用特殊的方法——多方法的语言来训练嗓音功能而获得的。这是因为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运动状态和它们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要是依靠声乐老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通俗的、精炼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挥他们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让他们歌唱,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歌声,进行判断、评价、提示,再应用教学语言,引导他们逐步调节、校正发声机体,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好语言教好声乐课,下面就我自己的经验体会。

一、精炼准确性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训练获得的,而训练又必须是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要精炼而又准确。老师的教学语言精而准才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精而准才能体现教学的重点,精而准才能解决声音中的主要毛病,精而准才能对症下药,精而准才能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如通常可以听到老师在课堂训练中这样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也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大讲特讲面面具到,有的则空谈声乐理论,使学生感到漫无边际,无重点,演唱中会感到无所适从。声乐教学语言的精练准确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运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唱”,以及过分强调教师自我体验的提法,如:我是应用头腔共鸣唱的,就是把声音唱在头上,让头顶来歌唱等等的语言往往会让学生莫明其妙,弄不明白。精练准确的教学是建立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上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中就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客观敏锐的听觉,它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声乐教学的基矗精练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主观努力的教学经验,它是教学实践而成的积累。也是声乐教学的关键。

二、辩证统一性在声乐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训练的总目标,教师对这一总目标的教学要求,心中是有数的,但在具体的分阶段的教学中,不可能把未来的目标要求拿到现阶段来付诸实施,在对学生进行歌唱技巧训练,音乐处理表现,音乐感受和创造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整体要求和局部训练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声乐教学主要是靠教师的听觉和辨力来指导学生的训练,听到了学生演唱中的问题,就要拿出具体的办法去解决,声乐教师责任就是要训练学生有一对客观的耳朵,能听出自己演唱时的对与错,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的,就声音的训练来讲,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的歌唱,这就要求声乐教师的思想方法是辨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比如在声音的训练中,当强调声的高位置时,同时要强调气息的低控制,否则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发出的声音效果尖、挤、卡、虚的现象,在提示气息下沉有深度时,同时要保持高的歌唱位置,反之就会破坏歌唱状态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训练中让学生把喉咙打开时,又要提示学生把声音唱的集中;提示靠前唱时,又要注意声音的垂直性;提示歌唱发声中要有点感觉时,又要注意整体面的结合;提示笑肌上提时注意下腭向下松的感觉,真声位置假唱,假声位置真唱,闭口音开着唱,开口音关着唱,这一系列的训练方法、观点、语言无一不贯穿在辩证统一的规律之中。

篇3:声乐教学训练基本方法

一、气息运用的基本要求

1. 音量方面。

(1) 控制强音时气息的运用。唱强音时, 气息既要雄浑有力, 使声音能产生充分的共鸣, 又要使气息在歌唱的腔体内具有回旋的余地, 以达到丰富、适度的声音效果。 (2) 控制弱音时气息的运用。唱弱音时, 需要高位置、集中、靠前、浑厚和丰满的声音效果。这就要求歌唱者要具有较强的气息控制能力。歌唱者要把腔体打开, 声音越高, 气息越深, 应在较弱的气息控制下, 引起歌唱腔体共鸣, 从而产生优美动听的弱音。

2. 音域方面。

(1) 唱高音时气息的运用。在发声过程中, 胸腹应随着吸气而蓄气, 气息逐渐下沉, 并稍有憋气的感觉, 尤其是后腰的肌肉应当明显下坠。此时的气息是平稳的, 气息的流量要相对小一些。 (2) 唱低音时气息的运用。发声时, 气息的位置相对唱高音时要低一些, 气息的流量要相对大一些, 整个腰部的肌肉适度放松。 (3) 唱中音时气息的运用。各声部的中音区是最好唱的。从发声效果来看, 它没有低音的压抑, 没有高音的紧张;从发声方法来看, 唱中音时, 发声器官的肌肉不紧张, 弹性力度比较强, 气息较容易控制。

二、提高学生气息运用能力的训练方法

1. 吸气。

(1) 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吸气。在练声过程中,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因为闻花的动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动作, 学生更容易掌握。练习时, 肩膀和上半身自然放松, 用鼻吸气, 感觉就像闻到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 “花香”同气息深深地吸入小腹处。此时小腹微微鼓起, 横膈膜下降两肋, 后背向外扩张, 喉咙打开, 呼吸自然顺畅。这就避免了吸气时吸得过浅的问题。 (2) 用数数的办法练习快速吸气、换气。要提高学生气息运用的能力, 使他们学会吸气, 教师也可让其嘴里不停地像喊操那样数数。数数时声音不能太大, 要有节奏地数, 不去想怎样吸气和换气, 在数与数之间要停顿, 只留意于腰部的“缓劲”和小腹的起伏动作, 这样气息就会自然地被吸入。

2. 控制。

(1) 采用“慢吸5秒———停吸5秒———慢呼5秒”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能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气息被控制的感觉。“慢吸5秒”时, 意守小腹, 缓慢地鼓腹吸气。“停吸5秒”时, 收腹提臀, 腰部膨胀, 不吸气却想着吸气的感觉。“慢呼5秒”时, 腰部保持吸气的膨胀感, 鼻腔打开缓慢均匀地呼气。 (2) 采用“打哈欠”的练习方法。即小腹微收, 上腹部和腰部向外膨胀, 且头顶和耳内要有欲张开的感觉。这可帮助学生体会“上腹部、腰部、两肋舒展地向外松开, 气息自然流入”的感觉。 (3) 练习“惊讶”与“惊呆”的感觉。其主要是利用人在惊讶时身体所作出的相应反应, 以达到快速吸气的目的。这种吸气既吸得快又吸得深, 它能使呼吸肌肉群在瞬间完成收缩与放松的循环, 可锻炼呼吸器官的灵活性, 使气息不进也不出, 这时能明显地感觉到腰腹是向外扩张的。同时, 做嘴巴张合的动作, 要保持腰腹扩张的状态。这可以提高学生控制气息的能力。

3. 流动。

进行叹气练习。众所周知, 叹气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它有利于吸气肌肉群的放松, 以便更好地吸入气息。具体做法是先叹后吸。学生心里主要想着叹气而不是吸气。当气息随着“叹”被排出后, 意味着呼气肌肉群的工作做完了, 接着吸气肌肉群就会立即开始吸气, 这个循环是自动完成的。学生在唱的过程中要保持叹气的感觉, 每个乐句的表达都应如此, 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呼吸循环。

篇4:声乐教学训练基本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    声乐    入门方法

声乐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为在教学中,必须遵守一些自然规律和教学原则,又必须运用恰当的语言和巧妙的手法。作为高中音乐教师,经过在声乐教学中不断钻研、积极探索,并经常听取高等音乐院校教授的声乐讲座,笔者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歌唱的形体

学音乐的学生不论选择什么专业,都应当适当地进行形体训练,在形体的训练时常用的是“挺拔而放松”的感觉。当然对于有舞台经验的演员,在台上为了情感的表达,可以来回地走动,但对于初学者就必须有一定的要求:1.两脚自然分开,约5公分,左脚稍稍向前,右脚稍稍向后;2.腰椎挺起,上身直立并略水平前移,身体的重心落在两个前脚掌上;3.两肩不抬不夹,要平展放松,并带动后背、胸口及两臂一起放松。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到“松而不懈”,必须是一种积极的放松。

二、歌唱的呼吸

呼吸在歌唱中极为重要,所有的声乐教师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都会把呼吸作为重点,呼吸做好了,歌唱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1.吸气:笔者在声乐教学中主要用到的是“闻花式吸气”。这个动作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但是很多同学容易吸气浅,并肩部与胸部同时上提,为了防止上提笔者坚持让学生平躺在床上或者地上做这个练习,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腹部,横膈膜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2.呼气:唱歌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点很重要,就好比给自行车打足了气,不能一下子放松了。这里还有一个保持呼吸的问题,要保持住气息,就必须在唱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吸气的状态,笔者经常用“打嘟练习”来感受这种状态。保持前面吸气后的状态,用打嘟控制住气息而使其徐徐吐出,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让气息往上浮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不能让它提上来,同时小腹要给支撑点。

三、喉咙的打开

“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这时候的喉咙是打开的。这个练习在笔者的声乐教学中是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在初学声乐时喉咙总是不能全部打开,那么如何能帮助初学者“打开喉咙”呢?1.“打哈欠”的状态。“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所以在唱歌时,咽喉不要闭塞,要使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2.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大牙关打开,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呈微笑状,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可以使你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歌唱状态就是里边的哈欠,外头的微笑”,这话很精辟。3.嘴动腰动这四个字听起来似乎有些不专业,但在笔者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在掌握了正确的唱歌姿势,正确的呼吸、正确的打开喉咙之后,来做的练习。嘴动强调的是吸气的动作、打开喉咙的动作,腰动强调的是横膈膜、两肋的动作。

四、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在掌握了以上要领后的练习,对于初学者,宜采用先练说,再练唱的方式。1.说母音这个练习采用了戏曲演唱的喊嗓方法。汉字的母音很多,对于初学者经常用a母音进行发声练习,先吸气嘴动腰动,然后发a母音。a母音是最宽的,很容易发出来,但是要求老师有敏锐的耳朵,不要让学生发出e的声音,因为发a母音时需要用发e母音的口腔状态,要保持发e时的舌头和空腔状态,特别是保持发e时舌头后部略微抬起的状态。再将上颚微微地兴奋地抬起,有如“打哈欠”起始阶段的感觉,耳朵有张开感,使口腔略宽于发e的状态,然后用气将a音从耳朵中送出,这样a音就集中、明亮了。女生先练习假声,男生先练习真假声。2.在掌握了单独母音的说法后,就开始进行唱母音的单音练习。为了巩固说母音的方法,笔者还是建议先说一个母音,然后老师在钢琴上弹奏单音,学生用正确的音准及发声方法唱一个母音,说母音和唱母音两者联合起来训练效果较好。老师要对学生不对的声音及时纠正,学生一旦唱一个母音的方法不对,老师就要回过来再说一个母音,这样反复练习。如女声的《花非花》《送别》对于初学者就比较适合,并且要求在开始练唱时,不唱词,用母音来练唱,练唱时老师重点强调气息的运用,母音的演唱达到要求再加入歌词的演唱。

当然在声乐的学习中还有很多技能和技巧,如低、中、高声区的训练,换声区的训练等。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即兴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必有法,教无定法,艺海无涯,学无止境。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04).

篇5:声乐教学训练基本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三原则;基本教学方法

声乐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它采用个别授课的方式,教学对象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声乐教师既要掌握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又要遵循具有普遍性、一致性的客观规律,即声乐教学的三个原则和五个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三原则

“教学”二字,既有教又有学,声乐教师要通过研究正确的理论和教学实践才能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必须遵循以下三原则,这是前人积累的声乐教学的共同规律,千万不可忽视。

一、因材施教

这条原则的意思就是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条件、特点去教,要根据不同条件和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因人而易,有的放矢的措施。还要针对学生的声音特点、声音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而采取的教学对策和教学方案,使学生的声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因材施教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二、实践性

声乐属于表演艺术,是一门实践性重于理论性的学科。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组成部分。技艺结合,艺术创作,艺术要求、艺术想象、艺术境界是主人,是决定性,起主导作用的手段。

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基本技能的掌握,是教师指导学生不断反复和不断巩固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应用的过程,只有通过艺术实践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技能训练的不足,才能及时地修正和调整技能训练的不足和方法,使学生的声乐技术不断地得以巩固和完善。

声乐艺术实践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和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渠道。因此,要不断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与艺术实践,巩固和发展课堂上所掌握的声乐知识和技能,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使技艺结合突出实践,以实践指导教学。

三、循序渐进

无论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学习,只能是逐渐进步的,不可能一步登天,学习不能急于求成,只能稳步扎实的进行。

对于初学者要先了解学生的嗓音条件,让其自然发声,然后制定教学设想,学会初步发声的方法;学生掌握初步发声方法之后要进一步对其声音进行润色美化,训练整体共鸣的运用,训练声乐的技巧——声音的灵活性气息的延长与稳定,音量、音色的变化与稳定,声音的表现力,学习感情的表达手段,包括提醒、心理、手、眼、身等动作的协调与统一。以上几点应有统一安排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经常是兼而有之,交叉进行,循序渐进。

五个基本的教学方法

有五个基本的教学方法,是要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体味并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断丰富它,补充它。

一、突出法

一个时期突出一两个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才便于学生记忆,便于他们重视和反复练习。也只有这样,才符合解决问题的层次性和顺序性,才有真正的教学效率。要因人施教,教师不能千篇一律不问学生的条件、特点去教,要突出学生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二、对比法

教学过程就是正确、错误、好些、差些的更替过程。在一定的要求和目标下,正确的次数占了大多数,这个阶段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重要的是,抓住基本错误和基本正确的这两头来对照比较,让学生体味两种唱法有什么不同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的自身感受。没有比较就不知道区别,就不能进步。如学生只知道教师点头、摇头而没有自己认真对比过,那在学习的速度和巩固程度上,都有远远比不上认真按照对比原则指导下的学生。

三、教学上的模糊论

如在一个阶段内,你拿几年后学成时应有的效果要求学生,那他永远不对。就是在一个阶段内的有限目标下要求学生,也不能总是要求他做到那个最好的,最无可挑剔的效果。在教师的头脑中,要有个最低的界限,只要进入正确范围,即使还有些不准确、不理想,也要肯定。你要相信:在正确范围内实践次数多了,熟能生巧,时间长了,必然越来越稳、越准。实际上大演员的演出,也不是每场质量都完全相同的,为什么不允许学生有时不够标准昵?

教师严格要严到学生的音准、节奏和用功不用功这些问题上,严到正确、错误的分界线上,其它事情,如对小的摆动,要模糊些,等待学生自己调整和进步。

四、积极主动法

让学生一方积极起来,主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包办和硬灌,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鼓励学生的钻研精神,应当鼓励学生不但在发声方面多钻研,还应当在音乐的其他方面进行钻研。教学中不要对学生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指定的范围内自己挑选曲目,平时还要让学生多听音响,多看谱子,教师在学习方法上多加指导。声乐教学的方式以教师传授为主,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要采用启发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索,了解掌握学习训练的过程和技术手段,触类旁通、灵活引用,主动的学习。

五、努力保持课堂上良好的情绪气氛

声乐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始终是严肃认真的,但也不是特别紧张。应该“寓教于乐”,就是要在“乐”中受到教育,保持课堂上良好的情绪气氛。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采用比较适合学生接受的途径,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态。

学生唱对了教师当然高兴,如果没有达到接受的预期结果也不要着急,可让学生休息片刻,谈一谈课外的话题,松弛以下情绪,过一会再热情地启发他们,声乐教学要使学生在充满信心、充满喜悦的心情下学习,保持课堂上的良好气氛。

篇6:声乐教学训练基本方法

【关键词】舞蹈技巧美

舞蹈重心

规格性

呼吸

放松 【指导老师】谈相东 【专业】舞蹈学

【正文】 引言

科学的舞蹈训练方法是一种综合技术,在这种技术中,身心是相互完善的。为了更好的达到最好的训练成果,在训练中不受到伤害,更好的保护自己,科学系统的舞蹈训练方法显的尤其重要。怎样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首先要认识到它的好处,在训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往的经验和不断的学习中总结出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运用生理学知识,剖析舞蹈动作的骨、关节系统的变化,肯定正确的训练方法,纠正不符合生理特点的训练方法,有助于舞蹈教学和训练水平的提高。

一、科学的训练方法的好处

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改善人的形体带来美的改变。人体的形体与机能在不定期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由遗传决定。但是,后天的影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舞蹈训练可以使身体变得挺拔,克服弯腰驼背等一些不良的身体体态,科学化规范化的舞蹈训练还有助于身体的均衡发展。研究表明,同性别同龄的少年儿童,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体各部位的围度测量指标要更均称,经过舞蹈训练,关节的活动幅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使人的动作舒展优美而协调,从而体态优美动人。科学的舞蹈训练还可以使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韧带等得到拉伸,变得乡长纤长而有弹性。主要运动肌肉的力量得到提高,增加肌肉的横断面,减少肌肉上覆盖的脂肪,使其均称而有线条,从而增加了美感。舞蹈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改善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提高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使大脑灵活、健全和细密、反应更迅速、动作更灵敏。还会使人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生适应性的改善,促进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各种感觉功能的得高。促进思维与智力的发展。

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经过舞蹈训练、力量、柔韧性、控制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耐性等方面的身体素质都会得到提高。能够灵活自如地把握与运用身体,准确无误地完成通常行动或特殊形式的身体运动,做出各种动作,敏捷地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以避免身体伤害。舞蹈训练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使人的听觉、动觉等几乎所有感觉器官都发挥作用。整个身心都投入了进去,生命机能得到了总动员。因此,能够发泄情感、驱散郁闷、缓解亢进的肌肉张力和精神紧张,并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使人感觉心情舒畅,从而稳定情绪,改善心境。

二、怎样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一)注重舞蹈技巧中的美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美为物质载体,所以对舞蹈中的舞姿、旋转、神情、手势以及各种技巧动作都要以美的感觉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没有美,则不能称其为艺术。而只有美的艺术,才能对人们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舞蹈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离不开它的载体即人体本身,因此身体线条、肌肉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舞蹈的技巧动作概括凝练地表现了人们的技术能力和艺术创造,是舞蹈揭示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同时无论技巧动作多么美,也要与舞蹈表现的内容与情节相吻合,融为一体,才能使观众赏心悦目,产生美感的共鸣,使一个舞蹈作品美上加美。一项技巧动作的创新与发展,都要从美与不美的角度去要求。譬如一项技巧动作的难度很大,但唤不起观众的美感,这就要从动作的起法到空中动作,直至它的落地动作去一招一式地要求。如果整个动作都是美的,只有一个环节和一个局部的动作不美,也会影响整个技巧动作的美,所以在技巧的训练过程中要一招一式地去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局部动作。只有在一举一动,一止一静都是美的情况下所组成的整个技巧动作,看上去才是美的。技巧动作的美,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态中。有快、有慢,有高、有低。不能千篇一律,要有千变万化的不同要求,才显出其技巧的繁难复杂,眼花缭乱的美感。每项技巧都有不同姿态的要求,而姿态的美不美,恰恰决定了整个技巧动作美与不美的关键所在。所以对每项技巧动作都要从初学开始,不放松对每个局部姿态的要求,才能使我们所学的各项技巧,做出来都是很美的舞姿动作,从而达到舞蹈技巧训练始终处在美的境界中进行。我在给中学生上舞蹈技巧课中在进入了单一技巧开法的阶段时,有翻身的规定动作。比如立圆,我自己想了一个方法:“就是用左肩过l5度右肩留15度”这个方法在8个以上能够保持立圆的美和圆,点翻看上去也伸展多了。

(二)重心意识的培养是科学训练的保障 舞蹈离不开正确的重心,正确的重心又是舞蹈中各种技巧的重要保障。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重心,所以重心训练得不好,会导致他的整个力量和舞蹈的不协调,长此以往会产生形体的不完美现象。在中小学舞蹈训练中,因为他们年纪还小,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为了使他们从小培养舞蹈的重心意识训练就要从入学就开始,如“站”,要求人体必须保持垂直的一条线,必须将头、颈、背、腰、臀和髋关节的直视为人体直立的整体加以衡量。忽视了哪个环节都是错误的。再比如我在给学生开串翻身中,体会到重心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只可以做一个或两个,并且姿态也不美,看上去就像脱缰的野马,这就是没有掌握到身体重心所造成的,后来我让学生利用身体的重心流动转,脚的位置在半脚掌上,做流动倒身转,先做单一的再两个三个逐步增加,在熟练掌握到身体重心要领后再加速。当然每个方法不一定适合任何人,也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拟定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特别在开法后的提高阶段中,要求数量、速度、质量。需要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身体的艺术表现力。明确人体重心是通过正确的支撑力体现出来的,要体现好的重心意识,必须有正确的支撑力。正确的支撑力是在支撑身体重量的脚掌半脚尖向地面用力作用于地面,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由下至上明显的经过踝、膝、髋穿过骨盆,直径穿过脊椎到头顶,在人体中产生一条流通的穿透性的、无形的力的垂直轴线,使身体有一种无限向上伸展的感觉。这个始于足下贯通头上的作用力,能支撑身体的重量,能掌握身体的平衡。随着体内两股“力流”上下走动,身体关节也随着最大限度地上下伸展。身体关节的伸展以及身体关节骨骼的准确位置,使得贴附在骨骼关节上的肌肉和韧带都处于积极伸展和运动状态,肌肉的伸展和运动又起到稳定关节的作用,也能保障体形的正常发展。因此,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身体重心位置,才会有正确的重心支撑力。

(三)科学的用力方法

基本功训练是要有规格性的,它是科学训练的检验标准。没有规格性的训练,就不可能呈现正确规格性的动作,更不会产生完美的人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严格要求学生把握动作的规格。这规格,不能只看动作的结尾和造型,还要通过动作的起始、运行过程,过渡到动作的结束。而这还只是动作的表面,还不是动作规格的质。能体现动作规格的质的,是在动作运行时所展现出来的精、气、神,表现在动作上的抒、韧、刚、柔以及在动作运行中的方位、角度、线路、形状、感觉。以此检验人体肌肉在动作运行中的收缩与松驰方面对力的浓缩程度和人体素质与肌肉力量所表现出来的规格。以此作为规格的多角度衡量标准。要使规格达到完美境界,还必须有科学的用力方法,因为用力方法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动作的规格能否准确。人体运动的本质是人体肌肉的运动,肌肉的收缩发力是运动的基础。从而认定力量是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对舞蹈动作进行各环节的技术分析,即解剖分析与力学分析。前者分析人体各部分环节之间的运动规律,后者是分析整个人体在空间和时间的运动规律。前者使我们懂得人体运动解剖原理,骨、关节肌肉的运动规律。后者使我们明白力学的原理和特征,进而使我们确切的掌握训练中各环节的科学性把握,认清完成某个动作时是哪些肌群在收缩发力以及收缩的时间、长短、强度等。还要认清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在不同的动作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肌肉使一个关节屈和伸,内收或外展,旋内或旋外,是由这块肌肉的拉力线对该关节轴的关系所决定的。从本质上讲,舞蹈是整个人体肌肉、关节协同动作的艺术。必须有强大的肌肉力量来掌握身体的惯性,以关节为功能活动的中心,以骨骼为支架,以骨为杠杆来完成各种动作的连带关系。如:“擦地动作”是训练舞蹈学生的基础动作,它能训练躯干的中心,腿部肌肉,脚部关节等。如做这个动作的用力方法不对,就会产生腿粗、臀松、扣胯等毛病,导致形体不美。所以我认为规格性与正确的用力方法,是解决这个弊端的好方法。

(四)科学的呼吸方法 舞蹈训练与呼吸息息相关,气息运用得当常常可以事半功倍。“中国功夫”中唱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说明气在舞蹈中的动作中,必须把握好力与气的连带不可分的关系。气顺力就达,气息力就止。教师要在每个动作中分清气的力度,注意呼吸的节律,呼吸若表浅节律就快,容易造成身体疲劳,动作没力,时间也不持久。呼吸得深,节律较慢动作有力,若会含气、偷气则会使力量更持久,动作稳定。而憋气就会造成动作和肌肉僵硬,姿态也不流畅。教师要使学生懂得掌握正确的呼吸,把握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使呼吸的节奏与动作特点协调,适应动作、技能的需要,是保证动作质量不可缺少的素养。

呼吸给予人的是生命,它给予舞蹈的是生命力。舞蹈除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作品,更重要的一点则是用呼吸控制身体来帮助四肢,更为完美的做出各种舞姿,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舞蹈中的呼吸既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呼吸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我们可以在共通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吸收。如书法、声乐等方面的呼吸是自由的流畅的,不间断的,呼吸的频率是平均的,不需要任何控制的自由交换的;而舞蹈中的呼吸则需要根据所做的动作来对呼吸进行控制,它的频率不是平均的自由的,而是需要跟随动作的幅度、大小和节奏的变化来加以变化和调节。正确的调节呼吸为跟随动作的变化来变化呼吸,可以使动作更具有生命力,增添舞蹈的魅力。

在中小学舞蹈训练时,应当让学生从小认识到呼吸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因为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者,呼吸是很重要的修养之一。因为心与形的高度统一必须需要呼吸的配合,而且动作幅度的大小、发力的大小以及对身体的控制都离不开呼吸。我们最爱讲究动作的“延伸”性,那么“延伸”是什么。它并不是说伸直手臂就是延伸,而是要由体内发出的气不断地向外扩张、外延,用经过训练过的呼吸去延续、伸长。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注意把呼吸放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平时我们总说“气沉丹田”,那么“丹田”又在什么地方呢?若从呼吸出入与丹田开合的运动中去体验“丹田的部分就是腹部膨胀后回缩入时,四周的力向内压缩的集中点,即呼吸点”。“气沉丹田”则指把吸进的气直接沉入腹部,气管好像延长了,它向下伸延,直贯丹口;气息从口鼻直出直入丹田,中间并无阻隔,似乎肺已不再舒缩,不再活动,它的工作已完全由丹田接替。这种“丹田呼吸法”与声乐的呼吸法近似,我们可以从声乐中去借鉴。学会了丹田呼吸可帮助我们在大量运动过后,不至于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因为人的呼吸量有大有小,这要从胸廓扩展的大小而定,胸廓扩展幅度大,那么吸进的氧就多,相对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多。呼吸量的大小也说明了人体呼吸系统健康及功能的强弱程度。俗话说“内练一口气”这就说明了呼吸是需要训练才能真正的掌握它,只要我们合理的运用了呼吸,领会到了“气沉丹田”这一道理,掌握了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的关系,我相信,我们在遇到激烈运动或大型舞剧时不会出现气喘不停、上气不接下气的狼狈不堪的样子。在舞蹈中呼吸有它特有的重要性。民间舞蹈不仅朝鲜舞才有呼吸,其它任何民间舞蹈都离不开与呼吸配合。在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一般都由吸气、提气、屏气、呼气这四种形式组合。呼气一般为“起法儿”做准备;提气是为了提高人体的重心;屏气是帮助人体收紧,嘎然的停止,吸气是为了换气与放松身体,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注意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及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朝鲜舞才有呼吸,古典舞中才有呼吸,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朝鲜舞中的呼吸比其它民间舞种的呼吸要丰富,但并不就代表其它民间舞种不需要呼吸。一些老师在教授除朝鲜舞以外的民间舞蹈时并不注意用呼吸,更不会在动作中在节奏中找呼吸的换气点,这样学生只会模仿外形动作,而不能把内与外、心与形、气与身统一起来。这样根本谈不上什么身情并貌,照此发展,舞蹈就成了四肢运动,动作的堆积,失去了舞蹈的魅力。掌握好呼吸,可以运用它来贯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贯满音乐,找到动作的“延伸”,可以用内在的气去感受身体的内空间与外空间的关系,去体会身体对空间的占有。仔细地分析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个规律——吸气时动作多为起、上;呼气时动作多为落、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从“易经”中不难找到答案。在“易经”中气被分为阴阳两极,吸气为阳,行于后背,呼气为阴,行于前胸,在舞蹈中这正与“易经”中的阴阳相附和。阳是上、是强、是刚之意,因而舞蹈中的吸气多是向上、提、起;而阴与之相反,是下、是弱、是柔之意,因而舞蹈中呼气多为向下、落、沉。如花鼓灯讲究“溜得起、刹得住”,“溜”就是要小、要快、要碎,在做这类动作时一般都是呼气;而“刹”就是要停、是聚,在做这类动作时一般都是吸气。如碎步圆场加亮相;8字拐弯等。如藏舞弦子部份的“三步一撩”就是很明显的,走三步时一定是呼气,而撩步时一定是吸气。又如蒙族舞中的平步加转身,做这一动作时平步一定是呼气,转身时一定是吸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呼吸于舞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与动作紧密相结合,可以改变动作的质感和情感,使动作显得丰满更具张力。掌握好呼吸方法,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去体会,在身体动作的运动过程中去探索,找到呼吸的支点;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从无意识升华为意识,使我们的舞蹈更具感染力,让舞者与观者之间达到心灵上的融合。由此可以说:呼吸是舞蹈的命脉。

(五)“放松”在舞蹈训练中的必要性

在中小学的舞蹈训练中放松也是不可缺少的。中小学的学生都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过度疲劳的训练,会让他们的身体承受不了。如果不及时的放松可能造成身体的不良发育。所以“放松”在舞蹈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中小学的舞蹈训练中。“放松”是一种在思想和运动之间开放的需求,是在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及时反馈。这种反映过程是任何生命活动的证明,在舞蹈中也是一中反映,是创造和完善形象的过程。所有的放松始于静止,我们用舞蹈训练把身体唤醒,静止是放松的技术桥梁。放松可以使在训练中“肌肉能力”过度使用进行调节,也是得身体各部位在放松是可以从血液中得到充分供给,做到缓解疲劳,防止损伤和提高机能。合理的放松可以从具体的训练点出发(骨骼.关节.肌肉和软度训练等)在紧张的舞蹈训练中,如果骨骼内部组织调整不过来,承受不起大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感到“迎面骨”痛(医学上称为“胫骨疲劳性骨膜炎”)说明这段时间小跳.大跳等跳跃动作重复次数过多,需要调整教学训练方案。作为教师有必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身体及心理感受,这样可以有准确的信息提醒自己训练安排是否适合学生;学生的身体能否接受所给予的运动量,否则不顾学生的身体感受,不考虑学生身体真正接受能力的教学,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也会给学生造成身体伤害,这种伤害只有舞者自己能够感受身体的疼痛——其强度、深度以及牵连的广度,并承受所有身体的痛苦,甚至是一辈子的伤痛。从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提示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己,舞蹈训练的计划安排以及实际操作,要关注学生群体自身的感受,科学的使用才能够延长舞蹈演员,学生的艺术寿命。

认识关节的结构及功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舞蹈时身体的运动空间,让教师及学生透视身体自如运用身体,关节是骨骼与骨骼相连接构成,因其中间有空隙,所以可以有运动,就产生了动作。关节的灵活度决定了学生的集体活动幅度,但是教师或是学生是否了解我们身体频繁使用的关节的结构及功能,这是舞蹈训练是否科学的关键

肌肉是舞蹈的动力器官,所有动作的产生离不开肌肉收缩,肌肉很重要的一个突然正就是伸展性、弹性、肌肉的兴奋表现是收缩,当它非常兴奋的时候就会出现痉挛—强直收缩,就是俗话说的“抽筋”。最常见、最频繁的动作就是绷脚、立半脚尖、这是小腿后群肌肉的作用,长时间片反、持续收缩,收缩后又没有即使伸拉放松,日久天长,小腿后群肌肉疲劳过度,就积聚成块,易出现抽筋现象,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为保护我们的关节,训练课后一定要拉伸肌肉,放松全身,想办法消除疲劳,不要将今天的疲劳带到明天的训练中去,这应作为训练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看似花费时间,实际功效日后呈现,及时的放松可以让学生有饱满的精力和体力投入到训练中去,不仅仅避免舞蹈损伤,它还提升并加强了舞者的肌肉能力以及全身机能,这才是我们多追求的舞蹈科学训练。

软度训练时忍痛坚持对身体施加力量,必然会给身体组织增大负担,加大了负担,身体组织会不堪重负,损伤也难以恢复,即使组织复原痛苦经历会对拉升动作造成恐惧,直接反应就是拉升部位的身体对抗,不会放松这也是软度训练的大忌,直接影响到软度训练的质量效果,所以说身体的训练是精细工程,教师、学生都要细心设计,认真体会动作,要遵从身体组织结构功能,不可违背,不科学的使用身体,只会带来伤害。

由此可见,“放松”在舞蹈训练中的必要性。

结语

上一篇:党员教育室解说词下一篇:成功来之于勇气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