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史

2024-06-19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史(精选6篇)

篇1: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史

浅析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国旅游业的大好发展情形下进行了刨析,首先介绍了中国旅游业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许多益处,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还是显现出了不足之处,从而本文围绕中国现有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不足及其它相应的缺陷展开了一些思考,在进一步的思索中,作者认为要调整中国现有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从而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中国经济 旅游业 发展模式旅游资源

序言

我国旅游经济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二三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旅游需求不断增长,三大市场全面开花。旅游供给全面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基于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旅游业在我国自1980年代初步发展开始已逐渐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到现在为止我国旅游业在综合功能上全面发挥,给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十分可喜贡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由“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构成,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与旅游业有直接或间接的产业,可谓是“一业兴则百业兴”。但是在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形式下,我国采取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鉴于此在总结先前的模式后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旅游业才可以在当今和谐的社会里和谐、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总结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向

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使我们看到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展望未来,旅游经济的发展必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乃至变革性影响,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发展趋向:

1)旅游经济关联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方面继续大有作为。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达10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多万人,旅游就业总量近600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数(7.64亿人)的7.8%。这些数据已使我们看到旅游促进就业不容小觑的作用力,而近年来,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仍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形式正在蓬勃发展;而沙漠越野、悬崖攀岩、丛林探险、太空旅行等特种旅游形式也正不断迎合人们追求新鲜、刺激的旅游需求,迎来了井喷式增长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旅游产业正在逐渐泛化,并日益向创新产业、文化产业等产业渗透。这种关联带动性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并更有力地促进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06年全国已有600多万农村人口通过发展旅游业获得了新的就业岗位,相信在未来,随着我国中西部旅游产品及市场的深度开发,基础设施及综合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旅游这种独特生活方式的不断追逐,旅游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将会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2)旅游总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将持续扩大。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拉动作用,旅游产业不仅成为第三产业的经济支柱,更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2003-2007年五年间(排除2003、2004年特殊情况),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和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逐年递增,即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呈加速度增长态势,且增长率均大于10%。而旅游收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表

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自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旅游业带来一定的冲击,2009年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给旅游业带来重创,但这种负面作用是暂时的。展望未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渐趋缓和,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和消除,以及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于今年相继推出“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百万旅游就业援助工程”、“国家旅游线路工程”等重大举措,我国旅游经济将于2009年下半年逐渐趋稳,并在未来持续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

3)旅游经济持续加速发展,将促进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乃至变革。随着人均GDP的稳步增长和国人旅游休闲意识的不断增强,旅游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与青睐。根据国际成熟旅游市场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旅游方式将由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而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2456美元,这说明我国旅游消费结构已经升级,国人已经把旅游视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规划发展目标为:2010年,实现国际旅游收入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000万人。截至2007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为419.1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7770.62亿元,也就是2008-2010年国际与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有110.81亿美元和729.38亿元的发展空间,对应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13%和3.04%。而根据往年旅游收入增长率来看,排除2003-2004特殊数据,不难看出这个目标不仅能够达到甚至能够超前实现。

但伴随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旅游业发展正在步入关键的转型期,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走资源集约化和服务创新型的产业化道路已成为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因为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遇到的诸多难题,如旅游业发展的粗放型模式、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资源的承载力趋于上限、风景区建设普遍凸现的城镇化趋势、旅游行业的低效益运行和市场恶性竞争等,管理部门仅在战术层面的多次调整已无法很好地解决现今旅游业发展中因上述问题导致的愈发尖锐的冲突。立足国际视野,从旅游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角度出发,今天的旅游业亟需的是从更为宏观的战略层面进行重新审视,需要的是整个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位。

〈二〉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同样如此。根据“路径依赖”原理,早期因为经验缺乏或发展理念上的急躁冒进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管理体系混乱等)无论现在怎样纠正,其消极的影响却很难根除,甚至有可能成为进一步前进的绊脚石。低效的模式,错误的“路径”对未来的消极作用有时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而一旦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模式,进入一个有效“路径”,产业就会走向连续发展的轨道。由此可见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对旅游产业能否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有效遏制本就稀缺的旅游资源因不当配置所造成的浪费,而且能合理引导整个产业目前的系统性运作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现今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是一个模式选择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强变弱,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产业规模,管理体制日渐成熟,旅游产品趋于多元,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旅游业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旧有观念中那棵“投资少,见效快”的招财树了,而是处在一个相当脆弱的环境中,面临着种种问题与挑战:景区的生态污染屡禁不止;大量人流让城市的各项系统不堪重负;游客埋怨旅游环境愈发恶劣;旅游企业则在长期

低效益运营和市场的恶性竞争中苦苦挣扎;政府面对年年攀升的“人次”指标和与之相比增幅无比缓慢的“旅游收入”深感无力。为什么大量的投资不能带来令人欣喜的收益呢?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调整产品结构,或者完善管理机制,而是要对整个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和定位。随着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扩张的实现以及旅游市场客源结构的变化,原有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其先天的缺陷,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旅游产业进一步演进发展的需要。现今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是一个模式选择的问题。中国旅游业正在进入一个产业转型期。

其次,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已经成为实现旅游战略目标的关键,也是制约旅游业深度发展的瓶颈因素。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从1995年到2020年,中国入境旅游者将以年均8%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中国将接待1.37亿人次的入境旅游者,占世界8.6%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强国战略成为中国21世纪前20年旅游发展的总目标。而旅游强国的核心则是高质量的市场竞争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让有限的供给能力,满足无限的、多变的、不稳定的市场需求,必然要求准确的市场预见性以及合理的开发指向性,要求整个发展模式下各个子系统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配合度。而这些问题却不是一两个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在战术层面的小范围调整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整个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位

〈三〉中国现有的旅游发展模式及其缺陷

1.现有的3种旅游业发展模式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比如,从旅游产业成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关系划分,旅游发展模式可以分为超前型发展模式和滞后型发展模式②。本文则根据国内旅游业的成长协调机制,将之分为以下3种类型:

(1)资源导向型

该模式缘起于资源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资源的优势与其所获得的市场地位是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资源就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是一种以初级生产要素作为竞争基础的开发模式。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这种模式确实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忽视市场的需求,导致竞争力低下;粗放型的初级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2)市场导向型

相比上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开发方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该模式认为旅游开发是一个组和运用各项吸引力要素创造旅游产品的过程,强调充分发掘资源的市场价值,旅游市场的营销成为提升产品价值的重点过程。但是,在该模式下,经济效益成为惟一的评价标准,缺乏可持续性以及和周边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寻求共赢的和谐性。

(3)政府导向型

严格说来,中国几乎所有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模式都可列入此类,无论是资源导向也好,市场导向也好,都是在政府的指导支持下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政府在发展思路上的进步,就没有旅游业的进步;没有政府的大力推动,就没有旅游业的今天。特别是西部地区,政府的参与更是必不可少。但是,该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旅游市场的变化不够灵敏,投资产出的核算界限模糊,所以政府的一项决策所带来的损失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综上所述的旅游发展模式造成了以下问题

(1)供需矛盾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一触即发一方面。供给日趋紧缩,能够被利用的旅游资源似乎越来越少,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粗放的开发模式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使得本就“稀缺”的旅游资源更是“捉襟见肘”。另一方面,需求则呈现出无限增长的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大众旅游的队伍中来。据统计,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出游人次率为100.5%,国内旅游出游人数为3.51亿人次(11)。大量的人流无疑会为承载力有限的旅游地带来沉重的负担。

(2)单纯地追求接待人数的增加,忽视消费结构的改善。为了提高人均消费水平而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新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游客增加,但是人均花费没有明显的增长,反倒是由于人数的猛增给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整个目的地的感知形象。

(3)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旅游地的粗放式管理和旅游建设的病态膨胀,迅速破坏了旅游环境,降低了旅游质量。表面上人山人海,实质上是经济效益低下,社会总成本增加。加上各地旅游业发展还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重复建设不能避免,从而造成了更大的资源浪费。

〈四〉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模式

鉴于上述的旅游业发展模式造成如此的严重后果我们应该调整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其具体内容如下:

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有别于原有的片面追求“人次”,低效利用资源的“上述模式”,真正从本质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意指平衡和利益。

平衡。新型的发展模式摒弃粗放的线性增长方式,追求螺旋式上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再是重要的指标,而是更讲求发展的平衡与和谐度。既要追求合理的收益,又要保护生态环境;既要处理好游客、旅游企业以及当地居民的关系,又要保证旅游业同其他相关行业的互动协调。经济、社会、生态,三足鼎立,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利益。新的发展模式虽然摒弃了“唯利是图”的态度,但是并不代表它“清心寡欲”。利益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只不过有了更为全面和长远意义上的界定。

具体而言,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是由新型的思维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产品开发模式,以及新型的政府角色扮演模式等4个部分所构成。

(1)新的思维模式

旅游业新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其更具前瞻性的思维模式。以“和谐”为灵魂,以“平衡”为准绳,以旅游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追求的不再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而是如何控制“游客规模”,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来增加旅游收入;不再是经济性指标单方面的“突飞猛进”,而是包括生态、社会等各项指标的全面进步。整个旅游业系统将在“适当的速度”下螺旋式地前进,从而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

(2)新型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早就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怀疑。它的“粗暴简

单”和“时滞性”,以及政府某些时候的不当介入,造成了资源的低效配置,甚至是浪费。旅游业的新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短视盲目的资源利用方式,认识到旅游业真正的限制因素不是资金,不是客源,而是“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从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且有度的开发。

因此旅游业新模式的资源配置方式首先要求建立新的旅游发展评估体系,以“可持续”为宗旨,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确立真正能够体现旅游发展“质量”的各项指标,比如人均消费额,游客的逗留天数,大型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等。要确实体现旅游发展从“粗放”向“集约”,旅游战略从“硬”向“软”的转变,最终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政策无论制定的多好,取得成效还得依靠贯彻和落实,所以该评估标准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从根本上遏制盲目的项目投资。

其次,旅游资源的增量开发固然重要,但是存量的盘活和再利用同样需要重视。开源和节流并举才是有效的资源配置之道。因此在对新项目审批从严的同时,要鼓励对既有资源的保护和深度开发,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3)新型的产品开发模式

盲目地随市场而动是现在很多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通病,须知消费者的需求总是瞬息万变的,供给商不能总是处在被动适应的地位,而是要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真正从长远利益考虑本地或本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产品的开发。

新型的产品开发模式要求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准则,根据当地资源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地设计适合本地情况的旅游产品,同时注重相关资源的配套建设。比如一个以风土人情见长的小城,就不能盲目跟风以商务会展旅游为重。

而在具体的项目规划时,需要谨慎地控制物质和能源的投入。每一个大型旅游项目必须经过科学的评估,仔细的成本效益计算,明确责权才能动工。可以成立一个专业评估机构,由市政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其评估结果对该项目能否上马有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4)新型的政府角色扮演模式

对于旅游业而言,“政府主导”永远是一把双刃剑。旅游业高度的产业关联性,旅游资源的“公共品”性质,以及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和宣传中所需要的大量资金,都要求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对政府的高度依赖性也就意味着对政府政策的高质量要求。正确的政策会高效、有力地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不当的政策或者存在方向性偏差的指导思想,对旅游业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却是更加深远,破坏性也更大。同时在所有政府主导的系统中还存在着“补偿性反馈”的问题,即“善意的干预引起了系统的反应,但这种反应反过来抵消干预所创造的利益”。

旅游业的新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市场经济并不融洽。在现实中,想要依靠市场或企业的力量去实现旅游业的新模式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仍然是推进旅游业模式转变的主导力量。新型的政府角色扮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贯彻“平衡和谐”的新型发展观,从宏观上控制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合理节奏与进度。

第二,落实更为合理的新的“旅游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第三,完善旅游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建

设。

第四,在产品开发上对大型旅游投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

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严守自己的职责范围,保持对整个旅游业的客观立场。惟有如此,才能克服“补偿性反馈”,从而实现整个旅游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追求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今天,以“和谐”为灵魂,以“平衡”为准绳,以旅游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的旅游业的新模式显然是大势所趋,是中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该模式的实现,除了依赖上文所提到的前瞻性思维模式的贯彻,高效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和政府工作模式的展开之外,还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一个模式都不是永恒不变的,B模式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惟有如此,中国的旅游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注释:

张辉.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30~132.彭华.试论经济中心型城市旅游的商务主导模式??以汕头为例[J].地理科学,1999,19(2):140~146.国家旅游局编.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保继刚 刘晓冰.珠海市旅游发展模式及驱动机制研究[J].特区探索(珠海).1998,(5):153~155.保继刚 珠海城市旅游发展[J].人文地理,1999,14(3):7~13.韩光辉,陈喜波,赵英丽.论桂林山水城市景观特色及其保护[J].地理研究,2003,22(3):337~342.刘家明,陶伟,郭英之.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J].地理研究,2000,19(3):51~54.王铮,王莹,李山等.贵州省旅游业区位重构研究[J].地理研究,2003,22(3):313~323.钟勉.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及选择??兼论四川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财经科学,2002,(1):90~93.钟韵,彭华,郑莘.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1):60~65

篇2: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史

摘要: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在加入北京2008将举办奥运会,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形成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等时代特点的推动下,将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中国的旅游业将会有巨大的发展(如果觉得太少可在文章中摘取)

关键词:世博会旅游发展生产发展

正文:

旅游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山川秀丽。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在加入北京2008将举办奥运会,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形成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等时代特点的推动下,将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

其新趋势较为显著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将会蓬勃发展

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主要以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目标。随着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进入21世纪,人们的旅游需求向多层次方向发展,因而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将成为新的热点。

(一)工业旅游的兴起

所谓工业旅游,就是以工业企业的生产线,生产工具,产品和厂区等为对象的专项参观活动。20世纪工业旅游起源于法国,当时雪铁龙公司让游客参观其生产流水线,欣赏其汽车生产工艺。后来,世界各地著名现代化工业企业纷纷仿效,汽车、钢铁、飞机、酿酒、饮料、陶瓷等行业先后开放生产制作过程,让游客 一饱眼福。甚至,在美国,生产美元的印钞厂也向游人开放。对游客来说,游览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最初是出于好奇心理,后来在参观过程中增长了许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尤其是专业爱好者,还侍机加深了对生产企业的了解。而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不仅能获得一定的门粟收入,而且通过旅游等宣传,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了不花钱发布广告的作用。所以,工业旅游发展将势不可挡。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工业企业很少对公众开放,90年代后工业旅游悄然兴起。例如,神龙轿车,可口可乐等著名公司均把生产车间对游客开放;青岛海尔集团和青岛啤酒厂,南京熊猫集团,柳州两面针集团,浙江农夫山泉公司均让公众参观;南京还推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一条工业旅游线路,让旅游者了解到南钢最先进的生产流水线。

我国工业旅游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旅游产品中的一页空白,为旅游业 的发展拓宽了思路。通过工业旅游,宣传了工业企业的产品和品牌,提高了工业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对工业品牌的需求,使旅游者对现代工业内涵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工业旅游越来越受公众的青睐和欢迎,它将成为新世纪旅游活动新的热点。

(二)农业旅游的发展

农业旅游不同于工业旅游,二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农业旅游不像工业旅游

重在参观学习,增长现代化科技知识。它的内涵丰富多彩,不仅包括田园风光的游览,山村水乡的休闲度假,而且还包括亲身参与农业劳动,体验民风乡亲等活动。因此,农业旅游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休闲娱乐活动。

我国农业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始于大中城市的郊区,目的在于让久住城市的居民体验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游览,使单调的上班生活形成的压抑心情得到一定的放松。双休日五一十一春节和学校实行的寒暑假制度,使人们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农业旅游的队伍中,这促进了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并成为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新热点。

农业旅游内涵极为丰富,如山村水乡自然景观,田园生活景观,民风民俗景观,乡村居民聚落景观和农业生产景观相融合,形成了旅游业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正因为如此,21世纪中国农业旅游将出现以下几个新趋势:1.森林公园热。它以森林公园中鸟语花乡的环境,清洁新鲜的空气,秀丽浓密的林木,来吸引旅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2.农业公园热。它以展示种植业,养殖业和饲养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为主导方向。如农业生态园,科教农园,植物园等。3.民俗乡情热。它是利用具有地域文化,民俗习惯,民族风情的村庄,让眼看住进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充分享受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以上这些热点,使农业旅游达到了“观农园寻田园风光,乐民俗享乡村风情”的效果。

二.休闲旅游将成为旅游业一道新的风景线

什么是休闲旅游?简而言之,就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所处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丰富了生活。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如休息、娱乐,或学习、交往,或欣赏大自然,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身心的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休闲旅游还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休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它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使未来的社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着。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使人们用于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多,休闲的中心地位将会加强,人们的休闲概念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从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来看,休闲显然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人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标志着人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已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地转向消费-------生产模式;标志着人开始从有限的发展转向全面的发展自己的历史阶段。

1.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开始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更多的时间和钱财用于休闲,消费投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诸如购书,接受各种技能的培训,健身美容,旅游,欣赏等。下面为海淀区域镇民文化消费的抽样调查。1998年海淀区居民在以下8类文化消费项目的比例为:平均文化消费总值已占家庭收入的28.4%,其中旅游占据榜首,占家庭消费总值的45.1%;业余培训教育位居第二位,占14.1%;收藏或集邮等个人爱好占支出的13%;订阅报刊或购买

书籍为7.5%;家庭文化装饰为6.7%文艺娱乐欣赏为5.2%;体育健身与欣赏为

4.9%;获取信息为3.5%。据此推测,到2010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有望下降到40%以内。人们的行为动机将在更大的程度上选择文化精神生活的享受。

2.传统的“先生产,后生活”的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尤其在我国,传统观点认为,只有生产才能创造价值,生活和消费并不创造价值。所以,这么多年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全投向也主要是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上,老百姓也一直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艰难度日。随着“过剩经济”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活”和“消费”对发展经济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研究休闲的西方学者曾说过“由于有利于生产,休闲一直是合理的------如果没有夜生活和周末,娱乐业将会崩溃;如果没有假期,旅游业就会衰落。实际上,是休闲不是劳动使得工业资本主义走向成熟。在这里,休闲的合理性展现出来了。”

3.传统的工作和休闲概念已经模糊。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工作概念和工作时空界限;休闲在未来的社会中将成为社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的情况下,人既是在工作,也是在休闲;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对劳动力价值的维护。托夫勒早就指出:“大批工人早就从事每周平均只有3——4天有报酬的劳动,他们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接受教育,或者娱乐消遣——一旦我们认识到,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用品和劳务——产消结合时——旧的工作和空闲时间的区别和界限就消失了。”[2]正像成思危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办公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办公地点也可以设在家里,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将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旅游。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相当快。尤其是加入WTO,中国将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为中国的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休闲旅游产业和市场带来新变数。据悉,中国一进入世贸组织,最先闯入我国市场的就是旅游业,娱乐业,快餐业等;外资旅行社也早已揶揄中国这个大市场,一些具有实力的旅行社,休闲产业开发商很可能通过和资,独资,连锁经营等形式进驻中国。这既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就必须要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改变运行机制,改善服务,提高效率,规范市场,寻求合理的市场走向,弥补旅游服务缺项,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对于消费者来说,中国加入WTO将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因为在竞争价格下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更多了。国内消费者的选择将随着商品和劳务的多样化而更加自由,就业机会将由更多的资本密集型部门向劳动密集型部门转变,就业机会的预期将在很大程度上出现在休闲旅游产业和服务业部门。

2.中国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与劳动力市场潜力巨大,为发展休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国家信息中心获知,未来五年,中国将有两亿人口进入“中产界层”消费群。所谓中产阶层是指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群体。着两亿中产阶层的数量就相当于整个美国中产阶层的数量。从整体上说,我国居民的消费已从温饱型升级为小康型,消费的对象与热点已从解决温饱问题的生存资料为主,演进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小康型生活资料为主。休闲旅游正成为五大消费热点之一。拒权威部门测算,到2002年年底,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800美元。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40%和50%左右的水平。这都是休闲旅游发展的前提,基础。

纵观以上各因素,可见中国休闲旅游的迅速发展将是无庸置疑的。

三.西部旅游业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亮点

我国的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6%,人口约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西部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那里藏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和宝贵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珍藏着宝贵的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非人力所能为,非技术力量所能再造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垄断性。所以西部地区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是西部地区参与国际旅游业竞争最重要的“资本”。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流域上游水土流面积达45万平方千米,使西部旅游业遭到重创。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国家投巨资建设西部地区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电讯网等基础旅游设施,并运用科技手段改善西部地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木,退耕还林,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染,使西部地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西部地区十一个省市都无一例外地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规划。把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先后建立一批世界级的旅游景区。例如,四川建成的雅安碧峰峡旅游区,第一年就接待游客93万人次,实现收入6000多万元,创利2580万元,上交税收400万元,一跃成为全国旅游景区,充分显示了西部开发旅游业的巨大潜力。又如,云南建成昆明世博园半年期间,就接待了943万人次的游客,日均人次为5.1万,这充分显示了西部旅游业发展的美好情景。此外,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内涵丰富的民俗民情,其旅游资源品位高,独占性强,特色浓厚,当属旅游业开发的重要资源。事实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保持西部固有的特色,对其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尤为重要。基于上述各理由,西部地区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后起之秀。

参考文献《中国旅游业发展》

篇3: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

1案例: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坦桑尼亚

“旅游汽泡” (Tourist Bubble) 是指专门提供旅游服务的地区。在许多地方, 这些“旅游汽泡”激起了犯罪、贫穷和城市的衰落;开发和维持这些“汽泡”是为了吸引和保持旅游者再次来旅游。然而, 这些“汽泡”也能防止旅游者进入当地人生活、工作的地点, 常常围住旅游者, 使其只能在安全的有保护的常态化的圈子里活动。在城市里, 这些“汽泡”对当地文化几乎没有影响,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保持一个独立的旅游地区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来帮助当地的发展, 同时也能降低与旅游者交往的负面影响。

1.1墨西哥的坎昆 (Cancun)

墨西哥的坎昆岛是一个通过国际金融公司 (IFC) 的贷款建立起来的大规模的旅游度假村, 唯一的目的就是吸引游客。墨西哥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中叶开始将坎昆地区作为新的联邦经济和地区发展的初步行动来构思坎昆地区, 当时, 墨西哥政府因为出口农产品和原材料不能满足本国资金的需求而遭遇到了经济困难。后来, 政府把旅游业当作了替代解决办法。

根据最初的项目, 岛内计划由高档的豪华度假村组成, 主要为大量的国际旅游者提供食宿。坎昆岛的设计进行了严格的隔离。低等的技术工人乘坐公共汽车抵达度假村, 技能水平高一些的乘坐轿车。在设想中, 工作人员和旅游者之间基本没有交往。尽管这个计划强调阶级差别, 它也使得墨西哥不过分受外国影响地维护其自身文化。

度假村1976年开放, 按计划运作,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 由于比索 (墨西哥货币) 危机而允许更多中等收入的外国人到墨西哥旅游。国际大众旅行组织联合会在1984年后接管了坎昆, 扩大该地区建筑规模以适应新的需求, 修建了一些不太精致的旅馆和饭店, 不再仅仅满足对海边休闲感兴趣的人们想要的喷气式滑水、携水肺潜水、深海捕鱼。这导致了对该地区环境的破坏。

最初, 坎昆是独立发展的, 不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工人是从周围地区抽调去的。然而, 该地区旅游业的增长需要大量的非本地的技术劳动者。该地区对墨西哥政府的依赖减少, 而更多的受纯市场力量的影响。不幸的是, 这加剧了少数成功的当地人与由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危机造成的其余人的两极分化。绝大多数墨西哥人没有从坎昆的发展中受益, 特别是因为其大部分就业机会不对低技术工人开放。生活消费在增加, 人们能得到的住宿条件仍然很差。这些变化折射出“与政府过去发起并仔细计划的目的明显背离。”

不幸的是, 度假村的成功运营依赖市场力量常常会有这种结果。地区增长的结果是由于利润外流而更多的外国投资不能使当地受益。坎昆建立在一个相对无用的地址上, 当地的替代工业是采矿业。保持度假村的高端性确保到当地的旅游者不会很多, 这就阻止了对环境的掠夺。如果政府保持对坎昆的发展积极参与而不是任由它纯粹的由市场力量驾驭, 也许可以缓解这些问题。

1.2印度尼西亚的巴厘 (Bali)

巴厘岛是一个由于旅游业管理错误而影响到了环境与文化的例子。印度尼西亚政府构建一个计划使巴厘岛成为国内其它地区的旅游模式。该计划由得到了联合国发展项目署的援助并且由世界银行执行。它声称环岛开发高端旅游, 仅允许低端人群一日游以保护巴厘岛的完整性。尽管如此, 该岛反而吸引了许多有计划的旅行者和背包徒步旅行者, 这些人并未带来很多经济收益。高端旅游者也来了, 都住在主要由跨国公司拥有的高档度假村里。旅游业发展很快, 特别是在印度尼西亚航线允许外国飞机直接进入巴厘岛以后。每年进入型旅客的数量很快超过了当地居民的数量。这种飞速发展的无计划的旅游对巴厘岛的环境有着极端消极的影响。岛上无法处理积累起来的环境污染和废物, 形成了非正式的垃圾处理场, 旅馆的修建不考虑水、资源和废物, 许多商业发展无视历史和文化遗址的完整性。脆弱的珊瑚礁卷缩消失了, 随之发生了海滩的侵蚀。

巴厘岛的文化遭到旅游业破坏性的影响。以至于神圣的庙宇变得拥挤不堪, 宗教舞蹈每周在旅馆上演, 手工艺工人被劝说制作圣像面罩、戏服和珠宝。这让很多巴厘人难过, 但同时这为那些一无所有的人提供了收入。尽管印度最高领导1989年颁布法令要求非精神 (non-spiritual) 的发展必须坐落在至少离神庙2公里, 但是, 一个为支持旅游业发展而不尊重巴厘人文化的不能容忍的特别的例子是一个紧挨着巴厘最神圣的庙宇旁边修建了一个旅馆。然而, 这个规定并未得到强制实施, 不管巴厘人如何抗议, 印度尼西亚政府还是允许项目继续进行。这个度假村是由外来人拥有和管理的, 每天无数蜂拥而来的人有些穿着打扮的方式引起了比较端庄的巴厘人极度恐惶。乞丐和妓女成倍增长。为旅游者提供酒食的商店随处可见。

1.3印度尼西亚的托纳·托拉雅 (Tana Toraja)

另一个破坏性少一些的旅游业对印度尼西亚文化的冲击的例子发生在托纳地区。托纳是一个被陆地所包围, 田园式的山区, 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将那里当作了旅游目的地。为了改善经济, 当地政府设计了一个改善形象的旅游项目。旅游税收急剧增长, 尽管几个新的旅店属于外国人所有, 但是大部分的饭店是当地人所有。而且, 除了酒类以外的奢侈品外, 这些饭店和大旅店里大部分的食物都是在托拉雅当地购买。

尽管负面影响还不像巴厘岛那么明显, 但是也是存在的。有些情况下, 食物价格翻倍, 一托拉雅的一些地区, 土地价格急剧飙升。托拉雅人当中的富人购买土地是为了投资而不是为了居住, 低收入阶层是买不起的。托拉雅人, 特别是年轻人, 正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穿着风格。这就给托拉雅人带来一个问题, 就像巴厘岛的人一样, 托拉雅人总体上是保守的, 被旅客暴露的穿着弄得无所适从。有些人担心一些托拉雅的传统、庆典仪式和舞蹈正在消失。这些担心使得村庄的领导人开始给一些卷入少年犯罪的男孩子传授传统的雕刻艺术。这样做, 一是维护了文化传统, 二也使年轻人理解他们的文化。托拉雅政府必须采取步骤确保继续保护当地利益, 抵制住“出卖”托拉雅文化的诱惑。

2可持续旅游、旅游替代物

废止旅游业不太可能。旅游是一个不可改变的社会、人类、经济和文化事实。如果处理得当的话, 通过规划、小心处理和实施, 全球旅游不会成为一个灾难性问题, 通过仔细保护欠发达国家的个性, 信任他们的文化遗产, 当地人和旅游者都会受益。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克服传统的文化和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在真正的生态旅游中, 利润是慢慢上升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 应当使当地人参与到规划和实施中, 这意味着当地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能充分利用他们的技能。政府已经为促进和保护马来西亚东部的雕刻贸易而安排了一个正式项目, 当地纺织者的工作已经并入了项目的设计中。斐济、萨摩亚、新几内亚、泰国、夏威夷已经复兴和使用类似的手工艺。这种作法不限于建筑业, 也延伸到了舞蹈、蜡染和庆典中, 这些都是复兴当地手工业的实例。

防止旅游业对文化潜在的毁坏也有许多其它可选择的方法。例如, 在欧洲, 一个叫作“农业旅游”的项目, 教农民如何吸引会消费的客人, 同时, 也在帮助欧洲农民保护建筑和文化遗产, 也支持他们的农场继续生产独特的酒和奶酪一样的产品。农业旅游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吸引年轻人继续住在农村, 而不是因为不会耕作而定居在城市, 这也能阻止家庭农业在工业化世界加速消失。农业旅游, 如果仔细计划一下, 可以成为一个可行的方式, 发展中国家可以此来养活自己, 旅游者可以此学习当地人的文化而没有过多负面影响。而且, 这些项目能使旅游者的钱留在他们消费的国家而不是进入旅馆连锁店和其它跨国公司。

3结语

世界各地的旅游业都存在负面影响。但是, 各国政府对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警觉, 并且正在提出解决的方法。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否能成为促进旅游业的最好的资源仍有待观察。世界银行是一个银行, 而不是一个慈善机构。世界银行在尊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和文化的同时宣称慎重考虑对他们的资助。如果世界银行等类似的机构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机构能明白如何才是发展旅游业的正确方法, 而不仅仅是单纯资金投入——“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发展中国家才能真正通过发展旅游业而提高生活水平。

摘要:本文介绍了世界几个国际旅游业地区的案例, 阐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一些弊端, 指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希望引起关注, 在发展旅游业时能扬长避短, 自觉地克服旅游业发展中的弊端。

篇4: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旅游业;转型;国际化;市场化;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12 0012—06

在自身成长的直接驱动和外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间接策动下,中国旅游业已进入转型发展期。这个判断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托夫勒曾这样描述他眼中的第三次浪潮:“人类正面临着向前大跃进的年代,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不断的创新、改组。尽管我们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它,但我们正在从头开始建设一个卓越的新文明。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含义。”尽管与第三次浪潮相比,中国旅游业的转型是个较为具体的话题,但是其复杂性也不容小觑,事实上迄今人们“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它”。本文试图对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进行宏观梳理,提出6个重要的问题并加以简要分析,以求教方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旅游效应的统筹调控问题

在20世纪后期的20年里,中国旅游业基本处在经济目的的思想统治之下。尽管学界引荐了源于西方的旅游容量理论和主客关系理论,但对奉行“发展是硬道理”的业界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进入21世纪之后,不当的旅游开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反对旅游的声音多了起来,旅游的环境效应才逐步引起了舆论界的重视。最近两年,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的国策出台,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也开始被人们关注。但是,通过观察当下各地的旅游实践,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和投资商对旅游效应的真实理解与学界仍有很大的差异,经济效应依旧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自然保护区、城市水源地被侵扰,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以及社区利益被严重忽视的现象屡屡发生。

关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实证研究表明,有多种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力量综合作用决定着旅游地的演进过程,其中包括反对旅游业或旅游开发的环境主义者和其他公众,支持或反对旅游业发展的政府、政治和约束性团体的力量。结合近年来消费市场的自然倾向和本真追求,可以肯定,对多种旅游效应进行统筹调控,不只是“终极关怀”的需要,也关系着旅游地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能够推定,未来的旅游业必然要“真实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担当更多的环境伦理和社会责任。

我们可以认同环境保护主义者美好的出发点,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反对把景区视作“禁区”;我们可以颂扬人本主义者对绝对公平的追求,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资本的巨大威力;我们深知资本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但我们也明白资本的力量必须受到约束,否则它就会成为洪水猛兽摧毁我们的精神家园。旅游的效应可以被人为地分解为几个方面,但是其发生却是有机统一的。作为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旅游业的功能由经济统治转向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多功能的统筹调控,意味着对旅游效应的研究必须从单一方面的研究走向多元研究。当我们把旅游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或社会文化效应放存一起考虑的时候,研究者就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理论分析能力。当我们要把几个方面的影响统筹研究的时候,显然只能依靠一个强人的团队来解决它。可见,对旅游效应的统筹研究任重而道远。可惜的是这种有益的尝试并未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一方面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思想的快速普及,另一方面是不当旅游开发现象的频仍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反对旅游业的喧嚣,说明对旅游实践活动的效应统筹和行为规制已变得刻不容缓,不可能等待相关理论研究的缓慢成熟。因此,从实践的角度看,旅游效应的统筹研究必须尽快在技术层面有所突破,比如,旅游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的改进、社区参与路线的设计、利益相关者分配关系的均衡、综合性评价体系的初步探索等。在观念变革、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自然会引发制度的重新安排。制度变革进一步会起到观念固化、技术优化的作用,从而在根本上保证旅游业的转型发展。

2、旅游产业的国际化问题

中国旅游业在起步之初就具有国际化色彩,在中国加入WTO的进程中,旅游业发挥了身先示范的作用。尽管如此,国际化仍然是当下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引发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持续增长。虽然有人对国民出境旅游的持续增长心存忧虑并建议加以限制,但逻辑分析的结果却在表明,除非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发生动摇,否则丝毫不会减缓中国国际旅游流由单流向双流格局的演变,留给我们的任务只是如何应对这种趋势。

国内旅游的兴盛使中国旅游市场由一元走向二元,出境旅游的兴起使市场进一步走向三元。市场结构的变化对旅游产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事实上,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二元市场结构所导致的二元产业结构影响了中国旅游业的整体效益水平,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惨淡经营,高星级酒店的价格大战以及旅游交通过度拥挤和低水平徘徊,都是这一问题的写照。迄今,二元结构问题并未完整解决,三元市场所导致的新的结构矛盾又将很快显现。出境旅游的发展使如火如荼的国内旅游要遭遇国际先进进家的竞争,旅游吸引物的更新换代、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旅游企业服务水半的提升等新问题被捉上议事日程。当然,出境旅游的发展会起到改进中国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并最终解决旅游经济的多元结构问题的作用,但这个过程不仅在时间上是较长的,而日,也是一个投入增加、成本提高的过程,必然会对旅游行业构成新的经营压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国际旅游收支平衡的目标,中国的旅游企业必然会追随出境客流,踏上有规模的跨国投资经营的路程。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极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海外旅游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兴办旅游企业)和间接投资(资木经营),需要国内的旅游企业尽快做大做强,需要一批掌揖外语、了解国外文化、熟谙业务、知悉境外法律与工商税务制度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如果能够解决这些困难,中国旅游产业的素质就有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真正融入全球旅游经济体系。

3、市场化与公私合作问题

步入转型期的中国旅游业,既会发生形态、功能、结构上的改变,也需要在动力机制上产生变革。

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中,政府与市场一直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调节方式,市场是基础性的、优先性的资源配置手段,政府受到市场的限定和约束,政府职能的合理性仅仅以弥补市场失灵为唯一的标准。可以肯定,同任何产业一样,市场是

推动旅游业的最根本性的力量。但是,作为新兴产业,旅游业显然具有特殊性。由于旅游需求具有综合性,广义的旅游业事实上是一个由若干性质不同的行业松散组合起来的集合体。在进入目的地发展阶段之后,许多公共部门介入旅游发展过程中来,使部分旅游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同时,旅游的影响开始从经济方面向环境、社会文化方面传递和延展,政府参与旅游也就成为必然。因此,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的旅游实践中,情况更为特殊。同顾中国旅游的发展历史,人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中国的旅游之花是在改革开放大政策的滋养培育下绽开并怒放的;另一方面,“政府主导”长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模式。造成这种矛盾局面的原因除了“大政府”的基本背景外,还有以下三点:一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渐进的,处在发育过程中的市场主体,力量有限,无法担当旅游业的主角:二是出于提高国际购买力的目的,国家赋予和放大了旅游业的创汇功能,使得旅游业具有浓厚的“从属”色彩,而不是完全独立的产业部门;三是所有权制度决定了大多数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属于政府,政府担当了经营主体的角色。

“政府主导”模式对中国旅游产业的规模扩张和地位提升贡献厥伟,创造了只用20年时间就进入世界旅游大国的奇迹,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批评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旅游业是需求推动型产业,“政府主导”有益于解决供不应求的阶段性矛盾,但当供给水平达到一定的规模,供求关系发生逆转时,“政府主导”的弊端就充分暴露了出来,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企业发育水平低、产业效益水平低等。事实上,有学者早就指出,在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的职能重心是不同的,随着目的地的演进,政府的职能重心需要从“先驱者”向“协调者”调整。进入21世纪,中国明显加快了融入世界开放经济体系的步伐,政府职能在持续调整,市场主体不断强化,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瓦解”了旅游业的创汇功能,出境旅游的兴起改变了旅游业国际竞争的基本态势。这一系列的重大变革,无不支持一个观点,那就是:尽管在一些旅游业起步地区政府依然要充当“先驱者”的角色,但在总体上“政府主导”模式不再合乎中国时宜,市场化是中国旅游业进。步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实现由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必然选择。

市场化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发育和强大。市场化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产品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化两类,前者指产品生产、定价、流通等方面的开放程度,后者包括金融、资本、劳动力、土地以及技术市场的开放程度。在市场化进程中,一般以产品市场的发育为先导,但当产品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之后,经济的推动将更多依赖要素市场的发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的产品市场已发育到了一定程度,但是要素市场的发育一直相当落后。可以说,中国旅游业的产品市场化程度仍需提高,但要素市场的发育才是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题中要义。

强调旅游业的市场化,并不等于忽视政府的作用,而是指明政府与市场应当各司其职,只有当这两种力量协同作用时,才能有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国外学者常把旅游供给看作是一个混合体(amalgam),其中既有私人产品,也有纯粹的公共产品,又有准公共产品,因此公私合作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构建公司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是转型期中国旅游业获得强劲动力的必选模式。顾名思义,PPP模式是兼顾社会(公众)目标和企业(私人)目标的制度安排,它要求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同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在相互明确和对称的责、权、利关系约束下,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各白发挥优势,实现公私双赢。

构建和运用PPP模式,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企业并界定公私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对于不同的项目,PPP模式会有不同的内容。比如,在国家风景名胜区适宜采取特许经营方式,旅游新开发地区可以推行旅游发展公司(TDC)形式,基础设施建设适合采用BOT等方式。表1是2005年笔者针对青岛国际啤酒节改制提出的PPP模式构建框架,可供深入研究者参考。

4、旅游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的优化问题

旅游产业结构指的是在一个广义的旅游业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联系的方式。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总量长期保持高水平的增长,产业结构也一直处在变动之中,但是产业结构的变换速度明显慢于总量的增长速度,于是就有许多结构性矛盾的积累,交织体现在吸引物开发、旅游交通、旅行社、酒店业之间,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表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构成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一大内容,同时也是转型期旅游业增长的技术动力。

法国学者弗朗索瓦·韦拉研究指出,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因为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就不再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征,而是类似于重工业成为资本密集性产业。当下中国旅游业的转型,表现之一就是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在总要素中的比重逐步提升,方兴末艾的跨国化发展无疑将使这个比重进一步提高。资本、技术所占比重的增加,必然会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或者说要求旅游产业链条的拉长。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一种,产业链条的拉长只能以后向延伸为主。尽管旅游产业链条作为一个术语经常被人们使用,但是关于拉长产业链条的具体研究,如拉长的方向、方式、程度、形态等问题则往往语焉不详,迫切需要深入探讨。

从产业组织角度而论,中国旅游业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旅游企业小、散、弱、差,使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水平和竞争能力低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问题逐步得到重视,旅游企业集团化步伐越来越快,产生了一些大型旅游集团企业。但是,由于行业与地区的条块分割,统一市场并未形成,旅游企业集团的扩张事实上极为困难。已组建的企业集团多为饭店与饭店、饭店与旅行社、饭店与旅游汽车公司的叠加,严格意义上的纵向一体化式的兼并与重组只是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才开始有所表现。集团化与跨国经营互为表里,能互动发展。充足的资本、足够的市场网络、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是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必备条件,而国际化经营又为集团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动力和现实条件。由此可见,在转型发展期,旅游企业集团化依旧会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的重头戏,同类兼并、垂直一体化和多元化等多种类型的市场行为都将愈演愈烈。

集团化是如此惹眼,以至于旅游中小企业的问题几乎被忽略了。享受规模经济的大企业并不能淹没中小企业,经济学家马歇尔曾借用“大森林故事”对此做过阐释。事实上中小企业是现代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振兴过程中,保障广大中小企业合法生存的权利,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适度市场竞争秩序的前提条件。旅游需求具有地域上的细碎性、时间上的波动性和主体上的个性化特点,旅游产品具有不可储存、生产与消费同步进行等特征。因此,旅游业的组织发育不可能像制造业那么集中。即使在旅游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但中小企业的地位之所以重要,并不仅是因为在企业数量上具有不可超越的优势,还因为它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是经济市场化的基本力最,是地区财政的重要财源。面对集团化浪潮,中小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等方面的劣势会进一步凸现,出现劳动生产率低、成本费用高、产品开发能力弱、市场竞争力差等生存问题。可见,在鼓励集团化发展的同时,政府还需关注和支持旅游中小企业。支持的手段主要有四:一是以专业化和协作生产为导向,鼓励并扶持中小企业参与大集团战略的实施,围绕大企业开展多层次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形成专业化分工体系;二是以管理技术和设备现代化为目标,给予中小企业必要的扶持;三是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建立合作组织,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四是给予中小企业金融和税收优惠。

5、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融合问题

任何经济活动最终都要落地。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其中城市又处在核心地位,这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旅游最大的特点是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必须一体化。城市旅游只能依托于城市,也必然受制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旅游资源的动员整合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城市旅游市场的开拓需要城市形象的有效构建和传播,城市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城市公共管理水平的改善。尽管城市一直是中国旅游业的主要载体,城市旅游历来备受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旅游与城市发展的一体化机制始终未能形成。近年来,无论是学界,还是政界和业界,都普遍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就城市旅游管理架构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和尝试性改革。笔者认为,为了实现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对城市政府旅游管理组织予以调整,建立职能更为强大的机构,打破部门分割,无疑是有益的,但只能说是权宜之计。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走“小政府,大市场”的路子,建立前文所述的公司伙伴关系模式至关重要。当然,政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是推行新模式的前提和保证。

城市化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指出:中国的城市化是影响21世纪全球社会的两大因素之一,城市化也是新时期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城市化浪潮中,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会发生深刻的转变。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城市化会逐渐成为多元城市化道路的一种模式。因此,对旅游与城市发展融合问题的研究更须从动态的角度出发。

在世界范围内,城市扩展基本上呈两种模式,一是单中心结构模式,另一是多中心网络模式。国外的城市起初多为单中心结构,从20世纪中期以后,逐步调整走向多中心组团发展,其原因主要在于:1)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大,“城市空心化”程度提高;2)人们对生活、居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能忍受拥挤、嘈杂、污染、高物价等大城市病;3)后工业化思潮流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衡最城市的主要标准由经济转向人文与环境。这等于说,多中心网络结构模式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规划学家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规模快速扩展的城市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持原来单中心的城市,如北京、天滓、广州、济南、福州;另一类是跳出老城区建设新城区的城市,包括上海、深圳、厦门、苏州、青岛、中山等。研究发现几乎所有跳出去发展的城市都比没有跳出去的城市发展得好,关键的原因就是跳出去发展的城市能够通过城市低成本扩张,增加城市空间的有效供给。城市既是生产活动中心,又是生活活动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既需要考虑其经济功能,也需要考虑社会文化和环境功能。由此推断,中国未来的城市化会以多中心城市和都市区化为主要方向,这个大的趋势会改变城市旅游的形念格局,或者说城市旅游的发展要适应城市形态的变化而主动改变自己。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产业正处在服务化进程中,卫星城市或新城区的建设要依靠服务业的支撑,而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常常是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因此,发展旅游又构成城市化的实质内容。可见,从动态的角度看,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都市区化的过程中,城市之间中心——腹地结构关系将得到加强,事实上,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山东半岛地区,这种结构已经显现。近三年来,山东日照市、潍坊市和烟台的海阳市先后提出接轨青岛发展旅游业,青岛的中心旅游城市地位逐步确立。为了谋求区域旅游红利,中心旅游城市应当尽快集聚产业要素,形成区域旅游的“脑体”,进而发挥辐射功能。中心旅游城市如何推进旅游要素市场?要素市场发育需要城市整体如何配合?显然,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尚需得到加强。

6、人力开发与科学研究问题

应当说,劳动力价格低也是近30年来中国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只不过这个状况正在发生变化。比较酒店业薪酬水平的历史变化,可以发现,中高级管理者的收入水平基本保持了上扬的态势,普通员工的工资却基本持平,有些地区甚至有所下降。前者说明管理队伍的短缺,后者则验证了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丰厚:但是,近年来酒店业普遍感觉到了招工难的压力,甚至出现了用工短缺现象,证明酒店业劳动力价格过低。酒店业劳动力供给结构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平衡乃至短缺的转变,必然引起酒店业人力成本的增长,事实上一些酒店已经开始大幅度增加员工工资。毋庸置疑,这个变化及其对旅游业转型发展产生的影响,必须引起各界的足够关注。

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包括高层管理者的短缺和基层员工的短缺,发展旅游教育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旅游教育增长很快,但是与产业的联系不强,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存在明显的脱节。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旅游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外,政府和旅游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之有很大的关系。人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企业竞争加剧,预示着旅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会由原来的以院校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进而形成旅游教育发展的良性机制。同时,旅游教育的结构优化也必然从提升办学层次的“追高”转向多种办学层次的均衡求实发展。

篇5: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中国旅游经济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业要与世界接轨、走向现代化,必须以发展旅游文化为本,走文化型旅游经济发展的道路。旅游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旅游业要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新认识,深度挖掘旅游文化新内涵,从而构建旅游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业发展

中国旅游业在逐步走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步伐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要使中国旅游业利于不败地位,并能够脱颖而出,需要旅游文化的支撑,文化与旅游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

美国旅游学家曾把旅游动机划分为几种基本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和地位及声望方面的动机。日本学者田中喜一也把旅游动机分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经济的动机。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旅游者求新、求知、求美的文化的动机是出自人类的天性,出自人类远方崇拜的特征。所谓远方崇拜就是人类对眼看不到、耳听不到的远方有一种天生的渴求和向往,生命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断追求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生命本身正是在这种不断求取与外部世界和谐的审美感应的漫长过程中,获得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远方崇拜所产生的探险精神,是人类不断开拓前进的动力。

目前,在我国,具有强烈旅游欲望且具备承担旅游开支费用财力的大多数人还是城镇居民。对生活在被钢筋混凝土建筑所包裹的大中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外出旅游更是大有成为生存必要措施的趋势。为调节在竞争中疲惫不堪、浮躁不安的心灵,避开日常生活中追名逐利的喧哗与骚动,许多城市中人选择到广大农村城乡中去,甚或深入到穷乡僻壤,从民俗所蕴含的传统中汲取智慧,通过对异地的人情物理的体验来充实自己。

(二)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旅游资源不外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是天赋的,但一般都经过人类的开发利用,将景观中的寓意和寄托着人类情感提炼出来,打上自己所处社会的文化印记,其中构成我国自然资源精华的名山大川,如泰山、黄山、峨眉山、长江三峡等景观,实际上已是人化了的自然,它与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已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人文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其固有的,重要的是进行保护和发掘整理工作。如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东方美女风采,给人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为之神往,武候祠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悲壮与概叹,弥漫着思古之幽情,极大地感染了旅游者。众多古迹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历尽千百年的沧桑而不衰,至今仍为旅游圣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之融为一体的名人名篇的永恒魅力。景以文显,文以景传,相互映衬,共同传递着强烈的旅游文化信息。

(三)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

号称“无烟工业”的旅游业,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它之所以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力于文化的因素,它根本是以文化为依托,在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旅游业是以该国、该地区、该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取得收益的文化经济。相对于国外游客来说,旅游国独特奇异的民族文化、人文古迹更是令他们惊叹不已、流连往返。因此,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具不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实在关涉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与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我国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今天,我国旅游业初具规模,逐步从经济型旅游转化为文化型旅游经济,这也与人类旅游发展和世界旅游潮流相适应。目前,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方兴未艾,处于培育的初级阶段,是21世纪的旅游业主要发展方向。因此,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经营项目应以满足旅游者所购买的对旅游景点的精神文化享受为目的,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和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较好地解决旅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这既是与世界旅游接轨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旅游以文化为内核的历史传承。可以说,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核、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游客的文化素养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可预见,随着我国旅游业乃至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正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整个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及兴衰成败。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是旅游的本质,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意识性、对象性很强的活动。人们暂时离开现实生活,进入另一个时空环境,感受迥异于常规空间的别样文化,追求文化享受与精神的升华。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是旅游业的基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认识。任何一种经济活动不能仅仅从追求财富增加这一狭隘的目标上考虑,它应当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社会中给个个体的全面发展。旅游业固然是一个经济型的产业,通过对旅游活动的促进和向游客提供服务而获取收益。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活动的本质是文化性,出游的目的是增加社会阅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基于此,旅游业更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结合部,是将两者完全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性产业。

(二)保持旅游地社会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与保障

文化构成社会的人文环境,也可以成为“文化生态环境”或“文态环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旅游地社会文化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上。旅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享受,良好的居民素质和社会风尚都是宝贵的无形的旅游资源,能对游客产生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然而,我们应该承认,如同世界旅游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旅游业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对于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

比如,由于个别旅游者乱涂乱画等行为,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万计旅游者的汗水、呼吸和踩踏,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迎合一些旅游者猎奇的需求,有些旅游接待地的固有文化被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失去其本身面目等。因此,必须对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给以高度重视,并对旅游地进行适当合理的文化调试,以保证其文化环境免遭破坏和污染,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经济活动中一个生产要素,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自然旅游资源无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还是内含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半自然景观,都不再是可以任意无偿使用的资源,对他们的利用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不可复制性,对它同样要采取“只取利息,不动底本”的消费方式,以保证后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使用不受破坏。

对这类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带来的成本支出将是无穷的,也必将是永远的负效益。因此,开发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时,必须本

着“保护第一”的原则,杜绝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的破坏开发,适度开发旅游产品,保持资源的文化特性。

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旅游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想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必须深深植根于文化。

参考文献:

[1]谢贵发,华国粱.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篇6: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进程及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以不断增加的势头迅速发展,已经被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序列。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生产力低下和经济落后的影响,制约了国人旅游的需要,从而使国内旅游业很难具备实现发展的条件。同时,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外交工作的需要,负责来华国际友人的接待任务。

在这段时期,中国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局面,国际环境的严峻,国内生产水平低下。中国人民仍旧处于难以温饱的状态,在这种局面下,要发展旅游业是很困难的。旅游活动的进行时需要一定时间和足够的经费的。在当时,全国人民都努力建设祖国,全国经济处于起步状态,人们根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和金钱去外出旅游。

所以,旅游活动在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随着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来华公务和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在一些主要城市都陆续设立了华侨服务社,接待的对象为来大陆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

为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国务院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其次才是通过发展旅行和游览事业增加外汇收入。

这些事实表明,这一阶段内我国发展旅游事业的动机仍然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但尽管如此,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新的阶段。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作为全国创汇的渠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振兴和发展工作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务院的重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自此开始步入正轨,进入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外汇。基于这一背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型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于国内旅游,国家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政策。从客观的市场调节上讲,由于国门初开,很多外国旅游者对前来中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当时我国的国内旅游比较落后,并未形成规模。

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房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旅游需求增加发育并迅速增长。旅游业经营的市场结构也因此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国内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增幅惊人。

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1997年,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并宣布自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了我国正式允许旅行社行业开办组织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业务,也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随着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并行成为中国旅行社经营的三大市场,这个旅行社行业经营的市场格局最终得到了全面完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详细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入境接待1.3亿人次,入境过夜达5472万人次,创汇419亿美元;国内旅游16.1亿人次、收入7771亿元;出境旅游40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旅游直接和间接安置就业6000多万人,累计带动700多万人脱贫致富。旅行社达到1.97万家,星级饭店1.3万家,全国县级以上旅游景区达2万个,优秀旅游城市306座,高中等旅游院校1641所。与1978年相比,入境接待、过夜人次和创汇收入分别增长了72、70和159倍;星级饭店增长了93倍,旅行社增长了数百倍。137个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目的地先后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旅游逐步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得以实现,每年中外国际旅游交流由数万人增加到数以亿计。

中国今年年内连续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加上全球范围内正在蔓延的金融危机,旅游业面临严峻挑战,克服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给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旅游业平稳较快增长。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由单一产业功能向发挥综合产业功能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发展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完善市场机

制,破除旅游运营中的地域性壁垒。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向一、二、三产业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开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倡导生态游、文明游,实现旅游业生态文明化。实现服务业现代化,培养适应现代需求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业科技含量。

刘莹

080142816

上一篇:婴儿游泳馆转让协议下一篇:推普周升旗仪式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