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相对论”作文

2024-06-11

思维“相对论”作文(精选11篇)

篇1:思维“相对论”作文

相对论高三作文

或许在很久以前的时候,我们从未想过真正在另外一座城市上扎根生活,我们只是想着能够到其他的远方去看看风景,去经历一下那些我们从未体会过的生活。可是后来发现,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可以和其他人其他事情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牵绊,就好像在看《阿凡达》电影当中的那张羁绊一般。

也许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角落当中有那么多的人和事物都是让人难以期待的,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对这个世界饱含着热情与乐观的心态。我们从来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但是却可以知道自己能够做出怎样的抉择和选择,也许你总是会觉得其他外界的事情会干扰你的决定,会改变你人生的生命轨迹,可实际上更多时候掌握你自己人生道路的还是你自己。

身边有一些人,他们很喜欢道教和佛教,他们觉得在这两个大教派别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去深究的证,好像他们即便是并不是那么强烈的去了解,但仍然愿意把它当成一个噱头去社交。

可是我却对这些东西并不感兴趣,所以对他们也并不感兴趣,尤其是这种噱头更是让人有一些反感。

假如在生活当中我们能够一眼就看清楚事情的`真相,那么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也恰恰是因为如此,生活才有了更多的乐趣存在,因为开心和悲伤始终都是相对的,两个过程,如果没有悲伤的存在,那么开心又如何去定义呢?

然后相对论这个东西确实是很妙的。

就好像我们在不了解的时候,也同样会去运用他试图去了解他。

篇2:思维“相对论”作文

坐在书桌前,望着试卷上鲜红的75分,泪水开始流淌。该怎么办?该怎么向父母说呢?都怪自己这段时间玩贪了心,这……“丫头,过来吃饭了!再不吃,饭菜都凉了。”“哦,来了!”急忙将试卷塞进书包,擦擦眼泪,僵着笑容出了房间。

端着碗,望着一桌子的饭菜,心里霎时满是感动,但同时又多出无数的负罪感,筷子在菜的上空盘旋了一周,又落回了碗里,扒着白饭,望了眼菜,又急忙缩了回来,“不能看,更不能吃,你考这么差,哪还有脸吃,不准吃,你已经没脸吃了,有饭吃就不错了!”在心里不停地警告着自己,但泪水却已在眼眶里打着转,“这是怎么了?这菜你不喜欢吃?”老妈疑惑而又着急,这让我怎么说呢!默不作声,继续扒着饭,这时一块排骨出现在碗里,“啊,排骨,我最爱的排骨!”吞了吞口水,赶紧打消了吞掉它的念头,“不能吃!”一道声音在耳边响起,“你这孩子,到底怎么了?”老妈急了,“啪”一声,筷子拍在了桌子上,我的心里一惊,急忙放下碗筷,我决定如实招供。

“我考试考砸了!”冲口而出,感觉一块石头落下了,但立刻又一块石头堵上了心头,我紧张地观察着老妈的神情。“多少?”老妈面不改色地问道,但我想此刻的平静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奏。“75。”我摆出一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慷慨激昂,等待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哦,你知道相对论吗?”面对老妈如此的样子,我有些不知所措,“啊?”“既然不知道,那我就举个例子吧!”“哦!”“就拿你这次成绩来说吧,你考得不好,你很伤心,这是坏的一面,依相对论而言,每件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那你去看这件事好的一面是什么?”老妈此时仿佛一个哲学家,我开始佩服老妈,“老妈,那你说这好的一面在哪儿?”老妈作出一副沉思的样子,片刻后,老妈抬起头,神秘一笑:“小样儿,听我来分析,你这次没考好,但能让你悔悟,检点自己的行为,也明白学习上存在的缺陷,下次考试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听完老妈的鸿篇大论,我豁然开朗,“老妈,你太好了!”“那把零花钱贡献给老妈买化妆品!”

篇3:相对思维助你将作文写得快而好

相对思维容易,其支撑的原理说来也不少,短文难于详述,着重从实例中介绍。不妨以2008年高考全国Ⅰ、 Ⅱ卷考题进行运思来谈。

第一,关于抗震救灾的话题作文(Ⅰ卷题,题略)。

抗震救灾事迹,同学们知道多,做这个题,当会想到以赞美抗震救灾的大爱无私的精神立意。然而,面对许许多多事迹,拿定写什么好呢?写些救灾动人事迹吧,好像就是变相的复述,报章杂志上太多了。纵然加些感想议论,似乎大家又差不多,没有新意。这就是选材难了。

用“相对思维”解决,联想大爱无私的对立方面,或人,或事,或理。笔者想到的是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柏杨认为中国人不能团结,窝里斗,这和大爱无私是相对的。这一想,立刻题目就有了:“丑乎?美哉!”同时,行文的思路立马心中有数:拿四川地震中涌现的动人事例,及所体现的大爱无私精神,批判柏杨之论。写出来自然有叙有议,有赞有驳,有比有衬,这些表现技法自然形成。文中叙及的抗震救灾事迹,不仅不会成为报道的复述,而属批判柏杨的论据了,材料自会因为有了相对而有把握选在点子上,文意开阔,意义深刻,且立足点甚高,会写得感情强烈,气势充足,无疑是篇好作文。如何行文,同学自知,无须笔者拟写。

其实,任何民族都有好丑两面性,因此也不能认为柏杨之论全然不对。那么写来可以有退(适当肯定柏说)有进(否定),以进为主。退为的是使进更实在而强烈。一进一退自成跌宕文势。先进还是先退,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就行。

相对思维可以任用,绝不限上述联想到柏杨。若从谭千秋大爱无私的事迹出发,直接联想自己,可以《假如是我呢?》为题,想象当时情境、思想和行动,拿自己对照,突出赞颂谭千秋这个英雄榜样,也可以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选材与写作都不难的。对照自己,当写与谭的差距大;然而,自己今后呢?便能以英雄为榜样,遇到别人急难之时,会有谭的那种奋不顾身的精神了。至此,文章就有一转。

若不拿自己对照,直接以谭千秋来论,相对的格局放在谭的本人,可不可以呢?照样可以。我们可以想到,谭千秋在那地震险情的一瞬间,毅然以身体掩护学生,并非人的本能表现,也并非不加思考的自在行为,绝对是抱着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学生的念头。若非如此,他就会跑了。这个念头绝对只是一瞬之间的。然而,这个一瞬间的念头,却是他长久注意修身养德的结果。这才是最值得学习的。至此,题目又有了:“瞬间和久长——谭千秋事迹告诉我们什么”。如此的相对,谭千秋的事迹固然会写,自己所受的感动会写,由谭的瞬间表现联想其“久长”的思想道德修养会写。看来同样颂赞谭千秋,似乎不是相对;但由谭的今天想到他的昨天、前天,在时间的角度却是相对的。这不材料生发出来了么?会用上虚拟(虚拟谭的昨天、前天,虚中自是有实)的倒叙法,同时必有夹叙夹议。这其中又自不免拿遇危就跑的人相对,又会设想,若自己处那危境之时恐亦无谭的勇气相对。意义相当深刻而丰富的了,写来会成曲折灵动的文势。

还可以从别的角度作相对写吗?完全可以。灾区出了个谭千秋,同时又出了个范跑跑,好拿来议论一番的。谭千秋舍身救人出于“勇”,毫无疑义。然而,范跑跑公开著文表白他临危只顾自跑,却也是“勇”啊!好写一篇《“勇”的两面性——从灾区两典型所想到》的文章了!这文里除了两典型的事须叙述之外,自然加以对比评论,说到“勇”的不一样的思想基础,同时明确表示出自己的取向。这岂非又是相对?同中有异的相对,写起来绝不会单调一块,必会横说竖说,曲折流动,富有美感的。若是俏皮一点,还可以再来个相对:当然,范跑跑的“跑”毕竟是自我表白,到底也算“勇气”,比起那确也跑了但不敢声张的人可胜一筹呢!话不在多,写得有分寸,也饶有余味。

第二,关于海龟和老鹰话题作文(全国Ⅱ卷题,题略)。

对这个寓言,人多认为“好心人”多事。由于他放龟逐鹰,反引得大量海龟爬出,大阵老鹰飞来,以致必伤及许多海龟,由此得出否定他救龟行为的结论。

对“好心人”行为,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题怎样“相对”好?

既然一般的看法是否定他救龟逐鹰的行为,我们则反向为之:肯定其放龟逐鹰的行为。请注意是“行为”,“心”好是无疑义的。这就是为好心人行为辩解,题目可叫“好心人行为何尝不对”(亦可加副题)。如此,比之“否定行为”的看法,就豁人耳目,富有新意,至此,行文的思路自然有了。

凭什么理由肯定他行为也好?“好心人”的行为,结果不绝对地是正相关,动机好,由于主客观的条件限制,行为的结果不好也常会有;不能以此否定其行为。好心之“人”放龟逐鹰之时,不可能想到“龟”的意图,在面临着龟(处于弱势)的强敌于前,唯一的选择是赶紧放龟逐鹰。这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生灵的恻隐之心。纵然出现了意外的结果,其行为仍然大值得人们学习!不能用机械唯物观点看待。相反,若是袖手旁观,忍心地看着老鹰伤及小龟,倒是应该批判的。若真的袖手旁观,看着老鹰刁走小龟,沙穴里的龟群仍然不知真情,照样会爬出,一场灾难依然不免。至此,已有两重相对:与否定救龟行为论相对;与设想袖手旁观之人相对。这样,便生发出展开议辩的论题,可写的内容不少了。在动机与效果的辩议过程中,自然会用上对比、反复、驳难、转折等技法,同时脱出了常理,具有新意。

当然,文章不宜止于对自然界生灵的保护范围,而应扩展到社会方面去,对处于弱势或遭逢危难之人,也应该用一颗好心对待,视情觉得应伸援手的,就该毫不迟疑地伸出援手,而不必考虑其它。如此,题材扩展了,意境又提高了,内容更为丰富。明确了这文思之路,凭高中生的识见,有足够条件联想生发和议论开去,笔者不赘述。当然可联系现实社会情况来写,写多写少,也不拘一格。完了吗?可再相对:好心不是“愚善”;对那些证明了是为害人类的动物,哪怕是人,则非仅毫不护惜,而应无情地对待之,决不施以好心的。话不必多,但须点它几句,不但在行文上又是一个转折,一个跌宕,而且内容更为全面了。

若是对“好心人”行为既肯定又否定,作一篇也相对的文章可以吗?照样可以。便是否定他好事做过头了。其实,看到老鹰飞来,海龟处于险境之时,只要赶走老鹰就行,不去管那海龟,不就好了吗?古人说,“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好心人”的多事,无疑于画蛇添足,弄巧成拙。这自然可以拿画蛇添足的故事来陪衬,由此下出做事须恰到好处的结论。下面还有得写吗?还可再来个相对:说对“好心人”也情有可原,因为当危急之时他来不及慢慢思考,实际是经验与智慧还不够的原因。那么由此岂不又能生出可写的话么。每一相对,文章必是一转,但皆属题内之话,同学们都是想得到的。

其实,以上所拟作相对属于保守的,还可从另个角度相对构思:压根否定“好心人”。什么角度呢?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论。自然界的物种原有它的生存发展之环境与规律,无论龟或鹰乃至其它生物,其繁衍生存若干万年的历史,靠的并不是人的“好心”。海边之上的“好心人”固然只保护了小龟,而害了群龟;纵然他此时此地也保护了群龟,也无法保护到别时别地的群龟,面对天敌,龟总是不免被吞噬的。而龟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物,也有其条件在自然的竞争中存在与繁衍下去,何劳人去多管闲事呢?倒是能海边观察到鹰龟之斗,不失为难得的“特写”镜头之趣呢。因此,纵然这人心出于善,也不必就认定他是“好心人”。我们主张行善,但不赞成“愚善”,即使对于同类的“人”,施善与否,也要看个青红皂白呢,对有些人就类似鲁迅所说,“费厄泼赖”还不配呢!至此当然可再反转回头,说一点若是确实料定遇到的危急情况会害及人们或严重破坏生态,则不管是物是人,决不袖手旁观,应具有“好心”,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了。这样相对运思,很有新意,同时亦生成多种表现法,文势无疑有多重曲折,议论风生,很为生动的,就怕800字容不了。

为什么相对思维的运用,有意义的材料有了,表现技法也有了,体现出内容与形式一体化?“夫理,文之本也;法,文之末也,有理则有法矣,未有无理而有法者也。”(元•郝经《答友人论文法书》)对以上两题所运思,皆出发于事理,不是技法,但表现技法同时生成,证明了“有理则有法”的道理。由此可知,所谓“技巧”,所谓“绝招”之法云云者,皆属为“末”,若要借此提高作文水平,必入误区。

相对思维的特点体现于所有的美文。可以说,没有哪篇典型的文章(非应用文)没有相对。以下简说几篇文例,以见一斑。

王羲之《兰亭集序》,前半实写兰亭宴游,说“信可乐也”;但后半虚拟想象,竟写出“岂不痛哉”和“悲夫”了。

鲁迅《拿来主义》之“拿来”,到文章中幅才提出,而先写的是“送去”。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所记演讲的“印象”竟是逐个相对进行:(1) 对梁任公景仰原因:“不是……不是……实在是……”正反说来;听梁任公演讲深刻的印象,拿显宦与叱咤风云人物讲话相对。(2) 听演讲与读稿相对——读稿乃想象虚拟。(3) 貌不惊人与风神潇洒相对。(4) 谦逊与自负对;离国语甚远,效果反好对。(5、 6) 讲解的短诗和长时不忘对。(7) 忽然忘记和又酣畅背诵对。(8) 涕泗交流和开口大笑对。(8和9)也寓相对,从略。细细揣摩这些相对,得益无限!

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相对大致有:(1) 确是新闻——发端分明写着“波兰布热金卡电”——却说不是新闻。为何说是相对?“新闻”原是向客观外界的报道;而“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乃主观应写的责任。这种相对看似创造性,但实出于情感。(2) 将“阳光”、“草地”、“孩子嬉笑”等反说成“可怕”、“噩梦”。(3) 以下写参观,每层都有不同角度的相对:先很快望一眼和步履不由得慢了;特别恐怖的地方却有雏菊花在怒放;先表情茫然,而后浑身发抖;令参观者惊惧万分的地方,却写“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只能快步走开,不忍心看啊;墙上死人的照片形象表情木然,而其中一女子微笑得可爱。细细领会这些,可知作者情感表达得无比深刻。无怪这新闻获“普利策”大奖了。

莫怀戚《散步》,仅以“母亲原要走大路,而改为要走小路”为相对的主轴,围绕几个附属的相对就成篇,并未写什么特殊的事件,却十分感人。细细看将会得到很大启发!

这些古今中外作家的美文是靠他们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阅历创作出来的,源自他们有厚实的“本”,说不上笔者这相对思维法,更不应认为他们“会找话说”。然而,正因为靠的是“本”,所以这些美文又无不体现相对。目前,同学们纵已具有写好作文的基础,但处于进学阶段,面对被动为“习”或为“考”而作文的现实,需要个思维法借助。以后,学养提高,有感而发,撰写文章,尽可抛之不用也!学这相对思维也是简易至极。

那么,相对思维原理是什么呢?拙著《作文运思艺术》(前书《相对文思法》的新文例精缩本)中有详论,书证亦很多,本文实在容纳不了,只略述几点吧。

1.因相对的两面皆在同一体中,故凡向相对方面联想必有切题的材料生发,而不会走题,哲理如此。2.几乎所有的文章技法皆以相对思维为基础,因此,依相对的材料写来,自有相应的表现法,“有理则有法矣”,文理如此。3.相对范畴之对照是创造艺术美的重要原则,美学原则如此。三者统一于文思,这是规律。这些有关理论当然懂一些为好,但实际运用时,并不重要,只管从命题出发,任由作相对联想,不限体裁和题材,不限时间或空间,不限事情或理论,不限自然或社会,不限是实是虚,不限是多是少……尽管相对运思,生发出的材料会多,选择其中你认为好的入文就是,不会走题,而表现于文的自然是千题千样,千意千法,所以相对思维也是艺术。文是思的外化,思靠语言进行,能运思于内,还愁没话说么!

篇4:相对的平等作文

可是又有谁真正找到了呢?向上溯千年,有《桃花源记》,“先祖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也不过是为了躲避这世间繁杂,躲避这压迫其辱的不平等。桃花源中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派祥和,可是一位渔夫留恋那一片美好“寻向所志”时,又“遂迷,不复得路。”从此桃花源便成了一个太过美好的梦,留下的只是一片空想。

安提西尼曾说过一段话;森林中举行聚会,弱小的动物都赞成平等,可是狮子却不满地问:“你们的利爪在哪里?”这段话是说平等是大众所向往的,可是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却不甘于平淡,他们会用他们的“利爪”划破人们幻想的平等,向世界宣告他们的存在。

平等和不平等与人们的能力有关。比如刚出现部落时就会有部落的首领统治着一个部落,同时其也享受他人无法享受的某种优越。如此便有了不平等。当然没有这种不平等是不行的,当失去这种不平等时,人们会像一盘散沙,也就没有什么组织可言,没有什么发展可言。而那些领导者有能力去领导一个组织,那些优越也是是他们的能力所得,也就像安提西尼曾提到的狮子,优越总是给更强者准备的。

不是说这个世界就是不平等的。梅利叶曾说过;人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同样有天赋从世界中获得福利。人人都可以从有益的劳动中获得有益的东西。

平等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它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例如在社会中有很多家境平常的人很努力的拼搏,最后成功了。虽然他们付出的努力要比那些有背景的人多,但在他们仍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成功了。所以平等是相对的。又例如那些在狱中的犯人,由于某些错误,他们已经被剥夺了政治上的权利,同样也享受不到平等的待遇。所以平等是有条件的。我们要遵守社会的规则去满足相对平等的条件,并且也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去做一些有益的劳动,换取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有利的东西。

篇5:《相对小孩》读后感作文700字

“这个世界不是绝对的,只有这些小孩是绝对的。”这是《绝对小孩》的主要中心。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绝对小孩》是由著名的漫画家朱德庸先生创作的一部漫画作品,它用生动、天真的漫画把所有小孩在生活中的七情六欲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所有大人明白“每个小孩都是智者,他们洞穿生活的本质,那就是‘快乐’。”

瞧,六个古灵精怪的“绝对小孩”正向我们走来,他们就是不“正常”的小男孩“披头”、不想乖但总爱装乖的`“五毛”、觉得自己并不讨厌的“讨厌”、满脑稀奇古怪念头的小女生“宝儿”、每天靠比赛生活的“比赛小子”和充满贵族品味的“贵族妞”。看着这些“绝对”的小孩,我总会想到生活中的我们,我觉得我很像故事中“五毛”、“宝儿”、“比赛小子”、“贵族妞”的综合体:在生活中,我很想好好地疯一次,但又希望像个小淑女;我喜欢像宝儿一样瞎想,“如果我多一条腿,将会是怎样?”;我虽然没有“比赛小子”一样逼他玩命比赛的父母,却还是有蛮大的学习压力;我在家里也喜欢当一回贵族妞,感受一下贵族的生活……有时我也会想,如果世界上没有了小孩,那将是一幅多么死气沉沉的景象!“绝对”的小孩就一定会有“绝对”的故事。

有一次“披头”和“五毛”一起坐在墙头聊天,“披头”忽然哭了起来,“五毛”就劝他说:“哭解决不了问题。”“披头”立刻大笑了起来,“五毛”觉得很奇怪,这时“披头”说:“你看,笑也没有解决问题。”说着又大哭了起来。

篇6:美不一定相对于丑650字作文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会认为:美,就体现在表面。其实不然,美不仅仅是体现在表面,也体现在人的内心。有的人长的很美丽,但内心却无比丑陋;有的人长的不怎么好看,但内心却十分地美丽。

有句谚语说得好―: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句话就说出了猪八戒的样貌的丑陋。但是,猪八戒他丑是丑,但他不会因为自己丑而去做一些丑陋的`事。虽然,在取经的路上一遇到妖怪就吵着分行李,但在关键时刻,猪八戒却成了好帮手。要是没有猪八戒,唐僧估计要一辈子都是老虎;要是没有猪八戒,孙悟空要一个人与妖怪战斗……所以说,即使再丑陋的人,他都是有用的人。

有的人因为自己长的不够漂亮就自卑自弃,觉得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对生活没有了信心。其实,只要内心是漂亮纯洁的,容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一颗漂亮的心。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网友发的这样一段视频,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但却能看清人的内心是什么样的。这是发生在公交车上的一幕:汽车向前行驶,这时候上来一个老太太,由于那个时候是上班,上学高峰,所以人很多,没有座位,老太太就对旁边一个穿着光鲜亮丽的、二是多岁的女孩说:孩子,能不能让我坐一会,我等下就到了。谁知那个女孩却说:既然要到了还上车干吗呀。老太太不知道这各女孩会这么说,但还是恳求着让她坐一会儿。

谁知那个女孩不知怎么的就推了一下老太太,由于车在行驶,老太太一个不稳,便向后倾倒下去,幸亏她后面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扶助了她,就这样扶了一路,直到老太太下车,走的时候老太太还一个劲地对那个长得不怎么样的农村女孩道谢。

视频播放结束了,但我们不难看出来:同样是花季少女,但是视频中的两个女生却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从这个视频不难看出:长得漂亮的,行为内心不一定如她的外表一样光鲜亮丽;长得不好看的,内心却比那些好看的漂亮一百倍。所以说,长得不好看,没有关系,只要我们的内心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那就够了。

篇7:思维“相对论”作文

关键词:语言 思维 语言相对论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无论是在哲学界还是心理学界,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过很多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坚持认为思维是先于语言的。他认为从孩子生下来到会说话这段时间,是有思维能力的[1]。除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也证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还没有进化出舌骨,有语言是直到旧石器后期的事情。但是那之前原始人类已经具有思维并会制造简单的工具[2]。因此,思维是可以独立于语言而存在的。

一、语言相对论

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西方哲学关注的焦点。通常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过程必须凭借的物质材料”。不同的语言之间所呈现的语法,词汇,结构上的差别是否会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呢?

早在19世纪,通晓多种语言的德国语言学家、思想家洪堡特注意到了语言对思维的介入,他认为:“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对现实进行范畴划分,这些迥异的方式限定了我们大脑的组织方式”“语言就整体而言,处于人与人有内部和外部影响的自然界之间……因为人的认识和活动取决于观念,故观念与事物的关系完全受制于语言”。[4]洪堡特的观点在20世纪20年代影响了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论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他认为:“人并非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并非仅仅生活在社会活动的领域中,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充當他们社会表意媒介的特定语言的制约。‘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建立在该社会的语言规范的基础之上的。”[5]萨丕尔的学生沃尔夫在观察现实生活和对印第安语的考察后,把这些观点发展成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形式决定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述世界,人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看法也不同。该假说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强势说又叫语言决定论,即语言结构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弱势说指语言结构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但思维方式的跨文化差异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后者即本文所讨论的语言相对论。

二、问卷分析

本次问卷的主要受试者是来自贵州省各州县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问卷调查得出,大部分苗族同学标出苗语中没有蓝色,有绿色,有红色。并在附言中指出他们用“绿”来表示天空的“蓝”。还有其他几个民族的同学也表示她们使用颜色的词不尽相同。布依族语言中没有橙色,用“黄色”来指代“橙色”。为此笔者亲自对苗族同学进行访谈。访谈结果是:所有受访的同学都表示他们能从视觉上区分天空和树叶的颜色,用一个词并不表示他们对天空和树叶颜色的认知是一样的。在此,笔者认为至少从“颜色”方面来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不成立的。赋予颜色词汇的多少,并不影响他们对颜色区分的认知。

此外,句子结构方面和汉语差别不大。在苗族语言中,定语后置的情况非常多。这一点也证明了为什么苗族同学学习英语的定语从句比汉族同学更容易。翻译定语从句时也更加自如。布依族的语言中还有不定冠词后置的情况。这些语序上的问题不影响学生要表达基本事实的意义。

三、以《春晓》为例的案例分析

(一)句段不可译。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可以有下列组合关系:(1)“春”作为副词;“眠”为谓语动词;“不觉晓”作状语。春·眠·不觉晓。(2)“春眠”作状语;“不觉”谓语动词;“晓”作宾语。春眠·不觉·晓。(3)“春眠”和“不觉晓”看作两个单句。春眠·不觉晓。

这三种断句表达了三种含义,但是无论取哪一种,都不会与全诗的内容相冲突。这三种结构内在于同样的一个汉语结构中。而要翻译成英文的话,就必须由三个独立的句型来表达。取其中一个,必然否定另外一个。而在汉语里,形容词、副词和动词之间的转换非常自由。而英文中“副词”即发生某事的时间状态方式是属于一种范畴。不能随意变动,它只能处在汉语组合关系某种特定位置上。然而,如上分析:在中文中,“春眠”既可作状语,又可以作一个单独的句子,“春”和“眠”还可以分开,而这三种可能内在于一个句子中。取任意一种都不影响对整句的理解,这种汉语言的模糊性让意义无限延迟,没有归宿,但同时也给汉语读者带来意境的体验之美。

(二)主客关系不可译。《春晓》中无人称代词,主语人称代词的缺席是古汉语的叙事模式,这一模式已沉淀在现代汉语的“语言能力”之中。作为“我”的观念在诗歌创作中可以不进入思维领域,作为读者的另一个主体“我”也未出场,这样的缺席带来“无此无彼”的艺术境界。由此,一句“春眠不觉晓”将诗人孟浩然与读者之间的时空距离抹掉,带来天人合一的境界。

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主语人称代词“I”能省略吗?笔者查阅了五个版本的翻译:在这五个译句中都有人称代词的出场。这无疑是由英文的结构特征所决定的。英文句子中,除非是祈使句,不然,必须交代动作的发出者,紧跟着是动词的形态。若使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则预设人称是“他”;若是原型形式则预设人称是“我”。然而在中文里,没有预设“我”或“他”。读者和作者的时空距离消失,无我无他,阅读就在当下,没有“谁在眠?”“谁不觉?”这种浑然一体的美学效果是汉语读者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旦有了翻译,这些问题马上要提出来,主客关系必然出来并接受改变。

(三)时间意识的不可译。“何谓‘时间意识’?追问‘何时’。‘何时’要凸显一个语用事件的上下文。[6]从英语动词的形态学,可以窥见英语使用者的时间意识。然而汉语动词没有时态的概念。使用汉语者不自觉地排除了“何时”这个时间概念。在《春眠》中,何年之春眠,过去还是将来?已经被融入此刻当下。一旦翻译成英文,谓语动词的形态必须将它所发生的时间表达出来。翻译无法让读者在这种“无限时刻”中品味到汉语语言结构的无限魅力。

四、结语

本文从语言相对论假说来讨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并通过问卷和访谈检验出其局限性和武断性的一面。同时也从翻译的不可译方面来讨论它的合理性一面。提出:不同的语言并不决定人们完全不同的认知。同时,语言的不同也导致不同的语言使用者无法真正在情感意识,审美意识上有共同的体验。从而带来翻译上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不可译是绝对的,可译是相对的。所以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的不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有其合理性一面,在翻译矛盾上体现得尤为显著。语

参考文献

[1]Piaget,J.﹠Inhelder,B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M]. NY:Basic Books,1969.

[2]向友明.语言学与语言教育[J].2009(8).

[3]Kearney, Richard. Modern Movements in European Philosophy[M].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1994.

[4]本杰明·李·沃尔夫,高一虹等译.论语言、思维和现实[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篇8:思维“相对论”作文

我们村的这所小学,是整个小镇最差的一所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每个班仅有二十个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顽劣懒惰的学生,每次考试均是倒数第一,而邻村的小学总是名列前茅。

五年级时,镇上举行数学竞赛,比赛地点设在镇的中心小学。你点名叫我和一个老师的女儿去参赛,因为我的成绩是班上最好的,不过我却深知所谓的最好,不过是比那些整天爱捉弄人的男生勤了一点,在二十几人当中考试时认真一些而已,其实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得到要去参赛的消息后,我整天心神不定。心想:中心小学是什么样子的?很大的吧?比赛场上一定是高手云集的,我一定会输得一败涂地的,到时,我怎么向老师交待……

比赛的日子很快到来,中心小学的操场在我眼中是多么的宽大啊,我站在其中显得多么渺小。你带着微笑向我走来,拉着我的手说:“进去吧,别紧张,没事的,尽力就好。”在你的鼓励下,我走进了课室,周围的气氛安静极了,我只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平时我可没接触过这样的场面啊。在座位上,我不敢抬起那沉重的脑袋,我害怕监考老师误会我会作弊,又担心时间不够,害怕看到邻桌的从容作答,镇定自若。终于,我的脖子很累很疼,我才渐渐抬起头,向周围扫视,忽然,我望见你站在窗外的楼梯口,正望向我们课室,脸上带着微笑。

比赛结束后,我走出课室,你迎面走来,微笑着,拉着我的手,你第一句不是“考得好吗?”、“难吗?”、“全都会做吗?”之类的话,而是一句意外之言:“能适应吗?”我缄默不语,心里愧疚着,不敢开口。老实说,整张试卷,我只会做两道题,其它的题我全无把握。

听到其他同学被自己的老师不断追问考试情况,你作为我的班主任,如此的恰到好处。面对月亮、星星,你教会我只需做好一只萤火虫,光芒虽小,却也光明。

一次,我见你在练钢笔字,你说:“写字就得有劲有力,像正直的人格。”

小学五年来(六年级我已经转到镇上的中心小学),你对我一次又一次的教诲让我不断成长。

篇9:记忆相对论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第一假设的基础上,将此原则推广到电和磁的规律中,得出第二个假设:光在所有惯性系中速度相同,也被称为光速不变原理。问题是,在经典力学中,速度合成法则实际依赖于这两个假设:

1.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与测量时间所用的钟的运动状态没有关系;

2.两点的空间距离与测量距离所用的尺的运动状态无关。

爱因斯坦发现,如果承认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是相容的,那么这两条假设都必须摒弃。对于一个钟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另一个钟不一定是同时的,同时性有了相对性。在两个有相对运动的坐标系中,测量两个特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的数值不再相等,距离也有了相对性。

假设:记忆相对论

也就是说,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尺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短。 第一种效果被称作“时间膨胀”,第二种效果被称作“长度收缩”。这种收缩并非幻觉,当尺子从我们身边高速经过时,任何精确的试验都表明其长度比静止时要短;尺子并非看上去短了,它的确短了!时间膨胀也并非是个疯狂的想法,它已经为实验所证实。关于时间膨胀最著名的假说是双生子佯谬:假设有一对双胞胎哈瑞和玛丽,玛丽登上一艘快速飞离地球的飞船,并且很快就返回来。我们可以将两个人的身体视为一架用年龄计算时间流逝的钟。因为玛丽运动得很快,因此她的“钟”比哈瑞的“钟”走得慢。结果是,当玛丽返回地球的时候,她将比哈瑞更年轻。至于年轻多少要看她以多快的速度走了多远。

如果时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那么人类的记忆是否也会随运动而变慢呢?当我们处于高速运动时,我们对周围场景的记忆,是否会出现如电影里的慢动作那样?我们是真正体验了这种慢动作,还是时间只是在回忆中好像变慢?

惯性参照系中心理学实验

这则消息:为了检验时间是否会在危难时刻如电影慢动作一样变慢,

得克萨斯州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神经与心理学副教授戴维·伊格尔曼最近做了这个实验:在一个45米的跳台上,参与者不系任何绳索,在3秒的下落时间中以自由落体状态下落30米,最后跌入一个安全网。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通过秒表来记录其他人落地的时长和自己落地的时长。志愿者都佩戴了被称为“知觉计时器”的特殊手表,上面显示着闪烁的数字。实验设计的初衷是,如果志愿者对时间的感觉的确在下落过程中放缓,他们将能够辨识这些数字。

实验结果:不会变慢

志愿者虽然能够在一般速度下认清“知觉计时器”上的数字,但他们在加速后就无法分辨它们。此外,所有的志愿者都认为,自己下落的时间比别人长大约36%。研究人员相信,在可怕的事件发生时,大脑中的杏仁核将更加活跃,使得记忆的内容增加。

伊格尔曼说:“通过这种方式,恐怖的事件通常包含了更丰富、更密集的回忆。而你对一件事情的回忆越多,你就会认为它持续的时间越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当时体验到的时间实际拉长了。这只意味着,当你回顾这件事时,你认为时间变长了。”

未尽的问题?

虽然这个实验通过30米的自由落体来模拟“高速”运动,但仍然是在惯性参照系中完成的,因此实验的结论“不会变慢”从心理学角度验证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第一个假设。但我们之前的提问和假设尚未得到验证:人类的记忆是否也会随运动而变慢?这个问题的意义目前还不是很大,毕竟我们绝对大多数人都处在惯性参照系中,如果能请杨利伟对此发表感受或许有所帮助。

篇10:相对论读后感

一、物理学的困境

从婴儿呱呱坠地起,就开始好奇的张望、聆听这个新奇的世界,我们人类求知的欲望,原始的动力就起源于婴儿时期 的好奇。现在,我们已经是成人了,思维也变得成熟理性,可是,对这个不再陌生的世界,我们又了解了多少呢?

在21世纪的今 天,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交通、科技、资讯等空前发达,在火星上拍点照片,在太平洋底游弋一番,这些都已不在话下,我们似乎已成了这个世界 的主人,还有什么不能征服呢?然而,对于这个世界的本质,即使是现在最前沿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疑惑也不会比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的人更少。

这个结论并不为过,在微观领域,我们对粒子的行踪摸不着头脑,甚至对粒子到底是什么都莫衷一是,小于普朗克空间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光是一份一份传播?在宏 观领域,人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思维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仍然是个迷。在宇观领域,宇宙的尺度大得令人咂舌,光从这头到那头要走几百亿年的时间,现在较 为统一的说法是这样尺度的宇宙是起源于一个没有体积的质点的大爆炸,时间、空间都是从那个起点开始的,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质点之前呢?这时,杰出的物理 学家霍金就会说,这个问题是不允许问的,因为在那个质点,所有的规律都失效了,所以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二、关于真理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里,对物理学的概念做出了这么一种解释:

物理学的概念是人类智力的自由创造,它不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像)单独地由外在世界所决定的。我们企图理解实在,多少有些像一个人想知道一个合上了表壳的表的内 部结构,他看到表面和正在走动的针,甚至还可以听到滴答声,但是他无法打开表壳。如果他是机智的,他可以画出一些 能解答他所观察到的一切事物的机构图形,但是他却永远不能完全肯定他的图就是唯一。可以解释他所观察到的一切事物的图形。他永远不能把这副图跟实在的机构加以比较,而且他甚至不能想像这种比较的可能性有何意义。但是,随着知识的日益增长,在图景的描述也会越来越简单,并且它所能解释的感觉印象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我们有理由相信,知识有 一个理想的极限。而人类的智力正在逐步接近这个极限。也就是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个理想的极限叫做“客观真理”。

三、光速为什么恒定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是现代科学的两大基石,所以我们首先从这两方面入手,看看佛学与科学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相对论的提出,既是爱因斯坦天才头脑的创见,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即使没有这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定还会有下一个爱因斯坦会提出,只不 过科学就会稍微延缓一下发展的脚步。大家知道,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麦克斯韦就建立了描述电磁现象的完美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通过此方程组,麦克斯韦计算出 了电磁波的速度,没想到这个速度就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由此麦克斯韦认定光也是一种电磁波。在这里,光的速度是由公式直接推导得出,已是隐含了光速恒 定的概念。后来,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了真空中根本没有“以太”这种光的传播介质。这个实验对当时的科学

界具有相当的震动,因为那时还是牛顿经典 时空一统天下的时候,光的速度那时已是

众人皆知,不过按照牛顿经典理论,光的速度一定是相对于某个不动的物体,这个不动的物体被大家假象为是真空中一种静 止不动的介质——以太,以太是光传播的介质,同时又相对于光速恒定,这样,牛顿的经典时空就非常完美了。然而迈克尔逊-莫雷实

验的结果让科学家们如鲠在 喉,因此被称为二十世纪飘在科学界的两朵乌云之一(另

一朵是黑体辐射实验,引发了量子理论的诞生)。

或许有人会说,光速恒定不是从麦克斯韦方程得到的结果吗?难道还需要说明吗?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并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麦克斯韦方程是为了描述电磁现象而 得到的,所以对光速恒定的结果也只是对现象的一种数学化描述,并不是说明现象的原因。麦克斯韦方程无法说明白是电磁现象导致了光速恒定的结果还是光速恒定 导致了电磁现象的产生,更或者二者根本就不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是同一种现象的不同表现。况且用数学来解释物理现象的本质,有点倒果为因的感觉。数学的本质 是什么,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直觉主义者、形式主义者和逻辑主义者各有各的解释,数学自身的出生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更不可能去说明物理现象的本质。

四、我们的知识也好,行动也好,在此在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达不到这一点,达不到一切冲突

篇11:思维“相对论”作文

相对文思法植根于哲学的辩证法,但并不要求在作文前先弄通哲学,只要知道就着命题立意,向相对的方面运思即可。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证明该规律容易实行,确实能克服“作文难”的障碍。

无论古今,大凡经典性文章,无不蕴涵着相对性哲理性文思。 这不是说,这些文章都属于哲理类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哲学家。 而是由于这些作者都善于对事物或事理作哲理性的审视,写出来的文章自然蕴涵着哲理了。 因为哲学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学问,是无处不在的,这些作者具有丰富的认知经验和深厚的学识素养,自然具备了实际的哲学审视观点。 如苏轼《前赤壁赋》通过对水与月的变和不变的认知,发表他那一番旷达乐观的思想,变与不变之中就包含着绝对和相对的哲理。 莫怀戚的《散步》,似乎再浅显不过了,文中的“母亲”先要走大路,后来却要改走小路了, 为的是照顾孙子,情愿自己不方便,表现出浓浓的亲情,意义深刻。作为当代著名作家的莫怀戚当然懂得哲理, 但文中没有直接写哲学理论,而是将哲理蕴于母亲的选择之中:这就是矛盾的对立转化。这些都说明了美文多是蕴涵着相对性哲理思维的。

高中生虽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和学养, 但对事物和事理的哲理审视水平也许不及那些名家的。然而不要紧, 一旦我们认识到美文大多蕴含着相对哲理思维这一规律,就可以实现跨越。先直接有意自为地运用相对文思法审题选材。同时, 努力积累学养,丰富认知经验,以夯实对事物、对事理的审视基础。特别是在范文的学习过程中,着重留意文章蕴含的相对特点。如此必能较快地变有意自为成无意自发,使作文水平大大提高。

我们需要认识“一生二,二本于一”的道理。

何谓“一生二”?即一个事物生发出两个侧面。命题立意是“一”,前文说到的四川抗震救灾事迹(高考08年全国Ⅰ卷), 应当正面赞颂, 题意明显。这个“一”是运思的立足点。联想到其相对方面,生发出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之说,是另个“一”,叫“一生二”。把这生发出来的柏杨之论拿来对照,展开议论,便不只是就事论事地单纯写抗震救灾事迹,而是从更高层面上,更有力地赞美我们中国人,意义深刻许多。

为什么说“二本于一”呢?因为从哲理上说,相对的两方看起来是“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然而,它们却相互依存,处于同一体中,诸如难易、高下、多少、强弱、胜败、悲欢、美丑、敌我、胜负等等相对范畴, 虽皆是相对, 而实又是统一的。就像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说的:“如果删掉了丑,也就删掉了美。独创性是由两个方面所组成的。天才必定是不平衡的。有高山必有深谷。 如果用山峰填平山谷, 那么就只会剩下荒原和旷野, 没有阿尔卑斯山了,只有沙布龙平原,没有雄鹰了,只有百灵鸟。”人们历来都将此论作为创造美的原则, 而这里面实际上就蕴含着这样的哲理:美丑两方是相互依存的,本属一体。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二本于一”的原理。另外雨果打的比喻也应受到重视。 它启示我们,美丑并不总是对立的,山峰(高)和山谷(低)皆自然现象,其本身不存在美丑之别, 只有它们高下对照起来才更显得美。可见美和丑是相对的。所以笔者不提“对立文思”而只提“相对”,将相对文思法用之于运思作文有无限的适应性,天地广阔得很。弄明这层意思,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 用相对文思生发出的写作材料,任其异彩纷呈,总必在“一”中,不会离题。

按常规作文,得首先定下主题,即立意,立意确定之后,再选题材,接着谋篇布局,设计表现手法。这一过程是将内容和形式分开来依次构思的。而运用相对文思法作文, 则直接从命题之意的相对方面运思。例如:

贾谊《过秦论》意在表达强秦不施仁义,虽有强将利兵,终不免速亡于陈涉。可是作者却不是简单地写亡于陈涉,而是先写六国败于秦,后写秦败于陈涉。也就是说,拿六国势众和陈涉弱小相对,“扬”六国,“抑”陈涉。结果战胜了强秦的竟是弱小的陈涉,这就“抑”了秦而“扬”了陈涉。这种交织了三方的抑扬转变,论证了“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道理,自然导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结论。这篇文章似乎没有直接使用相对概念,但从实质上看,我们却可以窥见贾谊在历史审视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对文思的特点。着意于抑扬成败转变的相对论述,便自然形成转折跌宕的流动文势;同时必用上夸张、排比等等的艺术手法。这样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具备了,避免从立意、选材到谋篇的烦琐。

鲁迅的《藤野先生》,在怀念、赞美藤野研究学术和热情教学的同时, 却又写到他“穿衣服太模胡了”,甚至“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之类。对此许多人不理解。而从相对思维角度一看就很容易懂得。研究学术和热情教学属于“大行”, 着衣穿戴属于“细节”,一位专心致力于学术和教学的人,往往对衣着穿戴漠不关心。古有“大行不顾细谨”之说,鲁迅正是故意写那一笔来作反衬的。 这不正体现了以相对文思法审视事物么?这样写更艺术、更突出地赞美了藤野先生。 一相对,文勢自成弯曲,艺术自然生成。

上一篇:题目为《红楼梦》的读后感下一篇:秋天的叶子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