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2024-06-23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精选八篇)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篇1

一、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的内涵

(一)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的概念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作为我国行政执法体制的一种制度创新, 其法律依据直接体现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中, 即“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这一法律条文明确了行政处罚权可以相对集中于某一行政机关行使。1996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人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 结合本地实际提出调整行政处罚权的意见, 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这是国家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这一概念。由此可见,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指根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 将原来由若干个行政机关依法享有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 赋予某一个行政机关来统一行使, 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 原来的有关行政机关就不得再行使已统一由一个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处罚权, 仍为行使的, 其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一律无效。

通过对以上相关概念的分析, 我们可以这样界定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的概念, 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 将原来由若干个行政机关依法享有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赋予一个行政机关, 由其统一行使, 从而排除原行政机关相应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二)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界定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范畴的内涵, 本文对与其相关的法律条文及其他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剖析, 认为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应具有如下特点:

1.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的行使主体必须是环境行政机关。

环境行政处罚权是环境行政监督管理权限中的一项重要职责, 是环境行政机关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手段。根据职权法定原则, 我国环境行政机关是行使环境行政处罚权的法定主体, 除通过法律、法规授权和受委托的事业组织以外, 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行使环境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之后的环境行政处罚权权力更大, 涉及面更广, 影响更大, 应当予以严格规制, 对权力行使主体的要求应更加严格, 不能是其他的组织或者个人。我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行使主体只能是行政机关。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定:“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

2.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所集中的只是环境行政处罚权。

我国环境行政机关享有广泛的环境行政权力, 如环境行政命令权、环境行政决定权、环境行政强制权、环境行政处罚权、环境行政裁决权、环境行政监督检查权、环境行政许可权等。在众多行政权力中最为重要的行政处罚权与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最为密切, 也最容易引起当事人注意。为此, 我国首先对行政权中的行政处罚权进行相对集中行使的尝试探讨。

3.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的“集中”是一种“相对集中”, 而不是“绝对集中”。

这种“集中”有一定限度和标准, 如果集中的范围过小, 则达不到“精简、统一、效能”的目的;如果集中的范围过大, 又会使综合环境执法机关难以集中力量有效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由一个环境行政机关集中行使所有的环境行政处罚权不切实际, 过分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不仅会直接危及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而且对民主执法、阳光执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甚至会损害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

4.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必须依据法定程序设定。

根据职权法定原则, 非经法律授权, 环境行政机关不得行使环境行政监管权。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 将原由若干个行政机关行使的环境行政处罚权集中由一个行政机关行使, 涉及到原有法定职能的重新调整, 应有法律依据和遵守法定的程序。否则, 行使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的机关作出处罚的行为就是违法行政。我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对取得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法律途径和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 即“国务院或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此处的“授权”与“决定”就是法律依据和程序, 简单说就是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制度要遵循法治要求, 既要以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公之于众, 而且制定的法律本身要合理, 是善法之治。

5.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具有独享性与排他性。

某类环境监管领域中的处罚权一旦集中由某一环境行政机关行使, 就具有独享性, 只能由一个行政主体行使, 排除其他任何行政机关行使。这种处罚权的独享性与排他性, 既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强化与巩固, 也是为了加强对环境监管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必然需要。

二、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的法律本质

我国有关环境行政处罚权的规定分散于环境保护法及其他各类单项环境法律规范中, 多数单项环境法律规范通常都规定由一个部门专门行使某方面的环境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后, 由一个环境行政机关集中行使原由若干行政机关行使的环境行政处罚权。显然, 这种“相对集中”是对已经制定生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的调整。国务院法制办的有关同志曾指出:“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的法律本质特征, 就是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 对已经由有关机关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给予调整。说白了, 它的法律本质特征就是调整法律和法规的规定, 就是这个地方, 经过一定的程序确认以后, 这些法律法规中关于行政处罚主体资格的规定, 在这不适用。这就是为什么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要经过国务院审批等程序的原因。按法理讲, 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是统一的, 一定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本质, 就是在不修改有关单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 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 调整有关单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执法主体。简言之, 就是依法实现对现行法律制度的调整。”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前提就是部分环境行政处罚权与原行政机关分离,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制度设立的初衷就是部分环境行政处罚权必须向某一环境行政机关集中,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实质就是部分环境行政处罚权在不同行政机关之间的重新配置。由此可见,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的根本问题就是对现行法律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一定程度的重新调整。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不能仅仅通过环境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调使有关行政机关让渡某类环境行政处罚权力, 集中于一个环境行政机关, 而是要将涉及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的事项统一合并为一定的行政职能, 并随着环境行政监管专业化的趋势而最终重新立法。环境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前后对环境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而且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制度所依据的各类法律规则涉及到行政权与公民权 (环境权) 之间的关系, 这就要求这种制度要在环境行政监管专业化的背景下运行, 需要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或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进行规范。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制度从其外在形式来看, 是通过环境行政机关环境监管行为的动态化来表现, 从其内在诉求来看, 主要是突出行政机构体系问题的静态解决, 就是要保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顺利进行, 这就要把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的推行和环境行政机关的调整一并进行。

三、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与综合行政执法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准确把握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的内涵, 有必要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的关系进行分析, 通过对它们之间关系的分析, 区分它们不同的适用场合, 为将来的相关立法进行理论梳理和准备。

(一)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与综合行政执法的联系

1. 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两者都是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执法队伍膨胀等问题的重要措施, 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行政执法体创新的重要内容。

2. 两者的主体具有独立性。

两者的行使主体都是独立的有关行政机关, 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执法活动, 并独立承担自己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这一点都不同于联合执法, 后者没有独立性。

3. 两者的权力具有整合性。

两者都是将原来若干个行政机关在某领域的某类行政职权整合或集中一起, 然后由一个行政机关来行使。“在权力配置方面把权力主体相对集中, 而权力的内容与范围并没有发生变化, 其实质是行政权的整合。”

4. 两者的目的具有效益性。

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并最终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质量, 方便相对人, 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实现行政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

(二)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与综合行政执法的区别

1. 两者的范围不同。

从逻辑关系上来说,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与综合行政执法是部门与整体、被包容与包容的关系。前者只是环境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 而后者则包括行政处罚、日常行政管理、监督检查等行政职权的综合。综合行政执法的范围更广, 它包含了相对集中处罚权。

2. 两者的依据不同。

前者适用依据是我国的《行政处罚法》, 具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后者的适用还没有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 仅仅只是中央编办的一个文件, 这个文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效力, 层级低。

3. 两者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角色不同。

综合行政执法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总体原则和方向, 它的实现有赖于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开展。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是环境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 它是综合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 是综合行政执法得以实现的先行步骤。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 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是环境行政监管体制与环境执法机制的一种创新, 它的实行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在部门林立、各自为政、部门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和环境执法机制无法满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需要等问题, 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行使相对集中环境行政处罚权, 我们必须切实的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 并可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与执法方法予以参考。如此才可以更好地进行相关的立法完善, 用制度来制约环境行政处罚权, 最大限度地促进环境公益的实现, 真正将环境行政监管职责、权力融于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全过程中, 将取之于民的权力用之于民, 在环境行政执法活动中创造权力、权益与环境的协调、和谐。

参考文献

[1]青锋.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几个问题[J].城建监察, 2001 (8) .

[2]方军.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篇2

一、当前我市城市管理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高度重视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城市管理工作力度,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生态示范市等工作,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形象得到了整体提升。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经历了由农村集镇向城市聚变的过程中,我市确立“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管教并举”的理念,实施城市管理的“三个转变”,即由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由突击整治活动向长效管理转变;由依靠行政命令向依法管理转变。同时确立经营城市理念,按照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对一些养护维修作业逐步实行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打下基矗

2、改革体制,理顺关系。为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我市抓住机构改革契机,成立了城市管理局,明确了其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改变了过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个部门的模式,实现了建管分离,形成了城市新的管理格局,依法管理城市有了良好的开端。

3、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在政策措施上研究制订了《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城管局行政执法工作程序》等10个制度;在市容管理上建立了“四定”和“五有”制度:即定区域、定岗位、定责任和定考核制度,有人员负责、有三包方案、有奖惩办法、有工作标志和有管理责任制度;在临街容貌管理上,规定了“十要十不要”;在行政执法责任上,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在检查监督上,实行日监、月评和季度汇总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逐步规范了城市管理。

4、广泛宣传,扩大参与。加大了城市管理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美丽太仓是我家,建设管理靠大家”,并向社会实行“三公开”即公开政务、执法程序和投诉电话,扩大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积极引导群众支持现代城市管理。

二、我市城市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依法行政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总体上,我市城市管理还处于滞后状态,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诸如车辆乱停乱闯,广告乱挂乱贴,违章建筑乱搭乱建的现象时有发生,车辆、工地、娱乐噪声扰民,河道污染,小摊贩、饮食店、大排档,集市贸易等占路经营,公共设施被随意毁坏,公共绿地和空地被侵占等等。这些现象,常常是抓一抓,好一阵,稍一放松就回潮,成为困扰我市城市管理的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四个不到位”:

1、城市管理部门执法资格不到位。城市管理涉及公安、规划建设、工商、环保、卫生、水利、交通等部门,只有各部门执法到位,才能形成城市管理强大合力。但目前来看,管理部门执法存在缺位、越位等问题,如负责城市日常养护管理的城市管理局,具有执法主体资格且有处罚权的的仅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三项。2002年,城市绿化管理又划回规划建设局;城管局查处部分违法建筑的行政行为,因没有授权,缺乏执法主体资格,同时受管理权限限制,城管局无权对无证摊贩、环境保护、小区管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管理、河道管理、集贸市场周遍的秩序管理实施行政处罚。

2、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到位。由于城市管理区域划分不尽合理,导致城市管理条块分割,造成有的地方无人管,有的地段多头管。如204国道以西属城厢镇管理,太平路以东属开发区管理,城区住宅小区属规划建设局管理,城管局负责老城区一块。同时由于相关城市管理部门工作职能不同,缺乏有效协调,一方面造成有人无权管,有权无人管,管理交错分散的问题。比如,处理城市违法建筑,执法主体在规划建设局,但因机构合并无执法队伍,而城管局有执法力量,却没有执法资格,造成行政执法盲点,使违章建筑回潮严重。仅洛阳路一段500米长的街上,近几年就建了21户违章搭建,群众意见较大。另一方面,又造成一个部门批准,另一个部门纠正,职责交错,职权不明的问题。如街道上出现乱摆水果摊点、居民区铝合金加工场等大多数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使城市管理处于尴尬境地。

3、执法人员资格不到位。目前,我市城市监察执法队伍是由原城建监察队和市容监察队合并而成,共有90名队员。队员中身份各种各样,呈现“两少一多”特点,即公务员偏少,仅2人,占2.2%;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偏少,仅9人,占10%;临时合同制性质人员偏多,有56人,占62.23%,这部分人员中有的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不够强,在执法过程中,难以熟练运用行政处罚程序,暴力抗法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甚至有执法违法的现象,对此,群众意见较大。

4、保障措施不到位。执法队员工资缺口较大,且没有参加社会保险,执法所需的车辆少,装备落后,部分经费需靠收费和罚款来解决,造成以罚代管,“抓抓放放”,靠罚款过日子的现象,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滋生了一些不正之风。同时执法队员缺乏安全保障,经常受到围攻、殴打和辱骂,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执法质量。

三、今后我市城市管理的目标与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

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层次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职责脱节等问题。”这一论述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为政府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和盛市委《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决定》,按照“两个率先”的要求,围绕“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目标,为了积极督办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议案,高效能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推进城市依法管理是很有必要的。重点是解决城市管理领域中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处罚、职责不清、执法扰民等问题,实现城市管理各类资源的优化组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从而建立科学的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全市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重要意义,这项工作不仅是改善执法环境的需要,也是城市管理依法行政的需要,更是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因此,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观点,精心谋划和推行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要通过实施这项工作,把城市经营好、管理好,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起有利于公民、法人和各类经济组织干事业、促发展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切实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要从组织体制上推进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把这项工作摆上突出位置,由市成立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领导小组,负责对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二是建立执法机构。建议成立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具有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行使城市管理的行政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同时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三是提高执法队伍素质。行政执法人员是城市管理者,体现着城市的文明形象。在组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时,人员编制可按照城市人口万分之五的比例配备。四是严格队伍建设。要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和作风建设,教育和引导执法人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保证执法队伍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适应多方面的工作要求,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2、要从法制建设上推进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

一是制定方案办法。按照上级规定,实行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领域,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工商行政、公安交通和市政等七个方面。市政府在抓紧出台《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要尽快出台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二是确保职能到位。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就集中抓集中,更不能“新瓶装老酒”。执法局要行使好相关集中执法权力,严格执法。原执法部门一定要退出相关执法范围,把行政职能转变到管理和服务上来。三是扩大执法区域。要坚持定点执法和流动执法相结合,下移执法重点,要把“两区”、各镇纳入范围,要把执法队伍延伸到乡镇。四是明确发展方向。要按照国务院和盛市政府的要求,努力做到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并朝着管理权、审批权同监督权、处罚权的适当分离方向发展。

3、要从方法创新上推进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使城市整治有序,又要使群众生活方便舒适,还要为经营者合法经营创造必要条件。因此我们需要统筹兼顾,注重方法创新。尤其对下岗生活困难人员、外来流动人员无证经营、占道设点这些执法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在管理方法上要正确处理“堵”与“疏”的关系,把着力点放在预防和服务上,而不是单纯处罚。因此,要认真研究“疏堵结合”的管理方式,设置具备一定条件的经营场所,加强规范管理,为困难人群的就业寻找出路,使城市管理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4、要从监督机制上推进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

一是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督、考核机制和错案追究机制等,引入竞争机制,探索干部“末位淘汰制”和“执法人员末位待岗制”,使每个执法人员既有就业机会和工作动力,又有危机和压力,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二是探索外部监督办法。要加大行风建设及行风评议的力度,充分发挥党纪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监督的作用;严格实行罚缴分离、收支分离。同时对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全程监督,从根本上保证行政执法的严肃、公正。三是建立市民沟通渠道。要坚持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路子。要加大宣传力度,在电视台、电台、报纸上开辟常年固定的城管专题栏目,将城市管理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分类排队,实现思想沟通,化解各种矛盾,提高市民的城管意识和文明素质,激发群众参与城管工作的积极性,把政府的要求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5、要从保障措施上推进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篇3

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做到“四个统一”

1、统一归口,成立“三级”专门办案机构。从2004年开始,该局改变科科、所所、人人办案的模式,合理配置办案资源,成立三级办案机构。市局为经检支队,配置专门从事办案工作的执法人员15名左右,主要负责全市范围内大要案件的查处,同时,对基层执法办案工作予以指导、帮助和协调:县级局为经检大队,配置执法人员8人左右,主要负责各地区一般性经济违法案件的查处:基层分局(工商所)设立经检中队,配置执法人员2-3人,主要负责辖区内比较简单的经济违法案件的查办。三级办案机构为上下级关系,如有特殊情况,市局经检支队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

2、统一模式,实行业务部门与办案部门捆绑挂钩。捆绑挂钩是指在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之后,各相关业务部门不再办理具体案件,但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能的同时,仍有发现案源、提供案源的责任和义务。各业务部门在对案源进行简单的前期调查后,必须及时、主动地移交给经检部门,从而使业务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与经检部门的执法办案工作很好的衔接,使各类经济违法行为得到应有的处罚和有效的制止。

3、统一分工,实行执法办案相对集中、分合有度。在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的大框架下,该局结合实际,对机关业务部门与办案部门、上级办案部门与下级办案部门之间的具体分工进行了细化。除企业逾期年检和吊销营业执照的案件由企业监管部门查处外,市局经检支队主要负责全市范围内手段恶劣、危害后果严重、社会影响大的经济违法案件以及外资企业的登记类违法违章行为的查处:县级局经检大队主要负责各地区一般性经济违法案件的查处:基层经检中队主要负责辖区内处罚金额2万元以下、没收金额3万元以下、违法行为轻微、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危害不大的一般案件的查处。基层办案机构发现较大案件或在办案过程中遇到困难,及时向市局经检支队反映,经检支队将及时派人进行指导、协调和帮助。

4、统一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督保障措施。为了确保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制度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该局建立了案源移交制度、处罚程序制度、调查取证与审查处罚相分离的监督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案件回访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对新型办案模式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保障和监督作用。

二、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主要成效

1、办案质量明显提高。在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以前,由于多头办案争抢案源、重复检查的情况严重。经常出现适用法律随意性大、自由裁量权标准掌握不一,处罚幅度畸高畸低的现象。处罚权相对集中后,经检部门在案件调查终结后向移交部门通报整个案件的调查结果以及事实证据,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处罚幅度,使调查取证与审查处罚相分离,形成了办案有部门监督,处罚有统一标准的良好局面。加之该局在全系统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办案质量明显提高。几年来,该局不仅做到了“复议无撤销、诉讼无败诉、信访无错案”,而且每年在市法制办对全市执法机关案件评查中都名列前茅,2007年度获得了全市行政执法案卷评比一等奖。

2、办案效率明显提升,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实施之初,担心每年那么多的行政处罚案件仅靠办案机构的同志是否忙得过来,是否会造成案件的久拖不决。降低办案效率。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第一,设立三级专门办案机构,使办案力量得到了合理的整合和加强,从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为提高办案效率创造了条件。第二,各业务部门在监管工作中,对发现涉嫌违法行为都经过初步的调查后才移交给办案部门,这样就帮助办案部门做了案件的前期准备工作,大大缩短了办案周期。第三,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制度对案源移交方式、结案时限、考核奖惩、过错追究等建立了一整套监督保障制度,从制度上确保了一般案件能够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调查完毕、及时结案,提高了工作效率。第四,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形成的三级办案机构,属于上下级关系,有利于统一指挥和协调,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打假维权和各项执法行动,有利于行动的保密和及时有效。因此,该局每次执法行动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获得了许多省级先进集体荣誉。

3、执法形象明显改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实行以前,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战,不仅使监管对象疲于应付,负担加重,而且使地方政府和监管对象对工商部门产生不满,不利于和谐工商的建设。实行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之后,各业务部门只需提供案源,案件的调查和处理统一由办案机构完成,避免了重复检查、交叉办案,符合“精简、统一、高效”原则,赢得了社会的认可,树立了工商执法的新形象。

4、监督管理明显到位,实行新的模式后,由于监督管理部门不再承办具体案件,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问,从而可以将精力全部投入监督管理工作中,做到全身心监管。一方面,监管部门将原来从事办案的人员调整出来,加强对业务的钻研,研究如何创新工作,使监管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另一方面,他们又将工作重点放在布置和落实条线监管之中,加强对经济户口管理工作的落实和指导,使全系统监管工作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第三,对于监管中遇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作为案源移交给办案机构,由办案机构实施行政处罚,进一步树立了监督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反过来又促进了监督管理的职能到位。通过四年的运作,监督管理部门整体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与办案机构配合默契,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好局面。

5、自由裁量明显公正。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一种受法律约束的裁量权,法律设定的目的在于使行政执法更加公正和合理,行政处罚权没有集中以前,科科、所所、人人办案,由于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的不同,对各法律、法规、规章的理解不同,容易造成自由裁量权的标准掌握不统一,使行政处罚很难做到公平公正。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案件由专门办案机构办理,保证了自由裁量权行使有统一的尺度,统一的标准,行政处罚真正做到了执法行为规范化、阳光执法人性化,行政处罚合法化。南于在自由裁量权上尺度把握得好,近几年该局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加强软环境建设工作上,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一致好评,行政执法行为做到了“政府满意、企业满意、群众满意”。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篇4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指将若干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交由一个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行使;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其他各相关的行政机关不再行使已经由一个行政机关统一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管理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提出。当时,我国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城市管理部门从事的只是一些单一的城市市容方面的法律职权,城市管理的概念和观念还处于比较封闭和落后的状态,也由此形成了一套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方法。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城市逐渐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经济迅速膨胀,人口大量流动,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下岗、失业人员激增——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致使这些下岗失业人员迫于生计,操起了最古老的职业,流入街头,引车卖浆,成为了贩夫走卒。此时城市管理面临的已经不再是单个人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矛盾———一方面是法律法规所禁止,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需要。随着下岗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多,这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这就迫切需要一种适合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来对这一群体和这种社会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疏导。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决定建立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集中了原来多个部门的部分或全部行政处罚权,对上述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客观地讲,近十余年来,我国逐步在各城市开始实践的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对我国各城市经济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关于城管执法的负面报道也屡见不鲜,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我国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起源于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的改革。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正式实施。该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从同年起,国务院陆续批准了北京市宣武区、广州市、南宁市等城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8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决定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200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2)56号),决定在广东省、重庆市开展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其它省、市、自治区各选择l-2个具备条件的市(地)、县(市)进行试点。为了有机衔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中央编办和国务院法制办又于2003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3)4号),就两项工作的关系和贯彻落实问题作出了安排[1]。至此,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展开,并呈现出良好态势。

目前,我国深圳、大连、南宁、武汉、福州、杭州、青岛等城市相继设立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城市治理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执法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正在逐步向更高层次迈进。

2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总结近年来在我国各城市开展的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运行状况,将其与传统的行业主管部门执法相比较,取得了明显进步。一是执法体制由多头多层执法向综合统一执法转变,执法力量集中,执法力度加大,执法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几十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破草帽”的问题。二是执法方式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执法成效明显改善。三是执法队伍向专业化转变,执法人员素质有了一定提高,执法形象得到较大改善。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目前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认真进行研究和解决,以推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健康发展。

从目前来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执法依据问题

实行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的依据目前有两点: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经国务院批准或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64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的厅局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合并,须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上述规定仅从法理上明确了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而从实践中看,直接赋予综合执法机构执法主体资格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省市人民政府在关于所辖市实行综合执法试点方案的批复中赋予,另一种是省市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赋予。这一赋予过程存在的问题是:现行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都明确规定各业务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相应的处罚权,这些法律法规从效力上要高于政府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从内容上与行政处罚法发生了明显的法律冲突,这使得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执法依据显得不够充分。

2.2 关于执法范围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范围不统一。依据国务院文件精神,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所包含的执法范围主要有八个方面:(1)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能;(2)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职能;(3)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能;(4)市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能;(5)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部分行政执法职能;(6)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摊贩的行政执法职能;(7)公安交通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城市道路行为的行政执法职能;(8)城市其他方面的行政执法职能[2]。根据上述规定,除少数地方作了少于七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外,大多数作了扩张性规定。例如,沈阳市还集中了土地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建设、建筑材料应用管理、殡葬、自来水、燃气、公共交通、出租车、文化市场、人防工程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北京和广州等市执法范围除以上八条之外,还涉及了公用事业管理、燃气管理、供水管理、节水管理、停厂管理、出租车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河湖管理、住房管理、国土资源管理、人防工程建设等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深圳等地更是实行了跨系统跨行业综合执法,执法范围包含了社区管理、环境卫生、文化市场、房屋租赁、旅游市场、劳动力管理、计划生育等七大领域。执法范围不统一造成的弊端非常明显,一是不利于法制统一,各地执法各自为政,影响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二是没有统一的业务主管上级部门,不利于各地进行正常的业务交流,以提高业务水平;三是一些地方执法范围过大,增加了执法人员熟悉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的难度,增加了工作强度,造成了执法不到位情况的发生,同时肢解了行业管理职能,影响了整体行政管理效益;四是一些地方执法范围过窄,造成执法力量分散,执法覆盖面过小,增加了行政执法成本。

2.3 关于执法体制问题

目前,各试点城市大都设立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承担综合执法职能,其机构名称、性质、体制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带来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机构名称不规范,具体称谓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等。二是机构设置体系各异,一种是独立设置,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只设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2)设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3)市设综合执法局,区只设综合执法大队,另一种是合署办公,城市综合执法局与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办公室等行政机构合署办公[5]。三是机构性质不统一,鉴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结束时间不长,由于受行政机构设置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的制约,大多数地方将城市综合执法机构分为综合执法行政机构和具体执法机构。关于综合执法行政机构,个别地方为政府组成部门,大多数部门列为政府直属行政机构,个别地方定为部门管理机构,其使用的编制一些地方明确为行政编制,纳入同级政府行政编制总数,一些地方笼统确定为行政执法编制,对具体执法机构定性比较模糊,除个别地方明确为事业单位外,大多数没有明确性质,对其使用编制,大多数地方明确为事业编制,一些地方确定为行政执法编制。四是管理体制混乱。第一种是实行市区两级执法,以区为主的执法体制,区设立综合执法机构,为区政府组成部门,区执法机构受市执法局和区政府双重领导,以区政府为主;第二种是实行市区两级执法,以市为主的执法体制,区设立综合执法机构,受市执法局和区政府双重领导,以市执法局为主;第三种基本上与第二种类似,不同处就是明确区执法机构是市执法局派出机构;第四种实行市区街道三级执法体制,在街道设立综合执法机构,使执法重心进一步下移[4]。

以上在肯定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为城市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同时,也分析了目前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在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向度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空前的社会转型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在城市管理领域,这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比如流动人口激增、失业工人增加、农民工大量涌进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社会冲突加剧等,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管理者不能回避的问题。诚如马怀德教授所言,城市管理问题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特有问题,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就处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扩大趋势明显,各利益群体诉求不一,农民和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快速进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城管执法面临的社会形势异常严峻,人们对于城管执法的认识深浅不一,褒贬不同。有的人呼吁限制城管执法部门的权力;有的人呼吁给城管执法部门立法,提高其地位;甚至还有的人失去理性地要求取缔城管执法部门。这些不同的社会声音交织在一起,把城管执法部门推到了社会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要求取缔城管执法部门,即推翻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想法是盲目的、没有道理的。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们大胆尝试的这种全新的城市管理模式节约了城市管理成本,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断言,在城市管理领域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这条路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群众没有充分理解和认识这一新兴的城市管理模式,加之城管执法队伍中的个别害群之马执法时出现的暴力化、非法化、黑恶化等行为,使得很多人对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未来持悲观态度。因此,从根源上改革和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使这一管理模式更好的为城市发展服务,十分重要。

3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改善措施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任务越来越重。同时,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面临着新的考验。若要从根本上完善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 明确城管法律授权,以此消除理论困惑

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必须先在法律上下功夫。到目前为止,不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一个关于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的比较细致的规定,而且就连具体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各地市也基本上没有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对这一管理模式的调整规则大都是以政策性文件为主,比如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有关复函等。由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具有对行政机关的职权进行调整的性质,那么就不免涉及到要对法律规定进行调整。因此,对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法律依据问题,不能仅仅由国务院法制办以复函的方式进行操作,这样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程序上都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因此,国务院法制办应当推动全国人大进行专门立法,至少应做出相应的法律解释,以消除人们对推行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法律依据的疑问。正如“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必须有相关的法定授权或者合法授权,委托赋予其行政处罚权”,全国人大关于城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专门法律或者法律解释应当重点针对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涉及到的不同层面的法律法规,并对其效力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只有明确了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机关的法律依据,消除了法律依据在理论上的困惑,才能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3.2 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建立监督制度执法程序是限制随

意执法的前提,是规制随意执法的重要手段,执法程序一旦设定并法律化后,作为城管执法主体必须遵循程序的规定,按程序规定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去作为,否则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作为被执法对象可以依该程序确定城管执法主体执法程序的合法性,以有利于更有效、更及时地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同时也有效地监督了执法主体的主观随意性,限制了权力的任意扩张。因此,城管执法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程序进行执法,依法办事,同等对待,防止在程序问题上进行“偷工减料”,能省则省。只有如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才不会因为执法机关程序的违法而受到损害,减少相对人的对立情绪。为了防止城管执法机关在现实中出现不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办事的现象,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比如采取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的“三公开”制度,使相对人明白透彻地了解相关的行政处罚程序,在有效监督城管执法的同时,也增加了法制的宣传力度,使《行政处罚法》真正地落实到实处。同时,为了扩大对城管执法监督的广度,还可采取聘请相应的执法监督员、增加媒体对城管的曝光力度、设立市民投诉制度等方式,以此来加强群众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只有这样,城管执法工作才能健康发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才会深得民心。

3.3 限制城管的职责,防止权力的任意扩张“所有权力都必须

通过法律赋予,否则行政机关不得享有和行使任何权力,与此同时,任何权力都必须通过法律来对其进行制约和控制。”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通过法律明确每一位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任务,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同时实行城管执法公开制度,使社会公众参与到城管执法的监督当中,正所谓“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城管执法公开可以增加执法过程的透明度,一方面有利于相对人产生一种眼见为实的信任感,另一方面,使相对人了解整个运作过程后,有利于事后权利遭到侵害时能及时地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权利。针对城管职责过多过滥的问题,由于国务院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的规定当中出现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的城管领域的其他行政处罚权”这样的一个弹性条款,因此,很容易导致各地方政府对城管职责的过度授权,导致城管职责范围的无限度扩张。对此,有必要对此弹性条款予以适当地限制,比如对弹性条款作出如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的城市管理领域的其他行政处罚权,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执行。”增加了审批程序后,就可以防止各地政府对城管执法机关的任意授权,可以有效地遏制城管职责任意扩张的问题,使城管职责限定于国务院规定的统一范围内,防止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的处罚方面过多过滥。

4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

良好的城市管理模式,应当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并且能够很好地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还处于快速扩张的初级发展阶段,因此无法借鉴一些发达国家通常使用的“有限分权制”城市管理模式,而应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城市管理成本等作为改良城市管理模式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西方国家现行的“分权”的城市管理理念并不适合当前我国的发展情况。因此,在现阶段,采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适合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情况。然而,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管理模式也应不断发展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城市的进步。在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实施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未来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4.1 转变城管执法理念

城管执法人员应将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而现行的城市管理模式受到传统观念的驱使,使得城管执法者一开始就将被执法者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定位在“如何惩治”上,用管制犯罪的观念和手段来管理普通民众,视那些违反规定者只是管理的对象,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所导致的暴力执法行为不仅解决不了弱势群体生存之艰和权力部门执法之难的困境,长久下去还会引发更多更大的对抗和冲突。所以,应该将暴力型执法理念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执法理念转变。

人性化的执法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念上,但是由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对象大都是由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城市里的下岗工人所组成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活动大都是为了维持生计,因此,政府的管理人员更应该做到优先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适度降低行业管理的门槛,建立一批摊位费便宜或不收摊位费的公益性市场,实行分级管理,将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政绩的重要标准来对待。

4.2 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要适应日益变化的城市发展状况对城管执法工作的严峻挑战,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首先,要强化用人管理,严把进人关,严格参照工作人员录用标准和程序向社会公开招考执法人员,特别是应具备法律专业知识,以逐步提高城管执法队伍整体的法律素质;其次,要严格评议考核制度,不仅在执法机关内部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而且要建立健全社会考核制度,让公民参与对执法人员执法行为的监督,从而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第三,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城管执法人员进行崇法尚礼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一支知法懂法、崇尚文明礼貌的执法队伍,从而为城市社会提供真正高质量的文明的服务。

4.3 逐步实现由“小城管”到“大城管”模式的转移

2009年8月,住建部正式批准立项的《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建议,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模式框架下,对城市管理领域进行“大城管”改革,成立一个由市长牵头的城市管理委员会,城管直接由市长掌管负责,改变以往城管归属混乱等状况。“大城管”的城市管理做法可以明确城市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法律地位,并且提高执法力度和效率,应该说,是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一个城市管理办公室,但作用基本没有得到发挥。走“大城管”战略,通过市城管办的综合协调,让城管执法部门与市政公用、规划、国土资源、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建立密切的联动机制,将会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执法的力度和效率[7]。

4.4 全面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管理技术,研发了信息采集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通俗地讲,就是把像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停车场、电话亭等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给每件公共物品配上一个“身份证”,如果街道上的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不用打投诉电话,在移动GPS定位系统的跟踪搜索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把问题解决掉[6]。

目前,天津市开发区、北京市宣武区、上海市长宁区、南京市鼓楼区等城区均已开始实施数字化城管试点工作,并拟在未来一段时间在更大范围推广。现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管理技术日新月异,在城市管理领域引入高新技术设备及手段,以使城市管理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样是城市管理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江凌,张水海.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发展历程、实施情况与基本经验[J].行政法学研究,2008,(1):13-18.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Z].国发[2002]17号.

[3]马怀德,车克欣.北京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的发展困境及解决思路[J].行政法学研究,2009,(6):15-18.

[4]王毅.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发展研究——以城市管理领域为例[J].法学,2004,(9):9-11.

[5]刘春禾.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6]王立帆,何小英.推进上海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发展的思路[J].城市管理,2001,(6):8-9.

[7]秦甫.现代城市管理[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99-109.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篇5

(2003年11月25日x发30号印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2]63号)、《xx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2]17号文件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通知》(xx发[2002]96号)及《xx省人民政府关于在xx县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xx字[2003]272号)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做好我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2]17号文件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通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在xx县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为依据,以强化行政执法、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城市管理为目标,围绕推进依法行政、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解决城市管理存在的多头执法、职责交*、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经费来源

(一)机构设置。按照**政字[2003]272号文件精神,组建xx县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综合执法机关),组建的综合执法机关为直属县政府的正科级行政机关,依法独立履行本级政府在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内的行政执法权限,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内设办公室、法制科、督察科、执法大队。为保障综合执法机关集中处罚权的实施,综合执法机关按照公安机关管理体制管理,有关公务补贴待遇参照公安巡警标准执行,并设立专职公安人员组成的城市管理警察中队,配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并提供现场保障,重点对以暴力、威协方法阻碍综合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做出及时处理。警察中队受县公安局和综合执法机关双重管理,以综合执法机关管理为主,确保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人员编制。根据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综合执法机关的人员编制暂定46人,执法局机关(领导成员、办公室、法制科、督察科)使用行政编制,编制10人,工勤人员1人,执法大队使用事业编制,编制35人。该事业编制为专项行政执法人员编制,按照公务员管理。编制来源由编制部门调剂。人员来源:占行政编制的,领导干部按法律程序任命,一般人员除调任部分公务员外,一律按规定招考录用。占事业编制的,按照公开公平、择优录用的原则,主要从现有在编在职人员中公开考试录用。

(三)经费来源。综合执法机关的经费由县财政全额拨付。县财政应加大对相对集中处罚工作的投入,保障执法业务经费、装备经费和执法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着装和各种津、补贴,保障工作需要。综合执法机关在执法中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以及依法收缴的其他款项,必须全额上缴国库。

三、执法区域和工作职能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在xx县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综合执法机关在xx县县城规划区内实行综合执法,具体职能是:

(一)行使下列行政处罚权:

1、行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2、行使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逾期不拆除,以及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置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大型广告牌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3、行使城区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4、行使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5、行使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交通噪声污染的行政处罚权;对未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运输、装卸或者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的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焚烧产生有毒有害烟尘、恶臭气体的物质的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在人口集中地区、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饮食服务业违反规定排放油烟、在城区内露天烧烤食品污染环境等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向城市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其他废弃物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建设施工造成大气污染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6、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无照商贩和违反规定随意摆摊设点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违反规定设置户外广告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涉嫌无照经营行为查处时,可以查封、扣押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活动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商)品。

7、行使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在道路上违章停放车辆,驾驶员不在现场或拒绝将车辆移走的,可以锁定机动车车轮或者将车辆拖至不妨碍交通或指定的地点。

8、行使城区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在中小学门前200米半径内设置台球、电子游戏机经营点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对未经批准或未领取文化经营许可证而擅自从事文化市场经营活动和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违法、违规、违章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9、行使食品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或伪造卫生许可证,以及未取得健康证明而从事街头饮食摊档经营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10、行使公用事业管理中城市燃气、集中供热管理方面法规、规章规定的部分行政处罚权。

11、行使城区房地产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私自进行房地产交易和违反规定出租房地产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12、履行省、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二)宣传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法律、法规组织起草城市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三)参与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方案和管理计划,在管理中负责监督实施。

(四)做好在城市管理中产生的争议、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等方面的工作。

(五)完成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四、执法权限及职责界定

(一)执法权限。对在城市管理方面行政审批失当和不作为的,综合执法机关有协助县政府法制部门、监察部门监督和追究有关行政机关的职权。综合执法机关集中行使规定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权后,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再行使由综合执法机关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仍然行使的,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一律无效,并追究该机关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责任。对综合执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活动,相关部门应当予以支持、配合。

(二)执法衔接和案件移交。综合执法机关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予以配合;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审批许可事项、管理中需要综合执法机关行使行政处罚的事项等,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综合执法机关。

综合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发现属于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职责的,应当告知或移交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发现属于综合执法机关职责的,应当告知或移交综合执法机关进行查处。

综合执法机关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移交案件,并应当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5日内通报移交机关;对有关案件及移交案件的处罚实行相互备案。

(三)行政事项审批预置和审批备案。综合执法机关集中行使行政处罚后,有关部门审批与城市管理相关的行政事项,综合执法机关有必要的知情权和否决权,审批前应预先告知。综合执法机关按有关法律法规核定后,有关部门再予审批,并在批准之日起5日内书面告知综合执法机关;对有关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相互备案。

(四)执法责任。综合执法机关在工作中认为其他行政机关的审批行为失当或错误的,3日内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纠正或撤销建议,接到建议的机关应于3日内予以答复。综合执法机关对答复意见有异议的,2日内提请县人民政府授权县政府法制部门3日内拿出维持、变更、撤销审批事项的意见,报县政府批准后,下发综合执法机关与其相应的行政机关执行。综合执法机关或有关部门不履行职责或错误履行职责影响另一方执法或在社会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县政府依法追究过错方及相关责任人责任。

执法人员应当秉公执法,廉洁勤政,对在执法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构不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五、执法程序及复议管辖

综合执法机关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内行使行政处罚权时,应当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进行。

(一)综合执法机关工作人员在执法时必须统一着装,佩戴统一执法标志,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时不得少于2人,且必须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说明执法依据和理由。

(二)执法人员发现违法行为,应当当场责令其改正,当场不能改正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对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可以依法暂扣其使用的工具和物品。

(三)执法人员对暂扣的财物必须进行登记,列具清单,由当事人核对后签名盖章,对暂扣财物应当妥善保管,并及时报告有关负责人,依法作出处理。对暂扣的财物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四)综合执法机关查处的违法案件,需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认定或者需要技术鉴定的,应当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技术鉴定机构认定、鉴定。

(六)综合执法机关必须执行罚缴分离制度。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当场收缴罚款票据》,不出具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七)对综合执法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由xx县人民政府依法受理;申请人也可选择向济南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该行政机关依法受理。

六、组织领导和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搞好协调。为保证综合执法工作的顺利推进,执法要坚持“统一领导,集中为主,部门配合,社会监督,依法治城”的工作方针,增强执法权威。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组织实施、权责界定,及时协调处理工作中的问题。

(二)严格考核,强化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要严格内部管理,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对执法人员要进行岗前教育和业务培训,做到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考核监督制度;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错案追究制,执法评议、考核情况列入执法人员考核内容;加强管理,严明纪律,严格考核奖惩,对不合格者取消执法资格,直至予以辞退。切实保证并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促进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水平。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篇6

【摘要】鲜花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鲜花消费结构属于一次性消费,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不断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个人精神消费,徐州各高校花卉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学生数量的增加拉动了花卉消费量,徐州高校鲜花市场是个不容忽视的大市场。

【关键词】徐州花卉行业;目标客户集中;市场前景

一、大学生消费市场

目前,花卉行业在徐州各个高校属于起步行业,据笔者实地调查得出,徐州高校鲜花消费还未普及,大多以个人消费为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大学生正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随着经济来源的改变,大学生消费心理与结构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大部分经济支出用于直接或间接的学习消费,到现在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娱乐化。由于大学的半社会化的特殊背景,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从大学生生活费整体的消费结构来看,用在饮食方面的消费为504.25元、日用方面160.02元、人际方面107.40元、学习和娱乐。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其在各方面消费的月人均消费值分别为153.88元。

鲜花作为一种大众都消费的起的消费品,如今已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涉及到在校大学生的日用,人际,娱乐等众多方面,鲜花消费已经是在校大学生众多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

1.日用消费

鲜花作为一种装饰品,观赏品,高雅情操的象征,已经被广大高校大学生所接纳,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三十六的同学买花用于装饰,并且绝大部分同学愿意在宿舍里养殖花草。按保守的算法计算,徐州现有在校大学生人数约为20万,按平均八个人一个宿舍,每个宿舍两盆花来计算,徐州高校所需鲜花数量为5000盆,并且随着徐州城市形象的提高,徐州在校大学生数量在不断提高,随着时代发展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情操也在不断提高,就宿舍装饰用花而言就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市场,而且这一市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扩大。

2.人际消费

有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月消费支出中,人际消费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人际消费与日用消费比重相当,仅次于饮食消费。同学生日、比赛获奖、节日祝福,上述中提到,高校学生消费心理具有盲目性,从众性两大特征。花是礼品最佳的选择,花自身所具有的特质,还有各种人们主观臆造出的花花语、寓意。花卉植物几乎可以表达消费者所要表达的任何含义。因此在人际消费中,鲜花在目前的情形下还是具有一定市场空间。

二、办公市场分析

高校鲜花消费除了学生消费外,还有一大市场——学校办公用花。徐州总共拥有6所本科院校,5所专科院校,拥有20多万的在校大学生,1.5万多的教职工团队。

对于现代人来说,空气质量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室外空气无法改变,但是室内空气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办公设备的普及,打印机、电脑等办公工具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的大量电子辐射,影响了身心健康。有效治理办公室污染,光靠强通风透气是不够的,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摆放盆栽花卉[1]。据统计,在室内花卉布置合理的情况下,尘埃的吸收量可达到20%~70%[2]。

三、现有市场分析

鲜花消费具有典型的时效性,节日期间销售量是平时的3倍,平时特殊节日也是鲜花销售的黄金时期。情人节期间,花店的鲜花售量甚至达到平时的10倍之多,其次是母情节,教师节等其他节日。人们喜欢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购买鲜花,来表达一定的情感。虽然鲜花销售具有典型的时效,因此,把握住市场的高峰期,鲜花消费可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新型经营模式

鲜花行业同时作为典型的服务性行业,以顾客享受到的服务的品质为作为存在的价值,良好的服务态度会留给消费者良好的印象,也方便顾客的再次光临。O2O商业模式作为现如今最典型的商业模式之一,将销售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布,顾客依据商家信息选择商家,从线上消费转化为线下消费。方便商家的同时更方便消费者,支付宝、财付通等支付方式的加入,让付款更加便捷;全方位的信息数据,让顾客享受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在O2O商业模式的配合下,鲜花企业整合线上线下数据,提供更精致的线下服务体验,使得鲜花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展。作为电子商务的直接使用者的在校大学生,更加能凸显O2O模式下鲜花市场的发展。随着O2O模式的发展,线上消费逐渐发展,但线下消费并没有多少发展。

五、结论

据市场调查走访发现,徐州工程学院中心校区,江苏医科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贾汪校区,江苏建院等很多院校内都没有专门的鲜花店,而部分开有花店的院校,也因为离学校远,服务不到位等原因,没有完全打开市场。徐州高校的鲜花市场仍然处于一个有待开拓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张俊英.在客户群相对稳定的市场内开设鲜花店应考虑的问题[J].经济关注.2009(09).

[2]司银元.基于O2O云南鲜花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2).

作者简介

论呼吸机的相对集中管理 篇7

1 呼吸机分散式管理的缺点

1.1 资源的浪费

以往呼吸机都是由医院根据专业状况,由各临床使用科室申请购置,呼吸机分布在医院的各个科室。这就造成了有呼吸机的科室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无病人使用,机器长期闲置,而没有呼吸机的科室却要四处借机用,由此出现虽然医院呼吸机不少,但要借到机器也不容易的情况发生。因而严重影响了临床应用和医疗设备效益的发挥,造成资源的浪费。

1.2 技术不能共享

呼吸机作为集电子、机械、测量为一体的医疗设备,由于型号多、参数多、模式多,一般科室的医护人员比较难以全面掌握,即使学习了,由于长期不用,也会很快忘记。特别是对于性能复杂、技术精度高的机器,更无从下手。而熟悉呼吸机,经常使用呼吸机的人员却不在此科室,不能及时加以指导。

1.3 维护保养不到位

大多数科室的呼吸机存放环境不佳,管理使用制度不健全,更谈不上对机器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如对呼吸机的整机维护、对附设管道和滤网的清洗、消毒、对消耗材料(如湿化纸)的更换等。这很容易造成机器使用时出现故障或存在故障隐患,往往在抢救病人急需时才发现问题,贻误抢救时间。

2 相对集中管理的前期过程

2.1 相对集中管理的提出

由于上述这些问题,造成长期以来,呼吸机的完好率、使用率等均处于较低的水平,无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问题若不尽快解决,便会给医院的医疗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因而造成医疗纠纷。因此,为建立起科学的呼吸机管理方法,以确保临床科室对呼吸机的需求,确保呼吸机能保持良好的性能,在使用时可及时、安全高效地运用于抢救病人,我们提出了呼吸机的相对集中管理。

2.2 首先做好相对集中前的前期管理

2.2.1 合理的购前决策

对要购置的机器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论证,对主要技术指标、运行效果和经济效益都要进行科学的预计和估算。在投资选择中,不但要注重机器的价格、品牌、使用寿命,还要关心机器的技术精度、维修成本及有关材料的消耗,并要充分了解供应商的信誉、购入性价比高的呼吸机。

2.2.2 合理的配置

集中管理开始后要把各临床科室的小系统和医院的大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全面客观地考虑投资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合理性,不能哪个科室申请就为哪个科室配备,要统一规划,从而使呼吸机的资源既符合临床要求,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最终达到合理配置,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人员的配备

2.3.1 医生的配备

必须选择懂业务、责任心强、受过正规培训、能熟练操作呼吸机的临床医生。我们选择呼吸科的医生作为临床支持医生。

2.3.2 临床护理人员

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懂呼吸机操作的人员,以便在集中管理后,做好呼吸机的日常保养、维护、消毒。做好日常借机的准备工作和记录工作。

2.3.3 维修工程师的配备

选择业务技术好、责任心强的维修工程师,负责呼吸机的维修与保养,并能对临床人员起到指导作用。定期对呼吸机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确保呼吸机安全有效的工作。

2.3.4 呼吸支持小组的成立

以上几方面的人员配备完善后,我院成立了由呼吸科负责管理的临床呼吸支持小组。其人员组成有:科主任1名,护士长1名、护士1名、工程师1名。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职责、保养计划、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

3 相对集中管理的实施

3.1 呼吸机的相对集中

(1)我们对全院大多数科室呼吸机进行相对集中管理,而对于急症室、神经外科、心胸外科,使用呼吸机频繁的科室和小儿专用呼吸机不集中,由科室自行管理。

(2)设置专门的管理场所在离呼吸科最近的地方设立专门放置呼吸机的房间,在其相邻房间设置消毒设施,以便对呼吸机管道进行清洗消毒,在房间内设置专门的电源插座,气源接口,用于对呼吸机保养、调试、检测。

3.2 建立完善的借还机程序

3.2.1 呼吸机的借用

当临床科室需要使用呼吸机时,可电话告知呼吸支持小组的管理人员或医院总值班。呼吸支持小组会根据临床科室的需求,选好适合的呼吸机,并详细登记呼吸机型号、编号、借机科室、借机日期,所带附件、由借机科室人员签字后,支持小组人员发放机器,并协助借机科室医护人员投入使用。管理小组人员实行24小时值(听)班制度。

3.2.2 使用科室用机后的工作

当呼吸机使用完毕后,使用科室必须及时填写呼吸机使用记录,以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机器的使用情况,记录包括呼吸机运行情况,用机时间、使用模式,潮气量、呼吸频率、报警原因等等,并与呼吸支持小组人员一同检查呼吸机是否完好,清点附件,双方签字交接。

3.2.3 归还机器后的处理

科室用完的呼吸机,交回支持小组后,由专职护士对呼吸机进行检查、试机,并与工程师一起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各项检查通过后,再将呼吸机入库存放,以确保机器的完好性,准备下次再用。

综述:我院呼吸机进行集中管理以来,使用率明显提高,降低了因设备而出现的临床科室借机难的问题,既方便了临床科室的工作,又为病人创造了良好的就医条件。同时由于有了专人管理,呼吸机的维护保养也及时到位了,故障率明显减少,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源。

参考文献

[1]黄晓玲,等.呼吸机应用特点及管理模式的探讨[J].医疗设备信息,2007(7):76-77.

[2]周明山.加强呼吸机的临床应用与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2006(3):74.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篇8

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其他组织、公民以及法人。在我国行政法学中, 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是相对的概念。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中不具有行政职责, 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具有的相对性实质上是指两者拥有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身份在法律性质中是有差别的。行政相对人涵括的其他法律身份、公民以及法人和被管理者是通过法律地位角度去界定的。

二、相对人概念简述

相对人又被称为行政相对人以及行政管理相对人, 是行政法学中较为常见的称谓。行政相对人是与行政主体之间具有特定法律关系的人,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在行使正职权行为时针对的人。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具有的相对性除了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中不具有行政职责, 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具有的相对性实质上是指两者拥有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身份在法律性质中是有差距之外, 还有一个特点为:行政相对人已经进入了行政法律关系中, 成了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的被管理方[1]。

三、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体系中具有的权力

行政相对人具有的身份通常为其他组织、公民以及法人。行政相对人属于被管理的人, 由于行政管理的范围较广, 行政管理的对象也较为复杂, 即包括了各种组织也包括了公民个人。

(一) 行政相对人具有宗卷的阅览权

在行政程序中, 相对人具有了解行政主体的资料信息的权力, 并且能够查阅相关的案卷。行政相对人通过阅读或者记录卷宗, 能够了解行政主体收集的证据以及做出相关决策的动机, 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 相对人具有参与程序的权力

关于程序理念的提升能够使先对人充分的参与到行政行为中, 使行政相对人拥有一定的参与权力, 具备程序听证权。行政相对人有效的参与到行政管理中, 使相对人具有与行政主体进行对抗权以及抵制权, 保证相对人的权力。

(三) 行政相对人对于政府信息具有公开选择权

行政相对人作为国家公民, 有权了解与行政程序相关的法律信息以及相关的事实信息。行政相对人具有的信息公开请求权是相对人主动参与到行政活动的重要环节。行政相对人通过了解法律信息以及相关的事实信息后, 能够促进相对人主动的参与到行政程序中, 使行政相对人做出正确的行为, 避免在行政主体在行使自身职责时, 侵犯相对人的权益。

四、相对人在行政法律中具有的行政地位

行政相对人行政法行为对行政主体以及行政行为的过程以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并且还会对行政主体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行政主体产生约束, 由此展现出相对人进行行政行为时的效力。行政相对人行政法活动的效力的表面形式通常是一种作用力, 而此种作用力拥有法律效应。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效力对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证据。

行政相对人行政法行为是行政法行为系统的关键环节, 能够有效的贴合行政相对人的主体地位以及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的客观要求, 符合行政程序的需求, 较好的满足民主行政以及合法行政的需求。行政相对人行政法的设立对于行政相对人的程序目标具有一定的控制权, 能够与行政权力抗衡。对于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行为进行确立, 能够有效的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发挥行政相对人行政行为的行政法的作用[2]。除此之外, 确立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行政行为能够充分将行政行为与行政相对人行政行为联系起来, 使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权力义务与行政主体对等, 更好的发挥行政相对人行政行为的职能。另外, 确立行政相对人行政法行政行为, 能够促进行政相对人积极的参与到行政活动中, 发挥行政相对人的作用, 体现民主行政的发展方向, 更好的化解合法化危机。

五、关于相对人在行政法律中具有的行政地位的几点思考

行政法治是法治的核心一级关键, 主要应当将行政权进行合理的分配, 对行政活动进行规范。对于行政相对人的权力提供一定的保障, 促使行政权与行政相对人进行有效的互动, 最终实现秩序、公平、正义以及自由的目标。想要正确的理解以及处理行政相对人以及行政法的关系, 就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对行政法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第二正确的了解行政权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以此保证行政相对人行政行为的合法权益。

六、结语

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关键之一, 没有享受到与行政主体一样的待遇, 与行政行为作为作为整个行政法的中心位置是完全不同的, 且行政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经常被忽略[3]。因此, 我国应当重视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使行政相对人行政行为的行政法地位得到保证。

摘要:相对人又被称为行政相对人以及行政管理相对人, 是行政法学中较为常见的称谓。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行政法学概念。我国国务院在2004年时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这部法律性文件中已经明确使用了行政管理相对人一词。此时, 相对人已经成为了法律术语。本文针对行对人行政法行为的行政法地位展开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相对人,行政法,行政法地位

参考文献

[1]Wesley Newcomb Hohfeld.Some Fundamental Legal Conceptions As Applied in Judicial Reasoning.YaleLaw Journal, 2009 (10) :10-13.

[2]徐伟, 周洋洋, 张子玉, 李丹青.一部全面展示港、澳、台行政法文化的力作——评&lt;比较行政法——港、澳、台行政法析论&gt;[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6) :06-09.

上一篇: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下一篇:传感器优化布设